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自然环境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环境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环境政策

第1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笔者认为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首先需要地方政府编制一系列的规划来指导村庄建设,通过相关的规划把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整合起来,实现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并不完全等同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提法确实非常诱人,但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含义是城乡同质化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农村的城镇化,把农民转换为市民、农业转换成工业、农村转换成城镇,也就是通过消灭‘三农,来达到同质化发展的目标。在这种发展模式指导下,有可能引发农村建设的大拆大建”。实际上,城与乡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只有认识这种区别,实行差另Jl化规划建设,才能实现城乡的互补发展。我国只有极少数地区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般是大城市的近郊区或西部牧区,因为只有这些地区的农业用地能很快或已经转化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而牧区因退牧还草的政策需要也适应于这种发展模式。其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和农村在基础、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它有〕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大不一样,因此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定有别于城市。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标准自然就不能等同于城市。再次,在编制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走出特色发展之路。这一点在实践中的运用对从事城乡规划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来说尤为重要。《意见分的第四点就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的任务,并在第十六、十七条明确提出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要求[2]。换句话说,村庄规划的关键在于对旧村的整治。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应该立足于现实的情况,运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利用环境特点,引导村庄发展,缩小村庄在经济上、生活水平上与城市的差别。但是,这并不是要改变或消除城、乡在物质空间环境上的差异,而是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出区别于城市的物质生活空间,注重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走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际上,农村的田园风光正是其区别于城市的特色体现。

村田溅U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2008年初,广州市规划局提出了“一保一治两提升”的工作重点。“一保”,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尽量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对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风水塘(林)等提出保护、修缮与合理使用的对策。“一治”,即环境整乡台重点在于“三清、四有、五通”,包括二清理环境卫生死角,清理沟渠池塘,清理乱搭乱建;有排污处理系统、有村民活动公园、有垃圾池等环卫措施、有绿化林带;通自来水、通进村的村道、通电信、通电视、通公交车。“两提升”,即市政设施的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就是要统筹安排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点,配套完善中小学、托幼、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公共活动场地、文化室、宣传报寸岑萄勿忽完善电力、电信、给水、雨水、排污等综合管线。由此可知,村庄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而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就会造成村庄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由于村庄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有着根本的差别,因此“一保”就成了广州市村庄规划首要的工作重点。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在村庄规划工作中被看作是重中之重。

广州市番禺区村庄规划实践

广州市番禺区虽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经济较发达,但是各个村庄由于地理区位的不同,其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村庄呈现的态势和风貌也有着明显区别。该区村庄大致可分为三类:城中村、城边村和夜时水其中农业村与城市的区别最为明显。番禺区榄核镇的大部分村庄就是典型的农业型村庄,农业是经济主导产业,村民依河涌而居,一眼望去满目尽是美丽的绿色田园景象。规划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村庄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但可在统一的规划指引下对村庄的类型进行划分,制定不同的规划侧重点。番禺区城中村与城市的差别仅仅在于建筑质量、生活环境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村民的生活模式基本与城市居民相同,该类型村庄的城市化是必然趋势,其管理体制也将逐渐被取消而终被纳入整个城市的管理体制中。因此,该类村庄的规划编制应朝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进行,重在发展。城边村由于其区域地理位置导致村庄功能向城市功能演变,与城中村不同的是,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土地政策导致其管理体制不能向城市转变,同时在风貌上与城中村亦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半城半田”的局面,因此该类村庄的规划重在控制而不是发展。农业村是典型的传统村庄,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对象,其发展模式与城市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家对农业村的政策及其管理体制与城市是完全不同的。2007年10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就单独明确规定了村庄规划的内容。因此,该类村庄规划重在控制和整治,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人居环境治理。由于农业村距离城市相对较远,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存在明显区另Jl,自然环境景观也就成了村庄与城市最明显的区别要素。仇保兴副部长曾谈到:从景观特征看城乡之间的具体区别在于,农村、农业的景观自然、宽广、富有情趣和传统,而在城市则是现代、文化、娱乐和多元的。他在《新农村建设如何建立城乡协调的发展模式?》一文中强调:“城乡景观要素结构要合理化,城乡景观特色应该互补”[3]。番禺区榄核镇的大坳、坳尾、大生、九比、平稳等农业村田园风光十分优美,是不是可以朝着这样的思路去发展呢?在编制规划时,规划师除了对硬性规划数据进行收集之外,还应展开在软科学方面的研究,如协调环境、突出特色、强化视觉效果等。此外,规划师还借鉴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的一些成功案例,并以此验证分析的理论结果。例如,在浙江省、上海市、成都市等地的一些乡镇,正在进行与城市差别化的建设和整治,造就城市里没有的景观:以庭园菜地、丝瓜藤、葡萄架、竹林小径等,吸引大量城里人到农家去度假,发展“农家乐”。浙江省安吉县采取“不拆一座房、不拓宽一条路、不填一条河、不砍衬黝护,的“四不”原贝lj整治村庄,农民自己粉刷房屋外墙。整治后的乡村面貌优美和谐。县政府还用“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村庄整治。借鉴这些经验,番禺区榄核镇村庄规划提出了“不占农田耕地、住家面水靠田,建筑分类整治,河涌清淤绿化、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重塑历史文化、凸现岭南水乡特色,探索村庄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

第2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构建;思考

一、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一)实用性

构建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使人类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使全球的社会秩序更加文明、稳定、健康。绿色建筑政策的实用性,同样是体现在民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从类从大自然界中,获取各种所需资源,以供应供应自身的温饱、居住等等,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此,为了保障人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平衡,就需要建立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来减少和限制不适当的丛林开采、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违规工程建筑等问题。以加强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力度,限制、减少错误的建筑方式,提升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及合理开发的觉醒意识。

(二)经济性

绿色建筑政策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节约能源、提升技术规范,加强技术的创新、改革等方面。对于能源消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不同国家的治理重点,如何促进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引进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升间民生经济,对此,就需要加强技术支撑,以技术改革为指导基础,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在吉林省,现已在长春、吉林等地区,建立了多家以技术为依托支撑的研究院所,从而为该省多项绿色工程建设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指导基础,为不同的项目投资、工程建筑工作及相关行为,提升了专业的咨询与帮助作用。目前该省的多个高校、企业、科研中心,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各种工程建设,从而也间接地促进了该省的经济增长。

(三)惠民性

构建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有利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增长。为了响应党“十”关于“建设绿色家园”的号召,吉林省多次制订、颁发新的公共政策体系,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的发展,目前同类工程项目,已在吉林省各地区,紧密施和启动,从而使城市和农村的经济,能够稳步共进,减少社会上的贫富悬殊现状。在新型农村的工程建筑方面,省政府不惜加大资金、技术的扶助补贴力度,对促进农村的农业经济、农民收益,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吉林省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新思考

(一)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力度

吉林省绿色建筑公共体系的新思路,应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形态,加以完善和修正,以满足绿色工程建设的需要。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可加大自然生态的改进力度,包括河、湖、绿化森林、湿地公园等工程的改造和建设力度,以减少沙尘、风暴、碱地的扩散,减少对社会的空气污染和环境破坏,彻底根治西部地缺水的“顽疾”。此外,在西部地区,加强畜牧业、绿色养殖业的扶持和建设力工,大力开发、建立绿色工程,种植农业经济性产品,如苹果、梨、茄子、白菜等蔬果类农业产品。加强西部地区的能源项业、新产业任务的开发,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一个经济性、实用性、生态性作用的新经济区域中心,以平衡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并体现出该地区的先天自然景观优势。

(二)体现综合治理作用

对吉林省而言,由于该省地大物博,人口规模众多,且有先天的地理资源优势,目前该省的产业规模及种类也诸多,包括工业行业、金融行业、建筑行业、机械制造品、农业项目等等。对此,绿色公共建筑政策体系应综合考虑到该省的社会行业及实际现状,加以优化和完善补充,并以加强绿色工程的建筑和体现对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为佳。具体包括如下:推进山水林田的生态工程建设;优化长白山生态系统功能;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减少对丛林的破伐,加强动物保护,;支持农业经济项目的开发,改善土壤水资源质量,加大森林的防护和更新力度,减少涝灾、火灾,治理沙漠和荒漠地带;加大湿公园、生态公园、观光景区的开发及建设力度等等。

(三)减少城市工业污染

城市的工业污染,一直以来,是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重点。工业污染包括空气染染、废水污染、有毒物质污染等等,这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国家一直严加控制的重点目标。对此,公共政策体系应围绕城市的工业制造行业,如机械制造业、化学制造业、煤矿、燃气生产行业等,这些重度工业污染行业的管制力度,对其日常的生产、废物、废水的排放指标及排放处理方式,定时进行监测抽检;此外,对各江、河流域的垃圾进行清理,加强综合治理,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

三、结论

总之言之,绿色环保、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非仅仅是国家与政府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人人有责,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职责,来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和大自然环境。绿色建筑公共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虽然是政府在制订和实施,但也需要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以此提升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政策体系体发挥出它的成效。在本文中,主要以我国的吉林省为研究案例,并以该省的公共政策体系为研究思路,来展开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绿色工程建筑项目及相关任务的进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3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1、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旅游相对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大国,如今向旅游强国迈进。在几十年的旅游发展中,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一定规模,旅游产业涉及的各个行业,包括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其产业结构都迅速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是因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矛盾问题,例如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规划不科学、产业规模不合理等。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只是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旅游产业发展,而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增长。

2、旅游行业市场的运营模式缺乏合理性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旅游行业市场运营,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而且包括了国外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背景的发展,传统的旅游行业运行宣传,例如海报宣传、电视广告宣传、广播宣传等,难免达不到理想效果。旅行社组团运营模式,也出现中间环节利润下降、散客增多、导游压力大等问题。因此,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模式,还需根据时代背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改革,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备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链中各类企业结构上都存有不同的不合理因素,其中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内部结构、数量结构等存在不合理性。为了实现可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每个行业的协调发展是由旅游行业的整体特性决定的,在向游客提供服务的每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致使旅游的总的质量下滑,而且游客所需的服务不可能由同一个企业提供完成,必须一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各个企业协调配合。然而在旅游行业的每个结构层次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完整的旅游行业的竞争和管理。所以,在构筑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链不论是在增加竞争能力还是增加行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都必须要做的。

4、旅游产业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

当地人民经济活动的失误会一定程度破坏自然环境。人们经济行为对于景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工商业生产所排放出的废渣以及出现的噪声污染了景点的自然环境,破坏了景点应该有的安静。此种行为不仅使景点失去了以前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流和安静的气氛,而且还由于环境污染而降低了游客游览的兴趣;另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环境开发和农业的生产模式破坏了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得自然人文环境遭受了直接的不良后果。

二、可持续发展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

由于旅游发展政策不配套,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政策滞后产业发展情况。因此,通过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系统工程思考之中,以景区等旅游核心吸引物为依托,融入餐饮业、酒店业、娱乐业、购物业、交通业等配套政策支持,重点突出地区的旅游发展功能,以旅游产业综合体,带动周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全局观的系统发展思路。

2、积极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创新

设立生态旅游和局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鼓励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必定依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标准,促进景区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政府在考虑土地规划的同时,不仅要重视景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而且要把土地附作物上的生态资源,纳入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的体制创新问题,探索一套完整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把生态建设、开发、保护、管理融入到一个新的体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更新旅游产品体系,加速旅>,!

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把传统中旅游产业结构不符合时展的重心,转变为符合时展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以旅游低端服务的产品对应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旅游高端服务的产品对应的产业结构。重视旅游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支持体系,做好旅游景区发展可持续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优化行业结构,促进

旅游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方面转型。特别是要重视旅游产业各个链条的合作,增强各行各业的沟通与交流,基于现代技术,融入产业发展,改变内部结构,促进行业自身更新升级。另外,重视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有效协调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争取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4、建立和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旅游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旅游发展的法律,对完善和规范中国旅游行业,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旅游体制保障、旅游项目的支持、相关项目的制定和操作、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等方面,仍需更为具体确定的法律支持。将社会参与加入其中,借用其他国家社会组织的优点,完善中国旅游可持续的相关模式,探究和相关机构设置,积极开展各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项目,增加旅游行业相关人员和组织的交流。建设旅游服务志愿组织,利用舆论导向,创造全世界都关注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气氛。

第4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 可持续发展 层次分析法

一、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调查结果,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社会环境因素、企业内部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

高技术企业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对高技术企业发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社会环境因素体现了国家、地区和社会的宏观环境对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和提供的机遇,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法律及配套服务环境、产学研结合环境等子因素。

(1)市场环境。影响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主要有需求市场及供应市场。需求市场的情况主要由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性价比来表示,供应市场的情况有相关技术培训机构的数量、融资渠道畅通程度以及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充足程度来体现。

(2)政策法律及社会服务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对高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同时,企业的存在也需要得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我们用高技术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基本服务配套是否到位来反映这个指标。

(3)产学研结合环境。高技术企业是否与高校结合,进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用企业用于投资产学研项目与总资产的比例、企业周边的科研院所与高校的数量、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成果给企业带来的投资收益率来反映这一指标的情况。

2. 企业内部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因素。

(1)人力资源。高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决定高技术企业发展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而是人力资源。我们用本科以上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工程师以上中高级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培训费投入率来反应人力资源指标。

(2)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研发的成败和速度决定着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状况。我们用新开发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百分比,科研开发投入产出比、销售额用于R&D的百分比来表示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指标。

(3)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应一个公司的经营情况。我们用年度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投资领先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百分比来表示经济效益指标。

(4)经营管理能力。评价影响高技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新机制采用程度,管理开发培训比例,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3.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并且已经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竞争力,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创造新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用环保投入率和“三废”处理率来评价影响高技术企业环保能力指标。

二、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

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程度不同。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及指标权重,根据权重确定各因素及指标对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作用大小。

1. 通过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权重

当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同一层次指标之间两两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重要程度,根据调研的结果,最终得到n n阶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作用是分析下层因素对上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一级子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2、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及相关计算得出各以及子指标相对与总指标的权重。3、各二级子指标相对于各自所属的一级子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判断矩阵,以及各三级子指标相对于它们所属的二级子指标判断矩阵的建立与上面所述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2. 影响因素作用排序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出以下结论:在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级因素中,企业内部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依次为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在二级因素中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因素中总资产收益率是比较重要的指标,技术创新能力因素中科研开发投入产出比指标和销售额用于R&D的百分比是比较重要的。因此高技术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并合理调整总产值中用于R&D的比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为社会环境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体现了国家、地区和社会的宏观环境对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和提供的机遇,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法律及配套服务环境、产学研结合环境等子因素;企业内部因素是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因素;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环保能力方面。通过因素作用机理分析可知:各影响因素对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在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一级因素中,其重要性按大到小排序分别为:企业内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各二级因素中,按重要性大小排序分别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市场环境,经营管理能力,环保能力,政策法律及配套服务环境,产学研结合环境,人力资源。同时这些指标之间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层密切注重主要指标的变化,这样才能使高技术企业沿着正确的可持续的道路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第5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关键词:完善; 环境保护机制; 必要性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hot subjec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 the ancient society, the low level of productivity, people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small. But the extent of damage of ancient ecology is a small, does not affect the whole environment. In modern times, promote the change i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so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highlighted. 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in China are discussed.

Keywords: perf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环境保护机制概述

(一) 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周围的条件。不同的对象和学科,环境的内容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环境就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一地球。

地球结构有内结构和外结构之分,内部结构由同心状圈层组成,由地心至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外部结构则包括四个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由于岩石圈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该圈层在固体地球部分中被现代地球科学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土壤是地壳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础。因此,地球环境中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是土壤、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而这些圈层也最容易受到人类破坏。人类对这些圈层的破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畜牧业和农业阶段,人类开始改变生物圈并创造出人类自己的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随着人类发展和数量增加,人工生态系统的范围不断地扩大。相反,许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地缩小,导致野生生物物种不断地灭绝。另外,人类开垦荒地,平整梯田,树林、草原的面积不断的缩小。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侵入生物圈。在工业革命阶段,从人类幵始开采矿石并使用化石燃料,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侵入岩石圈。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农业得到飞速发展,工农业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向水体、大气和土地排放,造成大气圈、水圈和土壤质量恶化。

(二)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的方法有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经济和宣传教育手段等等。保护环境的目的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总的来说,环境保护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二是人类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具体分析如下:

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第一,保护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第二,防止生产生活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农业生产和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和恶臭;交通运输产生的有毒气体、液体、噪声以及运输工具排放的污染物;人们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污染。

建设开发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公路铁路项目、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大型水利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围湖造田、人工填海、海上油田开采以及海岸带、沼泽地、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此外新工业区、新城镇的建设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人类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出了环境所承载的范围,通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不能自我恢复时,对环境的综合治理便不可避免。

(三)环境保护机制的概念

机制原意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广泛应用于f土会现象,指内部组织结构、法规政策和其运行变化的规律。社会系统中的机制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理想状态下,良好的机制可以使社会系统接近于自我调整系统:当外部条件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迅速地反应,调整原来的策略和措施,从而实现优化目标。

环境保护机制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根据环境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需要,调整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政策、行政和经济手段以及该手段运行的总和。

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必要性

(一)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法

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所需原料的来源,只有自然环境状态良好,生态得到保护,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第一产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采集业,这些都是依靠自然环境才能存在的产业,如果没有自然环境,这些产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根本无法存在,何谈发展。第二产业工业,自然环境为工业提供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自然环境,工业将没有原料来源,更谈不上发展。比如,电力产业,如果没有自然资源,煤炭,河流,那么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都将是空谈,所以工业的存在也依赖自然环境而存在。第三产业服务业更是离不来自然环境,比如旅游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业怎么去开发旅游资源,怎么去吸引游客。

(二)国内社会建设的要求

社会建设指政府为了提高公众的福利,满足大众的共同利益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从事的公益性建设,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等。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难题都不同程度的与环境污染恶化有关。一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事业才会顺利发展。

第一,职业病高发和重金属污染要求我们改善工厂环境;饮水难要求我们切实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并防治水污染;环保事业的迅猛发展有利于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总之,人民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意义重大。

第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环境建设的要求。j半随城乡经济差距的不断拉大,城乡环境的协调问题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在城市垃^^在农村的堆积和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转移。科学合理的处置城市垃圾并避免对农村的二次污染,加强对农村企业的环境监督对城乡环境的共同改善意义重大。

第三,社会建设要求政府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合法履行职能。政府职能之一便是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职能。政府通过环境罚款创收的观念显然已经过时。政府应树立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执政理念。政府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有效遏制环境的恶化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第四,环境保护单凭政府的努力显然不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的分工协作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自从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在经济贸易中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同时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为了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我们应该按照发达国家的高环境标准要求自己,履行相应的国际贸易规则义务,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必然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中的绿色条款。这样就限制了我国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市场,对我国商品走向世界市场造成了障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然要求我国企业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环境监管制度。然而,按照高环境标准生产的产品成本偏高,产品竞争力就会下降,从而不利于我国商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平衡绿色生产产品与产品成本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每个企业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关键词:林业;保护;策略

1引言

为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可以有效的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应顺应时代不断地自主去理解和学习环保、低碳、生态平衡等保护环境的相关理念知识,以推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1]。

2林业生态自然环境发展现状

树木成长受温度、风力、阳光以及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树木的成长因素也受人为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增加了对林产品的需求,导致加工材料与林木原料的价格大幅度提升。林业生态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然而林木在生长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如空间、时间、降水、土地以及阳光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这些因素使林木生态资源的生长数量相对固定,林木生态资源的使用数量应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应该进行科学合理控制,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相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把控我国林木生态资源,颁布了一些控制林木生态资源的相关政策,在控制林木生态资源数量方面初步建立了规模化以及集体化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管理方式。但对于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上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2]。

3林业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林业生态资源经济效益存在着局限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发展速度上比其他国家相对缓慢,我国的林木生态资源的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林业资源的整体实施计划是并不明确,林业生态资源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将经济效益作为林木生态资源管理部门的最重要部分,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发展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林业生态资源在整体上出现失衡状态。另外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常常忽视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和对林木生态资源的评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我国很多林业生态区域实际的林木生长情况不能及时地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核查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违规占地等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这种现象不利于推动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我国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3]。

3.2种植育苗技术落后

由于在种植林木时应该考虑到降水、温度、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在种植林木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区域由于气候、土地等原因种植不同的林木品种。由于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应该选择与当地土地资源情况更为适宜的林种进行种植。林木种植时,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每个区域都采用了统一的林木树苗进行种植。采用这种单一的树苗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林业育苗种植技术的发展需求,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单一林业育苗种植技术,则会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长时间林业生态资源失衡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会阻碍我国林业整体的发展。

3.3林业生态资源队伍单一

由于我国在造林栽培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在林业生态资源方面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林业生态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造林栽培的重要性,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与需要发展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实际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林业生态资源队伍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当中,存在着部分造林栽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够,对造林栽培方面缺乏成熟的专业知识。部分区域在种植林木育苗时,会临时地雇佣一些造林栽培人员,这些临时的造林栽培人员在树苗栽培方面缺乏栽培实践经验,同时也缺少专业的树木栽培知识。这对创新发展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以及培养新技术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由于当前林业的栽培技术,在实际的栽培过程当中仍然沿用着以往的林业栽培方式,严重地影响着林木实际产量[4]。

4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策略

4.1对林业生态资源采取科学的保护策略

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管理当中,应该坚持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为主要原则,进行可持续的生态资源保护,对生态资源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开采,逐渐实现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区域特征,以及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建立一个专门对林业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管理部门。林业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对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进行大力宣传,并积极引导人们提高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意识,并不断提高保护林业资源的后续相关工作。在管理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应该采用灵活的方式去逐渐提升林木产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生态资源,保证了林业的生产平衡,针对林业种植栽培应该采用科学的方式,在栽培林木育苗时应该做好本区域的封林保护相关工作。在进行种植育苗时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沙漠、盐碱地等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养林、护林工作[5]。

4.2采用多样化的育林技术进行保护

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创新种植栽培技术。在种植林木时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育苗,从而提高林木质量。技术人员在进行栽培时,应该对不同种类的树苗进行深入研究,以培养出更为优质的林木,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栽培,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采用多样化育林技术的同时,还应该逐渐提高整体林业生态资源队伍,逐渐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团队整体的专业素质[6]。

第7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关键词:自然景观;文化承续

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原有的校园环境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应更新观念,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在现有的空间内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及改造,以适应现代高职校园发展需求。

1.校园自然景观的运用

高职院校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校园环境建设及配套设施跟不上,多数院校没有专业的规划。校园环境比较杂乱,自然景观大多被遗弃,这都对校园环境建设极为不利,使校园环境较为落后,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层次。面对校园自然景观存在的不利因素,更新自身观念,整合现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及改造。

1.1提高对校园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保护

高职院校中一些校园历史非常悠久,其文化特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逐步形成的自然景观等,都能充分反映学校悠久的历史文脉,这些都积淀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不容破坏。要认识到校园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结合校园自然景观及地形地貌进行人性化设计,逐步提高对校园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认识和保护能力,让师生不出校门足以贴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生活、学习,与自然结合,使师生们能够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1.2有效利用地形地貌合理布局

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经过多次改名或合并逐步形成,校园地形地貌比较杂乱,建筑形式多样,自然景观利用率不高,长期不被重视,甚至被遗弃。应该以人为本,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结合地域特色、自然生态与地形地貌,运用植物形成的空间及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的美感,合理对校园内已逐步形成的自然景观及自然地形地貌进行设计、改造,使校内逐步形成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与景观之间更加协调,更好地体现出高职校园自身的环境特色。

1.3提高植被种植改善自然环境

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多功能场所,要依托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改造提升自然景观。加强植物造景,提高绿植面积,配置各类不同植物,采用乔灌草分层的多层次植物结构,强调植物配植的群体寓意,满足生态多样性的要求,适当配置现代景观元素,突出景观意境。做到层次分明、起伏有致,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的自然景观为主,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质感、色彩等美学原理来营造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校园景观,不断提升高职校园整体景观及文化品味。

1.4因地制宜突出校园特色

多数高职院校环境有限,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特色。有些建筑及景观结合不协调,严重破坏自然景观及原有生态环境,还有些将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导致校园历史年轻化、表面化。高职教育与众不同,在校园规划布局上要适应各自的要求,避免雷同模式。在设计时一定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及要求,运用现代的景观空间形态、设计语言和素材,结合校园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特征及地域文化,营造个性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

1.5营造特有的环境氛围

校园是特定的场所,在丰富校园景观的同时,还应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环境氛围。在高职校园中自然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基础上改善校园环境时,应强调对现有空间的体现与继承,发掘构成校园空间格局的共同语言,开放建筑及绿植空间及形态,重视体现文化特色以及逐步形成各时期的景观、建筑风格、材料质地、色彩以及相互关系,结合校园自身的文化特色及办学理念,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设计,体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意境,营造一个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良好自然环境和学习氛围。

2.校园景观设计的价值

景观设计是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校园环境能够折射出学校的历史面貌及办学层次,不仅能改善环境、美化校园,还能为师生提供适宜生活、学习的良好条件,使师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功能,让师生们能够安心工作学习。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既是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

第8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公民素质

前言:环境保护意识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引起了全球各国的重视,成为公民综合素质的评价因素之一。环境意识就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包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自身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环境保护行为。环境保护意识具体又可以分为环境认识观、环境伦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法制观和环保参与观。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导致公民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当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两国公民环境意识的差异

为了了解中国、日本两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水平,对比两国公民在环境意识上的差异,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应用统计中心和日本的地球环境学研究机构联合在2013年11月举行了一次统计调查。调查地点在两国的首都――北京和东京,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访问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市区20岁以上的居民,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均在80%左右,调查结果可信程度较高。两国公民在环境意识上的差异如下:

(一)认知程度

调查问卷针对本国的环境现状向公民进行了提问,其中包括对“空气污染”“水污染”“植被破坏”“工业废弃物排放”“垃圾处理”“噪音影响”“食品安全性”等几大主要环境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具有“非常严重”“比较严重”“一般严重”“根本不严重”四个选项。调查结果表示:无论是北京还是东京,公民中认为居住城市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十分严重”的人数达到了八成以上。这说明这两座城市的市民对居住城市的环境相当关心,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已经深入到一定程度。这是两国公民在环境保护认知程度上的共同点。不同点在于,除了“食品安全性”“空气污染”两方面,北京居民在其他几大问题严重性的认知程度上都低于东京居民。这说明我国公民在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上认识还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环境支付意愿

调查问卷中包含了一部分关于民众对环境支付意愿强烈程度的调查,也就是公民是否能够接受由于环境保护而引起的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不方便,是否同意设立环境税来保护环境,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优先程度的划分等等。在这一方面,北京居民表现出了比东京居民更加强烈的环境支付意愿。首先在是否能够接受由于环境保护而引起的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不方便上,北京居民有高达75%的部分选择了愿意,明显超过东京居民的67%支持率;而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优先程度划分上,北京居民有八成的人数认为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增长,而东京居民认为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增长的人数只有六成;在设立环境保护税方面,北京居民的支持人数比反对人数多,而东京居民中反对人数比支持人数多。

(三)环境保护行为和公益活动

调查问卷就两地居民的生活环保习惯进行了调查,列举了六项常见的环保行为,向两地居民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节约用水、乘坐公交车、节约空调电能等方面,两地均有40%以上的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而购买无农药蔬菜、购买环保用具等方面,能够做到的居民就比较少。这说明公民是否保持行为要结合环保行为所花费的经济成本来决定的,如果环保行为花费的经济成本低,居民就能够保持这种行为习惯;而当环保行为花费的经济成本高的时候,居民就不乐意去保持该种习惯。而在各种公益活动的参与度上,两次参加过环保游行等活动的人数不足城市居民的30%。这说明环保公益活动在两地开展的次数不多,公众的参与度不高。

(四)对两国之间环保协作的态度

环境问题是不分国籍的,作为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中国与日本更应该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上的协作,积极改善社会环境。而在北京和东京,市民普遍对两国之间的环保协作表示支持态度,认为两国之间进行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营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日公民环境意识差异的产生原因

(一)价值观

公民的价值观是受民族道德观念的熏陶所形成的,对环境意识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能够促使公民对自然环境予以回报。这些思想观念与环境保护观念具有很大的相通性。而我国与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深受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十分注重公民的“勤勉”“忠诚”“诚信”等品质。据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居民和东京居民都对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认同感,而两国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两国人民的环保意识。

(二)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是导致两国公民环境意识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广阔,资源种类多,资源含量大,我国公民普遍具有“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印象,这就导致我国公民对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比较弱。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表现的日益严重,公民在这一方面的轻视程度有所降低,对环境问题的担心程度开始增加。而日本属于岛国,国土面积比较小,大部分资源依赖于进口贸易,各种自然灾害出现比较频繁。这就导致了日本公民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发生了几起重大的环境危害事件,给社会大众敲响了警钟。

(三)积极事件

社会上发生的各种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也会对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产生影响。比如说我国北京在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资格之后,向全世界发出了“举办绿色奥运”的口号,这是来自政府的声音,对树立民众的环保意识、号召公民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市政府推行的每月少开一天车、不实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公众的热烈支持。

(四)环保宣传教育

对公民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日本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典范。日本政府在各地都建设了环境保护的教育机构,同时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非常完善。日本政府推行的环保宣传教育是全方位的,融入各行各业的,不仅学校要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观念,企业和社区也要分别向员工和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所以,环保宣传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合作的,而不仅仅是媒体和环保部门的责任。而我国,环保宣传教育仅限于学校之内,企业和社区的环保宣传力度还不够,这是我国环保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环保政策法规

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强制性,对人民大众的环境意识具有直接的影响。日本在环境保护的立法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环保执法相当严格,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惩罚严厉,而且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日本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提高人民大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提高了社会民众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程度。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所不足,执法过程中容易被违法分子钻空子,执法手段的可操作性比较差。这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起步较晚,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政府要积极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环保法律条款,加大对各种破坏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

(六)社会经济条件

通过两地居民环保支付意愿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居民的环保支付意愿比东京居民的环保支付意愿强烈,北京居民认为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增长的比例也高于东京居民;北京居民普遍认为环境税的设立是合理的。这些观念上的区别是受到两国经济条件的影响的。以环境税的设立为例,日本正从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萧条当中走出,国民经济初步复苏。这让经济增长在东京居民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上升,公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而一旦设立环境税,很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对国民经济造成强烈的冲击,所以在东京居民中反对设立环境税的人数比较多。而在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结构趋于稳定,环境税的设立不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北京居民普遍对环境税的设立抱着支持和赞成的态度。

三、提高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建议

(一)发展环保事业

我国公民在环境问题认识上与日本公民存在差异,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环保事业不够发达,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足。对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观念。首先,在学校教育当中,学校要注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渗透环境,向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上的环保活动,让学生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其次,企业和社区是环保宣传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企业的环保宣传教育主要是面向员工,社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对象主要是面向居民。最后,各种媒体要积极承担起环保宣传教育的责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是公民了解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些媒体要广泛收集并全球各国的环保信息,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普及正确的环保行为习惯。

(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有力地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有待于近一半的补充完善。在改进环保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遵循“保障公民环境权益,提高公民环境意识水平”的原则,明文规定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让公民在基本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够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正规、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我国公民在调查统计中表现出了对环境法律完善的极高支持度,具有强烈的遵守法律的观念,这也是我国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的有利因素之一。

(三)发动全社会参与

日本公民相比我国公民,具有更高的环保参与度,这是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政府进行借鉴。在日本,有很多非政府性质的环境保护组织。这些环境保护组织规模庞大,能够有效汇集民间力量来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在日本公民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公民普遍认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政府在环境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这更表现了在我国的环境保护视野当中,非社会组织起到的作用很小,社会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不高。对此,我国政府应当发动全社会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单方面地发挥作用。

四、结语

环境保护对我国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环境问题严峻的现状。我国必须加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借鉴日本国家在树立公民环保意识方面的经验,向全社会渗透环境保护的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参与度,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群体,推进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进程。

【参考文献】

[1]许双.中日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李军霞.中・韩・日环境经济政策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

[3]黄昌朝.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3.

[4]陈玉平.中日环境合作中的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王玲.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6]霍英楠.中日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问题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韩娟娟.中日环境犯罪立法模式比^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8]秦诗懿.日本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对我国环境伦理建设的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14.

[9]刘铭.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韩环境合作[D].吉林大学,2014.

[10]杨川林.中日大学环境教育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1]高幸.中日国有林管理体制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12]刘.东北亚环境问题的博弈分析[D].复旦大学,2011.

[13]周雅桑.试论中日环境合作机制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6.

第9篇:自然环境政策范文

一、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地理环境的破坏

(一)大气质量降低

旅游作为当今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者空间方位移动的活动,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外出的主要方式,二氧化碳作为交通工具的主要废气排放,严重降低了大气的质量。与此同时,旅游景观作为人员密集的重要产所,游客排放的二氧化碳,生活能源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景观运行排放的二氧化碳等都直接影响着大气环境。

(二)野生动物遭到伤害

观看、拍摄、打猎已经成为部分旅游景观中的一项活动,动物园中被人们训化的动物,远远不如野生动物对人们带来的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聚集到野生动物丰富的地区,人类的进入严重影?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动物的捕食与繁衍。更有一些游客沉迷于对美味的渴求以及狩猎的刺激,致使野生动物遭到严重的伤害。

(三)水体污染严重

名山大川作为我国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的观赏,水体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自然环境独特,其中旅游景观中就有很多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观,并且围绕当地丰富的水体自然开设了划船、航行、漂流、垂钓、游泳等多种水上项目。水体资源极为脆弱,因此在旅游活动中稍微的管理不慎就会造成当地水体的污染。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会导致大量的藻类繁衍滋生,随之而来的就会使得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不仅当地的水体严重污染甚至会在流动的情况下扩大污染范围,旅游景观也会逐渐消失。西湖、九寨沟、三峡等地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当地的水体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遭受着严重的污染。

(四)植被的破坏

洛阳牡丹、黄山奇松、香山红叶等作为重要植被资源在我国旅游景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极为珍贵的旅游自然资源。旅游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缺乏专业知识,注重眼前利益的旅游开发者为了吸引旅客将珍贵的树种或者古树从偏远的地区进行移植,环境气候或者移植等对植被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珍贵的植被在移植过程中枯萎死去。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的不法商贩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对珍贵的树木肆意的砍伐破坏,我国北京香山公园的黄栌木就受到了很多不法商贩的破坏。

二、旅游目的地地理环境的保护对策

(一)国民生态意识的建立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天人合一”的观点,还是《易》中人类最伟大的德行是万物生生不息,都阐述了当时人们对于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逐渐淡忘了生态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仅仅将环境资源作为获取巨大利益的场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更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就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人们对于有关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公众环境道德观念较低。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公共旅游环境的保护,我们应该加强国民生态意识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旅游环境伦理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