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清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清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根据市委组织部文件要求,按照镇党委的部署,会前本人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学习实践活动,以“反对‘’、服务群众”为重点,与部分分管部门的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虚心听取干部群众对自己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和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总结和自我剖析,深刻查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了改进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及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各位同事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党委、政府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一是注重学习,坚定政治信念。在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多看书、看好书”的良好习惯,注重学习党的经典理论,思想上时刻与党保持一致,“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同时,主动涉猎历史、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等方面书籍,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敢于担当,锤炼攻坚能力。按照党委、政府的安排,先后承担了单村社区、岗上社区等急难险重工作。特别是在单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面对规划不完善、资金缺口大、建设阻力大等困难,坚持困难面前不畏难、辛苦面前不叫苦,与工作组的同志一道,敢于担当,加班加点,攻坚克难,在确保社区建设不停摆的情况下,群众问题也得到了一定化解,社区计划今年年底前组织回迁户选房,春节前可全面完成回迁上房。三是立足岗位,抓好分管工作。根据分工,本人分管党群工作、组织建设、计划生育、机关事务、经济发展办公室和村镇建设办公室。党建工作方面,组织新建向阳山核桃基地合作社党支部,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深入开展镇村干部作风建设活动,干部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宣传工作方面,较好实施了文明幸福村创建、宣传报道等工作。党政办、团委、工会、妇联、政协等工作均有明显进展。工作之所以取得了一定效果,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党政班子的团结协作,得益于广大干部的扎实苦干。尤其今年以来我们抢抓高铁新区规划建设机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特色化发展、差异化考核的要求,全镇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这也进一步坚定了好工作决心和信心。我也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英明领导,有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的明天将更加美好,5.5万人的生活将更加幸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反对“”和“四对照四查找”的要求,我对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总结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时存在形式主义。由于分管工作较多,有时在工作任务扎堆的情况下,存在畏难发愁情绪,对于一些工作只求过的去、不求过得硬,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存在走走形式、蜻蜓点水的现象。二是敢于担当的拼劲仍有差距。与救火英雄刘洪坤同志相比,自己的担当意识、牺牲精神还有差距,有时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还缺乏“横下心、拼到底”的决心。这说明自己的党性修养方面还尚需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还需更加严格。三是联系群众还做得不够。在联系群众方面,有时推脱工作忙、事务多,深入群众的频率和深度还非常不够,多是利用一些帮包办事处的机会,到群众家里走一走、看一看,涉及面较较窄,了解的情况也不够细致。这一点无论是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还是与刘洪坤同志一心为民的朴素情怀相比,都有不小差距。四是有些工作还缺乏创造性。在对待一些工作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工作中有时局限于老经验、旧路子,因循守旧,有时没有能够广拓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改进。面对所承担的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干好工作、完成任务的愿望过于迫切,有时存在急躁情绪,批评同志不注意场合和时机,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更加具有艺术性。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高度重视,重抓整改,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三、下步努力方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要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去除思想之垢、行为之弊。下一步,我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部署,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活动相结合,找准不足,改掉不足,锤炼自我。主要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一)以锤炼党性为根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系统性和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认真学习好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在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结合进来,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努力学习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同志学,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以服务群众为己任,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从办公室中走出来,不给脱离群众任何理由和借口,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带着感情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各项工作都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心往基层想,人往一线走,事为大家办,在谋划发展、研究政策、推进工作时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三)以培强作风为抓手,进一步练就过硬素质。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力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贯彻始终,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更纯一些,境界更高一些,作风更过硬一些,行为更规范一些;解决好做人与做事、做人与做官的问题,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动,不为名利所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在各方面的监督中寻找差距,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加强与同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做到作风民主、胸怀广阔,与人为善,公道正派,时刻保持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第2篇:清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三化”协调 县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郑州市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涵盖5省32个市县,提出要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规划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一、郑州市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现状

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三产业比重依然较小

截止到2011年,郑州各县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郑州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9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1:56.2:40.7调整为2.7:59.0:38.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中牟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0.5%,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7.1:56.5:26.4调整为11.8:67.4:20.8。荥阳市三次产业比例演变为5.1:71.8:23.1。巩义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74.7:23.5,城镇化率达到46.3%。新密全年完成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73.2:23.5调整为2.9:72.3:24.8。以上数据显示,2011年郑州市各县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与往年相比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在逐步加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是,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小。相对全国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10.1:46.8:43.1的比例,郑州市各县市三次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2、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郑州各县市围绕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县市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郑州市2011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8%。其中,中牟县把具有城市功能的社区建设向农村延伸,变过去抓县城和乡镇的二级架构为“城市组团和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2+1”构架,实现空间布局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新密市构建了“双城四新市镇五十六社区”新型城镇体系。荥阳市尝试社会资本参与、村企联建、宅基地置换、土地增减挂钩等新途径,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荥阳模式”。截止到2011年底,荥阳城镇化率达到46.5%,巩义全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6.3%,巩义市部分乡镇城镇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标准,如巩义回郭镇的城镇化率已达75%以上。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郑州各县市城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打开了郑州市县域经济的良好开端,但目前郑州各县域总体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地区如杭州县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郑州各县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布局,政策引导,使各县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所有县市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工业增加值10.7%的增长速度。其中,中牟县全年工业完成增加值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9%,远远高于郑州市平均19.2%的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巩义市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新密市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荥阳市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新郑市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63.4亿元,比去年增长18.4%。登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18.1%。

新郑市重点企业加速增长,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7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20家。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转化科技成果20项,申请专利300件。荥阳市4家企业被评定为河南省2012年度百强和百高企业,3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2012年度百高企业。同时荥阳市加大了小火电、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节能改造项目实施,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登封市全面完成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任务,整合煤矿企业42家,煤炭行业向集团化、标准化和一体化方向迈进。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持续发展,铝合金及铝精深加工产能不断提升,产业链进一步拉长。5年科技投入累计超亿元,建成2家国家级企业检测中心和6家省级、30家郑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名牌产品4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组织企业科技创新项目86个,其中24个项目已得到郑州市科技资金扶持。

巩义拥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巩义产业集聚区,围绕做强、做粗、做长铝产业链的思路,大力发展铝加工高端、终端及相关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全区已形成了以铝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铝单板、铝带、铝箔材料、高强度铝合金板、铝塑复合材料、幕墙装饰材料制造为主的产品结构。中牟县集中精力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监测中心,引进清华大学电动车研发中心,在促进结构调整、提升自主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郑州市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聚区对“三化”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足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各级政府也都在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期望以此为抓手实现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郑州共有产业集聚区39个,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14个,多半分布在郑州市所属各县市中,集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也明显增强。但当前一些部门对于产业集聚区的功能认识主要还是定位在对工业化的推动力上,而对于“三化”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却没有足够重视。这使得目前各地市都呈现出工业化发展较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的问题。

另外,部分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着主导产业不够明晰,发展方式仍然热衷于上新项目、扩大产能,而对于企业的改造升级和内涵式增长却重视不够的问题。此外,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因素。如一些地方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不仅挪用、占用了大量的涉农资金,还大大压低土地价格,使部分产业集聚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如果各地市不强化对耕地的保护,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失去物质支撑。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弱 截至2011年年底,郑州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362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56家(其中7家为省直企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源地山东省潍坊市,2010年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就已经发展到342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77家,年出口创汇17亿美元。与之相比,郑州市龙头企业数量只占到潍坊的1/10,出口创汇型企业数量更少,2009年新密出口创汇才实现零的突破,截至目前郑州所辖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才突破2亿美元。郑州市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仅为潍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1/3,龙头企业带动下的种植耕地面积仅为潍坊市的1/7。此外,由于各县市对产业集聚区功能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效应”较差,组织规模小,竞争力不够强。虽然有思念、三全之类的大型龙头企业,但并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集群。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城镇化水平

郑州各县市在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空间布局中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目前在政府主导下郑州六县市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已经开始布局,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但目前郑州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制约着各地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郑州各县市在地理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教育等各方面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优势。但郑州县域的第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与第二产业相比,六县市服务业的发展还很滞后,突出表现在:对餐饮、商贸、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依赖较重,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意识还不够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六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的地位和排名很不相称。

三、促进郑州市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1、总体思路

郑州县域经济应始终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坚持城乡建设与景区建设有机融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田园城市建设齐头并进,全面推进景城一体、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2、具体做法

(1)制定科学合理政策引领产业集聚区发展,使其成为“ 三化”协调发展难题的突破口。一是科学认识产业集聚区的功能。集聚区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提升工业化速度和水平,也要通过“产城融合”等措施来提高城市化水平;要把统筹城乡、统筹工业农业作为一个基本思路、一项基本制度,绝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求得暂时的工业发展速度。

(2)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各县市政府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本地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才资源等因素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各县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主导产业项目、产业定位,促进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分工协作;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结合国家推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争取建成若干个国家级的研发基地、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区,促进河南省工业水平的提升。对于各地的考核,不仅要看GDP总量、发展的速度,也要看发展的质量,尤其要把各级产业集聚区在促进就业、实现城乡统筹、产城融合方面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

(3)发挥政府和市场功能。政府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机制,确保产业集聚区征收的一部分税收用于农业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信息、技术支持。要在产业集聚区有机制地引入部分涉农产业,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要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和用地审批制度,创新征地制度,把征地制度变为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用地制度,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确保农业现代化、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的需要。

(4)加快体制创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坚持“产城融合”、“产乡结合”,要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索符合实际的产业集聚区高效管理体制,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解决新增城市人口在住房、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破除城镇化的机制障碍,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

3、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器”

(1)以项目为抓手,园区为载体,增强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农业工业化过程中项目建设是抓手,园区建设是载体。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龙头企业增强创新能力、进行集约化生产的有效形式,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各县市要合理规划,发挥产业的积聚效应,集中培育和扶持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养殖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特种作物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并通过在主导产业中引进战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园区建设放大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根据郑州六县市的实际状况,本文建议,六县市城郊区域可以重点发展近郊型农业;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重点发展远郊型农业。凭借园区优势发展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放大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

(2)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优化投资环境,搞活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过程中,政府应从优化投资环境入手,认真落实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为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优质服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多方寻求合作以吸引国内外资金注入。同时郑州各县市政府和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应积极构建银企交流平台,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融资。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增强农业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推动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参股、控股、兼并和租赁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应给予各种经营机制的龙头企业以扶持。如兼并重组国有企业的龙头企业,可以根据郑州市现行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有关政策给予扶持;对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龙头企业要优先审批,并做好跟踪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应优先安排发行企业债券,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改制为农业类上市公司,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外资开展合资、合作,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3)鼓励龙头企业体制创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联合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的紧密化。

(4)“产、学、研”结合提高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利益需要和农业发展情况从事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形成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另外,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县市科技、农业、发展改革(计划)、财政、税务、金融、林业、渔业、畜牧、农机、水利、环保、质量技术监督、气象、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齐心协力使科技管理政策落到实处。

4、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

(1)积极发展生产业。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为居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不断深化流通企业的改革,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使流通行业促进消费、引导生产的作用不断增强;引进国际知名连锁企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经营业态的创新与整合,使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2)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科学消费、绿色消费、休闲消费、健康消费成为主流,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服务等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郑州各县市应从新的消费热点出发,结合各县市区位及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推进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坚持高档社区、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协调推进,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加快城市服务功能全方位建设,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GH-17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电: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