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政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旅游一词是不久之前提出的,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但是新的模式要想适应当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制定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新的旅游模式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生态旅游模式的提出是本着保护环境的基础,所以环境政策的制定是对生态旅游影响最大的。
1环境政策的主要分类和重要性
环境政策是确保环境管理能有序进行的最主要的依据,也是体现国家意志力,对环境进行保护最有效的手段。环境政策在历史的发展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环境政策是命令控制型的,这是最原始的一种环境治理方式,因为单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所以只能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来进行环境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变成了经济激励型的,这个阶段人们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一点的关注,仍然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所以只能通过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经济的激励来带动环境的保护。近些年,环境遭到大面积的破坏,人们认识的了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不是长久之计,逐渐的开始关注环境,环保意识不断的增强,所以环境政策变为了公众参与型,这不再是强制性的环境管理了,而是更多的人主动的参与到环境的管理中,这样的主动管理是环境政策的最高境界,对生态旅游的管理中,需要同时运用这三种环境政策来进行管理,只有在这样的政策下才能大力的发展生态旅游。
2不同种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具体运用
2.1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运用
命令控制型政策是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必不可少的环境政策,这种政策在现在来看虽然是不太适应现代的环境治理的,但是这种政策的强制性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却是很有作用的,生态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发展体系,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使用就能很好的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生态旅游管理上具有高效的作用,这应该作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一切向破坏环境的行为阻挡在鸿沟之外,这样的政策是维护环境,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硬手段。命令控制型政策是国家通过强制的命令手段以及法律政策来对生态旅游行为进行约束管理,比如一些环境保护法等具有法律效益的法律文件,这些都是国家在运用强制的手段来进行生态旅游的管理,这体现的是国家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同时也是对生态旅游的一种期望,希望通过好的环境政策来做好生态旅游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在正确的轨道上茁壮发展,不断进步。
2.2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的运用
如果说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运用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把利剑,那么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则更加的注重享受生态旅游本身的管理,这不是一种强制的管理手段,而是类似与诱导性的管理手段,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是连接经济效益和生态旅游管理的一种适应现展的环境管理政策,这样的管理政策让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加具有主动权,这样更能达到想象的效果。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主要依据的理论有庇古理论和科斯定理,这俩个理论都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通过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来联通环境条件,进行环境的管理。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压力越来越重,已经达到了不堪重负的场面,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就此停下,所以有了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这很好的适应了当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的深入到每一个公民的心中,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正是对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可持续的环境发展中收获经济效益,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确保环境不受到经济发展的危害,这就是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优势之处。
2.3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的运用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近些年才兴起的,需要参与者不断的去探究才能做好生态旅游的发展,但是不能任由生态旅游随便的发展,这样的话就会失去了方向。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业,这是一种自发的在不损害环境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旅游模式,所以对与参与者的自发性有很大的要求,环境政策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一种制约,真正的高效的政策是参与者的自主性,所以公众参与型的环境政策是最高效的环境政策,这需要参与者自主进行环境的保护,同时要主动监督和督促他人在进行生态旅游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政府只是做一个引导,更多的工作需要参与者自主去完成,在这样的环境政策下,人们逐渐的养成了环保的意识,这样才是生态旅游环境保护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3结语
本文对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做了分析,环境政策是确保生态旅游顺利进行的前提,命令型环境政策、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的结合运用是做好生态旅游管理的好方法,生态旅游作为新的旅游模式,需要环境政策的管理,但更多的需要参与者自主性的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用地;管理现状;政策
一、铁路土地集约利用与管理理论研究的价值
铁路土地集约利用,作为是我国铁道部的一个最新创意性课题,在国内外有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意义,因此,现阶段国内外直观的铁路土地集约利用类研究文献十分稀少。铁路土地的合理利用属于地籍管理的一个分支,它结合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有关概念,包含了铁路土地利用的一般规律。其理论价值体现在:首先,铁路土地的集约利用其最直观价值就是提高铁路土地利用率,控制投入提高产出;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们对生态环境状况十分关注的现代社会,铁路土地集约利用不是一句空话,既要考虑经济层面上的最佳收益问题,还需要兼顾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最后,铁路土地利用管理的最终价值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是发展的大前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和科学主义的发展,铁路用地的效率将会不断地提高,在追求土地集约利用率的基础上,保障铁路安全,合理配置铁路土地资源,是我们追寻铁路土地利用管理的长远目标。
二、市场经济下铁路用地管理现状
铁路用地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部门授权下,依法获得其使用权的土地,这其中也包括留用及征拨用的现有用地,铁路土地其地籍属于国家,是我国国有土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铁路作为国民性基础设施出现在大家的出行中,愈来愈广泛、快捷的应用使我国成为著名的铁路大国,高铁的建设更是使我国跃居为铁路强国。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所拥有的占地资源十分稀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土地所拥有的附加价值也可以用于铁路土地的评估中,铁路土地这一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价值却逐年上升;铁路土地的开发伴随着铁路建设的四通八达,我国现代铁路跨省连市,连乡接镇,其特点十分鲜明:网点多、沿线长、辐射面广阔、多临界、有蓄力。市场经济造就了我国铁路用地的特殊性,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畅通行进,在实际领域架起了无形的生命桥梁。
三、现阶段铁路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铁路土地管理的工作己经有了多年经验,但真正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具有法律依据的管理铁路用地出现还不到十年,目前我国铁路用地管理从现状上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铁路用地与民用土地诉求存在着一定矛盾,铁道部要实现和谐的铁路枢纽建设,路网的建设势在必行,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土地,但是我国铁路用地多属行政划拨,相对于不断上升的城市地价,铁路用地的花费很低,造成了一定的城市用地矛盾;其次,铁路用地其所属部门的管理职能有限,在市场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铁路用地的政府行政职能、与其资本性质赋予的企业管理职能,在权利划分上分工不清;最后,铁路土地管理部门的执法监察力度不够,不光造成土地权益者利益受损,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合理利用铁路土地的利用问题,有的甚至影响了铁路运输的安全。
四、与先进国家铁路土地管理经验的比较研究
铁路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世界各个铁路运输大国共同研究的话题。从国外一些国家的铁路土地政策来看,在铁路的全胜发展阶段,政府对土地的投入优惠很多,相当多的国家是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的使用权。随着经济浪潮的袭来,土地资源矛盾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时期,那么其他国家的解决方式是怎样的?
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大国,其铁路土地的用地矛盾却也十分显著,在19世纪后期,美国政府为了推行铁路交通运营的发展,推出了著名的铁路土地转让政策,奠定了美国铁路土地利用管理的基调,虽然这一铁路土地转让政策在当时引起过很大争议,但是,正是由于这一铁路土地政策的实施,美国铁路才得到快速的发展,使美国广袤的西部得以顺利开发。
五、关于铁路用地合理性的可行性措施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资源与人口的矛盾比较敏感,但是铁路作为我国的运输支柱,不可以固步自封,要跟上世界铁路科技的发展,满足铁路的最大附加值,就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措施,来规范、发展铁路用地的合理化进程。首先,要树立关于铁路合理集约用地的意识,强化各级单位集约利用铁路土地资源的意识,维护铁路土地的合法地位;注意到铁路土地资产的重要地位,并细化职责。呼吁铁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利用媒体的宣传,营造铁路节约集约用地,这一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实现铁路土地合理利用这一目标,铁路部门内部管理组织机构要组织清晰、职能明确,精简高效的用地管理组织制度、合理及时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现我国铁路土地利用管理的范式化、高效能的重要措施。最后,要创造和谐铁路的建设,在合理利用铁路用地资源的前提下,要求铁路部门要懂得开源节流的道理,与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在合理的范围内争取更多的有效优惠政策,实现铁路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慧炯,李泊溪.可持续发展于交通运输.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07一108
[2]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张景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4-132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部门运用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技术通过网络来实现服务与管理,并通过网络技术使政府机构的工作流程再造和组织机构的重组得以实现,超越时间、空间和各个部门之间的人为限制,使服务和管理都更规范、更优质、更全方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获得提高,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管理技术,以便档案信息资源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模式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可使档案信息获得长期储存,有利于查询和利用,可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不够完整。原始性和真实性是电子文件档案的固有属性。纸质档案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容易就可对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进行确认,而电子文件档案在其形成和处理过程中,信息的可变性是非常大的,如果在处理过程中删除或者修改了原始文件,是不易被识破的。同时,在电子档案的处理过程中还具有与信息载体相互分离的属性,因此,电子档案很容易在形成的过程中被人修改,对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都造成了影响。
(二)档案难以长久储存。硬件、软件以及环境等因素都会在电子档案的生成、传输、应用等阶段产生影响。在储存过程中,电子档案对载体的性能以及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加上其使用寿命并不长,储存载体无法对自然灾害或者病毒的侵蚀进行有效抵御,操作失误或者电压不稳都会严重损坏或者丢失信息内容。因此,档案信息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储存。
(三)档案的安全性、稳定性不高。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能享受到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便捷,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较强,覆盖于世界的各个地区,因此每个人都可自由进入因特网实现资源共享。在电子政务环境下,重要文件的传输大部分是通过因特网来实施的,在传输过程中,电子文件极易遭遇黑客攻击,导致文件内容被伪造或者泄露出来。电子档案在保存、管理和接收过程中极易受到病毒的影响,目前熟悉计算机技术的黑客较多,就算电脑中安装了防火墙,简易防火墙系统也易被其攻破。所以,电子档案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性和稳定性均不高。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的档案资源数据库。健全的档案资源数据可为政府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其查询与利用。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建立健全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前提与基础,因为这样才能使档案资源数据系统与电子政务的需求相符。健全的档案资源数据库不仅能深度挖掘信息数据,还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政府决策。
(二)实施“前端控制”。档案管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特点是整体性、连续性和现实性,要想使其作用得到良好发挥,就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后端控制”的服务阶段,必须将这种传统落后的策略进行转换,实施“前端控制”策略。档案管理部门主动地提前接入对信息资源的整理、收集和利用工作中的方法就是“前端控制”,这种方法可实现自身管理工作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同步发展。“前端控制”不仅是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系统管理原理、档案即时归档和长期利用的要求,也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性的需要。
(三)加强信息安全与标准规范。档案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管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产生了很多问题,档案信息的安全和标准规范问题可保障档案管理顺利进行。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导致档案信息要面临的问题较多,为了加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对电子政务中内部网络的建设进行加强,这也是管理部门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网络安全的保证对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从根本上说,政府部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也体现出国家对档案信息的建设。所以,政府中的档案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所制定的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框架实施对档案信息的安全建设工作,从更深层次上解决信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信用档案模式。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信用档案模式的建立可将某对象的信用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反映以及证明。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信用档案建设可为政府机构的联合监管提供更好的服务,不管是对政府档案信息所实施的公开决策,还是对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以使其服务能力扩展于社会中,都是以信用档案为基础的。档案信息管理中的信用档案建设使科学、合理地管理信息资源的目的得以实现。因此,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信用档案的建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五)政务档案信息实施公开服务。对国家机关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就是政务档案信息公开服务,公开国家所运行的行政权利,因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是政务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公开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政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社会群众的利益来公开、公示政务档案信息是实施政务公开的前提,这样可有效改善政务档案信息的质量。
四、结语
【关键词】基层;计量认证;规范化管理;方法
计量认证是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环境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及检测数据公正可靠的质量体系能力进行的考核。其目的是保证质检机构为社会出具的数据公正准确可靠。所以,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必须通过定期的计量认证。纵观现已通过认证的监测中心及分中心,规范化管理工作还存在较大差异,故在此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思考。以期与大家共同寻求操作性强、效率高、具有推广性意义的管理模式。
1 计量认证的准备工作
1.1 建立质量体系,确定质量方针和目的
为了保证监测分中心开展质量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使这些影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质量检测工作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水利质量检测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准则》(SL309-2007)的要求。
质量体系通过文件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四方面内容,是检测工作的法规,是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的准则。质量体系文件应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符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意图和质量方向。而质量目标是对这一方向的落实和展开。因此,质量方针要概括、精炼,要体现组织的特点,结合组织的实际。制定质量目标的原则是持续改进、提高质量、使顾客满意。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承诺应纳入质量手册,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都了解并贯彻执行。
1.2 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持续有效的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者对质量体系的建立、改进等方面发挥着决策作用。同时还要进行全员培训动员,使他们理解在建立管理体系工作中的职责和作用,在实际行动中做到积极响应和参与,只有每个人做好了,计量认证工作才能轻松有保障。
由于我中心人员少,且人员素质偏低,因此更要加强对《评审准则》的学习理解。一方面我们多次组织人员参加水利部举办的内审员培训班,系统的学习计量认证的法律法规,质量体系建立的要求,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规范等内容。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内部能力培训和理论规范学习,领导干部和职工全员参与,对《评审准则》和体系文件逐条学习逐条落实,在问题中深讨,在实践中强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1 人员培训与考核
技术负责人根据现有和预期任务与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培训计划,并按《人员培训和考核管理程序》的规定进行培训、考核,不断提高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认真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所有检测人员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严格贯彻落实岗位责任制。对持有上岗证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并将成绩记录存档。
2.2 规范实验室环境条件
我中心本着合理、整齐、便于操作的原则,充分考虑能源、采光、通风、采暖等要求进行了实验室布局。使实验室的整体环境条件能持续满足评审准则和检测工作的要求。
2.2.1 对相互之间有干扰影响的区域采取有效隔离措施。检测室配备空调和除湿设备,以防止对检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2.2.2 工作区域配备消防设施、应急装置、急救用品,并放置在醒目易取的地方。定期检查,可供随时使用。
2.2.3 实验室必须配有“三废”处理措施和器具,对“三废”的处理应满足环保要求,做到无害排放。
2.2.4 监测使用各种器皿及试剂分类存放,备用试剂设有专门的药品仓库,剧毒试剂存储在保险柜中,并由双人保管。待测样品存放于专用的样品存储室内,防止其受到任何污染。
2.2.5 检测过程有废气、废水、烟雾产生的室内都配有排风系统,以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和人员健康不受影响或损害。
2.3 加强设备和标准物质的管理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中心开展各项监测工作,并取得准确可靠检测数据的重要资源。应确保其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在用的设备和标准物质能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
2.3.1 每台(套)仪器必须建立一份档案,并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准以及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工作。仪器设备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使用说明书、验收记录、检定或校准记录、检定合格证书、监测前后使用情况记录和故障维修记录等。
2.3.2 国家强制检定或需自行校准的仪器设备应贴有统一格式标志,即合格、准用、停用。各种标志的内容应包括仪器编号、检定日期、检定结论、下次检定日期以及检定单位等内容。
2.3.3 每台仪器设备旁边应有监测前后使用记录、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大型仪器应设专人进行管理维护。
2.3.4 加强标准物质管理,保证所有标准物质来自有资质的机构并在有效期内,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2.4 资料档案管理规范化
档案资料是监测中心质量体系运行、管理及质量体系有效性、规范性、真实性的反应和记载,它不仅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日常工作及计量认证评审的重要凭据。应注意平时在日常工作中各部门都要及时留下痕迹材料。对有关法律、标准、规范、检测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原始记录、监测报告、供应商等档案由档案管理员进行分类整理、建档、标识、编号。
3 结束语
计量认证工作贯穿于监测活动的始终,只有从思想认知、工作准备、体制运行、有效管理等诸多方面认真对待,才能保证实验室计量认证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神经官能症;不良心理;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49.7;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7-113-04
Research on bad psychological emotions of neurosis patients and nursing strategy
LI Zuohu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Yunnan Provincial Cancer Hospital,Kunming 65011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bad psychological emotions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neurosis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sing systematic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ardiac neurosi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 group,with 40 in each.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adopted the same therapeutic scheme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implementation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further received systematic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it.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QOL-90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wo groups were 87.5% and 65.0%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Force,fear and psychotic factors after interventio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P>0.05).The other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Neurosis;Bad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又被称为“功能性心脏不适”,其亦是心理疾病的一种,以心血管与神经系统临床症状为主,如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失眠、头晕及疲乏等,患者通常自觉症状显著,但经病理解剖多无心血管器质性病变[1-2]。目前医学界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够明确,通常认为与患者体质、行为方式、遗传及外周环境等相关。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以20~40岁年龄段居多,虽经药物治疗可痊愈,但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3]。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不良情绪,及运用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取得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确诊并收治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共80例。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中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相关诊断标准[4],临床表现以典型心血管症状及全身性神经官能症表现为主,如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失眠、多梦及头晕头痛等,排除器质性疾病者与脑器质性疾病者,及不能配合完成调查者。80例患者有男47例,女33例,年龄23~66岁之间,平均(45.5±10.1)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8.4±1.4)个月。随机分为各40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等,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做法如下:
1.2.1 营造舒适环境 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有助于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及光线明亮,在病房放置花卉、挂画等,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5];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保持病房的安静,避免环境吵闹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以热情、诚恳的态度接待患者,多用鼓励性、安慰性或劝说性的方式与患者交流,使患者更为身心舒适。
1.2.2 健康教育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相关的宣教工作,包括:疾病的知识、治疗方法、预后情况及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知晓率与治疗依从性,且能使患者避免因对疾病的不了解而加重不良情绪。
1.2.3 指导放松疗法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放松疗法,如音乐疗法,通过音乐对患者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患者的交感神经紧张状态得到松弛,进而改善抑郁、紧张等不良心理[6]。
1.2.4 鼓励患者参与活动 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与疾病恢复情况,鼓励患者适当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慢跑等,使患者的心理状态能得到改善,且能增强体质,增加自信、自尊,有助于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1.2.5 争取家庭支持 嘱咐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对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为患者创造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在患者暴露出不良情绪时,要用家庭的温暖感化患者,切忌指责、埋怨甚至歧视[6]。
1.3 疗效判定标准[7]
显效:心悸、心前区痛、头晕及失眠等症状均基本消失或显著好转,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有效:心悸、心前区痛、头晕及失眠等症状有所好转,心电图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患者自觉症状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为显效加上有效。
患者心理状况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8]进行评估,共包含9个症状因子,每个症状因子包含10个项目,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惧及精神病性,评估等级分为五个,1分是无症状,2分是轻度,3分是重度,4分是严重,5分是较严重。
护理满意度通过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总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评估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四个,非常满意在91分以上,满意在81~90分之间,一般在61~80分之间,不满意则在60以下。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取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分别为87.5%与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n(%)]
实验组 40 21 14 5 35(87.5)
对照组 40 15 11 14 26(65.0)
x2 4.4176
P 0.0356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两组心理干预前各项症状因子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除强迫、恐惧及精神病性因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子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实验组(n=40) 对照组(n=40)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躯体化 2.1±0.5 1.3±0.4 7.901 0.000 2.2±0.6 1.7±0.3 4.714 0.000
强迫 1.9±0.5 1.8±0.4 0.988 0.326 1.9±0.6 1.8±0.5 0.810 0.421
人际敏感 1.8±0.5 1.4±0.3 4.339 0.000 1.9±0.3 1.6±0.6 2.828 0.006
焦虑 2.2±0.6 1.3±0.4 7.894 0.000 2.1±0.5 1.8±0.5 2.683 0.009
抑郁 1.8±0.4 1.4±0.4 4.472 0.000 1.9±0.6 1.6±0.5 2.429 0.017
敌对 1.9±0.5 1.5±0.5 3.578 0.000 2.0±0.6 1.7±0.4 2.631 0.010
偏执 2.1±0.5 1.4±0.5 6.261 0.000 2.2±0.6 1.8±0.4 3.508 0.001
恐惧 1.4±0.4 1.3±0.2 1.414 0.161 1.4±0.5 1.3±0.6 0.810 0.421
精神病性 1.6±0.3 1.5±0.4 1.265 0.210 1.6±0.5 1.5±0.5 0.894 0.374
注:干预后两组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躯体化t=5.060,P=0.000;强迫t=0,P=1.000;人际敏感t=1.886,P=0.043;焦虑t=4.939,P=0.000;抑郁t=1.976,P=0.042;敌对t=1.976,P=0.042;偏执t=3.951,P=0.000;恐惧t=0,P=1.000;精神病性t=0,P=1.000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
实验组 40 24(60.0) 15(37.5) 1(2.5) 0 39(97.5)
对照组 40 19(47.5) 11(27.5) 6(15.0) 4(10.0) 30(75.0)
x2 6.746
P 0.009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比照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实验组为97.5%,对照组的则为7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脏神经官能症在临床较为多见,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系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受到影响,进而诱发心血管功能异常[8]。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增大,导致本病的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本病属于一种身心疾病,患者自觉存在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如心悸、心前区疼痛等,又存在胸闷、失眠、头晕及疲乏等神经系统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认为,为了对健康与疾病发挥作用,必须使个体生物因素、外界社会因素均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即指只有综合生物、心理与社会的干预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干预效果[9]。故多数学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综合患者各方面因素,配合药物治疗给予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回归社会的能力。
本次研究通过重视环境的营造,同时辅以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家庭支持、参与活动及放松疗法等手段,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心理干预,患者多数不良心理均能得到缓解,并积极配合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部分症状因子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照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实验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吴爱梅.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J].海南医学,2011,22(17):146-147.
[2] 邓梅,杨相凤.认知自助疗法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9):1011-1013.
[3] 贾宏岩.心理干预对4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护理效果的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8):996-998.
[4] 刘向玲.心理干预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4):440-441.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5] 张嘉锋,郭克锋,杨文清,等.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性格特征与心理卫生状况[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0):289-290.
[6] 邓志元,毛晓莲.心脏神经官能症药物加心理暗示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74-175,202.
[7] 施平,廖乐琴.药物联合心理护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观察[J].上海护理,2011,11(4):45-47.
[8] 薛灵敏,陈爱美,杨凤霞.优质护理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252.
[9] 李俊玲,杨展,王慧颖.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8):93-94.
[10] 姜雪萍,刘研,孙玉珍.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干预[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7(2):155-156.
[11] 郑杨剑,刘松鹤,胡水君,等.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青年心脏神经官能症3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924.
[12] 黄浩.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心脏神经官能症对照评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135-136.
[13] 王灵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3215-3216.
[14] 陈晓,钱刚.万拉法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心脏神经官能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6):498-499,512.
运动神经元病累及患者的大脑、脑干以及脑髓,临床上患者常常表现为上下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症状,相关治疗方法主要是行气管切开手术,然而该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所以必须做好手术后续的护理工作[1]。循症护理是现代临床常用的护理方式,它将护理研究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护理过程中考虑患者价值及愿望,是一种个性化优质护理方式。文章结合实际探讨循症护理的临床护理策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5例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为对象,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25~44岁,平均年龄(31.5±2.7),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吞咽困难、引水呛咳、四肢无力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确定患者病症后均行气管切开手术,置入一次性硅胶套管。
1.2 护理方法
1.2.1 护理问题的提出
观察本次患者研究患者的神经系统病变情况,行气管切开患者有无发热症状,分析二氧化碳潴留情况,由此提出几种护理重点:第一,气道湿化选择;第二,吸痰时机确定;第三,医源性感染预防。
1.2.2 确定吸痰方法
利用询证护理理念,对病人的症状进行个性化的评估,以确定相应的细谈方法,具体操作为:先将口腔以及鼻腔内的分泌物洗井,对于口腔深部的痰液,则使用吸痰管,边吸痰边转动,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在迅速抽出,相比常规吸痰操作(常规吸痰是将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入,以便吸引以便回抽),其优点有三个方面:(1)降低感染几率;(2)吸痰彻底;(3)减少吸痰过程中对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
1.2.3 神志清醒且听懂语言的患者吸痰
对于神志清醒并且能够听懂语言的患者,先告知其吸痰的意义,以取得患者配合。具体方法是嘱咐患者将嘴巴张开,然后护理人员将通气管放入患者的口咽部,并固定舌根,嘱咐吸痰者以便吸引一边自己转动吸痰管,吸痰过程同时关注痰液粘稠度、颜色、吸痰时间间隔。
1.2.4 医源性感染预防
为了防止患者感染,应选择合理的吸痰方法,吸痰时应吸尽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内的分泌物,以尽可能降低干扰的机会,可以先抽吸口鼻腔的分泌物,这样能够防止口腔分泌物流入气管,吸痰应彻底,这样能够减少痰液岁患者气道粘膜的损伤,吸痰过程中,一般翻身拍打患者后背,吸入药物后变换体味及叩打,吸痰过程中应边吸痰边转动吸引管,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在迅速撤出,这样能够提高吸痰效率。
口腔分泌物是患者的重要感染源,重症患者常常会因为本身病症复杂,使用抗生素后使口腔各种微生物平衡打破,从而导致口腔内耐药菌大量繁殖,因此对行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操作,能够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源。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行血气分析,测量血PH值以及PaCO2的具体值,观察患者行吸痰护理后,痰液黏稠以及起到痰痂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情况分析
循症护理后,患者血PH值cPaCO2均恢复正常水平,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患者护理后无1例患者出现痰液黏稠以及痰痂形成。
3.讨论
运动神经元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却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目前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4-7/100000,发病人数至少有60000余名,患者的临床表征主要为骨骼肌萎缩、无力,直至呼吸肌麻痹死亡,该病与癌症以及艾滋病并成为五大绝症。
作为一种优质的临床护理策略,循症护理是当期一种先进的护理观念,该护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临床护理的人性化,并结合患者的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根据将患者需求制定针对性及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大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循症护理,患者护理后血PH值及PaCO2均达到健康水平,并且患者护理后不良并发症明显下降,该护理策略寻找了间接实证,并经过临床护理实践,大大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确保了整体护理质量,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所以由此可见,循症护理为现代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该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护理新的机遇及挑战,鉴于该方法护理质量的高效性,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涛,刘蕾,吴波. 循证思维的运用对临床护理管理者自我效能感和领导能力的影响[J]. 护理管理杂志,2013(02):125-126.
关键词 环境监测 质量认证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20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 with Process Method Derived from Management Quality Cer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Lab
LIU Xia
(Shougang Technician College, Beijing 100041)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outcomes brought from practicalness teaching method drawn on the experie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proces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lab. By such a practical method the exam passing rates on technical course and the student graduation rates have been largely increased, and the areas for student's employee were further extended from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testing into testing of food products, geological mineral gauging, metallurgical mat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sale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quipment etc. and additionally 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the practicing of environment tests and using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 in lab should be enhanced to increase the benefi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refore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Key words environments monitor; quality certification, teaching in practice
在技术院校的专业实验室管理和教学领域依据质量管理标准开展实验过程规范化和实验室管理标准化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举措,不仅仅是使实验室实现管理质量认证,而是引入新的管理和教学实践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检测结果的科学准确,并具有可比性与可信性。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依据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文件及相关的人力、物力来实现的。所谓“标准”实际就是管理准则以及由此确立的具体要求,从而形成有目的、有意义和有效益的管控机制。我校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质量认证目的是使教师、工作人员达到分析检测过程规范化为主要目的,并辅以获得对环境监测的职业培训市场化能力。
然而,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认证工作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效果――学生就业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其结果应是由于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过程中,教师在规范化管理模式中建立了习惯,并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到学生的规范化,使得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那么学校在实验室管理质量认证过程中具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就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1 教学模式
1.1 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校环境检测专业2009年建立以来,对初中生起点层次而言,教学方法由传统教育模式逐渐确立为现在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年制学生实验和实训教学实施步骤
从上述模式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三年中参与实训和实践的过程充沛,实践学时与理论课学时达到了3:2的比例,具体教学方式还可更加细化。
1.1.1 对环境专业新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化教育
对环境监测专业入校新生除完成应有的课程外,将班级学生每三至四人为一组,每组每周两天在一个实验室中帮助实验教师进行洗涤、整理容器具,每个学生一学期基本可以将环境监测15个实验室轮流完毕,这样安排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接近于环境监测职业素养的规范化教育。
1.1.2 高年级学生进行岗位零距离实训培养
在高年级学生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实验的每一步骤都用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认证标准作指导,以实验室管理质量认证中的受控文件为核心,确保实验过程的重现性来强调学生实训过程的规范化控制,其过程方式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该框架方式也是与市场运作的检测单位无缝接轨形式,使学生适应这种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环境。进一步成长为知安全、懂原理、会维护、精操作的人才,提高其动手能力的熟练度和精准检测能力,并达到与用人企业的入职要求相匹配,特别是在企业中进行岗位适应性实训,基本满足了用人单位岗位零距离需求。
1.1.3 提高环境监测能力,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通过两至三年的在校学习,学生检测动手能力提高而获得化学检验工证书。对于初中起点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同时还获得化学检验中级工职业技能证书;对于中级工起点层次的学生通过两年获得化学检验高级工证书,并且获得大专毕业证书。这两种学生在毕业时实验与实训能力方面主要差别在于样品采集、污染物治理和日常设备维护。并且中、高级工在如图2的步骤框架下用标准化的受控文件指导下进行分析教学细则、指导中、高级工的实训和实验。
1.2 校企合作
我校环境检测专业目前拥有15个校企合作单位,每学期学生实训均可以分布在上述单位,同时在学校实验室或实训室可以开展的实训项目不比上述单位少,但是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常优先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训,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提供了保证。
2 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提高师生专业能力
2.1 学生参与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过程,提高职业能力
学生通常是尽快地完成实验或实训任务后离开实训地,因此一般只是按基本要求进行方法训练,教师要求其按规范化操作通常不能完全被执行,所以实验教学或实训效果通常事倍功半。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管理质量评价――可能间接影响学生今后就业可能性与方向性,我校让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室质量标准化管理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实验过程的规范与否的重要性,了解到它可以决定实验室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可以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就业或就业方向,由此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或实训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了整个实训效果。
2.2 实验室质量认证制度贯穿学生实训全过程,提升职业技能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化认证过程中,当学生集中在实验室实验或集中实训时,有意识地开展监测数据精准度、精密度等指标的评价,由此学生无形中自觉地提高了每一步骤的规范性,从而学生的监测能力不仅提高,而且养成了监测与检测全过程的规范性操作。为此参与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化认证过程的学生在参加中级工或高级工的实操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100%,改变了每一届学生均有考不及格的历史现象。
2.3 培养具有强理论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
我校环境专业所有教师在近年陆续参加了各种实践锻炼与培训,并成为实践性专家,如挂职锻炼、参加技师培训、参加高级技师培训、参加环境监理工程师等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且获得大量证书或资历。特别是在实验室管理质量标准化认证过程中,全体教师参与其中,使得所有教师在原有的实践锻炼之后,又强调了规范性或标准化要求,在实验和实训工作中再按规范化考核指标要求衡量与考核,使得技能和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3 硬件投入为监测和检测实验与实训服务
过去我校实验设备以分析化学设备为主,为满足环境监测专业或环境检测更宽泛的需求,学校在满足原有环境监测与检测设备(同室二十人共享十套设备)外,进行了设备的添加与更新,保证同室二十人可每人享一套设备,并更换了气相色谱、原子吸收设备,同时设备数量翻倍增加(2台气相色谱仪、2台原子吸收仪),还新增液相色谱仪大型高精密度设备,所有设备均向学生全面开放,保证学生实训和实验。另外,将淘汰气相色谱和原子吸收设备,作为学生对设备检测、参数精确度调整、设备维护保养、检测参数的影响和控制的训练设备。由此又可以为环境监测或检测的相关专业进行训练学生,为将来学生更宽泛的就业方向作了铺垫。
4 教学成效
4.1 学生获得双证书率提高
过去初中起点的学生在三年毕业前学生流失率不小于20%,但自开展用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认证过程方式教学至今无学生流失,并且获得化学检验工中级工证书学生达99%,并获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而化学检验工中级工起点学生获得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证书和大专毕业证书,近三年毕业生获得证书率在95%以上,但今年该系列学生获得证书率99%,由此看到用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认证过程方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至今该系列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训者均已与企业签订合约,企业对学生的订单增加完全证明我校学生完全胜任环境检测单位的职业需求,该状况从侧面也反映了今年在用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认证过程方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4.2 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增加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信息化;数据管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因此, 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程度, 其在应用和工作的过程中,其监测程序辨别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为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服务的质量,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手段和制约因素。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逐渐的结合和利用信息化发展手段和发展方式是当前建筑施工中的主要措施,更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信息化发展推动者环境监测的不断完善与改进,更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
1.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 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不强。在过去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各种调查手段的不够详细,使得其在控制的过程中,对档案的设计和研究的方式不够,使得其在利用的过程中各种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法的不断应用,在当前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是采用相应的手段进行分析控制的过程。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现场调查不详细, 采样方案无针对性, 采样的频率偏低, 操作过程中对各种操作方式和操作手段的应用不够规范,对工业污染要求和各种废弃物品的处理不够完善和监测的频率较低。在采集工业废气时, 一般随机采样仅几分钟、十几分钟, 结果只能是一个瞬间值。对于地面水、大气等环境质量常规监测也存在采样频率不足, 采样断面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差, 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应用。
(2) 监测数据的开发利用不足。一般情况下,监测部门只是将监测结果上报管理部门, 而忽视了监测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开发利用, 从而缺少针对性强的监测分析报告, 造成环境管理部门真正需要的信息少。在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中, 污染源评价与地面水评价相脱离, 没有对环境背景进行说明, 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解释不清, 找不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 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 如主要流域的水质监测, 环保、水利、渔业、交通等部门均有各自的监测站(网) , 常常形成重叠监测。各部门监测站获取的大量监测数据, 由于监测网络不成体系, 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 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造成数据的闲置和浪费。
(4)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尚待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始终贯穿于污染物的采样、相关参数测定、分析方法的选择与测试、数据处理及测试报告的整个监测过程之中。但是, 许多监测部门质量保证仍存在不少问题, 导致了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 难以反映污染物真实情况。
2.信息化发展对环境监测的完善
2.1提高样品采集质量
作为制定采样方案的基础和前提, 现场调查尽可能详尽准确。在综合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核实相关资料, 针对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采样断面、采样点位, 采样周期和采样频次, 制定出完备的采样方案, 从而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对于工业污染源, 可筛选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 对于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和重点污染行业, 采取较高的采样频次, 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根据情况可适当减少。
2.2强化监测数据的开发利用
监测部门不但要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写出完整和针对性强的分析报告, 还应根据排污单位的行业特点及监测时的生产状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开发, 做出污染物排放情况、治理设施运转情况的正确结论。与常规环境质量监测相结合, 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 为环境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监测信息。建立动态监测数据库, 搞好信息化建设, 为环境管理提供同步、连续的服务。
2.3加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加快信息化进程的政策,如加快我国微电子、软件及通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人,迫切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研究,分清轻重缓急,逐项予以落实,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例如,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当前比较急需的有帮助我国信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信息技术相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出口的政策,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政策,鼓励互联网发展的政策等等。在政府信息化方面,有非密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及管理的政策,政府网络与互联网关系的政策,政府信息化中的技术政策和采购政策,政府信息化中的外资利用政策,私人企业在政府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政府的信息安全政策等等。在推动社会信息化方面,需要有缩小数字鸿沟的政策、帮助西部地区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信息化发展需要方方面面政策的指引,因此,很有必要组织人力进行研究,以分清轻重缓急,并逐项加以落实。
2.4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些规范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缺少必要的基本法,立法层次低,多头管理,相互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已有的立法中有诸多缺陷,难以适应规范信息化建设、打击网络犯罪的实际需要。
首先,应认真研究信息化建设立法的国际动向,积极参与保障信息化建设安全的国际合作。因为,认真研究信息化建设立法与管理的国际动向,一可以使我们在制定相关国内法及实施管理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二可以使我们在打击跨国计算机网络犯罪时,在因网络侵权、网络商务中违约等跨国的民、商事纠纷产生时,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
安全标准是系统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哪一级、哪一类的信息系统必须实行哪一级的安全管理,需要通过标准来加以规范。安全标准应首先明确信息的所有权和隶属关系,明确信息安全的责任者。安全标准包括物理安全标准和技术安全标准。物理安全指对系统、设备、工作环境等在物理上采取的保护措施;技术安全则包括口令和密钥、数据加密标准、防病毒、防黑客以及各种加密措施等等。
考虑到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性,许多学者对低碳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然而,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低碳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较少关注水泥行业中单个企业低碳管理行为与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且低碳管理行为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向作用尚没有定论。此外,企业低碳管理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环境管理标准、市场需求、企业管理者、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及能源消耗。但是,在实证研究中,政策法规在推动或阻碍水泥行业实施低碳管理行为中是否有显著影响尚不清楚。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方式,如全面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承诺、清洁发展机制、低碳水泥产品认证、环境管理体系。但是,很少有学者研究这些管理行为是否影响水泥行业的绩效,尤其是对单个水泥企业的绩效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全国大中型水泥企业为研究样本,评估和确定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政策法规对企业实施低碳管理行为的影响程度;二是低碳管理行为对水泥行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是否有影响;三是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是什么。
一、 理论研究与假设基础
(一)政策法规与低碳管理行为
伴随着刚性碳排放约束的加强,政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低碳偏好逐渐形成,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将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前进方向。Hunt等(2010)学者认为,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仅要依靠先进技术和强制政策手段,还需要发挥企业低碳管理行为的作用。企业低碳管理行为主要涉及内外部组织管理。一方面,在内部管理领域,有关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责任行为。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下,单个企业实行产业低碳化转型时,很难应对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市场,而必须通过价值链的低碳化来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因此,基于上述分析,低碳管理行为可划分为社会责任行为和价值链行为。
社会责任行为源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中合法性机制的指引,本质上是企业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和期望的政策与实践的集合。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制度环境因素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性。部分学者进一步指出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能够有效合理地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是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有效途径。此外,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不同的政策法规,如强制性政策法规和引导者政策法规,对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是不同。季学凤(2011)认为,政府的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而Frondel(2004)认为,严厉的强制性政策法规比引导性政策法规更为有效。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政府强制性政策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1b:政府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从广泛意义上来看,企业价值链行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股东、客户、供应商等各价值链成员的诉求。然而,随着刚性碳排放约束的不断深入,企业面对的价值链成员的数量及诉求开始增多,关系日趋复杂。社会大众、媒体、政府等新的价值链成员,其不但关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环境信息,也关注企业生产行为背后的低碳管理。战?堇冢?2009)通过对企业风险投资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影响价值链成员的行为,继续扩大税收政策的适用领域和范围,可以对多重价值链行为主体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c:政府强制性政策法规对企业价值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1d:政府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企业价值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二)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
我国现阶段处于碳减排能力建设时期,低碳化管理是企业实现低碳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企业作为低碳管理实施的行为主体,处于节能减排投入成本高,担负责任大,且经济效益少的现实境地。Stankwick等(1998)对不同行业的120多家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经济绩效与排污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Jaggi 与Freedman(1992)研究发现,对于纸浆造纸企业来说,环境管理行为对企业经济绩效的正向作用也不明显。
针对现有文献中关于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矛盾,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可以促进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生态现代化在强调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在生态重构和改革中的共同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把环境绩效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来履行。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提高环境绩效,可能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有关文献指出,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在短期内会降低企业当前的经济绩效,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社会责任行为和价值链行为改善企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2b: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2c:企业价值链行为对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2d:企业价值链行为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二、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研究,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对理论模型中的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潜变量维度设计了初始量表。初始量表主要以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已使用的量表为基础设计,随后通过实地考察,并邀请部分专家和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对初始问卷进行研讨,根据提供的意见对初始问卷进行了修正。在问卷的正式量表定稿之前,先对修正后的初始问卷进行预调查,评估问卷设计及题项表述的恰当性,再根据被试者反馈的信息修正问卷,形成正式量表。量表的计分方式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被试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评价。
(二)变量的衡量
为了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在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的衡量上主要采用朱庆华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环保部2012年颁布实施的水泥低碳产品认证标准,对理论模型中的潜变量进行了测度和定义。在通过预调查修正后形成的正式量表中,政策法规包括强制性政策法规和引导性政策法规两个维度,八个题项;低碳管理行为包括社会责任行为与价值链行为两个维度,八个题项;企业绩效包括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两个维度,六个题项。
(三)研究样本
本研究调查是在《中国水泥网》、安徽省水泥协会、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工业调查处及镇江市水泥散装办公室等单位协助下对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宁夏等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所辖水泥企业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2013年3月通过邮寄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发放问卷350份,截至2013年6月共回收问卷112份,其中无效问卷14份,因此有效问卷98为份。2013年7月发放问卷200份,截至2013年10月共回收问卷46份,其中无效问卷7份,因此有效问卷为39份。两次大样本调差共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是1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4.9%。
三、 数据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以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强制性政策法规、引导性政策法规、价值链行为、社会责任行为、环境绩效与企业绩效的Cronbach’s α系数值,除环境绩效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701(低于0.8),其他各项的Cronbach’s α的系数值均大于信度系数值0.8的评判标准,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在效度检验方面,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结构效度。本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可见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本研究采用区别效度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由表2可见,各潜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一定的显著水平,因此本文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为探讨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本文构建了以政策法规各构成维度作为外潜变量、以低碳管理行为及企业绩效各维度作为内潜变量的理论模型,并以正式调研数据检验该模型的拟合度。理论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三)路径分析
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①强制性政策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价值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价值链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对社会责任行为没有显著性影响;③社会责任行为能显著影响企业环境绩效,却不能显著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④价值链行为对企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