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索与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课改进程中,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的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地自我完善,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敬业执著精神熏陶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职业、对事业的神圣感与崇敬感;要以自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养成勤谨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学习态度;要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二、立足学情,创新教法
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多式多样的,政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确定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导读式、讨论式、质疑式、游戏式、辩论式、演讲式等等。
如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合作,竞争》一课,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活动一: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几道有关团队合作的知识竞赛题,学生分组参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各组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活动结束,说一说:获胜是竞争的结果?还是合作的结果?还是……
活动二:辩论赛:合作与竞争,谁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正方: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反方:竞争比合作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正方辩论: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就是力量;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共享的结果。
反方辩论:竞争是前进的动力,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师小结,竞争能使我们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合作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合作能使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拓展延伸,融会贯通
教师在使用好政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自然而然地由政治教材延伸至课外阅读,能紧密结合并涉及到的各种时事政治与现实社会情境,学以致用地延伸课外知识。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所学的政治知识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的博物馆等展室,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社会秩序治理方面的建议与实践行动,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政治理论知识竞赛、各种法律法规常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期在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品德修养,达到政治教学的目标。
四、创新思维,探索研究
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提高自己的教研和科研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呢?
首先,从事科研活动需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以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于百忙之中挤时间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内涵,储备大量的教育信息。
其次,教师要有研究意识,要善于观察教育现象,关注教育发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关注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度、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善于发现政治课教学现象中的闪光点,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保持强烈地探索热情与求知欲。能于平凡琐碎的政治教学现象中提出令人深思的、具有科研价值的课题,并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找到新的切入点,理解分析教育现象的内涵及其规律,进入一种自觉科研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语文作业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们进行“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实践,而语文课内所学的。只是“沧海一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的课外作业,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那么,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结果,不要说课外“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被排斥在外,即使“课内”文章中那些生动有趣的内容也往往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自然不利于形成“学习语文的氛围”。
现阶段,中学语文学习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起着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作用。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提到:“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对作业缺乏主动性,往往在极其被动的状态下完成作业。教师经常为学生不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而烦恼。如何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乐趣,培养自主探索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业进行了创新。
(一)体现“开放性”的特点,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例如“前伸后延”的创新性作业,这种实践作业是以课文内容为话题,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进行整合、处理,从而获得与课内学习的相关积累,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后延”就是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或进行对比阅读和方法迁移,在读写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比如要理解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必须课下认真阅读《草房子》这本书,否则学生感到杜小康的生活距离自己很遥远,很难体会他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主题。
(二)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教师布置语文作业的内容,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巩固已知的基础上主动探求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和方法的习惯。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对学生提出更进一步的训练目标,促进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对仿句的教学,我先把对联的特点教给学生,让学生读读背背,再观察仿句的特点,自己找到其中的规律,运用就很自如了。自思自得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事不多,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固定作业,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经常改变作业的形式,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改写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古诗文语言凝练之处,意境深邃之处展开想象,改写成记叙文;学习写景的文章,编写导游词,组织导游活动;或用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怀;或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风景画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来调动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四)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一、实验目标教学
加强数学实验的目标认识,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在数学领域里,对数学实验有不同的理解和内涵。数学实验不是指思想实验,而是指类似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的科学实验。但由于学科的不同,数学实验又不同于一般的理化实验。数学实验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其实过去数学教学中的测量、手工操作、制作模型、实物或教具演示等形式就是数学实验的形式,只不过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定理,以演示实验、验证结论为主要目的,很少用来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而现代数学实验主要是以计算机数学软件为应用平台,结合数学模型,模拟环境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活动,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程序,设计不同的实验步骤。现代数学实验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而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二、创立“需求”实验教学
努力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数学实验,促进学生在数学上健康发展。从学生认知实际和数学问题出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步骤,在计算机上进行探索性实验,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或验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组织适当的活动和实验;数学活动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是以几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个人探索,或全班进行。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必要的,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相应的实验,搜集、整理研究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实验的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这一环节对创设情境和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通过实验数学来学习数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去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数学情感。讨论与交流:这是开展数学实验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养合作精神、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实验活动中去,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数学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发言、提问和总结等多种机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及逻辑性,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进行整理,明确表达出来。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把实验与交流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便捷的实验环节,学生使用计算机完成数学实验的过程也是一条很好的数学交流途径。归纳与猜想:归纳与猜想这一环节和活动与实验、讨论与交流密不可分,常常相互交融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先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猜想是数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验的阶段。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寻找规律,通过合情推理、直觉猜想,得到结论是数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证明猜想或验证猜想,让学生明白数学中只有经过理论及实验证明而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三、提升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086―01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作为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围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作文的评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一、少用“不”字,多找闪光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批改作文,总是给学生指出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比如“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结构不合理”、“书写不规范”……好像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
但是,如何才能使中心明确、内容具体、选材恰当呢?学生看了批语,还是不明白,时间一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反而受到打击。对教师来说,作文批改应注重实效性,为什么不多指优点而少指缺点呢?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完全可以放下学生作文中选材不合理的不足,指出学生文章构思精巧和语言富于表现力等优点。指出优点,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使正确的知识得到强化。那么,对习作中存在的缺点、问题是否可以视而不见呢?也不是,教师应明确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再次进行修改。而不是教师评改完,学生看完评语和分数后束之高阁。因此,加强作文的练习,反复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正途。
二、不求全面,注重一点
在作文评改中,有的教师力求评语从审题立意、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再到行文格式、字数要求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这样的评语,让学生有时候无所适从,觉得自己写的作文一无是处,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评语中,要因势利导,只针对主要方面,其他内容则通过旁批或直接修改来反映。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评判学生作文并要求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除非存在很明显的问题,教师一般不应轻易下结论,应遵循写作的规律,多进行探讨。例如,与其在评语中写“内容不够充实”不如说“如果你能将更为典型、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你的文章中去,效果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这样的探讨性的评语使学生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尊重,通常学生也会充分重视老师的批语,在以后的写作中会更加努力的,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好。
三、师生互动,多样化评改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掌握自改的方法,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需要有一个训练过程。可采取“教师批改、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1.师生共同批改。让批改过作文的同学任评改小组长。任务是先带领组员学习老师批改的示范作文,进一步领会老师为什么这么批改;其次,评改谁的文章由谁来读,其他几人认真听;第三,组织组员结合本次习作要求,讨论评改标准。评改中运用所学的批改符号。好词佳句要用波浪线画出来,重复的语句圈起来,错别字挑出来,表达不清的句子打上“?”。认真地写好眉批和总批。原则是:充分肯定优点,诚恳指出不足,具体提出修改意见,打上分数,由小组长执笔完成上述工作,评改同学签上名字;第四,组员根据评改意见修改;第五,再组织一次交流,组长检查落实修改情况,之后全组讨论出本次习作中全组成员的优点、不足、努力方向。第六,小组长综合大家意见,发挥各自潜能,准备讲评课上讲评。讲评内容: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努力方向;优秀作文推荐。
关键词:油画教学;创新方式;逻辑思维;形象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32-01
一、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采用非正常的逻辑思维
油画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作中采用非正常的逻辑思维,去思考作品的构思,全面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反常的或逆向的思维,即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以求得更好的突破。这种创新思维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开放性的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能够让油画作品出其不意,给人留以出其致新的画面。而崇拜超现实主义的画家都习惯通过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来表现手中的作品。例如,著名的作品《时间的永恒》这幅油画中,西班牙的画家达利就是用反常规的逻辑思维方式,把现实中的钟表用不同的形状,如不同形状的饼干摆放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给人产生一种无限的遐想,在观赏的时候,能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素来。再如,俄罗斯著名画家夏加尔的作品《城市上空》,这幅作品都是用写实的、比较具体的方式构画出和自己的妻子一起飞翔在城市上空的画面,但所表现出的情节却是相当离奇古怪的,是自然中很难看到的情景,只能通过写意的方式从画面中构画出来。这种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画家采用了远离了自然规律的非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用一种发散式的矛盾的创新方式,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因此,在油画创作中,可以多让学生采用改变逻辑训练或元素替代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反常规的逻辑思维,很好的把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创新意识,让绘画作品在画面上得到全新的表现。
二、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
在油画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
例来创新作品。一般来说,人们对现实中所观看到的事物的大小比例会在脑海中开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一旦变大或缩小或拉伸都会给学生产生一种新的感观上的冲击。因此,在油画创作教学中的人物写生阶段,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改变形象比例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创新的发散式思维,大胆地去改变人物的比例关系,不但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还能从夸大或缩小人物的整个比例来说,使绘画作品取得十分奇特的效果。其次,还能让学生从人物的各种比例中去感受那种十分强烈的夸张手法,通过长时间的写生练习,在今后的油画创作中,尽可能的多设想,就很使油画作品在画面上产生奇特的效果。例如,画家贾科梅蒂就是这方面的独行者,他在自己的人物雕塑作品中,十分善于采用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例关系来突出作者本身内心的神秘和柔软,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都是细瘦枯干,渺小脆弱,没有肉体感,甚至没有重量和体积感,给人一种收缩和绝望的观感。而画家宫力龙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则恰恰相反,他很善长把人物比例变得又短又胖,给人以十分纯朴的感觉。因此,通过在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例,让学生得到启发,创造出新的绘画作品来。
三、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事物的原始色彩
在油画教学中,对学生在绘画中的色彩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色彩是绘画表现生活的一种手段,对油画来说特别重要。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油画大师对色彩的研究和探索都尤为重视。因此,在油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色彩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在绘画写生中,大多数学生对环境和光对物体的影响不是很理解,在他们的作品中,画面的色彩总是几种固定的颜色,要么是粉色,要么是全红,要么就显得很“花俏”往往局限于看一眼画一笔的肤浅的层面上,不能很好的把作品的色彩从画感上表现出来。因此,在油画教学中,教师就得从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开始,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研究色彩造型的规律,真正做到了解正确掌握分析和表现色彩的科学方法上来。通常,比较理性一点的是古典主义色彩,它往往通过事物的形象、质感、体积及事物周围的空间和氛围来表现作品的色彩。尤其是后期的印象派梵·高和高更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很强调主观感受,都是通过客观的环境来引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识。而现代派对绘画色彩上的追求更具有个人的情感化和个性化,他们是典型的为艺术而绘画的感觉。对于不同的群体,对不同色彩的油画有不同的要求和鉴赏水平,各种派别对绘画色彩上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因此,在油画色彩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正常色彩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色彩构成中某些内容的进一步认识,引导学生在绘画中通过改变事物的原始色彩,利用色彩对画面进行合适的调整,来统一画面的整体效果。让学生在掌握色彩的传统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大胆地打破色彩的自然规律去探索和创新。
四、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灵活运用事物具体形象和抽象的形象
现代艺术中常见的手法就是将事物具体的形象抽象化。但我认为在油画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事物具体形象和抽象的形象,多做抽象具象转换训练。如在油画学习的初级阶段,如对静物进行写生及风景的写生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繁锁,再逐步穿插到高级阶段的人物写生的油画创作中去,学会把具象转化为抽象形象。例如,在《餐桌上的红花蜕变系列组画》中,可以看出这是比较常规的具象写生,通过一系列蜕变,及局部放大效果,最后演变成一幅典型的局部抽象作品,从画面上看上去意味尤存,很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种训练方法,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研究,能让学生把对事物的抽象观念意识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并运用到作品中去。
五、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创造事物新形象
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创造事物新形象,通过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能收到很好的创造性效果。例如,莱热的作品《两只鹦鹉的组合》也是采用此类方法,还有03年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孙景波的绘画作品《焦点透视》,也是模仿了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构成形式来进行创作的,通过局部重新组合,得到另一种创作效果。与此相同,很多抽象主义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树立一定的形象,通过画面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生活的现状和存在的某些问题。如著名画家培根的作品中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怪异、恐怖的人物形象,而且培根有意把这些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戏剧化的修饰,给人留下很悲惨的画面。如在《下楼梯的男人》这幅作品中,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和描绘,用弯曲的画风表达了人物内心的万分恐惧和极度的精神不安,给作品树立了新的形象。因此,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局部切断重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启发下,敢于打破常规,将不同事物的局部进行重组或将同一事物的不同局部打乱,通过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组合,最后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来,相信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能为学生今后的油画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
六、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多借助辅助工具,改变事物的原有形象
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多借助辅助工具,改变事物的原有形象,来重新开创新的形象。如常用的放大镜、哈哈镜等,或透明半透明材料制作成的各种有色镜等,通过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就能得到很多全新的而且十分离奇古怪的形象出来,透过这些事物的形象,把这种形象安放到油画作品的画面上,就会取得十分奇特的效果来。例如,在创造过程中,可以表现这样的画面来,一个小小的蚂蚁或麻雀利用哈哈镜改变它原来的形象,再在旁边画上人物和自然景观,这样就体现出一种较深的寓意,给观赏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而且回味无穷。在具体的绘画训练中,可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不同的辅助工具,去体验不同的实验效果,再把这些所得的结果巧妙地表现在油画作品中,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并创造出有思想、有品味、有特色的油画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论文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4(2).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学生;主体性
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却告诉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制约着教育创新。
一、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的认识基础。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劳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因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手段等知之甚少。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平日里不在意学生富有创意的设想、举动,尤其那些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的一声呵斥、一个冷眼甚至于视若无睹的疏忽,都有可能浇灭其幼稚心灵闪烁的创新火花。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搞笑、激烈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开创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入学之初,无不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将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对我们的学校产生某种畏惧感,认为生活枯燥乏味,很多未做完的“五彩梦”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学生对学校、教育都不再感兴趣,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严格的校风、谨严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3.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生动活泼的教育,实现上述三个“转向”,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课堂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均需重构,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合理运用环境的意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大外部动力。个人的精神和道德建构欲望与目的的模型,都随着社会构成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历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而教学目标就是把历史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比谁的知识掌握得多,更需要比谁的创新意识有紧迫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具体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化肥”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要增产粮食,就要增加化肥的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就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从而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只靠增长化肥的产量不行,而应另找出路,这就需要人类的创新,而现有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应该是一条新的途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新材料等社会问题。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形成创新的内驱动力。
2.创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环境
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首先要解放教师。解放教师并不是指教师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指学校应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从封闭的教室里解放出来,帮助他们走上一条高效高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之路。
学校应给教师“松绑”,即不下达升学指标,不按学生名次评价学生,不搞课外补课。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桶水”还是“半桶水”,还是“污水”,是“新水”还是“旧水”,是“活水”还是“死水”,看一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3.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可以形成新概念和新事物。因此,要造就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也是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答案,并要求学生的回答也应与其相同,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革这种不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去想象,去思考;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以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特别是质疑的自由;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想中做,在做中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不切合实际,教师也应该肯定学生敢讲自己观点的勇气。如果不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氛围,学生一般是不会或不敢提出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其思维也不易发散,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可以认为,没有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4.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不同的教育观点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势必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知识要比学生多,教师的教学是把自己所掌握的指导毫不保留地交给学校。“教师教,学生学”是知识传递的最快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效果甚微,由于学生不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得不到获得知识的情感体验,因而压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启发式和讨论式,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知识的产生背景和相关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循环往复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却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5.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化学知识中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是主要矛盾。近几年来,考试中客观性试题分量逐渐增大,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更不注意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多数化学习题偏重于单相思考求得唯一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解题方法模式化,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狭窄,在条件变化时缺乏应变能力;不注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学生的知识孤立呆板,不能融会贯通,而且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做习题来巩固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而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靠它来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的,动手实践则能直接刺激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所谓发散式求异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先导。求异创新的愿望越强烈,独立思索的热情也就越高涨。在学习中,表现出不满足于一般的间接传统的观念演说式的实验,现成的理论模式及陈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喜欢独辟蹊径,提出新见解、新思想,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题多解”是常用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物质鉴别方案的设计:鉴别Na2CO3,HCL,BaCl2三种溶液时,可用加试剂多步鉴别法,一种试剂一种鉴别法,也可不用加试剂,被鉴别物质相互鉴别法,它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方法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使求异思维得到训练。
当然,实施创新教育不是简单轻松的话题,也不是随着人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联动。“临渊羡鱼,莫如退而结网”,只要努力去做,就定会把一个崭新的教育呈现给21世纪。
1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客户结构
在煤炭市场宽松情况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客户布局,实施品质差异化经营理念,确保销售市场稳定,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1.1深化洗选加工,提升产品价值
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井下生产的原煤只是初级产品,真正的产品制造在选煤环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煤炭企业的营销活动是从选煤环节开始的。冀中能源注重选煤煤质,坚持煤矿办到哪里,洗选设施就建到哪里的原则,邢台矿区的6座生产矿井中有5座建有选煤厂,而没有选煤厂的邢东矿原煤也全部调配到其他选煤厂入洗。多年来,冀中能源一直紧跟国内先进的选煤工艺技术,及时进行选煤厂改造,逐步扩大选煤厂入洗能力,提高原煤入洗率和精煤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目前,邢台矿区原煤实现100%入洗,精煤售价远远高于原煤售价,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1.2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商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用户的日趋增多,对煤炭品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企业只有不断新增煤炭品种,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调研,优化产品结构,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1997年以前,冀中能源的产品结构中,供给冶金、电力、焦化企业的工业用煤占比不足50%,有一大部分原煤销往民用燃料煤市场,淡旺季变化明显,价格波动大且用户零散。1998年冀中能源开始实施精煤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持续进行产品细分,大力开拓工业用煤市场,公司产品从最初的冶炼精煤、原煤等简单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包括喷吹煤、末煤等在内30多种产品。此举不仅把大量的民用燃料煤转变成冶金、焦化和电力用煤,而且摆脱了淡旺季的波动,实现了市场需求稳定均衡,产品平均售价大幅提升,货款回收状况明显改善,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3优化客户结构,确保市场稳定稳定可靠的客户群可以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创造最佳效益。冀中能源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不断优化市场结构,实施大客户战略。多年来,冀中能源煤炭销售始终坚持向企业发展前景好、企业信用好、运输便利、用量大的用户倾斜,与8家大型冶金、焦化、电力企业建立了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稳定了企业的市场,保证了用户的需求,为双方营造了稳定的经营环境。
2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双赢局面
服务意识是企业经营的灵魂,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赢得更多顾客,将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走多远。
2.1坚持用户至上,追求客户满意
在服务用户上,煤炭企业应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运销部门永远是用户在企业内的利益代言人,多年来,冀中能源运销部门坚持公平交往、诚信待客,多方面为用户需求考虑。一是公司煤炭运销部门注重对市场的调研,为用户提供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二是把维护用户利益放在了首位,每年煤炭订货会与用户签订合同,达成供货意向后,运销部门将用户产量、质量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矿井生产和煤质部门,并进一步修订生产计划,按用户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三是营销部门业务人员对口定期走访,凡是双方确认的质量纠纷,及时进行处理以达到双方满意。四是依托与铁路部门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铁路发运上,保证按时发货,当用户有紧急需求时做到及时到货。
2.2推行集中销售,增强议价能力
营销集中管理是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全面提升煤炭企业的信誉度、话语权、市场地位,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得到最优的需要。冀中能源积极发挥集中销售平台优势,加强内部沟通和信息共享,共同面对市场、面对客户,市场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煤炭市场下行时,集中销售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对于外欠货款严重、经营状况较差的用户,严格控制发运量。同时,对于有接货能力、经营业绩优秀的用户,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增加供货量,切实做到保市场、控风险、促回收。
2.3强化让渡意识,营造共赢局面
煤炭行业按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划分属于僵化行业,不容易实现差异化经营。但通过多年探索,冀中能源在煤炭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在产品价值上,公开承诺花同样的钱您在这可以买到更好的产品,买同样的产品您在这可以花更少的钱在价格策略上,坚持慢涨一步,少涨一点。因为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的涨跌也不可避免。当市场供求关系趋紧的时候,企业适当克制,少涨一点;当市场供求关系宽松的时候,用户也要有所克制,要求降价的呼声也温和一些;如此,双方义利(并举)双收、甘苦与共,则可避免大喜大悲的轮回。从长远来看,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合作关系得到了巩固,又都获得稳定的经营环境。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合作;文献检索;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085-04
当前,困扰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要难题是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很明确,但中间过程如何展开是研究者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步入21世纪之后,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区域经济运行与调控机制、区域政策、经济布局与规划、发展战略、区域合作组织形式等方面,经历了由均衡到不均衡,由建立相对完整的地区经济体系到区域合理分工的转变。[1]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力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符合实际的路径,对京津冀区域的合作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方法概述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9―2009年以来的篇名中含有“京津冀”的文献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发现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有关规律,为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篇名作为文献内容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本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京津冀”为检索词,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源,时间选择1989―2009年,检索时间为2011年9月,共检索到文献586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京津冀”为检索词,共检索到文献806篇)。通过对检索出的文献逐一进行核实,去除了医学、气象学、地质学、新闻报道、访谈录、通知、会议纪要、讲话等文献,保证查准率,共检索出有效论文510篇,作为本文研究分析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和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
二、分类与计量方法
(一)文献数量与时间分布
本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京津冀”为检索词,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源,时间选择1989―2009年,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89―1993年,每年只有2篇,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京津冀区域研究的起步期。1994―1996年,3年的时间文献达到了47篇,达到了京津冀区域研究的第一个高峰。1998―2001年,处于研究的谷底。2002年发表文章20篇,出现了第二次高峰,自2002年以后开始稳步增长,2002―2009年共有文献442篇,占文献总量的87%,由此可以判断自2002年以后京津冀区域研究进入了活跃期。分析其原因,京津冀区域研究的变动与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对该地区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2]
(二)文献的期刊分布
统计的510篇文献,分别刊登在135种期刊上,经济、管理类期刊73种,占期刊总数的54.07%;大学学报13种,占总数的9.62%。在这135种期刊中,发文13篇以上的期刊有8种,占期刊总数的5.93%。其中北大图书馆2004版中文核心期刊共有4种: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城市发展研究和河北学刊共发表文章47篇,占文献总数的9.21%。将1989―2009年各类期刊按发表文章递减的顺序排序,结果可用布拉德福定律进行分析。布拉德福定律的描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领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此时核心期刊和相继区域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按照布拉德福所分析的数据来说,常数约是3,这一验证结果符合布拉德福分散定律,其中第一区为京津冀区域研究的“核心”期刊,占文献总数的32.35%。[3]
(三)文献作者所属机构类型统计分析
文献作者所属机构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机关关注和开展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程度。在检索到的510篇文章中,作者分属128个机构。通过对居前12名的作者机构发表文献的时间统计,可以看出,河北经贸大学、南开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是早期的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并表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为政府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类。根据统计情况,发表京津冀合作研究文献的政府研究机构为43个,科研院所为12个,高校为38个,其他类为20个。其中最多的是高校共169篇,占文献总数的33.13%;第二位是政府研究机构占文献总数的22.94%,第三位科研院所93篇文章占文献总数的18.23%。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和政府部门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主力军,而科研院所偏少,企业更少,说明科研院所和企业还没有真正投入到区域合作的研究之内,这恰恰说明了为什么目前京津冀区域没有真正的产业合作或者叫企业技术合作;没有产业技术联盟,而这个领域正是本文今后要研究的动力所在。[4]
(四)研究主题分布
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范围很广,在检索到的510篇文章中,涉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文献最多49篇,占文献总数的9.61%;涉及产业运行机制的27篇,占文献总数的5.29%;涉及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26篇,占文献总数的5.09%;涉及产业结构优化的12篇,占文献总数的2.35%;涉及交通一体化的4篇,占文献总数的0.78%;涉及政府作用的6篇,占文献总数的1.18%;涉及和其他经济圈比较的13篇,占文献总数的2.55%;涉及区域创新的7篇,占文献总数的1.37%。
三、研究主题分析
纵观20年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京津冀合作的研究涉及的面很广,重点研究领域涵盖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产业运行机制、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京津冀合作中政府的作用、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研究。[5]
(一)经济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唐茂华2005)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手段和最优选择。欧盟就是成功的范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的“双核心”作用,通过区域政府联合引导,实现区域联动,形成城市网络,产业集群和要素自由流动平台的发展格局。[6]在对京津冀一体化协调运作机制的实践探讨(李惠茹,李敏2005)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在于能够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自由使用。从目前京津冀一体化的实践过程来看,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构建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以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实质阶段。
(二)区域合作机制
深化服务――促进京津冀核心经济区的发展与合作(周绍熹 2005)中认为区域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有关专家纷纷出谋划策,先有“大北京”的思路,后有“首都经济圈”的提法,但是多边和区域内总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北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探讨(罗静 2006)中指出京津冀北区域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地区。其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非常难以解决的突出难点和问题,必须策划新的发展思路,采取战略性举措,才有可能使这一区域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7]在京津冀科技协作与发展的对策研究(戴宏伟,陈永国,赵中其2006)中指出“十一五”期间,为促进区域内市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推进京津冀科技协作。三方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切实推进京津冀科技协作与发展。
(四)与其他经济圈比较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之比较(徐长山,任立新2004)中指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国内最有活力的三个经济圈,但京津冀经济圈明显滞后于后两个经济圈,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者试图从三个经济圈的比较入手,探讨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追赶上另外两个区域的发展。
(五)产业结构优化
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邓丽姝2005)中指出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是创造国民经济财富的中坚力量;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纽带。因此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在区域产业系统的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首要研究对象。京津冀三地将自身制造业的发展置于经济圈整体环境中,就会取得共赢的效果。[8]在京津冀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叶卫平2006)中则认为区域内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创新:区域政绩评价体制的创新,区域财税体制的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
(六)区域创新系统
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胡宝民,魏进平,李子彪2005)中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特殊性、合作基础、紧迫性和现存问题,并在区域创新理论的构架上,提出了建立京津冀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想和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9]
(七)政府功能作用
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张可云2004)中认为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是中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作者认为完善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机制,关键在于首先要完善区域管理制度;京津冀经济圈企业主导型企业合作应该注意克服地方利益冲突,用合理的政策促进地区间企业合作。[10]
(八)交通一体化
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肖昭升2005)中认为京津冀都市圈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在建设京津间快速通道――推进京津冀城市圈一体化进程(孙增印,李惠杰,邹南昌2005)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交通网络关系极为密切,都市圈内的交通网络应该能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城市之间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京津冀都市圈交通网络规划。
四、总结与展望
根据1989―2009年20年间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如下:1.从文献数量上看,关于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文献自1986年由《河北学刊》首发后,此后呈现出折线上升的态势,自2002年以后到现在正处于研究的活跃期,反映出国内学者对京津冀区域合作的研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从载文期刊上看,关于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文献在重点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经济类、理论研究类和交叉学科类等期刊上,说明该类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提高。3.从文献作者所属机构来看,高校和政府部门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主力军,而科研院所偏少,企业更少,这是目前京津冀区域合作缺少动力和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4.从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的主题来看,重点涵盖了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合作机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的功能作用、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迄今为止,关于京津冀区域合作的研究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很多,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传统发展模式的角度所进行的,所依照的框架也是传统的区域竞争力分析框架。对京津冀区域合作问题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定量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在企业协作等重要问题上,还缺乏一套真正适用于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机制和模式。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京津冀区域合作创新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对产业技术与创新方面的深入研究,从前沿性和战略性的角度出发,京津冀区域创新理论研究的视野还有待拓宽,这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1]刘丹丹,孙文生.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06(10).
[2]唐茂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5).
[3]韩士元,唐茂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合作重点及政府作用[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4).
[4]李惠茹,李敏.对京津冀一体化协调运作机制的实践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3).
[5]陈金城,赵海英,黄朝文.理想与现实――探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J].决策咨询,2002(11).
[6]王亭亭.京津冀一体化的路该怎么走[J].领导之友,2003(1).
[7]肖昭升.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5(8).
[8]戴宏伟,陈永国,赵中其.京津冀科技协作与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一、创新教育管理,为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中等美术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创新美术教育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影响美术教育质量提高的各种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影响美术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有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师资和教学管理等。校园环境、办学条件和师资制约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着校园环境、办学条件和师资功能的发挥,影响着美术教育效率。所以,要创新教育管理,就必须在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师资和教学管理制度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优化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办学条件是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基础。提高美术教育质量,首先需要良好的办学条件。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数量足够的画室和设计制作室、信息化多功能教室、美术作品展览室和美术图书室等,是美术教学必需的基本条件。提高美术教育质量,还必须有良好的校园环境。环境影响人,改变人。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影响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形成,进而影响学生对人生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创设良好的校园美术教育环境,使学生身处浓郁的美术氛围之中,时刻感受到周围环境传递出的美术信息,必将诱发并持久保持其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使其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愿望,迸发美术创作的灵感。因此,一些美术教育特色显著的普通中学和美术学校都十分注重校园美术环境的建设。学校的楼堂馆舍、围墙栅栏、道路、绿地、花坛的设计,室内环境的布置,甚至小到路牌标志的设计,无不富有美术的创意,散发出美的信息,可谓处处见美术,样样皆精品。这样的美术环境对学生的强大感染力是语言说教难以企及的。第二,强化师资力量。优秀精干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美术教育赖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这里所说的“优秀”是指教师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精干”是指教师个个都优秀,没有庸懒者。一般来说,教师的素质以学历为衡量标尺,但教师学历高并不等于业务能力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取决于文化素质、语言表达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样,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并不等于优秀教师。不爱岗、不敬业、唯利是图、师德低下,这样的教师不在优秀之列。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吐故纳新,引进优秀教师,淘汰庸懒教师。这一途径的特点是见效快、效率高。民办美术学校一般拥有较高的人事自,通常采取这一途径。二是学校自己培养。学校聘请名家名师任顾问,作为学校的技术支撑和形象标杆。稳定已有的骨干教师,放手使用、锻炼年轻教师,组建由名家名师、教学骨干和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团队内部实现教学经验的传递,团队之间展开竞争。这一途径普遍为公办学校所采用。第三,完善教学质量考评和激励机制。拥有优秀精干的美术师资,仅仅是实施高质量美术教育的前提。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管理的核心。要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教师工作的绩效,二是怎样对教师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才能使结果客观公正合理,三是绩效考核结果与薪资待遇如何衔接才能使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许多美术学校对此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找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些学校普遍制订了完善的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和考核的方案。方案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学校把教师的出勤,承担教学工作的课时量,课后辅导学生的人数和次数,所教学生的月考和期终考试成绩,学生参赛获奖,班主任工作及班级获奖等内容,具体化为工作绩效的数量指标,使其具备可操作性。二是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学校对教师工作绩效实行周考月结、期终总结,由专人负责,给出教师工作绩效的月得分和期末总得分。三是教师薪酬形成规则。这方面由于各类学校办学主体不同,其薪酬的形成规则也有很大不同。民办美术学校一般按照绩效得分计酬,分高多得,分低少得。公办学校教师的薪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绩效工资按绩效得分计量。这些学校的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和考核方案有着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客观性强,可操作性强。二是突出了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在绩效指标体系中的占比。三是体现了多劳多得、绩优多得的分配原则。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现。
二、创新思想教育,为学生自主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分析美术学生群体的组成,不难发现,在这个群体中,部分学生有着学习美术的天赋,他们对美术有着持久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爱好,对美术信息反应敏捷、接受快,而且心态恬静平和。但这部分学生往往由于对美术的专注,而对科学文化信息反应不够灵敏,有的甚至有排斥心理,科学文化成绩往往不佳。在美术生群体中,还有一些学生不是出于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因为科学文化成绩不佳,对高考没有信心,抱着走捷径的心态加入美术生的行列。这些学生往往缺乏美术基础,甚至没有认识到学好美术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可以说,科学文化基础薄弱是美术生群体的不足。这种不足对美术生的后续发展较为不利。如果没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作支撑,在美术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很难走远,甚至最终可能一事无成。而针对这种状况的学生思想教育,恰恰是各类美术学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实施美术教育创新,教育者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通过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为实现理想迎难而上的不屈精神,养成遇事对人恬美平和的良好心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且使之行之有效,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才会深受启发,自我修正。北京一家民办美术学校就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每周安排专用课时,安排专职教师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外美术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态度;介绍美术专业的细分领域以及各个领域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向学生阐述科学文化知识对美术发展的重大意义,如,艺术设计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设计手段需要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辅助,选择制作材料必须懂得各种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理化性能,环艺设计还须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等等;向学生阐述美术才能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美术与自然、美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聘请美术名家名师到学校开办讲座,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学习美术的曲折过程,介绍自己在发展美术事业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提示学习美术应该注意的事项。三是组织学生到著名的高等美术院校参观访问,感受学校浓郁的学习气氛和美术氛围,唤起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和古文化景点,使其了解我国美术文明的辉煌成就,感受我国古代美术的精致与典雅;组织学生到一些现代艺术品制作工场和景观建筑现场参观学习,让他们切身体验到现代艺术品的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美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四是以美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解决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广大学生从中感悟到了美术才能发展的强大动力源自对美术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矢志不移的坚定追求,初步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二是学生真正意识到了美术与科学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学好科学文化课程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三是学生对美术才能发展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学好美术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形成了从容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态;四是学生领悟到了美术智慧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哲学真谛,形成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正确思路,学校学风因此而更为浓郁,校风因此而更为和谐。
三、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