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新农村建设方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方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建设方针

第1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针,以“三清、四改、五化”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四新一好”为重点,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我“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二、总体目标

hy----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1、扩大白瓜籽种植面积,发展优势产业项目。预计20__年达到1500亩。并与收购方签订回收合同,以保护价收购。

2、依托山产品大市场,鼓励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预计20__年达到10万袋,三年内力争达到100万袋,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

3、与鸡西林源牧业合作开发养殖肉牛项目,加大肉牛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肉牛“放犊还牛”工程。20__年引进西门塔尔品种肉牛500—1000头。

4、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把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5、项目建设工作。根据洋草村畜牧业发展较快的情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在畜牧业上大做文章。20__年与鸡西林源牧业合作肉牛的养殖项目发展到500--1000头,力争三年内发展到3000头,实现规模化养殖,争取更大效益。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全面开展“三清、四改、五化”工作,全村在今年内完成“三清”工作,“四改”工作力争借助生态家园沼气建设项目进一步全面落实,20__年完成“两改”,没完善的进一步完善,没吃上自来水的争取上面支持,今年能吃上放心水。村屯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对道路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使村屯环境得到改善。

——农业保护体系完善。全村优势产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总量的70以上。继续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实施科学配方施肥和“三三轮耕”制度,尽最大可能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农村文明法制提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普法活动,各类宣传教育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以创建“文明村镇”、“新农村、新家庭”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建设文明村镇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基层组织活力增强。按照“五个好”要求,稳步建设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班子集体。配齐配强村级班子,优化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拓宽发展党员渠道,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党建致富链活动扎实开展,开展率要达到100。

——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建立村级绩效考评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承诺述诺制度,深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推行“村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执行”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确保村民自治在法制化的轨道有序运行。

三、实施步骤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的时间步骤,结合洋草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高标准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下步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调查准备阶段(20__年3月至4月)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职工作人员推进新农村建设,明确工作职责。

2、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村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各村道路、住房、厕所、环境卫生、村情村貌等情况。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谋划村屯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

(二)启动实施阶段(20__年4月至10月)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制订实施方案,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专门部署,迅速启动,形成合力推进的氛围。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下发宣传材料、集中培训等形式,深入到农户进行宣传。

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村屯建设、产业发展、经济带和景观带的规划设计。

3、集中力量,稳步推开。在3至6月集中开展以“三清”为重点的村屯环境整治活动。7月至10月集中开展以“四改”、“五化”为核心的村基础建设工作。

三、推进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富民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

第2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1、要吃透农业农村政策,才能提高服务指导的能力

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首先,必须吃透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方针,并进一步深入学习国家有关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才能较好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党和国家在农村都有一些具体的政策,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和重点较过去有很大的差别,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因此,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时不能仅凭感觉、凭经验,必须吃透政策,对那些应原原本本交给群众的政策,一定要交给群众。在工作中,首先是要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农民都能领会和明白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高度重视和关怀。消除由于方针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民误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出钱出物,帮他们改善村容村貌,完全由政府包办的思想。完全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的初衷。其次,要创造性地执行好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我国由于地区差异性较大,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一刀切。因此,对于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必须要在理解其真正意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工作。第三,要不断总结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新经验,积极主动并客观地向上级反映情况和问题,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不断地完善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和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增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2、要与农民做真心朋友,才能增强交流思想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一个职责是了解村情民意。如果不深入实际,了解民情,领会民意,懂得农民语言,与农民做朋友,是不可能很好地与农民交流思想的。不能与农民很好的交流思想,就更不可能较好地为当地农民服好务,指导好新农村建设。有人认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同农民打交道,“谈笑无鸿儒,往来多白丁”,不需要多少知识,多少技巧。但经过实践使笔者知道持这种想法搞农村工作是很危险的,工作更是难以开展。上级组织安排我们到农村去搞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就是将一方水土交给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才智去影响周围的群众,去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去指导农民提高综合素质,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践的东西,把实践的东西上升为理论的东西。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和在思考中学习,把深奥的道理,国家的方针政策变成浅显易懂的农村话语,使农民一听就懂。知道国家建设新农村是为了要让广大的农村有一个好的环境,是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知道党和政府时刻都在想着山区的农民,怎样才能让广大的农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同农民交流才能达到思想上贴近,感情上沟通,消除农民的消极情绪,这样做起工作来就会事半功倍,成效显著。许多有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在与农民交谈时,总是“大娘”、“大哥”的亲切称呼,采用拉家常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交流,一下子就能抓住人心,缩短双方感情和心理上的距离,成为农民的好朋友,这样就能从交谈中了解到许多真情实况,真正掌握当地农业农村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必须要学会与农民做朋友,才能更好地增强交流能力,才能全面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情况。

3、要懂得农业科技知识,才能增强指导的能力

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农民发展生产是责无旁贷的事情,要求每一个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都必须懂得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与普及,要由一个外行变成内行,才能在培训农民,指导生产的时候,传授农民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地,促进农民增收。要做好这些,每个指导员就必须要下功夫去学习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刻苦钻研,把复杂的农业科技知识变成简单易懂易操作的东西,快速地交给群众,使农民学会科学种地,科学养殖,使农业实用技术得到较好的普及和提高。

4、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才能提高办事的效力

在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心中要有群众。我们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是党在农村的一个代言人,要使我们在群众中有一个好的映像,就要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言必行,行必果,公开承诺的事就要做到。现在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服务村民的意识。如何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好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会服务,服好务,把承诺的事情都办好,做到位,可以使我们的党和政府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一个好的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反之,就要受到人民群众议论和指责,党的形象就会受损。党的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窗口部门的干部,更要注意做好服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办事能力,扎扎实实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5、要懂得分清工作主次,才能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千头万绪,包括了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做好指导工作,就要懂得分清工作主次,合理分配各个阶段的任务,明确各个阶段的责任。现在的农村工作越来越细,考核指标越来越具体,人民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各项任务越来越明确。要落实好这些指标任务,就必须要周密思考提前计划。每个阶段主要抓什么?次要抓什么?这些都事先考虑清楚,计划周到。如果考虑不周,安排不妥,就会给整个工作带来被动,影响整个农业农村工作及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全村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来抓,在村两委的直接领导下,积极主动的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核心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干实事的氛围。班子强不强,关键在是不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就要善于协调好与村两委的关系,要善于激发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引导大家、鞭策大家,发展生产,共同致富。只有这样各项工作才能完成得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事才能实现。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唱独角戏,就很难做好工作。

6、要懂得化解矛盾的方法,才能提高解决矛盾的能力

第3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之真,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之实。做好工作,需要抓住事物内部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承认主要矛盾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这个前提下,还要认真抓好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求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之真,务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之实。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至关重要。我们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作出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完成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时,应坚持有所选择,防止生搬硬套;在确立本地发展思路时,应立足自身实际,注重发挥优势。这样,才能把新农村建设扎实地推向前进。

求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之真,务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之实。我们办任何事情,不但要有良好的动机,还要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应当正确把握、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既研究和遵循世界各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研究和遵循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殊规律;既研究和遵循经济建设规律,又研究和遵循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规律;既研究和遵循社会规律,又研究和遵循自然规律;既研究和遵循贯穿建设全过程的规律,又研究和遵循在不同发展阶段起作用的规律;既研究和遵循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又研究和遵循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规律。

第4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一、总体工作要求:理顺枫木村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总结经验,注重宣传,体现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深入枫木村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形成工作计划。(4月5日以前完成)

2、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年内要完成新村第一、二期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发挥共对周边村屯的带动辐射作用。重点是要加强与责任单位、帮扶单位、新村项目工程承包人的沟通联系,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新村建设,认真把关新村住户立面装饰工程,督促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及沼气室建设等配套工程。

3、抓好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科技信息服务站的软硬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加到第三层,配备电视机、vcd、电脑、课桌椅等,实现“三电合一”(电视机、电脑、电话),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枫木村培训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村种养科技知识,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服务平台。

4、组织举办科技培训班。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站的作用,组织举办3期以上农民培训班。一期党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两期种养适用技术培训班,要围绕枫木村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桑蚕产业、畜禽水产等产业的发展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使群众真正获得科技实惠。(12月底以前)

5、组织申报并实施《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科技示范》项目,要按要求,向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申报项目材料,项目立项申批后,要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枫木村资源产业的形成和科学发展。(4月30日以前完成项目申报材料)

6、策划包装枫木村部和科技信息服务站。室内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实内容、重新策划、设计、上墙;制作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片展板;科技信息服务站挂醒目的牌匾。

7、策划建造宣传窗。策划建造一个长10米,高2.5米的宣传窗,主要用于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以及枫木村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8、配合河池镇党委、枫木村委抓两委换届选举及其他工作。

9、做好总结汇报和宣传。认真做好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结汇报工作,特别是总结好“1+1+1“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争取河池日报社和河池电视台有几篇报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局领导班子由韦乃伟副局长分管,具体由苏为民同志抓落实,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每月下村20天以上。

第5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整村推进式――以全县整村推进扶贫的重点贫困村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村。这些村一般都是分布在县境高寒贫困地带,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十分落后。类似这样的村,全县每年确定10―15个进行科学规划,分层推进,重点帮扶。将每年全县80%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这些村的水、电、路、通讯、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力图通过改善这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为进一步搞好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集中连片式――以全县成片居住的农户和相对集中的村组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这些地方相对高寒贫困村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致富能力强,已具备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搞好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服务、农户自愿、国家适当补助的办法,通过改房、改路、改厕、改灶、改栏、植树种花等,进一步完善农户的基础设施,提升户容户貌形象,使之逐步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区域走廊式――以城郊、镇郊主要交通干道为中心的村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这些地方往往是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经济基础比较好,农民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定位也要体现高标准、高质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和房屋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比照城市和集镇中心的现代标准进行建设。同时,注重这些地方的社区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公共产品建设投入,如医疗、文体、教育、商贸等,确保这些区域示范走廊,率先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切块搬迁式――对全县海拔超过1400米的高寒贫困村组,实行整村切块搬迁式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这些地方地处高寒边远地带,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往往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对他们进行整体搬迁,既符合国家扶贫搬迁政策,又节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同时也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对这些对象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建房设计、统一资金扶持标准,明确致富产业和脱贫项目,帮助他们搞好就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增收致富机制,使之迅速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家庭中。

分散改造式――对全县居住过于分散,且耕地条件和山场资源条件都比较好的这部分农户,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实行以户为单位,就地开发、就地改造、就地建设的方针。

第6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1177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第7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视阚

作者简介 阎占定,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向夏莹。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9)11-0018-04

2005年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且成果颇丰。贺聪志和李玉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对中央政策的解读阶段,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新农村建设背景、意义、内涵等方面;二是对新农村建设路径和实践的探索阶段。比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障碍、国外经验的借鉴、途径探索等等。这些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地政府为农村和农民做了许多的具体有益的事情,比如修公路、架电线、盖房子等等。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如何保证新农村建设常建常新和可持续发展,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综合考量,笔者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需要来看,都应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阶段,学界的研究应该更多地重视这个研究课题。因此,笔者拟就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便引起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学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现状

如上所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十分火热,研究内容和成果十分丰富,从学界、政府部门到媒体都十分关注。相比之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则显得冷清,研究成果也不多。已有的研究,或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因素来研究,或从就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来研究,很少有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和体系来研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搜索1997,2008年之间直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文章不到10篇,而且文章篇幅很短,论述也不深刻。其研究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解读和体系指标的初探。中国人民大学李院平撰写的“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及其促进对策”一文,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和经济系统、人类需要及其满足系统、社会系统和科学技术系统等因子构成的一个整体的一般原理,结合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来解读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认为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杨漾、殷茵撰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初探”一文,基于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围绕“二十”字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数理分析,试图将该指标体系用于实践,深入农村调研,开展农村资源和环境的监侧和评估,发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伍永忠在“保持环境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河南社会科学》,2007(4))一文,从“村容整洁”的一个侧面来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新农村建设环境美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首先注意保持环境美化,并探讨了保持农村环境美的实现路径。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的研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严法善教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4个难题来着眼和着手: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减少土地污染;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武俊松的“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和邓芳的“教育――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世界农业》。2006(7))的文章都认为,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发展农村教育,必须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马慧景在“构建我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当代经济管理》,2008(9))一文中则认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内外结合的支撑体系,通过外在正式制度约束建设主体行为,非正式制度激发农村建设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积极性。认为建立严格执法体系,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技术投入是完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重要途径。

3,对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涂淑珍、阎占定在“关于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学术论坛》,2007(7))一文中,通过对可能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和长远发展的农业资源、农村体制、农民收入、新型农民培养等因素的分析来研究如何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认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是重要的载体,农村科技是动力,农村体制和机制是保证。因此。要激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从研究的角度说,就是要加强对这些方面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为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指导。

其实,在国际学术界,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早有研究,1984年哥尔丹・道格拉斯编辑出版了《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anging World

Order》,明确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刚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1991年在荷兰丹波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丹波宣言”,拟定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自此以后,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新思潮,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管理界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视,但是对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并不多。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化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了铺垫,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但是,从各地新农村建设实践要求来看,现在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主要表现在:现有研究工作多从某一领域出发,缺少各学科之间的协同配合,且大多数侧重于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要性和措施的探讨,其中定性研究多、量化分析少,直接就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对制约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间的全面和系统性的研究欠缺,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研究不仅必要而且任务十分艰巨。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理论研究课题,而且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农村的特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发展目标以及现实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重视对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农业人口多。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繁荣。一方面,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耕地面积有18.2亿亩,人均耕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同时每年土地荒漠化、城市化用地、公共用地都在不断增加,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人地矛盾、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民比较稳定的收入仍然来自农业,轻工业发展也依靠农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农村又是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市场。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地处中部、长江中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的农业大省。湖北省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依据测算,全省国民收入中的38%来自农业。75%的轻工业依赖予农业提供的原料。目前湖北省全省总人口6000多万人,农村人口4294.6万人,农业生产用地面积1228万hm2,耕地面积只有334.25万hm2,人均耕地0.0566hm2,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直逼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目前湖北省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紧张,耕地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全省283座大中型水库中有93座因病险限制蓄水,相当于损失20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田排灌工程老化失修,影响功能的发挥。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了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参与,农村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农民和地方政府都缺乏实践经验,虽然进行了示范试点,但仍然出现了认识上、工作方法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认识不深,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理解为新农村就是新道路、新房子、新村庄,因此重村容整洁,轻生产发展;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工作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缺乏投入,农业科技水平比较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这些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瓶颈”因素,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三是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农业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培养任务艰巨。此外,农村经济结构单一,质量不高,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对农村支持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审计局胡正全、华、吴军最近对2005年度农村家园建设项目(试点)进行就地审计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政府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广大试点村农民热烈欢迎。试点村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但是,在审计调查过程中也发现,部分试点村致富门道思路不清晰、主导产业不明晰;涉及农业命脉的水利设施建设、维护投入不够,“早不能灌、涝不能排”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其后的期维护、管理得不到有效保证等。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涉及面很广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都应该围绕如何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1,研究的基本思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其基本的研究思路就是要紧紧围绕如何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题,认真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现状、问题人手,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和小城镇建设、进行村庄环境整治、保护农村环境、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切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

2,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就必须采取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个案剖析与一般分析相结合。科学地选择调查区域与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等形式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联系相关部门,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形成既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3,研究的基本内容。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心和目的在于如何保持和增强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本研究的内容应该从新农村建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评价体系、解决措施等方面,

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有: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这一研究是为了摸清和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好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哪些原因导致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问题。这为确定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提供实践佐证和支持材料,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必须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要深入农村调查,并且要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发展资源和不同发展模式的农村进行调查,对比研究。

第8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搞好新农村建设既是各地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是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人民政协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大好时机和政协工作取得很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对此,政协工作必须充分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总结“三农”经验,不断创新思路,最广泛地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知情参政,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把各种力量吸引到新农村的建设之中,让各界有识之士在建设新农村的宏伟事业中献真情,动实力,实现互惠双赢。现以平塘县为例,谈谈我对政协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看法和建议。

1.人民政协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与自身的地位相适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对新农村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参政议政寻求解决的途径。人民政协面对这样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工作的对象更多、空间更大、活动的舞台更加广阔。

2、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同时已必须要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如果没有“三大”文明的建设就谈不上新型的农村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协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一个好的发展机会。政协应当把握机遇,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方向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使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化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作为平塘,要尽快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发展任务以及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都是党委、政府关注的大事、难事,而政协正好是党委、政府的参政议政组织,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政协把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力体现。

4、民主与团结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强大合力的源泉,也是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政协工作要联系社会各界,了解民情,是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力量。政协工作要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维护稳定,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多做凝聚人心的工作,特别要抓住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多关注社会变化、体察民情,履行好政协职能,使政协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营造平安、祥和的大好局面,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到平塘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9篇:新农村建设方针范文

阿栗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970万元,较2005年增长26.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14元,同比增长26.16%,被评为“贵阳十大文明生态村”。

用“林中泉城”的形象定位指导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寨建设生态化。阿栗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突出“黔中秘境,自然乌当――一个诗意生活的林中泉城”的城市形象定位,以构建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打造都市型和科技型农业基地为目标,着力把阿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成为“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庭院有景,四季花艳,三季果香”的生态型、都市型新农村。围绕“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基础设施建设的10字方针,仅2006年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阿栗村大力发展以杨梅为主的生态农业,建成了万亩连片果园,森林覆盖率达60%,成为生态经济示范村,情人谷・阿栗杨梅园还获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殊荣。

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引导农业发展,推进支柱产业经营化。阿栗村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实施特色产业优化工程,提升省优质农产品――阿栗杨梅的品质,做大做强果、蔬、畜、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果、蔬、畜、旅游四大绿色产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推动农事活动科技化。阿栗村村支两委以实施科普惠农工程为契机,从提高村民综合素质着手,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农业新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了种养殖的科技水平,推动了科技兴农上新水平,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用管理城市的理念改造农村,推进农民生活市民化。阿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打破“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观念,坚持以管理城市的理念改造农村,转变村民生活习惯,让农民群众享受城市化生活。不仅80%的农户修建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而且家家用上了自来水,80%的人家用上了沼气、液化气、电热等清洁能源,60%的人家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电话、手机普及率达65%以上,旧寨村民组电视普及率达100%,手机、电话普及率达97%;全村还拥有客货机动车500多辆,村民经营、出行享受到了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过上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化。阿栗村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村”战略,从提高素质入手,造就了一代新型农民。村两委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宽带综合信息网的平台作用,整合“村村通、农经网、科技网”等信息资源,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微机上网室、科普图书室、远程教育播放点等,同时加快农村信息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信息网络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信息化服务。“点击鼠标找种田法子,电视电话寻销售路子”,已成为阿栗农民的新时尚。

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推进村风民俗文明化。阿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建“学习村寨、平安村寨、和谐村寨、快乐村寨、文明村寨”为目标,加强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八荣八耻”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