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双语教师 建设 问题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81-02
开展双语教学工作需要许多支撑条件,如双语师资、双语环境、双语教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双语师资的培训和建设。因为双语教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师,双语教师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传授学科知识,第二项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就本质而言,他们是使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科教师。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具体到南疆地区双语教育,又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 双语教师专业素质急待提高
这里说的专业素质,不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双语教学的资质。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师是以自发自愿并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为前提的,还要有较强的双语能力,对受教育者的母语及汉语普通话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和认同感并能够通过多种手段组织课堂及课外教学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我们南疆地区的双语教师队伍中,普遍缺乏专业素质高的教师,这是一种资质的缺失。其次,双语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国家在南疆三地州计划三年培养数万名合格的基层幼儿双语教师,就显示出在教育的最前线,我们还需要补充更多的有效师资资源,以便在数量、质量上满足需求。
二 双语教师在职培训及教育的缺乏
针对南疆地区双语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加大对教学一线双语教师的培训、教育势在必行。针对这个问题,我区每年安排民族中青年教师进行汉语能力培训,并结合本土化的培训计划,大力培养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但实际情况是,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的汉语培训有些民族理科教师并不能完全用汉语投入课堂教学。或者接受培训后的教师不再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而造成资源浪费。开展培训时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混淆于中小学教育培训之中,没有突出应有的重点,导致双语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落后。我认为把学科教育与双语教育培训分开来进行会更接近预期目标。在培训的过程和考核中,更需要注重知识的实际价值,是否适合本地区本专业的情况,考核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以避免培训形式化、结果不理想。
三 双语教学资源缺乏
较之于中小学教育的资源来说,双语教育教学简直是资源匮乏。原本不专业的双语教师缺乏备课资料,有时甚至在无教材的状态下备课授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单一,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很少提供丰富且具有启发性的双语教学资料及参考来指导教师的集体学习。
四 双语教学科研力量薄弱,教学实践缺乏新疆特色的理论指导
有些地区的汉语教研员没有一线的教学经验,对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考试及评估考核等了解不深入,制定的计划不符合区情。针对我区双语教师队伍以上现状,本人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双语教学教师
从源头上解决合格双语教师缺乏的现状:当务之急是通过高校的培养、政府宏观调控、招聘以及对民族教师进行大力培训加快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其实,任何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师资缺乏和师资培养滞后都是正常的。许多时候根本无法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能“先破后立,立在其中”,这就要求在大中专师范类院校多培养懂双语,热爱双语教学、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大学生,储备人才。在现今的双语教师队伍中注重对不完全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利用假期和平时进行再学习,查漏补缺,提高个人能力,以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
2.对在职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要做到实处
对在职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要做到实处,即培训面要广,参与人数要多,争取让每一位正在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得到专业上的提高。把双语教师的培训任务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分开来办,有针对性。多请专家和走在双语教育前沿的教育者对基层教学进行指导。开展多层次、多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在职双语教师培训的力度,避免形式化。
3.针对双语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我们应着力于解决双语教师间学习与交流环节的资源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可多引进一些成功的第二语言教育的课堂视频实例、第二语言的一些竞赛性节目、关于语言学基础的书籍、最前沿的双语教学理念的杂志等多方面的资料,毕竟双语教学在我们这个地区任重而道远。使教师拥有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学习和运用便可以缩短我们与全国双语教育的差距,开创双语教育的新天地。
4.其他
提高双语教师待遇,改善农牧区双语办学条件等。
总之,看到差距,看到不足,并能正视,用我们的力量加以改善,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在我们每一个正在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努力下,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将会继往开来,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配置;问题;对策
居住区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满足人们观赏需要,更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居住区绿化还存在着植物配置模式化、品种单一、雷同的现象,急需更新植物配置的理论,新造景艺术手法。
1、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的意义和作用
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造景的奇特性为主题理念,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居住区绿化对改善小区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而居住区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2、居住区植物配置原则
2.1规划原则
植物配置应引入规划的思想,其过程分为三步:首先是“大配置”,结合居住区的总体规划和自然地理特征,选择一批具有地带特性,适合区域环境的植物为基调树种。其次是“小配置”,结合功能分区,在局部区域内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配置来实现小生境的景观平衡。再次是“精配置”,即重要节点的处理,尤其是道路交叉处和视觉焦点处的小空间,通过植物配置形成一定的景观特色。
2.2地域性原则
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一个地区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演变的记录,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应该被保护和尊重。居住区设计应充分利用本地的生态环境,结合小区内的绿化景观,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现代的表现形式,结合园林美学,形成个性独特的小区环境[1]。
2.3因地制宜原则
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环境中有价值的资源,如水体、生物种类、地形地貌、景观等。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经引种成功的外地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
2.4坚持生态原则
传统植物配置的绿化养护管理消耗财力、时间和人力。依托生态技术建立的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建立阳性与中、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养管费用。
2.5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应“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比如,大乔木位置要考虑是否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绿篱、草种的选择要考虑实际养护水平及成本,绿地、广场的规模和形式要符合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
3、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存在问题
3.1植物配置模式化,特色不够鲜明
由于受日益流行的国际化思潮影响,较为成功的居住区园林设计被竞相效仿,导致居住区园林绿化模式化, 充斥着大量文化符号的短命设计作品。植物配置很多是名贵大树、常绿草坪点缀雕塑或是模纹花坛的运用, 小区绿地植物的尺度、规格、色彩、材料、栽植形式等方面过于单一、雷同,乏善可陈。
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但应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协调下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实际调查,生搬硬套,往往适得其反,既达不到观赏效果,园林建设生命力也不强,经常需要改造,致成浪费。
3.2植物景观单一,树种的多样性不够
自然物种多样的形态是重要的观赏对象,在居住区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往往是单纯的草本、模纹色块或乔木孤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树种也多为常用商品苗,缺乏物种的多样性,生态效益低下,也是许多看不见的生态问题元凶。如大量单纯林或单一树种集中栽植导致病虫害的蔓延,种内竞争加剧,生境恶化,生长停滞。
3.3植物功能单一
植物的功能是园林绿化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园林植物具有观赏、遮阳、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但当前园林绿化中普遍只重视植物的观赏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
3.4缺乏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
设计缺乏植物习性的了解,南种北植、阳种阴植,如杜英、深山含笑等种在江苏以北,冬季受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栽植不耐水淹的品种造成只生不长。郁闭乔木林下栽植喜阳花灌木,造成花灌木开花不良且易生病。绿篱采用生长及萌发性很强的火棘,稍不修剪就造成疯长而影响观瞻。引入强竞争性的外来物种,如火炬树,造成群落中其他物种退化严重。盐碱地土壤未经改良直接栽植,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3.5植物配置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绿化在于能否给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人性居住空间。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居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小品、园路、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亲和性,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比如,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是否影响居民日常采光、通风、视线及安全问题。绿篱、草种的品种选择要考虑实际养护水平及成本,绿地广场、道路的规模和形式要符合该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模纹色块面积过大或不同植物色块线条过细,造成养护修剪困难。行道树为生长缓慢的小乔木或花灌木,夏季广场、道路及露天停车场缺乏阴凉。
4、对策
4.1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居住区绿化骨干树种应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树势强,对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栽植后恢复生长势较快,对于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
4.2 利用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进行配置
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地形环境的多样性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抑扬顿挫之感。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住宅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不仅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和排水,而且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不耐涝植物。
4.3利用植物特性的多样性营造景观丰富度
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因此正确地选择树种、理想的配置将会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
一是在种植设计中应将乔木、灌木与藤蔓植物相结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同时适当点缀时令花卉和草坪,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有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二是居住区绿化应减少大草坪、花坛面积,把控常绿与落叶比例,以保持绿量。三是植物配置时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通过植物叶、花、果实、形及四季的变化来配置植物,丰富季相景观。四是选择树种、树形、规格以及比例等等方面都应该要保持一定的变化,栽植前根据现场及苗木规格调整栽植间距、方位,师法自然,尽可能让景观产生自然和谐的韵律感。既要保持景观差异,又要变化有度,切不可盲目配置,产生堆砌感。
4.4采用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辅助地表绿化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利用立体空间,缓解居住区绿地不足的矛盾。常见的几种垂直绿化类型及植物配置有:①墙面绿化:以廊架形式栽植攀援植物,遮挡呆板枯燥的铁大门。围墙用植物做绿篱,或用建筑材料做成骨架,植物攀附其上。铁艺围栏或古朴的混凝土栏杆,如用藤本植物美化,显得生气盎然,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②屋顶绿化:利用花架、种植箱栽植攀援植物或浅根性矮灌木球,点缀以花卉,采用天然有机物作无土草毡,或利用极耐干旱、生长基质只需3厘米至5厘米厚的生命力极强的佛甲草、垂盆草,用作屋顶的平面绿化,营造一个舒适的屋顶花园。
5、结语
中央十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吹响了建设生态时代的号角,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传统植物景观的内涵也已不再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在实际建设中应用先进的生态规划理念、科学的植物配置原则、艺术的手法建立稳定而富有生机活力的居住区生态系统,同时开展广泛的生态知识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热,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居住区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郭淑芬.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社区 志愿者队伍 长效机制
社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通过义务劳动的方式参与社区互助及社区公共服务的行为,是对政府社会救助行为和公共服务行为的重要补充。社区志愿队伍的发展程度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志愿服务还没有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1]
一、秦皇岛市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现状
秦皇岛市的社区志愿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最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社区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加,志愿服务效果比较显著。2008年北京奥运会秦皇岛分赛场志愿服务中,秦皇岛市社区志愿者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在秦皇岛市进行的各级各类赛事中社区志愿者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旺季,市内各个交通要道、旅游景点也都有社区志愿者的身影。
秦皇岛市目前的社区志愿服务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进行组织和管理,社区有专人负责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多为青年学生、离退休党员、企事业单位员工。从年龄层次来看,以中老年为主体,青壮年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较少。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某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志愿者服务方面在秦皇岛市各社区中较为突出,以各类“帮帮团”为活动形式,联合医疗卫生单位、辖区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联盟、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扶贫助弱、医疗服务、文化惠民、法律援助等为内容的帮扶活动。参与人员涉及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心理、医疗、法律专业人士、所辖居民中的党员及各行各业人员,惠及社区内的广大群众。
二、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社区服务面向基层,关注社区居民实际状况,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的、最迫切的需求。而在社区服务中,社区志愿者逐渐成为了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成了势在必行的任务。通过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立达到整合社区人力资源的目的,让社区中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人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增加了社区的凝聚力,把居民生活和社会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
同时,通过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立,能够使社区志愿服务更加系统化、正规化。专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是加强居民社会责任感、锻炼民主合作精神、增强社会信任的重要力量。
三、秦皇岛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志愿服务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保障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志愿者的地位、权利、义务的统一的法律规定,对于志愿者的服务没有保障性政策,当遇到服务中的纠纷时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阻碍了秦皇岛市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虽然秦皇岛市的一些社区出台了本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规定,但是由于没有国家统一法规的有力支持,执行起来没有力度。
2.社区居民对社区志愿者服务认识不到位
居民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大多简单的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做好事,没有持久的服务意识,好多志愿者只是参加一两次活动就不再参加,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同时受到国内外不良思想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价值观、人生观扭曲,致使很多人对社区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有抵触情绪,认为参加志愿服务不过是露露脸,出出风头。
3.政府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投入不够
目前秦皇岛市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活动经费一般来自政府及辖区单位的资助,其经费投入有限,来源渠道单一。造成了经费的短缺,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形式、内容都比较简单。
同时,政府对负责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不够,管理人员不能认识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就不能开展好志愿服务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的检查,社区志愿者服务就成了面子工程。
4.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人员结构失衡
秦皇岛市的社区志愿者以中老年为主,青壮年较少。青壮年承担了更多的工作、生活压力,空闲时间较少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部分青壮年的社会奉献意识淡薄、服务大众的意识淡薄。另外,秦皇岛市的中青年社区志愿者中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占较大比重,这反映出社区志愿者社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志愿者队伍的稳健性。
四、促进秦皇岛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机制研究
1.加强制度研究,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应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开展关于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对社区志愿者的招募、组织架构、活动经费管理、活动对象、志愿者权利、义务等方面展开研讨,制定适应秦皇岛市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相关政策,进而推进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
2.整合社区志愿者资源,增加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执行力
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岗位责任明确,按能力分配工作范围,最大化的发挥每一位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建立一个过硬的社区志愿者队伍。[2]
3.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机制
对社区志愿者进行培训,将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工作需要相结合,加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提高志愿者在服务理念、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加强与其他省、市社区志愿服务的交流学习,打开视野,拓宽思路。
4.加大宣传,提升社会认可度
通过多种媒体对社区志愿者队伍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形式、活动开展等情况,了解志愿服务对于国家、社会的重大意义。吸引更多中青年、专业人士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5.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促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行发展,增强队伍中志愿者的能动性,避免产生消极怠工的负面情绪,通过奖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向上发展。
6.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应该从单一的帮扶、社区卫生清理等工作转变到更为广泛的服务领域去,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建设;城市社区;文化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逐步推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市区里以社区为单位形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休闲的活动区域。在不同点社区中,随着人们的活动,又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各地区的政府部门和宣传管理部门也关注社区文化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都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交谈的主题。我国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现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现在要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未来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可行方案。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足。从当前现状来看,有些社区的管理者并没有从思想层面来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仅仅是从片面的角度来狭义的进行建设。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错误的认识:首先,各级政府和领导高度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过于追求工作上的政绩,把经济发展的指数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认为社区文化建设是软实力、软指标,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见成果的,所以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集中力量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其次,把社区文化建设看得过于简单化,庸俗化,认为搞好社区文化无非就是在图书室增加报刊和图书,在活动室添一些健身器材,逢年过节组织大家开展各项活动,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实效,没有针对性,只是一些做秀式活动,没有真正发挥社区文化的功能。再次,一些社区的主管领导没有认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错误的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归于文化部门来进行,其他部门没有过多的义务去辅助或承担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最后,还有些社区的管理者并没有对社区文化加以关心,在工作中也不愿意去和其他管理部门探讨社区文化建设思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文化工作。第二,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性,积极性有待提高。在社区中各项活动,离不开社区里的居民,可以说,社区居民不仅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从事者,是重要的能动性主体,他们虽然每天在社区中生活、休息、休闲娱乐,但却没有想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将自己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观点、理念和想法等表达出来,以至于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总是达不到开展活动时想要达到理想效果。目前来看,作为现代社区重要活力来源的年轻人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热度不高,而参与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些退休人员当中。不难看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区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足,加上社会文化活动较为单调,活动形式比较枯燥,很难吸引中青年人群的关注,导致他们宁愿在家也不愿意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认为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过浓或有着比较浓厚的商业宣传氛围而不愿参与进去。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使得邻里居民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增强,造成他们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喜爱日益淡薄,参与缺乏积极性,尤其是中青年由于整天忙于学习或工作,根本很少有时间来参与到社区的文化活动。第三,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在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基础设施是传播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最近几年,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迅速,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社区,文化设施也较为完善,同时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安排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但是现在的很多社区还存在着文化设施不齐全、不完善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文化设施陈旧老化、种类贫乏,社区活动阵地狭小,经常借用辖区单位活动场所,活动管理难度加大。另外,有的社区由于管理不规范,工作人员,对居民提供有偿娱乐,私自收取费用。其次,社区图书室藏书量虽然基本达标,但图书陈旧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使得居民读书用书的热情不高。再次,有些社区为了追求工作政绩,存在盲目投入的现象,导致现有资源被闲置,未得到充分利用。第四,社区文化的专业性队伍建设很薄弱。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较高、工作积极性较高的文化干部队伍,是建设社会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岗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大部分学历偏低、观念落后、工作积极性不高、平均年龄偏大,面临退休。此外,由于基层文化工作环境差、待遇低、负担重,无法留住现有的文化人才,更难引进有专业特长、适合社区文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来充实队伍,使人才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其次,由于缺乏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使得各项工作都无法有效开展,而且有时候赶鸭子上架,把一些不懂业务的人来搞社区文化建设,导致建设效果不佳。最后,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缺乏系统和长远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不一的局面。
二、解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第一,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完整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更是没有灵魂的,如上文所述,社区文化从侧面来看,可以反映出整个城市的文化特点,是城市文化在微观领域的缩影,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领导干部到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都应当首先从思想认识上统一,并在战略高度上加以重视,肯定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做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是社区的居民。具体来讲,首先,政府的各部门领导要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的长远规划和目标管理,加大资金支持,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其次,任何事情有考核就会有成效,所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其次,社区文化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社区文化建设当成自己的光荣职责,以满腔的热情和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第二,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能动作用,而在社区文化中,位于社区中的居民始终是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心对象和重点因素,居民一方面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者,另一方面也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同时还是社区文化的传播者和受益者。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所以,社区管理者应当充分地调动起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来,使他们投身到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去。首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把促进实际工作与满足居民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社区是我家”的温暖。其次,要努力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从便民的角度,来设置社区信息平台,居民关心的文化咨询,增加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的认识。最后,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以此来带动整个社区广泛参与,形成公共参与精神。第三,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首先,政府部门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协调职能,全方位地提高文化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以及把搞好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作为街道社区干部的考核项目之一,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以确保对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规划。其次,要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大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设立社区文化建设基金,培育社区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借助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文化,从而确保经费的充足,是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再次,要健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监管和维护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防止社区文化设施的闲置以及浪费现象的发生。最后,政府需加大对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协调辖区单位,有效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实现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第四,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实现社区文化长久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障,因此,在加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社区而言,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水平将直接的影响作用,他们的数量和质量都将会决定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有责任心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做好长远规划和目标管理,加强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其次,加大专项经费的支持力度,相关部门,不断应当站在调研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改善社区工作者特别是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与此同时,解决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编制问题,并制定合理而完善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计划,这样既能激发他们内心对于工作的热爱度,同时也能在此基础之上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从事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使社区文化建设工程形成良性的发展。最后,要以社区内的文化爱好者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得社区文化建设有实效、有活力。综上所述,我们不可低估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而是应当对其加以重视,要使其成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抓手,借助社区文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与此同时,加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为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关键词: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性;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目前,以社区为基础和平台的体育公益从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公益更多的是集中在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促进这一方面,无论是从服务内容还是服务广度出发,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公益体系再完善都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体系的现状和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对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社区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一)社区体育指导员年龄、性别等级结构普遍不平衡
目前,在绝大多数社区当中,体育指导员整个服务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善,尤其是在指导员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等级分布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偏差。主要表现在男性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指导员年龄过大,三级指导员数量过多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整个社区体育指导员体系建设无法朝向一个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管理不科学
在社区公益性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当中,整个队伍的组织管理并不健全,尤其是在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往往存在管理缺失的题。目前,在社区管理机构中,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对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和调控的部门,就导致了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不高。很多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影响,这种情况不利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
(三)针对指导员的培训不够完善,内容缺少实用性
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专业培训缺失是当前制约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绝大多数社区对于指导员并没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配偶讯,业务学习和理论创新的缺乏也在很大层面上制约着群众探索体育健身运动的兴趣和效果。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就会使整个培训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指导内容单一,涉及面过窄
在社区培训中,面向社区居民的指导内容相对单一,并没有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来开设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内容;无法满足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需要;另外,在指导居民的人员范围上,更多是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青少年的社区服务和专业指导相对较少。
二、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体系建立措施分析
(一)扩大指导员队伍,优化指导员年龄、等级级别
在实际工作中,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去培养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在男性指导员培养方面,要增加相应的数量和人员;另外,要结合社区居民所偏重和喜好的项目来提升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内涵和层次,扩大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明确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突出贡献及所在的自身价值。
(二)净化社区公益性体育指导员发展环境
社区公益性体育指导员发展环境的净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入手,尤其是要保证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机构建设,要成立面向社区体育公益性指导员体系建设的相应部门或者协会,要根据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相应问题进行沟通和完善,推动健身团体、健身活动站等指导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实施。
(三)加强理论创新
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充实的理论为依据和基础,在整个理论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之前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更需要以理论为依据,寻求整个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在具体工作中,要依据体育工作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指导,保证整个体育指导员工作在完成的过程中的合理和可行性。
三、结论
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体系的建设现状,以自身发展为基础,寻求社会力量参与的多个方面合作的社区发展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政府要牵头寻求与社会多个力量的合作,保证给予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体系建设和发展以最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提高其在培养体系中的硬件设施;第二,政府把控,市场力量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管理模式,要让所参与的社会力量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更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措施来更好地引导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体系发展能够成为市场化和成熟化的体系;第三,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原则,保证国内或者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能够进入到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体系发展当中,从而更好地促使以市场经济调控为主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体系发展的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倪同云,白玲,陈琳,杨新利.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01:37-39-43.
[2]李相如.日本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概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4:12-14.
[3]倪同云,林显鹏,陈琳,白玲,杜利军,詹军强.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9,02:1-5.
[4]黄胜,林红.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及资格认定制度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0,05:126-128.
二、乡镇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指导员、文化室人员配备及经费投入情况:我镇宣传委员自2008年调至宜昌市工作后,到目前为止暂没有配备宣传委员,宣传工作暂由镇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牵头负责,镇长助理具体负责。镇内配备有1名宣传干事;乡镇文化站现有9名工作人员,3人属公益性岗位,6人属非公益性岗位;街道居委会文化指导员由离任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黎修池担任,负责协助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镇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共有24名,由各村(居)委会干部兼任。
我镇宣传工作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按照3000元/年的标准实报实销,宣传干事没有独立的工作经费;2010年,镇政府拨付给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经费为21.54万元,除此之外,还投入了6.5万元用于支持文化服务中心新农村建设文艺宣传队开展各项活动;各村(居)委会文化室工作人员工作由各村(居)委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按照500元/年的标准拨付。
三、加强乡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镇依托现有优势文化资源,以打造问安特色文化品牌为目标,以组织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开展为重点,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密织了一张覆盖全镇的农村文化工作网络,形成文化、科技、广播、体育“四位一体”,镇、村、户三级联创的公益文化服务格局,农村文化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坚持以组织机制建设为基础,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地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二、坚持以阵地队伍建设为重点,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三、坚持以扩宽投入机制为动力,拓展了一条多元建设投资渠道;四、坚持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目标,全面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社区服务;问题;对策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区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服务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社区服务的推广仍存在不少问题,,并且已经妨碍了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我国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所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深入的实践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区服务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服务行政化倾向是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一个共有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组织和参与下开展起来的,在创始的阶段,曾出现一定程度的政府包办,加之计划经济时期实施的单位办社会等因素影响,必然对开展现代社区服务产生副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我国城市社区内部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意识,民间组织发展迟缓有很大关系,居民自治互助体系建立不起来,在社区服务的开展过程中政府组织特别是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充当了服务提供的主体。同时社区服务行政化与社区居民自治也相互矛盾,在社区中政府干预太多必将导致社区居民自治发展进程的减缓。[1]
第二,社区服务项目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总体说来,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还处于低层次,满足不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与当前我国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程度不高,社区服务主体、对象和内容单一,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关。关于社区单位社会化服务方面开展的项目较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高,社区与驻区单位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共建和谐社区的共同目标,单位资源未能向社区居民开放,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间接阻碍社区服务的发展。
第三,社区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社区服务队伍包括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调查显示84.8%的工作人员是女性,近三成的工作人员年龄在45-60岁之间,而年龄在31-45岁之间的占近一半,就文化程度看六成的工作人员是高中或中专学历,57.6%的人员在担任该工作之前是失业待业人员,六成以上从事社区工作的收入在501-1000元之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多数是女性,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收入也不高,多数人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不熟悉,不能很好的根据居民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方式,这种情况与日益发展的社区服务是不相适应的,会导致社区服务的整体质量不高。
第四,社区服务制度建设不健全。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街道工作所依据的法律规范还是1954年制定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居委会所依据的法律规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社区只了一个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各地依据《意见》来开展社区建设与发展工作。而有关社区服务、社区救济等方面的专门法律还没有出台,有关社区居民自治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此外就是社区服务的工作制度不健全,现行的工作制度多数是从政府行政单位的工作制度演变过来的,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有些有力地规范了社区服务活动,而部分制度与当代的社区服务工作不相适应,甚至会阻碍社区服务的发展。[2]
二、解决我国社区服务问题的对策
第一,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的充分发展,就要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这必然要求社区服务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要不断拓展。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社区服务,是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目标。需求决定供给,我们在社区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需求表达,根据居民的需求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将居民的服务需求进行分类登记,建立服务对象档案,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服务需求开展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公共服务项目,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第二,组建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就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居委会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随着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开展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和管理社区的能力。社区人才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这两支队伍的建设与社区服务项目的有着直接的联系,影响着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般来说社区服务者队伍的基本状况如专业化程度、规模等直接决定社区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要提升社区服务的整体质量就要加强对社区服务者队伍的建设,针对专职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是实现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定位的保障。社区服务是政府、社会组织、驻区企业与单位、社区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设一个社区服务工作网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服务新格局。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协调作用,在法律规范、政策制定方面狠下功夫,为其他各方参与社区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其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驻区企业与单位的社会支持作用,,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市场的观点、途径和方法来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资源的共享。第三,引导和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热情。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服务,必须要有广大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引导和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通过社区教育弘扬互助和奉献精神,培育社区居民的公益意识,积极投入到社区活动中。[3]
第四,加强社区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就要改变与社区服务社会化发展不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将社区服务社会化发展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与社区自治相适应,能促进社区良性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当前社区服务资金主要有政府投入的资金供给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社区服务资金供给方式,形成有政府、企业与社会捐助以及营利性社区服务收入三部分构成的社区服务资金供给模式;提高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弱化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色彩,实现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放宽其市场进入条件,加大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财税金融支持,扩大社区非营利性组织的规模,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使之能够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社区服务,发展成为多元社区服务主体。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杨编.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探索――以郑州市实地调查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2008年1月).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301-02
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际上,众多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拥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国际上许多高职院校在多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社会培训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对国际上部分国家高职院校办学经验的分析中,梳理其成功的经验,积极加以借鉴和吸收,用于中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一、国际上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状况
国际上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职称、身份、年龄、兼职教师队伍等方面。
1.教师学历及职称。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及职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虽然学历及职称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不能完全等同,但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和根本保证。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方面,众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要求普遍较高。例如,美国社区学院中的教师特别是专职教师队伍中,学历在硕士及以上学位高达80%,学士以下所占比重很小。德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学历水平主要为硕士以上学位。在职称方面,美国社区学院的专职教师队伍中,助理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高学历、高职称保证了这些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教师身份及年龄。教师身份代表了教师的地位。国际上教师身份高的国家,往往是教育发达、经济发达的国家。法国的公立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专职教师都属于国家的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水平。英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虽然不是国家公务员,但属于公共雇员,同样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年龄方面,以中年教师为主,年轻教师的数量及比例并不高。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5岁以上。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教师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教师数量很少。年龄方面的特点体现了这些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要求教师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有关。
3.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一样,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许多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数量及比例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较高。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中的兼职教师数量占到了整个教师队伍数量的1/3左右。加拿大社区学院中的兼职教师数量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很高,占到50%以上,兼职教师在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十分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德国高等职业职院校兼职教师比重也很高。兼职教师主要是引进和吸收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师资,弥补了高职院校自身办学资源的不足和缺陷。
二、不同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上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出了一定成熟的工作思路及经验。
1.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德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位;在教师工作经验方面,需要通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有两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一般要求有五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历,其中需要在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关的专业岗位上工作三年及以上。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有教授、副教授、讲师或工作助手职称,在教师职称的聘任上基本与普通本科学校一样。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中只有教授才能具有上大课的资格,而讲师只能开设小班课,或是参与讨论课程的教学。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岗位要求较为严格,教授岗位实行竞争上岗,一般每个教研室或专业方向设置一个教授职位,通过实行公开竞聘方式,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2.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美国在国际上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发展也较为迅速。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发展历史较长,最早的社区学院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高等职业院校要求教师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具有各学校要求的教师资格。在学历方面,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专职教师一般要达到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聘用较大数量的、有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充实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去。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在职称上一般分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讲师等四个级别。其专职教师一般采用任期制,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行目标考核制。其中,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授一般实行终身聘用制度。
3.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较早,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虽然,英国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持有教师证,但实际上对于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较为严格。英国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上规定了学士学位是最基本的条件,很多学校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在教师的职称上,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一般分为称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三类职称。其中讲师又分为高级和一般两个类别。一般讲师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预备期,通常时间为五年。通过一系列的规定,保证了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4.法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法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规定高级技术员班的教师必须拥有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如中等教师证书、技术教师证书等。法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要求具有四年左右的实践工作经验。而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的教师需要具有硕士学位。法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称一般分为教授、讲师和助教三个等级,其中讲师又划分为两等九级,教授又划分为三等十一级。法国高等教育的教师通过公开竞聘来录用教师,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
5.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其中有些学院要求教师拥有大学或培训机构颁发的教学资格任职证书,有些学院要求专职教师则必须获得教学文凭或相应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学士学位。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非常欢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大大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水平。
6.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一般要求教师必须接受正规的师资培训,拥有相应的高等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否则不予提升工资。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工商企业界,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好的技术专长。
参考文献:
[1]王素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2]楼世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
***镇团委====年上半年
工作总结
====年上半年镇团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沿着镇党委总体工作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在团建工作、扶贫帮困工作、再就业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今后的工作能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团委在县团委的大力支持和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做好团工作。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团建工作,并把团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县团委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在团干部队伍建设上配备齐全,配备得力,重视学习,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做到了有档案、有成果。在团员队伍建设方面重视发展团员工作,重视团员意识教育,做到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为党推荐优秀青年干部。
镇团委积极组织各社区支部,结合社区工作树立下岗再就业榜样,以榜样的现身说法,努力在全镇营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择业观的浓厚氛围。通过大力宣传事迹比较突出,且有说服力的典型,使待业、下岗青年从思想深处明白,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就是就业,为引导待业、下岗青年转变就业观念,重塑就业之路指引了方向。镇团委还将以旅游大开发的契机,积极为青年找岗位,发挥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服务大局的桥梁作用。
二、精神文明建设
为活跃广大团员的文化生活,镇团委继续组织并参加了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同时把每月第四周周日定为活动日,活动内容有医疗服务、理发、修理、修鞋等几十种,参加义务活动团员共==余人,来咨询的群众共计近百人。镇团委在=个社区支部组织了=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夜间在各辖区进行巡逻,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共青团青年志愿者还为城镇五保户、残疾人员定期做饭、洗衣、买米,买面,截止目前,做好人好事百余次。
三、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为积极响应镇党委扶贫帮困号召,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贡献。镇团委还制定了“一帮一”帮困活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共帮扶贫困户一百余户,为他们捐款捐物,扎扎实实办实事、办好事,急民之所急、想民这所想,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针对目前我镇下岗人员多,就业难,城镇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今年在桦林休闲园共建设=座毡房,共解决企业下岗、失业、待业人员==余人,其中党员=人,下岗职工==人,待业青年==余人,桦林休闲园以餐饮、娱乐、烧烤、休闲为一体,进一步转变城镇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就业观念,为实现再就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并将更进一步的推动我县旅游业的大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动团员多不能按时上交团费,在需要解决问题时发生不能上下及时沟通现象,很难有效地按团委的组织要求顺利开展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团委经费来源困难,影响了团委一些重要活动的正常开展,团委是广大团员青年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这种关系需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达到,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支持,由于我镇缺少经济收入来源,对团委的投入相应受到制约,全面开展团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今后的打算
一、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构筑起当代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要按照王乐泉书记“团要管用”的要求,坚持“双带一创”即:“党建带团建”、“强县带乡促村”、“创建五四红旗团委”这一总的思路,努力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和团员队伍建设。
三、要深化“创建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开展争创“自治区团建先进镇工作。
四、要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和团员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团干部的作风建设,要求各支部团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团员青年,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形成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良好工作作风。
五、积极做好各类青年典型的选拔工作。充分发挥青年典型的示范带头导向作用,并联合媒体就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青年先进典型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
六、积极参与“科技兴布”战略。镇团委将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库”建设,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共青团***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