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

第1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美国作家特伦斯・E,迪尔说过:“每一所学校都有其不可言传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就叫做‘文化’。”优秀的、创新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实际上,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在学校中重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校一直把特色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确立了特色建设项目之一“打造‘诚和乐’文化品牌,培育光彩‘泊中’人”。

一、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奋斗目标

学校认真审视特色建设工作的现状、发展优势和不足,分别组织召开了校级、级部、学科等各个层面的反思讨论会,广泛征集意见,制定并不断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办学理念特色鲜明,校训校风、学校精神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校园文化设施健全:学校制度完善,制度执行规范: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学校“诚和乐”文化品牌“外显”工程和“内化”工程不断推向深入,在省内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全校师生文化素质明显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建立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

一是建立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制定学校特色建设方案或规划,并适时进行有效调控、检查、指导,进行阶段性总结、部署。

二是建立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制度。学校对特色建设的整体及各个工作环节实施的程序、方法、途径及遵循的原则等都有明确的要求。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在完善的制度及详尽的要求下有效实施。

三是建立学校特色建设督导评估制度。学校将特色建设工作列入了级部、处室、教师年度工作目标督导检查指标体系。

四是注意抓好“两个结合”:特色打造需要的硬件资金投入与软件精神鼓励相结合:特色建设中硬件上的外显工程与软件上的师生内化、践行工程相结合。

三、特色项目的工作实践

“1751”工程实施以来,我校根据专家组的诊断意见,对学校的理念文化体系进行了理顺更新,确定了“诚和乐”的校魂。其核心要义初步归纳为:诚信做人,诚心相待,诚教诚学,求真务实: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乐善好施,快乐成长,家长乐道。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我们主要做了“外显”和“内化”两项工程。

(一)加大投资力度,实施特色“外显”工程

有位专家指出“特色是有灵魂的、整体的、渗透式的文化精神存在,它不是单独的实体和单项的成绩,但却是无处不在,可见、可听、可感受的。”我校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个性、促进发展的原则,拟订方案,搞好校园美化、绿化和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

一是注重品牌形象建设。2011年,共投资16万元,在教学楼内高标准地建设了“诚和乐”特色文化形象墙和《弟子规》教育墙:在教学楼前后新建了孔子石像、陶行知石像、“和乐园”假山等景点。从中让师生们形象地感悟“诚和乐”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二是加强环境文化建设。2013年,学校投资近20万元,在各个教学楼道和教室内新建了以孔子、陶行知名言为主、与“诚和乐”或者“学行思”有关的文化宣传牌300多块,强化了“诚和乐”文化的显性传播。2014年投资12万元,在办公区、教学区悬挂了围绕校魂主题系列排布的额头匾牌:在各个教室制作了“诚信和谐乐学”主题系列教育牌:在学术中心楼和教学区内新建了“诚和乐”文化道德教育墙长廊:进一步完善了教师成长展室、德育室、科技活动室等特种教室的内部文化布局;完成了以《道德经》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中心楼的三处墙绘:在校园墙壁显要位置上醒目展示出“诚和乐”的内涵要义;制作各类安全教育、“三生”教育展牌100多个,在“和乐餐厅”和学生活动区巡回展览,加强了对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诚”字教育。

(二)坚持不懈,实施好校魂“内化”工程

首先建立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校已经印发了较为完善的《学校文化理念系统》小册子。每生一册,学习内化。还建立了学校文化理念系统展室,让师生定期参观浏览,理解其内涵,增强践行内化的自觉性。

第2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区公园;景观建设;理念创新

Abstract: based on the orange state new gardens community park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new estates community park orange st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ommunity park and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lif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community park construction idea reasonable or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earby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Therefore, w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states community park orange state, to its own natur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elements and local culture, design for the community culture breath of the park.

Keywords: community park;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dea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引起了政府对社区公园投资建设的重视提高,以便达到社区公园和社区环境、人文、生活品质协调发展。橘洲新苑作为长沙市岳麓区建成较早的老城区社区,人口密度大,社区环境品质一般。本文通过橘洲新苑社区的现状进行分析,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橘洲新苑社区公园建设中的理念创新。

1.橘洲新苑社区及公园基址现状

橘洲新苑社区位于银杉路西侧,银盆北路北面,公园处该社区西侧,是小区人车出入的主要交通要道,道路两旁多为临街门面,在西南方有枫林绿洲小学。公园基址为三角形区域,面积约2400㎡,周边附属绿地约1000㎡。此地准备定为休闲健身公园,以绿化为主,适于居民休息,健身等活动。社区目前的现状是:

1、社区的各方面设备还没有健全,生态环境也还需要改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缺陷,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1]。

2、社区管理也存在很大差别,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安全工作还有待提高,基础设备也不是很好,一些设备也没有很好的管理和利用。

3、橘洲新苑社区公园及周边的土地资源也非常的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公园的规划,使得一些好的设计方案无法在社区建设。

2.橘洲新苑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橘洲新苑社区公园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公园设计方案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2.1社区公园景观分布不均

第一,橘洲社区公园景观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在一些小区还没有公园或者居民可以休息娱乐的场所,这样就不利于居民活动、休息,从而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失去了社区公园本身的利用价值。

第二,由于受自然环境,地形,先有建筑等各方面制约,影响着社区公园的分布。例如,一些高低起伏的地势,不利于社区公园的基础建设,也就影响着其分布[2]。

第三,一些小区的房屋建筑比较密集,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小型公园,这样也就不利于社区公园建设的完善。

2.2社区公园种植设计不完善

现有的社区公园种植设计植物品种较为单一,数量较少,而且很难达到四季常青,所呈现的颜色也很单一,视觉效果不美观,没有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更不能实现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这也是在橘洲新苑社区公园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橘洲新苑社区公园建设理念创新

社区公园是满足居民观赏,娱乐、休息、健身等多种功能,可以丰富居民的休闲生活。社区公园是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社区居民所服务。因此,社区公园具备柔性、流动和渗透的特质,社区公园的合理有序的建设能为城市增添色彩。社区公园的方案创新不仅要突出其项目特色和本地特色,还要将其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提供配套的服务设施,加强城市协调功能。

3.1明确社区公园景观功能,加强其空间体系的建设

第一,形成社区公园与城市的视觉对话,社区公园是给居民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建设和绿化,可以为社区增加绿意,而且社区公园本身也是一处优美的风景,可以和其他的建筑等空间形成呼应。

第二,融入城市的肌理结构和空间体系,城市的发展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建设好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社区公园建设应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从而达到为居民服务的目的,还可以运用政府管理城市建设的各项权力,选择适当的规划方式,使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得到完善,自然地融入城市的机理结构和城市空间体系,使城市建设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与城市其他用地空间融为一体。

第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多种市政功能的叠加。社区公园是城市基础设施,主要为居民服务,从而实现其娱乐休闲功能。橘洲新苑小区建设密度大,建筑比较密集,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利用橘洲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将社区公园中的基础设施完善,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

3.2采用多种创新方案,合理规划社区公园建设

在橘洲新苑社区公园施工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注重其视觉美感,从而达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有机统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 因地制宜,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人们更多的追求高品质生活,人们越来越喜欢自然、清新、典雅的环境。因地制宜,遵循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现代社区公园建设的需要,更是长期需要考虑的因素。可见社区公园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是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长期建设,根据橘洲新苑社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公园的设计中也应遵循因地制宜和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建设出具有本社区人文特色的社区公园[3]。

第二,社区公园与周边建筑用地、道路交通的有机结合。社区公园设计一般多为开放性公园,方便了周边居民及外地游客,社区公园的入口与主要交通方式要相协调,以便居民更加方便的出入。然而,两个主入口两个次入口及多处生态停车场的设置,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橘洲社区周围道路围绕就像一个交通岛,南面设置方便居民休息,中间有较大的广场,居民晚上可以在此跳舞,打太极等。旁边的廊架可以遮阴和休息,结合广场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互动作用。靠近枫林小学区域是社区公园的洲头,在洲头上有石头拓着原迹《沁园春长沙》,周围有古罗汉松,反映着橘洲社区公园的特色。在后面的景上展示着橘洲文化特色的图案。还有一些有印花的石块,从而达到视觉上立体感的效果。这样使得橘洲社区公园更加的美观。

第三,注重实效性与观赏性,社区公园的建设中要注意公园的服务性和可观赏性,因为它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还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园的绿化还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因此,我们在施工中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建成高生态效应的社区公园的同时,还要要以人为中心布置,处理好美观和便民的关系,达到实用与艺术的高度统一[4]。

第四,充分利用树种,保持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在橘洲社区公园建设中,我们应意识到一个健康和高效的社区公园生态建设应当是树种丰富,植物多样。社区公园的园林绿地一般都是人工种植的,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多种树种的利用,可以增加社区公园的欣赏功能,同时树的高低起伏,颜色的丰富多样,在视觉上使居民产生愉悦感和错落感,营造明快通透的氛围,反映出社区的特色。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配比种植,乔灌花、乔灌草的合理布置,注重到了一年四季的变换,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环境景观。这样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惬意的生活环境,还充分的利用了本地的气候,从而形成植物生态的多样性和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

第五,遵循生态环境,追求和谐统一。整个社区公园犹如橘子洲状,巧妙的居于中间,曲曲折折柔美的线条组合在一起,达到空间的纵深感。通过橘子洲状,将橘子石,景墙、古樟、廊架有机的结合,达到了舒适与美观的统一。(如图3.1)

图3.1

4.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在橘洲新苑社区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达到遵循社区自身的特色,公园功能、生态环境、审美艺术等一系列因素协调起来,相互促进。橘洲新苑社区景观建设不仅体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提高了社区的形象;同时,还充分体现了社区文化与精神特征,体现了生态环保,达到了美和休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敏,浅析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建筑,2011(10).

[2] 刘滨谊,人造生态景观与旅游策划规划设计[J].国学咨询,2011(8).

第3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一、分析形势,提高认识

城市社区,是新形势下城市居民新的组织形式。区总人口的80%居住在社区,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对新形势下的法制宣传教育及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律进社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社区呼唤法律保障,群众急需法律服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社区群众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居民群众涉法问题大幅增加,因此,社区群众渴望用法律武器解决纠纷矛盾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随着社区建设的加强把专业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送进社区,送到群众中间。

(二)“法律进社区”对于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法律服务是民主法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社区建设离不开法制。通过“法律进社区”,就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区居民法制观念,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充分行使自己的民利,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社区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法律进社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区内居民的成份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转变,这使得原来的“单位人”离开单位管辖而进入社区。随着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社区,离、退休人员归入社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社区内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因此,解决好社区内的矛盾纠纷,是创建平安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法律进社区”工作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着力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区委四届一次会议及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全区“五五”普法的决议都分别强调了认真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推进“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工作。“五五”普法启动伊始,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就成立了“法律进社区”工作专班,明确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和区司法局作为“法律进社区”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负责具体实施;各办事处明确专人负责,各社区成立相应工作专班,抓好各项具体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使“法律进社区”在组织上、人员上得到了保证。

(二)制定方案,明确职责。“法律进社区”活动方案中,明确了主要工作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使相关部门在“法律进社区”中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工作内容中提出了五支队伍进社区,即:法制宣传骨干进社区;律师服务进社区;公证业务进社区;基层法律服务进社区;法律援助进社区。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二是要把法律服务送进社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把稳定工作做到社区,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三是减少违法犯罪,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最佳结合。

(三)大力宣传,广造舆论。为了使“法律进社区”工作取得真正实效,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前提。试点工作中,我们组织专班人员深入到社区居民之中对近年来居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进行了了解,就怎样做好新形势下基层普法工作开展了调查研究。针对基层群众对过去普法工作提出的形式单一、宣传有死角、参与不积极、教材缺乏等问题。我们首先从宣传发动入手,循行渐进的开展“法律进社区”工作。一是召开多层次的专题会、动员会、宣传会,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知晓率;二是在试点社区张贴普法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在街面广泛宣传;三是印发宣传资料、制刷宣传墙画深入到群众之中开展宣传;四是制做网页、利用信息网络扩大宣传。经过大力宣传舆论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群众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加强监督,严格管理。为了确保“法律进社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和区司法局制定了“法律进社区”工作考核细则,对法制宣传、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进社区工作进行了规范,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定期到社区回访,抽查开展工作情况,并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年检注册挂钩,从而促进了“法律进社区”工作健康顺利发展。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搭建载体,开展“十个一”活动。“五五”普法启动以来,我们在原有“法律进社区”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出“十个一”的普法教育活动载体,即: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普法阵地,通过市民学校,以法律工作人员解答法律咨询方式,由社区普法骨干和义务普法宣讲员,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举办居民法治论坛活动,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配备一套普法领导班子,组建了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对“法律进社区”工作进行衔接协调,经常研究解决法律进社区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一套普法教育计划,针对社区居民特点,各社区分别制定了居民学法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对辖区居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以发生在居民身边的案例讲述法律知识;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面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保证居民的学法需要,丰富和提高居民的法律文化素质;组建一支专兼职法制宣传队伍,重点整合集聚社区内的法律人才资源,建立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他们贴近基层、熟悉情况的特点,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明确学法的时间、学法的内容,重点是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等和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设立一个普法网页,各社区通过制作普法专题网页,利用网络开展法制宣传;建立一个法制园地,通过创建社区法制论坛,设立法律文化墙、读报栏、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创造社区学法的人文环境;成立一支义务法制文艺宣传队,组织社区退休干部、退休职工、退休教师围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通过戏剧、小品、快板、相声等文艺形式在社区宣传法律;配备一名专业法律顾问,对辖区内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指岗定责,到社区担任义务法律顾问,开展以宣传法律、咨询服务、调处纠纷等为主要内容主要的7项工作,以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水平,促进社区、居民依法办事的行为方式的形成。

(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社区法治建设进程。在社区法治建设过程中,我区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抓好试点,逐步推广,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屏襄门街道办事处红光社区、鹿角门社区和汉江办事处高庄社区为试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是构建社区法律服务网络。2007年4月,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区法律顾问组成的社区法律事务中心在试点社区正式建立,加上去年设立的矛盾调解中心,从而在居、街、区构建起了一道“社区法律服务网”。社区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安置帮教在法律服务中心的统一指导下,构成了社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等法律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根据居民需求,就近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则通过互联网同社区单位和居民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整合社区法律人才资源,组建社区法律服务队伍。汉江办事处高庄社区号召和动员社区内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热爱公益事业的在职和离退休的司法干部和大中专院校的法律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法律服务活动,把社区内具有法律专业的人才集聚起来,用义务奉献、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三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了一支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他们通过开展居民需求调查、法律法规咨询、网上法律讲座等各种活动,有力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学法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氛围。随着我区“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区司法局免费为各个社区印制了“法律服务指南”和“社区法律服务室”标牌,编印了3000余份法律维权联系卡,分发到社区居民手中。为满足社区居民学法,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刻录了150盘常用法律法规光盘、组织编辑印刷了《普法案例100题选编》3万余册,由区“四大家”领导在全区赠书仪式上集中发放给各社区居民,极大调动了居民学法兴趣。区委、政府克服困难多渠道筹措“法律进社区”经费20余万元,解决了社区普法工作经费不足、设备短缺问题。汉江办事处投入近100万元用于建设封闭式小区普法宣传长廊,今年又在各社区建立统一规范的法制宣传园地、法制学校,扶持社区开辟了普法网页,为各社区法律图书室赠订《人民调解》、《普法依法治理通讯》等法制类书刊,丰富了社区法律文化。屏襄门街道办事处投资数万元在连接机坊街社区、马道口社区、梯子口社区的中山后街修建了近400米的法制文化墙,以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培养守法公民为主题,采用诙谐幽默的漫画表现形式,既在潜移默化使居民受到了法制教育,又美化了小区环境,深受居民的欢迎。

四、真抓实干,初见成效

通过近年来持久不懈的摸索、实践、努力,我区“法律进社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社区居委会、辖区单位、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社区建设及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可喜变化。

一是社区普法资源得到充实,工作取得实效。通过“法律进社区”工作的深入推进,社区普法资源摆脱了过去形式单一、内容贫贬的困境,在各单位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下,社区普法的一些硬件设施得到了升级,专职普法干部全部实现了电脑操作,资料适时传送,各社区干部、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青少年普法等也形成了制度化。通过1年多时间的不断努力,城区尤其是试点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依法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社区管理更加规范,群众自治能力极大提高。近年来,各社区在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普遍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依法审核、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加合理规范,更富人性化,社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

第4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门禁社区 兴起 动力分析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不同社会和民族共同体都曾有通过“城门”和“城墙”来实现隔离的历史,“墙”和“门”不仅是战略防御的“堡垒”,更是一种安全符号,“门”和“墙”使身处之内的成员产生安全感。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门禁”――这种古老的城市防御形式在美国现代住宅综合体开始大量出现,并发展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城郊住宅模式。“门禁”首先被房地产开发商运用在退休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之中,后来他们既存在于在农村的“乡村俱乐部”,也存在于城市郊区中产阶级家庭住宅,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门禁社区的数量激增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趋势,门禁社区的管理形式变得无处不在,既在高密度的城市地区,也出现在郊区的家庭公寓中。从美国到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受到全球各地精英阶层的欢迎。在欧洲,门禁社区首次出现在沿地中海海岸的西班牙和法国。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马德里、里斯本、英国的郊区也建立了许多门禁社区。与此同时,他们也出现在维也纳、柏林、中欧和东欧的郊区住宅建设中。门禁社区的出现和全球蔓延的趋势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现象,“门禁”为何成为一种文化图标受到全球消费者的热切追捧?

“门禁”社区对于当代城市的发展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尚无定论,但它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争议。对于那些生活在“门”之内和那些反对通过“门”形成隔离的人来说,门禁社区的主题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社会问题。针对当前社会的现状,居住在门禁社区之中的居民来说,可以证明门禁社区为他们提供更安全的社区环境,但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人们对脆弱韵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深不安。

不少建筑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从居住空间隔离与社会分异的角度来探讨门禁社区数量在全球迅速增长的内在原因。门禁社区的发展确实带来了一种新形式的住宅隔离,社区的“大门”是用来排斥外界的一种信号,借以维持“门”之内人的地位和威望,为生活在大门以内的人提供了一种安全感,防止陌生人进入社区制造安全隐患、破坏社区环境。门禁把社区分割成一个封闭的、私有化的空间,以前属于公共服务的部分私有化、专属化并保持了人与人之间社会距离,这对现代城市的空g、组织和制度秩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一、门禁社区的定义

根据研究学科的不同,门禁社区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定义和分类,但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使用较多并达成基本共识的定义是“为保障居民隐私与安全,限制‘陌生人’的访问,对出入口进行管制的住宅区。”

二、门禁社区兴起的驱动力

(一)安全保障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安全性”是门控社区发展背后的首要推动力。“门禁社区”这个词容易让人联想起豪华的住宅和隐蔽的生活方式,在社区门口站着门卫,以发现所有非居民或不请自来的人进入社区。许多学术文献将它称为“封闭韵社区”,更是促进了这一观点的成立。

门和墙是物理屏障,是门禁社区的重点所在。在进入这些门禁社区之前,需要出示您的证件以及来自居民的授权,自愿搬进封闭社区的居民是选择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并渴望排斥外部世界的一切干扰。

门禁社区内部的道路形态呈现出循环曲折的,并有死巷的典型特征。这样的设计具有心理学意义:曲折的道路和死巷限制了谁来使用和谁可以进入该地区,作为一种威慑力量,针对所有非居民而设计,同时也使试图进入社区的罪犯更难以逃脱。此外,墙壁和门还可以提供视觉分离,遮蔽社会某些成员的好奇目光,城市中最富有、最有权力的群体,广泛使用围墙和戒备森严的大门来制造视觉障碍,从而与广大的市民隔离开。

门禁社区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是为了加强对外部的警惕、防范。为了远离暴力的伤害,社区装置安全设施,例如,自动门窗锁,牢不可破的门,视频监控,私人监控;社区巡逻员,设置所有安全装备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些生活在封闭社区中的居民担心自己的生活受到打扰,自己又加装了一些安防系统。这就是“门”和“墙”的蝴蝶效应,大部分生活在其中的人难以逃脱。

但总的来说,同一区域的门禁社区住宅价格相对于开放社区来说,有着百分之十以上的溢价,有证据表明,这主要是由于物业管理部门对社区环境的控制行为,从而减少活动在社区中发生的概率,门禁社区的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集中在低犯罪率、有保障的停车位、平坦干净的社区内部道路和低水平的睦邻友好关系。虽然门禁社区的居民不重视社区公共生活参与,但他们注重友善的邻里关系建立。

(二)供需驱动

不仅富人出于隐私保护、财产安全选择了门禁,而且不少中等收入家庭也呼吁政府使用“门禁”、封闭的形式来管理社区,因为“门禁”可以释放出比“没门禁”更安全、更舒适的信号,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护社区的物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套更为细致的管理社区内部事务的设施和服务,这正是需求驱动的主要观点。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为具有经济优势的社会成员提供门禁社区所需的服务和商品,当然,其他因素也助长了门禁社区的日益普及,如经济因素(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社会因素(对犯罪的恐惧和社区公共生活的衰落)。房地产开发商作为投资者在门控社区的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各种复杂的方式为他们的产品创造需求。开发商是门禁社区发展中最重要的“运动员”,通过承诺创造一种更安全、更隐蔽、更具有社会地位的住宅形式来刺激社会对新住宅的需求,“供给驱动”的主要方法就是房地产商开发“门”来制造居住隔离,从而创造人们对“门”的物理空间、经济安全、社会地位等多重功能的想像。

开发商是这样来凸显门禁社区的优势,他们总是有相同的观点。他们赞美一个独特的、自由的生活方式,而不必面对城市的任何拥挤与限制。他们利用高收入阶层的保守思想,渴望按照自己的价值理念生活,这种渴望来自世界其他地方表达的现代城市生活――俱乐部文化。

修剪整齐的绿色大草坪,豪华轿车停在院子中央的道路,打扮入时的女主人微笑着从门中走出来,电视、电影中会将富人的美好生活场景这样呈现给观众,虽然电视、电影往往会有虚构现实的成分,但这种生活方式确实存在。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大城市郊区或优美的公园附近存在着这样的住宅区,为了寻找安静的居住地,厚厚的隔断墙使他们与城市的其他地方完全分开,这些住宅区被处理为高档的门禁社区。经济条件允许的居民在选择住房前,会为了保持一个合适的环境而增加住房成本投入。

(三)社会声望

门禁社区是社群主义的极端体现,旨在聚集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居住在一起。随着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门和围墙作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将穷人和富人分开,门禁社区中的“门”是对富裕家庭社会地位的肯定,并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排斥陌生人的干扰。

门是对不可预测的外部世界的警示和提醒,象征性地把社区从外部世界中区分出来,虽然居民居住在门禁社区中实际上可能并不是最安全的,但根据对门禁社区的居民调查报告来看,他们认为他们的邻居比其他社区更让令他们感到安全,门禁社区为这些高收入家庭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并暗示了他们不愿意和低收入家庭居住在同一个社区之中。高收入阶层人总是有钱购买高档门禁社区,使他们远离穷人。但是,通过环境控制,使得自己在生活环境上与社会相孤立、隔离,很可能会导致高收入阶层更加偏执的不喜欢“贫穷”的邻居。因此,各种社会阶层之间的共存将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寻求隔离和独立的社区可能引发社会分裂乃至崩溃,同样会导致公共生活的巨大灾难。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与以前历史上相比,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单一的世界,拥有整齐划一的经验框架,但与此同时,也创造出各种新型的分殊和裂变。现代制度的全部内容在于创造行动的环境,秩序的保证依据是现代性自身的动力学,而它切断了与外在标准的联系。

三、社会隔离与俱乐部管理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门禁社区”的发展大部分都以高度否定和批评的形式被提出,因为这些文献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假设:门禁社区会导致社会隔离。在大量的学术研究中,门禁社区的增长,都被看作是贫富分化水平拉大的一重要指标。

“门禁”创造了富人和穷人之间新的鸿沟,甚至有学者用“城市之墙”来加以概括。关于封闭社区的破坏性影响,一般都归结为通过加强安防设施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个人主义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破坏睦邻友好的传统社区关系,导致社区凝聚力下降。

但也有学者将“门禁社区”提供的服务和设施视为一种俱乐部产品,如购物中心、商业区、高尔夫球场和壁球俱乐部。俱乐部的优点既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私人所有”,也不是“公共所有”。相反,它构成了一个混合,其中自我选择的“门禁社区”共享了一系列的好处,使用其定价机制和会员要求,降低了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拥堵”程度,自发形成了权利和义务的捆绑,家庭愿意为维护他们的居住环境而购买公共服务,因为门控社区为住户提供了一系列相对稀缺的产品,如安全、生活方式和社会声望。

同时“门禁”社区可以促进更广泛的社区成员参与到社区安全和社区财产的维护,改善社区内部的环境,增进社区凝聚力。“门”可以作为社区居民参与内部环境改善的起点,为社区居民找到一个更安全、更好的家园环境,而不仅仅将“门禁”视为“孤立的个人主义”或是消费主义至上的象征,住房规划部门和决策部门都需要重视居民的参与和居民的实际需求。由于社会正在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门禁社区代表了一种排除他人的选择,但作为一个俱乐部的优势,也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更积极的住房发展模式。

公共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从根本上取决于居住市场和社会分配范围内的住房成员。住宅区位的分布和居住者的喜好不是一个随机事件,而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过程的产物,住房市场化过程的最重要后果是住房消费模式会导致空间分化和社会隔离,但在大都市的门禁社区内部一定是居住着高度同质性的人群。

四、恐惧文化的建构与社会隔离方案

门禁社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实际的“大门”和“围墙”,而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需要它们。围墙和门究竟挡住了什么?外部的恐惧。恐惧并不总是有负面特征。16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恐惧是个人和文明社会必需要有的意识。霍布斯认为恐惧可以看作是对新事件和大变化的一个相当合理的反应。

在二十一世纪的群体意识中,恐惧发挥着关键作用。媒体似乎越来越热哀于叙述各种令人产生恐惧的各种事件和社会问题,社会学者纷纷把21世纪的社会定义为“高风险社会”或“焦虑的时代”。焦虑、恐惧充斥着日常生活的社会空间”,恐惧和焦虑已经关系到各种各样的问题:(1)对城市环境的恐惧:(2)对犯罪的恐惧;(3)对他人的恐惧;(4)对疾病的恐惧(5)通过媒体对令人恐惧事件的放大,恐惧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成为一种文化,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和选择。

恐惧是由人们对自己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作出的判断,但在一定程度上,恐惧心理也是社会建设的产品恐惧取决于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它也塑造了一个文化脚本,指示人们如何应对安全威胁。因此,门禁社区居民的内心恐惧不应视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情感,一种想当然的观念,而是应该探究与恐惧有关的含义以及支配恐惧的经历,评判大众应对恐惧的方式需要对文化的影响进行评估。

人们对特定情况的反应是通过文化规范来引导的,宣传媒体与教育部门会告诉人们当他们面对威胁时,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回应,他们应该如何感受。随着特定的恐惧被培养出来,恐惧文化也变得被定义得越来越清晰。

媒体报道的犯罪事件是市民恐惧文化的一部分,而选择门禁社区则是市民应对的策略之一,摄像机、密码锁、防盗门和其他物理障碍都在起到“封闭空间”的效果。正是恐惧将高收入阶层推向门禁社区这种类似于古代堡垒的居住形态。

商家也从这种恐惧文化中受益匪浅,越发热衷于与媒体一起制造“恐惧文化”,并暗示各种应对策略。保持社区居民的同质性,公共空间的私人化、运动娱乐设施的俱乐部化都是开发商提出的“避险”方案。

实际上将“门禁社区”置于当代全球恐惧文化的背景之下,可以看出“门禁”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现象。在宏观层面上,它反映了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的社会现实,高收入阶层基于有限的设施,寻找社会隔离的空间策略(包括隐私和交通管制)。在微观层面上,虽然门出现的原因各自不同,甚至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形态,但从社区物理形式对恐惧文化的应对角度来概括门禁社区的类型与功能会发现,研究门禁社区至少需要考虑八个因素:封闭功能,安全功能和设置障碍,便利设施、使用权类型、位置、大小、类型、政策背景。

门禁社区本不应是最有吸引力的居住地,但得益于21世纪恐惧文化的成功构建,使得门禁社区在全球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国在建的新小区中将有三分之一以上会建成门禁社区,有3亿以上的人将会居住在这样的社区,居住者选择门禁社区中的最主要动机是出于安全的需要和对犯罪的恐惧。门禁社区实际上将会成为21世纪“恐惧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5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修水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按照步骤要同步跟进,内容要主动融入,方法要积极灵活,效果要明显好转的总体要求,采取“五个融入”措施,将人口与计划生育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使人口计生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获得了新的生机。

一是组织机构的融入。在村落、社区理事会成员中明确一位理事会会员担任本自然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服务员,具体负责本自然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日常工作。

二是工作职责的融入。明确自然村理事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把生育文明行为纳入村规民约之中,转变村民生育理念,让村民自己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将“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纳入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之中,让村民自己监督自己。

三是宣传教育的融入。

1、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阵地,每个村落、社区群众活动中心要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创五星生育文明户”活动内容,图书室要有计生方面书籍50本以上。

2、清除内容不规范、不温馨的手写村语、口号,每个自然村要喷绘1—2条高规格的、规范温馨、入心入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标语。

3、坚持“大联合、大宣传、出精品”的方针,提高宣传品进村入户率,提高育龄群众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每农户要有2种以上计划生育宣传品。

4、在村落、社区醒目处、人口聚集地建一块大型宣传牌。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一个生育文化宣传长廊。内容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丰富多采,具有时代特征。

5、在群众公共活动场所有张贴《人口之窗》宣传墙或计划生育展板。

6、村务公开栏要有计划生育方面内容。

四是制度措施的融入。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合同制管理,兑现计划生育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免费为一女、二女结扎户建沼气池,为领证0—6周岁独生子女100%办理平安保险。把对计生户的帮扶工作与扶贫开发、调整产业结构等结合起来,拓宽计划生育家庭的就业门路,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解决生产发展中的资金、项目、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不断增强计生家庭发展生产的能力。

第6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1、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乡镇依托综治中心,村居依托村部、城市小区依托服务中心普遍建立健全调解阵地;在县工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争取年底在交警大队、分金亭医院、县医院等成立专业调解工作室,2014年上半年在经济开发区设立司法所,鼓励与支持有威望、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老党员、老干部、热心调解事业的年轻同志设立个人调解室,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网络。

2、健全网格化排查机制。与县法院、检察院及基层法庭签署庭所共建和检司共建协议,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多元调解全覆盖,县矛盾调处服务中心制度完善,运作正常,网格化排查预警覆盖率达100%,重大复杂矛盾纠纷排查率,调处率90%。

3、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集中检查等方式着力提高专职调解员的职业技能;推广“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做法推进调解社会化建设;聘请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等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特定人群担任调解员。

4、创新举措,推进特色调解全覆盖。在村居公共服务场所张贴“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便民公示牌,把人员照片、联系电话、监督电话公示上墙。实行人民调解员等级和调委会星级评比活动,大力提高基层调解组织的基础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水平。争取出台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

(二)加快规范化建设,实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1、健全完善工作载体。年底完成600平米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提档升级,2014年重点计划投资100万元完善阳光就业培训基地,公益劳动基地建设,社区矫正安置过渡基地。

2、构建动态管控模式。规范社区矫正执法行为,完善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加大执法力度,对不服从管理、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及社区服务,严格按照每月不低于8小时的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突出对未成年犯个案矫正,制定个案化矫正方案,实施差别化管理教育。

3、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风险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的效能,充分运用社区矫正移动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县社区服刑人员适时监督管理和定位管控;全县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实行风险评定,实施“宽管、普管、严管”,对新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前三个月一律实行严管,并实施手机定位监管,社区服刑人员新入矫手机定位率达100%,社区服刑人员手机总定位率达60%。

(三)加强多元化建设,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1、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一是2014年重点打造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律师或人民调解员为主体,提供公证、法律援助等“一条龙式”的系列服务,并与相关法律服务机构具体承办“无缝对接”,逐步带动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引导律师事务所合理化布局,进一步完善浙江商会、青阳工业园区等律师工作室建设,推动工作长期化、规范化;三是“点面结合”统一农村律师工作室工作流程、硬件建设等,建成5个以上有代表性的“示范法律顾问工作室”,逐步实现23个乡镇的全覆盖。四是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拓展“12348”服务功能,设立法律服务QQ群在线交流,提升普法网公共法律服务效能,依托省厅司法行政专网,全面建设网络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办理网络法律服务事项,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有机整体。

2、保障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建设。健全县、乡、村法律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30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在全县律师事务所和村(社区)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就近就地为城乡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凡是城乡居民无论法律咨询,还是申请法律援助,只需30分钟,就可到达所在的法律援助中心或工作站,得到相应的法律援助服务.

3、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律师和乡镇结对帮扶,建立联系点制度;成立政府法律顾问团、村法律服务志愿者小分队,探索建立法律服务人员积分制度,并出台配套考评细则,规范服务行为。

(四)提升常态化建设,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

1、优化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增强县、乡、村、组四级普法教育组织机构的职能,构建“法制宣传员”、“学法中心户”、“法律明白人”网络,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普法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有效的利用各级社会资源扩张法制宣传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

第7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达标街创建为抓手,以点带面,示范引路,打造亮点,形成特色,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突出市容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社区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全力实现“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工作目标。

二、创建目标

按照“提高标准、增加亮点、打造精品、形成特色”的总体要求,以社区进村路(或主大街)为主开展创建示范街活动,在全街道形成一街一景,特色鲜明的示范街。

三、创建时间

5月底前完工,6月上旬验收。

四、创建标准

(一)道路绿化

按照“缺绿补绿,绿足添花”的原则,改造、提升绿带,科学选用树种,适当设置花草树池,摆放移动花坛,增加绿量,做到乔灌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草树木生长良好,做到适时修剪整枝,科学防治病虫害,确保无死株、无缺株,保持沿街树木、绿篱、花坛和草坪的整洁、美观。

(二)街容净化

1、沿街两侧无违章占道经营和广告占道,无乱堆乱放,无违章搭建,无马路摊点市场。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外墙体无各类乱贴乱画,户外牌匾广告设置规范,统一协调。实现平面洁净划一,建筑立面规范有序。

2、垃圾桶、果皮箱摆放整齐,外观整洁,无垃圾。

3、道路定时保洁,保洁质量达到人行道净、路沿石净、绿化带净、垃圾桶果皮箱四周净、墙根净,视线范围内无存留垃圾、无明显污迹、无纸屑、无塑料袋等污物的树挂、墙挂、无垃圾桶内焚烧。

4、沿街两侧排水沟加盖盖板并保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三)沿街美化

1、沿街不得有影响市容的违章建筑,沿街破残、危旧建筑物、构筑物应及时整修或拆除。

2、沿街两侧墙面要突出特色,注重美观,粉刷装饰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墙体喷绘规范美观,突出社区文化特色,内容健康向上;沿街建筑物与构筑物外形完好无缺,两侧建筑立面保持清洁、美观,不影响整体外观,污染、陈旧、破损的应及时进行清洗、粉刷、修复。

3、各类户外广告、宣传栏(牌)、阅报栏等设置应统一规划,统一粉刷,合理布局,设置规范,保持完好,清晰美观。

(四)街景亮化

街景应按要求实施亮化,灯具安装要安全合理,不影响街容路貌观瞻,设施功能完好、美观、清洁,陈旧破损或已丧失功能的要及时修复、漆饰、翻新或拆除。

(五)路面硬化

路面实行柏油或混凝土硬化,路面平整、洁净,无坑洼、无积水、无破损;道路设施完好,古力井盖无缺损、破裂现象;道路两侧人行道保持平坦、完好、通畅,无路面破损、地砖松动;无废弃的电杆、电箱及管线。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市容环境管理示范街工作的领导,街道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创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示范街活动的领导、督查、考核,各社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班子,制定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要建好台帐资料,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社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宣传平台的作用,营造创建氛围,特别要加强对沿街居民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居民参与创建的意识和热情,营造起积极响应、居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工作打下扎实的社会基础。

(三)严格标准,实事求是

在创建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创建标准,认真做好实施,街道创建领导小组将每月通报创建开展情况,并作为年终考核创新工作加分项。

第8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化学习;美国;农村;中小学

为了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美国一些教育机构和组织尝试在农村实施地方化学习,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的含义和原则

美国农村中小学的地方化学习是一种植根于某一特定地区独特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的学习。社区提供学习内容,学生的工作集中于社区的需要和利益,社区成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充当资源的合作者。这种适用于地方的教学能使学生专心于学术,将现实生活与严谨的治学联系起来,同时能真正提高人的品行,并有助于人们在他们选择的任何社区互相尊重,愉快地生活。

地方化学习有六个原则:1)学校与社区积极合作,使地方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好场所。2)学生所做的持久不变的学术作业来自于并奉献给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他们练习新技能、承担新职责,在社区担当学者、工人、农民。3)学校教育反映了他们试图灌输的民主价值观,合理地安排资源,这样能很好地了解每个学生,不管学生的能力如何,老师都需要、希望他们参与。4)校内外的专家共同对本社区的学生教育做出决策。5)包括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希望每个人做出努力,并且能经常深入地评价他们的共同成果,许多措施和公共投入加大了对学生行为的评价。6)学校和社区支持学生、教师和他们的成年朋友发挥这些新作用。

二、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的特征

(一)地方化学习是公开的

好的学习方式一旦公开,便会传播开来,影响到学校、社区、城镇的学业活动和社会关系。走进运用这些理念的学校,人们会很清楚地方化学习的内容。因为,在短时间内,就可对社区的自然、文化、历史遗产有很多了解。在教室里、门厅里、墙画上、学习交流中都可以得到学习的指导。

(二)与明确的学业标准并行

学业标准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在农场,学生的方案从独特的角度组织活动,学生充当所有人的组织者。并且,每个方案都根据各州的经济、科学、数学的学业标准构建对农场饮食、农业机械、历史图片、谷仓设计的学习。比如,朱丽叶(Julie)的农场饮食方案详尽地研究早期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以自制为主的饮食过渡到当代的全球性超市销售蔬菜对贸易有何影响;布赖恩(Brain)和朱丽叶的农业机械方案将调查内燃机械代替简单或复杂机械及人力的原因,然后解释某种劳动力被哪种机械替代、为什么被替代。很明显,在方案选择中,学生是思维活动的向导,将难懂的、由老师指导的学业标准变成学生在方案中运用的工具。

(三)积累

这正是良好的地方化学习经历对学生的益处:有助于他们以某种方式积累经验,再回到学习中。比如,当学生了解农场的建筑时,他们在识别、分类、分析的过程中打好了学业基础。地方化方案常应用于许多小组、全班甚至全校。然而,像上述那些扩大了学习范围并结合了学术理念的独具风格的方案,往往是最有影响力、最有成效的。

(四)为父母、监护人、社区所理解

有价值的地方化学习方案在学校、家庭和社区间搭起了桥梁。除了问及“你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外,父母或监护人对学生的学习也有所帮助。“我怎样才能对我的社区有所贡献”,这个问题界定了地方化学习的范围。作为结果,测量的结果和完成的方案以知识的形式回报给社区,地方化学习方案要考虑父母、监护人和社区的需要,这就是他们的全部。

(五)反思

做中学与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样对学生起作用。自然科学家杂志、飞行员的飞行日志、同事间的信件都能加深人们对所进行的活动的理解。同样,深入地研究地方化学习方案需要反思的时间。

(六)实例是明确的、可信的、令人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的成功

实例意味着:就是那样。你怎样向我证明你对某事有所了解?呈现给我,并能证明、解释,这样我才会明白。最重要的是,让我相信在地方化学习方案中你所做的一切加深了你对世界的理解。最后,一个完整的方案引发的问题要远远多于已经解答的问题。因此,实例的学习应为一个全新的方案提供帮助。

三、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的作用

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已经在十几个州推行,一些机构和组织专门研究、改进地方化学习,并将成功的学习方案编辑成册,供各校、教育机构参考、学习,充分发挥了地方化学习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美国的教育机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的颁布,给教师和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不得不“为考试而教”。而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习植根于现实的问题和需要,学生在达到最严格的学业标准的同时,还能有助于改善社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地方化学习的推行者认为,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对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了解密切相关,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使本土的和西方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阿拉斯加的一所学校,一个教育组织和老人、教师一起开发了特殊的数学和科学课程,这些课程将基础科学和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俄罗斯管理学校(RussianMissionSchool)三年前是所在学区成绩最差的一所学校,12-16岁孩子中1/3没有上学。现在,每个学龄儿童都上学,考试成绩也大幅度提高,在最后一学年中,3年级的所有学生在阿拉斯加州都是最好的,6名高中生通过了阿拉斯加高中毕业质量考试的所有三部分。在该校,老师和社区成员根据阿拉斯加农村每个季节传统生活活动的特点,开发了一门新课程。在秋天,学生在帐篷里生活两周,学习钓鱼、识别药用植物、打猎。这门课程延伸到教室里,在这里,学生可以读写当地的历史,学生每周去拜访当地的专家,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仅仅五个月的时间,一些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年才可以达到的水平。此外,学生还被邀请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一次国际专题研讨会。

(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校和社区,学生不再仅仅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特殊群体,而是普普通通的“公民”,学生需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民活动,视社区发展为自己的责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期间就已经被培养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可以作为社区委员会的成员,和其他成年人成员并肩工作,这真的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在做值得做的事情。美国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组织农村信任(theRuralTrust)召集内布拉斯加、南卡罗莱那、佛蒙特、俄亥俄和威斯康星五个州的学生、教师、校长和社区官员,策划怎样使农村学生参与到公共事物中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第一学年,在该组织的帮助下,这些人制订了一个公民教育方案,将重要的农村社区事务和学校课程联系起来。学生要学会如何影响决策者,改变与他们的事务相关的政策,争取支持者。学生和他们的积极合作者提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俄亥俄州的教育基本问题,通过对废弃建筑的整修翻新实现内布拉斯加州的经济复苏,在威斯康星农村社区为年轻人和老人的社区集会提供场所。老师们将记录下这些方案,作为开发新公民课程的素材。

(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做书面作业,还得到了许多实践的机会,练习了新技能。每个地方化学习方案都要求学生调查、探究、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俄勒冈州一所高中八年级的学生实施了一个新方案:为俄勒冈森林部铺了一条小路。这条小路用水泥浇注的动物脚印铺成,直通到办公楼大门口。为了完成这一方案,学生认识了不同动物的脚印,运用测量技巧测量出每种动物的步幅,然后,按比例在纸上画出动物的脚印,再计算出浇注动物脚印所需要的水泥量,计算所出花费,将动物脚印的水泥图案粘在小路上。这个方案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将数学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运用数据和测量技巧,如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

第9篇:社区文化墙建设方案范文

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为龙头,以巩固体育创强成果、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为主线,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上半年工作概况和主要成绩

(一)加快建设,积极拓展文体阵地

1、专项设施规划编制完成。作为*市唯一的试点区,《*区文化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于20*年5月获市政府正式批准,提出了近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全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使我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有了科学依据。

2、文化阵地建设有效推进。区文化中心于2月6日正式启用,成为我区标志性的公共文化综合体。街道、镇文体中心达标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实施,完善了“一证通”服务点准入制度及扶持奖励办法,以区级图书馆为中心、以街道(镇)图书分馆为纽带、以社区(村)图书室为基础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3、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区体育中心网球场按期全面竣工,体育场和运河(*段)健身休闲带序时推进。积极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新建健身苑(点)18处、篮球场5个、乒乓球和羽毛球场8个,目前全区共有健身苑(点)317个,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65平方米。

(二)全面部署,扎实推进文化创先

1、基础工作扎实有效。召开区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动员大会,明确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在考察、学习先进城区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各类创先业务培训,抓好文化工作台帐资料培训,严格台帐标准,确保台帐质量。

2、创建机制不断健全。抽调工作人员,组建创建领导班子,具体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工作。建立工作例会制、信息通报制、联动协作等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制定《*区创建省文化先进区宣传工作方案》,创办《*区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工作简报》,定期通报工作进度,传达创建标准,宣传报道特色工作和典型事迹,目前已编发简报15期。通过媒体宣传、环境宣传、活动宣传和介质宣传等途径,积极营造全区创先工作氛围。

(三)强化服务,文体活动丰富多采

1、两馆服务深入推进。区图书馆服务呈现多样化和数字化趋势,开馆至今办理借还书业务9万余册,光盘借还20000余套件,办理开通读者证1028人,开展了“全民读书月”、“名师大讲堂”等活动,赢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区文化馆举办了舞蹈、声乐、摄影培训等多个班次和社区文艺骨干等文艺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500余人次。我区钱江影会会员作品在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简称“奥赛”)中喜获一金一银,自此,该团队已有三名会员在“奥赛”中获得金奖。

2、广场文化活动深入人心。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为核心,积极开展各类广场主题活动。上半年,我区先后举办了新春团拜、元宵灯会、服饰文化风情节、经典名曲音乐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五进五送”文化惠民工程,即广泛向基层群众开展送演出、送电影、送培训、送竞赛、送测试文体系列活动进村社、进大项目、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截止6月底,全区已累计举办文体活动987场,放映电影674场,实现了“天天有活动,场场吸引人”的目标,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体育竞赛活动蓬勃开展。积极组团参加*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部28个项目、成年部8个项目的比赛。截止日前,我区代表队共获金牌32枚、银牌33枚、铜牌34枚,团体总分位列为第七名。同时,广泛开展各类体育竞赛与活动。今年以来,我局主办、承办了浙江省青少年游泳达标赛、*市*武术功力大赛、*市五人制笼式足球赛、*区机关系列健身活动等10余项省、市级体育竞赛与活动,促进了我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了我区体育社会化进程。

(四)破解难点,狠抓文化遗产保护

1、文物保护取得新成果。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并于3月完成野外普查阶段工作,共计普查到具有文保价值的古建筑40余处,其中位于凯旋街道华家池社区的浙江农业大学旧址和位于彭埠镇彭埠社区茶亭片的罗家老宅等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同时,开展文保单位年检,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加强了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笕桥中央航校旧址的管理。

2、非遗保护取得新进展。认真梳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通过举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积极开展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基地及传承人的申报工作,配合做好“杭罗织造技艺”申报世界非遗项目等有关工作。今年,我区有7家单位荣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另有27名同志获得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品牌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展“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和“亲近”知识竞赛活动,上半年,旧居共接待参观18000人次,放映编剧电影25场,名人名居文化品牌建设有效推进。围绕培育“一街一社一品”,“欢乐文化周”、“文化超市”、“市民大讲堂”、“茶诗社”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墙文化”、“亭、廊文化”、“石文化”等公共文化形态不断推陈出新。

(五)狠抓监管,有效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1、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以开展“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工作为契机,梳理我局行政审批权力清单,不断完善各项办证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结合文化市场年报统计和年度登记等工作,开展了5期普法培训,培训文化市场从业人员550余人。日常监管、重点稽查、专项整治相互协调,全区文化市场巡查覆盖率达100%,社会义务监督员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文化市场监管网络不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