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养殖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辽宁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其动力就在于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畜禽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家庭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社会对畜产品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辽宁的畜牧业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畜牧业产值增长迅速,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辽宁省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171.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50倍。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78年6.93%上升至2009年的43.3%。二是畜禽产品的产量和饲养量持续增长。1978―2009年31年间,辽宁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速约为7.4%。2009年肉类总产量为389.2万吨,比1978年增加愈7.5倍。禽蛋和牛奶产量增速更快,1978年以来均以超过10%速度增长,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11.4万吨和6.5万吨,增至2009年263.1万吨和110万吨,分别增长了22倍和16.1倍。2009年底,辽宁全省生猪出栏2597万头,比1978年增长愈4.5倍;年末生猪存栏1606.2万头,牛存栏354万头,羊存栏717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1.36倍、2.6倍和5.2倍。
(二)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小区建设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2009年全省畜牧业率先启动“一县一业”建设工程,有29个县被确定为“一县一业”优势主导畜牧产业建设重点县。
由于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初具规模。至2009年末,全省标准化养殖小区总数已经超过1.6万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3%,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地方优良品种得到开发和保护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饲养管理更加科学,畜禽良种繁育水平和供种能力大大提升。至2009年末,全省种猪存栏12万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束了以往大量从外省购入种猪和商品仔猪的局面。同年,辽育白牛新品种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鉴定,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辽宁省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辽宁绒山羊、庄河大骨鸡、辽宁黑猪、荷包猪、昌图豁鹅等本地特有的优良品种的保护性开发,使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以发展和延续。
(四)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畜牧产业化形式逐步朝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紧密型方向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截止到2009年末,全省已有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总加工能力650万吨,畜产品加工增加值约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40%。畜产品加工业中涌现如韩伟、辉山、禾丰、大成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良好。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为农民和龙头企业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使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对接,形成了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到2009年底,全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超过1500个,发展农民社员30余万人,带动农民超过百万人,有近1/4农民家庭畜牧业收入约占家庭收入的一半。
二、辽宁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畜禽分散养殖问题
虽然辽宁目前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已经达到53%,但分散饲养的数量仍占一定比重。据调查,几个较大的涉农市(县)依然有大量的畜禽还处于分散养殖状态。而这种分散养殖方式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家庭分散养殖往往造成粪便满地、污水横流、空气混浊,极易污染浅表水源,恶化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二是家庭分散养殖由于受场地、资金、技术等因素约束,无法形成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畜牧养殖先进技术等的推广和应用,缺乏畜牧养殖者技术交流与培训的平台。三是分散养殖不利于控制动物疫情、疫病,容易造成畜禽疾病的交叉传染,使动物疫病流行,也极易产生人畜共患疾病。
(二)畜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缺少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很多养殖户不会正确使用兽药,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形成隐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所造成的耐药性、残留和细菌的致病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二是违禁添加剂的使用和残留,如盐酸克伦特罗等的使用和残留,性激素、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等使用和残留问题。三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特别是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危害较严重,一些人畜共患疾病如流感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存在一定威胁。
另外,在分散养殖方式下,追逐利润和道德法律冲突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如个别养殖者因利益驱动,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有害的畜产品等。同时,畜牧饲料生产原料中的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畜产品品种问题
由于急于求成思想作祟,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畜禽品种的大量引进,直接冲击了地方品种。如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海兰褐”型“祖代”鸡雏,凭借其品种优势,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东北市场,使得我们原有的“京白”、“滨白”等国内品种旋即销声匿迹。而在引种(祖代)―繁育―基因退化―淘汰―再引种(祖代)的过程中,往往因引种价格昂贵而带来耗资巨大、物种源头受控于人、流行性疫情蔓延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等四个方面的危害。
(四)人才与技术问题
困扰辽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还包括资金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资金与技术人员短缺使畜牧业技术研发面临巨大挑战。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严重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制约;自主培育的畜禽优良品种数量较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信息技术指导滞后;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无法适应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
(五)产业化与市场衔接问题
一方面,产业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畜产品加工环节还比较落后,产业链条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不足,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此外,饲料、加工、科研、社会化服务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就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欲望。就国际市场来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畜产品生产大国,但出口份额很低,仅占总量的1―2%左右。其中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的瓶颈。
三、加快辽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规模化理念,促进畜牧业集约发展
规模饲养是现代畜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养殖效益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实现规模化饲养,一是应立足本省的实际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做好优势畜产品的区域规划和布局,扩大“一县一品”的成果,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引导,促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要保证适度规模。以养猪为例,一般在年产5000至1万头较为适宜。三是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一哄而上,轻视质量。在加快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改善畜禽的养殖环境。如为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可适当延长仔畜哺乳期;为降低生猪在冬季的热能消耗,北方地区应鼓励构建暖圈,并适当延长冬季供暖时间,以提高产出率。还要重视畜禽饲舍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在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同时,应运用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方法,逐步提高农户分散饲养的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水平,积极探索将分散农户引入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市场化理念,强化对动物安全的监管和质量监控
发展现代畜牧业,不仅在于量的增加,更在于质的提高。畜产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当前,应大力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畜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畜产品要按照国内外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质量上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尤其要强化对动物从饲养到市场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和质量监控,这种监管和监控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
一是在良种繁育和推广环节,要建立现代化的品种繁育及推广体系,坚持自主培育和良种引进相结合,不断引进、繁育和推广生产率高的优良品种,加快对现有畜禽品种的改良,提高畜禽的生产能力。二是在饲养环节,应大力发展受控养殖,建立对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投入品、疫病防控等全程监控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为此,应建立饲料质量控制安全体系,严格执行畜产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督检验;建立饲料安全技术保障和预警体系,确定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的最大允许含量,有毒有害物质或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在畜产品中最大允许残留量,确保动物或人类食入量在安全范围;强化基层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核,推广使用快速检测方法,扩大检测样本的覆盖面。同时,要强化畜产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要强化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组织系统和工程技术措施,使畜禽疫病的防治更加科学和高效。三是在市场环节要严格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病死畜禽坚决执行高温、深埋等处理措施;对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超标等不合格肉品坚决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加强畜产品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技术研究,实行畜禽产品质量承诺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三)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在保证科学养殖,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为此,一是要抓好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肉类食品及精深加工品种,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开拓和品牌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二是要组建和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养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四)树立绿色产业理念,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产直接依赖于土地、水、饲草饲料等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状况,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必须探索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途径。通过探索和实施生态养殖、循环种养和绿色能源建设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养殖带来的废弃物和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实现饲养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处理畜禽粪便、废物、动物死尸、污水等。饲养场要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在保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先进的同时,更要保证环境指标的达标。
(五)树立知识型产业理念,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一是必须把科学化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核心,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要围绕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和应用以草地生态、畜疫防治、良种繁育、生化制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牧科技的研发和引进、转化、推广力度,建立健全与新的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高效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面向基层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畜牧业科研的新成果、新技术并加快技术推广,使畜牧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畜产品的品质和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六)树立综合服务理念,加强对广大农户的指导和引导
1.1林权所有制改革期间出现的问题
为了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效果,辽宁省北票市按照国家要求对林业所有权进行了改革。在主体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让农民拥有山地林地的权利,为农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从而有效激发了北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与此同时,林农也出现了增收速度过慢、规模化重复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北票市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1.2林业、经济、环保三方工作存在矛盾
林业发展工作在北票市正处于激烈的博弈期间,特别是地方经济与环保工作博弈更是十分激烈。虽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矛盾,但是一旦在二者之间放入林业因素,就会产生交集。发展经济势必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林业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利用效率会非常高,而林业又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经济发展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必然影响到环境保护。
1.3北票市执法刚性约束力太弱
国家虽然制定了《森林法》,但是相关法律未能有效在北票市得到落实,并且当地自主制定的一些林业发展法规也缺乏刚性约束力。
2北票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建立健全林业法制
为了提高北票市的林业管理效果,有必要完善林业法制,实施依法治林,通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于敢于滥砍乱伐森林树木、参与非法运输、非法买卖的犯罪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与惩罚;一旦发现存在、以权谋利、贪污受贿、借助公职之变收受他人非法钱财破坏森林的,应通过建立社会监督举报制度的方式,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击与惩罚[1]。
2.2深化林权所有制改革
北票市应严格遵守上级部门及国家制定的林业产权所有制改革规定,不断深入林权改革工作,扩大林权改革范围,不段完善林权所有制改革效果。另外,当地林业行政部门要增强对林权体制改革的监督力度,积极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敢于破坏林权所有制行为的人进行举报,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2.3制定合理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措施
北票市作为林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一定要做好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措施的制定。当地市政府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所有部门、单位,通过研讨的方式制定符合北票市发展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机制,为北票市林业信贷、造林开发、林业畜牧养殖、林业育苗技术等提供必要的政策制度保障,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北票市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2.4鼓励林业产业发展,增加林业附加值
为了实现北票市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必要积极招商引资,建立以北票市特色林产品为品牌的新型产业市场。因此,相关部门应聘请专业团队通过建模的方式,对北票市林木采伐量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然后通过市场分析,引进对等的木材深加工产业,从而提高林业发展的主动性,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的损失[2]。对于北票市存在的鲜果类产品,可以打出无公害纯绿色的标语,吸引市场客户。
2.5通过大力宣传,提高社会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度
为了保证北票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保护整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为林业生态是大自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保护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3结语
及时发现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对策进行处理,才能够按部就班地实现北票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改善当前北票市林业发展的现状。
作者:孙廷志 单位:北票市娄家店林果服务站
参考文献
深入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本人通过集中辅导学和自学,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和实质的理解,提高了对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时时事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念,明确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学习调研,重点是破解难题,目的是改善民生。市委、政府为做强做大现代农业,确定了建设农业十大基地的发展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效地解决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必须有效解决发展现代农业与分散的小农经济的矛盾;必须建立市场与农户、企业与农户诚信桥梁和和谐利益机制,本人认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破解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期本人对**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
我国涌现出的许多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它是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服务农户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产业或产品自愿联合成立,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使农户、农业企业和其它农业组织在自律、互助的基础上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合行动,从而有效克服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而有力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未。近年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法》的颁布和实施,把党的政策提升为法律,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但在量上有了扩展,而且在质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主要特点是:
(一)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6个,成员数达36621人(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5.4%,辐射带动农户74581人(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1.4%。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169个,占全市合作组织总数的59%。按行业划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以种植业为主的125个,占总数的43.7%;畜牧养殖业105个,占总数的36.7%;农机服务27个,占总数的9.4%;其他购销服务、劳务输出、农产品加工等合作组织29个,占总数的10.2%。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农民自发或经营大户牵头组建107个,占总数的37.4%,如**市黄沙窝奶牛养殖合作社、**市红寺堡甘草产业专业合作社;乡村组织牵头组建151个,占总数的52.8%,如**市大丰收设施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市金银滩金农富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县(市、区)、乡镇农技部门及科技人员牵头组建15个,占总数的5.2%。如青铜峡市优质稻产业化合作社;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3个,占总数的4.6%。如同心县天启薯业合作社、盐池县绿宝甘草产业经济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内容,以开展生产技术、购销信息、经营管理等综合服务的123个,占总数的43%;以购销服务为主的115个,占总数的40.2%;加工服务为主的7个,占总数的2.5%;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14个,占总数的4.9%;农机作业服务的27个,占总数的9.4%。
(三)一体化经营,特色鲜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经营模式上,都是以 “支部+协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企业”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大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形式运行。组织类型上,多数是围绕当地已形成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组织起来的,且地方优势产业突出。如利通区的奶牛、蔬菜、瓜果;青铜峡市的优质粮食、食用菌、大棚菜;盐池、红寺堡、同心的马铃薯、中草药、滩鸡、清真牛羊肉、牧草等专业合作社,无一不带有明显地方优势产业的特色,并逐步显现出较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四)管理方式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化。全市现有的28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无论哪种类型的合作组织,都严格遵守“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在政策、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经营。在发展原则上充分体现了农民自愿的原则,即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不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农民根据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自主决定是否加入,入退自由;在内部管理上普遍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成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帮助成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全市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均由农经部门主管,供销社和相关业务部门 指导开展一些服务工作。农经部门主要开展专业合作组织的统计调查、经营管理的指导服务和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等日常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审批登记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在农经部门备案;第二种是专业协会,协会提供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由农经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出具文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第三种是在没有明确主管部门和合作社法出台之前,在科协、农牧林等部门登记备案的一些专业协会。农民加入合作组织主要目的是期望合作组织为其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或带来好处。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建立起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经济关系。但随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组织体系的日趋完善,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进一步紧密。为了保证社员的利益,合作社社员的产品在市场上实行“订单合同”、“保护价”销售,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经营行为,规范了农产品市场秩序,保障了社员的既得利益。合作社以微利或赊销的方式为成员供种、供药、供料,同时,合作社还能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培训、咨询与技术服务,使社员在生产环节中受益,经营管理比较好的,还能对合作社成员实行“二次返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做法
(一)思想认识明确,组织措施到位。当地政府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部门和组织把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摆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紧紧围绕产业,组建发展组织。立足**市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奶牛、蔬菜、瓜果、优质粮食、马铃薯、清真牛羊肉等优势特色产业,相继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了8万农户进入市场,有效地把各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农业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三)加强合作联合,形成规模。为了规范经营,壮大自身势力,各地合作组织在发展中,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合作与联合,以增强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青铜峡陈袁滩优质稻协会与青铜峡市的优质稻产业化合作社、峡口镇小弓棚韭菜协会与赵渠村小弓棚韭菜协会进行联合或合并,通过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积极引导扶持,强化服务功能。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管部门不等不靠,积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服务上来,组织和邀请专家学者,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举办各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实用的专题培训班、讲座,极大地提高了社员生产技术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以制定优惠政策、减少程序、简化手续、规范登记为重点,解决发展不规范和发展速度迟缓等突出问题;再就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各级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解决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费难问题。
(五)典型示范,以点促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市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运行机制合理,管理规范、民主监督,服务网络健全,并能有效地为社员提供服务,对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合作组织。各地业务部门适时加以引导和规范,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做强做大。通过这些成功典型的带动,真正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户参与和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了我市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发展。
(六)项目带动,规范发展。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力量,积极开展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自20xx年以来,每年都争取到了中央或自治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项目支持,并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建设项目的实施,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进程。
三、**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未成为主导力量
首先,从整个农村这个广大的市场分析,**市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其次,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来看,合作组织所起的作用还较弱,服务领域狭窄,多数合作组织分布在技术、资金要求较高的种养业,加工流通方面的合作偏少;再次,相对于其它各类市场主体,合作组织的力量十分薄弱,只能为成员提供一些简单的培训、技术指导服务,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服务内容时,诸如发展资金缺乏、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标准、品牌创立等,合作社就无能为力,市场开拓能力十分有限,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第四,合作范围小,多数合作组织在乡域及本县区域内活动。
(二)专业合作组织管理运行不规范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章程》制订也不够规范,理事会、监事会等职能机构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在实际运行中随意性大。
(三)专业合作组织社员整体素质偏低,利益关系松散
社员多数文化底子薄,缺乏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弱;社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有好则和、不好则散,有利则和、遇险则散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依法登记注册意识较差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到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和登记注册。但从目前**市的情况来看,253个专业合作组织中到民政、工商或业务主管部门和科技协会部门履行备案和登记注册的只有156个,仅占总数的61.7%。
(五)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没有形成扶持发展的合力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资金困难。资金困难是合作组织创建初期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农民自身不富裕,投入积极性不高。笔者在与合作组织和社员座谈时,大家讲到,当地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除日常开销外节余较少,大家也需要合作组织提供各种服务,但要让农户出资入股,多数农民就退避三舍了。另一方面是政府扶持面小钱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市县虽然出资扶持过一些专业合作组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对于提高合作组织整体运营还远远不够。第三是金融贷款难度大。笔者在走访合作组织和社员时了解到,以合作组织名义几乎在金融部门贷不到款,即便通过各方协调同意贷款也要提供存款担保,有时只能以个人名义进行信贷。
二是缺少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合作社法》已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但在实际中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强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要深入认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点和规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本质特征应是交易的联合。也就是说合作组织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交易。合作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为社员提供市场交易上的必要服务。
对于**市这些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步晚、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应该调查研究,认真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要性的认识。使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真正知道自己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时应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二是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基石,要长期坚持,决不动摇。只要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的财产所有权,切实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规范内部章程,完善经营机制,提供有效服务,能够帮助成员增加收入,就能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信赖和参与,就能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三是坚持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明确是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的专业性、技术性、经济性的合作组织,严格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四是坚持围绕农民增收的发展主线。合作组织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是能否给合作组织成员增加收入。五是坚持民主自愿,不搞强迫命令,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二)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在发展动力
一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除了组织收购社员的农产品外,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向社员返还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环节的增值利润。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应当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股金分红,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是科学的民主管理机制。要认真制订完善章程、制度、规定;合作组织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避免农民利益受损。
三是积极的内部积累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要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增强合作组织的发展后劲。
四是健全的自我服务机制。建立农副产品销售、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信息引导等服务网络。
五是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要建立监事会,作为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构;要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严防共有纯粹浪费和流失。
(三)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只有当农民的生产变为商品生产,农副产品成为加工企业的原料或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时,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取得较高的回报,才出现了专业合作组织。因此,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兴办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在生产、经营、购销等方面的优势组建合作组织;要扶持基层农业技术部门利用其技术优势组建合作组织;要引导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合作组织;鼓励基层供销组织和其他部门利用其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合作组织,真正形成多元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新格局。目前,政府把发展奶牛园区建设、蔬菜种植业、粮油深加工、皮毛加工贩运业、特色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市场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上产销环节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当前要突出解决好5个问题:一是财政资金扶持。自治区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专项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信息网络、绿色食品认证、培育品牌、基地建设和培训服务等;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扶持,帮助合作组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金融优惠政策。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明确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服务机构,制定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条件和标准,使合作组织享受到低息、无息、贴息扶持,同时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绿色通道”。三是税收优惠政策。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农村生产经营组织,享受国家现有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特征,给予更多、更具体的税收优惠,要尽可能从少、从轻征收针对农民的税收;同时要简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税务报表程序。四是开辟农副产品营销“绿色通道”。严格打击欺行霸市行为,维护好农产品市场秩序,坚决杜绝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保障合法经营活动。五是加强合作组织法人地位和资格的保护,确保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水平和社员素质
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大力开展专业合作组织知识培训是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培训原则,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培训思路,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整合培训资源,坚持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集中宣讲与实地观摩相结合、案例剖析与合作组织负责人现身说法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高层次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