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人际传播; 更年期; 健康干预; 知信行
作者单位:277100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
随着人均寿命的逐渐增长,社会进入老龄化,更年期妇女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更年期是从生育能力旺盛和正常逐渐衰退到老年的一个自然过渡阶段,约有40%~70%的更年期妇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潮热,出汗,心悸,易激惹,烦躁等症状,更有许多妇女存在一些日常不良生活习惯,给健康带来危害。加强更年期保健是减轻和防止更年期症状发生的根本措施,纠正不良习惯是提高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关键,现将笔者对北山社区更年期妇女实施针对性健康干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市北山社区45~55岁更年期妇女200名,要求选出调查者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对于文盲,由调查者向被调查对象逐条询问记录,做到客观、准确。年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不同、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实验组采取人际传播方式,对照组采取大众传播方式。首先由相同年龄段的高年资护士对实验组妇女逐一入户走访,采用人际交流方式,运用多种沟通技巧,面对面进行。对照组采取大众传播方式由社区护士组织集中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两组任务实施完毕后,进行入户回访调查,收集干预后健康知识知晓-信念认同-态度转变-采纳健康行为的具体数据,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2.1 确定实验对象 从健康档案中选出45~55岁更年期妇女200人, 随机分两组,每组各100名进行试验。
1.2.2 培训研究组成员 对参与实施本课题的研究组成员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知识培训,使系统了解更年期综合征以及一些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危害、如何纠正等。
1.2.3 印制相关宣传资料 内容主要包括:①更年期的主要症状;②更年期的注意事项;③更年期妇女的饮食;④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与处理;⑤不良习惯及对策。
1.2.4 准备讲座,确定主讲人与课题。
1.2.5 与社区居委会协调,选取合适场所。北山社区文化广场是人们休闲、运动的场所,场地开阔,作为讲座地点比较合适。
1.2.6 确定健康教育讲座时间。
1.2.7 确定听课人员名单。
1.2.8 根据讲座时间张贴健康教育讲座通知。
1.2.9 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
1.2.10 入户走访,以人际传播方式对实验组进行健康干预。
1.2.11 制订社区更年期妇女健康干预知信行效果调查表。
1.3 资料收集方法 对200名更年期妇女逐一进行入户回访调查
2 结果
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对更年期妇女健康干预的效果不同,人际交流方式,由同年龄段的高年资护士来完成,从而拉近了健康信息传播者(护士)与干预对象(更年期妇女)的距离,增强了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亲和力,护士通过各种传播技巧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健康信息传播的效果。从本次调查发现,人际传播是社区人群健康信息传播的最佳方式,它与专题讲座等大众传播相比,有显著的效果差异(P
表1
对更年期妇女健康干预后保健知识知晓情况(例,%)
项目实验组(n=100)对照组(n=100)合计(n=200)
更年期开始年龄 5528 83
更年期停止年龄 3217 49
更年期的生理表现 8124 105
内分泌改变是症状发生原因 295 34
合理的饮食调节与控制 501363
定期体检 7640116
心情舒畅 9238130
注:P
表2
更年期妇女行为改变(例)
行为改变内容 实验组(n=100)对照组(n=100)合计(n=200)
补充维生素、钙剂等201030
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13 215
经常体育锻炼88 52 143
注: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身心医学日益受到临床各学科的重视。正所谓心理因素的生理反应或生理因素的心理反应均可致病与治病。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吃饱穿暖,躯体无病,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是人们的共识。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1]。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我们较好地利用人际传播方式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干预,同时通过咨询、讲座、等形式,在社区开展妇女更年期保健的健康教育。
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社区健康教育形式,都会影响更年期妇女知识、态度、行为的正确性。因此要利用讲座、书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经常传播更年期保健知识,利用社区图书馆、录像室、卫生咨询室传播有关更年期的保健知识;更要利用人际传播方式,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水平[2]。本研究提示,人际传播方式是人群健康信息传播的最佳方式,学会更年期自我保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观念与整体健康水平。
科学认识更年期,应加强自我心理调适更年期是人体从成熟逐渐转向衰退的转折时期,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每个人更年期的反应及征象表现程度、轻重、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对于即将进入更年期的妇女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更年期妇女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段,极易由于生理的改变,引起心理的异常,而心理异常又加剧躯体症状的表现[3]。心理干预可以改变人的认识,改变人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是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和预防保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心理干预可以让患者进一步地了解更年期生理知识及心理因素对更年期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影响,学会加强心理保健知识,自我调节[4]。人际传播方式可以消除和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及时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是提高更年期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不良习惯造成健康自我损害,如过度饮酒、吸烟、长时间看电视、通宵打麻将、盲目节食减肥、暴饮暴食、憋尿等,既损害健康招致疾病,还可因为个人不良习惯造成的环境污染给他人健康带来被动损害。注意起居卫生,是更年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排好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嗜好,对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延缓衰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确对待更年期出现的症状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出现许多躯体不适,也是许多疾病,诸如肿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的好发时期。更年期女性应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妇科检查和防癌检查等。并使妇女了解更年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它是一个正常的生理阶段,经历一段时期,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到达新的平衡,症状就会消失,解除其不必要的顾虑。护士利用家庭访视等机会,建立信赖的关系,使其能充分宣泄自己的情绪与表达机体的不适,护士针对性地提供保健指导,对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较明显的,指导就诊,进行心理和对症治疗,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王哲蔚,高晓玲,周蕾,等.上海市三个社区更年期保健的“知、信、行”现状与需求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5):237-238.
[2] 赵更力,王临虹,张文坤.华北城乡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18(1):2.
[关键词]房地产业 和谐社区 “三位一体”社区管理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如何发挥房地产业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房地产业是建设和谐社区的起点
社区形成的一般规律,是先有住房,再有住户,再发展为大小规模不等的居住区。在居住区的影响和辐射下,周围的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各种设施和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这就产生了社区。房地产业是直接开发人居环境,直接生产民众的生活、学习、经营空间,是创造社会群体聚居的地方,因此该产业也是直接“生产”社会的行业。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也是社区物质载体和发展空间形成的过程。
房地产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升作用,更在于其直接产品――房子的特殊性。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现代社会的住房在一定程度上业已成为民有(产权)、民享(安居)、民生(乐业)的象征。住房质量、价格和社区管理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成为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的焦点问题。因此,高质量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创建和谐社区的物质基础,是建设和谐社区的起点。
房地产业是建设和谐社区的起点,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开发理念。房地产业应该以人为本,无论什么楼盘,不论房价的贵贱高低,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当代人居环境的需要,把每个家庭每天的日常生活所需、日常生活习惯、日常生活成本放在第一位,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经济、实用、优良的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社区的环境舒适、安全、健康和人性化。要避免人为地把开发项目划分为高档区、低档区、富人区、穷人区等,这些理念本身就容易引起争论,争论就包含着一定的不和谐的因素。
居住环境。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各种自然生态条件,实现社区与周边生态、人文、建筑等环境的和谐协调。建筑空间布局合理,要有充分的阳光、绿地、空气和水,具备良好景观的自然空间、人际交往的文化空间、健康休闲的运动空间、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功能齐全的配套服务空间。
建筑质量。强化建筑的构造措施,注重建材的环保性能,保证住宅的性能品质,革新住宅的设备配置,改进管道布管方式,切实做到密闭、隔热、保温、换气、除湿、防燥、防结露、防冷桥、防噪音等。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能源,降低产品能耗,建设高舒适度、低能耗、智能化住宅。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全装修成品房供应。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完善各项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整体功能转化,实现区域土地增值,为城市形象增添亮点。
二、房地产业要和社区、业主一起成长
房地产业要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就要坚持和社区、业主一起成长,这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和提升。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项目是一个时间点的观念,开发企业在“交钥匙”这一时刻,其任务就完成了,接下来的工作由销售商去做。人们满足于有房住就不错了,房地产业只有生产,基本上没有服务的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住房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私有财产。人们购买住房的要求,和过去分配、租用时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的功能也发生了了重大变化。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少数“无单位人”才与社区相联系的情况不同,现在的社区是为广大居民群众组织活动、交流信息、提供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有5亿多人生活在城镇社区,每年还有1.4亿的流动人口流向社区,特别是4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600万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职工、2200万城市贫困人群、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更与社区密切相关,对社区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业来说,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产品和售后服务,两者缺一不可。
从现代制造业的营销观念来看,产品和售后服务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以电脑、家用电器等产品为例,在产品的销售总额中,制造产品的部分一般只占50%~70%,其余是做售后服务的。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应该确立这种理念,进行经营战略调整,为社区住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集成。
房地产业高质量的服务集成,是指房地产业突破传统的房地产概念,引进参与建设和谐社区的内涵,把楼盘建设从注重人居环境的物质层面,发展到满足住户群众包括精神层面在内的其他多层次的需求,如社区生活、居民交往、社区民风、利益关系等等。这是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的最高层次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房地产业应该提倡和社区、业主一起成长。我们曾经和业主探讨过,“你们为什么要搬家,为什么要二次置业”?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原来的住房质量不行,或者是环境不好,或者是服务不好,或者是兼而有之。这些问题就是因为当年开发商建房的时候,建的这个产品是一个点,建完了就完事了,不做超前的准备。要解决这个问题,开发商就必须树立和社区、业主一同成长的概念,想社区和业主所想。
所有的开发模式的重点都要往终端来做,更多地考虑和突出社区公共服务的部分,使业主在所在的社区越住越有兴趣,住房也会因为社区的成长性不断升值。这样房地产商不但不会被他们抛弃,而且他们还会为你做宣传。当你开发新楼盘时,老客户就会给你带来新客户。这样,房地产业的信誉和品牌就得到了扩大和发展。
三、以物业管理为纽带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发挥房地产业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作用,需要寻求具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建设社区相结合的途径。房地产业应该以物业管理为纽带,积极参与到新型的城区管理模式中去,有效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公司受物业所有人(使用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以有偿服务的方式,依法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物业公司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专业化服务组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业公司也可以承担物业所有人所需要的其他委托服务。
“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是指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管委会和物业公司为两翼,全面推进社区自治、服务、学习、生态、安全等管理,使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管理创新。“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通过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体系,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居民自治,强化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职能,淡化政府干预社区事务的行政色彩,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民主机制。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通过分工协作,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社区服务基本功能,为居民提供完善的服务目标和措施。服务与开发建设同步规划,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服务设施。
繁荣社区文化活动,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重视社区建设的文化基础。通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增强社区凝聚力。
大力加强社区治安保障,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把社区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社区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基础上,采用系统集成方法,建立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系统,达到了“科技生活化、生活科技化”的目的,实现以家庭智能化为主的智能型社区。在家园安全方面,采用技防加人防的防范措施,设门禁卡系统、周边防越系统、家居红外线报警系统、保安巡更系统和全园的录像监控系统,切实保证了园区安全。
优化社区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以物业公司的专业力量为依托,积极建设生态社区,形成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和方方面面合力共建绿色、环保生态社区的局面。
实践证明,“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具有以下优势:实现了“三脱离”向“三结合”的转变。“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原有社区管理中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委员会三脱节的矛盾,从社区实际出发,通过建立社区管委会,有效整合三方的力量和资源,增强了三方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1+1>2”的整合效应。
完善了社区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扩大了各项工作在社区的覆盖面,增强了各项工作的服务内涵,促进了社区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全方位、多层面、人性化、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社区服务得以最终实现。
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不仅使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社区相整合,同时也使当地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街道甚至是驻街单位等组织,也突现在社区建设的前沿位置,成为和谐社区的引导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共生产生共赢。当地政府部门通过建设和谐社区,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安定团结,获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房地产开发商以物业管理为纽带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满足了业主的各项需求,塑造了高品质的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了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启东主编:《社区发展研究报告》.沈阳出版社,2002年5月
[2]彭春芳:《关注社区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省略
关键词:社区治理 治理理论 善治
一、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对治理做出了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概念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治理理论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强调管理是一种有效互动的合作过程,认为公民社会也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同时,治理也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形式。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单位制的解体,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转变,政府主导下的传统社区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城市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社区治理应运而生。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使得国内外学者纷纷将希望寄于治理理论,而建立在国家和市场基础上的有效的治理--善治--是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不足的有效手段。善治是一种最好的治理方式,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因此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即是走向善治,实现合作共治。
二、D市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
1.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电话采访和走访民政局相关部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区管理办公室)、查阅D市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文件和在典型社区(二女桥社区、望海社区、新坝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对象为社区居民,纸质调查问卷60份,电子调查问卷40份,回收问卷94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等形式对D城市社区整体情况和典型社区进行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
2.调查背景及概况
近年来,D市以“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为根本出发点,以创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目标,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截止2013年5月,D市全市辖14个镇,368个村委会(其中含75个农居),42个居委会,总人口115.23万人,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6万亩。目前,市区现有5个街道、22个社区,常住人口21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先后创建省级文明社区2个、和谐社区3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0个、绿色社区3个,地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17个。《D市“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到2013年,D城市社区全面建立“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新体制,农村社区达标率达80%;到2015年,农村社区“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达标率达100%。2013年D城市社区已全面建立“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新体制,农村社区达标率达82%,已达《办法》规定水平。
3.问题及原因分析
D市城市社区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人事管理安排、公共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社区管理的标准,但社区治理还未在这个长江以北县级市中唯一的中等城市里深入人心,与已在全国很多城市得到良好实行的成熟社区治理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在D市城市社区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区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而社区治理的主体仍然停留在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政府全能型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政府部门对于社区方面还没有实质性的放权,只是交给社区居委会来承担社区管理的相关工作,忽视了社区中其他治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D目前在民政局登记备案的社区民间组织有30余个,而实际上这些民间组织与社区的联系仍然是停留在书面层面,实际操作意义上能够真正起到社区治理主体作用的社区民间组织少之又少。社区居民也因为“熟人社会”的逐步瓦解而很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缺少了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便缺少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公共利益不可能在这样的模式中最大化。
关键词 呼市回民区 社区文化 功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Take Hohhot Huimi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HE Wenju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Sociology Folklor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Building community 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cultural theory to guide the community. This paper aims to use functional theory of Parsons, Merton and others to explore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heart function cohesion, value-oriented features, functions and conduct educational function the community has. To examine the actual meaning of community cultures created by the resid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enhance the community culture.
Key words Hohhot Huimin District; community culture; function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为例,通过运用帕森斯、默顿等人的功能理论,探讨社区所具有的社会沟通功能、心理凝聚功能价值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和教化功能。
呼市回民区作为首府城区,位于呼市西北部,是一个回族聚居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有回、蒙、汉、满等23个民族,总人口40万,其中回族人口2万余人,约占全市回族总人口的70%。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无结构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文献方法主要是根据研究目的,搜集与分析各种书面文献资料以及其他资料,包括图书、论文、研究报告等。
2 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所发挥的功能
2.1 社区文化的社会沟通功能
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有益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人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让社区居民在功利色彩较少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交流感情、缔结友谊,从而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快乐和温暖,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一个社区的社会沟通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上,我们以回民区的社区参与状况为例,在问及是什么力量将社区内的居民凝聚在一起时,61%的居民一致认为是社区文化活动将社区内的居民凝聚在一起,使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增多,为他们互相认识互相帮助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互相沟通的时间少了;另一方面,目前平房逐渐被楼房取代,街坊邻里之间的来往就明显少了。所以,社区文化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像一个纽带将社区内的居民连在一块,共同活动,共同学习,共同了解。于是我们就将问题转向“通过什么途径参加社区文化活动”,78%的居民主张通过社区居委会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只有17%的居民同意自发组织,5%的人觉得诸如学校企业等机构组织也很合理。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文化建设及社区组织的重要性。
2.2 社区文化的心理凝聚功能
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各种服务居民的文化设施,开展各种有益于居民身心的文化活动, 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参加社区的文化生活,可以有效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使他们能从社区的文化特质中,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认同自己生活的社区。如老年趣味运动会,不但锻炼了他们的身体,而且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协作能力。
2.3 社区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根据笔者问卷调查的统计,通过对回族居民和非回族居民的择偶观进行对比得出:70%的回族居民在为自己或子女选择配偶时,首先考虑是否为同一民族,而相近比例的汉族和蒙族居民则认为感情至上,其他因素居其次,只有8%的居民会考虑民族相同与否;经济因素在回族与蒙、汉族中所占比例都不是很高,在回族中占13%,蒙、汉族中占25%,这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享受。
一回族的访问对象指出,他们的配偶必须从回族中选择,而且像她们这种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还必须回原籍地寻找配偶。这说明他们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在潜意识里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认为只有在回族这一群体中才能实现个体的价值,才能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2.4 社区文化的行为规范功能
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①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
正如调查结果表明的:回族居民的婚姻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制约,行动取向也被约束,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社区精神”,即将择偶取向仅仅局限在本族群内,引导居民遵循共同的群体规范。
另外在社区秩序问题上,70%的居民认为社区井然有序是因为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生活方式,20%的居民认为是大家都遵守规章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在社区管理问题上,法定的条文即硬约束的效力逐渐降低,而那些内在的习俗,共有的民族信仰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软约束,内化着人们的价值倾向,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成为社区有效管理的关键。
2.5 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具有教化的功能,而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尤为突出。社区文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开设培训班,这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学到各种技能。另外,社区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知识宣传、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有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具体到呼市回民区,回教起到了净化人的心灵以及道德教化的功能。它通过特定的信念和信仰,一方面使信徒的精神升华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一方面对信徒乃至社会成员提供心灵的慰藉,使之心态平和,确保社会的和谐安宁。
3 结语
社区文化的状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从一定角度而言,优良的社区文化是现代社会的粘合剂、剂,它可以使社区群体保持安定、祥和、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并由此对经济、政治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释
① 拉德克利夫-布朗.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1935.
参考文献
[1]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 蔡禾.社区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城市贫困群体;救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81-02
2011年8月5日,中国社科院第四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文中指出目前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是5 000万,这一报告再次把“城市贫困”这个话题撩拨起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相对农村贫困来说集中度更高,并且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敏感程度以及维权意识等都较高,如果处理不好,一旦贫困程度和范围超越“社会警戒线”,将会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对整个社会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一、潍坊市城市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潍坊市是山东半岛中部重要的地级市,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原有的产业体系、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倒闭歇业,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工人、失业人员。截至2012年底,接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贫困家庭共16 996户,34 810人。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28.1%。这些人中除个别的孤儿外,大都是贫困人口的子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8.2%。年龄为30~60岁的青壮年的劳动力人口占了城市贫困人口的53.7%。值得注意的是,贫困人口的年龄分布出现了双峰特点。20岁以下的贫困人口多是中年贫困人口的子女,如果父母贫困的话,他们将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也会比较大。因此加强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支持不仅迫在眉睫,也是确保未来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举措。
从性别分布上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陷入贫困。相对来说,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更大。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业状况
对于贫困人口中间,老弱病残所占比例相当大。对于这部分贫困人口而言,脱贫致富很难。政府及亲友的经济支持仅能维持其最低生存需求,仅能起到使其贫困状态不再进一步恶化的作用。因此,政府对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是一项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证城市贫困人口生存权利的重要的社会事业。
从就业状况上看,贫困家庭的户均就业人数还不到城市家庭户均就业人数的一半,没有稳定收入的人数所占比例高达75.4%。在这些人中,只有30%左右的人在做临时工、打零工,或者做小买卖。另有高达70%的人什么都不干,在这里面,40%左右的人是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工作。所以说,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也不是好吃懒做的颓废人群。
在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人比较特殊,就是在职和退休人员。本文统称他们为在职贫困。这些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的退休工人们,尽管有固定收入,但是收入都很微薄。
(三)城市贫困人口的消费支出状况
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消费水平低。总体上说,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低,除了吃住以外,很难有余钱用于其他支出,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二、城市贫困问题的成因
(一)造成城市贫困的宏观方面因素
一是社会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使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职工家庭陷入贫困。二是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非均衡化。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结构性变化,使得原计划体制下的优势群体(如原国营企业的工人)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面临下岗、转岗、失业、收入下降,从而导致贫困问题的发生。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从总体上说,我市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及保障水平较低,保障项目不完善,社会保险收缴率低等问题,使得我市社会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方面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给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带来较大困难。
(二)造成城市贫困的微观方面的因素
贫困问题的产生不仅有社会方面的因素,贫困者个人或家庭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是劳动者自身能力不足。这又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社会因素。先天性因素,主要是因先天残、病、智障,自身没有劳动能力,或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的孤老人员,这类人群无经济收入,无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政府供养。后天因素,劳动者自身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能,这是其是其陷入贫困的终极根源。另外,家庭平均人口多,就业人口少,就业面小,每一就业者需要负担、赡养的人口较多,家庭负担重,也是造成家庭陷入贫困的重要因素。二是贫困亚文化的存在。低保对象所表现出的“四无”特征:自我无价值、外界无援助、生活无乐趣、未来无信心,这是很明显的贫困亚文化的体系。表明了低保对象已经对贫穷适应,安于贫困、精神懈怠、缺乏进取精神,自主脱贫的动力与动机丧失。这种心理、思想和文化层面的贫困是一种深度贫困,会在代际之间弥漫、扩散,造成贫困再生产,是对反贫困的最大挑战。
三、现行救助政策及具体措施存在的不足
一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偏低。目前,城市低保标准方面,从2012年1月1日起,全市中心城区(奎文、潍城、坊子、寒亭、高新、滨海、经济、峡山、保税),由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360元,其他县市城市的低保标准,参照中心城区的标准,由本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提高。但是,这与当前的物价消费水平,维持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低保救助对象的审核工作存在盲区。对低保申请人员的甄别、低保对象的认定,特别是低保申请实践过程中,具体情况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特别是他们实际家庭收入,存在一些不稳定的、隐蔽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保政策的科学实施。三是救助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低保工作人员大多数缺乏专门的社会救助意识与方法,缺乏相关专业技能、知识,甚至缺乏服务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救助工作的开展效果,特别是给贫困群体造成一定的心理负面影响。四是对贫困群体自我救助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目前的贫困救助效果看,救助只是维持了贫困群体的最低基本生活,而对于贫困群体的自我救助意识与能力都缺乏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四、完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1.建立城市低保标准适时调整机制。根据CPI指数,或结合潍坊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物价统计数据资料等,适时适当发放补贴或调整低保标准。
2.建立城市贫困救助对象的有效甄别机制。在测算家庭实际收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以当期的、动态的收入状况为基准,适当考虑以往的、静态的家庭财产状况。
3.建立城市贫困救助配套制度的监督机制。建立以政府各级民政机构为监督主体,以社区居委会为监督执行机构的监督体系,通过定期(一个月)对接受救助的贫困家庭进行访问调查,将救助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如实向街道(社区)民政部门汇报,街道(社区)民政部门再将一定时期内收集到的相关报告整理、汇总,报告市级民政部门。市民政部门可以联系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对之前的救助行动展开调查,掌握救助效果的第一手资料。
4.建立城市贫困救助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机制。加强对贫困救助人员的职业化培训,学习专业化的救助知识与技能,尤其要掌握心理救助的技能。
5.培养贫困人员自我救助意识与能力。城市贫困救助应该促进贫困群体转变生活观和就业观,培养其自我救助意识,充分发掘其自身能力,提高其思想素质和知识素质,鼓励与支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志的贫困群体通过就业途径重新走向社会,逐步摆脱贫困,以促进自身和家庭的共同发展。
6.建立社会舆论良性导向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广泛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引导贫困群体扩展视听,增进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有效转变思想观念。媒体可以积极宣传政府关于下岗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宣传与城市贫困群体相关的救助政策与措施的具体内容,使贫困群体了解、熟悉其能够依靠的政府制度与政策措施。
7.通过社区建设促进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社区生活对于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至关重要,社区生活是城市贫困群体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场所。加强社区建设,要求城市贫困群体参与到社区的城市反贫困决策过程中。城市反贫困的决策过程,将会对城市贫困群体产生影响。因此,城市贫困群体应当通过这种决策过程的参与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城市社区中对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可实行类似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那么,这一方面能够实现城市贫困群体的政治参与的社会权利,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他们的怨恨和不满在民主化的社区这一平台上得以释放,以此促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增进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 5 000万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成扶贫空白[EB/OL].新浪网,2011-08-23.
[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3]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低保制度调查评估研究报告[R].北京市民政局内部报告,2004.
[4] 赵巍.社区发展中的社区非营利组织:地位与功能[J].燕山大学学报,2006,(4):77.
[5] 中国城市贫困、失业与再就业[EB/OL].中国网,2008-01.
[6] 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困境及其政策选择[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5-01.
[7] 统计数据(2012.1-12)[EB/OL].潍坊市统计信息网,2012.[责任编辑 陈丽敏]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我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在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有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他们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他们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了解、掌握他们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研究建议。
3.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
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社区教育的评价
2.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社区教育的评价
3.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三)调查分工
u社区人口状况
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w社区文化状况
x社区教育状况
11月12日,由河南省委农办牵头组织召开的全省农口项目专题培训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出席培训会并作重要讲话。河南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证监局、省农开办分别就各自主管的涉农项目及相关政策,为与会人员作了详尽讲解。本刊现摘发项目培训会部分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交流。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农业农村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强调,各级各地要充分认识抓好农口项目对于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对于保增长的重大意义,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关键。
关键词·高标准粮田
高标准粮田是指“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要建好高标准粮田,一是以方为先,科学规划;二是以建为主,整合项目;三是以科技为引领,搞好配套服务;四是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展规模化经营。
县级作为高标准粮田建设的实施主体,各县要成立高标准粮田建设领导机构;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要优先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和集中连片的万亩方地块,进行先期重点建设,作为示范样板;及时跟进农业技术,积极为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组织做好服务。
按照省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和任务安排,2013年,河南要建设900万亩高标准粮田。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集群
农业产业化集群就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某一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与其相关联的经营组织的集合体。
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财政支持措施:一是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上生产线的银行贷款,给予贴息;二是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建(扩建)种植和养殖原料生产基地的银行贷款,给予贴息;三是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购置的检测仪器设备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四是对与集群发展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五是对命名授牌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经过一定时间培育和发展,通过省里的验收合格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关键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一般分八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包括招投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后评价阶段。
程序中具体的问题:一是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改革了企业投资基本建设工程所需要履行的有关手续。主要精神是给予企业投资更大的自,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企业投资项目执行核准和备案制度。国家发改委定期公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企业投资这个目录内的项目,需得到批准。二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批准后,其建设内容不得擅自进行调整,确需调整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调整。三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工作的通知》,在批复初步设计或核定概算后,方可下达主体工程投资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可视情况先下达部分投资计划,用于项目勘察设计、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四是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以及《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文件规定,以及财政部门实际工作中操作情况,70%结余资金按投资来源比例归还投资方,30%的资金作为建设单位留成收入,主要用于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职工奖励和工程质量奖。
关键词·水利项目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正在下达投资计划的水利项目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第二类是财政专项资金投资项目。
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包括: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要支流治理工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大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
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包括: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型病险水库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移民扶持类项目、特大防汛抗旱经费使用项目、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项目、重点岁修经费使用项目。
关键词·依法建设项目
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全票通过了《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2012年3月1日起实施。《条例》指出:未足额落实财政应配套资金的;擅自变更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的;未执行项目建设标准、延长项目建设期限的;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实施地点以及缩减开发规模的等,有上述行为之一的,省、省辖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不改正的,按规定扣减下年度财政专项资金。情节严重的,按照规定暂停开发县资格。第四十二条有关条文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农业产业招商
产业招商就是以产业为依托进行招商,通过招商形成产业集聚,为更进一步招商积累资本。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都采取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推动农业招商引资,不但符合河南省宽领域开放的要求,也顺应了产业招商这一新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河南实施“354”产业结构升级工程——巩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面制品、肉制品和速冻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乳制品、饮料、休闲食品、果蔬、油脂五大新兴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调味品、淀粉制品、茶产品、食品添加剂四大高附加值产业。依托河南丰富的农业资源,沿农业产业链条开展招商更具有针对性,招商成功率更大,也有利于打造粮食产业集群。
关键词·涉农企业上市
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56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0家。目前,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经达到1253家,河南省占4.78%,这与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说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对涉农企业而言,公开发行上市,是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今后河南证监局将继续加大对农业企业上市的服务力度,尤其是对种子类、白酒业及其他食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涉农资金整合
当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涉农工作方面作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河南财政部门亟须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予以支持保障。据初步统计,目前仅中央及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每年有400亿元以上可用于上述三大项目,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整合、统筹使用这些资金。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虽然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及财政部有关政策要求,积极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探索资金整合的方式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如何做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关键词·食品农产品出口
值得庆幸的是,创办一家“吸引力”足够使用户成为回头客的网站并不需要大量的投资或是将自己重塑为在线媒体帝国新秀。所需的一切只是一点点工作以及与客户进行接触,正如以下的简单策略那样,每一条都是为了使你主页的日访问量飙升而存在:
联系与交流
博客应该是任何一家现代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点毋庸置疑。毕竟,通过几次点击你就可以对网站进行全天候的实时更新,从而创建那些能够让访问者感到新鲜有趣的稳定内容。这种实践也有助于企业凸显人性化的一面,让用户专注于企业背后的“人”。
然而,想要拥有能够让访客回头的真正吸引力,还请注意:你还需要提供动态、独特且具有信息性和娱乐价值的内容,并且以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述。更确切地说,你需要明白受众希望与你进行的是普通对话,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记录性文章、详细描述如何从你的产品中获得更多、合作伙伴资料、项目日志、详尽指南、针对名人或是内部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访谈:所有能够与受众保持联系、进行沟通的方式,不仅能够让用户产生兴趣并获取信息,还能对他们产生进行再次访问的足够诱惑。
强调社区建设
社交媒体的业内人士都知道,围绕你的网站打造一种社群感是吸引和最终留住潜在支持者的最有力工具之一。但是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只是丢出一块留言板,然后让它放任自流,或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客户发送在其它地方非常容易找到的零星新闻更新。
更确切地说,你不仅要通过花费时间和资源、以积极参加讨论的方式来对用户表示鼓励,同时也要让他们感觉到真的有人在倾听他们所发出的顾虑,并且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回应和反馈。对贡献者进行奖励也非常重要,其目的就在于,能够发出让社区成员进行奉献并且分享自身想法、概念以及创造力的倡议。即使只是让热心粉丝参与到公司下一次logo的设计中去或是安排他们与公司的高管进行聊天,为企业的未来进行出谋划策,这一切所产生的将不只是用户对企业的好感。热心用户们同时也会感到非常兴奋,并化身成为大量的业余品牌大使,这种技能让你的网站对用户产生吸引力并且留住他们。
为便于大规模分享而设计内容
分享是好事。你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以独特的内容(调查、研究报告、自定义编辑剪辑、解决普遍问题的指导、幕后的独特视角等)对网站进行更新以博取浏览者的关注,同时还要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使得博文、图片、照片、PDF文件和视频一切都可以进行分享,并且能够进行评论和转发。
更重要的是,提高公司网页的口碑,让无数的潜在读者知道,令人兴奋的事情每天都在你的网站上发生。
专注于价值
独家促销、竞争、优惠活动和定时折扣都可以是网站流量的强大驱动力,特别是在如今的成本意识时代。通过你的官网提供直接的讨价还价或是退税计划,能够一直让客户保持高昂的兴致并且促进额外交易的发生。
通过与Facebook、Twitter以及其它社交媒体工具的结合,这些营销计划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具有使消息在线上能够不胫而走的潜力。唯一需要确保的就是网站主页中有这些促销商品的存在,并且内容与你提升流量的页面相一致,为的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定期访问某个站点的意识。
与此同时,通过与重要博主以及媒体成员建立联系也有助于对这一意识的强化,可以借助向现有及潜在买家发放定期电子邮件或是简讯的方式来通知他们产品的更新信息。在帮客户节省金钱的同时,你也会从加强宣传和提高销售效益中获益,这就创造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 美国 养老社区 积极老龄化 “太阳城”
美国养老服务非常发达,养老社区(Retirement Community,有的译作退休社区)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具有巨大借鉴价值。
所谓“养老社区”指的是老年人养老生活所居住的住宅区,历史上最早出现在美国。在养老社区里,老年人自理或由家庭成员帮助打理生活,并参与社交活动,或者接受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从建设规模看,养老社区散在分布于全美各州,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为老年痴呆症患者准备的小型便利设施,也有常见的老年公寓,还有大型商业地产,乃至拥有专属邮政编码的独立社区或养老城镇。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主要由“专门建设的养老社区”(Deliberately Occurring Retirement Communities, DORCs)和“自然形成养老社区”(Naturally Occurring Retirement Communities, NORCs)并存的格局,专门建设的养老社区可以是地产商人开发而来,也可以是地方政府运用市场手段规划建设而来;自然形成养老社区多为居民自发形成,许多小区内青年人口成年后不断迁出,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该社区便逐渐过渡到老年性社区。Morissette T M. Elder Friendlines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Older Adults Living within Agesegregated Retirement Communities. Thesis for Master’s Degre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May 2009:1415相对而言,人为规划的养老社区借鉴价值更大。
从慈善事业到专业化服务实体的历史变迁
美国最早的养老社区可以追溯到独立前的“凯斯利养老社区”(Kearsley Retirement Community)。1772年,费城教会根据约翰·凯斯利(John Kearsley)医生的遗嘱,用他的遗产在费城建立了一所基督教堂医院(Christ Church Hospital),占地13英亩,专门收容穷人和体弱的寡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高级护理社区,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持续照顾。Valerie Deorio. Kearsley Our Nation’s First Retirement Community Keeps Growing. .Also see Nursing Home Reform Act 1987. 1930年663.4万人,占5.4%,1940年901.9万人,占6.8%,1950年1226.9万人,占8.1%,1960年1656万人,占9.2%,1970年1998万人,占9.8%,1980年2570.4万人,占11.28%,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Transmitted to the Congress, February 1995,Together With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5. 随着美国经济实力迅猛崛起,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人均寿命也相应节节高升,1930年到1950年老年人口数量翻了一番,在1945年前后首次突破千万人关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达到7%,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老龄化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按照通行惯例,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7%即为老龄化社会)。逐年递增的大量老年人口必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老年住房便是重要一项,根据1960年人口统计,60岁以上老人有1/4没有自己的家,而是寄宿在亲戚家、出租房或养老机构内,剩余老人中有30%居住在正常标准以下的房屋里,没有私人浴室、厕所和热水,或者房屋残破,剩余的许多老人住在不适宜或不安全的房子里。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John F. Kennedy,Containing the Public Messages,Speeches and Statements of the President, January 1 to November 22, 1963.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4. http://quod.lib.umich.edu/p/ppotpus/4730928.1963.001/245?page=root;rgn=full+text;size=100;view=image老年人住房既是一项社会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机遇,巨大住房需求为养老社区大发展带来新机遇。
2经济繁荣为养老社区发展提供了雄厚物质基础
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1894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一战期间当欧洲忙于战事时,美国埋首经济建设,在20年代迎来“柯立芝繁荣”。虽然30年代遭受经济危机打击,但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又抓住战争机遇,很快综合实力又节节攀升,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坐稳了世界经济头把交椅。这一段时期社会议题众多,老龄化程度尚不足以引起普遍关注,养老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救济也担当了部分责任。1937年美国首部住房法通过后,政府开始强化公共住房建设,对养老公寓暂时无暇顾及,养老社区难以形成规模。二战后,美国经济再次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1945年到70年代初,失业率一直较低,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进入职场,双职工家庭增多,普通家庭经济实力增强,由于职工工资大幅度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多,再加上通货膨胀不明显,生活水平因而显著上升,国民对生活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养老保健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伴随后工业社会来临,选择贴心的个性化服务成为美国养老需求的突出特点,各种养老社区纷纷涌现,恰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有学者统计,自1940年1月1日起,联邦政府开始支付退休金,当年支出3500万美元,1950年极速跃升至9.61亿美元,1960年暴增到112亿美元,1970年又猛增至319亿,1980年骤增至1205亿,1990年达到2478亿,而2004年社保基金总支出则达到4920亿美元,如此急速而巨额的庞大支出,若无雄厚财力做支撑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Achenbaum W A. Social Security Visions and Revisions: A Twentieth Century Fund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124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社会积累了巨大财富,一方面,政府税金充足,企业有财力参与员工退休金计划,各种基金乐于捐助养老救济,政府和各种社会实体有财力开发养老社区乃至养老城镇;另一方面,退休者积蓄较多,退休金丰厚,有能力购买养老服务,这些都共同推动养老住宅朝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促使养老社区建设在上世纪60年代走向兴盛。
3政府政策与财政支持为养老社区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从整体上看,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处于全面扩张期,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水准不断提高,养老事业从中慢慢独立出来受到特别重视,成为庞大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1935年《社会保障法》开启美国政府直接干预社会保障先河,但是养老问题的许多立法和保障举措都混合在其他社会保障事务之中,尚未独立出来。自1937年首部住房法通过到50年代末的这二十年间,政府住房政策集中在立法和管理机构建设两方面,目标主要针对公共住房、低租金住房和贫民窟整饬,关注焦点不在老年住宅,对老年住宅的投入有限。1956年住房法首次提出帮助60岁以上老人取得由住房管理局保险的抵押贷款,1959年综合住房法案第一次将老年住宅问题单列议题,规定向老年住房项目直接提供贷款,第202条款规定了两种资助途径:第一,为非营利机构提供资金补助(“预付款”)来支付部分建设、更新或购买住房的花费。只要该开发项目能让低收入老年人居住达到40年,这些补助就不需要偿还。第二,提供“工程项目房租补贴合同”,填补租户调整后收入的30%与项目运营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该条款成为联邦针对老年住房的最早项目,而且至今依然是联邦针对老年住房的最大项目。Schwartz A F. Hous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2nd edition. N.Y.: Taylor & Francis, 20101961年白宫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会议,表明养老问题开始被提升到重要地位,同年通过的老年人住房法(Senior Citizens Housing Act of 1962)规定为老年人住房直接提供低息贷款,授权增加1.25亿美元至2.25亿美元用于增加对非营利公司或公共机构的贷款,授权增加0.5亿美元用于农村老龄住房的直接贷款,授权农村老龄非营利房租资助者的直接贷款,为农村地区的老龄租房提供保险贷款。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the Congress,January 1963,Together With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3. http://presidency.ucsb.edu/economic_reports/1963.pdf随后《老年人法》等一系列专门法案相继出台,老龄委员会等部门也在联邦和地方政府得以建立,养老问题揭开新的一页。由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在养老保障事务上不断加大资助力度,直接或间接资助各种社保项目,在构建福利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据1967年总统经济报告,1965年老年遗族和残疾保险福利金总数达180亿美元,其他的项目如公共援助、食品券、日用品分配等为穷人提供的费用在1966年财政年度总数达到近70亿美元。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the Congress, January 1967, Together With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Office, 1967. http://presidency.ucsb.edu/economic_reports/1967.pdf另据统计,1960—1967年获得社会福利金的65岁以上老年人从64%增加到82%,1965—1968年退休津贴提高了两次,1965年提高7%,1967年提高13%,由于老年人口增加,1967—1972财政年度联邦总开支从1967财政年度的4.57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度的12亿美元,大约上升了16%—20%,用于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开支超过了其他福利开支部分。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1945—199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2,118,161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养老住宅开发带来新的机遇,1965年起开始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住房维修、翻新与改建提供资金援助,养老住宅项目得到有力支持,同年签署1965年医疗照顾和援助法案,开始实行医疗补助制度,促使更多私营养老机构出现,养老社区开发受益颇多。
4地产开发热潮为养老社区兴盛提供了商业契机
六七十年代,养老问题形势越加严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平均每十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另一方面,离婚率上升,家庭小型化,老年人空巢现象增多,养老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据美国经济分析局1986年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口一般拥有充足储蓄和养老金、社会保障金等财源,没有其他经济压力,可支配收入相当可观,其消费意愿也非常强劲,需求旺盛,精明的商家意识到,老龄化蕴含着巨大商机。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老年人口增多虽然是一种社会负担,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机会,退休老年人不受就业因素影响,与经济形势波动无涉,可以成为稳定的税收来源,他们是一种积极性经济因素,不需要建设新的工厂或企业,较少带来污染和交通拥堵之类的环境问题,而且吸引老年人口并不需要联邦或地方政府提供津贴或税收优惠,对商家和地方政府而言都不啻为一块大蛋糕,无不抓住机会建造舒适便利的养老设施,大力吸引老年人口落脚。Graff T O, Wiseman R F. Changing Pattern of Retirement Counties since 1965. Geographical Review, Jul, 1990,80(3):249
在养老地产开发中,房地产商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他们商业嗅觉敏锐,具有把握住房商机的历史传统和经验,也是郊区化的幕后推手。由于郊区地价便宜,房产商纷纷在郊区选址,开发了像莱维顿(levitton)一类的郊区住房工程,导致美国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边缘和郊区地带,推动郊区化走向鼎盛,人口统计表明,到70年代,半数以上人口住在郊区,美国业已成为典型的郊区化国家。退休老年人多喜欢居住在郊区,因为与喧闹的都市相比,老年人更喜欢闲适,向往自然,郊区拥有良好自然条件,是拥挤嘈杂的城市所不能比的,山谷河湖地区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让人身心放松,适合颐养天年,因此,六七十年代开发的养老地产大量位于城市郊区乃至乡村地区,大型的养老社区项目尤其如此。
房地产商们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老年人住房市场需求,大力兴建标准化的养老社区,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开发理念,“太阳城”的兴建便是很好的例子。“太阳城”所在的地方本是菲尼克斯市郊外的一片半沙漠的棉田,50年代的一天,地产建筑商德尔·韦布(Del Webb)路过此地,觉得这里气候炎热干燥,土地又非常便宜,决定建些住宅,供寒带农民冬季农闲时搬来度假,他还发现,来这里度假的基本是老年人,受此启发,他干脆把目标定位在老年人身上。1959年,Del Webb公司开始建造“太阳城”养老社区,首先建起来的是一个商业中心,然后是一个高尔夫球场以及一个娱乐中心,从此以后,建造一个小社区紧邻商业及娱乐设施,这种模式成为所有养老社区规划的学习对象。在开盘之前,Del Webb 做好了五件事情:价格适当的样板房,娱乐、工艺设施,拥有好餐厅的宾馆,一个邮局,一个商业中心。Del Webb公司将娱乐设施、高尔夫球场、商业设施作为太阳城发展的关键。通过广告宣传,原准备在1960年元旦期间吸引1万名参观者,没想到一下来了10万人。由于房价低,气候环境好,房子供不应求。1960年太阳城开始销售,第一个周末销售237套,至第一个月底,销售了第一年预订建造的400套,二期675套很快就推出了。公司原本计划前三年销售1700套住宅,但到了1960年底,2000套房子销售一空。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养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103全国各地的养老社区开发大体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