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第1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关键词:煤矿企业 经济技术创新 竞赛活动

Abstract: this article unifies coal min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ivities, is coal mine enterprise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an important route, and labor unions at all levels must strive to study and solv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 which are of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oal mine enterpris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ctivities

中图分类号: TU27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立足岗位,深入开展适应煤矿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改小革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建设安全高效、稳定和谐的新矿区,全力推进煤矿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煤炭企业职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为推进煤矿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建功立业,是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是搞好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通过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煤矿企业改革发展和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这个重点,面向市场,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小改小革,加强管理,增加煤炭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收效益,就能把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现代煤矿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煤矿企业来说,要实现科技兴企,科技兴安,走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就必须依靠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搞小改小革、开展合理化建议等为主要内容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可持续发展创新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来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解放生产力推动煤矿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为实现煤矿职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提高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行为养成,从而始终保持企业的旺盛活力。

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的要求

新的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煤矿企业开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就要有新创意、新动作、新突破,以求取得新的成绩。

(一)内容上要新。煤矿面向市场,最主要的是竞争。竞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通过提高煤炭质量,降低成本,减少投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这个目的。因此,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的内容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活动的内容要由比产量、比进尺、比速度向效益型、智力型、技巧型发展;除正常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比武等群众性的技术进步活动外,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尤其要在煤的综合利用上进行深、精、细、项目的加工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

(二)领域上要宽。由于活动内容的变化,其领域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过程,而是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煤炭销售以及产品宣传、修旧利废、降耗节能和节约挖潜等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竞赛活动要组织企业全员参与,包括从事技术创新、小改小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有效途径。形成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创新难题、增加煤炭品种,提高煤炭质量和经济效益;实行全员参与活动,以多种形式,多层次方式进行,分阶段分项目进行,使竞赛活动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方法上要活。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于其它行业,在区队之间、班组之间采取技术比武、小改小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搞活职工培训的第二课堂,凝聚人心。

三、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及运作机制

(一)要摆正位置,确定重点。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的指导方针。这是保证活动健康发展,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把体现煤矿职工主人翁地位落到实处,具体要在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上下功夫、见实效。尤其要保证职工的民利和经济利益的兑现和落实,使职工在活动中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实行改革发展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是企业的富裕之路,也是自己的富裕之路,进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奋斗。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动员职工深入开展“学先进、练内功、强管理、提效益”活动,抓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以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为重点,从严管理、重奖重罚、绝不能搞平衡照顾;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注重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创新、营造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良好氛围,使煤矿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理顺关系,齐抓共管。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对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必须坚持企业党政工团统一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建立技术创新竞赛委员会或竞赛领导小组。党的组织应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行政应与工会组织协商制定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条件、标准、考核、奖励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参加等;工会组织依靠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组织发动、综合协调、检查评比等工作任务;团组织要发挥团员青年生力军的作用,组织青工积极踊跃参加,争创先进标兵。

(三)结合实际,狠抓落实。要狠抓以构建学习型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认真执行各项检查评比和节奖超罚制度,把实现目标同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形成人人参,以创建学习型单位、班组和个人的小目标,保证目标的实现。要提高技术素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产品资金和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工会要在积极配合党政做好职工教育的同时,要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适应科技经济浪潮对职工队伍素质的冲击和挑战、努力学习新知识、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优秀的开发创造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抓典型事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扬他们的艰苦创业、勤俭办矿、科技兴企、降耗节能、安全高效的经验,掀起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热潮。

四、结语

第2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市公司开展的《保安全、促生产、助力公司发展》为主题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组织的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工区安全生产的这个中心,着眼于工区安全生产的工作的健康发展,结合工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此项活动。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组织领导

名誉主任:

主任:

组员:

二、活动时间

自2007年4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结束

三、活动范围

工区所属各个生产班组

四、总体要求

活动的宗旨要以职工立足于本岗位工作为基础,加强职工培训学习为手段,以深化科技创新工作为保障,以提高全员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此来推动工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健康、规范的向前发展。

五、活动内容

1、强化素质抓好职工培训工作

2007年,工区将结合各个生产班组实际工作的需要,开展务实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要打破以往的笔试的形式,要注重职工的实际动手能力、不能纸上谈兵,将进行多次职工实际工作能力的考试、检修、送电将进行检修工艺、设备的故障查找、分解检修,运行将进行故障判断、分析以及故障的处理

2、因地制宜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首先依照市公司工会的要求,结合工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好双增双节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好无违章班组活动,开展好工会成员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要紧紧结合工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活动开展的形式一内容要符合工区安全生生产的实际,不能出现形式主义。

3、求真务实开展好下列工作

(1)、根据工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工区的群监会组织,要明确职责、分工明确,及时的组织各项监督工作,确保安全监督工作行之有效的开展起来。

(2)、开展好工区的宣传报道工作,特别是春检、安全月、大修改造工作中的感人事迹、好人好事以及在工作当中的精彩的照片。

(3)、组织开展三项活动,工区为每个生产班组制定了安全示范岗的准则,同时建立考核记录,同时对班组无违章、个人无违纪也建立的考核记录及考核内容,工区十分重视当好贤内助、吹好枕边风活动,将给每位职工家属转发一封信和一份协议书,达到人人共同关心工区安全生产的目的。

第3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河钢宣钢设备能源部既是宣钢公司的能源介质供应枢纽,也是水、电、低压蒸汽等能源转供、自耗大户,“节水”、“节电”、“节低压蒸汽”一直是关系到部成本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部工会以阶段性劳动竞赛为平台,从日常生产中最基本的能源介质管理抓起,在工中深入开展“微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职工的参赛积极性、创新主动性、挖潜责任性,为部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增动力、添活力。上半年陆续开展了“节水劳动竞赛”、“发电量攻关劳动竞赛”、“系统技术改造劳动竞赛”、“节约低压蒸汽劳动竞赛”等小型劳动竞赛活动,累计节能创效400万余元。

关键词 微竞赛 职工 经济 创效

一、广泛发动,鼓励“职工围着竞赛转”

为了加强生产系统供水管理,降低自耗水量,部工会在热力一作业区等5个相关作业区开展了节水劳动竞赛。成立了由部长、书记亲自挂帅的竞赛领导小组,按照自耗水和钢轧系统泵站耗水两个考核部分分别制定了竞赛指标,并严格细化考核、奖励标准。

参赛作业区按照部竞赛方案要求,自上而下层层宣传发动,层层分解节水指标,层层制定推进措施,通过强化过程督导和控制,在保证生产用户供水需求的前提下,认真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过程控制,确保“竞赛围着生产转”

在设备能源部的生产组织模式中,“发电量”是部完成公司目标任务的关键项目,部工会以“发电量攻关”为主题,在热力一作业区、热力二作业区、燃气作业区开展了“发电量攻关”劳动竞赛。在竞赛活动中,热力一作业区在锅炉系统根据煤气压力情况,勤调整,保证蒸汽参数在正常范围内(3.2-3.5PMa,420-450℃),并与生产调度及时沟通,做好煤气、蒸汽参数平衡工作的基础上,发电系统根据蒸汽参数调整负荷,并参考煤气压力与锅炉沟通,共同配合进行负荷的升降。作业区对每班的发电量、汽耗及煤气压力、蒸汽压力、温度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查找生产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改进,力争多发电。燃气作业区煤气系统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保证机组运行在最佳状态,杜绝各类设备事故和故障发生,合理调整机组运行台数和频率,转炉煤气做到坚决不拒收,同时根据调度指令做好高炉热风炉、混配站和区域高炉、转炉掺混使用,提高转炉煤气外供能力。

同时,部竞赛领导小组做好竞赛过程控制,根据高炉及热力、TRT发电机组运行情况不断对竞赛指标进行调整,使竞赛始终与生产同步。

三、注重实效,达到“竞赛围着效益转”

开展劳动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为部完成各项成本挖潜目标任务提供支持和保证。1―2月份围绕冬季生产模式,部工会开展了“节低压蒸汽”劳动竞赛,从杜绝跑冒滴漏,加强计量管理入手,及时调整生产组织模式,在满足用户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低压蒸汽外供量;同时根据温度要求,减少或停用低压蒸汽采暖,有效避免“过度采暖”现象。根据天气变化,在保证不冻堵的情况下,对低压蒸汽管网工艺疏水做到专人定时排水,彻底改变不必要的蒸汽外排,降低介质损失。

通过这些措施,以竞赛为杠杆,紧紧盯住每一个挖潜增效环节,把控每一个挖潜增效因素,为强力推进降本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调动了职工参赛积极性

以“微竞赛”为抓手,紧扣某一项生产指标,赛程短,见效快,极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参赛积极性。在竞赛活动中,参赛班组自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节能意识,杜绝浪费;岗位操作人员加强设备点检,特别注意对管道、阀门处跑冒滴漏现象进行逐一排查;维护检修人员对各个截门进行电动阀改造,方便岗位的操作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作业区技术人员牵头,实施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和优化革新。部动力能源科、专业设备科、工会作为竞赛考核责任部门,不仅加强了竞赛的过程管理,对参赛作业区指标进行统计,还站在专业角度给予参赛车间提出了许多技术性建议,劳动竞赛也成为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攻关、摸索先进操作法的有益尝试。

五、提高了职工成本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微竞赛”,职工熟悉各系统生产过程的同时,也对“成本”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积极投身系统优化改造,为保证设备长周期稳定经济运行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大力提升了职工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力。2500m3高炉区5#循环水泵站主要负责为1#、2#2500m3高炉配套AV80-16型汽轮鼓风机组及两台25MW汽轮发电机组凝汽设备提供循环冷却水,系统总循环水量为30000 m3/h。开展节水劳动竞赛活动以来,班组职工紧扣“成本”这个关键环节,调整设备运行方式,采取停运一台水泵,由原来的6台水泵供3台机组改为5台水泵供3台机组,合理控制1#、2#风机循环水进口阀门,关闭15%左右,满足了系统运行的需求,每天节约电量约16000kWh,仅此一项就年可创效104万元。

第4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关键词: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 现状及原因 创新工程体系 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历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四川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越发壮大,其产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重。2004年,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43.6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近1/4。为了在激烈的竞争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积极寻求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即经济技术创新。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内涵

经济技术创新概念,起源于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提出的 “创新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经济技术创新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和企业利润为目标的活动。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引入新的产品、 采用和推行新的技术、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

对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本文认为,是通过教育培训,积极构建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让员工全面参与到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并在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运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对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创造新产品,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最佳状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内容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方面。

攀枝花市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现状及原因

尽管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经济技术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但是,与国内外、省内外发达城市先进水平相比,经济技术创新在涉及领域、数量、质量以及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热情不高,且创新水平较低。

总括起来,制约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认识不足。许多企业满足于现状,他们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技术创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攀枝花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工业产业城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依附于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不愁销售,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改进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半数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属家族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对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资金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仍是阻碍企业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2004年攀枝花市国民生产总值163.82亿元,但整体攀枝花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仅有8978万,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小于1%以下的企业占2/3以上。

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然而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现状令人堪忧,这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决定,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前景差、福利待遇差等多方面因素,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技术创新机制缺乏。机制不健全是阻碍非公有制企业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领导组织机制、运作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尚处于“初始、本源”状态。因此,针对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在活动的总体方略上采取需求拉动模式,即市场需求或生产需要销售信息反馈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创新的市场检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渐进性创新,能够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完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使之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就要构建及完善其绩效评价体系。

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根据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基本要素,结合本地创新资源和企业状况,指标体系基本结构设置为三个指标类A、B、C和15个指标项。具体设置为技术创新投入(资源) A(包括RD资金投入强度A1、RD人员投入强度A2、技术改造投入强度A3、RD经费占年销售之比A4、网络建设情况A5、RD经费年增长率A6);技术创新产出(效率) B(包括主导产品更新周期B1、RD成果B2、企业开发成功率及转化率B3、技术引进消化能力B4);技术创新实现(效益) C(包括企业新产品市场占有率C1、企业新产品收益率C2、企业新产品销售率C3、企业劳动生产率C4)。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设定之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量化评价,其程序如下:

确定权重值,结合各项指标在体系中的作用程度,进行综合权衡确定,其各项指标权重αij值(A1=0.2,A2=0.2,A3=0.15,A4=0.15,A5=0.15,A6=0.15;B1=0.20,B2=0.30,B3=0.30,B4=0.27;C1=0.18,C2=0.21,C3=0.22,C4=0.18, C5=0.21)和各类指标权重Wi值(A=0.3,B=0.3,C=0.4)。

用Yij=50(Xij-minXij)/(maxXij-minXij)+50对每项指标统计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变为标准值。

指标项和指标类的评价值计算,指标项评价值Kij=αijYij,指标类的评价值Ki=∑nj=1WiKij。

评价分析,根据评价总值和各层次的评价值,对企业进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也可对其中部分进行单项对比分析。按标准把经济技术创新划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可分辨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评价分析可弄清创新企业的创新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进行管理,引导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即评价值达到90分以上者为第一层次,达到80分至89分者为第二层次,达到70分至79分者为第三层次,达到70分至79分者为第四层次,60分以下者为第五层次。通过对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的分析,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相差较大,低级水平的企业较多,第一、二层次的企业所占比太小,说明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较弱。从评价总分排列上,最高分为90.63分,而最低在45.64分,两者分数相差很大。可见,企业创新工作开展很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采用该指标体系对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基本反映出活动的实际状况。该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必将在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对策

政府行为对策

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是促使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技术创新,走上良性循环的保障。各级政府应考虑各种经济实体的协调发展,把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的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企业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经济技术创新机制,为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广泛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创造条件。

制定优惠政策,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提供资金保障。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更大的扶植和支持,以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更好地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攀枝花市建立和完善“财政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经济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加快服务体系、网络的建设。国家应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国家应逐步建立完善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专门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区域性、全国性信息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和金融投资、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服务。

企业行为对策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攀枝花市许多企业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有的企业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难以开展。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行为观念,提高认识,提升文化知识水平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要认识到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非公有制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以职工为主体,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企业必须坚持经济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分类指导、综合推进,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载体、职工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人才机制、激励机制。

共同入股成立担保公司,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 在攀枝花市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入股成立“会员制、封闭型”的担保公司,将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信誉和银行赢利愿望连成一条融资回路,为企业谋求发展。

加强技术管理,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 加强技术管理,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缩短与国有企业和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调整技术引进的结构,引进对象从以“产品导向”技术为主逐步向产业基础技术、主要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加强技术引进的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引进以后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管理,并加大投入强度,为企业创造效益。

此外,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结合当前科研院所转变的契机,大力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使科研院所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源。

市场主导对策

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导作用,这是市场积极体制与市场积极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市场主体合格了,企业才会对市场信号有灵敏的反应,才会有技术创新的潜在利润,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才会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应递减一些行业进入壁垒,使金融业、通信业等有步骤地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赋予非公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地位,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重组整合,其结果必然是善于技术创新的企业。

参考文献:

第5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开放的、竞争激烈的市场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煤炭企业面前。煤炭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借鉴、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机制中取精华、弃糟粕,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煤炭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活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重点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时期,煤矿企业只有开展有新创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有新突破。煤炭企业这种依靠单一自然资源而生存的企业发展更要有可持续性。所以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管理制度创新与煤炭企业

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提高对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造中去。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来确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路。

2.1改变煤炭企业现行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模式,以提高服务为目标,以人的治理和技能为重要资源,把单一的发展速度变为追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和职工满意度相统一,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管理制度。

(1)重组企业结构、调整组织框架。根据市场的需求,用战略眼光去发展,重新调整企业机构。要适度放权,保证企业运行的集中控制与协调,保证实现企业的统一目标和任务。

(2)面向市场决策,提高决策质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改造企业管理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就是体制上确定产权的明确,建立科学和民主的决策体制,提高管理质量。

(3)突出财务管理,注重效益核算。要打破一种纯粹的核算工具传统观念,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分析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通过财务活动来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确定企业效益,并提出企业管理的改进方案。

(4)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树立职工的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精神和思想观念。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机制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重视人的因素,严格人员控制。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表彰先进等一系列工作抓好,把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使全体职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从而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与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7)转变管理思想,调整人际关系。要改造传统的以职务和权利管人的体制,指导员工逐步树立“以市场为中心”和“让顾客满意”的原则。

(8)加强经营管理,优化经营策略。要注意经营策略的研究和销售队伍的培养,了解、研究和预测市场,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占领市场,保证把一定的骨干力量放在经营环节,放在企业与市场的衔接上,通过优化经营策略占领市场。

(9)倡导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要创造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并为企业管理制度提供服务。企业文化要在企业各个方面起到良好的建设作用,使企业出现崭新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0)加强基础工作,严格管理措施。扎实的基础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现代管理制度要求基础工作为现代管理提供资料依据,可以说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现代化,要靠扎实的基础工作,有了较好的制度,还必须制定有力的措施并严格进行管理。

3经济技术创新与煤炭企业

(1)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搞好煤炭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和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这个重点,面向市场,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加强管理、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收效益,才能把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争创一流,多做贡献,促进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国有煤矿企业来说,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就必须开展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等为内容的经济技术活动,改变企业形象,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种生产要素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彼此能够获得“1+1>2”的系统效应的全新关系。

第6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公众对环保的渴求为我国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及产品绿色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湖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科技进步助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颇受市场青睐,激发企业以科技进步节能降耗、改进传统工艺,开展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可观的消费潜力让循环经济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充分显现。从单个企业、产业集群到生态化循环产业链,湖北省均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与巨大的内需市场优势发展循环经济。

2科技进步促进湖北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湖北省依托11家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89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循环经济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出了大批循环经济型骨干企业。全省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2014年上半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循环经济型企业超过200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循环经济型产业已成为湖北省新兴的千亿支柱产业。

2.1科技进步成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速器

湖北省推行循环性生产方式,积极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钢铁、汽车、石化等支柱型产业和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带动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工程;技术革新提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三废得到了有效遏制。技术革新推进园区循环改造,形成了协作共享的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市场链和服务链。以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加快产业领域内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引导产业转移与承接。促进工业要素资源有效配置,推进工业循环经济与低碳产业良性发展。

2.2科技进步成为循环型农业体系的助推器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农业立体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土地用养结合、农业生物技术及转基因技术领域成果显著,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迅速普及。农业绿色技术、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技术、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技术、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广泛。新产业技术革命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了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组合,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技进步增强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了生态环境危害,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2.3科技进步成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动机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正依靠科技进步打造两型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着力构建都市循环型工农业体系及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在生态城市创建中,湖北省被国家列为生态省建设试点,中法合作共建的可持续生态新城项目落户湖北。各城市以科技进步为载体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市政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景观、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生态工程建设与公共管理、城市服务、人口资源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借助科技进步、顶层设计与重点示范齐头并进,以武汉市为重点,分阶段实施、滚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能特色产业基地,完善智慧城市物质支撑体系;强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的管理及服务,湖北省智慧应用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4科技进步优化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湖北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优先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发挥九省通衢交通优势,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技术应用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宜昌三峡物流园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武汉等地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金融业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科技进步促进生产业、知识业和生活业发展,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引导服务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湖北省已形成生态环境感知、环境污染监控、生态舆情监督、绿色交通监管、公共设施监控等智能互联感知网络,武汉市已建立应急联动系统和生态园区、绿色社区及个人服务系统。

2.5科技进步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全省依据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围绕新信息技术、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襄阳、宜昌、孝感等国家高新区建设为龙头,以荆门等省级高新区为辐射,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业附加值,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在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相继实施了多个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集中示范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等。以建设科技产业基地为基点,打造18条省内特有的激光、光通信及器件、数控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循环链,延伸构建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科技进步使面向循环经济的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向规模化、纵深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2.6科技进步完善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湖北省稳步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重视资源循环产业集群式发展,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项目有序进行,探索出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网络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2013年全省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2475万t,替代标煤约600万t,替代木材约9000万m3,减少碳排放500万t;回收利用废钢铁850万t,可替代铁矿石1000万t以上。目前,全省已打造6个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武汉城市矿产交易网络平台促进碳减排及排污权交易创新。许多企业机关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设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工程,努力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最大化和废物零排放。

2.7科技进步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强劲

科技进步已成为湖北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各地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差异、循环利用产业独特定位及各自市场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以循环利用产业聚集巩固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工程及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为重点,促进国家级、省级原始创新基地建设,推动企业、社会、城市和生态环境4种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协调发展。湖北专门实施科技培育工程、科技转化工程和科技载体工程,各行各业规模化、链条化、集群化承接产业转移,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效率提升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3基于科技进步的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障碍

3.1循环经济型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有限

企业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微观基础,但湖北省多数企业并未真正成为循环经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活动中,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均明显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围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及回收利用等方面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多,缺乏独步全国或全球的技术及产品优势,企业原始创新、引进创新、集成创新互动并进的局面有待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佳,已有循环经济型技术及产品不具备从国内溢出到国外的实力,导致循环经济技术收益率不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溢出未成为企业效益提升的主渠道。

3.2循环经济型科技人才不足

循环经济创新型人才总量少且整体水平不高,人才优势未转换成循环经济发展优势。已有科技人才技能欠缺、平而不尖,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技术领军人才屈指可数,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骨干力量和高绩效优秀团队数量不多。全省循环经济类科技人才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和龙头企业人才辈出,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外流较严重,循环经济领域后备人才明显不足,人才创业环境、发展环境及生活环境有待优化。

3.3企业间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联盟有待完善

湖北省企业间已形成激光加工、光纤材料等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2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精密制造、智能交通及其它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7家。但由于目标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方面不协调或不匹配等原因,一些联盟形同虚设,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主要靠少数大型企业单兵作战,企业间联合攻关局面尚未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不能为技术攻关、产业链延伸等提供持续的技术积累,导致国内企业及产业多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技术创新联盟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不突出。

3.4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多元化科技投入

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单一,效率不高,覆盖面窄,只有少数单位受益。政府投入未及时向引导基金转变,常以行政审批手段将财政拨款用于单个企业而非公共平台。对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大,偏好于资助国家战略层面的项目和核心共性技术及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研发。企业面临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窘境,许多企业自筹资金不足,面临金融机构惜贷、民间融资难、外资或风险投资扶持力度弱、互联网金融贷款慢等难题。以政府财政资助为引导、企业资金投入为根本、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

4基于科技进步的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4.1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循环经济型技术创新溢出水平

科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积累与整理知识,而是对自然与历史的真理空间不断开拓。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进步之源,是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产出和溢出水平的根本因素,因此要尊重基础研究规律,打破急功近利的思维定势。政府应以战略眼光对基础研究进行超前部署。努力追踪科技发展前沿和循环经济市场需求,力保科研规划及资助与高科技变化相适应;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支持力度,优先资助具有战略前瞻性、全局带动性的循环经济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政府还应优化配置基础研究资助模式,扩大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提高基础研究中竞争性项目的资助力度,协调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性支持的比例;扶持国家各类实验室及科学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使科学家全身心地投入基础研究。加强多学科人才的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合作研究,鼓励国际交流,全力构建符合大数据、大科学时代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体系。

4.2加快湖北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创建湖北省特色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组建省级核心技术及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强化循环经济技术组合、技术集成、技术平台及成果转化,加快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重组应用。大力发展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优先发展多学科交织、跨行业共进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依托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推动长江流域循环经济的管理与服务创新,完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二是构建动态高效、基于大数据的循环经济技术平台。融合大数据、智能生产和无线网络等新技术,强化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设,为循环经济领域内数据规模快速扩展及类型不断增长的技术产品提供新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借此技术平台合理配置循环经济科技资源,重塑循环经济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构建系统科学的循环经济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普及,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内循环经济技术标准,引导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探索适合湖北省情和企业实情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改变循环经济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及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标准匮乏的现状,依托标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4.3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劲提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湖北省各级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供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企业成为循环经济领域内的技术创新主体、研发投入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另外,企业要把资源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及利益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争当技术创新主体;将对资源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利益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合理配置技术资源,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战略,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跟随模仿创新为辅的循环经济技术路线,切实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企业应借助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对技术研发路径、技术要素组合、其它创新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发展顺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产品及服务,打造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技术链、供应链及产业链。

4.4构建多样化跨国技术创新联盟

湖北省各企业要明确产学研合作方向,组建多元化跨国技术创新联盟,使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突破重点国别与地区,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构建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横跨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根据循环经济各类项目或技术要求,依托国内外循环经济产业园、科技园、生态工业园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国内外其它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技术中心建立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技术开发及技术创新活动;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产品技术、服务供应链的耦合。依托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纵连横与“走出去”和“请进来”,企业持续吸纳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全球化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自有资源与海内外先进科技资源的对接,互补技术资源,分散研发风险,降低研发成本,获得规模创新效应。

4.5建立科学公正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设立科学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评价指标及其分类化标准。湖北应遵循3R原则,结合国家制订的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清单,借助先进的技术指标、评价参数及统计数据,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和生态效率法鉴定技术优劣,提高技术早期预警与防控能力,以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评估体系推动完善循环经济整体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将循环经济技术评估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借助法律法规明确技术评估及相应机构的职责权限,使循环经济技术评估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循环经济项目评估及准入制度建设;三是强化循环经济技术评估主体建设,培养高水平技术咨询师、技术评估师、评估机构等。努力培养熟练掌握国内外先进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专业化运作模式的人才,扶持循环经济技术评估机构发展壮大,尽早结束目前国际技术评估机构一统我国评估界天下的窘况。

4.6加强循环经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开发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型科技人才分类培养,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参股分红,以项目形式投入市场运营,创建科技人才“项目+团队+市场”的开发模式,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及服务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人才协同联动机制,做好科技人才、科研单位与市场的“对接服务”。加大对循环经济领域科技人才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试点成立企业科技人才区域联盟,整合区域人才资源,打造强有力的科技人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人才的服务意识,遴选优秀科技人才深入企业、市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科学规范的目标绩效评估系统,完善保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优化科技人才评价长效机制,创新科技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引入市场考评和社会考评体系;加大对国内外高水平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考评和项目资助公开力度;增加财政支出,奖励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及科研单位;加大科技人才反腐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科技人才推进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7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第7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维护职工的生命权

工会组织要围绕企业转型发展,站在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以对国家、对企业、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开展“创建企业劳动保护工作合格、示范工会”活动,广泛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全面落实工会劳动保护责任制,促进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继续组织好“安康杯”竞赛活动,动员组织职工创建安全生产合格班组、争当优秀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提高职工的安全卫生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努力营造本质安全、珍视健康、珍爱生命的劳动生产环境。建立健全《群众安全管理》体系,制定《职工生命保障规则》,进一步健全完善群监员聘任、安全责任区、安全会议、安全监督检查、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等制度。与此同时,围绕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增强职工安全意识,规范会员的行为,提高会员技能和素质,努力为企业调整转型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深入开展以经济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建功立业活动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充满生机与活力。要把创新活动与开展劳动竞赛结合起来,加强对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优化劳动竞赛方案,健全劳动竞赛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建功十一五、和谐促共赢”为主题,紧紧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确保质量、降低成本、保证安全、提高效益开展带有示范性的劳动竞赛活动。

三、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

积极推进“职工先锋号”活动,为企业选树先进群体,为岗位工种选树先进带头人,以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多做贡献。要进一步做好劳模先进人物的培养、评选、表彰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评选、管理制度,为劳模先进人物的涌现和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健全送温暖活动长效机制

工会组织要真正承担起“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的职责,多雪中送炭,多解燃眉之急,尽最大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坚持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疾苦,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积极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完善日常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关注特困职工的家庭状况,建立特困职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救助,做到全覆盖。坚持预警知困、源头防困、帮扶解困、救济缓困、创业脱困的思路,积极做好统筹医疗保险、企业救济、爱心助学、纳入城市低保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不断充实内容,提高标准,创新载体,全面提升送温暖、办实事的效能和水平。

第8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一、开展劳动竞赛,要抓住企业发展的关键。基层工会在谋划劳动竞赛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找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统筹兼顾,细致分析,使竞赛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是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工会组织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前提条件。使劳动竞赛活动满足职工的内在需求,真正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二是开展劳动竞赛要针对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的关键或薄弱环节来进行。在竞赛活动的实施上要抓好重点项目、重点岗位、重要时段和重点人员,有针对性的、适时的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激发员工的热情,使竞赛活动成为推动重点任务完成的强大动力。三是要拓宽劳动竞赛的范围。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单决定于生产领域,还取决于安全、经营、销售等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方面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统筹考虑,全面调动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切因素,不断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开展劳动竞赛,要注重组织领导。各基层工会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及深化劳动竞赛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劳动竞赛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一是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计划安排,要与企业党政组织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系统的协调好竞赛活动的开展。二是根据企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和重点任务推进的难度以及上级工会组织的要求,详细谋划、研究制定出企业在职工教育、岗位练兵、上产增效等方面劳动竞赛活动的长远规划及本年度的具体实施意见。

三、创新和丰富劳动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变革,如何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劳动竞赛的活力和生命力,更好的实现劳动竞赛为员工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目的,就要做到竞赛活动形式和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多样化。一是重点开展知识型、技术型竞赛活动,采取理论知识竞赛与基本业务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和综合素质。二是重点开展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做到传统项目与创新项目相结合,不断激发员工的战斗热情。

四、建立竞赛活动的考评激励机制,提高竞赛效果。考评激励机制是确保劳动竞赛活动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量化考核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员工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对在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同时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做到及时总结和宣传,树立榜样和品牌,用他们的模范行动掀起本单位比学赶帮超带的热潮。通过以点带面,以部分带整体的手段,不断促进一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劳动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劳动竞赛活动的活力和发展力。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劳动竞赛与主体业务工作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层次分明,防止劳动竞赛活动流于形式,得不到员工的认可和欢迎。三是要强化对劳动竞赛活动的领导、组织、督促和检查,切实发挥好工会职能作用,重点地、阶段性地对竞赛活动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总结完善,扬长避短,做实劳动竞赛活动各项工作。

第9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范文

云南省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当代工人运动的主题,按照全总女职工委员会实施“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和“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指导意见的要求,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贡献。

将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融入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活动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中,推动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向技能化、多样化发展。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还把“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相结合,在广大女职工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技术培训、技术革新、岗位练兵、发明创造、提合理化建议等劳动竞赛,增强了女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女职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总结和推广“女职工建功立业”经验,认真实施“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云南省总女职工委员会于2004年在全省8个州市、15个省级产业、厅局(公司)工会所属基层单位,建立了30个女职工技术、技能联系点。为进一步推进竞赛工作,将女职工劳动竞赛引向深入,2005年省总女职工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女职工技术技能竞赛成果展示赛”。各州市、产业厅局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在组织动员女职工开展劳动竞赛的基础上,经过层层筛选,把竞赛工作搞得较好的制作成多媒体光盘,然后参加省总的竞赛。省总女职工委员会对此项活动进行了认真的评选表彰,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的女职工技术技能竞赛工作,30家竞赛联系点中有26家参加了竞赛。在赛的基础上,2006年又组织开展了“女职工技术技能竞赛个人展示赛”。为推动全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省总女职工委员会联合省教育厅、省教育卫生科研工会、省技协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紧张的初赛和选拔赛,并将在2月24日至26日进行全省决赛。

各级女职工组织、结合行业特点,经常性地在广大女职工中组织各种劳动竞赛:云南省财贸工会与云南省旅游局在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开展云南省“旅游星级饭店‘海狮杯’服务知识、技能大赛”,参赛的女职工占80%;省教育、卫生、科研工会先后在女职工中组织了“优秀教案”竞赛;“师德、师表”竞赛,“护理明星”竞赛;组织一万余名卫生系统的女职工参加了“云南省职工技术技能护理大赛”。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康黎荣获第一名,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医疗护理技术状元”称号;昆医附一院的陈婷等9名护士荣获2至10名,被授予“云南省医疗护理技术能手”。省烟草公司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组织了历时三个多月,14个州、市烟草公司,5000余名女职工参加的“烤烟国际42级验收分级”竞赛。云锡集团公司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近三年来组织女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技能竞赛848次,31182人次参加;实现竞赛创效945万元;发动女职工为生产经营发展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提合理化建议6993条,被采纳2626条,创效益847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省有735879名女职工参加了各种技术技能竞赛。提合理化建议663945条,被采纳204605条,创经济效益288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