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月亮的神话传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道道刺眼的光芒划破天空,是流星!是流星!在传说中:只要在流星下许出你的愿望,就可以成真的美丽故事。可世上只有寥寥几人相信这个神话传说。
我,我相信……相信吗?我不太肯定,只是有些半信半疑,信是如果可以这样实现愿望,那就太好了;疑是因为这是神话传说……真的该信吗?如果,是虚无缥缈的……没有根据的……那,那我也相信,相信她,许出我最真诚的愿望……
流星,在月亮嵌在深蓝色的幕布下,北斗七星、十二星座等无数颗明亮的星星互相辉映下,真的,真的很美,很美……
种一颗流星,许下你的愿望,最真诚、无邪、可爱、美丽的愿望,是你的生活多姿多彩!呵呵!!
六年级:鲜艺
1、出自李白的《古朗月行》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2、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来源:文章屋网 )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谈到月亮,人们就会想到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在诗词文学中,你夜常常能发现月亮的踪迹!
畅游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海洋里,你一定会被一些琳琅满目的咏月诗词所吸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与明月作伴的美好愿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象写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又是李白的迷雾般的梦境!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于是乎,诗人常常寄情于月。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花好月圆”是美满婚姻的颂词;而“月缺花飞”、“晓风残月”则是爱情不幸的曲笔。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句,表达了黄昏后月光下情人约会的欢快心情。诗仙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表达了游子怀乡之情。宋代坡的《水调歌头》中秋咏月词,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反映了作者胸襟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后人远别互道“多加保重”的代名词。
对着同一轮明月,各人情感迥然不同。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如果仔细琢磨,你会发现这既是李白“明月长在,人生如寄”感情的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愤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又是张九龄对月思乡的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确是东坡对人生的思索。
月亮乃是天上的圣物,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事情总会与月亮相联系,通过对古代咏月诗的鉴赏,我们会发现,其实月亮很美,但更多的是深不可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快点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去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
诗里中秋话月亮
劳 燕
中秋赏月,自古以来,月亮被人类赐予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唯美动听。
月亮,古称太阴。
月亮的读音,古人取圆的声母 y ,缺的韵母 ue,组成 yue ,此则有月为圆缺之意。
按丁再献、丁蕾先生的骨刻文“汉字演变过程”的书写五体方式,来看月字演变:
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引 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
月,字象形:骨刻文字形,象半圆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说文》:“象上下弦阙形。”《诗·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本义,月亮,同本义,太阴之精也。月为群阴之本。
月为“太阴之精”,这一点是全世界都认同的。英语moon(阴性i)、Amaris,月之子(女性)之意;亚美尼亚语Anahid ,女神;澳(土著)语Arana, 亦指女性;希腊语Artemis 即月神(阿尔特米尔狩猎女神) ;拉丁语Diana、 Luna 都是指月亮女神,即罗马神话中所称戴安(月亮女神);玛雅语Ixchel 是称掌管月亮和繁殖的女神。日语月亮按季节称:春月(しゅんげつ)、夏月(かげつ)、秋月(しゅうげつ)、冬月(とうげつ)春夏秋冬则为それぞれの月,朧月(おぼろづき)、かすかに霞んだ月(春の季语),寒月(かんげつ)、冷たく冴えてみえる月(冬の季语)。按天象气候称:雨月(うげつ)、無月(むげつ)、薄月(うすづき)、薄雲のかかった月、孤月(こげつ)、淡月(たんげつ)、青月(せいげつ),一般称名明月(めいげつ)、朗月(ろうげつ)、皓月(こうげつ)、素月(そげ つ)等等。而从月亮名称可以见到汉语的富瞻,这是汉语的性质决定的。可以说汉语对月亮的称名是最多的。
李汉荣散文名篇《井绳》,匠心独具地描述了“三米井绳上下那个中国的月亮。”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中国人心目中的月亮是古时候的那个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是李白打捞的水里的这个月亮。”
“父亲用三米井绳,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中国的月亮,有中国的审美,诗意、意象、联想,有中国特色的名称。
我也喜欢中国古时候那个神秘的月亮,那个传统的,中国特色的,嫦娥的,吴刚的,李白打捞的水里的月亮。
月亮名称知多少
(甲)直称
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
如: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植《赠徐干》)。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乙)会意指事
其核心词——月魂。即指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夏历每月初始所见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魄”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月亮别称:
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
如: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何景明《对月》)。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丙)比喻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系列比喻:
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如:团团冰镜叶清辉(孔平仲《玩月》)。
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丁)将甲乙丙一、二、三的别称相交互组合,派生出月亮别名的新生词:
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
如: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戊) 源于神话传说
玉兔捣药
“兔”字系列别称:
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
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如: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吴刚伐桂
“桂”字系列别称:
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
如: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嫦娥奔月
“娥”字系列别称:
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
“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如: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范成大《枕上》)。
神蟾(蟾蜍成精)
“蟾”字系列别称:
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三脚蟾 ......
如: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李白《初月》)。
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由“兔”、“桂”、“蟾”等并列而成的月亮新词别称:
兔蟾、蟾兔、蟾桂、桂蟾、桂兔......
如: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罗隐《旅梦》)。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其他神话传说
月神名叫“结鳞”(或结璘);
为月亮驾车的神名叫“望舒”;
月中的五夫人名叫“月魂”;
月亮的归宿处为“月窟”;
月亮中有宫殿名叫“广寒宫”......
这些都成了月亮的别称。
如: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鲍溶《宿水亭》)。
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曹丕《在孟津》)。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杜甫《瞿塘怀古》)。
五行、阴阳学说
古人认为,月为阴气之精,日为阳气之精,故以“阴”、“阳”分别指月、日,由此产生了月亮的一系列别称:
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兔、阴魄......
如:万古太,中秋海上生(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马戴《中秋月》)。
月亮名称筛选
从部分古诗词(包括辞赋)筛选,得到300多个月亮的别名。但有些不能为今人理解、接受,于是再筛一筛,遴选出200来个常见别称。本文题为“诗里中秋话月亮”,所以以诗词为主再省略一些过于生僻的名称,又以著名诗人为主,最后得100余个月亮别名以为常见。
兹举常见月亮别称如下(70)
婵娟 望舒 纤维 金波 玉弓
桂殿 团扇 玉桂 银台 五羊
广寒宫 清光 太清 蟾蜍 蟾
玉蟾 霜蟾 素蟾 冰蟾 银蟾
瑶蟾 蟾宫 皓蟾 金魄 圆蟾
金蟾 蟾魄 素魄 圆魄 冰魄
桂魄 瑶魄 玉盘 金盘 银盘
圆盘 广寒 霜盘 水晶 盘白
玉盘 金镜 玉镜 圆镜 寒镜
秦镜 瑶镜 金轮 银轮 玉轮
圆轮 冰轮 霜轮 孤轮 斜轮
玉兔 玉钩 银钩 垂钩 悬钩
金兔 白兔 圆兔 蛾眉 悬弓
素蛾 素娥 丹桂 太阴 夜光
月亮别称诗证
对上述月亮常用别名,引诗词为证: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曹植《赠徐干》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夜光何德,死则又盲?
——《楚辞天问》
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
——何景明《对月》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高适《塞下曲》
团团冰镜叶清辉。
——孔平仲《玩月》
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元稹《月》
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李商隐《碧城》
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
——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王昌龄《春宫曲》
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苏轼《宿九仙山》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李贺《南园》
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白居易《三月三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王维《秋夜曲》
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
——唐方干《月》
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
——元范椁《赠郭判官》
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
——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
——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
——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
——卢照邻《江中望月》
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
——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念奴娇中秋》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沈约《登台望秋月》
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
——范成大《枕上》
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
——谢庄《月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李郢《中元夜》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
——李白《初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李贺《梦天》
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
——李商隐《燕台诗秋》
孤蟾久未上,五写不成归。
——宋司马光《停月亭》
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方复回。
——刘商《胡笳十八拍》
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
——罗隐《旅梦》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
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
——鲍溶《宿水亭》
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
——曹丕《在孟津》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杜甫《瞿塘怀古》
万古太,中秋海上生。
——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
——马戴《中秋月》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
——宋毛滂《诉衷情》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屈原《楚辞天问》
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方干《中秋月》
玉轮扎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
——李贺《梦天》
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
——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念双桥中秋》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霜。
——沈约《登台望秋月》
团团冰镜叶清辉。
——孔平仲《玩月》
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元稹《月》
冰轮未肯去,相看尚团团。
——范成大《残夜至峰顶上》
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
——陆游《月下作》
闽国去,蟾蜍亏复圆。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素娥即月之好。
——《幼学琼林》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帐幕遮银阙。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
最后,说个月亮笑话
明记小说《谑浪》(是一部笑话集)中有个故事:
有个秀才,久居乡里,一次游杭州,也是他第一次进入“旅游城市”,见到什么都那样清新、雅致、精美,由衷感叹自己的粗俗。他见到精致的瓷器餐具,不胜喜爱,杭州人告诉他,这些碗盏盘匙餐具茶具都是“细瓷”。他于是买了些细瓷茶具、餐具回去。回乡后,从此他做事乃至撰文都多了一份拘谨和束缚,处处小心克服自己所在的土、俗,说话拘谨、恭谦。
中秋节,他邀朋友来家“闹秋”赏月,刻意显摆这些细瓷,他用杭州买来的“细瓷”茶具泡茶,拿出瓷盘摆放上水果、月饼。
客人到后,惊讶地说:“呵,这瓷器真好!”秀才说:“不敢,此乃舍下一些粗瓷。”
关键词:明月意象 古典诗歌 美学特征
明月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象,在华夏诗歌长卷中,始终占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一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史也是一轮明月亘古不变的千年映照。明月的华夏诗歌内涵,饱含着深层次的审美文化特质,我们以明月这个独特又具普遍性的意象为切入点,对华夏诗歌美学特征进行溯本追源,从而引出明月在诗歌中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一、明月的外在美与心灵需求的高度融合,形成人们诗意的寄托对象
为了区别和对应太阳的名称,月亮古称太阴,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尽管它的表面灰暗,但它仍是地球人仰望天空时除了太阳之外最为灿烂和熠熠生辉的天体了。月相的变化规律,给人类无限的启发、想象和神思,它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诸如语言、历法、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学,几千年以前,明月就在它的源头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妇孺皆知的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狗食月、玉兔捣药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记载了中国关于月亮的最早传说。由于月亮散发的清辉明洁清凉又能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因此月亮常常被人寄予无限的想象。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传说和人们用肉眼所看到月亮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人们以现实的月亮为基点,通过想象可以构建出符合自己内心精神需求的月亮来,人们时常能够抓住月亮呈现给他们的一些外在特征,人们再将人世的生活经验与哲学思考赋予亘古不变的月亮,给月亮既有区别又相同于自己星球的社会情态。
中国人对月亮的称呼极多,这些称呼都是美称与雅号,从没有过恶意的调侃,这是因为月亮是人们理想的寄托之物,谁都不忍心去贬低它,哪怕这个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他对月亮照样心存美好,月亮可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大众情人,它可以根据观赏对象和年龄来变换自己的性别特征和审美趣味,以致男女老少都喜欢它。关于月亮的称呼,众说纷纭,我们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从明月的称呼中探索出人们对明月的感情因素,而诗歌中屡见不鲜的明月意象更是诗人对明月的无限向往。我们只举为大众所熟知的,月亮的别称有:银钩、玉钩、玉弓、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嫦娥、婵娟、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广寒、清虚、望舒等等,不一而足。但这些雅号无一不是人们对月亮充满了热切的爱,它是人们寄托美好的意象。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因为这般明朗,明月常常是月亮的书面语,从纯粹美学的意义上来讲,作为一门学科,美学的任务是揭示和阐明美学特质以及审美现象,明月外在的显著特征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并最终定格为一种美的事物,它帮助人们了解美、借鉴美,明月同时也是一个超世俗功利的审美意象,它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和追求。因明月具有永恒性,使它又与其他审美意象不一样,明月可以把人内心的终极关怀和追求融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和美好的特质去打动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窝,并能够栖息在人的心房,且能帮人轻轻掩上心门,陪伴人,消除人的孤独,给人以慰藉,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美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寄心于明月使人的灵魂超脱世俗的纷纷扰扰,告别莫名其妙的感伤,从而使人们能够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明月的内涵美与人们审美取向的契合,形成人们理想的倾诉对象
明月外在如此美轮美奂,隔着三十八万千米,古往今外,人们常常遥望着这个美的化身,轻轻诉说自己温暖的梦想、心灵的波折、生活的苦难,普通人对明月寄托的言语,因为无法形成文本,我们只能去猜测,当然这也是可以感受的;而诗人因为将自己的寄托言语融入诗行,明月附在他们的诗歌中形成审美意象得以流传下来,形成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明月意象这一审美风景。心理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它侧重研究的问题是:在审美体验中人们的感官活动是如何表现的。美的审美体验就在于我们在观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心里愉悦与丰富的过程。
我们研究明月在华夏诗歌中的美学特质时,重点不应该停留在明月这个审美意象上,尽管明月很美,但我们通过明月这种诗歌中包含的意象来指路,可以观照人情美和人性美。例如在研究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引起我们的美感时,重要的已不仅仅是研究大海、明月的本身特点,而是研究海上明月给相隔天涯的人们搭起思念和相互祝福的桥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相处两地、远隔天涯的人们,可以在明月高悬的地方相遇、相惜,以至相互拥抱。
明月的这种终极关怀和施予人们幸福的恩赐,世间几乎无物可以替代,尽管明月是无意识的,它只是一个天体,一个日夜不断运行在自己轨道上的星辰。但人们不管,人们将无限的美好付诸明月,尽管明月长久地默默无闻,但人们从不计较,也正因为沉默是金这一点,让人们更加迷恋它。因为钟情于明月,人们对它存在的想象有着无限广阔的空间。不把明月的定位局限在欣赏的形式上,把明月的魅力隐藏在诗歌里,映照出的是现实中人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愁,明月是无所不知的亲人,明月又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知音。我们去诗歌中看明月这个意象,可以看到慰藉,看到祝福,看到美,看到人类的心灵和智慧。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悲悯情怀如屈原者,月夜仰首,在天问中,他问明月,问玉兔,也问世人,问寄托在心中无限的希冀与念想。明月没有回答他,也正因为没有回答,明月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了一份永恒的深沉美感。辛弃疾这人算是一个铁血男子,阳刚十足,可面对明月,终归也变得柔肠万分,在《木兰花慢》中有“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再来看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这首明月之诗《月夜忆舍弟》,点名的不仅仅是秋思无限,更添国恨绵绵,与在《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古人说:“待到那烟花三月里,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旧历三月,人下扬州,看的不只是烟花烂漫,更重要的是要看扬州月,杜牧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唐人徐凝更加钟情扬州月,他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歌使扬州名扬四海,明月美的力量在诗歌中得以展现,其张力如此巨大,历久弥新。在扬州城附近的瓜州,也记下了王安石的明月情怀,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尽了古今多少乡愁真味,如今读来仍不免感慨万千。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逋,也喜明月,他在《山园小梅》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明月心爱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再来看诗人李益笔下的明月,他写道:“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每读李益,总是伤。李益太孤绝了,明月只好化成一颗硕大的泪珠,祭奠他远去的背影,报答他平生的钟情与爱意。
三、明月的内涵美与人生遭遇的映衬,形成人们借月抒怀的审美意象
明月外表美意十足外,它的内涵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特殊的感情和意义,使其具有丰富的内在美和意蕴美,并长期地成为人们表达人生际遇的特定对象。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其意思和感性相对,而明月常常是感性和理想的相互糅合,更多时候更倾向于感性,以致明月在诗歌中承载的意蕴在别具一格之外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感受。
月亮又叫嫦娥这一意象,屡次出现在诗歌中,它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嫦娥是忧郁才子李商隐诗中多次反复抒写的一个女性形象。将嫦娥这单一意象反复吟诵,形成嫦娥意象群,并赋予它独特丰富的意蕴,这和李商隐的人生际遇十分契合。
关于嫦娥,《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张衡《灵宪》云:“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明月和嫦娥交接,凄惶而惆怅是神话传说中嫦娥意象的主要内涵,后代人们总是借嫦娥的故事来表达一种凄楚彷徨的心境,也曾这样借助嫦娥感慨内心,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面对明月,想起嫦娥,万千别恨,都融入月夜,都在嫦娥的无限悲痛中了。我们谈论的是诗歌,这是词,不作更多的探讨,但其中明月意象之寄托之深,不言而喻。
当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多时候,明月代表的是一种美好、一种愿望、一种希冀、一种梦想,尽管月亮有圆有缺,不能永远保持花好月圆的局面,但在人们心目中,月亮永远都是思念,只不过月亮圆的时候人们的思念跟着圆,月亮弯的时候,人们的思念也跟着弯罢。
我们再来看闻一多推崇备至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诗歌杰作,诗里几乎每一句都含有“月”字,堪称明月诗之最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夜如湿玉,明月高悬,这景致,孤绝十分,美得让人心碎。江面水波潋滟,婆娑的树,皎洁的明月,就能荡漾起那亘古的神韵了。星和月,是不一样的,星太遥远,只有月才占得住人的心;月离人也不近,才诠释了距离之美;圆缺变化使它动感十足,美意千分。
若没有明月,这春江一水该是多么的寂寞,寂寞是一种禁锢,寂寞意味着灵魂的缺失。春江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处在月夜之下,月华映照着女子的脸,总泛起温纯的光,眸子里多是温柔的情意,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诗意蔓延,掩不住那份难得的千古神思。月华如水,泻下清澈的光,张若虚笔下的诗句是深层的哲学思考,借明月这一审美意象反复吟诵,轻柔的风淡淡地拂过那哲学的丛林,那江面,在那清辉皎洁之处,明月这一审美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高度融合了,它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殿堂中的蓝宝石。
四、结语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长卷里屡屡出现,且历久弥新,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真正能够传世的文学往往是那些能够安慰内心孤独和抚平灵魂创伤的作品,而明月恰恰通过文学,尤其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给人们以美好的梦想和远方的希冀,透过明月这一审美意象并挖掘出它内在的特征,让心灵的感触引发出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对深层次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2] 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罗漫.神话・诗骚・文学史[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 王光明.读古代文论札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
[5] 礼记・乐记[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又过了一会儿,微风吹来,云妈妈向北移了移身子。终于,月亮娃娃勇敢地望着我们,完全露出了她那胖乎乎、圆都都、笑眯眯的脸蛋儿。月亮娃娃散步在深蓝深蓝的夜空,给赏月的人们带来了光明、憧憬、欢乐……
2、俗话说,中秋的月亮圆又圆。今天是中秋节,又可以欣赏到这圆圆的月亮了。
3、我拿起了一块月饼吃了起来,我发现月饼里的白莲双黄馅还很好吃呢,我想起了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古代的时候,嫦娥下凡时在天间撒下了无数的月饼,而那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所以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
4、吃了晚饭,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爸爸要带我去看烟火。我听了真是兴奋不已。在等待爸爸的间隙,奶奶和我一起到阳台上去看月亮,因为今天多云,无数颗繁星全都躲在云层里,一轮圆月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
5、或许对于别人来说没有什么,但对我来说真的很来之不易,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都很忙,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着,不停的在奔波。难得有一个中秋节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真是很幸福啊。
6、中秋节这天早上,我、爸爸和妈妈一起去了姥姥家过中秋,我很高兴,路上我们去了“满意100”超市买月饼和各种零食,买月饼的人还真多呀,形形人头传动,大家都忙碌着挑选月饼,月饼的形式多样,有大有小、花纹不一、形状各异,真漂亮。
7、回到家,我连忙跑到阳台上赏月。只见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宛如一个圆润亮泽的白宝石在黑夜里站岗,非常美。我好想有一双翅膀,飞到月亮上去,在空中旅游,还可以看到美好的夜景,观察大大的月亮,那该多好呀!
8、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有人情、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仰望天空,只见天渐渐变成了深蓝色,有几颗稀稀的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不一会,月亮透过云彩探出头来。起初,月光很浅很浅,温柔得犹如一块透明的白纱笼罩大地。慢慢地,月光越来越亮,最后,一轮圆圆的明月像一个巨大的银盘挂在高高的深蓝色的天空上,天空刹时变得如同白昼。
10、秋赏月古人说的好:小时不识月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小时侯的我以为月亮是弯的,太阳是圆的,直到有一天,妈妈告诉我,中秋时,月亮就会变成圆的,我有点半信半疑,可是中秋那天,月亮真是圆的,并且还要吃上几块香甜的月饼,从此,我便喜欢上了中秋赏月。
11、秋天,嫩嫩的季节,树叶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浓浓的月份,桂花香飘中有着欢乐的气氛。八月中秋,点缀着整个漫长而无生机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树下,泡一壶好茶,在欢乐的气氛里和亲朋好友一起肆无忌惮得聊天,这就是故乡八月中秋最美的时候了。
12、到了姥姥家,姥姥真高兴,立即迎接我们,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姥姥说“中秋快乐!”。姥姥把早已准备好的香喷喷的饺子馅拿出来,开始和面、擀面,妈妈负责包,我和爸爸都没干活,但是真的非常热闹,大家在一片团圆的气氛中渡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节……
13、湖是月儿梳妆镜。调皮的风儿不停得吹动湖面,把映入水中的月亮,一会儿变成破碎的蛋,一会儿变成旋转的陀螺,挺像在跳舞。温柔的月儿姑娘毫不怨言,任风儿吹动着她秀美的脸蛋,把小鱼儿吐出的泡泡化作点点闪闪的珍珠。
14、月亮越升越高,已经在高空中看我们狂欢。它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洒在房顶、湖面、草地……细细地编织着一个幽雅迷离的梦境……
15、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快来临了,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为家人、朋友买月饼送礼物,带去他们最真诚的祝福。
1、月里嫦娥: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美女。 出自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姐姐是月里嫦娥。”
2、吴刚伐桂。相传月亮上的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桂树随砍随合。天帝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3、冰壶秋月。是指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比喻品格高尚。语出元·刘因的《饮仲诚辄瓢》之“酒中醒境染未识;冰壶秋月昆仑峰。”
4、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5、朗月清风。明朗的月色,清新的和风。出处:唐·王勃《秋日游莲池序》:“琳琅触目,朗月清风。”
6、春花秋月。1、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2、指岁序更迭。
7、霁月光风。意思是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也可指政治清明,社会的风气好。
8、烘云托月。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
9、吟风弄月。意思是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
10、月夕花朝。月夕花朝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11、皓月千里。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2、落月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13、秋月寒江。读音qiū yuè hán jiāng,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14、霁风朗月。意思是和风明月。比喻宽厚祥和的气氛。
15、风花雪月。原指四时的自然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后指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与花天酒地的生活。
16、风清月白。微风清凉,月色皎洁。形容夜景幽美宜人。同“风清月皎”。
17、月圆花好。基本意思是1.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2.比喻良辰美景。
18、欢聚一堂。形容欢乐地团聚在一起。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二十回:“如今众位仁兄贤弟欢聚一堂,把往日的豪强自雄,侮慢英贤,不觉的可耻又可笑了。”
19、临风对月。面对清风明月。形容所处的景色非常容易引发人的思绪。
20、合家团圆。合家团圆同“阖家团圆”,指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如“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合家团圆赏明月。”
21、月缺花残:指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出处于唐·温庭筠《和王秀才伤歌妓》。
22、月明千里,指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来形容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因月夜而倍增思念。
一、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团圆美满的主题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祭拜月神的活动。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太阳是光明的源泉,统治白天的宇宙,是最高的神祗;而夜晚则属于月亮,故月亮成为第二位的神灵。《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帝王希望通过神的保佑来达致国家稳定、百姓安康、人寿年丰。如此,中秋月亮的圆满形象,自然就引申出象征团圆美满的社会意义。贵族和文人仿效帝王祭祀月神活动,把拜月的习俗推广至民间,到唐代,中秋已经作为节日固定下来。
每当中秋,九州同庆,家家团坐。举头望天,天上明月皎洁可爱;低头看地,地上供桌红烛高照,檀香缭绕,供品罗列;环顾身畔,身畔亲朋好友喜气洋洋,高谈阔论;放眼四野,四野处处弥漫着庄稼成熟的香气。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备感人生之幸福美满。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并不总是和平与美满。中秋月满,而人生却往往漂泊不定,备受天涯孤旅的煎熬。在月的清辉下,游子们心底里那根最柔软最脆弱的琴弦被有力地拨动着,弦音里回荡着对家人朋友、故土家园的无限相思意。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发思乡之幽情;苏轼则高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望的美好却无法取代现实的残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由于此,团圆美满令人备感珍惜与向往。
由渴望团圆而引发思念,由思念而引发对家国的深情。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中秋佳节累积起中国人独特的思念亲人的文化情怀以及爱国爱家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无论是久居海外的华人,抑或是海峡两岸的同胞,每当圆月高挂的时刻,彼此心中都流淌着共同的情感与渴望――团圆和思念。
二、月亮传说: 惩恶扬善的启蒙教育
八月十五的月亮与许多美妙的传说相联。巍峨的广寒宫、温柔的嫦娥、可爱的玉兔、执着的吴刚和高大的桂花树都是传说中必不可少的物象。这些故事,不仅装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童年梦,而且在其幼小的心灵上引发了关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最初体会与判断。这种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审美体验,对于成年后的心灵走向和性格形成亦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嫦娥奔月:版本演变中的审美转向
在所有的月亮传说中,嫦娥奔月是最为著名,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在民间流传的多个版本中,其情节颇有差异,而嫦娥的形象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一个版本是说嫦娥贪恋奢华,窃药弃夫,最后成了月精白蛤蟆。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一诗中就慨叹:“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在第二个版本中,嫦娥则由虚荣女人跃升为体恤万民的女中豪杰,她勇吃灵药以救众生,随之奔月成仙,成了人人崇敬的月神。第三个版本是流传最广泛的版本,说后羿学生逢蒙趁后羿出门打猎,威逼嫦娥交出不老药。危急之时嫦娥把药吞下去,立刻直飘云霄。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在这一版本中,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了嫦娥。这样,经过多个版本的不断演绎,嫦娥的形象渐渐与人们的美善品味相符,表达了人们对美善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嫦娥也奠定了其月亮女神的地位,代表了美丽、善良以及一切足以表达女性优美的品格。
2.玉兔捣药:济危扶困的侠义讴歌
根据屈原的《天问》,人们推知,月宫中不仅有一只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成仙的兔子看到嫦娥被关在月宫里无辜受罪,非常同情,于是让他最小的女儿去陪伴嫦娥。汉乐府《董逃行》中就有“玉兔捣药”的掌故。玉兔传说,尽管情节繁多,但玉兔的侠义精神贯穿其中。在人们的美丽遐想中,玉兔已然成为美的化身、善的化身。或许正是因为玉兔的高贵品格吧,玉兔被称为“太阴君”或“兔儿爷”。每年的八月十五,过去无论宫廷还是民间,人们都要郑重其事地对其祭拜。
3.吴刚伐桂:锲而不舍的精神力量
《酉阳杂俎•天咫》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李白也有诗:“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仔细品味吴刚伐桂的故事,会发现其中饱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哲学意味,带有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既以罪与罚的残酷表达对世人的严厉警戒,又以悲壮的英雄式意志力来激励后人。吴刚的努力和行为本身就浸透着一种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也正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虽经历无数苦难却从未屈服,并随着时光流转而日益闪耀光彩的不竭动力。
以上列举了流传广泛的与月亮有关的部分神话传说。神话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原始认知和体验,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习俗乃至整个民族心理价值体系的初源。我们从中清楚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美善情感,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对于假恶丑的极力鞭挞。其中所蕴涵的积极因素,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给他们以恒久的美的熏陶、善的培育。
三、中秋习俗:道德规范的养成
节日都有许多仪式,强调着某种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中秋节也不例外,通过其独特的仪式和风俗习惯,传达着其独有的道德意蕴。
1.祭月仪式
远古时期,人们对月的祭祀,表达了对月的敬畏情绪。到了后来,对月的畏惧心理减弱,而尊敬的态度仍在继续。只不过这种尊敬的背后被赋予了世俗伦理的意味。《国语•周语》说:“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古时天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所以天子祭天地有示孝的意义,祭日月有示悌的意义,因而以此教民。这说明祭月的目的在于给百姓作个孝悌的示范。
最初祭月是皇家的专利。古代皇家祭月有一套完整的祭祀规则,借以表达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其中,既有政治的意义,更有道德教化的意义――既祈求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又教化万民遵守秩序,和谐共处。到了唐代,祭月仪式走向民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继续承载团圆美满的世俗伦理观念,并在八月十五固定的时间内,有了特定的内容。如全家团聚、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赋诗等活动,这已完全符合了民俗节日的性质。至北宋太宗年间,朝廷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日益浓厚,中秋节俗的变化更是明显,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到了近现代,祈求心事达成的祭月习俗仍在民间流传,同时又辅以许多独具特色的习俗,成为中秋节的一道情趣盎然而又充满无限憧憬的美好风景。
2.赏月、饮酒、赋诗
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美丽、温柔、恬静和可爱的,集所有阴柔之美于一身。其表情极为丰富,每天都给人新的形象,而其形象又在不断轮回,既引人无限遐想,又令人充满期待。
人们对月亮情有独钟。赏月之俗由来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就有了,东晋权臣庚亮就曾南楼赏月,南朝梁元帝赋有《江上望月》诗。到唐时,赏月成为文人时尚,而到宋时则成为全民共同参与的盛大活动。中秋节可谓赏月的最佳时日。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这一天恰逢秋收季节,人们满怀丰收在望的喜悦与欢畅,其情绪充实而愉悦;同时,此日的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在如此美好的日子里,人们兴致盎然,情绪高涨。亲人团聚,对美景饮美酒,举杯邀明月,把酒话桑麻,亲情款款,其乐融融。情由境生,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赋诗抒情成了中秋节的重要娱乐形式。所以,古往今来有关中秋的诗词不计其数,多有传世的名篇佳作。
在循环出现的中秋明月光的笼罩下,“赏月”培养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对圆满人生的理想和追求;“饮酒”促进了亲友间的交往,增加了亲密感;“赋诗”则在抒感的同时营造出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
3.人月双圆:阖家欢聚喜意浓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人团聚”乃是中国人最向往和最珍贵的人间美景。看着天上的圆月,就自然联想到人间的团圆。这一天,已经结婚的女儿一定要返回夫家,以喻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就说:“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民间有“宁留女一秋,不留女中秋”的说法。
无论平时亲人是否分隔两地,但只要这一天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人们就会感到格外的满足与欢畅,多重多重的心事、多浓多浓的忧思都一并放下,脸上透露着幸福,空气中弥漫着轻松,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一种愉快的心境。中秋之夜,一家大小选取月照最佳处,先摆上时令瓜果及糕点等供品,焚香祭拜月神,求月神帮助自己实现心愿;继而,大家边吃边聊,也许是相互介绍一下生活知识,或谈论一下生产经验,如果恰巧有从外地归来的家人朋友,必然会谈及外地风光、文物和传说,让大家听得新鲜而有趣,当然,长辈们也会指点着明月,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这其间,或许还会穿插吟诗作对,制谜猜谜等活动。
4.分食月饼,共享亲情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不仅赏月拜月,而且还要吃月饼。时至今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各地仍盛行不衰。
月饼,又称作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它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祈盼丰收和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共同心愿,同时,月饼也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以联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