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实训教学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训教学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训教学重要性

第1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一、药剂学教学现状简介

药剂学的知识框架具有剂型种类多而分散、学习起来难找到规律、难记忆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结合实践,从实践的经历中让学生牢牢记住药剂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药剂学的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为主。药剂学的理论教学通常涉及以下几大内容: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各论和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药剂学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一些基本剂型的制备,这是药学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仅仅一些简单的制备基本剂型的实验,可能比较难满足现在社会上企业的要求了。

二、GMP综合实训实验室简介

GMP综合实训实验室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药学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建立的现代化实验室。是近年来高校建设的新兴实验室。本校GMP综合实训实验室是广东省省部共建实验室。该实验室占地400多平方米,按照GMP标准设计,建成了中药提取车间、固体制剂车间和冻干粉针车间。配置的设备有锤式粉碎机、摇摆式制粒机、湿法混合制粒机、GLAT流化床、多向运动混合机、槽型混合机、8冲全自动压片机、颗粒包装机、1平方冷冻干燥机、200L中药提取浓缩罐、真空干燥箱、100L层析柱、5升超临界萃取设备、膜过滤装置、高速冷冻离心机、喷雾干燥器等设备,基本满足中药提取精制、固体制剂、冷冻制剂等生产工艺。本校GMP主要用于学生教学方面,目前主要承担《药剂学》实验操作的教学任务。由于本实验室设备较齐全,可以负责少量机械化的压片、流化床制粒、冷冻干燥、超临界提取、真空干燥、中药提取、挤出滚圆等操作。通过在本实验室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现代生产设备的使用,增强自身的素质,在毕业后更容易融入制药企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GMP综合实训实验室在药剂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认为高校生实习有可能泄露生产中的技术秘密,另外,制药企业必须按照GMP来组织生产,相应的车间和厂房对人员进入有专门的要求和限制。因此,企业担心接纳高校实习生会干扰企业自身的生产,也担心会泄露企业的机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无法进入企业学习,也无法了解GMP车间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洁净的厂房、洁净室规范、制剂设备和制剂生产过程等。

GMP综合实训实验室对提高药学学生在药剂学方面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GMP综合实训实验室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规范生产操作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在工业生产上的操作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小结及展望

药剂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操作的学科。在药剂学课程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药剂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剂型的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其实践的能力,使其能够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随着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药学学生学会现代批量生产仪器设备的使用成为必然。但是,现在很多企业认为高校生实习有可能泄露生产中的技术秘密,另外,制药企业必须按照GMP来组织生产,相应的车间和厂房对人员进入有专门的要求和限制。因此,企业担心接纳高校实习生会干扰企业自身的生产,也担心会泄露企业的机密。这样的现状给药学学生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方面带来很大的阻碍。GMP综合实训实验室能够较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当中,把药剂学中的课本上的知识、实验操作、规范生产的操作意识和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授予学生,使学生在日后能够较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未来的教学中,充分发挥GMP综合实训实验室的作用,大力把药剂学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操作、生产设备操作有机结合,灌输予学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意识,相信一定会为我校的药剂学教育做出良好的榜样,同时也为我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药学学生做出必不可少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

第2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平面设计;实验实训室;改革

平面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培养方向是注重艺术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头戏。平面设计也称之为是针对印刷的设计,平面设计是把各种要素同时纳入一个平面领域,用以传达特定的信息所以平面设计也是一种信息的表达。平面设计中的信息就是广告活动,如果细分则有广告招贴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出版物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这几年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加入了多媒体设计、网页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掌握电脑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将来能独立从事平面设计的创造作为一项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如何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和时代创新精神的设计新锐,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中重点探索的问题,那么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1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

1.1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与本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则强调以理论教学为导向,以培养实践操作性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必须掌握平面软件中使用到Photoshop、Flash、CorelDraw、lllustrator、Premiere等软件基础学习,能动手、有创新。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输送至平面设计实施生产第一线的综合技术型人才岗位。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在课时分配上以占30%和70%的比例安排。

但现今我国不少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依然在沿用本科院校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从而导致了高职学生在技能操作上的学习实操不足,不能良好的展现技术型人才的优势,与本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1.2 实践基地价值分析

实践操作能力强和工作经验丰富是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进入企业单位的实习。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十分有限,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实践基地更是少之又少,有些院校甚至出现了纸上谈兵的情况。企业主要强调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因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对学生技术性培养力度不够,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还不能立即适应生产需要,而导致学生进入实践基地的计划执行难度增大。

1.3 专职教师的能力分析

从国内各高职院校培养方案中师资力量分析,发现学位加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不少专职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一部分老师虽然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实践工作经历有限;另一部分老师来自企业单位的技术性骨干,他们工作实操能力强,但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知识美感等又相对薄弱。这就导致了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一个尴尬局面是,专业老师往往都是“偏科”的。

2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实验实训的模式分析

2.1 实验实训基地环境体现

平面设计实验实训基的工作环境应以硬件和软件来划分。“硬件”是指给学生营造逼真的一对一工作场景,将该专业的教室装修成设计公司的办公环境,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便有了处于设计公司工作时的紧迫感。同时,工作室中配备的电脑、扫描仪、彩色打印机、喷绘写真、电话和办公桌等都要与广告公司相一致。“软件”主要指学生在完成规定工作任务时所使用的软件。主要是从事包装设计、名片、海报、书本、标志设计、POP美术字设计、书籍装帧、版式设计、海报招贴、CIS、广告心理学、印刷等。确保学生在进到公司和企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

2.2 实验实训基地的经济管理

对实验实训基地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校级行政主管单位与各个实验实训基地签订一个要求实验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践、成果等各方面完成的指标,在完成计划内正常的教学、实践任务外,把所有对外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教研的管理范畴,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经济管理运作模式,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其中包括:1)项目的成本费用;2)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酬劳;3)工作室部分设备、耗材的购置;4)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

总之,平面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专业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3 联系企业,优化校企合作

搭建教学与市场经济的桥梁,使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在实质上成为与企业合作的纽带。在直接获得经济价值的同时促进学院与企业联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地,将公司的设计项目交给实验实训室制作,既解决公司场地不足和员工成本的问题,同时也使学生能真实的接触到最新的实践实训设备,又参与项目实习,起到了双赢的效果。但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实验实训室,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情景化,它是真实引入企业工作项目。在实验实训室的教学生产实践中引进公司的海报、封面、版式画册设计和商标设计、影楼后期合作等等一系列商业项目,在将公司的专业技术、工作标准、管理模式等职业能力和规范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

2.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实验实训室当中的教师既要教授给学生理论和技术性知识,同时又是实验实训室当中的部门领导直接负责检验和评估学生完成的工作成果。因此这就给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主要是试行“双师型”教师教学。“双师型”教师是随着高职教育日渐发展而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一种称呼。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系列的职称还要有职业资格的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不但要具备课堂理论教学的素质,还应具备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教学的素质。各大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加大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力度是建立平面设计实验实训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林朝平.三维动画“工作室”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J].学科教育,2013(6).

[2]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

[3] 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第3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形体训练;必要性分析

就形体训练来说,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训练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高雅气质,转变学生精神面貌的有效途径。就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来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其课程的特殊性,同时也是其他课程改革顺利的重要保证,笔者主要围绕现阶段形体训练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收获的好评就其必要性展开简要的分析。

一、学生体能素质提高的必要措施

就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是课堂教学与户外教学的结合。课程教学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户外教学进行巩固和联系。但就中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他们在基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造成他们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无感。由于理论教学带来的负面印象,可能直接导致户外教学效果的不佳。针对这一现象,形体训练的融入有效转变教学尴尬局面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将学生从课堂解放出来,提高学生对户外活动与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能素质,为其他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体能保证。据有关调查显示,经过体能训练的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区。

二、培养学生高雅气质的重要途径

就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以技能型培养为主,因此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部分较其他高等院校来说可能相对较为薄弱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会刻意的对学生进行一些行为规范的教学,在具体的生活中,学生也没有一个较好的氛围去提升自身的外形,久而久之,外界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印象慢慢的走上了下坡路。体育教学适当的引入形体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三姿”,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气质。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会教学生如何进行准确的呼吸,如果利用四肢的运动来配合呼吸的节奏,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机能的掌控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行走姿势,坐姿以及站姿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改变,如果坚持下去,就会看到一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学生。

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的教学也在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改革的重点内容。就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来说,它不仅担负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同时还肩负着整个教学大纲的重担。从学生的角度讲,中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时期,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形体训练,不仅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还是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为其他科目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的基础保障。只有当学生的健康状况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整个教学层才有可能得以有效的开展。在教育体系中,不管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还是在经过课程教育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中,德智体美一直是公认的优秀标准。“德”是指品德思想,“智”是指“智慧”,“体”指体能,“美”既包括了外在美,也指学生的内在美。对形体训练的基本认识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形体训练实际上是一种有氧运动,人在进行有氧运动的过程中,能使身心得到全方位的放松,并且在对肌肉进行拉伸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塑形与锻炼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将学习生活中堆积的压力释放出来,从而获得平静从容的心态;与此同时,形体训练还能让学生的大脑总是比较轻松的在运转,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关于“体”和“美”的方面,上文已进行了相关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职院校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形体训练,不仅是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改变学生精神面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响应课改号召,对教学进行有效改革的必然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争取发挥形体训练的最大作用,为中职院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丁盛.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 王萃.浅析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形体训练的必要性[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8:159.

第4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古典芭蕾基训 教学方法 教学规律

芭蕾艺术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芭蕾基训的最初形成是在1661年,比芭蕾艺术的出现晚了大约200年,此后经过几代舞蹈艺术家和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芭蕾舞基础训练体系。古典芭蕾的基本功训练是古典芭蕾舞蹈技术的基础,目的在于解决位置概念、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肢体能力等。

在基训的过程中,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芭蕾舞学习者顺利通过难关,得到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进步,使芭蕾舞学习者以后能够适应舞蹈演员或舞蹈教育工作的职业。

一、要遵循教学规律

教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即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也就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至繁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客观规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目的要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应该作为明天教学所讲授内容的基础,而明天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又应该是今天所讲授内容的延伸和发展,必须做到每一堂课都能承上启下和前后呼应。

二、继承传统的“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特殊的艺术就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长时间以来,有些动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仅依靠语言已经不可能做出全面地解释,只有通过教师亲身示范,也就是“身授法”才能科学系统地完成这一动作的学习。那么什么是“口传身授”教学法?从文字上看,它包括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

1.“身授”就是实践,边讲边做,边做边体会,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手不舞,足不蹈,不能说是舞蹈;光说不做不能说是“舞蹈课堂”。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这样才能很好地称之为生动的“舞蹈课堂”。

2.“口传”,就是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解,思想渗透对所学动作的名称、目的、要求、方法、性质、规律、做法、注意事项和表现功能,也包含动作的力量、幅度、柔韧、音乐节奏等进行解析,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意义及相互关系,主要是通过语言讲解教学完成的。口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解动作。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要领、规格与标准,做这个动作时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

(2)传递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会不时进行提示和纠正。学生把教师的话和音乐一起接受过去,这不仅是对学生感官理解的全面锻炼,同时也是传授各种舞蹈知识的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舞蹈教师最容易传递所学舞蹈种类知识,也包含与其他舞蹈种类的比较,还有关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等等。

(3)渗透思想。所谓思想,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做人的标准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会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并会同时流露出不同的情绪。此时,教师本人的品质、修养、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甚至是习惯语言,都会感染给学生。

(4)语言表述时一定要做到:准确、生动、精炼、亲切、专业。如果舞蹈教师想更好的完成“口传身授”这一任务,那就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A、语言准确。舞蹈教师在讲解动作或者舞蹈知识时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含含糊糊。

B、语言生动。生动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很轻松的学习课堂气氛中得到更好的动作感知,从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C、语言精炼。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在最高点的时候突然被老师的一阵莫名其妙的话冲淡,学习状态就会急速下降,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接受的效果极差。

D、语言亲切。教师要给学生以鼓励和启发,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用亲切的语言,有耐心的去引导学生学习。

E、专业精神。舞蹈这门艺术本来就是人体的艺术,带有极强的韵律运动感,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必须全面地进行示范,手、脚、身体和面部表情同时进行,要给学生留下最美好的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舞蹈艺术。

三、科学的组织教学课堂

科学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也是教学方法中的一门艺术。同样是再上舞蹈基训课,不同水平的教师会有不同课堂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首先熟悉教学大纲与教材、掌握每一动作的训练意义和方法,要对每一堂课的每一环节,如准备、活动、节奏、停顿、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设计。明确每一堂课的训练意义和目的,并确定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这些都要靠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来达到。扶把、旋转、小、中、大跳等训练时间的分配,学生的分组等等,也要靠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来进行。教师往往会把记忆力强、反应快的学生放到第一组,或者把水平较高的学生放到不同的组,这都能对全班起到带动作用。

有时为了巩固训练效果,提高训练质量,也可适当延长训练这一动作的时间或重复训练某些动作。课堂训练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教师要组织好每一堂课就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

一个优秀的教师通过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并依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可以把舞蹈学习者培养成舞蹈艺术家或优秀的芭蕾舞教育工作者,而不是把他们训练成机器,只是机械的运动四肢。古典芭蕾基础训练具有全面性,它的训练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细密严谨、变化有方的,所学与所用更要具备较高的一体性,其动作、感觉、修养在表现作品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系统的训练,就不会体现出西方贵族的“芭蕾气质”。古典芭蕾的基本功训练,不是刻意去追求某一民族的、地域性的、个人的“风格”,而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正确的示范讲解,让学生边做边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动作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学习动作的过程能够举一反三,能把握芭蕾动作的精髓所在。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倾向于采用他们自己接受训练时,他们的教师所用的方法,可以说是他们一直在采用上辈人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些陈旧,但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我认为都可以采用,例如在本文中介绍的传统的“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总之,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积极、诚恳、热情、专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创新,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以便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胜任舞蹈演员或者优秀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舞蹈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古典芭蕾教学法.李春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第5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63-02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有效利用以及热能和机械能等其他能量转换规律及其应用的工程技术学科。工程热力学概念多、内容抽象难懂、系统性和工程性强等特点,学生普遍学习感觉较难。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重视工程热力学实验教学在工程热力学教学中过程中的重要性。笔者以工程热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制冷循环为例,探讨了实验教学对工程热力学的脾补助益。

一、制冷循环实验

1.基本热力过程。在工程热力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开展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实验。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掌握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的工作过程及原理;了解制冷压缩机、节流膨胀装置、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结构和组成;掌握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制冷系数的计算方法及提高制冷系数可采用的方法。该制冷循环中采用F12制冷剂,以毛细管为节流膨胀b置,冷凝器为自然对流式,蒸发器亦为自然对流式。在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膨胀装置是制冷系统必不可少的四大件,其中蒸发器是输送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其中吸收被冷却的热量实现制冷。压缩机是心脏,起着吸入、压缩、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冷凝器是放热设备,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

其工作过程为:首先制冷工质经过压缩机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即1―2;高温高压的工质在冷凝器中将热量释放出去,即2―4;制冷工质经毛细管膨胀,压力温度降低,即4―5;低温低压的工质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即5―1。由此完成一个完整的制冷循环,见图1。对应于热力学压焓图见图2,1―2在压缩机中的压缩过程,为等熵压缩;2―4在冷凝器中的放热过程,为定压放热;4―5在毛细管中的膨胀过程,为节流过程(节流前后焓相等);5―1在蒸发器中的吸热过程,为定压吸热。

2.实验中的参数测定。主要完成制冷系数和制冷量的计算。

二、实验环节与课堂教学的统一

通过实验环节,学生认识了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过程,了解了制冷系统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特点,能够领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制冷系统的叙述和描绘。同时,经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对制冷循环的工作过程提出自己的看法,寻找提高系统制冷效果的途径。例如:教师以前在课堂上介绍完制冷循环后,提到如何改进或提高系统制冷量,夏天在高温时,不要将室内空调温度设定过低。学生在理解时,总是先去回想制冷系数的计算公式,然后才去认可,经过实验教学后,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一原因。同时对制冷循环热力过程图中的定熵压缩、定压吸放热以及节流过程有了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前面可逆过程、平衡态以及理想过程回串,学生将会对热力学中的相关概念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对实验内容及方式进行合理组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组装、调试试验台,在实验过程中,与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测定参数以及实验后的自我评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与实验教学中的统一、衔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体系

工程热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问题作为背景。以教科书为单一内容的PPT演示,并不能满足课堂学生学习的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心得,主要建议如下:(1)根据专业培养的需要,制定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热力学实验,如制冷循环实验、工质热物性测定、绝热节流效应测定等。(2)改进实验组织模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展目标性实验,并进行实验自我评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更新教学实验设备,增添新的测试仪器和设备,不断满足学生对热力学学习的要求。(4)构建虚拟实验中心,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为了解决实验设备少,实验时间受限的问题,建立远程与虚拟实验中心,可以满足学生课后随时学习、探索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小学教育和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了实施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要求。只有认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以校本培训、研修和教研为途径,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才能实现六盘水市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培训;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Z007)07―0170―07

为进一步加强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加快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及《2003―2007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在实施2000―2003年“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启动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这对于提高六盘水市乃至整个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素质,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良好机遇。

一、现状与要求

实施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是六盘水市中小学教育特别是民族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内在要求。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属贵州省省辖市,市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及钟山、红果两个经济开发区。全市面积9914平方公里,总人口298万。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情况统计如表一:

十五期间,六盘水市的初等义务教育和“两基”工程取得了突出成绩,2005年底,小学毛入学率高于全国2004年98.9%的平均水平,但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低于全国2004年98.1%的平均水平和全省98%的平均水平。2005年底,六盘水市高中在校生40,482人,比2004年增加4647人。2004年,六盘水市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比同年全国的平均水平62.9%低了35个百分点。虽然经过2005年一年的努力,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接近40%,但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境内主要居住着苗、布依、彝、回、仡佬等37个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75.6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全市98个乡、镇中,有50个民族乡。六盘水市民族地区共有中小学校798所,教学点231个,在校生190,998人。六盘水市政府重视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2004年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少数民族在校生162,832人,比2000年增加了29,855人,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比2000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但仅占适龄入学儿童的24.3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5年底,六盘水市民族中小学办学基本情况如表二: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毛入学率均低下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辍学率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已经有所降低,巩固率逐步提高。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巩固民族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大幅度降低辍学率,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当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适时启动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使培训、研修、教学统一在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学生入学率不断巩固的过程中来开展。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要提高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除了必须认真贯彻教育部“两免一补”及相关的义务教育优惠政策外,关键在于要认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复杂过程,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直接与课堂教学效果相联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实效和积极性。近年来,六盘水市政府加快了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但与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各级教师的合格率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为,教师学历合格率的提高,是提高教师队伍基本素质的基础。

从(表三)可以看出,除初中教师外,六盘水市小学、高中教师的合格率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初中教师合格率与全国初中教师合格率相比,还低0.16个百分点。因此,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合格率,巩固“两基”工作的成果,已成为全市中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比学历合格率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的知识能力,我们认为,一位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主要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详见林崇德、申继亮、辛涛,1996)。在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启动的过程中,教育部终始把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及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掌握作为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培训方式上,新一轮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强调以校本研修为主,即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在不离岗、不离职的条件下开展的一种教师专业研究和自主进修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具有实践性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满足教育需要。

二、目标和任务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二是结构不合理,三是质量不高。因此,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

首先,要着力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就六盘水市而言,近几年,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等方式,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无论小学、初中,还是普通高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且发展不平衡,县际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布局不尽合理。与本省和周边省区相比,近年来,六盘水市中小学师生比已得到提高,但这种比率是专任教师与学生毛入学数的比较,并不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2005年,六盘水市小学在校生数414,051人,教师占学生总数的29%;初中在校生数169,521人,专任教师7692人,教师占学生总数的22%;高中在校生数40,482人,专任教师1867人,教师占学生总数的21%。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六盘水市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师生比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周边省区相比,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从全市范围看,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存在,还不能满足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好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在十一五期 间,六盘水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教师。设立教师岗位专项资金,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到边远地区,从事一定时期的教师工作。设立“奖教金”,对在艰苦、贫困地区乡村长期作任教且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通过进一步实施“西部助学工程”、“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等教育发展工程,获得必要的资金和师资支持。二是改革师资培养模式,构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师资培训方式。实现职前职后教育互相勾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三是实施动态补充教师编制,市、县(区、特区)各级编制办公室要根据各类学生数适时给学校补充教师编制。各级人事部门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适时给学校补足教师缺额。四是要高度重视高中优秀教师和紧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选拔工作,尽快解决高中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和超负荷运转的现状。五是要抓好全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实行“资格准人、竞争上岗、全员聘任”的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聘任制度,把教师队伍和干部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与综合素质培训工作联系起来。

其次,努力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结构问题首先是教师队伍的合格率问题。所谓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是指具有中师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则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从(表三)可以看出,六盘水市中小学教师的合格率整体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教师的素质有待于进步提高。

从长远看,中小学教师合格率不仅是“两基”攻坚的重要指标,更是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全国范围来看,十五期间,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进一步提高,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较小,2002至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从96.7%提高到97.8%,城乡差距从2.2个百分点缩小为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从95.4%提高97.0%,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由3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中部与东部地区缩小到1个百分点左右。同期,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城乡间、地区间差距也呈缩小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全国省域内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城乡差距和县际差距虽已经较小,初中教师的城乡差距也较小,但县际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国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县际差距也在缩小。其中广东、广西、山西等15个省缩小了5个百分点以上,陕西、贵州和青海尤为明显,缩小9个百分点左右。2004年,有13个省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县际差距较小,在10个百分点以下。其中,上海和北京县际差距最小,均在3个百分点之内。

在中小学教师合格率省域差距、地区差距缩小的同时,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城乡间、地区间差距仍然较大,而这一比例是反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东、西部地区都相差12个百分点。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提高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尽快实施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程。

六盘水市政府已经启动“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围绕下一轮中小学继教“三新一德”主题开展“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我们认为,这一研究的目的应与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其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民族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措施及途径

实施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解决中小学教师质量不高的问题。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培训,积极探索和努力开展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它对于改变我国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状况,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是根据我国民族、贫困地区“普九”之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而启动的。“普九”实现后,占人口50%左右的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巩固提高和实现“普九”目标的根本。大部分民族、贫困地区严重缺少师资,有些农村中小学一人兼任几个班级的全部课程,周学时平均17节左右。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而难以脱产培训。

为开展好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结合六盘水市中小学教育实际,我们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培训原则上,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以“三新一德”为培训目标,把开展“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与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促进职业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在培训目标上,坚持校本教研、校本研修,自学为主。坚持以在校为主的培训方式,主要原因在于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因教育经费困难,无力送教师外出培训或组织集中培训。从培训目标上看,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所建立共同愿景是促进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自主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从一个现实人向理想目标不断逼进,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创建学习型学校,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民主、平等、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即“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学习型学校,做发展型、反思型、学习型教师”的培训目标。从“项目”的实施途径看,主要体现为开展校本教研及校本研修,即所谓培训的目的和方式,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培训就是在学校这个教育实体内部进行的培训。它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有充分的自。因此,本项目的培训要强调以校本为主的教师研修,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培训,学校和教师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是培训的归宿。教师以“自修一反思 一实践”和合作、互助、互动、集体分享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自学的基础上,强调反思,适时辅导,在合作中分享、升华。

第三、在培训过程中,使中小学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自觉主体,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提高自身素质。使全体教师能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及改革的具体目标、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中小学教师应树立的教育观念;使全体教师都能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的重大变化,明确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使全体教师都能掌握并运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及教学实施建议,明确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切切实实地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师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和有效运行;使教师不断地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四、在培训资源上,要选用科学的新课程改革参考教材。在新课改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传统观念的更新,新课改观念的确立,将是伴随着新课改推进的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而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关系到新课改能否健康发展与取得成效。根据其他省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成功经验,可选用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研发工作组”组编,教育部师范司组织评审的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中的《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为教材,对全市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全员培训,重点解决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问题。

第五、在培训方式上,坚持“自修――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自修――反思――实践”,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指中小学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培训方式。在“自修――反思”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提倡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结合。一是“自修――反思”培训模式,二是“参与式”培训模式;三是案例教学法;四是教学诊断式培训模式;五是研训一体培训模式。同时,要充分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培训质量、效益,可考虑建立“六盘水市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网”,开辟在线培训、问题探讨、专家点评、经验交流、结对互助,各地动态、成果展示等栏目,提供培训、辅导与交流、研讨的综合服务平台,使网络平台成为构建全市教育系统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载体形式。

第六、在实施步骤上,分步开展,分类指导。市教育局主要组织开展县、(区、特区)一级的培训。培训对象为县、区两级项目实施管理人员、专家组成员、培训者。县、(区、特区)级开展二级培训。培训对象为乡镇继教站、中心完小、中学项目实施管理人员,专家指导组成员。主要负责对县、(区、特区)的培训工作实施统一规划、宏观管理和督导评估;成立由教研室、电教以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县级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为教育行政部门当参谋,设计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同时对培训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巡回指导。

学校开展三级培训,培训对象为全体教师,学校可编制《六盘水市教师综合素质发展和继续教育登记报告册》,并组织、指导《报告册》的使用。每个培训专题完成后,要完成本专题《报告册》的填写任务,作为检查评估的依据。要充分认识《报告册》的导向、激励、管理、调节、评价的作用。学校是实施校本研修的主阵地,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广泛征询社区和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培训,思考、改进学校和教师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方式。充分调动社区、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工作参与的积极性。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支持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培训和集中培训;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培训的场所。

教师是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的主体,所有教师都要自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学校要根据教师情况指导教师自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计划,如根据工作和兴趣确定自修内容,规定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不离岗、不离职,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和学习的对象,从自己最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确立课题,制定计划等。在学习中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反馈、自我评价。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不断调整、不断充实和发展。

教研不能只是少数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利,而是广大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新课程实践和从事的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第七、明确培训的主攻方向,将培训工作重心向民族中小学教师倾斜。民族教育是六盘水市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应向民族中小学倾斜。通过实施培训,达到帮助全市民族乡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训项目的同时,以市民族中学为基础,加大改革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一所真正民族化的完全中学,使之成为六盘水市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地。在民族乡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尽快组织力量编写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双语言”教材,加强双语教学。在强化教师队伍培训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好双语教学中代课教师偏多的问题,保证师资数量和质量。同时,要在“双语教学”现代化问题上多下功夫,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思想现代化、教学设备及技术现代化、教学内容及教材现代化、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现代化,不断提高民族中不学教育质量。在增加民族教育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时,继续实施“西部助学工程”、“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并向民族地区倾斜,使民族中小学教育获得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持,实现全市中小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

第7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一、高职秘书英语实训课重要性及其现状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发展,涉外秘书的英语水平就需要不断的加强和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涉外秘书专业的学生来说,秘书英语是他们的必修课程,教师在秘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该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专业性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秘书英语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要点,而实践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涉外秘书工作中英语使用的技能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职秘书专学生的涉外商务礼仪以及英语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一系列的重要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以上对高职秘书英语实训课的重要性分析,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目前我国秘书英语实训课的现状。

首先,实训课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实训课教学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学中的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实训课程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室或实训基地等,在实训课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上,要远远落后于理论课程的教学环境以及设施等。

其次,实训课程环节设置不合理。高职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尤其是秘书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结合比例各占一半,二者不能偏于任何一方。但是根据调查,一些高职院校的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并不是很合理,大都是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的课程,在实训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是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不是特别明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与该校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再次,师资力量有待于加强。在高职院校从事秘书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通常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和秘书专业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秘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从事秘书英语教学的工作者,由于缺乏英语专业知识或者秘书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技能缺乏,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提高自然就会受到阻碍,学生实践的主动性难以施展,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高职秘书英语实训课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实训课基础设施和环境。根据以上对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对开展实训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应该有一个新的深刻认识,要把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提上日程,尤其是要针对与其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交流,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与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相关企业,同时还能够促进校企的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秘书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从而不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等,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大意义。

(二)加强实训课教学设置思路。高职院校的秘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通常是涉外工作,是需要与国内外各行各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由此可知,秘书英语实训课是必要的,明确秘书英语实训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就要科学规范,构建完善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在实训课的教学时间上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实训课学习;另外采取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秘书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实训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提高实训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师就要拥有丰富的英语专业水平和秘书专业的技能,这样才能在实训教学中发挥最大优势,促进学生在实训课中的学习。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的专业素质,又要有较高的实践教学经验,即“双师型”的实训课程教师队伍,学校要积极引进比较丰富的涉外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和更新师资队伍,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涉外秘书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涉外实际交流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实训课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高职院校涉外秘书英语专业开展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课程也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考核内容,重点要突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那么这就对实训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考核学生能力时,不能只是注重学生单方面的知识,而是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即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外,对高职院校秘书英语专业学生还要进行考察涉外礼仪和秘书专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8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实训课程;重要性;问题;建议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思想是将电子、信息、机械、控制进行有效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的智能化和最优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工业发展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高校对机电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些良好成效,尤其是在实训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提高了学生胜任现代机电设备实际设计和操作的能力,从而大大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学生长远发展。然而,我们在庆幸改革带来的成绩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实训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并加强对开设实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才能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机电类实训课程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一、机电类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及取得的成效

一方面实训课程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且比一般的实践教学课程更加具有综合性。在实训课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手脑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学生在实践中自己解决问题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训课程设计和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实训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有效的衔接平台。这个衔接平台不仅能够使该课程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也能够使整个课程群实现融合。同时,还有利于初学者对抽象且相对枯燥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树立自信心,并通过该平台建立和完善机电一体化知识体系。为了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认知,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思考问题与动手的能力,我们在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机械工程实验中心,以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为主要平台,加强机电类实训课程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如:学生自从见识了机电类自动化装置和系统高效率工作之后,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按照相关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不断补充和强化机电基础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课堂宣传及利用学生毕业设计,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学习到了实际工程应用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使他们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学业。

二、机电类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类实训课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机电类实训课程内容还存在局限。实训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而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又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高校机电类实训课程内容设计还比较局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实践训练课内容与学生的知识体系存在不符现象。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未实际接触过类似先进自动控制系统,加之大二、大三学生的机电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对于实训装置系统在实践中运行,只能了解其表面现象,而无法深入理解系统具体的原理和结构,从而也导致一些实训科目无法科学设计实验;三是学生对实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如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功能、要点、目标认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四是机电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企业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提高教师素质至关重要;五是实践操作教学效果不明显。当前,机电类实训课中因实践操作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六是实训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建议

1、提高实训教学思想认识,建立和完善相关教学制度和体系

有效结合机电类专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相关实训教学制度和体系,如:准确定位实训教学目标,建立学生实训纪律、管理制度、实践成绩奖惩条例、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

2、优化实训教学内容

一是要加强对当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和学习,提高实训课程的内容深度;二是拓展实训课程教学的广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是加强学生对机电课程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四是综合设计实训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促使学生通过结合自身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方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真正地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要鼓励教师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座谈交流等诸多渠道接触社会实际,这不仅有助于校企双方就学生在实习中许多待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且有助于增加教师科研与教学的信息量,拓宽机电类专业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更加明确双方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和需求,进而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二是依据客观实际情况,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和交流,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4、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建立一个优质的实训教学基地

企业需要技能人才和技术,而学校可以通过科技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的形式为企业解决困难和办好事。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师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交流,并与之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关系,促使企业转变原有态度,提高他们接收学生实训的动力,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优质的实训教学基地。

5、提升实践操作教学的效果

实践操作教学是实训课程的关键。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乐于接受、理解,并学有所获,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操作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改进,如通过加强任务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专业导向的实训教学方法的运用,强化实训课程的针对性,提高实践操作教学的效果。

6、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机制

针对实训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训课程改革中不断加强实训评价,并对学生的实训成果及时给予分析和总结,从而实现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具体而言:一是要设定以实训为主的评价方式;二是要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三是要加强评价总结和反馈。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实训教学中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

四、结语

总之,实训课程的实施对机电类学生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实行实训课程改革以来取得了诸多良好成效,但是我们也不容忽视实训课程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加强对实训课程重要性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才能有效探寻解决问题的多元化途径,从而不断深化机电类实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大旭,黎淑芬,顾玉琦,寿国忠,姚立健.开放实验课在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4.04.

[2]张建峰,梁静,张洁婧,朱学军.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04-15.

第9篇:实训教学重要性范文

目前我国高职类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人才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对口,导致服装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佳。本文先对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模式混杂,教学水平难以提高。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主动的寻求突破的机会,采取校企联合办学、校校联合办学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源的问题,但是其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样,掌握程度不同,使得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学校在教学中不根据学生的特点施教,盲目的以统一化的知识内容教学,使得学生的成绩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第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现今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等教育毕业之后直接考入高职院校的教师行列,没有经历过一线的实践工作,存在实际动手能力差,在教学中甚至出现理论与实践相冲突的情况。而学校重视理论教师,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是教师辅助人员,学校中更是招聘兼职人员进行授课,使得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难以开展。

第三,学校不能充分的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基地设施不齐全。尽管部分高职类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投资等条件的限制,高职学校并不能充分的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其基地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实训设备不全甚至老化严重,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而其热部分高职类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不深,甚至只是短期的合作,也使得学生的实践教学无法顺利的开展。

第四,实践教学的教材落后。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很少,但是实际教学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很重要,部分高职学校组织教师组编教材,但是内容大多简单陈旧,与现有的技术和审美观不同,或者直接从其他理论材料中简单的复制,而不能针对性的对专业实践进行论述。

二、高职服装设计的实训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高职服装设计的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学校不能充分的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模式混杂,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实践教学的教材落后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学校领导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大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编著配套的教材来解决,以进一步提高高职服装设计的实训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校领导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校领导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使其重视实训教学,加大对于实训教学的投入,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就业。同时,推动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优化,结合社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培养适合企业需求岗位的人才。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更多的需要技术型的人才,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据学生的未来的就业导向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开通“技能+岗位+素质”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体教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树人原则,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应该时常组织教师进行培训,邀请相关的专家和权威人士对教师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同时,在培训后注重知识的考核和追踪,以强化教师接受培训的知识,改变落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于此同时,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的加强,加强教师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学校为企业提供理论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对教师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更新,还可以密切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为学校的学生实训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场地条件。

(四)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提高实训效果

首先,密切与企业的关系,实现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打造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既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然后,在密切联系的基础上,邀请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训的教学,企业可对学校进行一定的资金和设备等的资助。最后,学校联合企业办学,创设实训基地,完善设备设施的配置,对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