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高考文学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文学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文学常识

第1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回到根本,学生的要务是读书,读好书。针对以上问题,教学就要采取相应的方法。针对当前职高的生源特点与职高教育教学形势,就语文这一门学科来说,职高语文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彻底改革。唯此才不至于让职高语文教学陷入死胡同,学生也能学点儿有用的知识,积累一些语文修养。根据笔者的经验,对职高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第一,灵活选取职高教材。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课程资源。因人选材,这是职高语文教学适应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倘若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心理,一味跟着普高的路子走或者是循着家长盲目圈定的方向走,职高语文教学就将永远难以走出死胡同。为孩子前途与社会发展计,在职高语文教材一贯如一的定位与选择上,家长要开明理解,学校须举措得力,社会应鼎力支持,教育教学不可理想化,要从现实出发。

第二,职高语文教学内容应重新选择与核定。这与语文教材的选择有交叉也有区别。职高语文课堂上,应增加写字的课程,使学生练出一手好字。在标点使用这块,很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与提高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标点的习惯与能力。拼音、字形、词义、词语(含短语)的运用及造句教学应有所偏重,增加学习时间,拉长学习跨度,必要时可贯穿职高三年。在阅读欣赏、诗歌、作文训练这些板块,应选择与职高生语文水平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教学,多教于他们有实际作用的内容,像收条、单据、通报、广告、总结、计划等这类文体应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特征与写作技巧。在此之外,还应加一些课外阅读与口语训练的教学内容。总之,在职高语文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选择与确定上,要一切以学生为本,全盘考虑,细处着手,始终把提高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摆在第一位。

第三,教学方法彻底革新,以改变职高学生贫乏的知识现状与懒散的学习习惯。与教学内容的重新核定相对应,方法改变也势在必行。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有事可做,一节课,哪怕某个学生学会写一个生字,或学会用一个生词,或学会造一个好句子,或能当众举手发一次言,这节课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一节有收获的课了。表扬的标准可以细化、低化、量化,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赞赏,“老师一身轻学生忙不停”这样美好和谐的语文教学局面就会出现。

课堂上,得体的教态、自然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对课堂气氛的有效的营造与调控,对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准确把握与科学推进,都是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有的素养,这些有待一点一滴地历练养成。想方设法营造一节节轻松、平等、愉快、充实的真实课堂就是最好的方法,才可达哲人常言“教是为了不教”之高度。总之,勤师出好法,好法出好徒。

第四,职高语文教学还应与专业课、课外活动和实训协调配合。职高的教学核心在专业课与实训教学,语文及其他文化课教学只是它们必要的补充与陪衬。尤其语文教学应担起服务于专业课与实训教学的重任,为其提供必要的语言知识与写作能力支持。实训教学重在通过实践的操作行为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他人的技术经验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知和积累操作的经验。这些认知与经验必须及时地借助于语言文字形成文字材料保存下来,变为新的知识,为新的生产实践提供技术经验支持,指导与修正今后具体的实践操作。实训过程细节的记录,经验的留存与传承,语文对其功不可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要考虑到职高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的时间不能像普高那样丰盈,要让出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给课外活动与实训教学。学生才有更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与从事实训教学,从而在充足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若为参加对口高考,文化课教学时间可适当延长。

第2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简单来说,文言文指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与现代的白话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主要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上古汉语书籍以及后历代作家所模仿的古书文献中所使用的语言,字句简练却意义深远,是对古代人民语言的高度概括,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素质教育实行之后,尤为重视了文言文在小学高年级课程中的渗透与应用,其中《杨氏之子》和《两小儿辩日》已被选入小学五年级课本之中作为教学素材,可见文言文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随着对文言文关注与文言文教学的应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仅为了增长小学生的文言基本知识,更是为他们步入初中学习打好文言基础,但是想法做事比实践更具完美性。在小学文言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还处于较为幼稚阶段,对于拗口、难懂的文言文提不起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学习的欲望,常常是过分强调背诵而忽视文章理解,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小学语文老师个人教学方法不当,仍是以督导者的视角看待学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死板,对于学习能力尚浅的小学生来说真是难以有效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小学课本选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致使无法营造给学生浓郁的文言氛围,造成文言文学习难的情况。

二、关于小学高年级尝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实践

既然存在以上几种阻碍文言文教学的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呢?比这个人经过对此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觉得可以从以下几项具体实践内容进行小学高年级的文言文教学:

(一)教材方面。观察现今实行的各种小学教材版本,发现选入小学教材的篇目主要是以白话阅读和汉字识别为主,加之少量的古诗词背诵,所占比率最少的应当属于文言文选材篇目,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建议学校或者所在地区教育部门,加大对文言文素材的选取比例,把解决不了的问题逐级上报,直至教育部切实解决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所占比例小的问题,彻底解决教材对教学的影响问题。

(二)教师方面。如今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古文教学的问题上只注重背诵,缺乏教导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哪怕有些老师即使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无疾而终。对此,教师应该切实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将枯燥乏味的文言知识生动展现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真正为实现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率打好基础。

(三)教学方面。关于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教学实践问题,也是本文的重点叙述部分,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实行教学,力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于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图画激趣、情境激趣这两种手法,均可以达到显著效果。图画激趣,即通过文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就拿《两小儿辩日》这一短片文言文来说,在课本上必然匹配有一幅生动的插画解释文章,或者老师可以将这篇文章的辩解流程用漫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促进小学生理解。情境激趣,则指老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整合,为学生首先创设出接近现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为文言文的教学做好铺垫。

2、注重诵读思考结合。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的方式对于文意的理解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运用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则就需要老师能够监督学生不断地读书,而且还要熟读成诵,并与脑中所思完美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对古文深意的理解。因此,老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开始之前给学生留够充实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的检查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在随后的课堂教授中可适当提问一两位学生在课堂上现场阅读,究其错误、夸其长处,鼓励学生先行思考文章大意,注重学生诵读与思考的完美结合。

3、强调思维能力开发。笔者个人对古典文献的内容和意义有所归纳,发现古代学者所著文章不注重表意而在于明理,每一个文言小故事背后都潜藏着巨大的深意,值得现今的我们细细体味与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限于告知学生文章的基本表意,而是应该注重对文章深意的挖掘,让学生切实体会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感性的认知转化到理性的思考,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老师还要将这种思考文言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做到授之以渔,便于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满足以后学习需要。

4、善于积累所学内容。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应该持有一种不断思考的态度,希望挖掘到更为深层的东西并不断付出努力,所以在熟读、理解与体味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积累经典,真正学习到文言的精髓和内涵。文言文相较于白话文来说,语言更加凝练,韵律更加规整,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抑扬顿挫、平仄起伏十分鲜明,具有一定的音韵之美,如果监督学生长期诵读文言素材,对于学生的语感、词汇都有一定的帮助,有心的学生还会积累一部分好词好句,用于基本的写作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5、拓展文言学习领域。新课改的内容有强调课堂教学资源需要与课外学习资源良好结合,展现出课外教学资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应该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课本内容的基础教授范围中添加一些课外教学内容,丰盈课本内容,使得课内课外的信息内容可以相互补充、互为结合,更好的为课堂所服务。同时,老师在课前语系或者课后总结,还应该告知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整合所学内容素材,最大限度的开发到足够丰富的课堂资源,为课程教学做好充实的准备。

三、结束语

总之,文言文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程中开展是一项极好的开发内容,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而且还遵循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时展的脚步,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的教学手段,需要我么大家的开发与维护。

参考文献:

[1]罗建霞.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J].才智.2011(06)

[2]杨红梅.小学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J].教育. 2010(07)

[3]邱静君.小学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1)

第3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大家好!

今天是5月6日,距中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一场攻坚战就要打响。这正如一场激扬的交响乐,即将奏响——固然重要,但美妙的尾声也必不可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最后这屈指可数的时间,这样才能构成一曲完美的乐章。

初三的同学们,你们的初中生活即将划上一个个标点:句号代表圆满结束;感叹号意味着收尾有力,充满惊喜;逗号象征仍未结束的学习生活,高中生活在向你们招手;而初中的美好回忆将被收藏成一个省略号,留待日后细细品味。

岁月如歌,青春如诗。转眼间,同学们在丰华中学的学习已近三年。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曾经有过欢畅的笑,曾经有过痛快的哭,现在,所有的感情都将得到升华,所有的付出都将得到回报。经过了春耕夏耘,你们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日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这些语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你们都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含义。如今,宝剑在手,寒梅飘香,背水一战的时刻到了,九年的学海遨游,深夜里的孤灯奋战,夏日的涔涔汗水,父母的声声叮咛,师友们的殷殷期盼,都将化作无穷动力,催你们前行,励你们成功。

面对中考,相信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相信,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初三学子在今年的中考中一定能再创辉煌。因为在你们身后有全力支持、倾心关爱你们的学校领导;有尽心尽力传授知识,奉献出全部爱心的老师;有含辛茹苦,期盼你们成功的父母。因为你们过去的努力,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积淀了丰富的知识,经过多次的模拟考试,你们已经显示出较强的能力和实力。

同学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人生总是在竞争中不断超越,生命总是在拼搏中熠熠闪光。既然你们选择了竞争,就没有理由退缩。中考的战鼓已经擂响,现在到了为理想奋力一搏的最后时刻!请你们加倍珍惜这最后的6天,查漏补缺,调整心态,保证睡眠,增强体质,轻装上阵。在考场上,调动起全部的热情,凝聚起全部的力量,挖掘出全部的智慧,从容应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自信地做好每一道题,减少失误,就是加分,相信大家一定会发挥出最佳水平。

中考的号角已吹响,收拾好行装,带上最锋利的头脑,怀着一颗最细致的心灵,握紧最有力的拳头,让我们满怀自信地冲锋,让我们在中考面前对自己大声说:“我能行!”让我们将六月的考场,变成我们的梦想舞台。

第4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 高考 历史常识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24-01

一、高考文综卷中历史文化常识题举例

从2007 年开始,高考文综卷中开始出现对历史文化常识的考查试题。

例如(2007年全国卷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清康熙帝

(2008年全国卷12题)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阴” 的方位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2009年全国卷12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己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于( ).

A. 旗号 B. 邑号 C. 爵号 D. 官名

(2010年全国卷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1年全国卷12题)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 经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2012年全国卷12题)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

A. 工作器具 B. 工作内容 C. 工作职责 D. 工作性质

这些有关历史文化常识的试题,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不显眼,往往分散于某些细微的文字叙述中,有时还渗透在其它学科知识中,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和应试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它是源于历史教科书的,还是有据可查的。

二、应对历史文化常识题策略

(一)细读教科书,挖掘相关历史文化常识知识

教科书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本本”,是各类试题最直接的内容依据。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就是细读教科书,研读史料,从中获取信息,并论证和运用。所以,要坚持“论从史出”, 引导学生善于从“教材或课本”中学习历史,善于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途径收集的材料。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编写的,有时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简化了过程,有时则是只言片语而微言大义,有时却又写得含而不露、似曾相识。因此,要细心研读教材,把握其中的相关历史文化常识知识,比如年龄称谓(垂髫、总角、豆蔻、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此外,还有十二生肖、古代纪时、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等。

(二)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

历史文化常识是一个浩瀚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涵盖文学、哲学思想、历史考古、中外节日、风俗礼仪、美术工艺、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称谓、天文历法、名胜古迹等各个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多读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和法学等与历史相关的人文科学,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国民俗文化大观、世界之最大全等,注重中华文化的学习与积累。其次,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媒体,开阔视野。当前我们比较喜欢的电视剧、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栏目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常识,

尤其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电视剧精品,如对四大名著的改编,这有助于增长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此外,还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各种教育基地等场所来拓宽吸取历史文化素养的渠道。

(三)结合教学实际,适当编制类似题目,加强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对高考历史文化常识题的适应性,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我们应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适当编制类似题目,并加强训练和进行评析。

比如:

1.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对下面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进行排列: .

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2. 在中国古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独尊。其中属于对皇帝尊称的是 .

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驾

3. 在人与人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下面属于对他人母亲雅称的: .

A. 椿萱 B. 萱堂 C. 泰山、泰水 D. 巾帼

4. 在中国古代,名、字与号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下列属于称“号”的是: .

A. 李太白 B. 杜子美 C. 苏轼 D. 青莲居士

第5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从表面看仅仅是翻译句子,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进行综合考查,牵涉到文言文的很多知识,从平时的月考到高考来看,学生得分很低,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就如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我谈一点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牢记文言语句翻译的原则及要求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的总体原则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总体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达” 就是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 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每个考生必须牢记,并在实践中运用。

二、 探究高考文言翻译命题的特点

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要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获得高分,必须随时留心高考题,探究其命题特点,总结规律,这样才能有章可循。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文言文翻译命题,有如下特点:

1.选具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并以此作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如:“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5全国卷I新课标)

该句中有倒装句“不吾索”,有名词作状语“面”,有固定词组“庶或”。

2.带有一定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修辞手法的文言句子让考生翻译

“不能肃[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该句中有“凶逆”“王室”“泉壤”等文化常识。

3.密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文言句式来让考生翻译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安徽2015年高考语文)该句中根据上下语境缺主语,也只有结合上下语境才能翻译“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等词句。

从这三个特点来看,牵涉到文言文中积累性知识,如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三、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借助法

在高考中翻译要得高分,首先对给定的句子要结合上下语境认真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1)借助成语或词语来推断

如:斩木为兵――兵不血刃“兵”的意思是兵器。

(2)借助上下语境来推断

如:旬:十旬休假――五旬而举之。“旬”的意思是十天。

(3)借助课文知识来推断

如: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举”的意思是攻克。

(4)借助字形来推断

箪食壶浆;箪:名词用动词,用筐子装。

(5)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

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2.译准实词

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译文质量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实词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添加语素法

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曹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

译为: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长江以北驻扎。

(2)置换词语法

此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广。有些实词无法添加语素时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需翻译的词。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译文:如果能用江东的军队同中原对抗。

(3)古今变义法

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时避开今义直取古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 “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指求学的人。)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4)保留原词法

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译文: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仅十七岁,喜欢古文。

(5)语境推断法

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确定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济”有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的意思。“天”有“天气、自然界、自然生成地、万物主宰的、天意”等义项,在本句话中应译为“天意”。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3.译出虚词

虚词的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虚词

①有实词义项的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吾欲之南海:到达。

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译为“在”,“之”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①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又如“之”有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表停顿作用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③起补充作用的

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④发语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即为发语词,不译。

4.注意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运用了比喻修辞,灵活翻译为“边疆”。

(2)注意古人行文中的一些委婉的说法

如:(孙)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

(4)了解古代必要的文化常识

就称谓而言,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注意。对高中生而言,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文化常识就行了。

5.关注文言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这些句式各有其特点与格式,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句子习惯翻译。用常见文言翻译六字法“留”“换”“替”“删”“补”“调”翻译即可。

固定结构必须用课文中所积累的方式翻译,不得随意想象。

(1)“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为: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2)“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如, 其孰能讥之乎?译为: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总之,文言翻译考查学生文言基本功与基本能力,牵涉到文言的所有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非常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探索,多思考,多练习,这样才能掌握文言翻译要领,增强应试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第6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字:诵读;语文;教学

一、诵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读书就是把文章读到熟,读到懂,直到理解其中的内涵。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诵读诗书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要求的文言文和诗句,都是要熟记于心的,并且可以理解并且运用于生活当中去的。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的方法,这些课本上的名言名句都是文化的精髓,所以教学大纲才会要求考生去诵写这些名句。一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根据每个人的记忆情况不同,我们要随时加强复习,诵读这些名言名句。

高三语文教学主要是高考的备考复习,首先就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梳理知识点,我们可以利用早读的时间诵读这些文言文和诗句,利用课下的时间默写这些难记的生词。由于现代文太多,我们不可能每篇都熟记于心,我们要按教师的要求,把一些优美的句子熟记于心,在我们写作文或是教其他的一些题型中,我们可以套用这些优美的例句。还有课外的一些优美的例句,在我们不忙碌的时候也要诵读一些,这也是为我们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平时我们要按教师的要求,诵读一些好的例文,文学常识和优美的诗句,因为诵读是我们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不同的阶段,诵读的目的不同

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讲现代文和文言文诗句需要它,讲阅读理解练习时需要它,甚至语文课外读物中也缺不了它的身影。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语文教学时说:“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作用,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见1997年4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可见钱梦龙老师十分重视诵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但是不同的人诵读的情况也不同,有的人机械地阅读,不知道这个诗歌或是这篇现代文是什么意思,只管一味地去阅读,大声地阅读,完了,问他什么意思或是有什么感受,他只会说,我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是理解地去读,就是能搞清楚这些基本的内容,但是还达不到完全理解,需要教师详细地讲解之后,才可以明白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感情和写作目的。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地读,我们大多数的高中生还达不到这个境界。

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多,阅历的增多,我们持之以恒地理解地诵读,最终会达到审美地诵读。最终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机会的话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们。而不是为了高考的目的去诵读一点文言文和诗句,或者是诵读一些好的名言名句、文学常识什么的。但是为了高考我们也要努力理解地诵读一些东西。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光靠理解地诵读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审美地去诵读这些文化的精髓。

三、诵读对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精髓。青少年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最佳时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青少年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学功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获得提升,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精髓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涤荡心胸,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华经典诗歌的丰富内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也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诵读这些国学经典,让这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永远发扬光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多种的教学方法,例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拓宽,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仅仅只是一味地诵读,我们也要时不时地让学生写一下这些诵读完的优美诗句。重视诵读并且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因地适宜地教导学生,能够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要重视诵读的作用,诵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熏陶学生的性情,也可以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代扬光大,使这些精神的熏陶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们。作为高中的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使诵读这项优秀的教学方法继续传承下去,使我们的教学质量节节开花。

参考文献:

1.童志斌,《对诵读法的新认识》[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

2.郑飞艺,《诵读的教学原理》[J],《语文学习》,2002

3.吴永军,《关于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2

4.李克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施仲谋,《语文能力测试与比较》[M],语文出版社,1996

第7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积累;语文学习;开源;导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卡莱尔说:“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虽然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但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书本。人们从书本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外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老师教授的课堂学习,另一种就是通过课外的自学,即课外积累。课外积累对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外积累对中学生作文写作起到开源和导流的作用

课外积累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积累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积累比课内教学更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积累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积累。”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环境的扩大,日益意识到课外阅读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基本上都阅读过这些名著:《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阿衰漫话》、《豌豆》、《世纪门槛的足迹》、《七年级开窍作文》、《中学生限字作文》、《淘气包马小跳》、《菁华阅读》、《少年文艺》、《中学生天地》、《少年儿童必读的小故事大道理》、《智慧故事三百篇》、《十万个为什么》、《学海风暴》等。丰富的读物,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更是提高了他们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作文写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开源与导流作用

二、课外积累对中学生口语听说起到开源和导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掌握这一交流工具。通过对课外的阅读积累,学生可以掌握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成语、歇后语等经典词句,这对课堂阅读有着很大的帮助。

成语作为一种传统悠久的固定着的语言形式,其简洁、具有较强的变现力,而且很多成语还关系着一连串的经典故事。如果中学生在课外积累中掌握了大量丰富的成语、歇后语等词句,无疑会给他们的课堂阅读与语言表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一些注重成语积累的学生,90%的学生都在口语听说中表示自己见过这个成语,对这个成语也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某校1班学生在上课时遇到这么一个成语——七月流火,老师询问下面学生这个成语大概是什么含义,很多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进一步询问,你们听到这个成语后,觉得是温度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当时很多学生都说温度上升了,可有一个同学却说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老师让这位学生解释,学生就说在学完《诗经》节选后,自己看了其他的节选,其中就有《诗经·国风·豳风》,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当时对于七月流火进行了注释。由此可见,课外积累在语文阅读学习和口语听说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外积累可以增加中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是语文学习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全国各省都没有把文学常识列入高考语文考纲之内,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了解却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通过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可以很好地掌握语文教材中作者的相关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某校经常性开展文学常识竞赛活动,各个年级的学生纷纷报名,并且非常认真专心地准备,一些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还被送往各大电视台参加一些常识答题之类的节目,比如江苏电视台的《一站到底》等节目。

四、关于加强中学生课外积累的建议

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中学生课外积累的范围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是聚焦到了电脑荧屏之中。然而,很多中学生对课外积累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被调查的学生中70%无课外阅读计划;1/4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一本书,没有一个学生一学期读5本以上的课外书。这种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将无法实现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课外阅读量。在读物的选择上,存在盲目和随大流的现象。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从学校的视角来思考

本文笔者认为,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育校园课外积累文化。在校园显眼的地方贴上“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等等读书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四季园”安放木质长条凳,以便学生在此静心读书。鼓励学生利用午休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到长条凳上手捧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二)从语文教师的视角来思考

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室后墙上建立班级图书角。课外读物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压岁钱、零用钱每期至少添置一本课外读物,这样一来班级图书角的书就会逐渐增加和更新,全体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读物。

(三)从中学生的视角来思考

作为践行者,学生首先就要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然后在积累过程中慢慢掌握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桂娇.让我悄悄地爱上你——浅谈课外积累兴趣的激发[J].陕西教育(行政),2010(3):43.

[2]艾比布拉·热合曼.浅谈如何把课外积累与写作相结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

[3]杨梅.巧 “链接”,促积累[J].考试周刊,2011(46):74.

第8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文本特征 答题规律 答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26-01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近几年江苏高考中所占分值越来越大,而我们的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在各类考试中得分率偏低。常常是在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下勉强作答,结果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特点,掌握一定的答题规律。

1 了解文本特征,训练要有针对性

高考涉及的文学类文本主要是散文和小说。文艺性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写景、咏物等类。不管哪一类散文,我们在阅读时都需要和作者的情感相联系,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要做到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要加强因果分析,这样才能保证从宏观到微观上对散文准确读解。要鉴赏小说,须知道什么是小说,有什么特点。我们通过语文课的学习,知道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会了如何从小说中分析出蕴涵在其中的主题思想。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小说鉴赏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这一类文本在高考命题中的特点。

1.1深层的意蕴需要挖掘

这类文章的深层意蕴,通常不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的。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适度概括后,才能懂得作者的立意所在。以这样的文章为命题材料,命题者较易命制考查综合、概括能力的试题。

1.2含蓄的语言需要剖析

这类文章中会存在一些表意含蓄的句子,咋一看可能会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时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其他部分,才能求得合理的解释。而命题者一般会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等这一类题目来考查学生,我们通常必须把与其有着上下文联系的句子找出来。

1.3表达技巧的运用需要斟酌

这类文章中通常有一定的语言技巧、写作技巧的运用。这样命题者就能较为顺利地给出考查鉴赏能力的试题。

这三条构成选择命题材料的依据。因此,我们平时训练中就应该把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句子,鉴赏表达技巧作为训练的重点。

2 掌握规律,提高成效

“技巧”指文学技巧,表达技巧类的考题,常在叙述人称、描写方法(角度)、结构、修辞等方面设题。那么掌握相关的文学创作规律,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了。所以,在解答表达技巧类的题目时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什么样的个性风格(委婉含蓄、明快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享受;②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③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比兴、类比、对比、衬托等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反复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3 掌握方法,提高得分率

阅读题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得分率普遍比较低,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考生平时的阅读量不够;二是教师平时的阅读解题指导不扎实;三是复习时学生见题做题,教师就题析题,没有形成系列,散而杂。所以,我们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

3.1阅读方法

阅读文章要学会抓要点,抓关键词。找关键词要善于观察重要词语出现的频率,同时要掌握一定的诀窍,关键词一般会在段首或段尾出现,与该文的文题或主题联系最密切。抓住了它们,也就可以提纲挈领,总揽全局。

3.2答题方法

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审清题干,明确要求。题意弄明白了,答题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思路。

答题的过程中要从原文中筛选摘取的信息,加以整合并进行表述。整合信息,要善于归纳,形成要点,分点作答。至于分成几个要点回答,除了依据文意,还必须看题答题,要看该题的分数。例如,这道题若是四分,一般有两个要点。

编写答案要充分利用原文的词句,抓住答题关键词,表述要简洁确切,符合字数要求。

3.3编写答案方法

很多学生感到现代文阅读题目不好答,有时候自己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就是编写不出满意的答案,自然也就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我们在编写答案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

误区一:表述不精密确切。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打草稿,表述要理性、清晰。打好草稿后,还需要精简浓缩,裁掉冗词赘句,使得要点明确,表达简洁。答案的表述,应该是理性的、清晰的。

误区二:似是而非。学生在答题中没有切中要点,或是没有充分利用原文的词句,而是自己拼凑一些话来回答。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利用原文,在用原文可以回答的情况下,不要另编一套,尽可能贴近标准答案。要知道,在高考现代文评卷过程中,评卷人相当留意关键词,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原文词句作答。

误区三:要点不明确,没有分点作答。我们的解决方法是观察分数设置,分点作答。一般地说,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他必然会考虑评卷的方便,让评卷的人方便评分操作。所以,应该学会观察分数的设置。不分要点笼统作答,可能导致失分。

误区四:遗漏要点。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答题不严谨细致造成的或是未能整体把握全文造成的。遗漏要点就是筛选不细致、概括不完整。我们这时就需要瞻前顾后,宏观把握。

第9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每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为探究题,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问题。从赋分上来看,这些探究题赋分都为6分,表明了高考对考生的探究能力的关注。侧重于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四道探究题强调多角度地深刻地个性化地理解,但不是无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结合全文探究”。考生必须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针对题目的探究要求,进行个性思考,发挥创造。

二、探究题的高考准备

(一)审明探究任务

从江苏的探究题来看,出题大致种形式是先引出某个主题,再提出探究的任务。如江苏卷必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题目首先就提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出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至此,学生明确了此题的探究任务,就可以从小说人物形象的突现,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审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题中给出的思考,不是出题者有意为难学生,而是提示疑点,使得学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储备探究

从高考探究题探究的任务来看,主要集中在探究作品的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答题时应迅速地搜索相关的知识,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和依据。因此,在备考时要充分地储备知识,并进行梳理,如复习文章的谋篇布局,鉴赏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实用类文本选材的特色,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要熟知常见的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如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表现方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化用典故、联想想象、比兴象征、等)。这样,在考场碰到实际的探究问题,才能自如地调动平时的积累,进行探究。如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探究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有:1、表现自然环境景物的特征,渲染某种气氛;2、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3、烘托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暗示人物命运;4、为后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从以上角度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这道题可以这样答:深刻寓意:1、雪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质。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肖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纷,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因此,学生面对探究任务,需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资源,自主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领悟,分析概括,才能进行较深、较广的探究。

(三)依托文本探究

探究能力最主要的表现是发现和创新。因此,学生在答探究题时,应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挖掘答题点。但是,任何阅读都要有文本意识,不能够跳离文本。学生面对的探究题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方面提出探究任务,那么在探究时不能完全个性化解读,也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学生探究得来的观点来源文本,用于支撑观点的论据同样来自文本。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题,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学生答题前先要抓住文本写了以下内容:都江堰防洪灌溉、滋养了天府之国的子民;李冰和李冰的后任修建、疏浚、修缮都江堰,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后人有情,瞻仰这些官员。进而从三个层面得出答案:1、(都江堰)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建维护者)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3、(后人)我们要向前人学习,要做上善之人,要做上善之事。探究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因此,无论是形成观点见解还是运用知识分析,都要紧扣文本内容,理清写了哪些人、事、景、物,进行合情合理地探究阅读。

(四)多角度探究

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要透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将其虚化到所有人类的高度,挖掘作品人文、历史、哲学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探究时需要关照个体价值的实现,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探究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清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事情、景色、物品,他们哪些体现了真善美,哪些属于假丑恶,对于真善美的内容予以赞美、歌颂、崇敬、怀念,对于假丑恶的现象表达厌恶、愤慨、讽刺,对走向假丑恶的现象表达担忧,对弱小者同情怜悯。如2010年《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在领队的带领下,驮队熟练地渡过峡谷,原本畏惧害怕的“我”和牛也度过了渡过了峡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回答: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从人与人的关系考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领队与驮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就是。“我”与领队的关系: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写表达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