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

第1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1.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含义

金融学硕士专业主要培养一批具有扎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金融学前沿知识,同时具有较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金融学硕士具有交叉学科,如:能够综合运用金融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现代计量分析能力、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并综合运用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法律体系、会计学知识、税收等理论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同时又具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的金融学硕士既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前沿动态,又能够密切联系中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实践。既具备比较强的研究能力,又具备创新能力,可以适应和胜任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同时也能适应各类金融机构和研究部门的工作。

2.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较低

商科院校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设置应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基础课仍占较大比重,这说明公共基础课仍是金融学硕士专业教学的重点部分。金融学硕士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比例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金融学硕士专业课所占比重较低,使得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学生掌握金融学硕士专业知识的比例偏低,对于金融学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同时,金融学硕士专业中有一部分跨学科的学生,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发现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拔高,从而使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程度与本科生课程趋同。导致一些金融学硕士专业课程深度不够,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反映不了学科前沿,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要注重金融学硕士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同时注重启发性。

2.2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很多专业中均表现明显,但在金融学硕士专业上表现得较为严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使得很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有些课程是金融学硕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学硕士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实际上金融学硕士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却很严重。当前金融学硕士专业教育应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程度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同时,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金融学硕士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是衡量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前提基础。

2.3 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目前高校的评职形式与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评职大多数看科研水平,使得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进行大量的科研活动,或多或少轻视了教学工作。虽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但是搞科研活动所用的时间多,自然用于教学的时间就会减少。教师投入于课堂教学获得的回报,远远低于进行科研活动获得的回报,因为科研活动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使得部分教师对于科研活动过于重视,导致教学这部分有所欠缺。

2.4 开设数学类课程较少

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数值计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体现在金融学硕士专业开设的一些数学课上,如: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运筹学、微分方程、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但目前来看,这些课程开设得很少,只开设了其中的几门课程。使得学生具有的数值计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3.改善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建设

目前,金融学硕士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金融实践领域对专业人才知识与素质的真正需求,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增加团队学习、进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多种方法。金融学硕士专业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教师根据金融业发展前沿及时掌握和更新教学内容,在原有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前沿的符合金融学硕士专业并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内容,同时要增加一些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来源于基础课程内容的延伸,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也可在实验室等地进行,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加深以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断地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加实验课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实习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教师在完成相应的理论课讲解后,通过让学生实习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出自身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3.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金融硕士专业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作为引进人才的一个标准,来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学校层面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使教师积极参与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努力钻研业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起点。

3.4 加强专业特色化建设

第2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基础,但是管理层已经意识到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有必要与时俱进,适应金融体系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内地教育体系引入的投资学课程,基本上是西方证券市场和公司金融的内容。正如张新(2003)所说的那样,西方对金融学的理解集中在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和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而内地对金融学的理解则主要集中在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类代表性科目。在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高而银行体系又独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这一背离影响并不明显。但在A股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比重,四大国有银行和相当部分央企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体系的金融类专业课程势必会转型为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本的本土化和专业化也逐渐提到日程上来。但是,在本土化和专业化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重点的同时,课程体系的其他问题往往被人忽视。既然是课程体系,势必有一个层次化或分层化教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笔者在此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一、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

这些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把这些理论全盘照搬,直接应用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显然并不一定适用。因为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显然,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

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在知识层次方面,一二年级本科生专业还没有接触,部分基础课也只是刚刚入门;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才刚刚接触相关的专业课;硕士研究生虽然对专业课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硕士研究生中不少学生来自本科其他专业,短短的二到三年时间需要补充不少的专业知识。而在教学要求方面,本科生目前主要是通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本科生学习本专业知识内容,也要求本科生学习各专业模块的内容。相比之下,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时间也并不算多,其理论教学侧重于面而并不精深;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的要求较高,同时也有升学进一步深造的可能。不过,目前硕士研究生教学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上部分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稍差,因此,在本科生教学基础的要求之上加以深化,由面及里侧重于线,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相结合;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深度较高,而且研究视角一般较集中于某一点,不再像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那样发散于面或者线。因此,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程度最深,显然对教学的要求也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并不一样

不仅如此,即使同样是本科生,因专业的不同对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也并不一致。比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公司金融专业学生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要求势必不同,而金融学专业中银行管理专业方向、国际金融专业方向或者证券投资专业方向等,对课程的配置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深度的配置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数理知识的教学,金融证券类专业的教学往往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但仅就本科专业而言,金融工程等专业尤其需要相对层次较高的数理知识用于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对于一般的金融学等专业,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可能会低一些。因此,一般的金融学专业和专业性要求更高的金融工程专业,在证券类专业课的教学上也相对应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层化分析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加以分层化教学呢?笔者所在的金融学院,既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公司金融专业方向,又主导了金融工程新专业的建设,现在又在金融工程新专业下并设证券投资的专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金融学院既有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学专业,同时还有以投资学为主导的金融工程专业和证券投资专业方向,另外还有保险学专业,真正实现了大金融证券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同时,金融学院既有大金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下设银行管理、资本市场运营和金融工程等方向),还新批了金融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这些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相应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当然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比如,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投资学方向为主体,而金融工程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会更多地以数理经济学方向为主体;对于普通的本科学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以说明、分析为主,而对于硕士研究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则以量化推导为主;对于一般的本科生可以以应用为主进行讲解,而对于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适当地以数理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本科生可以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布莱恩·克特尔所著的《金融经济学》,该书主要以论述和图示为主,相对较为浅显,而对于不同专业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可以用杨云红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和王江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

另一门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金融市场学,由于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介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因此,其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设置。比如,对于本科生,它是金融学入门课程,可以以介绍各金融市场的划分、功能实现和相关金融产品的运作实现机制为主进行教学,以便本科生对金融市场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已经了解了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运作模式的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进一步讲授金融合约理论、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的模型的结论,以使其了解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制度等运作,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本因;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学生,如博士研究生和个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法与金融学等各方面理论,构建制度内生观点的金融制度分析理论框架,讲授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金融制度演化的内在规律,也可以涉及金融体系的选择和设计,充分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变迁因素

作为一门内容相当全面的资本市场专业课的投资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投资学Ⅰ、投资学Ⅱ和投资学Ⅲ进阶课程。对于本科学生,可以重点讲授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均衡理论,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于高年级的本科学生或硕士研究生,可以专门设置相关基本面的证券分析内容和资产组合管理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或者已经经历过前两个知识阶段投资学学习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讲授普通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证券的基本定价知识

金融工程作为专业课程,也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比如,对于普通的金融类专业本科学生,可以以介绍金融工程工具、手段和策略为主,同时恰当介绍部分较为浅显的衍生工具以利于讲授金融工程的手段和政策;而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硕士研究生,则可以进一步相对深入地介绍部分金融工具创新和产品开发,同时讲授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手段和策略。相应的期货、期权与衍生证券这一课程也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普通本科学生以介绍简单的衍生证券为主,以利于入门;对于相对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则可以作为金融工程这类专业课程的进阶课程,进一步介绍较为复杂的期权定价和衍生证券定价的方法,以及介绍新型期权、指数期权、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种。

事实上,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还有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就是实训课程。证券类专业课程有必要加强具有时效性的内地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联系相应的理论加以体会。其一,对于本科学生要加强证券分析类实训课程的培养,辅助以大量的A股证券分析方法应用的实例;其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学生,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尽量以实证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三,对于更高级的学生,金融工程等证券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未来的就业很可能就是证券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纯粹的投资行业或投资岗位,因此,有必要在专业课内加强金融证券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诸如研究报告这样的应用文的写作

至此,应该说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既是系统化的,又有针对性,有助于这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对策

1 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现代金融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而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

2 各层次学生知识体系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层化教学体系的实践。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第3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理财规划 校企合作 理论加实践

金融学专业是一个包含范围较宽的专业,现在各个高校的金融学的教学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样样都得学,样样都学的不是特别精通。金融学的专业的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进行调整。尤其是作为应用型教学的为主的高校,更要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要求。随着过去近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正在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因而对能够提供客观、全面理财服务的理财师的要求迅猛增长。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将增长到570亿美元,专业理财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业务之一。与理财服务需求不断看涨形成反差,我国理财规划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国国内理财市场规模远远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一个成熟的理财市场,至少要达到每三个家庭中就拥有一个专业的理财师,这么计算,中国理财规划师职业有20万人的缺口。在中国,只有不到10%的消费者的财富得到了专业管理,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58%。理财规划师既可以服务于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也可以独立执业,以第三方的身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2005年,美国理财师年薪的平均数是18万美元,相当于大公司的中层经理。理财规划师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因此,我校对金融学教学的改革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金融学专业理财规划方向教学的特色,这里对金融学建立理财规划方向方案进行一些介绍。

一、对金融学课程体系进行较大的改进,专门设立了金融学理财规划方向的教学计划

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以往以金融各个方向的课程堆在一起教学模式,采用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理财规划人才。在课程体系中以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个人理财,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理财规划人才专门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立过程中以这些核心课程为服务对象设立其他相关课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体系。

二、根据理财规划人才需求特点,寻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目前,部分金融专业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清楚金融业务开展的流程,特别是缺乏金融业务的市场经验,理财咨询与规划的业务能力不强。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实地感受到理财规划的业务过程与职业情境,就成为理财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将金融产品引入到课堂教学,将理财规划业务引入到校园,将服务对象具体化,把校内外的市场资源融合起来用于教学,就是金融学理财规划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而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切人点就是“建设仿真的理财规划情境,在课堂内外开展真实的理财规划业务”。在实践过程中,我校金融学投资理财规划专业与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实习的平台,成为创新该专业教学的关键点。

三、建立以理财规划教学为中心的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实训与专项技能实训。与此相对应,建立金融实训室、理财工作室及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要求。课程实训与专项技能实训相结合:根据各门课程特点与实训要求,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各门课程中,目标是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主要包括证券与外汇交易流程实训、投资分析实训、理财规划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是根据该专业方向的定位,在完成相关方向学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群的综合实训,帮助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按照金融企业工作中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后继发展能力。

2. 校企深度融合,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一是与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学校定期请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到校内兼职讲课、举办讲座、参与学生竞赛的组织与评判。同时,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项目开发。这种合作开发项目一方面帮助了企业,另一方面使专业教学更具针对性,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二是在学生经过三年完整的机理论和实践教学后,在第四年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实现毕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特色。通过毕业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践报告的写作,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请行业或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的毕业答辩。

四、实行理论教学和资格证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学历+技能+证书”工学结合的特点一是针对理财规划师“执证上岗”的基本要求,把课程教学与理财规划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使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基本思路是:把理财规划师资格考试的科目课程序列化,融人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证书考试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在证书考试的辅导过程中,注重考试内容的实践化,把考试相关内容与实训教学相结合。通过努力,使学生在四年年学习期间获得助理理财规划师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 马良军,专业群建设方案制定和课程改革阶段性总结,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J],2008 6(3);

第4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一)河北农业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第一,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先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坚持以培养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第三,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第四,以“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基础;第五,兼顾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经贸学院T字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

    经贸学院的培养理念应该以学校“311”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1+3+N”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密切融合,构建复合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该体系也可形象的比喻为“T”型人才培养体系,即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又有较全面的本学科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实践,另一部分是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是指在第5学期开设的“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校外实践主要包括金融教学实习和金融部门调查实践。由于金融部门的行业特点,对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很难带领学生到金融部门进行教学实习和调查,所以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放到了校内。“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仅有2个学年,主要通过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分析证券的走势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相关的证券投资理论知识。课程开设后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普遍感到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也更加好理解。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专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通过课下的问卷调查显示:49.5%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98%的学生希望在2~3年级学习时期进行实地实习;53.3%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要增加面向就业的实务实践型课程;31.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投资心理学与理财规划和生涯设计课程,以增强专业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现有实践教学无特色,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的实践教学大纲基本上和其他财经类院校的大纲一致,重点还是放在股票的分析和研究上,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经常会有感触,学了这些知识对自己今后找工作有多大的帮助,或者自己有多大的把握可以竞争过来自财经类或综合类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时,21.5%学生选择的是证券,1.8%的选择的是保险,24%的选择是银行,4.7%的选择是公务员,43.7%的选择考研,剩余3.7%的选择其他(见图4)。形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现在金融学本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并且学校在教学目标上,没有明确指出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帮助的力度有多大。3.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传统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目前,实践教学课程的教授方式主要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跟着练习。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快,模仿性较强,但是对于培养自我开拓、挖掘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模仿完最基本的操作后,学生的兴奋程度减弱,重复完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整个课程学下来感觉自己的实践能力并没有什么质的提高。

    四、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与金融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相匹配,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应该和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相一致。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脱农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倾向为纯粹的金融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与“三农”无关。尽管他们在校期间学了很多金融类的课程,但无论是在学校的知名度,还是在专业名称上和实际动手能力上,相比较其他财经类和综合类院校的毕业生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高等农林院校一直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宗旨,但为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还须体现“入主流、有特色”的要求。“入主流”,是指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要熟知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要跟得上学科的主流发展趋势;“有特色”是发挥最大的优势,把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做大作强。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应围绕“三农”来展开。所以,农业高校的金融学应该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向涉农领域倾斜,培养既懂金融又懂“三农”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河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重点培养目标。

    五、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根据重新界定的教学目标得出,提高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现有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重新界定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原有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主要强化培养学生涉及“三农”问题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涉农股票进行研究。在以往的证券投资实验课上,带领学生分析股票的走势和变动情况时所研究的股票是随机的。现在应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涉农股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股票的基本原理,又可以使之了解涉农上市公司的特点。其次,要加大期货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国内现有的实物期货市场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期货,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同时,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现货价格未来的走势,这对收购、储存原材料的涉农生产加工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另外,期货市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套期保值,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熟练运用这种方法的涉农企业就可以不用担心价格波动对其造成的损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生产加工上。而现实的涉农企业对此熟悉的非常之少。通过上述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后,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处理涉农领域的投资问题上会更加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优势。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目前,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无法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就必须要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进来。对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和汇报答辩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首先,在讲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参加最后的研究报告汇报。其次,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讲授方向要与新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比如在讲授涉农股票时,可以先把涉农股票分类,分为种子企业股票、化肥企业股票、加工企业股票、养殖企业股票等,之后再分析不同类型涉农企业的生产特点、发展周期和波动因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给各小组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选择股票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总结4个方面。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到台前来用PPT演示其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学生最终的期末成绩根据其所作的研究报告水平来决定,研究报告的得分由课堂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打分决定。每组组长根据其组员的工作贡献在该组得分的基础上乘以适当的比例得到组员的最终得分。通过这种转变,证券投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由“只是老师讲授”,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学”,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指导、辅助作用。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既使得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证券投资知识、把握金融市场的变动,又可以培养他们自己动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是以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忽视的内容。

    (三)聘请校外客座讲师,尝试构建产学研实习基地

    上课教师理论基础比较强,但毕竟不是专职的金融从业人员,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模拟,也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异。要想提高金融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证券投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因此,可以邀请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特别是针对一些与实际操作联系紧密的内容,可直接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或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从金融专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或机构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筹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是一种直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也是学生最希望的实践形式,同时又是金融学专业最欠缺的实践形式。通过早期的企业实习锻炼,学生可以及早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在哪方面还有欠缺。这样,在回校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针对上述相关不足进行弥补性的学习。此外,学院还可以派出教师,针对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学院还可以优先向基地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既解决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第5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1.教育目标

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金融学本科人才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本金融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包括金融学本科专业学生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能力培养要求等内容。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学校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教育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对相应的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体现着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事实上,教育模式服务于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因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方法采用的前提和依据。

2.教育课程体系

金融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全部课程体系及其结构和金融学课程体系及其结构两方面内容,是各种课程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衡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的指标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总量与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结构的平衡性、设置机动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等五个方面。

3.教学方法

金融学本科教学方法,是指在金融学本科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方式,是用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构成这一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有: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信息交流的方式。

金融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大学教学资源所决定的课程体系安排的现实性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反过来决定了金融学教育目标实现的效果。金融学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金融学专业教育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水平。

二 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

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统领的观点。各种观点的联系与区别主要集中在通才与专才,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与精英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育的研究型人才)的争论上。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根据学生关于是毕业工作还是读研究生的不同选择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可划分成两类: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打算工作的学生,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进行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方并未主导甚至是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并且关于金融学本科毕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问题分析上,我国主要是对外国经验进行描述而并未建立起符合自身国情的能力体系。总之,在金融学教育目标上,国外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而我国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应该供给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这两种目标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金融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差异。

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尽管表面上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定位,但是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协调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侧重以及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与配合等问题,从而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明显差距。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内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二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并增加了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但总体上看,除少数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学科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比如,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从而得出专业课“没有用”的结论。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国内普通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3.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不完善

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有效考核办法,由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同样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应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致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既检验学生学习状况,也衡量教师教学效果,进而发挥对学习和教学组织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国内各高校金融学教材的辅导手段还不尽完善,有待继续建设。另外,人们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见图1),表明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的更新与调整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宜“一刀切”。

4.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在金融学专业快速扩招的背景下,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无疑产生负面影响。既然各个层次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适当增加师资数量显然是相关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是师资队伍的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都有待完善。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流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一流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目前金融学本科缺乏一流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三 对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建议

1.创新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打好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系统培养。如增加外语、数学、计算机、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现厚基础的要求;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增加学科共同课课时,体现宽口径的要求;注重实验教学,体现重应用的要求;设置研究型教学模块与应用型教学模块,体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五个平台: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2.创新课程体系

为适应经济金融的多元化发展,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型和研究型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定量分析方法在高等财经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要增加金融学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并开设数学与传统金融专业相复合的课程,如金融数学、数理金融、金融统计学等。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国际同步,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要走向国际化,还要继续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加一些适应新经济、新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根据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需要,逐步打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界限,使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和完善,为今后从事金融领域任何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域的拓展,通过合作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教师授课、互认学分、共同认证与管理及共同颁发学位,进而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针对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的特点,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团队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及现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聘请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来校讲解金融企业具体业务和金融市场新产品、新变化,同时以实地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和辩证分析等实践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金融业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不但要建设好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还应建设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多功能的专门化实验室以及专业综合试验室。其次,增加实习的次数,改变实习时间,变后期实习为全程实习。让所学的内容能以最快的速度和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可以随时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变前学后忘为以用促学。最后,通过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开设大学生研讨班、组织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竞赛、实施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等更多新颖、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训,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严存宝.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及课程改革问题研究,2008(6)

第6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如前所述,过度功利性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害而无益的,尤其是对于金融专业来讲,由于金融学实践性强,而且随着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通人接触金融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因此,功利性动机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危害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1)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金融学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必须掌握通识性的基础知识。这主要是建立在本科教育是该专业的基础教育这一认识上的。因此,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很难在短短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就培养一个金融领域的专家。所以西方一流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在前两年学习诸如微积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科学核心课程以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后两年学生才进入专业学习。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面临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往往表现出了急躁的心理,认为这些课程和金融学没有关系,表现出了较强的消极情绪。(2)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轻率的参与金融市场。实事求是地讲,参与金融市场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但是有些学生参与金融市场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试图获利。这对学生的学业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从本质上讲现在的金融投资活动是一种专业技术活动,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专业化的团队合作,靠个人和运气是很难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过早的参与金融市场只会培养市场投机者,无法造就高素质的专业金融人才。(3)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心理障碍。正是由于在功利性学习动机的驱使下,部分学生过早的参与到了金融市场中,而专业知识又不够,导致投资失败,这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极端思想,一方面,认为金融学知识没有用,导致消极行为;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心理疾病,这在实践教学中已有个别案例。

2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分析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功利化风气;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性格等。首先,本文对外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社会功利性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社会上拜金主义、浮躁情绪比较严重。研究表明社会风气和大学生的学风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因此,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良影响。(2)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总体上来讲,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往往重视该专业未来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从事该行业所能提供的社会地位,以及未来能够提供的经济利益的回报。这些功利化的宣传和社会风气相互加强,导致金融学专业学生就学的功利性动机更加突出。(3)学生家长的态度不端正。目前,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价值观也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家长,本身对金融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简单的认为金融学专业主要教授赚钱的技巧,而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金融学的目的是以后去银行工作等等。这些错误的态度和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其次,本文对内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尤其是高中时期的课程安排以高考为唯一目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导致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交友等一切行为都以实用主义为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2)学生性格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冒险,因此,在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就急于参与金融市场。往往会主次不分,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金融市场上,导致学习障碍和学习成绩的下滑。

3金融学专业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根据前文对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成因的分析,针对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危害,本文分别从“堵”和“疏”两个方面对改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对策和建议。首先,“堵”的方面主要采取加强学习风气建设和加强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1)加强学习风气建设。鉴于目前社会风气对学生学风的不良影响,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风的教育,改变学生片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应该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掌握一门技术和生存技巧,要通过全面的知识基础来发展自我和陶冶情操,进而为成为一个高素质金融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目前,金融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学科,就其本科教育来说,其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工具类课程,这些课程又可以分为投资方向、银行方向和保险方向。如此复杂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有的学生认为金融仅仅是投资获利,导致自满情绪和急躁情绪,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对其以后没有帮助,从而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校必须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明确的告诉学生,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急躁情绪。其次,“疏”的方面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加强实践环节来实现。(1)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适当将专业课提前。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做法,在大一和大二主要进行基础课和公共课程的教学活动。虽然这样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具体到金融学专业,则没有考虑到金融学专业实践性强、参与门槛低的特点,不利于缓解由于功利性学习动机而导致的急躁心理。因此,可以适当将部分专业课程以先导课或介绍性课程的方式提前到大一或大二,这样可以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起到疏导的效果。(2)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来疏导功利性学习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实习环节往往到大三和大四才开始,这对于那些实习门槛高,技术性要求强的专业是合适的。相对来讲,如果金融学专业从三、四年级才开始实习环节,就有点晚了。另外,近些年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也给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金融实验室具有高度真实性的特点,因为其所使用的数据和所有规则都和真实的金融市场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缓解金融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4结论

第7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第8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第9篇: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一、金融学专业大类招生的模式及积极意义

大类招生是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或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收学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只需在不同专业大类之间进行选择。在我国,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早实施这项招生改革的院校。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在13个院系中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中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试点;同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大类培养的教育模式改革。2005年,浙江大学率先在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3个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尝试。到2011年,“211工程”院校中实行大类招生的学校已经达到50%以上,很多普通本科院校也逐渐跟进。在众多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中,“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之类的词汇比比皆是,成为重要甚至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

金融学专业作为高校众多专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其大类招生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综合类院校按学科招生的模式。根据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金融学专业被划分为经济学类。自20世纪末高校办学自扩大以来,不但综合类院校设有经济学类专业,许多理工农类院校也开办了经济学类专业。在经济学类专业中,各校依据自身的条件,设置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及国民经济管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贸易经济、数量经济等不同专业,大类招生后,学生只需选择经济学类,就等于同时选择了上述若干个专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二是财经类院校按院系招生的模式。由于财经类院校重点培养财经类人才,以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工商管理、城市管理等为主要培养领域,大多数财经院校都设有金融学院,并下设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学、信用管理学、保险学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实行大类招生后,统一按金融类专业招生。个别院校也采用“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如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对于金融学专业而言,无论是按学科或是按院系进行大类招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均可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高招公平,增加录取机会。与大类招生相对应的是大类报考,对学生来说,表面上看可选择的专业数量少了,但实际上考生选择一个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同时避免了专业内部的级差问题。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录取机会,而且减轻了考生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风险,有助于缓解考生压力;二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少盲目性。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对于一直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中学生来说,除了少数从小就对某一领域有特殊偏好者外,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都比较盲目。在高招咨询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就是问学校能否转专业?事实上,由于专业选择不适合自己,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或应付本专业的学习任务,用大量时间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致使学教分离,不能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另一部份学生干脆自暴自弃,逃学逃课以致于不能顺利毕业。大类招生后,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选择,目标更加明确,结果更加理性;三是拓宽知识基础,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既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又有复合型专业能力的人才。而金融学专业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可以更好地实现这样的办学理念。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进行一年或两年的统一培养,然后选择具体专业。推行的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体现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学生在统一的大类学习中,不但可以拓宽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范围,而且可以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互补,增强学生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金融学专业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