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完整社区建设工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专业社会工作;政府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比较典型的政策之一。该项目是指在一个街道派驻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旨在推动街道或社区的专业社会服务,引导并提升基层社区的社会服务专业水平。这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一种工作创新模式,全国许多地方政府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以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比如深圳、北京等社会工作开展较好的城市。本研究即就北京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开展的情况进行重点探讨,并立足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反思,以探寻政府主导下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1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功能
1.1 政府层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
近些年,政府主导社区服务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严重阻碍社区建设的进程,必须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短缺、服务低效、缺乏个性化、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政府购买服务作为社会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而政府购买服务有利于社区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社区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作为北京市一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表面上是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向街道或社区增添一名社会服务人员,但是这名社工通过运用专业方法,对于提高社区或者居委会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是有明显帮助的。同时,“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能够使得政府减少在街道或社区专门设置人员的数量,从而降低政府运行成本。而政府将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服务转移给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机构,不仅避免了政府服务质量低的问题,还能使政府通过职能分解、转移、委托和授权,从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社会服务政策的制定者、购买者和监督者。
1.2 专业层面: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凭借这些优势,专业社会工作成为了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得以有机会进入我国社会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主要领域,将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以及科学的社会服务与管理方法灌注其中,改善了传统的社会服务手法在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需求问题时难以奏效的境况,取得了街道办事处的认可、信任与支持;并且承接政府购买社区服务能在社区中开展服务时获得了“合法性”的身份,从而更有利于专业社会工作在群众中获得广泛的认可。
2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提供机制
2.1 服务领域、服务对象
从政府政策扶持、社会认知度的角度来说,北京市重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并将社区作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同时,随着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工作服务在社区的开展,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获得了相较于其他服务领域更高的社会认知度。在这种背景之下,社区便成为了“一街一社工”项目的主要领域。“一街一社工”作为一项社区服务项目,其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包括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同时也涵盖本社区全体居民。
2.2 项目化运作机制
“项目化”是指社会服务以项目的方式运行,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运作服务。具体到北京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而言,先是由专业社工机构向政府申请该项目,在获得政府购买之后向街道派驻专业社工,政府每年向每个社工岗位提供3万元的资金,这些资金再由机构付给社工。而这些派驻到街道或社区的专业社工将被分配到街道的具体科室,如民事科,社建科等,由这些部门分配具体的工作。实际上,被分配到具体部门的社工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之外,也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社工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再由上级部门进行评估审批;社工所在的专业社工机构会负责向社工定期提供专业督导,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以及该社工平时的出勤、工作表现、举行的活动等进行考核。这样便形成了“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
3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制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政府虽已制定了“一街一社工”的购买岗位的政策,但是每个社工的岗位津贴仅为3万元,而机构要正常运行还需要从中抽出一定的运行经费,这就直接导致社工的薪酬待遇过低,难以留住人才。一个街道只有一个社工岗位,导致专业社工从事专业活动缺乏支持,并且如果下一年换了一个社工,很难保证前后工作的持续性。加之派驻街道的社工行政事务较多,难以组织专业的社会服务活动。由于政府购买“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契约的期限通常是一年,这就意味着项目可能在到期之后会终止,不能持续进行。这就必然造成社区服务的短期化、碎片化和形式化,从而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发挥,削弱项目的效果,最终不利于项目的继续开展。
3.2 外部环境的制约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其派驻到街道或社区的社工在接触公众、政府部门以及服务对象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首先是社会整体氛围的不理解、不支持。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处于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作用普遍存在认识不清、了解不够、支持不力等问题,导致公众对社会工作这一行业的职业地位评价较低,信任度不高,导致社工在社区中开展社会服务时经常处于被动局面。其次,社工的专业性得不到发挥。政府和街道把社区工作者等同于社工,常常把专业社会工作者与传统的社区工作人员混为一谈,街道或居委会向社工派发的行政性事务便占大多数,使得社工组织专业活动的时间较少,限制了社工专业性的发挥。
3.3 专业社工机构内部制约
承接“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专业机构对派驻出的社工承担着督导义务。虽然大多数承接“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专业机构确实定期对其社工进行督导,但是督导形式过于单一,督导反馈较少,除了对社工进行项目策划及实施的督导以外,还应该更多地重视对社工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且,同一个机构派出的社工之间也缺乏沟通。不管是“一街一社工”项目的社工之间,还是不同项目的社工之间,都存在缺乏沟通问题,同一机构的社工之间缺乏沟通,不仅影响机构内部的凝聚力,也会对机构提升项目服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4 政府主导下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前景与策略
4.1 完善政策制度环境,增强项目的持续性
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这样的政府购买服务,虽然向每个派驻社工提供一年3万元的项目津贴,但这种薪资水平较低,导致北京市社工岗位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政府可针对这个问题尽量提高项目津贴,增强社工岗位的吸引力。政府还应完善协议上社工从事服务工作的相关规定,让专业社工尽量避免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事务,并让其有更多时间与空间去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提升社会服务品质上的优势。与此同时,政府可以根据街道或社区特定的社会服务情况,制定相应的项目服务任务与期限,并健全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考核和监督标准体系,以保障项目运作的持续性,避免购买服务资金的不合理浪费,也有助于保证项目的质量。
4.2 优化外部主体环境,强化专业的自主性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有赖于与外部主体环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尽量保持自身的专业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专业社会工作发挥其在社会服务与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向专业社工机构购买社会服务,是想通过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到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层面,使得社区层面的社会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提升社区社会服务水平。然而在“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中,派驻社区的社工由于受到政府行政事务的掣肘,独立开展专业服务的机会不多。使得“一街一社工”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政府应更多在购买协议上对派驻社工的工作进行限定,将街道或社区中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任务更多的交予专业社工。这样才能使专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减少服务资源的浪费。政府不应将社工当作一般行政人员,这样会削弱政府购买服务的意义,应在此基础上赋予专业社工更多的自,让他们能真正地发现社区需求以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改善传统社会服务方式的优势。此外,派驻社工也应根据所在社区的具体情况,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社会服务,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在资源链接上的优势。
4.3 改善机构内部环境,提高机构的支持力
承接“一街一社工”政府购买项目的专业社工机构,应建立、健全机构社工督导的规章制度,使外派社工的专业督导能够有章可循,进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社工督导机制。机构要不断加强督导能力的培训教育,提升督导能力,通过聘请和培养优秀的社工督导可以给外派社工更多的专业和心理支持。同时,还应注重机构内部社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机构可以定时举行社工经验座谈会和员工联谊会,通过相同项目甚或不同项目的社工之间的经验交流,以提升各自的专业技能。
5 结语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当今政府主导下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保持自身的专业自主性,并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这是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北京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探索这个问题。在政府主导之下,“一街一社工”项目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挑战不仅仅涉及派驻社工,还涉及其背后的专业社工机构。在面对专业社工可能被行政化的情况下,社工、机构甚至政府,应该敏锐地发现背后的问题,并引起足够的重视。相信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初衷之下,社工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自,不仅能保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也能不断提高政府治下的社区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浦劬,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侯玲.论社区工作三大模式在我国的适应性[J].社会工作,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