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第1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成因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中学生攀比心理不断增强,对社会与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而对社会、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濒临泯灭的边缘。现在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更是祖国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表现

1.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普遍缺乏“饮水思源、羊羔跪乳”的思想意识,大多数中学生说话做事都不同程度地影射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陷入攀比吃穿、讲究名牌、追求享受的消费怪圈,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不断被中学生遗弃在内心的荒漠,甚至在自己个别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时,还在埋怨父母给予的太少,攀比心理日趋严重。

2.缺乏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别人对自己哪怕是正面的任何批评、指正。面对教师对自己的忠言、诤言,不但不能迷途知返,而且把教师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试图通过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谩骂教师,给教师搞“恶作剧”,在错误的道路上寻找像吸食鸦片一样所得到的那种暂时性的自我麻醉。

3.缺乏对国家的感恩之情。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生人生观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如拜金论的不断冲击,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消失殆尽,甚至有严重的“崇洋”思想,以至于是非观念单薄,爱国之情淡化。

我们所列举的事例绝非个例,而且呈现一种不断恶化的发展态势。

(二)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成因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其中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

今天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对孩子是百依百顺、大包大揽,过度地娇惯和宠爱,久而久之,这些中学生在家雄踞“皇帝”“公主”之宝座,家长、长辈成为身边的“侍从”,呼来换去,威风八面,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程度、道德修养的影响,缺乏对孩子开展必要的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遗留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以文化为主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缺乏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部分学校的德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学校实施中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感恩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它依赖于我们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合力。育人德为首,感恩当为先。在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入手,把一味枯燥的说教改为行之有效的行为教育法。

(一)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作为中学生来说,首先我们的“身体发肤”皆来自于父母,是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父母把我们养育长大。“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倡导感恩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儿女,我们中学生首先应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感谢父母的辛勤操劳,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一切给予。感恩其实很简单,平时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以来感谢父母。例如:父母辛勤操劳后为他们端上一杯热茶,陪在父母身边时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腰,为父母做做饭、洗洗衣服;父亲节、母亲节以及父母生日的特殊日子里,特意为父母献上的一张贺卡;不在父母身边时对父母的一声问候,都不失为感恩父母的极好方式。

学校可以召开“感恩亲子”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生上台讲述父母的艰辛,家长上台讲述孩子的不易,亲子共鸣,感情交融。学校还可以开展“我最感动的父爱和母爱”评选活动,充分理解这份平凡中的伟大,进一步使感恩父母之情得到强化。

(二)感恩师生——感谢恩师、感谢同学

感恩教师是立德之本。实施感谢恩师,可以开展一系列感恩的活动来体现和加强:教师生病时为老师献上的一束鲜花,教师节为老师献上的一张贺卡,以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另外,班级应该培养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倡导“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情,困难时伸向自己的温暖之手,无助时同学的热情相助,低落时同学的热心鼓励,把这种感激化作行动,让爱心传递,让“活雷锋”永存。学校也可以召开“感谢恩师”、“我们这个班集体的大家庭真温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升师生的情感,深化师生的感激之情。

(三)感恩社会——感谢关爱、立志报国

感恩社会和祖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促进中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环节。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真情永驻”为题目的征文比赛、“学雷锋”、“少先队志愿者”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励志图强、报效祖国。同时积极教育学生时刻有一颗真挚的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牺牲你的享受,享受你的牺牲”的奉献精神,让爱心代代传,“雷锋”处处见。

(四)感恩自然——感谢自然、环保卫士

感激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感恩教育的归宿。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合理开发、积极利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爱护地球、节约能源、循环利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让人类文明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第2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33-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古有“乌鸦反哺,羊跪哺乳”等谚语,还有“投桃报李”的典故,这些都是感恩教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感恩教育应该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技工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专门学校,也应该加强感恩教育,重视技工学生们感恩教育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为合格的人才。

一、当前技工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深入,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受到了腐朽思想的侵蚀,当前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出生于90以后,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学生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这也是对传统的感恩意识的冲击,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一)忽视对父母的感恩

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跪羊哺乳”正是这一美德的很好的体现,受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知道体谅父母,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感恩父母,没有很好的做到回报父母。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认为父母的关系是理所应当的,有的还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这些都是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二)忽视对学校老师的感恩

我们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与我们联系密切的除了父母,莫过于老师了。在学校,教师向我们传授知识,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值得我们的感恩与尊重。技工学校的学生往往成绩不是很好,才导致他们选择了技工学校,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感恩不仅没有体现出来,有的甚至还怨恨,把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老师的影响,这是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三)忽视对社会的感恩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因此,作为学生,不仅要对父母感恩,对教师感恩,还要对社会感恩,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真正的融入社会中,才能真正的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却变现出了冷漠与自私,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二、感恩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感恩就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然地认可,并给予回报的一种情感行为。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塑造学生身心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感恩之心都不具备的话,那么学生的其他发展也就毫无意义与价值,因此,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感恩教育还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感恩教育实施的好,那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会很好的进行,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实施

加强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不仅是简单的培养其对父母的感恩,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培养,下面就如何加强学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视感恩教育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首先要加强感恩教育的意识并且认识到其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感恩教育的开展,感恩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二)重视感恩教育的实践

技工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其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将教育融入到实践中,从而取得更好地效果。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慰问敬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等等,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要从小事做起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要求学生做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践。如鼓励学生回家为父母做点小事,或是在生活中学会为他人着想,感恩他人。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感恩教育要从学生的内心激发出学生的感恩情怀,使学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真正养成好的感恩精神。

感恩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技工学校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学校,学生的构成比较复杂,因此,对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实施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培养,不仅可以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芮群毅.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J].文教资料,2011(16).

[2]李继玲.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技校感恩教育[J].文教资料,2011(10).

第3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是极易夭折的;当我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我们也极易误入歧途。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的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感恩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要心怀感念,并应该从内心自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感恩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一种道德自觉。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厚爱中成长,我们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你有没有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现象?希望我们能从活动中找到答案!

同学们,如今的我们是家庭的宝贝,我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平时同学之间的相处,学会与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谅解,需要付出、或者可能要做出某种牺牲。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在班集体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爱同学爱集体。大爱无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感谢爱过我们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时,以同样的爱意和热情去回报周围的人,回报生活和社会。

在学习中,在生活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一定都需要别人帮助。“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为何不能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别人一把呢!生活需要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我们感激帮助我们的人!你在感激别人的时候,把这种力量用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多好啊!我们回报帮助我们的人,我想还可以把这种感恩的心用在别的地方不使我们的光阴虚度,来回报关心我们的人。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我们鄙视他们,不屑与他们为伍。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有“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包含着感恩情结。这些优秀的道德文化,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蒙昧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时代。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我们不必去捕鱼狩猎,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我们不必去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同辈,心存感激。

第4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首先,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养育缺乏感恩之心。笔者在对四个年级100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53.2%的学生在被问到最信任的人是谁时,回答的是自己。只有37%的学生选择了信任父母。可见当代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宠爱、溺爱之下。学生家长尽可能的满足学生提出的所有物质要求,却没有关心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长需要,使养成了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父母对他们的要求稍有不从立即心生逆反。最终,面对父母的养育、关爱,他们不懂感恩、不懂回报,只知索取。

其次,当代大学生对教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教师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又一重要角色。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指引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然而,在大学中,有些学生缺乏对教师的尊重,认为教师仅仅是为学生服务的“打工者”,在余教师交流过程中缺少礼貌,态度冷淡,甚至稍不如意即动手打骂。应试教育下教师与学生关注的都是成绩,学生在入学后,关心的最多的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就业问题的解决。

再次,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感恩之情。当代大学生在平时与社会接触较少,缺少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潜意识对周边环境产生敌对、防备心理,缺乏对周围的人的信任感。进而对周围的人缺乏感恩意识,对自己所获得的帮助,不懂得表示感谢。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这其中就包括感恩教育。如:“投桃报李”、“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影响,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成为了当今社会潮流的一股邪风。传统的社会伦理关系、道德建设建构受到了冲击,社会整体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大学生在这样社会风气中成长,也不自觉的产生了“自我利益为核心”、“功利目的至上”的思想意识,使得传统的感恩意识很难主导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

二、合作养成教育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高校感恩教育应大力倡导“友善、团结、互助、和谐”的合作精神,坚持“感恩教育、合作发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践行的作风,培养具有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在集体精神中培养感恩意识

当代大学生性格自我,集体合作意识淡薄,在集体生活中总是首先考虑自身利益,难以融入集体之中,进而使得学生对周围的人缺乏感恩之情。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团体意识。学校的感恩教育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深入班级,深入宿舍,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感恩讨论、感恩辩论、感恩宣传等活动。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学生规范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规范。并且在情感上培养大学生在团体中感恩情感,使学生之间在交往更加温暖,心与心更加紧密。

(二)在“四位一体”中培养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虽然是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只靠学校感恩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四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合力,在学校内形成感恩风气。学校在课堂中要发挥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有明确的引导和监督。另外,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庭沟通,提高家长们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家长提高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能力。最后,学校要防止社会不良思想对学生的误导。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友爱情感,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只有“四位一体”,通力协作,大学生感恩教育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

(三)在合作互动中进行情感教育

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辅导员只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与学生之间满怀情感的沟通是师生感恩教育合作互动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平等、理解、包容的对话气氛下才能够对感恩教育产生理解和认可。其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因为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才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第5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 思想品德教学 感恩与责任意识 培养

感恩与责任意识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的道德素质,因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感恩,拥有了责任意识,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才会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心态,积极向上地生活。但是由于我国文化多元化地发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许多同学甚至变得越来越麻木,把家长的关爱和养育视为理所当然,对老师的教诲充耳不闻,对同学之间的情谊熟视无睹,对社会的救助冷艳旁观,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因此,对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呢?下面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论述。

一、从教材出发,让学生明白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内涵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奇感。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课本出发,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与责任意识,理解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内涵。那么什么是感恩意识呢?感恩意识就是要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就有的,不是天经地义就给你的。所谓的“恩”,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大自然给的恩赐、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祖国的培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比如父母对自身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互助及付出,这些都是不含任何功利的,这些都是“恩”。那么什么是责任意识呢?责任意识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并且可以自觉地、认真地做好。从大的方面来讲,有每个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作为子女要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的责任意识、作为教室学生要值日的责任意识等。由此可以看出,感恩与责任意识,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从小的方面来说,都需要学生从小就养成。因此,教师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教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与责任意识,为培养感恩与责任意识打下基础。

二、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应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做起,让学生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悟感恩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已经是很好的,他们拥有父母和家人的关爱,拥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许多孩子是不曾拥有这些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环境不是那么好的孩子的生活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珍惜父母付出的一切。并且可以根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你们辛苦了”这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知道父母的辛苦,同时让学生回忆父母都曾为自己做过什么事,并且在放学回家后把课堂上的发言复述给爸爸妈妈。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例如生活中不惹父母生气等。这样不仅可以开动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感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感恩。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感恩的人不只有父母,还有那些无私给你帮助的人,有你的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他们为你不求回报的付出的时候,你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且要学会像他们一样去帮助别人。

三、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心和感恩的心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责任心,那么这个人在社会上将会寸步难行。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克服未来遇到的困难,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担当。只有学生拥有责任心,学会担当,在以后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才会无所畏惧。小学阶段,正是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责任意识。但是学生可能不太清楚什么行为是有责任意识的,什么行为是没有责任意识的,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讲解。例如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作弊被抓之后逃避责任的、和同学打架等,这些行为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都是不被提倡的,给学生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在结合这些事例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告诫学生,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自己犯下的错误要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因为,勇敢地承担责任比胆怯地逃避责任更能体现自己的担当。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应该是有责任的,是人都会犯错,在犯错之后一定要学会自己去担当。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逐渐地树立责任意识,并且逐渐地学会自己去担当。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感恩他人,有责任心地去做事情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感恩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与帮助的同时学会去为他人付出,帮助他人;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不逃避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有责任心地去生活。因此,广大教育者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手法,加大对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宋淼.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J].考试周刊,2016.

第6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1.就家庭而言,当代中学生是继80后第二代富裕起来的一代,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享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关爱,众星捧月式的家庭生活为我们的中学生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同时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形成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这样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自然是一种必然趋向。

2.就学校而言,虽然我国早就大力提倡并推广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学校教育“重学习、轻育人”的现状也不容忽视,对于学校,办学质量的衡量尺度,关键在于学校学生的成绩,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自己来说,分数高于一切。并且,国家也从未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这也是造成学校,社会德育意识淡薄的原因。

3.对社会而言,感恩教育同样存在缺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大多数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往往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基本教育。

二、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探索实践

当前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对此,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去责怪是谁的责任了,必须想办法进行补救,使携带着我们希望的这一代也能够成为充满爱心、传递爱心的一代人。对此,我经过摸索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1.主观预谋。也就是说,家庭和学校,都要从主观意识上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主动创造合适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

家庭方面:父母要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如节假日,家长可带上自己的孩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照顾孝顺自己的父母,回报自己的父母,潜移默化中教导孩子要孝敬父母,爱别人;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其在劳动中体会到父母是怎样挣钱供自己上学的,他们便会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

学校方面:要提高德育的力度,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从小处抓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等,对同学形成正确的心理暗示。

2.见缝插针。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培养一颗感恩之心。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

3.投其所好。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虽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往往心智还不成熟,比较任性,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这时候如果一味地要求他们服从于老师或家长的“感恩教育”,他们一般会产生反感的情绪,产生反作用。我们要学会融入到他们的世界,迎合他们的喜好,因势利导加强对中学生的“感恩之心”的熏陶。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校外活动、文化艺术节、才艺展示等),贯之于感恩教育的因素,让孩子在娱乐的过程中快乐的接受感恩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认同感。

4.大力表彰。社会、学校、家庭对于懂得感恩的孩子要给予大力的表扬,从而掀起人人懂恩、知恩、感恩的潮流。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种体验,从小到大,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可能淡忘,但是,对于长辈、领导的赞扬我们却会铭记在心,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做那件给我们带来表扬的事情。中学生同样也有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所以可以运用中学生的这种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心理,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第7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感恩教育;“双差生”;重要性

感恩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他人所给予的恩惠或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与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联系。而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最起码的觉悟要求。

感恩教育其实无处不在。在家庭中,父母要感恩孩子,孩子要感恩父母,妻子要感恩丈夫,丈夫要感恩妻子;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老师要感恩学生,学生要感恩老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感恩教育也必不可少。

所以感恩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感恩教育却越来越被“冷落”。首先,是家庭教育,父母太过注重儿女的成才教育,而忽视其成人教育。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对儿女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只要儿女过得好,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使本来应为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互动,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付出。长辈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习惯。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得父母自身漠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这势必影响到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部分中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上的偏差,认为父母都是欠他们的,为他们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感激、尊重成了没必要的东西。其次,是学校教育,一些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再次,是社会教育,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邪气蔓延,污染了中学生纯洁的心灵,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给中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特别是对“双差生”来说尤为重要。

所谓的“双差生”是指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两方面都差的在校学生。他们处在不同的家庭结构中,有的是家庭的中心,被家人过度宠爱;有的是父母不在身边,管理不到位,甚至无暇顾及,长期以物质来满足他们;有的是单亲或离异家庭,对周围的事物相对敏感。使得他们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人生观,行为上,缺乏理智,往往凭一时的感情去行事,很少考虑到行为的后果,为了所谓的“兄弟义气”,大打出手;学习上,缺乏正确、坚定的目标和学习积极性,求知欲望低,厌学思想严重,更有甚者以不学为荣,以学习为耻;纪律上,缺乏自觉性,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教育抵触性强,认为错皆不在己;生活上,缺乏自我约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追求娱乐消遣,易结交一些有类似行为的同龄人,拉帮结派,无事生非,欺负他人。

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出现诸多不良现象。在家中,有些对自己的父母不太礼貌,经常因为一些琐事与父母争吵,甚至顶撞父母;有些跟父母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忽视父母的付出;有些甚至嫌弃父母唆、贫困;更有甚者无故发脾气,对父母大呼小叫,丝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时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迟到、早退、睡觉、旷课,甚至抽烟、喝酒、打架,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在社会中,不懂礼让,经常出入网吧、娱乐场所,甚至以破坏公物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他们这些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感恩教育,他们不懂得感恩。所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一本书曾这样写道: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家人、老师、朋友、成长,社会、生活、学习,那么他们才会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用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感恩的心去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社会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成为每个人的美德。而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双差生”学会感恩,关键要让他们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古人云:“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四溢,香泽万里。对“双差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唤醒他们内心的真善美,让他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人和事,能让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发现,去探索,去品味生命中的至真至纯。

参考文献:

1.彭成.感动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

3.吕莉莉.感恩的心――浅谈感恩教育的重要性[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6).

第8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渗透 感恩教育

如今的中学生,都在幸福地享受着老师、父母、社会的恩泽,享受着大自然带给的各种赐予,本该有颗感恩之心。然而很多中学生在多元文化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缺乏“感恩”情怀:只求受惠,不知回报;只求索取,不知奉献;只求被爱,不知责任。惟我独尊,自私任性,顶撞老师,牢骚满腹,感恩意识淡薄,感恩素质令人担忧。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成了学校刻不容缓的一项德育任务。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所以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的懂恩、知恩、报恩的人文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感激一切为自己提供帮助的人;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回报社会的情操,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情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从而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的每个科目都可渗透感恩教育,而思想政治课因其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它是渗透感恩教育的最主要科目之一。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它以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可见,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一、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因素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懂恩

虽然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但如果政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讲述书中的原理、观点,或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样难以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学生的思想觉悟难以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因素,不断拓展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涵,用丰富的感恩理论触及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感恩意识。那么,政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因素,把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无论是明显或是隐含感恩因素的地方,教师在教学时都应适当展开,结合所学的知识,联系实例把感恩道理讲深讲透,以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从而促使他们的感恩理念的形成。我平时在教学时,很注重通过实例拓展课文内容来把感恩道理讲深讲透。

例1:在讲述高一“三大产业”中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作用以及我国三大产业的成就时,我让学生思考:①没有自然界为我们提供各种物质,三大产业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吗?②没有各族人民的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的辛勤劳动,我国的三大产业能有这样有的成就吗?③从中你受到什么思想教育?这样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各族人民为我们创造了各种财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帮助的自然界、社会、人民呢?然后我再用具体的例子说明:我国人民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顽强拼搏、不怕艰难险阻地建设我们的国家。经过这样的诱导,他们就会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民心存感激,这就为他们形成要保护自然,多做贡献回报社会、人民的意识奠定了基础。

例2:在讲授哲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我让学生谈谈:①学习了本节课内容后,你对父母的思想感情有什么新的变化?②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哲学依据。这样,他们把所学的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通过自己思考,最后总结出“要感谢父母,要努力回报自己的父母”、“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它为人民群众造福”的结论。就这样,“感恩”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心灵,震撼着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感恩情感和素养就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3:在讲授“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让每个学生:①写出把你认为帮助别人最值得你骄傲的三件事,②写出别人帮助你,令你最感动的三件事,③别人(包括你的父母)冒犯甚至是伤害你的时候,你能原谅他们吗?帮助你的时候,你是否都能说声“谢谢”?然后我因势利导:人,要有颗包容的心,要做个胸怀广阔的人,要学会宽容和悦纳他人、欣赏他人;对别人,不要斤斤计较,要“不念旧恶”、“犯而不较”,要更多地记住人与人之间至真至诚的醇美,对别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不能以怨报德……这样,使他们在对自己的行为的反思中净化自己的心灵,经过教师的诱导提升他们对人的情感。这样,学生达到了一致的共识,纷纷表示要用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回报为自己提供帮助的所有的人。

二、结合时政热点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

如今的中学生,政治敏感度强,关心时政,容易崇拜偶像。如果教师能搜集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时政热点材料,结合所学的政治课知识,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与行为的引导,能够起到直接的教化功能。如我在课堂上利用“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和“邵帅救母”这两个热点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我们要知恩报恩的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湖北省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宣布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的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5名授资助者,没有给资助的老人打过电话,更谈不上去看望,从来不说过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知恩不感让资助者感到寒心。2010年“感动中国”的人物――邵帅,为救妈妈,休学照顾有病的妈妈,放弃曾拿过国际大奖的绘画和书法爱好,放弃上徐州最好中学的机会。面对这些,邵帅的解释很简单:我爱妈妈,她给我的命呀。没有妈哪有我啊。哪个孩子碰到这事会不救妈啊?同学们听了这两个故事,都很感动,有的同学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纷纷遣责5名不知感恩的大学生,对邵帅感叹道:他小小年纪做出了感动中国90后一代孝道的楷模!纷纷表示:要以邵帅为榜样,做一个知恩报恩的人!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识恩

如今的中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不易接受现成的答案和结论。为此,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改变过去“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当代的中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错误观点进行讨论甚至辩论,经过这样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使正确的观点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开花。

针对目前学生中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人会真诚地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一种作秀,是有求于人的前奏,或是在履行义务。故何以要感激他们呢?何必要回报他们呢!所以在学习“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观”时,我先让学生围绕“人性是自私的吗”展开讨论,然后分成两大组,每组派出10人为代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辩论,这样,在他们自己极力阐明自己的观点、搜尽枯肠找例子去修正别人的观点的过程中,他们终于相信:人并不都是自私的,从而认识到:从古到今为国家、集体利益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人比比皆是,家长、老师、还有社会中许多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为使我们健康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激他们呢?不尽自己的努力回报他们呢?

四、通过课外实践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报恩

思想政治课是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密切联系高中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注重教育生活化,所以在政治课的知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中问题入手,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中体悟、认同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为此,在学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内容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感恩伴我行”的课外实践活动,我要求学生:①至少要参加一项课外实践活动,如“我给父母放一天假”、“我为同学做一件事”;②写出感恩课外实践活动的报告。

后来发现许多同学选择了“我给父母放一天假”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节假日里当一天家,买菜、做饭、洗衣、拖地板,做其他家务,这样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平时为自己付出的艰辛,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有个同学在实践报告中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写道:“给父母放一天假,自己虽然累了点,但我感到快乐无比。通过这次活动,体会到父母了的艰辛,体悟到了父母无私的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恩父母呢?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伴随我们的一生吧。”

第9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 职业高中学生 自信心 亲情 感恩教育 成长

当下,职业高中的德育工作在“就业、升学”面前俨然成了一种陪衬和摆设,出现了“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和边缘化”的现象,“实效性低”已成为职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瓶颈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很多,但职业高中学生自信心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学生走向社会没有自信,没有完整的人格,将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残酷的竞争环境。因此,重塑学生自信,促进人格成长的德育教育,应该与“就业、升学”并驾齐驱,两条腿走路。这是当下职业高中教育的两大中心。

一、职业高中学生自信心缺失的成因分析

1.传统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客观上,职高生就是普高落榜生、人们眼里的“差生”,一差百差,什么都差。这样的观念几乎弥散在整个社会中,甚至包括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他们进入职高,只是一种非常无奈的选择。传统观念及唯“分数”的评价,让职高学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进而导致他们自信心丧失。

2.外部环境对学生心理的进一步影响。

学生自信心缺失与现实道德环境分不开。职高学生本身存有自卑心理,再加上他们具有比普高生更多的假期,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家长的失望导致一定程度的放任,部分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出现“道德自制力失常”的现象:他们精神空虚,缺乏动力,得过且过,好吃懒做,崇尚虚荣。个别人甚至到了违法乱纪的地步。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失职。

二、职业高中学生自信心重建的路径选择

1.掌握学生自信心重建的心理脉搏。

心理学认为,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与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关联,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果社会外部可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观念长久触动学生的自我认识,促使学生主动从事某项行为,就可以使学生最终获得价值体认,从而产生内心愉悦和持久自信,并由此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个可以产生自信的、强有力的价值观念到底是什么呢?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因此,掌握学生自信心重建的心理脉搏,发现“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强大的感情――亲情”,触动学生的情感,远比“规则教育”、“理想教育”和“社会化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可和接受。

2.找回学生自信心重建的本真自我。

唤醒职业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找回一个本真的自我,重建自信心,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恰当地、思辨地认识自己,将有效地协调和控制学生自己的行为,这是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前提。过高的、过低的自我认识都是不合适的。特别是过低的自我认识,将导致对自我的否定、责备和拒绝,会消磨自己的意志,并对人际关系持冷漠态度。职业高中的学生正是由于自己看不起自己,才都存在对自我评价过低的问题,难免造成自尊和自信缺失。

3.选择学生自信心重建的实践策略。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人性的人性教育”。人都有感情,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凭他们自己发现不了藏在具体事物底下的感情,因为许多时候,他们已习惯了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或不怀好意的,或与他无关的。生活就像剧本,点点滴滴都汇成文字记在那里,积满了灰尘。可是,当我们用鲜活的画面和台词,结合了语气和语调,融入了表情和动作,加入了音乐音效,把生活点滴放大、升华成感人的电影,就能触动人的心灵,而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当好这个导演,触动学生内心深处,以打开有效德育的窗户。

三、职业高中学生自信心增强的低位实践

1.自制感恩阅读文本,秉承传统道德观。

在感恩教育实践中,首先以传统经典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把《论语》、《孟子》中相关的孝悌文化、处世的名言警句编成一个小册子,让学生日读一句,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忠孝廉耻”等中华文化的传统道德观。

2.家校互动,实践中塑造人格。

在感恩教育实践中,组织各类家校互动,用我们的教育经验帮助学生和家长发现触动心灵的普通事例,进而设计一些活动有目的地让学生及家长体会亲情,让学生感受友情。进而引导激发学生感恩、付出,主动积极地学习,刻苦努力地掌握专业技能。

例如,有一位女生不上进,总违纪;我问她,态度很无所谓。谈了许多次,效果都不好。后来,我让她的父亲来到学校,让这位女生看她父亲的手十五分钟。她看着父亲粗糙、干裂的大手,看着看着哭了。反复对爸爸说:“爸我错了,我会学好的。”从此,她认真学习,还主动要求担任班委。后来,她受到了学校的表彰和奖励。其实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提醒了这位女生一个细节,却由此拯救了一个灵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德育就像涓涓细雨,普洒大地。在这关键的春季,我们洒下了希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轻轻地,做了,就像什么都没有做,那些种子也就慢慢地成长了,就像本来就该这样长大一样。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