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学生就业运行机制 “四包”责任制 全员服务就业
如今,黄冈职院就业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2009年湖北省“科学发展院校行”新闻采风团来我院采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院就业工作。《光明日报》以“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工作”为题报道了我院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我们正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实行就业工作“四包”方案,实现了学生就业满意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30%,年底就业率达到99.46%,2010届毕业生签约率目前超过50%。
一、落实责任,实行“四包”促就业
1.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即:院领导包一个系及督促分管处室,系领导包相关专业,教研室主任包相关班级,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2009年2月19日,我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开创了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二、部门联动,齐心协力谋就业
1.抓好市场调查环节。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抓好教育教学环节。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抓好条件保障环节。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关注动态抓就业
1.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我们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全体干部和教职工都带着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寻找就业岗位。经全体教职工多方联系,2009年我们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提供了就业岗位29300个。党委书记张鹤桥蹲点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院长陈年友蹲点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按生物工程系“四包方案”规定:系领导负责20人,教授负责15人,副教授负责10人,科级干部和其他人员负责2―8人。他们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2009年取得了就业工作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2.当好学生就业的督导员。我们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动态,关心学生就业安全。就业处对已登记就业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核查,以便核实学生实际在岗情况,采取跟进措施。各系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对所属毕业生做到深入到教室,深入到宿舍,深入到学生家庭,联系到人,核实到人,登记到人,并分清具体情况(在岗、在校、在家、不明等)进行汇总上报。各毕业班辅导员加强与毕业生的动态联系,督促确实未就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应聘,落实就业岗位,确保学生安全就业。
每天下午3点过,家住高新区兰花小区的小勇就会在父母的护送下到兰花小学上学,而练习开门是小勇每天的必修课。
小勇的父母是农转非人员,父亲靠开三轮车维持一家人生计,日子过得紧巴。恼火的是,小勇从小患上脑萎缩症,到了学龄时,不但智力低下,存在语言障碍,而且行为异常,经常“侵犯”小伙伴。
父亲找到学校领导:“我没钱送孩子上特殊学校,今天送到你们这里来,不指望他学多少知识,只想他将来生活能够自理就行。”
校长杨刚收下了这个特殊学生。
学校安排了3名教师,每天下午4点,轮流给小勇“上课”,教他开门、洗手、认钱……
小勇能够与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是高新区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一班人逐渐认识到,辖区内一些学校发展不均衡,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于是,高新区管委会决定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辖区内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我没有两年以上的有效用工合同,我的娃儿能不能在这里读书?”2004年6月,位于高新区的65中被列为“民工子女入学就读定点学校”后,几乎每天都有一大群民工到学校咨询。
按规定,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可免收借读费,但必须同时出示6种证件,最让民工头疼的是必须出示两年以上有效用工合同。民工中,擦皮鞋,卖水果,当“棒棒”的多,真正能签订用工合同的很少。
“如果坚持‘弹直线’,大部分民工子女就不能享受优惠政策了。”65中校长程前亮说,学校最终决定,只要民工到有关部门开具相关证明,就可以视同用工合同对待。
9月,100余名民工高高兴兴送子女入学了,一名叫刘云的民工笑得格外开心。由于自己超生了一个孩子,尽管夫妻俩拼命打工挣钱,但两个孩子上学,着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老大上五年级,老二上一年级,学校要是能免掉两个孩子的借读费就好了。”送孩子去报名前,刘云曾听说像他这样的情况,只能有一个孩子享受免费借读政策。
报名那天,刘云带着两个孩子早早地来到学校,收费时,两个孩子都免交了借读费。刘云忍不住问了一句:“不是说只能有一个享受优惠政策吗?”学校办公室主任屈圆告诉他:“你的超生行为虽然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可孩子生下来后,接受义务教育却是他应有的权利。”
来自璧山乡下的汪晓敏觉得自己很幸运:自从他来到高新区渝高中学读书后,除了能得到李向荣老师在学习方面的关照外,每个月还能从他那里领取50元至100元不等的扶助金。
这扶助金是李老师以个人名义供给汪晓敏的。本来,为保证贫困学生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高新区管委会设立了困难学生发展专项基金。李老师所在的渝高中学也以学校的名义,设立了贫困学生奖励金,学校每年出资三四十万元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生活上的资助。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成绩平平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高新区和学校的目标是‘全员育人’,真正实现‘人人教育均等’。”李老师说,如果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参与这一行动,就能解决更多困难学生的困难。于是,他主动与小汪结为帮扶对子。
从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中直接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薄弱学校。
2004年9月,新的兰花小学迎来了第一个开学典礼。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内欢蹦乱跳,家长们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几年前,同样处于高新区的一些学生家长却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学校教学规模小,设施简陋,有门路、有特长的教师想方设法调离,家境较好的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不能怪老师和家长,别看地处主城区,这个学校原来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还不如一些偏远区县的乡镇小学。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让高新区所有的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泽武说,从2001年开始,高新区大规模调整教育布局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先后拆并了10余所学校。同时,高新区管委会投入近3000万元,在整合孙家岩小学、红山小学等4所规模小、设施差的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所办学规模为30个教学班的现代化全新学校――兰花小学。就在最近,投资1600万元的红光中学综合教学楼投入使用,拟投资5000万元的65中扩建工程也已启动。
“近3年来,高新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接近2亿元。”刘泽武说,“通过整合资源,新建、扩建、改建一大批学校,让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持平,缓解了学生、家长的择校之痛。”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学习习惯 现状分析 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Learning Habits Status and Intervention Policy of Rural-urban
Fringe Z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 Liping
(Zhejiang Lin'an Yangling Central School, Lin'an, Zhejiang 311306)
Abstract The learning habits of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students' is the choke point of quality of academic inpu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restraint factors to form good habits through blow aspects: complicate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especial home education, hysteretic educational mode, etc. Also,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intervention policies which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habits. Hope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to the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Key words rural-urban Fringe Zone; learning habits;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intervention policy
1 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普通学生群体来说,学习差异虽然与智力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其中学习习惯占据最重要位置。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由于其复杂的生存环境与思想意识,特殊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学习习惯的良莠不齐,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市区学生的家长重视教育,与学校配合积极;农村地区乡风淳朴,不良诱惑少,学生都有较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抱怨:城乡结合部学生难教,课堂效率低,学习效果差。然而,城乡结合部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特殊地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破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2 城乡结合部部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
笔者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缺乏计划,不会合理安排和利用学习时间。(2)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3)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听课、作业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沉迷于幻想或习惯于讲话。(4)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堂上不做或不善于做笔记;不善于通过使用工具书,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等途径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5)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6)学习上缺乏毅力与意志力,没有学习自觉性,缺乏拼搏意识。
3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归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令人堪忧,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所处的周边环境复杂而严峻
(1)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频繁,“黑网吧”、游戏机房等不良娱乐设施从市区向城乡结合部转移落户,家长又疏于管理,流连在这些不良的娱乐场所就成了部分学生消磨校外时间的主要选择,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2)城乡结合部文化成份复杂而又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导,各种文化良莠并存,对学生正常成长十分不利。
3.2 家庭教育功能薄弱或缺乏
(1)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教育意识淡薄。这种消极的意识使家长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品行和学习习惯的教育功能。
(2)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另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农民依靠土地补偿费或住房租贷度日,不劳而获的收入方式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电视、麻将,扭曲了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对孩子影响极坏。
(3)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们“坐收其利”、“不读书同样有出息”等消极倾向,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4)与孩子沟通交流过少,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初中学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上不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但是父母亲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当孩子遇到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简单粗暴。
(5)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教育孩子比较盲目,方法欠科学,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棍子打死”。
(6)有的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祖辈们只管孩子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却无能为力,对孩子放任自流。
3.3 学校困境和教学方面的原因
(1)生源的复杂性和优质生源的流失。本地很多优秀学生小学毕业后就想方设法到市区读初中,使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外地生源已经超过50%,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教育发展又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习惯容易波及全班。
(2)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习惯培养,对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跟进、监督缺乏、滞后。
(3)学科之间缺乏协调,潜在着无序竞争。各学科老师为尽量提高自己学科的成绩,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时间,只注重学习的“量”,而不注重学习的“质”。学生难以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有效学习,没有自我选择的余地,造成学生疲劳、逆反。
4 促进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干预策略
4.1 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1)教师需更新角色定位。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对自己的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真诚的赏识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的合作者,主要是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倡导自主学习,改进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对教法的研究转化到对学法的研究上来,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如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系列良好习惯。
(3)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运用教学策略(如创设情境、变化刺激、设置悬念等),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在乐学中“水到渠成”。
(4)建立学科间的协调机制,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提倡建立由班主任牵头的学科间协调机制,让学生作业科学合理,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劳逸结合,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学习,逐渐养成一系列良好学习习惯。
4.2 强化教师的引导功能,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推波助澜
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反复历练和实践,它是运用和实践催生的硕果。因此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显得很重要。
(1)教师要重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习惯训练。根据班级的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及本学科特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适时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预习、听课、做笔记、理解、记忆、复习、运用知识、课外阅读等科学方法,并在课堂中不断强化。
(2)针对学生实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如早上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知识后马上复习;放学后要完成当天作业和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进行课外各种信息的收集等,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初中学生可塑性很强,同时也存在自制力差,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的不足。对于容易反复或较难形成的习惯,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或重点指导。
① 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养成的习惯,不妨借鉴一下马拉松世界冠军田本一的智慧――“分解目标”,以防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将一个形成周期较长的习惯目标科学地从内容、时间上分解为若干小目标。把每个分解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奖励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分解目标达成的成功喜悦,这种“感觉”将推动他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
②对于习惯养成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的或出现的疑惑,教师要及时现身指导解惑,注意方法的适时点化,化解有些学生“不得法”的内心焦虑,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建立教师结对帮扶制。对于班级里突出的习惯困难学生,让年富力强、富有爱心的教师与之结对帮扶指导,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指导和帮助,赢得他们的信任,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促进良好习惯形成。
(5)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增强家庭教育功能,拓展教育资源。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家庭教育认识严重偏差,教育意识淡薄,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极为不利。如果不加强对家长教育的指导,学生在校形成的学习习惯就会付之东流。学校、老师要经常通过“专题讲座”、“家校联系”、“家长会”等形式,提升家长素质,强化他们家庭教育意识,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协作,形成合力。
4.3 多元的监督评价,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超越
学习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习惯的形成需要坚持,要有毅力。而初中学生的心智水平还不够成熟,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功能又相当薄弱,因此在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根据“镜像”理论,家长、教师、同学看待学生的态度方式会影响初中学生习惯形成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习惯养成中应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主导作用。
4.3.1 家长的监督评价
实践表明,学生在校因有老师、同学的监督,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表现较为积极,而一旦回到家,因家庭教育功能的薄弱或缺失,加之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惰性会表现出来,因而家长的监督评价显得很重要。但又因为城乡结合部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监督评价只能停留在显性层面。我们的做法是:由班主任统一将各科回家的学习作业任务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家长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以及从家长专题讲座、家长会掌握的正确评价观,客观、真实地对孩子的作业、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以便能让教师了解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指导。
在监督评价过程中,鼓励家长正确看待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寻求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亮点。
家长监督评价表 ____月____日
说明:采用等级制评价,优为5分,良为4分,合格为3分。
4.3.2 学生自评――发现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习惯养成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习惯养成的目标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及原因,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
4.3.3 同伴互评――取长补短
在班级里我们将相邻座位的四名同学组成一个互助小组,由一名责任感强且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任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在评价中学会赞扬、鼓励,发现别人优点,明确自己不足及努力方向。平等的评价主体与对象让评价结果更易得到认同和接纳,更能营造出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氛围。
4.3.4 教师评价――把握好可塑性标准
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激励,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一种引导,更易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勇气。基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握好可塑性标准。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多元监督评价,每两周利用班队课进行一次习惯养成评价与星级评定,以班级名义公布每人的星级,并将评定情况通过“校讯通”平台告知家长。这样既能鼓励表扬优秀学生,又能起到激励习惯不良学生,促使他们进步的作用。
多元监督评价表 第____周
说明:采用等级制评价,优为5分,良为4分,合格为3分。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广西:漓江出版社,2005.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全(1966-),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朱福荣(1962-),男,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黄永秀(1972-),女,教育学硕士,重市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方向为职教教研与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41)之子课题“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子课题负责人: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6-0071-05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者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提高农村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打破城乡之间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加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进而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是重庆市的基本市情,也是重庆市的特殊市情。作为首个省级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重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水平,为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本文以重庆为例进行研究,尝试提出促进重庆市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管理体制改革
(一)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和执行力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全局观、整体观,把“尊重基本人权,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1]作为基本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于满足城乡对不同职业教育的需求,分阶段、分地区循序渐进,逐步根除城乡割裂的教育体制,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距。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各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费投入、设备提供、师资配备、招生就业等方面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强化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力,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努力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外,在提高政府决策力的同时,要保障各种规划、安排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政府每年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把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考核范围,切实保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实效。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受重庆市自身“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格局的影响,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往往是以保证城市为前提的。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庆市各级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看作是振兴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问题。要积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政府规划。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农民培训,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各区(县)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及实验基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等级证书放入管理体系,使农村和城市职业教育得到共同、“一体式”发展。
(二)落实教育督导室的监督协调作用
国家、政府制定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否切实有效地执行下去是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而教育督导部门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作用。
首先,理顺教育督导室的隶属关系。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基本职能是“督政督学”。而“督政”是督导室的首要任务,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政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动也要靠政府,所以该部门管理体制应独立于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脱钩,直接归属上一级政府主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该部门监督和协调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专业的教育督导队伍。队伍建设是提升督导水平的重要举措。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督导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发现、识别一批具有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自律意识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再次,发挥教育督导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教育督导室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对城乡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落实情况,社会资源的配置,城乡各因素的自由流动,学校管理,学校行政,教学实施以及地方政府在保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检查。同时听取城乡各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状况意见。在检查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给教育督导室更多的授权,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严厉查处挤占挪用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各种失职行为。强化地方政府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认识,并将其自觉贯彻到日常的工作行为之中。
(三)制定职业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
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建立从上到下的相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形成政府主导、统筹管理、部门配合、校企参与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新格局。完善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以及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区县之间、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要保持信息的沟通,在学校的建立、培训基地的建设、专业的设置、教师的流动等方面要相互交流、协商,尽量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防止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提高相关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明确统筹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实行教育行政负责和教育行政问责制,对教育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急剧需求,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2]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因此,在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多形式建立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和平台,加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水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四)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一体化不是“削峰填谷”的发展,不是“整齐划一”和“限制性”的发展,而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是实现“好的”更好,“低的”在“好的”帮助和拉动下提上去。它要求在城乡互动、共生和交融的过程中通盘考虑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因此,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建立健全领导和督导制度的同时,还要实施相应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加大的现实背景下,重庆市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下,探索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索规模化、集团化、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问题入手,全面推动城乡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城乡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人才质量一体化,整体提升重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增强重庆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投入机制建设
(一)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重庆市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总体上要求有利于各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实现和谐发展,尤其是要有利于贫困地区达到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由于各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有必要将教育投入的“以区县为主”上移到“以市为主”,即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按比例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管理,但主要是由市政府统一负责和调控,以减轻区县财政压力,确保贫困区县和欠发达区县职业教育基本发展经费得到充分保障并享受倾斜或补偿政策。在具体优化过程中应主要做到一般性转移支付行为与专项转移支付行为的优化。
第一,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优化。按照拨款程度有最低标准模式、机会均等模式与完全均等模式的选择。重庆市经济总体上还欠发达,可用财力有限的财政状况,决定了重庆市在安排职业教育转移资金时只能根据最低标准的要求,即不论在重庆市经济发达区还是在各偏远乡镇,不论是在渝西地区还是在三峡库区,应选择最低标准的模式,同时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差额进行补助。此外,由于重庆市各区(市、县)职业教育支出缺口差异较大,职业教育投入需求结构复杂等,可采用总额补助法进行转移支付,使各地依自身情况可在相关项目之间进行资金合理调剂使用。这样,既有利于上级政府补助工作的操作,又保证了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在确定是否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时,还需综合考虑各地的财政状况,规定各区(市、县)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程度。
第二,专项转移支付的优化。专项转移支付既要考虑公平问题,也要考虑效率问题。对于职业学校的危房改造、示范校的创建和建设等的专项资金,应当坚持公平原则,向广大农村和一般职业院校增投教育经费,优先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建设好学校,从而缩小城市和乡村职业院校的差别。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专业建设、重点学校建设等为提高办学水平设立的专项资金,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以扶持重庆市部分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同时,考虑到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的重点,如在危旧房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应占专项资金的60-70%左右。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突出资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库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并以组织申报的方式进行资金安排,确保这些经费的投入不是只投不收,最终促使投、管、用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由于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还缺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经济来源渠道,因此,在国家仍未出台有关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相关法律的情况下,重庆市可考虑出台《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义务,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达到占GDP相应指标的目标,使农村成人教育办公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教育系统在具体的教育投入工作上有法可依,落实到位。此外,各区县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投资渠道。
(二)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于通过城乡统筹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师资、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一,政府应尽快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设备的投资力度,将经济落后区域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投资范畴,加大转移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倾斜政策,统筹兼顾,实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主要通过补偿性原则来实现,即教育资源配置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向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和薄弱职业学校倾斜。另外,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还要促进各职业学校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这主要通过差异性原则来实现,即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处在这种背景下的学生的差异,配置不同的教育资源。鉴于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辖区构成复杂、人口众多的特殊市情[3],正视各区县存在的各种差异,努力促进各区县职业教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重庆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二,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是融合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新时期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用两个“强化”进行了明确:要“强化”各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4]因此,实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转变投入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教育资源一般包括硬件化物质资源、软件化信息资源和智慧化人力资源。在物质资源方面,为了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可实行城乡职校联合办学,由城市优质职业院校与农村区县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共同享用双边的教育资源。另外,政府也可出面筹建共享性集约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可复制性、同时可使用性以及再生增值性的特点,构建城乡职业学校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城乡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招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实施职教远程教育;开发职业技能网络实训室,搭建城乡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在师资方面,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可实行相关专业教师的流动制,进行短期教师区域流动化教学。[5]这种职业教育教师岗位流动制不仅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共享,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政策保障建设
(一)建立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帮扶政策
城乡职业教育帮扶政策不是忽视城市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城市“无私”帮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使城乡职业教育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由于高校的扩招,城市职业学校的生源减少,大量的优质设备、师资和实训基地闲置浪费;而农村有大量的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适龄学生,却缺乏优质的资源。因此,可以在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中开展“手拉手”活动。双方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益和双方的双赢互惠。结对的城乡职业学校可以在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交流、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行业企业联系、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备调剂使用、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自由流动,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条件较差,因此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与相关城市职业院校,应在校舍改造、设备配备等方面对农村职业学校给予优先保障,同时根据教育经费情况,设立捆绑帮扶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对于到农村职业学校支教的教师,应以提高其工作量计算或在评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提高支教教师的积极性。
(二)采用分级认证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政策
由于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现实,各区(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统一的职业教师资格固然有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地区差异很大,城区由于经济、教育发达,教师有更好的条件去接受培训;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教育相对落后,仍然存在教师合格率低和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通用的标准难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标准过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难以承受,师资短缺问题势必更加严重。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城市发达地区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可采用灵活性的资格认定制度,将教师资格证书分为临时资格证书和合格资格证书进行分级认证,既在全市实行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同时又顾及地区差异。对于教育、经济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尚未达标的人员,先授予临时资格证书,然后再对在职教师或待上岗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合格教师资格证书。[6]这样既保障了农村的师资,又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得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师培训机制,保证教师有培训的经费、学校和师资。
(三)建设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贫困家庭的教育投资观念淡薄,使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未经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的孩子走进社会后,必然无法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加上经济落后地区职业院校和一般的职业院校因为资金不足、教师待遇不佳,导致教学设施落后与不足,优质师资的缺乏和外流,校企合作的不给力。而落后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缺失,又造成了贫困家庭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也就是说尽管贫困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并不能取得很大的收获,于是更多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了辍学。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势单力薄”。另外,职业教育的对象也是个特殊的群体,据有关调查显示,职业教育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贫困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7]这些学生改善家庭生活境遇的愿望十分强烈,能否改进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设备、师资力量等,能否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本,而且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及子女能否提升基本生活质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发挥财政在职业教育等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功能,特别是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为贫困生加大财政拨款,构建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减免贫困生的书费、学杂费,甚至发放生活补贴,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走进学校,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四)出台一系列优惠的鼓励各种力量投资办学的补贴政策
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等现实困难,因此建立灵活多样的投资、办学方式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降低准入门槛,只要各企业、团体、法人按照一定的标准,按照合法程序提出申请,就应及时把其吸纳过来,为职业教育争取更多的资源。同时在土地、税收、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方便,让投资者乐于投资。在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方面给与政策倾斜。首先,倡导联合办学。依托高职院校和企业资源,实行面向市场的订单式培养,即由联办单位进行人才预测,制订招生计划,提供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保证部分经费供应,由职业教育机构负责教育教学,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其次,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创办以“股份制”、“公司化”为特征的新型学校,运用股份制手段融合社会资金办教育,分离资产所有权与学校管理权。再次,积极推进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借鉴国际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引进国外资金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拓展国际就业范围,拉动本区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触及职业教育深层次体制机制。各方面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解决的不是某一局部的限制和障碍,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为此,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当然,由于目前城乡之间职教差距过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差距,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贯彻落实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职教一体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9(11).
[2]钟光荣,廖其发.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3]左瑞勇,王纬虹.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5).
[4]王忠厚,全.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
[5]唐强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