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金融学职业探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职业探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职业探索

第1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指导工作;就业联盟

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毕业生掌握求职对策,从而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就业指导的过程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形势的改变等。

1 大学毕业生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00多万人,适逢全球金融危机,让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影响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行业用人计划缩水,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有所减少。以我学院为例,与往年同时期相比,今年毕业生招聘单位数量减少约10%,同一单位招收毕业生名额也有所减少。

1.2 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充满多变性,择业观念摇摆不定,思想波动较大。

近年来,很多高校就业工作有所提前,许多高校校园招聘会在10月份就已经开始。与以往比较,很多毕业求职学生在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进步。然而,面对陌生的社会,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就业中难免出现心理波动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失落感,渴望竞争与害怕失败的矛盾等等。特别是部分自身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激烈竞争中经过几次失败后,自信心受到打击,直接影响其就业。

1.3 新情况、新问题对学生教育管理提出新挑战:作为就业指导老师,种种新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毕业班学生是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随着年级、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面临的就业压力,决定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必然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做好毕业生工作不仅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与方法,而且更应当针对毕业班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思考和应对,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

2 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

我们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毕业班工作的一项重大工程,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指导制作个人简历及应聘技巧外,还着力出台了多项措施,来帮助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就业联盟”系列行动的开展对毕业生在就业困难的时刻伸出了援助之手,有力地推动了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1 开展“就业联盟”系列活动

2.1.1 温暖行动:

截至08年度寒假前,学院已签约同学达20%。经调查,一方面寒假期间同学就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已签约的同学多数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他们曾经收到多份面试通知。新学期开学后,我们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已签约的同学总结自己的求职经验,并提供自身不再需求的就业信息,帮助未签约同学就业。还有许多同学再次联系已签约的公司,帮助推荐自己的同学,至少有三十余名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赢得了就业机会。这次活动如同寒冬里的一股暖流,让就业坚冰慢慢解冻。

2.1.2 信息共享:

每个班级设一名信息联络员,负责信息汇总、梳理和。信息来源主要是校园招聘信息、学院老师提供、已签约同学提供、网络信息及各地招聘会信息等;联络员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筛选,针对本班同学就业特点进行;信息的途径由班级qq群、网络主页、群发短信或个体面对面。所有联络员每周开一次例会,通报本班就业动态的同时,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融会贯通,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及时调整和改进后续工作。

2.1.3 资源整合: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动员全院师生共同关注毕业班就业工作,先后召开了全院学生动员大会、系室主任会、班导师联席会,全面拓宽就业信息来源。学院领导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亲自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实地参观、应聘。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而是有方方面面的人在鼓舞他们前进。

2.1.4 传递信息,传递信心:在信息共享,信息互助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还在传递的是面对困难的决心与信心。有的同学曾经由于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心理困难(“三困”学生)而导致就业态度不积极。通过就业联盟的活动一方面对这些同学予以重点关注。除了为他们优先提供招聘信息外,还召开了就业困难学生求职培训,帮助他们明确目标,迎接挑战。这种互帮互助的联盟氛围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动力。

2.2 调整思路,就业力求多元化:在严峻的就业态势下,就业联盟活动的开展为提高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引导学生灵活就业,如参加村官选拔、考公务员、研究生、应征入伍等等。历史经验表明,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时,在校园中多停留几年往往也是很好的选择,不妨专科升本科,本科再考研,硕士毕业再考博士。这样,不仅规避了就业风险,也缓解了就业压力。

另外,业内人士建议2009届毕业生们不要观望游移,尽早抢占就业先机。因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会有一个滞后期,明年的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所以我们也鼓励学生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一定要很好地珍惜,尽快确定求职意向,尽早签约。

2.3 关注部分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

“三困”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成绩不佳、对自己没有正确认识、就业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强、找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对于经济贫困生,辅导员加强与他们谈话沟通,使他们放下思想负担,更要学好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找份好工作做准备,从而减轻家里的负担;对于成绩困难生,督促他们以课程学习为主,争取顺利毕业,而不要急于找个单位实习;心理健康欠缺的同学,帮他们做好疏导工作,调整好心态去适应学习、生活及就业;对那些有违纪前科的同学决不放松平时的教育。对这些同学予以重点关注,开展“输液式”帮扶。一方面为他们优先推荐就业,一方面对他们进行求职培训,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充实自我,迎接挑战。

第2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民办高校已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也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出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关键词:

民办高校;金融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学科微观化的特征日益显现,金融行业的职业特征使得对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金融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金融行业营业网点的业务人员,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金融行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渐成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都加大了教学投入,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课题组成员对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调研情况看,各高校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实验教学模式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主要是应用型实验室,如模拟银行业务实验室、模拟证券交易实验室等。教师结合软件进行演示,学生边听课边动手操作,可以较快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展示金融业务的特点,软件的模拟效果越好,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环境的适应速度越快。

(二)案例教学模式现代金融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教科书上的知识很快陈旧,金融案例作为学生专业知识拓展的重要渠道应用非常广泛,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从教师提出的若干项与课程相关的项目中进行选择,分组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教学活动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升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四)“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赛熟悉了真实交易机制,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提升投资能力与业务竞争力的目标,全面提升了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实岗实务”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过程按照“实岗实务”设计中所对应的岗位不同来划分几个实施阶段,如岗位认知阶段、轮岗实践阶段和顶岗实践阶段等。每个阶段都在一个共同的实训创业平台上展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创业能力。

(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往往通过签订“订单”协议,在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灵活进行教学管理。部分高校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将学生直接带入金融企业,学生有机会与金融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职业能力提高效果显著。

(七)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学生在学校这个相对安全的平台得到充分锻炼后,未来的创业之路也更加宽阔。尽管各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都各具特色,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沿袭着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金融案例教学方面的指导教材和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尚有待完善;在“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偏差,各小组的工作往往都是一两个学生在做,团队合作较难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要依托于良好的实训基地环境,民办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在实训软硬件条件方面与公办院校差距较大;“实岗实务”、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多层次的合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较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的参与热情较高,但是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则较难开展。

二、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内众多学者对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考察和研究,这给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很多启示。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一元是指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由于德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的比重往往达到70%—80%,而理论教学也更注重实用性。德国的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融合程度很深,学校与企业发展之间也关系密切,这在教学中就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些直接就是在工厂里进行的。[1]这种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岗位需要是“标准接口”,培养人才的目的性更强。美英等国家的实践教育模式为“能力本位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战场所,课堂上分析的是真实的案例,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随意提问。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如法律咨询、企业顾问、形象设计、金融理财等,通过教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指导实践,学生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从以上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家立法层面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国家、社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有些直接建在企业,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实训师资有了保障,学校教师注重产学研能力的提高,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学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2]实践教学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规范的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考核评价相对公正、权威。

三、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要集合各方之力,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积极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目前很多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比在20%左右,但是从国际经验看,这样的实践教学比重还是不能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考虑扩大实践教学比重至30%至40%。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集中于理论课程结束之后,集中的实训不利于合理配置实验室资源,因此可以将实训课融入到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实训时间,我校金融学专业所采取的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每章的理论教学之后即可到实验室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提高较快[3]。同时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实验课则分班进行,使得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变得可行。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可谓驾轻就熟,但是对于专业领域内的网络资源利用则需教师引导。如果能开设金融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共享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及各种教学软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网络共享资源。有了这个平台,实践教学的开展得以延伸到“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也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大学生金融理财、模拟投资比赛、金融案例研析演讲比赛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三)开展项目型实践教学,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民办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型”的实训环节,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金融机构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项目,然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工作,也可以根据科研项目来设计教学任务。由于有实际的行业研究背景,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认识,对具体金融业务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实战锻炼。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可以解决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有限的问题,由政府或企业进行资助,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使教育真正为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开设模块化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经过分析,组合成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基础实训模块。即学生通过学习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课程中的基本实务操作,加深对金融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反复进行实务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职业基础技能。第二,提高实训模块。随着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开设,模块化教学逐步融合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期货模拟交易模块既要围绕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资金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同时也要用到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模块的基础技能。第三,综合实训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证券、银行、保险等综合实训模块,教师提供给学生与金融机构岗位要求相对应的实训任务,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其开展创业实训模块。[4]

(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金融行业证书是业内专家对岗位能力经过长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行业证书考试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实践教学将考核标准与专业资格认证挂钩,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实际岗位能力后取得行业认可的专业资格,也日渐成为很多民办高校的做法。[5]这种课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行业证书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达到金融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石晶,刘彬彬,王厦.独立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石磊.提高职业适应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3]杨悦梅,陆亚文“.实岗实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

[4]周建松,郭福春.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第3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一、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的关系。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处于同一层次,类型不同,更有侧重。主要以下区别:

(一)培养方式不同。金融学硕士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金融高级专业人才。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掌握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务,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既能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又能从事金融实务工作;金融学术型硕士,全日制硕士生一般为三年,在职(不脱产)硕士生一般为四年。培养方式自费、公费或委培培养。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包括金融分析师、风险(财富)管理师、产品设计师和金融企业领导者。属于应用型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也有些培养单位根据自身情况为2.5年。

(二)导师制度不同。金融学硕士是由校内导师负责培养。2009年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 2011年,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倡导高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实行“双师制”。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教育相互补充、使得我国由单一的学术型培养转化为学术、应用、复合型多远人才培养。金融硕士培养可借鉴金融学硕士培养的优势、经验。金融硕士项目刚刚出现,社会接受度不高。部分培养单位把金融硕士当成创收项目,把金融硕士低于金融学硕士来培养。这些错误倾向的存在,从本质上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势必会影响金融硕士的长期发展。

二、 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 、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四、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即校内、金融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培养中,两位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金融硕士的教学和管理。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创新革命,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将学术研究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金融专业学位校内导师绝大部分是原来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五、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传播思想、传授知识,开发其智力,提高其能力的授课方法。[2]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金融硕士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在理论学习阶段,仅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属于金融硕士教育的案例题库,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把实际的知识带到课堂上。利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增加金融硕士课堂的实践性与内容。

六、 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从业资格相互衔接, 是专业学位顺利实施的内在要求。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联系,是金融专业学位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是金融硕士走出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现阶段,金融类职业考试包括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结合的方式。可以在金融领域内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国际机构共同认证。由于金融硕士教育设立的时间较短,且我国专业学位缺乏与职业考试链接的经验,建设衔接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企业,社会,高校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金融硕士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培养质量,提高金融硕士素质。(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金融硕士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Z]

第4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31-02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金融发展新趋势、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金融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学科教育离开了实践教学就如同纸上谈兵。基于金融行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金融C构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给高校学生大规模实习实训,即使是在岗实习的大学生,多数情况下也无法接触到核心金融业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高校的金融人才输出与企业的金融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一套完整的可以模拟金融业经营的实际运行环境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程数量偏少,内容和形式单一

整体来看,普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是重点针对金融行业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领域开设实验课程 。[1]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无法涉及金融行业的其他业务领域,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租赁、期权投资等方面,不能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无法体现学科的交叉和前沿。

从实验内容来看,大多数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柜台式业务的基本操作,如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训,类似于金融机构的岗前培训,停留于浅层次的柜台操作内容,缺乏深层次的对金融业务运作的内核知识和原理的覆盖。此外,金融业务是立体、动态的,它与其他业务也会有交叉和渗透,比如财务会计、税务等,而目前的教学内容缺乏统筹安排,无法顾及这些方面。

从实验教学形式来看,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通常是通过在实验室的电脑上批量安装一些金融业务模拟操作系统,以学生操作软件的形式开展。这种形式显得机械化和流程化,缺乏对金融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还处于基于课程设置、行业各领域实训“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的虚拟性和仿真性还不够,不能模拟金融机构运营的现实运行环境,不能在一个有社会经济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实境体系中,模拟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此外,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应用型和设计型实验非常少。

(三)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受限

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受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方面。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任课教师普遍具备高学历和高理论素质,但却缺乏金融业实战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二是实验室设备和环境方面。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大多是计算机房的形式,随着学生规模的壮大,实验室工作负荷较高,且实验室布局紧凑,缺乏能提供小组研讨式学习和实境模拟的环境和设备。三是教材教参方面。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不多,高质量的尤其少,配套的实验教学参考书和指导书更是少见。

二、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金融学专业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 “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路线,基于层次架构而设计。

第一层,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巩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数理经济基础和经济学基础。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中,经济数量分析实验教学应注重模拟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将统计数据、数量分析方法和软件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西方经济学沙盘实训能突出沙盘式实验教学的优良特性,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情景模拟、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微观经济运营环境,让学生在集实战性、操作性、体验式于一体的实训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

第二层,专业技能实验。专业技能实验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金融业从业专业技能,包括商业银行的对公与对私业务、保险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信托与租赁业务以及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投资技能。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通常在仿真模拟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与租赁业操作环境的基础上,将行业规范、基础理论、操作流程和实务以模块化、主体化的实验项目串接组织,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强和巩固专业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于专业领域,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层,专业综合实验。当前金融业务综合化、整体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地交叉和渗透。[2]专业综合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金融机构后台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包括金融机构授信业务、风控业务、营销管理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沙盘实训通过构建仿真环境实现情景模拟和岗位设置,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中体验现实银行之间的竞争与经营,把握银行业在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的经营之道。金融工程实验依托专业分析软件,通过专题实验和项目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和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综合业务能力。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实训通过模拟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票据处理业务和信贷风险评估等业务流程及规范,让学生在信贷员、信贷科长等角色扮演过程中,掌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和信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和能力。金融营销管理实训旨在于让学生掌握作为银行客户经理、保险经纪人和证券经纪人等金融行业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市场调研、客户评价、产品和服务组合设计、客户关系维护与管理等基本营销能力,加深他们对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金融营销策划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投资(财务分析)实训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项目投资的评估方法和决策指标的运用,能应用项目投资决策的基本财务指标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价,加深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和投资决策能力。

第四层,跨专业创新实验。跨专业创新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交叉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创业模拟实训通过对真实创业环境的逼真模拟,让学生模拟真实企业的创立过程,完成创业计划书,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注册和创立企业的运营管理决策,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是支持高校经管类专业开展校内跨专业C合实验教学的实训项目,可全方位模拟现代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下,现代制造业、流通业及现代服务业(含金融业)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可让学生体验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下多类社会组织协同工作的方式,训练他们在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所需具备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协同工作中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以上四个层次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实验课程和内容设置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突出虚拟仿真式实验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弥补金融业现场实习条件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三、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条件的构建

(一)依托现代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为了实现高校金融学专业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必要综合应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灵活的金融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实验室建设有助于优化实验教学环境,节省实验室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的云架构设计应从硬件设备层、软件平台层、基础应用层和多端接入层四个维度,有所侧重、分步实施搭建。

(二)培养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

培养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一方面可以从金融机构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来担任实验教师,将他们从业过程中积累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风险意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可将学校的实验教师送到金融机构去实习,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力度。高校应定期将实验教师派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专业培训,了解金融前沿理论和实验技术。

(三)建设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高校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应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以形成和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核心。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性投入力度,发挥教育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多元主体作用[3],实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金融业从业人员以及技术开发人员相结合,共同开发、协同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秦菊香,苗绘,李海申,刘兢轶.金融学科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5):65-68.

第5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金融人才; 能力构成;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59-04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特别是金融问题的解决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从而对金融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高等金融教育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培养出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笔者在对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 提出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要求, 并就构建我国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思路。

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人才的质量是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我国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金融监管机制日趋成熟, 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范围持续拓展的蓬勃发展局面,金融业正处于向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总体而言, 与金融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培养模式, 主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财经专业进行培养, 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 金融专业技能课堂训练和少量业务实践锻炼为主 [1] 。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人才定位目标单一、模糊与金融发展多样化、实务化和全能化的人才要求不相适应; 较为单薄的能力塑造与金融业对人才全面的能力要求不衔接; 依托相关高校进行学院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行业实际业务需求难以契合; 填鸭式理论灌输的人才教育方法与人才发展规律严重背离。

鉴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和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状, 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对其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审视, 研究满足现代金融人才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结构, 以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金融人才, 同时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思路借鉴。

二、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能力构成

复合型人才(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最早起缘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Liberal Education)。一般认为,复合型人才是精通一个专业,并熟知多个相关专业或者通晓多个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多个学科知识交相融通、结构合理,且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审视和创造性思考,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 [2] 。

自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发表《自由世界的通才教育》积极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来,随着现代科学门类的不断交叉融合和技术发展的不断多元综合,市场对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全面化和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主流教育模式。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 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3] 。

囿于计划经济时代采取的苏式重专业、偏理论、窄口径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起步较晚。 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应用到金融人才培养领域, 直到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制度日臻成熟以及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新要求后,才逐渐受到关注。黄达(2001)在对金融、金融学和金融学科建设等金融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论述时, 较早地触及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在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4] ;中央财经大学“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05)率先对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集中式的研究讨论 [1] ;曾康霖(2005)对当代金融学科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做了全面梳理,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5] ;彭建刚(2006)针对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提出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研究性培养等举措以提升硕士研究生金融人才的知识整合能力 [6] ;王东升(2009) 对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改革培养方案、加大校企合作等改进措施 [7] ;徐学峰等(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发展的具体建议 [8] ;廖宜静(2010)从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面对金融人才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了系统论述 [9] 。然而,纵观已有金融人才培养文献, 在谈及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时,往往只是泛泛提及,不但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模糊,而且鲜见对其能力体系的全面刻画。笔者将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能力构成做出系统解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可以认为是以金融学为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心理学、 金融外语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本素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理解学习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各层次金融专才的统称。 复合型金融人才根据培养层次可以划分为基础业务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端决策人才以及研究与技术专才。 各类人才根据其对应工作层级和具体工作情况, 均应具备相应的以本专业知识和本职业务为主、 相关专业和相关业务为辅的多专业理论知识与多业务技能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并在基本科学素养和职业修养上素质过硬, 掌握必备的信息化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外语沟通能力,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具体问题。 各个层次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具体能力结构根据其工作内容和业务要求有不同侧重。 具体各层的能力构成如表1所示。

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涉及到诸多不同的具体金融工作、专业领域和市场类型的一大类人才的统称,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具备足以胜任本职工作需要的复合知识与能力结构、良好的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知识积累和能力积淀。当然,就具体工种和职责而言, 复合型人才因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而具有不同的内涵, 这些个性化的复合型能力要求需要在对特定市场需求和工作特点进行深入把握后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从而使得金融人才培养能够着眼实际,发挥出金融人才的最大效用。

三、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可借鉴的国际经验较多,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性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国内清华大学“停、转、并、改”的教改探索,南京大学的教学、能力和科研“三位一体”教改实践,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宽口径、厚基础、严要求”的教学实践等,也为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参考[10] 。但在金融这一具体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探讨还很不充分。 通过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既有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 并在对适应我国新时期金融业以及金融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现有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应明确将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具体构建中,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 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结合我国现有本、硕、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现状,以及复合型金融人才不同层次能力构成特点, 对我国现有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各组成部分具体培养任务进行明确分工。 本科教育以培养基层复合型金融业务人才为主要目标, 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中级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为主, 而高端的复合型金融决策和研究人才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培养。同时,在对各个具体层次、具体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设定上, 应进行广泛的事前市场人才需求调查研究,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始终做到以实用主义为指导, 充分贯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2. 设计科学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设计培养方案时, 要改变我国既有课程设置过度强调专业理论的窄口径范式,注重写作、数学、信息科学等基础性教育,加强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切实安排相关研究性课程和实践训练内容, 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学制安排和学习形式上,要在现有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即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等形式)、主辅修制度、选修课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学分制,加大学科交叉培养的力度,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制和途径 [11] 。此外,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还应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金融人才自身的成长规律以及他们由学校等培训机构向职业机构过渡过程中的特殊需要, 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等强化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力, 通过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增强学生承受人生挫折和抵抗生活压力的能力。

3. 完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 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对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能力锻造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广泛借鉴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采用的讨论会、工作坊、研究小组等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将应试式、 填鸭式理论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自我驱动的新型学习方式。重新审视和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建立重在过程考察、 重视能力表现的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在课外教育上,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专业和分专业的兴趣小组,通过文化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因特网, 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培养和教育熏陶, 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掌握基本信息技能。

4. 优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虽然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已经符合基本的教学需要, 但现有师资队伍限于既有知识结构和成长时代的局限,对信息技术、国际动态以及西方金融学、经济学主流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把握不够充分,运用不够熟练,形成了金融教学中的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应加大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经验交流, 严格教学激励与惩罚机制; 另一方面,应努力吸引谙熟目前金融业发展、通晓金融学理论、 洞悉金融学前沿的金融专才加入到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来。

5. 健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复合型金融人才本身就是着眼于人才市场需求提出的概念。因此,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学校培养、 在职培训和业余培养等整个金融人才成长过程入手, 将人才培养工作延伸到金融人才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 不断增强其复合能力构成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企合作兴办学生实习基地、金融俱乐部、企业员工培训班、 学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多样化形式, 一方面根据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身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不断充实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关于人才培养效果的通报和反馈机制, 不仅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进展和人才成长情况能及时传递到用人单位, 还能使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用人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使金融人才的供需双方达到有效互动,共同推动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

四、总结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金融业发展的人才要求催生出来的新型人才。 从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和金融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出发, 对其能力构成进行了设计, 并就我国现阶段转化既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合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培养师资和培养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培养具备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特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样一种较为系统的思路建议, 希望对我国现阶段明确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和进行改革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5(2):6-8.

[2]黄江美.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D]. 广西大学,2008.

[3]罗刚,李华. 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9):73-76.

[4]黄达. 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 当代经济科学,2001(7):1-11.

[5]曾康霖. 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 金融研究,2005(10):1-8.

[6]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健. 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7]王东升. 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8]徐学锋,马欣.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9]廖宜静. 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3-117.

第6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关键词]并举并重 学校教育 职业培训 农村金融人才

[作者简介]郁国培(1962- ),女,江苏南汇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凌海波(1981- ),男,安徽无为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多层次、立体化、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编号:yb2010110)和2010年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多层次、立体化、高技能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及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0R30G1120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27-03

一、现实背景与培养机制

(一)现实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简称并举并重),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贯彻《纲要》精神,应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切实做好涉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既能实现学生的顺利优质就业,又能实现办学市场的有效扩展。《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简称《金融人才规划》)指出,金融人才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农村金融离不开大量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熟悉农村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加强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自2003年8月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县域金融主体,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及邮政储蓄银行县域金融网点发展迅速,成为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年报,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已成立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组建县级农信联社2265家,村镇银行63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6家,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份额为15.2%,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但是,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的学历层次偏低,金融专业人员相对偏少,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依然短缺,已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早在2006年,为解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的问题,银监会出台《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16年,形成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相协调的员工总量及合理的年龄梯次和文化、专业、分布结构。据《金融人才规划》,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由2009年的37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48万人和2020年的515万人,其中县域金融人才支持工程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将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可见,当前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优良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机制

我校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金融类高职院校,主要为行业基层岗位培养职业人才。近年来,践行“并举并重”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农村合作金融(简称农金)专业为依托,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②、农村金融学院③为平台,探索实践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农金专业面向在校生开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热爱农村,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营销,才能兼备的农村金融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学员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学历提升和岗位培训需求。农村金融学院主要发挥行业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部门的纽带作用,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开展订单培养。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和运行,一方面,农金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全面协作,通过整合师资队伍、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享校友和社会资源等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另一方面,推进产学合作,扩大农村金融学院的合作企业,继浙江农信联社之后,邮储银行及农行浙江省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陆续成为我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育人框架下,也引进了行业企业的人力、物质等资源,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如图所示:

二、实施措施及具体实践

(一)优化全日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订单培养

由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老师经过多次研讨,确立了“一年级金院学子、二年级系部学友、三年级企业学徒”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修订完善了全日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环节,形成了以校内理论教学、专家讲座、课程实训、技能训练与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顺应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适时优化调整。以农村金融学院为平台,在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的助推下,与浙江省农信社系统、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开展订单培养。二年级下学期,行业企业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组建订单班,三年级进入订单人才培养过程,将全日制教育与岗位培训有机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职业人才。

(二)重点拓展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基层员工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

我校前身是浙江银行学校,被誉为浙江银行业的“黄埔军校”,在浙江金融业具有深远影响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在行业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美誉,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浙江农信社系统、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指定培训基地。近年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开展农村金融机构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基层在职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主动加强和委托培训单位的合作,通过共同量身定制培训包、共同研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共同选择专业教师和行业培训师、共同建设实训条件等保证了职业培训预期效果的实现。在学历教育方面,通过引进和统筹优质继续教育资源,重点为进入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校友服务,提升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建设与体系重构兼顾职业考证、学历提升及岗位培训的需要

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岗位任职资格和从业能力的劳动者。培养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

容选择方面,重视职业资格考证和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并兼顾职业发展的较高学历要求。基于此,在课程建设与体系构建方面,如“金融基本技能”按照行业标准设计技能水平的认证考试;接轨银行、会计、外汇、证券等金融从业资格考试,开设“货币金融学基础”“金融法规与案例”“小额信贷实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际金融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兼顾考证要求设定教学内容;“三农经济”“农村金融专题”等课程深化专业知识;“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等为学生的学历提升奠定基础。上述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新入职员工和基层一线岗位培训对相关课程的需求。

(四)多方形成合力,夯实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基础能力

基于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共同需要,以农村金融学院为纽带,发挥农金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各自人力与资源优势,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在师资方面,整合校内专兼职师资力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能手、专家、内训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专业教师中名家名师的培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团队。在实习实训基地方面,着力建设“学做一体”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和遍布浙江城乡的农村金融网点实习基地。已建成校内实训室4个,总面积1470平方米,员工培训实训中心近1000平方米,与行业企业共建布局全省的校外实习基地50家,其中紧密型21家,有效解决了实习实训场所的数量不足和功能不全问题。此外,多方合作还体现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诸多方面,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

三、初步成效与启示

(一)初步成效

1.培育了大量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支持了农村金融业发展。全日制学生中农村金融机构订单就业人数由2009届的441人增加到2013届的536人,在金融就业残酷竞争下总量仍呈稳定增长态势,5届就业累计达2453人;农村金融机构职员培训由2009年的2390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5831人次,2009~2012年9月底,累计培训学员17293人次。学员类型以新员工、银行柜员、客户经理、主办会计、后备人才等为主,培训特色明显。人才培养的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力支持了地方农村金融业发展。

2.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农金目录外专业的设立、建设与发展是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依托,农金专业是2010年度省级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与校内协作,优化整合和共建共享师资团队、课程与教材、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条件,显著提升了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不断完善了专业学生、订单学生、培训学员三大类人才培养机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据麦可思调查,2010届农金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713元,对口就业率为92%,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率为96%,农村金融机构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率为95%。

3.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近年以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为主题,共调研省内金融机构近百个,完成3个省级教研课题,出版专著2部,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近20篇,编写出版农村经济金融类教材5本。多位专业教师融入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专题调研,接受行业委托课题,担任农村金融机构独立董事等,为农村金融行业和机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二)启示

1.人才培养要构建校企合作与校内协作机制。“并举并重”培养职业人才,明确了全日制学校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对等地位。对于职业人才培养来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都要指向职业能力与素质。首先要整合校内的师资、课程、教学场所等资源,加强校内协作,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条件保障。校外资源是做好职业人才培养的另一支柱,加强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校友、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充分了解人才培养要求和需求信息,引入校外人力、物质等资源服务校内人才培养,进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构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行业企业基层一线员工的人才标准及其变化的理解更为透彻,为学校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及相关建议。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及实训条件建设等为职业培训提供优良的资源条件。两者的资源共享,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优化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如师资队伍建设,在适应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可以优化双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

3.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要辐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是提升办学能力的基础工程。当前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仍以服务学校教育为主,基础能力建设多是基于全日制学生的职业化培养,而相对忽视非全日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的要求。考虑到职业培训的旺盛需求及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重视非全日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对基础能力建设的要求。故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要求、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要主动辐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水平。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EB/OL].,2011-12-31.

②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下属二级学院,主要负责非全日制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

③农村金融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合作组建的产学合作学院。

[参考文献]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农村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重地项目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6(8).

第7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金融学教学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

在金融学教学中,注重对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微观金融学方面比较不受重视。这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金融运行的绩效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观因素,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倾向于宏观理论方面忽视对微观层面的教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微观层面的金融学理论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把金融学的微观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在金融学课程设计时,加大微观理论的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的相结合,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宏观理论的地位。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合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更需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经济发展中真正培养出人才。所以金融学课程设计要增加国际金融学的内容,比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在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扩大金融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这就需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数理知识,否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除与数学关系较为紧密外,金融业务的信息化也是金融发展的趋势,这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因此,课程设计时就要注意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金融理论的转化成为市场所需的技术,促进金融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

教学现代化,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手段。在金融教学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脱离原始的“黑板粉笔”教学,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掘金融学教学的潜力。比如,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相关的软件配套设施,比如银行软件、证券软件等进行实践教学。金融实验室可以真实地模拟现实市场环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金融实验室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在现代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金融教学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金融学微观理论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等实现。也可以开展金融模拟投资竞赛和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组织专家讲座、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现行的金融学教材偏重与理论,对实践的部分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设中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在教材建设上要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将其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

教材建设要与师资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教材建设能够确实起到作用,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师资力量建设中,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给予全面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对方案来提高教师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教材就教师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对教师进行培训、业务交流等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能够与教材同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也要根据教材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发展。此外,教师队伍建设紧跟时展,金融学理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师具备较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合理的理论结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培养上,要切实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科学的考核奖惩办法优化教师队伍。对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要从制度上安排,促进他们自身的提高,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教材建设需与提升网络教学环境相适应

教材建设立体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所谓教材立体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设中,包括核心教材、课程说明、课程大纲、学习指导、学习要点、重要概念、问题解答、活动建议、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实验实训指导、在线课堂、复习题库、课程试卷、政策法规、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课程立体化教材。通过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先进条件。

(三)教材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实践课的一致性

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他们能够对金融市场做出敏锐判断,对市场业务能够熟练操作。所以在金融学教材的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实践内容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手段,是纯粹的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与纯粹的实践课的衔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时,在教材实践课的设计上要教材结构“模块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用时可以将银行、证券、理财等内容进行模块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模块,便于选择性组织教与学,使教材更加实用、适用,职业特点更加突出。此外,在金融学考核方式方面要多元化,根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改变过去以笔试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可以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对实践环节,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之类,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四、结束语

第8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关键词:CPE模式;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成为多所高校的重要目标。广东金融学院作为一所具有金融学科优势与特色的经管类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社会发展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其专业紧密结合金融行业的需求设置,这样的办学方向以及专业设置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必定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本科层次”和“应用型”决定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依赖于课程体系设置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将从课程体系设置角度,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研究金融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

1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广东金融学院突出金融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特色,通过将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推动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化知识,形成了以下几个特色。

1.1 构建综合能力培养专业平台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计科系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基本满足对口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围绕综合能力培养所构建的专业平台与实践平台的衔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图1是金融计算机应用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型。

1.2 构建能力转化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学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学校努力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计科系产学研合作基地暨学生实习基地是由广州市正泰商业数据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平台,给计科系作为教学与科研所用,还支持学校举办各类创新设计大赛,比如正泰数据杯金融行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创新设计大赛,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和技术开发活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体验与感受回课堂。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获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专门人才的技能和技巧,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三创教育融入就业平台

就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升的平台。计科系以“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为目标,以“三基”(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早”(努力促使毕业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三适应”(努力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为要求,通过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还与产学研合作单位共同探索培养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所谓三创教育是指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知识经营为内容,培养能够创新并转化知识为创业活动的教育,更是以学生为知识经营的载体,通过创业实现知识商业运用,从而达到将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三创教育是新型的产学研平台。

计科系的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大学生实习基地而构建,它既是一个三创教育的平台,也是一个通过项目实践将专业知识与规划商业模型、尝试商业行为相融合的平台,通过专业教学与三创教育的融合,为金融行业以及IT行业培养既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又懂金融商业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2 传统课程模式的弊端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离不开课程模式的科学设置。然而,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已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延续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很多高校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实践课程体系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堂上,被动吸收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实际,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传统的课程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刚刚踏人大学校园、充满求知欲望的新生,到大四已蜕变成只懂得在考试前突击背书的“应试机器”,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懂纸上谈兵,不懂实际应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储备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缺乏就业竞争力。

3 CPE教学模式特点

3.1 CPE模式及精髓

为了有效实现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克服传统课程模式的弊端,在吸收传统课程培养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创业与就业发展需要,广东金融学院推出了CPE三段式课程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目标,由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就业导向课程组成,凸显“大金融”应用型人才特色。

(1)前3学期为基础核心课程培养阶段,按照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基础核心教育课程模块(CoreCoures);

(2)第4—6学期为专业课程培养阶段,按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专业教育模块(Profession Coures);

(3)第7、8学期为职业教育课程培养阶段,根据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需要,设置就业导向课程模块(Employment Coures)。

CPE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把本科生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定位,按照对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作用来划分为CPE3种类别,不再仅仅把知识按照学科进行划分。

3.2 课程教学的GPE模式

参照专业CPE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将CPE精髓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对某些课程尤其是实用性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划分,即进行CPE分类,对每个知识进行定位,进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c类知识即核心知识,这是课程的基础,跟专业培养及就业关联性弱,知识类型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c类知识需要学生必须掌握,因为这是课程的基础内容,主要涉及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P类知识主要涉及该课程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应用或者不同技术阵营的知识。不同专业对同一门课程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因此,P类知识紧密联系学生基础和专业背景。这一类课程是课程教学的主体,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课程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或者爱好进行选择。

E类知识主要包括课程知识的最新发展,是在实际工作中对该课程知识的应用技能和应用技巧,对学生就业很有帮助。E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材外的知识。学生掌握了E类知识不但能感到学有所用,还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总之,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CPE模式对课程知识重新组织,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紧盯社会应用,做到学有所用。

4 金融计算机应用课程CPE模式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必须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金融计算机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学科基础,兼容并蓄金融、会计学科基础,以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为专业的两条支柱,发展“面向金融,财会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课程应用性强,技术发展迅速,非常适合CPE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设计上,CPE模式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金融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包括职业集群课程、拓展提高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

为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要求,学院建立了较为完整和实用的课程体系。我们首先突出专业文化和实用性、人文性特色,加大学科基础课的选修比例,提供更多的专业选修课和科学、人文素质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保证公共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完整、稳定的同时,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金融、会计等优势学科相结合,不断扩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课程内容的CPE划分见表1,各类知识的教学目标见表2。

第9篇: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创新与创业;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30-002

一、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动态分析

(1)按照Lundstr・m和Stevenson(2001)的观点,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和创新技能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人们的创业精神,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早在1919年,美国的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一场“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根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1990年以来该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元。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

(2)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探索开展的较晚。2002年教育部确立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入融合是大势所趋。

(3)2013年以来,以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借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创造能力。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成为实业界和学术界热议的主题,国内外金融教学、科研单位,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追踪互联网金融最新前沿动态,不断丰富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我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前央行下辖的金融院校之一,河北金融学院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所以金融学科为主的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无数高端金融从业人才,并即将纳入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系列。目前国内外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各种金融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领域最具创新和创业的前沿领域。金融学科作为我校的主要学科,但我校对互联网金融的教育教学管理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未设计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教学方案,也未开展互联网金融创业的教育方案,远远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实践发展,不利于我校继续保持金融学科教育教学的领先地位,不利于我校培养金融类应用型本科人才。

(1)建立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我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互联网金融校企合作项目。邀请京津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我校的互联网金融合作项目,丰富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

(3)设计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

(4)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实习,亲身体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

(5)提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目前我校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支持,不利于学生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创业制度,对互联网金融感兴趣的大学生均可参加本项目的实施。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设计,以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为例

(1)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我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在知识要求方面要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系统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政策的基本框架,了解学科理论前沿和法治建设的趋势;了解金融、会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包括一门外语、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和文献检索知识以及方法论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法学、金融学等方面的基本业务技能;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金融以及两者结合部分的实务训练,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规范金融企业行为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对金融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的能力。

(3)素质要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刚正不阿的品格;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4)培养模式。开展互联网金融校企合作项目。邀请京津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我校的互联网金融合作项目。纳入合作项目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学生一方面参加学校的理论课程学习,另一方面必须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实习,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修课程。

(5)课程体系。开设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分别为《互联网金融理论与最新发展》《P2P融资平台商业模式与典型案例》《众筹融资平台商业模式与典型案例》《网络银行商业模式与典型案例》等,并开设《P2P融资平台软件应用》的实验室课程,在互联网金融实验室进行上机操作。

(6)教学内容。讲授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互联网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以及互联金融商业模式。对几种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如P2P、众筹融资、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等进行专业授课。

(7)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一,开展案例教学方式。对目前运作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典型案例教学。其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其三,组织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实习,亲身体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8)提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建议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之外,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纵观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条列措施,如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于2014年3月29日举办了第一期“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高管培训班”

在此基础上,中央财经大学于2014年3月国内首推专题讲座式课程《互联网金融》,该课程是面向2013级全日制学术型及专业硕士研究生全新打造的新型选修课程,并被写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学分为2学分,于3月-6月期间共举行了讲座8场(约32课时),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建军教授主持了各期课程的讲授和讨论。课程邀请到罗明雄、黄震、易欢欢、董宝青等校内外知名人士,采取授课内容专题化、师资结构多样化、考核形式灵活化等几大创新模式,按照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设计安排讲座专题,根据课堂笔记质量进行考核,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思维方式。除此之外,中央财经大学于2014年成立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专门致力于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的科研教学工作。2014年上海金融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制定并实施创业指导工作的规划和规章制度,并具体指导各学院系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全校性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指导以及相关活动的组织;举办国际国内学生创新创业专题研讨和交流;负责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负责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园区的日常管理等工作。上海金融学院于2014年正式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为通过自主测试选拔具有从事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相关领域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