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书法启蒙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用心去唤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并以此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效果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的学习习惯比好成绩更重要。好的成绩可能只是暂时的,而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那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尤其是一年级,正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多层面的。小学生良好数学习惯的培养,主要是指学习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尚未完成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因此有必要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使用一些爽朗上口的口令和儿歌往往能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课第一天进行常规的学习习惯教育时可以说:“铃声响,进教室;书摆好,坐端正;老师讲,专心听;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同学讲,仔细听;有问题,要补充。”等等。但以往儿歌、口令式的教育用语只能起到短期效应,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就会感到厌倦,我们教师应唤起学生内心深处那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渴望。
二、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应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诱发学生的未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作为数学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实践加深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让小学启蒙阶段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观察生活环境,发现数学,激发未知欲
数的认识与计算是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因为数的概念与使用本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让学生思考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3”表示时,学生刚开始只是凭空去想,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却“视而不见”,所以回答也是简简单单。但在我的启发带动下,有的同学说“我的铅笔有3支”,有的说“我们班墙壁上有3幅画”,还有的说“中秋节学校放了3天假”。事实证明,通过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发言思路活跃了、丰富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同样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这样孩子们就会对生活中的数学越来越敏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2、总结规律,形象化教学,简化数学教学的难度
对数字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儿歌的形式,将数字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总结为以下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称钩称东西,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能做瓢,9像勺子能吃饭,10像鸡蛋加油条。”
3、创设生活情景,将数学用于实践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去充分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寓教与乐,激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如果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强烈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终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保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游戏,营造快乐学习的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玩童的世界里,对游戏有着的天然的兴趣。孩子在游戏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角色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游戏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2、引入儿歌,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在教学“1-5的认识”时,我自己编了一些儿歌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如“山头立着一只虎,林中跑来一只鹿,路上走来一只猪,草中藏着一只兔,洞里出来一只鼠,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
3、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相结合
一、对少儿书法学习顺序的认识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博大精深。教书法,应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古代经典碑帖,这是书法界的共识。那么书店里字帖繁多,如何选择范本,如何选择一条有效的学书顺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书兴趣的保持和书法水平的逐渐提高。笔者认为低龄儿童还是以隶书入门为好,稍后再学习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的难度更大,应再后学习。以隶书作为小孩子的入门书体,有以下理由:
楷书含有书之楷模的意思,笔法丰富完备,结体奇正相间。楷书的横画不平,竖画不直,初学者很难得其要领。楷书用笔的逆锋下笔,回锋收笔也会让小孩子学习感到相当困难。而隶书笔法简单明了,字形结构平稳,横竖线条明显,可为以后多变的楷书学习提供横竖经纬线的参照。尽管历来主张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但是楷书的基础又是什么呢?目前,教育界对隶书的功能挖掘还远远不够,试问颜真卿楷书的捺画、欧阳询的钩画为什么那么接近隶书的波画?钟繇小楷、南北朝魏碑的撇画为什么有隶意,被称作隶撇呢?
事实上,从书法史来看,隶书先于楷书,习书者早学隶书无疑可以加强书法知识的系统性。况且隶书本身是一种完备的书体,可以自成格局,成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隶书本身也具有深度,但对于初学书法者却是好入门的,原因在于隶书的笔法较楷书简洁,结体横平竖直,小学生一学就有几分像。小孩儿会因为这几分像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一个孩子可以将成年人都认为枯燥单调的书法学得津津有味。
二、对少儿书法练习单字大小的思考
学习书法笔法为先,结构居后,最后布局谋篇。初学的儿童宜写10厘米左右见方的大字。这样可以把笔画的起、行、止交代清楚,笔形易于表现清楚,结构也好把握,由于幼儿的小肌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指的协调能力也不够,写小字容易成“墨猪”。练字,配合好腕、肘反而可以让学生大胆去写,字的笔画结构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随着学生年龄和书法水平的提高,再根据不同幅式把字缩小或放大练习。
三、对学生执笔教学的体会
执笔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初学者初次握笔很难掌握。教师可以分几步来教:1 以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但要使食指竖向下,然后顶上无名指,执笔的指法就基本正确了。2 学生指法正确了,并不一定能协调运转毛笔。教师可以教学生移动手指“爬树”,即移动指头到笔杆的上端,又移动下来,反复多次,但笔不能滑落。进而训练学生左右转动毛笔,使学生能随意调换笔尖的方向。课前花几分钟来练习,学生对毛笔的控制灵活多了。没想到看似玩笔的方法,却大大加强了孩子与毛笔的亲和力,解决了学生执笔僵硬的问题。
四、少儿书法入门笔法探索
正确使用毛笔书写出的笔画线条叫做笔法。解决了执笔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运笔了。一般来说,每个笔画包含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
1 拉线练习,教学生拉横、竖线。起笔做到停顿片刻,行笔要力量匀和(以加强手的稳定性),收笔从空中自然提起。不宜一开始就照本宣科地教逆锋入笔、回锋入笔,对小孩子来说难度太大,开始只要求毛笔尖竖下停稳即可。不可让学生顺笔就走,缺少起、顿环节。用几节课前的几分钟拉线,可以提高学生线条的质量,加强学生驾驭毛笔的能力。
2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采用描红的方式,以增加笔形的准确性。教师书写几个简单字,让学生垫在练习纸下勾出轮廓(专业上叫“双钩”),然后指导学生在空心字中书写。要求笔画尽量不出线,内部也尽量不空出,这种练习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笔法的精度。
罗晓辉,1968年出生于北京,现职机关干部,书法专业本科毕业,书法家、教师。他自幼受父亲影响习书绘画,1984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市东城区师范学校,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由于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先后跟随刘民久、爱新觉罗万钧、李经弼等老师学习书法。罗晓辉毕业后步入学校殿堂,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担任学校书法教学工作,对于书法启蒙教育教学有着深入研究。在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中,他总结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从教的十几年中,培养了众多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学生们在区、市乃至全国青少年书法比赛中获众多奖项,而他本人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为进一步提高书法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自身书法艺术造诣,1994年,罗晓辉考入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书法专科班学习。几年的艺术专业学习使本人对书法史、书法理论和艺术流派等有了进一步研究。张同印、卜希D、李松等老师都对他的作品进行过点评,使他受益匪浅,书法创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进而使书法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2000年,罗晓辉调入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机关工作,虽然已不在一线从事书法教学工作,但却挡不住他那份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的赤诚之心。多年来,在繁忙工作之余,他坚持研习各种书体的技法、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领悟,从理论中求索。2002年进入北京教育学院书法本科班学习,承蒙各位导师启灵,对各种书体深入研究,博采众长,技艺水平大幅度提升,作品在参展中多次获奖,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大家的举荐下,先后加入了东城区书法家协会、长城书画家协会。
罗晓辉在参与协会的各项活动中汲取了营养,开阔了眼界,结交了众多书画界的良师益友,多年的学习和锻炼也逐渐确定了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和取向。 罗晓辉作品-唐诗二首
晋代书圣王羲之和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那一幅幅美到极致、颇具魅力的艺术作品始终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影响着他。古人严谨的书风,精湛的技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激励着他不断追求创作出俊美、潇洒、具有书卷气的书法作品。
1.情商
情商是情绪的商数, 情绪智力, 情绪智能和情绪智慧。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信心、恒心、意志、自律、耐受挫折、合作精神等一系列与人的素质有关的反映,其中最关键的的是心理素质[1]。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上的差别,更多的是与后天的培养关系密切。
2.小学语文在写字教学中渗透情商的培养
汉字是我们中华名族交流思想、记录文化的工具,写好汉字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先决条件,正如心正则笔正,练字如练人。小学教学是启蒙教育,老师进行启蒙教育首先是教授学生认识文字,而且写字是识字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练好书法,正确地书写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并积累,书写作文成为了学生用书面语言对社会、对人生情感的直接披露的一种方式, 在学生的作文中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述着个人的思想情感。用文字描述出的文章是作者心灵受到某种情感冲击而成的产物,剖析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陶冶的过程,小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开动大脑,对文章产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使得思想上有了一些讲解和看法,可能成为写作的诱因,继而把生活中最熟悉、最深刻的所见所闻,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写字本身就是在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文章渗透着自己的情感,通过写作进一步升华情商。因此,写字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是用线条表达心理状态的一种重要形式。
2.1 写毛笔字渗透对情商的培养。毛笔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产,它艺术上的独特性与发展性为写字教学的情商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毛笔书法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写字教学,这个阶段是在小学时期,这是发展学生情商的黄金时期。长期书写毛笔字对纠正孩子错别字有很大的帮助,毛笔字因为其书写的字形和大面积的特性,会让孩子在书写过程中加深对字体的印象,加深对字体的结构认识,一些孩子在网上受到网络词汇的影响很容易写错别字,所以锻炼毛笔字加强孩子正确的字体认识非常有必要。锻炼毛笔字对孩子的性格与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帮助,毛笔字因其字体大,容易看清,对长期看书的学生练习下毛笔可以很好的保护眼睛作用。写好毛笔字就要求写者有心如止水的境界,通过静心才能才能写出工整的书法,对于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诱导方法。让孩子在书写毛笔字中不知不觉的改掉心里上轻浮气躁特征,通过书写过程中对各个名家书法的临摹和研究也能培养孩子对书法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条件也可以参加毛笔书法大赛,结交更多的朋友,以书法会友,对孩子书法水平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等水平是不可小觑的提升。练毛笔字可以磨练意志,练习毛笔字字是慢功,需要聚精会神、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学生的韧劲和耐力可以通过一笔一画的书法练习中获得,就像王羲之练习毛笔书法一样,要经过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练习才铸就了后来的闻名天下的王羲之书法。练习毛笔书法能集中注意力,平稳呼吸,可以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毛笔书法不但成本低而且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书法使得学生的情商得到进一步升华。
2.2 钢笔字中渗透对情商的培养。钢笔字的艺术效果虽然不像毛笔字那样丰富,但因其笔尖富有弹性,写出的笔画同样有粗细、轻重之分,同样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写一首好的钢笔字不但可以给人的外在形象加分,好不夸张的说,写一手好钢笔字就是人的一张名片,对人的内在修养起到潜移默化欲的作用。写好钢笔字可以培养优秀的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审美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大有好处。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工工整整的,字迹清晰,通过练习写钢笔字,能够使人细心,提高自信心,精神容易集中,善于思考等。草草了事,不负责任,态度不端正是极容易误事的,练习好钢笔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的。钢笔写字的特点是:用笔有提顿、方圆、快慢等讲究,笔画分明、坚定有力、直而不僵、流畅自然。练好钢笔字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稳重、持久的优秀品质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极具观赏性。写好钢笔字是需要眼、脑和手互相协调密切分工合作。性格的差异直接反应到字体上,意志坚定的人,字体清晰有菱角,不自信人字体笔划过轻。所以,通过练习钢笔字使得学生情商得以提高。
2.3 铅笔字中渗透对情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刚开始读书识字来说,铅笔写字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写错了可以用橡皮擦檫掉。铅笔的特点是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用途广泛,实用性而受到学生普遍的喜爱。正确的执笔是写好字的基础,执笔比写字更重要。很多小学生近视就是因为错误握笔。老师在教授学生执笔的时候,告诉他们正确的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脚平。良好的执笔习惯才能写出漂亮的文字。铅笔也有其自身缺点,用力过猛容易断,字迹写久了容易模糊不清,所以对小学生的耐心和耐受挫折是很好的锻炼。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小学生在用铅笔写字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所写字体判断是否合乎规范,然后决定是否进行修改,修改后要达到何种水平,这些都需要学生自主判断执行。小学生在采用铅笔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对写的比较好的字体要鼓励、表扬并当作范本展示给大家欣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到写字的氛围中,在轻松氛围中写字。通过铅笔练习写字,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不足、对比别人优美的字体为榜样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小学生通过铅笔写字,认识更多的文字,认识文章,从而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反过来通过阅读文章增长见识丰富大脑的知识储备来完善写字技巧。
一、充分认清书法教育的重大意义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具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也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还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这三者构成书法艺术的三种特性,还同时具备了潜在的育人功能,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
书法教学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写字,而写字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要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读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书法教学过程中,既是语文教学,也是艺术教学,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教学。作为书法教学的具体实践者来说,只有充分认识书法教学的重大意义,把握住当前书法教学的严峻形势,才能够在以后日常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发挥兴趣的促进作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了书法,才能够学好书法、练好书法。书法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它需要练习者的静心专一、持之以恒。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把握住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讲清楚书法的演化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让学生观察蚊香的形状画图,观察木头画直线。学生从简单的模仿中,既得到了趣味,又锻炼了基本功。美好的艺术作品总能激发人们的向往之心,因此观摩名家的书法作品成为一种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在观赏成名大师的作品时,既提高了鉴赏水平,又能进一步激发起练好书法的决心。只有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才会产生练习书法的动力,才能从中领悟到书法的艺术魅力,成为书法的真正爱好者。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讲述书法界成功的故事,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有许多趣事。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增强学习热情。
三、让书法成为一种常态
当习惯用键盘代替手写,出现提笔忘字的时候,我们发觉书法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周汝昌曾讲“要把字学好、写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完成的课业”。电脑手机的普及,娴熟了手指,却荒废了笔墨。从实用角度,拥有了电脑和打印机的我们再不用考虑到写一手好字,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热了电脑,冷了文房四宝,又何谈中华文化的精髓呢?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把书法教学落实到书法课堂上,还要在平时引导学生热爱书法、学好书法、练好书法,把伟大的中华文化精髓贯穿于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在学生中,筑牢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是将长期传承的一项艺术这种认识,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传播功能,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家庭中宣传书法的文化艺术功能,确实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让书法成为一种常态。
四、积极探索书法教学的新路子
学好书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而书法教学的路子还在不断的摸索,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现在做起,始终养成一个学习书法、练好书法的习惯。
1.练好基本功,打牢书法基础
处于书法的启蒙阶段,临摹是书法教学的第一步,是学习过程的必经阶段,必须要继承传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
练习书法必须从基本的做起,从横竖撇折那练起,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够急于求成。有的成名大家精心练了十几载,甚至几十载才得以出名。追溯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古人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积累了很多年和无数人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所谓创造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积累了前人经验之后而创作出来的,只能是在学习中达到熟能生巧,然后才能自有新意地变化笔法,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果基础打不牢,在后面的练习过程中就会大打折扣。有时会出现基本的字形都不像,就谈不上艺术之美了。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是这个道理。
2.营造学书法,练书法的浓厚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橱窗、墙报等宣传阵地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宣扬在书法教学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先进典型。
适时组织书法作品展,评选出好的书法作品,并建立健全一定的奖励机制。但是在作品展示过程中,不能够一味只注重展示学生的创作水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而忽视了创作成果的阶段性、周期性。
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等重要节日,组织老师和学生向社会群众书写对联,赠送对联。在整个社会宣扬学习书法、练好书法的理念。这样既可以激发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又可以让社会各界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书法艺术。
3.学习态度要认真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先辈们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从心而起的创造一点一点的传承下来,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欣赏,是感叹,还应该真心的去学习,去领会其中的真谛。古老的书法艺术不可以在我们这一代被遗弃,我们要重拾起老祖宗当初的感动与热情。
2书法艺术的教学目的
2.1书法的意义不在于写字
虽然,现今的大部分人对于书法艺术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但是却不能真正了解书法的内涵,老师们,家长们总是强调要写好字,中考、高考考语文时批卷老师会给高分。导致学生们也歪曲了书法的真正意义,只知道写一手好字,却忘记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古人写字讲求的是书写者个性、才情的流露,是与观赏者在笔墨挥洒中达到对美之认识的和谐统一,使这种共鸣穿越时空。
2.2体会过程
古人写字是从不在乎结果,他们认为写字的那一瞬间才是最享受的事情,所以挥毫泼墨都带有着他们自己的性格与感觉,每一笔写的不是字迹而是他们的心情,而在现代书法教育过程中,由于老师们的强调字要漂亮,写字要有规范,写字握笔的手势都要固定,致使学生们写字,听课过程中,只专注于那些外在的东西,却不能真正享受写字的经过,以至于写出的往往差那么一点,我认为缺少的是灵魂,字的灵魂,不是每个人在感受过程,认真写字时都会抓住字的感觉,如果你写字的时候还只要结果的话,那离书法大家真是差的太远了。
2.3感悟人生
在现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把我们紧紧包裹了,我们开始适应这种感觉,快餐,飙车,甚至闪婚,我们没有时间,更没有机会和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对话,说一说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想做什么,我们的人生要怎么前行,书法艺术则刚刚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好好的感悟自己的人生,在闲适宽松的时间里提起毛笔,嗅着墨香,面对素纸,于一笔一划中体会沉稳厚重、柔中带刚、悠然舒缓、别有情致[2]。这又何尝不是享受?在风中,在月前,凭着自己的心情,歇一歇,写一写,无论你是焦躁,还是悲伤,舒心的写字过程都会让你的心平静下来,让自己感动,让你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活。
3书法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改革
3.1书法艺术从孩子抓起
书法艺术,书法精神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要想练成一手好字,培养出温和书法意识,就要从孩子时开始,所以,各学校就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教学,将书法艺术完全融于美术教育中,从启蒙时就开始接触书法远比成年人有益处的多,让民族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在幼小的孩子心灵里播下种子,让他们懂得享受书法艺术的快乐,培养温和稳重的气质,而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只有在孩童时期进行书法知道,循序渐进,才能让孩子们体味书法艺术的灵魂,从而将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延续下去。
3.2书法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单一的课堂教育根本不能吸引孩子们的全部兴趣,不能让学生一直专注于书法艺术之中,所以要不断丰富书法教育的的渠道,学校可以创建报刊,每日登出一些书法艺术欣赏或者书法比赛项目等内容,拓宽他们对于书法的见识[3];还可以开展一系列讲座,通过大人们对于书法的讲解,加深孩子对于书法的感受;最后,学校可以请一些书法大家来到校内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的书法指导,相信为了文化的传承,书法家们一定会义不容辞,这样的教导会比平时的老师教学事半功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4结语
一、设计小学生书法学习课程
书法作为一门传承几千年的祖国文化遗产,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从保存下来的古代优秀墨迹和碑刻来看,
古人在用笔、结字和章法上很重视精、气、神的表现,其艺术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过一般的写字要求。现代人因为有了硬笔和电脑,用毛笔写字已少了许多实用价值。但是书法艺术,永远是中国人传达心境、表现自我价值、提升文化品味的独特方式。在书法技巧和人文精神方面,古人留给我们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学习书法,首先要对古代经典的名碑名帖深入临写,吸收先贤成就的艺术语言和文化气质。要创作首先要会临摹,临摹的好坏和深入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作者以后的书法创作水平。书法在自汉末形成为篆、隶、行、草、楷五大书体,功能也由实用向个性抒情方向延伸。追溯书法艺术发展史,作为教师,面对六、七岁的小孩子,如何教会他们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尝试书法艺术的感受,为学生的书法修炼勾画出一个阶段轮廓,已成为书法教师的重要课题。
通过参观学习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学习书法的曲折道路,我们书法教师团队提出了小学阶段的书法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年龄的大小选择不同的书体进行学习。低幼以隶书入门,稍大点以楷书入门,再大一点以自选隶书或楷书入门的一种临摹学习的阶段设计。多年来通过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教学思路,孩子们在隶书入门学习中体会了软笔的性能,克服了学习软笔的畏难情绪,了解了隶书端庄洒脱的构型,使学生初步把握了汉字结构意识。在楷书入门学习中体会了严谨笔画书写和精致的结构造型,了解了楷书的宽阔风范,在自选字帖的深入临习中积累了功底,扩大了识字量和临写量,为创作积累了更多的艺术语言。我的论文《浅谈小学书法课程的阶段设计》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思路中形成的,我想,不管这种思路是否值得推广,至少在此方案的实施中,我校学生的学习收到很好效果。特别是面对六岁起步学习书法的整班学生,我们由最初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教写,到更为细化的执笔、拉线练习,甚至伴随口令的训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从小有一个正确的书写姿式和书写习惯。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入门,逐步习惯软笔的性能,平稳地书写线条,为孩子以后的严谨学习打好基础,我运用了很多土办法,如教学生执笔时,增加了手指转笔和上下移动手指,我称之为“爬树”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小手与毛笔的亲和力。(论文《少儿书法启蒙初探》见《青少年书法杂志2009年6期》)
二、处理好临摹和创作的关系
五种书体中,相对来说篆、隶、楷可以称为静态的书法,行书、草书可以称为动态的书法。小学生是打基础的时期,宜从静态的书法入手。在临帖教学中,我主要讲解了隶书的圆笔和楷书的方笔写法,各种点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范字的结构规律。对于字形的讲解,我常常结合美术中诸如比例、空间、均衡、对称、错落等方法。过一段时间,再逐步对字帖通篇的章法、气息等较高层次的书法知识进行讲解,并逐步要求学生能形神兼备地节临碑帖中的一段或通临全帖,从而去感受书法创作中更深层次的信息。在创作教学方面,低中段的学生主要靠集字摹拟创作,实际上仍然可以叫作临摹,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所学的字体去完整书写一件作品,体验在宣纸上合理排列篇章,以及落款、钤印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高段学生则尝试以原创方法去创作,即学生自选书写内容,去寻找字帖中现成的字,并标好页码。如果没有现成的字,教师就通过查阅书法字典,或者直接运用偏旁部首的组合、变通等手段去写,以此引导学生如何由临帖走向创作,为学生以后离开老师,还能继续学习书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创作方法。论文《由临帖走向创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三、采取各种办法,克服教学中的困难
书法教学难,难就难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也体现在要不断地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去胜任教学;体现在书法教学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字帖。目前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已提供了笔、墨、纸,但无法满足学生自选字帖的需求。后来我想到自己每天也要练大量的字,就把这些我认为比孩子写得稍好的字奖励给买字帖的学生,没想到现在买字帖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大大改善了学习条件。办法总是想出来的,考虑学校经费紧张,每节课只能给孩子提供一小张毛边纸,只有16格。如果只写16格,练习量太小,我便教大一点儿的学生把纸重新折成三竖行,每行10格,共有30格,可以满足一节课学生的练习量。
有时候因为练习量太大,学生临帖就会出现乱画、抄写等不良习惯。由于一些学生贪快,不求质量,基本笔画和字形都不去观察,下笔极为草率,让教师头疼不已。我的教学不得不又放慢下来,我开始指导学生用“双钩填墨”的方法去学习,即将练习纸放在字帖的范字上,用硬笔钩出空心字,然后在空心字上运笔书写,要求书写的笔画不能超过轮廓线,也不能留出空白。这样的学习速度很慢,但却可以使粗心的同学变得细心起来,细心的同学可以更加细心,甚至达到精微。通过这样的训练,我发现那些不喜欢书法,认为书法困难的学生都有了兴趣。对于笔形好而结构差的学生,我又指导他们用“单钩”的方法去描出字的中线,然后书写。同时启发学生从中去思考、去体会为什么古代书法家要那样去摆字形,这样的间架处理比我们随手乱写的字形起好在什么地方。这种练习也对纠正字形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习惯好、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我一般不要求他们去这样做,而是让他们直接对临,大量地积累单字量,为今后的创作做准备。
通过以上一些教学研究,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追溯目标,给学校书法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
书法,简而言之就是写字的方法。对于学校而言,书法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写字方法的教学,其目的是将汉字写得规范而端正,适应于实用表达的需要;二是写字艺术的教学,其目标是将汉字写得美观而有新意,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中,增长知识、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二者之间紧密关联,且互相包含。前者是普及性的要求,养成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后者是提高性的要求,是中小学审美教育的需要,也适合中小学生的精神需求。学校书法教育应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应体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二、追探路径,给学校书法教育一种成功的可能
书法教育的立足点是课程,是教材。只有通过课程、教材的开发,才能使书法教育走向规范,走向系统。教材的开发更是书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开发了两套教材,分别是《走进书法》和《写好汉字》,它们已相继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走进书法》是文化阅读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五个主题单元,内容有文房四宝、书法有法、书家博览、书体纵横、书法款识、书法品式、印章使用、书法鉴赏、校园传真等。旨在引领学生走进书史、走近书家、走进名作,走进实践,接受历史的熏陶、人格的教育、名作的陶冶、实践的磨练,弘扬书道,提升素质,不断丰厚人文素养。
《写好汉字》是技能训练教材,六个年级共十二册。教材具有四个特性:
一是系统性。整个教材分硬笔和软笔两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读一读、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体、行款、集字创作、硬笔临古、佳作竞临”等序列。编写时,坚持将硬笔软笔、楷书行书进行整体设计,协调兼顾,相互补充,避免重复。
二是趣味性。汉代书法理论家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了:“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因此,我们教材努力借助形象化的手段,将书写与人情、事理、物象结合起来,让看似枯燥的字理探究变得趣味横生。
三是典型性。选择例字时,我们一是找字根性的字,如:大、口、木、土、目等,它们会成为合体字的部件。二是找结构上具有代表性的例字,如《对正》一课安排的例字有“尘”“案”“盐”“品”,它们代表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上面两个部件、下面两个部件四种不同情况。掌握它们,也就基本把握了上下对正字的结字方法。对于字的书写要领,我们还编写了很多口诀和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要得‘安’字好,宝盖要写小”,“卧钩像新月,三点成斜线”。
四是经典性。唐代书家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被后世称为“颜体”。当代著名的硬笔书法家田英章的硬笔书法端庄舒朗,涵蕴丰富。学生软笔效法颜体,硬笔学习田英章,必能受到经典书法的影响,进而下笔有法,涵养气韵,早立风骨,自成一体。
三、追索审美,给学校书法教育一点思想的境界
书法艺术概而言之,大体不外着墨、结体、布局,然而千百年来,变化万千,名家迭出,各领。书法园地也由点线组合创造出气象万千的艺术王国。这些独到的审美感受,让书法教育成为一种美的创造,美的欣赏,美感陶冶的过程,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努力追求“三美”:
1.适调身手,追寻“姿美”之境。写字姿势顺应人的生理特征,适合书写的需要,达到一点一画,可“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显性标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等。教学中,我们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口令法、儿歌法、图示法等策略,在愉悦的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正确双姿的把握。
2.心追手摹,追寻“艺美”之境。一是读帖:感受汉字之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汉字的三种美,即情义美、法度美和神采美。如在《同字框》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悟到:同字框的两个竖画,就如同凉亭的柱子,柱子正了,凉亭才不会倒塌,这就是汉字的法度美。二是临摹:表现汉字之美。“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因此,教学中,我们坚持描临结合,描红要有一定的速度,要仔细体悟例字在运笔、结体上的微妙之处;临写则要对照字帖,力求做到形神兼备,以提高眼力和表现力。还要学会背临,脱离字帖,凭着记忆来临写,以吸收内化。这样的练习日积月累,一笔好字就会水到渠成。
3.启悟濡染,追寻“思美”之境。一是启悟,让学生思维激荡。如在教学心字底时,让学生体悟到心字底右移,可以让上下部件融合得更加紧密;同时,虽然心字底右移了,但其卧钩出锋总指向字的中心,就加强了上下部件的联系,因而就取得虽扁犹正的效果。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学生就会思绪飞扬,灵性流淌,使写字教学获得持续的生长力。二是濡染,让学生思想启蒙。如结字规律中的“横长撇短”,“有”字就是这种规律的典型代表,用横画的长突出撇画的短,以体现“长短互生”的辩证思想。汉字书写还讲究粗细不一,错落有致,又互不侵扰,体现“和而不同”的个性追求。藏锋起笔含蓄蕴藉,则折射的是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人生境界……学生在这样的书法教育中获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精神世界的丰盈。
四、追求多元,给学校书法教育一些共荣的和谐
学校发展的旨归应该是人的发展,应该具有普惠性,要尽可能滋润每个学生。然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学校书法教育只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发展中,我们要从全局入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将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与阳光体育,与科技、绘画、舞蹈、声乐等众多的课程结合起来,齐头并进,百花齐放,“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们坚决摒弃那种靠一个模子、一把尺子来要求和衡量学生的做法,也要摒弃以“盆景”粉饰素质教育繁荣的假象。如今我们都在打造特色,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特色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书法教育与其他素质发展共生共荣,学生才是幸福的,素质教育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书法 教学 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14-01
如今,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电脑的日益普及,使传统的书写方式被替代,学校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开设的《书法》课因为不是主课而多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尽管家长和老师都清楚的知道让孩子把字写好受益一生的道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书法课学习,是书法教师对教研教改探索的新课题。在教学探索中发现,准确把握书法教学中的环节将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由于学生之间书法基础的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悟性高低、素质程度等诸多差异。故在学书练字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现象,归纳起来大体情况如下:
第一,稳步前进型。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从小就不同程度的受过早期书法训练,虽然基础参差不齐。可对书法课的开设十分欢迎,迎合了他们潜藏久违的学书兴趣和欲望,故在学书练字中精力集中,能跟随老师的讲解演练稳步前进。
第二,先热后凉型。观察发现,这部分学生开始学书练字热情程度较高,而后没有坚持多久,就逐渐退缩了。究其原因是以前没有介入书法训练,初上书法课,有种新鲜感、神秘感,只对结果和表象感兴趣,而对书法训练的艰苦过程感到枯燥乏味和单调,殊不知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岂能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学到手的?必须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才能奏效。于是渐渐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没了兴趣与激情,由热变凉了。
第三,眼高手低型。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书练字过程中表现出性格急躁,主观愿望是想尽快掌握技法和要领,试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故把时间用在“读贴”上,不是细致地观察揣摩范字,而是一味地翻来覆去的浏览。可“看似寻常最奇崛,诚如容易最艰辛”。
第四,后起之秀型。这样的学生数量较少,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较快,聪明好学、心灵手巧、悟性高,尤其是模仿能力强,在学书练字过程中,虽初始较慢,但一经启蒙得法,将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他们认真读帖,细心揣摩,思维敏捷,不耻下问,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心摹手追,孜孜不倦,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使技法掌握提高很快。
综合各类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共同的闪光点是都想练好字,意识到字是人的门面,字如其人,至少也要在人前桌面上拿得出手,这种闪光点即是教改的切入点。为此,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一改以前陈旧、僵化、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过去,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准确的设计把握书法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一,培养兴趣、激发欲望。人的兴趣是实现欲望的强大动力。常言道:“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实际上也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只要感兴趣,就有动力,是促进人们奋发努力。钻研的内在动力,是学书练字的内在动因。这样就会引导学生跃跃欲试的参与意识,学书练字的兴趣培养,激发其学书欲望。
第二,因势利导、传授技艺。学生一旦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强烈要求掌握技法,此时要因势利导,准确把握教学环节,抓住有利时机。在课堂上认真讲解和演示,传授技法,把真功夫真本领传授给学生。强化学生的技法训练。这使得学生因为有了成就感而信心十足。听课特别专注,揣摩观察范字特别细心,使学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学书轨道,教学上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纠偏辅正、勤学苦练。随着学生练字兴趣的增强。技法上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临摹训练,取得了碑帖范字的形似。此时,教师必须告诫学生不能沾沾自喜已取得的进步,切不可放任自流,要知道这只是刚刚入门,还不具备单独放飞的条件和能力,必须跟进辅导,纠偏辅正,有些技巧甚至还要手把手地反复示范演练、习作讲评、扎实巩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临摹一些简单的诗词习作,举办一次较有水平的习作展,以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悟出书写作品贵在神似和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