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钢琴表演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 键 词:钢琴艺术 表演 时代化 个性化 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转贴于
“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 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 冯效刚 人民音乐 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 音乐探索 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 《卡里哥纳》H·里曼著 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 第4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表演艺术;显现;实践意义;身体美学;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西方传统的哲学美学以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割裂了精神与身体的联系与互动关系,遮蔽了人的身体,漠视身体的存在,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身体问题在哲学、艺术学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必然关涉到作为感性学或者感觉学的美学,因为身体不仅是感性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还有感觉机能。身体美学正成为美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身体最重要的审美表现是在各种形态的艺术之中。有些艺术样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身体的运动,如舞蹈、杂技、戏剧、歌唱等;有些艺术样式虽然不是身体的直接呈现,但也表述身体的活动和感觉,如文学、音乐等。为此,我们从身体美学的观点出发,就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主客二分与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音乐表演临场状态的“心斋”、“坐忘”;音乐表演中身体的实践性,不断完善性;吸纳庄子谈艺寓言的思想精髓等问题作探索性的阐述。
一、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
“身体是人之为人的奥秘所在。身体不仅是每个人的个性及其社会存在的奥秘所在,也是社会和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①人类的身体是音乐表演艺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音乐表演艺术是生理性、物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有机统一。身体也是艺术美尤其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美的中心。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关涉人的身体,音乐表演艺术亦如斯。“声乐的‘乐器’就在人体之内,腹腔、胸腔的气流推动声带振动发声。演奏古琴是手指直接拨按琴弦,通过人体的一部分对乐器直接操作发声。管乐器亦有唇舌直接与乐器接触控制声音的变化。至于提琴、扬琴、鼓锣等乐器由演奏者通过某种工具接触乐器发声。而钢琴却由人体外沿的最前端——指尖接触乐器机械系统延伸——琴键,再通过机械系统对力的传送,由琴槌击弦才能有琴弦振动发声。”②在此,细致地描述了身体系统在声乐、器乐表演中的运动状况及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人说,中国是身体美学的故乡,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主客两分的意识美学在中国并不占主流地位,而中国美学非常重视身体践履,注重身体力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美学就是直接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在哲学、美学及艺术的广阔领域内,儒家、道家、禅宗的论著中,诗论、文论、画论、乐论的典籍中身体与万物的相融、相关屡被提及,可谓洋洋洒洒。在中国古典乐论、唱论中就有大量的关涉人的身体的话语。如《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这里,除了情感表现形式的不同情感强度的递增外,还涉及到中、言、嗟叹、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等身体在情感表达中的运动形态。中国古典唱论中对歌唱时身体的口腔、胸腔、运气、体态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惟人之声亦然。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牙齿唇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启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所以欲辨真音,先学口法。口法真,则其字无不真矣。”③可见歌唱对身体运动系统的严格、细致的要求古已有之。
不仅中国古典唱论、乐论对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给予高度的重视,更有当代中外演奏家、教育家从身体美学的高度对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给予系统性的关注与论述。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的《琴法篇》、《琴艺篇》中辟出专门的章节论述钢琴演奏中的身体运动问题。他在《初版自序》中提出:“在‘琴法’(技术)这一子系统内,又分为‘外’与‘内’两个更小的子系统。所谓‘外’,是可以通过五官感觉或观察的‘外向功’,即包括指、腕、臂、身在内的动作系统。所谓‘内’,指无法用五官观察,却只能通过静观自身获得的‘内向功’,即包括耳、心、气、神在内的感知系统。本书‘琴法篇’,其中‘指、腕、臂、身’探讨‘外向功’,‘耳、心、气、神’探讨‘内向功’。就内外关系而言,内向功是钢琴演奏的本性及根源,因而是体;外向功是钢琴演奏的运动及过程,因而是用。”④赵晓生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精髓及丰富的身体美学的资源,吸纳了当代身体美学的观念,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钢琴整体系统演奏法。
从上述挂一漏万的引述中,我们可以悟到身体是音乐表演艺术的基础,身体意识是音乐表演艺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当代条件下,将被遮蔽的予以显现;被忽视的给予重视;被漠视的加以关注,使身体在音乐表演艺术的范畴内予以本质还原。
二、重视音乐表演临场状态的“心斋”与“坐忘”
音乐表演临场的身体状态是音乐表演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也是动态的、不间断的、充盈着生命活力的音乐表演的起点和过程。在这里,古今中外的演唱家、演奏家、音乐表演理论家均十分重视临场演唱、演奏前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表演氛围与演唱演奏的气场。古代的古琴演奏家讲究在演奏前焚香、宽衣、沐浴,以使生理与心理得到放松,融入演奏的氛围中去。作为现代演奏艺术家,自不必像古代古琴演奏家那样焚香、宽衣、沐浴,但是临场对身体,对心理的调适的道理是相通的。布鲁瑟尔女士在《练琴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了身体的伸展,深呼吸,以多种方式放松身体。因为整个身体的灵活对于感觉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伸展的时候充分呼吸,呼吸运动可以使体内的空间更加易变,那么器官就可以更加自如地扩展和运动。于是,音乐的振动就可以通过器官更加自如地传导,使你和你的演奏或演唱更加完美结合,实实在在地产生出更加全身心投入的声音。”⑤赵晓生也在《钢琴演奏之道》中提出了临场的心理准备、技术准备、体力准备。提出要克服过度紧张,大脑空白,怯场,希望超水平发挥,过分注意场内观众的反应,怕出错,缺乏演奏欲望等问题。并提到练习静气功,以排除杂念,使全身放松,呼吸均匀,提高自控能力。
在演奏、演唱的临场身体调适,心理调整方面,庄子关于“心斋”与“坐忘”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于表演艺术有价值的身体美学资源,值得我们体悟。去杂念的虚静的心境便是接纳生动的、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丰盈的音乐表演的最佳临场状态。
三、突出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性
身体美学就是实践美学。实践的身体是美的起源,身体美学与实践美学是对同一种美学的不同的命名。“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实践性、操作性,重视对于身体的训练、磨砺和塑造,将美学理论与身体实践结合起来。而这一点是基于他对身体与感觉的一体性、交互性的体认。”⑥作为表演性的身体美学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是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艺术样式。它的基本技术的训练;心身一体性、交互性的磨砺;人琴合一,超越演奏、演唱的表演至境,都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坚韧的训练、磨砺和塑造,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总体来说,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性有下面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表演者有意图的身体运动系统的运动操作乐器的操作性。这说明音乐表演艺术的可操作的实践特性。而不是纯理论性的,认知性的艺术门类。其次,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是长期的。每一件乐器的基本技术的掌握都需要反复的学习,演练,在克服种种不正确的动作,习得正确的技术动作并不断加以巩固后,才能成为定型的技术动作。音乐表演的基本功训练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功夫。只要你还从事这项工作,基本功的训练就一日也不可停止。再次,音乐表演艺术是不断完善的。每一次的表演过程都是动态的、鲜活的,同时总是留有遗憾的。没有十全十美的音乐表演。因而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因为没有绝对完美的表演而影响人们对音乐表演至境的追求。每一次有追求、有目标的实践不是原地转圈,而是向着人琴合一,心手相应,技进乎道的境界的执著的奋进。
四、结语
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身体问题在哲学美学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实践的身体美学的一个分支的音乐表演艺术,身体问题的显现,是对西方主客对立二元论哲学遮蔽身体、忽视身体的反拨。也是以身体为乐器,以身体的运动系统操作乐器,身心一体的音乐表演艺术的身体意识,身体观念的昭示。这必然涉及音乐表演艺术对身体整体观念的认识与实践。在诸如高扬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重视演奏、演唱的临场状态;突出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性、操作性、不断完善性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导我们积极吸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美学的资源,如庄子谈艺寓言中的“心斋”、“坐忘”,得心应手,心手合一,技进乎道等思想精髓,从而实现音乐表演中的人琴合一,心物相融,超越演奏的至境。(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②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年版,第33页。
③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第208页。
[关键词]钢琴表演;视觉艺术;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1-0054-02
[作者简介]孙昊(198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视觉艺术的设计符合大众的直观感受,通过视觉的刺激为大众带来美的享受,钢琴表演实现多重感官的调动,让观赏者能够在视觉享受的同时聆听更为丰富的音乐表现,感官的表现让观赏者感受到更多体验,将钢琴表演艺术的丰富情感充分的呈现出来。因此,注重深入地挖掘钢琴表演中的创造性元素,发挥视觉艺术的优势性对于大众审美需求的满足、情感认知的满足和社会文化的推动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视觉艺术在钢琴表演中的体现
视觉艺术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1]。视觉艺术在钢琴表演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台整体的设计、表现设计的现代感和音乐现场表现的凝聚力。三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关系,视觉艺术只有渗透到钢琴表演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充分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大众对于钢琴表演的情感共鸣,展现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一)舞台设计多元化
尽管大众对于钢琴表演的最直接的感受体现在对音乐的解读上,但是以舞台设计和舞台的表现为主要呈现的视觉感受更能够引导大众对钢琴表演作出感受和判断。钢琴表演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达,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形式,实现了音乐和现实的沟通。视觉环境下舞台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大众的文化沟通、情感交流。舞台的设计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舞台布景、灯光的设计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人们不仅仅可以听到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更能够看到音乐的内容。舞台的设计能够加强人们的情感共鸣,感受到钢琴表演中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表演设计时代感
钢琴表演起源于西方,在艺术表现面前,音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表演艺术的现场魅力。视觉艺术在钢琴表演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表演设计,表演者能够通过肢体语言,透过演奏情感的投入,带动起观众的情绪,掌握钢琴表演的整体节奏。观赏者的主观感受很容易受到表演者的影响,因此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地融合更多的传达音乐的内容,表演需要融入具有时代感的设计成分,融入新的元素,实现在视觉艺术上的大胆设计,感受不同文化成分的现代呈现,带来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的钢琴演奏。
(三)音乐表现的融合
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在音乐的设计和表现上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视觉感受需要通过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力带动现场的气氛。音乐的表现体现在演奏过程中对于钢琴艺术的大胆表达,把握视觉艺术这一媒介,实现对音乐的认知。钢琴艺术的表现不仅仅可以从艺术场所中看到,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趋向于感性的审美倾向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音乐的艺术表现实现了和现代媒体的融合,大众的接触范围更广,审美认知也更贴近与大众的生活感受,视觉艺术和钢琴艺术所要传达的理念得以更多的传播。
二、视觉艺术对钢琴表演的现实价值
视觉艺术对于钢琴表演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视觉艺术的融合实现了钢琴表演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满足了现代人多重的文化需求,更是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积极的推动性作用。在表演细节中关注视觉、听觉的融合,在音乐表达中感受传统和现代的交流,深入的挖掘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可能性,体现钢琴艺术的现实价值。
(一)审美价值的实现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上来说,钢琴表演的审美价值体现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的表达,整个舞台整体的表演环境都被纳入到审美呈现上。钢琴艺术的美学理念正在不断地深化和转变,满足不同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从多重的感官体验了解艺术的内容,这是钢琴表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审美价值包含音乐的旋律美,更是体现在艺术呈现的美感上,实现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完美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钢琴演出的表达。钢琴表演的视觉呈现将审美价值从娱乐性带入到感性思考的艺术层面,实现了对大众审美价值的导向,更加关注钢琴演奏的本身,更加关注现实的艺术需求。
(二)情感价值的体现
钢琴表演所要表现的是音乐的情绪,音乐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正是对大众情感重要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价值呈现需要通过视觉艺术来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音乐的多元化呈现创造了更多的艺术价值,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媒体传播。钢琴表演被加工和创作,实现了艺术作品的呈现,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由于钢琴表演的大众化程度的提升,人们的情感共鸣变成为了普遍的认知行为。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整体氛围的营造更能体现文化的情感价值,通过钢琴艺术的视觉呈现真实的抒发内心的情感,让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更加的丰富,从而主动去探寻生活的美好,舒缓压力,实现情绪的释放。
(三)文化价值的丰富
钢琴艺术的创作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音乐艺术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需要实现具体化和生动化的展现。视觉艺术的渗透能够实现钢琴表演的形象化和生动化,充分的调动大众的文化情感,主动去了解钢琴表演这种艺术形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欣赏角度。钢琴艺术中视觉艺术的渗透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和促进,以更加适合大众的文化形式去引导大众的审美和情感取向,充分地实现钢琴艺术的文化价值,将钢琴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起来,可观可感可听,提升钢琴艺术的发展空间,丰富大众的艺术文化追求,碰撞出更多艺术的火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艺术对于钢琴表演的促进和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未来钢琴表演的艺术表现更是要充分的考虑大大众的观赏心理,以强烈的艺术追求和深刻的社会文化责任提升艺术的表现力,将钢琴艺术的内容和表现丰富起来,为大众带来更多的艺术大餐。视觉文化和钢琴表演的融合实现了音乐艺术的抽象到具体,实现了艺术表达的内敛到丰富,将饱满的艺术情感和艺术表达最真实的呈现出来,对于大众文化追求来说无疑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钢琴表演的模式,注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释放艺术的情感表现,推动现代艺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苑丽娟.视觉文化传播之理性思考[J].商业文化,2009(03):128.
[2]岑鹉.视觉文化语境中钢琴表演的现实转向与理想图景[J].艺术评论,2011(07).
[3]陈光.对钢琴表演中的色彩问题的研究[N].才智,2013-10-25.
[4]田钰莹,王立威.当代视觉设计艺术的媒介传播形态探析[J].作家,2013(07).
关键词:钢琴;表演;艺术;放松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20-02
放松技巧属于钢琴表演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技巧。正确有效的放松也被理解为积极休息状态,也就是说能够有意识、巧妙地调节自己身体部位,掌握自己身体,使之处于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实现用力或不用之间的随意的转换。
一、心理调节的放松技巧
钢琴艺术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三百多年之中人们坚持研究钢琴教学,促进其发展。至19世纪末,心理学理论在音乐研究领域途中的应用逐渐被广泛认可。由于人属于音乐的行为主体,对其心理进行研究有利于音乐研究和发展。钢琴也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形式,现在人们对于研究钢琴艺术的心理学内容越来越重视。钢琴演奏的过程之中呈现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变成我们所有演奏者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在钢琴表演艺术中应该战胜自己,消除紧张情绪,这样就已经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在音乐界最常被提及的一个词是“内心听觉”。“内心听觉”是指在人脑思维活动中进行的音乐活动,特别是听觉活动,这门学科涉及到听觉意象等一系列的心理现象。音乐的感知、音乐的记忆、音乐的想象等都属于内心的音乐行为。钢琴演奏是一种对音乐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因此钢琴演奏不仅仅是对作品简单的模仿或者机械化刻板记录的行为。所以,钢琴演奏艺术之中是否存在创造性,这就需要通过了解意象的目的性进行相应的判断。另一方面,优秀的钢琴艺术表演者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以及充沛的情感,这是他们的内在基础。通常表现在钢琴演奏艺术过程之中对想象力的培养以及对情感的激发和控制等方面。充分掌握钢琴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引起想象。例如,钢琴中快速琶音放佛是流水。
在钢琴艺术表演时,需要表演者做到在心里面提前听到将要奏出的音乐,将外化的真是音乐提前在内心世界里面展现出来,充分计划音色、力度以及速度等音乐要素表现,以便自己能够及时调整演奏动作。并且自动调节的行为活动会在不断地重复演练过程中形成心理反射,在以后的逐渐训练过程中一旦触发这种心理反应,演奏行为就成为自然而言的事情。这便是“内心听觉”调整的钢琴表演艺术中音乐效果的过程。尽管演出过程中的演奏者会出现紧张情绪,以及其他的心理变化,但是只要能够理性地对待它,并且有效地运用“内心听觉”的方法,就可以胸有成竹,实现完美的音乐效果。
二、力量运用的放松技巧
钢琴之所以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在于有规律的触动获得声音和旋律,这个出动需要身体中相关肌肉的收缩以及不相关肌肉的放松共同协调完成。这触动就是力量的来源,在力度支配下实现钢琴演奏艺术。如果这种触动不能协调发生,将会导致钢琴演奏中音色的“散”和“虚”、手臂的僵硬、浪费力量等问题。所以要想正确的使用力量,就必须协调身体的各部位,特别是上肢的各部位。首先准备好下键的手指,不可松懈,也不可紧绷造成手指僵硬。然后,手臂抬起,从大臂开始,进而带动小臂和手腕的自然下落,将琴键弹到底为止。这样手臂的重量就能够充分通过指尖传达到键盘之上。确保手指在键盘上面是立住的,这是一种没有键盘支撑手指就会继续落下的感觉。手指在立住以后,需要轻轻晃动手臂来检查是否出现“僵”或者“硬”的现象。需要避免手臂下落之时动作僵硬的敲打在键盘之上,否则发出的声音是“虚”的、“散”的、“死”的。通过正确触键的方法得到的声音是清晰的、明亮的、结实的、饱满的,也就是钢琴教师常说的“通”感和“透”感。这里存在放松度的问题,如果过分追求放松的感觉,就会导致手指松懈、发音“虚”等现象。因为过度放松,导致力量没有通过手指传达到琴键之上,所以不仅发出好的声音,而且快速弹奏时还会出现音值不平均现象。相反,用力过度,整个手臂连同手腕又会僵成一体,导致声音发“死”,缺乏灵活性。在进行钢琴表演的时候应尽量杜绝这两种情况,力量的运用因注意的要点是:切忌完全放松,切忌胡乱用蛮力;必须要实现紧张和放松的统一,实现“力由心生,收放皆自如”的效果。
三、手指关节的放松技巧
演奏钢琴乐曲不能总是将手臂高高抬起,手指应该在大多数时候保持在键盘上的自然支撑。这就需要手指各关节在弹奏时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指尖到指根一共具有三个关节,在运用手指关节弹奏时,不论何种触键方式都应该保证一二关节支撑。关节放松的技巧关键在于指根,也就是掌关节,它的运动方式有两种,即“高位置的触键方式”与“低位置的触键方式”,或称作“高抬指”和“贴键”。根据笔者总结,在高琴表演艺术中要想做到手指关节的放松,对于初学者可以着重进行“高抬指”训练。这种方法有利于掌关节充分的伸展,锻炼了掌关节的灵活性;另一方面,通过抬高手指,然后迅速的下键,这种方式能够锻炼手指自身的爆发力、独立性以及支撑力。这种锻炼过程中需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认为过高的抬起手指能够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这往往会适得其反。过高的抬起手指会导致手指的僵硬,不能很好的控制下键,造成音色的“散”。用运动员百米跑打比方,并不是说蹲得越低就可以跑得越快,相反还会影响到跑步的质量。任何训练都应该遵循适度原则。在实际的演奏中,“贴键”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指法能够实现对手指的精确控制。当需要一定爆发力和支撑力的时候,贴键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控制键盘,才能够再出建的时候更加准确的控制音色。
总结:只有很好的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心理调整和锻炼,才能够实现钢琴表演技术水平的提高,二钢琴表演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将有利于钢琴艺术为更高层次的情感表现提供坚实技术支持,是学生能够在身体协调、心理健康、心态积极的最佳状态下发挥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红颖.“张弛有度、游刃有余”――谈钢琴演奏中的放松技巧[J].电影评介,2009(03).
[2]陈东.高师钢琴基础课教学初探[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3]董艳国,李庆利.浅谈放松是提高滑速的重要环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钢琴演奏;演奏者;表演练习;表演心理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86-01
钢琴表演需要具备演奏技能和心理技能,两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有灵魂的,不但能够完美的呈现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还可以让欣赏着产生无限遐想。因此钢琴演奏者要想把一首作品完美的演奏出来,除了要将演奏技能掌握的精准到位外,还要用心灵去感受作品的内涵,获得准确的表演心理。只有将手指与心灵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将优秀的演奏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才能使演奏者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在现实中,很多演奏者平日里将演奏技能练习的没有任何瑕疵,可是在台上却由于心理压力大而怯场。为了能够适应台上演奏的方式,演奏者在平时就要多进行一些表演练习,锻炼自己在台上能够心态平稳的进行演奏。可见培养钢琴演奏者在表演中的心理素质,必须从表演练习开始做起。
一、表演练习要勤奋
俗话说,“成功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多钢琴家之所以成功,都是靠勤奋练习钢琴表演来实现的。不断的表演练习不但可以让钢琴演奏着熟练掌握作品的演奏技能,还能排解演奏者的紧张情绪,提高了演奏者表演时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演奏者除了对演奏技巧加强练习外,还要勤奋练习钢琴的演出练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一)对演奏技巧进行训练
演奏者如果对自己的演奏技巧十分的自信,就不会有紧张的心理压力。钢琴演奏虽然包含较高的技术含量,但是演奏者心理素质能力往往会影响演奏技术的发挥。因此演奏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能的同时,多参加一些钢琴演出活动,丰富演奏者的舞台表演经验,准确抓住表演作品的思想内涵,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形象完整的展现出来。对于训练中的一些不足,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练习。
(二)对演奏环境学会适应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不可能每次的演出都在同一个表演环境里完成,周围环境的变更和差异也会对演奏者造成一定的不适应性。一些还处在钢琴演奏练习阶段的人,演奏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钢琴演奏心理。钢琴演奏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技能,任何一个细小的瑕疵都会影响表演的整体效果,在演奏表演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突发状况,因此针对钢琴演奏者来说,要具备丰富的台上演出经验,锻炼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让自己的演奏技能能够稳定的发挥。
二、表演心理的培养
(一)紧张心理的调节
对于任何一个演奏家来说,都不可能在演出一开始就能控制住局势,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紧张情绪。紧张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立刻消失的,它需要用平和镇定的心理将其溶解稀释。因此身为一名演奏者来说,当出现紧张的心理时,不要慌乱烦躁,要与它和平相处,并逐渐用积极的紧张心理将这种消极的紧张心理替代。演奏者一旦拥有积极的紧张心理,就会体现很强的表现欲,演奏者在兴奋的心理状态下,甚至可能会激发一些表演灵感,进而为听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二)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能够增加一个人的勇气和胆识,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拥有良好的自信心是演出成功的关键。而自信心的培养是需要演奏者具有渊博的钢琴知识和丰富的表演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内涵,将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精神演绎的惟妙惟肖。可见,自信心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增强表演欲望
对于一些成功的钢琴表演艺术家来说,他们在每一次的表演过程中,都能够保持一种强烈的表演欲望,有着无限的表演激情,凭借自身对表演作品的理解和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能,将艺术作品中的精华演绎的相当准确到位,让听众在享受超级音乐盛宴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每一个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充足的自信心和完善的心理调控能力贯穿整个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表演欲望的强烈冲击下激发出无限的活力,把听众吸引到演奏作品中来,带着听众随着演奏的乐曲一同走进作品中的理想世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者演奏技能能否稳定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演奏者首先就要从平日里做起,扎实的掌握钢琴演奏技能,以此来增加演奏者的自信心,并培养演奏者调节心理素质的能力,让其能够将紧张的心理进行技巧性的转换,加强演奏者的表演欲望。因此,拥有坚实的基本技术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表演能够完美展现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程白珊译.钢琴演奏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关键词:钢琴表演;心理调控意识;艺术
艺术表演行为是心理活动的直接体现,而心理活动又直接受大脑控制,人的所有行为活动会令大脑产生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则会主导意识。在钢琴表演时,表演者的演奏行为也是基于大脑控制的,同时表达出思维活动,各种心理变化也会在手指与琴键的碰撞中展现出来,所以钢琴表演者应当强化自身的心里调控意识,以最贴合乐曲风格的状态进行钢琴演奏表演。钢琴演奏作为一种艺术表演,钢琴艺术是与演奏者心理活动相应的,每个琴键的跳动都凝聚了演奏者长期的联系,钢琴演奏并非是固化机械的弹奏,而是长期以来心灵与艺术间的桥梁,只有把自身融入到演奏中去,才能够称得上是喝个的钢琴表演者,表达出极富艺术张力的乐曲演奏,通过感染力打动听众。
一、钢琴演奏的心理感受
钢琴演奏的重点并非简单的建立在演奏者的弹奏技术上,同时也与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具有着直接联系。在钢琴演奏的全程中,表演者的心理活动会收到外界环境的扰动,这就需要他们持以坚定自若的内心,善于应用巧妙的演奏手法,跳脱出环境的烦扰,令全身心沉浸在艺术演奏中。为达到这一状态,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强的自信心,然后充分发挥自身对于乐谱、乐章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灵活的表达乐谱内容,令钢琴演奏更加生动鲜明。钢琴表演中心理感受的表达同样也是演奏者的心理动态,融合了演奏者的理性与感性思维。并且在演奏过程中,会一定程度的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并萌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但是演奏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专注度能够减弱外界环境的影响,给予听众更贴合演奏者艺术修养的听觉感受。钢琴演奏具备更多二次创作的表达,而心理活动是催动表演者充分利用钢琴技法进行表演创作的源头,也是表演者艺术修养的直观表达,也证实了音乐艺术是基于演奏者主观意识的创作过程,也融入了一定的艺术性,使得音符传良了起来,融合到了整体表演中,实现整个表演过程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钢琴的演奏表演是动态的,结合了表演行为与表演心里,只有感同身受的融入表演作品中,才能够领会其中奥妙,才能够刚收到钢琴演奏作品的唯美艺术感。因为钢琴乐谱作品创作于不同的年代,乐谱背后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需要演奏者通过自身的艺术理解、感受进行表达。所以甘勤演奏表演之前,还要充分的掌握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掌握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切实的思想感受,掌控作品含义与艺术倾向,最终展现出作品的艺术形态,达成二次创作的演奏。
二、钢琴表演的心理体验
钢琴演奏的心理体验是基于演奏者切实的感受,人的所有思维意识都来源于切实的体验,并且看到领会环境的表现,并对思维认识逐渐延伸发展的过程。钢琴演奏表演具有层次性,对于原有钢琴作品基于主观形态进行糅合创作,并且在心理感受体验之上结合演奏技巧进行表演。在钢琴演奏中,还要令自身对乐曲的直观体验与长期演奏的间接经验相结合,揣摩作品相应的音乐艺术分为。钢琴演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影响,例如钢琴的印制、舞台节奏感等多种条件都会直接影响钢琴演奏的表达效果。演奏者还可以基于乐曲主题进行想象,表演出更具艺术想象力的作品,加以想象还能够减弱演奏者的心理压力,避免收到外界多用因素的影响。
三、钢琴表演的心理调控
在钢琴演奏表演中,不论是演奏者对于乐曲本身的感受力或是对键盘触感的敏锐度、对乐曲本身的体会都能够影响演奏者的心理活动。甚至能够说钢琴演奏的心理活动,是主导演奏者演奏风格的重要因素,对演奏不同风格、内容的作品都具有主导意义。所以真正影响到表演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便是演奏者的心里调控。所以在演奏中对潜意识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演奏者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来演奏钢琴,真实的表达出乐曲的走势与情感,将曲谱中的所有细节展现出来。钢琴表演应当首先做到自身受到感染,然后才能够领会乐曲更深层的艺术内涵,并强化表演中对乐曲的控制,利于展现出更具影响力、感染力的钢琴演奏,发挥出更具艺术性钢琴表演。
四、结语
本文就钢琴表演过程中,演奏者对于心里调控意识展开了分析研究。当钢琴演奏者加以对自身心理的良好调控,才能够稳定的表达出自身对乐谱的艺术理解,并展现出自身较强的心理素质,实现自身表演艺术水平的提升。
作者:张译心 单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马森的话很清楚地点明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是由于人在情感上有“诉说”和“诉求”的本能与要求。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一个平凡的人能在文化的长河中超越时空,最终成为卓越的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有两个:一、他对世间事物有“独特”的看法与感受;二、他有能力借着自身有限的肢体把自我的看法与感受 “完美透彻地”表达出来。而经典艺术的价值,便在于它们都具有精致完美的因素,能表现出创作者的人格及精神和传达给人们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气氛,并使人们能不断从中解读、诠释出艺术的灵感。这些因素使得经典演出或演奏能历经时间而屹立不倒。
一般来说,钢琴演奏家在演出或比赛时要做到心理放松,不要紧张,但是事实上,不论弹奏或演奏都需要心理和精神上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这时最需要一种全神贯注的兴奋状态,才能充满感情地把乐曲忠实、完整地演奏出来。永远都要记住,对于观众来讲,演奏只有一次,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在音乐技巧的展现上,还是现场气氛的传达上,都是要充满变化的,演奏者如何完整地掌握一首音乐中所有音色、音量、速度及情绪上的多重变化,并完整地传达给听众(观众),不使它们支离破碎、互不连贯,就需要一个良好有秩序的练习实践过程。由养成的”好习惯”去达到“清晰完美”呈现自我理念的目标,这是一个理智、明智并且要经过漫长的研究练习的过程。
钢琴语言表达的技巧性
如何在钢琴上获得理想的音色艺术,是平时教学和训练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理想的音色是指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高超的弹奏技巧,并在理解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弹奏出来的良好的声音效果。
当我们欣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与肖邦的《练习曲“革命”》时,所获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幽雅静谧,后者激越铿锵;前者使人迷茫遐思,后者令人慷慨激昂。不同情绪的音乐对人的感染如此之强烈,作用如此之悬殊,实非语言所能表达!这里除去演奏的速度、力度等因素之外,产生这两种不同音乐效果的另一种重要因素便是钢琴演奏者对于钢琴技巧、音色的处理和运用。所以说,音色是钢琴描绘意境、渲染情绪、揭示音乐内涵、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弹奏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色彩感觉、艺术造诣的重要标准。
完美地演奏一首作品的要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上对乐曲的练习已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二是对乐曲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即通过对乐曲音乐风格正确的、有针对性、有要求的长时间反复练习后所形成的自信;三是心理上处于非常健康的状态,所谓健康心理状态,就是有决心、信心、恒心以及台下学习时的虚心和台上演奏时的“傲心”,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才能做到在相对紧张兴奋的状态下轻松地完成一首乐曲。
马太指出,钢琴演奏者要达到技巧和音乐的紧密结合,首先应认识到实现成功演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他认为,成功的演奏可以被分解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第一种是对将要演奏的音乐进行理解和构思的纯粹脑力的活动;第二种是把这种构思传达给他的肌肉的活动。这种活动要通过从钢琴中发出需要的声音来完成,也就是通过演奏者肢体的某些部分作用于钢琴琴键来完成。如果要实现完美的演奏,以上两种活动必须都是成功的。第一种活动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对音乐的洞察力,即对音乐的感觉力,这是作为钢琴家应具备的才能;第二种活动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对乐器的驾驭能力,即恰当的演奏技巧,这是作为演奏家的经验处理能力。这其中包括:每个音、每个声部的色彩层次以及各个乐句在演奏作品中所占的位置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音符的前后关系;重点段落在哪里;所弹奏的主体基调是优柔还是刚猛;乐句的划分和在何处呼吸;音乐中各段落的情绪和风格是强烈还是舒缓等,都要了然于胸。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钢琴演奏中,只有处理好从乐感到手指触键以及手腕、手臂、肩、上身乃至腰部和全身部位整体的统一协调关系,才能在演出或比赛中得到技术的完美展现。钢琴演奏技巧与水平的提高又为音乐更高层次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储备,从而达到在胸有成竹的心理状态下,运用钢琴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富于戏剧性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能更深刻、完美地表现出钢琴音乐的魅力。
气氛依托于感情与技巧的有效统一
在实际演出或比赛时,需要有两种能力的相互配合和依托,才能更好地营造出成功的气氛:一是完善演奏家的技巧和身体的训练;二是积累音乐家的情感智力和营造气氛的经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论戏剧艺术中的各种流派》一文中提到过两种表演艺术。 “体验的艺术”与“表现的艺术”。第一种艺术是由对这体验的生动记忆做基础,或者甚至是纯理智地构成一个表演过程。第二种艺术由直接的感情做基础。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实际上也存在着类似的两种表演类型。
事实上,体验派艺术与表现派艺术只在纯粹的理论形式上单独地存在。在实际的艺术实践中,表现艺术常常闯入体验艺术,而体验艺术也会在瞬间闯入表现艺术。就在体验派艺术与表现派艺术合流时,感情因素与理智因素达到了统一,从而形成最有效的演出氛围――与观众(听众)感情互动,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演出气氛。
音乐是需要表演的艺术,而表演是一种创造,感情和理智都是参与这种艺术创造的行为。不仅在钢琴演奏艺术中,甚至对于所有的艺术表演,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的特点是:在表演过程中把深刻的创作热情与理性的、深思熟虑的自我控制结合起来,关于这点,奥地利钢琴家巴杜拉•斯科达在《论钢琴的音乐解释》中说:“一个人可以全神贯注地投入演奏,但在内心深处必须有一种不能动摇的控制功能,否则感情会溢出理智所设置的堤岸,使演奏不够专业标准。”纵观20世纪伟大的钢琴大师里赫特、霍洛维兹、鲁宾斯坦,无一不是奉行感情与理智相统一的美学原则的。这样的演奏才是力求真与美的交融,力求二者高度和谐的综合,而没有顾此失彼的遗憾。
音乐应该是善于表现感情并与听者互动的艺术。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前年,《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用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坚实的音乐技术,才能胜任钢琴音乐的演奏要求。演奏作品时,内心的歌唱要有丰富的感情、动人的音色、自然的语调语气、连贯流畅的旋律线条、悠长的气息及合理的呼吸。内心情感的完美抒发,才能带动钢琴演奏技巧,音乐才有生命活力,弹出来的音色才会有灵性,才会声情并茂,打动听众。 可以说,具有高素养的音乐演奏才是最接近抒情的。为了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在演奏中,我们注入大量的感情因素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这种提法,把感情仅仅看成是某种抽象的感情形式,我们必须看到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具有个性和时代性,而这些需要我们用理智的头脑去思考、分析。
演奏作为二度创造,仅有技术的展现、理智的分析和对原作的忠实显然是不够的。在客观理性地研究作品的同时,我们必须与自身的创造个性相结合,注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赋予音符以生命,才能圆满完成演奏的艺术使命。
演奏者的创造,首先要求演奏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不能把音乐演奏变成一种毫无生气的机械显影,更不能对音乐作品采取消极冷漠的旁观态度,因此演奏者必须把每一次音乐表演都作为一次再创造,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才能。演奏者对音乐作品应有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符合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要能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技巧与情感的完美展现,营造出令人难忘的现场气氛,完美的艺术作品才能应运而生。
一、高职钢琴伴奏专业学科定位
钢琴伴奏是从钢琴演奏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合作性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声乐、器乐、舞蹈、艺术体操、朗诵等艺术门类的伴奏,同时也应用于指挥的训练中(由两架钢琴代替管弦乐队)。艺术指导,在国外通常称之为“Coach"或者“VocalCoach",一般是指“声乐艺术指导”,其内容职能有别于单纯的钢琴伴奏。我国经常把器乐伴奏和声乐伴奏统称为“钢琴艺术指导”,或者直接简称为“艺术指导”。“Coach"有别于钢琴伴奏“PianoAccompaniment"。钢琴伴奏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术语,而钢琴艺术指导则更偏重于“指导的功能”。钢琴伴奏与艺术指导(或称音乐指导),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职业。钢琴伴奏是纯演奏职业,艺术指导则主要是教学职业。钢琴伴奏与钢琴艺术指导是两个内涵与外延都有所区别的称谓,一个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一定是一位好的钢琴伴奏,而一位钢琴伴奏却不一定能称得上是合格的钢琴艺术指导。从事钢琴艺术指导工作的人,不仅需要有全面的演奏能力、包括弹奏能力、视奏能力、移调弹奏能力,还需要有相当强的合作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良好的音乐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优秀的艺术指导不仅琴艺高超,而且还通晓伴奏对象的艺术特性,在艺术上(作品风格、音乐处理、表演心理等)可以给学生以指导,补充和完善主科教学。艺术指导有时也兼任音乐会伴奏,就像足球队的教练兼队员,有时也上场踢,但他的工作内容首先是教练。由此可见“艺术指导”是“钢琴伴奏”专业内涵的外延,艺术指导职业不仅需要高超的钢琴伴奏技能,更需要深厚的理论与文化修养它们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国内外“艺术指导”人才的培养任务大都放在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我国最先开设此专业的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近年来武汉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在本科阶段也设立了此专业。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2009年起,教育部批准了高职开设钢琴伴奏专业,培养高技能型钢琴伴奏专业人才,为更高层次的“艺术指导”专业打下基础,储备人才,逐步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相衔接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
二、高职开设钢琴伴奏专业培养目标及可行性
钢琴伴奏专业旨在培养热爱钢琴伴奏职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基本素质,具有较系统的钢琴演奏与钢琴伴奏知识,掌握钢琴演奏与钢琴伴奏的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好的音乐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符合钢琴伴奏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开设钢琴伴奏专业可行性:
(一)生源充足,师资齐备。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间,中国社会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钢琴一直是社会音乐教育中学习人数最多的,普及性最广、对中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乐器,因此具有非常充足的生源,我国艺术院校的钢琴专业在所有器乐专业中一直是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钢琴伴奏不仅是钢琴专业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同时也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辅修课程。在教学师资与教学条件方面,钢琴伴奏专业可以利用现有的钢琴师资与声乐师资共同开展教学,因此在一般高职院校在教学条件上都完全具备。
(二)适应市场需求,拓宽学生就业面。
钢琴是我国最普及,也是各社会音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门乐器,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最广的就应该是钢琴伴奏。社会各级艺术院团、群众文化艺术单位;各企、事业单位在组织各种文化音乐活动、合唱活动常用到钢琴伴奏,钢琴伴奏能力强的应聘者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各中高档酒店、餐厅、酒吧、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对于具备即兴弹奏能力的钢琴演奏求职者非常欢迎,供不应求;社会音乐培训学校(机构)对钢琴即兴伴奏教师呈不断增长态势。因此,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钢琴伴奏人才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他们不仅可以担任钢琴伴奏工作,同时也能胜任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的工作,拓宽了钢琴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三)促进顶岗实习,缓解高职院校钢琴伴奏师资稀缺。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艺术指导教师,然而要却承担数以百计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伴奏任务,所谓的艺术指导也只是尽量“满足”学生考试前批量的合伴奏。有的院系甚至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完全由钢琴教师临考前临时充当。这种状况下大量超负荷的伴奏工作集中堆积在一起,能应付过去已实属不易,更谈何艺术指导?因此,开设钢琴伴奏专业,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伴奏技能,积累更多伴奏实践的经验,钢琴伴奏专业学生负责声乐、器乐学生的钢琴伴奏,不仅促进学生顶岗实习,同时也能缓解师资的稀缺,使“教、学、做”融为一体,钢琴伴奏专业学生毕业也可接续本科阶段的艺术指导专业。
三、钢琴伴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钢琴伴奏专业就业岗位
钢琴伴奏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社会各级艺术院团、群众文化艺术单位钢琴伴奏岗位;各中高档酒店、餐厅、酒吧、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的钢琴师或键盘手岗位;社会音乐培训学校(机构)钢琴即兴伴奏兼钢琴教师岗位;各企、事业单位文艺专干等岗位。
(二)钢琴伴奏职业能力要求
1.系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综合应用与分析钢琴伴奏作品的能力。
2.掌握钢琴演奏方法与演奏技巧,具有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
3.具有较强的钢琴视奏能力。
4.具有较好的钢琴正谱伴奏能力(五线谱)。
5.具有较强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简谱)。
6.具有钢琴即兴伴奏所需的音乐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7.具备较好的声乐艺术修养,具有钢琴艺术指导能力。
8.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与合作能力。
9.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三)基于钢琴伴奏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课程设置
钢琴伴奏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课程群与实践教学课程群。
1.理论教学课程群可分为3个模块,
模块1: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与音乐术语;具备较强的音乐听觉能力、视唱与读谱能力;掌握较扎实的键盘和声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设置:乐理、视唱练耳、键盘和声。
模块2:具备较全面的音乐艺术文化修养,熟悉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掌握创作歌曲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能力。课程设置:中外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艺术概论、歌曲作法。
模块3:了解钢琴艺术发展史及名家名作;熟悉中外经典声乐、器乐钢琴伴奏,能对其音乐背景、风格、技术特征进行解析。课程设置:钢琴艺术发展史及作品赏析、钢琴伴奏精品赏析
2.实践教学课程群可分为4个模块。
模块1:具备正确的钢琴演奏方法与技巧,能演奏中高级程度的中外钢琴曲。并具备钢琴合奏能力。课程设置:钢琴演奏课、钢琴合奏课(四手联弹或双钢琴)。
模块2:具有较强的钢琴正谱伴奏能力。具有钢琴伴奏作品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正谱视奏与自弹自唱能力。与声乐或器乐进行合作的伴奏能力。课程设置:正谱伴奏课。
模块3:具有较强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灵活掌握为简谱歌曲配弹伴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即兴为简谱歌曲进行钢琴伴奏,并与声乐较好的合作。掌握灵活的移调能力。掌握流行歌曲钢琴伴奏的风格与技能,具备自弹自唱能力。课程设置:简谱钢琴即兴伴奏课
摘要:《勃拉姆斯叙事曲d小调叙事曲》作为勃拉姆斯创作早期最先尝试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之一,是勃拉姆斯创作早期的作品。米凯兰杰利于1981年在瑞士现场录制的视频资料是现存极少的《勃拉姆斯叙事曲》的演奏范本之一,十分珍贵。本文从音乐表演美学三大原则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米凯兰杰利演奏的《勃拉姆斯d小调叙事曲》,对于钢琴演奏,乃至任何音乐表演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音乐表演;原则;演奏
一、前言
《勃拉姆斯叙事曲d小调叙事曲》作于1854年,是勃拉姆斯创作早期的作品。这首叙事曲取材于古老的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描述了儿子向母亲坦白自己杀死了父亲的悲剧故事。此曲也被命名为《爱德华》。钢琴独奏作品在勃拉姆斯一声的创作中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为杰作。作为勃拉姆斯创作早期最先尝试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叙事曲,它的结构和风格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首先篇幅较短,每首长约在100小节以内;第二,题材明确,叙事性较强,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直接叙事,而没有用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故事;第三,作者在展开中运用特殊音型作为新材料,如三连音,使节奏和情绪上与前后形成对比。
米凯兰杰利于1981年在瑞士现场录制的视频资料是现存极少的《勃拉姆斯叙事曲》的演奏范本之一,十分珍贵。他的演奏朴素简洁,没有夸张的动作,但音色和情感十分到位,细节的处理非常细腻,语句、语气都重现了十个《爱德华》中母亲与爱德华对话的场景。
二、音乐表演美学三原则
1.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造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兼顾真实性与创造性两个方面,并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属于一定的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切实把握音乐作品形式与内涵的规定性,是音乐表演获得真实性的基本保证。
2.历史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音乐表演的又一重要美学原则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即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与表演者所处时代精神的统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其特定的音乐风格。真正的表演艺术家都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且力求把这种风格真实,完美的加以再现。
3.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到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这两者的统一,是音乐表演的又一重要美学原则。
三、从音乐表演美学三原则简评米凯兰杰利演奏《勃拉姆斯d小调叙事曲》
1.从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原则之角度。
在真实性上,米凯兰杰利对音乐原作做了着重体现,原谱上的速度、力度等表情术语都在他的演奏时做了明显而又细腻的处理。1-26小节是用音乐语言直接描绘了母亲与儿子间的对话。1-8小节是母亲主题,米凯兰杰利遵循作曲家的原谱用从p到pp表现了一位沉稳而严肃的母亲形象。9-13小节是爱德华主题,谱子上做了稍稍加快的速度术语,这里米凯兰杰利让速度恰到好处的加快一点,以表现爱德华的焦躁不安和胆怯。27-42小节,D大调,急速的快板,运用了新材料,4拍的动机代表着爱德华。这时,米凯兰杰利把作者利用一个p到ff的力度来表现爱德华在坦白自己杀害父亲这个事实时内心从紧张不安到十分激动的心情演奏得淋漓尽致。最后,米凯兰杰利在演奏60小节时,回到原速,力度上也回到p,右手原样再现了母亲内心受到的重创,烦乱的心情。65小节到最后是扩充,不断重复带空白的三连音节奏性,速度保持原速,在完全终止结束。他的演奏与原谱上的表情术语标记丝毫不差,完全遵照了作曲家的本意来演奏。
富于个性是音乐表演创造走向成熟的标志,它表明演奏者已经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仅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表演方式,形成独特的个人表演风格。当然,这些接触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所说的富于个性的音乐表演,并不是置作品于不顾,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
可以说,米凯兰杰利演奏这首叙事曲时做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协调与统一这一表演美学原则的要旨和真意。
2.从历史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之角度。
勃拉姆斯d小调叙事曲的创作风格是在浪漫主义中回顾古典主义,既有浪漫主义夸张的情感,又有古典主义朴素、细腻的细节。这首叙事曲贯穿忧郁的气质,乐曲如作曲家本人的性格一样孤僻、封闭。米凯兰杰利在演奏整部作品时体会作者的创作已经,一直在那寻求与作曲家心灵的沟通,充满了忧郁的情感。米凯兰杰利的演奏触键准确、扎实,弱音做到了弱而不虚,强音做到了强而不砸。母亲与爱德华两个音乐形象对比鲜明,乐曲时对人物的直接刻画,米凯兰杰利在演奏时将自己扮演成两个角色。他的演奏并没有什么夸张的动作,但是他把内心的情感刻画得十分到位。他的演奏既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夸张情感,有把握了古典主义的精髓—朴素、细腻。
米凯兰杰利对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再现,是对音乐里是个性的尊重,同时也是使音乐获得明确的美学和社会意义的可靠保证。那种完全不问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不顾作品特定历史风格的音乐表演,如果不是对音乐作品的有意亵渎,也是对音乐历史无知的表现。音乐表演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没有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但是米凯兰杰利在音乐表演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平衡,做到了二者完美的协调与统一。
3.从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之角度。
技巧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是无需叙述的。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无一不是具有高超与独到的表演技巧的。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助于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米凯兰杰利能将钢琴所能发出的各种美妙声音全都释放出来,达到了柏拉图所说的“杂于一”境界。他的所奏出的音阶完美圆滑,和弦响亮、有力,触键精致,音调呈现平衡的结构。他追求的是“管风琴和小提琴相结合”的音色,他演绎的每一首曲子都有独到的曲速安排与分句设计。在演奏《勃拉姆斯d小调叙事曲》时,他处于中年时期,正是演奏技巧到达顶峰的时候。
技巧对于音乐表演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基础,然而它却并不是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音乐表演的目的,它只不过是音乐表演的手段,只有当表演技巧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它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米凯兰杰利并没有以炫耀技巧为目的来演奏这首叙事曲,而是把高超的表演技巧完全融入深刻的艺术表现之中,真正做到了真正的完美统一。
四、结论
听米凯兰杰利演奏的《勃拉姆斯d小调叙事曲》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演奏不仅仅是简单的弹奏谱子上的音符,更是遵循了音乐表演美学的三大原则来演奏。他的表演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而且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表现而动人心弦,这也是米凯兰杰利成为一代钢琴演奏家的必然原因。不仅是钢琴演奏,更是任何人在做任何音乐表演时都需要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美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