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郑人买履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郑人买履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郑人买履的故事

第1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特点: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练习背诵课文。

3读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

1学习《郑人买履》。学生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教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指导难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引导学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二、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教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三、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读熟;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第3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微写作;教学模式;鲜活情境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阅读、信息的获取中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倾向于短小化、片段化以及便捷化等特点,为满足这一独特的社会发展需求,微写作成为这一时展的标志。

一、创设鲜活情境唤起微写作灵感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无思路可循、无内容可写等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是因为学生缺乏情境的感触。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学生往往喜欢阅读那些比较直观、形象的图画内容,刚刚步入初中教学环境,面对那些命题作文,往往有“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其他的语言表达有利的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想象、酝酿。例如,在父亲节邻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父亲写一封信来表达对父亲的爱。又如,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几个实物“鲜花”“核桃”“父亲”以及“儿子”四个关键词调动学生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二、结合阅读教学开展微写作训练

在作文训练中,阅读教学有助于开展微写作训练,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读中分析写作的艺术所在,将写作贯穿于整个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对缩写或者扩写、改写等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缩写、概括小说《甜甜的泥土》的主要情节;又如,扩写,用现代白话文叙写《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故事;改写,将《我的叔叔于勒》改写成一个剧本等等。另外,还可以仿写,比如仿写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优美句段等。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阅读中记录的好习惯,遇到好的句子或者段落要摘录、批注或者写下读后感等,促使微写作在学生的阅读生活中占据不可缺少的地位。这种写作训练方式并不是一气呵成的,需要教师进行细心的指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使微写作成为写作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逐渐引导学生在微观的表达中拓展视野空间、思维能力,继而提高写作技能。

第4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早期的市实际是一处封闭的场所,对市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如有专人负责把守市门。“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并限定市的交易时间,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地官・司市》)即供一般民众购物的大市,于午后开门交易;供商人们交易的朝市,于早晨开门交易;供小商小贩们交易的夕市,则于傍晚开门。市内布列有许多肆,是经营商品的店铺。肆由肆长进行管理。“肆长,各掌其肆之政令。”(《周礼・地官・司市》)。

后代一直延续这种市的设置方法。在《郑人买履》的故事中,就提到郑人回家取事先测量好的脚的“度”,“及返,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可见市作为封闭式的交易场所,有严格的开闭时间。

在汉代的画像砖石上,就可以见到反映市和市内交易的形象画面。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汉代的市是一种封闭的场所,四周筑有围墙,与外界隔绝。每边市墙的中部各有一座面阔3间的市门。在东西、南北两座市门之间,有道路相连,在市中心相交成一个十字,将市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内都建有一排排形似长廊的肆,经营各种商品。有的区在排肆的后面还建有存放货物的邸舍,在市中心建有一座两层重檐的楼阁,称为市楼或旗亭,是市场管理官员的治所。市楼的上层悬置着一面鼓,用于击鼓告知开市或闭市。

四川广汉出土的《市井》画像砖,还描绘了市场交易的场景。画面的左侧是“东市门”,门内道路的两侧是摊位式的店铺,店铺的经营者正与顾客进行交易。画面的右侧是市楼。内有一人身着冠服,踞坐于席上,即为市场的管理者。

不过,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市一般都设置在县一级以上的治所内。即在县、州或府一级的城市内,才设置市。于是,古代县、州、府,直至都城便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这既与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有关,也是为了加强管理,利于征税的需要。汉代,凡在市内经商者均要编入市籍,即商人的户籍。只许在市场内从事交易活动。而市场以外,是绝不允许进行商品交易的。如有违犯,则要给予严厉的处置。正是因为市建在城中,于是便有了“城市”之称。

古代设置在城中的市,与作为人们居住区的“坊”相隔绝。坊是一个个封闭式的居住区域,人们居住在里面,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市与坊都有严格的开闭时间,所以中国古代社会中期以前,处于管理的需要,城市多实行宵禁。

第5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

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除了在上课时间外自主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进行课外延伸阅读时,除了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语文素养等。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丰富阅历,提高文学素养,改善个人气质。前者是因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量,否则语文知识的学习将难以展开。课堂内外相辅相成,一方面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使其掌握自行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独立的阅读思考。如此一来,课外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能反过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教学质量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而后者的提升对于学生整个人生阶段都相当重要。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可以明志,读诗可以体味古言的韵律以及节奏,而读游记、散文等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选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以故事的形式,用幽默讽刺的笔触向学生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发人深省。

二、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环境不良

各项调查结果均显示初中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阅读兴趣大体呈递减的趋势。对许多的初中三年级学生而言,在课外时往往选择玩手机、电脑而非阅读。除非是老师强制布置而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以读书笔记作为检查的凭证,自觉性较差。究其原因,在当代的应试教育中,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于老师、家长,都是考试至上,往往考纲要求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比如在苏教版教材附录当中推荐的课外延伸阅读书目《西游记》《骆驼祥子》等,除此以外,几乎不看其他的课外名著。

2.阅读内容随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读好书,的确,读有益之书才能获益良多,那么何为好书呢?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的阅读面多集中在通俗文学、网络小说等方面,女生多以阅读言情小说为主,而男生则喜欢玄幻、修仙类小说。阅读这类书籍往往无需用脑,因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且新奇有趣而被广大初中生喜爱,因此对于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细细揣摩的经典名著,学生会不喜欢也就不难理解了。总体来说,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当中,除了考纲和教师要求阅读的名著,学生基本很少主动阅读其他经典

名著。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1.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首先得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鲁迅的小故事。鲁迅从小特别爱读书,曾经将学校奖给他的金奖卖掉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饥寒难耐时就把辣椒放进嘴里嚼一嚼以此坚持读书。通过讲述名人阅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2.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有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足够安静的空间,有益的、多选择的书籍无疑是帮助孩子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孩子从小在良好的书香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学校而言,应着重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在每年的图书购买上多考虑学生的需求,此外,班级还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可以随意借阅;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在学校的角落、走廊等地方张贴读书标语、名言警句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课外读物,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相信通过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阅读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习惯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第6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该特点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言文课文的选择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要让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领会文言文的内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尤为重要,要选择一些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同时文言字词、句式等比较规范的经典性的文章,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两小儿辩日》、《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这一类文章的学习,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故事情节,熟悉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起来就比较的容易。再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就把语文和科学结合起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此时的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高高升起,背景是广阔浩瀚的天空,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同样的时间里,对于同样的面积,斜射比直射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二、做好由古诗词到文言文的过渡、衔接

小学6年中,小学生很少接触文言文,但是小学生有大量的古诗词的积累,这就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古诗词与文言文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作为语文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这种用法,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而在中学文言文《晏子使楚》中的“坐盗”,“坐”是同样的意思。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媒体

十多岁的孩子,往往缺少理性的思维和抽象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思维。所以,抽象的文字,较难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丰富的图画,有趣的影像,往往容易激发孩子求知的愿望。因此,在让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连环画、flas等视频、音频的作用,让学生在看图画、听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另外,适当地运用课本剧的改编、演出,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乐羊子妻》、《两小儿辩日》等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是非常适合的,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言文的熏陶。

四、抓住时机,相机而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文言文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俗语等,都含有文言文的因素,如“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舍生取义”、“时不我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实词虚词的用法、意动、倒装、通假等,都有所体现。另外,在一些大的活动中,文言文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比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些时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引导。

第7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一、让趣味故事活化语文课堂

故事并不只有娱乐性,还有丰富的教育意义。让故事走进课堂,通过故事来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交流之前收集到的故事,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回家后一定收集了不少的故事,对吧?现在轮流向大家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好不好呀?

生1:我听妈妈说过郑人买履的故事。故事是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在买鞋子之前量好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当他到在集市买鞋子的时候,发现自己忘了带上量好的尺码……

生2:我听爸爸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孔融的小孩儿,家里请客,来了很多人,有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孔融的妈妈叫他分梨子……

对故事进行复述,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语言结构的练习,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故事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储备量。故事的趣味性,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华民族的传统故事中有着深刻的内涵,教师在学生讲述故事后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学生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谦虚礼让的传统美德,这符合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如果教学的课文是一则故事的话,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有条件的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以帮助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教授《沉香救母》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沉香救母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课文相适应的情境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让游戏活动丰富语文课堂

除了将故事引进课堂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注意力通常都会集中在一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上。儿童的天性是好玩。皮亚杰认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所进行的游戏是有其背后深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设计,以最佳方式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拼音的时候可以利用儿歌或是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诵读,因为儿歌、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在学习ɑ、o、e的时候,可将其发音方法编成顺口溜:“张大嘴巴ɑ ɑ ɑ,拢圆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 e。”还可以根据声调符号的形状和a的四声的读法编成顺口溜:“汽车平走ā ā ā,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à。”用顺口溜的形式教授教学内容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采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们一边拍手唱儿歌,一边帮卡片找朋友,将卡片贴到合适的位置。在“找朋友”的游戏中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氛围,营造了有利的教学环境。

三、让趣味比赛活跃语文课堂

游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不单单只是前面所说的,在教授学生们学习拼音的时候巧妙地利用儿歌或者是顺口溜形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加强学生们的记忆。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适当地利用儿童所处的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增设一些趣味比赛,既充分利用了儿童好胜心强这一特征,又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让比赛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是游戏走进课堂的延伸。教学中常见的趣味比赛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对学生们的字词积累进行检验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词语接龙比赛,要求学生说出的词语中带有“天”字,全班学生依次进行词语接龙,“天空”、“天上”、“天气”……接不上的学生则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在游戏比赛进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回忆以往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造出“新词”,也可以让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的词汇来补充自己的词汇库。同时,游戏比赛还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控制和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比赛中的“惩罚”,应在事前制定出适宜的条款,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有抢红旗、摘苹果等趣味性比赛。游戏比赛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进行。

第8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激趣 文言文导读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矛与盾》、《郑人买履》、《东施效颦》、《鹬蚌相争》、《活见鬼》、《学弈》等。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十分必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感悟文言文的精炼神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导入激趣

新颖、独特的导入新课方式,能在上课之初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执教《活见鬼》时我采取这样的方式导入:先出示“鬼”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种字体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有的学生猜是“活见鬼”,有的学生猜是“鬼”的三种字体……学生兴趣盎然。伴随着谜底的揭开,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生活中你们见到过鬼吗?”说起“鬼”,学生的话一下子多了,有学生说他在鬼屋见到过,还有的学生说他见过酒鬼……新颖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媒体激趣

近年来随着经典诵读的大力推广,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媒体作品,这些影音作品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成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绝佳素材。看一幅古色古香的字画,听一首悠扬的古琴曲,观一段绘声绘色的动画短片,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学弈》之前观看一段三分钟的《围棋少年》短片,为学习文言文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出示《伯牙鼓琴图》,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介绍子期和伯牙:“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达官贵族打扮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声、色、画加上教师的深情叙述,消除了年代的隔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朗读激趣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朗读,教师以“趣”字当头,引导诵读,就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先在形式上让学生感兴趣,如让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学着拖长音调吟诵,读准通假字,读出重音等。然后让学生浸润在经典文言文的反复诵读中,教师范读、学生比读、和着古乐诵读,从陌生到亲近直至融入;从读得生涩到读得流畅,到读得韵味十足。学生的文言素养在反复的趣读体验中得到迅速提高。

趣读中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文白对读。小学课本中通常先出现文言文,后出现译文。教师在文言文中选取一些语句,让学生凭借译文来弄懂文意,即老师读文言文,学生读译文。当然也可以与师生互换,老师读译文,学生读文言文。学生凭借手中课本,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尝试独立理解文意,他们会觉得特有意思。

4.故事激趣

有趣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孩子们都很喜欢。课堂上教师说到要讲故事,不管是白话文的,还是文言文的,学生就会来精神。要是再让学生上台充当说书人,融进他的独到见解,趣味改编,那兴致就更高了。

《楚王好细腰》一文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了楚王的故事:话说晏子使楚时,晏子曾三次智斗楚王。你们可知道楚王的别名?楚王便是楚灵王。楚灵王偏爱细腰美女,民间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之说。在当时为了迎合君王得到宠信,朝中的文官武将都不敢多吃饭,有的把一日三餐减为一餐。有的早上起床整装时,要先屏住呼吸,把腰带束紧,然后扶着墙壁站起来。就这样,朝中的官员个个骨瘦如柴,早朝时常有人晕倒。

读懂了文言文,学生还喜欢“文白混搭”地讲故事,我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当说书人,结合自己的想象,加入自己理解,将文言文改编成白话文的小故事,效果极佳。

5.表演激趣

文言文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作者往往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种情感。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上,这显然是不够的。要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就要让学生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成为文中人,体会文中情。

第9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全人类公认的伟大道德智慧宝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既吸收语言精华,又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到正确的人生启发。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阅读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文言文,一直小学语文教师们谈论的焦点,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教学文言文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准确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在读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和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朗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朗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如我在上《伯牙绝弦》中就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默读课文、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上完课后让全班齐读,感受伯伢和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进行翻译。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直译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为人名,可不译。又如“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翻译时应在“出”的后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和熟读课文,所以课堂上也不必一字一句的翻译。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字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现象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其疏通,个别不懂的再举手提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三、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学习文言文的枯燥,还能更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伯伢绝弦》后,补充: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接着给学生讲: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最后小结: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这样的教学活动设置,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也让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理解课文也自然水到渠成。

四、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习《矛与盾》《郑人买履》后,可让学生讲故事;在学习《学弈》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后,可让学生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理解每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如《弈秋》一文,通过和弈秋学习的两个人的不同表现,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再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我们应透过文章的内容,深刻体会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教学三法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