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

第1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一)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认识不足,没能充分理解预算管理的实质及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单位的经费都是由国家财政进行划拨,各单位只是被动地根据财政划拨计划来简单地对预算进行编制,然后下达各部门予以执行。这种被动的预算编制及执行模式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级人员普遍缺乏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很多时候只是将预算管理当作一项形式上的工作流程。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认识预算管理与单位全年工作计划的互动关系,使得两者严重脱节,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真正理解预算管理的实质,使得预算管理流程不够健全,预算管理的内容也不完善,不仅不能成为单位提高其运行效率的工具,反而成为单位实现长远发展的阻力。

(二)预算的编制及执行缺乏科学性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主体内容,对预算管理的效率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及执行大多缺乏科学性,使得预算管理的效率及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就预算编制方面来看,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时间过于紧张,使得预算编制的内容过于简单化,缺乏对各种财务数据的科学预测,也没有详细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很少对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单位内部运行的实际情况等做出充分的分析和考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就预算执行方面来看,预算编制不够合理也给预算的执行带来了困难,目标不明确,指标划分不细致,使得各部门在执行预算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而监控制度的不完善则使得预算的执行更加随意,进一步弱化了预算的执行力度。

(三)预算的考核及分析过于形式化

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可以了解预算执行的结果,考核的结果不仅可以用于绩效管理,以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而且还可以用于预算分析,从而调整预算,改进下一期的预算编制。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和分析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建立预算的考核和分析机制。很多时候,所谓的预算考核只是看看总体指标是否完成,不会详细考察各个细化的指标,对于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也很少进行分析。没有及时找出形成差异的原因,也就难以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改进。预算考核及分析过于形式化,也使得预算的执行力度更加薄弱,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就更加难以体现出来。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不仅会引发新的预算管理问题,还会使已有预算管理问题更加严重。为了改进其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深对预算管理的认识,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充分理解预算管理的实质及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往被动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模式应当予以抛弃,行政事业单位要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来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当然,这种工作态度的转变和认知的加深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通过适当的宣传和培训来逐步实现。首先,要让单位内部的各级人员都认识到预算管理是实现单位目标的一种量化管理手段,它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随着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单位的运行效率会得到提升,而全体人员都能够从中获益。预算管理涉及到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其顺利开展离不开全体人员的支持和理解,随着单位内部各级人员对预算管理认识的不断加深,预算管理工作的障碍会越来越少,从而有利于预算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对于直接从事预算管理工作的人员则应当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不仅要让其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还要让其充分理解预算管理的实质以及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使相关工作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更加顺利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改进其现有的组织机构,形成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加强预算编制工作和预算分析工作。

(二)改进预算编制程序及方法,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如前所述,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主体内容,针对其现有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改进其预算编制的程序及方法,并加强预算执行的力度。对于预算的编制,首先应当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事先做好与各部门的沟通,将需要的数据及资料提前搜集整理好,为预算编制工作争取充足的时间。其次,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单位内部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各种财务数据进行科学的估计和预测,尽量细化预算指标,并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论证。最后,必要时可以适当改进预算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构成情况,引进专业人才,使更加科学的方法能够运用到预算编制工作中来。对于预算的执行,随着预算编制的合理化,预算执行的难度会逐渐降低,但还是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进一步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特别是应当强化预算执行的监控机制,有了完善的监控机制,各部门执行预算时就不再具有随意性,执行力度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为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做好监督人员的安排和监督制度的设计,逐步完善预算监控体系。

(三)完善预算考核及分析机制

预算的考核及分析不仅对预算编制工作的改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还能够进一步增强预算的执行力度,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改变预算考核及分析过于形式化的现状,完善其预算考核及分析机制。一套相对完善的预算考核及分析机制至少应当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预算考核不能只是考察总体指标是否完成,还应当详细考察各个分指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当对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及时找出形成差异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来对预算编制工作及执行过程予以改进。为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针对预算的考核及分析工作建立制度,明确规定考核及分析的主体、客体和相应的流程。随着相关制度的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及分析机制也将逐步完善,从而能够为单位提供更加具有参考价值的考核及分析结果。当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考核及分析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不充分利用考核及分析的结果,那么预算考核及分析就还是停留在一种形式上,并不能发挥作用。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在得出预算考核及分析结果之后,还要将其与单位的绩效管理相联系,提高全体人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并根据考核及分析结果来弥补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结论

第2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资产管理 问题优化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经济影响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事业单位中实施的会计核算工作是现代科技理念下的产物,具备优质的理念和技术,从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实施,促使单位建设资源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应用。现阶段事业单位在面对众多改变问题中,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发展为基础,不断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事业单位的创新创造坚实的平台。

一、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分析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系统实施改革是发展工作中的基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技术的不断创新,事业单位的发展体制也得到了一定的创新,以往的工作系统难以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以此改革会计核算系统也成为发展的主要工作。第二,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改革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形式。通过划分单位内容部的资金、预算等内容的管理,有助于了解事业单位其中的各个职能。第三,依据改革,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度。在实施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会计法》的引导,对事业单位全部的财务活动实施全面管理,保障相关工作的真实和有效性。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问题分析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不全面,会计核算形式较为老套。事业单位实施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结合国家提出的法律规定进行管理。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对于会计核算的认识不多,会计核算系统在实施中不完善,导致实际工作难以全面进行。第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观念陈旧。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具备优质的会计核算管理观念,没有深入了解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因此,需要了解国家提出的财政信息,促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从而提升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第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工作面较为狭窄,很多会计核算工作设定不合理。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创新,事业单位的资金获取和支出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以此就加大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但是,事业单位在发展中没有有效改变会计工作的制度,导致改革工作难以全面落实。第四,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不全面。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依据首付的形式进行,以此导致事业单位在隐形债务中难以管理,从而在发展中出现大量的问题。另外,在实际管理中,因为会计核算系统不具备有效的资产管理工作,促使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的情况。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创新分析

(一)依据事业单位发展情况创新优质的核算和管理系统

事业单位中的会计部门需要结合《会计法》等国家颁发的法律制度实施工作,构建全面的会计核算系统,有目标的进行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源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和事业单位的自身获取,因此需要对其资金支出和获取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构建优质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

(二)提升会计核算的财务监管能力

在发展中监管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会计核算工作实施的重点,有助于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实施。当然,需要依据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结合事前评价、事中评价等工作过程进行,从而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实施全面的管理和审核,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三)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考察工作

预算核算也是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一部分,需要_保事业单位中预算工作的有效性,同时需要对预算管理工作实施重点的考察工作,如编制、实施等。依据全面的预算考察管理工作,提升预算编制方案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使事业单位可以全面的发展,在事业单位发展中有效落实。

(四)在会计核算中,不断完善资产和债务管理

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实施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有助于展现事业单位的资产变动,以此在实际发展中可以构件责任和权利发展管理制度,从而全面认识事业单位中资产的划分,同时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现实财产情况,有效降低风险问题,确保事业单位是有效、合理的发展。

(五)完善会计凭证的管理

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凭证的格式,结合相关的会计科目实施划分,从而保障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这样有助于引导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正常运行。

(六)构建高能力水平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团队

为了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需要构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团队,以此对其实施全面化的培训教学工作。起初要关注相关财务会计工作者具备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工作要求,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为实际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在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团队的质量。

四、结束语

由此,在事业单位实际发展中需要增加权责发生制的计算方案,促使会计制度与工商企业会计制度彼此结合,这样不但可以达到外部投资主体对于财务信息资源的需求,还可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信息之间的对比性,并且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第3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就是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目标、收入支出、资金的运作以及公共产品以及服务数量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财务活动所做出的财务计划。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使其财务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地财务管理方式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进一步规范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后勤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施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保证其合法合理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我国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

有助于维护国家财政纪律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促进单位资产的高效管理和合理运用,从而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还有许多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们将财务预算算作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将自己同财务预算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这就导致在年初编制财务预算时只有财务人员参加,其他部门人员的参加积极性很低,即使参加了也完全是摆设。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编制结果不切实际

我们知道预算一般都是按年编制,目前一些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习惯按照传统的“基数预算”方法,具体操作是以过去一年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推算下年度的财务收支的各种因素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基数预算”方法编制的结果,一方面,忽略了上一期的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支出;另一方面,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使预算和实际支出数发生很大差异,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预算管理缺乏内部监督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管理必须又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得到保障。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内部的监控机制十分薄弱,预算执行缺乏有效地监督,按照现行的财政规定,单位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添加或减少,在对预算层层分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往往实际执行结果同预算相差很大,但是,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强,预算指标没有约束力,起不到刚性和权威的作用。这使得财务预算形同虚设,我们知道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控制和监督是完善财务预算的重要途径,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如此重要的东西只是流于形式。

(四)预算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预算工作的时间有限,极大地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间接导致预算在编制、执行及绩效考核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改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措施

(一)提高预算管理意识,提高各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

我国事业单位要宣传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做好财务预算管理的宣传工作。积极调动全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同时,在全面了解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部门集思广益,科学、合理全面的编制财务预算,确保单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二)科学编制预算内容,保证编制方法的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要增强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办理调整预算工作,增强预算工作的适应性、灵活性,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科学编制预算。

(三)加大预算监督力度,提高预算计划执行的管理

加强预算监督力度是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只有有效地监督机制才能确保编制计划的及时科学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预算管理机制得到长期有效执行。

(四)合理设置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明确,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应合理设置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划分,合理分工。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操作,确保预算科学合理使用。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刻不容缓。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加强预算监督和执行力度和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几个方面去改善。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有力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来确保事业单位的预算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财经界(学术版) ,2010

[2]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当代经济.2010

[3]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品牌.2009

[4]浅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11

第4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事业单位实行二级预算是整个事业单位加强资金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管理,有效提高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可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仅仅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给予重视,忽视对于资金使用效果的监控,无法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率。所以,事业单位要想提高整个单位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率,就必须坚决执行单位资金的二级预算。一是事业单位通过对资金进行二级预算能够对二级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规划做到充分了解,对于整个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从而对二级单位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二是二级事业单位实行二级资金预算,能够加强对单位预算资金的有效管理,有效提高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实行二级预算符合二级单位民主管理的客观要求。实行民主化管理是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事业单位实行二级预算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水平。同时,资金预算编制具有民主化和公开化的特点,所以,事业单位在执行二级预算过程中,必须严格预算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二级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水平,而且能促进二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民主化和公开化。

事业单位实行二级预算的管理模式探讨:

(1)对一级预算进行科学的编制。我国事业单位的总预算就是一级预算,积极做好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编制工作是二级事业单位合理有效开展二级预算的基础和前提。事业单位在实行二级预算管理模式之前应该对一级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合理运用零基运算、滚动预算和增量预算等多种预算方式,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过程中,要以二级事业单位的初步预算和工作规划作为参考依据,从而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2)对二级预算进行详细的编制。对二级预算进行详细的编制是事业单位内部二级预算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当对二级预算进行严格的编制和执行。因为二级预算管理工作比较繁琐,所以二级事业单位应当任命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积极采用较为灵活的预算和管理方式。完成二级预算的编制工作以后,要上报给单位中一级预算管理部门,在经过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批之后才能生效。

(3)执行事业单位二级预算要严格。事业单位在完成了二级预算的编制工作之后就要严格执行二级预算。首先,要求事业单位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对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其次,二级事业单位要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公平性,将整个二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工作进行公开化处理,让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来,加强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第5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差,理财观念落后

从我国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来分析,其财务管理存在着普遍的管理意识差、管理念落后的现状。有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不予重视,导致财力管理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其实际效能,单位内部人员的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缺少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员,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难以引入到单位内部,员工缺乏财务管理创新意识,使得财务管理长期停留与表面,财务管理负责人员难以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两者之间脱节现象严重,使得单位的业务开展能力低下,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二)预算管理薄弱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且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活力。然而目前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却十分薄弱,单位预算管理不系统、不科学,存在着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定制模糊的开支标准,预算审批制度不规范,资金的转移与挪用没有受到严谨的制约与管控。一些单位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一并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导致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预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预算编著与财务管理执行的分离,资金的用途被随意的分配,使得单位的财务决算不真实,不少单位年终决算与预算脱节,无法体现出预算管理的财务使用规划与管控作用。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占很大比重。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予以重视。财产的清查制度不严谨,甚至存在多年不进行实物盘点,无法及时的把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纰漏问题,导致固定资产丢失、损坏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责任制不健全,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财务管理权责分化不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产挪用未经审批便擅自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和变卖不按照财务管理流程操作,不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少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流于形式,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此外,在人力资源分配上,财务与审计职务不分离,导致财务监督与管控效能弱化。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详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约束体系,财务监督力度不够,使的财务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

二、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努力推进财务组织变革,创建新型财务组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做到统一化,并且要根据市场形势的转变来革新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当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转变时,财务管理就应该做出相应的适应性改革以满足单位业务开展的实际需求,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僵化管理方式。现代社会大环境的转变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以现代组织理念为指导对其内部的财务会计组织结构进行革新和升级,引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念,并创新单位内部的会计组织架构:

1.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现代组织理论为指导进行会计层级结构的优化和重组,精简不必要的层次结构,疏离财务管理上报审批和内部操作的工作流程,以此提供整个财务组织的工作效率和预算执行力度。

2.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方式进行重新分配。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审查,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任务分配。对不符合工作实际需求的工作岗位重新调配,并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流程,以适应财政改革管理的要求。

3.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来促使管理内容的创新并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制定单位内部的人员培训与评估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罚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以此来激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也是预算管理的首要工作环节。预算编制应遵循精细化和严谨化,并且要规划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第一,要对单位内部历年来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整理,形成可存储、检索的信息数据库;第二,结合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单位业务开展需求这对公共经费、项目经费、人力经费进行详细的预算管理,严格区分资金的支出项目类别。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1.建立系统、完整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每一项固定资产项目,都要设置严格的人员管理和使用制度,每个部分分配一名资产管理员,并制定职责细则和责任追究政策,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具体到个人,并明确划分单位领导、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之间的职权分配制度,并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2.定期实行资产盘点制度。需要定期盘点的实物资产包括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一般性资产。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经常对账,做到财务的资产账与实物资产账相符,实物资产账与实物相符。

参考文献

[1]白宗青.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设想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9(69).

第6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一、新会计制度的概述

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各种事项的记录、确认、报告、计量和经济业务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并且对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变化凸显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并且完善了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和会计科目体系

新会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如对收入支出表结构进行了改进,将资产负债表中原有的收入、支出项目进行了取消等),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新增和删减了旧会计制度下的科目体系,修改了部分科目的名称,并且对各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了完善,对科目的设置、确认、报告、计量和经济业务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如删减了固定基金和拨入专款,新增了累计摊销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

(二)增加了无形资产摊销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

为了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使用过程中因消耗而造成的资产价值流失,新会计制度增加了无形资产摊销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还创新了计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式,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资金,俩费计入到支出中。

(三)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分配的核算,并且突出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会计制度设置了“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和“经营结余”等科目,极大地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分配的核算。此外,为了解决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等问题,新会计制度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无法取得类似或同类资产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将事业单位索取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进行真实披露。

二、新会计制度对林业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改变了林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

旧会计制度并没有对林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进行明确规定,而仅仅重视单位的预算资金活动,而忽略了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强化。新会计制度规定了林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以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主要对象,因此其财会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账和算账劳作,而是转变为实现资金的灵活性、效益性和流向性。在新会计制度的制约下,林业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开始重视对单位预算的编制、支出的节约、财务制度的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经济核算的强化、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这有助于林业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新会计制度改变了林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

在旧会计制度的规定下,林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针对的是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给付,没有形成完善的会计报表体系。而新会计制约所规定的会计报表体系,涵盖了林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明细表、资产负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和收入支出表等内容,能够满足林业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需求,有助于使用者准确地掌握林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统一的类型和格式极大地增强了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

(三)新会计制度改变了林业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

旧会计制度下林业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包括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使用和资金的结存这三个方面,是由资金收付记账法来决定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新会计制度则对林业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进行了延伸,使其涵盖了负债、资产、收入、净资产和支出等五个方面,其中负债是林业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银行等借入的诸多款项及需要向财政部门上交的款项,资产是林业事业单位目前可以动用的经济资源和其他资产,收入是林业事业单位实际积累的从社会各方面获得的财务物资,净资产是有关出资人员对林业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支出是林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各项耗费。新会计制度下林业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有利于林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同时还可以提高林业事业单位的核算水平。

(四)新会计制度改变了林业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核算和管理方式

旧会计制度下,林业事业单位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是分别进行核算的,由于林业事业单位资金的来源比较复杂,此种方式会导致资金使用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而新会计制度改变了林业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核算和管理方式,利用资金在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来进行“核定收支、超支不补、定额或定向补助、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式,这更贴合林业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了林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

第7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处于转型与蜕变的重要时期,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种问题,本文尝试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具体解决措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问题 解决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在预算编制、审批以及执行等多个环节都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优化,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效果。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拿出解决对策。

一、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

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阶段性工作,编制出来,工作就完成了,执行过程中可以随意调整,甚至完全脱离预算。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多数事业单位缺乏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编制预算时仅仅是由财务部门对各部门的分项预算进行汇总整理,缺乏基本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指导性。预算编制的缺陷,势必影响其执行力度,造成预算和执行“两张皮”,无法体现预算管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单位和领导当然就更加不重视。如此恶性循环,使得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管理水平在低层次徘徊。

(二)监督、激励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多数事业单位在经费支出和效益考核方面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以及预算分配模式依旧属于粗放型管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并具有强大控制力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于经费使用所产生的社会教益也缺乏科学系统的机制加以考核,致使经费使用出现了极大的随意性,为单位带来了潜在的经济损失。

(三)监管缺失,预算执行能力弱

预算执行能力不强也是阻碍预算管理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事业单位对预算执行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执行不够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随意变更预算指标。缺乏必要的监管,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缺少权威性和威慑力。

(四)资金统筹安排程度低,预算编制不完整

随着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事业单位的经费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于财政预算资金,更多依靠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维持日常运行。这些收入对于弥补财政拨款不足,缓解事业单位资金紧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仅针对财政资金编制预算,不能够充分兼顾全部资金的收支情况,使得预算编制逐步丧失了本身的经济意义,不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单位的运营效率以及收支状况。

二、解决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法制观念,提高预算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要着力推行科学预算管理的工作理念,加强对与相关人员的正确引导,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力。首先要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要明确预算管理对单位建设的重要作用,让每一名预算参与者都意识到,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更是需要全员参与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次,要实现预算管理的最终目标,必须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促进整体系统观念的转变。强化预算管理的工作,只有全员加强预算意识,形成一个预算工作的良好环境,预算管理才能真正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运用复式预算管理,突出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

复式预算管理指的是把同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依照其各自的性质,汇编为两个或多个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确保特定的预算支出资金,同时要保持二者之间较为稳定的对应关系。采用复式预算管理,能够强化财务监督的管理职能,能够将各项收支依照其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处理,并依据其实际财力确定两种资金的科学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的挪用和挤占现象。推行复式预算管理以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运用合适的管理办法,可以更好地强化财务预算的约束力。

(三)改革预算编制方法,促进预算编制科学性

很多单位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但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能被概念所束缚。编制收入预算时,财政补助收入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定额和补助标准编列;事业收入根据上年完成情况及本年增收因素编列;经营收入按本年经营业务计划及产品销售情况编列。编制支出预算编制时,首先要摸清家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所有可供使用的资源进行清理和计算,整理好年度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其次,对本单位预算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排序,根据轻重缓急,确定资金保障程度。同时要计算每项工作的实际成本,确定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以此核定每项工作所需经费。

(四)完善预算分配办法,提升预算执行力度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保证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一是引入责任预算的概念,将预算指标根据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科室甚至每个岗位上,把预算管理同岗位绩效考核评价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单位所有组成要素都能主动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保障预算的执行力度。二是明确预算进度,将预算指标按任务完成计划或序时进度进行分配,落实到各个季度、自然月,解决预算执行进度不均衡问题,杜绝年终“突击花钱”,或者形成大量的结余、结转资金,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三是严格按核定的预算和规定的用途使用预算资金,不能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不能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对于是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不得而自行坐收坐支、随意使用。

(五)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随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量和规模的上升,固定资产购置和维护费用在事业单位经费开支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资产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以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资产统计报告和财务管理有关数据资料,作为编制预算、配置资产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配置计划,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避免重复配置。此外,对于资产在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可能发生费用和收入,都要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范畴内,统筹规划,合理使用。

(六)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事业单位内部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首先要加深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正确认识。通过实行预算绩效管理,评判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好,促进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其次要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水平。改变过去单纯的事后评价模式,把预算绩效管理与事先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全过程。第三要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程度。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对预算项目的绩效情况、完成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作为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要建立预算绩效问责体系,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导致预算绩效未达标的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实行绩效问责。

结论:综上所述,预算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及可持续发展。一套科学健全并且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充分地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在实质上提高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单位节省开支,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单位内部的一次改革,也是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面对市场竞争的重要表现,更是顺应时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新思路,拿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王蓓.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研究.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10.

[2]赵春晓.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经济.2009(20).

[3]杜惠兰.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08.9.

第8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相关分析

预算管理的主要内涵就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统筹和全面协调,以此促进预算的实现,这种预算管理方式与传统的管理相比,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多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此从其具体特征来看,具有系统性、全程性、全面性与全员性还有效益性。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代表国家行使相应的社会公共职能,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开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断优化收入与支出,成为本文接下来要详细进行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预算管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促使其社会公共职能的不断发挥,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助于促进行政职业单位财政开支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根据国家相关的预算要求,财政部门应该一次性按照有关的预算支出法定标准将所有的具体项目开支资金公开透明拨付到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其内部的社会保障性支出进行严格审核,从而不断约束和规范其预算的合理性;通过发挥社会外部监督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职能,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开支行为。此外加强全面预算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合理利用效率和社会共服务效率,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公共职能发挥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以透明的资金分配制度和合理的资金利用效率才能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其次,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以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机制,财政管理的好坏与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公共职能发挥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只有不断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科学性和透明性操作,才能体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公平性特征,不断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机制运行相协调。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预算和外部行政开支可以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国家财政预算有很大一部分开支是体现在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中,通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以加强政府的决策能力,将重点资金用于重点大型的财政项目中,从而优化公共设施体系,提高我国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上级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开支预算管控不到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监督等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受到传统因子的干扰,例如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预算不能引起高度重视,预算工作不能作为该单位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来管理,对预算的重要性不能全面认识,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会导致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资金的利用和开支缺乏严密的核实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工作与执行工作的有效开展,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内部缺乏预算审核和风险管控机制,因此预算管理体系制度形同虚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可行性;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的流程设置方面依然不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缺乏科学性,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不相适应,最终导致财政预算不合理,造成国家资源的不断浪费。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不能有效实施,监管不到位

按照国家财政开支的要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政经营活动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流程进行,不断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制度法规,将财政预算透明化和公开化,但是在现今财政部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预算存在随意更改的现象,资金的利用也比较随意,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中不能考虑预算编排,资金使用不合理,不同公共项目之间互相挤兑公款和挪用资金,更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不在预算范围之内,这样的情况势必会造成预算与实际的开支之间存在巨大的资金漏洞,所以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此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的执行不能与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联系,所以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约束力,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也加大了预算的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

财政预算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对每一项财政开支进行有效核实,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具有很大的风险,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管理不精的现象,很多大型以及专项经营性业务的项目开支内容管理不够透明、科学与精细,因此各预算单位为了弥补国家财政的公共费用支出资金缺口,通常会挤占专用的项目预算资金,所以造成了专项支出与基本的项目支出之间存在不明的划分关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能按照有关的详细流程进行,操作不够专业化和精细化,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经济指标时经常会出现有项目业务的名称而没有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的内容情况发生,导致在实际的行政预算执行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合理路径探讨

首先,针对上述存在的实际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要加强预算管理意识,通过相关的财政管理预算知识理论,不断优化和配置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组织,通过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将每一项公共项目的预算资金进行公开化和透明化,提升预算的执行效果,按照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流程,特别是对于财政收支核算的业务人员要加强实践技能培训,经过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和实践化的操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管理的一致性和内部监督的实时性,做到预算编制的完备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专项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要遵循“公开透明、量入为出、足额预算、收支平衡”的实践原则进行操作,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性,将每一项预算做实、做细、做精,专项资金的预算要与基本的资金预算相区别,减少以及杜绝专项费用与公用经费之间互相挤兑的现象发生,将项目预算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小项,将资金的利用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的用款单位,每一个财政主管部门要重点管理该部门重点项目的资金预算,在年初将全部细化预算编制到每一个基层用款单位,财政部门不得拨付项目资金。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管理,将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和来源要准确核实,减少资金漏洞存在。

最后,要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力度和监督管控力度,确保预算源头不出错、预算过程无漏洞、预算结果公开透明化,所有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道德,正确行使自己的公共职能,审计和监督部门要发挥重大的监管作用,全方位、多角度保证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要设立严格的考核流程以及评估机制,做到事前有管控、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问责的资金预算管理链,从而调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积极性,具体的预算考核评价监督审核机制如下流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计划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也是对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各项经营收入与管理支出在全部资金计划中的合理体现,合理调整和管理财政预算不仅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合理高效利用,也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的全面发挥。

参考文献:

[1]兰晓翠.新形势下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第9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管理 内部控制

财政部门颁布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政策是“目标—效果导向”,是以绩效目标的设立、评价反馈为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确保单位经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合理保证。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概述

1、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从静态方面,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具体体现为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所控制措施和程序。从动态方面,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为实现控制目标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是使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规则化、程序化、系统化的过程,是在现有规章制度融合基础上的提升。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具体的管理制度平台,并将自身融于管理制度之中,从而发挥其在管理中的控制作用,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2)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对象。预算是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三个主要环节,各环节均存在风险,而内部控制是约束预算风险的重要保证。因此预算管理要以内控实施为基础和保障,

(3)预算绩效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把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中,能够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

(4)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中运用的方法与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分工、授权批准等控制方法相一致,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提高预算的执行力,规避预算在编制、执行和考核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5)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都是管理方法,是绩效考核的依据。预算绩效考核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预算管理、内控的保证,没有考核,预算和内控的实施人员会丧失积极性,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通过内部控制实现对预算的绩效管理,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时监控预算完成目标的情况,能够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中的漏洞,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亟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1、基础工作不牢固,制度不够完善及系统化

预算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才刚刚起步,现行的《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中没有绩效管理条款,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法律支撑。虽然地方省、市印发了相关通知和文件,但相关办法不具体、不细化、不系统,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支撑不强,没有引起充分重视,需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协调单位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来开展和推动工作,财务部门面临阻力较大,存在一定难度。

2、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和风险防范思想薄弱

“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是为了评价而评价,绩效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待提高。同时单位负责人及各部门主管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风险防范的思想观念比较薄弱,对预算绩效评价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不了解也不重视,缺乏必要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制度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施并发挥真正的管理监督作用。

3、没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

近几年事业单位改革频繁,各项规范制度不断更新,但受编制、人员少等因素的限制,其职工素质参差不齐,也不重视继续教育,导致绩效管理队伍专业素质跟不上发展需要,需要增加相应的绩效管理专业人员。

4、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不够科学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如何保证各项定量、定性指标及逻辑分析科学合理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指标体系,仍需完善;并且,目前绩效评价只针对单个项目或某一部门,项目或部门之间的绩效差异尚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5、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衔接存在问题

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因为单位更注重评价结果,因此往往只针对项目结果对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的项目制订总目标,没有细化的效益目标和评价指标,影响部门绩效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

6、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够

阻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因素较多,一是对于项目效益发挥时间跨度较长的情况,评价时点不好选择,即使评价结果相对客观,也无法做到及时调整预算;二是目前绩效目标大多是既定的,即使通过评价发现绩效不好,也不能真正影响预算安排;三是项目评价一般是事后性的,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不紧。特别是年中追加的专项资金,由于没有事前申报,而且预算编制时间紧,常常会影响绩效结果的应用。

7、财务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首先,目前事业单位现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方法,这种方法优点是能够提供真实的现金指标,对加强现金管理,防止预算超支具有明显作用。但从适应预算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收付实现制下收入、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不考虑收支的配比性,因此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等手段人为操纵各会计期间的收支信息,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其次,财务核算和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项目支出进度不均匀;财务资料不完善,如资产管理方面和凭证完整性方面较差。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途径

1、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事业单位分类及性质制定并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明确违规行为、处罚条款及执法主体,拓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式,改进绩效问责制度,真正落实对决策层的问责机制。同时应建立科学、规范、刚性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引入专家参与管理和评价,完善预算分配模式和会计核算制,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以结果导向贯穿整个预算周期。建立事前目标申报审核和立项评审机制、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监督机制以及事后评价工作机制。

2、增强控制意识,强化职工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单位内部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内部控制预算业务控制的重要环节亦是如此。事业单位应树立只有通过内控手段才能达到预先设立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意识。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注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各主管部门领导应提高对单位预算管理中相关风险点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决策层应制定单位内部控制流程,落实对执行层的问责机制。

3、设置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

首先,事业单位应当设置相对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或组成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单位包括预算绩效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其次,培养绩效管理专业队伍人员,使其专业素质跟上发展需要,完成预算绩效的具体实施工作。此外,还应借助社会上的外界力量,聘请绩效评价工作专家,引入第三方评价,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智力支撑。

4、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政府收支管理体系(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非税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取得的其他收入等全部收支),根据不同单位性质及资金构成,分类设立评价指标,而不仅仅是财政支出。因为财政支出只是经济活动支出的一部分,无法整体控制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和全范围。完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类绩效数据共享,为绩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提高绩效管理整体水平。

5、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找出风险点,并注重内部控制方法的运用

梳理预算业务流程,找出风险点。如在预算编制环节,可能存在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基础数据不准确的风险;在预算执行环节,可能存在资金收支和预算追加调整随意无序,或者无预算、超预算支出,越权审批,缺乏有效监控,执行不力的风险;在预算考核环节,可能存在考核不严格、不合理、不到位,流于形式的风险等。

针对各环节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应在全员参与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落实编制责任,注意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采用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避免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频繁调整。在预算执行中应当将预算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明确执行方式,加强审核和审批,明确预算追加调整的范围,严格履行审核和审批手续,以便为预算的执行和考核提供依据,同时要注意预算指标与业务评价指标应保持一致。在预算考核环节,应建立定期报告和分析制度,同时加强会计控制等等。

6、积极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应逐步将事业单位预算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资金安排和改进预算管理相结合,以起到优化预算管理的作用。应将评价结果应用于促进预算管理和加强监督等方面,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利用评价结果,收回未用完的项目结余、核减项目资金。还应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奖惩。

7、规范和增强财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首先应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工作规范化培训教育和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从而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贯彻实施好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优化资金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其次应加强财务核算的细化工作,完善项目支出单独核算和台账管理制度,使会计科目设置符合预算绩效管理需求,能科学分配使用资金,做好全年工作进度统筹;完善财务资料,如资产管理方面应加强对物品的管理,并关注凭证的完整做性。做好预算绩效评价和相关后续跟踪检查的需求。

综上所述,预算贯穿于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保证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完善并落实包括预算管理控制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使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9

[2]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R],2012;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