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基本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面临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全、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不规范、工程款回收难度较大等现状。这些问题不仅已经而且可能会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由一些偶然性引起的不可预见因素也会导致施工企业在管理和经济方面存在风险。如何防范以及最大程度的规避施工企业存在的财务成本控制风险,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阐清。本文在借鉴新会计准则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若干改进措施,以期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
一、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1、内部管理制度落后
首先,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高效健全的施工建筑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建筑施工财务制度没能严格得到落实,制度的缺失,容易在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无章可循,二是有章不循。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在资金、成本的管理上只能是粗放型管理,施工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不牢固,施工企业的资产存在风险和缺乏完整,诸多因素使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得到高效的运转。
其次,成本控制力度不大。成本控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施工建筑中,一般而言,材料成本在整个工程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超出一半,约为55%-65%,显而易见,地位不容小觑。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种种缺陷和漏洞,以至于施工材料在入库和出库时的记录缺乏应有的确切和完整;浪费现象严重,余料废弃,未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施工材料、物质消耗往往超出预期,严重过度消耗;管理上的缺失,催生出了失窃、浪费现象。
第二,在质量成本、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上不力。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与工程成本控制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很难达到平衡。如果重视工程质量,那么工程成本势必增大;如果注重成本控制,势必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取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对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盲目的赶工期、赶进度,导致额外工期成本不可避免的增加。
2、控制体系不是很健全
首先,财务管理层面尚未构建起预算管理体系,施工企业预算与管理运作脱节。虽然各施工建筑公司很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体制与机构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也编制了企业的年度预算,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预算在施工企业实际执行的效果难以得到验证,预算的积极作用也未能在施工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仅仅是作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而存在。
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资金调控手段缺乏力度。施工企业资金纪律并没有严格的得到执行;企业开支不严谨,随意性大;资金的流向与资金的控制之间的联系不密切,配合不紧密,因此造成上级单位无法及时掌控下属单位财务资金的变化情况,资金管理混乱,势必造成资金在企业体外循环,从而给企业带来负面作用。
其次,成本控制效果不是很明显,成本开支呈失控状。成本分析工作尚未得到具体有效的开展落实,即使有些施工企业已经开展,但是成本分析工作尚未到位,不能很好的达到控制成本的有效目的,而一些值得借鉴的成本管理经验却缺乏应有的推广和总结,因此成本开支失控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3、相关人员素质差,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财务部门,只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资料只是由基层项目部报送,容易脱离实际,很难发现问题,财务监管成为空话。其他工程相关人员缺乏经济观念,只负其责,相互之间的配合不够,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1、以加强财务管理为中心
1)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规范其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套可循的规章制度,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和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应当向财务部提供详细的下月度资金使用计划,然后财务部按照财务预算的基本原则根据企业的总体资金安排情况将资金划拨到各项目部。
3)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由施工企业平衡调度资金,根据一定比例将收款所得上交集团公司,然后收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占用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保证建筑项目资金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严格贯彻执行企业的财务制度,及时准确地向企业负责人提供相关财务会计信息。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提升综合素质水平。
2、加强财务成本控制是关键
1)制定事前目标成本。财务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就是通过以预算成本作为考量标准裁定控制实际成本的支出。众所周知,预算成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确定“目标成本预算”。也就是说,在施工建设之前,企业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和项目部门的人员亲临现场,以市场实际价格为基础,参考中标价的预算成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成本预算。
2)控制事中成本过程。第一,人工费控制。合理组织安排劳动力,既要避免劳动力的浪费,又要控制劳动力的闲置,尽可能低降低劳动力人工成本。按照目标成本的预算进行人工数量定额管理,控制出勤率、利用率和生产率。第二,材料费控制。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情况,尽可能地从厂家直接进材料或者使用对外招标的方式与材料供应商合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价格合理的供货渠道。对建筑施工材料实行进场验收环节,严把质量关和计量关。对于合格验收的材料应当建立台账,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第三,机械费的控制。根据目标成本的相关要求,合理配置自有机械和外租机械的数量比例,降低机械费用成本。按照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设备维护管理能力,降低故障率,减少维修损失。
3)综合分析与考核事后成本。第一,坚持成本控制考核制,始终保证项目成本可控。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配套的解决方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发展有利因素。第二,重视完工项目的清算和决算工作,积极防范意外成本。尽最大能力杜绝意外成本,化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经济纠纷,减少竣工决算难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化解各种财务风险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财务内部管理,建立一套健全的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成本控制系统,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只有这样,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寻求机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者单位:吉林省光信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文兵《浅谈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措施》,《商业经济》2010年第19期
[2] 武社强《浅议施工企业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20期
论文摘要: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是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新准则目前仅在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对新准则了解甚少。为此,本文就新准则的框架结构、特点、意义略陈管见,试图再大力渲染它。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1个应用指南构成。
1.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由11章50条构成。基本准则处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层次。基本准则涉及整个会计工作和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统驭和指导作用,各具体准则的基本原则均来自基本准则,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精神。
修订后的基本准则与1992年的基本准则比较,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继续坚持我国基本准则的定位。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内容与我国的基本准则有相似之处,但该框架不作为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指导准则制定机构的制定工作。我国已经有了基本准则,十多年来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所以,这次修订基本准则,没有将原来的基本准则改为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仍沿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形式,只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做出修改。
(2)对会计目标进行修改。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在国外,也称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根据会计的本质和国内外会计实践,修订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企业会计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基本准则根据这些新情况对会计目标有关内容作出了相应的修改。
(3)对会计一般原则进行完善。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具体规定了12项原则。国外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本次修改将原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样更能体现本章的内容实质。此外,在原来12项一般原则基础上,增补了会计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要求,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通行的要求,另外,本次修订同时对原12项原则的内容也作了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4)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调整。这次重大调整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取代了原基本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基本准则修订后的这部分内容完全是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进行的,而且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的核心部分。除了修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外,还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例如,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
(5)对财务报告进行修改。本次修改删除了财务情况说明书的提法,将第九章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在语言表述上做到中国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
2.具体准则
具体准则共有38项,其中,新制定的会计准则22项,以前制定、现在修订的16项。这38项具体准则基本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层次,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
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
(1)一般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会计政策等具体准则项目。
(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要求。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等准则项目。
(3)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等准则项目。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解决在运用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鉴于这次会计准则体系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果由企业自行设计科目报表可能会出现混乱的局面,所以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二、会计准则体系颁布和实施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要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会计作为商业通用语言,必须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有相当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减少或消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充分协调,可以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比性,降低我国企业信息报告成本和融资成本,有利于推进我国当前实施的企业“走出去”战略。因此,制定一套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协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贯彻了先进科学的会计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使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了制度保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从整体看,与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对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会计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水平,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成为我国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一靠培训,二靠在实践中锻炼。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培训为契机,将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先进的会计方法传授给会计人员,将有利于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将使会计人员有机会在会计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新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国更快地实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促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三、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体系较好地处理了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科学规范与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关系。所以,与以前颁布类似的会计规范相比,新会计准则体系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首先,科学性体现在其会计理念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日的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其次,科学性体现在其体系结构和表述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是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既有一般的原则指导,又有实务的操作指南,既体现了国际协调性,又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新会计准则体系体例合理、表述清晰、定义科学,是一套质量较高的会计准则体系。最后,科学性还体现在其会计政策和方法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保留了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剔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旧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引进了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引入实体理论等)。
第二,全面性。纵向上看,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是一个有机整体;横向上看,38项具体准则和1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这些业务不仅包括以前的一些常规业务,而且包括了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业务(如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即使将来出现具体准则没有涵盖的新经济业务,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基本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第三,可操作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作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第四,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充分协调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中国实情的内容,绝大部分会计政策与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总体上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保持了高度的协调性(或趋同性),但同时,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关联方的披露;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五,层次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各有分工。
第六,动态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DF436 文献标识码:A
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1.1 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常被看成是“制定准则的准则”,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概念框架能够帮助准则制定机构发展今后的会计准则和复议现有的会计准则,促使准则制定机构保持有关准则文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减少或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1.2 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有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制订就有了方向。否则,会计准则的制订势必招致各个利益集团的批评、乃至指责会计准则的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宗旨。
1.3 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内起到基本的规范作用。一般情况下,具体的会计准则用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与操作,概念框架不解决实务问题的直接依据,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于其具有的前瞻性,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提供参考,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1.4 节约准则的制订成本及其实施的交易费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存在,为会计准则的制订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概念基础,使得会计准则的制订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惯性”,可促使形成内在逻辑严谨的会计准则体系,节约准则的制订成本,避免因“救火式”的准则制订方式走“弯路”而引起不必要的成本制订支出。
1.5 有助于增强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存在“,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那些非专业人士,通过学习概括性强、粗线条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更充分、更全面地理解财务报表传递的信息,更有效地运用会计信息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济决策。
2 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我国至今尚未提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一具体的概念,但在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已有所体现。特别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新基本准则主要从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计量、财务报告等六方面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3 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新基本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被视为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项阶段性成果。但是其也存在不足之处:(1)对会计计量的规定缺乏实质内容,无法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比如新基本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的基本准则提出了5种计量属性,但是并没有明确每一种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提,对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提缺乏规范,将导致在有关具体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对于计量属性的选用出现一定的随意性。(2)财务信息的列报中未对披露作详细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其中,财务报表是通过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得到的,报表附注和其他信息属于披露的范围。确认和披露都是财务报告的表述方式,但是作为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的基本准则对披露的关注还不够,并未对披露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此外,关于报表的编列方式、编制依据及合并报表的定义、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的关系等问题在修订后的准则中没有涉及。虽然会有具体报表准则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但是财务报表作为财务会计的最重要部分,以上问题应该在基本准则中进行原则性、概念性的规定。
4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4.1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完善性原则。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第二,立场中立原则。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原则,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第三,相对稳定性原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第四,国际化原则。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会计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结合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特色。
4.2 加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力度。我国现阶段构建概念框架选择“两步走”的形式转换策略,而非一步到位,其根本瓶颈在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此,理论界要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寻求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准则制定部门应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公开讨论,在逐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备忘录,有序推进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为形成共同的会计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研究成果加以集中整合,形成中国的概念框架草案。随后组织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业内人士就草案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形成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最后,就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
4.3 重视修订的动态化。由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好地发挥其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基本准则必须随着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发展和会计共识的渐次形成进行积极的修订。当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取得全面突破时,才能够实现第二步转换--出台概念框架理论性权威文件。
参考文献
[1]李高波.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功能的修复研究[M].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0-02.
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我国财政、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意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泰迪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会计准则的实施,是科学发展观在会计领域的很好体现。
(三)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为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的动因与方向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经济背景。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掀起的会计改革,是一场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在内的国际接轨,但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准则仍存在着诸多差异,并且形式上也以会计制度为主,而不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形式。此次变革是更全面的国际接轨,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并进一步减少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会计准则趋同不只是消除境内外会计差异,更是为了消除境内不同会计标准体系的差异。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颁布13年后,中国仍然只有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依然唱主角。境内不同会计标准存在诸多差异,令报表使用者无所适从。此次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强化准则的作用和地位,弱化、最终取消会计制度。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基本目标是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
第一个层次,是起到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
第二个层次,即38项具体准则。包括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一般业务准则规范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要求;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报告准则规范财务报告。
第三层次,应用指南。金融类、非金融类两大类会计科目报表体系。这是起辅助作用的应用指南。
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重大突破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不仅是重新颁布,更重要的是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计量属性和财务报告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富有新意的会计要素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要素的诞生是仔细斟酌的结果。它用“经济利益的流动”作为主线,贯穿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要素之中,把所有会计要素都有机联系在一起。资产是预期经济利益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任何时点的拥有或控制;负债是预期经济利益在未来流出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是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任何时点,企业对预期净经济利益的拥有或控制;收入是一定会计期间内与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一定会计期间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利润是一定会计期间属于收入(利得)的经济利益流入扣去属于费用(损失)的经济利益流出的净额。
会计要素符合中国国情。基本准则第三章到第八章分述会计要素,它包括每个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和确认标准。这也体现我国基本准则的另一特色,对于会计要素来说,一是要识别;二是要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那就是说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为了会计要素的确认,两者密不可分。我国的基本准则分别每个会计要素,把它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写在一起,不仅顺理成章,而且便于财务会计人员使用。例如,看懂第20条,就可分辨每一交易或事项中的项目是否属于资产。再看21条,如同时满足两项条件,就可判断该资产项目应当予以确认。而第22条则进一步要求,对于资产项目来说,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确认)。“利润”要素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了我国企业对利润指标的非凡重视。
(二)启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术语
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会计核算原则的形式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新准则中“会计原则”成为历史称谓,进入会计博物馆,启用国际广泛采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称谓。会计师国际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IPSASs)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的附录2“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中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使财务报表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属性。”并且提出了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相关性(Relevance)、可靠性(Reliabil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会计信息应具备两项主要质量:相关性(Relevance)和可靠性(Reliability)。如果两者能同时增进最为理想,但经常是此消彼长,但如果其中之一缺失,则该信息毫无用处。
新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法与国际趋同,第二章第12-19条虽没有直接使用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术语,但其实就是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新准则中没有列出层次,不曾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但从排列的顺序看,大体上可以显示:可靠性和相关性优先予以考虑,表明两者是主要质量。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更加特别地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据统计,在39个会计准则中86次出现“可靠”二字,表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倚重。
可靠性是首要的质量特征。“如实反映”和“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正如基本准则第12条所指出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一项基本质量要求。它必须建立在如实反映和内容完整之上。如实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其程序是通过确认、计量与报告。这一点是同第5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互相呼应的,基本准则第5条旨在明确会计主体;基本准则第12条则进一步肯定所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交易与事项应当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既不是虚构的,又不是未来的。这样,交易与事项的不确定性便被排除了。
(三)会计目标的突破
新的基本准则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1921年美国的一本著作最早提出“会计目标”一词。到20世纪70、80年代,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观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ji Ijiri)、恩里斯特. 帕罗科(Ernest J .Parlock)等。该观点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以历史的客观信息为主,着眼于财务会计的传统角色,不考虑受托者如何理解并利用这些信息去制定什么决策。决策有用观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 NAnthony)、罗伯特.T.斯普劳斯(Robert T. Spruse)、E・S・亨德里克森等,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也是主要倡导者。该观点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着眼于财务会计的现代角色,强调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信息时,应该考虑信息使用者可能的决策需要,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企业管理当局和政府。简言之,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新准则中正式出现“财务报告目标”,并且一改过去决策有用论占上风的局面,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统一,这是我国会计目标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四)进一步丰富了会计基本假设
无庸置疑,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新准则第9条指出: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增加了“权责发生制”这一新的会计基本假设。
(该观点由葛家澍先生最早提出,见“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会计研究》2002.1)
(五)首次出现计量属性
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riIriji在他的名著《会计计量理论》(《Theor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1979)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新准则中规范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5种计量属性。
在会计的记录和报告中都不能没有“金额”,而在会计确认中,即使肯定某个项目已符合要素的定义,如果它不能计量甚至不能可靠地计量,都不能予以确认。会计确认与计量反映了会计质与量的规定性。
会计计量模式本来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方面组成,由于计量单位已经列入第一章总则之中,当作会计的基本假设。所以第九章主要规定历史成本等五种计量属性,其中有些计量属性是第一次出现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之中,如历史成本(过去均采用实际成本或原始成本)。但有的计量属性和现值在国外还有争议,美国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就认为现值只是在初始计量时采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重置成本)之后的一种摊销方法,而不是一项计量属性。
我国的基本准则对于企业采用何种计量属性,不是由企业计量对象的性质自由选用的,它是一项由具体准则明确规定的会计政策。这是因为,会计属性的自由选用,不但影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而且有可能会为财务欺诈、会计作假打开一个方便之门。
在第九章会计计量中,第42条再一次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一般按历史成本计量,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显然这是为制定具体准则作出的指导原则。因为第41条已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凸显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fairvalue)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或事项并未实际发生,不符合传统会计的计量标准,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对国际会计准则来说,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公允价值的使用程度上,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相对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然有一定的保留。例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引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及其信息披露,并认为这些投资性房地产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六)创新的财务报告
在基本准则中,增加了财务报告,这是一个创新。为了同国务院颁布的《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协调一致,准则第十章采用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术语。其中涉及到的核心部分仍沿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而尚未采用国际流行的“财务报表”一词。但分析其内容,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所列报的信息,就是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在本章中,还出现了“披露”这个术语。“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准则几乎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概念框架。全部基本准则如不看表述的用语,而看表述的实际内容,它已完整地体现了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即:基本假设与目标(总则)+会计信息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计量+财务报告。
五、结束语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重大差异;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Abstract: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novates unceasingly, accountant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general commercial languag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which the new situation brings. Under this background, Ministry of Finance has issued newly "Business accounting in February 15, 2006 Criterion - - - Basic maxi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new basic maxim (2006) with original basic maxim (1992) the comparison, promulgates the new criterion to establish our country's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concept frame, constructs the complete accounting standards leve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criterion formul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rests on and is clear about accountant aspects and during the original criterion and so on goal difference, so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s the new basic maxim.
key word: Basic maxim;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concept fra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untant goal; Accountant essential factor
前言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相比较而言,新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经指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由目标和与它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用于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本问题。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编制财务报表的准则、规定和程序等进行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原已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互不协调、前后矛盾的现象。而新准则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整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将为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楼继伟,2006.2)。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原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明确了《会计法》是制定准则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未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在司法实践中妨碍了其他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在许多法律人眼中,《会计法》无非是追究责任的法律机制在会计———一个独立于法律界的专业领域———这一特定部门中运作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统领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仅仅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针对会计人员、组织单位会计工作的一套技术规范,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相对脱节。”(刘燕,2005.5)新准则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由原来单一的《会计法》扩展到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为消除《会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不仅保持了会计法制体系的协调统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整体效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我国原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在会计法的统领下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共同组成的,即“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做法。其中,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原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作了原则性的定义和说明,从原准则的主要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属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如基本前提、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部分会计核算原则等。具体准则主要对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准则作了具体的规定,至今共了16项。由于原准则所规定的内容只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革,原准则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1993年实施的13个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已经突破了基本准则的内容。可以这样说,基本准则的制定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李玉环,2005.1)。新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级,“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楼继伟,2006.2)。新准则层级分明,互相衔接,避免了指导规范与具体规定、操作指南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使不同层级准则的具体内容能够一以贯之,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
四、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即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原准则并未明确我国的会计目标,仅在第二章第十一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分不开的。以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起到了国家及相关部门做为出资人,了解和评价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准则在第一章第四条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既反映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决策有用观”,集两种观点于一身,会计目标的明确和观念的升华,是新准则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将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突出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贯性、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新准则作了如下修改:(1)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假定前提。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照是否实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来确定,因此当涉及到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实现等问题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假设。(2)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应的信息,将明晰性改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考虑,将真实性改为可靠性。(4)为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
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
六、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均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利益”这个术语,并对原准则中一些不太准确、不太完善的会计要素定义进行了修订:(1)突出强调资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资产的确认更加谨慎。(2)修正了负债的重复定义,将负债定义为一种“现实义务”。(3)理顺了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明确指出所有者权益形成的来源,其界定比原准则更加清晰明了。(4)明确了收入的本质内涵,新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扩大了费用的外延,新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 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利润中,而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二)会计计量模式的差异。
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由原准则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换为新准则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原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历史成本计量恰恰体现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利益相关者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今天,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已不再完全适应投资者内在的要求,因此,新准则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同时,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同时增进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七、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方面的差异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1)将“附表”改为“其它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2)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
(三)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新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作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
总之,新的基本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发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第一层级,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李玉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论坛,2005(1):10~17.
[3]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2):5~6.
[4]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2,11.
[5]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2.
(一)会计信息计量特征
1. 美国的会计信息质暈特征。FASB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两种,分别是:(1)主要质量特征;(2〉次要质量特征。其中,主要质量特征主要指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主要是可比性。同时其还放该受到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和可理解性的制约。在2010年的第8号概念公吿中,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改为“财务信息质貴特征”,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的质量特征,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第二层次:为增强的质量特征,包含了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同样,这两个层次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仍然受到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和可理解性的制约。
2.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的第二章说明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概括出来共有八个标准,分别是: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3. 差异比较。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有比较淸晰的两个屋次,而且相关性被作为重要的质量特征。虽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对八种信息质置特征分成了八条做出了解释,伹从列举的条目来看,并没有体现出有层级的关系,它们皇现的是平行关系。同时,也没有涉及到对约束性条件的说明。
(二)财务招_告要素及确认标准
1. 美国的财务报告要素。FASB的第6辑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提出的十项财务报表基本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人、费用、利得和损失。
2. 我国的财务报告要素。我国的财务报表要素可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利润表要素两大类。其中,资产负债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包括收人、费用以及利润。
3. 差异比较。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美国在业主权益下又细分了业主投资和向业主分派,;在对损益表要素的划分上,美国将利得和损失单独列为两项会计要素,我国没有将其单列出来,而是分别包含在了所有者权益和利润里茴。在确认标准方面,美国主要是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做出的规定,同时对收人和费用做了强调说明;我国没有对财务报告要素进行区分,只是从要素特征方面做了比较笼统的规定。
(三)财务报表要素计量属性
1. 美国财务报告要素计量属性。FASB将财务报告计量属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初始确认时和后续会计期间的新起点计量,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现值;另一类是着眼于初始确认时及后续会计期间的成本的分摊,仅指历史成本。此时,FASB并没有强调某—计置属性,主张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
2. 我国财务报告要素计量属性。在《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九章中,提出五种计量属性,分别是: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同时强调了历史成本的重要性,规定企业在进行计量时,要采用历史成本,若采用其他计量厲性的,并且应当保证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貴。
3. 差异比较。美国和中国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计量上,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主张货币汁霣,不同之处就是所采用的计暈属性不同。FASB在第7号概念公告中提到了“公允价值'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凸显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的重要性。
(四)我国的新增特色
与SFACs相比,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别规定了财务信息的列报和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此FASB没有做出具体详尽的规定。但是,关于报表的具体编列方式、编制依据等问题并没有涉及。虽然在具体的会计准则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说明,但是以上问题应该在《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进行原则性、概念性的界定。
二、现阶段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局限性
与相对成熟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比,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仍存在以下三方面局限性:
1.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内容相对单薄、过于抽象化,虽然体现了对基本概念的描述,但是缺乏具体详尽的分析,不容易理解;而SFACs在对具体的会计概念解释方面更为详尽具体,这增加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理论厚度,使本来很抽象的概念框架变得易于理解,提髙了其实用性。
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居于《企业会计准则》的最髙层,起统领驾驭的作用。虽然财政部在制定和颁布时也是广泛征求了各学派的意见,但是难免有牵强之处。而SFACs是由独立的会计行业性组织FASB来,它是由各个学派交流碰撞并均衡了各方利益后的成果,并不具有强制性。实际上,财务会计概念®^该独立于会计准则,它不应具备强制性,只是为制定和修改现有会计准则的指明理论方向。
三、建议
(一)重视“决策有用观”
鉴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监管体制的并不全面、健全,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的报告目标仍然应当侧重于“受托责任观”,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我认为在未来合适的时机,可以考虑将“受托责任观”转换为“决策有用观”,实现与国际的趋同。
(二)单独列示“利得”和“损失”
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利得”和“损失”两部分根据具体的会计行为计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中,这样的分类不利于如实的反应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我认为,可以将“利得”和“损失”这两个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上面单独列示,这样的划分不仅能够使利润表更加合理,还能够反应更为透明和真实经营成果。
(三)完善财务报告的内容
目前我国的财务报告模式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制造企业,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原有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在无形资产的列报方面,传统型的制造型企业的无形资产量一般较小,在财务报告中可以如实的反应;但是,对于一些高新产业的企业,有很多无法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就很难在财务报告中如实的反应。所以,财务报告的模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以满足新的需求。
四、总结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与地位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回顾
(一)美国的研究
早期的会计文献,不同程度地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早期文献都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了美国会计界的充分认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即决策者和成本效益分析。“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是任何一个财务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得不考虑的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界定了财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性界限。第三个层次突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构建的是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这一框架长期以来成为评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
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置于1989年7月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之中,它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制约,其限制因素或约束条件为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不同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信息质量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 是一个包括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层次少,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之间那么紧密。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中虽然未明确提出决策有用性这一特征。但在其字里行间也包括这一内容,并将其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3 把可理解性与可比性提到与相关性和重要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比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审懊、完整性等质量特征。
(三)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
2006年2月我国新基本准则之后。很多学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类似于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我国基本准则的描述值得商榷。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要求。新准则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
(四)简要评价
上述体系在构建上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共同的优点,即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它们仍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
1 没有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整体出发,对会计目标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导向作用与核心地位。虽然上述体系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或反映受托责任,但并未从会计目标的高度予以明示,不但不易表明其导向作用和核心地位。而且也很难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关系。
2 没有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就没有提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即便是提到了,也往往没有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问题,更不用说谈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了,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游离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之外。或者至少导致使用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乃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3 各质量特征间并未进行类属划分,缺乏系统性。上述体系大都将各主要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或环节角度予以类属划分。而实际上不同环节各主要质量特征间亦有着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人们在各质量特征间进行科学高效的权衡。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位: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分析
(一)确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受到概念框架其他部分尤其是会计目标的影响。关于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两分法”的错误认识。这种“两分法”就是认为决策有用仅关心相关性,受托责任只强调可靠性。可靠性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的一个标志性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一大思想根源。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把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另一大思想根源。实际上这种“两分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两分法下,普遍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互相矛盾,此消彼长。但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才可能有用,只有相关的信息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做到可靠才能对决策有用,不可靠的信息显然无用,反之。凡是相关的信息必然是可靠的,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二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
是根本上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融合共存。
第二,在两分法下。若承认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这两大目标在现实中都存在。我们就该用一套质量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是把受托责任局限于可靠性之内,却对决策有用的评估采用概念框架的标准。若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或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实际上,在已构建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都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并不是简单的“决策有用”对应于相关性,“受托责任观”仅强调“可靠性”。
针对我国的会计目标而言。新基本准则从我国的会计环境出发,较好地概括了我国的会计目标,既有现实性,又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因而是恰当的。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总之,确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思路是要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最终目的。避免走入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两分法”误区。并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论成果。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组成部分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多元会计信息用户,并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既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既包括现实的利益关系人,也包括潜在的利益关系人;既包括机构法人,也包括个体自然人;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产生对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而信息供给者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而作出相关的权衡。因此,会计信息用户――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变量,必须纳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加以考虑。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会计目标对其具有导向作用。如前文所述。我国会计环境日新月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保证一定的现实性、稳定性与前瞻性・所以基本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共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第二,针对我国的现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按会计信息的流程分为两大类: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内容质量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是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是用来评价会计准则的执行结果的。二者不能混淆。我国在会计实务中经常犯的错误是,以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其结果是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低质量。
第三,需要重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并非矛盾对立,此消彼长。当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不可靠的信息不相关,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特征的信息才能谈得上相关,但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可靠性只有与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相结合,并达到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相关。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并不表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只是针对当前严峻的会计环境而对可靠性表示出密切的关注。并认为可靠性仅是达到相关性的首要要求。即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具备了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也不会对决策有用。
第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是会计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
第五,构成信息质量体系的质量特征除包括总体质量特征和构成总体质量特征的首要质量特征和具体特征之外,还应该包括次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明晰性,质量的限定性是重要性和各质量之间的权衡。而对于实质重于形式,本文认为不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因为如果将其作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则与“真实性”项重叠;若是作为披露的质量标准。则概念含糊不清,会给企业违反会计准则提供绝好的借口。例如准则规定广告费用作为营业费用处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完全可以作为“待摊费用”处理。
关键词:新会计;会计准则;准则体系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isrelatedthecontentcontrasttothenewold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thestudyandtheunderstanding,discussedourcountrynew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sbreakthroughandthesignificancefrommanyaspects.
keyword:Newaccountant;Accountingstandards;Criterionsystem
前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文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同时要求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在这之前,1992年,财政部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方面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从1997年开始到2001年,财政部又陆续制定并实施了16项具体准则。因此本文把2001年之前的会计准则体系称为“旧会计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理念,初步做到了与国际核算准则趋同,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又一次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旧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差别
按照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会上的说法,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和旧的会计准则体系相比,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无论是基本准则还是具体准则,都作了非常大的改动和修订。
(一)新旧基本准则主要差异的比较
在新基本准则中,首先对适应范围进行了修改;其次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使其语言表述更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再次是引入了多样化的计量属性,这是最引人注目的变化。相对于旧的基本准则中“只允许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新的基本原则列出了五种可以使用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引入更是备受关注。同时,为了防范公允价值被滥用,新准则中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即:“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当然,在这次新准则中还有一项最重要最核心的修订,就是对会计要素定义的修订,纠正了旧的准则中关于相关内容的循环定义、含糊等问题。
(二)新旧会计具体准则主要差异的比较
在具体准则方面,本次的38项准则,除了对原有16项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外,其余22项均为新增部分。旧的具体准则偏重于工商企业,而本次新准则中则扩展到了金融业、保险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农业等公众特殊的行业领域,并增添了许多新的业务类型,如:套期保值、年金、股份支付等等,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核算的空白。
在修订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债务重组和资产减值计提相关规定的变化。旧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重组利得不得确定收益,应计入“资本公积”,而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是债务重组利得应记入当期损益(这恰恰是旧准则禁止的)。在资产减值跌价准备计提方面。旧准则允许企业冲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跌价准备,因此部分企业(主要是上市公司)屡屡通过这四项计提来调节利润,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真实。而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跌价准备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内不得转回”,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利用计提跌价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还有一些问题,如借款费用资本化,商誉和不确定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政府补助归属等等,在新具体准则中都有了较大的修订。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做了较大的规定的修改,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从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或预测。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是国际会计准则中比较复杂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一直以来是各国政策制订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准则体系中,第22、23、24、37号准则是针对金融工具的计量与披露问题制定的。这四项准则之间各有侧重,彼此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相关规定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的社会性预警系统,从而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了金融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境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
目前,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且最近几年趋势越来越明显。截止2005年,已经有97个国家表示将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活跃在国际贸易和境外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更需要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从而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财务信息,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巴爵士在2月15日新准则会上的致辞所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这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对于正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认可有助于降低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遵循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标准的成本。”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能促进财务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加强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会计必须要适应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经济领域的趋同必然导致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的趋同。为适应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要求,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准则的与施行,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促进资本合理流动,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项好的政策制度的出台,不仅需要有完善配套的实施,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及广大从业人员的深刻领会和贯彻执行。本次新准则的出台,涉及的面广、内容多,相关标准与国际准则具有实质性的趋同,这对于学习准则、应用准则的人员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此,在学习新准则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入领会新准则的精神实质
新准则通过进一步规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以提供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各方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进而引导企业从关注当前利益向重视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转化,限制企业短期行为。因此,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树立资产负债表观,提升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企业只有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净资产增加了才能表明企业的价值增加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利润考核;其次,新准则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与价值相关的信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所有重大交易与事项,以有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出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为了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新准则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要求企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附注应当提供充分、详细、及时的补充信息等。
二、与原准则对比学习,掌握新准则的相应变化
新准则不仅有原准则相关内容的延用,更有许多新的突破点。笔者认为,学习中采用与原准则对比学习的方法,把握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会加深对新准则内容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新准则创新的目的及其合理性。
(一)基本准则的主要变化
第一,对会计目标进行了修改。原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为“企业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新准则强调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同时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加明确,而且将会计服务的对象由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向主要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转化。
第二,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将原来的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的12项原则修订为新准则第二章的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符合近年来国际惯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第三,新增了会计计量属性。原有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主要使用历史成本(也称实际成本),并且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提出的,没有对其他计量属性做出相应规范要求。新准则在基本准则第九章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等5项内容,同时强调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既体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实质性进展,也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计量属性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成熟,更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
第四,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原因是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取代了原来基本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基本准则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进行了修订,这也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的重要内容。新准则对各会计要素定义集中强调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利益。每一项要素都强调定义、确认、列报等问题。而原准则主要强调的是分类。除修改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之外,还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比如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第五,对财务报告的名称和内涵作了修改。原有基本准则第九章为“财务报告”,其中规定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本次修订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表述为“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二)具体准则的主要变化
具体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其变化体现在1―38号准则中。对于广大的会计从业人员来讲,首先从中提炼出其主要变化内容,并与原准则进行对比,理解新准则变化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才有助于真正贯彻落实新准则。具体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变化较大的主要有:
第一,在第一号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并将预计经过长时间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的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第二,在第四号固定资产准则中,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规定了特殊行业弃置费的处理;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取消了固定资产的减值转回。
第三,在第六号无形资产准则中,修订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及适用范围,排除了商誉;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作了规定;资产减值一旦提取便不允许转回。
第四,在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新准则借鉴国际准则的经验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第五,在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中,新准则的变化较大。与原准则相比,实施范围有所不同,新准则适用于第8号的主要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与原准则不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不同;部分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并规定对商誉“减值测试”。
第六,在第12号准则债务重组中,在定义中,缩小了债务重组的范围;新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进而产生资产转让收益。
第七,在第18号准则所得税中,会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
第八,在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中,引入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并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
第九,第22、23、24及37号相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报告准则,是新准则新增内容,对金融企业会计处理具有较大影响。
第十,在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新准则的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纳入合并报表的不仅以控股比例为标准,而且运用了实体理论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将企业的少数股权也纳入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三、整体把握新准则体系,规范施行并及时总结经验
新准则体系是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及其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完整体系。基本准则是“纲”,是基础,是具体准则的“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 具体准则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38项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38项具体准则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应用指南是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对会计实务中的一些要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的规范说明,属于操作范围的规定,旨在对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以上准则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体。因此,在学习中,应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树立全新的观念,因为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与我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很大差异,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有许多的会计处理完全分割在不同的准则中进行规范,如果仅从一个准则去判断处理, 就难以体现新准则的精神实质。因此,上市公司要在一年之内实施所有新准则,确实需要企业上下协力,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尽快全面理解并掌握新准则的相关内容。
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的实施,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企业财务负责人的层层把关,更需要广大财务一线人员对新准则的深入理解与切实贯彻,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账务系统和财务报表编制系统;建立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系统,对于活跃市场的报价进行信息收集、建立计算机模型、聘请专业评估人员等;对于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按照新准则的要求,确定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收集分部信息;建立系统来追踪金融衍生工具等,并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