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发展交流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细加比较,这和以往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习惯做法能有多少不同呢?只是增加了一个讨论环节、有多一点的学生能够发言罢了,而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其弊端又是显而易见的,总是想讲的、会讲的在讲,学困生常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讨论只是为了寻求答案,而不是着重于探讨怎么解决问题、为什么这么回答;以至于讨论的结果和效果到底如何,学生自己也没有把握、无法判断,还是要等待老师的所谓定论。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觉得这样做浪费时间、效率很低,还不如让老师多讲详讲些、讲深讲透些。
我们很有必要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围绕“为什么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关键问题来思考和完善这种必要的课堂学习形态,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的这几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二是学困生能够得到及时的、细致地帮助;三是学优生在为同学讲解过程中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四是尽可能有效解决大班教学无法顾及的若干个性化问题;五是通过合力攻关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合作做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进一步优化流程设计:
1.设计好高质量的语文学习问题。高质量的问题一般具有这样的两个特点: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应少一些是非形式的问题,少一些知识识记的问题,多一些需要逻辑推理的问题,多一些可以个性化和开放性解答的问题。
高质量的语文问题哪儿来?一是来自教师精心备课后的精当选择。一堂课必须要有一两个核心问题,同时可设计几个相关而有梯次的二三级问题。比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设计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如何具体呈现的?而附属的小问题则有: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突出刘和珍这个人物的?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执政府前的血腥场面?这样的一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围绕着“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文本研读的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而又集中的读和议。
二是来自学生自学过程中形成的若干真问题。教师要主动、及时地收集和选用学生课前或课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更能引发学生有兴趣有深度地探讨。比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师可设计的核心问题有:马丁·路德·金宣讲的主张可以浓缩为哪几个关键词?又是用怎样有效的手段鼓动起人们强烈情绪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梳理文本,似乎有若干个梦想,但为什么本文拟题为“我有一个梦想”呢?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能否作为美国已消除种族歧视、实现人人平等的有力证据?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可看出学生的文本阅读是认真仔细的,而且拓展思路、联系现实,很快拉近了与文本的阅读距离。
2.给足学生自主思考和整理答案的时间。提出问题后,切不可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否则容易滋长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懒惰和依赖心理。要督促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前做好充分的自学准备,避免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参与讨论。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在于学生能通过自学把握要领并发现问题,在于学生能带着自己的认识投入合作学习,带着自己的问题寻求组内同学的帮助。
3.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组内讨论。即使所谓的学困生,也能在一些问题的解答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令人叫绝的地方。讨论中,或交流各自的解决方案,以取长补短;或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问题,以寻求帮助。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秩序维持者,更不能做无所事事的旁观者。一要及时引导,把控学生的讨论方向和节奏,避免走偏或冷场或无谓的闲聊。二要适时参与,也以学习同伴的身份加入讨论,或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评点别人的说法,但切忌居高临下、越俎代庖。三要随时注意收集新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四要全面而深入地观察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为准确评价各小组合作学习质量备好第一手资料。
4.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发言是否踊跃往往是检验问题是否具备启发性、教师是否擅长鼓动性、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标志。即使教师指定发言,也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平时不积极发言的同学,以此增强其大胆展示自我的勇气;平时说话办事慌张总是丢三落四的同学,以此培养其沉稳有序的品质;综合素质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以此培养其高屋建瓴、指点江山的气魄。小组派代表发言也不能总是那一两个人,要尽可能让每个同学都有公开展示的机会。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语文难点问题、共性问题,一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科学论证。要让学生充分地暴露完整的语文学习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发现其中的思维缺陷和方法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而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1.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
1.1读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1.2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2.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
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2.1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一、精心设计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面对七八十个人的班级,更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要通读教材,钻研教材,弄清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出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创设好情境,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展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要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设计好配套的习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设计好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思路清晰。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享受参与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二、精讲精练
为了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任务要指向明确。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提问过程中应注意问题的范围和梯度。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语言要精练,尽可能减少课堂赘语,学习任务安排注意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大班额中,每天都有一些接受能力较快,思维敏捷的同学在做练习时,早早做完无事可做,这时,教师可以让这样的同学替老师盯着同桌,看同学做题时问题出在哪里,以便他有针对性地改正,这样,使他在盯别人的同时也克服了自己粗心的毛病,又有针对性地让被盯的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得以纠正。在上课时,教师还要给这部分思维好的学生准备一些提升题,以便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这样立足课堂,既充分提高了优等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学困生掌握课堂基本知识,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效率
在大班额教学中,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班上七八十人,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但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座位邻近的原则将学生分成10~12个小组,要让每个小组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存在差异,优、中、差搭配科学合理。每个小组设有大组长、小组长,组中有组,分层管理,层层落实。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小组内有交流。如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得到了发言与交流的机会,每个人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老师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让学困生从不同角度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学习帮助,缩短了帮助和矫正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对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都在学习小组先过关,每天作业及练习册,都采用组长检查组员和组内互查的方式,每个组长还认领差生帮扶,差生作业组长盯查,组长过关再上交,并作好记录,大组长检查每个小组作业并作好评比记录。这样,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又能使学困生得到及时辅导,通过合作相互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关爱学生
面对一个七八十人的大班,对老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相当高,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用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教师在接手这样的班时,要用最短时间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养成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班级的常规抓起,要求学生从打预备铃进教室,到作课前准备、早读、上课听讲、举手发言、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课堂操作材料使用等一一进行规范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的格式、上交时间、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对好的给予表扬,差的限期改正,对不及时改正的及时与学生交流,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这样学生就会自觉按时完成每次作业,并认真改正每次错误的作业。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一一落到实处,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落实,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上的组织纪律也井然有序,课堂教学效率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合作;语文教学;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16-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实验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目前被广泛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学习的新局面,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一、设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准备充分是开展语文学科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我们在预习方案的反馈中提取信息,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有一定开放性的合作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预设各个环节的时间,预设出需要教师点播,需要演示,需要提供的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围绕着学生提出的“课文先后出现了几个听众,为什么题目是唯一的听众呢?”教师设计出一个表格:每一个听众的表现是什么?猜测一下他们心理怎样想的?带给“我”怎样的心理变化?学生在小组内按人物分工勾画、填写、研讨形成统一意见。教师组织交流时适时引导出“我”的行动变化,从而抓住写人文章的特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合作讨论提高了参与的广泛性。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性。
语文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内容可以由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从思想到实践。除了课文学习的拓展延伸,高年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更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出活动内容,指导学习方式,做好“总导演”。学生则是 “小导演”负责主持活动的小组根据自己平日观察、阅读中所见、所闻、所感提出新问题,设定为这一次活动的主题。其他小组学生则围绕这一主题收集资料信息,参与交流讨论。这样,从提出问题,到探讨交流、表达收获,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是实践着的个体内心感性与理性自由碰撞的过程,它创造条件让学生按自己愿望来感悟、理解和再造世界。正如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所说的:自主性的主动学习,比教师强加逼迫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这是因为“自由程度越高的活动往往身心投入的程度也越高”。
二、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大力倡导和推行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真正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在合作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在交流互动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习《当飞机遇险的时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当飞机脱险时,“机舱一片欢腾”,此时小扬眉、及其他乘客有什么表现?会怎么说?怎么做?请大家再现“机舱里一片欢腾”的情景。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进行了表演,他们表情丰富、配合默契,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中,不仅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使全体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而且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时,要考虑那些在全班同学面前想说却不敢说,想读却不敢读的学生,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他们自信,像“你很棒,你一定行,你一定会读的很好”,这样他们就能鼓足勇气大胆的去说、去读。组内汇报时先由他们说说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讨论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将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全班进行交流。组内的成员积极性都很高。这样既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解决了个体的疑难问题,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习惯。
2、培养学生交流习惯
【关键词】数学 读听 讲写 作用
一、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1.1读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写”,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数学学习中的“用”
关键词:研究生;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培养模式实践;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27-03
一、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应对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由此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我国也进入了一个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人才的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也制约着我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的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现阶段我国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和因材施教,突出培养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主要以专业技术人才、高质量工程人才等构成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而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单一,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学科交叉课程以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动态追踪;教学方式固态化,多为讲授式教学,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在此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缺乏全球视野,创新创造能力薄弱,难以形成复合性知识结构,对新兴交叉学科出现的问题缺乏敏锐的判断,不能独立进行创新性课题的研究[2]。因此,要改变上述情况,就必须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借鉴先进国家的培养经验,发挥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的优势,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竞争[3]。
(二)研究院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优势
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3月,是一支由海外引进的优秀科研团队,挖掘并整合西南大学有关院系的相关资源组成的研究院。整个研究团队学术水平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全部核心研究人员均具有海外或境外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为洁净能源科学、纳米生物医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等交叉学科。
研究院拥有“洁净能源科学”和“纳米生物医学”两个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已获批成为“重庆市博士后工作站”。现有实验办公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化学气相沉积仪等在内的大型设备40余台,仪器设备价值约4000万元人民币,拥有四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高质量研究团队行之有效地夯实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对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指导,加速其科研能力水平的提升;研究院的基础建设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项目经费和物质支持。
二、研究院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的建构
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4],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院积极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研究院利用其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和重庆市海外合作基地项目为背景,展开多种形式的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研究,为研究生在前沿学科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提供一个难得的实践环节,如图1所示。
(一)国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
如图所示,在培养模式上,开展包括“1+1”(中国2-2.5年,国外0.5-1年)的中外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设立国内和国外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即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由两位导师对研究生自学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下,研究生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国内最新的研究动态,还有机会接触国外一流的科研实体,开拓视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获得更多的科研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综合实力。从2012年至今,研究院已先后派出10余名研究生前往海外合作单位进行短期或中期的学术交流和学习(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国际先进碳材料中心、德国伊尔梅瑙工I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二)增加英文授课时数
为了确保研究生在联合培养期间科研不受语言的约束,研究院充分利用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势,强化外语教学,设置全英文专业和全英文课程,尽可能地选用和引进可行的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外教材的中译本,或鼓励与国外学者合编全英文讲稿或教材。其次,研究院积极邀请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开设国际性的课程。如2013年暑期,我院客座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Dominic F Gervasio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Electrochemistry课程。通过上述方式,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为联合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方式走向多元
传统讲授式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地创新型人才的交流,我院在教学中积极使用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小组探究法等进行专业理论的指导,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此外,以课题、项目、专业实践等为依托,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综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多种形式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12年至今,研究院已成功主办/承办四次国际学术会议。这些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国内外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领域众多研究者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而且为研究生提供了了解国际前沿的途径和近距离接触世界级科学家交流学习的机会。第三,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研究院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力度,每年邀请著名国外合作机构的相关课题专家来我院短期访问,洽谈项目的实施进展,并对研究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三、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及意义
(一)双导师指导的强联合,增加学术国际合作
健全的双导师制,对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在课程、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进行共同的指导,使研究生兼具国内国际视野,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5]。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增强研究生科研能力
国际联合培养学生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具有国内高等教育的特点,他们在学习过程的前期就奠定了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后期的国外学习或外教的传授使得他们能够接触前沿的理论和学科动态,同时专门的外语培训和严格的标准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外语,奠定语言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中外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等平台,学生能到国外名校留学,学到具有与国外硕士、博士同等的知识体系。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新课题、新方法和新思想,在研究生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并在本学科、本校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扩散和辐射作用,搭起了沟通国内外洁净能源科学和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桥梁。
(三)依托国际联合平台,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
借助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平台,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研究院先后派往海外合作单位进行短期或中期的学术交流和学习的10余名研究生,均已做出高水平工作,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在影响因子10以上的杂志发表了6篇论文。此外,研究生的外语交流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并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用英语口头进行国际交流的自信心、采用英文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查阅国际最新主文献的能力等。
四、今后的发展及展望
经过以上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在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国际合作培养的质量体系及过程跟踪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这是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配套文件,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但是具体落实到国际合作培养方面,其质量体系及过程如何跟踪,学生在外期间的学习、生活、科研指导、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如何规范化和制度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总结。
(二)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面
不仅要加大与现有国际合作单位的交流领域,还要积极拓展新的合作单位,联系其他国际知名高校,争取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拓展,建立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平台,并以此为载体,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6]。
(三)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的国际视野
研究生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离不开导师、教授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在推广研究生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并实质性支持教师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和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努力造就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拥有发言权的国际型专家、学者。其次应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学习国外高校在学生教学、管理体制、国际交流、运作模式等方面的成熟理念和实践经验,提高管理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及管理干部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使其与日益增加的学生需求相匹配。
五、结语
总之,一种新模式的产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多次往返辩证、修改,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与完善。研究院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有助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竞争力。研究院会不断扩宽合作渠道、完善管理机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扩大资助体系等方面继续实践,从而使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一新型培养模式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越男.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4,(2):121-122.
[2]王梅,刘懿慧.德国高校与研究所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探析――以德累斯顿国际博士计划DIPP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7):9-12.
[3]李晓.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9.
[4],邓婧慧.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来自西北工业大学与法国INSA-Lyon“3+2”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经验[J].高教探索,2013,(01):66-70.
[5]汪勇,薛枫,符钧甯,李红,欧仕益.国际合作培养食品学科研究生的实践与思考――以暨南大学食品学科国际联合实验室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6,(03):5-8.
[6]孙宇,韩萍芳.试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点[J].学术界,2007,(06):205-208.
The Conside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ode of Graduates Trai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Institute for Clean Energy & Advanced Materials,Southwest University
TANG Mei1,CHEN Yu2,YU Ling1,LI Chang-ming1*
(1.Institute for Clean Energy & Advanced Material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 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关键词:课前准备;分层教学;合作探究;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备课,认真准备
充分进行课前准备,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对每节课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对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预设保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以研究学生的“发展”为主,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为主,充分体现“精讲精练、分层指导、合作探究、激趣引思”,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重视学法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做好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巩固习惯的指导,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重视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教材内容本身的开放。
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时空,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
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运用课件的直观性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题、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电脑课件来完成。
三、分层教学,因学定教
从新课改之后,高考越来越侧重于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考察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试卷宽角度、多视点、有层次地考查了数学理性思维能力,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及考生的数学素养和潜能。对今后数学教学有很大启示:注重回归课本、扎实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过程教学,精选习题,有效训练。倡导理性思维,强化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与学的大势所趋,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突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良方。因此,开展分层教学是实施课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1.教学过程分层
一方面,教材要按照《标准》中指出的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便于教师发挥创造性。
2.教学方法分层
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第A层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第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适当编入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但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B层介于两者之间。
3.练习、作业的分层
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等多种层次;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习困难生抄袭作业的现象。
高效课堂学习目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设计随着高效课堂实施的逐步深入,“改变教学行为,引导学习方式,探究教学活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知道,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在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俗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真正地实践、思考并总结问题,才能突破瓶颈,实现提升。那么,究竟打造高效课堂的进程中,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反思呢?
一、学案中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是否到位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方式不仅是教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学法改革,它突出的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而如何能够有效地完成学案学习,学案中学习目标的有效设定便是关键点。从目标角度而言,课堂的“高效”应首先建立在教师能否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的设计则应通过具体可行的行为描述,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动从而达到落实学习目标的目的。如“了解”一词,总感觉很泛泛,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呢?
因此,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来讲,“有效”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应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同时还应结合具体学情,实现对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述。关注学情的目标设计,课堂才不空洞。
总结来看:
(1)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根据其指引,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目标内容。尤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设计应给予不同层次的要求。
(2)学习目标的设计应结合学情的发展特点,目标语言应具体、可操作。尽量避免用“知道”“理解”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应该使学生看了之后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从而实现会做什么。
(3)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学习”即“成长”。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给予的表象学习目标后,经过自己的思维理解、感悟升华出的知识更能体现学习目标设计的隐。
因此,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生成过程。这是针对不同的学情,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来预设生成目标,从而使学案的设计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学习目标应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不是应付了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始终围绕目标而展开,最终以回扣目标来检验学生对学习目标是否完成进行自我评价。即课前明确目标,课中围绕目标,课后回扣目标。
二、小组合作“形式”是否大于“内容”
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是自由、民主、和谐、共赢的体现。实际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组内的思疑、质疑,解疑、释疑来合作交流,从而使知识深化并升华。但很,多时候“合作”还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合作交流,表面看起来讨论十分热闹,可深入其中,会发现许多学生不能有效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并未真正参与讨论,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趁乱说闲话,使老师不太好掌握。那么,怎样调动每个学生,使其全面参与,并保持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持久呢?
首先,在小组组建初期,要做好组长及组员的培训工作。
培训是最好的管理。在同学们没养成合作习惯之前,教师必须走到学生中间,到每个小组内帮助发言人组织发言、分配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发言人应该怎么组织学习、归纳总结,安排发言顺序。对于其他倾听的同学,要求他们应该积极思考,快速向发言人汇报学习结果。经过一段训练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发言,就没有学习死角了。
其次,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
高效课堂应该实现真正的放手。然而我们知道,合作学习的过程,不是只要让学生讨论,教师就放手什么都不管,教师的作用是调控。如时间的分配,任务的布置,讨论的要求等。同时,教师还应深入到同学中间,全面观察,汇总反馈。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实效,最终获得成功体验。
三、学案的问题设计是否有讨论价值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设计是教学内容的关键。然而有些时候,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往往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很容易就可以回答。还存在预设性问题多、生成性问题少。因此,有效的探究问题设计会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达到发展能力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问题呢?
首先,好的探究问题一定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要使问题有一定的可探究性,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对地理能力提升有帮助。
其次,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才能使探究收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我们应该关注现实,寻找探究问题的鲜活载体。学科知识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能将其渗透于鲜活的生产生活材料中,这样本身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探究的效果也会更好。这就要求我们做生活的用心人,平时注意搜集与知识联系密切的素材,以备设计探究问题时应用。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的过程。随着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我们会不断的反思、探索、完善、升华。努力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导航”为目标,从学情出发,结合新课程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李泽昀.目标导学的基本原则[J].教师之友,1994,(06).
岩坦镇中心小学 金龙鹏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继续深化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扎实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有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要点:
(一)深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继续以贯彻执行以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为重点,督促和指导各小学语文教师深化、细化教学常规管理,促进语文教师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指导、督促语文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二)强化教学质量监测,提升教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促进学风、教风的进一步好转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新的一年,要求各小学继续加强监测工作管理力度,强化对全校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在评价中,坚持运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后进生平均分等要素,引导教学工作面向全体、促进学科教学水平均衡发展。
(三)稳步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坚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宗旨,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目的,把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严防形式化、走过场,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应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功能。
(四)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质
继续开展和督促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开展教学技能评比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和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开展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不断反思;重视经验的交流和传承,不断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进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五)树立科研兴教意识,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规范教育科研工作,加强对课题立项的指导,使语文研究组能选择切合本校实际并对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加强对立项课题的管理,力求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规范化,并且做到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是学校相应工作改进的过程,发挥教育科研兴校、强师的实际效用。
(六) 利用龙头学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区教科研工作
以岩坦镇中心小学为依托,发挥样本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开展帮扶和开放教学活动,带动全区校本教研工作迈向新的台阶。时常参加培训活动,将所学的知识,以点扩面辐射开来。
(七)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教研组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内容,定中心发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同时确立一个专题研究目标,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此外,老师要根据通知准时高质量参与活动。
2、备课:做到“三备”,即备三维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加强集体备课意识,注重资源共同分享,做到备课要“深”。
3 、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师生对话应讲普通话,老师板书写规范字,课后写好教学反思。教师上好课及时上传教案及反思。
4、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5、辅导:做好自己对学生补缺补差的工作。要因材施教,经常分析学生,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好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二)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发展。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学习领会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大家共同收益,共同提高。内容包括: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程中积累、感悟。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6)讲求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提高练习有效性,尝试课外作业阶梯式,让不同学生学有所获,具有作业批改的现念,包括建立学生的错题记录。
2、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同年级组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 每学期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10节,教研组长不得少于15节。
3、公开课:鼓励教师上公开课或研讨课。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开一节课。做到专家引领和同组老师的努力相结合;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做到全员参加。并收齐研究课的全部资料存档。
4、利用学习型教师、名教师的优势,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5、开展师生共读及共写随笔活动,加强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
6、提高校本课程和结对子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
(三)搞好学科活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原则:尽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中运用、在参与中体验。一年级配套课外阅读,激发阅读的兴趣。二年级童话创作,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三年级体验阅读,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四年级编报,掌握组织材料,编排版面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五、六年级阅读感悟,培养初步的文学修养,做好读书笔记。
2、常规性活动:全校阅读考级活动、师生共读活动及各年级语文自行的竞赛活动。
3、做好学科整合。如:语文与信息科技的整合,利用信息课查找资料及写话练笔。语文与德育整合,结合活动写小练笔等等。
4、继续开展古诗词及名家名篇诵读活动。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2、学校开学工作督导;
3、检查教师教学计划;
4、集体备课;
5、学区小学教学常规达标专项评比。
十月
1、县小学教学常规达标专项评比;
2、优质课评比;
3、特色培训(一)书写培训;
4、语文教研活动,研讨“课堂有效教学”;
5、集体备课。
十一月
1、教师备课、作业、批改作业等常规检查;
2、期中复习;
3、语文教研活动,研讨“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4、特色培训(二)书写培训。
十二月
1、集体备课,语文教研活动;
2、县主题活动:第二学段语文有效教学观摩展示;
3、教师备课、听课记录、作业批改等常规检查;
4、特色培训(三)书写培训。
一月
1、复习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