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质量管理的建议和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沈冶机械 质量管理 实践 问题 对策
一、沈冶机械基本情况介绍
沈冶机械是我国冶金装备的大型骨干企业。现为世界第三制铝设备供应商,亚洲最大的回转窑和混合机的供应商。2006年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认定为首批辽宁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09年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整合”管理体系监督审核,2010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企业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并被辽宁省经信委列入《辽宁省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培育计划》。
二、沈冶机械重视产品质量的主因
沈冶机械定位于一家“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企业”,多年实践表明创造“一流的质量”就是要将质量贯穿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真正的融入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在全球化竞争与市场创新中,确立并不断实现质量领先的战略目标。
(一)产品质量是沈冶机械内生性增长的必然要求
沈冶机械努力打造“中色重装基地”,作为辽宁省首批技术创新企业、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不仅要生产“世界一流专精设备”,更要为实现中国制造迈进世界的步伐需要,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产品质量是成为内生性增长的必然要求。
(二)产品质量是沈冶机械做优、做强的前提和保证
沈冶机械的制铝设备、回转窑和混合机均在国内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基于先进技术的产品质量是沈冶机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主动的关键因素,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开拓的通行证,遍布有色、钢铁、冶金、矿山等诸多领域,销往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三)产品质量有利于沈冶机械整体素质的提升
产品质量是检验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成果,是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等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实践表明,要重视产品质量,更要重视工作质量,综合起来就是通过改进企业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和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效率来保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沈冶机械质量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要想要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开展生产,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各级管理者对质量管理认识有待加强
将质量管理当某个职能部门的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不高;对质量管理基本的工具与方法不想用、不常用、不会用;内审员专业素养、审核经验有限、人情关系等因素影响,内审中只针对容易整改的问题开出几项不合格来应对各级领导和外审,而实际存在的问题很多。
(二)缺乏对质量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沈冶机械停留在对QC老七种工具的感性认识之中,谈不上质量管理方法的正确应用,对质量管理工具的理解、应用知之甚少,满足于绘制一个因果图、排列图,没有实现应用QC工具控制质量,企业质量管理方式、方法缺失也是制约其治理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真正意义上质量管理人才
现有质量管理的人员,缺少实战能力,停留在事后、汇总阶段,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过程不能起到预防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对产品、技术等方面缺少深入的了解,缺少强有力支持,并且检验人员的执行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四、沈冶机械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质量管理观念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沈冶机械坚持定期召开质量例会,定期开展配套件、机加件、外协件产品外在及内在质量评价工作,定期抽查入库、出库产品,研究质量改进建议和意见,严格纠正措施,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分析、检查、通报,加强每道工序的约束力度,能动性地开展改进质量进步工作。
(二)培养自主质量意识
在质量管理方面不断深化、不断总结,形成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并且提炼成简明的口号进行宣传,促使全体员工确定新质量观。如“的产品我负责、的产品全合格”、“下道工序是客户”、“用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第一时间满族客户需求”等,确保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包装发货、现场安装的全过程质量保证。随着质量意识的深入,促进公司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取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三)引入、掌握现代质量管理方法
将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考试中列入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技术及方法的内容,作为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补充与更新。人资部、企发部安排人员参加上述理论及实践学习,在招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过程中将统计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并将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纳入作业人员岗位调整、绩效考核、人员调配的应知、应会内容。
沈冶机械要打造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就必须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它需要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全力合作,只有坚持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坚持全员参与,强化基础管理,准确定位,才能实进一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功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有色重装集团。
参考文献:
[1]梁勇.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1
[关键词]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操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54-03
Reflection on strengthening clinical inspection quality control
CAI Fang
Infirmary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100089,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inspections ar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linical inspectors,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health department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inspections.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inspections is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equipment and devices, staff professionalism, clinical inspection related laws, regulation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and clinical inspection managementin medical institutions. China′s clinical inspectionquality control system still has certain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detaile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inspection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departments,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clinical inspectors.
[Key words] Clinical inspection; Quality control; Operation standards
临床检验质量关乎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先进的临床检验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检验医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可以充分提高检验效率和质量,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保障。落实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和临床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方面[1]。
1 国内外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政策法规现状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临床检验的监督管理机构,主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形式对临床检验质量进行控制。卫生行政部门对临床检验质量的管理是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基础与保障。各国卫生行政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进行规范与监管。
美国于1967年颁布了《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并在21年后又通过了修正案《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主要包括临床标本检验、室内质控、室间质评、质量保证记录等内容[2]。1999 年,法国颁布了《关于正确实施医学生物分析实验的决议》。德国、菲律宾等均制定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与基本要求。同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即医学实验室和临床检验的管理标准[3]。
目前国际上的临床检验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主要分为以ISO的推荐标准两种形式和CLIA88为代表的法律文件。ISO15189主要针对实验室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体系,属于自愿行为,标准和要求更高。CLIA88是政府对临床实验室和临床检验质量的监管,属于强制执行要求[3]。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采取了诸多措施促进临床检验质量的提高。我国于1981年成立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以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与改进为主要工作方向,承担全国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运行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建立、应用临床检验参考系统。主要工作是通过构建、完善和实施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持续改进临床检验质量,保障医疗卫生工作有效开展[4]。我国出台了多部临床检验法规政策,对临床检验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1991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临床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并于1998年颁布了《临床检验项目分类与代码》等31个国家和行业推荐标准[5]。后续还颁布了一系列临床检验政策文件,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临床检验标准和规范不够完善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新型临床检验设备陆续出现,临床检验项目不断增加,我国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标准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制定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标准时与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师、检验人员等相关方的沟通不足,导致质量控制标准与实际脱节,具体流程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临床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检验水平。临床检验相关标准不够完善,操作规范与临床检验实践不完全匹配,影响了临床检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2 医疗机构对临床检验的管理不到位
在临床实践中,某些医疗机构对临床实验室的设置混乱,检验项目有重复,同一检验项目可能会出现多个检测结果,因而无法保障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部分医疗机构不重视临床检验的成本效益比,造成临床检验成本高,但效率和质量低下。临床检验的室内质控不规范,室间质评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不能实现控制临床检验质量的目的。临床检验操作规范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导致不必要差错,造成临床检验质量不高。临床检验未能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实现临床检验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效率。
2.3 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临床检验人员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临床检验的操作流程规范执行不到位;缺少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临床检验协调工作做得不够;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无法满足越来越严格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标准;技术人员缺少对临床检验设备的维护规范和操作步骤的理解和执行,造成人为错误。
3 政策建议
3.1 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完善临床检验操作标准
所有临床检验项目都应有标准操作规程,仪器维护、校准及使用也应制定标准操作规程。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许多新兴临床检验设备的出现,临床检验项目也不断增加。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跟踪最新的检验技术、设备和项目,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规范临床检验人员的行为,从而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中,需要有章可循,有章可守,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要健全质量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实践中积极听取检验人员、临床医师和医院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完善,制定更加针对性的临床检验管理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检验人员实际操作的依从性、临床检验结果的可解释性以及医院管理的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作用,以确保质量控制技术得到全面的实施,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实验和考核,强化质量控制的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推动检验质量的提高。
3.2 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检验管理
部分医院分别在临床科室、药剂科、同位素等科室设立相同或类似的临床检验项目,在人员配置、环境条件、质量保证措施方面与检验科均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不利于检验结果的统一和解读。因此医院应对临床检验项目进行集中设置、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以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如何在保证实验室服务质量,提高监测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实验室的运营成本,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临床检验成本管理的核心问题。临床检验的经济效益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为了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必须对检验成本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合理计算。临床检验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又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一项检验项目的实际成本应包括实际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以及间接费用。临床检验的间接费用包括临床实验室的租金、保险、财产税、仪器折旧、仪器保养维修费用、水电、供热和水等。在市场经济这个杠杆的作用下,成本高检验质量差的实验室在竞争中将被淘汰[6],临床实验室必须优化其性能,降低检验成本,提高检验工作效率[7]。
室内质控可检测和控制日常工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科每月应对室内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保存,还要对当月室内质控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CV)进行评价,查看与以往各月的平均数、标准差、CV之间是否有明显不同。如果发现有显著性的差异,就要对质控图的均值、标准差进行修改,并要对质控方法重新进行设计[8-9]。
室间质评是利用实验室之间的比对来确定临床检验能力,其目的是确保较高的临床检验水平。所有临床检验项目都应该参加由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并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对于临床检验中心尚未组织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也应建立室间质评制度,以确保临床检验的质量[10]。
临床检验项目繁多,操作繁琐,必须根据相应的流程规范进行操作才能实现质量控制。因此医疗机构应健全并贯彻落实临床检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严格各项操作规范,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质量控制,如标本是否合格,标本采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实验室用水、试剂质量,实验室的布局、环境,玻璃器械的清洁程度,正确的计量,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实验方法的选择等,都会直接影响质量控制的全过程。只有贯彻落实相关的操作规范才能提高临床检验质量[11]。
信息化是临床检验发展的必然趋势。硬件设备的引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有助于增加临床检验信息,如患者、检查结果、工作人员、原材料、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信息[12]。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处理、分析和应用可以促进临床检验信息的实时传递、分析和反馈,有助于提高临床检验的效率和质量。
3.3 临床检验人员应加强交流沟通并提高自身素质
部分临床检验人员认为质量控制并非自己的本质工作,对质量控制知之甚少也不重视,导致质量控制未能贯彻落实。实际上,临床检验是一门精细的工作。检验结果“差之毫厘”,诊断就可能“谬以千里”,轻则致延误病情,重则致残与非命。所以在工作中要精神集中,做事严谨,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绝不能马马虎虎[13]。医学是维护人身安全和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必须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对待任何一件标本都应做到极端负责,精益求精,不仅要重视各种仪器的操作,还应重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提高对质量控制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解除患者的病痛,为检测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14]。
临床检验质量主要由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评价。因此,加强与临床医师的联系和沟通十分必要。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项目日益增多,项目的选择经常困扰临床医生,检验科应经常与临床医生沟通,介绍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适用范围,指导医生选择合理的检验项目组合、标本组合、时机组合,使各种诊断标准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诊疗效率,降低患者经济负担。通过加强交流,可改变临床科室对检验科的看法,清除误解,减少投诉,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及时处理好临床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提高临床对检验科的满意度有利于工作的开展[15]。
临床检验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应用科学,涉及面很广,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验方法日新月异,对检验要求也逐步提高,检测方法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加强临床检验相关知识的学习,才能规范操作流程,准确解读检验数据,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高端检验设备都来自进口,设备的说明书、屏幕显示、打印内容以及人机对话界面呈现全英文化,所以除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以外,临床检验人员还应提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充分掌握各种临床检验设备和方法,更好地为临床服务[16]。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项目主要依靠仪器甚至自动完成。大多临床检验使用全自动或半自动分析仪,对这些仪器的正确维护、保养及参数的设置直接关系到结果的稳定性及精确度。这就要求技术人员根据临床检验仪器的维护操作指南,做好仪器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检验仪器在常态下保持工作。检测操作要严格遵守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步骤,减少系统误差的产生,避免人为错误。所有检测项目要有室内质控并做好记录,购买合格的试剂和消耗性用品,详细记录仪器的工作状态,制作完整的仪器工作与质控记录表,确保良好的检测质量[17]。
4 小结
总之,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检验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完善临床检验标准。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检验项目管理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人员应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并加强与临床医师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以上策略措施,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体系,切实提高临床检验水平,更好地为疾病诊疗服务,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林文涛.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4):182.
[2]吕元.美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简介[J].临床检验信息,1999,6(1):22-25.
[3]申子瑜.我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1):700-701.
[4]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简介[EB/OL].http://.cn/organize/type=detail&id=4,2014-01-16.
[5]申子瑜,李少男,王治国.我国政府对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管理行为[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6-8.
[6]杨振华.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1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Z].GB/T19000-2000.
[8]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8):1021-1022.
[9]王治国,李小鹏,武平原.临床检验定量测定室内质控系统的建立[J].检验医学,2004,19(1):6-9.
[10]韩文静.浅谈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51-3052.
[11]徐丽萍.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13, 20(8):895-89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Z].GB/T15481-2000.
[13]高雨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概念及方式[J].医学信息学,2011,24(6):3260-3261.
[14]陈崇福.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初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618.
[15]陈锦.浅析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3):55-56.
[16]徐玲先,石顺松.探讨临床检验质量持续改进[J].检验与诊断,2013,(6):309-310.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效用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Z009)04-0030-02
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1.1 制定质量方针
应提出以下诸方面的质量方针,并形成质量文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所提供组织产品或服务的种类I组织在质量方面的形象和信誉;组织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各项目标;在追求质量目标中所采取的措施;负责实施质量方针的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
1.2 规定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在制定管理质量目标时应考虑四个主要目的:努力实现服务对象满意与职业标准和道德一致,有利于组织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迅速回应服务对象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组织产品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制定质量方针要结合特定组织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逐步落实。
1.3 确定质量职责和权限
质量职责和权限是对组织成员在质量工作中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所做的具体规定。它要求组织成员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应与为达到服务质量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一致,并能有效地保证这些措施的实行;同时,它还要求组织的优质服务是以组织领导和成员的有效合作为基础的。
1.4 质量评审
组织领导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组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新要求,以及质量体系是否适应在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等,都要定期做出正式的评价。
2 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
2.1 人员因素
在所有的社会和技术体系当中,人员都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样也是一种由相关人员建立、管理、完善、使用的社会和生产技术体系,因此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在有效的使用企业内部人员的基础上的,而这些人员通过建立组织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保证满足服务对象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需求,为组织赢得发展。
在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当中要求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后,在质量领域组织应当开始形成适合组织自身并带有自身特点的质量策略和质量力针,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能作为组织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形成自身组织文化的支撑,激励组织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所以组织在建立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时必须有清晰和确定的对于人员的要求,并在人员的基础上开始形成自己的组织文化、组织方针、发展战略。
建立组织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开放性,使每个成员能够相互之间真诚的交流、明确自己的责任、有机会改进自己自身的工作、提高职业道德,透过组织文化影响组织所有成员的行为,让个体人员积极地加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组织应当建立起内部程序或制度,提高成员的意识,这样当组织的目标做出改变时、管理人员在制定新的计划时、管理层做出决策时,组织的每一个成员能够意识到这此变化的重要性,明确力向,积极有效的执行。当成员意识到自己工作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管理时对质量的影响力将远远大于法律和职权对于质量的影响力。
其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必须通过管理层才能达到。管理层只有真正认识到服务对象的满意是组织生存发展的根本,并能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开展质量工作,才能真正建立以服务对象要求驱动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者通过其管理作用及释种措施来创造一个员工充分参与的环境。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有效运行,组织的所有成员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清楚自己的服务对象是谁。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还需要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为组织的各个部门主管所承担的职责进行有效划分以明确任务,企业内部的审计监察和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信息要报告给企业最高管理者。
2.2 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如前所述,在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因为组织工作是在各个个体成员直接操作下提完成的。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如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等。同时,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如对组织中质量管理负责人的培训,对组织成员进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服务对象满意等方面的教育,对新进成员进行质量意识的培养,对组织成员的业绩进行评价。以评定他们的发展需要和潜力,进行过程控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同题的识别和分析、纠正措施和改进方法等。
(2)沟通联络。组织成员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合作共事的基础。这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对于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适当的信息系统,作为无缝沟通和有序作业的基本工具;对组织成员,特别是与服务对象直接交往的人员,在沟通联络方面应当具备适当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能形成一个自然的工作小组,与外部组织和代表紧密协作。
(3)物质资源管理。企业质量管理运作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开展管理需要的设备和储存品,如计算机、数据库等;运作所必需的条件,如网络系统、通讯设施;质量评定的设施和计算机软件;运作和技术文件等用品,如标准文件、管理制度等。
2.3 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为了保证质量方针、目标的落实和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企业质量标准、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应用文字形式明确简洁地予以表达,最好印成手册发到每一位组织成员,作到人人皆知。总之,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项程序、每一个产品都必须在质量管理制度的严格控制之下,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生产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2.4 质量管理文化氛围
一般来说,文化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运转提供道德支持和理智条件。对于各种社会组织,其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人际互动以及组织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关系的建立,都与一个组织自身的组织文化有关。因此,组织全体成员必须高度自觉地参与质量管理,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氛围。一是树立组织成员全员质量意识。组织应该通过加强教育,使全体组织成员都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质量管理是组织形象管理的核心内容,从组织领导到一般成员,都要自觉地树立严格的质量观。二是要提高组织全员质量技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离不开组织高超的质量技能。组织要按照制订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面向全体成员广泛而经常地进行业务培训,使全体成员都掌握与岗位相匹配的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操作技术,圆满完成企业生产和销售任务。三是落实组织成员质量行为。通过
开展自主管理、自我提高活动等,充分发挥每一位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质量管理成为每一位组织成员的自觉行动。四是塑造组织成员质量文化。质量管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就要求在组织中坚持全员质量教育,持续不断地提高每一位组织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技能、质量行为水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组织中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提升质量”的良好文化氛围。
2.5 内部质量审核与改进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还需要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以便及时识别和发现组织提品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种自我完善机制可以不断增强组织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能力,提高其质量管理体系和组织本身的有效性和生产效率。这种机制还应发挥持续改进功能,为服务对象创造更高的使用价值。因此,认真开展组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测量、分析和改进活动是必要的,而积极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是基本的要求和手段。
内部质量审核是由组织内部的审核人员对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所做的检查和评定,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促使组织成员采取改进措施,使质量体系能够更有效地运行。它是组织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保证活动,也是评价组织服务状况的一种方法。根据质量审核的范围、目标和内容的不同,组织的内部质量审核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其审核对象是对组织质量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各控制过程的职能工作;二是组织生产过程审核,一般指针对一个或一系列很具体的环节的审核;三是组织服务产品质量审核,这类审核的项目,可依据服务对象的评价意见和生产过程控制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来确定。
3 总结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调整、保持和完善。实现服务对象满意和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追求的永恒目标,因此,各个组织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应该持之以恒地关注体系的不断改进,而不断改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组织在实施不断改进时,应采用系统的方法。首先,应对现行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组织服务对象非常满意的方面应继续保持,对于组织服务不满意的方面应将其确定为需要改进的领域;其次,应确定组织质量改进目标,寻找可能的最优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改进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实效,为此,应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改进的效果,确认改进的目标是否真正得以实现,并对改进的措施形成正式的规定,作到不断追求卓越。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效用的情况是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这种复杂性。
(1)质量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方法是合理的,它是服务观念成熟阶段的产物,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引进它可以少走弯路,但更好的理解它、用好它需要一个过程。
(2)质量管理是组织的子系统,其效用如何。既取决于自身,也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房屋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使产品、体系或客观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两个方面,质量控制应贯彻预防为主与检验把关相结合的原则,并贯穿在产品形成和体系运行的全过程。
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及影响因素
控制的依据有工程合同文件。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文件规定了参与建设各方在质量控制方面的 权利和义务;设计文件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对质量控制方面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性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建设行业在质量控制方面所应遵循的基本法规文件;有关质量检验与控制的专门技术法规性文件。包括各种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规定。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应该遵守的准则是技术标准,各种有关质量方面的规定,对于保证标准和规程、规范的实施和改善具有指令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因素是质量控制中的第一因素。人是作为施工过程中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在质量控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建筑行业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是实行资质管理和各类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尤其是重要技术工种、特殊工种及危险作业;严格施工项目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为保证施工质量的奖励和处罚机制。
(2)材料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控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施工中必须对材料严格检查、建立管理台账,避免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3)环境因素的控制主要是由从现场自然环境条件、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和施工作业环境三方面控制的。必须做到充分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各种不利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充分做好各种准备。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内容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1)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做好质量控制的基础工作;(2)贯彻ISO9000标准、体系建立和通过认证;增强领导班子的质量意识,使质量管理权限得以实施;建立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取得良好的质量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掌握的原则。(1)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符合规定的程序;(2)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国家的技术政策,充分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及法规条件的要求;(3)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施工条件应分析充分;(4)施工组织设计的可操作性:施工组织设计切实可行,有能力执行并保证工期和质量目标;(5)技术方案的先进性:技术成熟,施工组织设计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措施应先进适用;(6)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体系,质量保证措施健全且切实可行。
3、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3.1施工项目环境与地质调查
施工项目的地理环境和前期调查工作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在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的基础性资料,上述资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供应材料的条件、运输条件、交通条件、水能供应条件、电能供应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震级别、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等。上述资料不仅能够对勘察报告进行补充,还能够对组织方案和施工技术进行编制,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
3.2 核对设计施工图,提出施工图疑问,参加设计施工图交底
项目部门应该将技术人员分为以下几个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专业、给排水工程专业、结构专业和建筑专业等,结合专业特征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在审核图纸的过程中,应该将专业交叉水平和施工现场的条件进行结合,对各个专业在审核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将上述疑问向设计院和业主进行递交。通过业主召开包含施工人员、监理公司人员和设计院人员在内的会议,在会议中,向与会人员详细阐述设计目标,对图纸疑问进行仔细的探讨,设计人员对疑问进行回答,聘请专人进行记录,形式施工的依据,缓解在施工过程中,多个专业之间的矛盾,避免产生遗漏和错误,有助于减少施工障碍,提高施工质量。
4、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4.1施工活动前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就是指质量控制人员在分析项目的特点之后,把影响工序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工程质量危害大的环节等事先列出来,分析影响质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便进行预控的关键点。
4.2施工活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施工活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坚持质量跟踪监控,抓好各工序“样板制度”和“三检制度”的落实,技术复核与见证取样,工程变更控制,工地例会管理以及停工令、复工令的应用等。
5、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
5.1 做好施工队伍的培训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是直接参与者,只有使其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提高工程质量,因此,应该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质量培训和技术培训,对施工队伍的业务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项目部门应该对施工人员和班组组长进行划分,针对专业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培训、工艺培训和技术培训。树立完善的责任意识,将责任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避免产生责任模糊的现象,并对工作的落实水平进行监督和管理。
5.2 严格开展施工过程质量监控
在管理施工队伍的过程中,应该将其和总包管理相融合,接受总包的协调和组织。在项目施工之前应该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档案进行探讨,了解其建议和意见。总包负责下达指导书、指令、整改通知、技术交底和施工方案等。如果在施工队伍中产生质量漏洞,应该及时了解其原因,对质量进行把关,制定处罚措施,并对责任人进行批评。同时,每周由质量的责任人对施工水平和质量进行检查,施工的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水平进行总结,并形成报告,最后进行汇总,如果承包方的质量较好应该进行表扬,在需要进行整改的区域应该限定整改期限,并进行仔细的检查,对整改水平进行跟踪。
5.3 建立和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施工质量的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建立专门的领导体系,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将组织机构作为主体,结合承包方、业主的总体系统进行规划。业主和施工企业在签订承包合同之后,应该按照业主的要求和合同的工期进入施工现场。首先,应该建设完善的领导班子,以技术领头人和经理作为领导,同时涵盖技术人员、材料员、试验员、施工员和质检员的班组体系。对项目的质量要求等进行编制,通过技术领头人进行审核,项目经理负责实施。
结束语
建筑工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露天作业、项目建设的地理位置固定、具有较大的投资量、工序复杂、质量影响因素较大、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和工程周期长等。文章简要论述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内容和具体的举措,以期对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新华.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2011(15).
[2] 刘广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
[3] 李长江.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中国科技财富.2011(4).
[4] 赵世功.李伟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5] 王海林.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8).
【关键词】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工程
一、进度、质量控制的目的
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反工,提高了承包商的施工效益,减少建设项目的经常性维护费用,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反而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必须树立和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工程管理原则,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工程的进度。
二、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在施工中的关系
质量好可以减少工程施工返工;减少施工单位成本投入;减少建设单位的经常性维修;延长建设工程的使用年限,保证建设工程的稳定长效运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维护成本。因此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进度与质量控制在项目施工中的作用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建设工程是在动态条件下实施的,进度控制也就必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如只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而不重视进度计划必要的调整,则进度无法得到控制进度控制的过程是在确保进度目标的前提下,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进度计划的过程。进度控制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质量控制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有效控制,保证达到预期目标,是建设工程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施工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单方面的追求工期会产生质量问题,会造成返工及出现安全问题,会降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到建设单位投资效益的尽快发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片面的精做细干又会使工期延后,成本增加。只有认真的做出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好的施工方案,把工程进度控制和工程质量控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在一个合理的工期内完成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
合格的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与规划,才能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所以,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合理规划,对施工工期,对施工质量,对施工经济效益,对建设工程投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度计划编制方面,施工方应视项目特点和施工进度控制的需要,编制深度不同的控制性和直接指导项目施工的进度计划,以及按不同计划周期编制的计划,如年度、季度、月度和旬计划等。具体的讲,进度控制的任务是进行进度规划、进度控制和进度协调。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应做到以下三点工作:
1.要做出工程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和总计划的制定。而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进度计划的编制,涉及建设工程投资,设备材料供应、施工场地布置、主要施工机械、劳动组合、各附属设施的施工、各施工安装单位的配合及建设项目投产的时间要求。对这些综合因素要全面考虑、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有一个很好的进度规划。
2.因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要对进度进行控制,必须对建设项目进展的全过程,对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在施工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离,无论是进度加快、进度滞后都会对施工组织设计产生影响,都会对施工工序带来问题,都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对偏离控制目标的要找出原因,坚决纠正。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也是首要任务。因此施工质量控制的任务是要完成好以下四项任务:
1.计划:是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通过周密计划,做到事前控制,在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组织工作;做好技术资料准备工作,做好对原材料、设备、零配件等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工作、做好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质量鉴定和施工工艺的组织论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对待由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努力做到对施工中的人员组织、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环境因素等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有一个预见性的措施,使每一项施工过程都掌握在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规划之中。做到材料、技术、组织三落实。
2.实施:包含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及要求展开的施工作业技术活动。首先,要做好计划的交底和落实。落实包括组织落实、技术落实和物资材料的落实。有关人员的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其次,积极的对待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对发生无法预测的施工质量问题,做到不能在事前控制,一定要在事中控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产生的,工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到管理状态中,建立质量管理点。
3.检查:要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及自检,对于重要的部位或专业工程,工程师应亲自进行试验或技术复核,并实行实时监控。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认真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后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并对此向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提出建议和意见。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现场会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及时通报工程质量状况,及时的做到事中控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即施工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并对此进行评价和确认。对质量偏差给予纠正,保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4.处理:在检查的基础上,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总结,对于出现偏差的工序,分析原因吸取教训,避免重犯错误。对于尚未解决的问题,则留到下一次循环再加以解决。
结束语
施工是形成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最终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加强质量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组织施工,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保证工地顺利完工。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前言
房屋建筑施工涉及面很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工程项目有位置固定,体积大,每一个项目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的特点,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便于规范把握;成套的生产设备,稳定的生产条件,很规则的生产流程,便于管理。可是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的影响因素多,尤其是不可控因素多,所以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工程项目建成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可能实行“包换”或“退款”,这样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更显得极其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进行探讨。
1、建立质量管理制度,促进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
利用ISO9000族标准进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现代建筑企业的基本要求。ISO9000族标准强调要素管理,突出了《质量手册》这纲领性文件和程序文件及业务证书的质量保证体系作用。项目经理要严格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做好质量控制。同时,应建立“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的规定”、“消灭质量通病措施”等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把功夫下在落实上,追求实际效果。项目经理部建立一整套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旨在严密对人的控制,通过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对施工材料控制,主要是严格施工原材料、预制构件等质量检查;对施工机具控制,就是正确选择、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方法控制,是指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环境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了解和掌握。
2、强化技术保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
2.1要重视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2.2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
2.3要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组织施工和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以及识别质量和检查质量的能力,生产人员则应当具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能以出色的服务,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3、加强采购管理,确保原材料质量
工程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房建工程的质量,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原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优质工程。从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规定和控制。项目部必须严格按采购程序的要求执行,最好从指定的合格物资供应厂商名册中选择厂家进行采购,并做好进货检验记录。对“三无产品”坚决不能漏检入库,杜绝不合格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危及工程质量。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必须严把采购关。
一方面,要优选采保人员,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采购员应挑选那些诚实守信,事业心强,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
另一方面,要优选送货厂家。广泛调查,全面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的、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商或厂家。去自由市场采购,则应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标识厂址,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良莠混杂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要严格按设计要求选材,要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对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凡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材料决不得使用,凡发现有材料质量问题应追踪到底。为了把好材料关,要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4、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施工现场管理是企业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在施工现场,应重点从六个方面进行加强控制:
4.1企业内部各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并正常运转,项目部主要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否到位、施工过程中有无更换现象,工程款是否挪用、是否有转包和未经业主许可的分包现象,是否文明施工、安全施工。
4.2监督检查项目部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试验仪器、测量仪器是否齐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4.3企业管理部门对项目部工程质量隐患和不合格工程及时提出监督意见,并认真监督检查项目部对监督通知的落实情况。项目部要重视和落实监督通知中所提出的问题,及时将整改后的书面信息反馈监理工程师与企业管理部门。
4.4按照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手册》的规定对项目进行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和巡视检查。按照相关规定,作好项目三个关键阶段的专项检查。
4.5企业内部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把工程质量抽检情况、不合格工程整改情况、隐蔽工程的质量情况、大的工程设计变更情况及有关照片存档。监督过程中的检查资料是建筑工程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6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多参加工地例会,听取监理、项目经理质量管理情况,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并提出建议和要求。参加项目部、监理部组织的工程质量检查评比活动。
关键词:机电安装 建筑 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应认真做好工程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作用,提高安装质量。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机电安装过程的控制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1 施工前工作管控
机电安装单位应根据整个工程工期出发, 结合自身的资源配置状况, 对施工计划详细编制, 包括项目结构的分析、进度计划系统结构分析及总进度计划。对进度计划进行多方案的比较与优化, 以达到建设工程项目进度需要, 具体体现为资源的合理使用、工序的合理组织、工作面的合理安排等。
设备安装前安装单位要主动与监理工程师和设备现场服务人员沟通好, 详细、具体的安排好安装调试, 仔细听取设备厂家人员的建议和意见, 依照设备现场服务人员的指导开展工作。设备服务人员与安装单位应进行技术交底, 重点、详细说明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涉及分包商的供货、质量、设备性能、接口、服务等负责全面协调和落实。
2 机电安装过程中管理
2.1 设备管理
(1)设备到场时间的控制。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度,设备应控制在安装的前半个月到场。如果太早,因现场处于施工状态, 设备容易受潮、碰损、被盗等,不利于设备的存放; 太迟,因有些设备存在缺件及缺陷,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缺件及缺陷进行处理,有可能影响设备的安装, 从而导致工程的延误。
(2)设备的收货及验收。
设备供应商应在设备发运前一个星期, 将准备发运的设备项目、数量及最大起重单元、存放事项等书面提供给安装现场。设备到场后, 应核对回执单上设备数量与发货单上是否一致, 外观是否完好, 并尽快组织监理、安装单位、供应
商共同对设备进行开箱验收, 开箱验收后由各方代表在设备到货开箱验收表上签字。该开箱检验记录作为向供应商进行索赔的依据。
2.2施工组织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组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能否按时保质地完成。做好组织管理计划和责任分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好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装人员和调试工程师的人员数量及人员进场的时间,控制好人工成本,分阶段组织强有力的施工队伍需要与施工进度管理密切结合,并建立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及时、全面、真实的传输及反馈,同时应及时、合理的解决矛盾冲突和意见分歧,按时合格地完成施工任务。
2.3 工程主要设备安装管理
(1) 远程处理机的安装由于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与各个可重构处理单元RPU之间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个控制系统。一般而言,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大量监控的是空调机组,所以将RPU布置在机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调机组控制系统使用后剩余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附近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照明控制等。为了方便日后发展,RPU的接口留出20%~30%为宜。
(2)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布线时,对需要专门导线的线路特别注意,如通信线路、温度湿度传感器线路、水位浮子开关线路、流量计线路等,一般需要屏蔽线,或由制造商提供专门的导线。电源线与信号、控制电缆要求分槽、分管敷设;数据显示通道(DDC)、计算机、网络控制器、网关等电子设备的工作接地应连在其他弱电工程共用的单独的接地干线上。智能建筑中安装有许多的电子设备,各分属于不同的系统,由于这些设备工作频率、抗干扰能力和功能等都不相同,对接地的要求也不同。
(3)输入设备的安装输入设备应安装在方便调试、维护及能正确反映其性能的地方。传感器应按其设计、产品及现场实际情况来确定安装位置: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汽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4)输出设备的安装风阀箭头、电动阀门的箭头要与风门、电动阀门的开闭和水流方向相同;安装前应进行模拟动作;电动阀门的口径与管道口径不吻合时,应采取渐缩管件,但阀门口径一般高于管道口径二个档次,并应通过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电动与电磁调节阀通常安装在回水管上。
2.4施工进度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是在装修施工开始之前进行,其进度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都会造成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是整个施工队伍组织水平,反应能力,施工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的体现。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要求将施工总计划的各个小部分目标和控制点按工程需要,具体分解到一项、每一天的工程目标中,并严格按照计划编制明细的日计划、周计划、旬计划、月计划,并每天在收工的前半小时召开施工总结、协调会议,总结当天的工作完成情况,安排下面的工作开展计划。项目管理者必须对施工进度不定时的检查,督促施工者按照计划完成工作。确保机电安装工程按期竣工。
2.5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机电工程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由于各工序、分项或分部工程的质量决定着工程的最终质量,所以机电安装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施工层次和施工流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机具设备、人员素质、施工环境、材料进场验收和使用等方面,对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策划和控制。成立以项目负责人为主,项目总工程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分包负责人构成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1)图纸设计质量的控制,应注意图纸设计的合理性和简洁性,并要通过会审。与施工班组及人员对工程图纸的总体技术进行交底,还要根据工程的进度情况分阶段进行交底。
(2)施工人员的配备,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分配好普工和技工的比例,并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3)材料设备的质量,是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对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评定,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必须严格控制,并建立完善的原材料追溯制度。
(4)施工操作质量控制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施工者必须严格遵守电气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依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并注意规范的施工操作,不可以随便变更作业方式和作业操作范围。质量控制者要对施工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检查、登记、考核制度,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不可以进入下一道施工程序。
(5)施工的调试阶段,应严格按照要求对设备、系统进行调试,并建立完善的调试记录,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详细。
2.6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所有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也不例外。如果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工程安全管理不当,将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协及财产的损失,其严重性是无法想象的。为提高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施工操作者进行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配备好安全控制所需的消防设备,并对消防设施、设备不定时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更换;施工管理者要按照相关标准做好安全防范,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切安全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3 工程验收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竣工后,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根据设计施工图及设计变更通知书、设备说明书、国家现行的标准等安装规范共同验收。检验各分项工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机电设备系统功能能否够达到建筑使用要求;工程是否全部完成。在检查验收合格后,办理移
交手续。
4 结语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机电安装作为工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安装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造,为此,机电安装工程更注重质量,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和完善技术管理,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技术,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志彬.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价值工程》.2010.12.113
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1984年10月提出的报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中,指出了当时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为获取学士学位而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只有一半获得了这一学位;1964~1982年,毕业考试15门主修课测验中,学生有11门课的成绩下降,下降最严重的是那些需要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的学科;美国高等学校的物质设备和教学设备,正在急剧恶化。甚至一些有名望的研究型大学将数百万美元的维修费用于购买书籍,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设备预算也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等等。对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状况,印地安那州立大学局等教育研究学者乔治库(GeorgeKuh)也在对美国二十多年来的大学生教育质量情况分析后指出:学者们喜欢用熟悉的A到F的评分方式来评价美国教育体系的表现,但据调查显示,没有学生和学校的得分能够超过C,这样的水平远远低于我们学生和国家所需要或应该具有的总体上优秀的承诺。[1]显然,乔治.库所得出的结论同美国公众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一致性。那就是,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了令人遗憾的下滑趋势。
近几十年来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来得到解释。
从宏观上来说,一方面,这是美国高等教育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二战以后,如何安置数量庞大的退伍军人是美国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1944年6月22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著名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Bill),数百万男女军人依靠政府出资补贴涌入大学校园和其他教育机构。
此时,美国社区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就无可厚非了,其他的大学也扩大了招生数量。当时,维护城市社会的秩序或制度之稳定,才是第一位的;而满足高等教育的高深学问及内在逻辑的要求和规则退居其次。至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美国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从而改变了美国精英高等教育的面貌。时至今曰,美国更是率先普及了高等教育,其适龄人口的80%以上均可以进入高校学习。据统计,2004年高等教育在学率(全曰制与非全曰制高等学校在学人数除以18或19-21或22岁的人口总数)已达到89.5%。2005年美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更是接近1800万人。这是一个世纪前的60倍,二战后的10多倍。自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办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质量问题。很多大学在被动地打开校门扩大招生以后,未能主动迎接学生数量的迅速扩张所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公立高等教育的政治兴趣和投资下降,这给就读于公立大学的占全美国80%的大学生的受教育状况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从而影响了全美的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由于教育成本上涨,而政府对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公立高校的投入不足,教育财政经费增速缓慢,加之上个世纪曾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重要资源的联邦和州政府的合作逐渐消失,导致美国的公立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公立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落后于私立大学,这种教育质量的落差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并无裨益。
从微观上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还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美国高校奉行“教职自由”的隐患从深层次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教职自由”的观念使教师不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工作上,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术研究上。有学者在对美国过去几十年有关教职活动的全国性调查中发现,所有四年制学院的教师们用在教学方面的时间比例在下降,而用于研究方面的时间比例却在上升,非常多的高校每年的平均课堂教学负荷在下降。这表明美国高校已从注重教学向重视学术研究转变。经调查发现,美国大学的教职们把更多的时间从事学术研究而不是从事教学。其主要原因是:更多地从事学术研究能更有机会获得学术研究资金的支持,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其学术研究声誉以换取可能更高的报酬;教师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上也跟其所受到的外部压力相关,美国大学招聘教师和晋升越来越看重学术研究能力,这无形中使得教师们减少了用以教学的时间而去进行学术研究。这种重视学术研究给教师带来的多方面的好处,使得美国教师追求“教职自由”之风愈刮愈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反而被轻视,在长远上给教育质量带来了隐患。第二,学术同仁关系逐渐消失,淡化了教学的集思广益。以往,学术同仁关系在美国为大学部门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提供了一种模式。教师们乐于在非正式的集会里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在统一的程序里确定教师的升职与待遇,一致同意决定每一学期开什么样的课程以及由谁来执教。但是教育中不断增强的部门化、不断细分的课程设置和利益冲突在学校的渗透,使得独自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比例增大。许多教师发现他们不大可能同其他教师一起讨论教学的问题。学术同仁关系的缺失带来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高等教育中部门化的增强使得职位委派和奖励被戒备性地限制在各部门之内,院校和教师很难为解决一些重要问题提供全面的专家意见。同时,教师之间在非正式集会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式和发展“更深入的思维方式”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学术同仁关系的弱化带来的教师间缺少交流和利益冲突,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曰益增长的威胁。
二、管理诉求:美国高等教育解决质量问题的决策
二战结束后的一二十年,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和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维护和稳定城市社会秩序和制度,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是侧重于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而对质量则表现出不太重视的姿态,从而导致,一方面是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质量的曰趋滑坡,招致全美各界广泛、强烈而持续的批评。
当时,美国上至议会下到普通民众,都普遍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则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改进高等教育的建议。
州教育委员会(ECS)主席费兰克.纽曼在1985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和美国人的觉醒》中这样表达他的观点:“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对其目的和质量质疑的阶段。”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则在1983年和1984年相继提出了《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两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此后,又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67条建议》、《进入大学前的学术准备: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具备什么能力》、〈〈为高质量而行动:_项改进我们国家学校工作的全面计划》等各界关于教育改革的_系列报告相继推出,阐述如何改善和完善大学教育,特别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建议和设想。[2]1991年,在继美国企业界20世纪80年代重新重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运用且获得成效后,IBM提出了“IBM大学院校TQM奖励计划”以美国国家品质奖的评审标准为依据,鼓励大学开始导入TQM理念治校。接着在1993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家质量承诺法条,鼓励美国大学秉持全面质量管理注重流程管理的重要精神,每年颁奖给在推广教育、内部管理及与产业合作中卓有成效的大学。1995年,美国创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于1998年发表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十种策略,从而拉开了美国重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
可见,美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围绕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分散于各地的认可活动来进行,社会设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评估机构。政府不参与、不干涉评估活动,不制定评估政策,但这不表明政府与高校评估活动绝缘。政府充分尊重评估、支持评估、依靠评估,以其特定的方式,像一只无形的手,作用于评估活动,实现其管理理念。为了保障院校或学术项目的质量及帮助院校或项目改进和提高,经历了近百年发展历程的高等教育认证逐步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一个独特的制度安排。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而广泛地保障和提局局等教育质量的手段。它1般是由归属地方或相对权威的教育质量认证机构所提供的一系列证明,用以确保项目或机构正确合理地确立并完成计划和任务,其最基本的作用是保证质量和促进院校及课程的不断完善。
此外,美国在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上也在不断探寻着新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中最显著的特点之1,就是把原本在企业管理运用的质量管理引入了教育管理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初田纳西大学将全面质量管理(TQM)分析应用到MBA的重新构建和成立管理发展创新研究所。随后,TQM不仅在学院范围内开始试用,也开始在一些大规模的大学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等。美国学者有关高等教育和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专著中都引入了国家质量奖标准。新泽西州立大学专门以波多里奇标准为基础编制出适合高等教育自我评价的系统,名为“优异之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计划”。
而且,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达,公立和私立大学都数不胜数。这么多学校在全美甚至全球教育市场上激烈竞争,因此美国也盛行各种排行榜。这些各式各样的大学排行榜是高等教育进行权威认证和大学自评之外的一种社会关于高等教育的评估方式。大学排行榜有针对各种专科和特殊学校的排行榜,也有适用于本科教育的院校排行榜。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排行榜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_年_度的大学排行榜和《金钱〉(Money)杂志每年都推出的全美最合算大学排行榜。排行榜有特定的指标体系,按学校或专业的资源和能力,按其顺序排名。尽管媒体评估研究对大学教育质量究竟反映了多少真实情况的争论从未间断,但是在排名和质量现实之间还是存在着模糊的联系。这样的大学排行榜在公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影响最为广泛的质量报告。这些报告也间接促使各高校关注并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
三、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具有分权的特点,没有一个全国最高的权威机构。联邦政府并没有设立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高等教育质量,只是依靠立法与政策在宏观上进行引导。因此,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也具有与其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特点。
1.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美国的相关法律没有规定高校必须获得认证地位,学校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行为,而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以期获得业内同行和社会的信任与认同。简单说来,教育质量认证是一种自发的、非政府的,且独立于高校的评价体系。为了确保认证的公正,认证工作人员不能在本州的院校从事认证工作,一定时期内不能与被认证学校有任何雇佣关系。教育质量认证是为了保证质量而形成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减少了管理机构出面协调的概率,也促使大学定期进行内部评价并不断完善自身。因此,认证制度客观上从外部保证了院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和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
新闻媒体和一些研究机构根据对高校的质量评估结果对学校进行的排名也充分保证了自己的独立性。这种大学排行是对学校特色、教育理念、教育质量的一个健康反馈。例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在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基础之上,进行重新归类并分类评估排名而不是对所有高校进行排名,像社区大学就不在它排名之列。这种分类排行也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是_个系统质量,不能用单一的方式和标准来评价。
美国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理的这种外部监督主体独立于高等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做法,保证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规范统_性与多样化,从而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对高校做出的评价尽可能正确合理,可以满足政府和公众了解高等教育状况的需求,激励社会人士关注和批评高等教育,引导高校沿着自己特定的使命和目标发展,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
2.高校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竞争性。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其竞争性,无论是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经费来源还是在学术声誉上都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竞争。这种竞争更多地来自于同_层次高校间的有序竞争,原因在于美国每_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数目远远多于社会需要。地区认证或是大学排名等外部监督结果,都会直接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招生、就业、经费拨款、校友捐赠等事关生存问题。美国大学传统的自治制度是院校参与认证与评估的基础,资源的市场竞争模式又是各类型、各层次大学参与外部认可的竞争动力。所以,尽管参与外部机构的评估成为高等院校的自愿行为而不是强制行为,但仍然有为数众多的学校选择主动参与进来。据相关统计,1996年美国就已有将近160所大学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将近50%的大学建立了质量管理的相关组织。[5]有不少大学在质量管理方面还有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例如:西卡罗莱纳大学的“专业评估政策”作为大学评价教学质量和成就的管理工具在各学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美国高等教育正是由于这种市场竞争模式,迫使大学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办学质量,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力资源,筹集更多的资金。
3.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认证工作的经常化。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调不断完善自身,
以促进高校质量的不断提高。联邦政府每5年或6年修订一次《高等教育法》,试图从宏观层面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美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认证机构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各个认证机构每隔一定时间修订认证标准和认证政策,以适应高等教育领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6]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教育质量认证把其工作重心由量化标准转向了质量标准和协助高校内专业的评估。认证的程序是循环进行的,通过认证后,每隔—个周期,一般5到l0年都要进行一次复评;不过当发生严重问题时,会缩短认证周期。这种周期性就使得高校避免在认证后出现逐渐松懈的倾向,使其不断进取以维持与所获得的认证资格相一致的水平,以实现高校对质量的持续关注和发展。现在,全美大概有3000多所院校及其开设的课程,已通过一个或多个认证机构的认证。全美有70多个全国性的教育和专业协会等评估组织,包括各种基金会、学术团体等。这些机构制定高校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标准,确定如何评估高校课程的手段。通过评估和不断的检查,定期公布达到标准的学校,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上述表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是不断修正与完善的,并且认证工作走入了正常化、经常化的道路。
四、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也在逐步摆脱旧有计划经济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高等教育在质量管理上从观念到体制、从宏观到微观,都在尝试着一系列的改革,使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传统的由政府包办的观念至今依然未完全失去其影响力,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模式并未真正建立,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方法并未真正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因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高校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尽快探索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1.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需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我国自1999年来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录取人数从1978年的570万报考人数中录取27万,录取比例27:1,到2009年拟录取人数从1020万报考人数中拟录取629万,录取比例已经达到1.6:1。显而易见,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进步,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舆论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而且,高等教育的计划经济特征依然明显,高等教育层次区分界定不明,课程内容设置不灵活,高等学校提供的毕业生同质性强;反映在就业市场上,人们甚至可以看到重点大学、一般大学甚至大专的毕业生,都在争抢同样乃至同一个就业岗位,而有些岗位却人才供给不足,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无疑必须面对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对质量的威胁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时间并不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深刻思考。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及高等教育管理机构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与我国情况类似的美国已经历这一类似过程,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念上都可给予我们很好的借鉴。美国比较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扩张获得政府的全力支持,其政府在任何地方集中资源而不必周详地考虑公众情绪或学术团体的观点”['这可能是我国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优势所在。然而,我们更需要认识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教育系统的独有问题,更是社会各界都要关心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理清制约高等教育质量的经常性问题,尤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社会支持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例如:就经费投入来说,我们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作极大的努力。来自经合组织的有关评估报告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应该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占更大的份额,这个问题应该给予重视并最终通过各个部委之间的协商来解决,以保证高等教育对社会效益的贡献。
2.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需细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育质量提出要求且异常重视,并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美国的教育质量就分教育类型、所在地区和学科专业进行认证,体现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进行的细分。例如:对不同类型的教育,有可以对远程教育进行质量评估的远程教育培训委员会,有对职业教育进行认证的职业技术院校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各地区有自己的地域特征,教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于是就有地区协会专门负责各地区的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证,包括制定评价标准等等。专业认证也是从医学到乐理,从新闻专业到内部装饰等等都有专门的教育质量认证机构。这样细分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才不会偏离各个类型和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应有的发展方向。
在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后,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大幅度增加了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加快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量的发展往往是比较容易的,而质的提高则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教育部提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宏观导向,从而防止量的“泡沫式”增长。细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目标,对不同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实行不同的质量标准,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对我们的重要启示,这样才能避免浪费教育资源,做到有的放矢。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必然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考虑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的经验,我国有必要根据学校的类别确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实现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管理。因此,不能简单地制定和依靠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而应逐步建立起一套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以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等为主的评估标准,从而形成评估机构、高校、教师和学生能自主评价、自我完善且良性运行的体系。
3.预警“重科研轻教学”需改善质量评价体系和学术激励机制。不可否认,美国高校的“教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授治学、治校,提高了校内民主决策的可能性,也保证了学术在大学所受的尊崇地位。然而,过多的教职自由使得教师们自然而然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学术研究而非教学上,久而久之高等教育的质量下滑就是必然的了。对科研出版的质量评估和重视以及市场因素向高校的渗透使“学术同仁关系”的“去亲密化”已成事实,使得高等教育更加注重自治的个体和个体的特权,影响院校间和教师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美国大学正建立新的教育管理结构体系,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师责任以及加强对学科领域的控制。通过对教师分配同等的课程,在教育科系内成立教师协会来共同处理教与学的质量问题以及其它事情,要求大学教职委员会对教育科系内的教与学的质量负责,包括分配在教与学的实验和改革中所需的资金,在教育科系内为促进教与学的发展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以及为教与学中心、课程与方案评估组提供各种帮助等。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市场化的引进亦会导致利益性冲突。在目前的学术激励机制下,一些高校教师趋向于把更多的时间放到科研上,在教学上难免投入不够,也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师生关系淡化”(“陌生人”社会尤其如此)、“缺少集体的教学研究”等。长此以往,这样的功利导向必然会影响高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长期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阻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采取一些可行性强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借鉴美国应对其高等教育迈入产业化、市场化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_系列举措,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改进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和学术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4.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需建立与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法规体系。美国的高等教育尽管在行政管理上比较分散,但社会对学校评估的做法是相对统_的。学校要定期接受审查,符合要求的才能取得被认可的资格。美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有比较成熟的实践,而且非常重视评价后的改进工作。它采取非官方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主要得益于美国完备的法律体系及其监督机制,其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目前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可以说还是行政审批式的管理,今后可以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信息、评估等多种方法对高等教育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建立与健全法规体系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我国高等教育需要的质量评估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实践、逐步完善的过程,教育界应投入大力气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也有赖于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外部监督机制。从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但仍有待进_步完善,特别是要建立并规范外部监督机制。对于社会评价监督机制的引入,美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除了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外,媒体监督机制也对促进美国高等院校和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美国诸多媒体评价机构中,持续时间长而且极具重要影响力的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它根据卡耐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对学校进行分类评估和排名,每年一次,让大学排名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质量报告,成为一种对高等教育机构运行过程有效监督的模式。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资产清查 监控与考核
对国有企业改制有多种理解:改变企业形态,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的基本制度,更广义的企业改制还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的广泛变革,如改变经营者激励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它往往是企业改制的诱因或结果或条件,与企业改制密切相关,是进行企业改制时,尤其是以激励效应为主要目标的改制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制对内部审计的依赖
(一)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正符合企业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审计开展工作的能力、取得的效果及发挥的独特作用都是外部审计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所不能代替的。
(二)新会计法作为重要突破之一,就是它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还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予以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改制后,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位负责人均强化了对内部审计的内在需求和依赖。
(三)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员流动、资产重组等现象会随时出现,保全国有资产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这时就需要内部审计为企业改革保驾护航。
二、国有企业内部改制中审计的功能
国有企业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是改制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一。在改制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企业改制辅助决策功能作为现代企业家的参谋和助手,审计部门应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拟定,供改制领导小组决策。企业改制必然涉及到资产重组,公司改制组、企业兼并和破产是资产重组的三种主要途径。重组方案的拟定,公司制的改制,都必须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整体资产与分立资产严格划分出来。而重组过程中的资产价值量、负债情况、购并、破产中的资产处理、资金运用等都离不开审计,审计在企业改制特别是在资产重组中具有当然的辅助决策功能。同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离不开社会中介,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对社会中介机构负责,又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企业改制的目的,又要照顾改制企业的历史,还要考虑拟请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信誉。所以,审计部门要进行组织协调、统筹兼顾。
(二)资产清查与准资产评估功能企业改制,首先要做到对家底心中有数。财务部门是遵循历史成本法的会计原则进行反映的,出于种种原因,有些资产的价值背离、历史包袱、企业潜亏依然存在。审计部门在企业改制过程,可发挥其资产清查与准资产评估的功能。在企业清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明确审计目的、对象和范围、选定资产清查审计基准日、拟定资产清查审计方案、核定资产、提交资产清查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同时,债务重组的经济裁判功能资产重组必然引起债务重组,而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债务负担重,相互影响牵连。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审计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债务重组可以起到经济裁判的作用。
(三)管理咨询与促进管理功能在拟定企业改制方案时,内部审计要对被改制企业的产品发展、行业方向、发展规划的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会计制度设计进行论证咨询,尤其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发表审计意见,促使改制企业按公司制进行规范运作,做到管理科学、责任明确。
(四)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功能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后,要求企业改制领导小组要转变观念,摆脱工厂制的一些束缚,按照新的机制塑造新的制度,进行合理科学的制度创新。审计部门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方面,尤其是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会计制度设计和监事会功能与职责制度设计中将起到咨询、评审、检查的作用,对于加强内部审计,进行制度创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企业改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公司化改组、资产重组时,哪些资产、何种债权、债务进入拟成立的公司都需要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分析、研究、辅助决策。同时对改制企业以前年度的经营业绩和资产的有效性,资产剥离的合法性,拟成立公司的经济预测,审计人员都要严格监督控制,保证其真实合法。另外,作为审计部门,要维护股东权益,特别是对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的有关财务指标和信息要公正披露和揭示,不能存在重大遗漏、虚假或误导股东,保证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财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具有准社会公众功能。
(六)会计准则的协调与会计处理的指导功能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尚存在许多差异。在处理跨国间会计业务时,这些差异及区别会导致一个公司按不同的会计标准处理而产生不同的财务状况及成果。所以,对于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中的外资嫁接改造,借壳上市需要会计、审计专业人士进行合理协调,找出差异,分析并缩小差异。对于国有企业改组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处理,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与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问题,都需要审计的协调和指导。有的要“调表不调帐”,有的要通过会计分录调整有的要作损益处理,有的要作资本公积处理。所以,审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指导改制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恰当地会计处理,推进整个改制工作进程。
(七)资本经营的监控与考核功能随着企业公司化改制的完成和资本纽带的建立,必须建立相应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资本经营责任制和监管体系。要防止资本经营责任制和保值增值考核流于形式,审计部门要通过建立严密的经济技术指标体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制度,加强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包括监事会在内的监管体系,对经营者实施严格的监督和考核,确保资本保值增值。
(八)经济预测、分析与评价功能资本营运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审计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投资项目、经营状况有一个全面的审计评价。通过审计评价,使投资者全面了解公司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获得完善的金投向,运用现代审计手段,加强预测、监控与评价,促使其提高资本营运水平,达到企业改制良性发展的目的。
三、内部审计如何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作用
在国企改制和发展中,内部审计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一)在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中发挥维护作用。内部审计要在企业转轨和改组改制中发挥维护作用和监督功能,使国有资产不因改组改制而流失。凡是涉及产权变动的企业,都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进行审计,既积极促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又努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避银行债务及国家税款的行为,保护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权益。在那些利用债转股来进行资产重组以降低资产负债率和成本的企业,内部审计要认真审查债务的真实性和转股的正确性,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管理控制作用。在企业管理中,要重点抓住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中又要始终抓住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两个重点。内部审计在财务审计过程中,针对发现的成本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作用。要提出加强成本管理的适时控制、反馈和如何降低成本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提出如何降低资金筹措成本,提高对外和对内投资效益、加速资金周转增加现金流入的意见和方法。对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促进本单位从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入手,找准影响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出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