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工程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美术项目教学法要求每个小组要构思以下几个问题:要查哪些资料、谁来负责讲解项目构思、谁来负责现场演示。正如一个真实项目那样,现有构思由讲解员表达,最后拿出好的作品去招标,才能拿到资金进行动画制作,在整个项目中教师扮演投资方,学生项目制作优良可以考虑投资,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不能进行下一环节,让学生模拟公司招标进行项目练习等。美术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对比与创作,就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琢磨、反复推敲才行。负责讲解的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其相关理论知识。负责配合演练的学生,要思考如何实现项目的真实性又不伤害同学感情等问题。每位同学都要考虑角色互换的问题。

同学们对于项目都有自己的理解,对艺术的感悟有很多想法与想象,可以在一起交流、讨论,一起去揣摩动画片中游戏场景,找类似的场景进行实际参观,之后对各自的感受加以描述。同时在设计演练方案时,各组同学要分工协作,不但考虑到要有利于发挥各人长处,还要考虑到要角色互换,使每位同学都受到全面锻炼。

各小组设计的方案在课堂展示之前要进行反复演练。各小组根据设计演练方案,各司其职,进行实际操练。实现的过程是一个组员互相协调、改进、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也是学生“做中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员要集思广益,互相合作,运用理论指导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来验证理论。总之,从方案构思到实现过程,是一个综合的练习过程,是一次“做中学”的过程。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负有引导、监督和评价的职责,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究规律和致力创新,强调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的有机联系。要保证实际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分工合作。

第2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与设备;过程性考核;应用

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制药工程与设备》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传统的考核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考核确定学生成绩,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以及学习的质量最终由分数和通过率来体现。期末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过高带来了诸多的弊端。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常用手段,应当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指导教学工作。为了提高考试效率,发挥真正作用,增加考试的公平公正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基于6年的教学经验,对本门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

1 制药工程与设备课程教学要求

药品生产企业为进行生产所采用的各种机器设备统称为制药设备,包括制药设备和非制药专用的其他设备[2]。《制药工程与设备》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主要研究我国制药行业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及其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主要技术参数等。通过学习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制药单元操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过程性考核的必要性

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形成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是改进课程考核的重要措施。实施过程性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之,过程性考核是即时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它旨在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的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3]。

《制药工程与设备》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按照平时成绩30%、期末笔试卷面成绩70%的考核比例确定学生的成绩,学生平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到了期末考试前突击记忆,利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去应对期末考试,并以此作为最终学习目标,考完就把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了。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整体的水平,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考核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亟需改革。

3过程性考核的实施方案

经改革,将考核成绩改为由平时成绩、综述成绩和期末笔试卷面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认真听讲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综述成绩占20%,包括综述内容的完整性、深度和综述格式的规范性;期末笔试卷面成绩占60%,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闭卷答题的形式。

3.1 平时成绩考核

学生每堂课的出勤和随堂提问的回答都是过程性考核的首要内容。根据学校要求,在记分册上登记每堂课每位学生到课情况,是否迟到、早退,此外,还要记录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布置作业完成的情况等,以此约束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有效减少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等现象。出勤部分记录次数,违规需扣分;随堂提问采取激励制度,主动回答问题且正确,给予加分奖励。

不同于以往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手段,课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并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制药车间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认真记录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采取激励制度,给予适当加分。

3.2 第二课堂综述考核

大胆开展第二课堂学习,通过项目导向式教学,布置学生撰写制药设备的最新研究现状综述,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和整理资料,并对同类设备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让学生了解现有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设想,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综述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给予百分制,其中综述内容的完整性占40%,综述的深度占30%,综述格式的规范性占30%。

4过程性考核的实施效果

4.1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第二课堂学习,采取项目导向式教学,增设过程性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使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都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具有主动学习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适应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需要。

4.2 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

我系10级本科毕业班学生共有9个班级,其中两个钱学森实验班和七个普通班,钱学森实验班学生的基础较普通班学生好。笔者对两个钱学森实验班和两个普通班实施了新考核体系,其他班级仍采用原考核体系。并对实施新旧两种考核体系的同年级班级期末总评成绩进行分析,得图1。对实施新考核体系的两个钱学森实验班和两个普通班期末总评成绩进行分析,得图2。

由图1可以看出,实施新考核体系班级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较之于原考核体系有所提高,优秀和良好的学生占多数,其比例明显高于原考核体系,中等和合格的学生所占比例反而小,不合格学生比例小,没有0~30分的学生,整体成绩分布偏高。由图2可以看出,钱学森实验班级学生的基础随较普通班学生好,但实施新考核体系的两种班级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差别并不大,都是优秀和良好的学生占多数,中等和合格的学生比例较小,不合格学生比例小,没有0~30分的学生,整体成绩分布偏高。通过增设过程性考核,让学生撰写综述,学生必须在理解所学典型设备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撰写合格的研究进展。这个个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不仅了解了新型设备的最新研究进展,更巩固了所学典型设备的相关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5结语

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过程,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关注非智力因素;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全面考察的综合考核制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制药工程与设备》理论教学使用了这种考核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符合我校“以学生为本,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 154-155

[2] 朱宏吉,张明贤.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3] 李珂珂,刘卫东.药剂学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药师,2013,13(4): 581-582

第3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素养 CDIO EIP-CDIO TOPCARES-CDIO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即指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这一思想已被人们普遍地讨论和研究,并与大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识”二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论衡》中讲:“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怀百家之言”。而在西方,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正是主张要博学多才并保持行为优雅。

对于工程类院校来说,所谓通识教育应当是在保证工程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兼顾人文素养的教育。然而,现今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与通识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较早的文理分科致使大部分理科学生不重视人文知识,部分工科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存在道德缺失、忠诚度低、创造能力弱、难以融入企业文化等问题。对此,国内部分高校率先引进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并把人文学科的教育列为该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随后,汕头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根据中国工科学生的特点,将这一理论本土化,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理念。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即指Conceive(构思)、Design (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作)四个方面组成的工程教育理念。它是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学院等四所大学发起,全球23所大学参与,历时4年所创立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该工程教育理念强调要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并提出了CDIO培养大纲。

1.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

CDIO培养大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将工程学基本原理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它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工程类毕业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基础知识方面,要实现从基础科学到核心工程知识再到高级工程知识的过渡。个人能力方面,要求工程类毕业生具备工程推理与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与态度、职业技能与态度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包括团队协作、沟通、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工程系统能力的要求最高也最为复杂,要求学生掌握外部与社会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能构思工程化系统,并掌控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整个过程。

从大纲的整个脉络可以看出,大纲的要求是逐级提升的,从知识基础到实践操作,从单纯知识构架到综合运用各项技能。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CDIO团体,他们采用CDIO教育理念,遵循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工程毕业生也普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2.CDIO教育理念及其本土化模式

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于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更偏重于理论,这与西方教育理念中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实训解决问题的教育模式差别较大。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将CDIO理念引入其工学院教学中。2007年,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和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召开。2008年5月,“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在汕头大学召开。中国各高校也在努力结合自身特点将CDIO本土化,其中取得较为突出成果的是汕头大学提出的EIP-CDIO教育理念以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TOPCARES-CDIO教育理念。

(1)EIP-CDIO。2005年,汕头大学引进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结合中国工程教育现状后提出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EIP-CDIO培养模式。

EIP指Ethics(职业道德)、Integrity(诚信)、Professionalism(职业素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将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下图是EIP-CDIO的培养框架。

EIP-CDIO培养框架图

EIP-CDIO将工程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必修课,在专业培养上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集成多种教学因素,以期培养工程类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该教育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和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TOPCARES-CDIO。在将CDIO引入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本土化模式应当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该校将CDIO能力培养大纲进行了中国化、校本化的创新,构建了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即T(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个人职业能力、C(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A(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Responsibility)责任感、E(Ethical Values)价值观、S(Social Value Created by Application Practice)应用创造社会价值。该教育理念在CDIO的基础上强调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改变以往需要培养什么能力就增加什么课程的模式,采取大学四年所有课程统一贯穿CDIO教学模式的方式,每门课程都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在项目实践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中掌握TOPCARES的核心能力。

三、CDIO视域下的人文素质培养

CDIO是工程教育理念,但其中有很多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领域,这也是其教育理念的先进之处。现代社会的任何工程问题已经不再是某个纯粹独立的学科或领域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和岗位的结合才能保障产品研究和开发成功。而培养工程人才也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专业技术的过程,而是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点在从CDIO到EIP-CDIO再到TOPCARES-CDIO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CDIO与人文素养培养

CDIO大纲处处体现了工程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如大纲2.3部分强调思维的重要性,注重整体缜密的思维养成,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这些都离不开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大纲2.4个人技能与态度部分中强调责任感,职业道德、个人品德都属于这一范畴。大纲第三部分人际能力中,包括团队协作、沟通和外语运用能力。根据CDIO大纲的描述,合格的工科毕业生应当具备组织和形成高效的团队,并保证团队合理运作、成长和进步的能力。这要求基础学科应向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倾斜,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这部分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书面、电子、图形和口头沟通能力和运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这要求文史类和外语类教师不再是单纯输入知识的角色,而是要结合工程实践将知识的运用放在第一位。大纲4.2中企业与商业环境部分强调企业文化,一个产品从设计到运行的整个过程应当处处蕴含企业的文化精神,而作为负责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工程师,对企业文化就更应当重视。

2.EIP-CDIO本土化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观

EIP-CDIO教育理念在CDIO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E代表道德,I代表诚信。从EIP-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框架中可看到,职业道德、精神和责任感是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的首要条件,其地位位于工程理论知识和个人能力之上。而包含道德、诚信、奉献、人格等方面的职业道德又位于整个框架的核心位置,工程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分布在两边。这说明只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这根顶梁柱树起来,才谈得上树立起一个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形象。要实现这一点,院校可通过设置人文基础、选修和专业三个层次的课程,分梯度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对于社会和艺术类学科,可通过通识选修的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EIP-CDIO强调只有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更有发展前景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

3.TOPCARES-CDIO本土化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观

在TOPCARES-CDIO教育理念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得到了更多强调。该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工程科学生的能力,其中有六大能力是与人文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的,包括开放式思维与创新、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和应用创造社会价值。这要求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紧密结合,并贯穿工程教育的全过程。而人文教育中也要凸显CDIO模式,实现在“做中学”,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将知识内化,进而转化成一种优秀的习惯和态度。

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这正是一个卓越的工程师需要具备的品质。从CDIO到EIP-CDIO再到TOPCARES-CDIO的教育理念中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正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应当贯穿于工科教育的始终。

四、小结

本文对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两种模式——EIP-CDIO和TOPCARES-CDIO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这三种教育理念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整体要求,阐述了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从CDIO的视域下论证了工科院系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在目前工程院校改革的大势中,本文仅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期待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关注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等.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1).

[2]陶勇芳,商存慧. 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颜玲,肖小聪.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1(2).

[4]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9).

[5]汕头大学工学院. EIP-CDIO是什么?[OL]. [2012-4-25]. http:///chinese/eipIntro.aspx

第4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40-02

1 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大科学、高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把人类推进到高风险的时代。风险社会的形成,是由科学技术的异化所导致的,即由于科技的不当运用人为的把人类推进风险的境地[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引发人们对工程伦理相关问题的关注和争论。追溯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核技术的应用,不论生活方式、世界形势,还是普世价值、意识形态,科技的巨大革新无一不对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而今,克隆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地外探索、基因工程……凡此种种前景广阔的科技进步,更在深层次上激发了人们对工程技术发展的思考:支持者期待新的技术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反对者却指出若不对技术加以禁制和管控,未来很有可能会威胁人类文明的发展。面对已然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科学技术,其相关从业人员的种种失德行为亦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这些人大到企业的决策层、相关技术的研究人员,小到参与或完成每一个具体工作的工程师、程序员。“由于某些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环节缺乏社会责任感,,造成桥梁坍塌、楼房变形、尾矿溃坝、有毒气体泄漏等重大工程事故的消息,屡见报端。在制售假药、假酒、假种子,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随意排放和处置工业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等事故中,某些工程技术人员明知后果严重却不声张、不抵制甚至积极参与。还有一些高新技术领域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试制和推广新产品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2]”。因此,对工程从业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与工程伦理教育之必要性便愈发凸显。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在个别发达国家,工程伦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已经较为成熟,其课程质量亦被列入教育资格审查体制当中。但在我国,由于这门课程开设相对较晚,在国内缺乏长期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当前过于强调工作岗位应用与就业短期收益的国内教育体系在整体上对其缺乏关注,国内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学都或多或少的遭遇了诸多困境。因此,尽早认识困境并尝试摆脱困境,无疑是当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当前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2.1 理工类院校教师对开设伦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理工科大学生,即未来科技工作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实施者及评估者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意识和对工程综合效应的道德评价意识,掌握对现代工程活动的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规则[3]。”这一任务的达成,必须依赖教师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高度重视,但目前这一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任教教师在其本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代,国内甚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界尚未出现或完成对科技伦理教育课程的设立,而伦理意识的形成无疑依靠着文化全体对于个人的长期濡染。然而现实是,大多数的高校教师都缺乏对科技伦理教育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认识,其根本原因是其本人的科技伦理意识不高,自然无法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向学生们充分传达本课程的德育内涵。另一方面,由于领导层对相关课程设置必要性认识的缺失,理工类院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也显得缺乏针对性,课程类型往往不作为必修,课程安排相对比较松散,课堂内容停留于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教师的安排则一般选择社科类教师担任“外援”,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2.2 理工类学院工程伦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迄今为止,我国只有部分重点工科院校开设了“科技伦理”、“工程伦理学”等必修课,课程开设的范围十分有限。有些高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利用通识教育平台开设了“生态文化概论”、“工业生态学”等选修课,毫无疑问,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判断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课程基本上处于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状态,而且师资力量也很薄弱,很多上课的教师都不是学生所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工程伦理课程基本停留在导论、概论等层面上,没有实现该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衔接和深度融合,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对工程伦理认识不清,在将来的工作中极易出现工程行为方面的道德问题。

2.3 理工类院校学生对于跨学科课程的抵触

这一点不仅仅是“科技与工程伦理”这一门课程的问题。实际上,大多数理工类学生对高校开设的所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理工类专业内相关人文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有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理工科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过分追求应用类知识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我国当代国民价值观趋利与短视共识所导致的,也与我国就业现状的严峻现实密切相关。同时,这恰恰反映了我国教育对学生德育内容即人格塑造的缺失。学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更能映射出大学教育之前的整个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3 加强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对策选择

3.1 强化教师对工程伦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这需要理工类院校校方认识到伦理教育在科技与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克服短视的教育思路,并请相关社科教师对理工科教师开设科技伦理的师范课程,之所以要对全体理工科教师开设课程,是由于上文所提到的伦理意识的非理论性。因此,伦理意识的教育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科技伦理本科的课程上,而是应该由全体科技伦理意识足够高的理工科老师,在日常的所有授课中对学生进行濡染,大学课堂的开放性在这里成为最值得利用的优势。“在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把工程伦理章程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牢记工程师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内在契约关系,使其正确的伦理行为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为人类带来健康、安全和福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惟有如此,才能弥补大学生在本科教育之前德育的缺失。当然,伦理教育乃是对人才的长期投资,由于它的非理论性,只有在长期的濡染中才能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体系化的道德律,并且真正起到伦理意识在其日后相关工作中的引导与规避作用,也正因如此,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与工程伦理课程体系才显得如此紧迫。

3.2 应针对所有理工科类师范生开设相关的科技伦理课程

应开设“独立教学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理论模式。独立教学,即独立进行工程伦理的课程教学,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有专职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理论讲授。学科渗透,就是将工程伦理问题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将与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工程伦理案例分布贯穿于该课程的全过程,进行渗透式教学[5]。”另外,应将科技伦理相关的项目,至少以考题的形式加入理工科教师资格审查考试中,不得不承认若要唤起学生对科技伦理意识必要性的认识,将其加入资格考试是一条捷径。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科技与工程伦理是针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所发展出来的特殊学科,它与普适的思政教育有一定的相关性,亦有其独特性。在师范类院校,通识性的思政教育早已存在并且形成了良好的培养模式,但它并不能替代科技伦理教育,对于理工专业师范生而言,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承担着全社会科技伦理启蒙的重任。科技伦理意识的普及刻不容缓,源头性的对策才是破困的根本所在。

3.3 将工程伦理知识融入工程专业课程

通过工程课程来传播工程伦理知识,需要将工程伦理知识与工程专业课程相结合。例如,可以在工程概论、工程学、高级设计等课程里融入工程伦理的相关内容,专业教师不仅要准备专业内容还要准备伦理知识,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将道德和安全作为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共同属性,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工程伦理课程的任教老师,要积极参加由工程专家和伦理专家开设的讲座,与其他高校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从而更有效地把伦理知识融入到工程专业课程中。

参考文献:

[1]于丽.生态文明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61~63.

[2]王 前.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110~111.

[3]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9~41.

第5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应试教育;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目标;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73-03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资源勘查及油气(水)井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能力,同时可对该领域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具体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人才,特别是对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与同学们的深入交流,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应充分重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鉴于中国国情,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使得相当多家长把考大学看成子女们的人生唯一目标,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一切,考高分、进好大学是孩子们的全部,其他都是浮云。所以从不让孩子参与学习之外的事情,导致学生只会读书,只会考试,其他都有老师和父母考虑,不仅缺乏团队精神,也不主动参加社会活动,更没有除应试课程之外其他知识、技能的补充与拓展,有的甚至个人生活都不能自理。这些孩子们到大学后,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即便有好好学习的愿望,也因无法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的转变而无法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显然,要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应从点滴做起,其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应作为大学学习内容。首先,培养学生从大学入校报名抓起,如入校手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不要家长代办,学校要做好学生大学学前教育,为学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提供一些必要条件。其次,将学生宿舍采用混住式方式,让专业可边缘交叉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使得不同专业学生便于交流,在日常生活谈论中就可对别的专业有所了解,便于专业融合,人脉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建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让他们在喜爱中学习,将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勘察技术与工程是野外性较强的专业,生活内容与城市生活有着许多的不同,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企业文化,多找校友中工作多年、已经学会充分享受野外生活的同行谈谈人生体会,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工作乐趣等。

三、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引导是学生培养的关键

中学学习阶段,对于大多数考生、考生家长以及学校来说,学习知识并非为了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增强其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能力,而是一切围绕高考,考取高分是所有学生心中的重中之重,而接受填鸭式教育,通过死记硬背以及训练所谓的考试技巧来尽可能考取高分,进入“好”大学。学生本人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们训练的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是学生们学习的唯一动力,已经谈不上什么合理或者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学习完完全全是被动的,一旦考入大学,学校、家长们如释重负,体现在中学阶段的各种干预不复存在,导致大学新生们普遍不知道如何应对缺乏了老师、家长督促条件下的大学学习。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基础知识需牢固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方向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有关系,如:地质矿产勘探钻进;水文水井钻进;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施工钻进;油气井钻进;爆破孔钻进(采矿、物探);科学钻探(海洋、湖泊、大陆、环境、冰川、外星);地热、干热岩钻采;水力采矿;……显然,该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涵盖面较广且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有着较强的联系。例如对于《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来说,牵涉到专业基础知识有:岩石破碎与碎岩工具;井眼轨道设计与控制;钻井液与完井液;优化钻井;油气井压力预测与控制……而要学习这些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学科知识,如:岩石破碎学;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表面物理化学;油田化学;计算机技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学习内容呢?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所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及重要性,对自己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如在讲授相应内容时就将某种理论应用在具体工程那些地方以及如何应用教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结合与专业具体内容相关的模拟工程进行应用锻炼,将会有效地使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劲头就会高些。显然,这就对基础课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技术内容与特点。

2.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现在的高教水平总的来说是不尽如人意的,经常有学生反映在大学四年学不了什么东西,或者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有的专业所指定的培养计划,甚至只有在大学最后一年才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必要的实习环节严重缺失,这种缺失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说甚至是致命的。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专业实践时间少,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专业知识掌握得也较为浮浅,毕业后到工作单位后很难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或投入到工作中去,往往一至两年后才能承担一定的技术工作,特别是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差,更是难于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从一入校就与专业相接触,可让刚入学的学生从参观专业现场、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科普性专业讲座等方面入手,对专业逐渐了解,使其从入学就明白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等,同时在基础课程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一下与专业内容有关的认知实习,使其了解即将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学习期间穿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基础课教学完成之后,再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专业现场实习,然后再进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这样学生对学习课程所要掌握的内容目的明确,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提倡让学生经常与老师所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小组经常接触,采用参加研讨会、室内及室外试验甚至直接参与到项目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对专业有着切身了解,更容易明白专业内容学习的目的并由此产生学习动力。目前勘查基础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在学生一入学就安排有《学前专业导论》课程,力图在学生大学四年学习之前就对专业有个初步认识,并根据教学进度系统安排有认知性的专业教学实习、现场生产实习及专业内容较为全面的毕业实习。不定时安排专业讲座,并为每个班配有专业教师担任的学务指导,使得学生可随时与专业进行接触,已收到较好的效果。

3.灵活学习应用专业知识。专业课是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具体应用,课程教学要设法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总结、回顾,掌握融会贯通的技巧,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其自己体会过去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对现阶段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发现不足,立即采取措施补救,使得后续课程的学习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如钻井设备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尽可能结合设备有关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需应用到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知识及机械制图、材料处理、液压传动综合性思考题,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并锻炼将所学基础知识结合工程需求有机结合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作为任课的专业课教师则应认真批改作业,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更正学生错误,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并尽可能在讲授过程中适当安排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现场教学内容,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关联起来。如钻井与完井课程结束后,设定工程基本要求,安排钻井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通过具体钻井工程设计而进行综合演练,从而得到必要的锻炼。

4.指导学生尽量拓宽专业知识面。勘查技术与工程是应用性及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应用的技术体系。该专业主要从事与钻探工程为主的各种技术工作,是典型的隐蔽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戏称自己是“有眼干的没眼的活儿”。这是因为地下地质构造千变万化,施工人员看不见、摸不着,施工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工程技术人员结合长期的施工经验积累和对所施工钻孔的地下地质条件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对于钻进过程来说,发生的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各异:泥浆材料问题?钻头结构材料问题?碎岩方法问题?排屑问题?取心工具及操作技术问题?等等。如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能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措施失败,也会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指导后续工程施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很显然,知识面的拓宽将会活跃施工人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基础理论制定应对措施的能力和比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应尽力做到将与该内容有关,但属于不同领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随时跟踪行业技术进步并及时在教学中讲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以及跟踪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因为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任何一部教科书都不可能跟得上快速发展的行业技术进步,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努力,使得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了解到行业的最新技术进步。在教授课程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拓展知识面,适当留一些课外综合类练习,并结合某些内容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参考文献、相关查阅方式,达到拓宽知识面及获取知识渠道的目的。

四、教学资源要全面惠顾学生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试验设施资源等。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服务教学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学生,教师必须对所教授的课程全面精通掌握,其相关内容也要力求熟悉,特别是本专业所涉及现场施工相关工序内容必须熟悉,这样授课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学校应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让每位青年教师都必须通过现场得到锻炼,熟悉本专业的每项内容。让经验丰富、精通本专业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确保授课质量。学校在实验设施拨款时要首先为本科生着想,要依据教学大纲考虑到本科教学要求,所配试验设施要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及耐用性,而不是高精尖,只能给学生观看,而不能亲自动手,而学生无法亲自实践,其兴趣性、探索性就会大受影响。特别是与学生所从事专业应该必备的专业技能一定要做到学生可以随时使用,如泥浆性能测试、力学试验等;具有危险性或成本太高的可配备一些模拟装置,如钻头制作、钻机操作等,如目前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实践教学所配备的钻机模拟装置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除了一些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设备仪器之外,学校不同院系间有相当多的实验设施具备通识实践教学的条件,应该打破不同院系之间的封闭,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也为试验设施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当前人口数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发展不平衡。随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为此,“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勘查力度的加大,相应领域对技术及技术人员需求必然增加,因此,如何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对学生认真负责,帮助他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采取必要措施使他们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同时为他们提供较为全面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王杰,潘海生,孙克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1):18-23.

[2]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1):1-8+19.

[3]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5-14.

[4]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5):1-7.

第6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在天然气工程施工中,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结构。由于天然气工程是一项大型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施工区域和施工人员都较为繁杂,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工程施工有序进行。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以明确每个人的分工,确保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保障施工的安全有序推进,也是保障施工进度的基础。工程管理模式与安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安全控制是天然气工程管理模式的生命线。对燃气企业来说,在天然气工程施工中,如果只建立一种管理模式而不去重视安全控制,那么管理模式必然也会存在漏洞,是不科学的。另外,由于天然气工程自身的特点,对工程质量要求很高,管道的防腐和密封等处理要求具备较高技术,建立工程管理模式能够从施工技术、施工进度以及安全控制等方面做好管理配置,确保天然气工程高质量的完成。

2提升天然气工程管理与安全控制措施

做好天然气工程施工管理与安全控制,需要施工企业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仅要重视思想安全教育,还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设置合理的天然气工程运行管理措施,还要加强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做好防护应对措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做好工程管理与安全控制。

2.1重视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思想意识

天然气工程建设,首先要从施工人员思想入手,重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提升安全思想意识应要求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天然气工程施工安全规章,加强安全规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重点方向。要针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避免遗漏安全操作点,并学习管理模式的内容,了解科学管理与施工的重要性,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大大提高。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管理教育,引进该领域具备较高管理水平和施工经验丰富的领头人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如掌握隐患发现方法和处理手段,使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做好安全处理。通过这些措施事故率大幅度降低,只有从思想上提升安全意识,才能为实际施工中做好管理与安全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每个行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工作效率。在天然气工程中,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实行奖罚分明,充分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对工程项目进行分组开展,将每个项目落实到每个小组,然后有小组分配到个人,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并将施工质量的好坏以及施工效率与每个人联系起来,对质量高效率高的员工进行奖励,相反,则进行一定的处罚,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2.3进一步做好事故排查和预防工作

要进一步做好事故排查和预防工作,首先,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措施,降低人员技术失误和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的事故。要求施工人员重视每个施工细节,做好管道安装施工。还应当做好施工环境调查和事故隐患的预估计,做到对常见事故隐患的提前预防。如在2014年10月国内燃气安全事故统计图,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人为和设备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应对将要使用的工具和机械设备进行仔细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发现损坏的零部件,应当及时进行更换。对于工人用到的安全帽和绝缘手套等小的防护措施,也要进行认真检查核实,不可粗心大意。同时,还要做好施工环境布置,对存在的积水或雨雪要及时排除,对架空支架、沟边等施工现场进行平整和清理,并加强防滑措施。做好管道安装过程预防工作,注意防止施工周围落石以及外部闲杂人员的进入,还要注意脚手架是否牢固。若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在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2.4重视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

天然气工程中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与安全宣传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管理机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也能够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生产质量。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可以从基层管理人员入手,并使其做好一线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也可以采取印刷安全教育读本和资料的方式,将施工中相关安全规范、安全常识以及现实案例制作成册,发给每个员工。如部分统计数据“2014年7月1日-9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发生燃气爆炸事故150余起,事故造成死亡56人,受伤480余人,损失财产约2500万以上”。另外,也可以开展安全教育竞赛活动,如组织安全知识问答,对回答正确的人员进行物质奖励,既可以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活跃工作氛围,在娱乐的同时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到无缝隙覆盖,使每一个人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确保天然气工程安全高效的开展施工。

2.5设置完善的工程验收与维护机制

在天然气工程每个阶段施工完成之后,应当及时组织监理单位和企业监督人员进行验收工作,根据《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验收,检查工程质量是否合格,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是否排除,验收合格后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工程验收工作是关系到工程管理和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进行验收。另外,在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中,应当对安全管理的统一协调,对天然气工程项目的投运、报修、抢修等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和调度,要求基层单位认真执行调度命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建立科学的巡线管理制度,将每段管线的巡查落实到个人,加大对燃气管道的保护力度,及时发现管道漏气隐患并及时维修。

3结束语

第7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软件开发技术 网络教育 重要性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应运而生。软件开发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网络教育飞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从软件开发技术与网络教育的关系角度阐述了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

计算机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近二十多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深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规模越来越大。1968年,北约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软件工程”一词。今天,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重要性也随之突显出来。

1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过程

软件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软件开发的初期,人们对软件开发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软件危机”的解决办法上。20世纪60年代末K.W.Dijkstra提出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曾被看作是克服“软件危机”的灵丹妙药,但面对大型软件系统,系统的重要性、稳定性、扩充性却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面向对象方法,给软件工程产生了活力。对象管理组织OMG在1997年11月将几经修改的UML正式作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从此又经不断发展、推新,UML目前已成为可视化建模语言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随着SOA体系结构的产生以及CASE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现代网络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现代网络教育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相对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网络教育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自身的优势,其特点明显体现为:促进了教育形式的变革,实现了传统面授教育向网络远程教育的过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由传统的书本、纸介文字学习材料向多媒体课件、学习软件、网络资料等教学资源转变,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实现了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时间和知识基础设计学习计划,获取知识的自主方式;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了教学管理的软件化、平台化,提升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 软件开发技术对网络教育的意义

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依赖于大量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技术发展,软件开发技术为实现并发展网络教育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保障。

3.1 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资源储备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库开发模型有很多种,资源的内容和采集的模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各类学科资源库、开放式教育资源库、资源中心等教育资源与资源数据库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库脱离数据库而造成数据不可重复使用,数据关联性弱和人工浪费的现状,使教育资源储备形成了快捷、高效、安全的良好发展态势。

3.2 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网络教育的管理手段

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提供了学习的新知识,对教育观念的转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教育的管理手段,使教育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认为管理向软件化、信息化管理转化,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信息准确率,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备份。随着教育管理软件的普及、应用,也间接地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3.3 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针对性

学科分类是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划分的基本方式,它能够将每一学科根据类别划分并进一步细化知识点,促进知识的拓展。因而,在网络教育中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对学科分类细化和突出网络教育针对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分类软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使整个学科类别和知识的层级划分更加合理清晰、条理分明,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更好地突出学科个性。学科分类软件的应用,在细化知识分类的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知识资源环境,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了依托平台,促进了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的循环中,也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突显教学个性。这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特点。

3.4 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灵活性

软件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辅助教学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实践应用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突显网络教育的时代特色。同时教学软件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意识,提高了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4 结论

网络教育开创了现代教育开放、交互、自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软件开发技术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依据。实践证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将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乃至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等全方位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第8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国家教育部从2001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并进一步强调了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了在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外语教学、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的工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更多原滋原味的知识点,不仅采用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教材《工程经济学》,还采用了清华经济学系列英文版教材”EngineeringEconomy”,由美国WilliamG.Sullivan等编著。该书含有15章,包含内容非常齐全,有大量的计算案例。此外,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把原来的中文课件全部制作成英文课件。

二、精心备课和认真教学

精心备好每一次课,把上课当成是讲座来准备,要把每次要上的课有条理地串起来,这样更便于学生接受。除了平时要精心备课,每次上课都提前45分钟到,把要讲的内容和课件再过一遍。此外,绪论可尤其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是否有兴趣,讲得不好的话学生可能以后就容易逃课。绪论课教学的成败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因此,要特别重视绪论课的备课和教学,要参考不同教材,搜索大量的资料,每年更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讲课时要能旁征博引,阐述清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不仅要讲好,还要很好地调动学生一起参与,多提问,多讨论,使得学生容易集中精力,同时将课堂表现与最终评定成绩挂钩,使得学生重视课堂讨论。由于本科生学习课程比较多,学习时间比较紧,因此,一直给学生灌输教学理念“凡是本课程的知识都争取让学生在课堂消化”。对于重点、难点的讲授,通常进行课堂录像,让没有学透的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录像进行复习。

三、课程考试的改革

《工程经济》课程的特点是知识体系不仅具有系统性,而且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层层关联,前期学习不扎实会影响后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考核模式只注重期末考试,主要以期末考试作为最终评定结果的依据,忽略了阶段性考核的重要性。只依赖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动态地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无法完整地考核课程所有重要知识点,因此考核结果不能客观地反映特定阶段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有效地检验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了使成绩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真实情况,强调过程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重视课堂学习,改变传统的“期末突击复习”的状况,对课程考核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过程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技照一定比例进行加权折算;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表现及提问、小测验、课堂出勤情率和课程作业,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率。

四、结语

第9篇: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工程;教育;作用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居民生活方式以及企业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产业未来的持续稳健发展,需要以优质的软件工程人才为基础。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的深入应用对于提升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推动其创新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1校企合作概述

1.1校企合作内涵

校企合作,主要是专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间所构建的新型合作方式。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包括大中专院校等在内的职业教育院校出于自身未来发展需求,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从而与企事业单位所形成的新型教育合作方式,从而帮助企业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可用人才,更关注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实用性。校企合作,作为新型的双赢合作模式,更关注培养质量,更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充分发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人才培养应经济社会所需,力争于经济市场相接轨,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为教育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1.2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主要有如下几种合作模式:

1.2.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学校将合作企业引入到校园中,企业在校园内建设与合作企业相同的生产线,从而能够更为高效地推广“理论学习”与“顶岗实训”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合作企业空间缺少的问题,并可解决学校实习设备短缺问题,达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的发表目标,实现产学研共赢的目的。

1.2.2工学交替模式当前工学交替应用模式,主要包括工读轮换制与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等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是将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细分为两部分,部分在学校上课、而剩余的部分则被安排到企业接受培训或就业,不同的学期进行轮换。而后者主要是所有的学生全部被安排在企业全日工作,而利用上班以外的时间接受知识培训,通过沟通交流讨论的方式达到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老师实践环节中,达到技能提升的目的。

1.2.3校企互动式模式校企互动模式,主要是指合作企业提供实习所需的基地、设备、原材料等资源,并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同时还安排专业的员工或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达到互动的目的。合作企业将优秀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员工安排到学校讲课,推动校企开展互聘活动,以持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在校企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持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还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可用之才,并解决学校实训材料经费紧缺问题,达到创收育人的目的。

1.3订单式合作模式

订单式合作模式,意味着学生在入学时就拥有工作岗位,毕业的时候就意味着就业,从而达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的发展目标。学生,有着双重身份,兼顾着学校所选拔的学生以及企业所录用的员工双重身份。订单式合作模式所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由学校以及合作的企业共同完成,培训以及考核工作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所设置的学科更贴近于合作企业所需的专业岗位,这意味着企业将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培训角色。订单式合作模式,通常是按照企业需求所开展的技能培训,当接受培训并通过企业考核后,便可上岗就业。订单式合作模式,针对性刚强,并体现出技能培训的灵活性,所培养的学生有着更强的适应性、更高的就业率。而订单式合作模式劣势在于,学校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制定较为被动,需要严格依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学生规模以及教学计划进度,丧失了教学主动权,通常被应用于中专层次的校企合作中。

2校企合作在软件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

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在当前软件工程教学工作中有如下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2.1迎合教育大背景的基本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的在于培养更多具备较强创新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类技术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工程教育强国计划发展。同时,根据《华盛顿协议》的要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严格依据软件工程人才的国际标准进行,以确保软件工程人才实现国际接轨发展目标。此外,国家提出,普通本科院校将走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道路,重点在于推进产教融合,制定中国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道路。上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制定,都提出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必须融入校企合作发展策略。

2.2匹配软件工程学科发展特性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及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软件工程学科也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在教育战略体系中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同时,软件工程作为工程类学科,综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软件工程所提供的软件开发服务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不需要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还需要数学、经济学等与软件工程有交叉的学科知识,属于综合性的学科。软件工程被应用于当前经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软件工程所需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范围以及应用的范畴,均是其他工程类学科所难以相比的。因而,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环节中,单纯地依靠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是难以完成的,校企合作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突出了软件工程教学中应用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2.3适应经济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求

在当前经济市场发展中,软件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业也是国家实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对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提出了较大的需求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软件工程人才需求量每年仍维持在40万人的高位水平上。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量的软件工程人才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同时软件企业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软件工程人才,造成当前软件行业存在就业难、招人难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当前的人才培养问题,达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软件企业人才需求无缝连接,校企合作成为当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2.4满足地方高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发展需求

当前国内大多数地方院校所处的位置并非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再加上所处的区域高校不多,软件企业较少,严重缺乏关于软件人才培养的校际交流、校企交流活动。再加上地方高校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信息未准确获取,难以及时有效地跟进软件工程产业的最新技术需求,最新应用领域发展需求,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各种信息相对比赛,高校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师资团队力量不强、办学软硬件条件较差,难以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同时,地方高校绝大部分均是师范院校转型而来,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对软件工程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的了解不够深入。作为地方高校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应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渠道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3当前软件工程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

校企合作,在当前院校教学开展中得以深入发展。然而,当前软件工程应用校企合作方法仍然存在如下方面发展瓶颈:

3.1管理体系及政策法规不完善

校企合作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双方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假如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保障制度,就会造成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同利益方缺少系统高效的管理,难以确保校企合作平稳开展,取得预期的合作效果。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利益的独立管理机构间的合作,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机构、教育管理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等,这要求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与管理规章制度,以推动校企合作更为平稳开展。

3.2信息沟通不畅快、缺少应用平台

当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缺失必要的合作信息沟通渠道,这造成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环节中难以深入地了解社会地方、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人才的真正需求,同样不清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哪些软件工程人才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技能与素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缺少信息沟通交流渠道,造成学校未深入与地方企事业高效合作,也尚未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当前高校软件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突出问题,理论课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多,而实践类教学课程所占的教学时间比例仍然较低。此外,软件工程当前的学科课程设置仍然滞后于软件工程产业的发展需求,高校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难以培养学生的与时俱进创新意识。

3.3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

在当前大多数高校设置软件工程学科时,均会考虑推进校企合作教学策略,然而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形式化问题,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当前高校与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在推进校企合作时尚未建立起共建共赢、互赢互惠的合作模式,造成校企合作各利益方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应有的合作动力与合作积极性。对于高校而言,软件工程老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教研活动并未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或者企事业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更多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主要出发点,造成科研成果脱离于经济市场实际需求。同时,当前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更多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不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考核,必然会造成高校老师面向市场经济的科研动力不足。对于企事业而言,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中,尽管企事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定的需求,然而企事业单位更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对新技术、新产品引入的重要性,科技需求的动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部分企事业出于生产秩序及生产进度的考虑,不太愿意接受过多的大学实习生,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3.4利益分配存在不均现象

当前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中不同的参与方来自于不同的利益方,包括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单位等等,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目标值会有所差异,这对软件工程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高校科研成果转让的价格问题、校企合作中研发实体共建的投资比例分配问题,以及校企合作中经济利益分配问题、校企合作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归属权问题以及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等,这类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共享机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制约了软件工程校企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前进。

4软件工程应用校企合作教学方法未来发展策略

4.1打造四层递进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应用校企合作,应紧密依据开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突出工程化教育、突显应用型专业”的办学理念,设计科学合理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校企合作服务。

4.1.1课程设计科学的课程设计是保证软件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保障。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在设计软件工程课程时,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实践项目,包括Web开发基础、Java程序设计、以及.net程序设计等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实践性课程周期通常设置为1至4周,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真实模拟软件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安排的相关岗位,通过仿真的方式开发软件项目,完成岗位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更熟悉软件开发项目流程与标准,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开发习惯。

4.1.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为结合软件工程知识点而开展的单项软件实验项目,包括设计性实验、验证类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比如数据库创建与修改、类与对象创建与修改等等操作。通常,学生可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开展课程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1到2门的软件工程开发工具语言,深入地了解软件工程内所应用的基本算法与字段知识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

4.1.3综合实践结合软件工程学生的知识与实际技能水平所开展综合性软件工程实践性项目,主要包括实习与毕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以及社会应用实践等等。通常,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综合实践周期为六个月。在综合实践环节通常采取双导师制,也就是学校与企业均安排指导老师,学校老师承担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以及项目文档规范等方面的指导与审核工作,而企业导师则承担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实践机会、软件工程项目以及软件技术层面的指导工作。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实习工作并完成学校所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在学校老师以及企业软件技术导师的辅导下,在软件工程需求分析、分析设计、软件开发、测试以及实施等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从而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

4.1.4企业实训企业实训,是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时,应该结合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软件工程课程实际情况开设企业实训中心,并努力引进企业实际的软件工程项目。比如,合肥作为新兴的软件开发城市,产生了诸多新兴的软件企业,软件开发的项目大范围存在。安徽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软件工程人才,与合肥区域内的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在学校内引进软件项目,主要包括安卓开发、IOS应用开发以及其他应用系统开发项目。结合学校软件工程办学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实训的周期设为8周,并引入合作企业的软件工程开发专家。软件工程学生在知名软件企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训,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软件工程系统设计与分析水平、软件开发实践专业技能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同时,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软件专业技能满足当前软件产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解决过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

4.2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

在教育质量提升环节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是重要的组成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是推动软件工程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力量,主要包括老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两方面的内容:

4.2.1老师评价在校企合作开展中,老师除了需担负起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担负起教学质量评价的任务。由于同行老师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性质有深入的了解,对软件工程课程重难点部分有清晰地认识,清楚地了解老师在软件工程教学中所能够取得的预期质量,从而为教学活动提出有效的教学评价。因而,在校企合作中每学期应安排老师互相听课,开展评课活动,老师每学期所听的课程数不应该少于4节并应做深入地教学评价。在听评课环节中,老师可以向同行们指出教学中所存在的待改善点,从而持续提升校企合作中软件工程教学整体水平。

4.2.2学生评价校企合作中软件工程的实际教学质量,学生应有着最大的发言权,学生评价结果是软件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依据。因而在校企合作软件工程教学质量评价中,应积极发挥学生评课的重要作用,督促老师深入开展教学创新与优化改善,持续提升软件工程教学质量。比如,在每学期的期中及期末时间段,应安排学生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由学生提出教学课程待改善之处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任课老师的各方面素质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估。待学生进行教学评估后,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指出软件工程校企合作活动中未来所应该改善的工作方向,以推动校企合作活动的更高效开展。在学生教学评价工作领域,老师应该注重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工作,切实提升其评价效果。

5结语

现代化教育事业提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于满足社会发展及企业生产对人才技能发展的需求,这也突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软件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出了较大的要求,校企合作在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各方面实践技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软件工程教学工作未来应该从构建合理的工程实践教学以及以及可行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在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的积极性与热情,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水平,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婵娟,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4):9-12.

[2]张晓晶,张淑丽,刘胜辉.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56-58.

[3]徐洪智,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128-130+160.

[4]覃遵跃,王晓波,郭鑫,陈园琼.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8):27-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