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经营分析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分析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分析制度

第1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经营者集中,效率抗辩,法律依据,执法实践

一、效率抗辩制度法律依据的现状分析

1、《反垄断法》缺乏明确的规定

我国《反垄断法》是经营者集中规制的主要法律依据,其关于效率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二十七、二十八条中:

《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三)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五)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第三款中的“技术进步”对效率有所体现,然而技术进步只是效率的一种类型(学术上称“动态效率或创新效率”),效率还包括生产效率、配置效率、管理效率等;第五款“国民经济”似乎也能涵盖效率因素,但其更多的是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带有产业政策倾向;第六款将效率作为“其他因素”加以考虑,这意味着“效率”因素需得到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认可,而反垄断执法机构迄今并未对效率抗辩制度的效率类型做出过其他任何规定。

《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由法条看出豁免的两个条件:一是,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二是,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其中“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王晓晔教授在《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一书中也认为此规定不是效率抗辩的法律依据,因为经营者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不是指企业通过合并可以提高自身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而是相关市场上竞争结构的改善;豁免的第二个理由“社会公共利益”,商务部2006年《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规定》的第54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规定三种企业并购可以向商务部和国家工商局申请审查豁免,其中第二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并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效率有“技术”、“管理”字眼体现。

2、《关于评估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的暂行规定》中的含糊提词

2011年8月公布的《关于评估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的暂行规定》中的第八、九、十、十一这四条规定中,能够多处见着“效率“二字的影子(且几乎都措辞为“经济效率”),仔细分析,前三条中都是在强调经营者集中对经济效率影响的两面性,最后一条则笼统地说“评估经营者集中时,除考虑上述因素,还需综合考虑集中对公共利益的影响、集中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等因素”。“经济效率”具体指哪些效率?哪些效率需要考虑?怎么考虑?我们都无从得知。这与欧盟相比,其《2004欧共体横向并购指南》用了整整一章来详细解释了效率抗辩构成要件、具体类型,以及具体运用中的思维逻辑体系,提高了实践操作性。

3、《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有关“效率”规定的删除。2006年《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并购,并购一方当事人可以向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审查豁免:(1) 可以改善市场公平竞争条件的;(2) 重组亏损企业并保障就业的;(3)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并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由法条看出,外资企业可以以创新效率、管理而豁免,但这与反垄断法不区分外资、内资,“一视同仁”相矛盾。正因为如此,商务部2009年6号令删除了第五章“反垄断审查”规定,至此“社会公共利益”连仅有的参考价值都失去了,创新效率、管理效率的影子也被抹去了。

二、效率抗辩制度执法实践现状分析

从商务部公开的关于禁止或附条件通过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决定报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更多的是有关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等因素的分析,涉及效率因素分析的很少。截止目前,商务部公布的19起案例中(其中1个禁止集中,18个附条件通过)仅有6起涉及到了效率因素,其中2起是由执法机构从“产能利用、产品创新、对消费者的影响”三方面体现效率因素( “产能利用”可以归为“生产效率”、产品创新即是创新效率、对消费者的影响即是消费者福利),但是缺少逻辑推理和经济分析证明; 1起是当事人针对反竞争效果因素提出效率抗辩,但遗憾的是该公告并未进一步提供当事人提出效率抗辩的具体内容以及该抗辩被否决的原因;另外 2起是从竞争对手角度考虑“不利于新技术的开发、新进入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最后1起是以“商务部综合考虑了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市场控制力、市场进入、研发和创新等因素、、、”一句话带过,我们能看到的效率影子是唯一的“创新”二字。而反观欧美效率抗辩的案例,对于执法机构主动考虑效率因素都会提供其完整的分析框架,包括此案涉及哪些效率因素,每种效率因素对市场竞争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而对于企业主动提出效率抗辩的,一般都会指出当事企业提出了哪些集中效率,执法机构肯定了哪些、否定哪些集中效率,执法机构为什么否定主张的全部或部分效率三部分基本内容,而我国商务部的公告中却没有任何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晓晔 《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重大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265页

第2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牧场经营 牧户经营收入 恩格尔系数

一、两地的政策实施特征

蒙古国和在地理状况、植被类型、气候以及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相近或相似的特点。然而两地多年来执行的制度不同,蒙古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实施了牲畜私有化,但草原并没有分给牧民个人,仍在草原集体所有条件下继续游牧生活。从1983年开始牲畜承包给个人,之后又把草场承包到户,实行着草场的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牧户的“双权”一制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可以说,内蒙古的牧区已基本上放弃游牧的生产方式,走上定居或半定居的道路。

二、方法

本文以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泰镇额尔敦乌拉嘎查(以下简称额尔敦乌拉)、东苏尼特旗塞罕高壁苏木巴音图古日格嘎查(巴音图古日格)以及蒙古国的苏和巴特省额尔德尼查干苏木尼格都格日嘎查(尼格都格日)和东戈壁省额尔德尼苏木都日布勒吉嘎查(都日布勒吉)为调查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每个嘎查抽取30个牧户共120户,对牧户收入支出明细进行分析,试图在不同制度条件下得出有利于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收支结构分析

在不同制度条件下如何在保护草原的同时提高牧民收入,需要对牧户收支情况进行剖析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比较蒙古国与内蒙古两地区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可以获得调整牧户收支结构和提高收入的方法。

表1所示,首先,从所调研120牧户的收入来源看,4个地区均属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从分析得出,蒙古国的牧户与内蒙古牧户的收入结构基本相似,牧业收入均为80%以上,而非牧业收入所占比例很小,牧业收入来源主要是卖牲畜和皮毛等。内蒙古牧户中卖绵山羊的比重最大,占总收入的64.38%,其次是山羊绒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1.76%。蒙古国牧户由于牲畜出栏数量少,而卖山羊绒的收入最多,占总收入的25.83%;其次是卖绵羊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1.04%;卖马和牛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3.09%和15.66%。除此之外蒙古国有老人和孩子的政府补贴,占总收入的5.29%。

其次,从4个地区的支出结构看,内蒙古两个嘎查的平均生产性支出较高,分别为53.52%和61.75%。主要原因是内蒙古采取定居的生产方式,需要外购大量的干草和饲料等,购买饲草料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29.51%,占生产型支出的比重为51.17%。定居所必备的棚圈、草场的围栏等也需要很大的成本。另外近几年连续的干旱,更加大了牧民的负担,生产性支出明显的增加。而蒙古国两个嘎查的平均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9.4%和36.04%。原因是游牧生产方式不需要购买大量的饲草和特别严格的基础设施,从而大大降低了牧户的生产支出。他们得主要生产支出是兽医费用和牧业税。所以,内蒙古两个嘎查总支出中大部分用在了生产上,而蒙古国两个嘎查总支出中大部分用在了生活上,蒙古国苏和巴特省尼格都格日嘎查总支出的90.06%用在了生活上。

再次,表1中所指的收支差额(平均收入减平均支出),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内蒙古的两个嘎查比蒙古国的两个嘎查高。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内蒙古东苏旗巴音图古日格嘎查,达到了12817.08元。其次是内蒙古东乌旗额尔敦乌拉嘎查,10349元。蒙古国两个嘎查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分别为6277.42元和4866.46元。收支差额呈正比例关系,即人均收入越高,平均收支差额越高。

综上分析,可得出蒙古国采取的游牧生产方式相对于内蒙古的定居生产方式收入来源都为畜牧业,在支出上,虽然蒙古国的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但是在人均收入和平均收支差额上仍然很小,内蒙古两个嘎查的平均人均收入为蒙古国两个嘎查的平均人均收入的2.09倍。

(二)恩格尔系数分析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从表2可见,内蒙古的两个嘎查和蒙古国的两个嘎查的恩格尔系数在30%~40%,说明调查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大致相同而没有明显的差别。由于两地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以及牧民在医疗、教育等不确定因素上的支出较大,恩格尔系数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一些地区的实际生活水平。

(三)结论

从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内蒙古两个嘎查的出栏率较高,从而牧户收入较高。内蒙古畜产品加工业相对发达,尤其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少加工、销售畜产品的企业。比如:草原兴发、小肥羊以及鄂尔多斯、维信等企业的发展使得牧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然而,蒙古国的出栏率很低,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该地区人口少,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少,又没有相关的加工产业。蒙古国的畜产品来自于蒙古无污染,无破坏的纯净自然,符合高收人需求弹性条件,蒙古畜产品只有以此为特色,才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蒙古国畜产品二次加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畜产品价格低,牲畜出栏率低,甚至有的牧户不出栏牲畜,只是卖一些绒毛来维持生活。

(四)启示与建议

第一,降低生产性支出。从上述分析中可得出内蒙古牧民的支出仍然很大,定居之后生产成本的增加对牧民的压力很大。若要提高牧民的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是至关重要的;而降低生产成本只靠小规模的牧户经营是很难解决的。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来统一批量采购生产资料,可以获得较低的市场价格。或者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国家增大畜牧业基本建设投入既可以缓解牧民的负担有可以减轻草原的压力,得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作用。

第二,发展特色产品、绿色产品。调查区是著名的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的故乡。所以要注重发展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该资源特点,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基地。可按照优质、生态的要求,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出更多的特色品牌。

第三,依托企业的畜牧业投资增加牧民收入。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企业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提高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敖仁其.草原所有制制度与草原生态.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M.2002.P243.

[2]叶.中国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における草原破の被害加害造の分析.境社会学研究,L.VOL.9.2003.P209.

第3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内容摘要: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转型时期我国经历着制度的重大变迁,民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其实力、规模和影响今非昔比,但民营企业家及其成长理论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等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并且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虽然影响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因素有许多,但在制度变迁中制度环境问题是根本所在。笔者基于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民营企业家成长中的制度环境,提出了创建优良制度环境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制度变迁 民营企业家 制度环境

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2005年政府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2010年“两会”期间,总书记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中央方针政策没有变。5月又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非公经济36条”。

伴随这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在后危机时代,新旧体制交替出现了许多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民营企业家在转型中承担着制度创新实施者角色,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因此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制度就是关于保护企业家权益,促使企业家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法律等规范制度的总和,是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所在。

西方企业家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

(一)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阐述企业家是“创新”的承担者,是站在生产要素之外,能动地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实现利润目标的人,包括五个方面:新产品、新市场、新原料、新组织、新生产方法,从而打破均衡状态。其作用是创造性破坏市场均衡而不是推动市场均衡的实现,其工作动机是要建立私人王国;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

(二)利本斯坦(Leibenstein)的企业家理论

利本斯坦(Leibenstein)在《企业家精神与发展》中阐述企业家“X效率理论”,其相对于市场价格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效率,是指一个组织内部或个人动机方面的效率。X代表造成非配置效率的一切因素。他将企业家看成是“缺口填补者和“投入实现者”,避免容易出现组织的低效率。

(三)新制度主义者理论

科斯(R.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中阐述企业理论,是对新古典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其理论基础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委托―理论。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工具运用到社会制度的分析,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把社会制度看作是理性的个人通过成本收益的计算相互缔结的契约。

此外,科斯的企业理论关注生产的制度结构,也就是说科斯严格把握了企业的生产特征。对于企业家,科斯指出:“在企业之外,价格的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取代,企业家指挥生产”。

诺斯(D.C.North)在研究制度创新问题时赋予企业家以制度创新主体的角色,他认为:“企业家和他们的组织会对(可观察的)价格比率的变化直接做出反应,通过将资源用于新的获利机会或(在现有规则内变化无法实现时)间接地通过估计成本和收益以将资源用于改变规则或规则的实施”。

因此把企业家视为能预见到制度创新的潜在利益的决策者和首创人――“第一利益集团”中的一员。诺斯称社会制度为:“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并且会提供特定的激励框架,从而形成各种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制度由正式规则(法律、宪法、规则)、非正式规则(习惯、道德、行为规则)及其实施效果构成”,因此,新制度经济主义者对于制度的本质及变迁的认识是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为基础。

由于人总是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总是处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环境中,所以,在交易中会经常发生欺诈、搭便车等现象,增加了交易费用和一些不确定性,损害了双方的利益,而制度就是人们为防止一些弊端而缔结的契约。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就是行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希望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得在已有制度安排中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

(四) 的制度理论

的制度理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为中心,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制度的本质、基本结构、变迁规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同时,马克思批评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制度起源的个人主义的解释:“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缺乏想象力的虚构” 。马克思还从劳动或生产过程出发分析社会制度的起源和演进。

总之,在解释制度的起源时,马克思从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出发,从生产力的发展导出了第一个层次的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出发,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个层次的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在内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把社会的制度结构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和精神生活。

承认历史是许多个人意志相互冲突的合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但马克思认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第一性的。也就是说,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时,制度结构是稳定合理的;反之社会制度的形态、结构的稳定性、合理性就遭到破坏,就要按照生产力的要求发生变化。

制度变迁中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家主导经济的时代里,我国企业家的发展不容乐观,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在成长中遇到诸多问题,政府管理体制滞后和传统观念、文化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民营企业家成长形成了一系列制度。

(一)政治制度对民营企业家成长的障碍

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政治制度环境不断完善,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肃清,以所有制划线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因此,在贯彻落实政府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相当大的体制性的障碍。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应当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可如今地方政府成为“老板娘”,成为建设主人,将经济建设中心理解为其成当“老板娘”,四处引资,四处招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政府对民营企业经济的认识错位,观念滞后,工作力度不够,从自身利益出发,使国家的优惠政策“缩水”,打着招商引资的牌子,承诺不兑现,审批程序繁琐,一旦民营企业出现问题,即刻抓住民营企业家不放,提出各种要求,片面渲染一些消极因素,片面宣扬“原罪论”。这些极大地束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导致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与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极不相称,政策无连贯性,不利于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信用制度对民营企业家成长的障碍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几年前在法院审理的所有经济纠纷案件中,合同纠纷案件占92%,企业间签订的合同能够以不同程度履行的不到70%,有些地区不到20%,近年来每年订立合同约40亿份,履约的只有50%多一点。由于企业间不讲信誉,互相拖欠货款,构成连环债链的资金占20%。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信用信誉监控及评价机构,这使一些企业因为信用不高或失信,导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5000亿元人民币。这是因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多重规则引致了多重秩序和制度冲突,这导致了信用制度的扭曲。另外,产权的多元化、政府的政策多变也造成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信用缺失,造成民营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影响了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三)政府管理体制的障碍

首先,我国目前政府管理体制尚未从“人治”到“法治”,集权体制造成各级领导掌握着许多稀缺资源的配置权利,有些地区“乱收费、乱收款、乱摊派”费用相当于税收的几倍。这加重了民营企业家负担,影响了生产经济活动,制约了民营企业家成长,政府官员“寻租”现象严重,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其次,对民营企业管理涉及的部门多。缺乏一个有效的政策协调部门,使民营企业家无所适从。第三,现行的政策体制存在着对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歧视现象非常严重,公共服务不到位,没有真正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影响民营企业家的成长。

(四)“家文化”传统习俗的障碍

据美国《幸福》杂志统计美500强企业,有173家企业是家族企业,上市公司中有42%是家族企业;英国有90%是家族企业;我国台湾500家民营企业中,几乎全是家族企业;我国大陆民营企业70%是家族企业。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家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民营企业中传统的建构方式是更注重“五缘文化”即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是指宗族亲属、邻里乡党、、同乡同学、物质媒介等五条纽带结合成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亲合力,同时具有排斥力,外人无法涉足高级管理层,企业内部制度往往实行“双轨制”,这必定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成长。

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的完善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制度环境实际上就相当于“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一国的基本制度规定的总和。我国在转型期已认识到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力,民营企业家是经济发展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育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优良的制度环境,对于我国最终实现向市场经济新体制平稳过渡具有战略的实践意义。

(一)加强民营企业家决策能力的培养

制度的不确定性给民营企业家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机遇,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利润理论阐明,利润的存在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利润被那些敢于承担风险并拥有信息,可以依靠这些信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做出正确决策的人所获得。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家具有把握机遇的能力,需要其能充分了解信息,因为企业的决策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了解、挖掘、加工和利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具备综合应变能力。制度的不确定性给民营企业家掌握当前信息和未来预期带来困难,但高风险并不能隐藏其中的利润,只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才使企业家难以获得利润。因此,只有民营企业家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观念、管理和技术上创新,不断学习,正确定位企业,将战略目标和策略排列组合好,敢于决策,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提出科学方案并能对与预期不符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反映,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加以控制,就会将不确定性变确定性,消除信息不对称,打败竞争对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民营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制度环境

据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占我国GDP的接近70%,税收贡献率为72%,社会投资占45%,就业人口占88%。其中的民企427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9%,为我国提供了80%左右的就业职位,完成了我国67%的专利发明以及80%以上的研发新产品,是我国自主创新不可忽视的主力军。

虽然民企有所发展,但笔者认为仍需要清晰地认识自我,首先借鉴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因子,譬如优秀的企业文化、完善的民众市场理性、坚定不移的制度化理念等。

其次,培育民营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制度环境要以指导思想为基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营造四个尊重的制度环境,会促进民营企业家的茁壮成长。

第三,引导企业家树立先进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社会奉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国家、政府、社会关系,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和谐社会的优秀氛围。

(三)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经济政策支持和引导

实践证明,任何国家选择的经济体制和制定的经济政策对于各类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出台的所有政策不能有偏见。在政策设计上,实现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平等待遇,建立适用于各种性质企业的法律、法规;在政策内容上,为民营企业家创造均等的机会,例如在投资等经济活动中要提供便利;在市场准入、生产、经营方面降低门槛,便于民间资本的进入。

另外,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策引导,使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品牌意识,增加高精端产品出口,使企业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从应对危机转向复苏管理制度,是最关键的结构转型变换时期,民企经济GDP的增加,必须及时跟进经济增长的脉搏,才可以接过政府带动的增长惯性的“接力棒”,推入一个持续增长的时期。

(四)民营企业家要勇于参政议政

在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政府,由其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定政策,用以调控市场运行和约束交易者的行为。然而,当前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嬗变,必定出现不确定因素,如果民营企业家与政府没有良好的协调关系,民营企业家将无从了解政府要做出的制度安排,因此民营企业家要参政议政。

我国民营企业家参与决策情况见表1。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有利于了解政府的动态信息,准确把握政府制度的调整,更好的规避政治风险,把握经济机遇。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是不能忽略的决定因素,是实现民企产业升级及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实力的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

2.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张晓辉.吸纳民营资本 振兴吉林经济.长春大学学报,2006(1)

4.黄豁.私营企业家从远离政治到踊跃参政[J].望,2003( 5)

5.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6.[美]默里韦•L•登鲍姆.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第4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不同制度环境 财务报告质量 企业投资 影响

财务报告主要是指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的一种书面文件,具体的信息内容包括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等。若是我国的企业出现隐瞒信息、虚假、该报不报的财务报告问题时,将会严重的降低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而导致财务报告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为文化教育环境失衡、法律制度环境失衡、政治经济环境失衡等。基于以上现象,本文就对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作如下报道。

一、制度环境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分析

制度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赖以产生、生存、发展的环境,其是一种所处的特定阶段的客观条件,制度环境包括有不同环境下的价值、文化、思想、制度等。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社会独自存在,其管理、运营必定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展开,而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亦是如此,其需要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开展与进行。制度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教育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个企业整体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便可以运营过程中采取比较科学、先进、复杂的技术措施,对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制度进行完善,这使得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也比较真实与可靠,自然会大幅地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但若是企业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则会影响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这也会导致所编制的财务报告简单、不系统、不健全,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必然要大打折扣[1]。

2.法律制度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个国家经济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为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提供有效的依据,例如我国《注册师法》、《审计法》、《证券法》、《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制度的颁布与修订,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有了更加全面、直接的法律约束和保证,这也会极大地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反之,若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时,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也将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3.政治经济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政治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法人财产权和出资人所有权也实现了“两权”分离,当企业不再属于行政的附属物,开始进行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负盈亏时,企业的财务报告也会随之完善。而在当下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先进技术的层出不穷,为能进一步地增加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财务报告与企业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运营情况来看,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多不同属于一个人,在这种现象下,有可能引起企业的债权人、经营管理者、外部股东等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人员对企业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不对称。进而也会增加企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导致企业外部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发生权冲突等现象。

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为能有效地缓解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财务报告的应用便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当企业具备有高透明度、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能够使和企业相关的各利益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各种运营信息,这自然也会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进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并避免了投资不足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财务报告的有效应用,可让企业的外部股东及时采取有效性措施,来防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且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还会避免债权人和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企业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当企业的投资金额不足时,财务报告质量越高,企业的总投资额便会越多;而当企业的投资金额充足时,财务报告的质量越高,企业总投资额便会越少[2-3]。

三、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1.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学说

通过对我国企业的现状分析,关于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学说:⑴互补学说。互补学说是指法律制度环境比较完善,市场秩序环境比较规范,且市场经济化程度比较高时,科学、合理地应用法律制度,可大幅地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有效性,在两者的融合下使企业投资者权益能得到更好地保护。⑵替代学说。而替代学说主要是指若法律制度比较差,且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经济化程度较低时,使得相关的法律手段起不到对企业投资者的有效性保护,此时可利用企业财务报告替代法律制度来保护投资者权益。

以上的两种学说在当今社会各有一定数量的拥护者,例如雷宇、翟华云等人便认为互补学说比较有说服力:在法律制度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具备的真实、可靠,较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其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减少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现象。但是魏明海、陈胜兰、于李胜等人却比较支持替代学说,其认变在法律制度环境不完善、不健全的国家,若企业具备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则可以替代法律制度成为弱势投资者的一种保护手段。

2.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有效性措施

根据以上学说的分析可见,不管互补学说和替代学说,哪一种比较有说服力,但均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才是最为关键的,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⑴改进财务报告方式。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一些企业还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财务报告方式,财会人员编制财务报告时,多以表格形式为主,由于过程太原始,会使效率降低,严重影响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因此,改进财务报告方式也尤为重要,应用现代化技术,促进财务报告编制、和传递的快速性、准确性与合理性,进而保证财务报告的高质量。⑵完善财务报告内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要点包括有:调整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层次、改进企业财务报告要素的计量属性以及扩充企业的财务报告要素。通过对相关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完善,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全面、系统、真实,进而也会大幅地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⑶规范财务报告体系。规范企业财务报告的体系,应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于企业现有的财务报告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具体包括有:科学调整财务报告的结构、有效拓宽附注提供的信息量以及合理规范分部信息的披露[4]。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的质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企业具备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可对企业的投资者权益起到有效的保证。但是,不同的制度环境,又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良好性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相关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使财务报告在不同制度环境对企业的投资均以起到良性的影响,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楠.股权结构与财务报告质量对过度投资影响问题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会计学,2010

[2]胡涛.投资环境与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会计学,2012

第5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工程测量精度 影响因素 控制分析

工程测量是指工程建设在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进行的测量工作,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地形资料,施工阶段的数据资料以及经营管理阶段的变形观测等等,这些测量数据有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保障施工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有助于维护工程建设的稳定性,保障工程的安全使用。但是工程测量数据要求精度较高,很多测量工作中都存在测量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影响建筑施工的质量。

一、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

工程测量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工程建设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工程测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程测量的精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当前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测量技术问题

工程测量工作中不仅仅需要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同时还需要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判断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制定出工程建设的规划方案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工程测量中也逐渐运用信息技术,但是由于一些单位的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或者是工程测量数控分析技术不合理,导致测量工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工程测量设备问题

工程测量中需要大量的测量设备,各种测绘设备是获取测量数据的主要途径来源。比如工程测量中需要借助一些高精度勘测仪器,提高测量工程的准确性。但是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忽视了对测量设备的维护和采购工作,导致一些单位由于设备落后导致测量精度下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缺少了完善的设备大多数工程测量工作主要是依靠人工完成,这将会严重影响工程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

(三)工程测量人员问题

工程测量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测量的结果,当前负责工程测量的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在实际的测量工程中工作人员由于对测量程序不熟悉,或者是缺乏实际的测量工作经验,导致测量结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一些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缺少工作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测量数据的精度。由于工作人员问题导致测量工作存在问题是当前测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工作人员的问题经常会导致测量的数据不符合要求。

二、影响工程测量精度因素的控制

工程测量数据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测量精度不高,严重影响施工质量。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工程测量工作,提高工程测量的精度,更好地为工程建设工作服务,保障工程建设施工质量。

(一)提高工程测量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程测量主要是为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数据信息,为工程建设的设计和工程建设的施工提供一定的数据信息。作为工程测量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工程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工程测量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施工管理单位需要加强测量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施工管理单位需要充分认识到工程测量人员的重要作用,对工程测量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工作,避免一些缺少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进行工程测量工作。由于工程施工难度逐渐增加,对于测量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逐渐增加,施工单位也需要对现有工程测量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测量知识,提高测量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工程测量工作中涉及到多种测量细节,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仔细认真才能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减少测量工作中存在的误差。作为测量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测量工作的准确性。

(二)完善工程测量设备

工程测量工作难度比较大,对于设备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一些施工单位缺少资金难以对工程测量工作进行设备更换或者是维修,导致工程测量精准度不高,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今后施工管理单位需要进一步完善设备管理工作,增加设备投资,不断完善工程测量设备。一方面施工管理单位需要定期对现有的测量设备进行维护,由于工程测量的地形十分复杂,设备在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损坏,施工管理单位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定期对工程测量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另一方面需要增加设备资金投入。工程建设中对工程测量工作提出的要求逐渐增加,这需要施工单位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提高设备的质量为工程测量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测量工作关系着整个建设施工单位的规划和施工,施工单位不仅仅需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监督资金的使用,保障测量设备的顺利应用。

(三)创新工程测量技术

工程测量工作不仅仅需要完善的测量设备和高素质的测量人员,同时还需要过硬的测量技术,但是随着测量工作难度的逐渐增加,对工程测量技术要求逐渐提高。在今后的工程测量工作中需要引进先进的测量技术作为支撑,帮助测量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中逐渐得到应用。施工测量单位需要进一步创新测量技术,不断引进一些新的技术,为数据测量和数据分析提供保障。技术是工程测量工作的重要保障,数据的测量离不开测量技术,对于已经测量的数据还需要依靠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为工程规划和建设提供完善的数据,为工程建设提供相对科学的参考依据,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结语

工程测量工作为工程建设和规划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但是由于工程测量工作十分复杂,工程测量工作量比较大,对工作人员提出了众多的要求。在今后的工程测量工作中需要充分重视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测量水平,施工管理单位需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工作,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测量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自身的测量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测量工作的开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国瑞.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及控制[J].科学与财富,2012(12).

第6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 经济运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财务制度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深化对于卫生院经济运行模式的改革更有必要,这不仅在于乡镇卫生院的很多经济管理与运行模式都十分低效,这也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经营绩效的根本。本文将深入剖析新医改背景下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模式所提出的一些深度革新,并且解读这些变革在乡镇卫生院可以有的实施方式,进而让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会计制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建设。

一、深化对于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控制

新医改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很多具体的方面,首先,新医改背景下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成本控制有了更好的管理,这对于提升乡镇卫生院的运营绩效,让卫生院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很有帮助。这种转变可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透过对于运营成本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并且尽可能的降低很多乡镇卫生院不必要的活动成本及医疗成本,这样才能够促进卫生院的高效运营,并且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绩效;2)透过全成本核算的实行,这将会极大的为价格主管部门在各方面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上提供参考依据,为单病种的医保方在付费时提供有效的成本参照,这也会为医改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3)全成本核算的推行,能够促进乡镇卫生院各级部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4)实现全成本核算还能够很好的增强乡镇卫生院内部员工的成本意识,进而在卫生院上下形成良好的氛围,这会促进节约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并且能够实现乡镇卫生院内部人员、设备、资金等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够充分提升乡镇卫生院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新财务制度在乡镇卫生院成本管理上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与方向,这些指引将会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本核算朝着更为精确、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提升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根基。

二、加强对于乡镇卫生院预算的管理

一直以来,乡镇卫生院在预算管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新医改制度下对于卫生院的预算管理提出了很多全面而细致的要求,这些制度在乡镇卫生院预算管理中的有效执行将会极大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经营绩效的提升。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旧卫生院制度中涉及很少,新制度明确规定,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并规定地方可结合实际,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明确乡镇卫生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对卫生院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财政部门以及卫生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这些都是很好的制度革新,极大的弥补了一直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预算管理上的各种漏洞。

三、渗透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新制度下让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务会计以及经济运行的管理上都趋向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过往的很多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上都不够清晰透明,很多管理上的细节做得比较马虎,这一点在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管理与运行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这是一个很有必要改善的问题,新制度下在这个方面也有着极大的革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能够很好的得以体现。首先,对于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提出了更为深入与具体的要求,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这样有助于乡镇卫生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良好建设。新制度对于成本管理也更加清晰与细致,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也可以很好的得以体现。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分摊流程的制定、成本管理的范畴、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基本模式等都做出了更为明晰的限定,这将会极大的细化乡镇卫生院的成本归集与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够为医疗成本的分摊及核算提供可供验证且口径一致的参照数据。这些变革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这也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慢慢缓解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看病贵”的担忧,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革新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体制

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体制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活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领导下,由财务部门集中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财务核算机构或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可实行会计委托记账。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具体办法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透明性,提高乡镇卫生院财务数据的规范性与可用性,深化对于卫生院财政支出的有效监管。新制度的运营将会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对于国家投入的利用效率等有更加清晰的呈现,对于收支分类会有更明确的界定,财务报表也会更加规范与透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信息也会更为精准。这些都是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落实的范畴。此外,新制度下也会进一步促进乡镇卫生院完善自身的财务报告体系,这将会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财务信息需求。这些都会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规范与标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的向各方公布相应的财务信息,进而实现乡镇卫生院财务数据的公开透明。

五、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管控

新制度下为乡镇卫生院在财务风险管理上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这是过往被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忽视的一个环节,具体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乡镇卫生院不得借入偿还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长期借款;2)大型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建和租赁,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经科学论证,并按规定报主管部门会同改革部门、财政部门批准;3)严格禁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外投资。4)在资产核算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不得长期挂账。对期限超3年以上,确认无法收回的,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核销。

六、转变乡镇卫生院经营管理的模式

一直以来,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都受到人民群众的诟病,卫生院过分注重盈利,以商业目的为首要考虑也是造成人民“看不起病”、“看病贵”的呼声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点不仅在城市内的医院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很多乡镇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也非常常见。新医改背景下重新设定了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卫生院被设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允许以盈利为追求。这种转变非常可喜,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所在,这将会极大的改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观念与服务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卫生院会更加注重对于患者的服务,会将效益的考虑放在次要位置,而是首先给患者解决他们的问题与担忧。很多人会认为,这种类似公益的行为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这种理解并不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会进一步推动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营模式上做出深度革新,会让乡镇卫生院进一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加强对于成本收支的核算,这些都会推进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与管理朝着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并且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乡镇卫生院要改变自身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与运转模式,要推进卫生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革新,要透过专业人士的引导来为乡镇卫生院建立更加规范、标准、科学、有效的运营模式。这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乡镇卫生院的运营成本,提升乡镇卫生院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会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维护乡镇卫生院的社会公益性,促进和谐社会的营造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效用。

七、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

新医改背景下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将会朝着更加规范、标准、透明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够解决乡镇卫生院经济运行效率低的实际问题,这也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模式的革新,进而让乡镇卫生院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新医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镇卫生院药品销售实现了零利润,作为替代,财政进行药差补助,药品价格及销售量均大幅降低,医疗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明显。由于有稳定的财政补助保障,生存问题可望解决,且不合理医疗行为已变得无利可图,乡镇卫生院开展“小马拉大车”似的大型手术、疑难重症救治、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等趋利性动机已不复存在,转而开展基本医疗,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服务手段、延伸医疗服务内容,根据自身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稳妥地开展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获得合理的业务收入。

八、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提出了很多革新方向,这些变革极大的推动了乡镇卫生院的整体经营绩效。新医改背景下首先极大的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成本管控效率,并且深化了对于预算的有效管理。这些管理模式上的更新将会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朝着更为精确、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提升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根基。新医改背景下让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理念也有所更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很好的得以渗透,对于乡镇卫生院财务的标准化管理也在慢慢得到落实。这种变革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革新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此外,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慢慢发生转变,新医改背景下重新设定了乡镇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卫生院被设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维护乡镇卫生院的社会公益性,促进和谐社会的营造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效用。

参考文献

[1]王思芬.浅析卫生院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J].知识经济,2009(04).

[2]卢继青,杜文娟.卫生院会计制度弊端及其完善措施思考[J].财会通讯,2009(13).

[3]陈岳.卫生院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10).

[4]袁立坚.现行卫生院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8).

第7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实施情况 经济运行 影响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22-02

一、新医院财会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财务管理制度的变化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医院要实行“统一领导”的财务管理制度,医院的财务活动在医院的负责人统一领导下,由医院的财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

(二)预算管理的变化

在新的制度规定下,我国对公立医院实行了系统化的规定,具体内容是“核定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规定。要求整个医院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保障预算管理的制度的顺利实施,它包括预算编制、审批等等。除此之外,医院还需要与相关部门的预算保持协调一致。

(三)收入、支出和结余的变化

1.收入的变化。纵观医院收入的变化,其中医院药品的收入结算到医疗收入中,卫生材料的收入结算在医疗收入中,新增加的“结算差额”能够反映出医院在结算时出现的差额,比如说医院与医保中心进行账目结算时,除医院由于违规治疗等管理方面的原因被医疗保险机构拒付以外的差额。新增加的“科教项目收入”能够反映出医院在用于科研、教学上的非政府财政补助的收入情况。

2.支出的变化。医院的支出方面上,药品的支出和医疗支出都合并为“医疗业务成本”,把以往的“提取修购基金”变成“固定资产折旧费”,因此把用于财政资金和科研教育的资金购入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不再进入到医疗成本;考虑到会计制度中修购基金的取消,大型的设备修理和房屋的修缮将直接算入到成本中恚增加了“提取医疗风险基金”的支出,增加了“科教项目的支出”科目等等,并且核算出使用除财政补助的收入以外科研教育项目的收入开展科研教育教学项目活动时,发生的各项活动支出情况。

3.收支结余的变化。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将医疗收支结余和药品的收支结余合并成为本期结余。增加科教项目结余,利用此项目专门记录医院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非财政补助的收支结余记录情况。

(四)成本管理的变化

新制度规定通过医院财务的成本核算和分析,进行成本控制的措施,最终降低医疗卫生的成本。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把医院的各个科室划分成几个类别,其中有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等等,这些科室互相关联,同时,成本应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等原则,按照分项逐步结转的办法进行分摊,最终所有成本都转移到临床服务类部门中来。成本核算分为科室的成本核算、医疗服务的成本核算、病种的成本核算等等。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医院需要定期安排成本分析报告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对成本形成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五)固定资产的变化

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进行整改,单位价值都有所提高,比如由原来的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提高到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新制度同时也规定了对固定资产的变化,把以往的提取修购基金改成提取折旧,目的是真实的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净值。

(六)对外投资管理的变化

新制度规定公立医院保证财务工作正常运转和医院日常工作能够正常发展的同时,要以货币资金购买国家债券或者实物或者无形资产等等而开展的投资项目,投资的范围仅局限于医疗服务等相关领域。医院不能对此使用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的结余对外投资,同时,医院不能够从事有关股票、期货、基金和企业债券等有关性质的投资。医院的投资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充分认可才能够实施,并且把投资项目报告给相关部门和财政部门,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七)负债管理的变化

新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医院需要加强病人的预交金管理。病人的预交金的额度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治疗中所需要的实际情况处理的。从原则上来看,医院是不得借入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负债的,但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确实需要借入或者融资租赁的,需要根据有关部门规定报告到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根据负债流程,原则上由政府部门进行偿还。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状况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实行之后,由于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标准,并且对固定资产的计提实行累计折旧,基建并账,取消由于固定基金科目和专用基金的修购基金项目,从而巩固了医院的总资产,与以往相比,医院改变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医院的资产运营效率和资产流动性与以往相比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在风险管理能力和偿债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二)对医院收入支出结余的影响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科目重新划分,同时增加调整了一级、二级科目,改变了相关科目的核算内容。

1.收入总额和收入结构的变化。新的制度设置了“结算差额”的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医院同医疗保险机构结算时,由于医院按照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确认应收医疗款金额和医疗保险机构实际支付的金额不一样,因此产生的需要调整医院医疗收入的差异,因此,这就会导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医院的收入会减少;新的会计制度对收入类科目重新划分,增加了科教项目收入的一级科目,同时把药品收入的科目合并到医疗收入科目下,医疗收入的二级明细科目下设了卫生材料收入和药事服务收入二级明细科目,即改变了医院的收入结构。

2.支出总额和支出结构发生的变化。新制度下对医院支出类科目进行了重新分类,新增设了科教项目的支出科目,同时,将药品的支出合并到医疗业务中进行成本核算,医院的医疗业务成本科目设置了人员经费、药品费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改变了医院的支出结构,也同时改变了医疗业务成本结构;对于新增加的待冲基金和提取医疗风险基金的核算,改变了坏账准备计提范围,相应地对支出总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结余的结构和可分配的结余发生变化。由于新的会计制度改革对医院的支出和收入都产生了影响,它改变了医院的结余结构,从而导致可分配结余发生了变化;医院使用财政项目和科教项目资金构建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以及材料物资形成领用不再进入医疗业务成本,导致医院的可分配结余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对医院资产配置方面产生的影响

由于财务会计制度取消了可用于房屋设备构建的“修购基金”,同时事业基金要按照医院的规定来弥补亏损,所以,医院的资产配置使用上资金的指标没有办法将单一的财务基金账面上直接提供决策数字,需要综合的考虑医院的现金流量、本期结余、项目预算、财政补助、事业基金等等各个方面,这就预示着将对医院的资产配置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采取的相关对策建议

对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和对医院产生的经济运行的影响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医院Y产管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新的会计制度重新划分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标准,同时将药品纳入了库存物资进行审核,扩大了存货的管理和核算的范围。所以,医院要协调各个部门的资源配置与应用,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效益,同时也要严抓存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二)规范医院的收入管理

医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收费管理标准,严格医疗、药品和价格的管理,规范收费的行为,合理的规划组织收入,制定合理的检查用药等相关规章制度体系,落实相关的管理部门。医院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医保部门制定的病人医药费定额标准当中,让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尽所能的减少结算差额。

(三)制定成本管理方法,严格控制成本

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要通过成本的核算,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降低医疗成本。医院的管理层要认真学习新财务会计制度下新的管理政策,制定医院成本管理办法和成本费用预测管理制度,建立成本费用分析制度,提出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利用科学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成本,降低病人看病的费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真正实现医院的公益性。

四、语结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实施之后,以往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和控制手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制度管理要求,为此建议医院要实时调整控制内容和控制的手段,采取新的制度和要求控制相适应的会计控制手段。加强医院的财务监管和会计的核算管理,让医院的财务会计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 王建彬.浅谈加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8)

[2] 王庆艳.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5(16)

[3] 汤建凤,王燕,周新燕.医院成本核算中员工角色管理与人力资源成本分摊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9)

[4] 周瑞,金昌晓,于燕.关于医院成本核算几种不同理念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0(3)

[5] 来有文,孟庆跃,班巴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成本核算和控制实践[J].中国卫生经济,2012(1)

[6] 薛林南,线春艳,陈颖.医院成本核算中设置“其他科室”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16(2)

第8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精读;英语教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31-02

一、引言

商务英语精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和国际商务沟通能力,提高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用英语进行对外经贸活动方面的工作,将语言知识、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知识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为进行真实交际的商务活动而服务。精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一门相对重要的课程,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认可度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学对此门课程有厌学情绪。排除学生本身的因素外,仅就教学的角度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二、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为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要求对学生对各们课程的设置进行反馈,以广东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08(已经参加完实习),09届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一共120人,调查发现80多人把精读一项选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颇出教师意外,当问到学生特别是已经参加完实习的学生时,回答“不知道学了什么东西”,“学的东西没用”的居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科任教师相关工作经历不足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发展过快,师资力量的储备显得不足,这一点在商务英语专业也得到了体现,大部分商务英语老师本专业并不是商务英语,很多都是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一毕业以后就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从事过外贸和商务工作的锻炼,而商务英语精读是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如果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够同相关的商务和外贸实例联系起来讲解的话,就和其他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或“基础英语”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学生觉得这门课和商务并没有很多联系,可有可无,而更愿意者多上一些函电和单证等相关课程。

(二)相关教材缺乏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职商务英语的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相比以前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其中许多配套设施发展的却不尽如人意,其中相关教材的缺乏就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大纲,没有权威的教材,我国书市上可供学校选购的商务英语精读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存在着形式陈旧,语言过时,练习单调,特别是内容严重滞后于国际商贸蓬勃发展的形势等问题,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的教材难以找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所选取的教材并不是自己所满意的教材,还有院校选取大学本科的精读教材来进行教学。

(三)教师对于教学指导方针的误读

按《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在高职类院校当中所体现的教学方针应该是“适用为主,够用为度”,而在商务英语精读的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针却很难得到体现,在我国现行英语能力测试当中,四六级考试无疑是最能够得到的认同的考核方式,学生们想通过,老师也想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于是,占所有课程比重最大的(一般一个星期4—6节)精读课有时就沦为了四六级考试的培训班,上课所教授的内容与四六级考试紧密相连,而且有时还会专门辟出时间来给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而违背了商务英语是作为一种ESP(Englishspecialpurpose)即专门性应用英语的初衷。

三、解决办法

(一)加大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商务英语精读的课堂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商务知识和相关的工作经历,针对后者,学校可以采取措施进行加强:

1、请进来:可以聘有相关工作经历的工作人员到学校来开展讲座,给学生们答疑解惑,或者直接聘请其担任学校的外聘教师,配合科任老师,负责学生的综合实训。

2、走出去:由于当前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很多都是从专业英语抽调过来的,他们对于商务知识的掌握还有所欠缺,所以应通过各种手段切加强教师的商务知识,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有关商务的各种单证考试,派遣教师去真实的商务环境进行锻炼,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

(二)选用和编写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精读教材的选择需要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必须保证教材既能保证一定的基础知识,要包涵相关的语法,词汇和句型;又注重专业商务能力的培养,对外贸、船务、跟单和旅游等专业知识要有涉及。

综观目前市场上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英语精读教材中,适合高职高专的并不多,且不同院校教学理念和风格会有所差异。为适合商务英语的不断发展,满足本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应该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立足于本校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编写适合于本专业的教材。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编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目标设定当中,应当以“适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采取工学结合方式,通过实践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现实水平,能够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目标,鼓励学生更多的参加与商务英语关系紧密的,能够提高她们专业水平的认证考试,比如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和报关员的考试,这些考试既对提高本身专业英语水平有帮助,而且对于今后的实习与工作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同样一门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去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商务英语精读的教学当中应当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法为指导原则,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既能保证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能突出其本身“商务”的特点。我们以学生反映比较大的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来进行阐述:此单元主题为PLANT,由于其本身的课文内容与商务内容联系并不紧密,初次接触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并不大,但通过教学和本单元的课后练习可以发现,在这个单元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木材的名称和对物体颜色的表述,而这些与造纸,服装和纺织相关的外贸业务是紧密关联的。在课文的讲解中,把重点放在这些词汇的讲解和记忆上,并且结合外贸跟单知识将这些词汇填充进去,既可以让学生熟悉相关跟单的句型,有可记住相关的木材和颜色的词汇。在具体的步骤的当中可以应用到Brainstorm,Wordstudy和Vocabulary中。

四、总结

任何事物不能独立于整体而存在,商务英语精读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当中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它应该是为整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而服务的,起到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训练的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在这门课程当中所包含的专业知识的广度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顺利的完成此门课程的教学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莉.谈《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课堂活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2\]丁开君.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商务英语写作探讨\[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罗虹.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5).

第9篇:经营分析制度范文

国家各个领域当中的专业人才都汇集在高校当中,在科研工作中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国家对科研工作也就更加的重视,在高校中,对于科研项目在人力资源方面也进行的相应的配备。高校的人力资源与国家所拨付资金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对科研工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而高校为了使科研工作能够更顺利的进行,科研项目必须努力争取国家拨付的项目资金,从而为高校的科研活动奠定资金基础,同时,高校也要在使用科研费用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在制度的影响下使高校的科研资金管理进入一个新发展的阶段。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得高校的科研经费的管理中有明确的使用情况,我国对此也出台了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与制度,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着手,深化科研经费的管理改革是科研管理改革的突破口。而高校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决算的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的报销制度、科研激励奖励制度、科研经费的监督制度及科研结果的评价制度等。这些科研经费制度的存在与发展为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管理制度保障,并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中,规范的制度能够更科学合理的对科研经费进行使用,从而保证科研经费能落实到实处。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监督制度制定得不完善

对于经费的使用,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监督制度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局限,在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对经费的监督规范大部分都是针对科研项目中相关的负责人及管理人,这样并无法起实质性作用,主要原因是负责人或者管理人通常人数不多,在管理方面并无法全面合理的规划资金与管理资金,虽然也有制定一些管理资金的方法,但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监督的可行性不足、可操作性较差、在监督过程中整体职能的管理与实施都没有达到管理的标准,这就使得高校科研资金的管理受到一些制度上的局限性,使得管理无法高效的实行。因此,在高校当前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制度对经费的使用有具体的监督规范,就会使得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2.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通常都是由相关的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内容作出相关的预算管理,而这些负责人大多是各行各业领域中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于自身所研究的领域虽然都有所造诣,但对于财务的预算知识与管理掌握的并不多,所以,针对其本身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预算管理,就缺乏科学的预算指导,许多项目负责人还只依靠本身的经验与经费报账要求来对预算经费进行设置。在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项目科研部门与财务管理单位之间职责分离,对项目的预算资金管理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如今我国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提出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与要求,但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针对科研经费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全方位的建立起来,没有完善制度规范,而财务管理相关部门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信息没有全面的掌握,也就无法更有效的实现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3.没有建立健全的经费评价系统

使科研资金使用的效率有效的提高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目标,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是对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进行衡量的重要依据。高校在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当中,实施客观的评价管理工作,是为更有效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绩效评价的基础,而对于经费的管理与评价,则需要有健全的评价系统与评价体系,并且评价的主体需要客观的进行评价。现阶段我国有许多高校在运行科研项目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对科研成果的项目评价,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支出及效益评价关注度较少,并且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经费评价系统,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果所投入的关注更大,而对科研经费使用就称为项目开展时容易忽略的内容,所以在使用科研经费的时候就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成为高校科研经费制度化管理的重要问题。

四、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体系建设

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而为了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就要在制度上强化管理体系,因此,在使用科研经费及管理时,高校的财务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科学的制定,此外,还也必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从申报经费到使用经费到科研成果的整个过程管理,并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通过制度化来对高校的科研经费进行评估的管理。同时,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首先要严格的对项目的核算规范的管理,并把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在预算使用的过程中,对具体的用途进行具体的管理,完善使用科研经费的审批与申报制度,每一笔经费的收支,都必须要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与具体规范来进行检查,从而保证经费的账目清单能够一目了然,进而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与使用。

2.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在对高校的科研经费进行使用预算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科研项目相关负责人来进行经费的预算管理的,而建立健全的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必须在高校财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共同协作下完成经费的预算。而为了使经费的预算工作更加规范,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科研项目的具体申报研究,并收集相关的信息,深入分析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除此之外,财务管理工作者与项目的负责人要加强交流沟通,并加强对项目负责人预算编制的工作指导,而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有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编制,对这两种费用所进行的预算编制管理,可以通过财务部分与项目的负责人来共同进行,这样才能使得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更为健全,同时,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还可以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更加有实际意义。

3.强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在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这一层面上看,高校对科研的成果进行重点评价同时,要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制度来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使科研经费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到实处。而为了使评价的标准更为客观全面,在进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评价时,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并对科研的产出、质量、科研对社会、经济及科学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设置绩效评价的标准,同时以这个标准作为基础,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研究与调查,从而更有效的掌握资金的使用动态,进行全面绩效评价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