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如何进行财务处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财务处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财务处理

第1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管理创新 创造价值、

经济全球化、移动互联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和技术支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会计工作也随着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扩散。如果还是按照传统财务会计工作方式来组织公司的财务工作,势必会造成会计工作量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又使得企业的会计工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简化,提高了效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可以实时地获取生产、销售、财务以及仓储等各方面的信息,并根据这些实时的数据来决定企业的管理决策。“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模式,传统职能部门的服务模式也由分散向共享服务方向转变。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利用网络信息手段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利用“互联网+”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财务业务进行流程上的再造和标准化。企业的财务业务由共享服务中心来统一处理,这是一种新兴的财务事务处理模式,将传统的各自为战的财务处理方式变为统一、联合的方式。统一的财务处理方式保证了各种会计工作的标准化,如统一的会计记录、会计报告以及会计结构等。这样就不用在每个职能部门或者每个办事机构都设立会计,于是大大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了财务业务处理的效率。

我们对财务管理共享服务中心的基本含义和意义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但是具体来说,应该如何搭建这样的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本质就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下面,我们从统一的系统平台、ERP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方面,来具体探讨如何构建财务管理共享服务中心。

一、打破传统财务管理思想的束缚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在自身管理变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不是由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发起。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非是“赶时髦”,而是在企业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种类不断增加,由此造成财务管理困境的背景下形成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打破传统财务管理思想的束缚。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打破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和流程化的要求,调整财务管理组织框架,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流程再造。其次,引入电子化的财务处理方式和技术,逐步淘汰传统的、手工的、纸质文件的财务处理手段,并且还要加大安全保障力度,确保财务管理电子化操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最后,建立阳光财政,及时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公布相关的财务信息,大力宣传正确的财务观念,从而实现阳光财政的建设。

二、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支持系统是保障财务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完善的财务信息支持系统才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处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为企业各个部门提供内容广泛的、持续的、反应迅速的财务信息服务。从这一方面来说,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是实现共享服务的关键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其与财务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应该将所有财务制度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由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设定,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建立“共享服务作业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支持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其次,建立“影像数据采集系统”,利用这一系统,将原始的单据通过数据化的方式来处理,实现财务审批。并且在这一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有防伪机制,通过大数据的处理对票据真实性作出判断,有效识别财务信息的真假,实现对分支机构的一点结算付款操作。通过资金共享服务,实现原有资金管理平台和网上银行系统的直连,完成资金收付的共享集中。再次,实现财务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即款项支付、凭证审核和账目的汇总核算等环节可以在一个财务系统内灵活开展,实现信息化的查询和核算。最后,财务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方便企业的财务信息整理,其最终是为方便企业管理服务的,因此,除了完善财务系统以外,还要加强人工对于这些系统的处理和监督,防止一些漏洞出现,严格财务流程。

三、多措并举优化企业财务组织结构

我们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那么首先就必须要对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因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求财务部门高效率、多维度地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而传统的集权式或者分权式的财务组织框架无法满足这些基本的需求。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要摒除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同时汲取相关的优势,这样就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变成企业财务处理的核心和关键部门,让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多价值增值的作用。

我们对财务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后,企业就可以有更多的资金、人力等投入到其他的职能部门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地企业管理的控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财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算账角色变成了企业的合作伙伴,财务人员真正成为企业的规则设计师、决策参谋、数据分析专家、风险管理师,进而体系化地开展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制定统一的制度,进行流程的梳理

我们要构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还必须要对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流程等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处理。通过对相关制度的有效整合,将相关制度措施切入到企业内部的制度中去,从而保证前端业务部门按照制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和政策去运营,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同时,我们还必须制定统一化的财务报账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对相关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财务审批等进行明确性的规定,从而确保相关制度有章可循,进行规范化的操作。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本质就是对财务流程的共享,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质就是财务流程上的再造。我们在对流程进行再造的过程中,遵循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相关的流程管理机制,进而规划、衡量、优化这个机制,使其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在进一步优化相关财务业务审批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相关的电子化报账的要求,在财务系统中设置财务审批模块和相关的电子化审核模块等。同时,还要通过相关的财务培训措施,让全体工作人员明确相关财务报账要求,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五、财务共享服务适用范围

我们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建立财务管理共享服务中心,只有符合以下特点的企业才比较适合建立这一服务系统:

第一,企业发展规模比较大,并且形成了众多的分支机构。

第二,企业自身经营种类单一,经营业务并不复杂。

第三,各个分支机构财务管理事项能够实行统一化和标准化处理,能够实行电子化的批量处理。

第四,企业总部有集中财务处理和控制的需求,对各个分支机构的管控能力较强。

六、结语

建设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创新行为,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但其在开展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些问题,企业必须站在大局的高度,为实现财务共享服务工作提供条件,逐步开展,试点推广,并结合其他公司财务共享服务成功的案例,设计适合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高企业财务的办事效率,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实现从守护价值到创造价值的转变。

(作者单位为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梁海涛(1983―),山东泰安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李振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管理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2] 张漫春,邢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两次数据革命[J].武汉金融,2015 (02).

[3] 高建峰,张志荣.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优化[J].上海金融,2014(08).

[4] 魏国雄.大数据与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4(15).

[5] 刘丹.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及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4 (05).

[6] 梁慧.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J].统计与管理, 2014(01).

[7] 周继述,王雪松.大数据助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3(14).

[8] 董艳,葛梁.经济下行趋势下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新经济,2016(15).

第2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筹划;纳税管理;战略筹划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具有开发周期长、业务复杂、占用资金量大等特点,而且房地产企业涉税事项众多、计税复杂,为了规避法律风险,逃税漏税是绝对不可取,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房地产企业又必须合理合法的降低企业的税负。面对如此现状,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筹划显得很重要。

一、纳税筹划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纳税筹划必须要在法律所允许的范畴之内,通过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精确把握进行,绝对不能以钻法律空子和帮助企业偷税为目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纳税筹划。

2.整体性原则

纳税筹划是对纳税人的整体税收负担的一种筹划和减轻,因此,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

3.减税性原则

纳税筹划是一种减轻税收负担的行为,因此,纳税筹划必须遵循减税性的原则。所谓减税性,就是减轻税收负担直至税收负担最轻。

4.成本效益原则

纳税筹划要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纳税筹划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纳税筹划要保证其因之取得的效益大于其筹划成本,即体现经济有效。

二、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1.误把纳税筹划当成了财务部门会计处理的工作

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存在两个环节:一是企业产生税收的环节;二是企业交纳税收的环节。但是有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决策人认为:“税收就是财务部门的事,财务部门所作的财务处理就决定企业的应纳税额。出现多交税和被税务机关处罚的情况,就是财务人员失职”。这说明,房地产企业决策人的纳税观念存在着误区,未能了解税收是如何产生的。

2.误把纳税筹划的实施放在业务产生的事后来进行

房地产企业为什么总在税收方面出现问题,而且常常被税务机关处罚呢?这是因为企业的决策人没有树立一种正确的纳税观念,等合同签订后才发现税负很重,总期望事后通过财务人员在财务处理上来解决纳税问题。这是房地产企业暴露的最大缺陷。此时,房地产企业相关的税收已产生,再进行账面处理已为时已晚,已不存在所谓的纳税筹划了。所以,纳税筹划的重点在于事前筹划,而不是事后筹划。

3.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纳税管理

目前房地产企业对内部进行纳税管理的少之又少,很多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开始学习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自身的业务开始进行纳税筹划,但在操作过程中,大部分没有得到好的效果,反而造成企业偷税逃税的现象,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没有掌握筹划方法和技巧,而是没有得到其他部门的配合。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税收问题。其他业务部门的不规范操作,往往给财务部门的核算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筹划的建议措施

1.加强税收政策的学习

怎样利用国家的税收政策来对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过程进行纳税筹划,最终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是目前房地产企业纳税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以前的“被动纳税”走向“主动纳税”,对出现的问题不要凭侥幸心理,不仅财务人员非财务人员也要掌握税收政策,学习纳税筹划的相关知识,企业才能达到整体降低税负的目的。严格地按照税法的规定依法纳税、诚信纳税,要避免“关系税”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才能避免纳税风险。

2.重视规范性的决策操作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注重规范性筹划,万万不可只重投机。要想合理、合法地做好纳税筹划工作,决策人不仅要关注财务、税务方面的事项,也应关注日常经营的方方面面,才能充分取得纳税筹划的最好效益;不仅需要财务人员具备筹划意识,各个部门的人员均要具有筹划意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纳税筹划不可盲目,应坚持依法原则,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结合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筹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重视战略筹划

虽然能就事论事对单个项目、单笔业务或单个环节可以进行筹划,但还应构建整体的纳税筹划思路和方案,免得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纳税筹划没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规划,对某个方案进行纳税筹划,却使得节省的税金小于设立分公司的费用,这种片面的考虑,忽略了该项目对企业在开发、经营成本上是否增加,而单纯地追求通过纳税筹划来增加企业的效益,却被同样增加的经营成本消耗殆尽,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4.重视前瞻性筹划发展

不少房地产企业就是在接受了教训,走了弯路以后,才想到纳税筹划,结果筹划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如果企业从开发房产的一开始,就进行合理、合法的纳税筹划,不仅能给企业规避纳税风险,还能免去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名誉上的受损。所以,房地产企业要进行纳税筹划,应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开始,对整个项目高瞻远瞩,合理规划,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马圣君: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筹划分析[J].金融管理.2008.05.

[2]庄粉荣:房地产企业财税筹划实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01.

第3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于加强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是参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主体,他们的综合素养也必将会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企业应该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考核,根据他们工作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培训,不仅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还应该从专业能力方面进行培训,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应该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了解最新的会计报税纳税的形式。其次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的重要性,要将这种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且制定一些激励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比如:企业可以为表现较好的会计人员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并且在薪资待遇方面要给予补贴,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在企业中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可以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监督,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当前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以及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通过在企业中一一落实,这样内控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2]。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我国应该首先完善企业中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不规范行为,也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监督性,在某部门发生工作失误的时候其他部门可以及时的给予举报,提高企业之间的管理效果;其次企业应该成立财务会计工作分析制度,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资金及其他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因此完善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可以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采取治理的措施,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高效性[3]。

(三)制定完善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颁布实施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手段之一,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第一,企业应该明确规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或者是根据需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入职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要有明确的规定;第二,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交接工作也会影响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因此在处理交接工作中应该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哪方面需要交接以及应该如何进行交接等;另外在企业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还应该考虑到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避免出现由于会计信息不完整而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进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4]。

二、结束语

第4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Abstract: Why could the College carry on the reform to the school-operated enterprise system, the remanufacture has what significance and how carries on the remanufacture,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关键词:校办企业改制 意义 路径

key word: School-operated restructuring of enterprise significance way

作者简介:王祥 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 现任盐城师范学院审计处副处长1993年评为会计师 2009年通过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

江苏省高校依据省教科[2002]13号《关于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企业体制改革的见》的要求,从2002年开始对校办企业进行了改制,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工作尚未结束。为了做好校办企业改制工作,本文就校办企业改制的意义和改制路径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校办企业未改制结束的江苏有关高校及其他省市高校起到参考作用。

一、校办企业改制的意义

为什么要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或者说校办企业改制的意义何在?

1、通过改制,校办企业可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责、权、利”相统一的独立法人。

2、通过改制,可以促使校办企业更加适应市场变化,增加经营灵活性,克服校办企业国有机制的弊端,增加校办企业的活力,调动校办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

3、通过改制,可以建立和完善高校在校办企业中的投入和撤出机制,回避校办企业的经营风险,在高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保证高校和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校办企业改制的路径或者流程

(一)学校成立校办企业改制领导小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成立校办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其成员由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校办产业管理部门、学校财务处、审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校办企业负责人组成。在起动校办企业改制程序前,学校产业管理部门、财务处和校办企业财务人员应对校办企业的债权债务情况进行必要的清理,对有关账目作必要调整,学校内审部门还要对校办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初步的审计和资产评估。校办企业改制领导机构,依据校办企业债权债务处理情况及学校审计处的初步审计和资产评估情况,对校办企业改制进行可行论证,在做好市场调研、摸清校办企业家底、综合考虑校办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出初步改制方案,供学校决策层参考。

(二)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审计。高校校办企业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企业改制需要,应委托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审计。在委托审计过程中,高校审计部门应代表学校就有关审计事宜同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协商,受校长委托,学校内审计机构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在受托方的责任内容中应明确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效益、债权债务情况依据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提出应有的建议。为有利于学校管理层决策,应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详式审计报告而非简式审计报告。

(三)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根据校办企业改制要求,高校必须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机构在对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现场勘察和资产清查核实工作后应向高校提供《资产评估报告书》。为了使评估工作顺利进行,高校应同评估机构签订《资产评估约定书》。“约定书”条款基本等同于《审计业务约定书》。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会计师事务所都同时设有评估机构,审计委托、资产评估委托可一并进行。

(四)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小组根据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内容,讨论对校办企业改制事宜及债权债务清理的方案。高校校办企业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往来不清,债务拖欠时间较长,领导小组应区别债务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落实清欠措施。往来清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在分清债务性质前提下,约定清算时间,落实责任到人。

(五)起草改制方案,上报改制报告。高校校办企业经审计、评估,并对往来和资产清理后,校办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应指定有关人员制订校办企业改制方案,经学校领导同意后,以改制报告附件的形式连同改制报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改制方案是改制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1、改制的指导思想、改制的目的和意义2、改制方案应将校办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加以区分,并且取不同的管理形式3、在高校内部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对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只作为学校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目的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5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 税收政策 引导资金 会计核算

一、孵化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才能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要求

(一)针对孵化器的税收政策有哪些

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包含营业税的部分减免优惠、特定类型孵化器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此外还有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有关优惠。按照相关税务文件的规定孵化器出租给被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无论是否向被孵化企业收取租金,均可以申请减免此部分的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孵化器自用房产亦适用此条款;孵化器取得的营业收入中的部分收入经备案后可以减免营业税,依照文件仅限于对孵化对象提供服务所取得报酬。有部分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孵化器,比如非盈利性组织(如创业服务中心),还可以按照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根据税收政策规范开展会计核算工作

根据孵化器房产税与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文件中相关减免条款,财务部门需注意的会计核算问题。对于孵化器通过出租方式转让自有房屋使用权、以及免费给入园被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可以免征上述两种税,孵化器自己使用的办公房屋部分也享受此政策。因此孵化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必须注意区分孵化器自有土地房产和孵化器租赁房产。因此其财务部门在进行记账和相应核算时对自有的房屋和土地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明细科目核算,便于在申报优惠政策以及后期地税管理部门跟踪检查。

根据孵化器营业税的减免条款规定,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孵化器财务部门在会计核算和业务登记中需对孵化器取得的营业收入会计科目,按照业务类型设置二级明细会计科目。同时将服务孵化对象取得的收入单列记账,此部分收入经过备案后可免征营业税。并根据业务收入类型在收入类会计科目下设置“孵化服务收入”明细科目,在申报营业税时,此科目当月发生额可享受孵化器营业税减免的优惠政策。

根据孵化器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规定,财务部门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两种经济类型:一种是企业法人,另一种是非盈利组织。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营业性质的孵化器类型是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要求的。部分非盈利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够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收入,但仅限于为入园孵化对象提供服务的部分。

会计部门应建立营业场地使用状况的动态台账。孵化器用于公共服务的房屋和场所、租赁给被孵化企业的营业用房屋,应该记录实际使用人变化情况。只有当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面积和公共服务场地占到孵化器自有的场地面积的一定比例,才可享受当月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孵化器制定的产业引导资金现状及其会计核算要求

(一)孵化器产业引导资金的现状

当前多数孵化器都针对辖区内孵化对象的不同类型,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出台了相应的产业引导资金政策。以江苏省淮安软件产业园为例,为了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针对辖区内孵化对象的类型,设立了软件企业产业引导资金、服务外包产业引导资金和电子商务产业引导资金等多种专项孵化资金。各引导资金都对使用范围和孵化对象的产业对象、研发人员、专利申请等做出了具体要求,企业经过申请,符合政策的即可享受产业引导资金。

同时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多种形式的产业引导资金,通过科技、经贸、发改等不同职能部门予以管理。孵化器对初步创业的孵化对象,给予包括财务核算辅导在内的孵化服务,完善孵化对象的会计核算问题,帮扶孵化企业获得相应财政资金性质的产业引导资金。

(二)孵化器对产业引导资金的监管与会计核算规范化

当前孵化器多为地方政府成立的国资公司,根据相关的财务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要求,产业引导资金需要专项核算。因此开设独立的银行存款账户是必要的,财务部门通过独立核算以保障资金不被占、挪用。

当前孵化器的产业引导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渠道:一是孵化器企业的经营收入,如房屋租金、孵化服务收入、管理费等。此种情况需要确保做到收支两条线,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核算相应的收入。二是当地政府对孵化器的财政性补贴收入,对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针对孵化器出台的补贴资金,经过向税务部门备案后可以免缴此部分的企业所得税。

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为孵化器所带来的收益

以作者工作的软件产业园为例(2012年已通过国家级孵化器认定),孵化器财务部门针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进行记账核算,从而降低了孵化器当期的纳税成本,本单位2014财务年度享受的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优惠额两项合计达到310余万元。通过对产业引导资金的规范化会计核算,有效的保证了专项资金的安全,并通过产业引导资金为孵化对象补充了发展资金,由此为当地孵化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为地方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孵化器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其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用性。孵化器通过对税收优惠政策和产业引导资金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节约了孵化器的纳税成本,实现了产业引导资金的高效投入,并完善了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制度;内部控制

一、高校后勤财管模式概述

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决定其财务工作的实行不仅要单一实现财务管控,还要适应高校整体管理模式的工作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目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我国高校后勤财管模式已由原本的自身独立核算及在校财务处进行核算两种主要形式衍生为集中、分散、集中与分散并存及在校财务处核算四种模式,而这些管理模式的出现正是满足外部环境、政策体制等因素的不同诉求。因此,当下只有顺应高校后勤体制转变,切实转变其财务核算形式,才能使高校后勤财务核算与管控更恰当地因地、因校发挥实际效能。

二、高校后勤构建财务内控的现实意义

既然高校后勤为了顺应国家政策导向而转型升级,其财管模式也应势必改革、创新实现同步发展,此时,社会化经管的内控理念引入也不容忽视。高校后勤作为学校内设机构,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没有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在国家践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市场属性决定其必须强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强化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最终实现以服务主校为根本,提升优质服务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所以,建立与规范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既是其自主经营的鞭策,自负盈亏的要求,又是其自我约束的实现,自我发展的追求。但是,又由于高校后勤对高校教育具有公益属性,决定其经营与发展不能一味关注经济效益,同时也必须考量校内及师生的切实利益,二者兼顾,才能更精准地为自身和学校服务,因此,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构建既要遵循普遍性,又要考虑特殊性原则。

三、高校后勤财务内控现状剖析

(一)财管评定标准界定不一

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其后勤机构既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又是高校的具体服务部门,向师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在其追求经济效益及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势必也要服从高校事业发展需要而顾及社会效益,那么,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出现冲突时,例如有些服务零利润,有些甚至还处于亏本经营状态,高校后勤该如何选择效益目标,如何进行财管评定与内控将是一个两难选择。

(二)财管核算体系未能统一

各大高校在后勤财管模式改进中经验尚浅,尚未建立起一套与之改革发展相匹配的、全面统一的财管核算体系。在实际核算中,财务人员对各类问题的理解与核算方法的选用存在偏差,尤其是在新会计制度准则出台后,财务人员在诸如科目设置、科目结转、报表编制等各类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可想而知,财务核算体系的不统一,将直接影响高校后勤财务相关列报信息的真实及完整性,以后也一定会影响整个财务内控的实行质量和管控水平。

(三)财务分散管控模式尚存

高校后勤服务涵盖内容较多,常涉及餐饮、物业、环保、绿化、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由于服务行业各具特点,高校后勤为了尊重行业特点,普遍采用财务分块管理的模式,从而造成其财管资源配置的分散化,这无形中加大了后勤财务管理的执行难度。另外,高校后勤由于缺乏集中统一模式的财务管理和统筹规划,必然导致财务内控执行不到位,从而使内控制度落实不具体而流于形式。

(四)成本效益贯彻不够彻底

高校后勤融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尊重市场价值规律,严格执行成本效益原则。但在实践中,由于传统管理体制及改革不完善等因素制约,成本效益原则应用尚未落到实处,部分高校成本效益意识淡薄,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监督体系尚未构建,这都必然导致其财务核算成本的不真实与不合理,长久如此,很难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等各类现象的出现,故成本核算应引起各大高校后勤的普遍关注,才能实现财务的真实合理及财务内控的针对有效。

(五)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财务人员由于长期适应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财管模式而不愿对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做彻底改变,这不仅不能与市场经济社会化财管模式相适应,还会基于其业务能力、法制意识、思想观念的落后等问题而制约高校后勤改革的实现与发展,所以,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应得到普遍提升,才能最终提升高校后勤的综合软实力。

四、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的设计思路

(一)尊崇高校后勤的经管精神

针对高校后勤在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出现冲突时应如何抉择的问题,教育部发表了相关指示,即为高校后勤工作的开展应始终围绕对高校提供服务与保障来进行,始终坚持质量与安全第一性来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稳步实施,那么,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后勤全体员工的价值体现,所以,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的设计也应尊崇于此。

(二)掌握高校后勤的内控目标

高校后勤效益特殊性决定其内控目标应包括:一方面保证其自身经营活动的合法、有序、协调、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其经营目标;另一方面应切实保障其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舞弊事件发生,真正落实高校后勤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可靠性,进而发挥财管内控的最终效能。

(三)依照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企业内控五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性原则应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财务内控设计时的综合原则,同时尊重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也应依据高校后勤经营业务种类多,规模小,员工多等实际特点,在设计财务内控制度时,遵循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推广原则。

(四)强化内控制度的管控理念

高校后勤经营对象较为确定,经营属性较为特殊,所以在围绕着上述三种设计思路时还应强化内控设计的主要管控理念,就是应以“防”为主。所谓“防”,即是指预防各种财务风险、人资风险、采购风险等具体经管业务范畴,才能有的放矢地发挥财管内控的最佳着力点。

五、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的具体架构

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构建与具体实施,始终应坚持以设计思路为导向,以具体实情为参考,才能更加针对、有效地构建出适用于行业本身的财务内控制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与后勤部门,本文从会计制度构建、会计操作流程、财务预算、财务风控及实施监督等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具体如下:

(一)会计制度构建

高校后勤引入市场经济企业化管控模式,不仅给财务内控带来诸多不便,也给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带来了一定困扰。鉴于其客观情况,高校后勤在财务内控制度构建上应注重选择好会计政策、设置好会计科目及设计好会计制度等三个方面。只有着重关注上述三点具体问题,从其实际管控要求出发,明确会计核算政策,建立完善财务制度体系并实行统一明细科目管理,才能更加有利于财务内控规范性的构建与实施。

(二)财务流程构建

1.财务岗位分配

加强财务岗位内控力度是高校后勤实现财务内控的主要举措之一,只有通过岗位控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才能尽可能避免差错及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起到内控的核心,即内部牵制作用。另外,高校后勤在采购、对外经济合作等各种经济事项时都会涉及财务岗位设置问题,所以,其一定要在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下进行岗位内控设置,除此之外,高校后勤还应对关键岗位设置定期轮岗制,以防范财务人员在岗位履职时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而凸显岗位内控的有效性。

2.财务审批稽核

高校后勤的财务审批,主要是以经费支付为核心,对其实行财务内控的实质就是控制经费流出口径。而后勤财务稽核旨在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合法、合规,从而提高其经营管理实际水平和提升内控工作效率。所以,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财务审批及财务稽核制度,不仅能明确审批权限,划分经济责任,还能充分发挥监督、审计职能,从而避免审批与稽核流于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及财产的安全、完整。

3.财务报告控制

财务报告控制是高校后勤完善财务内控的关键环节,财务报告质量的优劣不仅是后勤财务内控工作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衡量,还是强化岗位要求,明确岗位职责与反映整体财务运行情况及提供财务决策水平的体现,所以,高校后勤应在确保信息真实、合法、准确的基础上,将财务报告的选定设计成报表、分析等多种形式,以便后勤管理者对财务活动加以了解及实时把控。

4.会计档案与信息化管控

现代电算化财务管理既要加强软件的开发,还要加强应用人员的操控,那么,与之并行的会计档案就应注重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个方面。在实现高校后勤的财务内控制度构建时,会计档案的保管与信息化管控不容小觑。只有将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重点关注并确保电算化系统及网络的安全,才能严防会计信息资料的损毁、散失和泄密等风险隐患,所以,在会计档案保管、使用,信息系统下的账务处理及岗权分配等方面不断强化内控,才能完善财务内控的方方面面。

(三)财务预算构建

在执行社会化管控后,高校后勤预算管理成为其财务内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后勤应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及组织机构,才能明确预算指标,明确财管核心,加强资产可控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另外,预算的落实、保障与调整及分配、考核也是高校后勤实现财务内控的攻坚方向,以便更加有效地组织与协调经营活动,以实现既定目标。

(四)财务风险预警

面对瞬息变幻的市场环境,高校后勤财务内控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时刻威胁着高校后勤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风控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经营风险分析及决策风险评估,并制定危机预告与风险控制等功能,进而及时寻找风险根源,对其经营运转环节中潜在风险实行实时监控,并制定有效应对举措,才能最大限度规避及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财务监督联动

高校后勤应切实强化财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以专业监督为主,辅以群众及行政监督模式,一是引入学校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行政监督可行使重大决策权、实现高校资产利益最大化,二是其审计监督职能的具体实现可及时防范与纠正财务内控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再有在财务监督的实际执行时,应突出业务监督与加强群众监督,以实现舆论监督推动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规划化的现实愿景。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基于COSO框架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2]郭琳.新时期高校后勤内部管理制度的控制策略探讨[J].财经界,2010(05).

第7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一)石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首先,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对于自己的责任和权力不清晰,甚至企业法人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没有将权力分散开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在进行会计决策时,企业法人不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导致决策失误,在资金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同时,企业内部的权力较为集中,导致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现象时常出现。另外,企业对于费用支出没有严格的要求,对于一些支出没有固定的金额限制,导致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挥霍浪费,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支出,长此以往,企业资金流失比较严重,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亏损。

(二)石油企业职工成本意识淡薄

以前国家对石油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国家对于石油企业的资金进行不定期拨款,一旦资金不够可以立即向国家反映,对于企业的资金没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促使石油企业不重视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控制,企业内部职工自然没有树立严格的成本意识,导致石油企业不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国家经济带来严重的负担。

(三)石油企业内部审计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一个完整的企业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制,这是对企业经济的再监督,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能有效改善企业的自我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完全没有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以及企业对审计监督过于重视而严重忽略了服务建设。

二、石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法

(一)会计岗位控制方法

会计岗位控制,顾名思义,即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坚持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会计原则,合理合法安排会计岗位以及相关工作岗位,设立总会计师、财务处长、材料会计、资产会计、成本会计、现金会计、出纳、税务会计、稽核等相关的会计岗位。不同的职员应具体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程序以及工作目标,形成会计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

(二)会计信息流程控制方法

会计信息流程控制是指建立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明确会计每个岗位的工作规程,让会计人员清楚知道各个岗位的工作程序。会计人员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如何进行处理以及保存,相关会计资料的传递程序、存档程序以及保管程序,进行会计工作交接时的相关程序,会计人员离岗后相关的责任追究程序,这种有效的流程控制方法强化了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三)财产保全控制方法

所谓财产保全控制是指对于未经授权的人员,严禁他们直接接触到财产。在企业内部流动的现金只能让出纳人员全权管理,其他一概人员不得经手现金业务。而对于实物资产应当由相关的保管人员进行管理,其他不相关人员不允许进入仓库,更不能接触到实物资产。会计人员采用相关的会计手段确保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会计风险控制方法

会计风险控制是加强石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潜在的风险,管理人员应该时刻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于会计工作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识别,尤其对于主要风险和重大风险要加强严格的防范意识,针对不同风险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帮助会计人员对潜在的风险提高警示,做好积极的准备。另外,一旦风险发生了,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相关人员在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责任,尽最大可能规避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减少石油企业的经济损失。

第8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ERP软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将企业的生产、原材料、质量、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集合到一个集中的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在业务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财务会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部门,任何业务发生都必须反映到财务会计上,ERP的实施对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的体现在财务会计上。DaveDesormeaux(1998)认为企业导入ERP系统,首先受到影响而且所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企业的财会人员。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服务的管理会计,在ERP环境下要适应管理理念和业务处理上的变革,是如何进行演变的呢?本文将研究视角锁定在EPR实施对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二、ERP系统的特征

ERP系统是由GartnerGroup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应链管理,推论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时提出来的概念。随着时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ERP有了更深的内涵,根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的定义,ERP系统是一个财务会计导向的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企业资源(包括采购、生产与分销、运筹作业所需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规划,以扩大整体经营绩效、降低成本。Granlund和Malmi提出ERP系统是一个整合的软件包,控制着公司所有人、财、物和信息的流动。

(一)标准化程度高

ERP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将最佳实践(bestpractice)整合到软件系统中,给出特定业务场景下的最佳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ERP系统的标准化还反映在业务数据的编码化上,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数据管理,首先就是需要规范数据的定义,形成一套有效的编码体系。ERP系统的实施,就是要根据ERP系统的标准化配置需要,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形成ERP系统能够接收的有效格式,然后导入到系统中,实现对业务数据的管理。EPR系统的标准化一方面降低系统之间接口的困难、提高实施成功率,另一方面又会提高客户化的难度。而要与企业独特的行业背景、组织结构、业务内容要相结合,成为企业管理和控制的系统,必须进行客户化。标准化程度越高,客户化的困难越大。如SAP系统的实施,由于系统功能强大、复杂性高,为此还产生了SAP实施咨询行业,专门为实施SAP的企业提供实施技术咨询服务,降低实施风险,提高实施的成功率。

(二)流程导向

大型的ERP系统,如SAP系统的实施,都有自己的实施方法论,而且在实施咨询方合作下实施。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首先要勾画出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并且根据行业最佳实践来设计未来流程、确定企业的未来蓝图。根据蓝图来进行模块配置,实现系统的客户化。以流程为中心而不是职能为中心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循环时间的减少和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同时带来了工作方式和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变革。所以,伴随ERP实施的同时,企业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三)集成性高

ERP系统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含很多业务流程,每个流程都是根据最佳实践设计而来。所有模块又紧密集成在一起,使用者可以获取业务方方面面的即时信息。集成性,意味着数据从业务发生点录入系统,与该数据相关的、其他部门的业务数据就同时的、相应地发生变化。在业务流程中,前一工序的业务对后一工序的业务虽然可能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相互依赖性和一致性非常高,这就意味着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要求非常高。在业务模块基础上,ERP系统运用工作流(workflow)技术,将整个价值链上的业务连接起来。信息的整合,不仅是公司内部的信息整合,还可以是整条价值链上信息的整合。即ERP系统的集成性,不仅是业务流程上的集成,还有供应链、价值链上的集成。

(四)复杂性高

ERP系统涵盖了企业业务的方方面面,从采购、物料管理到生产计划、库存仓库管理,到销售分销管理,从人事行政管理到财务管理、决策支持,无一不包容其中。同时,业务流程导向、集成性高的特点,决定了ERP的实施必然伴随着技术上、业务上、管理上、行为上的变革,这些都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

三、ERP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变革分析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将企业经营数据转化为与管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ERP系统的实施打破业务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推动企业经营数据的便捷流动和快速获取,在这种环境下,管理会计是如何变化的呢?Scapens通过对美国一跨国大公司欧洲分公司的SAP实施进行纵向研究,发现管理会计的角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常规性工作的减少;生产线管理者具备了财会知识;信息更具前瞻性;管理会计的角色更为广泛。虽然没有明显的特征说明这些变化是SAP驱动的,但是SAP的特征———集成性、标准化、常规化和集中化———为这些变化创造了机会,并推动着这一变化的实现。笔者从管理会计的行为和行为人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变化。

(一)管理会计行为的变化

1.常规性工作减少

ERP系统的集成性意味着数据从系统的一个点录入,整个系统的相关部分就会自动进行更新。会计信息不再是传统模式下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一笔笔记录,将业务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是直接在业务发生的点上进入系统,业务数据更新的同时会计信息得到更新。ERP系统代替管理会计人员完成会计数据收集、记录、存储等此类繁琐而常规性的工作,管理会计的常规性工作减少。管理会计人员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分析而不是日常性工作。Gary对300名CMA(加拿大管理会计协会)成员的调查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会计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多;80%以上的管理会计时间用于信息的分析和参与决策,而且大部分被调研者认为,未来三年中,这方面他们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2.工作业务量由“杠铃型”转向“均衡型”

在国家财务处理业务周期性的影响下,传统财务会计工作业务量呈杠铃型,月初和月末工作量大,而且经常要加班;而月中则比较平淡、空闲。“事务驱动”的管理模式,使得业务信息在业务发生时就进入到ERP系统,并立刻反映到财务管理系统,会计的业务量向日常转移,月末、月初只是对涉及总帐的业务进行过账处理。财务人员的工作业务量实现均衡化。而且,月末关账后的账务处理时间也由原来的10天半个月,缩减到现在的一天两天。

3.会计知识走向分散化

ERP系统本质是一个OLAP,管理者可以在终端通过任何一台PC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企业业务信息,而不是等着管理会计提供会计报告。这就带来了会计知识的分散化———会计信息获取和处理是分散的。ERP系统,如SAPR/3根据组织结构设置成本中心来进行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可以控制到个人、到职能部门。Burns指出随着ERP系统的实施,一线经理需要在财务上对自己部门的运作情况负责,成本管理的责任从会计部门分散到了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经理一定程度上担任了以往会计人员的工作———如预算、绩效分析,他们虽然不是会计但是必须拥有一定的会计知识。ERP系统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前一工序的业务对后一工序的业务虽然可能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相互依赖性非常高,打破了传统的职能部门边界,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显得非常必要。职能部门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变化,对组织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系统的集成性迫使单个部门的个人必须去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特别是管理会计人员,从传统的记录员转向企业内部咨询师,需要对整个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为一线经理提供支持和服务。

4.由“会计中心观”走向“服务会计”

ERP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会计的“会计中心观”,而是强调以客户为导向、“服务会计”的思想。在企业的人、财、物、信息四大资源中,资金流已经成为引导其他资源流动的关键,会计部门是引导和监控资金流的职能部门。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中,所有业务的会计凭证都在财务部产生,会计信息的采集都集中在财务部门,是“会计中心观”。ERP系统的实施,会计信息的采集前移到业务部门,业务数据进入ERP系统的同时,自动更新到财务管理系统,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管理会计的会计核对功能削弱,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服务、提供定制化的会计信息,将成为管理会计的工作重心,体现“服务会计”的现代会计理念。同时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业务流程必须服务于客户,会计流程作为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最终必将服务于客户。

5.会计信息的预测能力要求提高

Burns对管理会计实践变革的研究发现,在英国企业中,虽然财务预算还是会计的工作,但是一线经理需要自己来做滚动预测和年终预测。而且随着管理者成为企业经营运作信息的真正使用者和提供者,越来越强调会计信息的预测功能。Cooper提出管理会计在ERP实施环境下,不再只是提供历史报表,而是积极提供即时的成本信息,根据动态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做各种预算。

(二)管理会计行为人的变化

1.管理会计的角色扩大化

会计的角色已经从纯粹的记录员,扩大到更为活跃(active)、业务导向的角色。ERP系统代替管理会计人员完成会计数据收集、记录、存储等此类繁琐而常规性的工作,管理会计从传统的记录员转化为企业的业务分析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中,成为管理团队的一员。Scapens对BM欧洲公司的SAP实施项目研究中发现,管理会计扮演的角色不断扩大,而会计职能却不断削减,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会计知识的分散化,对管理者的会计知识提出了要求,管理会计可以依靠自身的会计优势为其提供帮助。Scapens在对英国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不知道系统中存在哪些信息,如何去获取这些信息,管理会计就承担了内部咨询顾问的角色,为管理者提供支持和建议。Burns对15家英国公司的行业调研发现,以往属于中心会计部门的会计,现在都分散到各个操作层次,直接为管理者提供支持和建议。Kaplan指出,管理会计应该参与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中,从传统的记录员转变为企业关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Caglio对意大利中型企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调研发现随着ERP系统的导入,由于会计人员对系统中流程的展现方法非常熟悉,能够确定系统参数的标准,原本由信息部门的人员对系统进行配置和管理负责,转而由会计人员来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信息流。Granlund认为企业运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财务人员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越少,业务量的降低,意味着部分财务人员的工作转向分析,部分财务人员将被裁员。MarkCross认为信息技术带来的业务处理系统,特别是ERP系统将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者繁琐的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由企业经营活动记录者转变为决策制定者,将财会人员从经营活动的后台推向了前台,财会人员的角色发生了变革。

2.复合型会计的需求增加

Cooper在对美国保健行业和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案例研究中发现,成本管理日益提升的重要性带来了管理会计日益提升的地位,但是企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降低,而对管理会计的需求却增加。这里的“管理会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而是具有高级的系统设计和实施技能、变革管理和战略,以及高级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知识的“管理会计”———复合型管理会计。复合型管理会计的工作技能不仅包括IT、沟通、战略决策,还包括团队工作的能力。这不仅仅意味着管理会计需要减少处理传统会计业务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产品、流程技术、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市场和战略;同时意味着他们需要作为内部顾问为一线员工提供建议和支持,而在这以前他们是作为独立的监督和控制人员。Gran-lund对芬兰10家实施ERP企业的行业研究表明,从ERP实施经验来看,会计人员需要对业务、管理和会计流程非常了解,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技巧。一方面,管理会计人员需要了解ERP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清楚各个表单所包含的会计信息,同时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知道如何从ERP系统提取出相关的会计信息,为一线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3.教育培训走向多元化

Burns对英国管理会计变革研究的总结指出,只有那些具有高级的系统设计和实施技能、变革管理和战略,以及高级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知识的管理会计,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管理会计对业务流程的理解,提高商业敏感性,能够将对商业的体会与会计度量方法结合起来,与其他绩效指标结合起来。同时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会计,不仅仅需要解释如何利用常规的管理会计技术,而且还需要解释信息源和决策制定的技术。而且,教育必须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反映管理会计的角色变革。

四、结论和研究展望

本文在分析ERP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行为和管理会计人员两个方面分析ERP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变革。管理会计行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管理会计常规性工作的减少、工作业务量的变化、会计知识的分散化、会计模式的变化、会计信息要求的变化等方面。管理会计行为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管理会计角色的扩大化、复合型会计需求的增加、管理会计教育培训的多元化。

本文只是对ERP环境下管理会计的演变进行了逻辑分析,给出了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后续的研究可以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针对国内实施ERP的某个企业,纵向研究管理会计在ERP系统导入前后在行为和行为人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为对本文的一个验证。可以与国外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国家ERP实施对管理会计带来的变革影响,有什么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ERP系统,国外软件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SAPR/3系统和Oracle10i系统,国内是用友的U8和金蝶的K/3,软件系统的成熟度不同带来的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的变革程度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实证来对比研究ERP系统的不同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ERP系统的实施,如堪称ERP典范的SAPR/3系统的实施,都是分行业、配置了行业最佳实践模版来实施的,可以通过横断面的实证调查,来分析不同行业对ERP系统实施给管理会计变革的不同影响。

第9篇:如何进行财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信息化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14-03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也逐渐增大,增长的速度随之变快。但是,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技术并没有跟上资产总量上涨的步伐,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是:管理制度的落后,没摸清家底,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管理较为混乱,种种因素阻碍了资产管理效果的提升。对于在满足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如何科学管理事业单位资产,尽可能做到节约公共管理成本,这是新时期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的一个新的课题。

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当前与人们购物息息相关的电子商务,与企业、政府相关的电子政务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对传统生活、产业的改变与融合,它的先进性正慢慢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巨大的改变。当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很多管理模式发生。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介绍

1.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概念可以分拆为三点,分别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资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三者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这意味着要想深刻的理解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概念需要先清楚地了解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资产。

(1)事业单位。事业单位(Public Institution)一般由国家行政机关对其进行领导,有自己的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独立成为一个法人实体。它的存在主要是国家为了实现公益事业的发展,给大众带来社会福利,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在政府机关注册并得到政府认可的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的服务机构。因为其国有出资背景,所以很多事业单位都是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

因有政府直接的经营或管理参与,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差异简单来说可有以下两方面: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公务员工作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家机构的分支机构,而企业单位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性单位;事业单位介入社会事务管理活动中,并且对管理和服务职能付诸实践,主要参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它的宗旨是为群众服务。

(2)事业单位资产。事业单位资产是公共资产的一类,“资产”是会计学中的重要概念。综合事业单位与资产两方面的概念可对“事业单位资产”做出定位,并进行深入分析:

事业单位资产是事业单位为了实现预期将给其服务主体带来一系列社会效益,所占有或者控制的社会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自然资源和其他权利等。从这个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以下三点事业单位资产的性质:一是事业单位资产是由事业单位占用或控制的,但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却并非事业单位所有,而是属于出资人,当下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的出资人为国家,地方政府这类行政主体,但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存在;二是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资产是由过去的服务事项、管理活动或政府投入所形成的,不是交易或事项,而是提供服务事项或管理活动;三是事业单位资产所追求产生的效应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如社会公众对接受服务的满意度。

事业单位资产的三大特性分析:首先,事业单位资产具有公共性。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公共属性。从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看,它的组织形式以国家举办、集体举办为主,而其目的也主要是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协助政府完成某些公共职能,为社会群众提供市场不能提供或不愿提供的各类产品(服务)。其次,事业单位资产具有公益性。但它区别于行政单位所提供的那种广泛公共性,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一般具有客观的服务对象,可以是一定年龄段的大众,如学校这类事业性单位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适龄儿童,以及具有入学资格的青中年;或者一类具有具体需求的群体,如医院面对所有有医疗需求的群众。此时,事业单位资产所产生的社会性效益就体现在其差异性为某一类社会大众服务的公益性。第三,事业单位资产具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资产具有的公益性不同于行政单位的广泛公共性决定了其运营的形式不同于行政单位,它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有偿服务,通俗来讲,即在保证自身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免费为其服务主体提供基本服务。

(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管理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绩效,包括资产使用的安全和高效而针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的系列管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范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广义范畴。广义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指资产所有者以其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委托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以实现资产所有人所期望达到的社会效益的行为。这种资产管理最典型的是不动产的物业管理,即住宅区、写字楼及其他楼盘的业主委托专业的机构管理,由专业机构提供保洁、维修、安全保卫、环境美化等方面的服务,与此相同的就是,事业单位这种国有资产管理也适用于这一概念。二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狭义范畴。狭义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特指事业单位资产所有者委托事业单位法人代表为主体的机构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保值的行为,至于所要达成的社会效益并不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2.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概念以及事业单位资产的属性综合来看,事业单位资产的经营性与公益性会增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难度,比如,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优势。导致部分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不均衡,另外事业单位资产的公有性也导致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上存在腐败风险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另外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流程的问题也会加剧以上问题的出现,并最终影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社会效益的发挥。

(1)资产配置层面。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性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属于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增长全是合理的。比如说“非转经”的存在,则非常突出的显示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不合理,这不仅不利于导致事业单位现有资产不能充分发挥优势,也导致大量资产的闲置浪费。而这种浪费主要是因为单位编制预算的不合理,造成资产配置不均衡。因此设置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在全局的视角下,有针对性、系统合理地编制预算,最大限度减少资产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资产使用层面。对于配置好的事业单位资产已不可避免出现一部分使用率较低,但又必要的资源,如果与相关单位进行调和共用不佳,则会造成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责,因而必须配置。但要想避免闲置浪费,则可考虑将这部分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发挥其功用,目前这部分经营性资产同其他资产均由财务部门负责进行日常管理,造成财务部门的负担加重,导致可能会忽略对某些资产的管理或者管理不当。

(3)资产处置层面。虽然目前各地市对于事业单位资产处置都有相关条文的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于是否处置,如何处置仍面临着领导个人拍脑袋式决策的干扰。缺乏科学的评审机制与决策机制,或者有相关规范的机制,却不遵守执行。另外在处置收入上,也会出现定价随意,没有经过专门的资产评估部门进行评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处置资产所得到的资金被个别领导或者团体刻意挪用或通过财务手段成为部门福利,对事业单位的人事造成干扰,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4)资产清查层面。资产清查一般包括账务清理和资产清查两部分。财务清查指的是通过财务账单实现对于相关资金、账务、资产的核对,确保真实性与财务平衡。资产清查一般由多个相关部门统一组织配合,在年末进行清查。

(5)监督检查层面。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织,必然存在相关的监督机构,对单位内部运行的规范性、适当性实施独立而客观的监督,并督促纠正偏离方向的行为。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所以,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树立员工在规范流程,强化监督方面的意识,动员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单位文化,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制约力的氛围。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1.资产管理信息化介绍。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料,按照一定的流程优化到网络数据库中,实现资产的虚拟化,以及调度、运用的智能化,实现资产动态化实时管理,精细化预算编制,并且满足财务风险管控,增强年度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并保证自身的优良拓展性能以及与相关软件的兼容性,实现与相关机构的无缝整合,提高运营效率与决策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保证资产的高利用率,最终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清晰化、有序化,达到资产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这不仅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方法,也是加强资产的有效管理的重要方式。综上,资产管理信息化将有助于提高资产管理的高效性与决策的公开公正性,对于建立高效,廉洁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作用突出。

2.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首先,资产管理信息化,从流程上就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决策流程,杜绝了不按规范办事,事后补证的行为。这将有助于保证整个资产决策过程的规范性,能有效降低一线事业单位决策的随意化,以及相关领导的个人拍脑袋行为。其次,资产信息化有助于清楚的实现对资产的统计、查看,保证所有资产的来去皆有管控,并强化了资产管控,实现了实时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资产闲置与浪费,杜绝了管理真空,对于实现资产的高效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再次,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对于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等一系列决策的支持功能,通过借助于科学的算法,将降低人力成本,帮助财务人员实现快捷高效财务处理,并强化了财务风险管控。辅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此外,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了因为时间和距离而产生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者在业务上的专注性。

总之,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符合当下“互联网+”的趋势,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依然受到相关监管体制、机制的制约,因此审时度势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拉近与相关管理部门的配合,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3.在当下社会普遍上马管理系统软件的时候,管理者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本质。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并不是简单的将所有的纸质文件简单的进行信息化存储,而是基于一个综合考虑,经过反复论证的业务流程为指引,按部就班的进行文件的信息化录入,处理。这样一个过程就形成了一条信息流,通过对信息流进行广泛的储存,分析。所有员工均可在职位权限范围内实时提交,查看,处理相关任务。并且这个过程也是实时传递到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降低了非信息化下相互之间多层次反复沟通所消耗的精力,另外对信息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没有权限的人均无法查看。同时,经过长期信息化的积累,事业单位得到海量关于业务上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高效而正确地做出前瞻性决策。在此基础上,最高管理者,也可以在信息系统上查看关于单位所有进行的一切项目的进展以及相关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最后,信息化建设也使得所有信息趋于公开化,这也将有助于抑制单位内部的懒政,以及某些管理真空下造成的腐败。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案例分析

1.案例介绍。高校是事业单位,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很多高新的技术都会首先出现在学校中,特别是信息技术这块,学生是当代信息社会的开拓者,很容易接受新的技术,并加以改造生活。但是在学校管理中,特别是资产管理,从某些高校的办事效率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国高校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不多。显而易见,信息化是可以使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等提升,并且在高校的资产管理中,资产信息化管理将会帮助避免重复投资,加强资产的使用效率,防范资产流失,并且提高高校的办公效率。

很多高校,有很多校区,并且各个校区之间相隔比较远,那么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该基于web实现,基于web系统,在网络通信方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跨网络的操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插件,用户可以在随时在任何地方访问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假如该系统配合信任与授权服务平台使用,甚至可以实现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数字认证。用理论解释,这是一个中央信息收集与处理平台,通过网络及时收集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并实时更新,将处理信息返回到各个终端,实时推动任务的进行。并将整个处理过程随时记录储存,便于阶段性对任务进行分析,实现管理的高效化与智能化。

2.案例分析。下面是我们以高校申请购买50台微型计算机为例子,随着信息化逐渐的深入人心,高校也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硬件,也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根据相关部门的申请,学校会进行购买或替换,那么学校会如何利用资产管理系统来购买资产,并且传统资产管理中的购买方式是怎样进行的,在资产管理中,两种方式之间有什么不同,同时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这些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内容。

传统资产管理方式中的资产购买流程是:一是由信息学院的申请人员提交计算机购买申请文件,数量为50台。二是报送信息学院部门领导审核,如果审核通过,按以下步骤进行,否则返回步骤一。三是报送后勤部门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按以下步骤进行,否则返回步骤二,再返回步骤一。四是后勤部主管设备的领导批准后,进行下一步,否则返回三,再返回步骤二,再返回步骤一。五是招投标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计算机进行采购。六是后勤部门登记固定资产,同时财务处进行核算报账。七是信息学院登记固定资产,同时部门财务完成相应的账目手续。八是计算机由信息学院申请人或其他相关人员统一分配使用。

运用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的电脑购买流程如下:一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对该校的工作人员提交50台计算机购买申请。二是经过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由信息学院部门领导批准,并将结果反馈到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经后勤主管部门审核固定资产购买申请,审核的结果返回到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四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招投标部门领导审核购买申请;审核结果反馈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五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生成招标文件,通知相关单位参与招标,并将招标结果反馈到系统。六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后勤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七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财务处进行核算报账。八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信息学院登记固定资产,同时,财务部门进行财务手续,刚购买的计算机由申请者或者相关人员分配使用。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产管理信息的过程是并行的,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每个部门都最大程度避免了和其他部门进行的无效信息沟通。二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会将根据各个人员的权限进行相关信息披露,实现了实时了解采购流程并进行相应操作,而且相关信息是同步的,降低了信息传递时耗。但是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这些操作都需要工作人员间相互传送,很容易导致错误传递或者遗漏重要信息,并且不清楚相应的责任,效率不高。三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运用后,每个单位的操作结果都被记录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里,如果相关部门需要查询数据,将获得真实而有效的多级数据,容易进行资产的清点核算。四是通过使用信任与授权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平台,大大降低了各部门的纸样文件使用,不仅避免了堆积大量的纸质文档,而且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进而增加了信息的传输量。

以上清楚地显示出在资产购买过程中,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对于传统资产购买决策过程明显更有优势,同时它在使用、维护固定资产上的优点也是相当突出的,用户只需要提交固定资产的使用申请,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很方便地调用公用资产或是其他部门的资产,可以大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在维护上,除了可以很容易的通知学校部门维修外,如果提供一个数据接口,和其他相关服务公司的系统端口相连,通过自动提醒功能,将很快获得服务回应。

五、结论

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制度改革、创新,更需要与时俱进,资产管理信息化能降低行政成本,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如何实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所涉及到的部门众多,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体系,相关主体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持续推进信息化监管模式等配套的建设,这也加深了其推进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肖喜明,刘辉.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

[2] 陈少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3] 澎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研究[D].浙江大学,2011

[4] 吴思.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5] 周爽.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6] 刘霁.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7] 曹晟,政府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