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风险分析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分析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分析制度

第1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分析 比较行政法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舌尖上的安全”系列报道,对食品安全乱象进行跟踪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又引起广泛关注。据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17日报道,实施四年的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即将启动修改,治乱用重典,加大食品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成为此次修法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焦点。 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国日本长期拥有“食品安全的神话”,鉴于中日文化的相似性和法制的传承性,日本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提供借鉴。

纵观各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都是在规定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的组成和职责、进行风险分析的情形、风险分析的具体程序等等,这些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因此,本文在行政法的视野下,比较研究中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概述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进行评估,定性或定量描述风险特征,并在参考了各种相关因素后,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的过程。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定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作为风险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食品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应当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它以科学为基础,每一环节都是依据科学研究结论,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臆断,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由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为了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很多国家都实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提高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风险管理则由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从而使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了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第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诞生的,很多国家也是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这就要求它不仅要从客观上保障食品的安全,还要从心理上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非常强调分析过程的公开和透明,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与社会公众加强风险交流。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原则,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

在风险评估方面,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风险评估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卫生部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2011年10月13日,筹备三年之久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技术机构。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体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承担综合协调职责;国家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在风险交流方面,我国对其重视不够,相关法律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如《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根据现行法律,农业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卫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举办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三个机构性质和职责相似,人员结构基本一致,但却属于不同的部门。造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影响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进行。

2.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构合一受到质疑。我国现在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大多由风险管理部门组织,使得其提交的风险数据或决策建议有受到行政管理者意向影响的嫌疑,加之风险交流工作滞后,使公众对风险评估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了质疑,从而缺少了公信力。

3.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模式,由卫生部、农业部、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共同承担。但是现实中各部门沟通协调性较差,互相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尴尬局面。

4.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落后。尽管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都要求加强风险交流,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依然落后,此前关于乳品安全标准的争论更证明了这一点。卫生部2010年3月颁布的乳品安全标准要求每百克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2.80克,生鲜乳菌落总数允许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1986年标准分别是不低于2.95克和不超过50万个。难怪媒体惊呼“一夜倒退了25年”,更有人认为乳品新标准是以保护奶农为借口,被个别大企业绑架的标准。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卫生部只解释道: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引发人们强烈不满,更突显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落后。

三、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考察

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保障食品安全,日本政府引进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修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也进行了改革。

(一)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发展需求,在2003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明确了制定与实施食品安全政策的基本方针是采用风险分析手段:第一,风险评估。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当对食品本身含有或加入到食品中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上的因素,进行影响人体健康的评估。第二,风险管理。为了防止、抑制摄取食品对人身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考虑国民饮食习惯等因素,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第三,风险沟通。为了将国民的意见反映到制定的政策中,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向国民提供相关政策信息,为其提供陈述意见的机会,并促进相关单位、人员相互之间交换信息和意见。

为了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制定于1947年的《食品卫生法》也于2006年进行了修改。该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法典,对几乎所有食品都有详细的规定,包括制定食品、添加剂、器具和食品包装的标准和规格等。此外,日本政府还对《农林水产省设置法》进行部分修改,把风险管理部门从产业振兴部门分离出来,并予以强化,成立产业·消费局。

(二)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管理机构

为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日本于2003年在内阁府增设食品安全委员会,与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隶属于内阁府,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职能是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劝告和监督。厚生劳动省作为真正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主要对进出口及国内市场的食品卫生实施监管。另外,随着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立,厚生劳动省的职能已由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并举转变为单纯的风险管理。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对生鲜农产品的监管,它与厚生劳动省的区别在于侧重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阶段进行风险管理。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现状的分析,对比邻国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经验,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

(一)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整合成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门负责监督、审核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二)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分离

在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我国应当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改革,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的分离。由新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工作,把风险评估机构从风险管理部门分离出来,直属于国务院,以提高其地位和独立性。

(三)强化各风险管理部门的协作

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因此,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以免出现监管漏洞或交叉重复。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监管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其次,在各部门设立专门沟通窗口,建立相互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互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第2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方法:随机选取7200份血液成品并开展HCV抗体、HIV抗体、HBsAg测定工作,然后针对HBsAg阴性血液再进行HBV DNA、HBV等四项指标测定。

结果:再次检测后抗HCV不符合机率为0.36%,抗HIV结果为0,HBsAg则为0.42%,两次检测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上的差异(P

结论:想要获得良好的输血风险残余度控制效果就必须选择PCR等先进检测方式并持续其施行水平及质量。

关键词:血液检测方法 控制输血风险残余度 实际影响 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02-01

输血风险残余度能够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提供广阔平台,因此做好该方面的控制尤为重要,必须通过制定并落实严格检测机制来确保输血安全性[1]。本文对2012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7200份库存血液标本检测方式及结果进行全面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7200份库存血液标本成品作为研究对象,每周都进行两次随机抽取测定,每次检测份数为150份,检测内容包括HCV抗体、HIV抗体、HBsAg检测,然后再对396份HBsAg阴性血液进行HBV DNA、HBV四项指标检测。

1.2 方法。HIV抗体、HCV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试剂为美国ABBOTT公司生产),HBV五项检测采用微粒子发光法;HBV DNA PCR试剂盒由深圳匹基生物工程公司和华润生物公司生产。TRITURUS全自动酶标仪为GRIFOLS公司产品;AXSYYM全自动系统为ABBOTT公司产品;5700型荧光PCR仪为美国ABI公司产品。实验方法按试剂说明书进行,使用自动检测系统进行检测[2]。

2 结果

再次检测后抗HCV不符合机率为0.36%,抗HIV结果为0,HBsAg则为0.42%,两次检测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上的差异(P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相关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及时间对血液采集、供应、输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希望以此来降低输血奉献残余度。虽然已经有HCV抗体、HIV抗体及初复检制度,检测水平获得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检测方式、技术、试剂等因素之间存在差异,整体控制效果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控制输血风险残余度问题必须得到重视[3]。

本次研究共检测396份HBsAg阴性血液中的HBV DNA情况,有10份显示阳性结果,占总人数2.53%,含量都低于106cp/ml。这10份阳性结果血液HBV四项指标检测显示3份确实属于阳性范围,HBV全阴性数量为7份,占总人数1.77%。本次研究数据稍微高于以往文献报道,可能受到检测方式特异性及灵敏度影响,也证实了一些HBV感染人群由于处在不同感染阶段,其血液循环系统里所含有的HBsAg量偏低,或者是正处在窗口阶段,由于存在抗-HBs而呈现血清HBsAg阴性状态[4]。HBV DNA检测结果为阳性人群的实际结果较弱,显示可能是病毒复制频率较低阶段,血液循环系统中只含有少量病毒,由此可知选择适宜的检测方式对控制输血风险残余度存在重大意义。本次396份HBsAg阴性血液在接受的PCR检测后得到2.53%的HBVDNA阳性机率,充分体现了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独特的优势,目前根据我国输血领域发展情况,应考虑将其应用于血站筛检工作中[5]。

综上所述,输血风险残余度控制水平的高低在于是否挑选到具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性的检测方式,PCR检测技术在这方面具有理想的使用价值,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相关工作者应该契合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积极提高这种检测方式的应用频率。

参考文献

[1] 曲宏晶,沈奇荣,钟传村.降低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应对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8.32(25).284-285

[2] 武峰.输血面临的风险与安全输血的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7.19(15).861-862

[3] 张朝云,俞丽丹,吴华平.血浆输注前常规次侧配血以提高输血安全的实践[J].中国输血杂志.2011.32(03).715-716

第3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小学学校;财务风险;内控制度;预算;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我国小学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在小学学校里,由于大多数的领导之前都是这个学校的教师,因此虽然业务能力比较强,但综合管理能力则稍显薄弱,对学校财务管理的认识也不够正确。他们往往会认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只需要财务人员负责,而忽视了他们作为法人的职责,因此学校领导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内部控制制度要么没有要么就是不够完善。

(二)预算的编制以及执行工作需要改进。(1)学校的年度预算编制不够全面。学校编制预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校在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下顺利完成小学学生的义务教育。编制预算的目的细化为以下四点:第一,为小学生配备好必要的教学设施;第二,保证教师可以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让小学生可以健康地发展;第四,为小学生创造必要的优先发展条件。但是由于有些小学学校领导的眼光不够长远,因此在编制学校年度预算的时候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配备必需教学设施上,而忽视了怎样通过预算的编制为学生创造优先发展的条件。

(2)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与正规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相比,学校财务管理的规范程度明显不够,这也导致了在小学学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对于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非常欠缺。小学学校的财务管理存在着收支项目过于随意等问题,没有按照编制预算来执行。

(3)没有及时进行专项资金的结算。在小学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校园建设项目已经完工,但是各款项当年没有及时结算,这种情况会对小学学校当年的决算和来年的预算编制造成影响。

(三)收支项目的管理不够规范。学校的收入来源既有上级拨款收入、校产租赁带来的资金收入,同时也有从学生那里收取的学费。但是很多学校存在着收费标准不够统一、依据不足等问题,没有严格遵守收支管理制度。这些不够规范的收支过程非常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发展。

(四)财务风险意识非常欠缺。有些小学学校领导的风险意识非常欠缺,不仅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建设性意见。当缺乏资金时,没有按照上级政策、法规办事,而是盲目上马,进行校园化建设项目,导致资金缺口,不能按时履行合同条款,让学校承担很大财务风险。这种财务风险意识的欠缺既不符合国家的办学方针,同时还会带来小学学校的财务风险。

(五)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很多的小学学校财务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的教职工半路改行进而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因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没有比较系统的学习过程,导致了他们财务知识的缺乏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

二、建立小学学校财务控制风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小学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小学学校的发展与学校领导层的管理以及决策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要想建立有效的小学学校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首先需要让学校的领导层从思想上改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让他们重视财务管理制度,这既是建立小学学校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基础,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在领导层中间开设财务基础知识的培训,并将学校内控建设取得的效果纳入考核与晋升的范围中,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体现。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是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约束与监督,它的存在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效果并控制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腐败、贪污现象的出现,对于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更加高效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需要结合学校人力资源部开展分析评价工作,找出学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监督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

(三)加强预算编制的规范以及并落实预算的执行。进行预算控制是建立小学学校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关键,预算控制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1)扩大预算控制的范围。争取将学校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纳入预算范围内,并对预算进行实时调整与追加,并及时将预算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这样可以有效加强预算编制的约束力。

(2)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小学学校需要根据收支决算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收支标准,将预算的编制项目细化,并对不同性质的收支项目进行分类,让小学学校财务管理的预算控制更加精确和科学。

(四)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的作用。

(1)加强小学学校整改工作的落实。学校应该落实好整改工作,将在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归类与记录,然后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逐一解决,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2)在学校内部成立内部审计部门。要想让小学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规范的执行财务管理工作,成立审计部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不仅可以让财务管理部门的各个流程在受到监督的情况下更加规范的操作,审计的过程还可以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并形成相互制约与监督的关系。审计部门可以在审计工作完成以后将学校的财务信息公开,让学校财务工作的透明度更高,也可以让广大的教职工参与到监督队伍中来。

(3)加强外部审计监督作用。外部审计的参与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可以防止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勾结。因此,为了确保学校的财务管理可以彻底地实现规范操作,外部审计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为此,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期对各个学校的财务信息进行检查,同时促进学校间的互审与互查,让学校面临更多的外部审计压力,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学校财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

(五)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在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中,财务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问题既然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就应该让财务管理人员弥补自身的不足。借由培训的机会,学校可以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让他们可以拥有更加坚定的意识与自控能力,从财务管理人员出发做好防腐败工作。除此之外,培训的机会还可以让他们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并了解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让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金旺.农村中小学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1(7).

[2]王玉华.试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探讨[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2).

[3]孔文曙.浅析中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知识经济,2012(22).

第4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普外科;风险因素;讨论制度;护理风险管理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Nursing In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Analysis

Li Xiaoying【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surgery to discuss insecurity in the system,timely detection of problems in nursing,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care and risk,reduce the risk of care, improve care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Methods:Through three years of gener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ecurity in the system,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e process of Its implementation.Results:Through three years of implementation,general surgery and nursing care and the incidence of error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laints,patient satisfaction from 93%to 99%.Conclusion:

General surgery insecurity addressed the system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errors and nursing care complaint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it is worth further.

【Key words】General surgery;insecurity;discussion system;nursing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38-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近年来,本院将普外科风险因素讨论制度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合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通过本院普外科3年来实施护理风险因素讨论制度,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1.2 风险因素讨论制度的实施方法。

1.2.1 普外科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培养风险意识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为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

险意识,在护士更衣室醒目处挂上“风险源自细节,细节决定安全”,让所有的护理人员都树立这种意识,知道风险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一时的疏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1.2.2 在科室组织学习医疗法律法规知识及护理核心制度:护理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与医疗和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讲座,如《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护士管理办法》[2]等,反复讨论,并通过考试来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士长更应该经常利用晨会,交接班或业务学习等时间,组织学习和讨论新闻媒介报道的医疗护理纠纷,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并将与本科护士有关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加以仔细分析研究,增强护士工作的预见性,以防患于未然。只有知法、懂法、护法,用法律观念约束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1.2.3 普外科具体实施各科室每月召开一次护士会议,讨论本科在当月工作中是否存在或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列入下1个月的工作计划。另外,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士组成,明确风险管理小组职责。

2 结果

通过风险因素讨论制度在普外科的实施,使本院护理部可以综合有效的管理护理风险细节,提高病区内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及时有效的发现护理缺陷和不足,积极主动的避免各种护理风险。通过3年的实施,本科室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投诉明显下降,病人满意度由93%提高到99%,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 讨论

通过本科室风险因素讨论制度在本院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总结体会如下。

3.1 强化专业技术提高业务水平。护理人员要积极参加本院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各种仪器的使用,精通各科手术准备和操作技能,掌握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在本院根据不同层次护士制定出培训计划,每周护士长进行晨会提问,每月进行技术操作考试,以提高全科护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3]。

3.2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对于患者不愿进行治疗、护理或没有治疗、护理的原因,一定要详细记录,并注意引用患者原话,以便日后作为护士的维权记录。护士在工作中要学会应对特殊性和突发性紧急事件的处理,必要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会冷静思考,沉着应对问题,运用法律武器,保证合法权益。

3.3 提高个人修养加强护患沟通。护理工作面对的人是一群特殊的服务对象,护理差错事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生命安危,也是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护士要有强烈的人本观念,珍重患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护理人员应通过换位思考,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增加护患双方了解,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3.4 强化文件规范完善管理制度。风险因素讨论制度是本院新制定的一项有效、规范的护理管理制度,能够总结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与漏洞,并针对相应的疏漏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补充。讨论制度是各阶层护理人员经验与实践的总结,我们应将其相应的材料进行规范整理、总结,做好回顾分析,动态追踪的准备。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风险预防,即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故必须加强各项制度的督查、落实和反馈,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护理文书书写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制度,严格带教,科学管理,规范各类物品、仪器的使用与管理,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陆新玲.改进护理流程防范护理风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69~70

[2] 李雅岑,叶彩媚,徐凌燕,等.中国实用护理杂志[J].2006,22(10):61~61

第5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风险测度;一致性;预期损失

1一致风险测度分析

11 风险

在本文的论述中,“风险”并不同于我们生活中所论述的风险,我们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定义,赋予其数学模型,将“风险”定义为一个“数”,而这一“数”只会受到未来资产的影响,并不与其他因素存在关联。在本文的阐述中,我们认为风险并不会对自身的初始资产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而决定风险的一般是市场中所存在着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对将来的资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基于上面的考虑,我们对于“风险”是如下表示:将一个与未来有联系的“数”表示风险,而并不是“差数”。也就是说,我们所定义的这个“数”在本质上是一个随机变量,并且这一随机变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未来所发生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以运用资产的净值或者投资组合的结构对其进行描述。

12 风险测度

在本小节中,为了对风险是否可被接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描述,我们对可接受的未来净值进行卡了定义。首先,需要给定一个相应的参考投资工具,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对所持有的头寸价值以及可接受头寸的距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描述,最终以此来对风险测度进行有效定义。定义如下:

定义1:我们将由X到R的映射称之为风险测度

对于风险X的测度p而言,如果测度值为正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便可以将资金认为是加入到风险头寸X中并使之成为“可接受头寸”的资金的最小值;相反,如果测度值为负数,那么所存在着资金便能够由头寸中进行取出,当然,也可以将之作为红利进行一定程度的返还。

21 VaR方法

VaR按字面的解释就是“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内,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所面临的最大损失额。基于此我们对随机变量X进行一定程度的考虑,可以将其视作为在固定时间段之内所投资的随机收益或者损失,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随机变量X值的正负性就具有了实际意义,如果X的值为正,那就表示收益;而如果相反X的值为负,那就表示损失。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对风险测度进行了定义,在定义中,我们将风险集合到实数集的映射称作为风险测度。而在VaR方法之中,它仅仅是作为对于风险测度考察的工具。正是因为如此,必须要求风险测度的定义更为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对VaR的性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有如下定义:令(Ω,F,P)为概率空间,V是F一可测实值随机变量的非空集合,称任意由V到R的映射为风险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文献之中,VaR并不一定能够对次可加性进行有效的满足,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从实质上来看,VaR并不能够满足相应的一致性条件,换句话说,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致性风险测度。

22 预期损失方法

VaR方法虽然是一种风险测度,但是他有一个十分致命的弱点,即缺乏次可加性。一旦缺乏了次可加性,那么当运用VaR方法对风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度量时,某一种投资组合的风险可能会大于各组成分证风险的综合。VaR方法的缺点使得热人们十分诟病这一方法,然而随着人们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引入了一致风险测度,它对VaR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而这种方法被总结为预期损失方法。一般情况下,在金融行业之中,对于非连续分布随机变量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非交易贷款的投资组合便是纯离散分布,在其中又包含了衍生物的投资组合,而这一组合的分布具有混合性,即连续与离散混合分布。在不断出现vaR,TEC,WCE等风险测度之后,人们便将其运用到非连续分布的状况之下,随即人们便发现这些风险测度对于置信水平的小幅度变化具有十分强烈的敏感。换句话说,这些风险测度对于置信水平并不具有相应的连续性。而对于ES来说,不同于其他的风险测度,它对于置信水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连续性。基于此我们做出如下考虑,如果将分布情况忽略不计,如果置信水平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时细微的,那么对ES风险测度进行使用便不会发生较大程度上的变化。

23 段落小结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阐述与分析了两种风险测度方法,分别为VaR方法与预期损失方法。对于VaR方法而言,他自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即VaR并不一定能够对次可加性进行有效的满足,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从实质上来看,VaR并不能够满足相应的一致性条件,换句话说,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致性风险测度。基于此我们又引入了预期损失方法,通过将ES风险测度与vaR,TEC,WCE等风险测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分析,发现ES风险测度对于置信水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连续性,也就是说,预期损失方法是一种较为适宜的风险测度。

3风险测度理论的发展

对于风险测度理论而言,它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完善性,这点在一致性风险测度理论上体现的较为明显,目前状况下,人们已经把一致性风险测度理论作为评判一种风险测度是否具有相关正确性与可行性的标准。对于一致性风险测度理论而言,它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优点:一方面,一致性风险测度的性质检验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对于一致性风险测度而言,其每条性质都具有十分明确的经济意义,这与市场的相关标准是十分符合的。通过对这一理论标准进行有效使用,并由此来对风险测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评判,这样一来,就能够对所待测的风险测度能够满足基本的市场条件市场约束进行有效的保证。然而,它虽然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它并不是完美的,它仍然存在着固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它对于市场情况的描述太过理想化。基于此,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当流动性的风险占据主要地位之时,通过对具有合适风险性质的风险测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使用,就能够对市场条件起到相应的放宽效果,同时对较为苛刻的一致性条件中的正齐次性和次可加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而将原来的运用较弱的凸性条件予以替代。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存在的市场风险测度方法有多种,而VaR方法便是其中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流行性。相比于原先的市场风险测度方法,VaR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与发展,然而这种方法起步较晚,发展仍不完善,具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VaR并不能够满足相应的一致性条件,换句话说,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致性风险测度。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又在原先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风险测度方法,即预期损失方法,它能够对VaR方法所存在的弊端进行有效的弥补。然而,时代不断进步的,ES方法虽然在理论上解决了非连续分布的随机收益的风险分析问题,但对于其它的市场情形还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我们将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展开研究。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风险测度的一致性理论分析和探索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风险进行了定义,然后从这一定义出发,引出了风险测度与一致性风险表示定理。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分析了VaR方法与预期损失方法的利弊。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Philippe Artzner,Freddy Delbaen,Jean一MareEber,DavidHeath,1999,Coherent Measures of RiskMathematical Finance9(3),203-228

[2] Delbaen,F,1998,Coherent measures of risk on general probabi1ity spaces

[3] Philippe Artzner,Freddy Delbaen,Jean一Mare Eber,David Heath,Thinking coherently1997,Risk10November,P68-71

第6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一、企业组织风险的概要

企业组织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经营环境的变化的影响,以及经营管理工作上出现的失误和偏差,使得企业经营状况与预期的企业目标可能出现的偏差,尤其是出现与预期目标相反的情况,可能危及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发生风险有着其客观性,由于市场不断变化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企业管理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管理决策的有限性,企业组织的风险也将存在于整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每个企业必须所遵循的规律。随着市场环境的随时变化,由于风险有着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公司在成立、成长、稳定、发展等各个时期存在潜伏的风险,只有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或环境变成现实,风险才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成为风险事件。尽管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监督,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应对,就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由于企业是一个紧紧依赖于环境的组织,它从市场环境中获取各种生产要素,其产品和服务要通过市场销售,并且其内部环境,即生产与管理系统也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故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繁多。主要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一是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市场,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等,二是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包括技术更新、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由于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随机变动,使企业时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也正是由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了赢利的可能,企业通过正确管理战略的实施便有机会获得颇非的风险收入,因此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如何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为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的立足根本。

二、社会分担制度与企业组织经营风险的关联性

社会分担制度,即企业在应对发生风险的时候,企业在承担其应有的责任,还要有各个社会主体对风险的承担,社会主体与企业共同来维护经济市场的稳定。而社会分担按照其在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的承担和外部的承担。内部承担,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和非公司制的企业都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本身已经对风险起到一个承担风险的作用,以及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公司面临风险就已经以其自身所处的环境去承担风险。企业组织经营的风险往往是由公司内部领导、管理、体系和公司战略等所引发的,所引发的风险理应是由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外部的承担,法律赋予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在承担风险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公司的实际承担能力小于当时能够完全承担下风险的能力的情况,而此时矛盾的出现,最终是由除了内部承担者之外的社会一部分人承担,而这些人往往是企业的债权人。

《公司法》赋予公司制企业以公司全部资产承担有限责任,并且区别股东与公司财产,当公司终止,股东并不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在公司制企业的公司法本身就具有一部分的社会化分担的作用。公司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要立足于社会,其经营风险的承担就与社会离不开社会,从其源头来看,社会分担制度本身与企业组织经营风险的承担有着关联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每个阶段的发展必须得到社会的支持,当企业的风险承担已经超过其承受范围,那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是致命的,若没有社会承担机制的介入,企业将承受超过其自身所承担的压力,多一点的风险承担可能或称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社会承担风险的介入将成为社会支持企业的一部分力量,过多的使企业承担超过其所承受的范围将极大的阻碍企业的热情,并不能活跃市场。企业作为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最重要的是其所不断前进的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创新,使得企业一直能够为人们作出贡献,创造财富。因此,按照企业在市场中的目的角度而言,社会承担制度与企业风险有着关联性。

三、社会分担制度与企业组织经营风险出现的问题

虽然社会分担风险的介入将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的发展,但当社会承担风险与企业承当风险机制不平衡时,会使得两者出现矛盾,给社会带来是的更多的困扰。

1.社会承担责任和企业管理责任的不明确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当社会承担企业风险过多时,将使得社会承担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相较于企业,社会投资者所呈现的处在弱者位置,社会承担责任的不明确,有可能使得社会投资者逃避责任对于企业造成损害,或者承担过多的责任使自身的利益受损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将作为风险承担的主体,所以风险的出现,很大部分的风险是需要企业承担的。企业有着其完整的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的管理层面需要在风险发生的时候,首先要进行的风险的承担管理。风险的紧迫性,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发挥其应急管理作用,此作为风险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在企业在管理层面责任并不明确,并没有起到有效管理的作用,将使得社会承担风险的资源造成浪费。

2.风险评估制度和商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

风险的危害虽然大,但并不是不可以控制的,风险具有可预见性,也是需要企业提前做好准备,拥有一套属于自己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但很多企业受自身体制因素的影响,以及受企业的管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使得企业并没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于市场环境的了解和潜在风险的评估等活动中,往往是在风险发生的时候才开始做出应对,使得企业应对风险手忙脚乱,甚至使得企业失去了先机,最后陷入到万劫不复的状态中。因此,风险评估对于一个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保险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常见措施,在企业的应用中也相对较广。当企业发生风险,商业保险公司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为企业应对风险提供一定的保障。但现在的商业保险体系并不完善,商业保险制度并没有很有效的发挥对企业的保障措施。而且企业对于商业保险的认识限制,商业保险被企业的接受程度有限,因此商业保险并没有风险介入的保障优势。

四、社会分担制度在承担企业组风险中的完善举措

1.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和商业保险体系

风险评估应该根据每个企业所不同的特点,所处的市场环境所作出,每个企业所处的境地都是不一样的。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必须首先对企业自身文化的打造十分了解,并且提出属于自己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案和风险紧急应对措施。对于企业的商业保险制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于风险较大的方案可以进行商业保险,加强对于项目的监测。市场需要建立开放的,完善的商业保险制度,使企业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态度看待商业保险。

第7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流动风险;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房地产金融市场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房地产信贷规模较其他行业来说大得多,自然它的风险也会大很多。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的还不是那么完善,房地产行业一旦转变为不良资产将成为整个金融行业的隐患,因此,做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稳健发展。

2. 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

2.1 微观原因影响房地产金融

2.1.1房地产融资对银行的过于依赖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经常出现,当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资金不能满足投资时,银行贷款成为资金获取的主要方式。这种做法就会让银行承担很大一部分风险,最终可能牵连国民经济的发展。

2.1.2借贷人信息不属实

有一些开发商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常常会在借贷时提供不真实的信息,又因为导银行的贷管理技术落后,导致银行不能准确地对借贷人真实的经济实力进行判断。更有甚者挪用贷款资金,这样就直接加大金融风险扩张。

2.1.3 房地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今年发现在房地产行业垄断行为屡见不鲜,存在违规操作,这样的恶性循环必然带来金融腐败,是房地产贷款信誉大幅度下降。

2.2 宏观原因影响房地产金融

首先,政府政策取向存在误区,中央政府虽制定了一系列稳定房价的措施,但是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政部门主要以政绩、财政收入为其核心利益,因此它们在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难免会大打折扣,使得中央政府措施在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按要求实施。

其次,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还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阶段,在此期间会出现很多的制度转变期的问题。早期的制度在逐渐解体,新的制度建立还不够完善,这是导致种种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最后,我国汇率的逐年下调导致开发商失去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兴趣,因此房地产的不确定性变得更为严重。

3 防止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举措

3.1适当调整金融机构现有制度

房地产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变化很快,而对于目前的房地产金融机构赶不上其变化。对风险防范做的不够完善,滞后于当今市场经济的变化形势。致使金融机构不能提前预知风险的存在。当金融危机到来时没有积极的应对方案来解决问题。对于银行机构应该尽可能去发展一些科学的借贷管理方法,建立可靠性强的风险评估体系。

3.2 树立风险防范态度

为了降低金融风险投资,做好房地产周期性变化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发现市场变化的普遍规律,才能制定出匹配的管理制度,达到最佳利用社会资源配置。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监管力度,采取相关法律法规来改正和补充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3 融资方式的探索

对于银行必须加强对借贷企业的筛选工作,首先要选择实力强、品牌大、信誉度高的房地产行业进行发放贷款,能做到准确的引导市场发展,风险降临时能够运用防范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将影响缩减到最小。

3.4 建立完善的法律与法规

建立法规推动房地产行业正规有序的良性竞争,凡是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具有资格的企业都可以参加到竞争当中,中央银行是这场竞争当中的严格监督者。对于违法竞争行为要严惩,例如非法垄断、资格欠缺的房地产企业。这样才能有力地消除不良影响,保证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3.5增强全民社会信用

只有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效地制止开发商及个人不讲诚信的恶行扩散,这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很大关系。运用法律严惩那些没有诚信的开放商只是一种必要方法,培养他们的社会信用感,让其在思想上转变才是根本目的。这样才能积极改善房地产贷款的安全性。

4.对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体系的建议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金融进步显著,但是目前房地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市场的需求旺盛,导致房价不断高涨。这种房价快速上涨是巨大的金融风险到来的前兆,一旦资金运转不警惕,将会给我国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

4.1加强房地产金融创新理念

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房地产金融管理的一些先进管理措施并加以合理地、高效地运用。要以不断创新为管理目标,不但要为达到高效、统一的金融管理体制而努力,还要为了能够稳健地运行房地产金融体系,丰富监督管理全面的内容而奋斗,最终达到监管政策、结构体系、运营状况具有统一性。所以加强房地产金融创新理念对于房地产金融系统稳定是比较迅速有效的一项措施。

4.2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

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相关制度是房地产金融的必要条件,可以从组织构架、共荣机制、责任制等方面入手。对于从业人员和管理者要有足够的金融创新意识,能够掌握市场的运作和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4.3对住房抵押继续实行抵押贷款证券化

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正处于尝试阶段,还没有成熟应用,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对银行抵押贷款公司管理的住房抵押贷款有时间长、现金数较大、风险系数高等特点。目前我国证券产品相对其他国家比较少,因此加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利。

4.4坚持推进房地产金融业务创新

我国的经济实力正处于全面上升的时期,面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整压力,中国要坚持以房地产金融的创新为总体方针,顺应经济发展的浪潮,经过不断的自身努力与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金融业务。

5结束语

房地产业具有资本密集、体系复杂和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培养对房地产金融防范意识,不断完善防范房地产金融制度,对出现的问题时有指导意义。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保证中国房地产市场稳定、有序发展,还能满足很多居民住房需求。在这条路上,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罗琛阳,孙园园.次贷危机给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2]杨爱梅.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与制度创新[J].财经界,2012(12).

[3]赵苗苗.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1(18).

[4]陈晶晶.浅谈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问题[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12).

第8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64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1-02西药制剂作为药剂科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水平高低是衡量药剂科工作质量及医院水平的重要指标[1-2]。西药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加重,严重者甚至死亡。如何有效提高药剂科西药制剂质量已成为临床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3]。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药剂科实施西药制剂风险质量管理前后各1年的质控资料,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质控优良率,临床科室满意度及工作人员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等,探讨风险管理制度用于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临床实施效果。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药剂科实施西药制剂风险质量管理前后各1年质控资料,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发放药剂科质控量表、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及全省药剂科统一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分别为1723份,375份,12份;而观察组发放药剂科质控量表、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及全省药剂科统一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分别为1750份,380份,12份;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

1.2西药制剂质量风险管理措施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强医疗机构药物制剂质量管理规范执行,规范综合管理体系,切实做到岗位责任,责任到人,使药剂科工作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观念[4],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②严格遵守国家药物制剂相关声场质控标准,定期组织药剂科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并及时对规范进行更新,提高医院西药制剂质量水平,保证临床科室用药满意度。③努力提高药剂科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包括进修、培训及科室内技术交流等方式[5]促进工作人员对于药剂科相关专业技术全面、熟练地掌握,从技术环节改善西药制剂质量水平。

1.3观察指标采用我院自拟药剂科质控量表及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进行质控优良率、临床科室满意度判定;同时组织本科室工作人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使用全省药剂科统一理论知识考核试卷。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选择SPSS15.0作为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1两组质控优良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质控优良率分别为78.7%(1355/1723)和93.5%(1637/1750);观察组质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临床科室满意度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科室满意度分别为80.0%(300/375)和92.4%(351/380);观察组临床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两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分别为50.0%(6/12)和91.7%(11/12);观察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西药制剂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

3.1西药制剂一般都具有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故服用存在一定风险。

3.2药剂科空间不足或布局不合理导致西药内服、外用制剂制备无法完全分开[6],西药制剂制备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3.3对于国家西药制剂相关质量管理规范执行不严格,操作、留样规范不完善,生产设备检修及使用记录缺失[6-7]。

3.4药剂科工作人员文化层次较低,缺乏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进修及培训机会较少[8]。我院通过采用西药制剂风险管理,完善药物制剂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临床操作流程,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及责任心,从根本上改善西药制剂质量水平,充分满足临床需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质控优良率分别为78.7%,93.5%;观察组质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1]秦安龙,邵建屏.中国医院制剂的特点、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5):328-329.

[2]张志勇,王瑜,石林.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文件系统的建立[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6):484-485.

[3]顾小燕,徐玲玲,丁丽玉,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制剂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2010,5(10):955-956.

[4]徐晓路.风险管理对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138-139.

[5]刘起华,李冀湘,文谨.浅谈医院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12-13.

[6]唐春燕,陈大建,曾立威,等.药品说明书在药品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医药导报,2008,27(7):869-870.

第9篇:风险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独立法人实体;免受损害协议;子公司

JEL分类号:G22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6-0105-03

一、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是一切保险活动的本质要求

保险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保险公司是通过与大量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来分散风险,并且希望收取的保费和投资收益能够足以支付赔款,同时为自身赢得利润,所以说,保险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通过承保大量风险单位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是保险活动的本质。

对任何形式的保险公司而言,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都是其保险活动的本质要求,专业自保公司也不例外。

二、专业自保公司相比于传统保险公司的特殊性

专业自保公司相比于传统保险公司有以下特殊性:(1)传统保险承保的风险须具有偶然的,有大量同质风险的存在,可以运用大数法则,大量同质风险不能同时发生等条件,因此对很多风险不承保。但是专业自保公司可以按自己的要求设计相应的险种。(2)传统保险作为风险的转移方式,不能减少或消灭风险,相反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由“风险一动机替换”原则,一个公司购买保险后会疏于防范,使控制风险的积极性降低:此外还会产生故意制造风险以骗赔的道德风险等。相反,专业自保公司属于风险自留的一种形式,会使企业真正做到预防和补偿相结合。(3)传统保险合同中“免赔额”是基本的免责条款。再加上“赔偿最高限额”等其他条款,企业不可能将全部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不能满足很多公司的保险需要。而专业自保公司则可以灵活设计保险条款。(4)商业保险循环周期造成保费的波动性,会造成企业财务的不稳定性。专业自保公司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保费的波动。

我国的企业内部自保主要是自保基金形式,在我国自保基金主要有:中石化安全生产保证基金、铁路保价、邮政保价、车辆安全统筹基金。此外还有铁道部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1999年到2010年间,铁道部“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费”收入高达168.75亿元,保费收入已经达到中等保险公司的规模。这些自保基金都是由原来单位指派一个部门进行操作,并按照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实行自保。因为不属于保险,所以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监管,并没有纳入保监会的统一监管,这也造成了监管上的混乱02000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香港成立“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专业自保公司,年保费收入约达5亿元港币。2010年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总承保财产价值达到313亿美元。专业自保公司承保的风险通常是传统保险市场不提供保险或者保险条件相当苛刻的风险。所以在寻找国内出单公司时会很困难。因为出单公司在法律上是原保险人,如果被保险人发生损失,不论再保险人(专业自保公司)是否有偿付能力,原保险人都要负责偿付保险赔偿金。因此在国外很多前卫公司出单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专业自保公司从本质上来讲是企业自保的最高级形式,可以称之为企业外部自保。专业自保公司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关系是特殊的,专业自保公司在承保风险和承保对象上均与传统保险公司不相同,因此在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上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三、专业自保公司要满足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的特殊要求

美国内税局(Rsl)认为不满足风险转移的专业自保公司不是真正的保险公司。因此,专业自保公司在满足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的条件上要满足以下特殊的要求。

1、专业自保公司要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专业自保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偿付能力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保险公司为吸收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有关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无论一家公司从子公司还是合营公司或联营公司,或其他长期股权投资公司以及金融资产公司处购买保险,要实现风险转移的重要条件是专业自保公司可以支付赔款金额。因此,专业自保公司成立时的资本充足性是非常重要的,要防止有些母公司或发起人成立专业自保公司时并没有按承诺投入足够的资本。

2、专业自保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不能有其他保证协议。

免受损害协议是指一方或双方达成协定,不让另一方受到损失、破害或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这条款是单方补偿或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免受损害协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在标准的协议上,其中的一方基本上同意由于特定的交易引起的费用、损失、破害不另一方。这种协议在建筑商和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中普通运用。补偿协议是指母公司与前卫公司签订的,当专业自保公司不能偿付损失时,母公司会补偿前卫公司理赔支出。信用证是指专业自保公司签发给前卫公司的不可撤消的信用证,该信用证里事先储存有一定的金额,当专业自保公司不能偿付时,前卫公司可以从该信用证中支取款项。

专业自保公司应该是一家资本充足的公司,这就要求专业自保公司要有独立的承保能力,不存在母公司与专业自保公司之间的资本保证协议,或其他补偿保证协议,或者免受损害协议。这些协议的存在证明了专业自保公司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公司,而是资本不充足的赝品专业自保公司。母公司与前卫公司之间签有免受损害协议或补偿协议,或者专业自保公司与前卫公司之间签有不可撤消信用证,这些都妨碍了专业自保公司的保险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