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创新思维与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与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与技术

第1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 语文学习 想象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今天,我就以《天鹅的故事》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全方位、多角度、跨时空地展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图片、音效、视频等资源,使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受到视、听觉的强烈冲击后,他们很快就能进入情境,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思维也呈活跃状态。

上课伊始,在圣桑的名曲《天鹅》那悠扬的旋律中,学生欣赏着一幅幅表现天鹅迷人身姿的画面:有的调皮地啄理着羽毛,有的两两追逐嬉戏,有的恬静地沐浴着阳光……随着画面的转换,展示在学生视野中的天鹅形象多变,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用“高贵优雅、悠然自得、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爱吃鱼虾、惹人喜爱”等美丽的字眼形容这作为善良化身的鸟儿,可见一束束创新思维的火焰在跳动,而对天鹅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学生有了的表达欲望和情感的初步体验,就等于是创新思维迈出了的第一步。

二、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师能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能缩短学生认识上与客观事物的距离,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演示,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鲜明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的真实感,降低理解的难度并产生感情的共鸣,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实现思维创新。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分析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促进分析的重要手段。老天鹅扑冰的场景是课文的难点。而在“拍打”和“扑打”的词语比较中,老师利用视频,从视觉上引领学生认真观看老天鹅一次又一次用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画面,从听觉上引领学生仔细聆听那老天鹅反复撞击冰面时发出的“咚咚”的声音,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思维进行了激烈的撞击,他们完全体会到了“扑打”比 “拍打”更有力,更全力以赴,老天鹅的勇敢拼搏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他们心灵的深处。

信息技术在此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悟,激活思维,也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感悟式朗读,发展创新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音频、视频并茂的特点,可以为朗读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环境,也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具有创新的模式下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

在课堂中,我演示了老天鹅撞击冰面的flas片段,学生看着坚硬无比的冰面,听着耳际传来的“呼呼”的寒风声,伴着录音中老师娓娓道来的朗读,那老天鹅用血肉之躯撞击冰面时“咚咚”的声音,反复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朗读反馈中有的学生抓住“像石头似的、重重地”等重点词语的模仿朗读,深情演绎了老天鹅的聪明与勇敢。也有的同学创造性地抓住“腾空而起”一次大做文章,因为他知道只有腾空越高,才能获得更大的“下落的冲力”;更有同学抓住了“接着,又是第二次,第三次……”一句,深入研究省略号背后的深层含义,思维的火花再次迸发……无论哪一种,都是学生们极具个性的朗读体验。

四、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想象的情境,深化创新思维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能动能静的特点,优美画面,配上音乐,配上朗读,再现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情感被唤醒,思维被击活,灵感被激发,创新思维的翅膀——想象也如出闸之水奔腾而来。所以,将信息技术恰当地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出现了三次天鹅的啼叫声,老师先播放了第一段音频,无助的叫声伴着寒风呼啸的背景音乐,天鹅失望地叫着,学生们急天鹅所急,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受到老天鹅壮举的鼓舞,天鹅们又整齐的叫声伴着《劳动号子》响彻天空,学生和天鹅们一起加油助威。他们干得齐心,干得欢快,小小的冰窟窿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这时,湖面上欢畅淋漓的叫声传递着胜利的喜悦:“克鲁——克里——克里”。当天鹅们沉醉于破冰成功后的欢乐氛围时,学生们伴着《欢乐颂》尽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小节。音频媒体带来的听觉体验,学生情感得到了共鸣。

五、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阅读的延伸,推进创新思维

可以说,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最终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加阅读量的,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势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在课的最后教师讲述了斯杰潘老人亲眼目睹的这个真实故事的经过,学生知道老人从此再也没有拿起过猎枪后都流露出了惊讶、不可思议的表情,这时教师适时地推出了拓展性作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文本语言的同时,还能观看有关图像资料,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多渠道地充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说网上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是一匹匹缤纷绚丽的绸缎的话,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巧手裁缝,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的特点选择恰当的音频、视频片段,整合成能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资源,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把被现代信息技术一次次点燃,发出绚丽的火光,也让培养创新个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第2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思维模式 创造性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之前的应试教育已不再是唯一与必须,更多的是学生思维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因此,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改变目前“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展开想象空间,以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来进行学习,这种创新型思维教育模式将成为新时代的标杆。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特别是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工艺美术学院及综合院校将专业方向进行调整,设立了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各相关细化分类的专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提出的高要求,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进而使得高等艺术教育迅速膨胀。1998年教育部将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名称正式确定后,各大高校相继开始开设艺术系,大量招收艺术类学生,年招生量超过上百万人。如此庞大的招生量,不仅为社会培养了艺术人才,也为学校带来了创造性的经济效益。

如此大规模的发展,表面上好似提升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全民化,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原本艺术设计所培养的人才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都离不开设计。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在应对目前大批量高要求的人才需求下,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从目前社会现实情况来看,飞速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并未使我国的设计水平提升,也未能使我国在设计界取得相应的成绩。学生在经历四年高等教育进入社会后,才发现很多实践的内容并未掌握,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毕业生专业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创新意识更不能很好地展现,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这是因为许多学校在整体规划不全面、教学资源配备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并非是喜欢艺术而学艺术,而是为了上学才学艺术,大量滥竽充数者导致艺术专业素质水平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缺少互动与启发,空洞的理论教育传授与艺术设计原本所强调的“想”的初衷相背离,使得学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降低。

艺术设计是专业性极强的实践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经验去面对实际工作中高难度任务,并在实践中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然而现在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思维与技术,很多设计只是一味地抄袭,而从未想过如何构思与表达。动手能力弱,执行能力差,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根据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就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尽快去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创新”理念的培养。创新是一个人素质、能力的体现,是知识文化的积淀和修养的综合表现。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敏锐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创新,最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成为高素质、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又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表达。创新思维是人主观能动力的展现,通过对事物的观察,采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目的所在。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中,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1.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摆脱固化教学模式

目前,创新意识已成为全世界教育体制共同改革的目标。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表现在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社会所需要的是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却与此理念相悖。我们很多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古板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脑力培养过于疏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看看学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础,进行选择和定向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授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授课的趣味互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当下时代与社会的大接轨,专业学科的教学均已打破固定模式,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会涉及到人文、自然、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开始相互融合、渗透,从而达到知识资源共享的层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要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独特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其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3.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是设计的前提,虽说传统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空间,但多半是基于课堂中的封闭式训练,学生直到毕业才有机会接触社会实践。然而这种接触让许多学生产生了胆怯心理,因为大学期间根本没有系统的实际操作。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如何进行设计?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其中?成了毕业生的首要难题。其实在校期间教师虽然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个思维并没有建立在一个实际的方案中。在作品表达上,因为没有特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作品多半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表现。也有学生一味地抄袭和模仿,自身的设计缺少创意没有特色,甚至有些作品完全雷同。还有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将若干个图形进行拼凑,认为只要拼凑出绚丽的色彩、超炫的图案,就自认为是一张创意作品。殊不知一幅好的作品是需要想象、创造、定位等一系列环节连贯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上如何将构思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或设计公司合作,由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通过教与学有针对性地制作相应的设计作品,使学生尽快从教室走入市场,与社会接轨,得到真正的锻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时展趋势,熟悉设计流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具人性化的设计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

4.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是思维展开的臂膀,知识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的了解,想象其实更为重要。因为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无限伸展包罗整个宇宙。艺术设计是门创造性的学科,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在设计中强调创新思维表现,才能达到设计的独一无二与活力。而“想”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学生好奇心较强,凡事都喜欢一探究竟。对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和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对学生的想象不应加以批评、讽刺,应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把想象变为现实,敢于创造独特性。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创造自由、愉快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过任何的思维模式,无论再怎么抽象,都是从观察入手。要想有好的思维能力,前提是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得是否彻底、是否深刻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学生敏锐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起主导作用,告诫学生每次在观察之前,如何根据目的、任务及要求,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如何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等。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所研究的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当兴趣被激发后,学生的脑海中才会产生诸多灵感,通过这些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社会模式下,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中寻求收益,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在改革中求发展。设计界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想培养出高素质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就必须革新教育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教育和实践要落实于人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改变教学的固化模式,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设计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镇宇:《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对策》,《大舞台》2014年第1期。

[2]刘秀伟、李晶:《浅析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中国包装工业》2014年第8期。

[3]刘通:《创新思维在现代平面设计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学位论文,西安美术学院,2011。

[4]黄维:《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2006年第7期。

第3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 创新思维;美术;想象;创造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

美术教育是一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通过想象、虚构可以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开启学生思维想象的大门,已成为美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尝试了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谈我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所做的几点尝试。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世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美术”的:把一个苹果从上端的凹处往下切,切到下端凹处,然后让孩子们观察看到了什么,一般孩子们都会回答看到了白色的肉、紫红色的籽。“老师能让苹果切开后变出五角星,你们相信吗?” 这时,很多孩子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于是我重新把一个苹果拦腰切开,拿起来给大家看:苹果里面果真有一个的五角星形。“这就是美术,它能把大家带进神奇的世界,让同学们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的美术活动中的“乐”于“奇”,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索欲望,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正确的去感受美术、喜爱美术活动。

二、释放学生的热情,激扬学生的个性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可不必因为孩子的创作画得像或者不像而做过多的评价。如果儿童画中存在太多成人的“束缚”,那就不成其为“儿童画”了。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成人意识管制得没有了踪影,孩子的作品,不应该是用来迎合教师或家长的审美观的,而是用来表达孩子自己内心深处的。

国外有一位女画家,教育孩子们画画时总是静静地陪在一旁,看孩子们画,不做具体的指导,只要求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出来,听她说得最多的是鼓励和表扬的话。家长们却不高兴了,支付了昂贵的学费,老师却不好好教……多年后,孩子们长大后各有所成,有的还成为了画家。他们谈到那位画家老师,都心存感激,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孩子们只有存在于属于自己的天空下成长,教育者才会在学生的作品中看到他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三、运用丰富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们多观察、更应该多锻炼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如:一颗石头、一片树叶、一颗雨滴的联想,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知万物的形象,运用发散的思维的方式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一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半圆形,先让学生们想一想,这个半圆形像什么,这时,学生们开始进行联想的思维活动,有人说像蘑菇,有人说像碗,还有人说像雨伞,于是我让学生们添一添、画一画,看看这个半圆形还能变成什么。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半圆形变成了乌龟、小船、帽子、西瓜……

四、通过创新型手工制作练习,提高学生创意能力

生活中只要你能动脑筋思考,处处可以“变废为宝”。开心果壳、花生壳、铅笔屑、泡沫板、矿泉水瓶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地小东西,都可以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在小学二年级的一次美术课后拓展活动中,我告诉学生老师这里收藏了许多白色泡沫板,大家可以利用卡纸、牙签等工具在这些泡沫板上“建房子”“种地”等,制作得好的作品还可以在学校艺术活动节或家长会上展出。于是学生们纷纷踊跃地来我这里领取了泡沫板,并在一周后,呈现给我了许多惊喜:一座漂亮的花园别墅,一片色彩丰富的蔬果园林、一个清澈的游泳池……都是学生们精心设计制作的成果。现在,我把这些作品放在美术教室陈列出来,每当有学生赞叹作品的美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你们可以做得更好!”

教师正确指引学生们主动的去进行思考、创作,在长期进行手脑配合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五、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

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效率与人的感官功能有关。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其效率相对来说就越高。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生在当时或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和现象展现在面前,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现代化教育设备,创设音乐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领入身临其境的意境,不仅能让学生在美妙的氛围中学习,还能辅助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渐入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

在人教版三年级美术《我们的节日》一课中,我专门制作了PPT课件,导入部分我首先让学生听了一首《快乐的节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欢快的歌词配上相应的画面,很自然地引领孩子们进入了节日的气氛。在学生创作练习过程中,我播放了相关的背景音乐,这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活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孩子们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创作。

创新人才的才能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是主要得力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世界上没有差学生,而只有不适当的培养方式。在课堂教学和美术活动课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陈泽明著.《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7)

第4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情境;教学设计;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57-01

现代教育技术有别于我们以往所经常提到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由此可见,电化教育注重媒体运用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要素的研究,事实证明是不可能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明确概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运用的呢?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在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里开始学习非常重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是因为对知识缺乏强烈的需求,一旦让他们变“让学”为“要学”,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刺激”能够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情境,鼓励质疑,有疑才能有思,有问才能有究,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用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从而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学习。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二、现代教育技术引领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教学需要为立足点,从确立目标出发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优途径与措施,建立起解决教学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所倡导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又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灵活运用设计方案。通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加工处理、集成与开发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学生伴随着教学设计的实施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们既学习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激烈的讨论,思维的碰撞,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5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1.关注生活,丰富实践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动人”的艺术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不断引导学生注重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果课堂上教师把权威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参与限制过多,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趋异性思维,学习过程会沦为被灌输的过程。这样的美术学习就是枯燥的,最终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小学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如这样教下去,学生们永远只会跟在我们后面走,他们只会模仿,下意识地照抄,缺失个体主动性的创造。课堂上,我先请学生观察带来的泡沫包装袋,对它的独特形态、质地、纹理等方面欣赏探究,从引发学生关注不同材质的特性入手,帮助他们体会废弃物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展开有内容、有生命的造型表现。用课件展示古今中外各式的废旧物造型作品,拓展学生的视觉经验,通过认识有趣的造型物体,体会到多元的造型文化内涵。

2.领悟童心,激发灵性

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我们的教学并不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应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

(1)激趣。欣赏教师收集的泡沫包装袋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泡沫包装袋作品风格迥异的造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实物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范作,把作品分发给各组,组织讨论。“大家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把泡沫包装袋做成好看的花朵呢?”引导学生探讨制作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请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制作方法。

(2)引导小组成员探讨,让学生把它随意地摆放。“看一看像什么?再换个方向,看一看像什么,能变成什么?”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处在好奇、自信的状态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 发展其想象潜能,教师把学生带出课堂,驰骋到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去,既可以废物利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想象中升华。

(3)观察、触摸,调动学生多感官,不断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营造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通过简单的“摆”,摆出动态,摆出情节,摆出趣味;在有规律的课堂秩序与多样化之间,在平和的课堂气氛与活跃之间,在课堂的组织纪律性和创造性之间寻求平衡,为下面制作作好铺垫。

3.张扬个性,舒展心灵

建立宽松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促使其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为学生提供五彩缤纷的舞台,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自我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用课件展示,组织学生欣赏用不同材料和不同方法创作的作品。说一说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并融入学习过程之中,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经验。教师介绍教科书中的制作步骤,并明确其注意事项。为学生搭建一个“应物象形”的思维连接点,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特定的审美情景,使学生了解、掌握泡沫包装袋的联想设计制作方法。教师在学生制作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泡沫包装袋的形状进行创意制作,使学生拥有适度的个人选择空间,达到愉快的学习心理状态,拓展课程资源。

4.小结创想,回味乐趣

(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组织学生相互观赏、交流和评比,在教室里布置优秀设计作品展。学生在互评互赏中,更能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不断生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2)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在教学中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环保与创新,通过视频(环保节纪录片)介绍“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等,诱导学生发现、收集废旧材料,多次循环利用,美化我们的家园。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创想,将环保的知识介绍给亲友们,升华学习内容,提升社会责任感。

第6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创新内涵;技术性;经性济;社会性

一、创新的概念界定

熊彼特率先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管理的内涵概括为通过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管理方法五种方式将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等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获得利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涉及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生产流程、营销和管理整个流程,且强调了这几种组合方式对企业技术性、经济性和商业性的正向效应。

华尔特·W·罗斯托,将创新概念具体化为技术创新理论,从技术性角度突出创新;迪隆(Dillon)、多西(Dosi)、厄特贝克(Utterbaek)等人从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和营销角度探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并指出提高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组织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突出强调创新的经济性和协同效应。诺思(J.L.Enos)直接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资本的投入、组织的建立、制定计划、招募员工和开辟市场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突出技术创新从研发-生产-销售-市场的整个企业生产运作流程中的全过程渗透性。弗里曼(C.Fre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和商业化全过程,并促使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我国学者傅家骥从企业家的角度和创新商业化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吴贵生首先提出技术创新的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他强调了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活动、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技术与经济结合三个特点。此外,还有多学者把创新定义为组织采纳一个新设想或新行为,这里的创新是指以一个新产品、一个新服务、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的管理实践。

伴随信息化步伐加快,企业发展从以纯粹生产型、生产经营型、资本经营型转入创新经营型。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人类社会在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特别是改变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不只是改变产品和技术,人类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生产要要素或是市场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日趋凸显。

综上所述,创新是技术、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四个维度的融合。创新是技术性的换代更新,商业性挖掘开拓,文化方式载体的变换,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与反馈。

二、创新的特点

(一)创新的“新奇性”

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强调“新”,即新奇性,具体而言,可把创新的新奇性划分为以下几种方式:①创造-即创造新事物;②改变-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原有的技术、产品和毒物其功能和作用;③组合-通过将原有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等要素重新组合,实现新效益。

(二)创新的经济性。创新的本质是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经济活动,其要有利于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性。

(三)创新的服务性。创新,归根到底就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生产要素或是新的经营管理活动以更快捷、更低成本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化、精细化、体验过程愉悦化的一种综合的完善,对产品实现市场化、服务实现商业化过程的再完善。

(四)创新的社会性。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亦是组织通过与外部经销商、客户等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反馈与及时性调节,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三、创新的四维内涵分析

(一)创新的技术性内涵。创新的技术性是指通过个人或是团队知识、技能、才干等进行发明创造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集中表现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产要素或是组织管理的创新,对企业或是整个行业有引领技术前沿的作用。

(二)创新的经济性内涵分析。创新目的是为将产品顺利推向市场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不断挖掘和完善盈利方式的过程。体现在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市场状态的改善、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三方面,所以成功的创新必然加速推动长期盈利增长,提高经济收益,可通过“开源”、“节流”实现。开源是企业通过技术产品或是管理创新的方式,巩固现有市场地位,并不断扩大市场能力;完善和挖掘新的盈利模式,开辟新市场,创造新利润点;节流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性盈利。

(三)创新的服务性内涵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创新是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服务,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创新。此前,已有学者关注服务要素重组、服务管理、服务特性等方面的研究,Bilderbeek等提出从“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交付系统、技术”四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创新服务。技术创新是服务创新的核心关键环节,而服务概念创新、顾客服务界面和服务传递系统是服务创新的具化和延伸。所以,服务创新是创新技术性和经济性综合的结果,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概念创新、顾客服务界面创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

(四)创新的社会性内涵分析。随着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创新的认知不再仅局限于提供新技术、使用新产品、完善产品功能等,消费者更看重产品和技术给自己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带来的效应,企业越来越看重创新对于企业形象、产品口碑塑造方面的功能,社会更看重技术创新和进步给带来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的改善。创新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应注重一种创造性商业理念和具备一定社会公益性,这便是创新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创新的社会性表现在四方面:①创新社会性的行业联动效应。创新应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带动潜力,创新所涉及的技术应处于技术S曲线的右上角。②创新社会性的文化特性。正如哲学所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馈”,此处的文化是创新背后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和理念。创新的落脚点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而是向受众传递一种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即文化:比如环保理念、财务安全、轻松生活、笃信者文化等,通过创新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的科技价值观,提升人文软实力。在创新能力评估的RPV框架中,价值观是除开资源和流程后对创新价值评估起决定作用的另一要素,价值观直接决定产品、技术或服务今后能够引起兴趣的市场或顾客群大小。③创新的战略特性是指创新所涉及的技术方向、市场方向、产品方向往往是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战略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战略特性,对人类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影响甚大。

总之,创新改变商务,商务改变世界,创新的内涵实质是技术的新奇性、可持续和可挖掘的经济性、逐步完善的服务性、文化性与战略并重的社会性四维的融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 梁嘉烨.葛振忠.企业创新与创新评估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P51

第7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思维

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会在数学学科中遇到很多困惑,有的学生能很快适应这个改变,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而有的学生却因为思维方式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必要。

一、改变认知数学思维模式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但是从高中开始,数学学习的第一课应该是帮助学生正视教材的差异,引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高中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数学思维障碍。

(1)与学生谈心。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待所有学生的错误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

(2)设置疑难问题。教师设置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在“点斜式直线方程”学习时设疑:直线方程y-y1=k(x-x1)的斜率是什么?斜率的范围是什么?当你为斜率给定一个值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灌输式”教学限制,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充分思考。

(3)鼓励求异思维。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使学生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优质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二、学会现实中应用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要求数学教学重生活实际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因此,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思维扩展的训练。

三、拓展数学的生活化思维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高中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授“集合”的特性时,若能以本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集合知识进行讲解,进而引出集合元素确定性的特征,很自然地体现集合体中元素的无序性、互异性,这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使数学理论知识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促使学生思维的拓展。

四、养成数学创新思维习惯

(1)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适合自己学好数学的学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自己终身受益。学生只有不断接纳新知识并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经验和过失,自己的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2)养成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现有的高中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要精讲,学生要会听,同时“听”的过程中注重思考、分析问题、适当地做笔记,要“听”“记”“思”密切结合。

(3)养成好的思考习惯。数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一般而言,高中生都已具备一种独立思考的素养,因此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独立、工整、有条理是最好的检验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标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中,动画家们特别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与借鉴,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学派”。其中,剪纸艺术形式就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它吸取了原始艺术与其它民艺的特点,在艺术思维和视觉特征上都与动画的发展有相似之处,而中国的早期剪纸动画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所以剪纸艺术具有很强的发展潜能。我们需要从剪纸艺术的思维与视觉特征进行探究,挖掘出剪纸艺术在动画中发展的优势,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如此才能把中华剪纸两千多年的艺术文化展现在世人眼前。

关键词 :动画创造;中国剪纸艺术思维;视觉特征;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02-03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剪纸艺术在现代动画中的运用分析”(QN20B36)

从1906年由美国人布雷·克顿制作的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的幽默相》到今天为止,世界动画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艺术思潮演变与发展中,每个国家因受到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都相应的发展出各自的动画艺术风格。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中,动画家们特别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与借鉴,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学派”。如今,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众多家动画公司的出现、各个地方动画基地的建成,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及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本土动画在电视、电影院里放映,取代了上个世纪外国动画片占据市场的优势,中国动画正处于繁荣期。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深受广大小朋友的喜爱。可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剪纸动画似乎已经从观众的视野里消失了。根据2013年9月到同年11月笔者做的《有关剪纸动画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00位群众中,有60%的人观看过剪纸动画,这60%的观众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0到50岁之间,40%的人没有看过剪纸动画,这些观众主要分布在7到18岁以及50岁以上,甚至其中有9%的人不知道剪纸动画,年龄主要分布在7到18岁这个年龄阶段。没有观看过剪纸动画的原因有很多,即使看过,喜不喜欢又是一方面的问题。但通过这次小小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剪纸动画的发展不容乐观,如果还将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当知道剪纸动画的这两代人慢慢老去时,以后的年轻人还有多少能记得这种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呢?的确,要想让剪纸动画能像现在的3D动画那样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亘古不变,不能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需要根据这个时代因地制宜,在继承与发扬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艺术与技术、时代的融合也是如此。将中国剪纸艺术的思维与视觉特征用现代技术呈现,首先是了解,其次是结合运用,最后才是创新。

一、中国剪纸艺术的思维方式

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的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受到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心态的影响。

人文初始,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的愚昧无知,对于自然界的灾害、自身的安全、充足的食物、猛兽的袭击和生老病死等现象产生的困惑与敬畏,人们只能通过祈求来寻找一种心理寄托,所以人们对自然、鬼神、生殖的崇拜和对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祈福完美的体现在他们手中的剪纸造型上。剪纸艺术是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一种方式。纵观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无论是年画、青铜器艺术还是神像或者是建筑艺术都流露着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观,剪纸艺术也不例外。所以从这些继承着先民们传统思想的艺术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早期设计行为的主流指导思想中,由占卜演算到《周易》面世,以易学为主导到阴阳五行说再到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外来教会思想的融入使传统艺术的设计思想受到早期传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观念的影响[1],例如“八卦鱼抓鬓娃娃”主要表达子孙繁衍的愿望,“连生贵子”是希望多子多孙等。中国剪纸艺术由于是在原始社会的生产结构下发展的,所以几乎每件剪纸作品身上都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具有吉祥的寓意,比如治病的、祈福、生子的等等,也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意念保护,中国剪纸艺术的思维方式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体现出独特的思维和造型特点。在靳之林先生的《中国民间美术》一书中曾提到:“虽然民间剪纸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艺术本身而且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视觉思维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2]

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表现在剪纸造型上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崇尚完美。剪纸艺术以二维、互不遮挡体现其完美性,注重画面的饱满与完整。在剪纸艺术中,我们几乎发现不了三维的空间,但是我们却能从这质朴的平面中很好的体会到空间的存在。我们可以说这是原发性思维,即劳动人民天然的未经训练的视知觉功能的思维模式。先民们的这种原发性思维模式似乎很像我们人类在幼儿时的思维。在很多儿童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平面的似乎不符合现在透视学和逻辑性的绘画,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是通过知觉选择获得审美心里的意向过程,具有多通道性。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反省是对审美心理意向再创造的过程,具有无意识性、直觉性、情感体验性……阿恩海姆认为儿童们画出的基本形象就是他看见的,儿童在艺术创作时不是模仿原物,而是一种正真的创造[3]。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创作者们自己想表达的事件和寓意。用二维表现多维的手法,使剪纸艺术将完整的形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达到集中、内向、充实、饱满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民间艺术家对于视觉所不能观察到的现象,凭借主观经验的推断展示出来,使之空间建设突破现象表层,而深入其内部,直接反映表象掩盖下的物象实质和可观必然[4]。

剪纸艺术是在二维空间平面上表现多维与运动感,用静止的手法表现运动中的多种形态,以及在一幅画面中表现一件事情的运动发展过程,同时展示其前因后果,例如《挖花生》,表现妇女挖花生、孩子拾花生的整个劳动事件的过程。剪纸艺术家将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想表达的事情与愿望通过剪纸的形式呈现,虽然定格的是一瞬间的反映,但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时间的流动,也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出一段具有情节的故事,在剪纸艺术中体现了时间与永恒。

二、剪纸艺术的视觉特征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提瑞对西方画家夏加尔做出过如下评论:“他们不去管现实中所发生的事情,不尊重解剖学和透视学,也不恪守重力法则和空间时间。动物、怪兽还有简单的人物形象常常飘在空中或以非自然的关系聚在一块。……他那显得深奥难解的语言实际上被理解为超越世界,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程度。”中国的剪纸艺术也是如此,它超越了时空的造型图式让剪纸艺术在视觉上呈现强大的冲击力。

剪纸艺术是夸张与写实的融合。民间美术夸张造型起源于原始美术,原始美术崇尚万物有灵的物化形象,所以他们会刻意的夸大物体的重要特征,例如牛、羊,作者会突出夸张它们的犄角,飞鸟,就会夸张强化它的羽翼。作者将有利于表意的局部夸张、强化,把表意不需要的部分淡化或剔除,强调象征与隐喻。

剪纸艺术造型除了具有夸张的特点之外,简洁与繁复也是剪纸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剪纸造型中的简洁是在多形多貌的事物中凝练,在纷繁变化的情境中把握纯真的韵味。例如《老鼠嫁女》,通过几只老鼠和常见的互不遮挡的构图就反映出老鼠嫁女儿时场面的热闹与欢快的气氛。虽造型简洁,但却不失特色,虽线条质朴但又不失精细。繁复也是体现于透过对复杂的生活现象的精雕细刻,凭借事物现象的缤纷五彩,揭示事物的本质,体会到多重的寓意和空间的转化与时间的流动[5]。

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以镂、雕、刻为主,多采用平面二维侧面造型,这是剪纸艺术的最大特色之一,这种用侧面表现形象的造型比正面更加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而且能更好的体现出画面构图的完美和造型的完美以及镂空的装饰美。其基本单元是点、线、面,尤其是具有装饰画语言的线条更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于剪纸以单色纸质为主,所以镂空的表现手法让画面有了呼吸,疏密相间,更显现出剪纸中的层次关系。

剪纸艺术在内容上崇尚喜庆和吉祥,在构图上追求繁荣与圆满,在造型上趋向丰厚与完整,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心态的稳定特征。

三、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

把剪纸运用在动画上是在1958年万古蟾导演指导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影片色彩明快鲜活,不仅使观众耳目一新,还为中国动画片增添了闪亮一笔,而随后出现的剪纸动画片,如《金色的海螺》《渔童》《人参娃娃》等,均在世界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剪纸动画片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艺术片种,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的我们却越来越少见到剪纸动画片的身影,中国传统艺术动画片在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含有高科技的电脑动画和来自国外的优秀作品,他们在不断冲击中国动画市场的同时,还把自身的文化与时尚元素传输给中国观众,甚至使部分中国观众把这种观念也带进了中国动画中,这种审美观也间接的造成剪纸动画“过时了”。在中国的动画制作行业,也越来越少的有制作团队去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在现代动画片中的应用,只有单个的动画爱好者或是个人工作室这样的小规模动画集体还会坚持着并很好的运用着中国元素,这不得不使我们动画人和动画学生做出深刻的反思,为何像中国剪纸这种独具特色的动画片在现代社会不能得到关注与发展呢?剪纸动画片真的过时了吗?

从上面对于中国剪纸艺术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剪纸艺术的思维和视觉特征都可以运用在动画的创新上,并且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中国剪纸艺术受到中国早期传统设计自然观的影响,使设计更加具有文化性。在动画中,包括角色创作、剧本编写、场景设计以及后期剪辑等都可以在这种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如此,动画便具有了文化价值和民族意识,而不是一味的现代,一味的无意义和模仿。剪纸动画不仅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动画片中每一个人物,每一幅场景都是一件具有价值的艺术品,所以它有别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脑动画,其艺术价值更深更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创作者在创作时需要更加的细心和认真。

中国剪纸的形象构成源于原始美术,具有混沌与野性的一面,所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逻辑限制而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这种跳跃性的思维可以表现在将两个时空的物体形象进行组合,这些形象可以是同类物体也可以是异类物体,例如,一张剪纸的上半身是人体形象,下半身就是寄予着人们对内心愿望表达的图纹,这种夸张的手法更加使动画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别具一格。中国动画始祖万古蟾就在其自述中给于剪纸动画这样的好评:“剪纸片令我满意的是它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国早期动画片是我和兄弟们在外国片的启发下研制的。许多年后,还或多或少的带有外国片的影响。剪纸片则不然,它根植于民间艺术,一开始就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国的美术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国现在的动画产量巨大,剪纸艺术和动画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必须要把重视的进程加快、程度提高,才能使剪纸艺术代表中国的一大传统艺术特色与快速发展的动画产业融合并使之成为中国的代表。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中国剪纸艺术就会慢慢地消失在动画与人们的生活中,这必将成为中国动画的终身遗憾。当然,我们也要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国剪纸艺术,如果只重效率和追求完美的结果,那必将会适得其反地给中国剪纸艺术带来巨大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第9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创新思维,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比如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创建新理论这样一些探索未知领域的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是创新思维。从广义上理解,不仅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而且那些尽管没有取得完整发现和发明,但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也是创新思维。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提出假说或猜想,然后,在这个假说或猜想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再用此结果检验所提出的假说或猜想。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可以引伸为在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是取得科研突破的关键。在科学研究中,如何推行创新思维,笔者试图从哲学的观点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思考。

1正确认识创新思维

1.1创新思维的特点创新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过程。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向书本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的想法、说法、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

1.2创新思维的来源分析起来有四个方面。那就是:自然现象的探索,科学规律的发展,偶然现象的捕捉和国家需求的促进。我国科研工作大部分是国家需求的课题,这是最多的创新思维来源。拿整个科技发展的历史来说,首先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第二是科学规律的发展,就是原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从这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引出新的问题,学科发展的需要,深层次的探索是永远没完的。偶然现象的捕捉也经常是科技创新的来源,这在药物研究领域里经常有这种情况。比如看到挤牛奶的孩子不得天花导致牛痘的发现;青霉素的发现是偶尔在瓶子里发现了污染的地方不长细菌。按巴斯德的话说,就是“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科研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创新思维来源就是国家需求。国家需求是大量的,那就有很多需要创新思维。

1.3辩证认识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思维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思维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思维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思维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创新思维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创新思维要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强调错误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思维。

2在科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创新思维

在科学研究中,必须确立创新思维的实践观,创新思维的历史观,创新思维的批判观,创新思维的重点观和创新思维的群众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最大目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2、1确立创新思维的实践观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是揭示一切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必然遵循的思想路线。无疑,创新也必须遵循这一的认识论。我们提倡创新思维,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真正的创新思维及其由此产生的理论也能够正确而有效地指导实践。在科学研究中,必须重视以下两方面:首先,要把创新思维建立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来自实践。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创新,既不是为了时髦,也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因为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只有适应这种要求,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那么,实践到底为创新提出了哪些要求?要准确把握实践的要求,靠空想不行,靠本本也不行,关键是深人实践。否则,空谈所谓的创新思维,必定是无源之水、雾里看花。其次,要善于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创新思维来自实践,又用于实践。如果只有思维,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也会黯然失色。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同志说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它还只说到间题的一半……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由此看来,有了创新思维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把可贵的创新思维用于活生生的创新实践。在科学研究中,提倡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口号,而要使之真正化为创新的实践,化为先进生产力,化为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2.2确立创新思维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有历史的延续性,只能在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创新思维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基础上去实现的。它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与现实的统一。就是将“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现实文化的统一,以形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百家争鸣、开放和谐的良好科学研究氛围,信守科研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创造人才脱颖而出、敢为天下先的良好科研环境。其次是借鉴世界在科学研究上长期形成的共同优秀文化。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是一种探索活动,需要科学家有冒险和献身的精神;它又是一种严格、严密、严肃的工作,需要科学家有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当前我国还需要大量学习引进。学习引进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基础,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要把科技创新和学习引进对立起来。学习引进,先要把人家的东西学会,掌握好、消化了,在人家高水平基础上再搞创新,那才是真正的创新。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当借鉴世界科学研究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共同的文化,并结合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实,加以创新。

2.3确立创新思维的批判观批判是创造的重要源泉。首先,批判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思维不是从零开始的,总要以已有知识和认识成果为基础。当主体在发动认识活动的时候,他首先必须根据已有的认识结果去确立间题,寻找现有知识中的不足。这样,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的方向。其次,批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新思维的准确度。批判可以发生在整个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上,也可以贯穿于认识活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可以发现自己思维的缺点,从而不断自我矫正和更新。另一方面,当我们的认识受到他人批判的时候,无疑会给认识的发展以充分的动力和契机。而且,通过批判,我们自己的思想也会更加明确,相互受益。其三,创造往往直接来自于批判。创造多半是从批判开始的,并通过批判而使创造更加有效果性。例如,爱因斯坦大胆地对牛顿方程,洛伦滋理论,伽利略变换,麦克斯韦尔方程等等一些基本物理学理论全面审查后得出结论认为,当时物理学的一片混乱是由于整个物理学基础的不简明、不统一、不协调、不对称。于是,他提出从逻辑上改造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结果提出了伟大的广、狭义相对论。在科学研究中,一旦我们发现了间题之后,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创新思维去发散式地寻求各种解决方案,并同时分别对所设想的种种方案加以批判性地审视,从中选择出最佳的方案。当有了方案之后,还需要我们去创造性地修改、矫正该方案,同时构思出行动的计划。对于解决间题的行动结果又不可以听之任之,更需要利用批判的观点去反思。所以,在我们整个科学研究行动过程中都是批判和创造的同时参与,紧密结合。批判固然重要,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将它无限夸大。科学的批判应当是积极的批判,也就是说批判本身也需要有创造性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