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明社区创建特色亮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切实树立创精品、突亮点、出形象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模范特色社区创建工作。要以完善社区功能、丰富居民群众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认真贯彻工作思路,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要高水平创建和谐社区,建立社区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健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制度和机制。将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直接面对普通居民群众服务的功能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4、全面开展星级社区建设工作,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起连接街道和社区,覆盖全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信息网络体系,突出牌楼路社区特色。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发展模式,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夯实社区发展基础。以社区为载体,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入手,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继续做好便民利民服务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建立健全针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老年人和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就医、就学等救助救济服务体系。
6、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有效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利于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建立和强化社区干部培训机制,并适时组织社区干部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区校共建谱文明华章
讲述国学经典,歌颂身边好人,传递心灵关怀,弘扬传统美德。“道德讲堂”走进人民大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教导学生以诚待人,以德服人,争做社会栋梁;另一方面让市民走进国学殿堂,体会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
通过开设文明礼仪、北京精神、市民法制常识等课程,努力培养优秀市民,合格公民;以绿色生活、亲子教育、网络科技等为主要课程,造就现代市民……海淀新市民文明学校落户城市学院,以集中授课、参观、体验式教学、网上平台授课等多种形式帮助新市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通过名校办分校、名师工作站、合作办学等方式,推广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大附中、农大附小办学质量;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馆、实验室、试验站等,开展“中小学生走进农大”行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培养青少年科学意识,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阵地……海淀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为文明城区创建增加亮点。
同重点大学协同开展同创“文明城区”活动,这标志着多元化的区域合作共建机制进一步完善,为文明创建工作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这也是区校双方长期以来友好合作的阶段性成果,为全国文明城区共创共建增添了新的推动力量。
文明先进引领示范
退休老干部曹元珍多年来回收和捡拾废旧电池,他和同伴们义务宣传乱丢废电池危害和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知识的身影,已是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党员吴长君为社区老人理发20多年,分文不取。
社区艺术团团长王秀文担任舞蹈教练1000多小时、带出100多人舞蹈队,全程免费,被北京市评为优秀义工。
运动场上皓首白眉跳舞练剑、幼儿园里蒙童少年嬉戏玩耍,游泳馆内热泉石枕养心怡神、服务街蛋奶糕饼各购所需……
这就是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的总参信息化部机关大院社区,也是军队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
机关各科室、各社区:
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外来人员,根据我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实际,决定将*社区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经验在街道各社区全面推广,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主线,按照“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展计划生育宣传服务的载体、内容、形式和途径,满足广大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的需求,进一步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家庭文明幸福。
二、目标任务
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为抓手,不断拓展和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形式与内涵,力求达到“四个有”,即有一支高素质计生宣传骨干队伍;有一套完善的流动人口计生宣传制度;有一批规范的宣传阵地,如大众传媒、人口学校、计生服务站等,同时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计生宣传教育阵地;有一个健全的宣传网络。
在推进此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五个结合”,即注重与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相结合;注重与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注重与流动人员互动交流相结合;注重与社区宣传服务工作相结合;注重与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使我街道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从单一管理转变为多层面多角度综合管理,努力实现三方面成效: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在提高深抓管理上出成效;在激励体制上下功夫,在推动综合治理上出成效;在典型引路上下功夫,在提升人员素质上出成效。
三、具体标准和安排:
详见附件。
四、总结推广
总结*社区试点经验,在各社区推广实施。各社区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社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可行性方案,报街道计生科。年终将对各社区上报方案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比表彰。评比工作由街道人口与计生领导小组负责。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成立创建工作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将此项活动纳入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开展此项活动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建立新型生育文化系列工程的一项民心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和群众的积极参与才有生命力,各社区要专题研究,确保必要的资金投入。
2、以人为本,服务到人。要根据流动人口育龄人群的需求开展活动,要让计划生育宣传真正入心、入耳、入脑。
__区妇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妇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总体目标,立足本职、狠抓落实,“妇女之家”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区“妇女之家”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管理规范,筑牢“妇女之家”阵地基础
__区妇联按照覆盖、完善、督导、提高的工作方针,制定出台了“妇女之家”实施方案,并在20__年底前,在全区139个社区和村全部挂牌建立“妇女之家”,实现了“妇女之家”的全覆盖。区妇联先后制定、完善了“妇女之家”工作职责、维权服务站工作职责、妇代会工作职责等10项制度,建立健全“妇女之家”领导机构、活动计划,做到机构完善、管理规范。
二、以点带面,促进“妇女之家”建设
今年以来,__区妇联以构建妇联枢纽型组织和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妇女之家”示范点建设工作。去年环市街篁庄社区创建首批省级“妇女之家”示范点,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人员配备、完备软硬件设施、完善各项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建设好妇女之家,并通过创办“430学堂”、“730妇女健身学堂”等特色项目,把篁庄社区“妇女之家”打造为深受妇女、儿童欢迎的关爱之家、成长之家和文明和谐之家,创建成效显著。20__年四月份,省妇联常务副主席____率队开展实地调研,__“妇女之家”成绩获得高度评价。继后,今年__区环市街碧桂园社区申报创建全省第二批“妇女之家”示范点。为进一步推动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今年初,__区妇联将“妇女之家”创建纳入各镇(街)妇女儿童工作目标管理指标量化考核,要求今年各镇、街分别明确1-2个“妇女之家”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并严格按照《__省“妇女之家”示范点项目管理手册》规范管理。前一阶段,为全面掌握全区各“妇女之家”实际情况,__区妇联多次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调研活动,重点对各镇(街)“妇女之家”示范点进行督查和指导,力促全区“妇女之家”创建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加大经费投入,为“妇女之家”建设提供保障
__区妇联积极争取上级和政府支持,划拨专项工作经费,用于首批省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创建工作,重点用于示范点开展相关活动、普法宣传及改善硬件设施等,以推动“妇女之家”具有特色的、注重民生的工作实施,增强妇女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同时从人员的配置、工作制度的建立、阵地设施的建设以及经费落实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严格按照实施目标、硬件软件基本建设、量化服务内容等要求,推动“妇女之家”规范化建设,做到有管理、有计划、有活动、有档案、有经费。
四、开展推广百姓健康舞活动,树立“妇女之家”品牌
承借今年我区开展“我舞蹈 我健康”百姓健康舞全民推广活动契机,__区妇联利用“妇女之家”全覆盖有利条件,在村、社区“妇女之家”开展百姓健康舞推广活动,率先带动广大妇女参与到百姓健康舞活动中来,对百姓健康舞全民推广活动具有重要意义。__区妇联做好推广活动规划工作,下发__妇发[20__]12号通知文件,指导各级妇女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推广百姓健康舞工作,加强活动宣传工作,尤其是加大对妇女人群的宣传,组织号召广大妇女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健康舞活动中。目前,我区有巾帼文明健身队75支,队员2625人,她们参与到百姓健康舞活动中,开展各项健身活动,并踊跃参加各类型文艺表演,带动身边周围的人参与活动。活动既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也为我区“妇女之家”工作树口碑,创品牌。
五、丰富活动内涵,“妇女之家”的特色品牌叫得响
自“妇女之家”建立以来,__区妇联充分发挥“妇女之家”在妇女、家庭中的影响力。各村、社区“妇女之家”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春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契机,举办一系列彰显特色、形式多样、具有影响力的家庭活动,让妇女感受到“家”的贴心与温馨。一是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定期邀请著名学者、专家举办家庭教育、法律、保健等知识讲座,使“妇女之家”成为传播知识的课堂。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对困难妇女儿童的帮扶力度。发挥“妇女之家”关爱、关心妇女儿童的功能,每逢重大节日,开展帮扶弱势群体慰问活动,重点扶助、关爱单亲特困母亲、困境儿童。三是增强妇女法制意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开展宣传普法活动,接待妇女来访求助,协调处理群众矛盾。
六、抓好示范点创建,打造“妇女之家”工作亮点
省“妇女之家”示范点篁庄社区针对不同居住场地和层次的家庭,并根据志愿队伍的特长,成立专项服务妇女和家庭的义工队伍。
1、创办“430学堂”,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篁庄社区是一个流动人口聚居密集的地方,社区现有流动妇女752人、流动儿童146人,如何关爱流动留守妇女和儿童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20__年7月份,环市街道、篁庄社区与江门市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共同打造篁庄爱心服务站——“新候鸟计划”,即“430学堂”项目,此项工作主要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由利民 中心社工与志愿者为每天放学后暂时失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帮助和开展一些有益游戏活动,篁庄社区以组织和监督的身份参与到这项活动,主要致力于为流动(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及周末提供场所,该项目依托篁庄小学,为孩子们提供课外作业和阅读的安全场所,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素质课程等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项目开展至今,得到学校与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不仅为留守学生家长解决后顾之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创造和谐家庭铺设良好条件,活动过程中先后出现如__*、__*、__*等多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和性格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举办“730妇女健身学堂”,彰显妇女风姿。为了活跃社区妇女的文娱生活,社区于20__年在辖区内组织起一支妇女巾帼健身队,成员主要来源辖区妇女代表和爱好运动的热心人士。多年来,健身队在篁庄社区和篁庄经联社的大力支持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现已成为一股活跃于社区范围内的群众力量。篁庄社区妇女健身队现有骨干成员35人,每年开展活动超过10次,带动了一大批妇女同胞,参与活动的妇女超过辖区妇女人数的70%。她们自编自演的“春满人间单扇健身舞”、“莲花扇”、“太极柔力球”、“百姓健康舞”等精彩节目经常出现在各种表演舞台上,她们不仅为社区的文体活动带来了原动力,活跃了社区的文体活动氛围,亦为社区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妇女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贯穿“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立体化整治,专业化维护,市场化运作,人性化执法”理念,发挥数字化城管平台功能,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致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网格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目标与任务
(一)围绕一个目标。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照创建标准,落实创建责任,提高工作标准,实现创建目标。
(二)紧扣一个主题。即“服务市民、改善人居、促进发展”。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整洁、干净、清新、舒适的环境。
(三)统筹二个关系。处理好管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牢固树立“管理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通过依法执法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通过严格管理创造优美的宜居环境,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处理好预防与强制的关系。坚持疏导结合,教育劝导在先,实行“首违免罚”,做到预防与强制的有效衔接与有机统一。
(四)突出三大重点
1、扎实抓好日常管理维护
(1)以街面洁净、空气清新为目标,提升环卫保洁水平。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推行24、18小时清扫保洁制度,提高机械化作业率,着力解决城郊结合部垃圾问题,继续加大“牛皮癣”的专业整治力度。
(2)以路面平整、下水畅通为目标,提升市政维护水平。注重细节、查漏补缺,高标准维护市政道路、疏浚下水,实现市政维护“路平、沟通、水畅”。
(3)以花香草绿、四季常青为目标,提升绿化维护水平。推广园林立体绿化和绿化带护栏建设,塑造区园林特色,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0%以上。
(4)以提高市民满意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社区物业化服务。提升已实施物业化服务小区的管理水平,打造物业服务市级示范社区10个,大力推进破产改制企业居民区和农民安置小区的社区物业化服务工作。
(5)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亮化管理维护水平。打造亮化管理示范街2条,加强区投区建亮化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
(6)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稳步推进城管维护作业市场化、专业化。枫林三路、雷锋大道、潇湘南大道、区科技产业园的维护作业实行市场化运作。
2、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1)组织开展“渣土管理巩固提升年”活动。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及时覆盖黄土,从源头控制污染;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渣土运输的管理,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以上。
(2)进一步落实防违控违责任。严格落实街道(乡、镇)为第一责任主体的控违责任;健全控违预警机制,实行新建违法建筑动态拆除和“零指标”管理。以服务重点工程、片区开发等为重点,全年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0万平方米以上。
(3)全面清理整治违章户外广告。以实施《长沙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为契机,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目标责任,拆除各类违章户外广告6万平方米。打造银盆南路、枫林一路户外广告、店招规范示范街2条,加强新修道路招牌设置的规范指导。
(4)加大违章占道行为的治理。严禁新增并坚决拆除违章占道亭棚,保持人行道整洁有序;加大破路、损绿毁绿、损坏城市公共设施行为的管理执法力度;继续加强流动摊担、早夜市、疏导点的管理,新增早夜市疏导点和社区便民点8到10个;全面开展环保噪声、油烟污染行政执法,创建金星路“绿色餐饮”示范街。
(5)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按照“管理先行,执法跟进”的原则,实现“门前三包”由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和社区延伸;继续开展“十佳”、“十差”社区、路段和门店评比,定期评选星级门店;继续开展周未卫生大扫除,实现单位、门店责任人自觉清扫率和参与率达98%以上。
3、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时间;加大网上审批的范围和数量,实现网上审批办结率100%。
(五)实施五项工程。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年度建设计划。
1、完成区山景区周边65栋房屋的“平改坡(绿)”工程。
2、打造雷锋大道特色景观街。
3、建成桔子洲街道天麓苑等社区公园6个。
4、完成3个社区和10条街巷的提质改造。
5、完成枫林宾馆前坪等地危旧房屋改造。
(六)打造五大亮点
1、打造城市基层管理新亮点。继续推广咸嘉街道城管社区服务站“家门口服务,零距离执法”管理模式;全面推广桔子洲街道组团式网格管理模式。
2、打造城管联动新亮点。继续完善与高校联动机制,扩大大学生城管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高校周边市容秩序整治。积极与驻区单位、企业、中小学校建立“三联”工作机制,全面构建大城管新格局。
3、打造垃圾分类收集新亮点。继续推广咸嘉新村环卫垃圾收集“四色分类”模式,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垃圾四色分类普及率50%以上,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4、打造亲民城管新亮点。以开展“点名办案”为重点,规范执法程序;实施城管民生工程“三问三公开”(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公开征求意见、公开设计方案、公开实施监督),实现市民满意度达98%以上;继续落实定期走访企业制度,组织城管干部与违章当事人的“一对一”疏导服务;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服务队伍,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树立城管队伍亲民爱民的形象。
5、打造“城管示范岗”新亮点。在全区重要场所、学校周边、农贸市场周边设立城管示范岗,实行定时、定位、定责,保持良好市容秩序。加强特色景观街和社区公园等主要节点和重点部位的管理维护执法工作,确保管理维护与建设同步。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创新宣传内容、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加强城市管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宣传。在采取社区、单位、学校社会宣传与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同时,适时开展城管体验日等主题活动。强化城管职责、法律法规、典型案件等内容的宣传。实现城管宣传工作的日常化、常态化、基础化,提高城管工作的美誉度和支持度。
(二)加强财力保障。
继续健全城市管理投入机制的制度化,努力提高城管一线干部职工待遇,加大维护设备装备的投入,加快城管维护基地建设。
(三)提升数字城管。
扩大城管数字化覆盖区域,将含浦镇和区科技产业园纳入数字化案卷采集范围;继续加大数字化案卷处置力度,缩短处置时间,减少发案数量;加大数字化城管工作的精度,实现管理对象空间上、时间上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逐步实现城区城市管理、维护、执法精细化。加大数字化城管考核力度,实行严格、透明、公正的运行机制。
(四)完善责任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区城市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基层城市管理责任。按照“干管分开、监管分离”的工作模式,构建管理、维护、执法相结合的责任体系,明确职责、细化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落实格局。
(五)严格督查考核。
以督查考核为抓手,以市民满意为前提,以客观、公平、公正为原则,完善考核办法。继续执行日检查、周通报、月排名的考核奖评制度,每月兑现奖惩。对检查考核所发现问题不重视、不及时整改或考核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行政问责办法予以追究责任。
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的发展方向,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的路径,坚持集群式、组团式、串珠式、点状式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可持续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0.01%,较2013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不仅强势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综合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而且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使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广泛推行,昔日的“乡村贵州”正美丽蝶变,黔山秀水展露新颜。
突出“山”谋篇布局
在关岭自治县莽莽群山间,一处处集市车水马龙,一条条道路宽阔整齐,一座座小镇如明珠般散落,让人忍不住发出“旧时难关地,而今换新颜”的感叹。
“整合以山为主、以水为辅的自然景观和以三国文化为主、以民族文化和海洋古生物文化为辅的历史人文资源,构建山城相融的城市空间和闲适精致的人文环境,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城镇。”近年来,关岭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可谓亮点纷呈。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这也直接决定了贵州新型城镇化的谋篇布局:既要符合客观实际、顺应发展趋势、发挥比较优势、体现目标愿景,又要有战略定位和平台抓手。
2012年国发2号文件下发后,贵州省委、省政府根据文件精神作出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实现贵州高原山区跨越发展。2013年,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包括100个示范小城镇在内的“5个100工程”重点平台建设。同年3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注重特色发展,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
2014年4月3日,贵州省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在贵阳召开。这一次,目标已不止于单纯的“城镇化率”。“推进城镇化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大中城市带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产业支撑,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站在新的高度,贵州对城镇化提出了全新要求。
2014年10月,《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征求意见稿)结合近年探索实践,将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归纳、总结为:依山就势,生态优先,文化多元,产城景互动,城乡一体化。并提出“加快培育黔中城市群,做大做好中心城市,做强做实中小县城,做优做特小城镇,做精做美新农村,形成‘一核、一群、两圈、六组、多点’的省域城镇空间结构体系。”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不摊大饼,只蒸小笼”,“集群式、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布局就此明晰。
围绕“人”做足文章
在威宁自治县东风镇,通过小城镇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深度融合,培育了一大批居住在城镇,产业在农村,务工在企业,创业致富在家门口的“两栖农民”,他们或从事规模种养殖、或摆摊销售、或进厂务工,不离土不离乡,安居乐业奔小康;他们把农村的产品带到城镇,把城镇的需求带回农村,为活跃全镇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近年来,贵州在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始终把“人”放在首位,紧扣人的需求和发展做文章,多渠道、多举措提高城镇的内在承载力。
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贵州严格按照“织好网、保基本、兜住底”的要求,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重点解决好落户、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问题,真正让农民带着资源、带着技能、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下、生活得好。
为筑牢产业支撑,让城镇“活”起来,贵州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以民族和山水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促进产业园区、城区、景区互动融合发展,实现宜业宜居宜游。坚决杜绝“有城无市”、缺乏产业支撑,避免让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
为统筹城乡发展,贵州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向“下”延伸,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将一片片村庄改造成社区;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力促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大量农村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2014年,贵州有城镇人口1403.5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同比提高2.18个百分点;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8.37万人,同比增长23.2%;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8万元,同比增长9.6%……始终以“人”为核心思考、定位和建设“城”,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正朝着更高境界迈进。
立足“绿”奋力崛起
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贵州后发赶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之所在。因此,始终坚守“生态底线”、突出“绿色发展”,成为贵州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一大亮点。
2月7日下午,贵安新区管委会与清华控股人居建设集团、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共同签署“中国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项目合同。
“中国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的建设,将整合英国建筑研究院、清华大学在生态理念、环境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共同推动“中国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的运营管理、品牌塑造和价值推广,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建筑理念等提供国际最领先的展示平台和科研平台,同时促进将贵安新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生态、低碳城镇化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贵州省出台了全国首部关于绿色小城镇建设和评价的地方标准。命名茅台镇、旧州镇、六龙镇、木黄镇、雨樟镇、肇兴镇为全省首批省级绿色小城镇,启动创建国家级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
一、动迁小区管理
1.加强动迁小区日常管理,促进动迁小区各项制度顺利推行。提升动迁小区物业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专业化管理技术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照2012年全镇动迁小区存在问题排摸情况,全面启动动迁小区改造工程。
3.根据“统筹兼顾、属地负责、行业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展动迁小区物业公司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夯实基础,提升创建办、村(社区)、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管理水平,将动迁小区打造成精品小区。
4.加强动迁小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动迁小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动迁小区品位。
二、农村村庄管理
1.出台新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实施意见,根据新的实施意见,健全村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村村庄、河道、公路主干道“三位一体”管理工作。
2.积极做好横娄荣家宅和小港2个二星级康居乡村提升为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工作,充分挖掘各村的特色与内涵,坚持“一村一品”,打造各自亮点,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新形象。
3.以省卫生村复审为契机,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促进村庄环境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公共秩序管理
1.进一步强化城管委作用,组建联合执法队,完善联合整治预案,加大执法力度,有效解决在整治市容环境方面因部门职能交叉,缺乏执法手段,致使管理不到位而产生的重点、难点问题。
2.开展偷倒垃圾、废品收购点、经营秩序、停车秩序、露天菜场等为主的联合执法整治,对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综合整治,着力解决一批城镇管理难点、热点问题。
四、环境卫生管理
1.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和协调村、社区和物业管理公司做好镇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2.督促店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对辖区内的经营户实行动态管理,督促经营户限期整改,坚持整治与规范并举。
3.实现保洁全覆盖,垃圾日产日清;做好环卫设施的保养和管护工作,使环卫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抓好环卫工人队伍建设和环卫工人的安全教育工作。
五、大城管工作
1.积极开展以“健康教育、健康实践、健康服务、健康风采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市健康镇”创建工作,全面促进我镇健康发展,有效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2.确保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高效运转,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建立快速处置机制,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3.开展城市文明指数测评迎检工作,继续开展公共文明日活动,提升全民文明意识,为文明城市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村庄示范整治工程,建设新社区。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促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的基本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县紧紧围绕“五年内力争把全县所有符合布局规划的村庄全部整治一遍”目标,大力实施以“扩面、亮点、涵养”为重点的示范整治工程。一在扩面上,积极开展以村内道路硬化、外墙粉刷等单项工程建设为主的村庄整治,扩大村庄整治的覆盖面、受益面。二在亮点上,重点抓好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两侧和集镇所在地村的整治,抓好“整乡整镇整治”工作,促进农村形象大改变、村容村貌大改观。三在涵养上,围绕每村有特色的整治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文化、生态特色,反映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形成一批特色村、小康村、生态村、休闲旅游村。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快城市设施和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资源配置,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建一批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新社区。
三、实施“康庄工程”,构建新路网。农村公路,是连接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的纽带,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对外开放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硬件保障。*县围绕“村村通公路,人人乘客车,个个奔小康”目标,在现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公路养护,探索建立已建成公路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公路养护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延伸工程,规划建设基础较好自然村公路,扩大“康庄工程”覆盖面、受益面;三是构建网络,加快47省道、20省道、侯中公路等主干线工程建设,实施通村公路与主干网的连接、通村公路之间的连网,构建便捷快畅的城乡一体交通网络,实现“路、站、运”一体,“建、管、养”结合,真正使“康庄工程”成为方便农民出行、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保障工程”。
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培育新农民。农民素质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家庭增收致富和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我们围绕“每年至少让1万名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和面向市场需求,建立中介主动、政府推动、部门互动培训机制,积极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使全县适龄农民特别是中青年这个重点群体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现代农民。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和依靠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扩大劳务输出,鼓励本地企业招收本县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民进厂当产业工人、进城变城市居民。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配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充分利用关工委工作例会和骨干培训等机会,组织关工委领导班子和“五老”骨干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系列讲话,按照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继续开展“三爱一践行”系列教育活动。按照部、省、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部署,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扎实开展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主题读书、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
2、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参与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妇联、日报社联合开展的《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有奖征文和综合实践活动。
3、助力“班”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挥区教育局关工委“班”创建工作指导组的作用,组织“五老”深入基层学校宣讲精神,指导“班”创建活动。
二、着力推进关工委常态化巩固提高工作,推动关工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2015年,在全区各学校基本实现关工委工作常态化的背景下,要认真开展“回头看”活动,坚持质量第一,努力做到“一践行”、“三创”、“五完善”、“八结合”,即以践行中国梦为龙头,以创亮点、创特色、创品牌为抓手,以完善关工委工作的领导机制、组织建设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为重点,扎实开展创建“十大校园”活动,做到关工委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班”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感恩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家长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普法工作相结合,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与关工委自身建设相结合,努力创建市“巩固提高奖”学校,建成3-5所市关工委常态化示范学校。
三、着力推进家长学校“四化”建设,积极参与社区教育
以推进家长学校办学“标准化、课程化、特色化、常态化”建设为目标,持续打造家庭教育特色品牌。
1、继续做好家长学校达标创优工作。2015年,力争全区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家长学校。宣传推广2014年省表彰我区的示范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的先进经验,指导已达标家长学校创建优秀家长学校。
2、强化家长学校课程建设。认真做好省编《家长必读》(第3版)的征订、使用和教学研究工作;做好家长学校课程建设试点,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按照分工录制优课视频,开展全区家长学校优课展示评比活动,初步建立我区中小学家长学校优课视频库。
3、完善家长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
各学校要完善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讲师组,健全家长学校的各项制度,强化家长学校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家长学校工作的内容、方法及形式,努力建设“示范家长学校”和“优秀家长学校”。
4、积极参与社区教育
认真贯彻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关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意见》、省教育厅和省关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校站结合”,提高青少年校外教育水平的意见》,以及区教育局、区关工委《关于推进“校站结合”提高校外教育辅导站办站质量的几点意见》,进一步加大支持社区教育的力度,积极组织发动老教师参与校外辅导站工作,关心、丰富青少年的校外生活。
四、做好弱势群体、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关爱工作
要充分发挥“五老”优势,不断创新关爱工作方法和载体,积极搭建关爱工作平台,全方位关爱弱势群体、特殊群体青少年。
1、加大扶困助学力度。认真落实教育厅、财政厅[2009]57号、14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争取社会各界捐赠,设立和完善关工委“爱心公益基金”,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条件的学校要创办“爱心超市”。
2、全力做好弱势群体、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关爱工作。以“家长制”、“爱心结对”、校外教育辅导站为载体,组织更多“五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组织学校、企业与特殊学校“手拉手”为载体,给聋哑等残疾人以特殊关爱;以心理辅导站、“谈心屋”等为载体,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工作;以“老少结对”、“多帮一”等为载体,做好“问题学生”、失足青少年帮教转化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在校生违法犯罪;以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制”为载体,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五、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2015年,各校关工委要按照“学习型、服务型、调研型、创新型”的要求,锲而不舍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1、着力发挥好“三个作用”。各校现职党政领导在关工委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总结本单位党政领导发挥主导作用和先进事迹和经验,力争参加市交流,推荐参加省编印的《发挥主导作用实绩录》。发挥老同志的主体作用,动员更多“五老”参与关爱工作,不断提升参与率。加强关工委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关工委骨干的学习、融合、指导、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关工委项目团队的关键作用,按3-5人分别组建主题教育、法制教育、家庭教育、关爱工作讲师组及“班”创建工作指导组,努力实现“工作推进项目化、项目推进团队化、团队发展专业化”的要求,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2、着力特色品牌建设。
按照“一县一特、一校一品”的特色建设目标,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快特色项目建设步伐,宣传推广省、市“工作创新优秀奖”的先进经验,组织推荐优秀创新项目参加省市第二批“工作创新奖”评比。
3、加强信息报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