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个性空间说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性空间说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性空间说明

第1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住宅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他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居住小区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

1、住宅区景观中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因此,住宅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人性化设计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

住宅区景观设计对于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语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2.1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2.2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2.3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2.4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2.5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2.6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2.7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2.8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2.9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

2.10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2.11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3、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研究.1996 (1) 1.

第2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校园安全 场地 空间 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育是未来之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教育事业特别是作为学校教育起点的教育事业的重视逐渐增强,教育的功能空间载体——园被人们寄托了更多的情感和希望,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使其创造性、个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合理培养的空间,成为园设计的关键。

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教育空间如园、小学各类安全事件频发,这必然引起研究人员和设计者对园设计中的各类安全因素的重视、反思、总结,进而探索如何在实现教育空间功能性、开放性、趣味性、人本性、亲自然性的同时,保证教育空间的安全性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幼儿园的安全设计为切入点,在探讨安全隐患的来源的基础上,对园的安全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幼儿园建设和教育空间的安全性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1安全隐患的“来源:

“安全”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辞海对于安全的解释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 国家标准(GB/T 28001)对“安全”给出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从未成年人教育场所的设计角度来说,安全意味着身体上的物质安全和环境安全,以及心理上对空间氛围的感知安全。结合场地及空间设计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我们认为园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下几个方面:

1.1社会安全事件::

校门口的突发的社会安全事件排除一定的社会因素外,很多园在设计中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校门口缓冲空间的设置过于局促,导致在接送时间段内,入口的交通拥堵,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等车辆随意停放,人车流混乱无序,给通行者、接送者及校方都造成极大的交通困扰,特别是位于城市繁华地段交通复杂区域的学校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交通混乱堵塞的状态成为常态,是不能忽视的安全隐患。此外,个别校园为了追求入口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门卫在报警机制、治安辅助等方面的设置,不够周全的考虑,使得人员出入控制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成为接送时间段校门口的突发事件和交通事件频发重要原因之一。

1.2园内活动:

园内活动占据了幼儿相当比例的在校时间,3到6岁的幼儿活泼多动,好奇心强,对于未知世界的需求很高,所谓一草一木皆参与成长,在游戏、学习、娱乐、体育、制作、语言社交等活动之中,孩子们的个性和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在认知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对于身体和行为的掌控能力是不足的,缺乏对潜在安全隐患的预知和应变的能力。而现实却是很多园的校园空间分割与围合不够合理,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室内外活动空间安全处理不全面、不合理和不便利;空间引导手法、视线处理和细部处理等方面不够慎重这些都是危险滋生的土壤。高处防护措施不利,地面湿滑不平整,植物配置不合理,游戏区域尺度不足、通道狭窄、障碍物影响视觉、在可触及高度范围内存在尖锐、硬质、粗糙的建构筑物等问题更是常见,这些都很有可能造成对的身心伤害。园设计中应对不安全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在园内的活动有适宜的空间尺度,良好的视野,舒适的媒介和界面。

1.3场地因素:

场地因素是指园内学习生活环境的物理要素,如日照及室内照明、温度、通风、空气质量、声音、色彩及材料等方面。幼儿身心处于稚嫩的发展状态,较成年人脆弱许多,更易受到场地的物质环境的影响,这使得对于环境的敏感度和依恋性更强。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在同迅速城市化进程中各类矛盾的纠缠和斗争中,园的场地安全性面临很多挑战,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不可控制的客观环境因素,由用地受限引或开发不济起的通风不利、日照不足,以及室内照明、色彩、温度、材料的选取和设置不合理而造成缺乏个性、单一、不具亲切性及吸引力、不符合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的冷漠空间,问题场地。

1.4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

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凸显师生、家长及校方安全意识的普遍淡薄,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就可想而知。家长缺乏安全教育的主动性,校方忽视安全教育或者教育方法生硬落后,在校内安全、活动安全、灾害预防、突发事件应急、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及管理不够灵活、生动及实用,教育及管理的缺失和不利成为安全现实性的障碍。

2园校园安全对策

根据上文所述,实现园的校园安全,应针对应对各类安全隐患,对其进行可预见和合理的趋避、预防和引导。以场地安全及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全对策 。

2.1场地安全

2.1.1场地总体布局

校园的总体布局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利用有限的用地,保证院内交通路线清晰合理,保证在室内活动时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舒适的视野,同时,应对室外活动场地做合理的计算及安排,可充分利用屋顶空间,使师生能够通过便捷的路径,到达有足够的空间和安全的界面的室外活动场地。

2.1.2入口处理

首先园门口应预留足够的空间,充分考虑和预估接送时间段人流量和车流量,尽量避免人车流交叉,控制停车时间、位置及园入口接送行车路线;其次从交通安全和资源有效整合的角度来说,校方和社区应采取相关措施及鼓励政策,提倡校车统一接送,减少私家车停放、通行对校园入口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门卫的设置应配合视频监控、报警机制及警卫人员的机动管理,做到无死角,无漏洞。

2.1.3活动场地

活动场地的安全性体现在空间及界面的处理两方面,幼儿有好动、自控力不强、亲水亲沙、趋地等行为特点,所以活动场地首先应有足够的空间,有缓冲和回旋的余地,其次,用地平整,场地地面应防湿、防滑、适当弹性及保温度,避免尖锐、硬质、粗糙的物品出现在幼儿活动范围内。

2.1.4植物及景观环境

考虑到幼儿喜欢探索大自然,好奇心强,愿意以各种方法感知环境的特性,园内景观配置要合理而谨慎,避免有毒、针刺、花粉刺激等植物配置,水景观处理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卫生性,水池不易过深且应在视线监管范围内,同时定期清理。

2.2空间设计

2.2.1活动单元

每个班级都有相应的活动空间,在室内学习、游戏、跑、跳、追逐等活动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所以空间应灵活的、开放的、无障碍的,色彩应是明朗的、温暖的,家具等设置不在多而在于吸引力及趣味的满足。

2.2.2开放性空间

园内有走廊、大厅、平台、底层架空空间等开放性空间,师生在开放性空间的活动是随机的,学习、游戏、各类交往、活动、谈话等等,这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机率下,一定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的的活动是有趣的,但同时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所以安全防护措施是必要的,很多细节是不容忽视的,如避免突兀的高差、台阶,临空一侧要有防护栏杆,安全疏散通道及方向应明确等等。

2.2.4厨房餐饮

园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厨房餐饮设置不合理及卫生监督管理不力。做到食品安全,厨房布局、房间安排、面积控制及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国家相应建筑设计规范及食品安全法规。

2.2.5材料的安全性

任何空间内的活动都是以空间界面的材料作为媒介或依托,如活动室里的活动,其依托的界面是需要弹性的地板,光滑整洁的的墙面,符合室内空气指标的家具及漆面,在建筑材料使用方面,操场的奔跑需要的是平整防湿滑的地面等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性,更应该是安全的、无隐患的。

2.3行为引导

充分利用幼儿喜欢变化、趣味的好奇心态,通过视线的转移、趣味的引导使幼儿摆脱安全隐患,比如步上若有适当的图案,使之成为的视觉趣味中心,就会注意到自己的步伐与踏步的关系,不会随便蹦蹦跳跳,同时也会自然抑制沿栏杆攀爬的冲动。[ 杨正平,石东浩. 幼儿园空间安全性设计初探.华中建筑.2004(1):59-60.]

2.4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安全管理的强化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多方的,校方的安全管理停留在口头及表面上,足以说明其安全意识的不足。所以,安全管理要有明确的内容安排和责任分配,同时应鼓励家长充分参与到安全教育体系。幼儿好奇心强但持续时间短,所以安全教育应采取灵活、丰富、生动、实用、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防火避灾、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自我保护等安全常识。 3结语

综上,幼儿园校园安全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公共问题,校园安全的实现需要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要有充分的预估和考虑,需要从校园建设和管理、制度、安全意识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的有效地建构,本文结合空间行为引导、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安全管理的强化,从场地及空间设计的角度,对幼儿园的校园安全隐患进行合理的分析,以相应的设计技术、方法和策略,对校园安全的实现进行合理有效地探讨,这正是本文的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正平,石东浩. 幼儿园空间安全性设计初探.华中建筑.2004(1):59-60.

2 (美) 伦纳德·J ·霍珀,马莎·J德·罗格 .《安全与场地设计》.胡斌,吕元,熊瑛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程海云,姚本先.辨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天地.2007(11):54-55

第3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英文摘要】ThisarticlerecallsandsummarizesrecentresearchonMarxistconceptionofsocialtimeandspaceinChinafromthreeperspectives,namely:(1)theriseofMarxistconceptionofsocialtimeandspace,(2)theinterpretationofitsdefiningfeatures,significanceoftheera,developmentalstagesandconnotationofMarxistconceptionofsocialtimeandspacebyChinesescholars,and(3)newexplorationsintoissuessuchascharacteristicsofsocialtimeandspace,relationofsocialtimeandspacewithsustaineddevelopment,andrelationbetweendigitalizationandconceptionoftimeandspaceaswell.Amongtheresearchtopicsisvirtualtimeandspace,whichreferstothenewchangesofsocialtimeandspacegivenrisetobyvirtualpractice.Itisahotanddifficultresearchtopicfordigitalizedphilosophy,andaseriousissuedealtwithbythetheoryofsocialtimeandspaceinitscourseofdevelopment.

【关键词】社会时空/社会形态/自由时间/时空转化/虚拟时空/socialtimeandspace/socialform/freetime/transitionoftimeandspace/virtualtimeandspace

【正文】

长期以来,国内对马克思时空观的研究和传统教科书对该理论的阐释仅停留在辩证的自然时空观上,对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则很少有人问津。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个别学者曾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回应和对该理论足够的重视。随着近几年数字化和虚拟哲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终于又浮出水面,重新引起理论界的兴趣和关注。为此,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为这一理论在当代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一个基础和平台,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一、社会时空问题的提出

对马克思何以提出社会时空观,或社会时空观何以可能,国内学者有不同见解,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

1.从哲学的时空框架中逻辑地推出。

刘奔在《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一空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哲学的时空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的表现,那么作为运动高级形式的社会当然也有自己特有的时空结构。社会时空特性,无非是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在时空关系上的体现。

刘奔是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入手,将这一理论“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

2.时空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引申出实践概念,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从生产活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的。在马克思看来,并不存在一种与人的实践相脱离的“自然时一空”。而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失误正是撇开人的实践活动,从所谓的自己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界本身出发去阐述马克思的时空观,形成所谓自然时空,这样就把马克思的时空观二元化了。他认为刘奔虽然强调应把马克思的时空观研究重心放到社会时空上,但没有从根本上超越这种二元论。

也有读者对俞吾金的观点提出异议。因为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一文中,引用古尔德的话(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既是人类时间意识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测量的起源(注:CC.Gould:Marx’sSocialontology.p.41.TheMITPress,1978.))来说明时空来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有人认为俞吾金引用的这句话恰恰表明了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人类的时间意识和对时间的测量手段,起源于生产劳动。俞吾金是在用时间意识的起源来解释时空的起源。

在以上讨论中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社会时空是自然时空在社会运动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绝对的自然时空,自然时空只能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于社会时空之中,因为现实的自然界只能是打上人的活动烙印的人化自然。

二、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阐释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包括其理论内涵、特色、意义、发展阶段等等,国内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

1.对传统教科书中时空观的反思。

传统教科书中时空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强调时空与运动的不可分离性,根除了牛顿“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与运动无关的错误观念;强调时空存在的客观性,否定了康德把时空理解为先天直观形式和马赫把时空理解为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的过分夸大主观性的错误;强调了时空的无限性,否定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在空间以内、时间之外的观点和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时空观。

但是,传统教科书时空理论也存在严重失误:它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旧哲学从物质和运动出发来阐述时空理论的基本思路。它在强调时空客观实在性时又把时空绝对化、抽象化了。这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始终是以抽象的物质或抽象自然界作为载体的时空观,必定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所以,传统教科书中的时空观是对马克思时空观的误读(或片面理解),它没有从根本上反映马克思的时空理论的全貌和特色。

2.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

一些学者在反思传统教科书时空观得失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1)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表述时空观,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理论建构,而是基于现实社会批判的需要。所以它始终保持哲学的高度,并自始至终着眼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方式。(2)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3)马克思始终是把时空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他没有局限于“物质—运动—时空—规律”的形而上学公式,而是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

在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的考察的基础上,从时空角度考察三大社会形态,形成了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3.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社会时空观的意义在于:(1)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哲学从抽象物质运动或从主观意识出发的极端,将时空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这是时空概念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2)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理解了它与物质、价值、自由等问题的关系,才能真正进入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时空的提出,(1)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无论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都是争取时间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给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前进的动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传统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时空运动和相互转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恰恰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决定关系。

4.关于马克思时空观的发展阶段。

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时空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代表,主要是从哲学上阐述时空学说,马克思在对伊壁鸠鲁时空学说的描述中阐发了自己对时空的理解:时空是现象的纯粹形式,而现象又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所以感性才是时空的源泉。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的时空学说深受康德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为代表,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尤其是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出发阐述时空问题。马克思不仅认识到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空间,由此提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劳动者获得自由的根本条件是工作日的缩短,而且涉及了关于社会形态时空的暗示。

5.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

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国外很多理论家非常关注并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的时空理论,如马尔库塞把人的日常生活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提出自由的前提就是缩短劳动时间;阿尔都塞提出了“历史时间”的概念以表明“社会总体”的不同层次和部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时间均有质的差异;古尔德提出了马克思关于“时间辩证法”的学说;吉登斯则把时空问题和现代性联系起来。这些学者开始从人的劳动出发来论述马克思的时间理论,同时意识到了马克思的时间学说与生存、价值、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我国学者研究马克思时空观的角度和思路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国内学者在借鉴现代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时空观成果的同时,从以下方面揭示了社会时空观的内涵:

(1)社会的时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社会的时间结构就是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整个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着人类发展空间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的时间结构如下:

附图

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空间大小的是自由时间的多少。自由时间在量上与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剩余劳动时间成正比。因此,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自由时间,扩大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活动的时间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2)时空的相互转化。人在实践中创造自由时间,也就为自己开辟了发展的空间,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时空关系上的表现。作为社会时间晶化形式的社会空间,不但以实物形态存在,而且以社会关系形态存在,也就是社会结构。

社会历史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运动过程:即时间的空间化(活动结构要素转化为社会关系要素)和空间的时间化(社会关系结构要素转化为活动结构要素)。考察社会时空的内在联系,就是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结构的相互转化,这是解释社会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的根本途径。

(3)时空关系与分工规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从阶级关系上来看,是少数剥削阶级把自己在精神领域的发展建立在对大多数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剥削上;从个体与族类的关系上看,这是族类牺牲多数个体以获得族类的加速度发展;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上看,这又是人类以多数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时间耗费于生产直接物质生活资料为代价,换取族类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社会形态时空。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时空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在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第一阶段,决定人的活动价值的是劳动时间;在以“人的依赖性”为主的第二阶段,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凝结的商品价值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在“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自由时间将成为衡量财富的尺度。

(5)时空关系与人的自由。阶级社会中,在生产力发展不足时,人类的发展是以多数个体的时间换取社会的自由时间为代价的。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大量闲暇时间转化为人的活动(发展)空间,意味着不论社会还是个体的自由度都将显著提高。

[NextPage]

三、对社会时空问题的新探索

在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做出阐释的同时,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时空理论做了具有深化意义的研究。

1.社会时空的特征。

社会时空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主体性。社会时空是社会运动的本质规律,而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所以社会时空可以通过人的活动达到质与量的统一。(2)主观性。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社会时空;社会时空结构作为人的活动过程的结晶,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人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社会时空由于历史阶段的不同而具有质的不同。社会时空作为一种存在只能从人的具体活动中获得它的规定性。(4)相互转换性。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相互转化。科学技术在转换中发挥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人类个体发展的可能性空间。

有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分析了人类个体的发展空间,提出人类个体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就是从事生产的可能性空间,而从事生产的可能性空间又取决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属于他的那个独特的资源世界。所以资源占有状况的分析是人类个体发展研究及其与社会发展之关系研究的共同基础。

3.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

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劳动时间的节约为前提的;而且自由时间的实现,也要依赖于闲暇时间里具有积极意义部分的增长。

二者的区别在于性质和构成上的不同:(1)两者质的构成和社会功能不同。闲暇指工作日之外的、以休息和消遣为主要内容的时间。消极的闲暇活动可能带来消极的社会后果。(2)闲暇与劳动处于分离状态,而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在未来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直接同一、融为一体的。(3)闲暇时间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自由时间是一个与人的自由和发展紧密联系的哲学范畴。

4.社会时空与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

历史发展在总的过程和趋势上的不可逆性是绝对的,即过去—现在—未来;但历史并非是单向决定,历史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依次出现的因素能够以浓缩的形式“并存”于同一社会空间中,并相互规定、相互制约。这集中体现了历史因果联系的辩证性质: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不仅“前因”决定“后果”,后果也作为原因调节、规定着现存事物的发展方向。历史的时间在方向性上,是绝对的不可逆性和相对的可逆性的统一。每一种社会结构作为历史的暂时形态,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体。

5.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时空特性。

有人从社会时空的角度研究了可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通过时间空间化来保证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空间时间化来扬弃时间空间化的过程,并以新的时间空间化成果为后代人提供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时空结构突破了时间不可逆的局限,不仅包括从现在指向未来的取向,而且包含了从未来指向现在的过程,是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

6.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时空观。

社会时空既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形式,那么它的形式必然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形式的深化而不断呈现新的特点。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兴起,虚拟实践已经成为人类一种全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必然引起社会时空的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人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数字化与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近年来,对虚拟时空的研究成为虚拟哲学的理论热点,这也是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当代的最新发展。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1.虚拟实践与社会时间形态的转型。

(1)社会时间的弹性化。虚拟实践打破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时钟时间”对人们的束缚,大大增加了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和弹性,社会时间的弹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社会时间的即时化。信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传统的作息节奏和习惯,人们的活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意义上的时间障碍,社会时间具有明显“即时化”的特点。(3)社会时间的可逆化。在虚拟社会中,时间超越了传统的线性和不可逆的特征,呈现出可逆化的特征。(4)社会时间的个性化。数字化时代是“真正的个人化时代”,虚拟实践可以使人们根据需要对社会时间进行选择,社会时间更多的具有了个性化的品格。

2.虚拟空间的结构和特点。

(1)社会空间结构的新分析。自人类产生以来,空间已经分化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随着当代虚拟实践的兴起,社会空间也二重化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社会空间——虚拟空间。有学者对社会空间的结构分析如下:

附图

还有学者提出以下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从社会时间转化为社会空间的基本方式来看,社会空间有物化型社会空间、关系型社会空间和制度型社会空间;从社会时间转化为社会空间的特点上看,社会空间具有个体型空间与整体型空间。

(2)虚拟空间的特点。对于虚拟空间的特点,人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描述和说明,可总结为以下几点:A.虚拟性。虚拟空间是通过信息、网络、传感、人机界面、VR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综合形成的数字化空间,它不同于现实空间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B.非限定性或流动性。虚拟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稳定性和固定性,使虚拟实践不再受地理疆域的限制,人们由此可以过一种“电子游牧式的生活”。C.缩微性或隐匿性。互联网使人们的各种交易时间大为缩短,从而拉近了交易距离,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交易量,更多地“消灭”交易空间。D.非集中化或去中心化。虚拟空间解构了传统社会信息自上而下的集权结构,虚拟社会成为一个没有等级差别的社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可以获得充分的张扬。E.可共享性或非独占性。现实实践中人的空间是固定的、独占的,虚拟实践中的空间是非独占性的,一个人可以同时既在此处又在他处,占据多个空间。

曾国平、李正风等学者在《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一书中,从互动建构论的立场分析了虚拟空间的特点,虚拟空间的实质在于对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的延拓和塑造。它的特点在于:其一,虚拟空间是数字化流动空间,这种数字化的知识平台不仅使开放性资源共享和合作性竞争成为知识生产的机制,而且知识的网络化生产也加快了知识创新的过程。其二,虚拟空间不是信息的容器,而是主体间相互交往、共同建构的交往文化空间。这正反映了人在建构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反映了人的开放性的本质力量和人性的深度。其三,虚拟空间又是一种政治—经济体制主宰下的知识权利结构,其动力来自于以资本和知识为主导的社会权利结构对更有效的市场控制的需求。

3.信息化对时空特性的影响以及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时空特点。

有学者从信息化角度研究了时空的特性,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推动了时间和空间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转化为内在因素,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规则的创新和整合的过程,更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重组进程。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借助于信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向外扩张,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时空延伸”(Time-SpaceDistension)的过程。而当代中国信息化既包含了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也包含了尽快提升工业化的水平迈向信息化,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问题。当代中国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压缩到同一个时空中,信息化表现为“时空压缩”(Time-SpaceCompression)的过程;但同时,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时空伸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刘奔.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空初探[J].哲学研究,1991,(1).

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3).

楼慧心.人类个体的发展及其可能性空间[J].浙江大学学报,1996,(1).

余静.自由时间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5,(6).

江秉国.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新论》的一点看法[J].哲学研究,1997,(1).

王锐生.唯物史观的时空观[J].人文杂志,1996,(6).

王朝增.社会时空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3).

朱瑞忠,陈国跃.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时空特性[J].浙江学刊,1999,(3).

[9]曾国平,李正风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明仓.走向虚拟实践:人类存在方式的重要变革[J].东岳论丛,2003,(1).

[11]张明仓.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3).

[12]冯鹏志.迈向共生理想——关于网络化与人类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J].新视野,2000,(3).

[13]吴国璋.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J].江苏社会科学,1999,(4).

[14]王晓玲.浅析社会时空观念及其特征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1,(11).

第4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能一知半解。因为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它是发现地理问题的基础,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只有概念清楚了,才能准确判断、科学地运用地理逻辑推理问题。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俗语说得好:理不辩不清,事不比不明。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不但要概念的表面文字的比较,而且需要其内涵与外延全面的比较,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对地理原理及过程理解要清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地理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前因后果。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并且顺着规律深入地挖掘,才能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潜力得到整合,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对地理事物特征要懂得综合与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又是对地理事物特征的全面概括。例如:为什么亚马逊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首先概括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综合特征,然后体现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即说明热带雨林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我们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长江这个知识点时,就要围绕与长江相关性的各要素全方位拓展开,河流径流量与补给源、气候、地形、植被相关联系,径流量的过大或过小又会导致旱涝的发生,此外还要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总之,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找“共性”突“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它是同类地理事物的概括;个性是地理事物的全面体现,它们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的表现。而这些又是从个性中概括出来的,不是独立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内部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及差别,如:各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空间分布的不同及其内部的降水、气温等自然地理特点的不同,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通过地理实践,从中归纳得出地理原理及规律

归纳推理是我们学习地理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从广博的地理知识中收取信息,并归纳分类,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归纳得出来的一个普遍规律。

六、从地理事物中的“一般性”寻找出“特殊性”

地理事物的“一般性”往往代表的是普遍规律。当这种一般规律出现了异常,而这异常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表现,就是我们讲的事物的“特殊性”。而“一般性”体现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统一,“特殊性”体现的是地理事物的差别。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势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又如我国的降水分布也体现了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然而现实并非完全一样,有些地方就不是,这就说明了特殊性,是因为地形、离海洋的远近、大气环流等因素的不同。总之,具体分析时,要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七、从“对比”中寻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异同,才能对地理地理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加深理解。对比通常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解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先对照两个区域气候特征对比,如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对比,然后进行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对比,如地形图,大气环流图,并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八、常“读图”建立时空观念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特的表达工具。它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又有综合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同时还要依照已有的地理知识填绘地图。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的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第5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本案的景观设计使得别墅的主人在庭院中吸收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在闲暇时感受着身临自然的曼妙。在阳光下漫步,聆听树叶、泉水的叮咛细语。在这里可以聊天,散步,游泳,探险。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远离都市的喧闹,尽情享受安静,幽雅的私人空间。

【关键词】别墅;景观设计;设计

1、现代别墅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

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有多种,如分为中国古典式园林、日式枯山水、意大利台地园、地中海风格、英美乡村式、法式规则园林等别墅风格等。

风格多样的现代别墅园林中,园林景观很少会遵循各种风格的要求一成不变地进行设计,设计师一般都会对几种风格进行融合,再加入现代的设计手法和潮流的元素,显得比较多元化。

笔者认为,别墅园林设计强调让人们贴近自然,与其他住宅类型相比,别墅园林景观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是最完美的。但最终应以舒适和感受的愉悦作为别墅园林设计的目的。

2、工程概况

该别墅项目位于临汾市某别墅区,庭院似长方形,较为规则,总面积约500方。除主建筑别墅外,还有约350方的设计面积。南面为小区道路,东面和北面为别家别墅花园,西面为以墙为界与之对称的别墅及花园,基地平整。笔者认为良好的别墅园林都是与周围环境以及主人的兴趣爱好极度和谐的。

3、设计依据

第一,以绿化为主,适当点缀小品,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第二,体现环境特色,形成整体风格。

第三,打造人性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庭院是一个非正式交流场所,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又有足够的活动面,是一个能让人驻足、而又可随时借景而转移话题的自由、轻松的自由空间。

第四,适地适树。在形成良好的庭院景观的同时,应考虑今后的方便养护管理,尽量节约庭院的投入和今后的养护管理费用。

4、设计理念和原则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人的行为,是我最先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设计应当能对人的需要敏感地做出反应,使人尽情的游玩,是她们精神焕发兴趣,一部分,人类活动必须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空间,使我们在设计规划中必须给庭院留足弹性。

4.2 因地制宜、塑造空间个性的原则

庭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私有空间,因此我们再设计时要发挥想象,为园主创造一个有个性的空间。

4.3坚持人居环境的舒适度性原则4.4坚持文化性的原则

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符合居民需求的人性的机能空间,为居民提供可居、可憩、可动、又易于沟通的私家庭院。

4.4坚持文化性的原则

通过环境载体的造型、色彩、质地及空间的处理、空间的过渡等,同时,充分挖掘植物的文化内涵、以提高庭院的文化品位,突出庭院的植物景观特点。

5、景区及各分区的说明

各功能分区即可以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观,又通过连贯的游览路线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休闲、游览、娱乐于一体,为家居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5.1 水景区

在整个别墅庭院的东北方向,为主景表现的地方,在构造主景,以一个有收有放的自然式水池为水景的主要表现,在其旁设一亲水亭子,水中有各种的水生植物,鱼等,有动有静,水边桃红柳绿,成为全园的主景,也刚好设在别墅窗外。美不胜收。

5.2 游览区

亭内是一处游览地,既可休闲,也可大致观赏院内景色,还有平台花架等。

5.3 露台活动区

在大门进去,设了一休闲平台,主要以木材为建筑材料,搭上一木结构花架,整个环境比较怀旧,也很简约。摆上数盆盆花,增添几分生气,也是院内一景。

5.4 景观树丛区

全院构成游览区,各种优美的树态树形,如丰花月季、五角枫、台湾相思、棕竹、樱花、还有各种灌木球等等,构成四季有景,在别墅前的一处,以2五角枫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线,香色俱全的美景,再通过曲折回抱、各种铺装的园路把树结合起来,完成一幅美丽的蓝图。

植物配置力求做到乔、灌、草结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让园主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植物种植,主要为自然式,种植形式有孤植、对置、群植等等,选植的植物多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选择的蓝花楹、丰花月季、五角枫、红继木、台湾相思、樱花等叶色、花色丰富的植物,强调园中得色彩变化。庭院中大块草坪的设置,均一的颜色、细腻的质感,以及可以踩踏和让人亲近,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这些优点也是其它地被植物所无法比拟的。草坪还把树、灌木、花草有机联系在一个和谐的背景中,统一视觉。使整个庭院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加了庭院的宽阔感。

5.5 水的设计说明

水是许多庭院不可缺少的灵魂,它可以与庭院里的一切元素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水景图。在这个庭院中,重点突出水景的景观效果,如水池中的鱼、植物、岸边的一些绿化树种的选择、亭子的位置等。无不围绕着水景而布置。

5.6 铺砖设计

在院中以大理石、青石板、混凝土嵌鹅卵石、木板等作为园路的铺砖材料,相辅相成、各具特色、步移景异,除了也构成院中一景外,更丰富了园内景观。

结语

现代生活的水平提高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开始在对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绿色时尚的基础上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园林,特别是现代的别墅景观设计更是日益受大家的欢迎。

别墅生活使人们能够贴近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景观的优秀与否取决于人与景观的对话性和景观与建筑的呼应感,而舒适感和愉悦度则成为别墅园林景观设计的最总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开放式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实践与探讨

最近两年,针对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和创新问题,在全社会热炒着一些令人欣慰而又值得深思的流行语,如"给我一些空间,还我更多快乐""许我更多自由,我能学会创新""减少一点压力,我要腾空飞翔"等等。这是针对学校教育中应试体制和非权力官僚做法而发出的吼声,也是广大中小学生甚至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盼。我们不难发现和深切感受到,在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中,人们津津乐道的愉悦教学和创新教学是怎样地谈何容易?!即使在新课程理念强烈感召下的今天,学生的自由学习时空也并非如人所想和真正地遂人所愿!这就是校园课程教学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与体会,简要阐述"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作用和益处",希望在共享之余能够赢得一些商榷和指教。

一是开放式教学能够为发挥亲师信道作用建立和谐关系。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情感是一种动力性系统,属于非智力方面的心理性格因素,它在人的各种活动中能够发挥定向、引导、维持的重要作用,是改造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与必要条件。而对于心理稚嫩、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来说,情感效应在学习活动中显得尤为明显和十分强烈。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作为"教父教母"和"良师益友",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手段,向学生送上真诚的师友之爱,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从中真正赢得来自学生内心的喜欢和信赖。然而,由于课时较少和分散教学的因素,美术教师与语数英教师不同,跟学生之间的接触既稀疏而又短促,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开放式教学活动打造和谐教学关系。比如,积极参与小学生的美术创造活动,以保护、宽容和激励为主的教态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情感,珍视小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化特点,努力满足小学生课程学习需要和能力发展方面的需要,认真挖掘小学生的素质化学习潜能,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化发展。

二是开放式教学能够为促进学生发展膨化自由活泼空间。在学校教育中,开放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效实施途径也是多元化的,正所谓"教无常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以问题情境教学法为例说明之。古人云:"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和集体交流等学习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变"教师"为"导师"抑或"学习上的导游",从而把小学生由美术教学中的"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逐步过渡为"合作者、表演者、创造者"。比如,在教学《画纸转转转》一课内容中,有教师采用了"无主题接力绘画"的游戏教学方法:先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第一位学生首先在纸上涂鸦自己喜欢的简示图;待到规定时间,无论完成的情况如何,手中作品必须无条件地立即传给紧后的又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在观察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想象思维继续作业;以此类推下去直至作业完成为止。这种教法,不仅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快乐共享学习成果的同时,较好地提高了学习的质效。

第7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视角;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照明不仅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此,有关人员要十分的关注城市照明规划设计,不要将其孤立起来,而使应该将其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整体中,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看待这个问题。城市发展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城市设计中城市照明设计则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对整个城市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

1 基于城市照明形象建构的城市设计解读

何为城市照明形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无论各种解读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异,但是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认知,即良好的照明形象是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甚至会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照明形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更是社会意义上的价值,甚至可以追溯到城市发展根源性的问题方面。另外,城市照明形象从广义上讲,其应该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其甚至影响着社会之间的各个因子的交往,所以对城市照明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异常重要。城市的照明规划则与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空间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照明形象既要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城市的品位,这对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视角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其主要对象只有两种,一种是城市物质形体,另一种是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的前提是尊重人的需求,以便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内容,其需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品位等,照明设计最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遵循上述原则。将城市照明规划纳入到城市设计的领域,可以充分的引导城市照明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照明规划设计地位也有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重点研究的是具象空间,核心内容是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绿化等,城市照明设计只有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的规划出和谐照明的空间环境,使人感温暖。另外,城市设计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对环境所具有的态度,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形象,直观的感知周围的环境,城市照明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水平。

同时,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点有很多,实体物素材只是其中之一,重点应该是城市空间与各个实体物要素之间是否能够和谐,而这涉及到了文化、自然以及社会等各个因素,所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照明规划,可以更加的深化城市内涵,该城市给大家的印象将更加的深刻,如果城市照明规划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现代都市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因此,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照明设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照明的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这样城市照明建设进步的空间会非常大,其整体目标以及所具备的价值取向都会与城市呈现的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再加之,自然环境本身的差异,这使得城市发展定位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差异性完全可以通过城市照明设计体现出来。

2 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

2.1 城市照明规划与城市设计,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都是致力于城市整体空间的有序发展与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照明形象的建构实质上是城市设计的基本问题,应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指导下,从城市设计战略与整体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开展,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宏观发展思维,又需对自下而上的微观元素进行把握。巴黎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高度一致,充分强化了城市景观轴线,体现了城市照明的整体性特色。

2.2 在城市照明规划的城市设计战略层面,应从整体上审视城市定位!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与现状特征,把握规划区各行为主体与空间需求的相关性与层次性,发掘城市文化内涵,提炼精髓,以此来解决城市照明形象的基本定位问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命题之一,进而指导城市照明规划的整体空间设计。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结合,因此,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照明规划,除在宏观层面把握上位规划相关要求,体现规划地段的职能定位外,更要注重对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要素的体现,以塑造人性化的照明空间。这就需要在照明规划中从景观和环境的整体性上给予充分的视觉体现,通过对现有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改善与完善,对日间城市景观元素进行认知,对夜间主导景观元素进行把握,并深入贯彻绿色照明!特色照明的理念,充分的展现城市特色照明形象。如某市的编钟路灯、某市的风筝路灯,在照明设施的选取上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

2.4 城市设计在照明规划中的作用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在照明规划中应注重实际,发挥公众参与的效能,实施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可以通过指导性图件与法定性图则共同保障照明规划目标的实现。

2.5 空间整合与功能重塑,城市设计可分为城市总体和中微观两个层面,前者的着眼点为整个城市或城镇体系中某个综合区的主要发展方位、空间节点等的设计构思,后者则是为规划与设计城市内某一区域的空间景观环境。城市灯光夜景的视觉效果,从宏观上看,在于灯光夜景整体景观的合理性,而灯光夜景的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突出了区段主题定位。

2.6 整体协调与个性设计,城市照明首先是满足功能照明要求,保证司机和行人能看清行进中的障碍物和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防止和减少暴力犯罪,增强行人安全感。规划中根据区段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需要,提出照明的量化标准,并制定道路照明的环保与节能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十分必要,因为很少有学者对城市照明规划等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将其与城市设计联系起来一起研究更是少数,而笔者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对后来者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城市规划部门更加的重视城市照明的问题,以使城市照明形象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健二.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J].城市建筑,2011(2).

[2]许楠.新世纪的城市道路照明规划[J].城市规划,2004(9).

第8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魔块

当卫浴空间跃升为豪宅家居的重要角色,便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功能性空间,而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卫浴空间的装修是衡量精装豪宅最重要的标尺,豪宅卫浴空间不仅要有完善的功能,更要有进一步提升的品质。除了概念与科技创新,贴近使用者的便利功能与人性化的空间细节设计才是豪宅卫浴设计的要义。

然而,如何在众多卫浴产品与各种卫浴设计风格之中,把每个人对卫生间多样化的需求整合在一体化的卫浴空间中?由科马资深设计师夏凯领携科马设计团队提出的魔块卫生间,对不同类型的卫浴空间与设计方案进行了系统化的整合,从而以富有创意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并颠覆了以往空间归空间、产品归产品、技术归技术的凌乱现状,由此大大提升了卫生间的功能性、方便性与舒适性。

实际上, “魔块”并非某个单一固定的卫生间,而是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卫浴系统。组成它的是三个数字,如312、526、555、746等,每个数字的背后分别代表着卫生间的空间大小、整体色调与配置标准。根据客户的需求、预算及空间面积,魔块卫生间可以方便地对设计方案与产品配置进行多样化的组合,如同玩转魔方般变化出一套套高品质的整体卫生间。

空间大小是进^卫生间的第一感觉,这也是“魔块”第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科马根据空间尺度分析设计出适合不同空间大小的魔块卫生间,让复杂的卫生间系统,通过大师的设计杰作在家中得以实现,并摒弃了以往单件产品购买所带来的烦琐。

色调是进入卫生间的第二感受,直接影响着卫生间的氛围,并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明丽的卫生间氛围,能让生活从轻松的心境开始。为此,科马从自然界中提炼出“七色系”,并把七种色系抽象成不同的数字,帮助人把回归自然的经典色彩搭配运用于卫浴空间中。这些精心挑选的自然中性色均常见于日常生活中,其相互之间可以自由搭配,再配合卫生间内的独特灯效,创造出柔和舒适的气氛,让人在私密的自我空间中尽情松弛、舒展。

功能、材质的标准,将直接关系到使用过程中的体验与享受, “魔块”第三个数字意味着差异化的产品配置层级。整套魔块卫生间的产品都是根据要求及预算为客户量身定做而成,从而实现了不同人群及不同户型的多样化卫浴需求。

魔素

空间为生活服务,魔块卫生间的精髓正在于对生活的解构与整合,正是这种解构加整合的过程,实现了卫浴空间的人性化进步,从而使卫生间的整体设计价值总和远远超越了产品价值本身。

经过多年的研发,科马提炼了构成卫生间设计最重要的七点要素,即色彩、图案、材质、愉悦、容妆、齐整和洁净。这七大“魔素”被综合运用在卫生间的空间设计和产品配置中,形成了一系列功能强大的整体产品配置方案。

中国人以“天圆地方”来说明人和空间的关系。七大魔素中的色彩、图案和材质被用来解释空间的“天”。无论是奠定基调的色彩,或是能改变空间感觉的图形拼花,还是能活跃氛围的多样化材质组合,色彩、图案和材质这三个要素都是统一卫浴空间视觉形象的基础,它们彼此间的搭配与完善是提升卫浴设计品位的关键。魔块卫生间以系统化的方式协调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卫生间的设计彰显出纯粹而融合的意境。

另一方面,产品的功能愉悦、妆容、齐整和洁净这四点要素则象征着“地”,并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人和空间的关系。卫生间中洗涤身心的沐浴区、具有“悦己”功能的化妆区、提升齐整度的浴室家具、帮助保持洁净的“如厕”功能区,成为卫浴不可缺少的设计要素,被完整地融入每一类魔块套系之中,充分实现了人性化的设计与功能的整合,由此在卫浴空间中完美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

魔力

科马资深设计师夏凯与科马团队的悉心研发与设计,加上科马丰富的产品线,使每个魔块组合都能展现出魔力四射的空间品质,不仅满足了个性品位,也最大程度地贴合了使用者的需求。其中,又以7系为魔块卫生间的巅峰之作,代表了精装豪宅中顶级卫浴的流行趋势。

第9篇:个性空间说明范文

动作这种符号在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中是不可缺少的,是无法用文字语言和口头语言替代的一种语言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向对方发出信息时,手心向里往身体的方向招手,对方就知道你在叫他过来;而向外挥手时,对方一定会认为你是让他离去等等。人们的一抬足、一举手、一个眼神或抬头、低头、摇头、转身,快跑、慢跑、躺倒、蹲下、跳起来等等,都能表达出人的心理情感和向对方发出的不同信息和信号,而这些动作经过夸张和变形,破坏和重组后,再进行一些节奏、空间和力度的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动作组合、会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具有一定内涵意味的情感效果。即使是同一个动作在不同情感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方法的编创重组后而形成的动作组合,也同样会产生出不同的情感效果,因而也就形成了舞蹈的语言。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来说,研究分析舞蹈动作语言和人体动作,创造出更多新颖而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世界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人体有限的物理空间里,我们通过心灵空间的感悟再造,以及在多种编创方法的创作和发展下,使得在有限的人体物理空间中产生出无限的舞蹈动作世界,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到眼花缭乱、丰富多彩而变化万千的世界啊!只要你潜心地去研究和学习,你会发现人体动作的发展和变化有太多的可能性空间。当你翱翔在那五彩缤纷的动作世界里时,你会为那些意想不到而出现的新颖动态空间惊喜万分,也会为每一次的发现所产生出的新方法而兴奋狂喜,因为这些动作将是你创作舞蹈作品不可缺少而源源不断的重要素材之一,没有这些素材是不可能产生舞蹈的。因此,研究和探索人体结构各个部位所产生的动态空间,以及如何去挖掘和发展这些可动的空间成为舞蹈作品的语言,是每一位舞蹈编导终身的任务。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一些见解,来阐述人体各个部分所能产生的动态空间,以及如何进行编创和挖掘舞蹈动作的可发展空间问题。

一、有限的身体能产生出多种动态的可能性空间

在人体的结构中,人的身体可分为躯干、四肢和头部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很多细微的动态空间。众所周知,每一个精湛的舞蹈,都是由一个个最细微合理的身体局部的动态空间而构成的。

(一)人体的躯干是除四肢和头部外从颈椎到尾骨的人体的“中段”部分,这一部分,即人的胸背腰腹部位。在人体躯干的这一部分里,有很多可分解而运动的空间,每一个空间都可以分解断开而动作,也可以组合连接而运动。胸背部分可以收缩挺仰、向左右两旁移动等。在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课中,提出了专门训练身体躯干中段部分的一些训练元素,比如,冲、靠、含、仰、移、提,平园、立园、八字园等等对身体中段的分解训练。而腰腹部分也可进行左右拧转、前后挺收、向前弯曲,向后弯曲等等。中国古典舞身韵是发展了戏曲身段中‘以腰为核心’的动作原理。许多技术动作和舞姿造型需要腰部具有特殊的能力才能完成。现代舞也非常重视‘中段’的运用,比如美国现代舞蹈家格莱姆在呼吸的基础上发展了“收缩和放松”的原理,就是以呼吸带动身体中段的运动为核心的。

(二)人体的四肢在舞蹈中的运用更是显得丰富多彩,人们在形容心情极度快乐时,都会说他激动得“手舞足蹈”,而手舞足蹈也常常形容一个舞蹈家的情态。其一,手是在身体部位中最灵活的一个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手的表达最为丰富,比如,所有的劳作都离不开双手的动作来进行,在表达某种情感时,如果配合一些手的动作来进行,那么就会更强化了这一情感的表达。因此,人体的四肢在舞蹈别是手表现出的丰富姿态和造型,是别的部位所不及的。从双手的分解来看,可以分为大臂、小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关节一直延续到手指尖等部位都能舞蹈。比如,肩的运动可以前后动肩(前顶后收)、上下耸肩(上提下放),向后转肩和向前转肩等等。而大小臂的运动可以通过肩关节、肘关节的带动进行舞蹈,手掌可以通过腕关节的带动进行提、按、转形成多种动态,手指尖也可以单独用手指的各个关节来进行运动。其二,下肢是从髋关节以下的双腿部分,用髋关节而带动整个腿部上下左右,开胯、关胯等的运动,髋关节这一部位我们通常也称之为“胯”,这部分是下肢中最灵活的部位,它也可以单独进行“胯”的舞蹈,比如,左右的摆胯、提胯、转胯和前顶后收等等。夏威夷的草裙舞是最典型的以“胯”的运动为主的舞蹈,而云南傣族舞蹈在强调身体的三道弯时,也就特别夸张了胯的运用。膝关节支配着小腿部分的运动,踝关节带动双脚向上钩、向下绷、向左右环转等等,双脚的脚趾尖也可通过脚趾关节的运动来进行分解而舞蹈。

(三)人体的头部和五官是一个整体,在舞蹈中它也有很多的动态发展空间,而这些发展空间中的很多细微的动作,都反映了人的一种内心情感的情态。在日常生活中整个头部包括面部的一些动作,都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相联。“摇头”表示不赞成或是一种无奈,“点头”表示赞成或是肯定,“低头”表示沉思或是一种不自信的状态,“抬头”给人一种充满着活力和信心的感觉,人们常以“抬头挺胸”来形容一个人具有朝气而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仰头”却有一种高傲而目中无人、藐视他人的感觉等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内心情感都会从眼睛里透露出来,眼睛是最富表彩的。有很多形容眼睛的词汇,都能反应一个人的性格和他想要表示出的一种态度和情感,比如,睁大了双眼表示惊诧,皱着眉头瞪着眼表示一种愤怒,咪着眼睛而微笑表示心情愉快,眨巴着双眼表示懵懂或不清楚等等。这些表情都会从心里透过眼睛和面部的动作而表现出来,有的则会配合嘴、鼻子等部位而动作,比如惊异的时候会睁大双眼张着嘴,不高兴的时候会耸着鼻子瞪着眼,虽然颈部应该是躯干的一部分,但它的动作与头部的动作是直接相关连的,可以说它是头部运动的轴心,比如,低头、抬头、仰头、摇头、点头、转头等,都需要颈部来配合运动。在舞蹈中这些头部的动作也都是一些可发展成舞蹈动作的空间。是抬头还是低头,是转动还是向左向右,是向斜前方仰头,还是向斜后方低头等等,你都可以运用不同的编创方法而进行编排。我们都知道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中,最擅长的就是左右动脖子这个动作来表示他们的喜悦之情的,而新西兰毛利人表示战争的舞蹈,他们在面部的表情是非常的夸张,他们用瞪大双眼,张大嘴伸着舌头,同时发出吼叫声来表示吓唬敌人的动作。

从以上分析来看,人体各个可动的部位,都具有舞蹈动作可发展的空间,只要你用心地去分析和研究,有太多的方法,让你认识到舞蹈动作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无限的空间,当你认识到这些可发展的无限空间时,你就拥有自由翱翔在舞蹈动作世界里的无限能力。

二、如何进行编创和挖掘舞蹈动作可发展的无限空间

舞蹈动作的编创和发展经过一代代舞蹈编导家和舞蹈编导教育家的研究和实践,已研究出多种的编创技术方法。如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等等,它们都在很多前辈专家的研究中,各自按自己舞种特点进行舞蹈动作的编创和发展。但从以上人体结构的各个部位所产生的动态空间来看,舞蹈可发展的空间已大于传统的编创思维了,特别是在现代舞编创思维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已认识到从人体结构的可动空间中,能挖掘和发现太多的、最细微的局部动态空间,我们只要进行一些不同节奏、不同空间和力度的变化处理以及与其它部位的配合运用等等,都会使舞蹈动作产生出最巧妙而独特新颖的视觉效果。

在近几年的舞蹈作品中,不管是中国古典舞还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舞蹈编导们对现代舞动作发展空间的多种可能性这一观点的认可,更促使了这些舞种的发展。下面我将介绍几种编创舞蹈动作的训练方法,提供给热爱舞蹈创作的学子们进行参考,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编创独特新颖的舞蹈造型:舞蹈造型是舞蹈运行中的静止姿态,是情感的延伸,是舞蹈表现中的重音,是美的诗篇,是动人的画面。舞蹈造型在舞蹈中是刻化作品和人物的手段,一般在舞蹈中常见的造型有单体造型,群体造型,双人造型,三人造型,还有静止造型和行进造型等。在学习中我们首先从单体造型入手,打破常规所学过或所见过的那些认为好看的舞蹈造型。从人体结构的分析来看,身体的躯干、四肢、头部的可动空间是很大的,如何编创独特新颖的舞蹈造型,需认真地去分解和研究身体的各个部位并进行变化和有机的组合,同时根据人体所占有空间的不同角度和方位的变化来进行编创。其次,我们还可以把一些常规的舞蹈造型进行改变,改变原型其中的一部份或两部分、三部分等等,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进行改变,经过改变后也能使这个常规的舞蹈造型成为一个独特的造型。

(二)寻找动作未完成状态的训练:在一个动作的完成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看到它在未完成状态里所产生出的那些独特、好看而新颖的瞬间时,你会发现那些未完成的状态里有太多的瞬间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捕捉。当我们有意地把那些瞬间一个个地停留下来时,其中有太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新颖空间,以至于让你兴奋不已,这就好比摄影家用摄影机把一个正在完成的动作过程通过摄像技术把它分解后,拍摄出很多不同效果而又有动感的图片一样,太多的可发展空间在一个个未完成的动作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挖掘和发展的空间。

(三)舞蹈动作过程的编创训练:舞蹈家舒巧的《衔接、停顿和其它》一文中就有这样的阐述:“‘动作怎么接’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它的奥妙在那里?经过两年实践,我开始感觉到了‘动作怎么接’这一点的确是奥妙无穷。我们一般都容易偏重注意静止姿态的美,在镜子前左照右照纠正自己,但恰恰学问都在这个‘过程’里。一个动作做得是否美,是否有韵味,主要就看你‘动作怎么接’,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怎么变化。不同的感觉,不同的速度的变化,就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姿态是有限的,但你怎么去做这个姿态,却是变化无穷的。”舞蹈家张继刚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舞蹈的美在于过程。”美国也曾有舞蹈家说:“舞蹈最美的地方就在连接动作。”连接动作实际上也就是过程动作,舞蹈美的旋律性就在于过程动作,而这些过程动作会使得舞蹈波澜起伏、变化万千而产生出优美的旋律,这说明了舞蹈过程动作的重要性。大多数舞蹈编导们在编创舞蹈过程时,最善于的就是运用一些大的技巧或跑动等等的动作来进行,但这些动作用得太多就会出现动作过程的常规化,没有新颖的效果,而且还忽视了更多细微而巧妙新颖的动作发展空间,这些空间都有太多的可能性。如何挖掘出这些细微巧妙的动态空间并合理的发展和运用,这对舞蹈动作的发展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四)原型动作的编创训练:原型动作的编创训练,是为了让学习舞蹈编导的学生们认识到,在一个舞蹈作品的舞蹈动作语言中,不是把所有的动作胡乱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舞蹈的动作语言了,而是要根据每一个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找出所需的主干动作(也就是核心动作),来进行编创并组成舞蹈动作语言的,通过舞蹈动作语言的组合编排才形成一个舞蹈的作品的。

(五)情感动作的编创训练:艺术离开人的情感是没有意义的,舞蹈更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情就没有舞蹈本身,舞蹈表现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情”字,比如:爱与恨、渴望、嫉妒、超越、失落、痛苦等等的情感,用语言难以表达的,舞蹈就能表达出来。因此在舞蹈动作的编创训练中,我们还可以从各种情感中,寻找到不同的情感所产生出的身体反应和不同的形态动作。比如,激动与失落、痛苦与快乐、幸福与愤怒、恐惧与向往等等,它们所产生的身体动态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情感中,找出相应的动作而进行编创。但有些动作是属于中性的,你可以用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力度来表现,这些动作所产生出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比如用手的食指,指向天空或是远方如果是用力的,就有一种指责和愤怒之感,如果力度不强烈就有一种引导指向的感觉。当指向一个人时,用力地指是一种愤怒,柔和地指则是一种亲昵等等,情感和力度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