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生检验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生理化检验时时面临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如何确保理化卫生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是卫生理化检验工作的一大课题。理化检验的过程中,影响理化结果检测的因素包括人员、环境、仪器、被检验样品、实验器材等。从检测样品到输出检验结果,所有变化的影响因素,都使检验结果变得很不稳定。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室检测环境的质量控制,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化检验有着重要意义。
1 应对准备阶段
1.1 明确质控方案
一般的卫生理化检验不考虑时间问题,而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事件检验则要求快速反应、迅速应急。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立正式的质控方案及作业指导书,明确样品的检测项目、数量、性质、报告期限及其细化的要求。
1.2 明确质控侧重点
因为是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检测人员必须明确质控的侧重点,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准确度的比较。突发事件情况发生时需要检测人员排查仔细,反应敏捷。充分而准确的了解现场的情况,确认检验的样品具备代表性,迅速确定排查的方向和侧重点。
1.3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全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它为后面的分析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包括:①仪器设备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对于在分析过程中要用到的相关的仪器设备,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中应检查其工作状况是否良好,并先进行调试,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计量仪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而且期间核查情况良好。②实验器皿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实验器皿应进行容积校准,并根据实验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实验前处理。如金属元素的分析就要求器皿要用酸浸泡过夜,以防止干扰。而痕量分析中则要求器皿如平常处理后最后再用重蒸水冲洗再晾干备用。总之是尽量减少可能对分析中有影响的污染成分。③实验中蒸馏水和相关试剂的分析前质量控制。④标准物质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一般都会用到标准物质,包括标准溶液、标样溶液,要保证其在有效期内并能做到量值溯源。
2 方法确定阶段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于包括重大的传染疾病疫情、食品责任卫生安全、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以及其他的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生命安全的事件,检验人员应该给予绝对程度的重视,寻找最优检测方案。
突发性公共事件对于检验人员的实际检测能力要求甚高。遵循方法的选取原则是必须优先考虑国家规定的标准检测检验方法,对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也要清晰和明确。在掌握和了解了基本的理论常识的前提下,检验检测人员也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检验方法。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要注重新技术的开发新方法的研究。对于书本理论知识要学会灵活运用,与实际工作完美结合。同时也要注重与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合作,规范操作理念与创造性思想结合起来。 3 实验分析阶段
所有实验室都会遇到的问题大概包括在各种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情况之下,在计量标准有效期之内,结果分析可能会出现误差,作为标准物质的样本也需要追溯其源头。在这所有环节中,各个理化检验实验室都要争取减小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工随机变化误差。
整个分析过程中一系列操作的质量控制是关系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①分析中的环境条件质量控制:检验时的环境条件应满足实验中对环境的要求,温度、湿度在实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而且要保证检验环境不会对整个实验过程产生污染。②样品的处理:严格按照选定的标准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制作平行样。在样品处 理的同时要进行空白试验。处理后的样品要尽快分析,以保证在分析时间内样品溶液中的组分浓度稳定。③标准溶液的配制:根据实验的要求将标准溶液准确稀释到所需浓度,如果实验 中需要制作标准曲线,应选择其在线性范围内的浓度制作标准系列,在移取标准溶液时,尽可能使用同一根吸管,并擦干吸管外所附溶液,以保证标准系列的准确性。注意考核样、标准溶液、标样溶液、空白溶液中的基质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以减少误差
4 结果处理阶段
在检验的数据得出后,我们不可能判断得出检测结果的可靠程度。对于检测出来的结果需要运用统计技术来进行分析和判断,选择评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来表述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检验的结果做出可靠的判断。
在检测完成之后,对于其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也可以判断我们检测的结果是否是可信可靠而准确的。一旦发现检测结果是可疑的,应立即纠正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错误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意义重大。一方面规范的质控体系,能够确保所出具的检测结果准确而可靠,同时也检测结果变得有理有据,可以做为一个评判标准。另一方面,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处置及受伤害人员的医疗救治都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丽霞.浅析理化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要点[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11).
[关键词] 手卫生;健康促进;医护人员;依从性;知晓率;洗手正确率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c)-0103-04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promotion on compliance of hand hygiene in medical staffs
HU Jingjie1 ZHAO Jing2
1.The 8th Hospital of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Baotou 014040, China; 2.The Central Hospital of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Baotou 014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o health promotion for medical staffs in a hospital of Baotou City and to assess its influence on the hand hygiene of medical staffs. Methods From Novem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hand hygiene knowledge of medical staffs were surveyed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of a hospital, then conducted health promotion. Then hand hygiene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s, hand washing correct rate and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were evaluated before implementation,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while the amount of hygiene suppl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hand hygiene knowledge rates of medical workers were low,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s of medical work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hand hygiene washing correct rates of medical workers were relatively low,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hand hygiene washing correct rates of medical work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rates between physicians and nurs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compliance rates of physicians and nurs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but there were still differences between doctors and nurses in (P < 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amount of soap, liquid soap and hand sanitize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ealth promote project can raise the hand hygiene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s, improve the hand hygiene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the hand washing correct rate and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Key words] Hand hygiene; Health promotion; Medical staff; Compliance; Awareness rate; Washing correct rate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占医院感染的1/3以上[1]。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减轻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损失。目前,手卫生已得到学术界重视[2-3]。美国CDC 2002年即颁布医疗部门手卫生指南,WHO 2005年召开全球手卫生研讨会,我国原卫生部2009年也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加强手卫生控制,减少对患者的医疗安全威胁。但有研究显示,目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低[4]。如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成为医院管理和院内感染控制部门最为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对包头市某院临床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健康促进,经过1年的努力,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1月~2013年10月以包头市某院临床各科室接触患者的医师、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手卫生知识调查,医生、护士总计278人,其中,医生104人,护士174人。知晓率考核70人,其中医生27人,护士43人;洗手正确率考核58人,其中医生26人,护士32人;手卫生依从性考核150人,其中医生51人,护士99人。
1.2 研究方法
对观察对象运用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进行手卫生观念的普及推广,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通过广泛健立健康教育宣传栏、手卫生知识培训、手卫生专题讲座、手卫生知晓率考试、卫生洗手操作考试、手卫生专题会议、修订手卫生宣传图片、手卫生考核结果评比、公示等方式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教育指导及干预,并通过医疗机构手卫生设施的完善情况以及手卫生执行中存在问题调查,规范速干手消剂使用流程,评价健康促进项目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由课题组人员自行设计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表、洗手正确率考核表和手卫生依从性观察表及手卫生设施配置调查表,在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实施后分别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下科室跟随医护人员进行现场观察,并将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中。
1.4 观察指标
手卫生知晓率调查考核表把手卫生知识分为7个部分20个知识点,全部答对知晓率为100%。卫生洗手正确率考核表把洗手流程分为6个部分12个步骤,全部操作合格为100分。手卫生依从性观察采用WHO手卫生依从性观察表,观察记录每名医护人员各个手卫生实施阶段的手卫生情况。调查结束后汇总调查表,计算各科室、各类人员健康促进流程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依从率、手消液及洗手液消耗量及其与床位使用人日数对比,计算消耗量/人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项目实施前后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分析
项目实施前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均较低,护士对洗手原则和手消毒原则的掌握程度略高于医师(P < 0.05),其他知识医护人员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项目实施中和实施后,医护人员手生知识知晓率均明显上升(P < 0.05);医师在项目实施中洗手时间知晓率高于护士(P < 0.05),其余各指标医护人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项目实施前后卫生洗手正确率比较
项目实施前医护人员卫生洗手正确率均较低,医师洗手各步骤正确程度在流动水湿手、取皂、七步揉搓、洗手时间方面正确率高于护士(P < 0.05),其他指标医护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项目实施中和实施后,医护人员洗手正确率均明显上升(P < 0.05);医师在项目实施中、实施后流动水湿手率高于护士(P < 0.05),其余各指标医护人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项目实施前后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项目实施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较低,除接触患者后手卫生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医护间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项目实施中、实施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明显提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医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及实施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比较
项目实施中、实施后,肥皂、洗手液和手消液领取量与实施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4 项目实施前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比较
注:与实施前比较,aP < 0.05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
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人员,由先前的单一药品检验改为食品、药品全部检验。只有发现并掌握二者检验的异同,才能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本文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异同,作如下概述。
1.检验标准
1.1药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二部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2食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1.3比较 药品标准近些年来五年更新一个版本,为能及时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水平,通常在新版药典出版之后,下一版药典出版之前出版增补本。食品标准无固定更新周期。
2.实验室环境
2.1药品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1]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洁净实验室,每个洁净实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涉及实验室监控菌株的分离鉴定、样品阳性菌株的分离分析、方法验证中的阳性菌操作等实验活动,应在专门的阳性菌实验室进行。阳性菌操作不得在供试品检验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2]
2.2食品 实验室环境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一般样品检验应在洁净区域进行,洁净区域应有明显的标示。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3]
2.3比较 二者对阳性菌和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环境都有严格的限制。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对环境洁净度、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有明确的要求,而食品没有要求。
3.培养基
3.1药品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的培养基应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计数测定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的检查,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抑制能力及指示能力的检查。
3.2食品 培养基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按照GB/T 4789.28的规定执行。
3.3比较 培养基质量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药品对培养基有适用性检查,食品对培养基有质量控制。二者计数所用的培养基也有区别,应当引起注意,如药品细菌计数一般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用平板计数培养基;药品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用玫瑰红钠培养基,食品霉菌和酵母计数用孟加拉红培养基。
4.抽(采)样
4.1药品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其抽样量应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5倍。抽样时,凡发现有异常或可疑的样品,应选取有疑问的样品,机械损伤、明显破裂的包装不得作为样品。凡能从药品、瓶口(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看出长螨、发霉、虫蛀及变质的药品,可直接判为不合格品,无需再抽样检验。
4.2食品 食品的采样应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4.3比较 食品与药品对抽(采)样都有明确的要求。食品的采样更加复杂和严格。不同类型的食品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案,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
5.方法验证
5.1药品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检查。若产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技术方法应重新验证。
5.2食品 食品标准中没有方法学验证实验的规定。
5.2比较 微生物检验结果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样品中含有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组分时,影响尤为突出。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保证在检验条件下的样品浓度不足以抑制污染微生物的生长,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和准确。食品微生物检验由于没有引入方法学验证,若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添加剂,可能会影响食品本身所含微生物的检出,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6.动物实验
6.1药品 控制菌检查标准中无做动物实验的规定。
6.2食品 某些致病菌的检验需要做动物实验,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6.3比较 动物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动物实验的开展对评估致病菌对人体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7.仪器设备
7.1药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用传统方法。
7.2食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可用传统方法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7.3比较 微生物检验中的生化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提高了鉴定水平,提升了检验效率和质量。
8.总结
通过对比食品和药品微生物检验各方面,可以发现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如药品的方法验证和标准按时更新是食品所没有的,食品的全自动微生物生化检定系统和动物实验是药品所没有的。如果二者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二者的检验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作为食品药品检验人员,要掌握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保障人民的食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附录Ⅷ C 79-88.
【关键词】 微生物; 检验; 控制;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5-0086-02
doi:10.14033/ki.cfmr.2015.35.041
医院感染存在较为明显特点,需患者在医院内引发感染症状,而且应具有一定临床表现症状,因此医院感染也被称作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由于感染往往会存在一定潜伏期,因此若患者是在医院感染但是发病时在院外但也应在医院感染疾病范围内。随着现代医学快速发展,很多新型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使用,例如介入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但是此类技术也极有可能导致耐药菌出现概率越来越高,使得医院感染概率明显提高[1]。医院感染在常规医院质量中对于疗效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作用,往往使患者增加疼痛,且使经济损失增加,而且对卫生资源产生损耗。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出现医院感染患者每年在400万人左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有150亿元[2]。所以对医院感染进行合理监测控制,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选取320例住院患者,分析微生物的检验与检测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320例患者,按照奇偶数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6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64例,女96例;年龄9个月~68岁,平均(42.6±5.7)岁;住院时间6~59 d,平均(15.4±5.2)d。对照组患者中男66例,女94例;年龄6个月~69岁,平均(41.8±7.2)岁;住院时间6~61 d,平均(16.5±3.8)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资料方法及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微生物检验,主要有应用ID32E试条对细菌予以鉴定试验,应用ATBG-5试条对药敏情况予以试验,患者标本均通过TDR-200C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予以详细检测。EsBLs初筛和确诊试验时可应用K-B法对患者实施确诊试验,在实施试验时应用头孢噻肟30 μg/片,头孢噻肟/克拉维酸10 μg/片;头孢他定30 μg/片,头孢他定/克拉维酸10 μg/片。在提供的两组药物应用时,任意一组中克拉维酸抑菌环直径增加>5 mm则显示为出现ESBLS。临床患者应按照微生物检验最终结果予以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及对应护理措施。
1.3 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均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评估,且按照临床诊断结果予以病原学诊断[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者16例,感染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者32例,感染发生率为20%。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程度比较
研究组医院感染轻度、中度、重度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缓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在医院中患者发生感染原因主要为:患者在入院时极有可能是因细菌感染而导致的,所以患者属于一个严重感染源,若有其他同室住院患者,若身体对于病菌无较高抵抗力,则极易因刚入院患者影响而出现医院感染症状;患者采用介入性诊疗方法较多,因此由于医疗设备存在的污染性、皮肤载膜受到损伤而引发的感染概率明显增加;针对不同类型传染疾病,若同一病区住院,并无实施严格消毒隔离,则极易引发交叉感染现象;医院具有较高人流量,探病者若任意进入病房,所带食物或物品极有可能因不干净而导致患者出现感染;院内并未采取较为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例如医疗器械未得到严格消毒,医护人员与污染物相接触后未洗手消毒却处理其他患者等均极易引发医院感染。
临床中对医院感染进行诊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性诊疗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而且放化疗治疗,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均有可能引发医院感染。采用微生物检验方法可以得到准确病原学依据,医生可以根据检验结果予以整体分析,查找感染原因,且予以对应方法进行控制治疗[4]。
微生物检验对应感染诊断具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医院感染出现爆发性和流行性时,需对病原菌种进行及时鉴定,且应确定病菌种类。采取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可以确定病原菌种,在确定细菌类型方面存在较多种措施,主要有分子分型、血清分型、质粒图分析、细菌素分析[5]。对病菌进行检测时,如观察到存在耐药性病菌,需及时予以类型鉴别,并根据病菌基因分析其可能出现的流行程度和范围,从而采用对应方法实施有效治疗控制。
医院感染往往是微生物菌类而导致的,需立即采集标本实施严格微生物检验。在微生物检验中应注意准确性和快速性,以便确保微生物感染类型和程度得到及时鉴定与确定,由此促使医师快速诊断患者的病原学结果。目前因为疾病种类的增加也使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如此对于医院临床治疗管理具有不利影响,所以应用微生物检验可以使医院感染诊断效率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医院感染发生,加强控制,降低感染程度,对于患者和看护人员生命健康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微生物检验可以对耐药性进行有效检测,因为目前在很多临床治疗中,针对医院感染往往应用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若大量应用此类药物,对患者病菌耐药性会产生明显不良作用,若医院在应用药物时不保持慎重性,对药物应用不加以控制则极可能导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较高感染率,发生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感染症状等[6]。所以医院感染实施有效控制时,需采取微生物检验方法对细菌标本予以分析且观察其药敏性,并可以有效检测患者感染到的病菌,对患者所应用药物予以详细检测,统计分析监测结果,促使医师能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医疗设备和医疗用品均需予以细菌检测,因为在治疗时往往采用多种医疗仪器予以辅助操作治疗,此类治疗往往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因此实施治疗前需将其予以严格杀菌消毒,避免患者发生感染。医院使用大量医疗用品,包括体温计、输液管针头等,此类均为辅助治疗用品,对于医院感染也存在一定影响作用。因此需将所有用到的医疗设备和医疗用品予以细菌检测,并加强医院用品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和用品均达到无菌标准后再进行应用治疗,如此可以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控制[7]。对易感人群实施严格监测,由于易感人群自身存在病菌,是一个明显的感染源且极易遭受医院感染,所以需予以感染病原菌药敏检验,然后实施严格隔离保护,而且需将其所处空气细菌予以监测,控制易感人群,降低医院感染率。
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患者虽然在医院用地存在感染危险,但对患者进行及时监测,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症状。临床中采取生物检验方法,对于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由此也需要进行承担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相关技术人员具有较高临床技术,以便及时对病菌进行严格鉴别。
参考文献
[1]武华,陈静,杨秀莲.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3(14):46-47.
[2]高玲.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82,84.
[3]杨冬梅,杨洪芬.浅谈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6):210-212.
[4]蒋琼,陈晓玲.探析微生物检验于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意义与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3):56-58.
[5]段巧玲.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6):1021-1022.
[6]曾明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6):72.
[关键词] 检验医学;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116-0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纵深发展,医疗服务观念发生改变,临床检验医学需要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检验医学要切实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适应医疗市场变革为动力,紧抓发展机遇。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从2008年开始对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情况进行研究,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以医院检验技术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对象,扩大检验医学服务的半径,做到资源共享。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2008年11~12月对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所辖的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及就诊患者或居民进行调查,其中调查医生70名,社区护士80名,社区其他医技人员50名,社区患者或居民950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现场发放,现场回收问卷。
2 结果
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普遍认同开展检验是有利于疾病的辅助诊断,80%的医生认为检验医学技术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有利于提高医生自身的诊断水平,医护人员认为检验医学的应用更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誉度,扩大社会效益。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或居民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患者或居民普遍认为社区开展医学检验可以为居民提供方便,检验结果是可信的,但是也有30%的患者担心社区医生滥开化验单,增加经济负担。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居民或患者都认为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检验医学项目,方便群众就医。
3 结论
以人为本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检验医学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提高检验医学的设备投入、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为社区患者和居民的健康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以老年病、慢性病及多发病为主要疾病谱。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营养结构的变化,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在不断加剧,更好地提供健康服务、促进康复、方便就医,是一直关注的主题。所以,应对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功能认识到位,使其定位准确,方向清晰明了,充分发挥检验医学的能动作用。
通过调查显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检验医学技术扩大了检验医学的服务半径,形成服务网络,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社区医疗服务改革和发展中遇到问题的解决[1]。检验医学资源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社区医生提供全面、科学、及时的检验医学结果,大大提高社区医生的诊断水平,避免发生漏诊、误诊而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减少医疗差错或事故及医患纠纷,避免激化医患矛盾。资料显示,检验医学深受社区医护人员欢迎,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愈发显现,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有力地支持了社区卫生工作[2-4]。调研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学检验方面明显存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项目设置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总体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全面满足群众的检验需求。
在调研中还发现,加强社区工作者对检验医学的认识,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项工作融合于检验医学的全过程,从检验专业角度提出异常存在的原因和预防的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将检验医学纳入社区医学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开展好社区检验医学工作,宣传检验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转归和推测预后等方面的知识,显现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医学检验中,应由高年资、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担当工作,提供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特色的服务内容,真正把服务理念落到实处,提出专业性的治疗建议,充分贴近社区居民,方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解决其实际问题,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
另外,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应开展血、尿分析、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谱、风湿系列、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系列、肝炎系列等检查服务,供社区卫生人员及广大社区居民选择检查,帮助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常规检验室。这些工作都是迫切需要政府及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检验医学资源和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方便社区居民的就医,可以充分合理利用检验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伟.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行模式和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7,4:42-43.
[2]陈梅,黄丽云,谢文锋,等.检验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4:119.
[3]李成喜.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红素的测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2-73.
【关键词】 检验科; 微生物感染; 感染因素;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158-02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院感染一直如影随形,而微生物检验科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各个科室送来的标本,在病患高度聚集的医院中,微生物检验科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科室,聚集着各种病原菌,这里不仅包括病患的痰液、血液、粪便、尿液等多种分泌污染物,还包括具有放射性、腐蚀性、强酸性等多种化学物品[1]。现阶段,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像禽流感、肝炎、SARS、艾滋病等各种高危传染病肆意横行,导致医院微生物检验科出现细菌感染的危险几率逐渐增加。本文对引发医院微生物检验科出现细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展开回顾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市13家医院中微生物检验科工作人员共109名,其中男50名,女59名;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29.3±4.9)岁。共有10名工作人员出现感染现象,感染率为9.2%。
1.2 分析感染因素
1.2.1 缺少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检验人员缺少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没有责任心,存在医院感染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思想,甚至一些管理人员也缺少医院感染认识,很少投入精力到医院感染预防中。
1.2.2 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微生物检验科室的检验人员通常只注重检验室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不注重自我保护,在检验各类细菌标本时,经常不带防护眼镜、手套、口罩等保护设备,并且经常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食、化妆、饮水等。工作过程中,没有关闭离心机盖或是关闭离心机盖后,立即将检验标本取出,在空气中生成大量气溶胶等有毒物质,为检验人员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1.2.3 检验人员缺少洗手习惯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检验人员往往和病患之间有着密切的接触,双手很容易被污染,倘若消毒不及时就会产生交叉感染。有研究资料显示,检验人员和病患接触后双手携带细菌的几率为100%[2]。
1.2.4 检验报告被污染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检验报告很容易被检验标本或检验人员的双手污染,在交给主治医生与病患时也使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一些医院甚至没有打印原始单就将报告发出。
1.2.5 实验室环境被污染 微生物检验室的布局设计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没有划清界限,一些实验室没有良好的通风环境,甚至没有通风口,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进而引发院内感染。另外,缺少消毒设备,也会引起院内感染[3]。一些医院因管理制度不严格,病患及其家属能够随意出入检验室,这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几率。
1.2.6 细菌储存不当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细菌一般都是致病的,如果存储不得当,会使检验室出现感染,最终引发严重后果。
1.2.7 处理废弃物的方式不正确 生活垃圾经常和医疗废弃物混合放置,处理不清,一些时候甚至将医疗废弃物放入生活垃圾中,还有些时候将没有处理完的医疗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中。
1.2.8 缺少对检验科清洁人员的知识培训 在选择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清洁人员时,医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对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清洁人员缺少院内感染知识的训练,导致清洁人员不了解院内感染知识,或是了解的很少,最终引发院内交叉感染[4]。
2 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导致标本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缺少对院内感染的认识、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检验人员缺少洗手习惯、检验报告被污染、实验室环境被污染、细菌储存不当、处理废弃物的方式不正确、缺少对检验科清洁人员的知识培训。通过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后,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3.1 做好检查工作
医院应指派专人担负微生物检验室控制感染工作,对实验室中病原菌的保存和使用、微生物实验室的防护安全、实验室中废气与废水的排放等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5]。
3.2 提高检验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医院与微生物检验室应组织检验人员经常学习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加强检验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以便做好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3.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检验人员都需要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学习《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室消毒技术》、《院内感染管理》等有关知识,每月进行一次知识考核,以便提升检验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知识水平[6]。
3.4 防护措施
进入微生物检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一定要使用防护措施:(1)在检验室中进行的一切操作都需要佩戴手套,一旦发现手套出现破洞情况,应立即更换手套。(2)进行检验前应洗手,每检验1例病患应替换一次手套;抽取静脉血液后,要马上将针头放入利器盒中,当针头超过利器盒3/4时,要将利器盒关闭,并无害处理[7]。严格禁止在用过的一次性针头上套冒;手指不能直接与用过的针头相接处。(3)在接触体液、血液有可能大面积飞溅的病患身体时,检验人员应佩戴具有隔离作用并且能防渗透的衣服。(4)检验过程中应保证光线充足,避免被各种利器划伤。(5)确保检验室中空气的流通,并对检验室经常消毒,以防细菌在空气中传播。(6)不能重复清洗或使用一次性手套,手套摘除后应立即扔掉,并且在上洗手间前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都需洗手。
3.5 报告单的检验
在微生物检验室中应建立报告单发放制度,以便确保报告单不受污染。最好能由专人发放,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院内交叉感染。
3.6 实验室环境
划清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之间的界限,为检验标本配备安全柜,并且保证室内具有良好通风,以便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几率。在微生物检验室门前贴上危险标签,标明微生物的安全级别、危险因子、负责人的电话与姓名、进入与离开检验室的一般流程和特殊要求。不能随意将与检验室无关的物品带入。日常清理、消毒检验室时应严格遵循院内交叉感染流程进行。
3.7 储存菌种
在检验室中储存菌种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并安排专人保管。
3.8 处理检验室中的废弃物
在处理医疗废弃物之前,需要认真检查废弃物的外包装,确定没有渗漏、破损等其他缺陷。严格遵循《医疗卫生组织管理办法》、《医疗废弃物处理条例》等相关规章制度,无公害处理医疗废物。将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开处理,固体医疗废物在处理前应先消毒,然后再集中焚毁;液体医疗废弃物在处理前应先消毒,然后再排放。
3.9 完善管理制度
微生物检验室内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各种规章流程,规范检验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定期为检验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并将体检结果存入档案[8-9]。
综上所述,通过制定相应控制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医院微生物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生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李毅本,胡冰冰,董立文,等.手的消毒与医院感染[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11,14(9):221-222.
[2]郑黎明,熊春莲,刘和录,等.检验科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9):687-688.
[3]梁国明,刘云,尹建春,等.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67-168.
[4]朱庆华,金雨琦,范秋萍.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处置与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16(17):852-853.
[5]王菊英,雷静月,陈丽萍.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710-711.
[6]邢亚威,杨兴肖,刘志广.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1882-1884.
[7]刘传玲.检验科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2570-2572.
[8]陶蕊,吕文静.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6):135-137.
关键词:现代免疫分析技术;食品卫生检验;应用
食品卫生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食品呈现多样化发展,加强对食品卫生检验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现代免疫分析技术概述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就是用抗原体间特异反应为基础,结合各项定量分析信号对某种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测定的一种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强灵敏度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基础医学以及临床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根据标记物种类的不同,检验发出的信号也不同。目前这类检测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得到广泛应用于推广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放射免疫分析:简称RIA,这种分析技术是将特异性免疫化学技术与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相结合的技术,能够对一切活性物质进行测定。根据反应试剂以及操作步骤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双抗体夹心法、经典RIA法、生物素法、双位点法、间接法。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简称FIA。这种分析技术的原理就是将荧光素与抗原或抗体进行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就会发生荧光特异免疫现象。这种分析技术除了传统的标记分析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定位功能。
酶免疫检测技术:简称EIA。这种分析技术是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分析技术,将酶反应以及免疫反应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高效与专一的叠加。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将酶免疫分析技术分为非均相酶免疫检测以及均相酶免疫检测两种,其中非均相检测又可以分为液相与固相两种。
发光免疫分析:简称CLIA。这种分析技术是在免疫反应与发光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了发光反应的灵敏度以及抗原反应的特异性。根据分析的方式不同,能够将其分为化学、化学发光酶、生物这三种免疫分析法。
免疫电镜分析:简称IEM。这种技术也成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主要是用用显微镜等装置,对抗原、抗体等反应进行定位观察与分析。这种分析技术与定量分析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具有分子级别的定位功能。
胶体金免疫标记分析:简称CGIA。这种技术就是在电镜、光镜下对抗体或抗原进行定位、定量分析,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或医学领域,并且使用相对简单,适合于家庭、个人使用。 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食品卫生问题是眼下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免疫分析技术中,重点介绍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2.1 酶免疫分析技术优点
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出待测液中的微量抗原与抗体,并与之结合发生快速的催化反应;(2)酶免疫分析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能够避免荧光物质、有色物质、结构类物质等对检测物品的干扰。特别是对于食品来说,需要保证检验后的食品的有效性,因此该优点使其用于食品卫生检测的重要原因。(3)这种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中操作步骤较少,降低了食品检验的难度,提高了检验的效率;(4)这种检测分析技术进行食品检验中不需要使用挥发性的有机溶剂,操作十分安全,有效的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5)酶免疫分析技术对检验场地与设备仪器的要求不高。
2.2 食品卫生检验中酶免疫分析技术的具体应用
酶免疫检测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具体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食品送农药残留的检验:由于在食品形成的环节中,农药大量的使用,造成农药残留问题在食品卫生中日渐突出,主要的农药种类包括杀虫剂以及除草剂两种。随着科技的发展,酶免疫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药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其中在除草剂农药方面,有有机磷的杀螟松,甲氟磷酸异己酶;属有机氯的2,4一D,草不绿、DDT等,杀虫剂方面如除虫菊酯、多菌是、克菌丹、西玛津均有酶联免疫方法的报道.有的已有商品化的测试盒供应。
对食品中生物碱、毒素等的检验:针对可卡因、海洛因、吗啡等,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检验方法,国内一些地区甚至存在用于检测吗啡的胶体金试纸。一些饭店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甚至在食品中加入罂粟壳,其中以火锅、汤料等为主,公安部以及相关部门建立了针对性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也研制出了具体的检验试纸,检验试纸的商品化也即将面世。
对食品中激素、抗生素等残留的检验:一些肉质品、奶制品中由于饲养过程中饲料中添加剂或直接有添加剂加入成品,导致食品中存在激素以及抗生素残留,对食品卫生造成很大的危害。对此,我国相继建立了针对性的酶联免疫吸附检验方法。
另外,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还用于对食品中一些毒素的检验,包括动物毒素(海豚毒素等)、藻类毒素、贝类毒素等。 总结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食品卫生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升级。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能够快速有效的对食品进行安全检验,得出定量的检测结果,确保食品的安全,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卫生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茂林,蔡健荣,赵晓莲,司鸿飞.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5(7):124-125.
在***卫生系统行风建设促进会上的发言[医生]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文章-找范文,到]
下午好!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原因,医疗行业的行风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医患关系紧张空前,一方面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社会不满意;一方面医务人员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及舆论的双重压力感到怨曲,大大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但是作为医者,治病救人也;面对目前的医患形势,我们不能一味抱怨相关政策,保险福利等机制不到位,我们只有牢记我们的神圣职责——救死扶伤,严格要求自己。在局党委、院党委的统一领导布署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为伤病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不懈的努力,以赢得病家及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拓展较为宽广的空间。为此,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端正思想态度,弘扬优良作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我们不能象以前那样感觉优越,而是要从思想深处确定病人第一,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服务者这样一个理念,对所有的病人及家属都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热情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满足病人及家属提出的合理要求,无论是上班还是休息,我们都要一如既往地服从工作的需要,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抢救病人分秒必争,诊治病人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同样效果比价格,不以技谋私、不搭车开药、不收受红包、不乱收费用、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避免浮而不实,散漫拖拉的现象,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加强医患沟通,提升服务品质。
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医患交流、沟通的技巧,重视心理治疗,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安抚的细小动作,入出院时热情迎送,检查时多用手去触摸、多用听诊器等基本的检查手段,对我们来说并不难,只要用心去做,就会让病人有被视为亲人的感觉。同时要加强与后勤、物业部门的配合,只有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把工作做实做细,创造一个适合疗养的优良环境,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才能更好地提升服务品质。
三、强化质量意识,牢记安全第一。
质量、安全永远是医疗护理工作的主题,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质量与安全的保障,各项医疗护理工作中我们只有严格遵章办事,如危重病人讨论会诊制度、手术审批制度、三级查房制度、处方管理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值班交接班制度等,加强检查与考核,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耐心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其疾病的诊断、治疗、检查目的手段、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的防范措施,医疗费用等情况交待留记录、确保患者及家属签字、合情、合理、合法,加强法律意识,以保证医疗工作的质量与安全。
四、苦练基本功,创新求发展:医疗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更加注重“三基”、“三严”训练,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严密组织、严格考核,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需求,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不断进取,以更高的要求掌握为广大患者服务的真本领,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的身心疾苦,真正让患者满意,做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医院感染包括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放疗和化疗的开展,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医院感染不断出现,要及时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目前细菌培养鉴定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和完善,给病原学鉴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另一方面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病原学鉴定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正确地采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脓性分泌物的涂片镜检,穿刺液的涂片镜检等,应用简单的操作即可做出初步的病原学诊断,为临床及时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2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近年来日渐增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我国更为严重,约在50%[1]。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亦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1993年普通病房在2%以上,在ICU则13%[2]。
据统计,典型分枝杆菌近年来引起数起医院感染,影响最大的一起发生于1998年,引起术后切口部位感染168例,系由龟分枝杆菌引起,表现了对40余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近期又出现由偶发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彻底灭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杆菌多数表现为生长速度快,一般3~5天,营养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通常治疗需6~8个月,治疗期间要对其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以进行有效治疗。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不断增加,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因此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3对医院及重点科室环境和医护人员手进行病原学监测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可以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亦可存在于医院的环境中,因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常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换药室、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在层流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数不能大于10 cfu/m3,一般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不能超过200 cfu/m3。此外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医护人员手的带菌情况根据在不同科室工作的要求应在5~15 cfu/cm2以下。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除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外,亦应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监测。
参考文献:
[1]贺学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观察[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