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基层民主建设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民主建设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民主建设调研

第1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关键词] 安徽 农村基层 村务公开建设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32-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根据这一要求,除依据法律法规需要保密的外,所有基层公共事务都应该公开.基层公共事务都应该公开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成为主人,笔者立足萧县农村村务公开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以期待对农村基层制度建设实践有所帮助.

一.安徽省农村村务公开制度建设现状

1.保障了农民应该享有的知情权

笔者通过对萧县周边3个乡镇100名村名村民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到,各个村大都设置了村务公开栏,而且也公布了一些内容,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接济款物发放,村干部报酬.通常一年只公布一次后,就再也没有下文,公开栏成了无人问津的摆设.其中有些村子公开那些没有问题或问题不大的事项,而对群众意见大,比较关心的焦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有的只是公布几大项的收支情况,具体支出的情况群众无法知晓。财物收支情况每月一公布.使群众的民利进一步提升,保证了广大村民应该享有的村务知情权.

2.实现村民说了算的表决权

在走访中5个村的24名干部受高中文化的占1名,初中文化占21名,小学文化2名,其授教育文化程度的不同造成素有低,能力低。2011年上半年在推行的“阳光村务”显现特别明显,对于规范农村基层权力运行,建立公开透明,便民利民,勤政廉洁的村务公开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着力解决了因村务不公开,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引发的突出矛盾问题。

二,安徽省农村基层村务公开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1.村两委成员工资待遇不高制约村务公开制度流于形式

工资低,待遇差,事情杂,致使没有人愿当村干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务工或经商,突出的问题是当前的领导班子搭配不合理,存在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些不利的因素选出的村务监督小组成员不敢大胆监督村务公开情况,对村务公开内容不敢认真审核和把关,导致其流于行式。

2. 村务参与与村务公开的意识不强

村务参与与村务公开的意识不强制约公开的透明化,阻碍我省农村基层村务公开的进程和健康发展。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全国的农民工输出地。拿萧县来说,全县130万人口,常年在外务工人口在70万以上,且这些外出务工者基本上是青壮年。剩下的是一部份是60-70岁的村民,他们对村务公开参与性淡薄,不热心村务还有其它因素制约,如乡里乡亲的如要求村务公开得罪的是干部以后办事难。

3.农村村务公开的形势过于单一

近年来,我县虽然村村设置村务公开栏,但公开的内容单一,范围小而不广的问题制约公开制度的建设。缺乏新时期的创新理念,应该学习全国好的发展模式让公开通俗易懂,把群众的心思真正读懂实现群众路线的良好贯彻。同时不应用网络把在外务工的村里人动起来,关心家乡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三,应进一步加强我省在村务公开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农村基层民主发展是有其规律性我们不能给予求成,应在社会发展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培养村民参与的民主意识。建立由村书记任组长的村务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制定由村主任,副主任,委员向村民代表作本年度,本季度述职制度,村委财务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把群众知情权,参于权,监督权真真正正还给村民 使原有单一管理型的双相公开向管理 型转变以新的“管理——服务——参与”过渡,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开村务,让每位村民在真正参与家乡新农村加速建设中来。

第二,认真落实当前监督机制,确保村务公开顺利进行。首先加大舆论宣传导向让每个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建设的意识,不让监督成为一种形式和摆设;其次充分发挥悬挂的和网上意见箱的功能,由专人落实收集,整理意见在相应工作日公开解决情况进行公布;最后还要健全事后的追究制度,对予工作不力者认真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三,顺应我省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实际发展,应针对大量务工人员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运用科技网络平台让他们真正关心家乡的发展家乡建设,为家乡发展献言献策,让公开透明使让网络成为架在异地村民的连心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实现村务公开是安徽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村务公开是当前农村改革的前提与保障,是实现农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机遇和实践。为实现基层民主的提升应从创新机制下功夫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为村务公开提供根本上制度,质量保证。为进一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资料

[1]章作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5期

[2]夏红莉,周一涛,张宽丽:《安徽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一期

第2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区努力推行村民自治制度,重点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我们开展了多次村民自治示范村、优秀村主任争创活动来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近期局领导班子通过走村串户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区总人口近11万,辖两乡两镇一个街道办事处,有45个村委会,371个村民小组。08年完成第七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按照选举程序组建新的村委会班子,共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162名,其中主任44人,副主任12人,委员106人。党支部书记、主任交叉任职35人。通过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形式,实现了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为加强村财务管理,大部分的村都成立有4-5人组成的理财小组,村开支一般由两委干部两人以上签名报账,月报(季报或半年报)由理财小组成员审查后签名后再报乡镇一级的财政所,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开。由于这样的制度安排,村财务接受一定的监督,不合理开支受到控制,日常开支比以前相对减少。各村普遍设置了村务公开栏。

(二)存在的问题

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从实际情况看,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走形变样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村民的民主管理意识还不高。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基本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少而难,决策和执行不分,且权力过分集中于村委或“两委”,甚至集中于村主任或村支书一人。《组织法》和《实施办法》规定凡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要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决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村民会议一般没有召开,有的村在换届选举中分片(小组)开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一般也不能经常召开。有的村开会给代表一次性误工补贴较多,一年开过3或4次会议,基本上都能到会;有的村每次补贴较少,仅能开1次或2次,且到会不齐。因此,基本上是村委会提出要召开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才能召开,议题也是村委会提出,多为村民的一般性共同利益问题,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很难成为议题。在这种情况下,村务的决策和执行基本上都由村两委行使,许多应该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情都由村两委决定,存在明显的“村官自治”问题。村委会倾向于回避矛盾,村民有意见和建议不知如何反映,甚至也不知向谁反映,从而容易引发、积累各种矛盾。

2、村务公开监督不力,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现象。民主决策方面,决策过程基本由村“两委”干部提出和决定,然后向村民代表会议通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只是让村代表知道这件事,并要求村民执行,村民意见比较多;或者以村民小组长会议、党员会议代替村民代表会议行使决策权。村务公开方面,随意性仍比较大,往往决定于村委会的自觉,或者是依靠政府部门的督促检查,缺乏内部有效的约束机制。常常是领导要来检查时才搞一下公开,而且公开的内容很粗,形式不规范,村民难以从中了解真实情况,容易引起猜疑。一是村务公开栏设置不够规范。知悉的群众并不多;有的村仍没有达到公开栏橱窗化的要求,没有避雨、避风、防晒措施;有的村随意在墙上张贴公开内容,甚至有的村只有一张红纸,且残缺不全。二是村务公开不够彻底。如收支情况不够详细。三是村务公开内容不够全面。大多数是以财务为主,涉及政务方面的内容极其有限,特别是群众最关心的“村两委”报酬的公开透明度不高。四是村务公开监督不力。缺乏独立性强的专门的机构、专职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以致公开栏形同虚设,上面部署的很多很细,可是具体指导监督的却很少。

3、村干部中既能干事又懂管理的人才较缺乏。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境,一是人才不足,村干部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见识不多,积极性也不高。有的村官当了几十年,基本上都是日常“执政”,搞发展即无思路也无创劲,依赖政府,在村民中的威信不高,影响力不大;村民选举干部的最初的标准是比较公道正派,对才干上的要求不一定突出,有的是老好人型,能干的人往往缺点也比较显眼,就不一定选得上;再说,客观上,农村外出经商务工的多,村中能人大多外出或者留在当地专心发展自己的事业,加之村干部待遇低,不愿当村干部。二是对经济发展、项目投资等缺乏科学决策,没有内部机构来把关。长此以往,村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的发展很困难,村民发挥不了作用,也越来越对村务管理不感兴趣,对民主管理公务缺乏信心,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社会凝聚力下降。

三、改变村民自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难以推进,贯彻落实《组织法》和其他配套法规中容易出现变形走样,究其原因,现阶段,村民本质上仍然是经济人,他们的行为受个人经 济理性支配,由于民主管理参与成本和风险太高,村民仍理性地保留传统行为习惯。要改变这一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经过努力还是会有所改变: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和信念。多年来形成的对政府的依赖,导致村民对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够重视,不够负责任,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放任态度,干部怎么说就怎么做,实际上是对民主的麻木,要通过宣传改变村民的这种思想,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才是主人,有权利为村级事务建言献策。

(二)乡镇、街办党委、政府严格按组织法和相关政策规定指导村民自治。镇一级党委政府与村直接联系,在接受大量来自上级党委政府的任务后,除了自己亲自来完成的之外,它也只能将其分派到各村,自然地倾向于将村当作下级来管理,管理的成分大于指导的成分。村一级自治了,镇干部对村的管理就显得不那么直接和方便,因此,不少乡镇一级干部对搞村民自治有抵触情绪,或者对搞好村民自治不放心、也不敢放手,甚至为了某些利益过多干预村务运作和村财管理。这样不利于村民自治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第3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一、抓学习,提高了班子的决策能力。去年下半年,是公司物业管理工作上水平、出成绩的关键阶段,为使日常管理工作与贯彻学习落实上级各种会议精神充分结合,我们公司党委班子不论平时工作再忙,也始终坚持日常学习制度,通过采取个人自学和周六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了实现公司稳步发展上来,使大家在学习中跟上了形势,掌握了工作方法,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特别是在周六的集体学习中,我们改变以往“一人讲,众人听”的学习方式,围绕阶段性的学习重点和相关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工作边学习,边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抓落实,发扬了严谨求实的作风。在精细美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党委班子以深化精细管理为总抓手,充分发扬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贯彻上级精神和强化管理措施上狠抓了落实。一是履行职责,重点工作力求突破。班子成员敢于负责,能够认真做好各自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尤其是重点工作当仁不让,全力以赴。二是加强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半年来,班子成员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防止重形式、轻内容的偏向;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防止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正确处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扎扎实实地抓好了各项工作的落实。社区第三次双月考核期间,正是基层建设工作的冲刺阶段,任务重,头绪多,班子成员主动靠在基层,盯在现场,工作上力求实效,对每项工作都主动参与、深入一线,亲自抓,带头干,最终使双月考核和基层建设取得了全面丰收。

三、抓教育,保持了大局的稳定。针对去年由于油田改革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们党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找准工作方向,及时树立全局意识,一手抓对政策的分析,一手抓对人员的教育,从保持社区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中逐渐化解了矛盾。公司党委为每名班子成员指派了下岗失业人员帮扶对象,建立了每月联系制度,党委班子定期对帮扶情况进行集中分析,并帮助部分同志实现了再就业。在对内退人员的政策引导和思想教育上,我们党委班子经常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利用这一很好的机会向他们正确地讲解政策,及时纠正错误思想,加强对他们的形势任务教育,同时征求他们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了这部分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保持了大局的稳定。对在职员工的教育抓的是好的,尤其在内部分化制度改革阶段,我们的反复动员反复教育,消除

四、抓民主,维护了班子的团结。自去年社区整合以来,班子成员能够经常做在一起交流工作、沟通感情,经过近一年的配合,大家之间已经建立了比较深的感情。工作上,大家能够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能够正确处理分工负责与团结协作的关系,形成了以事业为重,以共同的工作目标为重,以集体的意志为重的氛围,切实做到了分工不分家。当出现工作交叉时,大家能以大局为重,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为在班子内部充分的发扬民主,我们一是注重对重大事项的集体讨论。半年来,我们在事关公司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前,都深入调研并在班子中讨论,充分发挥党委班子的集体智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二是注重在决策中按程序办事。我们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程序,坚持民主推荐、组织考核、集体讨论决定,做到了多数人不赞成的不提名,未经认真考察的不讨论,增强了班子成员的党性意识。三是注重日常工作中的民主氛围。在平时工作上,大家坚持不回避矛盾,不纠缠细枝末节,不搞无原则纠纷,不搞独断专行,创造了班子成员互相学习与尊重、谈心与帮助、信任与支持、谅解与补台的和谐氛围,有力的维护了班子的团结。目前,在中心党委的正确指导下,经过我们的努力,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公司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年上半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由于公司重组初期工作头绪繁多,管理还没有完全系统化、条理化,有时在某些方面存在忙乱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党委班子及时的坐下来思考讨论,研究对策,逐步理清了工作头绪,通过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内部模拟市场运行机制以及成本倒逼等机制,明确了职责流程,完善了管理体系,使各项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特别是在双月考核工作中,由于我们迅速的调整了主攻方向,强化了管理措施,使公司在双月考核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2、整合后各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考虑综合性、全盘性工作比较多一些,有时深入基层调研不够细致,对基层情况有时了解不细,指导不够有力。为了更准确的了解下情,我们党委班子在抓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大兴调查之风,下半年共组织了3次比较系统,范围较大的调研工作,调研涉及基层创建工作、民主建设、班子建设以及职工队伍的思想动态等方面,较好的掌握了基层的工作运行状态,为公司下一步工作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3、抓管理服务基础性工作比较多,在提升基层管理水平,指导系统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方面,具体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够。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强化目标任务的落实上,推行了“首问负责制”,深入开展了“讲、查、献、挖、增”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结合基层建设工作加快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步伐,并围绕阶段性工作重点,引导与指导并重,加大了对基层的协调力度,勤检查,严考核,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目前,雅苑物业站在学习型组织创建方面已走在了公司的前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所谓农民职业化,通常是指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农民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化的发展。其规定性是农民职业化运用农业生产规模之扩张为基础,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提升农业投资能力等前提。现代农业是极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各类农业要素供给者所能得到的报酬必然会在经济发展之后随之而增长。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和城市中的非农产业属于同质。农民的职业并非完全是子承父业这一传统的方式,而是由现代人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极努力而得到与占有的。农民理应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且还应当在农产品价格、税收以及补贴等相当多的内容上得到政府所给予的扶持。农民职业化之本质在于农民去中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往职业化农民进行转化之问题。以往,农民一般都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存,其身份迥然不同于城镇居民。但是,在农民职业化之后,这一群体就能切实摆脱身份与地位之限制,更加游仞有余地进入到市场之中,从而尽可能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最大化。

2农民职业化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实现农民职业化,能够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多个层面上的促进作用。首先是能够加快我国先进农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要想取得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群体。当前我国农民在科技文化方面的素质偏低,以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大低于西方国家。农民群体在职业化之后,往往就能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与运用的合适载体。其次是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运营。所谓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民群众素质之高下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具备了决定性意义。我国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运营,就需要农民群众大力引进与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并使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农业,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科技含量,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实现职业化,从而拥有比较高的风险管理意识、理财投资能力等。最后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能力。一旦农民成为一种标准的职业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身份之后,就能够激励广大农民致力于自身的农业知识以及技能储备,进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动力。

(二)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国农民一旦实现了职业化,对于其自身生活的贡献度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能够推动农业产业之分化以及农民群众的专业化分工,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切实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进而提升农产品内在质量以及竞争实力。其次是要切实加大农村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机制建设之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择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农业领域中各类剩余劳动力之转移,扩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机会。再次是能够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之机会,有效帮助农民改变陈旧观念,革除不良习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从而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以及社会地位。最后是能够吸引各类外部资源进入到农村之中,尤其是要争取政府部分提升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建设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的,通过切切实实地改进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施村民自治制,这是促进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的重大制度性保障。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农民群众由于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一般都能很好地实施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够带领农民更好地使用好民主选举权以及被选举权,从而选举出或者通过选举被选为深受农民群众信赖,能够为农民办具体实事的村两委干部,并且对村干部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推进村干部更好地为民谋求福利,而且还能保障农民全面拥护村两委干部的正确指导,以有利于营造出民主而和谐之氛围,实现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以及民主政治。与此同时,因为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具备了相当浓郁的市场参与能力,从而将农村基层民主创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联系起来,将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公平竞争理念引进到民主建设体系当中,切实提升农民群众对于当地农村民主建设的积极参与责任感。

3应用农民职业化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

农民合作社主要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由相同农产品经营者群体或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者以及利用者群体,通过自愿结合和民主管理而形成的互经营组织。就理论而言,农民合作社对于保护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有极大的帮助,应当得到农民群体的大力响应。然而,笔者实际调查到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大量农民群众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田园生活,对于进入农业合作社之中的意愿不够强烈,这源自于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承包土地经营模式对于农民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广大农民群众尽管很想改变当前的贫穷面貌,但是却无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的相应能力。笔者觉得,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是缓解农民贫困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无法离开教育的指引。因此,可将伙伴教育理论运用到现代农民教育之中。立足教育,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当今社会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农民群众如果不团结一致运用团队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分工之中,也就难以脱贫致富。要建立健全长期的农民教育规划,运用产业基地之建设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及标准化发展。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民参与到农村合作化之中。笔者主张依靠各种植大户来推动农村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同时以大量的中小型家庭农场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各农民教育机构应当和当地乡镇政府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策略,并且认真总结目前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二)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

依据一项统计,在我国农村群众中,曾经接受过科技培训的仅有20%左右,从来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了76.4%之多。所以说,我国大部分农民只具备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种植经验以及技能,因而对于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理解力非常低下。可见,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民可以归入到体力型劳动者的行列之中,依然处于当代社会分工的最底层。由此,笔者建议通过实施股份合作制推进农民群体实施职业教育的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以农民群众的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现代职教组织机构,这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彼此结合之结果,其本质为职教集团的一种形式。笔者在调研之后觉得,面向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吸收相关的教育部门投入其中,同时也应当吸收社会上的相关力量共同投入其中,主要涵盖了农村各级基层政府、农村合作社甚至一些农民自身均可参与到其中。立足于股份合作制建设,能够很好地调动起相关各方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推进培养农村急需人才的农民职业教育

依据笔者所进行的调研,当前我国农民最急需的可以说是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国农村虽然在生产资料等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又存在着掌握现代农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究其根源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以至于生存于此的农民群众在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上显得能力不够强。因为难以接受到相关内容的培训,导致农民群众极度缺少实施现代市场化运营之经验,尤其是缺少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各种手段,对于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更是缺乏鲜明特色,因为效果不够理想。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的欠缺,导致农民群众的付出与收获无法相符,多种殖反而有可能会赔得更惨。即便有了相当大的收获,也会因为收购、仓储等方面知识的匮乏而导致诸多损失。为此,笔者觉得在农民职业化教育过程中,应当抓住具体的专业服务方向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全面促进项目、人才以及基地的全面统筹发展。要依据现代农业科技对于实用型人才之所需,全面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要和当地高等院校进行全面务实的合作,积极引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农民职教培训的项目化建设。当地高等院校也应当切实承担起实施农民职业化教育的相应责任,全面依托本校已有专业实施实用性知识与技能培训。例如,高等院校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帮助当地的农业企业建设电商平台,承担当地农产品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等各类工作。大学不仅要能走出去,而且还应当要请进来。各地基层农村乡镇政府完全可以组织干部职工到临近高校开展理论性学习。要积极打造出一支视野十分开阔、敢于进行创新的现代农村干部,进而全力提升我国农民的职业化水平,以切实解决农业经济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

4结束语

第5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今天,主席一行在百忙之中来到我区,深入基层调研政协镇街工委工作开展情况,这充分体现了市政协对工作的重视、关心与支持,同时也是对我们政协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在此,我代表区政协向主席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刚才,临浦镇党委书记屠锦铭同志介绍了临浦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各镇街工委主任简要汇报交流了本工委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讲得都很好。临浦作为的缩影,无论在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民生保障还是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镇街政协工委,工作上有思路、有方法、有创新、有效果,各位工委主任提出的建议很中肯,对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下面,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结合政协镇街工委工作实践,我简要谈点体会,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在共同努力中建立组织,在建章立制中规范运行,在探索实践中积极作为,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行。

第一句话,在共同努力中建立组织。

政协基层工委本身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既符合中央精神,也切合我们基层工作实际,孙忠焕主席曾多次指出:“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优势、保持政协工作生机和活力的需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也是人民政协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各级政协组织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着力把握方式方法,逐步加以推进。”区政协在市政协的具体指导下,在区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区7个镇街先行设立了政协镇街工作委员会,并配备了专职的工委主任。应该讲,如果没有市政协的直接关心,如果没有区委区政府及所在镇街的大力支持,就没有的7个镇街政协工委,这是市、区、镇街三级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齐心协力的结果。目前,7个政协镇街工委,除工委主任外,都落实了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工委活动经费也都纳入相关镇街财政预算。

第二句话,在建章立制中规范运行。

7个政协镇街工委成立后,我们在3月份组织了一期政协基层工作的专题培训班,对各工委主任、专职工作人员以及全体镇街副书记进行培训,副主席也应邀亲自给大家讲课,使各学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履职能力,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之后,我们还组织了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工委的各项工作能力。

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政协工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我们先后研究制订了《政协市区委员会镇街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政协市区委员会镇街工作委员会年度考核细则》(试行),政协领导、专委会与镇街工委的联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撤销了原有6个片委员小组,在全区范围内重新设立8个基层委员小组,并将全体区政协委员都按地域编入相应的基层委员小组,以建立工委的镇街牵头,带动周围相关镇街委员开展活动,形成以“工委”带“小组”的工作新模式;同时督促各政协镇街工委建立健全了学习、履职、档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应该说,通过健全制度、实施考核,使各政协工委的工作职能、任务、对象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为各政协镇街工委正常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各镇街工委根据区政协有关规定,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出台相应的工作制度。如临浦工委,制定出台了包括“主任负责制度、走该委员制度、定期活动制度、活动邀请制度”等十大制度的《政协临浦工委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依、有序开展。

第三句话,在探索实践中积极作为。

在机构建立、制度逐渐完善的基础上,7个镇街工委积极主动作为,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各镇街工委已开展大的活动约30次,履职成效初步显现。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新塘街道工委在街道2个较为复杂的村建立了周一民主协商、联席会议制度,从政协工作的角度出发,与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群众代表加强联系,向他们了解社情民意,并积极向街道党工委进行反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突破难点问题方面,街道工委在参与区重点工程“江东大道”二期涉及金星村30亩土地征用工作时,全力配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探索实践运用协商民主的办法,在村、组、户、企业四个层面展开民主协商,在农民、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营造了一种民主协商的良好氛围;在助推城市建设方面,宁围镇工委利用政协渠道,组织镇村相关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到松阳考察了解当地工业区建设、投资环境情况,为宁围城市化背景下企业外迁提供帮助和服务;在服务经济工作方面,瓜沥工委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深入企业、深入基层,积极调研企业资本运作情况,并就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努力为破解发展难题建真言,为促进科学发展献良策;在关注民生保障方面,北干街道工委组织委员,就做好迎峰度夏工作与区电力部门开展当面协商;在为民服务方面,城城厢工委利用政协资源优势,开展“七一”为民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专家门诊、法律咨询及农产品安全咨询等服务。这些履职活动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也为下一步政协镇街工委工作的有效开展积累了经验。

第四句话,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行。

第6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关键词:工会干部;自身综合能力;人才建会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供电企业发展关键之年。发展方式变革、资源配置优化、员工思想多元,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课题,需要供电企业广大工会工作者进一步提升能力,正确运用好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开展工作,破解难题。《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民主管理纲要》制定出台,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全面深化和谐企业创建,更需要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来落实各项任务。工会工作呼唤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经验丰富、热衷工会事业的人才。因此,必须提升工会干部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走人才建会、人才强会、人才兴会的路子,以工会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来确保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提升能力首先要学习

要勤于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工作任务的加重,工会干部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适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面。面对新形势,不仅要注意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学习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学习工会业务知识,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要研究对比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行业对工会工作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为职工说话办事的本领。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

二、提升能力重点在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理性思考是沟通学习与应用、实践的重要环节。工会干部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自觉地站在全局的高度,服务服从于电网建设这个中心,把工会工作放到公司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安排;要处理好重点工作和一般性工作的关系,要经常思考职工要求工会干什么?工会能够干什么?企业党政希望工会干什么?需要工会干什么?在科学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突出重点工作,强化民主建设,重视维权职能,抓好特色工作。

三、提升能力关键在调研

调查研究是开展工作的前提。要以品质树形象,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造就一支科学理论武装、具有敏锐目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民主管理干部队伍。要以能力树形象,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中求发展,不断增强实践科学发展、把握方针政策、适应群众工作、竭诚服务员工的能力。要以作风树形象,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用真诚和感情贴近员工,用爱心和关怀凝聚员工,用务实和尽责赢得信赖。要进一步改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员工,进一步密切与职工的联系,把职工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职工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职工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努力解决职工最关心关注的问题。

四、提升能力目的在创新

创新是促进工会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工会工作的创新,要求工会干部敏锐地把握客观情况的内在变化和必然趋势,全面分析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难而上,要不断研究工会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要将创新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密切联系职工,及时掌握职工之所想,帮职工之所需,解职工之所难,干职工之所盼,以求真务实、奉献进取的工作作风赢得职工的信任。要有敢于创新的魄力、持续创新的意识、善于创新的本领,这样才能推动工会整体工作不断发展前进。

五、提升能力贵在坚持

第7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一)在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上迈出新步伐。继续将社会救助作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适时调整低保标准,逐步缩小农村和城镇低保标准的差距,低保家庭人均月补差额一般不少于40元。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按不低于人均3元的标准安排医疗救助专项资金,降低救助门槛,扩大救助范围,加大救助力度,增强医疗救助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启动城乡低保和困难对象白内障复明工程。加快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进程,按市政府“三年计划二年半完成”的要求,上半年力争完成600户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完成三年改造目标任务。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成果,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5%以上,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90%以上;完善福利院、敬老院管理制度,为供养对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探索经常性实物捐赠活动的新方法,推动捐赠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完善分层救助与分类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各区、县(市)进一步完善“三级救助圈”制度,并探索分类救助的具体办法,使救助政策基本覆盖全部困难群众和群众的各类困难。把26项优惠政策的享受范围扩大到市区农村低保家庭。落实市区征地农转非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的生活补贴政策,认真做好生活补贴发放工作。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加强慈善网络建设,加大慈善救助力度。

(二)在深化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上收到新成效。继续巩固提高城市社区建设水平,高度重视“城中村”的新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做好全市社区组织首次统一换届选举的准备和试点工作,扩大社区直选范围;积极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等四会制度;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努力减轻社区负担。加强社区管理,加强社区经费、设施和资产的管理;认真落实社区工作者待遇,加强社区工作者培训。在社区工作者中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会同劳动保障部门做好30万企业退休人员的社区化管理服务工作。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便民利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区服务,积极培育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完善社区服务业登记管理制度,落实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加强“96345”市民服务呼叫信息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继续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和读书活动。深化社区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155个“撤村建居”社区和乡镇社区的组织体系,加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开展“村务公开示范村”、“村务公开示范乡镇”和“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的创建工作;会同市有关部门开展“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活动;选择部分村开展以健全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切实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在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上争取新成绩。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为载体,深入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努力实现我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推进优抚对象基本权益的全面落实,做好出台《杭州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指导督促各县(市)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标准。巩固退役士兵安置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加大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就业服务的工作力度,继续提高转业士官自谋职业补助金标准,城镇退伍义务兵、转业士官自谋职业率分别达到95%和40%以上。

(四)在发展老龄和社会福利事业上取得新突破。围绕杭州打造“长寿之城”的目标,加快推进居家为主、依托社区、机构补充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推动老龄工作深入开展,继续推进城市社区老龄工作“3587”工程和农村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农村“星光老年之家”(星级老年活动室)建设活动。加大老年福利机构建设力度,办好政府主办的福利院,按照在“*”期间建设一个大型福利院的目标,做好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市儿童福利院迁建工程建设。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制定我市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发展新途径。大力推广居家养老,做好有关城区、单位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点)的试点工作;通过社区服务业扶持政策,促进社区为老服务的发展。

第8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面对城市文明的长驱直入,务工经济的盛行,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富余,同时农民的心理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一、当前农民社会心理状态

1.日益冷漠的政治心理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山河村村民的政治行为,认为山河村村民的政治心理日趋冷漠,主要表现为低下的政治效能感和消极的政治参与。

政治效能感是人民对自己能否影响政府行为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行为的一种自我判断。根据笔者的调研,对“村民委员会选举搞不搞都一样”这个问题的态度时,非常赞成、有点赞成、说不准、不太赞成、不赞成的分别占比是66.7%,13.3%,0%,13.3%和 6.7%。由此可见,村民的政治效能感极度低下,认为选举只是形式主义。

政治效能感的低下,直接影响农民的政治参与态度。94.3%的人参加了上一年的村民大会, 5.6%的人没参加。据调查,此次村民大会是换届选举,村民虽然参与了,但是被动式的参与,是村干部拿着选票上门叫其勾个候选人名单,而这候选人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合格,他们一概不知。这正如在对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中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正是农民这种对政治参与价值认识的“参与无用”论,导致其消极的政治参与。

2.二律背反的经济心理

吕普生曾经在培育现代公民型政治心理一文中提到过农民政治心理具有二律背反性,而笔者认为当前农民的经济心理也呈现二律背反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均平与求富的矛盾心理和节约与铺张并存的消费方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内部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与少数富裕、冒尖的村民相比,一直受均平思想的传统心理熏陶的农民个体无法忍受别人站在自己头上,于是产生了严重的个人相对剥夺感,但是另一方面,农民自身又有强烈的求富心理,希望迅速积累财富,超越别人。

在攀比的心理作用下,农民呈现节约与铺张并存的消费方式。据调查,农户的平时吃穿都极其节约,但在婚丧嫁娶上,极尽奢华。他们认为这是“有面子”的表现,越隆重、奢华,就越有面子。麻木的攀比和从众心理麻痹了农民的理性,使其脱离了平时的生活轨道,消费极尽奢华、浪费。

3.无意识的社会文化心理

集体无意识状态是由习惯所造成的,习惯以无形的力量使人们放弃思考、放弃判断,无意识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网络的单一与封闭和文化生活的单调与贫乏。

据调研数据显示,农民的交往范围狭窄、封闭。一般的交往对象只限于本村的人,交往对象的狭隘缘于交往区域的限制,据调查,每年去县里30次以上的仅为13.3%,去市里30次以上的没有一人,去市里5次以下的占60%。同时,农民的交往对象具有同质性,他们与同为农民的人打交道,与村干部和乡镇干部打交道比较少,甚至基本不打交道。农民的这种心理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自发的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通过对农民的娱乐消遣方式的调查表明,串门闲聊的占13.3%,打麻将占26.7%,看电视为20%,闲在家里为40%。而闲聊话题为邻里新鲜事和村里事高达60%,国家大事仅为20%。尽管现在农民的闲暇时间比较多,但在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生活方式上却显得低俗和贫困,如前文所述,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生活心理。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使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而贫乏,并且农民生活于其间,不懂得反思。

二、原因探析

1.政治无效感是产生冷漠政治心理的主要原因

政治无效感是农民对政治运行的不满和失望。是农民对政府资源分配结果的不满和不公平感。我国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基层乡镇政府违反村民自治的原则,干预村委会选举和有的村干部为了重新当选而作弊等致使选举严重走样的行为。由于过多因素的干扰,村民对政治参与由失望走向了冷漠,因而让群众产生了“选谁都一样”的消极情绪;并且认为自己并不能享有真正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不能改变政治运作的无效结果。

2.具有传统与现代的边际性特点是经济二律背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文明逐渐进入乡村,而亿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更是使得城市文明遍及乡村。中国传统的闭塞、落后的乡域经济被打破。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见了城市里的“大世面”,农民的金钱欲望在繁华都市的诱惑下急剧膨胀。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熏陶较重农民,仍怀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心理,农民无法忍受昔日一起穷困的伙伴在经济上超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村民为了自己的面子,在各种事情上相互攀比,彼此炫耀。你花一万元建一座普通房屋,我便花3万元建一座楼房,如此办事费用不断攀升,而对自己的生活消费又极其节约。

3.低水平的文化程度是呈现集体无意识社会文化心理的主要原因

农民狭隘、贫困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由于其文化消费的可有可无造成的。根据笔者的调研,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以小学初中为主。这低水平的文化程度使得农民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没有长远的目光和追求。没有人想过在休闲时间去钻研农业技术方面的书或者文学类的书籍。他们认为他们的休闲方式就是打麻将、串门聊天等,没有人认为这是落后的、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

三、结语

我国今天的农村正在国家导向的基础上,努力向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现代化方向前进。然而,由于中国农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的政治、经济理念由于制度的欠缺和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不高,而无法真正的融入农村,因此当前农民心理状态呈现“边缘化”特性,既有现代的特点,又留有传统的尾巴。农民想以自己的政治权力保障自己的政治权利,但是努力过后的政治无效的结果,导致农民日益冷漠的政治心理,一心追逐金钱和财富,互相攀比,但是又无法摆脱平均主义思想的束缚;安于现状,小富即安,限于狭窄的生活和交际圈子,集体在这种生活状态中满足、安逸的活着。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对其思想上进行洗脑,灌输民主、自由的现代政治理念,同时,要从制度上保障这种理念的实施,同时提高农民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开阔其视眼,改变其狭隘的小农心理。

参考文献:

第9篇:基层民主建设调研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参与缺失成为日益显露的问题。本文以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为主要资料来源,从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的参与现状出发,对农民参与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征用 农民参与 净月开发区

一、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参与现状调查

土地不仅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还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农民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成果、规避各种社会风险的唯一途径和最后一道安全网。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往往利益并未受到应有的保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农民的参与权利并没有受到应有的保障。所谓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参与,主要是指从土地征用的政策到对农民后期的社会保障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农民参与。

笔者以长春市净月开发区为实例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走访、调研、分析与综合工作,通过调研问卷以及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的参与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透彻的了解与分析。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位于长春市区东南部,区域面积47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万人。按行政区划,跨玉潭镇胜利村、农林村、黎明村、东升村、潭西村,净月街道办事处丰产村、先锋村、净月潭村。开发区原有耕地2778.8公顷,现有耕地1342.5公顷,自开发区成立以来已征耕地为1494.38公顷,其中已出让409公顷,出让金总额为6.771亿元,失地农民总数为13691人 。那么13691人,甚至更多的“失地农民”中有多少人参与征地的过程中呢?据调查,绝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反映对当下土地征收政策的未知、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被动以及无从寻找切实可行的反映自身意见、建议的渠道。超过50%的农民都反映并未听说或参与诸如“听证会”等形式的意见反馈渠道。近七成的农民认为政府所给予的补偿并不及原有土地资源所能为他们带来的利益与保障,补偿标准的制定也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等等。通过调查还发现,当下存在的土地征用中的立法很不完善; 政府存在自身利益的本位取向; 农民缺乏必要的利益表达与参与渠道,缺乏基本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意识。

二、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参与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土地征用立法不完善

我国的有关土地征用程序立法侧重于保护耕地和征用目的的实现,而对被征用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则重视不够。一方面,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缺乏公开性,缺乏透明度。《土地管理法》仅规定两次公告,一次是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另一次是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从中可以看出,两次公告分别在征用土地方案批准后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其他过程是否公开不明确。而且,存在公告程序含糊不清,操作性不强,实际的补偿标准与协议当中规定的不一致等现象。另一方面,立法中缺乏对被征用人权利有效保障和对政府征用权的监督。我国《土地管理法》只是笼统的规定土地征用权属于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这样就对征用权缺乏了事前监督;征用过程的规定又比较原则化,无法进行“事中监督”;有关主管部门对于用地单位征地的过程的程序、范围、用途的审查所进行的事后监督也较为模糊。

(二)政府存在自身利益的本位取向

政府作为权力的行使者,利益本位的取向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具体表现在:政策制定中存在政府利益本位取向,由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既是国土资源的宏观管理者,又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实际行使者,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职能重叠使地方政府具有了政治利益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的双重目标,这样的目标下,政府行为难免有偏差,土地征用中的与民争利正是政府本位观的外化和表现 ,从而使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政府利益本位取向。进而忽视了被征地主体农民在征地行为中的权利。《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地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但事实上,政府在征地时面对只是集体,而不是农户;农户不参与征地补偿谈判,有权去谈判的只是集体及其代表人物。将集体确定为征地对象,忽视了主要拥有土地使用权农民的利益,农民作为主体却没有参与征地工作的途径。如果农民征地在经济补偿以及安置方面受到损害,农民也没有申诉和主张的权利,而在整个过程中又缺乏畅通的申诉渠道,使得其无法保证其财产的权利。

(三)农民缺乏必要的利益表达与参与渠道

征地程序上,农民作为所有者却完全出于被动地位,从土地征用的人定、补偿费的确定、分配和劳动力的安置等都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说了算,农民无法以自己独立权利主体的地位参与到征用协商的谈判当中,权利得不到保障。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反应并未参与或听说诸如“听证会”等形式的意见反馈渠道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无权无势并无经济基础,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人采取非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根源在于农民认为他们所知道的公开徒有其表,并非真正按照公开制度办理,所以对流于形式的民主建设颇为不满。一旦发现问题,大多数人采取不管或私下议论的态度,反映出农民与上级之间上通下达的渠道并不畅通。

(四)农民缺乏基本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意识

农村改革以来,农民作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必然要求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表达,进而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农民要真正能够利用现有的合法渠道表达利益愿望,还需要农民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与知识储备,这一点的实现在现阶段的中国实现是比较困难的。现阶段,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由于传统的集权政治模式等多种因素,使广大农民在掌握政治信息,利用有效渠道上仍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从而无法把自己的意愿、要求进行有效地表达并转变活体现在政府的相关政策上,大多数的农民在涉及政策的问题上,很容易只认识到表面现象,却不能从制度和理论的层面去把握,从而削弱了维权的意识与能力。走访中此类问题就能很大程度的被体现出来,因而如何大幅度的提高农民自身的维权意识是当下我们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促进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参与的建议

(一)完善土地征用立法,尊重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主体地位

在土地征用工作中,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尊重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高其对土地征用政策的参与度。我们从完善相应的土地征用法律法规入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具体为:

一是完善公示程序。用地者应该在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征地申请时,就公告于众,并通知土地所有人和土地其他权利人,且将公告程序贯穿于征地的整个工程中,如财产评估、补偿标准等都要公示,接收公众监督。二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听证程序。土地征用主体必须认真的听取被征地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对被征地农民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合理合法的解答。建立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做好土地征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设立仲裁机构,裁决征用者与被征用者之间的争议,保证土地征用过程的合法性及公平性 。三是完善土地征用监督机制。一方面从法律法规角度完善土地征用监督,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农民参与土地征用监督活动,形成从下至上的监督机制。

(二)建立有限政府

征地的本质属性是政府的强制性,征地权是典型的公权力,征地制度只能、实际上也是有国家(政府)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来制定和实施。我国的征地制度,不论是其本身还是其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归根到底都是政府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只有把政府的行为真正依法约束起来,同时积极推进我国征地体制改革,推动集体土地流转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而把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保护起来,才能从源头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

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一个具体的政府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的环节: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 。在现行体制下,农民的利益如何表达?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已有的参与渠道,如健全基层人大代表制度,健全制度,健全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法律和程序等。采取各级政府机关渠道、诉诸舆论活动、互联网的政治参与渠道、个别接触渠道等多个方式。其次,在注重在现有的法制制度下积极拓展新的参与渠道。再次,要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提高新闻媒体对农民的关注度,切实保障农民通过新闻媒体来实现去政治参与权利;充分发挥农村经济文化组织等对调动农民参与的重要作用,要善于加以引导。

(四)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民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15所院校坐落于净月经济开发区内。可利用此优越条件,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如大学与村委会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组成“大学生普法知识宣讲队”、“法律服务团”切实到农村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等。同时还要与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法治村”工作有机结合,注意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积极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一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农民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做好思想准备。大学生走进农村,可以帮助村民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与周边大学城建立有机的联系机制,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扩大基层民主的政治主张和《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逐步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三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为农民参与建构起和谐的农村文化气围。

参考文献:

[1]陈晓莉.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2]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

[3][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