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培养提升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提升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提升计划

第1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矩阵培养体系;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16-02

Based on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6×4 Teacher Student Matrix Training System//Luo Long, Wang ZuLin, Meng Li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teaching mode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6×4 teacher student matrix training system, and discussed the mode of teaching method of advantages, fo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oject and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matrix training system; excellent plan

Author’s address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China 341000

1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而提出的教育计划。但是,我国现阶段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现阶段的工科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体系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学校与企业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学校不能及时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导致现在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上世纪末高校扩招开始,高校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而教师资源有限,使得各个高校普遍使用大班教育,每个教师负责的学生大幅增加,导致了教师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严峻的考验。为了改善目前的状况,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矩阵式教师学生团队培养模式。

2 6×4教师学生矩阵培养模式透析

2.1 6×4教师学生矩阵团队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愿加入到教学,并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提出组建6×4教师学生矩阵团队。

1)6表示有6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按照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进行分类,使得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减轻每位教师的压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4表示有4个年级。各个教学团队都需要至少一位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团队负责人,带领多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团队。学生团队的建设,是将4个年级的学生按照教师的人数进行分块,保证一个教师对应的学生4个年级都有。

团队的每位教师分别带领一个小组的学生,团队每位教师带领的学生组合成为一个大的教学团队,最后所有的教师以及学生组合成为6×4教师学生矩阵团队,如图1所示。

2.2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

随着学生的数量暴涨,教师上课大班化,这就使得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位学生,使得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做一些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事情,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式。

1)项目驱动法。教师在上这门课程时就给学生灌输结合项目学习的观点,上课时结合提出的项目进行授课。这就个给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项目能力,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出适合的项目。同时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每个项目的推进,不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就完成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进行大量的实践,才能实现。但是当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师规定的项目时,大家会发现教师的授课是很轻松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很愉快的,学生的各项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第2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901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化问题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激发创新意识,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针对性、层次性、重点难点的把握等角度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理解、思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便于总结归纳,活学活用。

一、突出针对性,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关键。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情和内容设计问题,突出针对性,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有效完成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对于所提问题“跳一跳够得到”,保持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到“一带一路”战略时,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涉及中外交流的历史背景,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设计以下问题:1.汉代的丝织品一度借“丝绸之路”远销古罗马,这一商业活动与罗马帝国哪一法律体系相关?2.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使菲律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也得以远销世界,对于这种贸易格局,请概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3.19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贸易遍布全世界的根源在哪?为了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初期,哪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应运而生?该组织有什么特点?4.结合“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分析其与近代西方国家全球贸易战略在目的上的差异。这四个题目的设计,看似杂乱,实际上很有逻辑,分别涉及罗马法、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等,覆盖面很广,题型设计新颖,对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遵循学生的思考习惯,问题一提出就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深入思考,也就提高了思维能力。

二、注重层次性,促进学生自学

历史学科理论知识偏多,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做到科学设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材料题进行改编并引导学生解决。比如,在讲中国古代的商业时,教师可以选择这样的材料:“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了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然后设计三个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及原因。2.对比分析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与唐代的丝绸之路有什么不同?3.结合所学和认知谈一谈对外贸易的看法。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设计合理。第一问比较容易,简单归纳即可,属于一道“热身题”;第二问从内容上考查“一带一路”与唐代丝绸之路的区别,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自由发挥。

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不仅遵循了W生的探究规律,一步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另外,这样设计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突出重点难点,鼓励学生探究

所谓课堂提问,不是为了问而问,也不是随意发问,而是借助问引学生思,进而促进其悟。有效的提问在于把握恰当的时机,在关键的地方设疑,在要紧处发问,结合教材,结合学生思路,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一击即破,这才是提问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精心策划教学情境,一边启发学生思维,一边促进学生动脑,以此达到深化探究的目的。比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哥伦布为了实现自己的“黄金梦”走上了航道探索之路,成功开创了新航路。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对哥伦布前后四次航行进行比较。在学生发现这四次航行都不同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思考的“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其参与探究:“如果你也是哥伦布航行中的一员,让你为其设计一条最佳航道,你会如何设计?”这一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会对四条路线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比对,甚至还会拿出尺子进行测量,想方设法找一条最好的路线。最后让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思考,分享看法,一起解决问题。

第3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设计 优化 课堂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的“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设计趣味性问题,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真实可信的,并从情境中能提出引起学生求知欲的,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序言的引入,教师可让学生参与游戏:请同学们想好一个数,然后先乘以6,再加上9,然后除以3,最后再减去你想的数的2倍,算好后,看看老师能否猜出每个同学的结果是多少?(答案不论学生想的数是什么,结果都等于3)。初一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一睹“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所以教师一定不能让学生失望,一定要让他们喜欢你,喜欢你的课。通过以上的游戏,学生们兴趣来了,感觉老师真神,数学真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为进一步学好数学奠定了基础。

二、设计类比型问题,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

教师要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x2+mx+n=0,考察它们的根与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用与m、n相关的式子表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再观察第二组方程(二次项系数不为1),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能得到相似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般结论。这样设计问题照顾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了思维渐进发展的过程,学生踊跃发言,学习情绪高涨。

三、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追求创新,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又能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状态。教师除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型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探索外,还应注意搜集信息、积累资料,以便于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通过寻求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来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讲解比例线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已知数3和6,请写出一个数,使这三个数中的一个数是另外两个数的比例中项;又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时设计如下问题:在ABC中点D在边AB上,要使ADC与ABC相似,需要添加什么条件?这些开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设计研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让学生学会研究性的学习是新课标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性问题正是新课标理念的产物。此类问题题型广、形式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再拘泥于“学什么,考什么”的模式,而是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探究,对问题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4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10-01

一、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进一步确定各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关系如下:

(一)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操作及零部件加工。典型工作任务: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与刃磨;工件的装夹;通用量具、专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机加设备的日常维护等。

职业行动能力:(1)熟练操作一种普通机加设备(车床或铣床),达到中级工水平;(2)能操作其它普通机加设备,达到初级工水平;(3)了解一种数控机加设备的操作(车床或铣床);(4)能编写常规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5)熟练使用各种常见装配工具;(6)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二)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维护及维修。典型工作任务:机电产品、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及机电产品装配、设备操作等。

职业行动能力:(1)能熟练进行机加设备三级保养;进行机加设备的一般维修工作;(2)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绘图;(3)能熟练使用标准件手册;能阅读专业资料;(4)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三)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典型工作任务:依照图纸或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独立或是协同完成机械部件的组装与调试;电气部件的组装与调试;整机的组装与调试;生产指导与过程控制等。

职业行动能力:(1)具有机电产品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技能;(2)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3)能熟练使用标准件手册;能阅读专业资料;(4)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器具;(5)具有装配钳工、维修电工技能操作证。

(四)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典型工作任务:机电产品生产的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等。

职业行动能力:(1)熟练使用各种常见检测器具;(2)能进行检测数据分析;(3)能进行机械加工误差分析和表面质量分析;(4)能绘制质量管理图表。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云南国防工业系统,发挥电大办学资源优势;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光电、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立一等品格,精一门技艺,成一番事业”的校训,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云南机械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生产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和技术改进、运行等岗位,具有必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专业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机械制造与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熟悉液压与气动知识、机械CAD/CAM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变频技术原理及应用、机械装配技术等专业知识。

(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具有机械工程制图识、读能力及制图能力,能熟练掌握基本电工技术操作技能。能够诊断机电设备故障源(点)、对设备能进行必要的维修与维护;具备机电设备、产品的安装与调试能力;掌握现代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以及机电的基本设计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达到中级技工水平;能较熟练地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并编程;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思想素质: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改革的意识,有民主法制观念,有理想,联系实际、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实干创业的精神,遵纪守法。并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法律、外语、计算机、应用写作和文学艺术知识;有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具有认识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身心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诚信意识、敬岗爱业意识和团队意识及守岗的精神;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与品质。

四、专业学生培养设计

在学校“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有本学院特色或亮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合作企业,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并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三年不断线的工学结合而且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第一通识教育及基本职业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结合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专业课并实施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聘请企业教师参与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共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

第三综合职业技能教育阶段: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联系生产实际,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此外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进与国内外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本省工业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晓勤.校企合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2]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第5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一)教学技能培养目标

为了丰富和提高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出合格的教师人员,故设计出技能培养方案,希望通过该方案的实施,物理师范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特点,增强专业意识,提高教学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1]。

(二)教学技能训练要求

1依据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提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效并且成功地改革。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原则

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师范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物理学技能。也只有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师范生学到的教学技能变为自己的能力[2]。

3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

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对学生碰到的问题作详细的指导。同时要合理安排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环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2-4]。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为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做好准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采取灵活多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形式和方法

为了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技能培养体系和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实习相结合,课上训练与学生自学自练相结合,阶段集中训练与全程训练相结合等方法。训练过程要由局部到整体,由慢到快,由浅入深,要科学示范、具体指导、鼓励先进、帮助后进、分层辅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教学技能[5-6]。

(三)“多层次、立体化提升”教学技能培养新方案设计

所谓“多层次”是指物理师范生从大一到大四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技能训练。之所以从大一开始,目的是让刚入学的新生能尽受自己专业的特点,树立专业意识,调整从教的心理状态,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教学技能,进而确立今后努力的目标。所谓“立体化”是指教学技能训练从整体着眼,全面科学的安排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物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立体化”不同于一般平面模式的教学,而是构建一种科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训练后,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进行教育实习。师范生虽然已经进行系统的教学训练,但还没有真正实践,所以教育实习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样可以让师范生锻炼教学技能,获得教学经历,最终提高教学技能。这个实习过程不同于以往的实习,要借鉴国外“以中小学为实习基地”的培养模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实习学校和本校的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实习生的教学进行指导。此培养方案将社会实践因素充分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环节形成三维立体模式,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此教学技能培养方案主要是注重从大一就要开始加强与渗透教师职业技能意识,再通过具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培养特点,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方案

(一)“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培养方案的提出

“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课堂教学培养方案如图所示。培养过程是首先对物理师范生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学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教学,而后编制教案,进行仿真教学来练习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做到同步训练、强化练习。最后教师检测评定,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修改教案再进行仿真教学,直至掌握课堂教学技能为止。

(二)“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方案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培养方案进行技能训练后,使物理师范生既能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与应用课堂教学所有技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教学,锻炼教学技能,获得教学经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高各种教学技能的理解与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

(三)“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方案培养过程

1理论学习

在大三上学期给物理师范生开设《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心理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教材分析》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教学技能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理解,明确教学技能分类,应该重点掌握的教学技能及这些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等,这为下一步教学技能训练奠定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处置方式,反映的是教师的行为、思想和感情。因此,案例教学在教育类课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编写教案

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编写教案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案也称“课时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要求、课时安排、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四项内容。指导教师在给师范生指定教材时,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教材,从而结合教学技能进行备课。编写好的教案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基础,由此可知,教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4仿真教学

当教学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累后,就可以进行仿真教学。仿真教学是参与者在接近真实教学环境下扮演教师角色,以达到预期的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目的。它能够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教学条件,因此在师范生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仿真教学中每组要4~6人,由教师、学生、摄像人员组成。师范生轮流扮演教师和学生角色,每位学生每次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为了使“角色扮演”的效果更佳,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角色扮演之前,指导教师要向师范生说明有关角色扮演的要求。(2)在扮演角色中,除了执教者和学生外,减少其他无关人员,避免学生交头接耳,来回走动。任何人不要打断“教学”,让教师去处理教学中的麻烦,技术人员在拍摄中不能对教师提束缚条件。这样当师范生面对镜头时,以较少的紧张情绪集中精力进行讲课。(3)扮演教师者完全进入角色,按照自己备课计划,有控制、有步骤的实施教学。(4)扮演学生的要充分表现学生的特点,自觉进入特定情境。有时也可以以学生身份回答问题,也可以答错,以培训执教者的应变能力。

5检测评定,指导交流

教学评价是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及能力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与原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比较。在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形成过程中,评价具有促进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水平的导向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由小组成员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每位成员都可以直率的提出意见,取长补短。这种评价不是简单的打分,也不是单看教学实践成绩的高低,而是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教学反思

这里所说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日程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反思方式,包括讲课、听课、评课的反思。通过听课、评课、互相交流,了解其他师范生的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方法、教学艺术、课堂调控能力,观察他们如何把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平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各个环节上的得与失,提取其中精华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7修改教案,反复训练

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形式,师范生基本上都能达到教学要求,但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必都达到同一个培训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师范生要有不同的训练目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拟定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当各项教学技能都经过训练并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要在再循环的过程中安排学习者进行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也只有对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教学能力。

三总结

要培养出适应现阶段课程改革要求的物理师范毕业生,在培训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学科知识的发展,拓展视野,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达到教师自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教学技能总体方案的设计,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发挥它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成为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意识和增强现代教学能力的新型师资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弦章.当前师范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J].龙岩学院学报,2007(1).

[2]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55.

[3]李春密,王丽芳,李多.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赵永亮,刘怡.浅议教学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第6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摘要:大学是进入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梯,是培养社会发展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走出校园即将面临就业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大学仍然存在盲目进行专业学习、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传统的无职业规划的教育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规划以及职业指导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与将来工作接轨。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有利于社会发展。针对经济危机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规划教育应当受到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的较高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培养 职业规划 教育

一、我国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背景

(一)背景

1、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烦扰的问题之一。据客观统计数据显示,就业形势严峻程度在近年来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的2010年和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

2、大学生职业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就业难有多个原因。严峻的客观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存在影响,但是大学生本身能力与社会需要脱节也是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因职业技能不达标失去工作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9.4%,即每3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因工作能力缺乏而痛失工作。①日前,由应届大学生在各类型企业中的离职率远高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表明我国应届大学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市场适应能力的不足,在学校所学非企业所需,以至形成职业技能缺乏,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

(二)研究的方法

1、宏观方面

在宏观上,笔者以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背景,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并参考文献和网络,了解当前国内外大学阶段职业教育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2、微观方面

微观上,本文结合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采取与学生访谈以及与个别从事职业规划的盈利机构的方式收集信息。并参考我校、我院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情况。

二、职业规划概述

“职业规划”这个名词,是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经济已经非常成熟的发达国家优先提出的,它主要是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情况,进而得出结论,帮助人们主动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成自己的成功,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坐等着机会的降临。

职业规划教育以教育为本,起内涵就是应当区别于一般的专业教育,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达到以下几方面目的:一是构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只是结构,二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定的职业理想,初步培养职业观,三是根据大学生相异的自身条件与职业观,寻求个体能力培养目标。

三、国外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状况

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中学就开设职业规划教育,把升学指导、职业规划作为重要教育内容,有些国家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灌输职业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在大学,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每一学年都有特定的内容。

1、美国:美国是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比较早的国家,自从20实际50年代以来就特别注重学校职业规划工作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受到特别重视,从入学起,就业中心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作出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

2、德国:在1902年已经出现职业指导活动。各高校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入学咨询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大学新生入学后,各高校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一到四年级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指导课程。

3、英国:大学就业辅导老师一般具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除了对毕业生进行择业辅导外,还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个性化辅导。

4、加拿大:高中有文、理、工、医、商、艺等大类,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就接受专业职业咨询顾问的指导,然后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大学的攻读方向。

四、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思考

适应社会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大学生,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教育也才是合格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职业规划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对职业规划理论分析以及实践状况的探寻后,结合工作性质,笔者认为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

1、增加灵活教育方式

职业规划教育以学生个体特性为基础,因此,教育方式也可以个性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结合的方法。既达到了知识的传达,又可以展现学生个性特征,有利于因材施教。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谈话中就可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主动进行职业规划。

2、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工作,作为职业规划的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制定指导计划、明确实施管理。了解和理解职业指导的影响因素、明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

3、进行全程教育活动

职业规划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工作者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树立明确的全程教育观念。并使之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学校的培养目标、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行各阶段不同的职业规划项目和目标。

4、完善教育评估工作

评估工作是检验一个项目好坏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职业规划教育无法通过试卷评判,可以根绝它的任务和目的来选择适合的评估手段。首先,大学生是职业规划教育的受益者。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后是否能够制定出合适的职业规划,以及实施程度如何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其次,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客观就业状况和工作能力也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准。

总之,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可为之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学习成功的职业规划教育经验、加速推进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发展。(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团委)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刘豪兴.朱少华著.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方向阳.职业学习与就业全程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历程与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5]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6]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J].中国公务员,2003,(6).

第7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计划生育服务的对象是以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为主,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此,从事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护士必须不断加强素质训练与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有效、人性化的服务,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实施和完成。然而,目前计划生育指导站护士的现有素质与事先计划生育服务的高标准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 主要表现

1.1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计划生育临床护理工作是以计划生育“四项”节育手术服务为主,服务对象大多为健康人,相对医疗护理而言,护理技术局限、知识面窄,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偏低,导致服务对象不满,引发纠纷;各种规章制度不够规范,如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病房管理制度等,从而易发生差错事故。

1.2 服务意识跟不上,服务措施不到位。随着护理事业发展,我国的护理模式已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但目前有些从事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护士没有适应这一变化,缺乏以育龄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忽视对服务对象的情感、思想、意识,服务态度欠佳,缺少护患之间必要的说明与沟通。服务意识跟不上,服务观念迟滞,不可避免的存在发生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一些县市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就诊的急、重患者较少,急救物品的更新、配备不到位、不齐全,抢救设备陈旧,遇到急救情况,便忙乱无序,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 法律意识淡薄,病历书写不规范。计划生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计划外妊娠而终止妊娠对象易与医护人员产生对立情绪和抵触心理,不配合工作。随着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育龄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要求享有知情选择权,然而一些从事计划生育服务的护士对一些可能引起的护患纠纷认识不足,对由违规行为引起的严重法律后果缺乏充分认识,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护患纠纷日趋上升。例如护士代替育龄妇女在“知情选择同意书“上签字,术后服务对象及家属以不知情为由而引起纠纷。大部分护理病历可作为医疗法律文书归档并允许复印,要求记录全面、清晰、准确、及时。而当前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不利举证的问题,例如护理病历的书写尚无标准化、规范化、收集的护理资料不全面、不真实,主观性强,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护理病历书写时常出现字迹潦草、任意涂改等现象。如果发生医疗纠纷,这类病历将不能提供有效法律依据,是护理人员处于不利的诉讼地位。

1.4 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工作责任心不强。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部分护理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机械的执行医嘱,服务中不能做到勤巡视、细观察,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诊治延误,甚至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在护理过程中仍存在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护士工作态度不积极,岗位责任意识淡薄,服务态度生硬,对服务对象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促发护患纠纷。

作为计划生育医疗机构中的护理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查找目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以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护士素质训练与培养,提高医护服务质量与水平。

2 对 策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人道主义精神,把护理工作看作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应尽的职责,尊重服务对象的尊严和权力,刻苦钻研护理技能,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崇高思想。只有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患者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缩短康复时间。

计划生育服务站护士的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内容: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概况、站内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操作常规和安全教育等。在培养形式上,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进行上岗和在岗培训,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举办职业道德讲座、知识竞赛,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在各病区建立护士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测评制度,把测评成绩作为考核成绩;组织护士参加“爱心服务周”、“我为患者献爱心”等活动,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服务,解决患者的困难;护士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患者安危息息相关;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并贯穿于每一项护理行为中。

2.2 加大业务素质培养在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业务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加强护理岗位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操作技术水平和临床观察分析能力。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站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护理技能的培养计划生育的护理服务范围广、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关系到服务对象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护士往往最先掌握患者的情绪和表情变化,熟练的护理技术可以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减少很多痛苦。因此,要通过业务学习、进修、医生带教、择优培训等方式,使部分护士能使用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激光治疗仪、臭氧生殖道康复治疗仪、B超查环查孕、乳腺检查仪、骨密度仪等。要求护士轮流在手术室工作,且应学会一些麻醉的常识,必要时协助医生处理。经过这些方面的培训,护士的业务能力将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医生的助手,是医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好医疗诊治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2.2.2 职业素质的培养护士的职业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做好躯体的护理,还要根据服务对象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状态应用不同的心理疗法,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学会利用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计划生育手术对象,出现的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计划生育手术的效果和康复。因此,护士要认真学习计划生育技术,以及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的知识,熟悉各种计划生育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对于生殖健康门诊的常见病的发生和转归也要掌握,运用心理治疗知识,做到根据受术者或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

第8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一、引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要求,研究生课程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质量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然而,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已成为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二、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个方面,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满足研究生各方面的培养需求,不仅可以加强研究生对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而且也能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结合现状来看,研究生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层次定位不清晰。首先,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目前与本科课程体系基本一致,是基于学科基本框架进行的课程分类型设置,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但较少考虑根据研究生具体研究领域设置一个促进研究生学术与科研水平的系统性、深入性课程体系。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部分课程与本科课程重复,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只是在本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扩展而非纵向深入,学习难度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未凸显研究生教育应有的特色与要求[1]。

 

2.学术深入不彻底。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最顶层主体,是以追求知识的发展与创造为目的的学术创新群体,因而其“学术含金量”应当达到应有水平,以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学术性课程需求。但就目前来看,各个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涉及面较窄,知识建构不深入,缺少交叉学科知识;部分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的内容较为陈旧,版本未能及时更新,达不到应有的研究性、前沿性与前瞻性,不能及时反映出学科内的科学新进展与科研新成果;在传授知识上,教师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不注重师生之间交流沟通与信息反馈,缺乏不同学术观点的对比碰撞,使得课程知识的学术深入程度不透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及深入研究的学术能力[2]。

 

3.管理模式不完善。一方面,目前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问题,部分教师和研究生认为研究生阶段应以科研为主,忽略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造成课程管理重目标轻过程,不注重课程体系的过程性监督管理以及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教师和研究生认为科研项目的回报远高于课程教学的回报[3],因而造成教师和研究生对于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淡薄,大多采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等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估学生上课率、成绩水平等简单指标对相关课程进行评价,无法与培养目标、研究生发展需求等紧密相联。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课程体系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就是要“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目前我国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颇多,综合而言,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内外部条件,在科学研究上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开拓新领域并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课程教学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研究生全面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以及扩展深入性综合知识体系,来激发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结合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需求,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结构高度、类型宽度、内涵深度、教学灵活度和监管力度五个维度的内容[4],具体内容如下。

 

1.结构高度。高度往往取决于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体现在远见、境界、视野等诸多层面。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高度体现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高度,决定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最终走向和发展格局。

 

2.类型宽度。宽度决定体系是否全面,展现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时,挖掘和把握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各种因素,拓宽研究生培养与社会联系的互通面、研究生培养内容的囊括面、研究生培养对象的覆盖面,增强学科知识交叉的融合度,扩大研究生培养的服务面。

 

3.内涵深度。深度取决于体系的专精程度,决定体系的发展持续力,展现研究生培养的内含底蕴。研究生培养不仅要立足学生自身发展,而且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并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变去影响现实社会。多维课程体系设置的内涵深度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内在价值,要体现出研究生培养的底蕴和基础。

 

4.教学灵活度。灵活度是相对于原则性而言的,其表现出了一定的自由性和发展性,同时以原则为基础而限制一定的变化程度。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选课自由度等途径,来增强研究生教学灵活度。

 

5.监管力度。力度决定体系的执行程度,体现系统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通过增强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运作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与规范,强化并提升多维课程体系的执行力度。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课程体系优化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入手,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建立课程体系的出发点,科学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1.优化课程结构,拔高培养高度。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打破课程设置壁垒,拓宽培养口径,科学设计课程分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学院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鼓励学科交叉,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增加研究方法类、学术实践类等应用课程,开设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

 

2.增加课程类型,拓宽培养宽度。围绕专业目标、培养目标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研究生特色课程,重视专业特色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实践类课程、前沿热点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讨论课程,实践方法类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学术前沿课程,增大选修课程比例并提高选课自由度[5];同时,推行跨学科、跨校际协同开设国际化课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资助和引进国外高水平教师合作开设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3.优化课程内容,挖掘内涵深度。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教学训练强度。跟踪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方法、新观点,提高现有研究生课程的深度。重视通过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专用教材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4.改革教学方式与设置,提高教学灵活度。坚持并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研究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局面,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倡导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研讨式、问题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和教学培训,推进教学方式的改进。

 

5.严格课程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建设,定期对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自我评估,调研社会需求、研究生诉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促进和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定期公布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检查报告,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尝试引入社会或行业的专业机构以及国际认证组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监督作用,形成评价监督循环反馈机制。

第9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生态学;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4089-03

近年来,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迅猛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运而生。至2012年,己开办和获准申办该专业的高校达108所,其中大部分为地方院校。多数院校怀有一种“跟风”式的办学心理,在追求专业规模与学生数量时忽视了专业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不顾自己的办学条件,盲目照搬一些著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处于一种“既比不上名校生,又无自己的专长与特色”的两难尴尬境地,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生态环境,尊重专业教育生态化发展规律,培养具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从生态学视角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思路

在生态学原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也可视为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视角审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可以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标准化

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的群落成员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不能完全同质,这是系统达到均衡的一个必要条件。反观多数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雷同,缺乏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规格定位,开设的课程也基本一致,整齐划一的培养目标忽视学生兴趣、特长等自然属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鲜明的特征与素质,在就业时出现同质化的冲突性竞争,既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专业的持续发展。

2 课程设置片面化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集技术、艺术与创意于一体,其中技术为本,艺术为魂,创意为根,三者有效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然而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片面注重计算机技术,轻视艺术类,尤其忽视创意类课程,课程体系很少出现专门训练艺术素质与创意的课程。导致培养的学生多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工具性”人才,艺术素养缺乏,创新性差。生态学中最小因子法则告诉我们“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创意与艺术素养可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最小因子,它们的缺失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不均衡,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不足。

3 培养环境单一化

人才培养的实质就是学生这一生态主体同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发展过程。根据生态学中局部生境效应原理:生物生长环境不宜过窄、过小,否则会导致生物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境单一化主要体现在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环境,而实验、尤其是实训以及区域经济环境往往考虑较少甚至被忽视,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差,专业学习如闭门造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最终会走向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亦不能例外。地方院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人才流动以及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均与名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地方院校应正视差距,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协调教育过程中各种生态因子,构建良好、和谐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部与外部生态环境,使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素质方面与专业特点相吻合,与各院校自身办学水平与学科优势、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相适应,实施有效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素质,才能够避免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同质冲突,在社会生态系统竞争中处于优胜之列。

二 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物在食性、栖息地等资源利用方面的生存位置和功能定位。生物在资源利用方面产生生态分离而形成自己的生态位既能够避免冲突性竞争,又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生态位,避免与其他院校的学生产生冲突性竞争。

我校于2007年在计算机学院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之前学院已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与软件工程三个专业,其中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省重点专业,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此外,从区域经济环境来看,湖南影视传媒以及动漫产业较发达,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依托我院计算机学科优势,结合产业环境,我们将我校数字媒体技专业人才规格分为两类:

(1)影视创作型。使用专业软件设计与制作各种数字影视与动漫作品,重点培养数字影视前期采集与后期编辑制作、特效处理的技能型人才。

(2)应用开发型。与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结合,在数字影视创作基础上培养网络流媒体系统以及Flash网页游戏设计与开发人才。

种群之间生态位部分重叠说明种群之间适度竞争,是种群生存的理想状态。上述人才培养规格生态位从纵向来看,流媒体系统以影视作品为操作对象,应用开发型人才在影视创作型人才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拓展;从横向来看,Flash网页游戏开发与网络流媒体系统开发都涉及Flash网络编程知识,既有渗透也有交叉。在培养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兴趣与优势动态调整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与自主性,又充分利用了已有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与其他院校生态位部分重叠的特色型人才培养规格。

三 依据专业特点与人才规格,设置“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各种媒体对象,强调作品的趣味性、创新性以及人机界面的美观和艺术性,因此除了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外,还应开设创意类与人文艺术类课程,并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与融合性。如图1所示,“三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并非三类课程的简单堆积,而是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置,强调课程之间的融合性与系统性,更注重课程与培养目标的适切性。课程体系综合考量技术、艺术和创意三个组成要素,每一要素都开设了单独的课程,要素交叉部分也开设了相应的融合性课程。如创意类与计算机技术类交叉课程开设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计算机游戏策划与创意等,人文艺术与创意类交叉课程开设数字作品鉴赏,影视剧本创作等……三者的交集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类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践将三者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注重学生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与融合。

四 协调各种生态因子,贯彻生态化人才培养模式

1 成立兴趣小组,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确定专业方向,成立了与培养规格相吻合的Flash网络游戏开发、网络流媒体系统开发和影视创作三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特长与兴趣进行分组,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同岗位角色,整合各种角色形成工作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进行面向工作实际的项目开发,突出了学生个性与优势,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研究,培养科研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试验计划项目中取得了一定成果:获批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5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3项,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新平台。

2 丰富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完成的。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类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专业知识组织、策划各类校园数字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研究社会实践中的新情况,解决其中的新问题。本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制作院系宣传视频以及动画、参与“数字校园”制作,策划组织了学校DV&Flash大赛,成立了南华大学DV协会,学生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拍摄制作的作品在新浪等各大网络媒体直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3 组建混合寝室,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养成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以及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类课程相对较少,仅靠课程学习难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得另辟蹊径。生物之间存在共生现象,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受此启发,考虑到大学宿舍是学生课余学习的重要场所,我们通过与学工、后勤等部门沟通,将本专业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在住宿时安排为混合寝室,共同学习与生活,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类学生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使艺术类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计算机开发技术,实现共同进步。

4 改革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分为“接触一反思一创作”三个过程,在相关课程中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大量实际案例或作品,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藉此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我们以创作作品为专业课程主要的评价形式,增加作品创意评分权重,实验报告与考核报告中必须详细阐明作品创意,选取优秀作品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提出改进思路,对好的创意酌情加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另外,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鼓励学生多出成果。

五 校企互动,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是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自我学习、吸收内化的生成过程,良好的生态化环境对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开放、互动的实习实训环境与产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1 建设混合式实习实训环境

实习与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实习与实训环境的建设,在湖南宏梦集团、江西迪卡等知名动漫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制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我们还充分利用我院的网络技术和硬件优势,与实习基地合作,开发了流媒体课程点播系统,构建了网络虚拟实训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实训课程直播或者点播,及时获取行业的新动态和趋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