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社区建设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建设与管理

第1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物业管理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日益兴起了广大农村地区拆村并居,建造新型农村社区之风。当传统村落改建为新型农村社区后,必然要求完善的物业管理,否则仍会面临乱差脏、使用低效、纠纷不断等问题。因此,对新农村社区有效的物业管理,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物业管理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村貌村容、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现代的生活习惯,农村社区的发展迫切要求配套的物业管理

1.物业管理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关键

目前,农村现代化物业管理的推广,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清洁的投入、生产和产出,已成一种必然。新农村建设需要专业化、社会化物业管理,需要构建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服务机制。在农村实施现代物业管理,实现居民与管理者分离,由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专业服务、市场运作。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农民生产和生活成本,减轻负担,还可以回收和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我国民主化管理进程。

2、物业管理是维护好农村社区治安的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社区基础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改善了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但与城市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社区稍显薄弱,尤其是安防系统不到位,短期内若要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达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物业管理肩负重任。真正实现服务于民,确保农村社区业主生命和财产安全,担负起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重任。

3、物业管理负有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能

新农村社区人口密度大,邻里街坊串门现象普遍。增进感情的同时,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也容易发生矛盾或纠纷,造成社区的不安定和不和谐。而农村社区的纠纷调解员往往由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兼任,常由于工作人员短缺或不专业等造成调解延误。物业管理的引入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新农村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压力,通过与农村社区居委会建立协作机制,发挥其村民调解能力,使一些内部矛盾尽可能在社区内部得以解决。

二、新农村社区中引入的物业管理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实际情况不同,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的物业管理模式不宜“一刀切”。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民主选择,探索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

1、以村委会为主成立物业管理公司

此模式是物管机构与农村基层组织进行合作,具有权威性,凸显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各司其职,使农村社区拥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该模式在单一产权(农村公共资源设施)管理中,能充分体现其效果。在多元产权的情况下,这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要避免村委会独揽大权,应充分发挥包括村物业公司在内的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和职责,才能确保此模式长期有效的运行。

2.委托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将农村社区由所有权人(业主)采用招投标或协议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并由业主支付相应的物业管理费。此模式的优点是两权分离,物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由两个独立的法人组成。从长远看,这种模式是农村物管推广的主方向,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良性竞争。该模式符合物业管理企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

3、民营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在农村,田、水、路、林、村、农用机械等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大,它们多规模小、分布广、治理成本高,适宜民营物业管理。因此,在农村物管市场中,民营企业前景广阔,潜力待挖。民营物业公司应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实施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4、按现代化企业制度组建物业公司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农村,由于城镇化进程快,物业设施相对丰富,住房相对集中,管理水平较高。加之居民市场意识较强,条件比较充分,可以先从这些地方入手,组建农村的现代化物业管理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在运作过程中,先从管理农村公共资源设施等物业开始,然后结合当地特点,规模可由小到大,以点带面,服务项目可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突破一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全面开展。

三、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资金短缺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较为有限。面对未来异军突起的新农村社区,必然需要庞大的物业市场相配套。如果仅凭有限的物业服务企业投资,加上较长期的投资回收期,怕会使各物业投资公司望而却步。目前,已有的筹资渠道主要有政府补助、社会集资、村民自筹、相关收益补贴等。但是随着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模的日益扩大,仅靠政府、社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村民对物业收费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村民自筹的方法亦不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村民的传统观念难以改变

农村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农民,长期以来,村居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自由并且不喜欢被约束的,而物业管理是统一、规范化的方式。因此,如何使农民适应现代化的物业管理理念,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工作是很亟须解决的问题。

3、相关法律法规的困境

现存物业管理制度大多以城市为基础,若要向农村推广,将必然会遭遇与农村现行的风俗习惯相冲突的困境。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错综复杂,违规建筑也相对较多。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如何权衡法理与本土风俗习惯也是很让人头疼的。该如何制定针对农村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哪种制度为基础、由哪个政府部门来管理最有效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四、提升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水平的对策

1、落实各乡镇物业管理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

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与物业管理行业对应的行政管理部门,使得控制力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深入研究怎样推广现代物管制度和如何发挥物管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各乡镇应将各村物管行业划归乡镇政府某一部门统一领导,指派专门负责人与各村联系并筹划物管工作,切实落实新农村建设中现代物管制度。

2、强化物业管理服务意识

目前散布在乡镇的物业管理公司多数资质较低,员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而对农村物管市场的开辟工作中,会有大量复杂的工作等待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管理素质要求较高。要想公司在农村物管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各方面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更好的拓展市场,获得村民,即业主的认可。

农村物业管理公司应尽快设立“客户服务中心”,不应仅满足于处理业主投诉的阶段,而应对居住者的潜在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收集分类,大胆尝试对有个别要求的业主采取专项的物业管理服务、特约个性化服务。也可举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加强业主、开发商、物业公司三者间的交流与互动,塑造和谐美好的社区文化。

3、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进行培训

应制定专业和持续的员工培训计划,积极组织落实,注重员工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组织专业课程和讲座,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挺高服务管理水平。提升物业管理专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洪宇.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乡镇经济》.2008-04-25.

[2]王洪宇,唐先锋.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宁波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03-20

[3]孟鸿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物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12-20

第2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社区培训学院管理能力思想建设业务建设社区培训学院是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在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因需而建的一种新型的社区教育机构。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作为县、区级社区教育的龙头和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机构,在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的今天,其作用和功能越来越凸显。为此,社区培训学院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以提升为社区发展服务的功能。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就如何加强社区培训学院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清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

要促使社区学院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对它的办学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我国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有的定位于学历教育,有的定位于岗位培训,也有的办学范围几乎涵盖了少儿培训、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由于对社区学院的职责与功能定位不准,界定不明,促使相当一部分社区学院或做了基础教育要做的事,或承担了高等教育的部分功能。笔者认为,社区学院要健康发展,首先要找准方向,明确定位。对社区学院的办学理念,要有清晰的认识。作为社区教育的专门机构,社区学院的核心理念是姓“社”,要把为社区发展服务当作自己的最高宗旨。从这一理念出发,把办学的功能定位于向社区进行广泛的教育渗透,注重人文精神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用教育的力量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净化社区道德环境,促进社区建设,最终改善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二、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功效

1.规范制度内容、标准和流程体系。制度作为一个集团内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必须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其权威来自于制定制度的内容和标准,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颁布实施相对严密的程序体系,由此才能确保制度的科学、规范和有效。这几年,我院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始终坚持制度的先进性,使制度内容、标准做到有法可依,不与上级精神、单位实际相矛盾,充分体现制度的引领作用。同时,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不朝令夕改,对于必须修改、完善的制度,先进行调研、总结、反思,在修改完善时履行一定的程序,讲清合理的依据,使制度、规范顺乎人心、合乎众愿;同时,不忘重视制度的实效性,制度内容既有宏观上、原则性的要求,更有具体的可供操作的东西,对具体工作流程进行制度化约束和规范,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2.完善制度执行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和落实,只有严格贯彻执行制度,用制度来管人、管事,才能真正体现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我院通过学习、座谈、讨论等方式,使学院成员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将制度进行整理、分类,并张贴上墙,方便大家遵守,提高制度执行力。为强化制度的执行效果,我们严格执行各项奖惩措施,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把服从制度管理列入考核范畴。

三、注重业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加强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思想建设。思想是意识,是人的灵魂。进行思想建设,说到底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我院通过学习、培训、交流、总结等多种形式,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引导他们在办学思想上牢固树立四个要点:全心全意谋发展,一丝不苟抓质量,有条不紊抓管理,诚心诚意待学生。以该四点为行动准则,以认真、踏实、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把自己的良心、真心、真情、责任、使命融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主人翁意识付诸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2.加强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业务建设。社区培训学院既承载着大量的社区教育培训任务,又担负着对街道、社区开展教育活动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这就需要学院组建一支懂管理、精业务,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抓好这支队伍业务水平的提升工作。天宁社区培训学院在业务建设中,注重院本培训活动,通过搭建专题讲座、研讨交流、总结反思等平台,帮助教职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常规管理,做足管理文章

一个单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在该单位的日常工作管理上。因此,加强常规管理,促使管理工作不断科学化和规范化,实际上就是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1.做好常规管理之“常”。从语义解释的角度看“常”字,其含义为通常、普遍和习惯;“规”字则含有规律、规矩之意。所以,“常规”一词,一般是指日常、惯常、通常奉行的准则、规则和法则。加强常规管理,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我院在常规工作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如教学计划管理、课堂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管理、任教老师和学员的日常管理、课外校外活动管理、班主任工作职责等,并做到管理工作职责到人、服务到位。如在班级工作管理上,学院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即每一位班主任对班级学员进行全方位跟进管理,做到点名考勤,缺课问因,生病关爱,使管理不留一点漏洞。

2.管理要“入心”“入情”。学院管理工作,本质在于服务,服务于管理目标的主体――人。为了使服务凸显管理的功能,我们在做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都应站在“人”的角度,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真情、真心、真爱去服务于人,我们的管理才会做到“入心”“入情”。这样人性化的管理,往往能使工作更有成效。

加强社区培训学院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既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在国家把推进终身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战略目标的大环境下,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作为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社区培训学院,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更是势在必行!

第3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1社区工作与社区档案管理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社区工作面对的对象日益复杂且范围越来越大,社区工作的职能也呈上升趋势,社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工作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党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社区,是政府与人民群众连接的媒介,社区档案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它可以规范社会管理,也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小型组织,能反映出基层民众的意愿,凝聚着基层民众对居住地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社区具备了实现政治控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福利与服务等功能,可以实现民情上传和政情下达的途径,而通过社区档案,可以将最真实可靠的民众信息提供给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社区规范化的管理乃至推动社会建设发展做出贡献。从政治、社会、经济3个方面来看,社区档案的作用均不容忽视,帮助政府体察民情、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传承了历史文化。社区档案是反映基层生活的,但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社区档案的作用发挥,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社区档案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时刻需要更新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社区档案记录的内容有关各种人群、各类事项,具有庞大且复杂的特征。社区档案的研究类文章出现过两次峰潮:第一次在2004年,当时我国正大力主张建设社区,所以在这一时期以研究分析社区特点、介绍社区档案概念的文章居多。第二次是在2007—2008年期间,这期间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故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类文章又出现一次高峰。在这两次峰值之后,趋于平淡但总体保持上升,关于社区和社区档案管理的文章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文章中,以健康档案、卫生服务、体质检查等为内容的文章居多,卫生服务类的文章则是其中比例最大的。据资料显示,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国高校和一些行政部门在研究社区档案中成为主力,而社区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收入不高疲于应对等原因,对于本职工作的研究反而较少。

2社区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社区档案按照档案的内容,可以分为科技类、会计类、文书类3种;按照档案的载体,可以划分为实物、电子、声像3类。由于社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的时间也较短,所以社区档案工作还不完善,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1社区档案管理设施不完善

我国实行社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的原则,在现实中往往不能落实,社区档案的建设资金款项到位很少,导致社区资料管理条件差,资料管理没有专用的橱柜更没有相应的办公室供工作人员办公。这种没有专门的社区档案管理办公室,也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社区都是只挂牌应付上级检查。

2.2社区档案管理不切实际

社区,包含许多乡镇村中的居委会,而居委会也是政府的延伸部门,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行使职权造成形同虚设的现象严重。居委会由乡镇村的居民选举,但社区的负责人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政府直接指派,居委会公章居委会保管,而社区公章政府保管,导致与群众分离且社区档案迎合检查的现象凸显。

2.3社区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很对社区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不仅仅针对档案管理开展工作,更有甚至只当档案管理为额外的“副业”,做完主要工作后将需要整理的档案带回家,在有上级检查的时候才将受检胆敢带回工作地。这种不规范的做法很常见,档案管理部门逐级检查督导的工作也很匮乏,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不仅缺乏检查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同时,档案管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是因地而异,各有各的规定,规范性差。

2.4社区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

社区工作多而繁,社区工作人员岗位存在缺编现象,所以每个人的工作量较大,在入职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档案管理的培训,更是重视程度不足。很多社区工作人员既是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经济管理统计人员,也是综合治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常见。档案管理的工作在众多工作中是最被忽视的,加之人员专业性差,导致档案管理混乱。

2.5社区档案内容分类不清

在有相应条件的、配备了档案管理设施的社区中,有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对应的档案管理就能有序一些,但大多数的社区都仅仅依靠人力来管理档案,工作人员将档案分类时凭个人判断放入大致的分类中,遇到不知道如何分类的情况时就暂时搁置,导致档案不仅分类不清而且丢失遗忘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得不说,无论在什么地方,迎合检查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有上级检查时,需要提供相应的档案,于是将需要迎检的档案从各类档案中分离出来供检查所用,但在检查完毕后的整理归档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6民众对社区档案的观念有偏差

档案的政治色彩一直比较浓,在单位中的人员档案管理部门都是重点部门,保密性高不对群众开放。现如今,档案工作普及,民众对档案工作的认知也在逐渐回归正轨,但认识有偏差的现象仍然存在。档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不仅仅有人员档案,还有各类统计、各类数据,大到人口、土地,小到照片、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可为社会服务。

3提高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快建立社区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步伐

目前,我国社区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文件极少,在档案管理这个问题上,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第一,将社区档案管理依照《中国档案法》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行动系统化,这样才能保障社区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第二,各地区因地制宜,指定的档案管理规范必须可行并且可操作,才能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第三,在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后,必须加大落实力度,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话。

3.2成立专业的社区档案管理部门迫在眉睫

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这与管理领导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有关,也与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定期检查督导有关。针对没有专门的社区档案管理部门的现状,应该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依靠政府补助,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办公室,配备专业的经过培训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同时,大力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吸纳民间投资,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提供经济支持,进一步推动地方社区建设信息化的发展。

3.3明确社区档案详细分类及归档范围

为了使社区档案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作用,真正为社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对档案的分类和归档范围必须明确。第一,各社区所制定的归档范围应当把所有的档案范围纳入其中,避免遗漏和散失;第二,详细划分档案的分类,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经由上级档案管理部门进行专业指导;第三,建立健全档案内容,对有变更的及时对档案相应内容进行修改,以便更有效为民众提供服务。

3.4确定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的分工和责任

明确社区档案的总体管理目标,并依照总体目标制定小目标,实现层级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档案管理的整个流程和每个环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有详细记录、有变更登记、有工作准则。健全社区档案管理体系,公开承诺、公开服务热线、公开举报电话,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同时接受民众的监督。

作者:孙一鸣 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乘风社区工作站

参考文献

第4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eds of meticulou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field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matching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henyang, understands the basic needs of residents in the use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uts forward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Shenyang from the service management.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

Key words: residential community;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044-03

0 引言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提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体育、医疗、养老、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各项设施的具体规模和建设要求,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明确了方向与标准。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中主要是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及政府已出台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教育、养老等配建的要求,由多部门联合对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审批管理。但是面向实施操作中,由于标准设置精细化不够,实施配建中存在着建设不到位、管理移交难等问题。同时老城区土地资源有限成本高、要解决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不足的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本文结合社区发放问卷和居民实地访谈,从规划管理实施还面临的困境出发,探讨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配建的精细化管控方法。

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与需求调研分析

调研选取沈阳市铁西区凌空街道、大东区大北2个街道、19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新建住宅区和老旧小区在服务设施配建的典型特征。按照国家有关配建要求内容,重点对社区户数、人口数、年龄结构、外来人口、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商业金融服务、养老服务、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发放和回收《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调查问卷》,调查居民对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类型、分级情况、配置规模及居民对各项设施的使用情况与满意程度。重点就沈阳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情况进行整理,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比对,找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为下一步居住公共设施配建提供依据。

1.1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投入分析

目前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除幼儿园市场化办园外,多是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普遍规模偏小。教育设施、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配置需求。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与国家标准差距较大,特别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商在开发建设侧重于住宅楼的开发和销售,公共设施配套滞后,且随意更改公共服务使用功能问题突出,安排在逼仄空间,造成建成后公共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

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低、分布不均、供给不足,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历史配建标准低,使得我市老城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普遍缺乏,特别是政府投入建设的养老、医疗、文体设施更是严重不足,调查的19个社区仅有7个配置卫生服务站,达到最低150平方米的建筑规模的仅有3个;养老设施仅在街道层面设置了2个托老所,社区层面没有配建养老设施;文化活动室仅有7处,达到沈阳市文化活动室配建建筑规模300平方米标准的仅有1处(如图1所示)。新城区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规定,结合社区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受新城区住宅小区入住率偏低的影响,使得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公共用房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接管,面向市场化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服务人群的数量不足,市场化参与配建意愿较低,使得配建的如幼儿园、托老所等设施存在闲置的问题。

1.2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居民需求比较

医疗卫生设施:新改造住区医疗卫生设施明显大于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和残疾人对社区医疗点的设立需求较为强烈,对现有设施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建设标准低于国家规定。

文化体育设施:新改造居住区文体设施主要结合会所、园区集中绿地设置,老旧小区配套室内体育场馆严重不足,室外活动场地数量少面积小,现有文体设施建设规模低于国家规范规定。居民认为合理的户外体育场地应均匀分散到住区中不同地点。

行政管理设施:街道办事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和派出所等行政办公机构设施用房基本健全,独立建设较多,但办公空间面积偏小,低于国家规范规定。社区公共用房规模严重不足。

老年服务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情况良莠不齐,老旧小区老年活动中心配置数量优于新改造住区,但普遍存在使用面积不足或管理不善、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养老机构设施、老年医疗、老年综合服务等设施严重匮乏。

商业服务设施:社区内由市场化配建运营的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建设较好,但是菜市场配置总量还不足,大多数市场为街路市场,设施水平、卫生条件、经营管理较差,与居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如图2所示。

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面临的困境

2.1 规范与规划管理切合不足

2.1.1 规范指导规划管理

沈阳市目前执行的以现有的各类居住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均以人口对应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标准来设置,但实际规划管理中规划审批地块多为分批操作,模式化的配套指标与审批管理实际切合度不足。居住区配建要求与具体使用要求有一定距离,规划管理主要是根据相关规范对3000人左右的独立住宅地块进行无差异的模式化计算,得出对居住区配建的要求。对地块所在区位、人口构成、周边土地开发强度等整体性情况考虑不多,造成配建要求在规定上不够严格或严谨,配建指标与实际需求有时会出现偏差。同时,规范标准中关注规模指标,面向管理对具体的配建设施如幼儿园、文体活动设施各种配建的位置、朝向、楼层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需要面向规划审批管理的切实需要,将国家、省、市中相关居住社区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规划审批建设规模等信息关联,研究居住社区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建设指标与住区规模对应关系,为规划审批提供明确的指标配置标准研究。

2.1.2 规范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居住人口数量、结构、居住区位、不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体制的变化,以及居民对原有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提出的新需求,已有的部分指标和基本服务功能建设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如新时期《国务院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下一步社区医疗与养老应实施联合设置,按照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标准,分别建筑规模要达到150平方米和750平方米,联合设置将需要对部分功能进行重组和整合,对新形式下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研究。又如社区文化活动站与社区体育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在多功能健身活动、娱乐、阅览、管理等功能设置的重叠,联合设置需要明确混合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目前沈阳市也适时的提出了“一厅一校两站四室”模式下的社区用房建设标准,但总体上对比国家相应功能要求指标偏低,需要对社区混合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功能配建标准和共建模式进行研究。

2.2 规划要求与行业管理不协调统一

近年来,国家、辽宁省、沈阳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养老、体育、社区综合管理、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标准,各类标准存在不一致和相互交叉等现象。如社区层面的养老服务设施界定和规模标准不一致,名称就有托老所、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站、居家养老设施、社会养老设施等多种,对于基本涵盖功能和主要服务的老人类型标准、人均配建指标等缺乏统一,可执行操作性不具体。亟待政府统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职能,将同一类设施按照国家标准名称归类,统一称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标准,明确配建强制性内容和具体控制。

同时又由于居住区配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管理过程中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应的行业规范进行管理,规划管理难以做到完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调一致,管不全和管的宽的情况同时存在,如社区卫生服务、垃圾转运站、警务室等配建设施都需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实际需求确定。

2.3 精细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目前沈阳市缺少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施细则,规划项目建筑审批成为配建相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手段。但在配建标准不明确,各部门权益不明晰的前提下,很难落实国家、省、市的相关配建要求。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住宅小区配套的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基本上都能按照管理范畴移交政府管理,而对于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等需要政府接管的服务设施在建设和接管上相对滞后。幼儿园、养老等有半经营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过度依赖市场的投入,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体制的变化,市场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类型也逐渐增多,改变了原有的由政府投入为主的单一形式,如在幼儿园、养老、社区体育等服务设施社会资本参与和注入,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却缺少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和市场合理投入比例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大量由开发商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投资主体、建设监管、设施移交、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求不明确,造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后续接管使用一些诸多问题。

3 面向精细化管理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配建对策

3.1 出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规定

建议沈阳应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的制度建设,由政府牵头出台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管理规定,明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部门职责,以及规划、建设、移交、登记和使用管理等实施管理等要求,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得以不折不扣地实现。协调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使行业主管部门从被动的接收使用,转化为在建设前提前介入,结合规划规范要求与行业规范要求,对居住区配建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制定统一、明确的居住区公共配建标准、管理主体。

3.2 完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

按照国家相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规定,结合沈阳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配置要求和建设标准。针对规划管理需要重点补充完善内容:一是要补充完善居住人口在3000人左右的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内容;二是要结合新形势对混合设置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给予明确规定;三是要考虑新老城区建设标准的差异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应深入研究新建改建居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核算配套设施,在指标允许的幅度内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城区居住项目应严格按照标准,适度超前做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建议协调行业主管部门统一配建标准,明确管理、使用主体。

3.3 统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加强对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议应按照社区合理服务范围,研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内容和建设模式,考虑新老城区建设标准的差异化,保障性居住社区可适当减低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应深入研究新建改建居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核算配套设施,在指标允许的幅度内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老旧小区重点锅炉房、厂房、办公楼等设施改造,灵活采用回收、租用、购买等方式补充公共用房。积极鼓励政府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购买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发挥机制作用来进行补充公共服务需求。将并将研究内容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到街区控制图则,实现对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统筹安排。

3.4 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协同推进

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及时统计和掌握居住项目建设、人口动态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整体情况,制定实施计划。要认真研究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规律,分类确定市场化可参与投入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明确投资主体,提高建设质量和运营管理效率。建议新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按照条件约定实施,产权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的外,对于不需移交产权的公共设施按照“谁投资建设谁所有”进行操作,如社区养老设施、体育设施等。鼓励多种方式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4 结论

本文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为目标,对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情况和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得出规范与管理衔接不够,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造成社区公共管理设施配置的滞后和不足。要逐步实现沈阳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完善和细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和实施细则,从空间上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控制管理,积极探索多渠道的投资建设方式,全社会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张磊,陈蛟.供给需求分析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J].规划师,2014(5).

第5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 社区卫生服务; 健全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84-0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劳动力的密集型,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由流动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尤其是对自身卫生、健康意识的缺乏,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社区卫生状况和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由于受到,导致黑诊所滋生,2008年6月~2009年5月,以我辖区为范围,按照我社区常住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试行了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健康状况大幅改善。

1 社区流动人口概况

1.1我辖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位于开发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与312国道、沪蓉高速相临,是我去辖区内外来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由于开发区建设的加快,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本区,目前外来流动人口约 12500余人,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已达1:2。

1.2流动人口结构。经过调查发现,聚集在我社区的流动人口大多数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员构成,流动人口的构成主要是轻壮劳力为主,多为50周岁以下成年人。(见表1)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小饭馆、小商店、蔬菜种植、养殖业、建筑、理发、小贩小卖等行业,从业结构繁杂,管理难度大,流动性很强;文化水平较低,保健意识差,经济收入低;除在工业园区工作的部分员工外,几乎都没有本地的医疗保障。

1.3流动人口家庭结构。流动人口的聚集,往往是一家带动许多家迁来打工,因此育龄妇女、儿童数量较本地人口明显增多,育龄妇女和流动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流动人口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1流动人口人均居住面积小,公共卫生意识薄弱。由于我社区的小城镇建设尚未开展,外来人员大都居住在老旧出租屋内,人均居住面积不到8平方米,几乎无卫生设施。而且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生活习惯、人员素质差异明显,乱倒生活垃圾、随地大小便情况常有发生,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不科学,卫生意识薄弱。

2.2流动人口健康知识缺乏。由于受教育水平和地区差异,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外来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薄弱,自我防范意识差,在卫生防疫方面,特别是在儿童疾病预防和育龄妇女保健方面,流动性大,得不到及时规范的免疫接种和定期检查。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导致传染病在流动人口中发病率高。在我项目实施阶段内,手足口病发病共23例,17例为外来儿童。

2.3流动人口获得卫生信息渠道狭窄。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社交环境陌生,地方卫生资源不熟悉。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不高,例如我社区组织的每年两次的妇女病普查,亦针对流动人口,但普查率仅为2.5%。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流动性更大,由于不了解地方预防接种机构,计划免疫漏种现象较多。我社区范围内现有200余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约35%未能按计划计划免疫。

2.4流动人口对地方医疗机构存在畏惧与不信任。由于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当地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畏惧心理,担心承担过度医疗,另一方面,对当地医务人员不熟悉也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黑诊所滋生,不能接受到规范医疗,危害自身健康。

2.5流动人口流动性大,慢病患病率低,不易开展长期家庭保健服务。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受诸多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大,流动性大。试点范围内一年间流出率约为32%,流入率约15%,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者和其他非自主经营户。

3采取的方法与对策

据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低于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1,2];儿童计划免疫率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发病人群主要是流动人口[3]。针对我社区流动人口的构成现状以及流动性大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应以育龄妇女和散居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外来人员的认同感,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接受本地的卫生服务,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

3.1以育龄妇女和散居儿童为主要对象,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会同当地计生部门,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加强前期宣传,使她们明确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加普查次数,使她们合理安排时间接受检查;及时告知检查结果,进行追踪随访,提高规范治疗率,确保育龄妇女低死亡率。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督促产前检查,做好产后访视。共对区域内的流动育龄妇女进行了三轮次的妇女病普查,检查项目包括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刮片、B超(子宫、附件)等检查,有3600余人参加了普查,发现宫颈炎850余人,阴道炎190余人,盆腔炎34人,子宫肌瘤19人。自愿接受普查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45%,并做了相应治疗、健康教育和随访工作,提高了查治率,有效的保障了流动妇女的健康。我站还重点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登记随访,排查儿童280余人,督促定期体检,规范计划免疫,提高接种率,确保接种率90%以上,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与爆发建立有效屏障。

3.2 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立足社区,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模式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培养卫生意识。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巡诊时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面对面健康宣教,从生活方式、室内环境、饮食起居等方面,有目的的培养健康行为。提高起自身保健意识,了解疾病知识,特别是传染病相关知识。在传染病多发季节进行相关预防知识教育,根据疫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3.3 增加流动人口对当地社区医疗机构的认同感。以社区责任医生制度为依托,开展定期上门服务,了解服务需求,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宣传地方优惠服务政策,告知享受渠道,控制外来人员医疗服务价格,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以优质可信的服务拉近距离。对试点区域内985户居民发放了就诊优惠卡,予零加价供应药品、免挂号费、诊疗费、床位费、半价收取检验费、治疗费,一年间有1566人次持优惠卡前来就诊,减免费用4300余元,得到了较高的就诊率,使他们得到了规范的医疗服务,获得了外来人员的好感。

3.4 改善基础设施,打击非法行医。试点期间,我站结合社区居委工作,指导环境整治,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5座,增设垃圾房18个,定期疏浚河道,对各自然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强保洁队伍力量,实施长效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非法行医和“黑诊所”大多设在简陋的出租屋内,医疗设施简单,卫生条件恶劣,更无医疗资质,而就诊者均为外来人员,事故隐患大。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实地明查、暗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卫生监督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多次开展打击“黑诊所”活动,累计打击非法诊所十余家,使非法行医无藏身之处,确保外来人员就医安全。

4 预期效果与展望

根据流动人口的人口构成特点,流动人口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重视流动人口基本保健需求的满足,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隐患[4],所以健全医疗保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联合卫监、计生、社区居委,从育龄妇女保健和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着手,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和意识形成,对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认同,但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如何把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上,受到人力的制约较大,同时,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缺乏也是制约他们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人力资源,建立卫生、计生、地方政府联合管理队伍,以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健康社区建设的参与率,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外来人员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卫生保健待遇。

参考文献

[1] 何锐志,陈爱娟,廖捷.东莞市1996~2002年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1): 103-104.

[2] 王克勤,郭艳军,倪艳梅.流动人口和本居人口孕产妇572例妊娠结局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10): 1614.

第6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管理 管理与服务 标准化

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打造管理精细、服务精心、考核精准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利于在社区形成事事有标准,人人讲规范、处处求精细的良好秩序。

一、推行制度标准化明责任

建立规范的标准化制度体系。细节决定物业管理的质量。为解决和消除岗位责任缺乏量化标准,不利于操作和考核问题,按照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和讲求统一的原则,孤岛社区根据《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山东省物业管理质量规范》《胜利油田社区服务标准》等,对现有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分别从小区环卫保洁、绿化养护、门卫管理、维修管理、安全管理、岗位职责、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党建思想文化、综治稳定等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制定了对现有的制度、业务操作规程,完善了管理质量日巡、周检、月评制度,做到项项工作有标准、有流程、有检查、有考核、有结果,确保制度体系覆盖社区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

二、推行管理标准化强执行

为建设一流大本营,确保对大本营建设的方向明晰、定位准确和认识到位,在运作模式上,孤岛社区采取“集中部署,重点突出,分路实施,齐头并进”的方式,“集中部署”,就是社区的重点工作任务都要通过领导办公会研究部署,周一生产会进行通报,保持上下思想统一,行动同步;“重点突出”就是每周确定明确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分工,有针对性的去开展工作,抓组织落实;“分路实施”就是按照分工负责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让各基层按照即行标准优质、快速的去干;“齐头并进”就是工作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管理服务、生产经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都同步开展,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运行一年来,社区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三、推行细节标准化求规范

以点带面,让操作更加有序推进。在细节管理上,孤岛社区先后制定实施“铁将军门卫”岗位标准,制定视频监控规范、门卫管理制度、小区巡逻路线、上下班交接制度、机动车辆出入登记制度,小区重点部位监控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制定了环卫保洁“两扫三查统筹法”,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等每日清扫1次;楼道每周两扫一拖,楼梯扶手每周擦洗2次,一个月定期清理楼道杂物;定期对楼宇绿化带进行浇水、施肥、修剪、杀虫等工作,确保花草树木长势良好;推行上门维修“五个一”制度,即开门送一声问候,进门前穿一双鞋套、操作带一块抹布、离开递一张服务卡,两天内打一个回访电话。加强一站式服务大厅的礼仪流程培训,从居民问询、解释回答、缴费收费、票据打印、报修协调、电话回访等所有流程全部实行服务标准化,一句暖话,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杯开水,居民从来到走,在服务厅的每个环节都能享受到最贴心的服务。在日常管理中,坚持日巡、周检,把落实制度和标准检查常态化,月底根据社区月检和社区物业科的检查反馈对六项进行综合评比,评出六项“标准示范点”并将考核成绩与本单位奖金挂钩,及时进行奖励。

四、推行服务标准化促满意

优化流程,让服务更加规范提速。为进一步规范岗位操作流程,社区一直坚持开展职工培训,定期对物业管理、安全教育、消防演习、胜利文化、网络平台等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学习,并多次组织管理干部外出学习,学习先进思想和管理经验,并在社区的有序组织下,定期开展绿化、环卫、物业管理、综合维修等等工种的标准化操作培训,多次进行居民报修、打药修剪、门卫值班、小区巡逻等服务流程现场考核,抓住重点,精简环节,强化职工标准化操作意识,确保服务便捷、高效、快速。社区制定了应急预案,针对冬季大雪,组织全员开展铲雪会战;针对汛期大雨,积极开展防汛排涝;针对夏季杂草多的实际,开展绿化认领;针对居民反映的各类突出问题,及时做好处理和协调工作。组织了基础设施现状调研,对各小区小面积的花砖塌陷、花池池壁倒塌、污水井盖、雨水篦子损坏、酥化等问题进行整改,由原来找施工人员干变为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当泥瓦匠,对小区公共设施进行零修规整。社区安排专人盯在现场,随时对小区维修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或安全隐患,立即进行整改,确保维修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既节约了成本,又美化了小区环境。

五、推行成本标准化重增效

孤岛社区克服了人员少、成本紧张、工作量大、突发事情多等种种困难,着眼于“管理精益求精、服务精雕细刻、经营精打细算”的目标要求,通过水电分析、完善油料、物料领用等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了经济效益;注重细节挖潜,定期对楼道、路灯、公厕、办公场所进行检查,杜绝了偷用水电和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合理调整路灯、污水泵等耗电大的设备设施开启时间,减少了用电量;环卫工人针对环卫绿化面积大,工具易耗的情况,发动职工家属修旧利废,将几把旧扫把再重新合成一把新扫把,并绑上绳条,更加的耐用结实,延长使用时间;本着少花钱的原则,利用休息的时间,各物业站自己动手用铁丝、铁皮、铆钉等维修损坏的垃圾桶。如今,节约挖潜活动已经深入到社区每个工作细节,职工在用实际行动争做节约挖潜明星,做到“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使该花的钱都投入到改善小区服务中去,增强了“提升社民和谐度,打造一流大本营”的助推力。

六、推行考核标准化抓提升

第7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在立法和制度尚存空白,基层小矫正机关的合法身份得不到确认的情况下,不完善的小矫正在基层小中被盲目的效仿、超前施行。有可能使小矫正流于形式,给小矫正的实施和推广带来负面影响。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可能使小矫正不能落到实处,而导致罪犯感觉不到刑罚的惩罚性进而重新犯罪。公众认为犯罪已失去控制。产生不安全感,受害人所受到的创伤尚未被弥补和救济,罪犯仿佛已逍遥法外,使法律的严肃和公正受到质疑和误解,损害真正的社会和谐。

一、小矫正的现状分析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同,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下面就小矫正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一)立法有规定但不具操作性

自2003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小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小矫正工作一直处于试行阶段,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将小矫正纳入法律,但如何操作没有详解,只是原则的纳入。由于小矫正具体实施的立法还没有,很多设想和功能都难以实现。小矫正工作的宗旨是“管理、帮助、教育”,但在教育、管理方面却难有作为。

(二)基层小矫正机关缺乏专业技能

作为非监禁人员的管理机构,其人员配备至少应有熟知刑法和刑罚理论的专业法律人员,熟悉服刑人员的基本心态和管理模式,负责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还应有心理咨询和矫正人员负责解决其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不健全是导致违法犯罪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有效的调整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使其正视社会与自我的关系、是使其自觉接受改造,不致重新犯罪的关键。按照西方小矫正方式的实践,小矫正的一线工作人员多是小和社会的志愿人员,他们来自小。并不代表政府,较容易与小服刑人员进行沟通,较少引起服刑人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有利于他们的改造。

(三)非监禁刑罚的管理方式及手段的极度缺乏

服刑人员在判决和假释前承诺接受的监管和改造形同虚设。监管和监督基本上是每月一次的思想汇报:集中教育一年没有几次;改造和劳动几乎是纸上谈兵,甚至短期的脱管也难于发现。而想要改变现状,除了需要法律的基本规定外,经费成为无法逾越的一道门坎。对小服刑人员的有效监管教育需要准备必要的场所:其小劳动需要分类管理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劳动和工作需要给付合理的报酬,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险和保障,还要有适合的劳动和工作场所等。

(四)矫正对象的户口、就业问题难以得到保证

2000年前后,只要是服刑人员公安派出所都注销户口,释放后凭释放证上户口,这是我们所说的“口袋户口”。有些被判无期、有期徒刑十年或二十年的罪犯,假释或保外就医,就存在无法解决户籍的问题,由此带来低保等实际困难缺乏解决的路径,由于城市的拆迁改造,原户籍地址不存在,家庭破裂、夫妻离婚或父母搬家,不与其联系等各种因素造成此类人员无户口、无住址,就业、保险等无身份证明。回归社会后居无定所,户籍地不见人,居住地不了解,两头脱管,极可能导致其与不良人员联系,形成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矫正对象在社会上找到较为固定的工作,能够有基本生活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其重新犯罪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在就业矛盾突出的现在,这也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矫正对象或游手好闲,或在马路边上摆摊设点,造成市容城管部门难于管理。近年来企业改制,造成下岗失业人员居多,对社会服刑人员没有过渡性安置体系,只能提供用工信息,难于解决根本问题,加上有些矫正对象好逸恶劳,没资本,没学历,没一技之长。导致就业问题十分突出。

(五)检察机关监督职权有限

检察机关监督职权的有限性,容易产生“寻租”空间,不利于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保护。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于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审查仅仅依据人民法院的裁定书,而且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主要是通过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建议》,监督手段并不具有强制性,又由于小矫正中公安部门和司法部门的齐抓共管,造成了检察机关监督对象的不明确,使得检察监督力度在小矫正中的严重不足。这样就为小矫正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徇私枉法,变相为不符合小矫正的人员采取小矫正措施提供便利,制造“寻租”空间,滋生腐败问题。“寻租”空间产生的同时,也使那些本来符合小矫正的人员得不到小矫正的机会,造成对小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损害。

二、小矫正的完善措施

(一)出台专门的法律。使小矫正具有可操作性

《刑法修正案(八)》将小矫正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然而,具体实施还面临诸多问题,法律只是将几类人员纳入小矫正,但小矫正的具体实施方法,如运作机制,机构的设置,完善处置措施加大考验力度、评估小矫正的成效等制度均无刚性的、详尽的规定。小矫正工作还处在摸索实验阶段,各自探索,无法可循。没有健全的规定就没有完善的落实,也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出台小矫正法,使小矫正工作得到刚性的法律保障。应当通过小矫正法的制定对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地位给予肯定,并力争使公安机关退出小矫正体系,将小矫正的执法权与执行权统一归于司法行政机关,使小矫正的管理机关职责明晰,提高其执法的权威性,从而提高小矫正的效率。同时,应对检察机关在小矫正中的法律地位给予明确,完善检察机关监督的程序保障,规定其拥有哪些权力,应尽哪些义务,通过何种途径行使权力等。通过规范立法,实现小矫正工作“四个统一”。即法律措施的统一、制度的统一、执行机构的统一和权责利的统一。

(二)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小矫正工作

小矫正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检察、审判、刑罚执行、小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各个层面,需要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因为小矫正人员接受小矫正时往往面临户口、居住、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协调各相关部门进行帮助或者解决,很可能导致其再犯罪或者非正常上访。因此,公安、检察、法院除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外,还应当加强与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而不是个别案例的解决,使那些符合条件的小矫正对象享有低保、职业培训等权利,对接受小服刑人员就业的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使小矫正对象面临的困难真正得到解决。

(三)明确检察职能,强化小矫正检察监督

小矫正工作涉及公安、检察、法院等多个执法部门。因此,检察机关应对小矫正的各个重点环节进行监督,防止“寻租”空间的存在。首先,小矫正中的交付执行环节。检察机关应当对罪犯交付执行小矫正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合法进行监督,防止非法交付执行的出现。其次,小矫正中执行措施的变更环节。针对执行机关在罪犯矫正期间违反法律或者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因滥用权力导致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损害。再次,小矫正中的执行终止环节。检察机关应当对矫正物件矫正期满解除刑罚措施,恢复政治权利这一环节进行监督,防止违规操作,制造“寻租”空间。最后,对小矫正执行机关进行监督。加大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注重小矫正工作中渎职、贪污等犯罪的查办和打击。通过加大查办力度,整肃小矫正队伍,对矫正执行机关是否有效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以及是否出现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问题进行有力监督。

第8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景区建设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的管理

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施工准备、现场管理、施工安全和竣工验收,其具体内容如下:

1.施工准备

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准备工作,就是在工程开工前需要做好的工作,如办理好施工许可证,做好通水、通电、通道路等,为景区工程的顺利建设做好基础准备。与此同时,结合景区工程的实际情况,向施工单位提供设计图纸,组织监理、设计 、勘察、质监及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技术文件进行会审;要求施工单位编制详尽的施工组织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质量目标、方针、措施,并结合设计图纸的具体工作内容及要求,确定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分工细致,确保施工方案的先进性、经济性和合理化

2.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旅游景区工程项目管理中,很大一部分是现场的管理,而原材料是确保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根本保障。在景区建设工程的现场管理中,加强原材料的管理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对现场原材料的管理就是对进场使用材料检查产品的出厂合格证明、质量检验报告,同时对材料实物从外观上检查,然后进行检验,如水泥、砂、碎石、红砖、块石、钢筋等。对景区而言,经过施工准备阶段之后,在施工过程中,不合格的原料不允许进入到施工现场。

3.施工安全

在景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工程建设的安全。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别于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很多景区都是在正常营业的时候开展的施工工程,施工作业的景区附近的道路上存在很多的游客,这就增加了施工安全隐患,无疑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景区建设工程项目工程管理而言,要根据景区施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安全防护措施,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开展景区建设工程施工工作,同时对进入施工现场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景区负责单位要监督施工单位制定安全责任制,促进安全目标管理和施工安全无事故的实现。

4.竣工验收

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在后期工程正式完工之后需要进行验收检查,通过组织工程监理、施工、设计、质监人员进行验收,如发现外墙饰面砖空鼓、戗角抹灰等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从竣工验收的流程上看,一般来说,施工小组在工程完工后要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检查无问题之后,施工单位再提交的工程竣工资料,申报景区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景区主管部门如果发现需要改进的项目,则由施工单位进行相关修改,修改之后,景区主管部门再次验收,并填写工程验收单,在确保资料完整齐全、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交由相关的监督单位进行维护管理。

二、景区建设工程项目工程进度的管理

旅游景区是一个综合体,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工程进度影响着工程效率。景区建设工程项目工程进度的管理,可以从审查施工进度计划和动态控制施工进度两个方面进行,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审查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一部分,景区建设工程项目工程,应注重对施工进度的控制,认真审查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前需要明确各小组了解项目,需要各小组能够制定自身的计划。如果工程建设的时候,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无法相一致的话,这就会导致整体的工期延误,最终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审查施工进度计划一旦制定,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强施工实际进度的检查。对于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不一致性的,会同监理、施工单位分析出现不一致的原因及其对工程进度的影响,督促施工方调整施工进度,直至工程竣工。

2.动态控制施工进度

在景区建设工程施工工程中,采取动态控制施工进度的方法,将大大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确保景区建设工程的进度。具体说来,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在运用动态控制施工进度时,采用定期跟踪的方法,检查工程实际进度状况,如有景区工程需要变更和修改因此耽误工期,对施工总进度、关键线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加快进度,采取增加人力等措施,对景区建设工程顺利按期完成大有裨益。

三、景区建设工程项目工程成本的管理

景区建设工程项目工程成本的管理,可以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对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做好施工成本的预控、做好施工过程的控制和做好施工的结算审查。

1.事前控制,做好施工成本的预控

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还需要控制成本,对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在事前控制方面,为最大化降低工程花费,景区主管部门需要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合同中约定的开工条件,拨付工程预付款,对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设计图纸所涵盖的工程量进行核定,审定预控措施,评估分项工程的初步预算价格,明确工程量的计算基准及计价规则。

2.事中控制,做好施工过程的控制

控制成本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其中,施工过程阶段是成本控制的主要阶段。对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而言,景区主管部门为确保工程造价从源头抓起,应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对监理确认的施工合同范围内的工程量进行核定,严格控制各种费用。对重大的资金花费需要提交申请,然后由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得到批准之后才能够实施。另外,由于景区地形地貌变化较大,不可避免出现设计变更,为控制景区工程变更的成本,应最大幅度地减少新增工程量的投资,保证资金使用合理。

3.事后控制,做好施工的结算审查

事后控制主要是对合同实施竣工阶段的审查,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竣工阶段,对施工的结算审查工作,应在工程结算递交后,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结算时重点审查工程量,并考虑变更工程量,审查时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其依据包括工程量签证、隐蔽记录、变更、竣工图等;对于用定额计价的工程,还对定额的套用和取费进行审查。不难看出,按照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进行成本管理,将能够以最合理的花费完成高质量的工程。

结语

总之,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促进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应从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三个方面加以控制,面对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景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进而促进景区建设工程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兵.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33)

[2]王更珍.不断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N].张掖日报. 2010-09-11 (001)

[3]沙其菊.浅析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成本、进度、质量控制[J].价值工程.2010(18)

[4]周璐璐.浅议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13(30)

第9篇: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

研究对象为60岁以上人群,系统随机抽样,抽中的成员进行体检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状况,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健康知识知晓等,采用自编问卷入户调查。问卷共35个条目,对资料建立Epidata3.1数据,使用SPSSforwindows15.0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社区60岁以上常住人口为15836人,已建档8947份,建档率56.49%,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学历为84.38%,抽查男692人,女1023人。

2.2健康状况

慢性病患病率为55.6%,其中男为54.6%,女为56.1%,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上升。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高血压、高血压并糖尿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此5种慢病占患病总人数的96.5%;2周总患病率为58.6%,其中73.6%为慢性病。

2.3健康危险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吸烟率为5.6%,戒烟比例为6.0%,不饮或很少饮酒及已戒酒的人占94.9%,可能与这一人群社会交往减少或与患病有关。78.2%老年人有锻炼习惯,以散步为主;偶尔或不锻炼的为21.8%,原因是缺少健康的锻炼意识。有67.7%的调查对象做到荤素均衡;但荤食为主、嗜盐、嗜油的分别为32.3%、36.5%和36.1%。

2.4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分析

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占48.9%,空巢占36.0%,孤寡占15.1%;认为居住条件不良占5.7%;认为经济状况不良占4.7%;认为总的健康状况不理想占11.4%,整体生活质量评价不良为11.6%。但46.3%认为其日常生活需要依靠药物或医疗帮助。心理和精神状态不良的比例约占调查人群的8.3%,主要反映记忆力(22.3%)。

2.5健康指标知晓、服药依从性与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血糖、血脂知晓率偏低分别为16.5%和21.3%(表2)。19.65%的慢病患者不服或不规律服药。健康知识知晓率为55.5%,其中“糖尿病诊断标准为餐前≤7.0随机/餐后≤11.0”的知晓率仅为6.6%(表3)。82.8%的能经常主动体检,提示近年社区开展健康管理初见成效。

3结论

3.1老年人健康问题与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受慢病困扰,伴随老龄化的到来,空巢、孤寡老人生活质量必将受到影响和制约;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慢病及其前期、不合理膳食、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对药物治疗有误区等,是目前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干预目标。

3.2开展健康管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