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理论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

第1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1.1动态性发展性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前者要求会计充分发挥其反映的职能,不断地将新的、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自身的内容、性质等发生实质性变革,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便于广大信息需求者准确作出决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会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会计理论基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充分地吸取新的学科理论养分的同时,也摒弃了一部分不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陈乏的、过时的理论。

1.2内容多样性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学、信息博弈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因技术、纳米科技等尖端学科理论广泛地渗透于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共同支撑着日益发展、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模式,比如,企业再造工程理论(将主要绩效指标定位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以及员TT作效率等)、虚拟企业理论(主要强调组织虚拟化、功能虚拟化和地域虚拟化,实现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的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从系统基本模型角度阐述团队学习效应和系统思想理念)等都将广泛地融入到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促使会计理论基础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1.3虚拟性会计理论基础并不像实体组织那样具备有形的。规模化的根基,它是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经济资源迅速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网络手段联系和统一协调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客观存在的无形的根基。这里的虚拟性有两层含义,即一是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的虚拟化,主要是指会计领域内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纯会计2.2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学是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科技领域,它既包容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光纤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同时兼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交互性以及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领域独特的优点。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其影响范围包括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应用法则包括了穆尔法则(Moore’slaw)、基尔德法则(Glider’s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law)。

2.3司法诉讼学司法诉讼学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是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诉讼”会计(ForensicAccounting)这一特殊的会计发展分支。它是针对于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由会计人员对于特定的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反映,对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专门服务的一种特殊会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在网络上进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由会计人员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加以计算,并进行正确的会计分析,为法庭的裁决提供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诉讼会计既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也不同于一般审计,它通常涉及到财务证据的调查和分析、运用电脑进行分析和陈述、以财务呈报形式进行说明以及在必要时在法庭上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等。

3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分类,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分为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前者强调应用规范性的方法,即运用演绎推理(Deductivereasoning)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会计问题,它主要主张会计理论的发展不应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后者则是在规范推理(Inductivereasoning)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在一定的经济假设条件下研究有关会计问题,它主要强调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由上述对两种研究方法的阐述,可以看出二者的优缺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在先假定会计目标继而再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再加上它缺乏有关的数据、模型来支持其观点、论断,这种会计理论研究模式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挑战和怀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则过分依赖于有关的经济假定条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条件往往是木存在的),而且现阶段虚假的信息资料、经济数据充斥会计市场,再加上经济计量方法或经济模型自身就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局限性,因而利用虚假的信息资料,借助于不完善的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确实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深思熟虑。

第2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可行性 措施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相互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进而通过加工处理相关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内外部信息决策依据,而且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资源共享,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也相互渗透,两者核算的内容又交叉重叠,例如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管理会计用来制定标准成本,进而控制和考评成本水平,而财务会计则是为了计算当期损益。而且,管理会计的预算标准是财务会计进行核算的重要依据,财务会计中的利润、成本及费用等指标又是管理会计进行计划、控制的基础。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具备会计理论基础

在现金流动会计法方面,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能够直接反应现金流量以及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信息,从而促进企业投资决策和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并将投资效益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奠定基础;而且增值会计模式的推行,实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服务目标和服务对象的有机统一。同时,资本成本会计又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成本口径统一起来,促进了投资项目使用效益与配置效益的协调,进一步促进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会贯通。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存在技术基础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分析及反映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是统一的,都建立在企业会计经济活动及资金流动的基础上,并且以会计信息为载体,监督并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及会计软件的推广使用,会计信息处理的信息化流程,又可以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信息技术基础。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人才基础保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各行业继续教育的大力开展,培养了大批的会计学、管理学专业人才,而且我国推行的会计职称及注册会计师考核评审制度,又吸引了会计行业大批人才参与考试、培训,加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强化,促进了我国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提供了人才基础保障。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合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信息源

管理会计基础数据的采集实质上就是对管理会计业务循环过程中的相关原始数据信息进行挑选的过程,并通过核算、综合对比及差异分析生产相应的数据报告。而财务会计基础数据采集则是从会计确认、计量到填制会计凭证的过程,并通过合理地编制会计分录,制定财务会计总账、分类账,最终生产会计报表。尽管两者的基础数据采集过程不同,作用也不同,但是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合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信息源来实现二者的兼容。

(二)运用变动成本法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衔接

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变动成本相关资料,是管理会计进行量本利分析及盈亏临界分析的重要依据,而且还可以作为企业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通过将变动成本与企业责任会计、标准成本及弹性预算相结合,还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计划控制提供指导和依据。因此,在财务会计中适当引入变动成本法,能够促进其与管理会计的有效衔接。进而共同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融合的技术保障

通常情况下,管理会计的数据信息需要依托于财务会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两者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构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通用的信息目录,并将两者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分类,确保信息目录涵盖两者共同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以信息目录作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并与企业内部的ERP系统进行有效对接,促进企业会计业务处理其会计信息整合分析、传递的智能化发展,进而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在技术层面的有效融合。

(四)促进相关业务处理科室的协调配合

受不同数据来源及不同标准要求的影响,同一会计凭证不仅涉及到财务部门的数据输入,还包括基础部门的数据录入。因此,为了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需要及时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作业流程图,并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任用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各环节数据采集录入的及时性和真实完整性,而且要促进相关业务处理科室的协调配合,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高效有序运转。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会计制度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人才保障基础,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形成体系化的会计管理模式,节约企业的会计资源,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适应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玉丰,王爱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N].长春大学学报,2012,05:522-525

[2]唐亮.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1,03:12-13

第3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差异;融合途径

如今,随着管理会计这一新兴会计类型的引进,分别代表各自集团的两种会计学科已经成为会计管理的两大主要分支。如何实现企业会计管理的科学性,是每个企业都高度重视的科学探讨。企业应该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差异性入手,分析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差异的表现形式,再根据二者相互融合的理论基础,诸如二者的信息来源,管理模式等,从二者的相似点作为切入口,找到二者融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企业会计科学的潜在作用,为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差异

(1)会计统计对象不同。首先,二者之间的记账原理和统计对象存在差异。对于财务会计来说,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将不同种类的账款信息进行分类,最后以制成传统账目财务报表的方式将业务信息汇报给相关人员。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外部收益部门提供信息的,因此也称财务会计为对外会计;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统计对象存在明显不同,管理会计主要负责将企业内部的基础信息统计整理,运作难度相对财务会计来说也明显增大。管理会计需要涉及统计学、数学、概率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对企业的预算统计、员工技术考核等信息进行分析,并将所得结论反映给上级管理部门人员,所以管理会计也被称为对内会计。

(2)重点核算内容不同。管理会计的重点在于对企业内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计算的都是企业的一些可变化的账款,也就是所谓的活账,重点在于通过对历史账款的分析,对未来账款进行分析决策,属于计划性会计。而财务会计单单是将历史的账款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的也是企业已经产生的不可变化的账款,重点是向相关人员反应历史信息,属于汇报性会计。

(3)对于会计人员要求不同。之所以会将会计分支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重点是因为二者对于相应技术性人才的要求不同。财务会计人员完成的大多数是一些会计基础性工作,诸如掌握会计统计的基本的运作流程,拥有在每一个会计环节处理问题的熟练度,能够按照会计准则条例制作基础的会计账目报表、填写账款信息等基础技能。而管理会计除了要掌握最为基础的会计处理技能外,像上述所说的,管理会计要求专业知识技能全面的人才,诸如在统计学、数学、以及计算机上都有涉猎的技术人才,也就是说,管理会计相对于财务会计来说,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

(4)汇报信息的特征不同。像上述所分析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核算重点上具有明显不同。财务会计大多数是对历史账款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这要求财务会计所上报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有其参考来源。而管理会计是通过对历史账款的分析,得出未来企业的账款预算,这使得管理会计相对于财务会计更加多了一份灵活性,管理会计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需求提供各类各样的定性信息内容。

(5)精准程度不同。由于二者在核算重点和统计内容的差异下,导致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精准程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财务会计的汇报信息必须有根据、有来源,信息内容也必须真实,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会计在每项会计业务中的数据记录都要精确无误,以免造成企业的账款不平等问题。而管理会计的主要方向是对企业未来的内部条件变化进行合理预估,数据的评估自然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管理会计在数据汇报时也多采用估算的方式,对于具体数据并不要求其准确程度。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

(1)统计对象基本相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虽然在核算重点上有所差异,但是对于企业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流动问题。也就是说,虽然财务会计是侧重于对企业历史账款的分析,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对未来账款的预估,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企业的账款问题,区别仅在于财务会计的管理内容过于整体,而管理会计的内容更加偏向于局部。

(2)工作职能基本相通。前边说到产生会计分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运作集团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信息处理,并针对运作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意见。财务会计的职能主要是针对历史账目进行总结分析,制定出真实具体的财务报表。而管理会计是对未来企业财务预算的规划。二者虽然在管理方式上略有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3)二者之间存在同根互助关系。不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二者都是为了企业更好的管理财务问题而衍生出来的职业,二者之间关系紧密,相互协作,可以说没有财务会计,就不会有管理会计的出现。前边说到,管理会计的工作是基于财务会计之上的,并在财务会计的特点上加以改进,并且引进新的管理理念。而如果企业不存在管理会计,那么财务会计就变成了简单的财务问题整理。会计工作也就简单成报表制作。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当然,能够科学合理的将二者融合,更能发挥会计的潜在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方法

(1)制度融合。制度的融合。对于财务会计而言,无论是在财务报表,还是信息核算或者技术引导等方面,企业对其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对于管理会计而言,企业在对其管理约束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没能完善管理会计的制度建设体系。所以,想要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融合,企业就应加大在管理会计管理制度上的建设,使得管理会计也能够落实到企业具体情况,使得企业员工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权限,更加合理的对企业资源进行调动,发挥会计职能的潜在作用。

(2)机构融合。财务会计的职能主要是进行企业的成本核算以及预算处理等问题,这些大多数都是管理会计的基础职能.但是由于企业对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人才要求的区别较大,所以在进行财务会计工作时往往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企业应该考虑将管理会计中的人才融合到财务会计当中,或形成一个特定的部门,在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3)数据融合。财务会计的工作是针对企业历史账目进行信息采集,并以数据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而管理会计会在数据报表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再加工,针对历史数据进行企业未来预算分析,最终以统计分析报表的形式呈现。虽然二者的数据收集方式和最终结果的呈现形式略有不同,但是二者的历史数据来源却相同。所以,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共享的方式,对企业数据进行合并整理,实现企业的数据共享,使得该系统与企业内部资源系统进行对接,从而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融合。

总而言之,像要构建完善的会计体系,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是关键一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别,根据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二者之间合理有效的融合,并在融合之后,实现企业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会计职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赵淑红.财务会计与企业管理会计的融合[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24):261.

第4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作为相对独立的创新理论,两者有差异,又有共性。充分认识这两种创新理论的差异和共性,有助于准确把握会计创新的方向,加速会计发展的进程。

一、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的共性

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一致认同未来会计的全面性、多样性、实时性、协同性、动态性、自动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多重特性。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更深入地探究两者的共性以及产生这些共性的内在必然性。

本文从会计重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会计空间、会计时间四个方面分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共性。

(一)同属会计重构理论

会计重构,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

会计系统之所以需要重构,是因为脱胎于工业时代的现行会计,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暴露出了整体性、系统性的缺陷。会计系统的局部维护和完善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问题,只有通过会计重构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是代表性的创新理论,更是会计重构的尝试和探索。

首先,两者的理论体系与现行会计存在整体性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会计属性、地位、作用、目标、对象、主体、职能、原则、信息系统构架等问题进行体系化研究;两种会计创新理论对当今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并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构架。

其次,共同提出了全新的信息系统模型。这一信息系统模型概括为:将原有的凭证处理起点转化为事件驱动模式;突破原有会计主体局限在企业群(价值链企业集或虚拟企业)的基础上按“三库论”理论构建系统。这一信息系统模型彻底修正了“模仿手工会计”的传统思路,完全按照信息化的需要确立了全新会计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以及信息使用机制。

(二)共同蕴含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

会计重构以继承现行会计的优势为前提,以现有会计体系为基础。因而,将当前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按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整合,是会计重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共同具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整合特征。主要表现在:

首先,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数据处理的基本模式是事件驱动,以“事件”为起点,利用对“事件”多重属性的记录,全面反映经营活动,其“全面”,含义有二:其一,空间范围的“全面”;其二,时间范围的“全面”。可见,两种创新理论描述的会计信息,既包含管理会计的信息又包含财务会计的信息;两者诠释的会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统一体。

其次,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中系统模型的共性表现为:以“源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采集子系统、以会计知识和方法库为基础的数据加工子系统以及信息用户依据个人需要主动制定和提取信息的输出子系统。这一系统处理“全面”的会计信息。它实质上是一个“数量”管理信息系统,当然应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

再次,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诠释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信息用户,是整个会计的信息使用者,既有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又有管理会计的信息使用者。这也体现出两种创新理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

可见,伴随着企业流程再造产生的价值链会计或网络会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体。

(三)会计空间理念趋同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共性也表现在对会计空间的拓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主体的重新定义。价值链会计的会计主体范围是价值链,而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之分,外部价值链实质是利益相关的企业集合。可见,价值链会计的主体,“不仅立足于本企业,而且扩展到范围更广的价值链联盟”。网络会计则是围绕电子商务及虚拟企业否定了现有会计主体假设,将会计信息空间延伸到企业之外。

价值链联盟和虚拟企业均是为了共同利益结成的竞争同盟。这种同盟产生的根源在于,单个企业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形式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分享整个同盟在竞争中获得的优势利益。可见,企业同盟的产生、发展具有科学性,将会计主体由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集合具有必然性。

2.会计向管理的深层次渗透、延伸,通过会计、统计和业务管理整合,形成量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中具体体现为会计信息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两种新的会计理论一致认为:会计信息在内容上“包括货币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性与定量信息以及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分部信息等按照重要性原则披露的信息。”

可见,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诠释的会计信息具有原会计、统计、业务管理等方面信息整合的特征。会计系统整合企业管理中全方位量化管理信息是时展的需要。首先,如今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经营状况和竞争实力,制约了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其次,将数量管理信息全面集成一个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因部门职能分工引发的低效率问题。再次,管理信息全面集成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问题。

(四)会计时间理念趋同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对于会计时间的认知具有相同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实时会计和会计分期多元化两个方面。

1.实时会计,可概括为会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时分析、评价和控制系统。实时会计是当今企业管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客观需要,而网络技术和信息化为这一需要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撑。因此,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无不把实时会计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

“价值链会计所提供的及时性信息保证了企业对于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并及时做出相应决策,以保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从而确保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价值链会计的“核心是对企业价值链的实时控制和管理”。

网络会计则通过对会计数据处理和经营活动协同的研究,透过对企业内部协同、供应链协同和社会其他部门协同以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协同的分析,较为具体地探讨了实时会计的基本原理。

2.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时间理念,使会计分期呈现多元化趋势,即实时会计信息、不定期或时间上“不等距”会计信息和定期会计信息共存机制。

实时会计信息,将在未来的会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但它无法取代其他信息机制,而是和其他信息机制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首先,以会计年度为基础的定期会计信息机制有着其他会计信息机制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一,就经营管理而言,按年度组织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惯例不会因实时会计的出现而动摇;而按年度组织经营活动必须有相应的定期信息机制。第二,就明确“受托责任”而言,定期会计信息机制与社会审计关联,即年度会计报告由注册会计师签证,是确保会计真实性的必要条件;而实时会计难与社会审计关联,若没有定期会计信息机制作为补充,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受到质疑。

其次,不定期会计信息机制存在的主要根基,在于围绕“项目”而出现的“虚拟企业”。这些企业按“项目”周期组织经营管理活动,“项目”的周期决定了“企业”的存续期间,适合采用实时会计加不定期的信息管理模式。

二、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差异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互独立、自成体系,其表面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本文仅从会计观、会计重构基础、会计重构逻辑、会计重构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会计观不同

长期以来,会计界存在着不同的会计观: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系统论等。会计信息系统论围绕系统的基本功能,侧重从信息处理技术角度通过对硬件、软件、人员、规范和会计数据的研究,阐释会计系统由数据采集到信息输出的变换过程。会计管理系统论,强调对经营活动的规划、控制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的信息处理研究,说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将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过程视为一条锁链,认为各价值链环节中具体的价值活动是会计对象,信息处理机制是价值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价值链会计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始终以管理活动作为核心内容和突出的重点,因此,它是“会计管理系统论”的具体体现。

网络会计,顾名思义,突出的是信息处理技术;整个理论体系以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基础,透过对当今会计缺陷揭示,阐释未来会计的目标、信息特征、会计确认、计量及企业报告的机制。因此,网络会计是“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具体体现。

(二)会计重构基础不同

任何一门科学,归根结底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实践,从这一意义分析,所有科学的基础都是社会实践。但由于科学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会形成有的科学直接以理论为基础构建,而有的直接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构建。

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这一创新理论的依托。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主体、对象、职能以及信息系统构架等等,无不是以价值链的理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形成的。

网络会计理论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相伴而生。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它归属为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依据网络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的现状和未来来揭示当前会计不足和局限;依据信息技术引发的管理理念革命来阐释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可见,价值链会计的基础是“新理论”,是从新的管理理论出发结合现实需要而形成会计重构;而网络会计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是从电子商务和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吸纳新的管理理论而出现的会计重构。

(三)会计重构逻辑不同

价值链会计的起点是价值链理论;网络会计的起点是电子商务。起点不同,决定了两者重构过程中的不同逻辑。

价值链会计,以价值链为基础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和管理体系;其会计系统重构主要包括:划分企业价值链,分解价值增值环节;确定链环对象的相关属性、方法、消息和事件;建立价值链环对象的绩效评价体系;改善对象的目前状态,不断协调和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促进整个价值链同盟的利益最大化。

网络会计通过分析当今财务会计理论缺陷以及信息处理的局限性,根据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探求会计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通过丰富财务会计职能、方法,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通过“无纸办公”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到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协同,以及企业内部、企业与往来单位、企业与社会相关经济组织的协同,以此为基础重构新的会计体系。

(四)会计重构风险不同

会计重构风险是指会计重构的可行性或会计重构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复杂程度和成功的几率等。

会计重构的非结构化特性使其存在的风险难以系统、精确地评估。但有关企业信息系统重构风险评估的研究,曾提出了五个评价指标:重构需求的满足程度系数、正确性系数、收敛性系数、混乱度影响系数、实施风险系数。这些风险估计指标,有助于引导我们审视会计重构风险。

本文无意对会计重构风险做出精确评估,而仅是从原则上分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一过程中蕴含的风险大小存在差别。

有理由认为价值链会计重构风险会超过网络会计:

第5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理论研究;研究综述

2007年1月,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 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步建立起来。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基础、内容、意义、问题与对策等不同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一、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主要对国内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络出版总库》等数据库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和分析。检索的时间区域主要从1999年到2012年,检索的过程和结果如下: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检索词,以题名为检索路径进行模糊检索,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与 《中国博士学位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数目分别为5882条、2474条和307条,而且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2007年之后发表,尤其以2010年和2011年两年为最多;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检索词,以题名为检索路径进行精确检索,在以上三个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数目分别是5112条、760条、22条,这些论文也多集中于2007年之后发表。通过检索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学术界在2007年之后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非常关注,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内容、意义、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二、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的行政管理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通过对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的诸多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现状,并探索其发展方向。

(一)对政府信息公开概念的界定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定义,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从政治学、法学以及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学者们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定义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如刘恒和阎桂芳等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周健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指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此外,还有学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阐释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在微观上,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向公众或特定的公民提供相关的信息的法律行为;在宏观上,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管理机关中的一项法律制度,即行政机关向公众或特定的公民提供行政管理信息的范围、主体、程序、法律后果等要素组成的法律制度。

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或者观点出发,对“政府信息公开”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将政府信息公开视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面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公开特定信息的活动形式。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现状

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廉洁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前提,信息公开使得社会组织和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府政策和活动的信息,也有助于实现社会组织和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反馈,从而实现社会组织和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下面分别从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内容、意义、问题与对策等不同角度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第6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 XBRL 会计信息化 价值优势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XBRL作为一种在网络环境下披露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语言,自199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尽管我国证券交易所、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因此,在信息化时代,XBRL在我国应用中还存在诸多瓶颈,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探究,充分挖掘出XBRL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XBRL这一新鲜事物在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

1 XBRL的基本理论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简称XBRL)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对商业和财务数据的报告都有着革命性影响的电子化交流方式,其在提供、分析和进行财务信息沟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二十多年以来,学术界对XBRL的基本概念与价值优势、分类标准和应用推广等这些方面都研究颇深,从基本概念、价值优势、分类标准

1.1 基本概念与价值优势

XBRL作为一种以XML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XBRL继了XML所拥有的所有语言优势。它是侧重于技术进步对会计环境的冲击,网上报告可能获得的技术支持,能重点描述中国企业因特网财务报告的发展现状。XBRL是一种标准方法,而不是一个新的会计系统,它不会改变会计系统的数据。企业通过XBRL所提供、披露的财务报表数额完全取决于报告主体。我国在引入XBRL GL时需要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相关法规的要求以及我国的语言环境来进行定制,制定我国的XBRL GL要遵循符合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符合XBRL GL的一般规范、便于国际间财务信息的交流、要适应网络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数据的共享程度和可拓展性的原则。

1.2 分类标准

高锦萍和张天西(2006)针对财务报表附注项目,对XBRL的分类标准与报告实务之间的匹配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研究表明,公司报告实务中一些普遍披露的信息元素在分类标准中还未加以定义是导致XBRL分类标准与报告实务不一致的主要原因。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本体论和财务信息元素论的理论基础上为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制定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质量水平。

2 XBRL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对XBRL还缺乏深入认识,审计软件的应用率较低。因而对于XBRL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其在不同应用层次上,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需求,认为会计人员要具有利用软件工具,对基于XBRL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能力;掌握XBRL的技术标准和分类标准,能够建立和维护基于XBRL的信息报告系统,以及对XBRL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控制和风险管理。

由于XBRL是一个连接信息技术与会计的交叉学科,虽然我国仍有1200万会计从业人员,但是根据张天西教授对我国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证调查显示,我国了解并熟悉XBRL语言的相关会计人员是极度匾乏的。对于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的XBRL职场,如何培养教育相关人员,为XBRL建设提供符合条件的人才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 XBRL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XBR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概念及优势和应用推广上面,而且对XBRL应用推广上的研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XBRL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分类标准的标准化要求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国制定的分类标准与国际分类标准之间难以趋同;其次是我国国内制定的统一分类标准不能满足各企业个性化的需要。(2)企业管理层应用XBRL的动力不足,由于XBRL的应用使得企业的各种信息达到了一种空前公开透明化的高度,这样,管理层就很难根据自身的利益去粉饰财务报表。(3)XBRL技术水平低制约了XBRL在我国各领域的推广。XBRL应用需要各类应用软件的支持,以保证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相关使用者都能获得、交换并分析会计信息,但目前我国在XBRL软件开发方面面临着经验不足、投资过少、人才缺失等各种问题。

4 解决对策

在面临以上各种问题的情况下,要使XBRL的优势在中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中去,以使其最大可能的满足多样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中国也必须以大国的姿态参与到XBRL国际分类标准的制定,充分反映我国的现实情况;其次,要加大XBRL技术开发投入,加快财务软件的改造升级,在财务软件中嵌入XBRL技术,保证财务软件与XBRL的兼容;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来调动信息提供者利用XBRL信息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天西等.网络财务报告——论XBRL的理论框架及技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

第7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间竞争的关键不再是物力资源,从而对人的价值进行全方位关注。由此,一些学者围绕“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开始对与会计相关的新领域进行研究,于是相继出现了人力资源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行为会计、三维会计和人本会计等权益会计。

传统的物本会计强调物力资源的重要性,认为物力资本所有者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而人本会计不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与物本会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最早由徐国君提出。所谓人本会计(徐国君,2004),就是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人本会计代替物本会计的必然性,而且重点强调了人本会计建立的经济意义。其后,其他学者相继对人本会计展开研究。赵灵章、肖玉娟(2004)认为人本会计主要研究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中与资金运动相关的思维和行为。王海兵(2005)提出人本会计是对“人”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的核算。胡春晖、郑汝昌(2006)提出,要实现物本会计到人本会计的彻底变更,需要解决六大难点,包括研究对象的确定、计量属性的问题、人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区分、指导思想、实际应用以及人本会计研究如何满足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适应新的要求。徐国君、胡春晖(2009)对人本会计的涵义、特征、研究对象、基本假设与职能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人本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关于人本会计的研究现在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研究成果不是很多,未正式应用于实践中。但这些研究内容不仅为以后人本会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还对物本会计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人本会计的研究对象及本质

传统物本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认为是“资金运动”,包括资金进入企业、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和周转以及资金退出企业等过程,具体体现为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费用)。因此,物本会计研究的对象就是与资金运动相关的物,而人力资源则被物本主义者列作费用处理,以至于传统会计“见物不见人”,从而无法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不能有针对地度量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与责任,无法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作为与物本会计相对应的人本会计,强调“以人为本”。目前对其研究对象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人本会计是对人的研究;另一种则认为应该从人的思想和行为入手。其实这两种说法具有统一性。笔者把人作为人本会计的重心来研究,而人的经济行为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表现,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所以归根结底,人本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经济行为。这里的“人”,既包括企业里的所有员工,又包括客户。

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权益”,左侧是资金的运用,右侧是资金的来源(资金来源有两个途径:负债权益和股东权益),主张将人力资本支出列作费用,此时物力资本所有者凭借其物力资源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本支出列作资本性支出,新的会计恒等式演变成“资产=负债权益+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此时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享。人本会计打破了常规的研究态势,不仅注意到了人的重要性,而且还触及到了“本”的实质,即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行为是价值创造的动因,从而在传统会计六要素的基础上,又多出一个要素,即行为。因此将行为引入会计恒等式之后,会计恒等式最终演变成“资产=行为=权益”,即“价值创造的源泉=价值创造的动因=价值创造的归属”,从三维立体角度对价值的具体创造过程进行了阐述,从而对企业现实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动态反映。随着人力资源经济重要性的提高,企业价值将会被人力资本所有者所独享。

三、人本会计实施的障碍及路径优化

国外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运用都比较早,而我国真正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实践中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随后出现的人本会计在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障碍,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以及应用路径的选择。

(一)理论方面

传统的物本会计是建立在物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相应的,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应当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70―80年代迅速发展。当时的人本主义看到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从另一角度来说又反对只研究人的行为,而忽略人的内在世界,于是出现了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再依赖于外界事物,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随后出现的人本主义经济学将人的需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认为一切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安排都要围绕人的实际需要而实施,因此人的幸福能力成为了人本主义经济学的目标指向。在管理学领域同样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影子,人本主义管理学认为对企业的管理实质上是对人的管理,研究的重点在于由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人本主义的“软”管理转变。但是,人本主义在会计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会计核算、监督还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要想实现人本会计的广泛应用,首先应吸收国内外人本主义的理论研究新成果,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并根据人本会计的目标发展相关应用理论,最终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会计理论体系,从而为人本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本会计理论的创新需要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方面入手。基础理论方面,以人本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人本会计目标为导向、人本会计本质为核心、人本会计假设为前提,通过分析其研究对象及职能,进而拓宽人本会计研究领域。应用理论方面,包括人本管理会计和人本财务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比,应将人本会计概念在管理会计领域和财务会计领域具体化,提出人本管理会计和人本财务会计新的研究方向。人本管理会计是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价值创造的支持决策与管理控制系统,注重的是价值的增值;人本财务会计将人力资源及行为纳入会计系统,以财务报表为中心,强调对行为价值的计量、确认和披露。

(二)技术方面

人本会计的目标是通过提高人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人”的价值则要通过其经济行为体现的,因此,人本会计理论方面研究的重点在于人力资源计量模式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来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济行为价值。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诸多学者也很苦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不直接表现为产品的价值,而是诸如知识、技能、健康等一些无形的东西,所以很难通过货币来精确计量,而且,创造经济价值的动因是人的经济行为,如何来控制这些经济行为,如何体现经济行为的价值投入、价值产出以及价值的转换,哪些因素影响经济行为的价值增值等等,使得诸多学者在研究人本会计时陷入了困境。徐国君(2003)在其《三维会计研究》一书中提出,在传统资产类账户、权益类账户的基础上,加入行为类账户,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取各业务单元的核心行为,比如采购行为、销售行为等。行为类账户按部门、行为者等设明细账,按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登记反映行为对价值的影响或责任,期末不需结平总余额,按人名设二级明细账。丁丽莉(2011)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在各业务单元中提取核心行为,比如采购业务中的核心行为链“挑选供应商――商讨价格――签订合同――收货、验货入库――付款”,设置“行为投入”、“行为产出”、“行为增值”账户,根据“行为增值=行为产出-行为投入”的思路,精确计量该项核心行为的行为价值增值,那么企业价值即为各项核心行为价值增值的总和。

关于人力资源的激励考核方面,传统的物本会计中,物力资本所有者是利润分配的主体,同时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真正承担者,没有涉及到人力资本所有者。研究人力资本产权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凭借各自拥有的资本产权份额来参与超过企业物力资本价值的净增值分配。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收益分配权,而且分配的依据是作出贡献的大小,更有甚者,人力资本所有者超越物力资本所有者会成为利润分配的主体。同时,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凭借自己的产权参与利润分配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因此,要实现人本会计的全面应用,应该制定一定的行为考核机制和责任倒逼机制,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享收益的同时也要共担风险,引入非货币计量的方式,从行为完成的效果和完成的时间两方面,对核心行为的价值增值进行考核,从而实现价值增值质量上的优化。明确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担风险之后,还要做的工作是实现责任的真正归属,对于造成的价值亏损,根据“责任――行为――人”的链条,追根溯源,找到责任的承担者。

(三)遴选实施对象

由于人本会计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实现人本会计的全面应用,实现人本管理会计和人本财务会计的发展,还需待理论和方法成熟之后,结合我国国情。首先,选择一些人力资源密集度高的对象先行试验,比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咨询机构等。因为人力资源是实施人本会计的基础,而这些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素质都较高。其次,选择一些信誉度比较好的企业,目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及利润虚增,以至于报出的财务报表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如果在这类企业试行人力资源会计,反而为其提供了粉饰财务报表的手段。因此,先遴选一些适合的对象,把这些单位中的所有员工以及客户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保持和维护,防止人才流失,避免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会计核算,并且这种核算应具有人本意识。

(四)其他方面

实现人本会计的全面应用还需要从制度上来优化,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要从法律上确定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拥有产权,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从制度层面对权益分配作出严格规定。再者,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使得会计电算化与人本会计核算相结合,简化核算工作。另外,建立人本会计基础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离不开一些重要信息。信息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它存储人力资源的技能信息、特殊信息等,能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

第8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企业-供应商;合作双赢;绩效;影响因素

企业和供应商的交易关系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双方互为竞争对手、交易的时间较短、合同的一次性等,传统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一方如果获利,必然另一方会牺牲自身的利益,这是传统的企业-供应商关系,这种关系下,双赢是很难实现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链达到完善,长期的合作成为企业和供应商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理论基础

(1)企业—供应商关系。根据类型进行划分,企业-供应商关系可以分为关联公司、合作伙伴及技术合作、交易等类型。有学者认为对企业—供应商的关系评价应该以依赖度、持续度及标准度来进行,而还有学者认为影响企业-供应商关系的变量因素主要是信任、信息、共享教育等。接着,又有学者指出态度、承诺、合作、沟通程度、权力平衡、信息及计划目标的一致性等变量与合作绩效有直接关系。基于这些研究,本文主要选择沟通、信息共享及信任对企业-供应商的关系与合作绩效进行研究。(2)合作绩效。所谓企业合作绩效,就是指企业双方通过在某件事情上的合作,对双方都带来效益,就成为合作绩效。合作绩效可分为两种,直接和间接,将合作双方的预期目标都得到实现的状态成为直接绩效,由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动机往往是不同的,所以直接绩效的实现一般难以进行衡量。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实现的满意度衡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有学者将合作绩效分为战略目标、长期承诺、有效沟通、供应商战略目标、供应商开发、供应商评价、高管支持及企业信誉八个维度。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盈利能力、关系持续度、目标大程度及客户满意度四个维度。本文主要针对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两个变量对合作绩效进行测量。(3)沟通、信息共享及信任。将企业间的交流以及适时的信息共享称为沟通。企业与供应商能否走向伙伴关系很大程度上由二者的沟通效果决定。对争端的解决得益于及时频繁的沟通,能够使双方的分歧得到解决,促进合作的达成。如果合作双方能够得到彼此的最新资讯,那么在任务的分配时,效率会更高。并且由于交流的及时与频繁,也能避免社会、经济及心理因素引起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企业之间的交流共享主要包含财务、信息及物质原料等,而将无形资源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实现共享是就指信息共享,包含成本、研发、市场、生产、财务及人力资源信息等。在诸多的研究中,影响企业-供应商关系的重要变量之一就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的过程可以分为信息的查询、交流及使用三个层次,不同企业间关系中,存在不同的信息行为层次。实践表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信任,有利于提高客户的可靠性及忠诚度。因此,现代企业对企业—供应商关系中越来越强调长期性。

二、理论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针对企业-供应商关系及合作绩效进行研究,确定合作绩效以沟通、信息共享及信任为前置变量,并研究其影响作用。研究的模型如图1所示:

(1)沟通与合作绩效。企业通过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及时书面沟通、电话沟通、信息共享等形式,二者之间互相配合。作为供应商而言,在采取沟通的时候,能够对双方的合作关系有效的进行改善,从而对合作绩效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合作绩效的提高,首先要有效的提高沟通的水平。(2)信息共享与合作绩效。信息交流在企业-供应商间的合作关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信息共享是企业参与供应商开发的前提,通过信息的共享不断加深,企业和供应商实现较为理想的合作,因此,合作绩效的提高,进行信息功效也是非常重要的。(3)信任与合作绩效。信任能够增加合作关系的长度,信任与关系长度可以给双方产生约束的机制,也能更好的带给双方关系利益。企业合作系统的核心就是信任,所以,合作绩效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合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财务共享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主要分支,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为外部使用者提供企业的经济信息;而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为内部管理的需要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交织融合在会计实践当中,边界日益模糊。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基础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使用的信息基础

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使用的企业的原始资料大致相同。管理会计虽然可以获取不同渠道的资料,但最重要的的数据信息还是来源于财务会计的基础核算资料,原始数据都可以从财务会计的会计报表和账簿记录中获得。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都是直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基础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从本质上讲,都是对资源要素交易和产权变动的确认、计量和控制。虽然财务会计侧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信息指导和组织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对财务会计对象的再加工。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基础,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服务,两者都能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经营管理信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维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人才基础

财务人才是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基础,建设高素质的财务人才队伍,能够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高校的会计教育已将管理学知识融入会计学的教育中,培养了新形势下大批的会计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有全面的会计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会计信息全面发展的后备力量,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人才基础。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可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

财务会计主要从事核算工作,而管理会计侧重于信息管理。管理会计所需基础数据均来自于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管理会计的工作离不开财务会计的支持。管理会计可利用其灵活性的优点,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整理各种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及时性。[2]因此,两者融合有利于把握各种理论的相互联系,可以拓宽会计视野,提供优质的素材来发展会计体系,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依据财务会计信息仅能了解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不能预测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而管理会计既可以分析过去,还可以规划未来。在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将两者融合,就可以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才可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能够节省作业时间,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益。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开,虽然更具有独立性但增加了企业的内部运行成本,增加了财务人员的繁琐操作。运用管理会计中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财务工作,控制成本,合理安排企业生产资金,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应加强宣传,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不要将会计工作的认知局限于会计核算和记录,更要重视会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建设,重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其次,必须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完善会计的各项分支,特别要做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完善。明确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发挥各项资源的最大效用,制定可靠可行的方案,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

(二)组织相关培训,提高职业素养

企业应定期组织人员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特别需要重视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信息的提供者,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财务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善财务知识体系。同时,企业应提供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得财务人员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财务人员学以致用,就可以更加完善财务管理模式,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连接并融合在一起的关键因素。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集成的基础数据,这些基础数据标准的建立,为企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给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者提供了可能。同时,将会计软件嵌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可建立会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可以共享经济业务的原始数据,也都可以实时获取经济数据进行信息加工。[4]因此,信息技术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的有效融合,借助于信息系统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实现了高度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徐玉德.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的理论基础[J].会计研究,2002(8):50-53

[2]张琼.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3(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