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投资计划管理模式投资宏观调控模式
一、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及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立项审批为手段、以控制年度投资规模为主要目标的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控制。每年由国家计划部门制订年度投资规模计划,切块分至国务院各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各部门、各地方再依此原则逐级向下安排计划。二是分级审批。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开工报告都必须经过计划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按基建、技改分类由不同的部门审批管理,审批权限按项目生产规模的大小划分。三是事后调整。在投资计划被突破、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一般采取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和从严控制下年度投资规模、上收限额审批权限、停止审批新开工项目等急刹车调控手段。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相比,现行投资计划管理模式有一些重要改进,但总的看来,现行投资计划管理模式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其特征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首先,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定项目,是对项目和企业的直接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一种微观管理,充其量是大微观管理,而不是宏观管理。这就导致了人们常说的宏观管理的虚位,本应是着眼宏观、调控总量,实则是着力微观管理、虚置了总量调节。
其次,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本质是直接控制、行政管理,取代了或代行了本应属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管理职能,造成了政府职能的错位和越位。投资决策权力的错位必然导致投资行为扭曲和投资决策责任的“真空”,这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
其三,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手段是行政审批,本想强调集中,实则造成分散。面对每年数以万计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只能采取一定程度的分权,实行两级调控或多级调控。这一模式的长期实行形成了两个令人忧虑的“机制”:一是为过审批关而故意低报项目概算,化整为零,分散审批,形成地区产业布局趋同机制;二是引来许多“钓鱼项目’,形成倒逼机制。
其四,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对项目和资金的分配主要不是根据市场和效益的原则,而是根据平衡各地方各部门利益撒胡椒面和谁能跑就给谁的原则。这样,很多不该批的项目批了,不该给钱的给了。这些项目往往冠以“重点”称号,有国家的,省的,市的,县的,还有各部门的,重点项目满天飞,结果是重点不重,国家难以集中力量搞好少数真正的重点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很低。
最后,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调控方法是在出现问题时硬性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和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这种调节方式简单直接,见效较快,但负作用很大。“一刀切”的结果是良莠不分,使一些应该加快完工的项目无法完工,一些应该开工的项目无法开工,而一些应该停下的项
目由于有特殊关系或善于变通或自行其是也不一定就卡得住。
二、建立新的投资宏观调控模式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方向,新的投资宏观调控模式的总体思路是:遵循三个分开原则,建立双向约束机制,实现五大转变,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遵循三个分开原则是理顺若干重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能错位、越位,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必须放弃项目审批,项目投资的责任、权利、风险完全由企业或项目法人承担。其次,要把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分开。应该尽快建立以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并使之与各有关政府部门脱钩,遵循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独立运作。三是实行竞争性投资与公益性投资分开。凡竞争性投资领域,政府退出投资,全部由企业承担;对于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产业等公益性投资项目,也应尽量鼓励企业承担;对必须由政府承担的投资领域,由财政和政策性投融资机构筹措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事权分别承担,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集中力量抓好少数重点项目。这三大原则界定了政府在投资领域的职能定位,明确了各类投资主体的合理分工和投资范围,确立了各类投资主体都要面向市场,平等竞争,实现责权利对称的原则。
(二)建立双向约束机制是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三大顽症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积极稳妥地发展证券市场,建立各类出资者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强化由出资者对筹资者的外部约束。
(三)实现五大转变,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要实现由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微观管理向以总量调控为中心的宏观管理的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要以宏观管理为本位,着眼宏观,致力于宏观调节。二是实现以立项审批等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控制向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间接调控转变。三是由以年度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向以在建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转变,逐步过渡到放弃规模控制。放弃项目审批制后,资金总量调控成为调控投资总量的核心。四要实现由以增量调控为主向以存量、增量调控并重的转变,盘活存量,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五要实现以国有单位投资主体为主要调控对象向以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为调控对象的转变,对全社会投资进行调控和引导。这五大转变如能完成,就可基本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投资建设领域的三大痼疾,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白皮书》(1994、1995、1996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一、概念界定
文中所指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称。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五部分。资金平衡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情况。
二、2007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839.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递增的趋势。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4.16%、30.25%、31.89%和16.78%,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5.77%。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总量逐年快速增长。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2007年的98.9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6.53亿元。5年时间内突破了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二是投资结构趋向明显,第二产业投资加大,水电投资是甘孜州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点。水电投资从2007年60.98亿元增长到2011年157.77亿元,增长2.63倍,超过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速度。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大于地区生产总值。甘孜州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贡献。
(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较高,2007—2011年5年资金到位率均达80%以上。分别为80.21%、81.38%、82.65%、86.27%和83.98%。从各种资金来源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等各类资金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趋势不同。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家预算内资金是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2007—2011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一直保持10%以上,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二是国内贷款是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对固定资产投资起着重要作用,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平均占比达到42.02%,在2010年占比达45.94%,是所有资金来源中占比最大的。三是自筹资金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自主性不断提高。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由24.11亿元增长到81.89亿元,增长了57.78亿元。2011年自筹资金在全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达39.55%,仅次于国内贷款占比。四是其他资金来源增长缓慢。其他资金占全部投资资金来源比重较低,一直保持在4%左右。
三、2012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供需形势分析
(一)需求形势分析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甘孜州十一届一次人代会明确提出201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按照这个要求,2012年全州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分别达到173.53亿元、320.49亿元。
根据近5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情况分析:2007—2011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5%,国内贷款占35.23%,自筹资金占29.89%,利用外资占0.07%,其它资金占4.17%。2012年在实现藏区跨越发展目标引导下,来自国家的投资、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的比重将会增加。假定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基本保持前5年的结构水平,预计甘孜州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家预算资金的需求约为46.47亿元;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约为112.91亿元;对自筹资金的需求约为95.79亿元;对利用外资及其他融资的需求约为0.22亿元;对其它资金的需求为13.36亿元。
(二)供给形势分析
2007—2011年甘孜州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5.37%、27.48%、36.10%、28.75%。以此增速测算,2012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供给分别为37.02亿元、104.31亿元、111.46亿元、13.75亿元。按照甘孜州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2012年全年将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亿元。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三)供需对比分析
据预测,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为268.75亿元,能够实现的资金供给约261.66亿元,缺口7.09亿元。
说明:缺口为负值,说明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缺口为正值,说明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
通过上表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供给总体不足,国家预算资金和国内贷款供给缺口分别为9.45亿元和8.76亿元。
四、保持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建议
从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看,2012年“稳中求进”的压力较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为确保甘孜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抓住招商引资,促进投资增长。
(一)多方联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应抓住藏区跨越发展的机遇实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调整步伐的重点,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力度,给予企业适当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构造以信贷融资为主、财政融资和证券融资共同发展的融资格局,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扩大融资范围,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联系机制,加大对优势产业、“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力度,围绕拓展产业链要求,筛选推出生态能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新的投资增长优势,增强投资信心。
(二)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目前甘孜州各商业银行都确立了优先满足成熟大项目贷款需求的政策,把投入的重点放在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上,尤其是能源开发、矿产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因此政府应加快开发“两江一河”水电资源,建立完善“两江一河”流域水电开发协调机制,推进长河坝、黄金坪、猴子岩等电站建设,加快探矿采矿和原矿加工推进优势矿业发展,以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投融资管理,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
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完善投融资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含有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的政策文件,废除不合理的审批和收费;出台鼓励自筹资金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等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实现投资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突出招商重点,在齐抓一、二、三产业项目的同时,突出抓能源、旅游项目;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包装、重点招商;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商引商,高度重视对落户企业的服务,确保项目引得进、建得成、留得住,达到“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整合政府财政资金,改善生产性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对信贷及其他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甘孜重点项目,真正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湖北省,GDP,固定资产投资
一、湖北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
1、全省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1995-2007年,湖北省GDP从2109.38亿元增长到9230.68亿元,年增长率达13.2%;固定资产投资从1995年的785.09亿元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4330.40亿元,年均增速接近15.52%,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1:1995-2007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年份
GDP
固定资产投资
2001
3880.53
1486.55
1995
2109.38
785.09
2002
4212.82
1605.06
1996
2499.77
935.22
2003
4757.45
1809.45
1997
2856.47
1023.50
2004
5633.24
2264.80
1998
3114.02
1156.76
2005
6520.14
2676.60
1999
3229.29
1239.14
2006
7581.32
3343.50
2000
3545.39
1339.20
2007
9230.68
4330.40
表2:1996-2007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
年份
GDP增长率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2002
8.56%
7.97%
1996
18.51%
19.12%
2003
12.93%
12.73%
1997
14.27%
9.44%
2004
18.41%
25.17%
1998
9.02%
13.02%
2005
15.74%
18.18%
1999
3.70%
7.12%
2006
16.28%
24.92%
2000
9.79%
8.07%
2007
21.76%
29.52%
2001
9.45%
11.00%
2、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变化关系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是影响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直接的、物质性的主导因素,固定资产投资也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此外,经济增长曲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具有明显“时滞效应”,经济增长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滞后期大约为1-2年。
图1 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相关性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
1、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分析,其主要目标是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依存关系杂志网,并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如果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很高,还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判断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有无明显线性关系。
从湖北省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散点图(图2)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
图2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散点图
对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必须通过相关检验获得,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等方法对1995-2007年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2、因果关系检验
(1) 数据与变量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性,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FI和LnGDP表示取自然对数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
(2)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分析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存在非平稳性,直接对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可能引起伪回归,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在这里采取的检验方法是ADF检验,滞后阶数的选择由AIC准则决定。
表3 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类型
ADF
临界值
结论
LnGDP
(c,t,3)
3.274963
-3.2127(5%)
非平稳
LnFI
(c,t,1)
2.861689
-3.1449(5%)
非平稳
DLnGDP
(c,t,4)
-3.780768
-3.4033(5%)
平稳
DLnFI
(c,t,3)
-4.299737
-3.6122(5%)
平稳
注:本表中检验结果采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到,其中,检验形式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是否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从表3可以看出LnGDP和LnIFA的ADF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表现为非平稳,而对LnGDP和LnIFA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后的DLnGDP和DLnIFA则通过了检验,因此可以认为LnGDP和LnIFA两者均为1阶单整向量。现在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检验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首先对LnGDP和LnFI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LnGDP=1.946746+0.863484LnFI
(15.13) (49.72)
括号内为t值,再对上述方程的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均值为0,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结果如下:
表4回归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ADF统计量
5%临界值
10%临界值
-2.029896
-1.974028
-1.602922
由表4可知:由上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杂志网,ADF的统计量为-2.02989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74028,因此可以认为估计该残差序列属于平稳序列,表明LnGDP和LnFI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回归系数0.863484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GDP总值增加约0.863484,从回归系数看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影响很显著。
(3) 误差修正模型
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变量的这种长期均衡与其短期波动之问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LnGDP=0.025080+0.679490LnFI-0.307375Ut-1
(5.292946) (0.975624)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解释了因变量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Ut-1。由上式可见,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动1%,将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0.679490%;误差修正(Ut-1)的系数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弹性为-0.307375%。从该模型可以看出,上一年度偏离均衡的误差以-0.307375%的比率对本年度的LnGDP作出反向修正,这一调整系数说明湖北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机制。
(4)Ganger因果检验
Ganger因果检验实际是考察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对湖北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G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5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期
原假设
观测值
F值
P值
结论
1
固定资产投资不是GDP的Ganger原因
12
4.13578
0.0725
拒绝
GDP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Ganger原因
2.16950
0.1749
不拒绝
滞后期选取考虑了投资完成所需时间和SIC指标。由表可知: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是GDP原因的原假设,P值为0.0725,表明在95%的置信条件下可以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GDP的Ganger原因;对于GDP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原因的原假设,P值为0.1749,不能拒绝原假设。这表明湖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而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杂志网,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而GDP的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三、结 语
如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固然能够带动GDP的增长,但如果不顾客观可能,一味盲目地追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则由此所带来的GDP的增长可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还可能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是不可取的。GDP虽然是考察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福利的不断改善。时下愈演愈烈的房地产热其实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某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崇拜和难以克制的投资冲动,显然,这是与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应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
孔灿(1989—),女,汉族,山东曲阜市人,会计学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方向。
陈家玲(1990—),女,汉族,广西柳州市人,会计学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方向。
摘 要:固定资产投资在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GDP、财政收入对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的影响,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和预测,模型回归结果表明,GDP、财政收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均显著。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GDP
固定资产投资在实体经济中构成比例较大,对经济的总产出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重点研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和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得出结论。
一、相关文献回顾
以往文献普遍认为,投资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的作用。刘金全等(2002)发现,我国经济当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产出的波动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Granger 影响;张亮(2007)发现,1978年到2005年,我国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劳动就业量和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广西财政厅课题组(2008)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会能够提高财政收入,并且财政收入也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周雪峰等(2011)研究也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的变化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夏海舟(1990)发现,只有使总体投资效率达到最高才能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学者们对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因素做出了进一步研究:崔顺伟(2012)研究了1980-2009年中国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产出和利润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影响;彭斌(2010)研究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波动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认为财政因素、货币因素以及股票市场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长期协整关系。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而在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却有所下滑的背景下,这一研究显现出了其局限性。因此,本文选取了GDP、财政收入两个宏观经济指标,探索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
二、数据选取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选取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INV)、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财政收入(FIN)从1981年至2011年的共31个样本作为研究的对象,来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建立
我们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另外,由于本文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并且变量的数值均较大,因此对模型进行对数变换,使得测定变量值的尺度缩小,残差之间的差异也相对缩小,降低出现异方差的可能性。
模型基本形式:lnINVi=β0+β1lnGDPi+β2lnFINi+μi
其中,β0、β1 、β2分别表示回归系数,μ表示随机误差。一般而言,一国GDP的增加会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增加,财政收入的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由此可以预期:β1>0,β2>0。
三、回归结果及模型修正
(一)回归分析结果
应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lnINV^=-2.8694+0.8947lnGDP+0.3284lnFIN
t: (-14.2734) (11.048) (3.9719)
R2=0.957,R2=0.9954,F=3276.923
对上述回归方程的解释和检验如下:
首先,回归系数β1、β2的符号均符合假定,说明回归结果符合经济理论。其经济意义是,GDP的自然对数每增加1单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自然对数增加0.89个单位;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每增加1单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自然对数增加0.33个单位。
其次,决定系数R2=0.9957,R2=0.9954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的99%可以由GDP和财政收入的变化来解释,因此回归直线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很高。
最后,对参数显著性进行检验,我们发现β1、β2的t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H0,认为各参数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不为零。另外,通过F检验模型整体的显著性,知所有的参数不全为零。
(二)模型修正
由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都是建立在若干假设的基础之上,但是对于实际经济问题,这些假设并不一定满足,此时,OLS回归就不再适用于模型的估计,于是需要对模型进行如下修正。
1.异方差检验
采用有交叉项的White检验进行异方差检验,由结果可知,nR2=3.8719,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nR2=3.8719
2.自相关检验
我们使用DW检验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由原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出DW=0.5983,在显著性水平α=0.05,n=31,k=3(包含常数项)的条件下,查DW检验上下界表得:dl=1.229,du=1.650
由于0
通过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处理,消除自相关性后,得出的新模型为:
lnINV^=-2.7859+0.9088lnGDP+0.3021lnFIN
t: (-8.7192) (7.5912) (2.5509)
R2=0.9983,R2=0.9980,F=3618.434,DW=1.7043
3.模型设定误差检验
我们运用回归设定误差检验法(RESET)对模型设定误差进行检验。在原模型中加入(lnINV^)2后重新进行估计,发现模型设定无误。
综上所述,最终模型为:lnINV^=-2.7859+0.9088lnGDP+0.3021lnFIN
四、结论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影响较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GDP的自然对数每变动1%,固定投资的自然对数同方向变化0.91%;
第二,财政收入的增加,则表明国家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能越大,基础建设越可能完备,二者成正相关关系,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每变动1%,则固定投资的自然对数同方向变化0.30%;
第三,GDP、财政收入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影响都是同向的,其中GDP的影响程度更大。(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金全等.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
观察经济增长有两个视角,一个是总需求的视角,即通过观察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增长来判断经济走势。另一个是生产的角度,即通过观察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来判断经济的走势。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工业生产的增长往往决定整体经济的走势,而由于总需求难以准确观察,因此,我们根据投资增长、出口增长以及消费增长来判断经济往往出现偏差。
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缺陷
2011年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6.1%,超过我们预测的23.4%,比前一个月的25.1%也有小幅提高。2011年4月,投资增速的回升与工业增速的下降形成鲜明反差,我们认为工业增速更能代表实际经济的趋势。
从历史经验看,2008年经济下滑时投资增速依然持续攀升,投资增速完全没能反映实际经济的变化趋势,由于其过去预测经济时效果不佳,因而也很难相信其对未来经济走势有预测意义。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以地方投资为主导,统计中由投资单位上报,这种方法可能存在大量水分。投资资金来源增速年初以来的持续回落和投资增速的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地方投资增速的虚高。
以今年前4月为例,地方项目投资总额为5.86万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为93%,同比增速高达27.4%;而中央项目占比仅为7%,且投资增速仅为2.6%。中央投资项目增速的下滑与地方投资增速的上升形成鲜明反差。
但各地和各基层企业在填写统计报表时或存在一定水分,因为1~4月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的增长率只有20.6%,低于去年全年的24.5%;而1~4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5.4%,高于去年全年的24.2%。这些数据之间的矛盾也令人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产生怀疑。
投资有别资本形成
投资需求对GDP增长形成贡献是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包括两部分,一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此部分占95%左右,其增长主要取决于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二为存货变动,存货的去化和增加也将影响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2009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上升,但GDP增速下滑,2009年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但GDP增速继续上升,这种背离我们从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拉动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的背离中观察得到。
2009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而2009年四季度投资增速则大大低于资本形成的拉动,其余季度则较为相近。
我们认为这种背离主要源于存货投资的变化。2009年一季度应该是大幅去库存阶段,由此导致投资增速高增的背景下,资本形成的贡献较小。2009年四季度则属于增加库存的阶段。
但库存的变化缺乏指标去观察。从PMI原材料库存指数来看,2009年一季度以后属于快速补库存解读,但我们并没有从资本形成和投资增速中观察到。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中还包括了土地购置费用,但其不计入资本形成。
2009年和10年土地购置费分别达到1.6万亿和2.7万亿元,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2%和11.2%。如此高比例的土地购置费也是造成投资虚高、背离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投资难言经济全貌
2009年投资增速与经济增长出现大规模背离,除了存货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净出口对GDP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负贡献,由此导致GDP增速远低于投资增速。投资仅仅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其并不足以反映经济增长的全貌。
从构成上看,可以把投资分为基建、地产与制造业投资三大块,其占比都在30%左右。我们测算了名义和实际的各类投资增速与GDP实际增速的相关性。
从2004年至今的季度数据来看,地产投资与GDP增速正相关、制造业投资与GDP增速零相关、基建投资与GDP增速负相关。其结果是总投资增速与GDP零相关。从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来看,在2004年新口径投资数据以来,其不仅不能预测经济增速的变化,反而总体给出了略微相反方向的结论。
与前述相关性结论一致,基建投资实际增速走势与GDP实际增速走势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呈反向关系。因为基建投资往往是政府平滑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经济衰退时,基建投资增速会上升,繁荣时则下降。制造业投资增速与GDP增速缺乏相关性,在不同的时期,二者的走势表现出不同的关系。
在投资的各部分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与GDP实际增速具有最高的正相关性,其走势比较一致。
但房地产投资增速相对于销售面积增速比较滞后,通过观察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走势可以对地产投资增速提前判断。
三驾马车框架失真
总之,投资增长数据由于其数据产生的可靠性、反映经济增长的局部性以及价格因素使得我们很难基于投资增长数据来判断经济趋势。
[关键词] 河南 投资规模 投资结构
从短期来看,在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可能有较大幅度提高。因此投资就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就目前来看,河南投资不论从规模还是结构上看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投资规模问题――总量偏低与增速过快同时并存
1.总量偏低
十五时期是河南投资快速增长的时期,特别是2004年以来,河南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国,但是从总量上来看,投资规模依然偏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2004年以前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全国。2004年以前,河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除了在个别年份(如1999年、2000年等)略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全国水平。长期投资增速上不去是河南投资总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河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较低。投资率是衡量投资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河南“八五”、“九五”时期投资率分别为26.7%、28.5%,全国分别为34.1%、36.0%;而浙江分别为39.5%、37.1%;广东分别为48.2%、33.6%;可见,河南投资率低于全国水平,和东部一些省份相比,河南的差距就更大。进入“十五”时期以后,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带动了西部地区投资的发展,西部省份的投资率均达到35%以上,而河南2002年投资率为29.6%,这一投资率已经是河南的历史最高水平,但与全国相比,仍相差12.55个百分点。2003年河南投资增势强劲,投资率又创新高,达到32.9%,但和全国的47.2%相比,仍相差14.3个百分点。2004年,河南投资增速远高于全国水平,但河南投资率是35.2%,全国是51.5%;2005年河南投资增速为41.3%,全国为25.8%,但就投资率来看,河南和全国仍相差7.1个百分点;2006年河南投资依然是飞速增长,增速达到37%,远高于全国24%的增长速度,但就投资率来看,河南仍低于全国5.1个百分点。
(3)河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低。2004年河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189元,是全国人均投资量的59.2%,分别是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24.6%、36.5%、42%和45.9%。2005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飞速增长,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483元,比2004年增长了近1300元,但与全国人均固定资产投资6776元相比,差距依然很大。而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东部省份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量分别是13581元、11693元、11399元、7567元,更是远远超过河南。河南与中部六省中的其他省份相比,也只是处于中游。
(4)河南投资与GDP的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相称。近几年,由于河南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河南GDP占全国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1998年的5.48%上升到2004年的6.46%。但与此同时,河南的投资增长速度却慢于全国平均增速,河南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也呈不断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4.67%下降为2003年的4.19%。2004年以后,由于河南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国,从而投资量占全国的比重也有所上升,使河南投资与GDP占全国比重背道而驰的局面有所改变,即便如此,两者依然是不相称的。如果从人口、经济总量和投资这三者的对比来看,这种不相称就更明显,2006年,河南人口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的7.5%左右,GDP居全国第五位,占全国总量的5.95%。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的5.38%。
2.2003年以来投资增速过快
但是在注意到河南投资总量偏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近几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2003年以来,河南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2003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02年的11.8%一跃达26.9%。2004年以来河南投资增速更是远远超过全国水平,2004至200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是25.8%、25.7%和24%,而河南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34.1%、41.3%和37%,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投资之所以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设期内表现为一种单纯的需求,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一种拉动。但是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以后,它就由单纯的需求变为单纯的供给,这时如果没有有效需求来吸纳这一增量供给,必然出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失衡状况,从而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之所以还没有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一个持续的高速增长,增加的产能被下一轮更大规模的投资所吸纳,但是受到社会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这样一种投资增长速度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因此,就目前来看决不能以投资总量偏低来掩盖目前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
二、投资结构问题分析
1.“十五”期间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南目前投资产业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总的来说是第二产业投资过热,增速过快,而第一、三次产业投资增长缓慢,特别是第一产业投资力度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同时第二产业内部不平衡问题有所突现,传统产业投资力度过大,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过小。
(1)河南第一产业投资比重较低,且下降趋势明显。2000年在河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占到6.97%,之后这一比重连年下降,到2005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8%,五年间整整下降了3.17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在绝对或相对的下降。从投资主体的角度分析,第一产业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农村居民个人)。就投资能力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其投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这主要反映在这三类投资主体对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量不断增长上,如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由2000年的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7亿元,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22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00亿元,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2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50亿元。但是从投资积极性来看,由于第一产业的投入产出率较低,无论是政府、农村集体组织还是农村居民个人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都在不断下降,这一点可以从各投资主体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这一指标看出。首先,政府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财政资金总额在不断增长,但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由2000年的1.60%下降到2005到的1.52%。其次,就农村集体组织来看,虽然其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绝对值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从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看,却是不断下降的,由2000年的15.2%下降到2005年的9.1%。再次,就农村居民个人来看,其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值也是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也是不断下降的,由2000年的17.3%下降到2005年的10.3%,五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2)2003年以后第二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增长过快。2003年以前,第二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但2003年以后第二产业投资却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2003年,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648.16亿元,增长63.4%;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34.6%迅速上升为2003年的41.0%。特别是随着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基础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如2003年河南省能源工业投资增长58.1%,原材料工业投资更是增长140%。2004、2005年依然保持着这种增长趋势,如2005年河南煤炭、化工、机械、食品、纺织工业投资增长速度都在50%以上。但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高能耗行业增长偏快,一般加工工业产能扩张过快,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升级类投资比重偏低等。
(3)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过低。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像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土耳其、印度的服务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都超过或接近GDP的50%。而我国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有39.5%,河南只有29.3%。河南第三产业的这种发展现状与近几年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量是相关的。2003年以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但2003年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从而使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2年的64.4%下降为2003年的57.3%,下降了7.1个百分点。2003年以后,由于第二产业投资的过快增长,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连年下降,到2005年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下降到51.2%,这与2002年的最高水平相比相差10多个百分点。
2.不同城市间三产投资很不均衡
河南省不同城市间三产发展很不均衡,从而导致不同城市间三产的投资很不均衡。有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投资量相对较大,如郑州,其三产投资占其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87%、32.47%、65.66%;有的城市工业很发达,第二产业投资相对较大,而一三产业投资相对较小,比较典型的城市是洛阳,其三产投资比重分别是2.42%、51.3%、46.22%;有的城市工业不发达,投资量很小,因此一三产业投资量相对较大,比较典型的城市是信阳,其三产投资比重分别是7.48%、22.38%、70.14%;还有的是典型的农业城市,第一产业投资相对较大,二三产业投资量相对较小,如驻马店三产投资比重分别为12.7%、32.95%、54.35%。当然并不是说城市产业发展要整齐划一,各城市应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形成自己的产业结构,但是还是应注意三产在一定程度上的协调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地区的最优规模经济。
3.投资分布不合理,投资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圈内
从投资的地域结构来看,投资过于集中,如2005年河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圈内。其中郑州、洛阳、新乡、焦作四个市集中了河南投资总量的43.41%。而其他14个城市投资总量只占河南投资总量的56.59%。有些市投资总量明显偏小,几百万人口的市每年才几十个亿的投资。有的市连续几年增幅上不去。有些市投资增幅虽然不低,达到百分之四五十,但由于基数很小,总量并不大。有些市的投资基本上是高速公路形成的,其他投资比较少,工业投资更少,仅占城镇投资的20%左右。
4.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比较薄弱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偏低,“十五”时期,河南省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325.16亿元,年均增长18.2%,低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7.5个百分点。具体来说,基础设施投资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路。河南省十五时期公路投资总量虽然居全国第一位,但主要是高速公路投资完成的,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农村公路,以及场站建设任务还很重,与建设全国公路交通枢纽中心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特别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欠账较多,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三是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还需要大量增加住宅建设。四是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资仅占全社会投资的4.7%,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投资;经济增长;关系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见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胶州市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
从概念上讲,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其中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
投资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强烈影响和决定着投资行为,没有投资行为,经济增长就缺乏后劲儿,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可以分为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供给效应是指投资能够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投资实现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提高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需求效应是指投资作为三大需求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不能忽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的依赖于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又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本文搜集了1990年以来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数据和相应年度的GDP产生数据,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了梳理,从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GDP总量相关性的散点图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逐年增加,胶州市GDP总量也在逐年增长,可以判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总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正相关。
从另一个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曲线与地区生产总值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以下数据为1990年以来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发展之间的关系,两条曲线大致平行增长,说明两条曲线高度相关。
如果把胶州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视为变量X,把相应年度的GDP预测值视为Y,则Y=1.307x+783175,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变量X的变化,可以预测Y的数据,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置信度下的参考性材料。
三、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率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指报告期新增地区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的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一定时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地区生产总值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下表为胶州市199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表,并计算了相应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和当年的投资率。从数据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降低,而投资率却大致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尤其两千年以后,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率都保持在两位数,2013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8.8%。
首先看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它反映的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投资1万元能拉动经济增加15.38万元到投资1万元能拉动经济增长8.42万元的1999年,再到投资1万元,仅能拉动经济增长1.27万元的2013年,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逐年减少。这反映出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拉动的基本规律,在1990年还算改革开放初期,胶州市经济总量还很有限,消费和出口能力还相当有限,固定资产投资的突然增加,对经济拉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过程持续到将近2000年,胶州市的经济总量开始大比例增加,胶州市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居民和政府的消费能力和城市本身的出口能力都在大规模增加,且其增加对GDP的影响超过了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致使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在逐年降低。
关键词:政府 固定资产 投资审核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我国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逐渐暴漏出了一些弊端与问题,其中配置不合理、账实不符、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尤为突出,进而导致国有固定资产的浪费或流失。因此,在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对于政府部门投资的控制作用。
一、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性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全面加强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措施和方法,实现了对于政府部门投资动态监管与科学控制的作用。
(一)缺乏必要的行政监督与管理
目前,在我国尚未出台对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进行监督与管理的专项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审计行业的外部环境较为混乱。在国内审计行业中恶意竞争的现象极为严重,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普遍较低,这些问题都是必须引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最终决策,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得资金投入达到千万或者亿元,一旦出现投资错误现象,极有可能引发政府相关部门的投资失误。因此,适时出台和执行必要的行政监督与管理制度,并且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动态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审计部门的作用都是具有深远时代意义的。
(二)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
目前,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审计时间被层层挤压,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的时间都比较紧。在短时间内,审计人员根本无法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部分相对次要的审计项目多被忽视,这就必然造成审计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难以保证的现实问题。同时,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往往视执业原则与审计准则于不见,随意删减审计程序,进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风险的无形加大。
二、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控制作用分析
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综合管理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提升国有固定资产利用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级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逐渐改革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并且加大了创新审计理念及方法的应用,进而促使其在政府部门投资控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了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决策与监督
在我国现行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机制中,为了实现政府性投资行为的科学决策与监督,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逐步制定了项目储备管理、专家论证、职能部门评审等科学的审计体制,并逐渐加强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二)突出了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实际效果
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贯穿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全过程,其在项目的决策、实施、审核、监管等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兼顾规范和效率原则的运用,不但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对于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行使的约束作用,而且体现了现代财政管理工作简便、实用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在强调政务管理实效性的时代背景下,实施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还可以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并具有促进政府部门和谐发展的保障作用。
三、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科学发展趋势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及经济制度下,政府部门的投资管理工作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科学转变,其转变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以及政府部门职能转型的实际需要,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还要注重加强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科学发展。
(一)加强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全程跟踪审计
为了改善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局限性,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组建专业的审计机构,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投资控制当中。在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各阶段,即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实施、决算等阶段,广泛参与和获得各种工程信息,制止各种不法行为和非法程序。
(二)适时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院系及专业设置也较少,这就必然导致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的匮乏,从业人员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素质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还要熟悉国内相关法律规定及建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熟练的应用审计标准、技术和程序等。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审计行业及政府投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积极开展综合审计,并逐渐加大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审计比重,以期不断提高审计能力,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于良.浅析政府投资绩效审计[J].西部财会,2008;6
为进一步提升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数据质量,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及运行情况,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现就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质量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落实统计质量管理责任。坚持“部门联动、分线负责、合力推进”,建立发改部门统筹抓、统计部门具体抓、项目主管部门专项抓、业主单位落实抓的责任体系,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遗不漏、应统尽统。区发改局、统计局负责牵头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管理的组织实施,分析投资完成进度。同时按照行业分工,区农林局、经信局、商务局、住建局、重点办、工业园区(重点区块)管委会分别负责抓好农业投资、工业投资、商贸投资、房地产投资、重点工程投资及园区项目投资的统计协调与质量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各镇(乡)街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项目投资统计分管领导,加强进度预测分析,加强与项目单位的联系,及时解决投资统计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项目投资进度与统计进度同步。
二、夯实统计入库基础工作。适应统计制度的变化,按照从源头起报的工作要求,严格规范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层报表操作流程,把握各个主要环节,防止前期工作的被动。区统计局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各镇(乡)街道、项目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业主单位健全内部统计网络,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统计人员,建立并填报统计台账,齐全各项基础资料,保证源头数据准确无误。按照属地统计原则,各项目主管部门要指导、帮助业主单位认真执行新增投资项目统计报告制度,改进和完善投资统计办法,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衔接,理顺投资统计关系,做到在鄞投资项目纳入当地统计范围。
三、健全统计信息联动互通机制。注重投资信息交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联系,构建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区发改局、经信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环保局、住建局要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规划、用地、环评、施工许可等批复文件及时抄送给区统计局,区财政局政府采购办要将相关固定资产购置信息及时告知区统计局,便于统计部门全面准确掌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各镇(乡)街道、项目主管部门要对各自管辖范围内投资项目开展清查和统计报表布置工作,及时报送项目资料,并与统计部门加强项目立项前准备、立项后实施情况的对接。区统计局要对收集到的项目信息进行核实和跟踪,将符合统计制度规定的项目全面准确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四、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专项工作小组。区统计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专项工作小组,区发改、统计、住建、经信、商务、农林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同时结合固定资产投资“月公示、季点评、年考核”,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主要通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实施进度以及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的排摸与监测,编制分月进度计划,汇总投资项目进度信息,并将固定资产投资月度进度分析在每月18日前报送专项工作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