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文

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

第1篇: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饮用水;保护措施;水源环境

1我国饮用水水源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轻、重工业发展迅速,由于“重规划,轻保护”,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众多工业废弃物、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丢弃,以及生活垃圾泛滥,农业污染严重等众多因素都加剧了我国许多地区的优质水源地的严重破坏。同时,饮用水检测严重不达标,水源地环境污染严重问题十分严峻,民众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地区政府以及环境保护相关单位在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在监督、治理上的职责缺失。诚然,监管部门在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仅依靠监管部门也是远远不够的,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也应该加强。由于很多工业企业家教育程度低,缺乏环保意识,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我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所以,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加强,需要管理部门与企业家双管齐下,共同改进,才能保证人们拥有无污染,无公害的干净的饮用水。

1.1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据悉,由于目前饮用水水源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管理机制也处于萌芽阶段,所以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相关部门主管真正意义上严格遵循我国现阶段制定的有关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制度去管理相关工业企业,限制污染物排放到水源地的先例少之又少。而且,部分相关单位没有树立饮用水水资源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因而对部分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也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惩罚机制,更不用说污染物达标排放等解决措施,从而使工业污染处于无人监管的放任阶段。我国是一个法治型社会,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约束力不够,会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破坏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更加不可收拾的后果。如果只是为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饮用水水资源地环境保护,人们必然自食其果。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刻不容缓。

1.2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尚未建立

对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水源地环境检测以及环保知识的普及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地区的人不仅缺乏环保理念,更加缺少资金投入,设备投入来建立起正规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以及招引进相关专业知识人才,来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检测的完善步入正轨。因此,该地区难以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开展实时检测工作,大大降低了水源环境检测的效率。但对于有建立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的地区,没有勘测周围,使监测系统没有很好的因地制宜,发挥应有的效用,从而导致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所制定的措施不能对该地区的水质改善起到实质性作用。而且一些地区监测工作徒有其名,而无实际的进行,没有对周围住户饮水安全以及水源地环境保护做出任何贡献。

1.3对污染源治理及监督的缺失

首先,据新闻报道,国家对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并没有减少这些饮用水保护区水源被破坏,农业污染,生活垃圾的堆放丢弃流入河里,工业污水、废弃物的排放以及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占用饮用水流通水道等违规现象,对饮用水水源地步步紧逼,对其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但是在此期间并没有相关单位出面制止,惩治以及约束。同时,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更是助长了环境的污染漫延。其次,有的地区在污染源监督标准上很难达成一致,监督力度的拿捏也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标准,所以在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上会对相关决策人员造成一定难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监督人员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相对较弱,对监测仪器的性能与功能的了解不够,不能有效治理污染。

2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为了合理高效的提高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质量,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督促相关单位积极的投入到制度建设的工作中去,尽快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进一步修订现行的《水污染防治法》,与此同时,增加资金投入,增派人力物力对水源地环境进行及时的整治与改善。之后相关部门应建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机构,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员,定期对水源地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质安全。

2.2提高水源地环境检测能力

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不完善,环保意识的缺失,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忽视,使很多地区的饮用水水源检测能力难以提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相关部门水源检测水平成正比,相关部门水源检测水平比较高,则生态环境问题越少,反之亦然。因此,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入一些先进的监测设备,完善水源地环境水质监测体系,与此同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检测能力,洞察力等进行专门的培训,借助“互联网+”的新潮流,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专门的监测网络系统;其次,建立互相监督互相促进机制,防范于未然,一有问题出现,互相商讨对策,及时解决。

2.3加强饮用水污染源治理与监督

首先,要彻底清查污染源头,组织人员仔细排查污水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分布情况和数量,从而对这些污染源进行治理和监管,对排出物的总量和有害物质进行控制,并加强排放的污染物的过滤清洁处理。其次,水源环境防护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使水源生态化。①增设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水源地的工业污水以及生活废水,并通过污水处理设备的引进,将难以收集的废水进行就地处理;②严格限制富含磷、氮的化学物质的使用,包括农药、化肥等。设定固定的垃圾处理地点,采取乱丢垃圾罚款措施,并派专门人员监督,及时处理生活垃圾,防止降雨、强风等自然现象将垃圾带入水源;③大力兴建防护林,农田湿地部分保留,防止水土流失污染水质;④规模化养殖鸡鸭牛羊,使用生态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水污染必然会导致水资源紧缺,不仅对民众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也会使社会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也要重视起人体健康,因而要树立起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仅如此,也要不断改进水资源地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和平相处。总之,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需要法律、政府、环境保护相关单位以及民众的多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尽快实现水质变好,生活变好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蒋沐岑.探讨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

2邓湘湘.试论如何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

3王世军.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硅谷,2015(2)

第2篇: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曲靖市 水资源 保护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077-03

1 水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量

曲靖市水资源具有出境水资源量大,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量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不平衡,年内、年际变化大等特点。曲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 081.3 mm,多年平均径流深463.2 mm,折合径流量133.88亿m3。入境水量77.98亿m3,出境水量206.85亿m3。平均产水量46.32万m3/km2,其中最多的罗平县产水量81.80万m3/km2,最少的马龙县仅有33.15万m3/km2,两者相差2.5倍。

2011年曲靖市水资源总量49.79亿m3,折合径流深172.3 mm,入境水量31.03亿m3,出境水量80.83 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44.1 m3。

1.2 水质状况

根据《2011年曲靖市水资源公报》,全年水质为I~III类的河长729.2 km,占总评价河长的69.29%;水质为Ⅳ类的河长8.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0.76%;已被污染和严重污染,水质为Ⅴ或劣V类河长315.2 km,占总评价河长的29.95%。据曲靖市水文水Y源局对曲靖8个县(市、区)共17个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监测结果显示,大多数水源地营养状态为中营养,极少数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2 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与人口、土地及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曲靖市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总的趋势是山区多,河谷坝区少。而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则相反,山区水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开发程度较低;坝区河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企业多,需水量大,但水资源缺乏。2011年曲靖市人均水资源量884.1 m3,经济发达的麒麟区人均水资源量仅202 m3,为全市最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却高达83.8%,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等不匹配。沾益县、宣威市、陆良县等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2 水质性缺水突出

据曲靖市水文水资源局近年水质监测成果,南盘江上段干流、潇湘江下段、西河下段、龙潭河下段、马龙河支流横山河、尹堡河等受城镇生活及工农业污染物影响,水质多处于Ⅲ类到劣Ⅴ类之间。北盘江干流受城镇生活及工农业污染物影响,水质多处于Ⅲ类到劣Ⅴ类之间。对曲靖市城区主要4个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库)12次动态跟踪监测结果,全年水质为Ⅳ类,其中独木水库主要为锰超标,其余水库为总氮超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江河、水库水污染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水质性缺水严重。

2.3 部分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改变了河流径流的天然属性,造成河流减水、脱水等,在枯水季节部分河段甚至断流,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4 用水安全保障不足

曲靖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少雨的坝区、河谷,年际变化比多雨区大,造成了水资源供需时间上的不协调,供水会出现较大的缺口。水资源调控能力低,导致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缺水,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城镇多分布于河流上游,受自然条件限制,骨干调蓄工程缺乏,局部地区水污染严重,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并存,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风险增大,用水安全保障不足。

2.5 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体制函待加强

水资源监测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少函待解决的问题,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目前仍难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监测的需求。以往的水资源保护管理目标主要以水质管理为核心,实现水功能区的阶段水质目标,而其它一些相关指标,如水量及生态保护方面(如最低水位、生态需水量、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等)等衡量水体能否发挥正常作用的关键指标,尚未纳入水资源保护管理目标当中。

2.6 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曲靖市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考核评估应急预测预报工作机制、监督执法体系等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无法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其中,监督管理制度中水功能区监控和达标评价、入河排污口监督审批、生态水量保障、饮用水源地监控等管理仅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持续的常规性工作,不能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保护的要求。

3 对策及建议

3.1 对高污染行业实行产业淘汰制度

对与水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实行关、停、并、转、迁,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调整工业空间布局,推进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企业在搬迁中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换代。对于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行业和区域进行限期治理;在污染密集型的基础工业建设中,逐步建设中水回用管网,按分质供水要求供水,既可增加供水能力,又可减少排污量。

3.2 应用节水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屠用率

采用节水生产技术以降低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借助法制和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把工业用水量、耗水量、水的重复利用率和万元产值耗水定额纳入企业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减少用水量的同时降低污水排放量;生产工艺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造现有工业用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变直流式生产用水方式为循环式生产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及回用率。到2020年曲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2030年达90%以上。

3.3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结合水功能区保护目标,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排污企业做到达标、达证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按水资源保护目标要求,近期(2020年)曲靖市珠江流域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应达到82%,长江流域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应达到87%,远期(2030年)曲靖市珠江流域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应达到93%,长江流域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应达到95%。根据水域现状纳污能力,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污染物削减。

3.4 入河排污口整治

(1)对于在源头水保护区的排污口,根据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水域的划定原则,在2020年前关闭或搬迁。

(2)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城镇生活排污口、企业排污口要求在不同水平年实施污水管网连通工程,将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管网连通,并入城市污水截流系统。全部并入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深度处理,污水厂实施改扩建工程,污水处理达标后实施中水回用。

(3)离城市较远且分散的非煤碳企业排污口,由于不具备污水入管网的条件,根据入河排污口设置原则,要求实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后尽量考虑企业内部循环回用;若有达标污水外排时,要求采取生态工程治理措施,在外排沟渠建设生态沟渠、净水塘坑、跌水复氧、人工湿地等。外排中水回用尽量用于农田灌溉、绿化用水等。

(4)离城市较远且分散的煤炭企业排污口,根据入河排污口设置原则,要求实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原地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将煤矿的矿井排水、洗选煤废污水,与地表生产、生活污水通过沉沙池汇集后集中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制定明确的中水回用方案,开展中水回用。

3.5 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控制重要和敏感生态区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加强规模划畜禽养殖场的管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开展畜禽渔业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发展农村沼气工程,通过“以奖促治”重点整治环境污染突出的问题村,通过“改水、改厨、改厕”,扭转农村生活环境持续恶化趋势等

3.6 建立水质监测网络,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饮用水源保护管理部门预先制定饮用水源监测预报方案和事故灾害应急方案,建立饮用水水源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以利于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加强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饮用水源事故的地点、程度等情况的预测并组织实施,提高水污染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避免水污染发生后,影响持续时间较长,事后治理技术难度大,成本高。

3.7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需水保障机制

建立受水区对水源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本着“谁付费 ”、“谁保护”、“谁受益”,“补偿谁”的原则进行补偿。将生态补偿纳入地方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水资源费征收返还机制,一方面,可解决水资源保护工程地方配套资金的缺口难题,确保工程地方配套资金能实数如期到位;另一方面,可调动水资源保护工程主体的积极性。根据流域的水资源条件和水生态特点,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分析,针对主要河库水生态系统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配水资源,结合《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生态需水保障机制,以保障生态用水需求,

3.8 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中,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水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水环境与水资源承载力作为重要因素参与综合平衡,完善社会、经济、水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协凋好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使综合决策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根本上控制水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9 强化监督机制,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

修订、制定水资源保护条例、水功能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规划建立水行政执法体系,保障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强化水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部门分工合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水资源保护监测、水环境监察、水资源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水资源保护监控管理系统建设等,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针对曲靖市严峻的水资源现状,为解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保护水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好有限资源,文章提出对高污染行业实行产业淘汰制度、入河排污口整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水质监测网络,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监督机制,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等水资源保护对策及建议,通过保护整治、优化、防治、减排等措施,使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保障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上促进曲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提高曲靖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并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爱花,李原园,郦建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系统协同发展初探[J].人民长江,2011(8):117-121.

第3篇: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 污染 可持续利用

由于我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而地下水无疑在供水量中担当了一重要角色。然而,我市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我市地下水污染现状

目前,呼市城市供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黄河水为辅。随着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面临着超采、污染和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根据2010年统计,市区供水量中地下水占到总供水量的70%。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呼市地下水多年来一直处于超量开采状态,超采区位于呼市城区,东起赛罕区白塔机场,西至土左旗台阁牧,北依大青山前,南傍大黑河,超采区面积达到352.17平方公里。

目前,我市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剧了对地下水的超采, 由此导致了植被死亡和土地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灾难。日益严峻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地下水污染源成因分析

通常按照污染物产生的行业类型,可以将地下水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一)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主要指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渣。工业废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会对大气产生严重的一次污染,而这些污染物又会随降雨落到地面,随地表径流下渗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如电镀工业废水、工业酸洗污水、冶炼工业废水、石油化工有机废水等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流入或渗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工业废渣如高炉矿渣、钢渣、粉煤灰、硫铁渣、电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铁渣、选矿场尾矿及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等,由于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隔水处理不合格,经风吹、雨水淋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降水直接渗入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往下游迁移过程下渗至地下水中,形成地下水污染。

(二)农业污染源

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70%以上,污染的影响面广泛。一是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淋滤渗入地下,引起地下水污染;二是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农业灌溉使用被污染的地表水,造成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侵蚀土壤,并下渗到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三)生活污染源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量激增,由于无害化处理率低,造成对陆地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每年累计产生垃圾达720亿吨,占地约514亿平方米,并以每年占地约3,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重围之中,呼和浩特市也不例外。由于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有效分类,大量有毒物质及危险废弃物与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填埋,以及垃圾填埋处理技术落后、垃圾填埋选址不当等原因,垃圾填埋场的渗漏已经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同时,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在严重污染地表水的同时,通过下渗也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四)自然污染源

在有些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天然背景不良,有毒有害成分超标,部分地区分布有高砷水、高氟水、低碘水等。

三、我市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及可持续化利用措施

地下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再生性的资源,尤其是深层地下水,具有与石油、矿石等资源一样的不可再生性,几年来,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及可持续化利用措施已经引起了我市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凡非法取水的地下水源井将依法全部封闭

2006年年底以前,地下水一直是呼市城市饮用水唯一的供水水源。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并向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发展,城市化过程使得地下水有效补给区域减少,从而减少了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2004年12月,呼市人大做出了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用水行为都应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对城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限期封闭,尽早发挥引黄供水工程的效益,保护好优质的地下水资源。”为加快封闭市区自备井工作,从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封闭自备井工作,确定城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无条件封闭,因特殊原因暂时不能封闭的,一律作为我市应急供水水源纳入城市应急供水体系统一规范管理。并且从2008年8月1日起,对城区范围内的所有自备井,统一按公共供水水价收费。经过不懈努力,封闭自备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按照目前普查情况,建成区范围内共有自备井用户544户,截至目前,已永久封闭自备井277眼,涉及用户143户,纳入统一管理的用户401户,市区二环路以外的自备井254户已全部纳入统一管理。截至目前,二环路以内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井,具备条件的已全部封闭,部分高校和重点企业的自备井,也采取“以管代封”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

(二)提高黄河水配水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从1998年开始兴建引黄入呼工程,引黄工程总建设规模40万立方米/日,总投资17.77亿元。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规模20万立方米/日,总投资14.14亿元,工期为两年。二期工程建设规模20万立方米/日,总投资3.63亿元,工期为两年。工程由饮水工程、净水工程、市区管网工程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供电系统工程及自控系统工程。

经过4年的建设,引黄供水一期工程基本完工,2002年11月竣工,2005年5月试运行,供水量逐步增加,形成向我市供水20万吨/日的能力。至此,我市开始形成地下水、黄河水双水源供水。2006年6月30日,引黄一期正式向呼石化、田野化工等4大企业供水。尤其是2008年以来,引黄供水已达到10―15万立方米/日,最高日供水量为17.5万立方米,随着地表水的供给量在城市供水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地下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改善了我市地下水超量开采的局面。

(三)提高再生水的利用

再生水开发利用也是缓解当前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目前,呼市市区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处理能力合计26万吨/日,其中辛辛板污水处理厂15万吨/日、公主府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章盖营污水处理厂6万吨/日,配套雨污水管网962公里,服务面积160平方公里,污水实际平均处理量21.16万吨/日,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到95%以上,为再生水集中利用奠定了基础。

通过努力,我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已初见成效。据市城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利用污水处理水源的再生水厂4座,总处理能力达到13.2万吨/日,夏季高峰供水量达6.38万吨,相当于2个中型水厂供水量。公主府污水处理厂三级处理能力3万吨/日,与呼市西河管理处签订了3万吨/日供水协议,主要用于呼市扎达盖河景观水,并安装了供水能力0.4万吨/日的水鹤,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喷洒道路。三级处理系统于2010年10月投入运行调试,运行水量到2011年7月已逐步达到3万吨/日。章盖营污水处理厂三级处理能力3万吨/日,同呼和浩特金山电厂签订了3万吨/日供水协议,用于电厂冷却水,并安装了供水能力0.4万吨/日的水鹤,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喷洒道路。三级处理系统于2010年12月投入运行调试,运行水量到2011年7月已逐步达到0.38万吨/日。辛辛板污水处理厂2006年建成,4.2万吨/日向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输送再生水,金桥热电厂建成3.1万吨/日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系统,将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的水经深度处理后作为循环冷却补充水,双方签订了10万吨/日供水协议,目前,运行水量达到1.5万吨/日。2010年10月,呼和浩特丰泰电厂完成了辛辛板污水处理厂输水泵站的扩建和输水管道工程,11月建成了4.2万吨/日中水处理系统,双方签订了6万吨/日供水协议,运行水量到2011年中旬逐步达到1.5万吨/日。

再生水的有效利用,对改善城市水环境,促进呼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四)实施饮用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饮用水水源保护、自来水供应、水环境改善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市已在着手建设呼市饮用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全市饮用水实施监控系统,有效掌握水资源的变化、实时信息预警、预报,可合理开发、利用、调度管理水资源,避免污染事故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该项目计划投资1060万元,目前该工作正在开展中。

(五)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面对地下水污染的严峻形势,以及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持。构建完备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框架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通过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在各地方政府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中,要明确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相应责任,并建立起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使地下水的各项保护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并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协调一致,使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到制度上的根本保证。

为加强我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由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将在我市全面启动。计划到2020年我市地下水逐步达到采补平衡,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进一步加大再生水利用工作,我市还制定并颁布了《呼和浩特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在陆续完善中,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规划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水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在自备井封闭工作中,有些单位不配合,给封井工作带来阻力。二是在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工作中,虽然我市目前已具备13.2万吨/日的供水能力,但再生水配套管网建设滞后。三是电厂建设的再生水处理系统配套工程进展缓慢,实际使用再生水量有限。

第4篇: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50-01

一、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1、水资源的涵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们利用,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并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恢复和更新的天然淡水资源。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空中水。

2、水资源的特性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固然是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的,但足见我国人民早已对水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如今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真是春雨胜如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其它商品相比,水资源有其独特性。

2.1不可替代性

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别的资源代替,生态系统离开水,其连续不断的循环就将终止。

2.2多功能性

水的用途最为广泛,除了供人类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炼钢、造纸、发电、航运、农灌、养殖等,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别的资源无法相比。

2.3有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水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的可开发与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出台过许多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出现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三、水资源保护存在问题

1、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建立了很多水资源保护制度:水资源规划制度、水资源利用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但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水权交易制度和水资源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所以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众参与的缺失也使得水资源管理缺乏监督,行政权滥用,甚至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不合理。

2、全国水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12条规定了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并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和监督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由水利部负责,地下水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大气水归气象局管理,水污染防治归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农林牧渔业供水归农业部和林业部管理。多部门管理往往缺乏协调与合作,造成了部门间政策不协调,甚至是矛盾或冲突,削弱了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和执行,影响了水资源保护的效果。

3、水资源保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水资源保护的效果,是水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水资源保护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中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太弱,缺乏大局观念,也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严重影响了水资源保护的效率。

四、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强化资源意识

水资源是重要的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培育节约风尚、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应是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法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中华民族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等形式,并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节约用水和取水许可等方面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下水开采管理、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的原则、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认识,使《中华民族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营造出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制度体系

依据《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对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地下水保护重点及开采现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在禁采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对现有的开采井要逐年进行闭关;在限采区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对开发建设项目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平均制度,禁止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对新打机井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审批;对地下水超采取,要按照兴业用水定额,对取水单位逐步消减取水量,逐步回复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

3、统一管理,实行水权制度改革

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有偿使用、水权交易、用水户参与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由此,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节约用水,减少人为浪费

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并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的规模,限制发展高耗水易污染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同时,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另外,要对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坚持在节水中求发展。由于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非常大,要加强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加强田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杜绝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工业用水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规定,提高用水效率,生活用水单位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5、坚持治理水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

第5篇: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防冶对策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1.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随处乱堆乱抛。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种养殖的发展,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产生。在镇区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牲畜粪便到处堆放,农作物秸秆到处乱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而且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空气等严重污染,恶化了水系,侵占了农田,还成为各类疾病的传染源,严重危及人体健康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2.农村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缺位,居民生活废水、人畜粪便、企业生产废水都直接排入河道,甚至在饮用取水保护区的附近有大量的水禽放养,饮用水源污染严重。

3.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一是滥用超过国家标准的化学肥料,化肥流失率高,不仅污染农田环境,还造成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二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烈性农药没有从源头上完全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土壤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4.建筑垃圾污染严重。近年来,由于招商引资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房地产。大多开发商为了节约处理成本,对建筑垃圾不作分类,对有毒有害垃圾不作任何处理,擅自乱堆乱倒,直接污染环境。

5.城镇产业转移,农村工业化污染越来越重。非公有制经济和乡镇工业主要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多数企业因资金不足,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和设备落后,付不起治污费用,也不愿添购治污设施,环保意识淡薄,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已成为农村主要环境污染源。

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

1.各级政府和行政职能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政府大都以城市和主要企业的污染防治为主,这些地区治污设施基本齐全且运营正常,而广大农村成了城镇化、工业化的“嫁妆”。由于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监测难,管理成本高,农村环境长期处在一种保护的盲区之中,无论是从关注度还是具体经济投入量上都远远低于城市。农村防污治污设施严重缺乏,环境污染日渐严重。

2.环境保护资源来源不够。作为防污治污的主要责任人,即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污染防治投资绝大部分投到了城市和工业上,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无法取得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财力建设资金和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农民环保意识普遍淡薄。一是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整体较低,农民和干部环保意识淡薄。二是农民小农意识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三是广大村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大多数农民对环境状况的判断持中庸态度,反应迟钝。四是农村法制教育与宣传严重缺位。广大农民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环境保护法的认识几乎是盲区。

4.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目前,针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政府出台了较多的优惠政策,而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优惠政策严重空缺。由于农村治污资金匮乏,收费机制很难建立,又缺少相关扶持政策,以致农村污染基础设施无法建设,市场运营机制无法建立。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农村既是环境污染的产生之地,又是环境治理的利用之地。处理农村垃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农村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通过防污治理,达到环境修复和保护的目的。

1.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把国家确定的环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责任考核,落实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建立农村环保执法监督机制,形成上下级政府和环保机关上下级间的垂直监督关系,促使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依法行政、从严执法,倒逼政府由单一的GDP政绩观转向注重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2.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产业投资机制,各级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农村改厕、生活垃圾、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污染治理。同时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出台,引导和激励社会公益团体和各类企业积极投资农村环境防治工程建设,缓解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的压力。

3.加强监测监管,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生产工艺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游城市和企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

4.全面开展综合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一是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三是做好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工作。通过粉碎深埋、收集制作饲料、肥料燃烧等方式加以综合利用,减少集中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同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牢固树立农村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电视、报纸、宣传画廊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开展各类环保科普活动,增强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

综上所述,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农民,更是全体社会成员。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叶书龙.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J].企业研究,2012(18).

第6篇: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文

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今天我们把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合在一起开。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安全生产方面

(一)工作回顾

第一,强化责任落实,实现三项指标零增长。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起,同比下降*%;死亡*人,同比下降*%,占全年控制指标(*人)的*%,我市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占控制指标的比例为全市最低;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同比下降*%。其中工矿企业事故4起,同比少发生一起,死亡4人,同比少死一人,占全年控制指标(8人)的*%;道路交通事故*起,同比下降*%,死亡*人,同比下降*%,摘除了省道路交通重点县市帽子;火灾事故24起,无死亡,同比持平。连续第五年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的“零增长”,经市考核,我市被评为优秀等级。

第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深入企业,向厂长、经理发送关注农民工安全的公开信,在电视台开办安全生产宣传专题,在《今日》开设“安全在我心中”征文专栏,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组织开展“五办五送五推进”等活动。举办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培训班19期,培训1382人;举办特种作业培训班22期,培训1575人,办理特种作业复审523人;完成全市再培训8万人的全员安全培训任务,得到了省全员安全培训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的成功做法,还得到了浙江省及市分管领导的批示肯定。

第三,强化专项整治,着力消除安全隐患。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危化品行业、黑点路段、道路交通、火灾隐患暨“三合一”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矿山、农机、旅游、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十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共整改事故隐患*余条。特别是在“破解难题、优化环境”活动中,安监、国土等相关部门与有关乡(镇)、街道重点开展加油站点、油漆市场、非法萤石矿等专项整治,消除了一批多年积累下来的安全隐患。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完成了省、市挂牌督办的8处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整治、1处重大火灾隐患和我市挂牌的5家火灾隐患单位的整改工作。

第四,强化基层基础,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调整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完善乡(镇)、街道安监站工作职能,充实安全管理人员。举办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员取证培训考试,全市已有54名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员取得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证。重点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攻坚月、重大基础设施隐患整改等几项活动。去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各位副市长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年组织全市性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余次,共出动检查*人次,查出大小各类隐患*条,其中立即整改*条,限期整改*条,下发整改指令书*份。同时,以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管理为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全年共查处非事故类安全生产违法案件50起,对54名当事人作出了行政处罚。对发生的4起工矿企业事故,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事故结案率达到100%。

第五,强化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防范机制。抓好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的落实,总体应急预案、重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乡(镇、街道)预案等逐步建立完善。去年6月份,市安委会组织开展了液化石油天然气泄露事故应急救援拉练,取得了预期效果。

尽管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然十分严峻。道路交通方面,到3月25日为止,全市已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起,死亡*人。今年道路交通这一块死亡人数考核指标比去年大幅度下降,去年控制指标为*人,实际死亡*人,今年要不突破*人,而且较大事故界定由去年的5?9人变为3?9人。工矿商贸企业方面,今年一季度,我市已发生工矿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一些中小企业主安全生产主体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在消防安全方面,今年已发生火灾事故3起。“三合一”、“多合一”建筑火灾隐患较多,一些公共聚集场所缺乏消防安全设施,外来员工生活用火用电和出租房消防安全方面隐患也不少。

(二)今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市下达我市的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为: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人,其中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7人(比去年减少1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人(比去年减少21人,去年实际死亡99人),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1人,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1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不超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不大于*,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不突破9.3。

今年我市安全生产的目标是:确保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继续实现“零增长”,力争有所下降,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具体主要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一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对高危行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鼓励企业进行安全设施技术改造,淘汰不安全的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把好行政审批源头关,对未依法实施安全生产“三同时”的项目和企业,一律不予办理安全生产许可手续,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危化品、矿山等高危行业实施项目安全可行性论证、安全预评价、竣工验收等制度。二是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矿山、危化、机械等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扩大安全管理标准化实施面。三是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安全监管网络和监管机制,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人员。四是抓好总体应急预案、重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乡(镇、街道)和部门预案等的完善与实践检验,提高防御和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抓好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安全依法监管水平。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制。按照上级关于“隐患排查整治年”的工作部署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层层分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各基层单位和重点岗位。二是讲究方法,具体做好“四个结合”:即坚持隐患排查治理与重点行业专项整治相结合。坚持与日常安全监管相结合,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生产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的工作力度,对不认真开展隐患排查、不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的单位,采取严格的行政措施;对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的,一律采取停产停业限期整改;对个别整改无望的,坚决采取关闭措施;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坚持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三是抓好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市安委会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会商、情况通报和联合执法。指导、帮助和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考核优秀和良好的单位实行政策奖励,对发生较大以上事故、考核不合格和突破责任书明确的责任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

第三,抓好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一是加强安全主体培训,突出抓好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巩固和深化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促进安全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在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网络、宣传窗等现有宣传资源的同时,探索建立依托学校、实行企业化运作的教育培训模式。三是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征文、送法五进(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和“送教下乡、零距离服务企业”等形式,认真开展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各类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和全国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四是积极倡导安全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压倒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把制度规范和行为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既敢抓善管、狠抓严管,又讲在规范中做到行为养成,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提升。

二、关于节能降耗方面:

(一)工作回顾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全民节能。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市“十一五”期间降耗减排实施计划》、《切实做好度降耗减排工作的通知》以及《市节能降耗十佳企业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评价考核体系及节能管理。出台了《市节能降耗百日行动工作方案》,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在全市开展以全民节能、企业节能、节能技术推广、优化产业结构、机关和公共场所节能、节能宣传以及节能降耗考核督查等七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节能降耗百日行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5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9%,完成了市对我市下达的下降4%的考核指标。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去年6月份,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部门单位组成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节能降耗督查会和专题工作会议,与21个乡(镇)、街道及开发区和7家重点用能单位签订了节能降耗责任状。出台《市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把节能降耗作为目标任务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由市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督查。

三是采用节能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一些先进成熟且节能效果比较明显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被积极推广应用。如新投资2000万元把2号抽凝机组改成背压机组,预计投产后2号机组发电煤耗将从400多克降到200克左右;天乐集团通过变频电机的应用,每月节电约3万度。此外,抓好建筑节能、照明节能、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等节能工作,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耗。去年我市又有5家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验收,目前我市共有清洁生产企业11家。新光药业通过省绿色企业验收,我市绿色企业增加到2家。

我市万元GDP能耗仅为0.60吨标准煤,我市万元GDP能耗下降*%,下降*%,由于我市原本产业结构偏轻、基数偏小,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今后三年年均下降*%,任务非常重,压力相当大。

(二)今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的节能降耗目标,要确保万元GDP能耗降低4.2%以上,力争5%。围绕这个目标,下一步主要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咬定目标,注重分析,落实责任,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工作机构、队伍和考核制度建设,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到各相关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负责。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考核考评体系,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检查督促,分分企业、分行业、分区域,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能源统计和计量制度,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设立能管员岗位。特别是督促年综合能耗在1000吨标煤及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编制完善节能规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责任。

第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商贸、旅游、生产业和文化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采取关、停、转、节等措施,继续推进“三高一低”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调控力度,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控制“三高一低”项目。对达不到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投资项目,不予核准、备案。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对于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有关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第三,进一步鼓励企业科技和管理创新。鼓励采用一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动机、风机、水泵等耗能设备,积极开展印染行业凝结水回收利用、染缸保温、锅炉改造等节能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加强电力需求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科学制订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调整运力结构,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加快推行绿色照明工程,在城乡路灯、宾馆、商厦、办公楼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

第四,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执法监督力度。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把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作为调查的重要内容,分析梳理,提出针对性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能源利用统计制度,加强对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搞全、搞准、搞及时统计数据,定期公布能耗指标完成情况。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企业合理用能,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第五,进一步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技术和工作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合理用能的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节能。加强节能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节能实践活动,开展节能降耗十佳企业、节能型机关、节能型家庭、节能型学校、节能型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节能降耗先进典型、成功经验。通过设施设备改造,落实办公、用车、采购等制度,大力推进机关的节能降耗工作。

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

(一)工作回顾

去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和*%。

一是以狠抓曹娥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水环境保护明显好转。以嵊新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坚持“控新”、“治旧”、“监管”、“调整”多管齐下,做好曹娥江流域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曹娥江水质明显好转。编制完成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出台南山水库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办法。在国家统计局、浙江省城调队对我市环境保护的公众调查中,我市市民对饮用水保护工作普遍感到比较满意。

二是狠抓重点区域整治,市级重点监管区如期“摘帽”。建设江段17公里截污干管、38.3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3座提升泵站,建成嵊新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试运行,处理排放达到规定标准,江段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开展各项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1800多家次,处罚违法企业200余家。11月份,通过了市污染整治办的验收。

三是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以“五整治一提高”为载体,全市20%的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市被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评为绿色产业先进示范区,创建成功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生态乡镇2个。

四是狠抓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化解,确保全市环境安全。建立重点环境问题责任化解制度,对境内环保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摸排,梳理重点环保隐患,并依据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列出的重点环境问题,以副市级以上领导为责任领导、乡镇为责任单位,着力实施整改化解,确保了全市环境安全工作的扎实推进。

五是狠抓重点企业整治,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制定《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计划》、《市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配套出台了《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应急预案》。通过限期治理、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提高脱硫效率、加快嵊新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等手段,全市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超额完成。

六是狠抓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环保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建成总投资110万元的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投资80万元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子站以及总投资约130万元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黄泥桥站,并已投入正常运行,实现了24小时的全市自动实时监测。建成省控新和嵊新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控设施,并已与省和市联网。全市55家重点企业也实施了在线监测监控建设,市环保监控中心已建成投用。

(二)今年主要任务

近年来,上级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要深入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切实落实减排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纺织、印染、医药、造纸、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出台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修改完善产业导向目录,严格限制新上高污染项目。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坚决淘汰小印染、小化工、小造纸、小制革、小冶炼等落后生产能力,对存在严重违法排污行为并拒不改正的企业,对整改无望的高污染企业,对不按期淘汰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2.重点推进水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曹娥江水域排污口整治,实施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污染企业关停或搬迁,解决嵊新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和进管企业规范排污问题,深入开展热电企业污染整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截污管网建设进度,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3.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构建较为完善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特别是抓紧制定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规划。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开展农业养殖污染整治,削减养殖污染排放量,加快截污纳管建设,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

4.加大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打击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减排的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不断完善环境隐患排查、化解和环境投诉调处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制度,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