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

第1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税务审计;账务调整;调账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23-02

税务审计中查出的大量错漏税问题,多属因账务处理错误而形成的。在查补纠正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的调整问题。如果只办理补(退)税手续,而不将企业错误的账务纠正调整过来,使错误延续下去,势必会导致新的错误和错漏税造成重复补(退)税问题,也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因此为了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防止新的、重复的错误发生,必须做好审计后的账务调整工作,使错账得以真正纠正。

一、调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错账调整根据具体情况虽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调账方法都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保证调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正确性。

首先,账务调整应与现行法律规范相一致。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凡是违反各种法律、法规的核算,只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调整,才能纠正其错误的核算,反映企业的真实的财务状况,才能保证国家税法的贯彻执行。

其次,账务调整应与会计核算原则相符合。会计核算方法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运用科目、编制分录都有具体规则,不仅日常的核算要按照其基本原理进行,而且在纠正错误,作出新的账务处理时也必须符合会计核算原理。只有这样,才使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得到正确反映,保持上下期之间核算的连续性、完整性,才能保证调账的科学性、正确性。

第三,账务调整要力求简化。调账所采用的方法既要能纠正差错,又要简便易行。调账不是将原错账连同正确的会计分录全部冲销后再重新记账,应尽量采用综合调账法,在纠正错账的同时一并作出正确的账务处理。对需要调整的相同性质的多笔经济业务,调整时应尽量合并为一笔会计业务。对记录经济活动过程的有差错的会计业务,在检查时该项经济过程已经完成的,调账时应只对其结果作出反映,反映经济活动过程的过渡性会计科目应省略。

二、调账的内容

调账内容是指对检查中发现的错漏账项应调整的会计科目。对错账的调整,应根据错账事项的所属时期、问题性质以及会计科目处理的要求进行确定。现行会计制度对有关企业日后调账所运用的会计科目作了规定,在税务稽查后调账应依据执行。但是税务审计调账中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应灵活掌握。

(一)本期审计的本期纳税差错调账内容的确定

本期审计的本期的纳税差错,应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的基本要求,调整本期相关账户。

(二)本期审计的以前年度的纳税差错,调账内容的确定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本年度发生的以前年度的损益的事项,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予以调整,企业由于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影响企业缴纳所得税的,可视为当年损益,按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

(三)对审计查出的增值税的账务调整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审计后的账务调整,应设置“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专门账户。凡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增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凡审计应调增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减销项税额和进项税转出的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全部调账事项入账后,应结出本科目的余额并对该余额进行如下处理:

1.若余额在借方,全部视同留抵进项税额,按借方余额数,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项)”科目,贷记本科目。

2.若余额在贷方,且“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无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3.若余额在贷方,且“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并大于或等于这个贷方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

4.若余额在贷方,且“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但小于这个贷方余额,应将这两个账户的余额冲出,其差额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四)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账项,但未按税收规定进行的纳税调整的调账内容的确定

根据现行税法和会计制度规定,对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账务处理,但未按税法规定调整有关项目而少纳的税款,只作补提税金的账务处理,不调整其他会计账项。

三、调账的基本方法

(一)冲销更正法

冲销更正法,是指对企业原错误的会计分录,先用“红字”编制一套相同内容的分录,或作内容相同方向相反的分录予以冲销,再通过编制正确的会计分录,以反映账务真实情况的一种调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原错账所反映的会计科目对应关系不正确或重复记账的经济事项的账务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如需要调整的错误会计分录的账户是多栏式明细账只能用红字冲销更正法。

(二)补充更正法

补充更正法,是指通过作补充会计分录直接进行更正的一种调账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原错账涉及的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数额有误或分录有遗漏,或发生的经济事项未作账务处理,不需冲销原分录,而用补充分录直接予以更正的一种账务调整方法。

(三)综合更正法

综合更正法,是指将冲销更正法和补充更正法两种方法结合并用进行调账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查出的同一笔错账只是借贷一方科目错误,或者错误问题较多,涉及错误分录较复杂的账务调整。

例如,某工业企业销售产品一批按售价计10000元,成本价为8000元,价税合计11700元,收入存入银行。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产成品11700

审计人员审计发现后如果属于本年度事项应作如下调账处理:

借:产品销售成本8000

借:产成品3700

贷:产品销售收入10000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1700

如果属于以前年度事项应作如下调账处理:

借:产成品3700

贷:以前年度损溢调整2000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1700

补提企业所得税

借:所得税66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660

第2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一)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的内容 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是财政部2006年制定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所规定的,笔者将相关内容整理为表1:

(二) 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问题学术界已有较多讨论,但都不够全面、深入和系统。笔者通过对表1所列内容的分析,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会计要素不能全面地反映纳入会计核算和监督对象范畴的全部经济活动。根据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利得和收入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流入,而损失和费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流出,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却没有将利得和损失正式确定为会计要素,这就将会计对象中的非日常经济活动隔离在了会计要素体系之外。

(2)会计要素体系不能与财务报表体系相对应,从而不能满足其作为财务报表基本框架的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阐述,财务报表体系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要的报表,而会计要素体系中没有完整地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和股东权益变动表要素。

(3)会计科目的分类与会计要素不相一致。一方面从内容上看二者是不一致的,会计科目中包括了利得和损失类科目,而会计要素中不包括利得和损失;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看二者也是不一致的,会计要素有六个,而会计科目有五类,并且除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要素与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实现了对应,其余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形式上不相一致。

(4)利润表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交叉、重叠,其数量关系混乱,逻辑不严密,影响了损益的正确确认和计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利润与收入和费用并列为利润表要素,而从利润的定义来看它是收入与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的计算结果,因此利润与收入和费用重叠。

其次,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是本期形成的可供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以及利润分配之后形成的未分配利润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所以利润要素从内容上看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

最后,“利润=收入-费用”这个数量关系等式按照这三个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不成立的。根据定义,利润是广义的范畴,除了包括收入减费用的差额,还包括部分利得和损失;而收入和费用都是狭义的范畴,仅指日常经济活动的结果。之所以这个等式还保留着,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的传统思维,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也成为普遍被认可的业绩考核指标。但是这个等式反映的数量关系混乱、逻辑不严密,给学习和运用造成了困惑和不解。

二、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重构思考

(一) 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经济环境的是重构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经济环境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财务报告的目标导向,而会计要素体系要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和帮助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达到促进经济环境发展的效果。这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

我国现行的会计要素体系会计要素设置不够全面、会计等式不能清晰地反映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科目的分类也与会计要素不相一致,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需要重构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1)经济环境动态多变和复杂化,导致经济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使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内容。比如,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越来越频繁,而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形成了“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损益项目,而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中只包括狭义的“收入”和“费用”,不能涵盖这些项目的内容。本文将以“全面收益观”为基础重新设置会计要素的内容,将“利得”和“损失”设置为利润表要素,使会计要素体系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

(2)经济环境中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股权关系,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从以往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已经扩展到了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一个庞大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仅包括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经营成果的利润表,还要包括反映现金流量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和反映股权关系变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现行的会计要素体系不能与这四张报表构成的报表体系相对应。比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及其相关的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在现行的会计要素体系中还未提及。本文将借鉴美国的“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提出把“所有者投资”和“所有者分配”连同“综合收益”等设置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素,并提出了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的构想,使会计要素体系能够与财务报表体系相对应。

(3)为了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个目标体现了“经济决策”为主,“受托责任”为辅的理念。会计要素体系是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报告作出经济决策的基本框架,而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中会计等式内容不充分,数量关系不准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导向。比如,利润表等式不能反映利润表的基本框架,而所有者权益表等式和现金流量表等式还尚未包括在内。本文将重新构建利润表等式,体现“全面收益观”,并根据重新设置的所有者权益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构建了有者权益表等式和现金流量表等式,使会计要素体系能够发挥财务报告基本框架的作用,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经济决策的效率。

(二)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重构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重构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我国会计要素现行定义的原则。这是重构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因为,我国现行会计要素的定义经历了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的初次提出,到2000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新定义,再到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重大调整的发展过程。每一次修订都是财政部汇集社会各界宝贵建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尤其是2006年准则中所作出的调整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和立足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的理念,是经得住理论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的。比如,国际会计准则以“流入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广义的“收益”的定义,既包括日常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也包括非日常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而我国会计准则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狭义的“收入”的定义,反映日常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同时还提出了“利得”的定义,反映非日常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这种定义方式有助于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业绩的构成,从而对业绩质量和可持续性作出判断的需要。

(2)权衡“成本”和“效益”的原则。从尽量节约笔墨、降低成本的角度看,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做得是不错的:六个会计要素、三个会计等式,外加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非常清晰、高度概括,也非常简单。但是所取得的效益怎么样呢?使教学、学习和运用中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思路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也使理论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见仁见智”的局面,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认为,会计要素体系应当首先保证实现其“效益”,即会计要素体系要涵盖全部经济活动的内容、与财务报表体系相对应、构成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和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经济决策导向。然后在设计会计要素内容和数量关系等式时注意措辞尽量简洁、概括、清晰,避免内容繁琐、交叉重叠和逻辑混乱等问题。

(3)会计要素能够满足设置会计科目设置需要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并据以开设账户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是设置会计要素体系的直接目的。对于我国现行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类别不相一致的情况,很多学者都认为应当根据会计要素调整会计科目的类别,即将会计科目体系整合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利润类。具体调整内容为:将共同类科目视余额方向分别归入资产类和负债类;将成本科目类归为资产类,理由是成本属于存货的范畴;将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从所有者权益类中划出来归入利润类;将损益类拆分为收入类和费用类等。本文认为会计科目体系应当根据新的会计要素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类别相一致。

三、 重构后的我国会计要素体系

(一)会计要素体系的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对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进行重构如下:(1)根据财务报表体系设置会计要素,如图2所示。增加了“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从而完善了利润表要素;增加了“所有者投资”、“所有者分配”、“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连同“净利润”一起构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素;按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的思路设置了现金流量表要素。

(2)根据财务报表体系和新设置的会计要素,重新构建了会计等式,全面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图3所示:

(3)以报表体系为框架,根据新设置的会计要素相应地调整了原有会计科目的分类。首先将共同类科目视余额方向归入资产类或负债类科目,并将成本类科目归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将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重新整合为利润表科目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科目;最后按照现金流量表的具体结构设置了现金流量表科目。如图4所示:

(二)重构会计要素体系实现的目标 通过上述会计要素体系的重构实现了如下目标:

(1)将反映非日常经济活动的利得和损失纳入会计要素体系,使会计要素能够全面地反映会计对象范畴中的全部经济活动。

(2)通过整合原来的会计要素和新增加一些会计要素,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要素、利润表要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及相应的会计等式,实现了会计要素体系与财务报表体系的对应关系。另外,根据现行准则所规定的现金流量表的结构设计了现金流量表会计科目,方便了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避免了使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给学习和运用带来的困难,使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由复杂变为简单。

(3)按照新的会计要素对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分类调整,实现了会计科目的分类与会计要素的划分相一致。主要体现在将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几个原来归属不清楚的会计科目界定为利得或损失类科目。

(4)对利润表要素和相关的会计等式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整合,解决了要素之间交叉、重叠,数量关系混乱,逻辑不严密等问题,有助于会计要素的正确确认和计量。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一)制度规定过于笼统,与金融业的特殊性不相适应

为了保证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金融业会计制度在当初制定时对金融业务进行了高度地浓缩和概括,却忽视了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规范上,会计科目过于概括,尤其忽视了银行业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形成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实务操作中行不通,各系统行不得不补充新会计科目以满足需要。

(二)制度规定不细致,形成账务处理随意性大

金融业会计制度对某些金融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模糊现象,规定上的模糊形成会计人员理解上的差异和操作上的无所适从或随意性,结果使不同系统或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三)会计制度没有伴随新业务的出现而及时地进行修订与完善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会计规范相适应。但金融会计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滞后于金融业务的拓展,形成各单位自行设计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会计处理方法的各异,不但影响了新业务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信息的共享和金融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再者,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会计面临着确认、计量和揭示的新问题。由于新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按现行制度规定,是不能在表内确认的。再加上新的金融工具发展较快,种类很多,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金额、期限均不相同,他们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也不同,金融会计对它的反映、控制显得相对落后。目前,很多创新的金融工具,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隐藏的潜在隐患,有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外损失的风险。

(四)现行会计制度与金融业会计电算化不相适应

现行金融业会计制度主要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金融业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不仅会计核算手段发生了变化,会计操作技术发生了变革,而且也会对金融业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影响。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账册、报表的设计,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一些特定的电算化制度,原有的会计制度必须根据会计核算手段的变化进行重新设计。但现今的情况是金融会计制度没有伴随金融会计电算化进行相应的设计,结果导致实际执行中用手工处理情况下的会计制度强硬地去套取电算化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导致各行会计资料异常复杂和不规范,从而导致会计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受到影响。

(五)会计制度支撑不足

1.稳健性原则使用不到位。如: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没有按照贷款的质量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度提足,不能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得贷款风险分类在会计核算上的体现不全面。而作为稳健性原则的另一种体现则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取舍。从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加速折旧法更符合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消耗的客观事实,但目前对其限制较死,在资产更新加快的今天,势必会出现企业前期虚增利润,资产超期服役的现象。再者,稳健性原则只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预计可能的利得,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相悖。

2.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构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会计体系不完善,滥用会计科目,账务核对制度不严;现行金融会计缺乏由会计事项中反映的金融业务动态进行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和研究,工作多滞留于账平表等;不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资料,不利于内控制度的严密执行,也妨碍了银行对未来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作出科学定量规划。

二、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路

(一)基本把握点

1.会计制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持。主要包括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方面。其中哲学作为方法论,是构建会计制度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石;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会计学的基础学科,是构建会计制度目标的两大支柱;法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构建会计制度思想的支柱。任何会计制度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会计制度,产生了法典式会计制度、规章式会计制度、混合式会计制度和社会式会计制度等不同的会计制度模式。针对我国的会计环境,应该继续坚持规章式会计制度模式。

2.会计制度的设计具有多重性。不同层次的会计制度,其设计主体也不尽相同。规章级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可以是财政部、国务院其他部委或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是企业本身。

3.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包括符合政府要求、考虑企业特点、采用综合导向、实施国际协调、坚持稳定适用、供求平衡以及遵循成本效益等方面。

第4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资源储备三者间寻求发展的均衡,它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原则,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它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特别强调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鼓励对资源、环境有利的活动,摒弃对资源、环境不利的活动。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在发展问题上将人类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经济发展引向健康轨道。

一、构建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

社会成本理论是构建环境成本会计的理论依据。社会成本是指由于环境污染等外部影响给社会增加的负担。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根源在于企业未考虑其生产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外部影响而产生的相应成本。环境经济计量就是按市场价格把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进行内部化,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把经济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采用货币形式进行费用效应分析,计算由于环境损耗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并将其内部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会计属于经济计量范畴,是计量与报告企业外部影响的重要手段。因此,社会成本理论是推动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环境成本计量的基本原则

成本的计量,关键是要遵循配比原则,即企业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应相互配合。运用配比原则,就是要判断成本与收益的合理关系。本期的成本只能与本期的收益相配合,如果收益要等到未来才能实现,相应的费用就必须递延分配于未来的收益期间。环境成本的计量也应遵循同一原则。

按成本收益的匹配原则,当期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应在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涉及几个期间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应进行资产化,在有效期间内提取折旧或进行摊销。预计未来支付的环境成本,应依据其发生的可能性和金额的合理预计进行评估,作为或有环境损失处理,或者作为环境负债处理。而对当期以前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成本的当期发生额,则应对过去年度的损益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环境成本计量的具体内容

1.自然资源损耗。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量消耗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1)资源消耗成本。核算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

(2)自然资源超额消耗。主要指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可按历史成本计价。

(3)环境污染损失。如农田、江湖污染、自然景观污染等造成的损失,其损失可根据污染后,按恢复或预防损害所需的成本估价,若有赔偿费及环保部门罚款时,可按历史成本直接计价。

(4)环境机会成本。核算资源闲置成本,包括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费用、科研费用等。

2.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环境保护所发生的支出,包括“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

四、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为了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应当设置一个“环境成本”会计科目,并按环境耗减成本和恶化成本(损失成本)、环境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设置其明细科目,以充分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分配、结转,以便于企业进行管理控制,使信息使用者更为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环境形象。“环境成本”科目属于损益类会计科目,其借方登记当期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的支出以及分配计入本期的环境成本。平时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本期实际的环境成本,期末,该科目借方累计数额全部从其贷方转入“本年利润”会计科目的借方,结转后没有余额。

其账务处理为:

1.本期发生的与本期相关的环境支出:在发生时借记“环境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相关科目。

2.本期发生的与本期不相关的环境支出

第5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会计 核算 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会计核算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也不断形成了新的核算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会计核算系统。现代信息化条件促使会计核算的准确度、精确度不断提升,促进了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现代信息化条件会计核算方法产生变革的动因、并列举了相关变革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变革的动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核算

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实务的结合,是适应现代经济信息化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通过建立一个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以及传递,为财务管理者执行会计核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方法是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来对资金极其变化做出计量、记录和报告,可以说其本质就是对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随着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将行业相关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信息化,新时期人们对于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产生了改变,继而促使了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而同时信息技术又为会计核算方法的变革提供了可能。

(二)会计核算方法变革的动因分析

第一,使用者需求改变。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的“无纸化办公”模式越来越严重,企业的经营管理数据不再利用传统的纸张书写的方式呈现,而是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利用计算机硬件存储、传输。各种信息之间的交叉性和关联性急剧增加,对于财务管理者而言,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并不再局限于货币信息,而更加需求一些非货币信息来辅助他们对货币信息的精确判断,例如公司背景、经营数据、股东信息等。除此之外,财务管理者对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这些新的要求必然会导致会计核算方法的变革。

第二,传统方法的局限。传统的会计核算是针对货币信息的数据处理,它的处理结果十分单一,仅仅能为某一些财务经营活动作出决策参考。而基于现代企业的一体化管理而言,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忽略了企业的一些有营养的经营信息,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常常以报表形式呈现,并且过程具有很严格的序列,不能够随意打乱,限制了会计信息的多样化应用。

二、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变革的具体体现

(一)电子化凭证

会计凭证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载体之一,也是会计实务中最基础的会计文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为确保会计凭证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传统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会计原始凭证的内容形式、填制格式、处理方法、传递时效上都做出了同一的规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原始凭证的电子化形式被广泛使用。

现阶段,许多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将更多的企业经营信息、财务信息进行数据化存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相关合同、保险单、提单、发票也逐渐被电子记录所代替。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签名进行了法律认可,确定了其法律效力,进一步促进了原始凭证电子化、智能化的发展。实际上,现在许多企业应用的财务系统中,已经实现了对原始会计凭证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例如现行的ERP系统通过设置“定义非对应科目”、“月末自动结账”以及各核算模块自动生成的转账凭证的功能模块,来实现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

(二)会计科目精细化

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确企业当下的经营状况,并给企业的未来经营做出决策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科目可以称得上是其核心要素,会计科目主要设置意义在于反应一定的经济活动,会计科目的内容不断细化,那么就能够更加细致入微的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能够更加微观化的表现企业的经营状态。

按照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科目编码需要分级设置,但仅仅只是对总账科目代码做出了明确规定,而二级科目则一般由企业根据实际来自行设置。但随着现代信息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量也急剧增加,对于会计科目分级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的精细化会计科目乃是当前环境下会计核算的实际需求,目前国内的财务软件主要是采用设置辅助核算项目的方式来提升会计科目的灵活性。而且辅助核算项目可任由不同的科目共同使用,实现了多个科目对同一项目数据的共享同时,一个科目也可以同时关联多个特定项目,使不同辅助管理要求的项目共享一个科目的数据。

(三)财务报告体系的网络化和互动化

传统的会计核算所依赖的会计信息往往来源于会计报表,这种报表的制定往往具有定期性和定量化特点,并且是在一套严格有序的流程中被整理与计算得出的。会计报表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基础会计信息的呈现形式,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忽略了会计信息的个异性。因此,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报表所呈现出的企业经营情况往往是具有综合性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结果,这就让许多决策无法落实到某个信息中,从而促使财务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凭证的电子化、会计科目的精细化使得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会计信息都存储在计算机设备内,对于财务报告的形成,形成了一定的随机性。通过调取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机的选取一段时间的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利用财务系统中的加工模型以及报告生成器,按照用户的需求编制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财务报告,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给使用者。当然,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会计财务系统设置保密等级,以进一步的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一般可以采用会计信息的分等级授权的形式进行保密。

(四)会计处理方法的新选择

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更加紧密,信息数量也逐渐增加。在对会计信息处理的方法上也出现了新的变革。对于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优劣、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其实践等问题,现代化信息共享技术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局限,可以用公允机制对资产计价,计量属性将会向公允价值计价发展。对于手工会计下的存货计价法,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发展出了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信息,且核算结果也更加精确。累计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等, 而加速折旧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选择。

三、结语

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处理将会实现高度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并且能够实践个性化需求。核算工作所面对的难题不再是资料的取得难易、核算过程的精准,而是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真实化和及时性。

(作者单位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侯玉凤.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探析――基于诺兰模型[J].会计之友(中),2010(12).

第6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会计与财务问题

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与财务的特点

基本医疗保险是国家时为了保证公民患病时得到必要帮助,依法向用人单位和个人征缴的保险费,用于支付法定医疗保险待遇以及其他事项的专项资金,医疗保险基金具有筹集的广泛性和强制性,即医疗保险的征收覆盖到个人、企业以及国家补助多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同时,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组织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强制筹集的,具有强制性。其次,基本医疗保险具有专项性特征,根据规定,款项只能用于医疗保险项目的支出,不能挪用。第三,基本医疗保险具有社会性,该基金的筹措和使用范围都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对社会收入再分配有较大影响,同时该保险还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因素的影响。第四,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目的是收支平衡,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医疗需求,又能缓解国家财政的负担。

现行的会计核算与医疗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制度两方面,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确认基础几个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的任务、模式、基金筹集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等几个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与财务具有其特有特点,首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主体具有多样性特点,按照相关法律要求,经办机构与社保基金不得相同,就造成了经办机构存在两个以上主体。其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银行存款收支账户是分离的,收入账户只收不支,支出账户不能收入,这样能有效控制风险。再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是收付实现制,即以实际收到款项的日期为准。

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升

基于现行会计核算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由于自身的限制性,直接用于基金管理往往会导致基金管理的决策,现有会计核算方式的限制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现行财务制度下会计核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现实基金结余往往小于会计核算金额,严重影响到基金对于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政策的管理和把控。其二,在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支持能力分析方面,现行会计制度所反映的数值也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现行会计制度所核算的基金可支撑能力较高,当其在安全合理范围内时,实际情况中的结余不足已接近不合格的标准,而现行的基金管理都是以会计核算为标准的,这就给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带来很大风险。可见现行的会计核算基础造成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这样会导致基金管理决策的失误,同时也使为了数据精确的会计人员增加了工作量且缺乏连续性,严重影响基金的管理和风险控制,因此改革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是提升基金管理现状的重要一环。

(二)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信息缺乏透明性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到每一个参保居民的切身利益,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办方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结余情况及收益状况等,但现行信息披露政策仍有一些缺陷,使得基础医疗保险的信息缺乏透明性。首先,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基金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规范,只单纯针对会计报表的样式进行规定,针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信息披露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这样就使得实际操作中村庄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不正规性,严重影响了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其次,信息披露的信息不够完善,目前现行信息披露只包括基金资产负债和基金收支表的内容,对于基金管理的基金结存、预算执行情况、基金投资运营效率等方面没有进行详细披露,影响了基金管理决策。其三,现行会计制度对于披露的会计信息没有公开,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影响了参保人员参保积极性,也不能使其发挥正常的监督工作。

(三)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科目设置不完整

随着基本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社保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问题域业务,然而针对这些新业务,会计科目并没有进行增加和改善,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不全、会计信息质量不高。需要添加的会计科目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欠缴保险费的会计科目,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没有针对欠缴保险的类目,使得难以真实反映状况,使得会计报表展现出来的医疗保险基金不完整且不利于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其二,针对预收款的科目没有体现,这样不能有效反映出基金当月的收入,影响对基金运作的真实情况的判断与决策,最终影响基金管理的效率。其三,针对坏账准备科目没有设置,我国法律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及基金无法支付时应由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再向相应人追偿,基金会产生大量的垫付款,由此也产生了追偿风险,因此会计科目中应与时俱进,设置坏账准备项目,加强对债券的管理,促进保险基金谨慎稳健地管理和发展。

三、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

1.构建监督体系

首先应建立一套内外相结合的体系,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审计要由注册会计师和精算师共同完成,并将会计报告进行鉴证,接受基金内部与外部群众的共同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只机构外部通过会计监督职能对基金的运行进行监督,为了适应新的投资渠道拓宽、财务信息试用群增加的新形式,外部监督应包括注册会计师、精算师、资产评估机构、风险评估公司等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监督的内容应包括基金预算决算执行情况、银行账户情况、基金收入状况、基金支出状况等多个方面,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科学性、真实性、效益型和合法性,从而形成一套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为基金的运作和管理提供保障。

2.加强预算管理

首先,合理的预算管理能够为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在其预算期内指导和约束财务活动和基金的运作管理提供依据。预算批准后应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基金运行和财务活动,保障合理的预算并严格执行是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其次,要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这样能够有效反映出基本医疗保险预算执行情况,通过账户的管理防止基金挪用,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与控制,将预算控制贯穿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管理的始终。

3.提升增值效率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一大职能是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为了保值资金安全,国家对于其投资的对象、方式、比例等做了相关的规定,在保值和增值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资金的安全。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保证资金的安全,应保证投资的基金足额且按时收回,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其次,要注重基金投资的流动性,保证资金的变现速度快,收益不损失。第三,要兼顾安全的条件下保证合理的收益,促进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会计核算

1.实行权责发生制

首先,要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在具体的核算中应遵循遵守法律法规原则、促进基金会计目标实现原则进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基金会计核算合法合规性。其次,应满足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即编制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报表,保证基金管理的经济活动能够如实的记录,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和准确。

同时,应引入权责发生制,采取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确认基础,这样既可以满足基金管理的要求,使会计核算能够真实的反映基本医疗保基金的收支状况,客观地反映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和成果。具体措施如下:针对基金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针对收入中的缴费收入和结余用权责发生制,其他收入用首付实现制,针对垫付基金采取权责发生制按照坏账准备处理。

2.规范信息公开制度

医疗保险基金应规范信息公开制度,首先,可以参照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原则进行管理,将基金的基本情况、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等明细通过指定官方网站进行刊登于披露使参保人能够清晰了解自己投保的基金运作,保证期获取信息的基本权益。其次,要定期公布个人账户信息,定期让其了解账户的资金变动信息,有效满足其维护权益的需求。再次,要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对保险基金的有效监督,保险基金的审计报告要由注册会计师与精算师共同完成,并实行保险基金会计报告鉴定,保证对外公开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总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关系到个人、企业和国家多方的利益,通过不断完善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现状和问题,经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方面的改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进现行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有效改进保险基金的管理效率,维护投保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征.浅谈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成本核算[J].中国科技信息,2007.

[2]潘海霞.现行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J].经济师,2009.

第7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电算化;思考

会计电算化的简称就是指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当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经过工作实践,使得企业在会计核算效率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运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逐步向会计管理电算化和会计决策电算化发展。还有很多企业也正在试行会计电算化软件。我所在单位已实行会计电算化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工作中的教训,通过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践,我认为在企业推行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作为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者,还要懂得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保养等知识,避免遇到很小的问题就不知所措,频繁联系系统管理员和维修工程师,影响日常工作。会计人员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才能更顺利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并能够逐步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财务数据分析,从而方便快捷的提供会计信息。

      二、软件开发人员与会计人员应充分沟通,优势互补

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对本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所要达到的效能和目的比较清晰,只是由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局限,不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不清楚会计核算软件通过何种途径来解决本单位的具体问题。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计算机程序、自己开发的专业软件所具备的功能了如指掌,而对要运用该软件的具体单位的具体业务并不熟悉,软件本身具备的功能未必适合使用单位,使用单位也未必具备运行该专业软件的客观条件。因此,在决定使用商品软件或使用针对本单位开发的财务会计软件时,软件管理人员或开发人员与单位的实际需求人员应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协商,要针对行业特点和单位实际业务、具体的会计核算要求、财务管理的需要反复讨论,明确陈述,交换意见,避免日后使用上的不便以及造成软件频繁的修改,确保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不断更新、完善的,因为企业的经营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以及财务管理要求都会发生变化。软件管理人员或开发人员应根据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发展状况,在满足会计工作的需求过程中,不断增删具体的功能,拓展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软件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三、 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工作要做好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应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尤其是会计科目设置方面,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我单位基于oracl数据库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会计操作人员对于“建立帐簿”功能只能进行一次,而且科目设置后,一经使用将不能修改,除非未曾使用过的,也就是没有数据的。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四、 会计电算化后的财务安全问题要重视

       (一)内部控制制度要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重要手段。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手工会计核算时,就已建立了一整套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传统的手工核算由计算机核算代替,各会计岗位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日常的会计凭证制作、审核、汇总、打印等工作。为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会计账簿的延续性,单位必须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因各会计岗位同时又是电算化会计岗位,只是增加了电算化系统维护岗位(保证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不实际操作会计数据),企业原有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以及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帐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都需要进行修订。

按照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全面性、广泛性、适应性原则;内部牵制原则;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

我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之初,即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要求,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

      1.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对出纳人员、凭证编制人员(软件操作员)、审核记帐人员、电算维护人员、电算主管、数据分析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

      2.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明确了计算机的操作程序、授权、更换口令、对外提供数据、日常备份、操作规程等。

      3.软件、硬件和数据管理制度:对财务系统所用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保养、使用环境、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存储、软件修改、故障排除、运行日志等做了具体规定。

      4.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档案包含的内容、归档程序、查阅手续、期满销毁等做出详细规定。

      5.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明确实行电算化后的业务流程,规定软件操作的权限管理,禁止出纳人员上机操作,会计人员调离岗位应做好交接手续等。

       (二)针对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范措施要到位

   目前, 计算机病毒很猖獗,其中有借以炫耀自己技术的病毒制作者,更多是受利益驱动的病毒制造者,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会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据报载,前不久传播广泛的“熊猫烧香”病毒,在短短三、四个月之间就已造成全国上千万个人和企业用户“中毒”,初步统计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亿元以上。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数据一旦遭到破坏,也将造成极大的损失。虽然现在一般企业的计算机系统都安装了各种不同的防毒杀毒软件,但计算机病毒更新变异很快,常常让人防不胜防, 因此除了及时更新防毒杀毒软件、安装防火墙,定期检测、清除病毒外,还可以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本单位局域网内运行,不并入互联网,这也是防范电脑病毒的一种方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外来存储盘的检测,不乱拷贝存储盘,不使用未经检测的存储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提高会计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意识,也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安全运行的有力措施。做好日常会计数据备份,并且双备份,方可确保万无一失。

      五、 做好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资料等专业数据。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由财务部门装订成册,整理立卷,在年度终了后,编造清册,移交档案部门保管。财务部门一般只保留一年的会计档案,从我单位的实际情况看,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激光打印机打印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字迹清晰,保存期长,与手工核算时形成的会计档案一样,因此可以作为正式的会计档案归档保存。对于存储会计数据的介质如磁盘、u盘、移动硬盘、光盘,往往需要防潮、防磁、防尘等,而一般企业单位的档案部门并不具备保存这些介质档案所需要的条件。目前存储介质的质量问题也不能确保其中数据的安全,即使工作中已进行了双备份并分别两处保管,也不能保证存储的会计数据的长期安全,因此不适宜作为长期的会计档案保存。会计人员或其他需求人员在查询会计档案时,还是习惯于书面资料明了清晰。鉴于此我们每日打印资金盘存表、科目汇总表,每月打印银行日记账、往来账簿, 不定期打印需要的会计账簿。尽量不使用软盘而使用移动硬盘等比较稳定的存储介质,保证机内数据和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年末结转完毕,再打印出需要归档的全部会计账簿,装订成册后,在帐簿启用表上盖章、签字、贴花后,编造清单等待移交单位档案部门归档。

      六、 关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实行会计电算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电算化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部分替代人工完成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决策,对财务管理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仍局限于会计信息的事后反馈,对企业管理尚无实质性改善,会计信息化对管理控制、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一方面有会计软件本身的缺陷,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对会计信息化的利用程度不高,使用不充分。

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短期发展方向应是会计管理电算化和会计决策电算化,会计人员由传统的核算、事后反馈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复合型管理者转变。企业在稳步推进会计电算化的同时,还应逐步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按照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中的要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密切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运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企业资源规划是将企业各部门包括财务、会计、生产、物料管理、品质管理、销售与分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连接成一个整体。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和企业内部流程的有效管理。依托erp等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不断应用,会计电算化包括的内容将发生根本改变,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我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来看,在具备了一定的硬件、软件条件后,计算机核算与手工核算并轨运行三个月,取得了一致的结果,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正式甩开手工帐,完全依靠计算机核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电算化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大大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集团公司又增加了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电算化,未来还要向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电算化、集团网络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岩.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4,(21).

       [2]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s].1996.

       [3]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4]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5]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一)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该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应遵循规范性、前瞻性、易用性、灵活性、整合性、安全性等原则。1.规范性。系统建设应统一规范,满足业务需求、提升业务绩效,提高业务自动化、改进工作效率,保证数据质量的提升,保障决策的准确性,保证更安全、更可靠的业务信息,形成面向业务的IT组织和管控体系。2.前瞻性。系统建设符合总体目标战略,融合行业最佳实践,应用先进、开放、经市场证明的成熟技术,在IT架构的各组成部分尽可能使用业界公开标准。3.易用性。系统业务开发快速简便,系统易学习、易操作、易维护;供应商和平台数量最小化;IT架构层次简单、高效实用。4.灵活性。系统能适应不同的业务环境,系统应用业务可配置、可扩展、可管理,IT架构层次化、组件化、灵活的配置数据参数化,系统数据模块化、模型可扩充。5.整合性。IT资源集成整合(信息/模块/功能资源),IT技术集成整合(界面/信息/流程/应用集成)。6.安全性。系统运行数据安全,接口集成安全。该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设计指导思想就是利用目前信息技术界最前沿的科技技术,将各个信息平台结合到一起,将系统设计成一个功能全面、理念先进的针对性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二)信息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设置将根据该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设置,将各部分需求功能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并且按照流程各个功能部分之间能直接过渡、前后衔接实现闭环管理。软件的权限需根据该企业集团本身的管理组织体系层级进行设置。为了方便软件的设置安装,可以把客户端直接放在浏览器上,也就是基于WEB技术省去客户端的安装。而整个系统结构应该是B/S三层技术构架,分别为展现层、应用层、数据层。展现层就是指客户终端展现数据的层面。应用层是指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层,在这一层级发挥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数据层就是储存数据的层面,一般有专门的数据服务器作为支撑。

(三)信息系统设计。

第9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医院 全成本 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66-02

当前,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推进医药分开,改变以药补医机制,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的收入构成和经济补偿机制都将产生重大变化,只有加强成本管理,提升经营效益,才能提升医院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减轻财政的负担。因此,公立医院在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的同时,要更加强化经营意识,特别是要加快实行全成本核算,不断增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一、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的作用和意义

成本核算是一种如实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管理方法,旨在对资源的利用和效益指标进行综合合理评价。公立医院虽然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但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生存发展,应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增收节支,用合理可控的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

全成本核算作为一项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有别于以往由医院自行开展的科室成本核算,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既有利于优化人、财、物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职工自觉增收节支,堵漏挖潜,提高医护人员劳动效率,增强医疗服务质量意识,也有利于医院作出科学的成本决策,降低成本开支,推动医院整体良性运转,积累医院发展资金,还有利于为国家理顺医院价格关系,制订医疗付费标准,合理补偿卫生消耗提供依据,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概念及方法步骤

我国医院成本核算与企业成本核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医院成本核算借鉴了企业成本会计方法,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将医院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照企业成本核算模式进行全面核算,但在具体核算过程中,由于医院并不生产制造具体的产品,因而成本核算的对象主要是为患者医疗服务的成本,即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这与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又有较大的区别。

目前,根据卫生部要求,大部分公立医院已经开始实行科室全成本核算。科室全成本核算是以医院内部各部门、科室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即医院中的各核算单位都要进行成本核算。各级各类科室以现行医院会计科目核算为基础,把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医疗服务费用分别按各项收入进行归集、汇总、分配,把实际发生的全部成本要素进行记录、汇集、计算、分析和评价,收入成本都要归集分配到能反映最终医疗成果的门诊和临床各相关科室上。所以全成本核算是一种完全成本核算的方法,体现的是各类科室的全成本。

以我院为例,2005年初我院按照北京市卫生局要求建立了以科室全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经营分析评价体系。为科学准确地对成本予以归集和分摊,我院在借鉴前期试点医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重新确定了核算单元,规范了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和业务流程,推行了“四级分摊”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将医院所有科室按照其业务和管理属性的不同划分为管理类、医辅类、医技类、科研教学类、直接医疗类五大类科室。第一步先将直接成本直接计入到各科室;第二步将其余不能够直接计入科室的当期成本作为全院的公共成本,按人员比例、面积比例、服务当量等进行第一次分摊;第三步根据管理类科室按各科室人数分摊、医疗辅助科室按工作量分摊、医疗技术科室按收支配比分摊的原则,进行二到四级分摊,将成本归集到最末级的直接医疗科室上,最终完成全院医疗总成本分摊工作。

综上,总成本和分项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全院医疗总成本=直接医疗科室成本+科研教学科室成本。也可按下式反映:全院医疗总成本=门诊总成本+住院总成本+科研教学科室成本。

三、全成本核算的实施现状及效果

医院全成本核算,是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有益补充,实施以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首先,全成本核算的数据充分披露了各科室成本、收入、结余的情况,并应用本、量、利等分析方法对所有科室作出分析和判断,能够深入分析全院各科室的成本状况,为医院管理层提供了更准确的科室和项目盈亏情况,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其次,通过全成本核算工作,职工利益与科室经济效益紧密挂钩,促使科室领导和职工自觉加强经营管理、努力节约开支、合理利用资源。科室人员由被动执行经济管理制度变为主动遵守经济管理制度,由过去的成本核算与我无关到现在的直接参与成本管理。各科室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改变了原来只能在会计核算后由医院管理层事后控制的被动局面,形成了全员关心成本控制、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良好局面。第三,通过全成本核算可以看到不同的医疗耗费对医院有不同的贡献,从而促进各项收费结构更加合理,减少和避免乱开药、乱检查等问题,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总之,通过全成本核算,有效降低了成本支出,合理配置了医疗资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运营质量得到明显好转,各科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实现了低耗高效、和谐发展。

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无具体和明确规定,没有完整的成本核算科目及报表体系,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和报表内容各行其是,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各自独立和相互脱节,不能满足全成本核算的要求;管理费用如何合理分摊也一直困扰着医院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医疗辅助类科室中的后勤服务科室定位也值得商榷;在科级成本核算中,科室管理者对成本、费用认识不够,导致科室在确认费用归属方面不规范,成本费用分摊的随意性大,涉及的人为因素多,影响了全成本数据的真实性。

四、对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意见及建议

根据目前成本核算工作的现状,建议作出如下调整:

一是推动核算体系对接。全成本核算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不应在会计核算体系外运行。规范的医院成本会计制度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不仅有利于确定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和目标,而且能使医院的经济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医疗成本核算应遵循卫生部、财政部共同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应与医院会计核算相一致,实现有机对接,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原则上应保持一致,做到数据来源相同、产出结果一致,实现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

以我院为例,由于目前尚未设立成本核算会计科目,因而四级分摊的过程没有在会计核算中反映,这样就造成虽然医疗总成本保持一致,但会计核算分摊后的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与成本核算分摊后的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不一致。因此,建议在会计核算中增设成本核算会计科目,把四级分摊的过程在会计核算中体现出来,使以财务会计核算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更真实地反映医院总成本,更合理地为经济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二是合理分摊管理费用。在管理费用的分摊方面,会计核算中规定管理费用分配按人员比例分配。而在成本核算中仅用这种方法分配显然不能反映成本对象受益情况,因此采用多种不同的分配方法,如可按面积分配,可按工时分配,可按工作量分配等等,以便更好地体现成本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如果会计核算能够把四级分摊的过程体现出来,会计核算管理费用分摊按全成本核算管理费用分摊数据做账务处理,就可以实现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双轨制的并轨,使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结果保持一致,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提高。

三是科学进行部门分类。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指服务于直接医疗科室和医技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及辅助服务、业务的科室。但其中的后勤服务部门不仅为临床、医技部门服务,而且为其他医辅、行政科室和医院公共部分服务。所以这些科室的工作属性更接近于管理类科室,是属于为全院业务进行服务的。因此建议将后勤服务部门并入管理类科室,改名为管理及后勤服务类科室,将后勤服务间接成本纳入医院的管理费用,向医疗辅助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直接医疗科室和科研教学类科室进行二级分摊。

四是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在科级成本核算中,应加强科室领导者对成本费用的认识,建立对成本费用确认的监管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成本费用确认的影响。我院目前各科室耗材成本按照各科室从医院物资设备处当月领用数为准,未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各科室在月末均有库存,这就容易造成收支不配比,也为各科室人为调整当月成本数据埋下隐患。

建议在各临床医疗科室增设耗材二级库,各科室每月将从物资设备处领用的耗材计入科室二级库,月末进行盘点,将库存额上报物资设备处,物资设备处采用以存定销的方法确定科室每月耗材消耗量,财务处据以确定各科室耗材成本额,物资设备处每月抽查各科室实际库存情况。这样就能够真实反映各科室每月的实际耗材消耗成本,有利于更好地对科室情况进行掌握、分析和判断,从而更合理地进行科室经营决策。

总之,医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营运作不仅需要人、财、物等物质和技术的保障,同时,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经营制度和管理手段。搞好全成本核算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只有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充分发挥全成本核算的作用,以点带面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医院对医疗服务过程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控制,合理配置有限卫生资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增强医院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医院管理者应当重视、了解和研究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制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成本管理计划和控制措施,不断完善、优化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楠,杨宪光.医院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的关联.中国卫生经济,2004(1)

2.赵保群.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促进医院经济管理.医药论坛,2008(17)

3.谢娟,何钦成.我国医院成本核算的研究现况及发展趋势.中国卫生经济,2009(6)

4.鲍学曾.医院财务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陈有孝,亢泽峰,褚以德.现代医院全成本核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