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数字启蒙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启蒙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启蒙教学

第1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启蒙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应用方式

中国分类号:G623.31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启蒙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教学效果十分有用,启蒙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各类因素的支持,包括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管理等内容,科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手段能够提升启蒙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应用成效,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 启蒙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1.1 简单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他们缺乏相关的学习经验,他们参与的英语学习活动都是一种简单的活动,通过教师的示范就能够掌握。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应用启蒙教学法时,就需要遵循简单化原则,使用学生熟悉的活动,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这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1.2 生活性原则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小学英语初始教学阶段,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提升英语教学的生活性,将英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提升启蒙教学法的应用成效。

1.3 趣味性原则

要提升启蒙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成效,还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他们喜欢趣味性的活动与游戏,这些活动与游戏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形式。基于这一因素,应用趣味性活动是可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在采用该种教学方法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猜测性、滑稽性以及与童话故事相关的游戏与活动。

1.4 针对性原则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尊和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年龄特点与教学内容,对于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活动的设计需要具有层次性,既能够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2 启蒙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2.1 创造条件,开展家庭辅助教育活动

启蒙教学法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帮助,教师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明确启蒙教学的重要予以,提升英语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对于英语基础水平差,不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家长,教师可以给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让家长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与学生一起努力,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出学习英语知识的热情。

此外,可以指导家长下载一些英语歌曲、报刊杂志与电子书籍,让教师指导孩子进行阅读,在家中创设出理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知识的熏陶。

2.2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批评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受到批评后,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与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是不会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为了充分的发挥出启蒙教学法的效用,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来不断的战胜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表达自我,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也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主动观察学生内心的变化情况,把握好时机让学生回答问题,这不仅能够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

2.3 营造出相应的情景,打造出高效课堂

2.3.1 利用图片与实物来营造情景

在小学英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实物,还可以鼓励学生带一些实物在课堂中,如“bag”、“apple”、“door”、“desk”等等。再如,在学习关于“pen”的单词时,可以拿起学生手中的铅笔进行演示,这不仅可以快速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单词的含义,还能够助于学生的记忆。实物教学法可以充分的将词形、词义与词音进行密切的结合,不仅易于学生的记忆,也可以让英语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对于一些难以使用实物来表达的词汇,就能够使用图片来开展启蒙教学,图片需要鲜艳,学生在欣赏画时会迅速产生学习单词的欲望,这也能够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举例来说,在关于“duck”、“cow”与“pig”的教学时,就能够利用声音,动作和图片,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动觉、视觉与听觉,让学生不同的感官都能够参与到记忆过程中,这对于学生的记忆是十分有效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单词知识。

2.3.2 利用游戏来营造氛围

游戏是小学阶段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为此,在启蒙教学法中,将游戏活动应用在其中可以有效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与数字相关的知识时,可以组织关于“You are out”的游戏活动,可以将学生以10人一组来进行编号,当教师喊到数字时,学生左邻右舍都必须要举起号牌,如果错误那么就需要出局。这样,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相关的数字,避免出现记忆混淆的情况。

3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优化启蒙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就需要综合应用到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多管齐下,在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方面提升教学效果,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到,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启蒙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出层次化的启蒙教学方法,积极主动的进行总结与探索,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玲.学生动口动手教学得心应手――《剑桥小学英语》入门阶段教学案例[J].小学教学设计.2005(Z3)

[2]刘娴敏.大胆地说,开心地学,创造地演――浅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8(28)

第2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研究;数感;小学数学;培养学生

低年级教师在教学时候往往会碰到一些啼笑皆非的学生填空题,比如说“2条雪糕”,“爸爸身高有50厘米”,“ 我每天吃10碗饭”等等,这么荒诞的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乏一个良好的数感。数感到底是什么呢?数感指的是对数的大小顺序、意义和计数得的能力、用来表达数的方式、模式、运算及结果的感知、理解等,数感可以帮助人在生活过程中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对于我们来说,数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数感概念广泛,我们从事的数学活动和平时的生活每天都要接触它;感到陌生,是因为在我们教学的要求标准里,已经把它作为学习的一个内容明确地提出来。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生的数感的意识和行为?笔者认为由下面三个方面着手,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循序渐进,启蒙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应用数字的能力,用数字表示数据、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对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准确的把握数字。但是,数感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它不是一种固定的、理性的知识,是通过培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发现的感性知识。因而,循序渐进的启蒙数感,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渐渐地学会用数来解决问题,概括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生活是一切数字的起源。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在7岁,他们对生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体验。而这些刚刚走出幼儿园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数的未知数,所以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对世界、对周围的所有一切充满了预知的欲望。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身边可以信手拈来的材料,让他们从自己生活的实际出发,用以建立良好的数感。比如:对他们开展数数比赛,看谁数的数字多;或者造句比赛,开启他们想象的大门。联系生活的细节,比如老师可以提问“家里有几台电视机?”“同学今年几岁了?”“爸爸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平时坐哪一路公交车?”等等。学生在你争我抢的回答氛围中,很自然的,就对数字有了朦胧的感性认知,在这样的情境下联系平常的生活,体会数的意义,循序渐进的就对数感有了基础的认知。 二、实践比较,培养数感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操场走走跑跑,真是地让他们感受1厘米、1米和1公里的距离;学面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量量橡皮的大小,量量课桌的面积,让学生感受下1平方米的大小;在讲到重量单位时,可以把生活中一些随身的物品带到教室,让学生感受。比如一瓶汽水、一块巧克力、一只汉堡包、一只书包等等;当学了长度单位后,就可以让学生量量钢笔有多长,板凳有多长、多高,我们的讲台有多长多宽等等。这样的活动学生没有陌生感,获得数感也非常直接,可以让他们对数字充满了兴趣。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现实生活中很多素材学生在课堂上看不见,有的或者从来没有见过,只有在电脑或者是电视中看到,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过,所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比如说在区别克、千克、吨的区别时,就可以用鸡蛋、自己的体重和大象的重量来区别。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比较,在润物细无声中就帮助学生培养了数感。

而在学生对数有了一个初步的、基础的体会之后,还需要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不断地训练学生对数的大小多少,以及看一个数,在相对情景下大或者小的比较,都能让学生数感得到不断地提升。

三、科学选题,巩固数感

这个世界的任何事、任何现象都可以用数字来解释。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教学脱离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科学选题,以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带领学生走进数的世界,走向社会。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数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少不了的工具,把学生数感培养好。从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的事情中举例子,让学生把课堂内、外联系起来,把学习和生活相联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比如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带全班同学在校园里走走,或者到邻近的公园郊游。公园里的游乐场摩天轮,每个座位租金是10元;10人玩则是每人8块,20人玩是没人5块,全班有4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游玩的方案,计算出个人、10人、20人、40人游玩各需要花费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比较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用不同算法得到不同的结果。

又如在教到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章节时,可以用一个最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数感。就是准备一些日常的小食品或者玻璃球之类的小玩具,再准备几个盘子,让大家分组后实际操作。有一次,笔者准备了一些学生们喜欢的玻璃球,学生拿到后非常投入地研究和讨论。使得原先一个相对来说很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巩固了数感,学生们也非常容易接受。

总之,帮助小学生培养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和持之以恒的努力,通过有意识的长期耐心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地形成。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启发、培养和巩固数感的工作,带领他们进入数字这个神奇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寿英.培养学生数感的实践与思考[J]

[2]蒋琳.走近“数感”[J]

第3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读题能力;培养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解题时,会出现错误的部分原因是审题不清,而并非没有掌握相应的解题能力。这一现象不仅是在我作为一线教师的过程中遇到过,在其他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因此,我们作为学生的数学启蒙老师,不仅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认真听课的习惯,而且还应当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并传授相应的解题技巧给学生,这也是启蒙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时期。

固然,评估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却不能因此忽视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此外,也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前,做到了解提议。特别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在启蒙阶段,就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读题习惯的话,将使他们的一生受益。通常来说,小学生都好动、思维比较活跃、耐性少,部分学生甚至在还未审清题意之前就急于下结论。我们不仅是他们的教师,也是他们的长者,应当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小学生的上述不足就急于否定他们,而是应当积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传授些实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提高读题的准确性

应当读清题目中的每个字,对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单位要特别注意。在初为人师时,我不是很提倡学生读计算题,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愚昧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帮助,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经常会将数字、运算符号看错。所以,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读出题目,如“77-2+55”这类题目,我特别要求学生将他们读出“先算出77减2的差再加55,求和是多少。”这样的训练看上去好似对提高学生的算数能力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实践表明,这样的培训确实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数字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解题的正确率。

二、特别关注关键词

一般来说,数学题都是由数字、文字以及词组合构成,这其中必然就有些关键词会对字、词的组合起到连接作用,表明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也应当是学生的读题的关键,学生应当对这类关键词特别予以重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题意。某些时候,为了提高题目的难度,出题者往往会出一些幌子来分散学生的集中力,如“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有5个篮筐,每个篮筐里可以装5斤白菜,一共要多少斤才能装满小明的篮子?题目中的关键点问的小明的篮子要装多少才能装满,这就可以将前面的“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小孩”这个多余的前提条件删除。此外,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圈注出关键词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很有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将关键词、单位、数字等圈注出,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

在这一个教学阶段中,指导学生解读题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个怪现象,虽然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关键词,但是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准确的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此时,就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加强指导,让学生形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对常见的关键词、字不陌生,能准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在今后的过程中,如果他们还遇到相类似的词语,就不会再迷惑,问题就能够圆满的解决了。

三、反复读

第一学段的孩子尚处在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阶段,缺乏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往往不擅长分析题意,不知道根据问题去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所以需要通过反复读题,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而对于图形题,由于孩子们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获取足够信息解决问题的效果就更差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反复读题,教会学生由浅入深地解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和对题意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还未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的头脑大多数尚处在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阶段。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分析题意,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根据题意在题目中找到解题的线索,因此要通过反复的读题,以找出解决问题的脉络。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刚刚迈入校门,好动、且注意力易分散,对题目的题意不能很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寻已知条件,理解题目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是对一些图形题,由于学生观察能力有限、想象空间不足,他们往往很难通过观察图形就获得足够的解题信息,教师在此生更应当带领学生们反复的读题,让学生准确的理解题意,加深对图形的印象。

除此之外,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让学生形成定向思维,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是凭借着经验解决问题,读题也只是读个大概。比如刚学完除法,就让学生去做这样一道题:把12个小朋友分成2队,一队4人,另一队几人?很多学生会写出12、2、6这样的错误答案。这时,如果要求他们再把题目反复读一读,他们就会恍然大悟。而如果学生在读题之后还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意,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主要是培养他们养成反复读题、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上述几点是我基于日常教学经验的一些浅显的归纳,但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对读题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获得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芳.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8):42-42.

第4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因此,我们在开启幼儿数学启蒙时,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体验―符号把握,从而帮助幼儿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

一、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由于幼儿的认知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思维能力较弱,数学对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头脑中一个抽象的逻辑体系,他们必须通过和操作材料相互作用才能进行数学的学习。因此,操作方法应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

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物体之间的一一对应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小白兔吃萝卜的操作材料。由于教师对小白兔与萝卜预设了数量上的限制,幼儿在喂食摆放时,只能先喂一只小白兔吃一个萝卜,再将另一个萝卜放在另一只小白兔的下面,这其实就是一个一一对应的操作过程。随着幼儿在对操作过程的逐步感悟后形成要一一搭配的认识,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对应概念。

在数学启蒙学习中,类似这种操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精心的预设,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为每位幼儿提供一份操作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空间和时间。幼儿动手操作前,教师应先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由于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的知识还是粗浅、零碎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归纳和评价。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归纳、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一次给图形分类记数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各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幼儿通过三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学习按不同特征给图形分类,并用数字正确记录图形的数量。第一次,要求幼儿通过操作比较几何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让幼儿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分类;第三次,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分类卡进行形状、颜色、大小的分类并计数。如此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满足了幼儿不同的探索需要,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比较、摆弄中获得对数学概念“形”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逻辑知识。

二、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中具有关键作用

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生动的语言对于数学启蒙也非常重要,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开发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我们在对幼儿开展数学启蒙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

例如,在小班幼儿学习认识几何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在展示形象的图片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具有三条边、三个角;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又如大班幼儿在认识时钟时,教师可以形象地告诉幼儿长针叫“分针”,是哥哥,短针叫“时针”,是弟弟;哥哥跑一圈弟弟只能跑一格,幼儿很快就能理解分针和时针的关系。教师还要给幼儿表达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机会。在幼儿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用语言说出对某一问题的感受。

又如在感知形的概念时,可让幼儿边操作边说,小鱼由两个三角形组成,蝴蝶由四个圆形组成,小鸟由两个正方形、三个三角形和四个圆形组成;在学习序数时,让幼儿边给动物高矮排队边说出动物的排列顺序,长颈鹿排第一、大象排第二、小熊排第三……集体操作活动后,教师还应该尽量给幼儿个别表达的机会,以了解他们的认知差异。

例如幼儿在进行有规律排序操作后,教师让幼儿说说各自的排序方法。有的幼儿说:“我是按一片银杏树叶、一片枫叶、一片银杏树叶、一片枫叶这样给树叶排队的。”有的幼儿却说:“我是按两片银杏树叶、一片枫叶、两片银杏树叶、一片枫叶这样给树叶排队的。”幼儿在进行二等分操作后,教师让他们介绍如何将正方形进行不同的二等分。有的说:“我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有的说:“我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这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监控,并提高他们对自己动作的自觉意识,从而有助于动作的内化过程,逐步构建逻辑思维的方式。

三、图像体验加深了幼儿对数学认知的理解

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与认识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这些接近于经验的“知识”变成头脑中的数学概念,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图像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过程的桥梁。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对数学表象的认识,而采用只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组成”时,教师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片,然后讲解分合的方法,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组成”的形象。这样的方法是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我们应该结合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的变化,让幼儿在和实物或图片互动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将数学概念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幼儿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换言之,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具体经验越丰富,头脑里的表象越多,他们对数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概括性。幼儿对于数学知识抽象意义的理解,是应该从具体事物和图像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活动条件,通过实物和图片帮助他们增长对数形的认识。

例如,在感知数字7时,可让幼儿摆弄7粒木珠,把它们排成一行;把一行拉长、缩短,或围成一个圈、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其他形状,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都是7个,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凡是数量是7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变换次序,怎样改变空间位置,数量都是7。这个“7”不是简单地让幼儿认识“7”的符号,而是由他们从木珠的各种排列图形的关系中自己发现的,是他们通过比较、分析、概括而得到的。显然,只有在幼儿对更多具体事物和图像的体验基础上才能不断加深幼儿对数形知识的理解。

四、符号的把握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概念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幼儿头脑中往往只是保存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的知识,则需要符号体系的参与。

例如,有一堆糖,其中5粒用蓝纸包,3粒用红纸包,1粒用黄纸包,请幼儿数出蓝纸包的糖有几粒。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颜色,从中寻找出哪些是蓝纸包的糖;再按具有蓝色和不具有蓝色的两类属性将糖分成两堆;再把蓝纸包的糖从左到右排成一排;最后把排列好的蓝纸包的糖与自然数列1、2、3、4、5的符号一一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得出有5个蓝纸包的糖的结果。又如,幼儿积累了大量有关组成加减法的具体经验,但是要形成这些数学概念,就需要教给他们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在学习8的加减法时,有一道5+3=8的加法题,幼儿需要知道5只白猫用数字5表示,3只黑猫用数字3来表示,一共有8只猫用数字8来表示。符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幼儿能以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

然而,幼儿接触抽象的符号又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学还要强调数学与幼儿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利用诸如按一星期的来园天数分配幼儿的值日生工作、幼儿的生日日期、日常的作息时间、商品的价格、幼儿的人数等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与数字符号联系起来,通过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幼儿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数字,结合亲身体验、观察和实践学习数学。

幼儿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幼儿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第5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计算机技术从以前的国外引进,到如今国内计算机的风生水起,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新时代里它开始脱下“高科技”的光环,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走入幼儿学前教育。较之于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制作的图片、录像、文字等色彩斑斓、内容新奇的多媒体课件,更加契合幼儿的心理特性,在教学中效果显著。

1.1国外多媒体幼儿教育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网络时代已经逐渐充斥整个教育过程,国外计算机运用起源早,理论与技术比国内成熟,在多媒体幼儿教育方面自然比国内运用得更为广泛。比如说美国国家技术大学,在1998年的夏天就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的方式开设了许多针对幼儿学习的启蒙课程。威士康辛大学也在1998年兴建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阅览室,并将它作为商业、文学、教育的载体,开设了17门课程启蒙班,帮助幼儿提早在自己的脑海当中构建出一个知识结构模型,开发智力。以亚特兰大和乔治亚洲为主导的美国南部的地区教育董事会,经过讨论以后,一致认为可以利用因特网来向南部地区转达50所大学的全部课程。与此同时,美国已经将这种注意力放到中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面。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提出有关于教育技术行动的计划。2000年以后,美国的每个教师以及图书馆都已经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教育改革,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受到教育。另外一个方面,加拿大、英国等其他西方国家采用多媒体幼儿教育,开发应用益智娱乐性软件,比如让幼儿在电脑上走迷宫,认识形状、数字等,幼儿自主学习得到充分体现,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开发了他们自我探索的兴趣。

1.2国内多媒体幼儿启蒙教育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有关网络技术的运用起步比较晚。1995年底,我国授权覆盖全国计算机网络的中心才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相对于国外多媒体教育而言,我国多媒体教育仍然处于雏形阶段,投入使用的规模不大,并且影响力也远远不及外国。当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将计算机多媒体的网络教育普及到幼儿教育初期的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才渐渐地引用了这项教育技术。所以与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国内幼儿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质量、使用方法、对儿童的吸引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幼儿园的电子教室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电教模式,教师在里面讲,学生在外面听,因此从实质上面而言,这种媒介也只是从电视机到计算机显示器上面的转换。这些课件形式的教学仅仅只是多媒体形式,内容、制作形式都亟待提高。此外,有的幼儿园,多媒体设备被用于播放幼儿喜欢的动画片等少儿节目,不仅浪费设备资源,也无益于幼儿的学前教育。此类种种,都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改进。

2中外对比下的多媒体幼儿教育工作建议

多媒体利用各种软件、播放器来展示图像、文字、声音,在用于幼儿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为多媒体教育的传输模式可以获得文本以外的更加丰富、直观和生动的多媒体信息,因此全国范围或者是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进行资源的共享,所以在许多国家都大量引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学,根据课型不同而灵活运用,取得一定的规模与良好的成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按照幼儿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并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最后让传统的教学成功地从单向转化成为双向化模式,实现远程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学习模式,从大众化转变成为个人化、个性化、个别化。当代中外媒体在远程教育的运用上主要采取3种教学模式。

2.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幼儿教学中,幼师制作的PPT、视频等具有多种形式,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的形象。例如,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时,展示了小猫钓鱼期间的各种神色与鱼儿活泼好动的形态。这些熟悉的动物形象贴合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思维引导,争先恐后地发表对小猫和鱼儿的看法。通过这种动态情景的思维引导,让宝宝学会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幼儿多向思维的习惯,同时也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课堂也因此变得富有生机。当然这是教师单凭几张图片无法制造出的效果。它的特点是通过教师制作出与幼儿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发挥集体力量,合作思考,通过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来完善幼儿自己的个人思考和学习能力。

2.2益智软件充实教学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与别具一格的创造性思维,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高度重视。为了充分开发创造力,教师可以为幼儿选取相关益智软件进行学习。教师同样为工作指导和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走向,通过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形象,引导和带动幼儿的思考,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与基本的文字、数字信息。同时在电脑上通过下棋、走迷宫等方式,锻炼他们的活跃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引进使用相关教学益智软件,为幼儿构建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充分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3师生协作完成多媒体课件,深化教学

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根据探究的目标,以教师的自主研究为主体,广泛听取幼儿意见,切合幼儿所想,让幼儿积极发言,师生协作,共同完成多媒体课件。通对课件的演示,完成相关问题的意境构建,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完全发挥自主想象性,让他们的个性和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出来,便于幼儿在一定的思维层面对于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和对于某一整体概念的理解掌握,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于概念的掌握和语言的创造、感知、表达。这种师生协作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能让幼儿从小学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团结合作,对幼儿的性格塑造以及今后的学习教育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6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兴趣 激发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31

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开设的最后一门课,它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学好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基础.也能为毕业生步入社会然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化学呢?这个问题答案有多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除了同行们常提到的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上好第一节结言课等之外,我觉得还有三方面也不容忽视。

一、用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渴求化学知识的兴趣

化学源于生活,学生对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学好化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教学中讲了用少量食用柠檬酸加适量小苏打和香精甜蜜素可制成可口的汽水,学生马上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随后我详细的介绍了配制的方法和要点,并要求他们课外试一试。随着课程的深入,我适时讲了胃舒平可治胃酸、食醋可除水垢、稀盐酸可擦去铁器表面的铁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等,并解释了它们的化学原理,适时演示了魔棒点灯,用无色液体在白纸上写出红字等实验,使学生对学习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我们除了在化学课上讲解居里夫人、诺贝尔等人对化学所做的贡献,还可适时讲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使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身边,认识到化学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方面非常强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好化学的兴趣,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采取各种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繁杂,概念多、抽象,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部分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结果是下了功夫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进而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内容更深刻、持久、牢固,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呢?其一是要教师利用实例很形象地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举出例子,如讲到氧化物时,我们让学生展开了O2是氧化物吗、H2SO4是氧化物吗的讨论,并让学生举出一些氧化物的实例,反过来再让学生记忆氧化物的概念,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概念,如果我们都让学生理解了能举出实例,学生背诵起这些概念就会更快,记忆的知识就会更持久,牢固。另外,对于用符号表示和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混淆,如3NH3、2Mg2+, H2SO4,5CI-等符号中,告诉学生符号前面的数字都表示微粒的个数(符号前面的数字是1时也可表示宏观概念),而符号右下角和右上角的数字则表示该微粒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或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举例来说如在2Mg2+中,前面的2可理解为两只羊或者两头牛,而右上角的2则表示一只羊有两只耳朵或者是一头牛有两只眼睛,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可以掌握这些概念。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初中学生学好化学课的标志为,能举出例子,列上化学式子,算出数字。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知识,如为帮助学生记忆可用编口诀,性质相近的物质相互对比找出异同点,增加一些简便易行的化学实验等方法,变抽象难懂的内容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努力做到变学生的老师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培养学生伸手摘桃子和跳起来摘桃子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三、用教师的亲和魅力感染学生

第7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数学启蒙 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第8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 幼儿;运算能力;培养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发展幼儿的计算能力和巩固粗浅的数学知识为目的的指算法及游戏是培养运算能力的首选,即把数、形、时间等概念渗透于轻松愉快的玩乐之中,寓教娱乐,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增长知识,启迪智慧。

一、教学方法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计算教学是极初步的启蒙性质的数学教学,同时培养幼儿对数的计算的兴趣,为以后上小学做些初步的准备。要达到这一目的,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通过各种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进行计算的教学,使幼儿在游戏、玩耍中学到极初步的计算知识,并且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其次教学时选用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教四岁的幼儿计算只要进行一些实物操作就可以了,活动的时间不宜太长。就是到了大班,教学一些以抽象为目的的计算也不能完全离开实物操作,注意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抽象、概括。因为整个幼儿阶段思维的特点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此外,在游戏、操作等活动中都要注意启发幼儿的思考,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学到极初步的计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初步的发展。

二、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注重幼儿趣味游戏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一直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新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活动中,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也可以尝试体育游戏、走迷宫等形式,来引发幼儿对10以内数的加减的兴趣。例如:设计一个体育游戏《地球计算》。教学一开始,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用空易拉罐当作被击的立柱,将立柱按地滚球的游戏的方法摆放,立柱的数量按需要而定(10以内)。在立柱的前方定一个起点,游戏开始,滚球人用一个小皮球,将皮球从起点处向立柱滚过去,无论击倒或未击倒立柱,都要进行减法运算。若击倒了,就用立柱总数与未击倒的立柱数进行减法运算;若击倒立柱,就用立柱总数与零进行减法运算。算题的方法有:(1)口编应用题计算。如:原来有7个立柱,击倒了3个,还剩几个立柱?(2)从算式卡中找出相应的算式的7-3=?并说出该算式的得数。(3)幼儿自己写出相应的算式与得数。

三、加强指算法的学习和练习

1.认识双手及手指代表的数字。

学习手指快算法离不开手,因此学习手指快算法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双手。如果我们把手上的虎口当作算盘的梁,把左手和右手当作算盘的两个档,那么大拇指就类似于算盘的上珠,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则类似于算盘的四个下珠。这样我们五个手指就代表九,在记数过程中创造了两个循环。一个是以大拇指为中心,在不足五时,出食指代表1,出中指代表2,出无名指代表3,出小拇指指代表4。当满5则收四指出大拇指。对6、7、8、9的表示,则是在出大拇指基础上再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这就是围绕的五升制小循环。当右手满九后则收五指握拳表示0,同时左手出食指代表十,这就是十进制。如此反复循环表示从0到99的每一位数字,并辅以双脚的动作,可以表示三百以内的百位数。在教幼儿时必须反复强调“左手为十位,右手为个位”。

2.数指互译训练。幼儿认识双手指数后,就要求幼儿一看到手势,就能报出数来,这就是指译数;反过来,一听到数,就能出指,这就是数译指。数指互译训练首先要让幼儿学会看手势,开始有老师出指幼儿说数,其别注意的地方,就是1和5、2和6、3和7、4和8的区别,反复让幼儿比较;并说说不一样的地方,以防混淆。为了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方法及游戏,来训练幼儿的敏捷和准确性。总之,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幼儿识读能力提高速度是很快的。

3.反复进行1、2、3、4、5、6、7、8、9这9个数字的累加顺数及累减逆数。累加顺数每次都是从0开始,每次累加上一个固定数,逐个相加由小到大。累减逆数都是从每次累加顺数得到的和数开始,由大减至小,每次减去的那个数,都是开始累加顺数加上的那个固定数。例如:从0开始每次固定增加1,加到100以后再每次减1,最后减为0……从0开始,每次固定增加9,加到100以后再每次减9,最后减为0。并在教学中运用《手指操》进行左右手交替训练来增强幼儿学习的趣味性,这样即熟悉了加法的规律也增强提高幼儿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育。

4.学习加减基本训练。幼儿在熟练掌握出指顺序、能够准确识读手指符号所代表的百以内各个数字,反复进行累加顺数和累减逆数的基础上,就可以学习加减运算了。在运算中对于初学者来说先熟记口诀,对于掌握运算规律会有帮助。在熟练后,切忌不要幼儿死记口诀,否则会把本来很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化。

第9篇:数字启蒙教学范文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学生在语言活动课中都是沉默的,并不是因为学生不愿表达,而是其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简笔画教学可以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对于图形的认知远远多过对于文字的认知,如果教师通过口授方法引导学生说话,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往往不强。但如果教师利用简笔画,借助图形进行识字、说话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就会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创新语言教学模式,使学生自然获得并掌握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要引导学生表述与“手”字相关的词语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手的简笔画,引导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都纷纷回答是“手”;教师引导学生说与“手”有关的词语,学生回答踊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想“小手可以干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很多与手有关的语言元素,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显著。

二、简笔画应用于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幼儿而言,教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数学教学中简笔画的应用实现。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幼儿数学教学更重视启蒙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认识数字,如果教师从1到10把每个数字都写出来,让学生跟着读写,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但如果教师引入简笔画教学,引导学生边做游戏边认数字,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又如,教师用数字组成一个人的图形,在图形中,引导学生认数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能得到显著提升,会感到数学学习是快乐的。通过这种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画出一些实物的简笔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学习加减法,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简笔画应用于科学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及认识外在事物的能力

幼儿对外部的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事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科学知识相对抽象,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不太容易,这时简笔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发展其想象力、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教有关动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展示一只小鸡从蛋壳中出来、长大然后下蛋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有效地认识小鸡是怎么来的、鸡蛋是怎样产生的等抽象知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简笔画教学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自己认识的动物,通过绘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感悟能力。

四、简笔画应用于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发展其对美产生初步认识的能力

简笔画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些简笔画,学生容易学习,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简笔画也是绘画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教师引导学生画简笔画,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认识美、感悟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绘制简笔画。如,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一个苹果、一台冰箱等,在画成之后,引导学生用喜欢的颜色为自己的简笔画“穿”上漂亮的“衣服”。当学生看到漂亮的画作绘制成功时,其满足感、成就感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