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调研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吟唱 传播可行性 古诗词教育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66-02
1 引言
吟唱作为一种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的艺术形式,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其前身吟诵历史悠久,《墨子・公孟》中说道:“诵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意指《诗经》三百余篇,均可诵咏、演奏、吟唱、伴舞,已经可见诗词吟唱的雏形。吟诵者仿古人之仪态,儒雅大方,借古诗词,引古韵调,将古诗词中的情感、内蕴通过诵、唱的方式传达出来。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然而,由于教育体制的欠缺以及吟诵本身晦涩的特点,导致了吟诵很难纳入中小学教学实践,并渐渐在社会上濒临失传。而较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充分继承吟诵精髓的新方法的吟唱相较而言更适合在中小学推广。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古诗词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育内容。“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1]而将古诗词吟唱推广至学生之中,让他们以一种不一样的形式感知古人的情韵神态,相信对于他们记忆古诗,感悟情怀,提升兴趣与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古诗词吟唱在中学的调研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查中学生对吟唱的了解情况以及接受度,以探求吟唱在中学传播的可行途径,江苏师范大学吟唱研究实践小队决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调研。调研对象为江苏昆山的两所中学――昆山震川高级中学和昆山第二中学,共发放问卷5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8份。下面是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518名被调查者中,超一般的学生表示对古诗词吟唱感兴趣,愿意学习,完全不敢兴趣的学生只占7%,比例很小。同时,63%的学生认为古诗词吟唱很有必要在中学推广。由此可见,古诗词吟唱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中接受度较高,推广前景较为广阔。
通过调查,希望古诗词吟唱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在中学出现的呼声最高,占比46%,其次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占比35%,希望你以课堂铃声的形式出现的比例最低,仅为19%。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形式,与教育部统一开设的课程大不相同,46%的学生希望设立关于古诗词吟唱的校本课程,反映出中学生更希望吟唱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存在,而不是完全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课堂铃声虽然能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但是学生无法近距离学习吟唱,了解吟唱知识,不能真正满足中学生对吟唱的兴趣。
3 古诗词吟唱在昆山第二中学和昆山秀峰中学教唱推广的过程及效果
综合了解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情况,我们发现主要有这样一个问题:古诗词教学中,语言理解始终是一道障碍,而现行的多数初高中教师仍然采取逐句剖析古诗的方式来讲解古诗,长期如此教学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兴趣大大降低,而且也难以真切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那种灵性与意境。而吟唱的优势就在于此,古诗词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的特征也许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可以用吟唱来让学生直接的感知到古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穿过单纯‘娱目’的层次,而进入到他的精神感受的意义层次中去,从而消泯形式和内容的人为界限”[2]。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吟唱研究实践小队在苏州昆山第二中学的七个班级以及昆山秀峰中学的八个班级展开吟唱教学,每班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表现兴奋,虽然教师站在讲台上,可是与学生之间全然没有隔阂,整堂课课堂效果良好。在15堂吟唱教学课中,团队成员安排了这样一些教学内容来将古诗与吟唱巧妙结合起来。
3.1 以唱激趣,引出吟唱
成员们凭借自己扎实的吟唱功底,在上课开始之前以一首《南风歌・卿云歌》将同学们带入了音乐与美的世界。每一位学生在听到此曲的一瞬间就被吸引了。从刚开始相对婉转的《南风歌》,到后来节奏趋于明快的《卿云歌》,这两首曲子组合在一起使得课堂一下子被渲染上了一种和谐悠扬,欢愉向上的氛围。同学们并没有学习过这两首古诗,可是当老师询问学生直观的感受时,每一位学生对于听觉的把握是如此准确,以此,我们意识到,平时课堂上吟唱的适当使用,对于学生感知此诗情感真的有极大的帮助。
3.2 唱讲结合,感性与理性呼应
正式进入吟唱教学板块之后,团队成员按照鉴赏、吟唱的古诗认知顺序来展开吟唱讲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刚开始依然是逐句翻译,走的是传统教学的方式,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教学方式中积极影响的肯定。诗歌的语言凝练,寓意辽阔之美需要通过讲解来传递,而鉴赏作为吟唱的基础,这一环也实在是必不可少。我们的拓新之处在于:当传统教学与吟唱结合在一起时,就相当于老师在示范、实践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了。刚开始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曲调由高到低,节拍均匀,轻快舒缓,将听者带入新娘出嫁时的那种欢快氛围之中。第二句,“桃之夭夭”用一拍半转音,将诗歌的情感巧妙传递给了听者。在唱第二章的“桃之夭夭”时,“夭夭”运用了大跨度音程,将新娘的和谐美丽凸显得淋漓尽致。唱讲结合的方式,将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字美,节奏美以及音调美通过鉴赏与吟唱的方式,将诗歌中的声情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3]而在吟唱的过程中,吟唱者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情,甚至是动作,尽力将这种声情和谐的美发挥到极致。而这种美,也大大提升了让吟唱教学进入中学课堂的可能性。
3.3 互动教学,躬行才能有收获
在讲解示范结束之后,作为本堂课的重中之重,当属教唱这一环节了。老师选取了《泊船瓜洲》作为教唱曲目,这首诗吟唱起来清新流畅,而且音调平稳悠扬,不存在学生难以企及的音调,十分适合教学。逐句示范,学生跟唱,连句齐唱,复习巩固,自主吟唱。在照顾大多数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前提之下,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台上的同学也表现的落落大方,吟唱起来一板一眼,有模有样。
4 结语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有必要了解吟唱,学习吟唱,并传承吟唱。实现吟唱进课堂的目标,弘扬吟唱艺术,不但是文化传承的要求,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要求。相信在广大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吟唱教学会重新焕发新的光彩与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29页.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第274页.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10页.
关键词:生命科学;实验教学;野外调查
在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有助于使学生具备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的思维能力,开发出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1]。中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实验内容包含了观察、解剖、测量、成分检测、物质分离、模型制作、野外调查等各种类型。选取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生物的类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主题中的合适内容,开展野外调查类实验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实知识,获得技能。中学生从课本往往了解的是典型的、模式化的知识,但真实的生命科学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只有走进大自然,学生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第二,热爱生命,欣赏自然。走进大自然,感受丰富多样的自然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以不同的角度欣赏大自然之美。第三,丰富经历,增强凝聚。由于野外调查类实验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独特性,使得在操作中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地相互协作,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易于在日常紧张而相对单一的学习生涯中留下更多印记。《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有相关活动建议:在“植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主题中“主要以食用植物或校园植物等为例”;在“物种多样性”主题中“可进行不同生境中物种丰富度的调查”[2]。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类实验存在诸多难题。
一、野外调查类实验操作中的难题
由于野外调查类实验的独特特征,给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带来诸多难题,因此部分教师不太愿意开展该类实验。主要困难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组织麻烦,需要一定设备保障
野外调查类实验,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将课堂带到了露天。由于内容的特点,该露天环境常常是在道路情况复杂的绿地或林间。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教师组织难度较大。野外观察需要一定的设备保障,如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捕虫网、毒瓶等。要落实这些设备的正确操作、使用维护以及携带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
(二)内容复杂,教师有时难以应对
走进大自然,令很多教师最为担忧的一点是,学生发现了不同的生物类型(如某种杂草、某种昆虫、飞过去的一只鸟等)或特殊的生命现象(如动物的捕食行为、植物的果实开裂现象等),常常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很多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感觉难以应对。例如,在高中“物种多样性及其测量”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实验中,实地调查时就会遇到不少难题。如在真实的现场如何选择、测量和安排样方?如何统计位于样方边界的植物?灌木没有明显主干,从近地面的地方就开始丛生出枝干,如何判断是同一个植株?很多植物的幼苗与成株形态相距甚远,子叶、幼叶、成叶之间的差距巨大,加上植物的准确识别常常要借助于花和果实,因此如何判断物种的难度非常大。
(三)活动耗时长,野外环境难控制
由于野外调查类实验需要走出课堂,特殊的教学方式使得在走出课堂之前和回到课堂之后常常需要一些知识铺垫或内容汇总,因此耗时较多。而且,由于众多学生在野外活动,暴露于存在有毒植物、会蜇咬人的昆虫的环境中,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部分教师不太愿意组织这类活动的原因之一。
二、野外调查类实验的操作建议
基于生命科学学科野外调查类实验的重要价值及教学操作中的实际困难,笔者以为,除了应在课程标准层面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引导外,在教学实施方面也需关注。以下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
(一)教学前的准备
上好野外调查类实验,教学前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具体包括地点选择、资料准备、设备提供、学习单制作、课堂容量考虑等。教学地点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就近、方便为基本原则。位于市区的学校虽然场地不大,植物数量、种类和植被面积均不够理想,但对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是足够的。当然,若有条件的学校,在春游、秋游、学农、学军、参观科普基地等活动中合理穿插相关内容,则学生的体验会更丰富。选择地点前,建议教师能事先了解现场的生态特征、基本的植被情况等,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在野外调查开展前,资料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如动物、植物检索表(或名录、图谱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相关生物。有关的设备也是此类实验开展的基本保障,应根据调查内容及学生人数和任务等安排设备的类型、数量。在教学前制作与调查内容相关的学习单,说明基本要求、注意事项、操作要点等,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加可控。调查类实验比较耗时,应根据课堂的时间来设计内容,做到合理取舍。当然,若能结合有关实践活动安排2课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话,则效果更佳。
(二)教学中的组织
在课堂实施中应该关注现场组织、安全保护、内容安排等方面内容。课堂的现场组织要求很高。比如,按照自然组将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体力状况、身高、兴趣特长等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分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管理,如避免学生打闹、破坏植被和残害小动物的现象发生。在调查类实验的组织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安全保护。如可发放防护手套,避免学生被扎伤、咬伤;提醒学生在不平的甚至有高低落差的小径安全行走;提醒学生不能随便触碰、采摘植物或捕捉不明的动物以免中毒等。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一旦发生问题,应立即与医务人员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科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关注学科的三维目标,突出重点,认真应对课堂生成。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将取得更大的收获。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一定做到面面俱到,在学生体验基本方法的过程中不必过于关注确定的结果。
(三)教学后的总结
在调查类实验成功开展后,会收获很多数据、资料、信息,同时也可能会收到很多来自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有必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收集和整理。例如,在高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实验中,学生会采集到样方中基本的物种数、每种物种的数目、各个物种的分布特征等数据。对学生采集数据应该充分重视,但也应该告诉学生,由于调查时间和方法的局限性、调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知识的不充分性,这些数据离真正的科学调查可能还有距离,但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我们调查的环境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大概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进行解答;也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或作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教育,2011(4):68-70.
【关键词】大学生;口腔保健行为;饮食习惯;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志码】A
口腔健康是整体健康乃至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一项评价全身健康的可靠指标。整齐的牙齿和清新的呼吸可以使人在行为上保持自尊和人际关系的最高水平。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中国35~44岁的中年人患龋率为88.1%,老年人龋齿患病率高达98.4%,70%~90%的患龋人群都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而中国口腔科医生与人口之比约为1:40000,显然,单靠口腔科医生来防治牙病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只有通过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口腔保健行为,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善于更新观念和改变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在大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意识,促进其主动采取口腔保健措施来维护口腔健康。这样不仅对其自身大有裨益,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和健康的卫生习惯还会传达到社会各阶层中去,对社会和未来人口的素质提高有着现实的意义。因此,口腔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口腔保健意识和饮食习惯,可以为完善现有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口腔自我保健水平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四川大学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30个学院分层,共调查在校大学生1500名,回收有效问卷1362份。其中,男生712名,占总人数构成比为52.3%,女生650人,占总人数构成比为47.7%;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为19.37岁。该项目经四川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所有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07级学生自行设计并发放。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由调查员对被调查员进行填写指导及监督,当场收回问卷。检查并剔除废卷。发放问卷一共1500份,有效问卷1362份,废卷138份。
1.3调查内容
问卷设置了19个问题,涉及日常口腔保健意识和饮食习惯(包括水果、甜食、乳制品、含糖饮料食用的频率和量等)。
1.4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口腔保健意识
调查显示:在牙膏的选择上,37.6%的学生倾向于使用中草药牙膏,仅22.9%的学生选用含氟牙膏;为保持口气清新而刷牙的人最多;进食甜食后,大多数人不进行任何清洁措施。而关于糖代用品木糖醇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65.6%的学生不是经常使用。
牙齿疼痛出现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忍耐(44.5%),仅在难以忍受时才会就诊(38.1%)。当牙齿颜色改变后,仅约一半的人会选择就诊。超过半数的人从不定期检查牙齿(表1)。
2.2饮食习惯
2.2.1水果 食用频率上约每周1~2次的学生最多(为方便统计,将每周1次和每2~3d 1次合记为每周1~2次)(45.4%),每天1次及以上(为方便统计,将每天1次和每天2次以上的合记为每天1次及以上)的学生其次。女生食用的频率显著高于男生(P
每次的数量上,除了糖果、巧克力组以外,摄入100~400g的学生最多(为方便统计,将100~200g、200~300g、300~400g的合记为100~400g),男女生食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3)。
2.2.2甜食 饼干、糕点等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分布基本与水果类的一致,每周1~2次的学生最多(53%),每次100~400g的学生占大多数(71.2%)。女生的食用频率仍然显著高于男生(P
值得注意的是,糖果、巧克力等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分布跟前两者不同。频率上,很少食用的学生最多(48.2%);数量上,每次少于100g的学生最多(61.5%)。无论在频率和数量上,男女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3)。
2.2.3乳制品 频率和数量分布与水果类的等一致,每周1~2次和每次100~400g的学生占大多数,分别是40.1%和72.7%。女生的食用频率高于男生(P
2.2.4含糖饮料 食用频率分布与前几项不同。频率方面,很少饮用的学生最多。男生饮用频率显著高于女生(P
综上所述,在水果、甜食、乳制品中,皆是女生食用频率更高,但在数量上男女无显著差异,除糖果、巧克力是很少食用及每次小于100g的学生最多以外,其余各项均为每周1~2次、每次100~400g的学生最多。与前三者不同,约一半的学生很少饮用含糖饮料,而饮用的学生也是每周1~2次,每次100~400mL的学生较多,且男生饮用数量和频率皆显著高于女生(P
3 讨论
龋病作为口腔常见疾病,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还因其可以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牙槽骨和颌骨炎症而威胁全身健康。有研究显示:龋病与心血管疾病、低体重新生儿、肺部感染,甚至和癌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龋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之一。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是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四联因素,缺少一项都不能发生龋齿。因此,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影响这4种因素可以有效防治龋齿。
3.1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现状
刷牙可以机械清除牙面堆积物和牙菌斑。早晚刷牙,每次刷牙3min能有效维护口腔健康;而牙刷应根据个人年龄和口腔状况进行选择,更换频率为每3个月1次。本研究对牙膏的选择和刷牙目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22.9%的学生选用含氟牙膏,出于保持口气清新的目的而刷牙的学生最多(32.8%)。另外,周怡等对大学生刷牙情况的调查显示: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大学生占80.87%,但仅30.43%的大学生每次刷牙满3min;而牙膏的选取则依据个人喜好。以上的结果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刷牙次数和牙刷更换频率都达到要求,但是对如何刷牙、刷牙时间、如何选取牙刷和牙膏等还没有正确认知,亟需加强相关的指导。同时,有研究显示:即使男女生在刷牙频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牙菌斑指数和口腔卫生指数的值也有显著差异,这就提示在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时,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降低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可以减少牙齿脱矿和早期龋的发生。研究已证实: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和较低的刷牙次数可以检测到较高的龋均指数。
当牙齿出现颜色改变时,及时咨询口腔医生可以有效减少早期龋的发生发展。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现有的口腔状况面临严峻考验,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2大学生口腔保健意识欠缺的原因
结合此次调查以及之前的同类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口腔知识缺乏,忽视口腔保健,口腔状况不良,就诊意识较为薄弱。通过分析后,推断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3.2.1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 非口腔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口腔专业知识,对于口腔疾病的病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缺乏认识。关于口腔保健的知识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相关知识一般较为肤浅,缺乏连贯性与针对性,有时还较片面,实际的指导作用不理想。
3.2.2缺乏自我约束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同时由于住校,脱离了家长的监督,饮食和作息不规律。零食摄入较多且食用后往往不做清洁措施;睡眠时间较少,压缩口腔清洁时间。
3.2.3经济因素 口腔就诊开支一般未纳入保险,较昂贵的治疗花费给学生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出现口腔疾病后就诊的频率。
3.3口腔健康教育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口腔状况不容乐观,口腔保健意识及饮食习惯亟待改善,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点。
3.3.1开设口腔健康教育课程 口腔健康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高校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教师授课,传授的知识来源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系统性。教师结合大学生的口腔卫生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枯燥的医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大学生从健康的角度,科学地认识口腔疾病,自觉维护口腔健康并纠正错误的口腔卫生习惯,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口腔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受益。实践证明:开设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的方式效果最好,也最受学生的欢迎。暨南大学于1999年在国内首创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口腔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每学期36学时/2学分,选修的学生覆盖了暨南大学16个学院的100个专业,成了热门选修课,还吸引了来自其他院校的学生旁听。台保军认为:在高校中,尤其是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开设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不仅是对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能在丰富专业和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合大学生口腔保健的措施与口腔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
3.3.2临床给予口腔健康教育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全身健康条件、综合经济能力等客观因素给予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指导,增强了治疗效果也减少了疾病复发。同时,患者向家人、亲友的辐射传播效应也有助于口腔保健知识的传播。因此,口腔医院、诊所等机构的口腔医生应该加强对就诊大学生的口腔保健指导。
3.3.3利用媒体展开口腔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而言,媒体是口腔保健知识的重要来源。沈丽佳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得口腔健康知识的途径依次为书本、报刊、杂志57.3%,电视、广告、广播等媒体44.8%,宣传单、宣传栏25.1%。杭大磊等开展的网上口腔健康教育,已有来自国内外万余人次的访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媒体信息来源往往具有片面性,并且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其正确性和可靠性也值得商榷。因此,以学校为基础的口腔健康教育仍应是口腔预防工作的重点。
一、年度内控评价情况
年依据(略)
(一)评价方法
(略)
(二)评价内容
根据总行内控过程评价和内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年我行内控评价指标体系由内控过程评价和内控效果评价二个方面内容组成,其中(略)
(三)评价结果
年评价结果:(略)
二、年度内控评价须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年分行对支行的内控评价工作总体反映了支行内控管理水平,推动了支行进一步加强过程控制,构建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但就如何优化内控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和手段,深化一次性评价工作与年度性工作的结合,以及将专业部门检查和内、外部审计以及我行现有的风险监测结果纳入内控评价中,提高非现场评价力度,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支行内控管理状况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根据管理模式和职能,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案。年度,分行根据各类支行管理特点,制定了(略)
4、加强各类检查资源的运用。(略)
7、将因操作失误或违规操作而造成资金损失情况纳入评价限制扣分。(略)
三、年度内控评价办法和指标变化情况
(略)
(二)评价指标调整情况
1、内控过程评价指标调整情况
(1)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
(略)
2、内控过程非现场指标调整情况
(1)为加强对中间业务收费的控制,将管理(A)、B、C类支行指标“是否按规定使用存款利率;是否按规定收取承兑汇票手续费”修改为“是否按规定使用存款利率;是否按规定收取中间业务手续费”,加大了评价范围。
(2)为强化客户经理对台账信息输入的及时性和正确性,(略)
3、效果类指标调整情况
(1)指标调整情况。
依据分行制定的(略)
4、评价限制条款的调整。
关键词:儿童;监护人;意外伤害
童年是意外伤害的高发期,中国每年有近50000名15岁以下的孩子死于意外伤害。意外伤害给很多儿童留下了伤残,使许多家庭蒙受了情感创伤和负担。因此知晓安全隐患和基本处理及急救方法对儿童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此次调研通过了解儿童和监护人对意外伤害以及防范意识的认知程度,并开展一系列主题知识宣讲,普及防范措施,提高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探讨如何减少儿童意外伤害。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幼儿园的家长、公共场所里带孩子的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选择十堰市城区各幼儿园的孩子作为主题知识宣讲对象。
2.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自行设计关于《十堰市儿童意外伤害与监护人防范意识的调查》的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性、意外伤害的相关知识、监护人的防范意识强弱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放,发放问卷前先向调查对象阐明调查目的及意义,征得同意后再进行问卷填写,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2)儿童意外伤害知识主题宣讲。早期在相关参考文献上查找资料,进行相关的人员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至合格。到十堰市城区各幼儿园开展宣讲,普及儿童意外伤害防范措施与知识。
3.统计学处理。调查资料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一般描述性分析、X^2检验,P
二、结果
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未成年儿童0~1岁占4.9%,1~3岁占8.2%,3~6岁占85.3%,6~14岁占1.6%;未成年儿童均有专人看管;1.6%的儿童性格安静内向;13.1%的儿童温顺听话,72.1%的儿童活泼开朗;9.84%的儿童暴躁易怒;受调查的监护人中,大专学历49.1%,本科学历36.1%,硕士及以上1.6%,其他学历13.1%。
2.未成年儿童所受意外伤害类型。调查结果显示,65.6%的未成年儿童受过跌倒、跌落伤害,23.0%的儿童受到过烧烫伤害,4.9%的儿童受过溺水伤害,3.3%的儿童分别受过交通事故伤害和割刺伤害,1.6%的儿童受过中毒伤害和食管异物伤害。
3.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场所。调查显示,52.5%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37.7%的伤害发生在公共场所,9.8%的伤害发生在马路。
4.意外伤害发生季节。调查显示,春季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8.0%,夏季为54.1%,秋季为9.8%,冬季为18.0%。
5.儿童意外伤害发生部位。调查显示,50.1%发生在四肢,29.5%发生在面部,4.9%发生在脑部,18.0%发生在其他部位。
6.未成年儿童受到意外伤害后情况。72.1%受伤后痊愈,4.9%有不适感,1.6%死亡,1.6%有心理障碍。
7.调查对象对儿童意外伤害知识了解情况。3.3%对此方面知识了解很少,91.8%对此方面知识了解,4.9%受过专业培训。
三、讨论
1.十堰市城区儿童监护人对儿童意外伤害的方法意识较强,但对伤害的处理办法的知识欠缺,需提高对儿童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的认知水平。接受调查的儿童监护人中,90.16%的监护人十分关注易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安全隐患,但7.37%的人对此类知识毫不了解,仅有6.56%的人受过此类知识的专业培训,说明该调查人群对儿童意外伤害处理方法的知识水平偏低。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监护人进行系统的伤害处理方法的培训。
2.3~6岁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调查显示,100%的儿童都有专人看管,但仍有50.81%的儿童受过意外伤害,而其中83.87%的儿童在3~6岁之间。因此对此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意外伤害的健康宣讲活动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有效途径。仅有2.46%的处于0~1岁的儿童受过意外伤害,这说明监护人对年龄小的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较高,也与此年龄段的儿童的活动能力较弱有关。
3.家庭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场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过意外伤害的儿童中,有51.61%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其中,烧烫伤所占比例为43.75%,而烧烫伤对儿童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走访儿童医院得知,50%以上的烧烫伤患儿的监护人在伤害发生后,因为不知晓正确的紧急处理办法,对患儿造成了二次伤害,大大加重了患儿的病情和家庭负担。因此,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居安全隐患的宣讲工作,能有效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比率。
4.夏季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季节。本次调查显示,53.2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夏季。所以,要对儿童监护人进行系统的儿童意外伤害处理方法的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急救处理方法,如心肺复苏术等。
关键词:滨海园林绿化;耐盐碱;绿化树种
1区域概况
滨海县位于北纬33°43′~34°23′,东经119°37′ ~120°20′之间,地处废黄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的下游入海处,属黄淮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与射阳县比邻,西南与阜宁县接壤,西与涟水县相连,北隔废黄河与响水县相望,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80km2,东西最大直线距离55km,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7km。海岸线44.6km,人口120.05万人,年均温14.1℃,年降雨量949.5mm,年日照时数2236.3h。滨海县地处由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气候区,为湿润的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降水较充沛,雨热同季。
2滨海园林绿化的现状
滨海县属冲击平原,也是江苏省唯一的侵蚀性海岸,立地条件并不优越。滨海园林绿化结构简单,物种单调,品种少,绿化植物的色彩单一,层次感不强,群落不够稳定。在创建江苏省园林城市过程中,滨海积极引进新型沿海耐盐绿化树种,不仅改变了沿海绿化树种单一的格局,而且通过多个绿化树种的引进提升了环境美化的层次。为了推进江苏省园林城市创建,滨海加快了园林绿化发展的步伐,在新的形势要求下,滨海县城市园林绿化中更加重视质的提高,而非只强调人均绿地面积的增加和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对园林绿化树种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慎重的选择,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改良土壤,更换客土,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不断引进园林绿化新树种100多种,改变了以往树种单调的局面。因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沿海园林绿化树种的良种引进选育严重滞后以及困难立地条件下的盐碱地造林还需要突破,成为沿海园林绿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沿海绿化树种的选择
在滨海县实施的“三项工程”过程中,通过对耐盐树种试验的结果表明,引进了耐盐树种有美国白蜡、榉树、七叶树、秀丽槭、弗吉尼亚栎、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红叶石楠、滨梅、柽柳等树种不仅改变了滨海县绿化树种单一的格局,而且选择的耐盐树种在沿海造林试验中表现良好,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它将为沿海耐盐树种的选择、选育奠定物种基础。滨海县绿化树种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要选择适宜滨海气候环境条件的树种;要选择抗盐碱、耐水湿、耐瘠薄的树种;要注重常绿树和落叶树相结合,乔木和灌木相结合,还可以配置彩色树种;要选择防风树种。
4几种适合在滨海推广的耐盐碱绿化树种
美国白蜡(Zelkovaserrata):为木犀科落叶乔木,原产北美。美国白蜡耐旱、耐寒、耐涝、耐盐碱,是沿海湿地造林的优良树种。它生长快,绿化效果好,生态效益高,且材质优良,质地坚硬,纹理通直,结构细匀,耐腐力强,富有弹性和光泽,易加工,素有“水曲柳”之美称。
榉树(Zelkovaserrata):为榆科落叶乔木,树冠呈倒卵状伞形。树皮平滑棕褐色,幼枝有白柔毛。喜光,深根性,耐盐碱,抗风力强,耐烟尘。忌积水,不耐干旱和贫瘠。生长慢,寿命长。叶厚纸质,长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钝锯齿。榉树树姿端庄,秋叶变成褐红色,是观赏秋叶的优良树种,常种植于绿地中的路旁、墙边,作孤植、丛植配置和作行道树。
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为七叶树科七叶树属,落叶阔叶乔木。性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畏干热。宜深厚、湿润、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深根性,寿命长,萌芽力不强。树冠庞大、圆形,小枝光滑、粗壮,顶芽卵形而大,芽鳞交互对生,淡褐色无毛。掌状复叶对生,小叶5~7片,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叶缘有细密锯齿,脉上有疏生柔毛,小叶有柄。七叶树干形通直,树姿壮丽,开花时硕大的花序竖立于叶簇中,似一个个华丽的大烛台。园林中可配植在建筑物的东北面和丛林之间,单株种植最好在其它树种配合下,因为侧方庇荫是其良好生长的环境条件。因喜凉爽、畏干热,在傍山近水处配植最相宜。
秀丽槭(Acer elegantulum Fang et P.L.Chiu),又名五角枫,槭树科、槭树属,落叶乔木,温带树种,喜光,稍耐荫,喜温凉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酸性及石灰性土上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及湿润之地生长最好,黄黏土上生长较差。生长速度中等,深根性,抗风力强。叶掌状5裂,裂片较宽,先端尾状锐尖,裂片不再分为3裂,叶基部常心形。果翅较长,为果核之1.5~2倍。五角枫秋叶变亮黄色或红色,适宜做庭荫树、行道树及风景林树种。
中山杉(Ascendens mucronatum):杉科落羽杉属。半常绿高大乔木,树干通直,枝叶茂盛,树形美观,树冠紧凑圆满,树叶绿色期长,是沿海湿地用材林、防护林、风景林、庭院绿化、四旁绿化等的优良树种。发叶期比落羽杉、池杉、水杉早,落叶时间比落羽杉、池杉、水杉迟2个月左右。耐盐碱能力强,在土壤含盐量
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 Tenore):杉科、落叶杉属。半常绿或常绿乔木,彩叶树种,树形美观,常年青翠,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具有生长迅速、耐干旱、耐寒、耐湿、耐盐碱、涝渍、瘠薄和盐碱,抗台风,病虫害少等优良性状。树冠高大雄伟,枝叶繁茂,冠形秀丽,落叶迟。叶条形,羽状二列,向上逐渐变短。可耐-17°的低温,-5°以内能保持常绿,而且在pH值高达8.5、含盐量为4‰的碱性土壤上也能正常生长。深根性树种,其根系具有较强的固着抗风能力。可用于庭院、道路、河道绿化树种和四旁成片造林树种,也是海滩涂地、盐碱地的特宜树种。
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蔷薇科石楠属,为常绿阔叶小乔木或多枝丛生灌木。红叶石楠因其鲜红色的新梢和嫩叶而得名,其栽培变种很多。常绿小乔木,高达12m,株形紧凑,叶革质,长椭圆至侧卵状椭圆形,有锯齿,新叶亮红色,单叶轮生,叶披针形到长披针形,新梢及新叶鲜红色,老叶革质,叶表深绿具光泽,叶背绿色,光滑无毛。顶生伞房圆锥花序。春季新叶红艳,夏季转绿,秋、冬、春三季呈现红色,霜重色逾浓,低温色更佳。叶面腊质,周边有不规则小锯齿,顶端枝梢四季叶梗鲜红如火。春秋两季,红叶石楠的新梢和嫩叶火红,夏季高温时节,叶片转为亮绿色。红叶石楠有小苗,球类,树,3个不同的形态。红叶石楠小苗做为色块苗木和优秀的绿篱,做为庭院绿化树种,鲜艳的色彩,应用的十分广泛。而红叶石楠球,无论是花坛还是公园、社区,都是红通通的一片。红叶石楠树,高杆,既可以做为行道树,又可以景观树。
弗吉尼亚栎(Quercusvirginiana):壳斗科栎属,属白橡树系列,原产地美国。常绿乔木,单叶互生,椭圆倒卵形,全缘或刺状,略外卷;树型高大,高达20m以上,冠幅40m以上,独特、优美的延展性拱形树冠,可形成一个宽大圆形的遮蓬,树龄可达三百年以上。喜光,喜温暖气候,却又耐寒,耐盐碱,耐瘠薄,耐水湿,耐海水喷雾和短期海水浸泡、耐低温,喜沙质土壤。深根性、树冠浓密、宽大、匀称,抗风,加上四季常青,是行道树、公园景观树、庭院绿化用树等各园林绿化项目和沿海地区绿化、盐碱地绿化、特别是沿海防风林建设中不可多得的优良常绿阔叶树种。
滨梅(Prunus maritima):又名海滨李,蔷薇科沙生灌木果树。耐寒,耐干旱及贫瘠与排水不良的土壤,喜潮湿土壤,抗大风和盐尘暴,极耐盐。滨梅树型和花朵极美,能适应海滨的恶劣条件,在干旱、瘠薄、大风、扬沙、不稳定基质和高盐分的环境中均能生存。果实秋熟,香甜可口,易采集加工。滨梅兼有美化环境和恢复海滨植被的特点,因此滨梅在海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方面将有重要作为。
柽柳(Tamarix chinensis):别名观音柳、西湖柳、三春柳,属柽柳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红褐色,枝细长,多下垂。叶楔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柽柳又名三春柳,其干红枝软,花色美丽而花期长,可3次开花。树柳不是柳,因其叶纤枝细下垂,迎风飘曳如榴枝而得名。由于叶退化细小,状与色如柏叶,故兼柏与柳刚柔并具的特色。柽柳耐水湿、耐盐碱、耐瘠薄,故在园林中可植天湖边、岸旁、河滩上。
5结语
盐碱地上的园林绿化是不能速成的,只有依靠正确的栽种技术以及后期的养护技术,才能达到根本的绿化目的。2014年初,滨海县获得了“江苏省园林城市”称号。生态立县之路任重而道远,滨海县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优化树种、完善绿地的原则,扎实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景观质量和生态环境,努力提高沿海盐碱地绿化的层次,实现沿海城市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肖明华.适宜在厦门园林绿化推广的几种乡土树种调研[J].福建热作科技,2008(4).
[2] 贾长富.盐碱地园林绿化施工方法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1(4).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 年为0.99 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认识到了“亲亲”和“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向百姓提倡“孝行”,实现“家”的和谐。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照顾意识淡化、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顾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顾资源严重不足,使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社会机构养老受到许多制约
我们对常州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条件、待遇好的话,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拖累儿女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养老机构生活,因为农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仅牺牲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且费用较多—机构养老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区居家养老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多方诉求,又能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相对不足,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对常州市养老现状的调研
1.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46%。比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总人数89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25 名,占比30%,且以空巢、独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区老龄办负责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这种传统模式。
2.花苑社区托老所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区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为社区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的优点还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3.社区居家养老得到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
(1)政府资助支持社区养老。从2001年开始,我国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资助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敬老院,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台。
(2)地方互助社区养老。比如花苑社区建立的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中心、民间组织五方连动的服务网络体系。
(3)单位社区福利养老。戚墅堰区花苑社区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结对共建,企业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专门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
4.社区服务日臻成熟
社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服务人员既有专业、专职人员还有志愿者队伍。
我们在戚墅堰区花苑社区进行关于“到哪去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社区如何提供服务”“养老金能养老吗”“居民对社区养老的需求”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照顾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和子女难以尽孝的矛盾,还解决了社区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业问题”。调研中,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子女、亲朋,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认为不仅解决了温饱生活还很安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调研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和“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因为目前社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些人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有的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还仅限于提供家政服务、护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比如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
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
(1)加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和尊老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教育、道德讲堂、模范引领等宣传,使每个公民真正认识到传承孝道和尊老、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营造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家居养老、护理中心以及文体娱乐中心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标准,并将老年人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2.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1)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相互渗透,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2)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的融合。使专业养老机构、社区专业人员、物业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融合,做到资源互通、共享。
(3)社区照顾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志愿者、一般人员)和保障(资金等)措施。营造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确保能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资金保障。
(4)社区养治模式。社区照顾引入优质专业养老机构、引入NGO(非政府)组织,推进社区养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上政府应积极作为
(1)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而且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保险、储蓄、消费、劳动力市场、退休金、税收等多个领域。针对“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跟不上”“社区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要重点考虑养老因素,在土地、项目等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要在审批规划中加入托老所规划。
(2)解决“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托老所等养老服务业,成立一个家政组织、社团组织,成立以后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从而达到家政护理、居家养老的条件。
(3)政府应积极为托老所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尽快将托老所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以解决“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等民生问题。
【关键词】 匹多莫德; 尖锐湿疣; 免疫调节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是由人类瘤病毒感染引起,是临床常见性传播疾病之一,本病复发率高,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复发方案。我科于2011年1月~2012年9月应用匹多莫德联合咪喹莫特预防尖锐湿疣复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纳入标准
愿意参加本研究,符合CA诊断标准\[1\],初次就诊患者。排除标准:已怀孕或哺乳期的患者;巨大尖锐湿疣者;对匹多莫德、咪喹莫特过敏者;肿瘤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全身衰竭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一般资料
尖锐湿疣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平均年龄29.52岁,病程16天~6个月;对照组40例,男33例,女7例,平均年龄30.48岁,病程18天~5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研究方法
1.3.1临床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去除疣体,局部伤口愈合后外用咪喹莫特,1包/次(250mg)3次/周(每周1、3、5或2、4、6晚上各用药1次),连续用药2个月。研究组加用匹多莫德(商品名:万适宁,河北太阳石药业出品)口服,2片/次(0.8g),2次/d (1周后改为1次/d),连续用药2个月。两组均观察3个月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1.3.2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所有参与研究的CA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采集外周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实验采用美国产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检验样本。
1.4疗效评价\[1\]
治愈的判断标准是肉眼可见之疣体被消除,治疗3个月内,在治疗部位无新生疣体;复发为疣体消除后,无不洁性接触史,3个月内出现新生疣体且醋酸白试验阳性。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两组间复发率采用χ2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结果
对照组复发率高于研究组,两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41,P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复发1次复发2次复发3次 复发4次复发5次痊愈复发率研究组42211103711.90%对照组40622212732.50%
2.2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CD3+、CD4+ 百分比及CD4+/CD8+比值上升,CD8+ 百分比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相比,研究组CD3+、CD4+及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CD8+百分比低于对照组,两组CD3+、CD4+ 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85%,对照组为42.50%,两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给药部位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红斑、水肿、糜烂、灼热、疼痛、瘙痒,严重程度均为轻度,部分患者予以生理盐水湿敷、莫匹罗星外涂,均不影响继续用药。两组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表2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 细胞亚群检测结果(±s,%)组别CD3+CD4+CD8+CD4+/CD8+研究组(42例)治疗前61.17±4.62*35.79±5.60*35.17±5.28*1.04±0.20*治疗后63.74±4.8439.02±5.9231.95±5.131.25±0.24t值-9.208-11.05916.535-15.540P值0.0000.0000.0000.000对照组(40例)治疗前60.85±5.5435.95±5.9234.73±6.021.06±0.21治疗后61.03±5.1236.33±5.5334.23±5.771.08±0.19t值-0.389-1.2121.669-1.763P值0.6990.2330.1030.086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3讨论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瘤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表现是生殖器、会阴和部位的疣状增生物。尖锐湿疣治疗中最大的困难是其复发率高,我国统计尖锐湿疣近期复发率约为38%,国外复发率报道为10%~95%。复发原因与局部人类瘤病毒的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治疗不正确等多种因素有关\[2\],目前认为CA患者全身及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包括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异常以及细胞因子失衡等\[3\]。因此去除疣体后的免疫调节治疗是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主要方法,干扰素是目前临床上预防尖锐湿疣复发比较公认的免疫调节剂,但多因副作用大、需注射治疗使患者依从性差。咪喹莫特是治疗CA的外用免疫调节药物,无直接杀死病毒作用,但可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多种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可提高局部细胞免疫应答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有研究显示\[4\]激光后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可有效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疗程以8周较为理想。本研究中单用咪喹莫特的对照组的复发率要高于同类研究\[4\],考虑与观察期长短及患者性别、病程、病情等不同有关。匹多莫德是新型口服免疫调节剂,可提高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激活自然杀伤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使辅T细胞(CD4+)与抑制性T细胞(CD8+)的比值升高恢复正常,并通过刺激白介素-2和γ-干扰素的释放从而促进细胞免疫反应\[5\]。针对CA患者全身及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为了探求CA患者更低的复发率,笔者采用了匹多莫德系统口服和咪喹莫特局部外用的联合治疗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激光治疗后单用咪喹莫特的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匹多莫德和咪喹莫特联合治疗的研究组,两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证明单用咪喹莫特的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有所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局部外用咪喹莫特并不能提高机体系统免疫能力,而是通过诱导局部免疫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加用匹多莫德的研究组治疗前后CD3+、CD4+ 百分比及CD4+/CD8比值上升,CD8+ 百分比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339.
\[2\]傅志宜.性传播疾病新进展.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239-240.
\[3\]吴焱,伦文辉,赵刚. 尖锐湿疣的全身细胞免疫研究进展.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3(1):92-93.
[关键词] 骨肿瘤;化疗;焦虑;抑郁;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b)-0112-04
Investigation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ping styles for patients with bone tumour during chemotherapy
WANG Hongqiao MA Yanlan LI Xu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ping styles of patients with bone tumour during chemotherapy,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Methods Three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data of 10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one tumour during chemotherapy, including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QS). Then the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rate of patients was 35.78% for anxiety, and 31.19% for depression. Negative coping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e model, while positive coping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e mode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m (P < 0.01). Negative coping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P < 0.05).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egative coping style (r = 0.345, 0.226, P < 0.05). Conclu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common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bone tumour. Women are more likely than men to face pressure negatively. Anxiety and depression emotions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patients' coping style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more negative coping styles. The nurse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in order to assess 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promote their rehabilitation by the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bone tumour; Chemotherapy; Anxiety; Depression; Coping styles
近年来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使恶性骨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由不足20%提高到50%~60%(国外报道为80%),为其保留肢体及功能带来了新希望[1]。然而,化疗是一种特殊的应激,有虚弱、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让患者体会到疾病的无处不在,从而对化疗过程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反应,甚至使患者感到绝望。患者还要承受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多重压力,有的患者能够有效应对,积极配合治疗而成功回归社会,但是很大一部分患者心理调适不良,产生了负性心理反应,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了解骨肿瘤化疗期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应对方式状况,对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往的研究表明[11],患者在积极应对问题时,容易产生乐观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较高的生活质量。应对方式在应激与心理反应之间起到了调节和中介作用[12]。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骨肿瘤化疗患者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常模[2],积极应对得分明显低于常模[2],说明患者在应对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是面对恶性骨肿瘤这一应激事件时患者心理调适困难的结果,与恶性肿瘤患者消极的人格特质有关,情绪相对稳定而内向的性格有利于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和发展。本研究还发现,女性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男性,积极应对得分明显低于男性。国外研究也表明[13-14],相对于男性来说,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女性更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并伴随负性情感状态。在焦虑、抑郁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中,焦虑、抑郁情绪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应对方式越消极。本研究显示,性别和消极应对两个因素对焦虑、抑郁情绪无预测作用,在将来研究中需进一步证实。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充分重视初期化疗患者的负性情绪反应,尤其是女性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心理指导。反复强调积极应对的重要性,促使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避免不良情绪的泛化,促进良好心境的恢复。
在国内患者对心理医生心存顾忌的背景下,长期接受化疗的患者即使深受焦虑、抑郁情绪的困扰也很少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支持和帮助,此时护士就成了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主要人员。在临床上,教育性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得到良好效果[15-18],笔者认为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还需积极探索符合肿瘤化疗患者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模式,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应对能力,以缓解不良情绪,改善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00-202.
[2] 姜乾金.特质应对问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36-37.
[3] Liu L,Fiorentino L,Natarajan L,et al. Pretreatment symptom cluster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sleep, fatigue and depression during chemotherapy [J]. Psychooncology,2009,18(2):187-194.
[4] Wedding U,Koch A,R?hrig B,et al. Depression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dependently contribute to decreased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patients prior to chemotherapy [J]. Acta,2008,47(1):56-62.
[5] Breen SJ,Baravelli CM,Schofield PE,et al. Is symptom burden a predictor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bout to commence chemotherapy ?[J]. Med Aust,2009,190(7):99-104.
[6] 叶红,文华,严国娇.化疗期乳腺癌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3):71-74.
[7] 陈晓,肖友雪,江钰霞.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病人社会支持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究,2008,22(11):2850-2651.
[8] 刘晓燕,赵静.卵巢癌患者住院化疗期间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1667-1669.
[9] 杨泽松,陈建斌.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77-79.
[10] Kim YJ,Lee KJ.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upport and meaning of life to suicidal thoughts in cancer patients[J].J Korean Acad Nurs,2010,40(4):524-532.
[11] Leslie MB,Stein JA. The impact of coping strategies,personal relationships,and emotional distress on health related outcomes of parents living with HIV or AIDS[J]. J Soc Pers Relat J,2002,19:45-66.
[12] Paul E,Carol S.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effects of coping by Chinese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adolescents [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5, 166(1):16-43.
[13] Matud MP.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7(7):1401-1415.
[14] Goldstein BI. Why do Women get Depressed and Men get Drunk? An Examination of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Coping Style in Response to Negative Life Events Among Canadian Young Adults [J].Sex Roles,2006,54(1/2):27-37.
[15] 苏江华,刘冰,冯红,等.心理干预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3, 26(3):81-84.
[16] 邢俊梅,吴鹏.对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62-63.
[17] 岳玉国,邸军军,赵新国,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