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

第1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第2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1、第一种答题步骤是:修辞手法+句子内容+(作者情感)。中考常考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和排比这三种,但是对偶、反问、反复、对比、夸张等偶尔也会考查到。正常情况下,修辞至少有一种,作者的情感有的句子包含有,有的没有,这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别。这类答题步骤主要适用于写景物的记叙文。

2、第二种答题步骤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句子内容+(作者情感)。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除以上五种之外,还有蕴含其中的细节描写。这类答题步骤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

3、第三种答题答题步骤是:动词+句子内容+(作者情感)。这种情况是句子既没有修辞手法,又没有刻画人物的方法,或者是文章指定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沈师附中贾淞

人物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不同得人有不同的品性和外貌,虽然描写起来认为简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鼻子,两个眼睛,一个耳朵和嘴巴,但要想把一个人通过不同的事例来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需要把这个人与众不同,颇有特点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使人眼前一亮,仿佛如见其人。这才会给人流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说几个对写写人作文拿高分的要点:

1、抓住你熟悉的人来写,如果人物已给出,例如让你写有关于爸爸或妈妈的文章,那么就抓住所写人的明显特征,例如性格、外貌的不同:这个人幽默或者爱唠叨??外貌上面比如脸上有个美人痣等等。并把这些特点结合他(她)的典型事例进行夸大。如果被描写人外貌、形态以及性格上不是很出众,那就挑选他(她)良好的品质来进行描写,比如他(她)善良、勤劳??

写人物一定要结合着事例来说明,所谓写人离不开写事,不加以事件证明,不足以使人物形象化。如果被描写人所做的事情不突出或表现不出人物良好的品质,那可以以平常小事来加以细致描写夸大其内在品质。如果被描写人干脆没有良好品质或和蔼可亲的性格可以直接反面写,写他(她)的缺点,以达到警示或从他(她)身上感悟出某写做人的道理的作用。

2、抓住典型事例,写出最让你铭记的事情,发自你内心地去写,这样也能一步达到让人对被描写人产生深刻印象的效果。写事时要对事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对事件来龙去脉把握清楚。

3、用五大描写刻画人物,将五磊描写融于事件中,五大描写分别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1)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点的简短描写,不宜过长,因为肖像描写只是让人对被描写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外形轮廓,不是主要对象,正所谓,在文章不要说人长得帅、美、漂亮一类的词,因为说某个人漂亮极了,读者也并不知道他她有多漂亮,具体什么样,还是以事物来展现人物内在的美,是得分的关键。所以好的肖像描写着墨不必多,甚至只有一两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通过文章中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语言描写可以清楚地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更有个性化。如果想写爱幽默的人,可以把他她的语言写得风趣一些。如果想写爱唠叨的人,例如妈妈,可以把她的语言写得多一些,长一些,一些句子重复出现,

造成使人心理厌倦的效果,从而达到一种唠叨的感觉。所以语言描写很重要。

(3)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用具体行为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特色的,恰当到位的行动描写往往能触动人心。例如:有礼貌的哥哥又一次绅士地向大家了个躬。或表现父亲勤劳质朴可以说:爹用他那粗糙的手指一遍一遍地数着钱。行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人物最典型的动作加以修饰,描写,或“父亲头也不抬地一遍遍地在田里耕地”。一般性格内敛,平时不爱讲话的人多半用动作描写,这样可以更好的表现他(她)的内在品质。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可以直接表现情感与看法,对刻画人物思想品质很有帮助。例:对于事物的憎恨可以写,我心想,我明天一定要把它除掉。要把人物内心真实感受写出来。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某个细微地方所作的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丰富文章内涵,可以使人物更加生动。描写一个年迈的老人孤独的样子可以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回那无人的家。细节描写可以使画面更生动,无非就是一些修饰性的语言或数词,量词,成语来细致刻画人物,但一定要合理恰当,不要过于繁琐。

以上是五大描写,五大描写采用其中2至3个就可有好效果,更多更好。这五个描写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互通,例如用神态来表现心理活动,例:小妹妹听完我给她讲的故事后,瞪大了双眼看着我,我早看出了她的心思,于是我为她耐心讲解。

4、采用不同时间段叙述法。这种方法难度较高,但却可以用人物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年份来表现,通过对应时期所做的事来更加强烈地表现人物。

例:二十年前,母亲还年轻+事件……

十五年前,母亲憔悴了+事件……

十年前,母亲苍老了+事件……

5、拟用小标题。把人物每做一件事的大体概括下来,也可另类些,可以达到建筑美也称结构美。

6、开头可用回忆式、反问式??开头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开头也可使用歌曲中的歌词或名言警句。

7、可埋下伏笔。在某一段落,采用铺垫或设伏法,使文章更有特色,不过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做不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或对全篇文章有个总览草图的尽量不要轻易尝试,但使用好了必然会使文章有深度,从而获得高分。

8、适当加入插叙或开篇使用倒叙,这会给人造成一种空间上的美感,

使人更有读下去的兴趣,但不要造成突兀的感觉,反倒影响了文章的整体效果。

9、多次说话可采用多分段式,使文章更整齐。

例:母亲说:“……”。

我又说:“……”。

父亲说:“……”。

10、段与段之中,可夹杂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使文章更完整,衔接更顺畅,避免出现两段文意不同而造成的突兀感。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和指正。

有更多咨询请加QQ:929189856

我的其他作品: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如何写好写人作文》、

《如何写好写事作文》、

《如何写好议论文》、

《名言警句500条》、

《从小必看的诗句名篇》、

第4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命题规律】

1 体会词句含意型。一般情况下,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词句含意的考查,重在对那些包含在文中具有指代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词语的含意深奥的句子的考查。常见命题形式有:①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某句的深刻含意;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4题: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 鉴赏人物形象型。记叙性写人散文或小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此类文体的命题重点。常见形式有: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赏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②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请简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 评价价值取向型。就是在阅读、分析、理解作品之后,站在一定的立场上,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作品的写作艺术、风格流派等进行分析判断,评判作品的优劣,衡量作品的欣赏价值,评价作品的社会教育意义等。如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真题解读】

例1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评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这道题的题干包含两问,答案也应包含两部分。句子单独成段,应从结构上分析作者如何安排的用意。这个句子处在文章中间,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补充说明、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形成呼应等。分析句子的含意,“穿针引线”是关键词。结合文本看,“穿针引线”是穿起苗寨文化走向世界旅游舞台的针线,这是“负责任的旅游”中黑妮倡导的;后面还写到她教苗族妇女开展创造性的刺绣,这本身也是穿针引线。回答时务必结合这两点具体阐述。

【答案】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③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及其爱心。

例2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评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表现: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所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结合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的每个要点都应先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再结合具体情节展开。如果概括对象不是人物,而是景物,思路也是这样。

【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例3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评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针挑土”既是题目,又是文章的线索,结构上还用与之相关的谚语做到首尾呼应,所有这些都为描写黑妮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针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务。文章充满了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唱,写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

【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方法攻略】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①抓住重要语句的附加成分,结合语境探讨其具体含意和表达艺术。要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必须分析句子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对重要语句进行阐发解释或者论证的语句,探讨其具体含意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②从结构特点人手,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该方法适用于体会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的含意。所谓哲理意味,指用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且能给人以警示作用的含意,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这样的句子多位于结尾部分,作用是卒章显志、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等,结合文章的主题就可以理解。

③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上体会语句含意。主要适用于体会运用了象征等表现手法或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的含意。通过分析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探寻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本意。

④根据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推断句子的含意。适用于体会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的含意。因为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会受到自身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及写作意图的影响。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①从人物的外形特征、动作、语言等描写切入。无论是小说,还是以记人为主的散文,都要对人物进行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趣、爱憎、喜怒等。

②从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切入。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时,散文应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小说则应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③从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切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虽然自然环境能够影响人物的命运,但是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还是社会环境。

④从文章的情节切入。故事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3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①立足文本,追本溯源。立足文本,指沿着文本的价值、情感倾向发掘作品中隐含的价值认知与审美追求。正确评价文本,应该从文本出发,认识起于文本,终于文本。评价,无论是赞美还是否定,都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杜绝用刻板、教条、单一、概念化的模式去观照文本。

第5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边读边想能复述故事。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3、能从海力布舍弃生命,拯救乡亲们的感人故事中受到教育,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有自己的体会,对民间文学产生兴趣,热爱民间文学。

4、完成课后小练笔。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复述故事,并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2、用比较简洁的几句话,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3、想要让故事中人物更生动、丰满。我们可以对这个人物进行一些什么样描述?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1、找到了对海力布动作描述的句子,小组相互讨论一下。

预设:动作描写(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正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方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这是几个十分熟练的连续动作,可以体会到海力布同情弱者、富有爱心,还能体会到海力布本领高强。

师:指导读句子。

生二:心理描写(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可以感受到海力布不贪心、特别在意宝石。

师:指导读句子

生三:心理描写(海力布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可以感受到海力布非常着急,同时也能感受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指导读句子。

生四:语言描写(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这里可以体会到海力布为了让大家搬走,他很着急。

师:指导读句子

生五:语言描写(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及了。”)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海力布急得掉了眼泪,他是为乡亲们着想,一心为别人着想。

师:指导读句子。

生六:语言描写(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我从这些话这里体会到,海力布已经想好牺牲自己,舍己为人,大无畏的精神。

2、重点读海力布在听到鸟们议论之后的语言描述。想一想应该怎么读这几句话?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海力布为什么会这样说?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讨论

师:海力布为什么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那句话?

预设:生:因为他听到了鸟的议论: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他为什么急得掉下眼泪?

预设:生:海力布不想让乡亲们遭受灾难,可是乡亲们不听海力布的话,不搬到别处去。

师:那到了后来,海力布为什么又变得镇定了呢?

预设:生:因为海力布下定决心,要牺牲自己,救乡亲们。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他想到这里,就镇定的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师:是呀同学们,当海力布听到鸟儿们议论说: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

生齐读: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师:哎呀,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

生一: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师:不好啦,灾难马上就要来了,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

生二: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师:面对乡亲们的不理解,海力布十分着急,他急得掉下眼泪,说:

生齐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及了。

师:怎么办呢,再不走,后果将不堪设想,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

生齐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及了。

4、随文识字“焦”

5、感受海力布的人物特点。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生一:我觉得海力布是一个牺牲自己,舍己救人的人。

板书:

舍己为人

三、复述故事

1、看复述要求,明确要求之后,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2、生自由复述故事

四、小练笔:石头“海力布”。

1、看练笔小建议,自己读一读。

2、根据提示进行小练笔。

3、生展示。

五、课堂延伸

做一个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使者。

六、板书设计

第6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一、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散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作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析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七、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思路的把握。归纳为三点: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2)散文的结构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2.品味语言,分析词语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题形式: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分析词语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词语语境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原意+语境含义,这个词原指……这里指……

(2)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题形式:加点词在句(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有时要考虑词语对描写的景物、意境所起的作用或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有时还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答题格式:原义+语境义+表达作用,这个词原指……这里指……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及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通常找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含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不仅要分析关键词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概括句子在内容上写了什么。这类句子往往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起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4.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动作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心理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答题时,重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答题模式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

第7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一次,金泰斗乘人力车外出办事,一路上满脑子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突然有所悟,于是马上想到要与好友陶孟如交流。遂急令车夫停车,跑到路旁的电话亭前打电话。

“我找陶孟如。”他拨通了电话。

“您哪位?”陶孟如的女佣在电话里问。我哪位?金岳霖摸摸脑袋。一时竟想不起来。

“我是陶孟如的朋友,请他说话。”

“您贵姓?”佣人是个较真的人。可金泰斗还是想不起自己“贵姓”。无奈,只好央求女佣高抬贵手,让他与老朋友通话。女佣恪守职责,不予通融。无奈中,金岳霖转而向自己的车夫求教。“我是谁?你知道吗?”车夫刚给他拉车,也叫不出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的名字。但他依稀记得别人都叫他金博士。“别人都叫你金博士。”金岳霖一拍脑门念了声“阿弥陀佛!原来我姓金啊!”这下终于想起来了。

后面有一道题目:本文对这位大学者的描写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栩栩如生。请对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记叙文阅读赏析题。在记叙文阅读中,赏析类题目常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由于这类题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分值一般较高。

那么,如何解答记叙文阅读中的赏析类题目呢?可分三步进行:

首先,要准确切入。在记叙文中。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主,穿插写景、抒情和议论。赏析类题目的命题语段,无非就是写人、写景、抒情和议论几种。在解答赏析题之前,首当其冲要确定所给的语段属于哪一种,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因为写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赏析方法各不相同,如果一开始切入错误,那就有可能“走错路”。答错题。比如前面\所举的例段中的画线句子,就是写人,赏析就要围绕写人进行。

其次。要全面分析。所谓全面分析,就是在对相关片段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要力求多角度,把所出现的赏析点全部列举出来。

写人。对于写人,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常用的手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赏析的时候。要力求把出现的写人的手法都搜寻出来,不出现遗漏。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些描写在刻划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世界及蕴含哲理上有何作用。比如上述例子中的画线句子,就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写人的方法,写出了金博士的健忘。

写景。写景常借助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特征,展示景物的精神内涵。除此之外,还经常运用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从动静态的角度来刻划景物:当然,有时还通过观察的远近来展示景物的不同风貌。在赏析的时候,同样要把所有写景的手法都罗列出来,然后据此来分析景物描写所寄托的人物情感,以及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抒情。对抒情性语段的赏析,主要就是判断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记叙文中常见的情感有报国、思乡、怀人、咏景、激动、悲叹等,一般情况下,一个语段只有一种主要情感,但也不排除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包含作者复杂多样的情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要把这种复杂的情感全都梳理出来。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性语段,一种是直接亮观点,对某一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表扬或批评:二是借用他人言论来曲折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传达自己的观点;三是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悟。比如人生体悟、生活感受等。赏析这类语段,一般只要指出议论中的道理就行。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议论性语段中含有多层道理时,一定要讲全面,讲透彻。

最后。要简要表达。找准了赏析的切入点,对语段进行了全面分析,理出了赏析的具体思路后,接下来就要进行表达。如何进行表达呢?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出来,说清楚。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抓住两点,一抓“简”,力求简洁明了,不哕嗦;二抓“要”,抓住要领,不遗漏中心。比如前面的例题答案就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活画出金岳霖在生活琐事方面愚钝天真的可爱形象。

如果同学们在解答记叙文中的赏析题时,能按照上述三步进行,做到有感而发,“赏”、“析”结合。那么,就一定能答好这类题目。

“赏析”切忌“赏”而不“析”

赏析题是记叙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题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里的感情倾向、作品情境、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一般就是赏析题的命题点。

赏析,顾名思义,就是欣赏并分析。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进行“赏”,说出相关语段的妙处来:与此同时,还要再进一层,对这些妙处进行剖析,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妙处。至此,题目才算解答完毕。

但在实际答题中,有不少同学都是“赏”而不“析”,只说妙处,大谈自己的读后感受,却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只字不提,或一带而过。这样一来,就导致答案不全面,自然也就拿不到满分。

譬如下面这个语段: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①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给我讲着小故事。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②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害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会哼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得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在冥冥中感动着我,温暖着我。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此段写的是一家人夏夜纳凉时的情景,题目要求对语段中画线句子①进行赏析。不少同学在回答时都说这是一处景色描写,把夏夜之中柳树的样子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你看,“赏”得非常精彩吧。但夏夜中的柳树为什么会让人感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呢?许多同学都忘记了再去“分析”一下。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里动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才传神地写出了夏夜的静谧曼妙,使读者如临其境。如果在“赏”之后再这么一“析”的话,答案就显得完整无缺,这也才点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

当然,在做赏析类阅读题时。有时候是先“析”后“赏”,有时候侧重于“赏”,有时候侧重于“析”,这要灵活应对。

譬如若对上述语段中画线句子②进行赏析,细细一读,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句话表现的是母亲对我的无私的爱,而这种爱是通过“把最大最红的一牙西瓜给我”这一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在答题时。为了顺畅,我们就可以先“析”,然后再进行“赏”,而且应把重点放在“析”上。

请不要用脚

孙道荣

五一那天,一家人去逛街。一排宣传牌倾斜地竖立在地上,高不足一米,是一个公益广告。其中有幅宣传牌,画面上是一个山区孩子,坐在破败、幽暗的房间里,看书写字。

这是教育儿子的好素材。我一把拉过儿子,用脚尖指指那幅宣传牌,对他说,你看看这个山区里的孩子,学习条件多么艰苦……

儿子看看我,又低头看看我的脚,轻轻说,老爸,你能不能别用脚?用手指,好吗?

我的脚尖,僵硬地停在半空中。

因为宣传牌有点低矮,脚尖可以直接“指”到它,如果用手“指”的话,就必须弯下腰。怕费事,我才下意识地用脚尖随意指了一下。猛然意识到,我的脚尖,与这个画面,多么不协调!我的行为,显然也伤害了儿子。

我向儿子道了歉。然后,蹲下身,用手指着那幅画。

儿子也蹲下了身。

我和儿子,蹲在那幅宣传画前,进行了交流,我似乎很久没有和儿子进行这样的交流了,正在迅速蹿高的儿子,身高已经慢慢超过了我。

儿子给我上了一课。

这篇短文,通过对“爸爸”无意中用脚指宣传牌、“儿子”立即进行纠错这个生活小故事的描写,告诉人们,教育无小事,为人父母者在子女面前应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孩子“示丑”。而文中这位父亲面对孩子的批评,能知错就改,诚恳道歉,如此“风范”值得每个为人父母者学习。同样,文中的儿子敢于指出父亲的错误,其鲜明的个性,也让人过目难忘。练习:1,“我”的脚尖。为什么僵硬地停在半空中?

思路点拨:这一题的考查点是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分析、揣摩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在这个语段中,父亲的脚之所以僵在半空中,是因为他用脚指宣传牌,儿子表示出不满,他一下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心生惭意。解答此题就应该围绕这个思路进行。参考答案:儿子的话让“我”猛然发现自己的失态。一下子愣在那里。

第8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脉络,概括内容

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段的训练的重点。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这需要老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比如,对事实信息的筛选:记事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写景状物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景或物、什么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原文中重点词句来筛选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引用通畅、简洁完整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如教学四上写景课文《夹竹桃》,让学生找课文中哪个重点句概括了夹竹桃特点?(如此婉美,有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的想象,我爱上了夹竹桃。)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夹竹桃婉美、韧性、引起想象的特点?(2、3、4)抓住关键词“婉美、韧性、引起想象”到每个自然段中细读。三下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有这样的句子“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不仅是一座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抓住这样的关键句细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文《迷人的九寨沟》第3、4自然段各围绕自然段中某关键词写,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边读边找,很容易找到“山绚丽多彩”、“深秋,天气多变”。《白鲸》一文中,每自然段都有中心句,让学生学会概括段意方法。其中,第3自然段中心句是过渡句,利用过渡句既是总结上一自然段意思,也是引出下一自然段主要内容。抓住这个过渡句可以概括上一自然段及下一自然段意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把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连起来。《莫高窟》一课也有这样的过渡句,抓住过渡句,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试着运用这样的过渡句,使自然段间关系更紧密,全文浑然一体。

二、抓关键词想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通过文本语言想象情景,把语言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当把想象到的转化成学生口头表达出来的过程则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是让经过咀嚼过的语言散发出芳香的过程。如写景类文章,作者一般会描写此处景物特点,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可抓住描写景物及景物特点的词阅读,感受景物特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作者分别从一年四季描写了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引导学生读描写春、夏、秋、冬的自然段时抓住关键词想象:作者写了每个季节的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在头脑中组成画面。《夹竹桃》一文中,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无限想象,学生可伴随音乐一边读一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似乎闻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结合关键词想象,进入情境,让学生能更快捷进入写景文章描绘的情境。读中想象,品味语感,体验情感。在课文中找到生活,在课文中找到自然,创设想象发挥的空间,使学习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

三、故事类文章,循文本结构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写人写事的文章,它的文章结构一般是人物、事件、精神。梳理清楚文本结构,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体会人物形象,能提升阅读能力。课文《一次特殊的实验》中,第3自然段科学家受重伤后继续研究情景。勾画句子中科学家动词,(夹、抬头看看、写、淌、抽动、记录)再读一读句子,读好动词,想象当时情景,你能感受到什么?(科学家在身体极度难受的情况下还坚持记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没有放弃研究。)[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热爱科学、无私奉献、意志坚定……)]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评议,齐读,表现科学家品质。《军神》一文中,文章主要人物(),事件(身受重伤却微微一笑,术前拒绝麻醉很平静,术中一声不吭,脸色苍白默数刀数),结合事件及描写人物神态的词与侧面描写沃克医生对态度转变(冷冷――惊疑――柔和――怔住――紧张、担心――慈祥)感受意志如钢的品质。循着文本结构进行教学,就能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第9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动作描写;原因;“四式四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59-0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下册第七单元都是写人的文章,其中动作描写是凸显人物的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手法。五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描写比中年段时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量的习作中反映一个较为薄弱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为动作描写较单一、欠具体。孩子大多数只简单地写了做什么,没有写具体怎么做。不会把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动作,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内心世界。因此,笔者对如何让五年级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更精彩进行了方法的探析。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鲜活的人物形象。老舍先生也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使人物真实可感、栩栩如生。

一、巧观察,善积累

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①此外,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中也提出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②

进行有效的动作描写首先要引导孩子从身边出发,观察人物复杂多变、连贯的动作,重视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此处的观察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带有目的性的。作为老师,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一步由几个动作完成,把一个复杂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再把几个阶段的行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例如体育运动时,孩子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腿部运动,从而体会写腿和脚的动作的词就很多。“踢、跑、跳、蹦、滑、跨、蹲、蹬、踮、溜、走、转、退。”学生在卫生值日时,观察擦玻璃、扫地等情景。例如擦玻璃时,“掸玻璃,换湿布,哈气,踮脚,抓窗柩,用手指抠,用干布擦。”从而感悟怎么做这一系列过程把事情写具体。

学生平时对生活经验与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写作“素材库”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勤读课外书,多读报杂志的好习惯;做好摘录笔记,及时记录好的构思;广泛收集信息,尤其是关于人物动作描写的资料,并分析整理。

二、引导分解,使用准确的动词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人的动作是‘人的心里的钥匙。”③不同的动作体现了人的不同状态,要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令人感觉传神、传情。

“一个人从马上爬下来。”“一个人从马上跳下来。”“一个人从马上跌下来。”同样是描述一个人从马的背上下来,“爬”字体现了那个人对马的极度恐惧的心理便跃然纸上。改为“跳”就把一个勇敢的人写活了。“跌”字让人不禁联想到有可能是马的性子刚烈,那个人无法驾驭从而跌倒的情景。

此外,引导学生在观察人物时把一个复杂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再把几个阶段的行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并选择恰当的动词写出来。

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描写运动员赛跑。“400米比赛开始了。小豪跑啊跑啊,一直跑在最前面。最后,他第一个跑到了终点。”此时的描写没有过程,缺少具体动作,人物的特点不够鲜明,文章显得很空洞。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一步由几个动作完成,引导他们观察运动员的手臂、双脚、身体有什么变化,思考每个动作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400米比赛开始了,在跑道上的小豪就像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有力的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他的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跑到终点线处,他头一抬,胸一挺,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孩子修改后的片段使用了“飞奔、摆动、迈、倾斜、抬、挺”等一系列动词,读者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小豪跑步时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而佩服他身轻如燕,奋力拼搏的个性特点。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三、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高尔基所说:“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提炼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行动。

“雨杨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随后将干净的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他弓着身,低下头,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在这个习作片段,学生使用了“拿、蹲、搓、叠、按、移、弓、低”等一系列东西,抓住雨杨的一举一动去反映他爱劳动,做事情认真负责的个性特点。从而令读者从心底里佩服他这种做事情的态度。

四、巧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巧用比喻、夸张等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更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日常观察到的动作,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运用到习作用去。

“‘砰’的一声枪响,他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又像一只饥饿的猎豹一样向前狂奔。”“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落入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嵌进沙地。”描写跑步、跳远的句子都巧用了比喻的修辞,让人对速度飞快的运动健将印象深刻和跳远时选手腾空飞跃的情景历历在目。

注释:①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8)。②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③陆恕、刘济远《学作文“小问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 教育研究. 2009(01)

[2] 肖春远.感悟新课程――试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观[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