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

第1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最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消化,建立和巩固高分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获取高分子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和操作技能。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这番话指出了开设化学实验课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的二级指标“实践教学”中,从“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比例及效果,实验室开放”三个方面明确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近几年高校的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很多高校在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与改革方面的成果积累较少,尤其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然居多。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剖析

1.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欠争理

多数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没有单独设课和单独考核,实验课时相对较少虽然有些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已经独立设课,但仅作为考查课。实验教学内容中传统的、陈旧的实验较多,而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实验很少认知性、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理偏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偏少,而且实验环节偏重于理论,突出高分子材料应用性特点的实验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按照实验讲义预习,然后进实验室。实验前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测试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详细的集中讲解。学生只需按教师指导的过程按部就班或者依照讲义“照方抓药”,就可以完成一个实验。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地来到实验室,只动手不动脑地完成实验,然后又迷迷糊糊地离开实验室。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没有给他们留下太深的印象,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很不够。这种统一模式、统一要求、齐步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抑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嫩学手段落后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未能在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这样对于一些耗费过高、时间过长、毒性过大、危险性过高的实验,只能最低限度地开设,且开设过程中费用大和危险性高,导致学生对此类重要实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感受的机会。

二、新教学模块的实践性探索与成效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其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三个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块体系,并在每个模块中结合常熟理工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_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实践发现新的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基础技能实验教学模块

基础技能实验模块构建的目的着重建立高分子化学实验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清洁卫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训练学生掌握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为后续的实验教学模块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技能实验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40%~50%为宜,课时数约30学时,开设8~10个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涉及到高分子化学反应机理,如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等连锁反应机理,缩聚、基团转移聚合等逐步反应机理,开环聚合反应机理等。在实验实施方法方面涉及到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熔融缩聚、界面缩聚等。如设计膨胀计发测定苯乙烯本体聚合动力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诱导期概念、聚合过程体积减小的现象以及聚合物溶液的粘性特征等非常重要的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设计过硫酸钾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自乳化聚合实验,除让学生明确了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外,还了解到了聚合物大分子链端基的重要作用。设计己二酰氯和己二胺界面缩聚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界面缩聚的概念和聚合物的可纺成纤性能等主要高分子知识。通过设计一些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等连锁反应机理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活性中心的概念,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认知了这些引发剂的活性、安全使用和贮存事项。

2.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块

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模块是实验教学的较高层次,注重学生实验的自主设计性和综合性。

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20%~25%为宜,课时数约15学时,开设2~3个实验。本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一是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可以将同一门课的几个实验,或者是几门课的实验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实验。本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二是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设计性,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和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例如关于高分子合成实验先确定好采用的聚合机理和聚合方法,在原材料配方组成、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合成温度等工艺条件方面给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所给的框架内进行自行设计和实施实验。譬如悬浮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实验,水的用量范围为苯乙烯质量的100%~200%、分散剂为磷酸钙或聚乙烯醇两种、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用量为苯乙烯质量的0.2%~1.0%、反应温度设定在75℃~85℃范围等。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方案实施实验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组之间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找到了影响悬浮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的一些因素,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发挥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

设置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开发能力,为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提供重要的教学内容实体支撑。   本实验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注重学生实验的独立自主陛、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20%~25%为宜,课时数约15学时,开设2~3个实验。本实验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一是实验项目的独立自主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说确定好实验项目之后,让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项目方案的调研、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本实验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二是实验项目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所拟定实验项目必须关联生产实践中的聚合物产品,充分体现实验项目的应用性。实验项目设计主要针对这些高分子产品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来进行设计。通过研究创新实验的实施,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乐此不疲,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展示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应用性特征提供了最佳学习平台,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此外,研究创新实验往往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聚氨酯绝缘漆的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每个学生做一个实验配方,每5名学生一组,5名学生的实验结果综合在一起可以得出高分子树脂配方组成与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固化条件与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曲线。在实验过程中,5名学生要共同安排实验方案,尽量保持操作的一致性,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呈规律性变化。如果有一名学生操作有误,这个实验点就会落在规律性以外,影响其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因此,实施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每次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定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又有多种意外的实验现象出现,这势必要求师生共同分析和讨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做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知识储备量,并且要求教师也不断进取,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三、结论

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特别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理论课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开发技能取得了预期效果。基础技能实验模块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实验现象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高分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和规范。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创新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和创新意识的建立,以及学生团队意识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晓,等_高分子化工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I,(1):50-52.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3]杨通,范新会.王正品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71-80.

[4]虞立宏,王静爱,葛岳静,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实施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04,(8):20-21.

[5]王雅珍,等,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研究[J]化学教育,2001,22(1):47-48.

第2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课堂观察;化学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2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1

我国颁布的《2001~2005 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中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行为习惯。高中生科学素养是主要指学生对科学的了解程度,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自然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基本内涵应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思维和方法以及科学人文品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之一。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近20年有关“化学实验、科学素养”为题的论文检索,有50余篇相关的研究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转变教育理念,改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与科学素养培养策略探讨等[1-4]。相当一部分的论文内容以工作总结体会为主。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探讨如何进行高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论文很少。本文结合2011年南京市假期教师培训班安排的三节有学生分组实验的研究课案例分析浅淡如何通过课堂化学实验促进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案例一:《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生命的基础物质――糖类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葡萄糖的银镜实验,教师将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提供试剂为:氨水、硝酸银溶液、葡萄糖溶液。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银氨试剂反应,这就是银镜实验。

学生: 听讲(表情期待)。

教师:(讲授)银氨试剂容易分解,所以使用时要现配。配制方法是:在硝酸银溶液中逐滴滴加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这时配好的溶液就是银氨溶液。(教师边讲边示范)

学生:听讲(有部分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并在装试剂的提篮中寻找对应试剂)。

教师:(讲授)现在就请你们自己配制银氨试剂并滴加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热后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两人一组,配合较好)。

教师:(讲授)现在你们手中的试管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有银生成的实验小组请把试管举起来。

学生:把手中试管举起来(只有一组由于速度较慢,试管仍在水浴加热,未能举起,其余小组都将试管举起)。

实验二:①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②验证淀粉水解程度。教师同样将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提供试剂为: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淀粉、硝酸银溶液、氨水、碘水、蒸馏水。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多糖可以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为单糖。淀粉就是一种多糖,请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现在可以开始。

学生:听讲后准备实验。(一部分学生表现积极,表情兴奋,开始在装试剂的提篮中寻找实验试剂;另一部分学生表情迷惑,四处观望后也开始准备实验;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没动手实验。)

教师:学生实验时开始巡视。

学生:开始进行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的实验。(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滴加硫酸后加热;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热;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不加任何试剂进行加热;还有一部分学生以上三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所以做了三组对照实验。)

教师:(边巡视边讲解)现在需要验证淀粉的水解产物,你们准备用什么试剂?

学生:银氨试剂。(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注意力仍集中在手中进行的实验。)

教师回答:对,可以开始了。(没有对学生的第一步操作进行点评并且没有提醒学生加碱中和淀粉的水解液。)

学生:开始进行验证淀粉水解产物的实验。(一部分学生开始配制银氨试剂,另一部分学生还在进行上一步验证淀粉水解条件的实验。)

学生:继续实验(没有实验小组的银氨实验成功)。

教师:边巡视边关注时间,由于实验时间较长,教师停止了实验。

教师:(提问)现在请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

教师:(讲解淀粉水解条件以及如何检验淀粉水解产物,并提出此银镜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进行前在淀粉水解溶液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性质调成碱性。)

学生:听讲(部分学生开始讨论)。

教师:(讲授)请回家思考如何验证淀粉水解程度。(由于第一步实验时间较长,原安排实验没有进行。)

课堂观察反思: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取得了不同的实验效果。实验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葡萄糖的银镜实验理解并掌握了葡萄糖有还原性这一知识点,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将实验的关键步骤也是实验操作的难点――银氨试剂的配制,给学生做了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模仿,实验取得成功。准确的实验观察能力正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实验一成功的锻炼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二的效果不理想,虽然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设计和实验成功关键步骤进行了回顾总结,但实验耗时过长并影响了全部实验的实施。教师对本实验的预设是一个全开放的实验,即在教师不进行任何指导药品试剂全部自选的情况下学生进行实验。这样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很快设计出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其中也会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是错误的),另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根本无法设计出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如果能更细致的设计此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时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得到加强。例如,本实验可以设计为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请几位学生读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全班交流讨论选出最优方案。让每个学生都明确实验如何操作并了解实验成功关键点之后再动手实验,这样可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这些也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

案例二:《化学必修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组学生分组实验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以下性质进行了对比①溶解性及水溶液的酸碱性,②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

教师提供试剂: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蒸馏水、酚酞、盐酸。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大家猜想碳酸钠、碳酸氢钠能不能溶于水?请大家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注意:没有讲明药品用量时,我们取用固体药品只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水只要1~2mL。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讲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如何验证?

学生:(齐声回答)加酚酞。

教师:那么现在开始验证。

学生:(滴加酚酞验证溶液性质)

教师:你们认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哪一个会更快放出气体?

学生:讨论。

教师:究竟谁说得对,请动手实验验证,并请实验结束后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并很快得出结论,最后由一名学生解释了实验现象。

课堂观察反思: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本实验教师没有动手,教师只是搭好台阶,通过自己设置的一组提问启发了学生,使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一步步设计实验步骤,最终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组实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案例三:《化学必修一》氨 硝酸

本节课教师在讲解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在课前都领到一个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演示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刚才大家看到了美丽的喷泉,你们想不想自己体验一次?

学生:(齐声回答)想。

教师:你们面前的小试管里已收集满氨气,现在请你们将小试管口向下插入水槽中,观察现象。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一部分学生的小试管内液面上升直至充满试管,一部分学生的小试管内液面未上升或上升不明显。)

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

教师:现在请一组汇报他们的实验。(教师请一组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实验并解释了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

教师:(结束学生实验进入下一环节,没有对实验未成功的小组进行分析。)

课堂观察反思:这是一个指导学生对实验细节进行观察分析的好机会,可惜被教师忽视了。我们观察分析了本次实验失败学生的实验操作,发现这些学生在领到教师分发的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后,都将小试管口向上插在了试管架上。我们都知道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这样的操作使氨气极易外逸,到教师口令学生进行实验时,小试管内的氨气已所剩不多,实验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这样处理实验:在实验结束后问一声,是否有学生没有看到预期的实验现象,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失败原因。这样的处理就不会让学生带着遗憾走出课堂,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氨气密度小于空气这一知识点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及时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本文通过三节有学生分组实验的研究课案例分析,浅淡了如何通过课堂化学实验促进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根据学情细致地设计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要为学生铺路搭桥;在学生动手实验之时,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解疑答惑。教学中把培养科学意识居于首位,培养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爱科学,渴求科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和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敏锐感、思维习惯。科学知识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利用学生各学科中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去掌握新知识。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实施调查,设计步骤的能力;信息搜集、处理、使用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活动形式、方式和程序的总称。高中阶段学生尤其需要掌握观察、操作与实验的方法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方法、收集与利用信息的方法;需要培养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方法、收敛性思维等。另外,不仅要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海建.从培育科学素养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教学[J].化学教育,1999,(6)

[2] 蒋小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1,(3)

第3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 探究性练习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写到:“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

可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科学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在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中,围绕“三维目标”,我们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探究科学原理,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1]。现将我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面所做的改革介绍如下: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初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存在很多低效或无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部分教师对照考纲的必做实验,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从目的、原理、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2]。意识滞后是根本原因,有些教师认为中学阶段,不是搞科学研究,只要不影响考试成绩就行,带有应付心理;2、部分教师做实验时缺少趣味性;3、部分教师对某些实验采取回避的方式。如由于有些实验对试剂浓度、用量、滴加顺序、温度等要求严格,不易成功,或是由于反应物有毒或实验过程产生较多的有害、有毒物质;4、实验成功率不高,就拿进课堂里去做。由于教师没有预先多做几次,以取得成功经验,就匆忙拿进课堂去演示,在学生面前出现失败的尴尬局面,只好东拼西凑地找些原因解释;5、实验与生活脱节,缺乏学习的价值体验;6、完全用计算机演示代替化学实验,一张接一张的投影片和动画播放,进行“电灌”,化学实验中的多种新鲜感觉只剩下视觉和听觉,实验的真实性大大打了折扣,学生对实验本身的体验几乎相当苍白;7、在分组实验教学时,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实验,而没有指导、交流、反馈和总结,这就使实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实验教学结果的低效。

二、有针对性的课堂改革

首先,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探究科学原理。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其次,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从未接触过化学知识的初三学生而言,化学世界对他们来说是茫茫然一片,他们是带着许多问号来打开这门课的,因此上好初三化学第一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首先在新课开始前做这几个趣味实验:

1.用玻璃棒点灯。操作时向学生展示一根玻璃棒,把它伸入浓硫酸中蘸一下,再从表面皿粘一些紫黑色的高锰酸钾粉末,跟着接触一下酒精灯的灯芯,灯芯立即燃烧起来,而且一次可点燃三、四只酒精灯。这个简单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使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的奇妙。

2.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的酚酞试液,鲜艳的红色又让学生永久难忘。在做这个实验时有位学生提出:他曾在其他合见过这类变色,他认为有假,可否让他亲自实验一下。我微笑着同意了他的要求。为了防止学生初次实验手上可能会沾上试剂,我把仪器改为用小烧杯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结果该同学得到一样的红色,他相信了这结果但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同时他的这一举动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2]

3.现制“血液”。在烧杯中放入半杯氯化铁溶液,呈示给学生看溶液的颜色,后逐滴滴入无色的硫氢化钾溶液,随着硫氢化钾溶液的滴入,烧杯中出现的“血”色深深吸引住了学生。有一位学生问:节场上马戏团表演的魔术――真刀“割手”,那“鲜血淋淋”的场面是不是跟这个原理相似?我给予回答:是的。并且对这位学生敏捷的思维给予及时的表扬,赞扬他具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索的精神。通过以上实验,学生的学习激情已被调动起来,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另外,化学上有许许多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像生活中的铁为什么会生锈?湿手为什么会导电?鬼火又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你们平时看得见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都可以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得到解答。从而自然引出新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接着再做课本上的1个实验,把学生引入一个变幻无穷的化学世界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急于要探索这些奥秘的强烈心理,成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引发剂。

三、课堂教学的反思

1.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一学年),任务重(参加毕业考和中考),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势必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才能使探究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学生通过探究性练习训练后,其效果应该通过什么形式加以评价?如何评价?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玉娇,郭敬社.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化学教育,2006,(05).

[2]贾晓丽.关于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第4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失败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引起相关读者的重视。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原因;改进对策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替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保质保量做好实验是关键之一。尽管现行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验大部份是验证性实验,一般来说这些实验的稳定性较好,重复性较强。但其中也有一些实验往往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时失败。本文拟就高职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失败实验谈谈其原因及改进意见。

1由于所购药品存放时间较长已变质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苯跟溴的取代反应,在这个反应中,通常情况下,反应速率极慢,加入铁屑后,反应速率加快。虽然使用铁屑作催化剂,但实际上真正的催化剂是三溴化铁,这个反应的过程如下:2Fe+3Br2=2FeBr3FeBr3+Br2[FeBr4]ˉBr+[FeBr4]ˉ+Br+H++[FeBr4]ˉFeBr3+HBr但如果所用铁屑在空气中放置过久,已被氧化,则就没有上述反应发生,实验就会失败。因此,在做此实验时,要用新采集的铁屑,以增强催化性能。这样,实验才易成功。由此可见,在实验室里,对那些易氧化、变质的药品要密封贮藏,有些药品要现用现买。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基础之一。

2由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不当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假如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得很小,而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溶液配制得较大,当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时就看不到沉淀产生。因此,在做此实验时,必须要提高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当它们两者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当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比较大时,实验才易成功。做此实验时,一般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或1mol/L,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为0.5mol/L为宜。再如,在极浓的强碱溶液中,当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时,就看不到试液变红色。原因是酚酞试液的变色范围是pH8.0~10.0,酚酞是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是很不稳定的,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的羧酸盐,因此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显色时,要用稀溶液,而不能用氢氧化钠浓溶液。由此可见,物质的量浓度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配制得当,是实验成功的又一基础。

3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制取氢氧化铜。假如氢氧化钠用量过多,则反而得不到沉淀物(氢氧化铜)。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会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四羟基合铜酸钠。再如在做苯酚跟溴水反应的实验时,当把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时出现白色沉淀,但假如滴入的溴水量过多,则析出的白色沉淀会转变为黄色的难溶于水的2•4•4•6_四溴环已=烯酮:这样就会出现与所要求现察的现象不相符的事实。因此,做此实验时,必须重视“逐滴加入”的操作步骤。

4由于试剂滴加顺序错误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在制备碘化银胶体时,应先往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然后再加入数滴硝酸银稀溶液,并振荡,则即可形成碘化银胶体。反之,由于银离子过量,碘化银的浓度积很小,及易形成碘化银沉淀而导致实验失败。再如在实验室中制备氢氧化铝时,因为氢氧化铝有两性,所以必须要注意控制碱的用量和试剂滴加步骤,只有把碱液逐滴加入到铝盐溶液中才能制得氢氧化铝,假如违背上述操作,则不容易制到氢氧化铝。

5由于未控制好反应温度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在做糖的性质实验中,用银镜反应检验糖的还原性,反应时应注意在60℃~80℃的热水浴中进行,加热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则只有还原糖才发生银镜反应。否则,非还原性糖如蔗糖等也会因温度高(80℃以上),加热时间长,产生水解生成还原性单糖而发生银镜反应。

6由于未掌握好实验“火候”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在做铜与硫反应的实验中,要求硫蒸气的浓度要大。硫受热到113℃时才开始熔化,变成淡黄色易流动的液体,当上升到160℃以上时变成棕红色,随着温度的持续上升,颜色变深,最后才变为深棕红色。不透明的硫蒸气,此时把铜丝迅速伸至硫蒸气中,才能看到铜丝燃烧并放红光。假如铜丝过早伸入,由于硫蒸气浓度不够大,实验就会失败。当然,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有许许多多,但只要我们熟练掌握实验技术,把握好温度、酸度等,不断改进实验,就一定能够把实验做成功。

7结语

以上总结高职学生在做分析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实验缺陷,并经过对这些失败因素的研究,提出了改进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的建议和措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地提高,同时,将学生做实验时发生的失误降到最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进度的目的,从而达到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兴桃,客慧明,赵靖强,訾学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科学,2016,(05):112-114.

[2]刘全勇,王耀,赵学航.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体会及对课程教学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6,(05):84-92.

第5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中学化学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尤其注重实验,化学实验是解决化学教学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化学研究性学习,只有通过化学实验才能更好进行

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的亮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实验为切入点,进行了多次的教改尝试。

1.化学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要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进行。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求知探索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3.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假想需要化学实验进行科学验证。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因此,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在教学中要更好地把化学实验融合到化学研究性学习中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化学实验的多变场景。化学的实验融合到研究性学习中,本身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提出问题假设研究探索结论知识重建能力形成,教师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做实验,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以根据AgNO3等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实验创新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研究性的本来面貌。

三、在学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在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化学实验并非惟一途径。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如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第6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能力;实验技能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更新如雨后春笋。为顺应时展的需要、化学教学的要求及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师经常反思的问题;如何把学生素质的提升,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化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化学教育是理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常道:“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化学实验中从药品如何配置到仪器如何装置,从简单物理变化到原子的重新组合及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其中的颜色改变、气体放出、沉淀生成以及伴随的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的变化,这些所呈现出的丰富生动的直观现象是在其它学科中很少有的,所以说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这是深度反思的问题。

一、兴趣是学习的导师,激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一首妇孺皆知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烧身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天宫一号”2011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与“神州八号”飞船的对接。所有的这一切,都和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神奇的化学才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世界。课堂讲解与现实生活的实际对接导入,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知识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化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活学生的做实验兴趣尤为重要,课堂上的“节日焰火”小实验。(将金属粉末铁铝铜镁混合点燃)小“变色”实验(用氢氧化钠中滴入酚酞溶液),每个小实验做完后,联系实际讲解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明确实验原理,正确选择实验仪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个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对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的掌握是实验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唯有胸有成竹、心中有底,才不会在实验课中手忙脚乱、顾头不顾尾。由于实验课的时间性、严格性和科学性,操作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会因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强弱而打破做实验的时间,再说学生实验课是一个集体统一的行动,不会因个别学生的操作不高而改变教学的安排,所以说教师必须首先向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写好实验的前期报告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实验的规律。所以说实验前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尤为必要。当然,实验过程中,具体的实验数据和科学的结果是有一定误差的,但必须分析清误差的原因。以便于学生科学地掌握实验原理,正确选择实验仪器。

三、规范操作程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必须根据实验所要求的仪器和具体的基本操作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必须先详细地讲解所有所用仪器名称、用途、操作要领及其它事项,然后演示操作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待学生掌握要领后,再示范连贯动作,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如果涉及知识点较多,学生不易一下子完全掌握,应先写好实验的前期报告,再统一开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分组检查分组指导,对不规范动作必须予以纠正,对待容易出错的地方,需集中讲解,以确保以后的实验中不出现同样的错误。如氢气的制取实验中,一般选择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产氢气。金属一般是锌粒,因为金属活力性太强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太强烈,金属活力性较弱的金属如铁与稀硫酸反应速率太慢,而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特别是浓硫酸稀释稀硫酸过程中,规范的操作程序是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如果操作程序反了,也就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那么稀释会使加入的少量水迅速沸腾,从而引起浓硫酸的迸溅,而烫伤学生。因为浓硫酸稀释是一个放热量很大的过程,所以说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是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实验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沉舟侧畔千帆国,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浪潮,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科技领先,科技的转化率最重要的还是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而优秀的产业工人就要求学校必须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化学技能人才。所以说化学教学中,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化学实验能力显得日渐紧迫。每年春季的“用工荒”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一方面是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是电视媒介的用工需求信息。粗放型的经济用工已成为“沉舟”“病树”,节约型的经济才是社会的“主角”。归根结底,新时期、新形势、新时代需求越来越多的是有一定化学实验能力的人才,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也显得更加必要、更加紧迫。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化学教学与研究》

第7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情境 实验教学 探究

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设计已成为广大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创设最好的教学情境,揭示化学现象和规律的内涵,加深学生对化学现象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一、抓好实验预习克服实验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概念原理从根本上说都来源于实验。但很多教师常常只是把实验作为教学中展示化学现象的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看起来做了实验而实际上却是把实验教学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功能。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做实验,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我们首先从抓实验预习入手,将新教材上的许多科学探究实验,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在上实验课之前拿出自己行之有效的实验设计方案,再在实验课上进行有效的操作探索。将日常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为学生亲手做实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实验,进行科学的探究,不再使化学实验流于形式,而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手段获取化学知识。

二、重视实验操作开展有效的实验课堂教学

近年来,化学教学中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已成为诸多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教学优势:一是可使不易理解的化学知识明朗化;二是可使实验过程清晰直观。因此,恰当的使用电教课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原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抽象的理论时,通过课件展示可达到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但它却不能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又如:“氨气的喷泉实验”的过程如果设计成电脑动画,演示效果很好。但学生不能获得鲜活的化学知识。由于化学实验操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存在不同结果,同样做氨气的喷泉实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有可能成功,有可能不成功。但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角度考虑,不能因实验成功而高兴,实验失败而气馁,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找出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一个有经验的化学教师会把导致实验失败的各种偶发因素排除在课前,确保实验的百分百成功,而且要学生领悟寻找实验成败原因的技巧与方法。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行的化学新教材无论是科学探究实验还是演示实验中的少数实验的确存在爆炸腐蚀和污染等现象,但教材中的全部实验又必须完成。这些既可以作为问题的情境,也可以作为探究的方式,既可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可作为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然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要尽量做到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验探究思维训练达到有机统一。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教师若过分渲染实验的危险性,结果使学生缩手缩脚而不敢做化学实验。其实这些危险的实验,即使出现意外也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分析研究各种可能的后果,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同时又考虑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少渲染危险,多鼓励学生动手。如:讲“氢气的爆炸实验”。就将学生做实验时的意外情况演示给学生看,从而消除了他们对爆炸的恐惧心理,放手大胆地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这一点看,教师的言传身教相当重要,试想学生如果怀着胆怯的心情去做实验,他们怎么对化学产生兴趣呢?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这些实验的改进和创新,使实验趋向低危险无污染的环保型发展。有许多教师在这些方面硕果累累,有独到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切忌过分注重实验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

第8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是探究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是离不开实验演示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更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新奇的课堂实验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化学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的教学实例表明学生在参与一些课余活动时,其积极性要远高于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是由于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的。化学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爱上化学这一神奇的学科。化学实验的现象是神奇多变的,这也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会产生思考,主动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实验产生了学习求知的动力,所以实验演示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以语言和板书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只是大概了解,没有时间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导致学生对于教师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面对问题的时候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差,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化学实验的演示,化学实验的现象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神奇莫测,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化学实验是需要严格、科学、严谨的操作的,细节上的疏忽或是错误的操作不但会导致实验的失败还可能造成危险。化学实验在演示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化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实验操作前保持实验台面的整洁干净,要检查实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在实验准备工作都检查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也要和学生讲解每一步的实验步骤,将需要小心和注意的点告知学生,实验动作也要尽量标准,加强学生对待实验的认真度,同时严谨、规范的实验操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今后严谨认真地处理事情奠定基础。

二、如何做好化学课堂实验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结合教材内容的要求,对将要进行的课堂实验材料、设备等进行准备,提前熟悉实验操作的步骤、现象和实验的目标。尽量在课堂演示之前将实验内容做一遍,确保在课堂上的演示能够成功。在课前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实验技巧,在实验分析和实验结果观察等方面设置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清水变牛奶”的实验,首先新颖的实验题目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要迫切知道清水是怎样变成牛奶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还有澄清的石灰水一杯,将石灰水倒入塑料瓶中,然后上下晃动让学生观察刚刚的“清水”是不是变成了“牛奶”,学生被这种神奇的现象所吸引,能够迅速融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灵活改进实验,保证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

化学实验要求严格地操作,稍一疏忽就会造成实验的失败,并且教师进行操作也不能保证每次实验都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得到实验结果。但学生对于实验想象的期待是很高的,成功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失败的实验就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为确保实验的成功,教师要灵活改进实验。比如:在学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将高低不同的两根燃烧的蜡烛一次熄灭的实现,在将气体倒出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两根蜡烛同时熄灭,这样也就得不到实验的结果。可以在蜡烛的中间用玻璃片将火焰挡一下,就能够避免实验的失败,看到火焰一次熄灭的现象,所以改进实验确保成功对于课堂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再多的语言讲解都代替不了实际操作,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化学知识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切实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再富.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浅谈[J].学周刊:C版,2013(12):32-33.

[2]李莹莹.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之我感[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4):23-24.

第9篇: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师生互动

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是分析检验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实践性十分强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注意力放在教室的黑板上,在黑板上“做实验”,或只让学生在实验室认识几种简单的仪器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它强化了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从实验预习开始

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改革应从实验预习开始。在做实验之前,学生首先应当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采用的处理方法和步骤,以及事后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选择化学实验体系、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结合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设定重点,认真思考,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化学实验课堂中应注重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和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的引导下,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总体上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好局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精心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激情引趣――交往互动的坚实基础。在新课改教学中,把激情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来,其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渗透到课堂中去,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自主探究――交往互动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学生的互相交往,帮助他们主动探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合作,提高自我意识与自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探究的能力。

3.师生互动――共建平等互助的平台。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学生来说是“眼动加手动,思维启动;手动加脑动,整体行动”,对学生而言是“师动带生动,师生互动;生动扣生动,生生互动”的良性互动状态。

4.合作交流――交往互动的关键所在。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教学中的最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生生互动是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师要做好实验后记

教学改革实施后,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要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如何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验能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坚持做实验后记,是青年教师提高实验素养的捷径。

1.实验后记的内容。实验后记不仅是对实验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还是对实验改进和创新的突发灵感。在每个实验中,教师都会有所感受,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认真及时地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反省并详实地填写“实验后记”的内容,特别是要认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查阅有关资料文献以待复核。

2.实验后记的意义。化学实验是一种实验活动,只有长时间坚持实践,积累经验,才能逐渐形成实验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将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记录下来,做好实验后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对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素养、缩短自己的实验教学成熟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实现化学教学改革真正高效实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前提和基础,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角色,在有效的教学互动中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化学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J].化学教育,2009,(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