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第1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一、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

在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为农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信贷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村产业。然而,在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农户贷款难、金融服务空白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等,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对如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升服务水平进行分析。

(一)农户贷款难

农村金融主要为农户提供更便利的贷款渠道,可以给农户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调查中发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极为普遍,而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农户贷款的机会少,恰恰相反,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的贷款机会很多,而能够满足贷款条件的农户却是很少,从而造成了现阶段农户贷款难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也并不大。

(二)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点的问题

众所周知,农村金融机构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不同地区会设置相应的金融服务点。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金融服务点的分布虽然广泛,但是也存在着空白点,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也相对降低,在这些年农村金融的发展中,农村金融服务点的撤并虽然缓解,但是,空白点的问题依然想当严重,而这也是当前农村经济金融服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更多农户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需求进行改进和完善。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运行情况分析中发现,一些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运行还不够完善,而且,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仅能满足一部分农户的发展需求,并不能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直接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服务也随之下降,也会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鉴于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对信贷标准的改革

结合以上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来分析,产生农户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源于贷款抵押担保物上,一般情况下,贷款超过2万以上,都会需要相应的抵押担保物,而农户的手里最缺乏的就是抵押担保物,从而使得农户在贷款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应对信贷标准进行改革,首先,应对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展开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信贷体系的分析,应考虑到农户在信贷中抵押担保物缺乏的情况,结合农村的发展现状,适当的对抵押担保物进行调整,不断的制定和完善抵押物品管理制度,并扩大抵押物品的范围,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提高信贷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其次,还应重视农村信贷抵押担保物相互配套的中介以及市场的完善,这也是产生农户贷款难的最大原因,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到对抵押担保物的标准改革,同时,应根据地区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信贷抵押担保的中介以及市场进行相应的完善,不断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对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点进行建设和完善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点存在空白点的现象,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高,而且,从金融服务点的运行情况来分析,由于空白点的影响,也使得一些金融服务存在盲区,将会对这部分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建议应对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点建设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

首先,应不断的增设金融机构组织,为了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不断的增设金融机构网点,如,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等,从而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确保金融服务点能够广泛的覆盖各个农村发展区域,为农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其次,应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农村服务组织,以此来满足农户的发展需求,例如,建立流动柜台,为农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以开展乡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下村入户,为农户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同时,可以适当的设立“两点两机”,即定点定时服务、便利简易网点、ATM机器、POS机等,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再次,应对农村金融服务点的撤并机制进行完善,金融服务点的撤并要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而定,对于一些金融业务不高,甚至会存在亏损的服务点必须要对其考虑到撤并,当然,要确保附近的服务点能够覆盖到该区域,确保该区域农村用户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如果其他服务点都无法覆盖到该区域的话,应避免对该服务点进行撤并,可以适当的对其进行调整,不断的提升服务网点运行的可靠性,不仅要为农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更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等来对其进行调整,以便于符合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开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在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中得知,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主体,对此,作者建议应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进行改革,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应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哪里存在不足、哪里存在问题,并且对其进行改善,同时,在对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本着地方化、实际化、实用化的原则,确保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能够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应对现有的金融服务政策进行落实,以往有很多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因落实力度不足,从而给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坚持落实现有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金融机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

第2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扶持力度持续增加,主要是从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入手,出台了很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包括通过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力度来推进我国企业的多层次化发展。在对政策的贯彻和解读上,各个农村的金融机构都作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贷款的发放上还是倾向于收紧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如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做到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压力。

1.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小的金融机构中,农村的金融机构就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毛细血管,其金融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蓬勃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城村。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不到30年的时间,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群体,并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营范围方面,已经从商业、餐饮等行业逐渐扩大范围,在房地产、能源、交通、新科技等方面都有涉及。这些数量不菲的中小企业对于地方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的现代化推广上也做了一定贡献。而这种发展是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优先扶持对象一直是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这让我国的金融产业链处于一个单一的高风险状态。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农村信用社,也主要把信贷集中在这一块。但是随着产业模块的调整,我国中小型企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在这方面的金融服务,也就是金融服务的创新工作,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转移风险压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金融服务创新,自身才能更好地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鉴于农村金融机构面向的市场比较窄,其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就是大量存在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所以我们探讨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也主要围绕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我们在创新中主要改变几方面的内容。

2.1转变观念,从小做起

农村金融机构尽管也属于金融机构,但是其面对的服务对象非常有限。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过去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型企业、国企以及集团型企业——融资的方式会逐渐从单一的金融融资转变为从资本市场融资。这对于本来客户就少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处境就更加困难。加上现阶段国际资本不断流向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个竞争对象都以成本最低化作为自己的主打牌,因此,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而在我国提出“三农”以及对中小型企业重新定位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优势主要体现在了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上面。

从这种形式来看,我们农村金融机构要对自身的金融服务对象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不能高瞻远瞩,转变过去的观念,从小做起,不断改进和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服务,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进一步明确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管理层要从上到下改变过去“大就是好”的思维模式,摘下望远镜,通过优化经营组织结构以及提升管理理念入手,向“经营”风险转变,鼓励金融创新,在中小型企业中培养新的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竞争中占稳自己的主阵地,才能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2.2创新组织,提高素质

在新一轮的金融服务创新下,我们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中小型企业来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面对大企业的金融服务,其具有“多客户,急需求,高频率,小额度”这四个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农村金融机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就要去多看,多学,吸收国外同行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对组织的框架结构进行创新组织。

客户多,我们就不断提高每一位金融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建立多支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营销队伍,从有利于客户创造价值以及降低内部风险的视角出发,一步步实现业务流程的专业性。在操作上一切以快为准,尽量减少我们信贷人员的工作量。需求急,我们就准备充足的资金源,对于审查合格的法人代表,快速地让他们拿到资金,不耽误企业的商机。额度小,我们就开发宣传团队,去对我们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特色以及优势做大力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客户。

同时,我们也要结合本地的景荣发展状况,做好调查工作,对产业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2.3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在日趋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下,我们在金融服务上不能够墨守成规,要做到推陈出新就需要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主要有两方面的建议:

1)努力满足客户贷款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为客户提供优质中介金融服务,比如结算业务、贴现服务等等,还可以探索中小型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对于有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给客户提供全面的市场分析、咨询评估、决策分析、理财等全方位的服务。只要与客户金融挂钩的服务,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出尝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客户更多依赖。

2)利用自身的点多面广特点,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甚至可以派驻驻场信贷专员的形式来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的管理改革,完善其管理机制,做到共同进步。

2.4提升服务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服务的水平也是重要的吸引力。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其信贷管理机制以及业务方面的流程,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同时服务的水平与产品的水平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改变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细分形式,通过加强配套风险方法措施,降低客户门槛等方法,满足客户的各类服务需求。

3.结语

总之,在金融竞争白热化的当前形式下,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的创新上要求稳,一切都要以满足我们的主要客户——中小型企业来开展,这样才能做到积小成多,厚积而薄发,才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喜,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1(05):10-11

第3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一)“三农”政策的发展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方面也有较大的投入。近年来政府在这一政策的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更大的支持,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资源的构成

农村金融资源一般来说指的是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可以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所有资源。广义上农村金融资源包括货币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等等,狭义上仅仅指与金融相关的货币和资本。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是狭义的农村金融资源。

(三)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

现阶段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政府渠道。第二,金融渠道。第三,价格渠道。

金融渠道流出主要是存款流出、贷款流出、存贷款差流出和邮政储蓄流出等方式。金融资源在金融渠道的流出在农村相当普遍,很多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也是推动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价格渠道的流出往往在无形之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资金最优化使用,而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让价格渠道流出金融资源这一现象愈来愈严重。工农产品的价格差异是金融资源流出的主要形式,农村生产资料的原料上涨幅度超过了农产品的收购价,农村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反向流动让农村金融资源流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发展资源缺乏资金。

二、“三农”政策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影响

“三农”政策的推出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的现象,这一积极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银行等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三农”政策的主要投入是在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银行方面,这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切实缓解了“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加快了扶贫攻坚和同步小康进程。

农村金融机构地域风险能力加强。2004年“三农”政策推出之前,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达28.1%,资本充足率为负。“三农”政策推出的十多年来,全国的农村信用社逐渐开始盈利,截至2014年低,不良贷款率3.1%,比政策推广前下降2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8.99%。这和“三农”政策的推出有很大的关系。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网点建设和服务逐步开始,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自助终端电子机具,如POS机、ATM机也在农村普及开来,依托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构建了覆盖县、乡、村,联通各村之间的服务网点也逐渐建立起来。

三、对农村金融资源优化的建议

(一)依照政府政策的规划发展

农村金融资源的根基在“三农”、定位在“三农”、优势也在“三农”,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中小微企业以及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依照政府政策的规划发展,在深化改革中把强化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作为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内部控制的能力,提高控制风险的水平。

(二)建设特色鲜明的农村金融文化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好坏是由农村金融企业决定,而企业的竞争中文化的竞争相当重要。农村金融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载体,以“诚者信合”企业文化让自身“做优做强”。企业在培育自身文化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这个特色和个性还必须从本企业自身出发,借鉴一些做得好的企业文化,精心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能脱离本企业的自身实际。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

尽管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农村金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农村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还是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金融机构和经济发展成正比关系,经济越来越快速发展的今天为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要实现金融产品创新,而且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围绕农村居民的切身需求,在保证安全和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地开发出一些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关要求,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就要建立业务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第一,在选用人员方面,必须严格把关,尽量招收高学历人才。第二,领导的选聘应该通过考试及业绩等竞争方式上岗,加强约束机制。第三,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地推出新的激励模式,以带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员工不断进行创新,坚持效益、责任、风险和利益的一致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四、结语

第4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农村金融需求从广义角度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农业的金融需求、农户的金融需求、县域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需求从狭义角度看,主要是指对信贷服务的基本需求。“三农”问题具有不可分性,因此导致了三个概念之间存在很大的紧密性,从交融性、交叉性角度看,农村金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才能更好的满足“三农”对金融的需求。

(一)从农户金融需求角度分析

农户金融制度制定需要满足农村形式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满足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户金融需求阶段已经表现了很多的特征,其一是狭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活性资金和生产性资金需求并存的局面。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对金融需求产生一定的差异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通常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而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主要是想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差异化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金融需要不断细分市场,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对象对金融的具体需求[1]。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的发展,非生产性支出呈现逐步提升的态势,因此非农业生产性需求逐渐凸显出来,农村的生活性借款比例在加大。在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收入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会越高,因此此类农户对经营型资金需求比较大,当前农村金融需要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群体金融资金的需求,同时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细分,避免与城市产生金融趋同效应。

(二)农户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随着农村经济多渠道发展,农户对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特点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多样化,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对象划分,越是收入高的农户越要通过金融手段鼓励其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终能够形成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户收入之间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性,越是收入高的农户其生产经营越偏向于规模化农业和非农产业[2]。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低收入农户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类农户的还款能力比较低,信用贷款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三)从农业金融资金需求角度分析

农业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经营、生产、流通和加工过程中,生产和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和各类农业组织。从广义角度看,农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中各类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需要不断向产前、产后、流通领域延伸,把农村各类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展示出来,积极稳妥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3]。对农村市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最终能够建立产业化经济发展制度。金融市场细分可以更好地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能够把产供销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整合和优化农村资源,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农村金融市场关联划分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需要按照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划分,把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关联起来,按照金融需求主体进行有效性划分,因此可以把农户生产性组织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有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关联划分机制。从而能够建立农产业初期产品检验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流通企业联合体,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农业金融发展需要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生产的特征为依据,首先需要按照农村市场的特点建立季节性金融服务机制。其次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自然灾害金融预警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农村金融风险[4]。第三需要根据农村贷款需求建立市场关联划分长期机制,第四需要根据农村生产经营分散性特点,建立金融需求的协调机制,把市场有效的整合,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水平,最后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建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益。

(五)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按照“三农”特点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细分

过程中需要和“三农”建立紧密的联系,当前需要从农业需求、农户需求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金融机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避免农村金融市场与“三农”脱离的现象产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把农村各项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水平[5]。随着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因此对金融服务的层次要求越来高,县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占有很高的比例,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规划、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板块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等多种发展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六)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与体系完善分析

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细分策略,逐步完善金融体系结构,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当前需要建立六大体系,分别为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体系建设与“三农”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商业性金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二、农村金融市场差异化分析

(一)地区金融差异性分析

从我国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情况看,由于西北地区相对比较贫困,人均收入和消费都比较低,因此金融需求不是很旺盛。但是当前农村金融需要对西北地区进行科学定位,改变当前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的局面,实现西北农村金融转型发展,把西北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同时需要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促使农产品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一批农村支柱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西北地区的情况看,不同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金融产品制定过程中需要当地的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农户收入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农村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从西北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看,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性需求和消费需求,从生产性金融需求特点看,具有周期短、时间性强的特点,借款额度与农户的生产规模具有很大的关系。

(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细分方法

第5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银行业认真学习中央、区委、区政府的一系列文件和指示,掌握其精神实质与深刻内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机制,改进方法,全面推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真正造福于全区农民。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在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中,我们银行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生机与活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为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金融支持。

一是明确自己的任务,增强服务功能,尽一切可能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此,我们银行业转变经营理念,明确市场定位。从单纯强调“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市场定位中解脱出来,统筹兼顾,主动调整经营策略,重点支持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调度资金,最大限度地将吸收的存款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积极争取上级银行扩大授权授信,减少审批环节,提高信贷营销的自主性;科学调整网点布局,推动银行机构网点合理向农村中心城镇、产业基地延伸,切实服务好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改进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推广各类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普遍使用,畅通资金汇划渠道,加速农村资金周转。大力开办诸如代收代付、保险、家庭理财、政策咨询等中间业务,在农村中心城镇加速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服务,大力推进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农民融资、理财提供便利。积极推进外汇业务向农村延伸,为创汇农业提供资金周转和汇率避险服务。

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助推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我们银行业在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自觉地做好应做的工作,要对得起区委、区政府的重托,对得起全区农民的信任,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其次要有大局意识。我们银行业要善于把自身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把握,把出发点放在区委、区政府确立的战略决策上,把着重点放在办实事、创实绩上,实实在在做好我们银行业的工作,让全区农民有目共睹。再次要有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去做好为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为此,我们银行业要强化责任落实,增进协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推进机制,确保做好各项金融服务工作,助推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三、明确要求,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在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中,为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我们银行业明确工作目标,提出三项具体工作要求。

一是正确把握创新农村金融的原则和方向,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农村金融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与农民的重要纽带,创新农村金融的原则和方向就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更多的金融服务实惠。要因地制宜,建立农村与农民最急需、最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坚持合规合法,风险可控,重在实效和管用,为农村和农民多干实事、多办好事。

二是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制度的全面创新。在创新农村金融上,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制度的全面创新。通过全面创新农村金融,进一步促进发展富有竞争和活力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银行与民间金融和谐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低成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服务保障。

三是注重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激励和政策合力。全面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需要各个部门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金融管理部门要特别注重积极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特别注重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的有机协调配合,特别注重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推进和参与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积极性,特别注重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金融专业人才培育,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激励、政策合力和发展可持续性。

四、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要满足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商品流通、工业企业发展,农村道路修建以及住房改造,农村水利建设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业务进行功能性的分化和组合,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内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作用。要着力缓解农村和农民融资困难,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地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的投资者,包括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组建贷款公司;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社区外的自然人和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参与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加快业务转型,巩固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业务转型,巩固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坚持支农支小不动摇,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面向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和责任,克服信贷投向大企业、大项目的盲目冲动,集中资源全力支持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促进农业生产,重点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各环节的信贷投入;围绕稳定农民增收,重点扶持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创业;围绕推进农村城镇化,重点支持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特别要加大对现代服务型、科技创新型、低炭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大力开发和推出了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包括推出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惠农卡”等产品,全面提高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满足率和服务效率。这些创新产品的大量涌现,有效拓宽了涉农资金的融资渠道,方便了农村和农民贷款,受到全区农牧民的广泛欢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推广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流程,再造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五是调动和激发了金融机构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了涉农信贷投放的明显增加。截至2010年X月末,全区涉农贷款余额为XX亿元,同比增长XX%,增速比去年同期高XX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贷款和农户贷款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高XX个和XX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全区各项贷款增速XX个和XX个百分点。全区创新的金融产品直接带动的涉农信贷投放累计达XX亿元,贷款余额XX亿元,同比增长XX%。涉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有效促进了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第6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在这个大的改革形势下,农村金融工作势必也要相应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满足在“大村庄制”下“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笔者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针对村庄合并改革主动调整机构设置。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机构设置,基本上还是沿用合并前的模式,即在一个乡镇仅设一个营业场所(一般在乡镇政府驻地),各村的村民集中到营业场所办理业务。这在村庄合并前是切实可行的,但在村庄合并后则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村庄合并就是把相邻的几个村合并成一个社区,通过统一构建居民生活区的方式使村民实行集中居住。其特点是在水、电、暖、交通,以及商品供应等方面实行集中供应,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各类生活成本。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针对这一改革趋势,在网点设置上进行调整,在设置乡镇中心网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下设网点数量,争取在每一个社区(合并后的新村庄)都设立营业机构,将金融服务直接送到农村社区居民身边,为他们方便办理业务创造条件。

针对客户群体变化主动升级服务建设。近年来农村居民“空心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进城购买住房居住有关,在农村居民数量逐步减少的情况下,继续留在农村地区的客户群体就显得比较“珍贵”,特别是黄金客户。这部分客户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客户群体年龄下降,从传统的“50后”、“60后”转变为“80后”、“90后”。二是客户群体文化素质提升。这与我国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关,受过中等、高等教育的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三是客户群体视野开阔。随着电话、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农村地区的客户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通讯服务,加之外出务工和旅游等,使他们的眼界、视野都越来越开阔,见多识广。四是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主动选择的意识提高。农村客户群体越来越注重货比三家,不再局限于一家银行,不满足于单一的服务,对金融服务更加挑剔。农村客户群体的这些变化,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从提高服务水平入手,切实加强软、硬件服务建设,升级服务水平,适应客户需求。

针对社区建设需求主动支持信贷投放。“大村庄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社区居民居住小区的建设工作,此外,一个成熟的社区不仅包括住宅,还包括医院、学校、商店等配套项目,这些在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很大的投资。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抓住机遇,发挥信贷资金优势,在确保贷款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工作。由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时间较长,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可将其作为长期项目对待,将其培育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7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 农村金融;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 陈耀红,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政府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服务,广西 北海,536000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07-0003 近年来,伴随农村经济要素流动的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基于城乡二元分离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积聚多年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因此,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识。

一、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内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背景下,农村资本高度稀缺,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抑制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性需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能够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生产要素流动,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能够丰富金融品种,满足农村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能够加强对农村金融风险的甄别、预防和控制,是控制农村金融风险,推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伴随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政策的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服务规模、质量和水平有所提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种类有所增加,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城乡二元分离结构、农村资本流动性差、农业的弱质产业特点、农村金融获利空间小等因素的制约,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服务机构、品种、资金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金融服务机构缺乏

从表面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包含了各类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银行。但事实上,大部分商业银行伴随商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减少了信贷投入,越来越边缘化;农业发展银行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逐渐处于萎缩状态,支农功能严重弱化,支农业务单一;邮政储蓄银行主要以吸收存款为准,大量资金外流城市,加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在此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垄断性优势,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限制了服务内容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目前,与城市中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相比,农村金融机构仅提供存、贷、转、汇、兑等基础服务,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金融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品种较少,很少开展保险、担保、证券、委托理财、信托贷款等金融业务品种,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同时,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票据融资、项目理财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有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需求。

(三)金融放贷严重供不应求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资金回笼慢,回报效益低,投资风险大。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和风险管理的实施下,许多农村金融机构减少了农村放贷量,上收信贷审批权,提高了贷款的门槛,有的甚至将贷款投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和非农项目集中,加大了农村贷款的难度。同时,由于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抵押,大部分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不得不放弃贷款。因此,贷款难、贷款慢、手续烦琐、效率低下、权力集中的问题在农村长期存在,现有的信贷市场难以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降低了农村资源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

(四)发展环境不健全

首先,目前农民的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商品化程度不高,在现实中债务人恶意逃债的现象经常发生,恶化了信用关系,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信用信息开放度不高,征信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难以掌握真实情况。其次,农村严重缺乏为农民和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加大了农村担保贷款的难度。再次,国家带有政策性色彩的金融支农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由金融机构承担,在风险可控、利益最大的金融经营理念下,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被严重降低。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策略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惠农力度,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加强政策对“三农”的倾斜和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作用,形成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合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调整准入政策,推动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进一步落实国家“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关决定,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培育成立农村保险和信贷担保组织。同时,积极制定优惠政策,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工商注册、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激发其支农惠农的积极性。通过调整准入政策,培育更多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打破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活力和创新动力。

(二)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服务的合力化

充分发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的作用,各有业务侧重,拓展延伸功能,全面提升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形成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合力。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功能,支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生产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基础项目建设。发挥农业银行的骨干作用,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利用在县域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利用营业网点多、与“三农”联系紧密的特点,丰富业务范围,创新服务品种。同时,积极发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补充作用,约束其规范运用,控制运营风险,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可选择性与多样化。

(三)拓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推进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农村经济的弱质性特点,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金融机构要细分农户和企业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服务战略,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加大保险、担保、、租赁、保管、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内容。同时,伴随土地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探索“土地信托”业务,发行土地债券,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筹措资金。

(四)创新农村信贷方式,推进农村借贷的便利化

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金融支农惠农的政策,在防范借贷风险、保证资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不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满足农户和企业的资金需求;要改变相对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适当下放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农户和企业贷款效率;要创新农村担保物范围,探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担保物,创新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此外,国家应通过财政奖励、税收优惠途径激发金融机构的支农借贷行为,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利率。

(五)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推动金融服务发展的规范化

首先,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民间共同注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公司,建立担保公司的资本补充机制,提高担保公司对农户和乡镇企业借贷的支持能力。其次,政府要快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征信重要性的宣传和普及,建立农户和企业信用档案,解决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再次,政府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立法,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

四、结 论

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服务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着服务机构少、服务内容单一、信贷供应不足、发展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作用,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敏,王冠宇.农村金融供给:基于需求视域下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9,(8).

[2]减景范.有效提升农村金融业务质量和水平[J].中国金融,2010,(5).

第8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赣南苏区 金融发展水平 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扶贫

2012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当前赣州城乡居民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70%,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差更远,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更加影响了上述目标的实现。其中金融发展的城乡差距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从金融发展水平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其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实现赣南苏区加快振兴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20世纪五、六年代以来,关于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等众多因素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例如Newman(1990)、Bolton(1997)等人分别通过两部门且代际间存在遗赠的跨期模型与一个包含三部门的经济模型对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析。Tilak (1989) ,Bourguignon 和Morrisson (1990) ,Park (1996) 通过跨国实证探讨,得出教育对收入分配差距具有缩减效应。同时,在研究变量方面,也有不同的做法。例如章奇、刘明兴、陶然(2004) ,姚耀军(2005) 对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 以M2/ GDP、信贷比率及证券化比率所反映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贷比率和证券化比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M2/ GDP 的提高也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变量。张立军(2005) 对以M2/ GDP 所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了我国金融发展可能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二、城乡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

(一)城乡收入差距显著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1990年以来赣州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城乡收入的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1990年赣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02元,城乡收入比率为1.97。到2012年,赣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301元,城乡收入比率为3.53,比1990年提高了1.56倍。

(二)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显著且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赣州城市地区1金融发展较快,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乡金融发展差距较大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贷款余额/GDP为例,1990年城市地区该指标为1.34,农村地区为0.42,两者相差了0.92。到2012年城市地区该指标为2.48,农村地区为0.60,两者差距扩大到了1.98。

(三)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在金融成为现代经济核心,收入充分货币化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应该而且也能够在解决城乡收收差距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目前赣州城乡金融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差距,尤其是现阶段发展中,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资金利用效率低、服务主体单一、信贷投入不足并且结构不合理、金融品种单一,硬件基础薄弱、业务创新不足等问题,严重地抑制了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放中的作用。因此,赣州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是由城乡金融发展的差距扩大带来的,是城乡金融发展差距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三、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在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的长期协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求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关结论。

(一)指标选取

为了更好地说明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除金融发展水平(X)外,我们又选取了两个指标进行研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Y)。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或说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有多个,比较全面准确的指标是基尼系数,但是,由于对于赣州地级市来说,这个指标也很难统计,所以这里用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表示。

人均教育投入(Z)。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人均教育投入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较大作用,而且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广大农村地区改变命运,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也是教育,因此,本文选取人均教育投入作为控制变量。

同样选取了1990-2012年共23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来源于《赣州统计年鉴》和《江西省金融统计年鉴》。以上所有指标都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其变化趋势。

(二)实证模型

构建金融发展水平、人均教育投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模型,其函数关系可写为:

Y = f ( X1, Z)

其幂函数式为:

写成对数函数为:

(三)单位根检验

对金融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均教育投入等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得表4检验结果。由表1知,各原时间序列并不很平稳,但是,在趋势项为2项和滞后阶数为一阶时基本归于稳定。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我们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 对金融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人均教育投入等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显著性水平上,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也是金融发展水平变化的原因;而在5%显著水平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教育投入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人均教育投入的变动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不是人均教育投入变化的原因。

(五)回归分析

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知,在一阶差分下,Y3与X互为因果,Z是Y3的原因,因此,根据所建实证模型,得出回归方程:

LnY=-0.806257LnX+0.544247LnZ+0.967334+ut

(0.445400) (0.057479) (0.204916)

在显著水平α=0.10时,相应的p值分别为0.0000和0.0424,表明X、Z与Y3显著相关。D-W值为1.545892,在1.5~2.0之间,表明自相关不显著。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高,达到0.969185,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一阶差分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均教育投入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显著相关,模型解释力较好。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水平互为因果,且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会越不利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反之也成立。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人均教育投入的比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教育投入增加,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明残差序列是原阶单整的I(0),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金融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之间也存在这短期均衡关系。

四、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知,赣州市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滞后是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促进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切实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和金融服务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

(一)加大农村金融信贷投入

根据上述回归分析知,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与金融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越大,就越不利于金融的发展。因此,要在获得个人贷款的条件、利率等方面向农村居民倾斜,缩小居民差距。

(二)提高支农惠农金融服务水平

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信贷服务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支农惠农金融服务水平。

(三)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进一步放宽对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逐步适度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途径,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第9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

1.农村目前金融供给的情况

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实施的主要模式是农村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具有主体地位应该加强同其他部门的合作,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其中代表性的进步是成功建立农村信用社试点,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农村金融创新改革,促进各部门对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制度、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主要方面有:农村商业保险、农业保险服务和储蓄服务,新时期下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多,农村储蓄也会逐步增多,因此在农村中存在的各类金融机构要不断去开拓更多的农村储蓄市场。农民生活水平上升,商业保险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若是农业保险服务支持。提升保障力度,就有助于提升农民对生产的积极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农户联保贷款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达到众多农户发展、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农业资金需求在金融服务方面能力,重点对象:运输、加工、仓储、养殖、科研、种养等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和相关农村服务业贷款,其次农村商品配送体系逐步完善、提升农村社会服务的质量等金融服务。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产品收购额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对象:综合农业的发展、统筹城乡的发展、建设农田水利、圈分农业重点生产区域,重点将信贷服务于各种农村基础设施,为棉花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信息提供一定的支持。

2.农村金融需求方面的情况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要求必须增强。一般农村金融从对象方面需求分成三类:政府需求;农户需求;农村企业需求;在性质方面可以分为:建设性需求、生成性需求、消费性需求。政府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需要建设的方面。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实,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金融必须切实支持,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区域无法完成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主要原因是财政资金状况,所以,农村金融的充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农户金融需求重要内容是生产性需求和消费需求。生成性需求包括了购买农用器具、种子、农药、种畜等需求。农民消费需求主要生育、建设、生活开支等。农村企业需求主要体现在生产和建设需求上。建设主要包括在厂房建设、购买设备等需求;生产主要包括产品经营、采购原料等资金需要周转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不明确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定位。

我国有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与农村相关的银行,需要探讨商业运作和社会责任、网点成效与对服务的普及等方面需要深层次的问题。面对农村不同服务对象、发展途径、业务领域等问题没有进行认识和完善,因此对市场的定位就不明确。

2.农村金融结构覆盖范围过于狭窄。

根据当前的实例:农业发展银行对于乡镇地区网点都不予设立;而农业银行在乡镇地区的网点也只有五分之一作用;邮政储蓄覆盖所有乡镇地区只有邮政储蓄银行,然而主要服务内容是吸收储蓄,因此在贷款方面的功能不强,在2010年,全国只对30个省份在乡镇地区金融服务做到了覆盖。

3.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意识过于落后。

农村金融机构一般的业务是存、贷、汇,属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务,由于当代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因此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目前,我国农村过于单一的金融服务产品,新型的中间业务无法完成对农村的全面普及。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根基不稳,所以金融的服务方式不能跟紧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落后的结算支付体系,导致无法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整体功效。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不够规范。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定位不清晰,导致非正规金融机构有机会形成和发展,相关部门没有对他们的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督,逐渐使其地位不合法,过于混乱,因而无法达到规范目的。例如农民需要借贷时,用没有法律保障、利率偏高的方式进行,例如口头约定,不仅制约了资金的需求的发展,还会有出现法律纠纷的事件。还有补偿机制不够健全、农业保险发展怠慢等问题也同时导致了农村金融无法快速健康的发展。积极开发新的投资、融资途径,加大力度对地方投资、落实搭建融资平台。

三、改善农村金融的措施

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金融,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改善农村金融:

1.促进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促进开放金融市场,扩大领域,适当的放宽政策促进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服务与产品的时时更新,满足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不同的需要。

2.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定位。

在掌握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完成对金融机构的定位,加强它们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落实到细节上,在县城或者经济突出的乡镇规划农业银行网点的领域地界,还要掌握当地实际经济情况,扩大规模;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应该将部分农村经济发展别需要政策扶持的贷款项目设为重点服务;农村信用社要从农村出发,促进三农”,服务“三农”;邮政储蓄应该借助自身的优势,以农民个体为重点服务对象。

3.时时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