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252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在立体定向及CT引导下,不断开展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各种类型脑出血,通过对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各种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进行观察,疗效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6~2008年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8~47岁,平均年龄56岁,均有高血压病史>2年,入院时血压180~230/110~145mmHg。出血部位:小脑出血5例、丘脑出血6例、混合性脑出血3例、基底节出血12例,脑内出血2例、出血并破入脑室8例。出血量20~40ml 14例。治疗结果:治愈好转28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4例。
护理措施
术前准备:用冰生理盐水、尿激酶及肝素溶液通过激光粉碎针高压冲洗血肿部位,直至冲洗流出液颜色变淡变清为止,冲洗过程中要注意进出量平衡,随后用高浓度尿激酶和肝素喷洒在血肿腔表面,夹管4小时,其间若患者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双侧瞳孔忽大忽小以至不等大,血压升高、呼吸缓慢不规则,应立即开放封闭的引流管,同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术前宣教应简单易懂,缓解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评估病情并给予生命支持,判断意识情况,观察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肢体活动情况,根据病情迅速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床边持续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烦躁者用西地兰镇静,昏迷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留置导尿、抽血等完善术前检查。对于手术患者立即禁食。常规皮肤准备,并做好配血,根据CT定位以2%龙蛋紫做头部记录,注意操作要轻柔,不能过频,过度翻身以免出血加重或再出血。
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如嗜睡、昏睡、昏迷和深昏迷,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再隔1小时观察1次,必要时15~30分钟观察1次。特别是血压一般控制在110~150/70~90mmHg,以防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脑水肿。如出现两侧瞳孔大小不等或散大,血压、体温骤升或骤降心率过快或过慢,出现脑疝迹象,应立即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通知医生抢救。功能障碍的观察: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与病情轻重有直接关系。如出现继发性偏瘫或偏瘫程度加重提示颅内有继发性出血或引流不畅。做好出入量记录及电解质的监测。因术后甘露醇、速尿的应用,需认真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注意每小时尿量的变化,若发现出入量不平衡或尿量
康复锻炼指导
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应劳逸结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指导患者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应定期测量血压,情绪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对患者应多加安慰与鼓励,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us meningitis,CM)是隐球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颅内感染,尤其以脑和脑实质的损害较为典型,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几年随着肿瘤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多;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本病有增加趋势。CM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的表现,而颅内高压造成的脑疝也是CM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 CM的患者由于治疗用药的独特性,在疾病全程需要科学的护理措施。临床护理观察时,预见性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05~2009年我科收住的23例CM患者,在颅高压、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预见性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共收治CM病例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发病年龄19~73岁,平均(42.1±15.1)岁。所有病例均于脑脊液中找到或培养出新型隐球菌而确诊。10例发病前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其中7例长期应用过免疫抑制剂。
1.2 方法 在颅内压检测方面,23例患者因为诊断和复查的需要进行了77次腰穿取脑脊液检查,在腰穿等有创方式获得颅内压数据后,同时进行无创颅内压检测,获得数据。应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应用MICP-1A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闪光眼罩,所产生的光源为蓝色氖光,闪光刺激频率1.0 Hz,闪光脉冲宽度2 ms,被测试者去枕平卧,双眼闭合。将眼罩紧贴于眼眶并固定好,记录电极分别置枕外粗隆旁边各2.cm处,每侧一个电极,分别为O1、O2,另外两个电极置于前额和眉弓中点处,用来作为参考电极。按照说明书操作,计算机控制系统,打印输出系统。颅内压评定标准:正常:5. 33 kPa。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颅内压监测值以(x±s)表示,无创颅内压监测和有创颅内压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两者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
1.4 无创颅内压监测与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比较 无创监测的颅内压值(210.87±63.22)mmH2O与有创监测的颅内压值(214.00±62.41)mmH2O经配对t检验,提示无创颅内压检测与有创颅内压检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84),即两者可相互替代。无创颅内压监测值与有创监测值结果呈线性相关(r=0.947,P
2 预见性护理
2.1 保持病房光线偏暗,保持适当。取平卧位或头高10°~15°,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持PaO2>13 kPa,若躁动或刚吸完痰时,应让患者平静下来或酌用镇静药,有利于颅内压力的下降。
2.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每日早晚开窗通风20 min,每日用1∶50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并湿式清洁地面2次。氧气湿化瓶,氧气管道,雾化吸入管等各种管道按规定严格消毒。
2.3 颅内压力的检测 常规的观测颅内压增高时,护士一般观察瞳孔的改变及时发现脑疝的早期表现。有创颅内压的检测风险较大且患者的依从性也较差,无创颅内压检测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且无创和有创颅内压检测两者测量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故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可较准确的反映颅内压力的真实情况。
2.4 重视口腔以及呼吸道护理 新型隐球菌是真菌感染,在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中,免疫力低下,疗程长,复发率高,也容易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或者是其他真菌的感染[3],对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方法是用于餐前、餐后及临睡前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痰多黏稠者,给予碳酸氢钠溶液、α-糜蛋白酶等雾化吸入, 2~3次/d。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饮水以稀释痰液,并进行有效咳嗽排痰。亦可配合引流,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改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
2.5 正确使用药物和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CM的患者需要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的药物和两性霉素 B、大扶康等抗真菌药物,在使用甘露醇时,注意使用时间的间隔,通常是每4~8 h使用一次,注意甘露醇肾损害的副作用,应及时检查肾功能及电解质等,准确记录24 h尿量。由于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大,我科在临床上常应用两性霉素脂质体以减少不良反应,在应用两性霉素B的时候,要注意用法用量以及其他不良反应[4]:运用两性霉素B应置于4℃~10℃冰箱内保存,准确定量用药。使用时现配现用。先用无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5%GS 500 ml中,勿用5%GNS或NS作稀释液,因为两性霉素B宜于pH
2.6 加强营养 CM患者宜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嘱患者缓慢进食,少量多餐,保证足够的饮水量。必要时给予输注血浆、人血白蛋白、氨基酸等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有效控制感染。因患者患者长期卧床,鼻饲牛奶、少纤维的营养液, 肠蠕动减慢,容易造成便秘。便秘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要积极地处理。嘱患者食用高纤维素饮食,加强腹部按摩,必要时通知医生给予通便药物。
2.7 心理调适 CM患者病程长,容易反复,患者精神压力大,心理障碍多,因此给予患者及家属积极的情感支持及人文关怀是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前提。可以增加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3 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5]: 1)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涂片连续3次阴性,每隔7 d查1次;2)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涂片仍查到隐球菌;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脑脊液找到隐球菌。23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13.0%),4例自动出院(17.5%),余下13例好转(56.5%),3例治愈(13.0%)。其预后好于文献报告所报告的无效率40%左右[6]。
4 小结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特点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其病情危重的原因是伴随高颅压,甚至是恶性颅高压。如何早期发现颅高压并及时处理时救治CM患者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在CM病程全程预见性的发现颅高压是护理的要点。通过无创颅内压检测的手段检测颅内压,为临床护理工作给与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熟练掌握监测血液的各项指标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是护理的重点,耐心做好每一项护理,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动态的观察病情变化的整个过程,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以更好的帮助、指导、服务于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陈明泉,施光峰,秦刚.隐球菌脑膜炎146例临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 23 (4):199-202.
[2] 许先平,吴明灿,陈世洁,等.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监测颅内压的临床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3):31-36.
[3] 翁心华,朱利平.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 25(4):193-194.
[4] 章惠如.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150.
【中图分类号】R615.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96-02
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急症,患者病情危重,残死率高。轻者常有头晕、头痛、心慌、焦虑,以及睡眠障碍,重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神经功能缺失。为了促进康复,恢复期尽早行高压氧治疗,并做好高压氧治疗的舱内外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我院自2001年~2005年采用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恢复期病人120例,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95例,女25例,年龄5~67岁,平均年龄35岁。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脑震荡14例,脑挫裂伤50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50例,脑损伤6例,所有病例均无其他并发症。本组病人除脑震荡和脑干损伤外均经外科手术、止血、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治疗。其中:昏迷14例,Glasgow评分3~10分,气管切开9例,失语9例,偏瘫15例,精神障碍6例,外伤性癫痫2例。清醒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健忘等脑外伤综合征表现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2治疗方法 采用杭州新颖医用氧舱厂生产的小型空气加压舱,缓慢加压25min,使治疗达到2.5TAT,稳压后给病人戴面罩吸纯氧,昏迷或气管切开病人改用急救吸氧头罩直接供氧。吸氧30min,休息5min,如此反复2次,总吸氧时间为60min,然后在30min内缓慢减压出舱。每天治疗次数按病情而定,常规1次/d,10次为一疗程。纯氧舱,持续时间不超过1.5h。本组治疗1~7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
2护理方法
2.1入舱前的护理 所有进舱治疗的患者排除禁忌症,对清醒的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知识宣教,指导患者深呼吸训练等简单的放松方法,如教导病人缓慢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节律均匀。原理是通过病人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心率减慢,降低焦虑情绪,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教会患者正确的调压鼓气方法。进舱前对患者和氧舱进行安全检查。对气管切开患者应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固,松紧度以固定带与皮肤间能伸进一指为宜,气囊内注入适量(4~5ml)的生理盐水,以免用空气时因加压或减压而使气体热胀冷缩,造成压迫气管或套管与气管壁间漏气。
2.2氧舱治疗中的护理 加压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耳部适应情况调节加压速度。通过对讲机随时与患者联系。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不断从观察窗观察患者的表情,及时发现不适和病情变化,并给予及时处理。还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对自主呼吸微弱者,可实施人工简易呼吸器呼吸以减少呼吸时的能量消耗和耗氧量的增加。辅助呼吸时要与自主呼吸同步。对发生气道痉挛所致严重呼吸困难者,应及时给予解痉药物,必要时降低氧压,以防肺组织撕裂。观察患者有无氧中毒(面部肌肉抽搐、出冷汗、流延、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氧中毒先驱症状)。
2.3减压出舱时的护理 减压时舱内温度会下降,及时通知患者注意保暖。当压力表为零时,治疗结束。协助患者出舱,观察气管切开患者有无皮下气肿或血肿,如有则查明原因并予以处理。做好舱内清洁消毒工作。整个治疗过程严格遵守医用高压氧舱的操作规程。
3结果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自理、恢复工作和学习)67例,占55.83%;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生活基本自理,未恢复工作和学习)26例,占21.67%;有效(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减轻,生活不能自理)20例,占16.6%;无效(无改善者)7例,占5.83%。
4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检查(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的颅内血肿,或清除外伤性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可分为硬膜外、硬膜下、脑室内或多发性血肿[1]。我科自1998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此类病例48例,现就其临床护理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病例,男35例,女13例,年龄18~56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5例,打击伤18例,坠落伤5例,均经120急救入院,并在6小时内完成首次CT检查,初步诊断:头皮裂伤3例,脑挫裂伤28例,颅骨骨折12例(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例),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3例。
1.2临床表现伤后即出现头痛30例,嗜睡7例,呕吐8例,GCS评分由13~15分下降至9~12分32例,由11分下降至6分4例,逐渐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11例,失语5例,出现一侧瞳孔散大10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消除术后意识无好转2例,48例DTIH均发生于伤后7天内。
2结果
本组3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恢复良好21例,中残13例,死亡10例,占20.8%,低于同类疾病死亡率25%~50%[2]。
3病情观察
3.1 意识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依据GCS平分标准对患者意识作动态分析。通过呼唤病人名字、简单问话、拍打、指压眶上神经出口处、针刺或手提胸大肌外侧缘判断意识的好转或恶化。如清醒患者突然烦躁进而嗜睡,应警惕病情恶化;对首次CT检查示脑挫裂患者,如伤后昏迷无改善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应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可能。脑挫裂伤是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重要基础,其发生率占48%~100%[3],本组28例脑挫裂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或嗜睡、呕吐,其表现较入院时为重,经及时反映病情,复查CT证实迟发性脑内血肿。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多位于额颞部颅骨骨折部位,患者意识状态良好,而脑脊液的外漏又减轻延缓了颅内高压症状,因此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而突然病情恶化,或经治疗述说头痛无改善。对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所谓“麻醉未清醒”患者,应高度警惕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可能,及时分析原因,提醒医生复查头颅CT,协助医生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本组2例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发生于对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
3.2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两慢一高Cushing反应: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有力且缓慢、呼吸变慢等颅内高压危象的出现;因低血压对脑内血肿的发生起促进作用[4],因此对低血压患者亦应提高警惕。
3.3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瞳孔是颅脑之窗,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瞳孔大小变化、对光反射灵敏度的变化均能反应颅内病变;锥体束征等定位症状的出现亦可提示颅内血肿的出现。瞳孔不等大,初起时血肿侧瞳孔略缩小,光反稍迟钝,随着血肿增大,动眼神经麻痹,出现该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视神经受损时瞳孔散大,有间接光反应存在;单纯颅中窝骨折所治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时已存在,无进行性恶化表现。本组32例患者在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的同时,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3.4 头痛、恶心、呕吐本组36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12例确诊为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病例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轻微,病人表现为嗜睡状态。如患者出现头痛进行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频繁,均提示有颅内高压存在的可能。脱水剂的应用可缓解症状而掩盖病情,对常规应用脱水剂的患者,因脑血流粘滞度低,颅内压降低,原有高颅压因素的填塞效应消失,使已有创伤的小血管壁因内外压力差增高而破裂出血,从而诱发出血[4]。本组5例,因20%甘露醇250 ml静脉点滴,患者头痛恶心症状轻微,而出现一侧肢体偏瘫新的症状,因观察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复查CT,证实迟发性血肿,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耐心倾听病陪人的述说,详细回答病陪人提出的问题,了解其受伤经过,因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多见于额颞部减速对冲伤。对颅骨骨折等症状轻微患者,指导其切勿疏忽大意,正确遵从医嘱,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对脑损伤患者,因多有原发性昏迷或局限性神经症状,患者及家属多忧心忡忡,担心病情发展及预后,表现焦虑不安,护理人员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降低不必要的负性刺激,通过耐心周到的服务、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纠纷的发生。
4.2 注重对患者的“对比性观察”护士应对病人作全面评估,掌握病人所处状态,随时发现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根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进行GCS记分,对8分以下重点监护,对评分下降者提高警惕,及时通知医生复查CT。本组3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GC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3.3 正确全面的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病人实施全面护理,勤巡视、多沟通,及时获得病情反馈信息。颅脑损伤患者常规安置其床头抬高15~30度的卧位,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早期应用冰枕可使脑的代谢率下降,减少氧的需求及脑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受伤早期冷敷,有助于控制出血,减轻水肿和疼痛[5]。对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患者,避免一切可致颅内高压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便秘、过度用力等,指导其进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富营养、易消化饮食预防便秘;对脑脊液漏患者作好宣教,开颅手术患者重点监护,及时进行生命体征、颅内压监护并作好记录;对使用强力脱水剂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4.4较好的护士素质和专科护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可靠保证神经外科病人的护理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难度较大的护理工作,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应做到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次记录,对每个病情变化应认真分析,当实际情况与病情不相符时,要查明原因,不能凭空臆想。带教实习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异常情况应做到准确分析、冷静、沉着,及时报告和处理。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病死率高,致残率大,家属往往难以接受,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为诊治病人赢得时间,提高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焕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进展.临床神经外科学,1999,(1):47.
[2]赵雅度.神经病学―神经系统外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9-127.
[3]朱诚.颅脑损伤[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6-60.
[4]潘得岳,刘仲海,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J].中华创伤杂志,2002,(12):751.
【关键词】引流管;置管目的;护理
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等等。要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严密观察病情,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而有效,现分析如下。
1脑室引流管
1.1主要目的:(1)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2)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3)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4)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1]。
1.2护理:(1)取平卧位,保持安静。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2)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2]。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快。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3)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4)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5)无菌引流瓶定时更换,并记录色、质、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6)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7)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脑室引流过久者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患者有颅内感染现象或局部征象,故脑室引流时间一般≤7-10d。(8)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
2.1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目的。(1)治疗颅内感染。应用腰椎蛛网膜下隙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感染的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可促使脑脊液分泌,起到对有炎性反应的脑脊液冲洗置换的作用,并且缓慢引流脑脊液能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3]。(2)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3)治疗脑脊液漏。蛛网膜下隙引流可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通过持续低流量的引流分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复,也有利于漏口和皮肤切口的修复。 转贴于
2.2护理。(1)引流管的固定。因引流管位于腰背部,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引流管牵拉、受压、扭曲等。因此要经常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通畅,并注意随患者的变化随时调整引流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对引流管护理的宣教。(2)控制引流量及速度。一般为2-5滴分,每日引流量在200-300ml左右。注意保持匀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3)脑脊液量和性质的观察。随时观察引流脑脊液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若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由清变浊,则提示颅内感染的发生,应及早予处理。(4)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保持置管部位的敷料清洁干燥。(5)及时拔管。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
3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
3.1硬膜外引流管。为预防开颅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外接负压引流器。当引流量
3.2硬膜下引流管。硬膜下血肿一但出现颅内压增高征状,即应行手术治疗。一般包括钻孔冲洗引流和开颅包膜切除及血肿清除。术后为促进脑组织膨起,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取头低足高位2-3天,卧向患侧,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头部10-40cm。但注意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2-3天拔管[5]。
4小结
4.1护理人员应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的解剖结构,各腔隙引流液性质和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4.2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的正确判断。护士应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懂得结合引流液性质、引流量来判断病情变化。
4.3留置引流管原则为保持正常颅内压。根据此原则来选择引流装置如负压引流器或引流袋;调整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量。
4.4结合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进行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诉头痛,要学会鉴别原因。是术后伤口疼痛还是低颅压或高颅压性头痛。此外应结合患者是否有恶心、恶吐、意识变化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陆以佳.外科护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8
[2]裘法祖.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4
[3]李国平.289例持续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总结.华西医学.2000.15(1):53-54
关键词:高压氧;颅脑损伤;治疗和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是脑外科、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多由严重的外力创伤而发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有非常严重的威胁。长期以来重度颅脑损伤的致死率、致残率都非常高,容易诱发认知障碍、神智障碍、意识昏迷、器官损伤等后遗症,对患者及其家庭都是个巨大的负担。高压氧治疗是近年来受到医学界关注的一种新兴治疗思路,在临床上应用范围比较广,收到的效果也较为理想。本次研究讨论高压氧治疗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诊的1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比治疗观察。140例进行无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70例接受常规手术治疗和护理;实验组70例接受高压氧治疗及护理。对照组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为21~67岁;实验组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为19~69岁。两组患者均接受脑部CT和核磁共振检查,确定为重度颅脑损伤,致病因主要为钝器伤33例、坠物砸伤18例、车祸意外47例、脑血肿21例、脑挫裂15例,其他6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致病因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选择成年且有自主意识的患者纳入研究范畴;对存在脑出血病史、脑梗死病史、神经科疾病、神智障碍、昏迷或合并心肺功能衰竭、肾功能病变的患者进行排除[1]。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策略。进行消炎、止血、平稳心率、平衡血压、神经营养、扩充血管、消毒抗感染,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颅脑减压术或其他救治手术合并常规心电监护等护理策略。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高压氧救护策略。空气加压舱设定舱内空气压为0.2~0.25Mpa并稳定气压值,患者接受微阻力吸氧装置吸氧60min,中间停止吸氧10min,前后加减压时限为20~25min。全程治疗时间为110~120min。接受高压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5~7d,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观察效果[2]。
1.4护理方法 患者入舱之前做好病情病历登记,询问患者有无过往病史并做好患者的体征监护。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处理,尽量保持呼吸道顺畅。对存在抽搐、躁动不安等情况的患者进行镇静镇痛处理,对有外伤性癫痫的患者给与适当的抗癫痫药物处理。
患者入舱后要及时提醒患者做好自主调压活动,保持吞咽、咀嚼、闭口捏鼻鼓气,适当喂食少量水,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对高压氧患者经常出现的抽搐、呼吸困难、氧中毒等情况采取预备措施,及时观察患者的体征表现。
患者出舱之后需要及时做好体感自查和排查,避免发生关节疼痛、肌肤瘙痒、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
1.5效果评价 以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DCL);以格拉斯昏迷指数评价表(GCS)进行评分。
痊愈:患者自觉无不良反应,所有症状消失,患者恢复正常状态;有效:患者自觉无不良反应,各方面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无好转,生命体征仍不稳定,语言功能等未好转。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t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治疗的康复效果比较 实验组痊愈29例、显效3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4.2%;对照组痊愈21例、显效26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81.4%。见表1。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日常生活评价和格拉斯评价的效果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分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的康复效果比对照组有明显好转,见表2。
2.3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实验组发生肢体控制失衡、阵发性头痛、外伤癫痫、神智不清、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后遗症21例次;对照组发生此类不良反应47例次。其中有患者发生多种并发症或后遗症等。见表3。
3讨论
高压氧治疗重度脑损伤的效果较好,特别是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之后,其治疗效果与常规治疗方式有明显差异。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康复效果、日常活动和精神状态评分、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数据都验证了这一点,这和相关研究中证实高压氧治疗脑损伤、脑血管破裂出血、脑部缺氧等情况效果较好的主张保持一致[3]。
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0.2Mpa压力下微阻力纯氧吸入可以有效增加肺泡中的氧分压,可以起到激活病灶区域血管心生,激活脑部供血系统,维持脑部正常用血量的效果。②高压氧气吸入还可以有效促进脑部血管收缩,从而避免外伤引发血肿。相对于脑血肿清除术和前期护理手法来说,高压氧吸入预防血管水肿的效果更突出,血管出血量可以降低30%以上,颅内压下降明显,颅脑出血严重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4]。③高压氧可以吸收血栓、阻抗血凝,可有效避免继发性颅脑损伤中血栓对病情的加剧作用,也可对急性颅脑损伤送医延迟造成血栓成型的患者起到良好的紧急救护作用。颅脑损伤常伴随血栓堵塞和血毒感染,且脑部血管网络发达,精细微创的血管维护疏通操作也并不能有效融通血栓,高压氧治疗则可以弥补不足,促进血栓、血肿自溶自消,维护患者脑部血管网络正常运转。④高压氧对神经元组织的损害较小,可以促进葡萄糖代谢[5],促进脑部组织自我修复,对患者术后康复、心智恢复、神经系统修复都有重要意义。
高压氧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氧中毒、减压过速引发血液组织中气泡游离和血栓,氧气重度或造成器质性、功能性损伤等。这和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不良反应诱因相一致。实验组不良反应21例次,其中4例死亡造成治疗无效,其余不良反应均可自行耐受或在调整救护策略后消失。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患者耐受情况不佳,最终无效患者较多。
4结论
高压氧治疗和护理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方面表现出色,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晓.高压氧治疗老年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9.
[2] 成之奇 阮文华.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6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
[3] 彭尊.高压氧治疗50例脑出血患者的整体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4.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8-71岁,平均年龄39.2岁。神经胶质瘤25例,脑膜瘤19例,血管网状细胞瘤4例,髓母细胞瘤3例,脑转移瘤4例,神经鞘瘤1例,本组病例均施行手术治疗。结果,住院期间死亡2例,随访29例中1年内复发6例,死亡2例,生存3年以上18例。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首先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
212 详细了解患者神经系统的症状及有无阳性体征,并做好记录,为术后及时发现并发症及评定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213 颅内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和麻醉对患者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产生较大影响,故术前应改善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吸烟者术前戒烟等,并实施健康宣教,可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死亡和并发症,又缩短住院时间。
214 术前剃光头,根据肿瘤部位剪眉毛或鼻毛,常规备血。
22 术后护理
221 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患者清醒后血压正常时可取头高15°~30°斜坡卧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改善供血状况,缓解脑组织水肿,从而降低颅内压。后颅窝巨大肿瘤患者术后24 h应取健侧卧位,防止脑干急性移位,常规氧气吸入。
222 做好开颅后切口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堵塞、脱落。根据引流管的位置方向,采取平卧位、半卧位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使伤口处于最佳的引流位置。注意伤口渗液情况,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时拔管,拔引流管后须注意有无脑脊液漏,发现漏者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预防颅内感染。
2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通过对话,呼唤和疼痛刺激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精神状况及辨识力、记忆力,正确区分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灵敏度,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意识改变,且伴有“2慢1高”(即脉搏减慢、呼吸减慢、血压增高),则提示发生脑疝,应及时抢救;若出现脉搏缓慢有力常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脉搏细快常见于有效血容量不足或高热,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应及时对症处理。
224 严密观察神经系统变化 注意有无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精神改变;有无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对躁动的患者应加强安全措施,预防坠床。对偏身感觉障碍的患者,要做好“5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防止冻伤、烫伤或褥疮,协助生活护理,满足其生理需要。
225 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表现为烦躁,难以入睡,应及时给予止痛、镇静药物,以免患者因躁动而导致颅内压力升高,引起瘤腔出血。如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时,应正确区分是颅高压或颅内低压引起的。颅高压性头痛抬高床头并给予脱水剂可缓解症状,颅内低压综合征引起头痛的特点是:在抬高床头或坐立时,头痛加重,应用脱水剂则头痛加剧,平卧后头痛减轻,放低床头则头痛得到缓解,可通过腰穿测压确诊。术后3 d常规腰穿,以了解颅内是否并发感染,放出血性脑脊液,解除因颅内肿瘤术后瘤腔的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所产生的头痛、发热等症状,减轻脑血管痉挛、脑水肿以及蛛网膜粘连。腰穿后去枕平卧6 h,防止脑疝及颅内低压综合征的发生。
[关键词]高压氧单人舱;护理;颅脑损伤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87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1.5―75岁。手术治疗的49例,非手术治疗的38例。诊断为脑挫裂伤32例,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的25例,脑出血19例,脑干伤11例。其中气管切开者5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肢体瘫痪、迁延昏迷状态。
2 高压氧及治疗原理
高压氧是指超过了一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吸纯氧。应用高压氧治疗的特殊设备称高压氧舱。我院高压氧使用的是单人舱,其加压介质使用的是氧气,无需使用面罩,患者直接置身于氧气的环境中。对婴幼儿及气管切开的患者尤为适用。
其原理是增高氧分压,血氧含量,提高氧的弥散量和弥散距离。降低脑水肿。促进病灶区域内毛细血管新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有利于昏迷病人清醒。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栓吸收。提高整体功能,增强细胞吞噬能力,减轻再灌注损伤。
3 护理
3.1入舱前护理
3.1.1入舱前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认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3.1.2掌握有无外伤性癫痫、脑脊液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有无多发性骨折等合并伤。尤其注意有无颅内高压,以排除禁忌证,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材。
3.1.3入舱前了解引流管名称,妥善固定各种导管,防止滑脱,保持引流通畅。
3.1.4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用吸痰器吸干净口腔及气管套管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3.1.5有躁动者用约束带将患者四肢制定,对烦躁不安者入舱前使用少量镇静剂,使病人安静,以免进舱后将各种管道拔出或抓坏舱内设备。
3.1.6介绍高压氧治疗中有关注意事项,严禁将打火机、BP机、手机、火柴、电动玩具、各类带电物品、有机溶剂等带入舱内,严禁穿尼龙、化纤衣服及未经防火和防静电处理的化纤制品进舱。单人舱在这方面的要求尤为严格,进舱前严格检查,衣物及被褥必须是纯棉制品。
3.2入舱后的护理
3.2.1升压时速度要均匀,不要过快或过慢,病人无不适情况下,加压时间为20min。
3.2.2操舱时集中精力,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有耳鼓管通气不良、疼痛,应减慢加压或停止加压,待咽鼓管开通,疼痛消失后继续加压。
3.2.3呼吸的观察:包括对呼吸频率及深度观察,如发现患者发绀等呼吸困难现象,立即处理。对气管切开昏迷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现有气道被痰液堵塞,或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意外情况时,要紧急减压,必要时打开紧急减压阀。
3.2.4根据舱内温度高低及病人的感觉,控制制冷设备。
3.2.5治疗结束减压时,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以免引起各种并发症。
3.3出舱后的护理: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检查各种引流管道是否处于功能状态,并保持各种导管通畅。气管切开痰液分泌较多的患者应立即给予吸痰及清理口腔分泌物。舱内用紫外线照射60min。
3.4心理护理:颅脑损伤所致的躯体功能障碍导致了患者的心理障碍。病人及病属对封闭式的高压舱会产生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伤患关系,宣传高压氧的治病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倾听患者及家属的主诉及疑问,给予耐心解答教会捏鼻鼓气的方法或饮水吞咽以调节中耳腔内外压力平衡。
3.5饮食护理: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应用适当蛋白质,常吃蛋清、瘦肉、鱼类和豆类,以供给人体所需氨基酸。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等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上沉积,防止动脉硬化。食盐每同6克以下。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4 康复锻炼
脑损伤的功能障碍包括意识障碍和运动障碍等。早期实施康复治疗措施,以提高脑损伤患者的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争取早日康复。
5.1脑损伤是造成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植物状态甚至脑死亡瞄。因此要多与患者进行语言方面的交流,并通过一些简单动作的反复操作来进行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训练。然后再进行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5.2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注意卧床期问的良肢摆放,做关节活动训练。随着病情的恢复,由在床上做翻身、起坐、平衡训练逐渐过渡到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
【关键词】 中、重型颅脑创伤 早期救治 护理
颅脑创伤是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我国每年有大约数十万人死于创伤,其中大多数人死于致命的颅脑创伤,且每年有上升趋势。颅脑创伤病人往往病情重、情况急、变化快,又常因意识障碍而不能配合检查,因此应迅速准确判断病情、早期专科救治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收集病人资料,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赢得抢救时机,降低患者死残率。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中、重型颅脑创伤病例144例,经救治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44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34例,年龄1岁零3个月至78岁,平均年龄41.9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的改变及CT扫描确诊。其中:脑挫裂伤79例,硬膜下血肿22例,硬膜外血肿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颅内血肿1例,脑干出血1例,重型颅脑损伤26例,治愈64例,好转53例,病情恶化18例,转院2例,死亡7例。
2 救治与护理
2.1迅速评估病情
2.1.1经验判断和徒手查体 丰富的经验是临床救治的最基本因素,对创伤患者的经验判断、意识判断及徒手进行初步血压判断宜在1分钟内完成[1]。了解受伤的时间、致伤原因,伤后意识的改变,有无昏迷及持续时间。同时迅速建立快速静脉通路。重点检查: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头部、全身有无外伤、骨折,耳、鼻有无液体流出。仔细掌握受伤的病史和体检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运用最基本的武器如听诊、扣诊及胸腹穿刺发现阳性结果,为下一步的检查节省时间和费用,遇到可疑情况,及时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避免漏诊、误诊。
2.1.2急诊CT检查,尽快完成血常规、凝血、肝功能、电解质、肾功能、定血型及实验室检查。“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强调:其中每一分钟都要有针对性强的确定性急救动作。
2.2维持呼吸道通畅
2.2.1周围性气道梗阻 病人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分泌物逆流入气管,及时清除耳、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性液体。放置通气道或气管切开,有助于解除梗阻,降低呼吸道阻力,提高通气功能,改善缺氧,增加氧分压,从而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2.2.2中枢性呼吸障碍的抢救 脑疝初期呼吸可变浅、变慢,当出现间歇时为呼吸停止先兆。出现呼吸衰竭表现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或呼吸机辅助呼吸,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早期气管插管,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经面罩给氧不能纠正低氧血症。SPO230次/分或
2.2.3给予高浓度氧,每次吸痰前要充分给氧,禁忌过急、过快,长时间反复抽吸,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缺氧。有脑脊液漏者,禁止从鼻腔吸痰。
2.2.4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呼吸节律及频率,有无发绀、呼吸困难、皮下气肿、胸廓移位。一旦确诊有血气胸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时处理,纠正异常呼吸。
2.2.5测动脉血氧浓度、血氧饱和度,尽量使患者的PaO2维持在12kPa以上,氧饱和度在95%以上。
2.3 恢复循环血量
2.3.1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低血压(收缩压
常建立多组静脉通道,快速扩容,失血者在0.5小时内输注浓缩红细胞等血液制品。活动性出血者,损伤血管,紧急结扎止血。绝大多数多发伤需要手术治疗,危及生命的损伤要重点处理和合理手术顺序是抢救成功的保证[4]。
2.3.2患者在积极抗休克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有危及生命的内出血,应边抗休克,边手术。
2.3.3由于颅脑创伤患者病情重、意识障碍,不能主诉,检查欠合作,易造成漏诊、漏治。因此应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收集病情资料。每15-30分钟或遵医嘱监测神态、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及其他异常情况及变化。
2.3.4如果持续低血压应注意有无复合损伤,反之,若生命体征短期内即自行恢复,且血压继续升高,脉压差加大,脉搏洪大有力,脉率变慢,呼吸也加深变慢,应警惕颅内血肿功脑水肿、脑肿胀[5]。
2.4维持基本血压
2.4.1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低血压(收缩压
2.4.2颅脑外伤初期时血压可以下降,当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时,表示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此时易发生脑疝。脑疝初期、中期血压升高,到了晚期可以因生命中枢衰竭而血压下降。 2.5吸氧
2.5.1缺氧,一方面促进脑组织缺氧的损害,加重脑水肿,增加残死率;另一方面,也加重心、血管、肺、胃、肠道等机体组织损害,导致低血压和组织缺血缺氧,而又诱发急性肺损伤和胃、肠道黏膜糜烂、出血,肠道细菌易位。易发严重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2]。
2.5.2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应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基础上,保持呼吸通畅,高浓度氧气吸入,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2.6降颅内压
2.6.1颅内压增高的观察 监测中动态连续的观察,病人出现呼吸、脉搏减慢而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颅内高压征象者,在施行颅内压监测之前常有脑疝征象,包括双侧或单侧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应不对称,肢体功能或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神经功能障碍,颅内高压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以上征象的恶化。
2.6.2在不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应对颅脑创伤颅内高压患者采取紧急降颅内压措施。甘露醇治疗已经成为处理颅脑创伤患者的基本方法,尤其在急性期疑有或已经有ICP(颅内压)升高存在时,甘露醇在降颅内压的同时,可以降低血容量,所以在使用甘露醇时,应在补足液体的基础上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在20分钟滴完。
2.6.3及时处理广泛的颅骨凹陷骨折和清除颅内血肿或脑脊液积聚,去除病因,或手术骨窗减压术等,为最理想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2.6.4过度通气可通过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来降低颅内压。可以通过提高呼吸频率进行过度通气。过度通气可以使颅脑创伤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降至低限,但是却具有导致脑缺血的危险,所以在无脑疝的患者中不主张使用过度氧气。
2.7设置安全措施,预防意外
2.7.1昏迷病人床两侧必须要加床档,以防坠床。用热水袋时,要防止烫伤,温度50℃为宜。躁动的病人要注意约束,四肢约束带松紧要适宜,身边须留人守护,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必要的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争取时间,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7.2对于躁动不安的颅脑创伤患者,应该使用适量的镇静剂,特别是颅脑创伤合并脊柱、四肢骨折的患者。患者躁动可能会增加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但由于镇静剂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检查结果,一方面要在病史中写明镇静剂使用时间和剂量,另一方面要在有必要的抢救措施和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镇静剂[5]。
3 小结
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首要的是早期迅速的专科救治。在无脑疝、无颅内原因引起的进展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存在的情况下,不需要用特殊治疗来控制颅内压。一旦确定颅内高压的存在,就应积极进行救治。创伤所应例行的心肺复苏能改善患者生存率,也应认识到继发损害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和低氧,因其对预后有影响,应成为控制颅内压高压所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实施救治时,应保证CT设备,手术室、监护措施运转正常,一旦出现脑疝征象,就表明颅内高压失代偿,并且需要立即采取降颅压措施,有必要再次评价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救治措施的先后、轻重、缓急的平衡。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早期救治中,必须连续、动态的观察病情变化及细致的护理,收集患者资料,早发现、早处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残死率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2]李大鹏,付继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插管的治疗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3):215-217.
[3]江基尧,朱诚,罗其中主编.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