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金融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1(30):7-9.
一、农村自治组织助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的实践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村自治组织的协调、引导和推进,砚山县在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当地农村信用社邀请农村自治组织直接参与金融服务工作,创造了农户贷款覆盖面广、贷款回收率高、信用环境显著改善、金融知识推广普及效果好、农民增收致富的和谐农村金融环境。
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在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工作中,以3至5户农户组成贷款联保小组,通过联保实现农户间的信息透明、互惠互利、风险共担,把贷款审核重心前移由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负责。采取利用召开各种大会、村民会议的有利时机,邀请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配合当地农村信用社做好联保贷款宣传发动,在支农贷款的发放上,让他们负责所在村小组的农户资信调查、借款申请初审、贷款管理和催收等工作。这种依托农村自治组织实行审贷前移的模式既解决农村信用社扩大支农贷款面工作中的信贷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难以对每个农户进行详细资信调查、贷款催收难等诸多瓶颈,又让农户方便安全快捷地获得生产生活及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信贷支持,经济得到发展、生活得到了改善。从2003年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以来,该乡所辖150个村小组17382户农户,累计共组成联保小组1.16万组,获得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金额2.7亿元,农户贷款面达88%,贷款回收率99.8%。农户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724元增长至2011年的3727元,增幅414%。
二、农村自治组织助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的有效性分析
(一)农村自治组织在扩大支农信贷资金投放工作中的不可或缺
农村自治组织中村民委主任、村小组组长在推进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积极性取决于他们的利益与村民的利益连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市场经济的一种选择,是他们有带头致富的迫切需要和追求。砚山县维摩、平远、稼依、子马四个乡镇基层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联保贷款获得了较快发展,截至2012年8月,上述乡镇的农户贷款面均达到80%以上,其中维摩88%,平远96%,稼依89%,子马90%。农户不良贷款率均在2%以内,其中维摩0.2%,平远1.7%,稼依1.1%,子马信用社2011年实现贷款收回率100%。以2011年每名信贷员办理的年均贷款户数计算,维摩信用社的比例为1:2508,稼依信用社的比例为1:3150,平远信用社的比例为1:4600,子马信用社的比例为1:4292。农村信用社取得的成绩凝聚了所服务的农村自治组织负责同志的支持与无私奉献,一个核心的共同点就是每个农村自治组织的负责同志在农户联保贷款中积极协助开展宣传发动、资信调查、贷款申请初审、贷后管理以及催收等工作,尤其是在贷款初审与催收环节上,农村信用社全是依托村民委、村小组的负责同志进行的审核与催收,有效解决农户借款“找不到门”,金融机构收款“找不到人”的问题。
(二)农村自治组织是培养农户信用意识,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砚山县维摩乡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寨的活动中,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对本村每一农户的资信状况、偿还能力、声誉等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农村信用社充分依托他们的信息资源优势,把村民委、村小组干部共170人全部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实施人员,经过培训和实际工作指导,在信息采集、等级评定、额度授信等环节中注重采纳他们的意见,通过他们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12年8月末,维摩乡作为砚山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乡镇,共采集农户信用信息9159户,采集率达到了78.77%,已评信用户数6260户,占比69.29%。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户联保贷款工作的互动推进,促使各村民委、村小组、农户之间积极关注贷款投放、归还、额度等情况,村小组组长和联保贷款小组组长对外出打工贷款人的贷款偿还进行督促,确保了贷款本息按时归还。从2003年至今,通过村民委、村小组负责同志的协助推动,全乡农户信用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除有1.8万元的贷款是因自然灾害无法偿还外,其余均是提前或按时偿还。
(三)培养新的支付结算观念,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需要农村自治组织的助推
在“一创两建”工作中,人民银行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通过邀请当地村民自治组织的同志参与到业务宣传活动中,带头实践,让村民接受新的金融理念。最为典型的是,每当综合直补资金发放时,农民朋友不再集中将综合直补账户内的资金取出,自己保存一段时候后再存入另外一个账户内,而是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情况决定是否取款,原来排长队取款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推广“以折换卡”工作中,由于受到现金才是“真金白银”,看得见,摸得着,对电子化、数字化的支付指令方式认知度低的影响,推广工作进展缓慢,村民对一张卡片就能办理业务总是半信半疑,经过采取由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带头办理、带头使用,打消了村民顾虑,解决了最大的障碍,加快了工作推广进度。在砚山县维摩乡推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中,村民委、村小组对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十分支持,主动动员信誉好、有实力的商户提出申请,在业务开通后,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带头使用、主动宣传,推动业务迅速发展。维摩乡碳房村的一惠农支付服务点业务在村小组同志带头办理下,其方便、快捷、低成本的基本金融服务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业务量迅速增加,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8月,共办理业务2992笔,办理业务金额1,381,989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自治组织组成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只办理过存取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没有使用过银行卡,对银行自助设备和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很陌生,他们对金融知识了解掌握少,除大学生村官经过专门培训外,其他同志基本上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对存贷款、银行卡、支付清算等与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知识缺乏了解。
(二)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支农发展形成了制约
农村青壮年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也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广的主要推动者,在外出务工成为改善生产生活和致富的重要途径的形势下,外出务工者多为青壮年,留守的基本上是中老年和儿童,导致农村信贷需求疲弱、金融需求减少,部分贷款的偿还催收找不到人,现代化的支付工具推广难。
(三)农村自治组织组成人员劳动付出与报酬不相匹配
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积极参与到农村金融工作中,但调查发现,他们的劳动付出与报酬不相匹配,特别是经费方面,部分支出是由自己承担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积极性是很难得到长期保持的。他们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报酬提出希望得到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
(四)农村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差距较大。以砚山县为例,维摩、平远、稼依、江那四个乡镇的支农贷款发放、银行自助设备布放、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等远好于其他乡镇。维摩乡各村小组之间也存在金融支持差距拉大的现象,对于长期与农村信用社合作,信用良好的村小组,其支农贷款的额度、农户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远好于其他村小组,个别村小组长期是不良信用村,金融支持越来越少,呈萎缩状态,农户的信用意识、金融知识的普及基本上是空白。
四、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助推农村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金融业务知识培训、指导,确保其有效作用的发挥
人民银行探索建立与村民委、村小组之间的农村金融服务沟通平台,充分利用金融知识进乡镇、进村寨,邀请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人员参与,把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和大学生村官集中起来开展金融知识培训,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金融业务知识和农村特色金融产品功能,通过他们发放金融知识宣传资料,在管理、服务村民的过程中向农民朋友介绍金融知识。
(二)引导好农村自治组织助推农村金融发展作用的发挥
从砚山县“一创两建”工作中,我们发现农村自治组织是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引导其发挥好作用。一是发挥好农村自治组织在金融知识宣传组织、宣传资料发放、金融产品推介等中的作用;二是发挥好农村自治组织对信贷支农金融产品的宣传推广,如小额信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涉农贷款的审贷初审、资信调查等,协助金融机构做好支农贷款的发放、回收等工作,培养诚信意识;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予以采纳,完善金融支农的途径。
【关键词】 农信社;电子银行;设想
电子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业务与信息化、网络化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新型金融业务,代表着当代银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众多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激烈竞争,纷纷加快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步伐,面对金融产品创新趋快的严峻形势,发展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河南农信社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一、电子银行的功能和优势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通过网络和电子终端为客户提供自助金融服务的离柜业务,一般来讲,电子银行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业务等。客户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只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ATM、POS等电子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购买国债、基金、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其基本功能和优势主要体现:
1.有效分流客户。经调查,电子银行客户群的大致年龄阶段为18岁~45岁,它和银行中高端客户年龄相重叠。由于电子银行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为客户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办理金融业务渠道,大大减轻了营业网点柜面压力,弥补了营业网点减少和柜面窗口不足的矛盾。
2.降低经营成本。电子银行是虚拟银行,它的特征就是全无纸化、全理念化、全数字化,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无需设立分支机构,就能把银行业务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据统计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一般占经营收入的60%,电子银行出现使银行经营成本大大降低。如办理一笔业务,在营业网点成本为3.06元,ATM上成本为0.86元,在网上银行上成本仅为0.49元。
3.促进业务创新。电子银行作为新经济与银行业最新结合的产物,它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对银行的服务功能、业务范围进行了重新定位,它可以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开辟更多便捷的智能化、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了资金在电子流中的增值,使金融手段更加新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时尚,大大促进了金融产品及服务手段创新。
二、河南农信社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发展电子银行是农信社改革创新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要想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作用,必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力度,电子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渠道,不仅促进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战略转型,还加快了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快发展电子银行将使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如虎添翼,意义重大。
2.加快发展电子银行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河南省农信社根植中原农业大省,农村金融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空间大。但应充分认识到:河南农信社目前普遍存在金融产品相对单一,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服务设施不齐全等不足,制约了农信社的业务发展。随着电子银行走进千家万户,已经被广大农户所喜爱,在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农信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不断满足发展生产、出外务工等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3.加快发展电子银行是金融同业竞争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许多银行已经认识到电子银行对转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水平的巨大作用,众多银行加大电子银行产品研发和渠道建设,外资银行也积极参入,抢占中国电子银行市场。2009年,农行和刚组建的邮储银行积极在广大乡镇大量增加ATM、POS机等电子设备,大力发展农民客户,争夺我们农信社的传统阵地。如果不发展电子银行,农信社必定在竞争中落后挨打。
三、河南农信社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初步设想
河南农信社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总体目标是: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立科技先进,服务便捷,功能强大,覆盖全省的电子银行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的原则,创新和整合产品,使得电子银行成为全省“三农”服务的重要业务平台。按照上述工作目标,结合全省农信社实际情况,将实行电子银行研发统一规划,滚动开发,突出重点,快速发展,集中力量尽快开展覆盖全省的电话银行业务,启动网上银行项目,逐步推出手机银行、多媒体自助终端等产品,走产品稳健研发的路子,保证推出的新产品、新业务从产品功能、风险控制、操作流程、等均取得成熟经验后,再在全省推广。
1.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全省农信社要提高对电子银行业务重要性认识,迅速使电子银行成为农信社优化服务手段、丰富产品功能、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利用电子银行,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分销渠道,主动将非现金类金融产品向电子渠道移植,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新的效益增长空间;要组织员工掀起学习电子银行、银行卡等新业务的,为电子银行产品推广打下坚实基础;整合农信社营销渠道,通过对物理网点、客户经理、自助银行、电子银行等四大渠道建设,构建河南农信系统的立体式农村金融营销网络体系。
2.强化领导,加大电子银行业务推广的组织保障。电子银行业务不仅是将传统银行业务移植到电子化渠道上,更要将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紧密结合,从不同层次上推进业务整合,涉及多个专业和部门,通过利用电子银行渠道优势提供增值服务形成新产品,推出新产品。开发电子银行业务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从研发到推广工作量巨大,建议成立河南省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推广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电子银行产品研发、试点及推广工作,解决研发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快捷开展。
3.成立机构,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专业队伍。组建河南省农信社电子银行部,并下设:综合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部门;在市、县农联社设立电子银行部负责业务管理、市场营销和客户发展,选配一批技术硬、业务精、营销强、知识专的业务骨干,迅速建立全省农信社系统的电子银行专业队伍。
4.加大投入,确保电子银行项目研发顺利实施。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必须加大人力、财力及科技的投入,在全省农信社财务预算中增加电子银行研发专项资金,保证研发和推广资金及时到位,使电子银行产品实现高科技、高起点,保持农信社电子银行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科技性,真正从战略层次上提升河南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
民间信仰的“现实”基础与逻辑前提
漫谈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
庆阳民居室内装饰品纹样构图研究
数字化技术对云南剑川木雕艺术延续和发展研究
岳麓书院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论我国男女应否同龄退休问题
原始儒家伦理政治的范导功能及其当代检视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方法刍议——以批判继承法与抽象继承法为视角
论刑事法律的社会团结功能
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本质区别
规范重复司法鉴定制度的构想
文学是“心理状态”的表现——钱钟书论文学的本质
“竹帘”背后的中国——1949-1971年《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评析
论网络影评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伤痕、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
论刘勰对曹丕《典论·论文》的接受
管窥艾米莉·勃朗特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缘起
语言接触与傣族亲属称谓的演变
试论毕摩与梯玛的现实基础及合理性
土家族婚礼中“讲礼行”的论辩内容及其意义浅议
土家族占卜习俗述略
论人的多维属性
希腊二元精神之下的模仿说
老子“无名之朴”的和谐管理思想
论检察权的外部配置——以司法权力结构的平衡为视角
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律师自治的制度分析
论我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
论社会死刑废除意识的塑造
当今我国离婚妇女合法权益保障现状及对策
国际贸易组织对社会规章影响理论模型——以欧美农业多功能性为例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GDP与M2对CPI的影响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探悉
营销主管授权管理分析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探析
更新农民落后观念,建设湘西州新农村的思考
论凤凰县乡村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阳羡词僧弘伦及其创作探略
土家族“收神疯”傩仪的象征人类学解读
武陵山腹地廪嘎人当代薤露歌艺术性略论
女性人类学视野下的侗传统族社会
彝族祭祖仪式及社会功能
试析侗锦中的鸟文化
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形象定位
论清代湘西苗疆的“边墙贸易”政策
湖南本土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论非常态领导意识
澄清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误解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印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认识论特质
汶川地震后捐款从众现象分析
国际经验与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
城乡统筹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与创新——从比较法的视角
我国名人广告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从邓婕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思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阻滞
科技创新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
从普惠金融本身来看,它的需求很高,迅速增长,但有效供给不足。易观金融分析师郭竞告诉《经济》记者,一是普通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金融和理财意识增强;二是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小微金融需求迫切;三是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供给方面,社区金融发展很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明显,金融服务在乡村地区也没有很好地覆盖,金融供给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是实现普惠金融最佳的路径,它可以实现破垄断、广覆盖、降成本、促创新、可协同等多个方面。”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活力。今年9月23日,以“新规范・新科技・新发展”为主题的“2016中国・北京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新书会”上,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烨东博士就表示,区块链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金融行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对创新驱动新型商业模式的诞生、降低信任风险和鼓励开发性协作与创新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共享金融的有力工具。“所以,区块链首先影响的是金融的基础设施,随后扩展至一般的金融业务,最终改变整个金融生态链。”
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对《经济》记者表示,当前各国政府、央行、金融机构、科技巨头们都纷纷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世界经济论坛今年8月的“区块链将如何重塑金融服务业”报告中指出,区块链有巨大潜力能促使新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更为简单与高效。
“通俗来讲,区块链就是一个共享大账本,大家遵循统一规则竞争记账,同时确保全网在各节点互不信任、甚至有恶意节点的情况也能完成真实的记账。”牛新庄还表示,“首先是其基于信任、无法篡改的特性,这就能解决很多数据信任类问题;再就是其去中介化、交易点对点完成这个特性,能够消除交易中介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摩擦,同时交易结算几乎是实时的,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提升了资产利用率;而信息透明可追溯将直接促进提高社会公信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对《经济》记者称,商业银行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自己的科技运用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块链技术特别适合于需要信任和公开透明的场景,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助农贷款、公益捐款、众筹融资等业务领域。
区块链技术并非灵丹妙药
虽说区块链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但区块链技术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难点。
目前区块链技术要想真正落地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郭竞向记者讲道,首先来说,区块链技术本身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该技术本身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差、交易时间延迟较长的弱点就制约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据我所知,目前多家区块链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也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区块链以外的技术解决交易量瓶颈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是一些实验性的东西,还有待时间证明。”
除技术本身的瓶颈之外,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也是问题。“金融行业是各个行业中最谨慎的行业,也是关系到民生的支柱行业,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每项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并且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 郭竞如是说。
区块链设计理念相当完美,但它并非灵丹妙药,目前普惠金融引进区块链技术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从技术角度看,其交易性能、存储容量、计算资源消耗、安全性等方面都无法直接匹配目前各类业务需求。例如前期美国The DAO众筹项目智能合约被攻击事情,损失市值超过6000万美元以太币,虽然后续社区采取了以太坊硬分叉来保护投资者财产,但整个事件如果发生在传统金融行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为解决上述各类问题,衍生出了联盟链、私有链、侧链这些架构,以及POW、POS、DPOS等一系列共识算法,这些都是新兴技术发展初期的通病,体现为技术版本更新快,标准五花八门,其发展成熟至逐步统一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周期的市场检验。
二是业务场景落地还需时日。前面谈到区块链为何是颠覆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对业务系统的改造往往都是底层平台级的,特别是和金融系统底层架构的融合,这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相当于核心系统再开发,其耗费人力物力成本和项目风险都相当高。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除了比较稳定的比特币体系,其他区块链项目绝大部分均属于概念验证阶段,尚无大规模应用。
三是监管方同样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尽早介入,同步制定相关法规,同时将技术规则纳入监管体系,以确保整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字让普惠金融可持续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诸多方面有待优化或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知并不断改进。除了以上问题,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区块链技术尚未完全统一和标准化。此外,还存在网络带宽等性能问题,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证明其安全、可靠、可以大规模应用,需要金融立法和金融制度的配套跟进。“国内商业银行应加大研究投入,从试验性项目入手探索区块链技术极其应用,逐步将其纳入实用场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最后,朱烨东总结道,区块链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要看是否有适用的场景。“从掌握入口到渠道为王,再向场景金融升级,场景金融已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金融资产交易等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普惠金融被称为是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今年G20峰会上,我国提交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首提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凸显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普惠金融新的里程碑。
目前国内还缺乏哪些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的技术或条件?
在郭竞看来,普惠金融跟金融科技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金融科技本身是通过技术让金融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便利、更加可触及和更加美好。“其实数字普惠金融就是说我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未被覆盖的人群能够更好地获取金融服务。”所以,它本身也是金融科技这个大潮的诠释。
牛新庄也表示,这和人们之前常提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些词类似,都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代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支持。传统金融模式下是科技服务业务,现在谈的是科技引领业务。“数字让普惠金融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并能提供更高效、智能、安全、人性化服务,让金融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同时也降低了服务成本,从而触及更广泛和细微的金融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网络覆盖率不完善,目前仍有数亿多成年人群体,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仍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另外,信息不对称、信用数据的缺失,给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带来巨大挑战,相当大比例的小微企业、农村贫困群体、农民工仍难以获得贷款;再就是普惠金融知识普及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知识普及不足,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区块链引领普惠金融四大趋势
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引进区块链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区块链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风险控制可视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完整记录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等信息,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二是交易成本低廉化。过去金融机构在交易流程上往往需要大量的后天人员和复杂的手续,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以后,这些流程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完成,这样无疑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
对于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畅想,郭竞认为有三大趋势。一方面,普惠金融制度基础将逐步健全完善。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提倡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支付和监管政策将逐步完善,普惠金融监测指标体系有望从局部到整体得到建立。其次,信用是金融交易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也是科技金融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都将作为普惠金融的基础逐步健全。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普惠金融面向的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等收入虽低,但是对于租房、结婚、家电、装修等消费是刚性需求,大众参与途径与门槛获得提升后,消费金融在这些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个方面,中小微企业及商户将成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传统金融的痛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0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若把尚未注册的小微商户计算在内,数量更多。但由于中小企业存续时间不确定,缺少可抵押资产,银行获取中小企业信息成本比较大,加之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少、频、急、短等特点导致其市场交易成本比较大,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取银行贷款,其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很多。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了8项高级原则,鼓励各国根据国情制定行动计划,为全球普惠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8项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法律监管框架、创新与风险平衡、重视消费者保护、重视基础知识普及等全方位角度,构建整套原则框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未来市场发展会呈现出标准化、多元化、移动化、智能化4个趋势。
摘要:金融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督的行为。现代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创新,而信息系统的普及程度及其使用范围则直接制约着金融创新的手段。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并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防范 内部审计
审计作为监督的有效手段,是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工具,是风险管理的一道防线。如何构筑这道防线,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审计风险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审计现状
农村信用社审计现在还不完善,仍存在着审计手段落后、审计力量不足等矛盾,面临着许多风险。农村信用社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因素、审计质量因素,也有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因素。
(一)审计人员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
目前,一部分从事审计的人员虽然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任职资格、技术职称,但具有长期从事农村信用社审计工作的经验,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但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对形成风险和造成危害的剖析,对金融和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的判断能力不足。另一部分则是具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又有多年审计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水平,还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并具有较强查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是金融审计队伍中的主导力量,但是所占比例很小。
(二)审计管理不科学,缺乏质量控制标准
就信用社而言,省联社、地区联社(办事处)成立稽查部门,基层信用社配备兼职审计员,审计人员并未能严格遵守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其审计行为随意性很大。加之审计任务接二连三,时间紧、任务重,审计重点不突出,造成审计走过场,审计面没达到,特别是专项审计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导致有的细节无法审计到;在质量控制标准上,审计对象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标准没有制定出科学的方法和内容,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缺乏责任的确认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没有非常完善的质量检查制度,有些审计项目质量问题可能只有到出现问题时才能发现。质量责任追究仅限于查案件、追责任,失去了质量控制的作用。
(三)技术方法不先进
面对被审计单位庞大的金融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虽然开展了计算机审计,但审计软件技术开发还未起步,后台数据的下载速度慢,有的数据不能随时下载,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增加了现场审计时间,同时加大了审计成本。
(四)信息系统功能单一,信息资源独立,无法及时满足系统用户的服务需求
虽然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信息系统,但由于各子系统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使得信息资源目前尚无法或无法全部实现共享。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内审对策
针对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风险防范问题,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方面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工作的认识
郭道扬教授在他的书中指出:一定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制约着这一历史阶段人们的会计思想认识水平,而这一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又制约着这一历史阶段的会计组织、制度、理论、方法的发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作为内部审计工作者,将这一段话中的“会计”转换为“内部审计”同样适用。审计人员只有提高了对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思想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接受和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提高自身审计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审计的整体水平。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信息系统风险防范技能的培训
一项工作的成败,除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更多地取决于内部资源的整合程度,而其中人力资源状况则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必将对审计人员在风险防范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具备常规的审计基础知识以外,还须掌握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拥有,除了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得。一是通过聘请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培训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具体的审计案例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和讲解,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建立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加上其职业判断能力,作出相应的审计结论。而目前数据信息的取得,在一定程度需要依赖于其他管理部门,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其他管理部门往往无法提供出审计部门所确切需要的数据。通过建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通过网络或数据接口,使用中间软件,可以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独立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二是促进和加强审计部门内部的协调和管理,实现从方案设计到处理决定各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为审计质量考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三是通过相应的权限设置,可以实现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审计方法、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报告、工作底稿、审计最新研究成果等资源的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且也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网络培训平台。
(四)强化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审计领域的应用
一是构建全省的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整合全省金融信息资源,确保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在“一体化”信息平台上开展金融审计;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集中采集、集中分析,构建农信社审计业务数据库,为下一步实现联网审计打下基础;三是继续突出抓好应用,金融处将联合计算机技术中心共同开展金融数字化审计项目,力求凭借计算机技术实现金融审计的新突破。
三、结束语
目前,农村信用社新的经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过程不断加快。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也应及时更新审计理念,转变方式,提高审计监督效能,使审计工作更加适应信用社改革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以促进农村信用社合法守规经营为目标,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再监督作用。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严厉查处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从而遏制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促使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活动合规经营、健康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面对上述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应当如何去应对,是我们每个信合人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国锐.农村信用社的审计风险与防范Ⅲ.省联社发展研究处,2010,(7).
1引言
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1994年实施以来,表现出发展速度快涉及面广、效果好的特点。它解决了农村中低收入群体融资难的问题,减少了城乡贫富差距,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盐城为例,据样本调查显示,2009年盐城市农户资金需求能得到满足的比例为67.5%,中小企业需求能得到满足的比例为52.86%,资金需求满足程度在80%以上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40%和27.14%,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对“三农”的扶持力度非常明显。截至2011年底,盐城已设立农村小额信贷公司20家,全市小额信贷公司累计贷款额已达101亿元。贷款余额31.4亿元,其中涉农户贷款余额26.4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98亿元。但是,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信贷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农村信用基础薄弱,农民控制风险能力有限,农户小额信贷无需抵押、担保的业务特点使得信贷机构在贷款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农户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严重影响了信贷机构的贷款质量,制约了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防范和规避小额信贷风险,将关系到农村信贷市场秩序以及农户小额信贷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估计
2.1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扰动而引发收益不确定的风险。环境风险主要包含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类。
2.1.1自然风险。农户小额信贷的对象主要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农户,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农业和农副业收益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必定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农业保险市场发育滞后,拖欠贷款也就成为必然。
2.1.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通常是指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因供求关系、品种及质量、价格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的危险。市场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
2.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邮储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出现的偏差而引发的给贷款造成损失的风险。这种结果主要通过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表现出来:①贷前评估。邮储银行在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调查走访,询问记录等,若此时邮储银行在管理上出现问题,那一定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的效率。②贷后监督。如果银行在管理上出现不足,将会使得信贷员产生道德风险,放松检查和跟踪服务,放任资金的使用状况并听任有效的项目由于借方能力的不足而失败。③贷款收缴。若资金能顺利收回,信贷员不仅要进行信用记录,还要根据本期合作情况来确定下期该户的授信额度;若资金不能顺利收回,信贷员也需要对此进行及时反馈,并对该户进行相关的催缴工作。
2.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农户在获得贷款后不努力从事生产或任意改变借款用途、恶意逃废债务所形成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①农民信用意识不强。农民缺乏教育,受小额信贷低息以及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影响,一部分农户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不要白不要,从而想方设法地争取贷款,到期后却不愿偿还,有的甚至被某些动机不纯的人所玩弄,从而造成投机失败的恶果。②违约惩罚力度低。目前,农村地区信用体制还不健全,这就造成了信用约束力不强的问题。③“羊群效应”明显。农民崇尚示范,易于跟风转,如果有人拖欠贷款,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风险扩散很快,导致拖欠率的提高或者是客户的大量流失。
2.4政策风险
对小额信贷来说,国家某些政策的不到位或是利空消息的出台都会引发其风险问题。政策风险的表现有:①法律规制缺乏。缺乏法律有效规制的信贷机构可能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或者其他目的而从事非法筹资业务,发生金融诈骗、非法吸收存款等违法事件。②利率机制失灵。在中国大部分小额信贷实行的是不浮或少浮的优惠利率政策,这种低利率政策,无法弥补小额信贷的高运作成本与管理成本,使小额信贷在贷前就暴露在利率风险下,难以有效的进行成本补偿。③行政干预过度。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中行政干预依然过多,这势必影响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为了达到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有时会牺牲小额信贷组织的经济利益,造成小额信贷组织经营行为越发偏离市场经济的轨道。
3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评价
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上文对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评估,可以得到准则层的四大风险以及子准则层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具体层次结构模型如下:(略)。
3.2构造判断矩阵
AHP法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用b表示对于A言,B对B的相对重要性,利用(将标准值限定在1~9范围内变动的比率标度,具体见表1)来确定b的值。结合走访的邮储银行资深信贷员的评估,得到A—B层次的判断矩阵(以下计算均以此层次为例,其他层次略)如下:(略)。
3.3计算相关参数及一致性检验
相关参数计算如下:计算各行几何平均值:(略)。计算结果表明环境风险所占比例最大,信用风险次之,管理风险第三,政策风险最小。(3)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一致性检验:(略)。所以A—B层次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可以接受。同理可以计算出B1—C,B2—C,B3—C,B4—C层次的相关参数,得到表2的排序结果如下:(略)。判断矩阵B1—C,B2—C,B3—C,B4—C,的CI均小于0.1,可知它们的总排序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由上表可知四大风险中风险权重最高的环境风险,其次是信用风险,再次为管理风险,而它们的子风险最高的分别为自然灾害,农户信用意识,贷款收缴。
4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范
4.1环境风险的防范
环境风险中的自然环境灾害和市场风险是两种自发的又不可控的风险,因此无法通过有效的手段消除,而只能采取分散或补偿措施。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采用科学技术和农业保险的手段。政府可以通过科学预测、预报的手段使农户预先了解天气的动态,提前做好可能的应对防护措施,不过这些措施只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对于一些突发的或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可以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杂交水稻技术、大棚养殖技术、数字化的农机具等,能提高农作物产量或是存活率,从而弥补不利气候条件带来的损失;但是上述手段仍然不能完全降低小额信贷自然风险,无法排除未检测到的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所以应当结合农业保险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我国从2007年便开始推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农业保险呈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保险理念现今在城镇中推广的比较广泛,产品也非常丰富,但对农村保险业务而言,发展水平还有待改进和提高,不仅要能大力宣传保险的理念和原理,更要能开发研制出符合农村现状的保险产品。因此要尽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体系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对于市场风险,主要是受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导致农民收益变动的风险,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其他行业的做法,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手段来帮助农户和邮储银行应对风险。邮储银行应当充分利用高素质的信贷人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以熟悉市场动态和走势,能够根据现有情况对未来的农产品价格的趋势作出判断,这样可以降低“羊群效应”,邮储银行还可以利用股票等套期保值或农产品期货应对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
4.2管理风险的防范
要想有效地防范管理风险,邮储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信贷人员在整个贷款业务流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邮储银行要加强信贷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工作,较快提升信贷队伍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农业政策知识和法律知识;还要建立健全系统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信贷人员服务农民的热忱和积极性,并将爱岗敬业、思想品质好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中去,使整体队伍素质不断巩固和提高;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基层信贷员与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可以实施工作轮岗制度,通过相互间工作的互换,能够使得彼此明白他人工作的难度,加深对他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深化细化小额信贷“三查”工作用。严格落实小额信贷业务制度要求,把“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深化、细化,切忌重放轻管。贷前调查应即严守业务准入关,实现风险管理前移;贷中审查即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控风险,避免产生法律风险;贷后检查即主动提示风险,减少贷款逾期风险,按照“谁管户、谁检查”则,信贷员要持续监督。最后,转变经营理念,加快农村金融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邮储银行需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在其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出既能满足客户需要又能有效分散、转移、控制风险的信贷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国外成功的小额信贷经验表明,针对农户数量多,人员分散,数据搜集难,后续工作量大等特点,邮储银行需要迫切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提高其金融管理能力。
4.3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用风险的存在完全可以通过控制主体的行为来消除或降低风险本身。规避信用风险,政府和邮储银行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农户的信用教育,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树立诚信典型,对按时还贷者和违约借贷者进行有效区别,对其他农户有一个示范作用。还要利用清晰的条文和切实可行的惩罚措施来打击农户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强化小额信贷合同的严肃性和惩罚手段的实施力度。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农户信用评估是对农户个人和家庭在经济交往中履约能力和信誉程度的评估,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是决定小额信贷质量的关键,是农村小额信贷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目前邮储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还不健全,风险评估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迫在眉睫,邮储银行要设立专门的部门以保障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借鉴国外信用评级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评级标准;还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专门机构的人员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评级失误;最后,当资金贷出后,邮储银行需要加强后期服务,以减少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落实调查制度,对已发放的贷款用途进行核实,杜绝不按申请的用途进行使用或是拿到贷款后不顾风险随意使用的行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33-02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也加紧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农业大环境的整体改善促进了一大批县域经济体利用互联网改造本区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使河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了升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物流、农村互联网金融、智能农业生产等均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示范县(市)成效显著,促进了互联网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速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一、河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智能化
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忙碌辛苦,使科学种田、电脑种田得以实现。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契机,依托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物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农村物流建设现状
目前,河南全省境内以现有的物流营业网点为基础,着重打造县、乡两级农村电子商务园区,先期以积极扩大农产品物流仓储面积、中转面积等场地建设为中心,中后期发力先进物流冷链技术的全覆盖,如立体仓储、自动分拣技术等,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全网数据资源共享。
(三)农产品营销网络化
2015年河南省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7720亿元,增长36.4%。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1330亿元,同比增长53.7%。巨大的商机使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认识到返乡创业的可能,仅201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首批7个国家级示范县电商交易额突破6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网络零售额28亿元,同比增长88%,直接带动就业人员7000多人,17个示范县(市)合计新增网点12517个、发展电商网民达32.4万人。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拉动了河南“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建设。
(四)信息服务便捷化
互联网便捷的信息收集优势,加速了传统“凭经验”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改变。近两年,河南省把“12316”成功植入各乡镇的信息服务站和区域农技推广站,让农技服务更贴近群众,服务更方便。此外,河南省还积极组织涉农企业、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参加全国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
二、河南发展“互联网+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
首先,互联网线路覆盖不全。受河南地形复杂的限制,互联网线路铺设技术较困难,且总的铺线里程较长、要求设备较多、工程耗时长,宽带架设费用高昂。其次,农民对电脑等互联网设备的消费意愿不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河南农村经济总体较弱,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能力的不足,加之农民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优势,直接降低了农户对电脑的消费意愿。
(二)农村物流冷链建设不到位
物流配送效率较低。首先,快递业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快递行业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农村电子商务膨胀的需求。除中国邮政之外,快递公司在农村设店率较低,配送区域不全,覆盖率不足。仓储设施少,且现代化程度低,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等现代化设备未普及。
农村物流成本过高。农产品季节性强,易损坏腐烂、甚至质变霉变,故其要求具有高质量的冷链物流进行配送。然而冷链物流技术含量较高,作业难度较大,预冷、制冷系统也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运输和仓储成本是一般货品的2~3倍。
冷链技术较低下。全省现有冷冻冷藏设施陈旧,大约有90%冷库为平堆冷库,立体货架冷库不到10%,冷库能力严重不足;全省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平均冷藏运输率仅为10%~20%,无法满足生鲜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低温储存的要求,更难以普及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
(三)互联网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投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对农林牧渔业的投资逐年加大,但各级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比例仍然偏低,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及不等额的资金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大多信贷产品却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户多样性的借贷需求。二是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比例偏低。受农业收益不定、经济见效慢的影响,各级政府通常更倾向于向二、三产业投资以拉动本地GDP的增长。作为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偏低的政府财政支持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与其它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的相互比较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普遍追寻赢利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显然不是社会资本介入的重点领域。
(四)互联网农业从业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信息化专业人才缺失。首先,河南大部分县域工作条件较差,医疗和教育水平等与城市相比整体偏弱,较低的薪酬及生活配套设施不全导致毕业的电商人才不愿到农村发展。其次,河南教育水平相对较落后,全国百强院校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整体科研教学水平较低,对本省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有限,逐渐导致省内高精尖子生源外流,造成专业人才缺口量大。
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网络知识有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直接造成了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且劳动力素质偏低,他们接受外界信息能力较弱,难以吸收、消化互联网下的新技术。
三、河南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应秉承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制定出台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电子商务下产品的纠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提供法律基础,加强依法治国建设。制定出涵盖个人隐私保护、电子交易、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全方位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促进全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其次,完善政策扶持引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减税、减免房租水电费、提供低息免息贷款等实效性强的利商政策吸引更多的电商企业或品牌商入驻农村市场。同时,对农户及小微创业者要加大对其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以村委单位,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简单明了地宣传策略扩大农民对电子商务的熟知度,在此基础上,县乡政府应借鉴示范点的成功运营模式及本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路径。最后,应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资力度,在财政预算上,增加农业总量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优化财政资源整合。同时,加大各种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业补贴标准,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惠,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
(二)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农业”的重点在于加强河南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快“156”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努力建成一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体的数字新型农村社区示范项目。
借助“宽带中国”战略,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运用其重点在于扩大广大农村领域内农村家庭计算机、移动手机等互联网接入设备以及宽带光缆、移动通信基站等的铺设覆盖。加快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产品网络信息推广、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是当前河南转变农业现代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效率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手机通讯、电视电话等建立和不断完善新农村的信息网络。在完成指定宽带建设任务以外,各地电信企业可以结合“光进铜退”和4G网络覆盖等战略来发展农村宽带网络。
(三)强化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农业,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挖掘农业全产业链能力,形成互动性、融合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产业链上游,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便捷性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准确、权威的农业市场信息及农业生产信息,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及农产品营销策略组合,杜绝农产品滞销,保护农户的经济利益。其次,搭建安全的农资电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打破传统农资流通体制,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让农民真正享受互联网的实惠。在农业生产产业链中游,政府应重点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运用。以发展精准农业与架设物联网设备为重点,提高机械化水平。突破物联网技术的瓶颈,研发使用门槛低,即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软硬件设施。在农业产业链下游,应鼓励互联网商业巨头下沉农村,与县乡政府合作投资共建农村电子商务园区,创新农村物流模式,改善农村物流环境,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以逐渐改善农村传统的营销思维与支付习惯。
(四)整合现有资源构筑农村物流现代化
综合15个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市)及2个省级综合示范县(市)对于县域物流体系的改造经验,政府应依托前期工程的建设成果,着力扩充试点的物流覆盖面并积极推进县级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由电商巨头牵头,在各个县域内设立大型物流中转站,主要负责将各个物流企业的快递集中,然后根据各个快递的地域不同进行分类,而不再以快递的物流公司名称作为分类的依据,从而降低单个物流企业铺设网点、增添劳动力的成本。其次,由县城的物流中转站为各个乡村配送点,即农家店进行配送。为了盈利,物流中转站建成后也可向其他物流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回收前期投入、保持长久经营。新建的农家店选址可依托乡村超市或者是家庭便利店,这样可以在配送点选址交通相对比较便利的情况下,大大降低配送点的运营成本。配送点数量应足够多,这样才能有效地将配送范围覆盖整个乡村地区。农民家中一般自备有交通工具,时间也很充裕,因此,大可到农家店自行提货。其好处一是充分整合资源,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二是利用农家店的信息化改造为互联网电子商务宣传造势,由线下服务逐渐培养农户家庭线上的操作习惯,以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路径选择
一、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人才培养和引进现状及存在问题
1、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现状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改革,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强社作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人才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有如下几方面:1)加强县级联社高级管理人员和后备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高管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内容等,不断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二是加强县级联社领导班子组织建设。8年间,组织力量对9个地区88家县级联社5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及后备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考察,调整各联社高管人员450余人,其中,提任180人,处理高管人员16人。三是加强县联社领导班子考核。四是加大后备高管人员选拔工作力度,建立后备高管队伍439名。2)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制定年度培训方案。二是借助学校优势,开展联合培训。与贵州财经学院签署“共同发展”合作协议。三是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学历教育。3)坚持公开招聘员工和引进人才相结合,不断改善员工队伍结构。8年来,全省农信社共招收新员工7500余人,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其他商业银行管理人才及业务骨干305名,使系统内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从2003年的33.66%增至76.34%,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从2.13%增至32.26%,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
2、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对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380名高管人员的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现阶段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人才结构依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按照每个网点不低于5人的配备要求,全省总计尚有一千余人的重大缺口。二是员工学历层次不高。据对全省农信社基层副主任(含县联社中层干部)的调查统计,第一学历占比分别是:本科以上学历10.78%,大专学历15.74%,中专学历26%,高中及以下学历46.5%。三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全省基层信用社主任、副主任结构现状调查中显示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重仅为3.9%,高级职称拥有量尚属空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四是人才分布不均、配置不合理。高素质人才集中在省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偏僻落后的乡镇则人才难求。五是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培养不充分。从全省县级高管人员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占15.7%,36岁至45岁占64.2%;46岁至55岁以下占比19.2%,56岁以上占1.84%。部分地方出现高管人员断层现象。这种状况在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尤为明显。第六是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而工作环境和条件又比较艰苦,加之外部其他银行和公务员优厚待遇的吸引,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课题。
通过对前述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现状回顾,也可以发现,制度建设很多,表面上把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做得很全面也很细致,但实际上许多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很多时候都是口号喊得响,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二、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路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农村金融人才管理理念
全省农村信用社首先要树立“人人可以成材”、“每个人都是人才”和“人才兴社、人才强社”的战略理念,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以市场化的手段广揽人才,以制度保证用好用活人才。其次,消除对人才片面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既看学历更要注重能力,贵州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定位是“三农”,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对三农有感情的可用、适用的就是人才。第三,要采取超常规措施指导人才工作。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把人才规划纳入业务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并具体实施,要结合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的经营战略、岗位特征、企业文化以及顾客要求和员工目前的素质状况,确定将来农村信用社员工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造一个数据模型库,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的人才需求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使人力资源开发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由集中监督管理为主向以分散、自主、指导为主的转变。通过绩效评估以及评价中心等能力测试手段,对40岁左右有潜力的人员进行业绩扫描,对符合职务晋升条件的纳入人才储备库,并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中去锻炼,定期跟踪他们的晋升情况;同时要加快职业生涯设计。
3、构建人才成长发展长效机制
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要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和长期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评价经营管理人才的业绩和能力。二要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用制度,健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和考核办法,建立重在业内和广大员工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三要完善专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岗位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全体员工从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评定考试考核机制,把专业技术能力作为评价技能人才的标准,从工作实践中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
4、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加强各类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工作指导,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预测,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完善急需紧缺型人才的引进机制。在深入分析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农信社改革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编制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按照“开发为主,引进高端”的原则,实施“紧缺型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立足内部培养开发一批、通过组织考察引进一批。探索“特聘、兼职、项目合作与攻关”等以智力交流为特征的人才“柔性流动”办法,完善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开发引进机制,以求达到:引得进,用的上,留的下,能发展。
5、构建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在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已经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要素或稀缺性人力资本,对其进行激励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激励机制:给予员工充分自;采用多元化的薪酬战略激励员工;建立自我激励机制,通过职业规划和工作任务来激励员工;让员工共享企业改革成果以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三、结论
本研究是在总结国内外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对基层社主任(含联社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素质情况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通过问卷调研分析,我们发现了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挖掘了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理论学习与研究,给出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路径建议。以期对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 [J].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更加解放思想,推动农信社科学发展,省联社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材料汇编[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