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生睡眠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把近视眼防控(以下简称"防近")的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预防措施,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降低学生近视眼新发病率。
2.坚持综合防控原则。针对导致近视眼发生的多种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改善教学卫生条件,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普及视力保护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用眼习惯;落实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坚持常抓不懈原则。把"防近"工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按照不同年龄、学段要求,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坚持常抓不懈,促进"防近"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4.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家长、社区的作用,建立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家长、社区联动的机制,形成共同做好学生"防近"工作的合力。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管理"防近"工作。
1.将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班级管理内容,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见附1),落实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作为年终考核、班级评优评先的依据,以此形成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人人重视,齐抓共管的"防近"工作机制。
2.制定科学规范的学生在校作息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3.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不拖堂。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与次数,限制课外作业量。不随意增加学科教学学时,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4.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5.根据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可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根据学生身高变化,及时调整其课桌椅高度。
6.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做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新发病率等各类指标的统计分析,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的学生进行分档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防近"措施。
7.坚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制度。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认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
(二)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1.按照《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见附2),在学校师生及家长中,广泛、深入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
2.每月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爱眼、护眼意识,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用眼卫生习惯。
3.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结束放假前,通过品德与生活课或体育与健康课、主题班队会等,集中对学生进行一次保护视力教育,使之与经常性"防近"宣传教育有机结合,促使"防近"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4.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书写字姿势,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和行为。课间督促学生到室外活动或远眺。
5.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视力保护的学习环境、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看书、写字、看电视、用计算机时间达45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时间)、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视力下降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6.每年6月6日的"全国爱眼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近"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和动员专业机构、新闻媒体的参与,扩大宣传的效果。
(三)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
1.保证教室内所有学生合理的用眼距离,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应有2米以上距离,后排课桌后缘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超过8米,中学不超过8.5米。
2.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提供与学生身高相符合的课桌椅,每间教室内应预置1-3种不同型号的课桌椅(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2种以上型号的课桌椅),或配备可调试课桌椅。
3.教室黑板应完整无破损、无眩光,挂笔性能好,便于擦拭;黑板下缘与讲台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为0.8~0.9米,中学为1~1.1米;讲台桌面距教室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2米。
4.教室采光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单侧采光的教室光线应从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的教室主采光窗应设在左侧;教室墙壁和顶棚为白色或浅色,窗户应采用无色透明玻璃;教室采光玻地比(窗的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不得低于1:6(新建教室采光玻地比应达到1:4)。
5.教室照明应配备40瓦荧光灯9盏以上,且灯管应垂直于黑板;教室照明应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不宜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为1.7-1.9米;黑板照明应另设2盏横向40瓦荧光灯,并配有灯罩;课桌面和黑板照度分布均匀,照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要求。自然采光不足时应及时辅以人工照明
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
一、学校领导
1.确定一名校级领导主管学生近视眼防控(以下简称"防近")工作,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2.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防近"工作计划和措施。
3.将学生"防近"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年终对学生"防近"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
4.督促学校有关部门和人员履行"防近"工作职责,落实具体的"防近"措施。
5.定期研究学生视力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防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班级"防近"经验。
二、体育卫生或思想教育管理部门
1.负责制订学校"防近"宣传教育计划,组织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近"宣传活动。
2.管理学生"防近"工作,将学生"防近"工作纳入学生管理和班级评比监督内容。
3.组织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
4.组织开展师生眼保健操培训与评比工作。
三、教学管理部门
1.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
2.严格控制各学科的测验和考试次数,督促任课教师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布置课外作业适量。
3.督促教师做到板书、多媒体课件字迹清晰端正、大小适当,容易辨认。
4.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将学生每天一个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列入教学计划,将上下午眼保健操时间排入课表。
四、总务后勤部门
1.及时检查、修理及更换老化的灯管,确保教室采光照明符合国家标准,照度分布均匀。
2.定期安排教室墙壁粉刷,维护教室墙壁清洁,并监督采用低彩度、高亮度的材料进行粉刷。
3.选用耐磨无光泽材料的黑板,并定期维护,确保黑板表面完整无破损、无眩光,挂笔性能好,便于擦拭。
4.根据学生身高,合理配置课桌椅。保证每间教室内至少有2种以上不同高低型号的课桌椅。配备可调试课桌椅的,要配合班主任及时根据学生身高,调节课桌椅高度。
5.为卫生(保健)室或学生活动室配备视力表灯箱,并标出5米线。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每间教室配备标准对数视力表,标出5米线。
五、班主任
1.掌握班级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配合校医(保健教师)做好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学生的分档管理工作。
2.教育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读、写姿势和握笔方法正确,眼睛距书本三十厘米左右,写字一小时要休息片刻,不躺在床上看书,不在行进的车中看书,不在暗弱或强光下看书、写字。
3.督促学生课间休息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4.根据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至少调整一次学生座位。及时根据学生身高,调节课桌椅高度。
5.督促任课教师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或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
6.定期与家长联系,督促家长配合做好子女的视力保护工作。每学期至少利用一次家长会或其他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近视眼的防治知识,告诫家长注意控制学生在家用电脑、看电视时间,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学生视力有变化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7.督促并指导学生每天上下午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8.组织班级干部、红十字青少年、卫生员共同做好班级的视力保护工作。
六、任课教师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按时下课。
2.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3.教学过程中,做到板书字体清晰、字迹规范;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调整好字体大小、颜色和光线强度,做到字体、背景简明清晰,对比度明显。
4.严格控制测验和考试次数,按照规定要求布置课外作业,控制学生作业量。
5.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到室外活动或远眺。
6.配合班主任督促并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七、校医(保健教师)
1.负责拟订学校"防近"工作的计划,并报学校领导批准实施。
2.每学期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等各种形式向师生进行经常性保护视力的宣传教育。
3.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2次视力检查,详细记录,及时统计,分析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对视力不良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
4.学生视力发生变化时,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5.经常到教室检查学生用眼卫生、教室的采光照明、课桌椅配置调整以及眼保健操实施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
6.定期对生活委员或卫生员、红十字青少年进行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知识培训,指导他们在班级中开展"防近"工作。
7.培训、指导师生眼保健操工作,使之学会并掌握眼保健操的正确做法。
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表现为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是由于进入眼球的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前面导致的。不良的视觉环境,读书写字时光线不足,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读写姿势不正确等是造成近视发生或发展的重要原因。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必须了解预防近视眼的基本知识,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一、保持正确读写姿势
1.读书写字身体要坐正,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为33-35厘米左右(一尺)、胸前与桌子距离应约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3厘米左右(一寸)。
2.写字时执笔角度要合适,用铅笔、钢笔写字时笔杆与纸面的角度在40-50度之间,用毛笔写字时力求笔杆直立。
3.不歪头或躺着看书,不走路看书,不在晃动的车船上看书。
二、选择良好的用眼视觉环境
(一)读书写字视觉环境要求。
1.读书写字时要有充足的光线,窗户光线及台灯灯光要从左前方射来。不要在过亮、过暗的光线下读写(如太阳直射光线下、傍晚光线不足时)。
2.尽量不用铅芯过细的笔写作业,铅芯要软硬适中,作业用纸要洁净,书写字体不要过小。
3.选择适宜的桌椅读书写字,书桌高度以到上腹部附近为宜。
(二)看电视的视觉环境要求。
1.看电视时,人与电视机应保持三米以上距离(或保持电视画面对角线5倍以上距离)。
2.电视屏幕的高度应与看电视人的视线平行或稍低一些。
3.电视机要放在背光的地方。
4.电视的光亮度要合适,不能过亮或过暗。
(三)操作电脑视觉环境要求。
1.电脑屏幕最好背向或侧向窗户,避免出现反光现象。
2.电脑操作台应低于一般课桌的高度,座椅最好高低可调。电脑屏幕中心应与胸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3.电脑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应不低于50厘米,视线应略低于平视线10-20度。
4.电脑操作间的光线不应太弱或太强(12平方米的房间安装一盏40瓦日光灯即可达到所需的照度)。
三、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1.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能过长,应控制在40-50分钟。课间休息时要注意放松眼睛,应到教室外活动或凭窗远眺或闭目养神。
2.看电视或操作电脑时间不能过长。连续看电视或操作电脑40-50分钟左右,应休息一下眼睛,或闭目养神或做眼保健操,也可到室外运动或向远处眺望。
3.不玩或少玩游戏机。偶尔玩一下时要注意眼睛与游戏机的距离不能太近,持续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
四、坚持做眼保健操
1.每天上下午要做一次眼保健操。
2.做眼保健操应注意双手干净,做到穴位准确、手法正确、力度适当。
五、保证睡眠、均衡营养、加强锻炼
1.睡眠要充足,保证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2.不挑食、不偏食,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
3.多吃蔬菜瓜果,常吃富含维生素A食品(如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杏、枇杷等)。
4.多到户外活动,多参加球类运动、多观察树木花草,多享受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使眼睫状肌得到放松。
六、定期检查视力,配戴合适的眼镜
1.每学期要检查两次视力,出现视力下降时,要尽快到医院眼科做进一步的检查。
2.如果确认已患近视,要及时到医院验光配镜。不要到不正规的眼镜店配镜。不追求过高的矫正视力,矫正视力达到5.0即可。
2019年以来,我校扎实开展办学规范大落实、突出问题大整改、教师全员大家访活动(以下简称“三大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群众满意度。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按照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继续开展2021年度“三大活动”,为使活动卓有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教师队伍作风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范办学。将2021年定为办学行为规范提升年,将基本办学行为作为立校之本。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办学行为规定,逐条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改问题、促提升。
2.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听取民意,查实找准突出问题。自始至终着力解决问题,以整改行动开局起步,以问题整改完善提升注入动力,以整改成效交出答卷。
3.坚持精准发力。聚焦工作细节,精准提升,分类包保要精准、逐人施策要精准、家访备课要精准、问题整改要精准、家访成效要精准、学生信息要精准、家校沟通要精准。
4.坚持领导带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活动,亲力亲为,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线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办学规范大落实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
1.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函〔2021〕9号),科学划分学校招生片区范围。对于招生片区范围有调整的,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提前进行研判分析,综合制定工作方案预案。严格按照公布的招生片区或范围进行登记入学,不得通过笔试、面试、面谈、考察或擅自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招生,不得跨区域、跨范围招生,不得在开学前后采取考试方式分班。
2.严格落实办学条件标准。通过均衡师资配置,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消除大班额。严格按照规定班额招生,坚决杜绝新入学年级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3.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筛查、识别和干预机制,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升智育水平,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教学,确保全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因材施教。强化体育锻炼,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运动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全员参与的校园艺术展演活动,培养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建立学生值日制度,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严格规范日常考试。一律不得组织入学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普通班或快慢班,全面推行零择班、阳光分班。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全面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
5.加强作业布置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年级统筹作业布置。平均不超过90分钟,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
6.加强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济宁市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7.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初中生应达到9 小时;初中一般不早于8:0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8.规范教材教辅和进校园读物管理。坚持在国家和省定目录内选用教材和教辅,坚持“一科一辅”原则,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不得强迫学生和家长购买课外读物,严禁问题读物进入校园。
9.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要保障开全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
10.严格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学校安全责任清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及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设安全教育课,落实“每日一提醒”“1530”安全警示教育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推进“法治进校园”,加强预防欺凌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形式,经常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情况。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推动专职保安员、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配备、护学岗建设“4个100%”达标。
11.严格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将教师签署的《拒绝有偿补课责任书》在学校、班级醒目位置公示,在学校门口设置有偿补课举报电话公示牌。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立即制止,严肃处理。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出现严重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突出问题大整改
1.整改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师流动性大,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整改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对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的,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劝返;严禁残疾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资助或未资助到位的现象发生。
3.整改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严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乱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指定订购教辅材料,收取赞助费或赞助物品、对转出学生收取管理费等现象发生。根治学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4.整改家校沟通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教师未按规定进行家访,或以电话访、到校访代替登门访,沟通方式少、频次低、态度差、实效性差,家校沟通机制不畅通,家长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教育政策和学校工作未能及时充分地传达给家长,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工作存在误解等现象。
5.整改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存在的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不完善,安全制度及安全档案还不标准、不健全、保安配备不足,物防、技防配备不达标,防火、用电、校车隐患整治不彻底。
6.整改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对学生尊爱关爱程度不够、敬业心不强、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课后辅导不及时、作业批改不全面、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升。
7.整改教师纪律约束的问题。学校对教职工纪律约束不严,教师通过课堂或网络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三)、教师全员大家访
1.健全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育人导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落实家访工作方案,开展家访培训。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非班主任教师对所联系学生和所任教学科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明确家访工作的周期和次数,实现每名学生每学年内至少接受一次入户家访。
2.做好访前准备。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明确家访目的,精心设计家访内容。要通过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广泛收集学生在校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参与活动、学业成绩、同学相处等日常表现。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家访策略。根据家长的工作和居住状况,提前与家长商定家访时间。
3.科学设计内容。家访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勤俭节约、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要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向家长介绍学生取得的成长与进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落实普遍家访。家访方式应根据实际,尊重家长意愿灵活确定,注重集中家访与日常家访、全面家访与重点家访相结合,加强家校沟通。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家校沟通方式,班主任每年入户家访一次。
5.突出重点家访。在对全体学生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筛选重点家访对象,“一生一案”制定重点家访工作方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对学校有个性化诉求的家庭等,要列入重点家访对象,每学期至少入户家访1 次。必要时,应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联合家访。
6.客观做好记录。家访记录是学生成长档案的组成部分,反映教师育人的痕迹,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家访人员要及时整理家访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对家访效果进行持续追踪,评估家访效果是否明显、改进措施是否落实,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家访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做好家访记录,努力实现家访高效化、实效化、科学化。
7.保护家庭隐私。家访是对学生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对于学生身心疾病、家庭收入、父母婚恋等相关隐私必须严格进行保护,不得在任何场合随意议论学生家庭隐私。在作为家访案例介绍或典型经验交流时要隐去学生家庭隐私信息。
8.守好廉政底线。家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家访工作人员要带着真心、爱心和耐心走进家庭,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家访教师要廉洁自律,不得向家长推荐、推销教辅材料或其他收费服务,不得收受或索要财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时刻保持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9.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各校要认真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以育人导师为主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组,明确家访注意事项、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和家访内容,提高家访质量,覆盖学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步骤
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一)启动实施阶段(6月16日-7月6日)
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三大活动”方案,召开全校“三大活动”动员会,对“三大活动”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指导家访培训;开展自查自纠,制定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等。
(二)整改落实阶段(7月7日-8月31日)
“三大活动”推进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合力;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学位资源,确保招生入学工作有序进行,不产生新的大班额,做好家访工作。
(三)集中冲刺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以育人导师为主体,以学科老师为补充,分类别进行重点家访,进一步细化措施,家访前充分备课,确保家访对象信息精准。
(四)巩固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性成果。同时,制定下一年度家访方案,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助推家访工作常态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对本单位“三大活动”的领导责任。
(二)精准制定方案。结合校情、生情,细化落实措施,明确办学规范,精准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包保、每个问题都能跟踪到底。
(三)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微信等载体,积极宣传推广学校在落实办学行为、整改突出问题、开展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扩大活动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困难 认知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19-02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的现状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施行,有些老师还没有完全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还不够,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大多老师运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在下面,思维得不到扩展,学生兴趣不太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动力,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大部分师生都还没有正确应对,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还不能完全领会,这都是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因素,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习现状。
2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困难的原因
2.1 知识内容的增加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知识量较少,知识结构也比较简单,学生们大多都能掌握,而到了高中知识量增多,知识结构复杂,这样的跨越使学生往往难以接受,老师讲课的速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课堂上也难以吸收消化老师所讲内容,学生常常“手忙_乱”,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
2.2 教师的原因
有些教师片面的了解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没有体会到它的精髓,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比如说“合作”,在课堂上确实应该有合作并互相沟通交流增加学生之间接的合作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太过依赖“合作”在课堂上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遇到探索新知识的时,让小组优秀者代表其他组员发言,这反而使学生对合作产生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确实是应该与学生友好沟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与学生做朋友,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样的如果老师陷入到理解的误区,不能很好的处理,反而会使课堂纪律散漫,不能很好的管理学生,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的重要特点是“对话”,而有的老师不能良好的运用,这就形成了课堂上老师反复问学生“是这样吗?”“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机械式提问,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拓展思维,往往表现的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也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无法增加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3 学生的原因
由于不能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所以部分学生坚持已有的学法,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应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由于高中课程增多,课业负担加重,有些学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法,没有真正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
听课的时候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课后又不抽时间认真复习,遇到困难不及时解决,夹生现象严重,慢慢的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越是不会,就不想学,也就导致了学习的困难。
3 认知因素的探索
3.1 阶段性的转变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导致其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初中化学主要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基本上没有难度,靠形象思维就能学懂初中化学。学生升入高中后,需要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才能准确理解高难度的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学生一时间还无法转变。具体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针对各种问题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模式。题型不同建立的解题思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训练。但是很多高中生的学习对教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高中化学对思维模式的要求高,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教师上课节奏比初中更快。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只是对化学知识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学生要靠自学完成一部分教材内容。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难度很难接受,导致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出现了种种困难。
3.2 学习环境的改变
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只凭借学生的抽象思维不能对新知识完全理解,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些学生初中化学成绩很好,但是进入高中就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学生本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很难适应,导致学生的化学学习困难。
4 克服化学学习困难的策略
4.1 课前预习不可少
课前预习是最基本的了解课本上的大概意思,了解老师课堂上要讲的重点,带疑问去预习,看完后记性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仔细听讲座寻找答案,课前预地减轻了课堂上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课本中的重难点,那些简单的知识点在课前预习熟悉后,在课堂上只需老师的提点便能明白,这样就节省了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那想看书都不太理解的重难点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4.2 巧妙听课,主动思考
在课堂上要真正听老师讲课并做好笔记,已经预习并弄懂的就不用再多花力气,有需要记忆的部分,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记忆,把知识点理解透彻后,自然就很容易记忆,不要化太多的力气死记硬背,能在课堂上记下的,就在课堂上记,不要把太多的记忆任务留到课后记忆,一方面是课堂上结合老师讲解记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是课后是用来巩固预习,不能让它成为背书的“主战场”。课堂上要多思考,多探索,要锻炼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要多动手,多动脑,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积极配合老师。
4.3 巩固课堂成果
每次下课,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维放松,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5 结语
找到主要问题,并解决。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它是一个环境的适应过程,学生需要适应,并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不要一味守旧,觉得以前这样学挺好,就不愿去尝试和接受新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摒弃旧的,要懂得创新学习,把知识学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在学生方面更重要的是接受。而老师方面是理解,老师需要理解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正真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要创新教学,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使用更正式教学,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实验,最后使实验失败,让学生去思考哪里错了,该如何更正,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也都参与其中,体会实验成败,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显得内容枯燥。
参考文献:
[1] 郭晓慧.高中生的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资本的关系[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孙涛.高中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增娟.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张晓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情况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5] 刘明艳.中学生学习压力源、学习倦怠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模型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 刘秋萍.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7] 吴萍萍.高中生学习心理压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9.
1 高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
1.1高中生身体形态方面的变化 经过初中阶段的快速增长,到了高中阶段,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身高和体重都基本稳定,第二性征发育明显,男孩子肌肉增长较快,纤维明显增粗,肌力显著加大,喉结变大,声音变粗;相对而言,女孩子的身体脂肪较多,身体线条很美,婀娜多姿。身体发育的逐步成熟促进了高中生性心理的发展。
1.2高中生身体机能方面的变化 高中生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容量在1400g,兴奋与抑制比较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呼吸系统方面,男生肺活量在3600ml左右,女生在2500ml左右;在心血管系统,高中生的心率与成人接近,平均在78次/min左右。
2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无论是其生物性还是社会性都未发展成熟,处在从青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因而具有如下心理特点。
2.1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 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不安现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乐于开创、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和师长,不盲从,不轻信任何现成的东西。
2.2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高中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希望挣脱父母的束缚,独立处理问题。因而,表现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捍卫自己的观点。
2.3具有社会性 高中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希望向大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看到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他们痛心疾首,看到国家的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他们立志投笔从戎等等。他们想做国家、集体、社会主人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2.4具有不成熟性 虽然高中生的生理指标接近成人,但是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方面等方面,具有不成熟性。他们思维敏捷,但是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是容易冲动;他们信誓旦旦,但是意志品质还不够坚毅;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容易出现彷徨、矛盾、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逆反和对抗。
2.5心理出现闭锁倾向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向成人敞开心扉,他们的内心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甚至出现闭锁心理。表现为: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不太愿意与成人交流,喜欢写日记,并用抽屉锁起来。这种闭锁心理使他们变得很孤独,希望被人理解,又不主动与人沟通。
3 重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与普通高中相比,重点高中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厚,生源质量好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人们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背景下,重点高中的师生承载着比一般学校更重的压力。"高标准、高要求、高竞争性、高升学率、高投入、高产出…",这些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得重点高中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4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3.1学习类问题 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造成学生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睡眠不规律、神经衰弱和记忆力下降等等;②是部分学生有厌学倾向;③是考试焦虑症,特别是遇到一些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3.2人际关系类问题 ①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高中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缺乏关爱、理解、沟通,学生则会非常失望;②是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会流露出孤独感,直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③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和谐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会造成孤僻、任性和专横等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3青春期心理问题 ①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即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与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②是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敛。一个微笑可以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他们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遇到父母或老师时却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③是早恋现象。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面临着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分,不成熟。
3.4挫折适应问题 高中生的挫折有来自学习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也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还有个人因素。面对挫折,学生的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反应一旦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那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长期关注和恢复。如:有的学生有早恋倾向,遭到家长和老师的强烈反对和一致抵制,结果学生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作用下,做出出格的行为,致使两个学生的学业都受到了损失,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4 重点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1领导要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按照每生10~15元的标准拨专款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邀请名人开办讲座、请专家进校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
4.1.2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要"整洁、美观、大气",巧夺天工;校园绿化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人文环境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得以养成、历练。
4.2班主任的心理指导策略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教育力量,高尚的人格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打造完美的人格,使自己的言行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2.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接纳学生的言行,给学生以正面支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2.2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 如:召开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辩论会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培养竞争意识,学会与人交流,提高心理素质。
4.2.3做好个别心理辅导,把握心理脉搏 教师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心,跟踪教育。要经常与之谈话、交心,也可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4.2.4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让教育孩子成功的家长介绍其典型经验,使其他家长能够及时分享这些经验,查找自身的不足。
4.3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渗透
4.3.1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许和关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要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设置学习悬念、采用激情式的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兴趣的迁移现象,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4.3.3实施成功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带来的。具体做法有:①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告别自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②采用积极的评价法,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训斥,使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4.4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4.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运用心理测验和调查问卷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那些学习好、成就动机强的优秀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保证其成才;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其树立自信心。
4.4.2设立心理辅导和咨询室,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设立心理咨询室,"谈心信箱"、"心理网站",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交流、信件交流和网上交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4.4.3举办心理讲座,开办心理活动月,积极发挥集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举办心理讲座,如:"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考试焦虑的调试方法"、等,还可以举办各种心理活动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如:举办心理剧大赛,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到心理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连峰.论高中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网络财富,2009(11).
[2]阳萍.浅谈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J].陕西教育,2011(10)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困扰;常见类型;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心理困扰及其成因
心理困扰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因内、外部原因的影响而引起的在某一时期出现的焦虑与烦恼、迷茫与疑惑、低沉与沮丧等不良反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扰本身不是病态反应,它是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时段出现的一种认知冲突、心境烦燥、体验不爽的心理反应。它可以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上的,或者是学业、工作、处事等等诸多方面的不适感受。
相比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言,个体心理困扰往往表现得轻微些,是一种偏离正常心理状态的轻度心理问题,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可通过主动自我调适或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摆脱困扰,得到解决。[1]但是,任何重度心理问题都有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的演进过程,心理困扰是引发一切更严重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起因。心理困扰往往使个体自我感觉痛苦、深深体验到紧张、消极、无所适从、不愉快、内心矛盾等等心理感受。经常性的心理困扰必然导致个体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心态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至心理危机就会相伴滋生。因此,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及解决对策的探讨和研究,是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中日益严重和普遍的心理问题的务本之举。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遇到了新的考验。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恶化,心理矛盾不断突出,心理困扰“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我国大、中学生中的心理困扰问题更有日趋严重和普遍的趋势,据《中国青年报》披露:“如今,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罕见,心理学界近年来的诸多研究结果表明,16%~25.4%的大、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以烦躁、焦虑、自卑、不安、孤独、寂寞、嫉妒、恐惧、懒散、懈怠等为表现方式的心理困扰在青少年中频发不断、尤为普遍。”[2]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困扰频发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1)心理困扰来源于人的社会性要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具有本我的欲望,如食欲、、求生欲、成就欲等,但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当两者矛盾和冲突时,必然产生心理困扰。青少年时期,欲求很多,且多有不合理的成分,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难以全面满足,久而久之,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滋生。(2)心理困扰来源于对社会剧烈变化的不适应。当今青少年经常面对的是社会竞争激烈、环境变化快速、价值多元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等变化。当青少年的心理与外部环境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发不安、焦虑和困扰。(3)心理困扰来源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要在社会适应、异往、自我成长等方面不断发展,他们渴望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渴望形成独特的自我,但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知易片面,情绪易偏激,这种渴望独立而实质难以独立的现状,使得他们产生心理困扰就在所难免。
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青少年的诸多心理困扰严重威胁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并制定策略帮助青少年排解心理困扰,应成为当前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困扰的主要类型
(一)学业类心理困扰
学生以学业为主,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故学业类心理困扰,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类型之一。据一项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调查表明,80.4%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困扰。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鼓励追求“高分”,加上父母的严厉管教,使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常导致其睡眠不足,精神恍惚,厌恶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经常表现出迷茫、烦躁、疲惫、压抑、内疚等等困扰反应。
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地应付学习,是引发学业类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许多青少年整日把自己置身在上课、做作业、考试的漩涡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枯燥无味,从而消极应对;加之学校的教育方式陈旧、呆板,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厌烦情绪,自我评价降低,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卑、自否心理连连滋生。同时,部分有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常产生严重的受挫感,心情抑郁,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与希望。
考试焦虑也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忧和紧张为特点的心理困扰状态,据统计,高中生平时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占35%左右,而升学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高达50%左右。[3]考试焦虑影响学生的认知,分散注意力,常使其产生紧张的情绪体验,使考生陷入思维混乱,从而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过度的考试焦虑还会危及考生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中,如果长期处于考试焦虑状态,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失眠、不思食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出现痉挛、昏厥等生理性不良反应。考试一旦失利、心理困扰就会长时期地笼罩着青少年的心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生活类心理困扰
青少年与成人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必然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应对,他们一样也经受着与社会变革相关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产生一系列相关心理困扰现象。比如,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致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生一般表现出高敏感、低自尊、敌对、逆反等心理。贫困生由于被经济拮据困扰,逐步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担心同伴看不起自己,事事小心,害怕被人耻笑,因而引起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相伴滋生社会不公心理,对社会抱着仇恨态度。自卑的消极心理暗示贫困生“我不能”、“我不行”,长期被自卑困扰会形成对自身能力、人格等过低评价。贫困生往往存在交往障碍,他们自我设限,不愿和同学沟通,使他们有意无意地走向孤独和困苦。再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工流”、“打工潮”、“淘金热”盛行,一些青少年跟随父母去外地生活和学习,其环境适应障碍表现明显。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感到自卑、退缩,有时甚至感到孤独无助;部分学生来到新班级时,面对同学中高手林立,由“鸡头”变“牛后”,因而垂头丧气,心理落差大,如此等等。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抑郁,必然引发他们心理上的诸多冲突与困扰。
(三)情绪类心理困扰
情绪类心理困扰,主要是指由于内、外原因的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体验发生冲突而出现苦闷、低落、消沉、激怒、绝望、脆弱等反常的情绪困扰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多情的季节”,是人生中激情荡漾、热情奔放的时期,但由于青少年没有形成完整的同一性,自我中心表现突出,自我失控表现明显,因而常表现出诸多负性情绪困扰反应。比如,抑郁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消极情绪困扰。受抑郁困扰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漠视一切,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对前途持冷漠、悲观的态度。浮躁也是青少年中一种较普遍的情绪困扰,受浮躁困扰的学生,轻浮急躁,不安心做事,喜见异思迁,学习上缺乏韧性,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焦虑也是一种紧张、害怕,并与焦急相伴的复杂情绪困扰,受焦虑困扰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害怕被父母和老师批评,失去同伴的支持,心情易烦躁,容易导致学业和考试失败。自卑是指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自我否定的情绪困扰,引起自卑困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攀比觉得自己学业、才艺不如同伴,自身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贫困等。嫉妒是一种因羡慕与敌视相复合而构成的情绪困扰,一些青少年对其同伴取得的成绩,具有的才能或拥有的财物,不是“见贤思齐”,而是“因嫉生妒”,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困扰心理。以上种种,都是当代青少年中最普遍、最经常出现的情绪困扰现象。
(四)交际类心理困扰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情感依恋,渴望友谊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期待,为此,许多青少年把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列为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任务之一。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加之他们本身认知、情感素养发展不成熟,极易认知偏颇、情感失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常引发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31.56%的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存在困难, 20.9%的中学生与老师的交往存在困难,28.03%的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存在困难,19.52%的中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存在困难。[4]
父母与子女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父母给予子女的自由度太小,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管教太多太细,不愿听子女诉其心声,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迫切要求独立和自主,从而隔阂加剧,引发子女产生厌恶、逆反和对抗等交际类困扰;师生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缺乏换位意识,教学中不考虑青少年特点,批评多,鼓励少,使得青少年失去自尊和自信,有的教师不公平待人,追捧学习成绩好的,鄙视学习成绩差的,久而久之,师生间隔阂加剧,交际性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青少年同伴间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由于性格孤僻,缺乏必备的交际技巧,很容易导致孤单、自卑、抑郁、寂寞,表现出对同伴的漠视、敌对和攻击心理,整日忧心忡忡,自我封闭。孤独和寂寞会使人变得封闭和保守,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中还存在着担忧、恐惧,害怕被人不接纳等心理,如此等等也会引发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
(五)恋爱和性意识类心理困扰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情感和性意识渐渐成熟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爱慕,随之就会产生诸多情感和性意识类的心理困扰。许多青少年对青春期的到来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烦恼,女同学对月经感到羞涩,对胸部、臀部的发育感到害怕;男同学对遗精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异性的情感问题;部分同学在内心深处暗恋着异性同伴,既感到一种无名的兴奋和,又感到可耻、自责和不安,整日惶恐和心神不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旦坠入情网,常处于苦恼、焦虑和紧张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青少年还会因自身感情不稳定、审美标准偏激、缺乏责任心和处理感情问题想当然等原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风波;更有甚者会做出自残、轻身、报复、致人死亡等恶性事件。
在我国性教育滞后,也是引发青少年性意识类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学校和家庭长期不重视对青少年性意识的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没有获得性知识的有效渠道。据调查资料统计,我国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5]他们普遍存在着扭曲的或者错误的性理解和性认识,比如他们认为“遗精会伤元气”;遗精、、性幻想是下流和不道德的;在恋爱中发生拥抱、接吻、抚摸是有伤风化和罪恶的行为;有些青少年男女偷食“禁果”后,极易产生畏罪心理,整天忧心忡忡,惶恐不安,普遍表现出罪责、懊悔、恐惧等心态。诸如此类,种种心理困扰,使许多青少年经常性地笼罩在焦虑、紧张,甚至罪恶的心理阴影里。
(六)成长与发展类心理困扰
成长与发展的烦恼已成为困扰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人之出生,成长与发展的走向,就成为其家人及其本人始终关注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定向直接影响着其一辈子的成长与发展,这就必然会引起青少年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一进入初中、高中,就始终被一个似乎与个人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即“能否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困扰着,迫使着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达到这一愿望而紧张地忙碌着,焦虑地期待着。处于高中毕业阶段的青少年,大多数要走向社会择业与求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体制不完善,就业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巨大考验和压力。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涉世不深,不懂得人情世故,又缺乏一技之长和求职技巧,往往屡经曲折、处处碰壁,使其深感前途和发展无望,困惑、浮躁、焦虑等许多心理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部分青少年,即使进入大学校园继续学习,也会经常遭遇到许多发展和前途类的心理困扰。比如,有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迷失方向,丧失进取目标,安于现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吧、游戏厅、谈恋爱等活动中,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毕业之时悔之晚矣,往往会深深陷入困扰之中。另有许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高,缺乏就业指导,没有求职经验,社会关系又匮乏,在择业求职的慢慢长路上,也常会因苦读数年而择业受阻导致困扰不断。如此等等,表明成长与发展类的心理困扰,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中日趋突出和普遍的心理困扰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三、引导青少年战胜心理困扰的策略与方法
学校和教师要采取措施,注重经常性地化解青少年上述心理困扰,让其永葆一个相对平静、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都应积极投身其中,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才能引发“共生效应”,取得好的效果。
(一)加强心理保健教育,及时化解青少年心理冲突
开设心理保健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应设法使心理保健教育成为人人必修的课程。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站、广播、宣传栏等途经,广泛开展对心理保健教育的宣传,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化解心理困扰的途径,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参与热情,使其想学、爱学心理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自身心理困扰问题。
学校可以引进心理测评技术,定期对青少年进行测评,对心理困扰问题突出的学生要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使心理保健辅导有的放矢,做到早发现,早矫治;各级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辅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缓释心理冲突;应当把面谈辅导和其他心理保健方式相结合,拓宽心理辅导途径,及时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扰。
(二)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适和寻求他人帮助相结合,及时缓释心理困惑
在生活中,人们的大多数问题是通过自助或他助方式得到解决的,解决心理困扰也是一样的原理。青少年遭遇到心理困扰,首先应通过以下方式自助解决:第一,可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阅读相关心理案例,自我测查心理问题,并善于以自我暗示,自我引导,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走出心理阴影。据宫梅玲等人的调查,在185个有性心理困惑的学生中,就有165个求助于图书馆资料解决了困扰,占89.2%。[6]第二,学会改变自身对事物的认知,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 所以青少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多心理困扰是青少年不正确的认知所致,不能正确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归因,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是化解心理困扰的重要步骤。第三,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采用合理的途径有效转化情绪。例如,参加长跑、足球等体育活动就能有效的宣泄心中的困扰与苦闷。
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扰时,还可以通过向他人求助化解心理困扰。据甘诺等人对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所作的调查表明,在遇到心理困扰时,53.6%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20%的学生选择向家长倾诉,26.4%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或请求他人帮助。[7]向长辈和同伴求助是青少年化解心理困扰的一个极有效的途径。其优点在于:一是由于青少年对长辈和同伴熟悉,缓解了其心理紧张,具有易于沟通和接受的优点;二是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加之对长辈和同伴的信任,能及时得到可行的建议;三是长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中肯的缓释建议。但由于长辈和同伴并非专业人员,他们有时缺乏科学的心理知识指导,也许会有误导的可能,因而当遇到严重的心理困扰时,应尽早向专业咨询人员求助,以便及时获得专业人员的科学指点和帮助。
(三)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困扰,注重强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针对“学困生”、“贫困生”和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典型问题,应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化解其心理困扰。“学困生”是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原因而造成的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应帮助“学困生”挖掘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人的动力越强、越正确,所激起的战胜困扰的斗志就越强。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帮助“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注重克服学习中的误区,以缓解学习无助心理。比如,语文学习应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引导其多读一些名家作品,并勤于练笔。第三,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和建立合理的期望,要指导他们正确看待考试,注重缓解考试焦虑,学会以认真复习和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获取优异的成绩。
化解“贫困生”心理困扰应从以下工作入手:首先,引导正确认识贫困,改变其对贫困的认知。让其明白贫困只是一种现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可向其宣传安徒生、爱迪生、马克思等家境贫寒却实现理想的成功典范,使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激情。其次,引导“贫困生”寻找自身优势,充实精神生活。贫困生“精神并不贫困”,可从多方面发掘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努力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可引导他们以自己不俗的良好学业去缓释其心理上因贫困导致的困扰。例如,贫困生可以在体育、美术、音乐、写作等方面发挥自身的天资,赢得同伴认可和赞许。第三,贫困生应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胆追求友谊和进取,勇于投身到交往和各种竞争活动中去,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家贫,但我能行”,“别人能办到的事,我能办得更好”,逐步走出自卑、自贱、自缚等不平衡心态。
化解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心理困扰,首先,家长和教师应让此类青少年明白交往的社会意义以及交往对自我发展的巨大价值。要鼓励他们突破交往活动中的自我设限,树立起大胆交往的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激励,唤起与同伴主动交往的热情。其次,注重向青少年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懂得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和待人真诚的作用,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灵相悦的一般方法,学会用科学的交往方式去消除人际隔阂,保持长久友谊。第三,加强情商教育,提高此类青少年敏于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学会在交往活动中调控自己的情绪,注重引发特殊的关爰心、移情点、向心力,增进与交往对象间的相互认同、理解与吸引。
(四)学校、家庭与社会多位一体,为青少年平衡心态、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心理困扰与所处的物质和人际环境有关,注重净化其成长环境有助于减少其心理冲突与心理困扰滋生的条件。学校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要注重用丰富的文化去装点校园,可通过花文化、草文化、树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走廊文化等等,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身居其间,饱受陶冶、启迪和激励,为净化其心态奠定环境基础;其次,要注重培育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是以“人本型”和“合作型”为特色的,它具体包括:学校领导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重引发全校师生民主参与,目标赞同,为共同办好学校而奋斗;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友好竞争,共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与尊重,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满腔热忱关怀学生,学生既要与教师平等相处,又要认真履行教师布置的学业;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是要相互友爱与团结,做到互帮互学,共同成长。在这样的校园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家庭也应注重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要勤于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不仅要给子女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还应该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要注重经常性的帮助子女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父母还应积极主动了解和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期待,适当给予子女自主生活的自由。礼貌文明的家庭美德,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调,以及和睦相处的亲情关系,都会大大减少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
(五)针对群体性的心理困扰问题,进行团体心理教育与辅导
针对青少年在性心理困扰、就业心理困扰等方面的共同性困扰问题,可采用团体辅导方式予以疏导和化解。团体心理辅导,是指由咨询员根据求助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咨询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以解决小组成员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优点:感染力强,效率高,省时省力,且效果容易巩固。如广州市石化中学的朱穗清老师就曾采用团体辅导方式对初中生进行性心理的成功干预。干预实验的实施过程分为:对被试者实施专题团体辅导课堂教学,在实施干预前和后均使用同一问卷进行测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在性心理干预中能提高初中生对主流性道德的认同,减少学生关于性情绪困扰问题,能端正学生的性情感态度及相关性意识。
在对就业心理困扰的辅导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有更高的可行性,效果明显等优点。例如,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社区援助中心,曾针对该校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全面规划职业生涯,做好择业、就业的准备。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职业构想,通过生涯旅游、我的名片等几个环节,引导分析和判断,帮助毕业生澄清职业理想和目标;第二个部分是模拟招聘,将毕业生带到一个真实的模拟现场,让他们实际感受招聘气氛和流程,以锻炼其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该活动为即将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就业实战演练,提升了就业技能,有助于缓释和化解学生因就业而滋生的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 张旭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J]. 当代青年研究, 2006(10).
[2] . 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及其心理求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2).
[3] 欧林革.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2).
[4] 欧晓霞.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困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 2008(4).
[5] 武俊青, 仇丽霞. 山西医科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