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生态环保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保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保的措施

第1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库;环境治理;保护措施

1工程概况

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由青山水库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青山水库坝址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北头道河子村上游,坝址以上控制面积1650km2,占六股河流域的54%。青山水库工程包括主坝、副坝、溢洪道和输水洞;青山水库输水工程线路总长为71.032km。水库总库容6.67亿m3,为大(2)型水库,Ⅱ等工程,最大输水能力为21.05万t/d。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0年一遇。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向葫芦岛市市区供水、防洪为主,兼顾改善流域下游农业供水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青山水库解决葫芦岛市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不足问题,同时提高六股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了六股河流域下游枯水期及葫芦岛市的生态环境。

2工程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

2.1对受水区的水质及水资源的影响

本工程运行后,将关闭辽宁渤海造船厂的稻池乡老水源,年减少地下水取水量292万m3;关闭高塔沿海平原区自来水公司的11眼井,年减少地下水取水量为296万m3,并关闭部分城区自备水源井,减缓并能够逐步改善海水入侵危害。本工程将促进葫芦岛市范围内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使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力地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对下游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青山水库枢纽位于六股河中游,调水水量占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3%。然而,青山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仅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8%,坝址下游区间汇入水量达到了2.78亿m3,距坝址约10km处的支流黑水河多年平均汇入水量可达0.91亿m3,同时青山水库为多年调节,在枯水期仍可以保证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泄。因此,从水量上看,调水将使得河流上游回水河段和下游河段水位流量发生变化,下游河段的水位会降低,水量将减少,但工程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是局部的,主要体现在枯水期。

2.3对项目建设区域景观的影响

由于林地多分布在坡地,水库淹没的主要类型为农田。水库蓄水后林地的景观优势度仍最高。同时水库蓄水增加了水域面积,水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在工程正常运行后,区域景观仍具有较高的干扰阻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2.4对六股河鱼类的影响

由于六股河没有珍稀、濒危种类以及洄游性鱼类,大坝的阻隔作用不会对鱼类产生影响。水库蓄水后,动水生境转化为静水生境,库区内适应静水环境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将会有所增加。由于淹没区上游还有上百公里的河段,坝址下游有黑水河和王宝河两条较大的支流,河道内适应动水环境的鱼类仍可以找到适合的栖息地,因此本工程对鱼类的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水库的建设对项目建设区域的原生沙质海岸带及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相对轻微,但对六股河部分河段水环境、水生态、河口生态与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库区八家子河流域等矿区污染存在供水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治理措施,以确保青山水库的水质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3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3.1青山水库水质保护措施

(1)为了确保青山水库的六股河优质水源不受污染,市政府已划定了青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排放对水质造成污染的废水。(2)按照《青山水库工程上游八家子矿区污染风险控制方案》要求,在水库初期蓄水前,现已完成八家子铅锌矿尾矿库大坝防渗加固、截洪导流和污染治理废水回用工程,重点企业治理与关闭工程,受污染土壤和河道底泥清理工程以及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对六股河河源建昌雹神庙锰矿采取停产整顿治理措施,以达到废水零排放。(3)为了确保青山水库上游易受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八家子河河水入库,根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09]572号)的文件要求,需要在八家子河中游修建八家子河丁家沟拦河导流工程,将八家河河水引到其下游绥中二台子河内。该环保工程包括导流坝和导流隧洞及部分附属工程。截至目前,八家子河丁家沟拦河导流工程已施工近半,其工程总投资约3.20亿元,预计2017年底完工。

3.2青山水库生态下泄流量保护措施

为确保水库下泄不低于0.79m3/s的生态流量,保证下游河道水环境、河道景观用水和生态用水量的要求,水库建立了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确保水库在初期蓄水和运行期的不同来水保证率条件下,从56m蓄水至输水洞底板高程62.7m期间的生态下泄流量的排放随时有监控记录备查。

3.3青山水库鱼类保护措施

为了对项目建设区域鱼类进行保护,在青山水库管理区内投资建设了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站,开展鲢鱼、鳙鱼、香鱼和黄颡鱼等鱼类野生亲本捕捞、运输、驯养和人工繁殖放流。该工程投资879.74万元,预计2017年6月完工。

3.4青山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

青山水库工程移民涉及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三个县(市),移民总人口17349人,故移民安置的环保问题尤为重要。移民安置工作由以各县(市)为主负责,青山水库管理局为辅配合完成。目前,三期移民安置区已全部建完,除第三期移民要在2016年11月末迁入外,其余已全部入住。安置区和集镇的水土流失防治、水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置等问题已全部解决。兴城市大部分移民已入住兴城市临海产业园区附近的集中安置楼内,靠在周边企业打工、打渔、经商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3.5库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1)为了加强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青山水库在库区、库区上游周边、移民后靠安置点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在2015年春,水库周边栽植了大蒙古栎、大五角枫、银杏、云杉、西府海棠等树木、花灌木、花卉共计64种植物,还有经济林、景观树及苹果、梨、枣等果树,绿化总面积64hm2。同时,在库区上游周边的兴城市三道沟区、建昌县八家子区和绥中宽邦区三个区域建设水保林、经济林、护路林、修建排水沟和作业路等。在移民后靠安置点建浆砌石挡墙、浆砌石排水沟及绿化工程等。(2)为了避免在库区周边有放牧、打渔、采砂等违禁行为的发生,保护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下一步要在整个库区周边预埋混凝土桩1500个,用铁丝围栏3000m将整个库区围禁起来,以防止外来人员及牲畜的入侵,便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结语

第2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1 农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 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 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 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 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 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 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

1.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多数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既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河流形态,也减少了湿地的面积。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后,造成水流的不连续和断流现象,有些河流由于进行梯级开发,更是形成了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 生态环境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失态系统。兴建的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一定的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现在水利事业发展方向是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生态环境又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道断流,导致水质、含沙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水文及河道泥沙的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由于水流速度较慢,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污染物就会扩散,使得复氧能力降低,也使得水库区的自净能力变弱;水体的富营养化容易大量消耗氧气,就会造成温室效应。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条件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结构、种类和生存环境。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垃圾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动物的生存境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部分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动物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周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少疾病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有关,原有陆地变成了湿地,水面增大,流速减缓。由于水库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流量减少可能影响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用水。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土地占用、居民迁移安置、交通道路、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损失。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该区域的人们搬迁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但是如果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在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使其从“恶”变“良”;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对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保护必须谋求科学化、法制化的途径 ,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对可能造成的周围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影响程度,评价拟建水利工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程度,提出相应的保护及恢复处理措施。

3.2 建立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工程完成阶段建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就是对生态环境功能或生态环境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区域、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环境能力、或导致生态环境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等。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第4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影响;措施

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农村产业体系以及资源配置都在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城镇人口日渐集中和扩大,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由此而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原来本应回归农田的各类垃圾开始流入其他领域,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城市区域环境的污染。以下就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与措施进行分析。

Y 一.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1、发展城镇化建设导致城镇周边农村和农业污染严重。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各类化学肥料、农药用于农田及塑料膜的大量使用,加上规模化养殖等都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乡村及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等严重污染区域空气。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取代有机肥料的化学肥料对区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据研究表明,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长年积淀最终流汇于地下水体,对人类身体健康形成致命的隐患。

2、农村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基础。农村工业对区域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土法炼硫就使周边大面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远远超出了国家标准。局部地区甚至形成了PH值高含量酸雨。炼硫附近山同内岭呈现“秃头”,周边大面积农田不长庄家,成为死地,成千上成的农民失去了懒以生存和养育后代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治理工业污染的举措,然而受企业基础条件,经济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很多落后地区的乡镇业依旧如故,并没有太大改善。

3、乡镇工业开发建设使得污染源逐步扩大。乡镇企业是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主体,在这一战略进程中生态环境与乡镇企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然而乡镇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分布比较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污染城乡生态环境,对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

4、农村土地开发导致大量农田被毁,极大地损害了农业产业发展。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可再开垦的荒地少之双少,大量农田被侵占,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属于农村工业占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农村工业占地高达一亿余亩,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另外,大量的农田在农村工业活动中受到污染和破坏,我国每年有近2亿亩土地,其中有15%属于耕地因工业废水而遭受污染,粮食产量每年因此而减少100亿公斤,其中47%是农村工业污染及破破而产生的。

二、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大系统必须以维护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推动区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并没有将自然环境资源列入保护范围,极易形成对自然和环境资源造成忽视和破坏,导致了很多生产者不顾自然资源保护与更新而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将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才能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彼此依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2、政府需强化管理干预。行政手段、经济制约和法律监督是政府管理农村农业环境的基本方式,其中以行政手段较多。但是以往的行政制度不够规范,缺货约束力和制度化。因此,行政手段需进一步规范、优化和完善,提高执行力度和行政干预的严肃性。经济手段则是通过补偿、收费和排污交易等对企业进行制约。这一手段在我国运行已久,问题也十分尖锐。比如排污收费制度是以排污浓度强弱为收费标准,而标准较低,一些排污量大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出资治理污染,极大地压制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法律监理手段是以立法和司法活动监督城镇经济活动、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保持一致的法律行为。目前,以法治化建设管理我国农村农业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断出台,但对于农村农业以及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相对薄弱,缺乏相对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和条文。这种现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监督执法的力度,无法确保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强化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法律手段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着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以生态、经济和系统学为指导,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农村良性互动发展为基础,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传统农业技术,使农业活动、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资源更新高效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有机农业,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外界投入的工业化农业,是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统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当前应以发展立体种植生态农业为主,即在人工或半人工环境下以自然生态原理为指导的生产种植。这是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模式,它能够将农业生态系弘巧妙地构划,合理利用资源,使各生物之间形成互相依顾、利用关系。

4、推动城镇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是产量目标、收入目标、环境目标。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耕地不断减少,农业收成面临巨大压力,产量目标作为农业发展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和农村市场容量,只有保障了这两大目标才能保障工业发展和劳务产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环境目标是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农村农业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良性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将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纳入核算机制,从实物、质量和价值等方面对相对时间与空间内的农村自然资原进行真实合理的统计、评估、测算,以此来确认自然新源的平衡水平和利用水平,以便第一时纠正和改变过度损害自然资源现象。

5、加快和构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发展步伐,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以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及生态城市为主。面对资资与环境这一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应向生态型城镇发展已毋庸置疑。生态型城镇并不是在于绿化占地面积多少,而是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否良好,强调的是自然生物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能力。生态型城镇建设要先对城镇做一个整体规划,使区域内的自然因素处于调控环境质量位置,同时兼顾区域交流、居住、水流等的生态学设计,通过对污染集中治理,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严肃处理无法治污的企业等手段,使高频率下的城镇居住环境达到无公害化。

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小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城镇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就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城镇气候与水质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德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L],2008

第5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措施;概况;法律体系;执法力度;资金投入;环保意识

一、环境保护的概况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使环境保护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

4、环保意识低

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来看,一方保护、多方破坏的现象依旧严重,尤其是基层农村,生态质量持续下降,面污染源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和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强调自身利益,滥用农药化肥,在生活中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多数乡镇企业乱砍滥伐,占用耕地,加上设备落后,排放工业废水废气严重等,虽然城市人口环保意识有所改善,但付诸行动效果还不尽人意,总之提高我国我国人口环保意识十分迫切而实际。

三、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的措施

1、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环保资金来源的政策性措施

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一些省、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纲要》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

3、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环保法律的实现虽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国家强制,但是如果没有强制作为后盾,也很难付诸实施。因此,我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分析,面对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大气污染防治再出严厉措施,对重点污染区域、拆迁建设工地、重点污染企业将实行24小时工作制。对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实行环境监察人员驻场监督,2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超标,立即查处,一律按日计罚。同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形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彻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4、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促进环保事业顺利进行,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第6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1环境保护工作在电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工程的必然选择

电网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国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电网工程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电网工程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在电网发展过程中坚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电网工程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全面加强电网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是电网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工程的必然选择。

1.2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是电网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环境保护的执行程序和执法力度越来越严格,从而加大了电网建设项目的环境约束压力。在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前期环境保护工作到位,对环境敏感的区段,可通过先期避让、调整、优化及严格控制施工扰动范围等措施避免或减少电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对相关环境要素进行相应的补偿,就可以达到工程顺利开展,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投资、减少环境破坏的目的。如果环境保护工作在电网工程建设中得不到重视,不仅对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也会造成工程改建、投资增加,甚至引起环境纠纷,制约电网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是电网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3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公众对电网工程建设的支持

随着公众环境保护及依法保护自身权利意识的提高,电网建设与个别居民个人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涉及电网工程的环境纠纷不断增多。这些环境纠纷给环保主管部门和电网建设单位带来了很大压力,给电网发展增加了阻力和风险。加强电网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电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全过程中,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靠自身努力来赢取社会和公众的认可,有利于减少电网工程的环境纠纷,有利于加强公众对电网工程建设的支持。

2电网工程环保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电网规划阶段缺少环境影响评价,为项目实施带来了环境隐患

电网规划具有引导电源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作用,可以促进电力工业集约化发展和产业升级,通过合理规划网架结构,可以充分发挥电网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和规模效益。然而,目前的电网规划过于宏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缺少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造成规划的输电线路走廊不必要地穿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必要地通过人口密集区和城镇规划区,为项目的实施带来了较多的环境隐患。此外,由于缺少规划环评,输电走廊占用的土地存在浪费现象,经常出现一条线路刚建好,又要建设第2回路、第3回路的现象。如果先期做好规划环评,充分论证后采用同塔双回、同塔多回线路,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可减少工程拆迁量和环境影响范围。例如,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在规划阶段由于没有考虑环保因素,造成线路南北纵向穿越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生态敏感区域。而且规划阶段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缺少与相关的其他规划进行规划层面的协调,造成规划层面存在环保冲突,给后期的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设计带来巨大的压力。铁路、公路等其他行业,通过前期规划环评为生态敏感区预留了铁路、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通道。而电网工程常常由于前期没有开展电网规划环评工作,没有给生态敏感区预留输电线路通道,这样不仅造成电网工程建设阶段的环保压力,也使得电网工程为避让环境敏感区域而产生巨大的投资压力。因此,电网规划环评的缺失是造成目前电网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较多环保问题,以及项目建成后引发诸多环境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2.2电网工程设计中缺少环保和水保专项设计,导致工程设计与环评和水保方案脱节

要做好电网工程的环保工作,必须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电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全过程中。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如果充分考虑减缓或避免对环境的影响,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资金。当前,在电网工程设计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缺少环保和水保专项设计,且主体工程设计中没有环保专业人员参与,导致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脱节的问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

(1)工程设计超前或抛开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文件不符合国家环保、水保的法律、法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中规定的各项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没有反映到设计文件和图纸中,或者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相关资金得不到保证和落实。

(2)工程设计过程没有环保专业人员参与,导致有些项目在设计选线、选址过程中,没有识别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或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最后在环评、水保审查中被要求修改站线方案,导致工程重新选线、选址,不仅增加了工程投资,更延误了工程的建设工期。

2.3电网工程设计中环保和水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环保和水保设施竣工验收工作

电网工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环节是对建设期与试运行期的环保、水保问题进行最终验收,对于准确反映项目在建设期与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公众对项目的态度至关重要。科学客观并实事求是地总结环保、水保竣工验收工作,对新建电网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环保部对其审批环评的电网项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环保验收要求,使得电网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难度大大增加。然而,部分电网工程设计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环保、水保措施没有落实到设计文件和图纸中,致使施工过程中环保、水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工程及环保拆迁和迹地恢复工作不到位,最后在环保、水保竣工验收过程被发现,仓促补充设计方案,再付诸实施,延迟了环保、水保验收的时间,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投运。

3加强电网工程环保规划设计工作的建议

3.1在电网规划阶段引入环境影响评价

为了加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使电网发展规划与区域资源协调、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相一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议在电网规划阶段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电网建设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依法开展国家级电网规划的战略环评工作,对我国整个输变电网络的大规划进行合理性审查,前瞻性地分析其宏观布局的合理性;(2)同步开展省级电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区域角度避免输电线路无序架设、线路走廊占地越来越多现象;(3)避免线路穿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目标;(4)分析电网规划与地方其他规划的协调性,并实现与地方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统一协调与管理,为电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在电网规划阶段引入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电网规划环评解决电网布局对经济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影响问题,协调电网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电网规划环评的早期介入,可实现环评与规划的良性互动,使单个电网项目在进入前期设计工作之前就消除环境影响的颠覆性因素,还可减轻单个项目设计过程中的环保压力,有利于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建设项目布局和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进而达到加快电网建设的要求。

3.2在电网工程设计阶段开展环保和水保专项设计,落实环评和水保方案要求

电网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件中应有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专篇,根据环评和水保方案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结合工程地域特征和施工特点以及施工项目和工序,对工程的各种潜在性环境影响进行分类、归纳,并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将环评和水保方案中提出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到工程设计文件、设计图纸中,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投资概算落实到工程总概算中。特别是在工程设计变更或优化过程中,要落实并强化环保和水保的要求,避免出现工程设计变更或优化过程中再次将线路改到生态敏感区、人口密集区或城镇规划区范围之内,从而造成工程建设的违法事实,给工程的实施及环保、水保验收造成重大的负面环境影响。工程设计文件应重视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指导,在施工指导手册中,应指导承包商根据环保和水保要求,落实施工合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条款及要求,具体地完成工程施工阶段的环保和水保工作,达到执行和完成施工过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目的。

3.3环保专业设计人员全程参与电网工程设计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应是指导工程设计的法律文件之一,工程设计中应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及其审批意见中规定的各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电网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的专业性较强,因此环保专业设计人员应参与电网工程的全过程设计。电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有环保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输电线路路径和变电站站址选择工作,避免线、站经过环境敏感区、人口密集区、城镇规划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区域,并对工程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和水土流失影响的初步分析,提出环境可行性论证,为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设计依据。电网工程的设计阶段,环评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中规定的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应由环保专业设计人员转化到工程设计文件中,环保专业设计人员还应对工程的重要文件、图纸等进行会签,包括涉及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方方面面,如总体规划、总平面布置、拆迁安置方案、污染防治设施设计、绿化设计、施工手册等,确保环评和水保方案的原则要求以及环保和水保设施投资概算能落实到工程的整体设计之中。

3.4建立环保和水保设计审查机制

为确保环评和水保方案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更好地落实到电网工程设计文件、设计图纸中,保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投资概算落实到工程总概算中,应在项目评审阶段对环保和水保设计进行审查。电网项目环保和水保设计审查既是对环保和水保设计质量监督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环保和水保设计水平的重要平台。首先,通过审查可以发现工程环保和水保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环保和水保设计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其次,专家们还可以将自己或其他工程或单位的经验传授给被审查的设计单位,有利于设计单位设计水平的提高。

3.5制定电网环保设计导则

目前,部分电网设计规程中包括了环保要求,但仍有部分出台较早的设计规程中没有明确提出环保规定。随着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环保工作也日趋重要。以设计为龙头,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工程也需要设计导则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应制定电网工程的环保设计导则,指导电网工程的环保设计。

第7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这次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区首次召开的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区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刚才,会议对2010年环保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隆重表彰,环保分局张局长传达了省、市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全区“十一五”环保工作,对今年的环保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区政府与各镇、区级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后面,苏区长还要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今年的环保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成绩,科学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环保工作,总体来讲,成绩突出、成效显著,有五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一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自2005年以来,我区坚持把创模复查迎检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狠抓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园林绿化、工业污染治理等五大工程建设,26项创模考核指标,除4项上交全市统一达标外,我区承担的22项考核指标已有18项指标达标,不达标的4项指标也已取得重要进展。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生态环保作为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先后启动实施了区镇村生态示范三级联创活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9年底顺利通过国家预验收,阳平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周原镇被命名为市级生态镇,先后建成5个市级生态村。三是超额完成了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在区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下,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关停淘汰了一大批造纸、冶炼、水泥、石灰窑等落后产能,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了污染工程治理,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总量,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的预期目标,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我区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农村环保工作得到加强。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我们超前谋划、大胆探索,通过部门联动、以奖促治等措施,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联片推进计划,抓成了周原镇杜赵村、阳平镇龙家湾村、虢镇双碌碡村、新街镇官村等示范典型,促进了全区农村环境面貌的显著改善。五是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围绕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开展了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环保世纪行等系列专项执法活动,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5起,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全区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了316天,创历史新高。另外,在渭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安全监管等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各镇、各部门、各单位及全区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工作在环保战线的同志们,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区环保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首先,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已进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一方面,过去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取得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另一方面,我区作为特大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和主要承载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增污染不断增多,环境污染问题开始集中显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作为后发展地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其次,从发展方式来看,环保力度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明确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强调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戴市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市要把建设“生态”作为“十二五”期间“六个”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区委一届十次全会提出把“生态环境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前列”作为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些都充分说明,从国家到地方都已把环境保护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观念,始终把环保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好落实。第三,从职责要求来看,问题还很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保护好一方碧水蓝天,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近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环境质量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比如,渭河污染浓度居高不下,出境断面时有超标;随着污染减排项目的增加,减排工程实施难度增大,完成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关停取缔企业受利益驱动,反复死灰复燃,个别企业污染治理设施长期不正常运转;农村环保问题突出,秸秆肆意焚烧、养殖业污染严重、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脏乱差面貌没有根本扭转;违法排污、噪声扰民、媒体曝光、领导批示、群众投诉等问题接连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群众权益仍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

对此,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对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创新措施、抓好落实,推动环保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加快“六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全新的绿色生态屏障。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环保工作对于实现未来五年规划目标至关重要,全区环保工作要紧紧围绕生态环保模范区建设目标,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巩固提升创模成果。按照环保模范城市有关管理规定,国家将对我市持续改进情况进行复查考核。认真做好创模复查迎检工作,确保各项指标高线达标,是今年环保工作的头等大事。各镇、各部门要对照新的考核要求,发扬创模精神,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创模复查在我区顺利通过。一要狠抓低线和未达标指标建设。按照国家新调整的验收标准,我区还有4项指标不达标,达标的18项考核指标,有相当一部分为低水平达标,在个别指标和部分考核细项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对此,各镇、各部门要专题分析研究,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不讲条件和困难,务必在10月底前整改到位,确保全面稳定达标。二要完善环保基础设施。要坚持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污泥处置、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城市中水利用、集中供热等相关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要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加快城市绿化工作,实施河道生态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使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三要精心打造创模示范点。在确保各项复查指标稳定达标的基础上,要抓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能够展示我区创模成果的示范工程、亮点工程,各创模示范点培育包抓责任单位,要严格对照培育标准要求,精心做好我区确定的25个创模示范点的培育工作,确保我区创模复检高线达标。

(二)坚决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今年的减排形势,有三个特点:一是指标增多、难度加大,考核项目由原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2项增加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4项;二是领域拓宽、空间有限,减排的领域增多了,但大项目、大工程越来越少,潜力空间非常有限;三是管理规范、数字算账,核查统计逐步自动化,考核要求越来越严格。实现今年的减排目标,重点要做到三个到位。一要责任到位。区减排办要强化落实污染减排责任,及时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镇、企业,对应到每一个项目上。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定期通报减排进展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未按期完成减排项目的,由区考核办牵头进行督办,确保任务落到实处。二要措施到位。加快水泥、造纸、化工等落后产能淘汰步伐,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空间。要强化污染工程治理,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排污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责令新建、改建治污工程,减少污染排放存量;要加快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机制,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达标排放。三要考核到位。要严格污染减排目标责任管理,对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部门、镇,年终目标考核坚持落实“一票否决”;对没有按期落实减排措施的企业,停止办理有关环保手续;对减排任务完成较好的部门、镇和企业,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强势推进污染减排,确保年度减排任务完成。

(三)全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今年的生态建设工作,重点要在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上下功夫。一要抓好三级联创。在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预验收的基础上,瞄准国家级生态区更高目标,在全区深入开展生态区、生态镇、生态村三级联创活动,周原镇要建成省级生态镇,虢镇、新街镇、县功镇要建成市级生态镇,全区建成10个市级生态村,通过联创,自下而上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打好坚实基础。二是实施集中连片整治。依托现有农村环保成果,抢抓机遇,在全区开展集中连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农村脏、乱、差整治,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抓成一批示范典型,推动全区农村环保工作由点及面、全面推进。三是积极参与最美乡村评选。最美乡村评选活动是增强群众最美生活家园意识,撬动社会资源投入农村生态建设,实现农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促共赢的重要平台。去年我区对首届最美乡村评选活动重视不够、组织宣传不够,全市评选的10个最美乡村我区只有1个,且排名靠后。今年,我们要珍惜和利用好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参与最美乡村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全区农村建设成果,提升我区农村生态保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切实做好渭河污染治理。渭河沿线有关镇、区级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精神,持续推进渭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我区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区住建局要做好污水收集工作,确保污水全部进入排污管网,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要进一步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区水利局要做好排污口整治规范工作。区环保分局要加强对沿渭企业的排污治理,严格执行新的排放标准,力争所有入渭排放企业全部达标排放。建立渭河出境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机制,对沿渭超标排污造成我区渭河出境断面水质超标的企业、规模化养殖户,按月收取生态补偿资金。要从严控制涉水项目建设,分期分批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限期治理,全面推行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削减排污强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切实让河流休养生息,实现渭河段水质持续好转。

三、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确保环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的环保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重点是要突出管理创新,建立责任明确、措施到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一)强化目标考核,夯实环保责任。首先,要落实辖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镇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对职能范围内的环保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本辖区、本部门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镇、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敢于担当,要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环保问题。其次,要严格实行目标考核制。刚才,区政府与各镇、各有关部门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这既是区政府的一个单项考核,也是全区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些考核目标,有些是分解落实市上考核任务的,有些是体现辖区环境质量水平的,都有量化性的指标要求,都是必须确保完成的。各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拿出具体措施,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对应到具体企业和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区环保分局要加强督导检查,每季度向区政府汇报各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的,要实行督办督察;对没有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要严格落实“一票否决”。第三,要依法实施环保责任追究制。要全面落实环保责任追究各项规定,对因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等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企业法人,该免职的立即免职,该处分的坚决处分,该移交司法处理的提交司法处理,绝不包庇纵容、绝不心慈手软。

(二)创新管理手段,健全环保制度。环保工作是一项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专业性、责任性、敏感性强,新情况、新问题很多。我们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环保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一是建立分级督办制度。对纳入区委、区政府整体工作部署和领导批示、上级转办的环保工作,由区委、区政府督查室牵头,限期督办落实;对市上考核环保指标和列入综合目标管理的环保任务,由区考核办牵头,定期巡查,重点督办,确保重点指标全面达标;对涉及镇和部门的重点环保任务,由区环保分局牵头,联合监察等部门,开展针对性的督办,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环保测评制度。区环保分局要进行深入调研,建立一套与我区环保工作实际相适应的测评体系,对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环境投诉情况、媒体曝光案件、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研究发展趋势,分析判断形势,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并定期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建立警示约谈制度。警示约谈,就是出现了苗头性的环境问题、发生了较大的环境违法行为、没有按期落实上级要求、被中省市等上级部门点名批评后,由区政府组织对负有责任的相关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业法人进行约谈,听取情况汇报,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责令限期落实,防止事态升级、造成严重后果。这项制度既是警示训诫、指出问题,也是关心爱护、治病救人。对无故不参加约谈的被约谈人,区政府将通报批评,必要时在媒体进行曝光;对不落实约谈内容要求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强化环保执法,解决突出问题。要紧紧围绕解决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污染问题,用足用好环保执法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环保权益,保障全区环境安全。一要网格化管理。要建立以环保监管对象、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为节点,以污染排放、设施运行、排污数据等为内容的环保管理网络,分配每个执法人员负责具体网格,实行网格化定量管理,提高环保部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联合执法。在组织好常规性执法行动的同时,要利用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等平台,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建立环保违法案件移送制度,形成全覆盖的执法震慑网络,使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无处藏身,扭转环保部门单兵作战的被动局面。三要高限处罚。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企业,依法从严从快处理;对屡查屡犯、偷排暗排的违法企业,从严从重处理,尽可能的往上限上靠;对那些规模小、工艺落后、治理无望的严重污染企业,可关可不关的,坚决关,可处理可不处理的,坚决处理,用严厉的法规措施倒逼企业治理污染,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四要挂牌督办。制定出台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管理办法,对性质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一律实行挂牌督办,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将企业挂牌督办情况向发展和改革、人行、国土、住建等部门进行通报,对其项目审批、信贷、土地征用、建设审批等采取限制性措施,让环境违法没有生存的土壤。五要预警防范。依托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体系、空气环境、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立覆盖全区的环境风险预警防范系统,实现自动监测、在线监管,及时发现问题,立即实施预警,严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同时,要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环境安全。

第8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88-02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却较为欠缺,由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无法为我国环保型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但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环境是人类生存及进行发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发展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而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村环保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并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环保建设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而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仍有一定欠缺,从而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较大缺陷,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提升,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

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

当前,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这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有直接关系。很多农村居民缺乏环保教育,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对于污染后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任何危机感,由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此外,很多农村居民污染环境后缺乏污染治理意识,虽然觉得环境污染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但却认为自己有心无力,也就任由污染越发严重,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满足的居民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却较少,由此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也深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确保其渗透农村居民当中,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2.2 环境设施落后导致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环境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日常环保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促进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各种环境设施也就难以在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倒,从而导致河水污染、河道堵塞,不仅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有些农村居民虽然对于环保有所认知,也希望减轻农村环境污染,但却由于农村环境设施欠缺,也只能将自家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由此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城镇都建立了工业区,生产污水及垃圾大量排放,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中心,致使大量污染严重的污水渗透到地下,对农村的耕地种植产生了巨大危害,有些污染不仅会对农村耕地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耕地中,给人们的后续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对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生制约。

2.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仍有待革新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环保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当前虽然对于农村环境技术发展有所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旧有较大缺陷,相关的科研队伍较为薄弱,而且素质较低,对于农村环境如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应用的现状及基本规律都缺乏充分分析,由此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从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当加大对环保科技发展的投资力度,以确保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更好的满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3.1 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居民,应当加强其环保教育,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政府要定期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到各个城镇广泛宣传环保教育理念,并张贴环保教育横幅,以强化人们的环保认知。同时还可以开展定期的环保知识讲座,不断强化人们对于农村垃圾的污染认知,确保对垃圾分类,并回收有用的垃圾,从而不断加强自身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深入了解。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各种环保知识竞赛及环保科技发明,以鼓动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创新,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发明新的环保技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而且地理气候较为复杂,由此导致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较为复杂,对此,开发部门可以深入到农村地区,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勘察和探究,并鼓励当地农村居民就环境污染给予建议,以建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需要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农村居民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为自己生活环境的治理出谋献策,这必然能够增强其责任意识,以不断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更好的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3.2 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从而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此也就无法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而且严重匮乏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也导致一些具有环保理念的居民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能听之任之。对此,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如设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号召居民将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农村居民自己创新垃圾循环利用新技术,积极推广垃圾循环利用设备,以弥补能源不足现状。此外,政府还应当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相应的生态模式,通过实行典型示范,逐步将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农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根据生态模式的发展情况对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创办大型的生态农场、草坪公司、花卉公司等,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 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发展的投资力度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借助于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才能够弄清楚农村环境的发展规律,以采取针对性的环保措施,也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应当不断壮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队伍及科研机构,加强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组建高水平的生态专家队伍。其次,应当不断加强对于环境基础科学的研究,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的研究力度,对于农村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同时还要做好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研究力度,并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流域综合治理等技术的研究,以不断促进农业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的提升,促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进行。最后,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采用最佳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推广和评价,以确保此项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无论是从成本方面考虑还是技术方面考虑,都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应当确保规模较小,或者采用集中处理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确保污染治理技术的可操作性,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4 结 语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综合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使其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以为我国构建环保型社会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赵秋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辩证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高伟宽.浅析区域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技,2009,(S1).

[3] 宋言奇,段进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4] 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

[5] 何学松.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第9篇:生态环保的措施范文

关键字:环保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发展措施;发展前景Abstract:Green building i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emerging a new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and thinking mode, which can provide people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maximize the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redu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urrent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a major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are analyzed, and points ou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analysis from the energy point of some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green building.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design;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 development measures; development prospect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又被称为生态建筑,是在生态节能的前提下,为人们建造一个舒适、环保和健康的生活空间,且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设计理念和建筑行业发展思维。当前情况下,我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节能发展以及生态发展,这就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环保节能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又是怎样的,下面本文就一一进行论述。

一 环保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相互关系

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在节能环保背景下进行的,绿色建筑作为生态建筑的先行者,更是和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紧密相连。设计者能够自主的设计建造优雅的建筑外部环境以及舒适的内部环境,但是这种舒适,尤其是内部的舒适通常情况下是建立在照明、暖通空调等高能耗设备的基础之上的,舒适度和能耗度程正比,这严重违背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初衷,也和环保节能背道而驰,因此说要实现环保基础上的绿色建筑设计,就需要正确的处理二者之间这种相互连接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建筑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节能和环保成为最首要的要求,绿色建筑设计也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设计模式,绿色建筑设计不仅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绿色生态、减少能源消耗的过程,更是一个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环保,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环保节能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二者相互依存。

二 环保节能基础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就应该是环保建筑,应该是充分利用阳光雨水等可再生的生态资源的建筑,在其设计中,要在环保节能理念上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是要实现自然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这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最带限度的提高土地、植物、水源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能浪费,厉行节约;其次要坚持以生态环境为主的原则。对生态环境友好,就是对建筑环境的友好,也是为人们创造最有利的生存环境。绿色建筑设计中要求以人为本,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以生态为本,因为人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的设计既需要满足人的需求,更需要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需求,所以说环保节能基础上的绿色建筑设计要坚持以生态为主的原则;最后要坚持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建筑的设计施工不能够建立在影响环境的基础上,环保节能设计更应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要做到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选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等。

三 环保节能设计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节能环保设计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坚持节约能源的原则,尽可能的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尊重,这要求设计者首先要具有这种环保理念,并能够将该理念充分的融进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同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的处理建筑作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建筑场地的充分利用情况、建筑环境内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建筑成本的节约等事情。

其次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与统一。绿色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所以说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了能的利用自然方法,设计出适宜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温度以及适度,又不会打破环境原有的生态平衡,还需要合理的设置房间的照明系统和取暖系统,尽量的减少能耗,合理设计空间布局,对于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等。

最后,设计者在环保节能背景下,需要为绿色建筑留有未来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的,要为绿色建筑留有弹性发展空间,对建筑的结构和设备的设计上要尽量的实现灵活多变,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四 环保节能设计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发展措施

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要使设计方案能够充分的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并且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点论述绿色建筑的发展措施。

首先需要做好绿色建筑的设计规划。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以施工单位领导为纽带,统一协调好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制定好长远的规划,并综合的利用科学技术,多方面整合设计经验,实现节能环保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充分体现,并使设计方案能够具体实施。

其次要加大环保节能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增强绿色建筑观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媒体资源和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可以环保节能理念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现状和当前的建筑设计发展情况进行比对,用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从而提升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深度。

最后,需要综合利用科技知识,引进技术人员,结合他国绿色建筑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并将节能环保理念充分的融入其中。加大资金的投入,将绿色建筑作为一个研究项目进行研究,为其今后的设计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五 环保节能基础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由于当前人们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建筑环境存在着高能耗发展的情况,因此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在这个基础上绿色建筑的设计发展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并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今后建筑行业的一个总体趋势。

在今后的绿色建筑发展中,要坚持以环保节能为主题,以节约能源为目标,在降低能耗实现环保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建筑的效率,要创新思维,引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努力营造人、建筑以及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建筑环境,这是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增加了能源的承担力度,因此探索一条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之路成为当前发展的关键。绿色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其作为一个新型的产物,对于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较高,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的关系、节能环保背景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发展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指出了今后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者的公式,无论是建筑还是节能,都是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希望本文的论述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帮助,能够有效的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 黄娟 浅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10期

[2] 于娇娇 李岩 浅谈环保节能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门窗,2012年第07期

[3] 陈春波 甘红光 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