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1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决定》指出:“要挖掘利用好南昌深厚文化底蕴,积极打造文化名片,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设文化之城。”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聚集人、滋养人的同时,推动着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南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为此,要着力推进十大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挖掘、展示南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南昌历史文化风貌,树立个性鲜明、易于识别,能够为国内外人士所认同的文化都市崭新形象。

一是做好“三篇文章”,推进文化提升战略。文化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建设“文化之城”,必须举全市之力对南昌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开发、传承三篇文章,着力构建“北有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载体的汉代文化,中有滕王阁为载体的唐代文化,南有山人为载体的明清文化”的新格局。要注重加大对历史遗址、名人故居、老旧建筑、特色街区、传统村落等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力度;注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切实发挥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品牌效应;注重提炼南昌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核,深化创新文化载体,展现南昌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中扩大南昌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打造“四有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实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通过打造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四有”文化名城,不断增强南昌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和综合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南昌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坚实的文化基础,将文化产业、数字经济和流量经济融合发展,努力把南昌打造成为全省文化的集散地和辐射源;要全面繁荣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强化“精品创作”意识,大力引进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并用好本土人才,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要大胆推动改革创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新模式,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通过融合媒体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业态高速兴起。

第2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文化品牌是一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总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水平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文化产品的多少和好坏是体现区域文化产业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小的主要标志。河南要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必须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将文化品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整合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著名文化品牌。依托河南省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实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既是新时期河南省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思路。

二、河南文化品牌及其特色

(一)河南文化品牌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孕育了厚重、多元、经典的中原文化。为实现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河南省立足本地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努力促进文化力与经济力交融共生,不断挖掘文化品牌特色,丰富文化品牌内涵,扩大文化品牌外延,着力将现有的优势文化资源培育出六大系列文化品牌,即以《大河报》、《梨园春》等报刊、电视栏目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品牌,以《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大宋文化、少林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刺绣、泥塑、剪纸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以“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品牌,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影响力较大的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形成中原文化的品牌效应。

(二)河南文化特色

1.中原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

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底蕴丰厚,其中享有盛名的河南历史名人文化、河南古都文化和河南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

老子是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哲学思想精髓“道法自然”的核心就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这对于现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既给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又给现代生态学、生态哲学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老子的道家思想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不但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源泉式的滋养作用。

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是中国古都中的四个古都。丰富的文化遗存和传统的建筑风貌见证了四大古都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兴衰之道,构成了河南四大古都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个性魅力。物质性文化遗产如龙庭、宋陵、相国寺等作为历史的标本,是人们认识、了解、考证历史的重要渠道,并且构成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古都还蕴藏着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诗词、宫廷音乐、歌舞、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史学家班固、司马迁曾在洛阳著史书,著名诗人、名士如曹植、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等为古都增添了无限光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河图洛书”、“东周礼乐”、“孔子入周问礼”,“洛阳纸贵”等许多历史典故与四大古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南古都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和独树一帜的文化魅力。

河南佛教文化资源以中岳嵩山、白马寺、龙门石窟为代表。嵩山是传播宗教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齐集于嵩山。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龙门石窟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古迹实质是皇权捍卫与扶植的附属品,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宗教文化的载体和见证,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古老而悠久的宗教文化。

2.民族传统文化崇德尊礼,重道德教化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长期以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中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河南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戏曲文化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陈州放粮、赵氏孤儿等大多以英雄人物的事迹、故事、传说以及无形的英雄精神、爱国情操、济困扶危道德风范为内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反映出华夏民族对于伟大、崇高、正义、善良、才能、智慧等美好事物的崇尚、向往和追求(即崇德),也表达了人们追求平和安乐的理想(即尊礼)。戏曲文化以戏曲艺术的生动演绎达到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化。

河南又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河南的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是武林中的两株奇葩。少林武术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美称,陈氏太极拳是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是中国传统武术运动中一件熠熠生辉的瑰宝。“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主张不离世间,崇尚弃恶扬善、保家卫国的道德观,文化内涵延展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范畴和领域,比如儒家文化的道德礼仪,道家文化的无为而治,佛教文化的出世情怀,在少林武术文化中都相得益彰。而“中正”、“和谐”是太极文化的核心,这正是崇礼、尚德、贵和的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内涵。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对广大武术爱好者更好净化自己的心灵有着极大教育意义。

3.品牌与文化有机结合

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梨园春》把传统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相结合, 把地方戏曲和群众很好地结合,使豫剧从舞台艺术走向了荧屏艺术,开辟了戏曲艺术新天地,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栏目。《梨园春》现象就是现代电视传媒品牌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给戏曲事业的提供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型武术综艺娱乐节目《武林风》是在《梨园春》成功之后,电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又一个范例,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扩大了中华武术的宣传力度,开辟了一条非表演性的传统文化现象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新的范例。

4.民俗文化绚丽多姿

河南悠久的历史积淀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可以把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分为特色饮食类文化资源、岁时风俗文化资源、类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类文化资源等四种类型。特色饮食类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风味饮食以及土特产等,如开封小吃灌汤包、洛阳水席、郑州烩面、淮阳枣山年馍 、安阳道口烧鸡、驻马店小磨香油等。地方风情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岁时风俗、地方特色礼仪,如春节祭灶、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类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年会、庙会、书会等,如淮阳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等民间节会。民间艺术类文化资源, 主要包括民间工艺、民间歌舞、民间杂技等。如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狮子舞、龙灯舞、旱船舞、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原人民旺盛的文化创造力。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才能更长久的发展。河南文化特色凝成文化品牌优势,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特色经济产品和文化价值、文化品牌将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河南文化品牌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一)河南文化品牌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彰显地域的软实力

河南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艺术精品,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文化生产力。近年推出了一系列反映中原风情、体现河南特色的文化“名片”:《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等一批精品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旅游演艺品牌,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梨园春》、《武林风》等影视品牌,都成为特色鲜明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牌电视栏目。原创动画连续剧《独脚乐园》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宝丰魔术、民权王公庄画虎等民间艺术品牌,在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河南豫剧、武术、杂技长期在国内巡回演出,并远赴欧洲、南美等地演出,中原文化精品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极大提升了河南在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提升了河南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

(二)河南文化品牌依托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知名品牌,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嵩山少林寺以其丰富文化内涵、较高知名度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为文化旅游业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文化旅游业作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已形成规模,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河南少林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已经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围绕着少林武术文化形成了系列的文化产业,现在“少林寺”正逐渐形成一个文化产业链,成为河南文化产业链经营新的模式。少林武术文化品牌也已经发展成为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品牌。

(三)河南文化品牌依托政策优势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河南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动力,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以创意为核心着力打造网络游戏、网吧、网络音乐、动漫等创意文化品牌。郑州小樱桃卡通艺术有限公司的原创品牌动画片《小樱桃》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受到国内外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媒体的高度关注。相关的系列漫画图书被译成多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达到1350多万册,居中国同行业第一。以漫画图书、动画片和动漫衍生品为发展方向的小樱桃动漫产业集团从而形成。

培育文化企业。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立足河南自身的文化品牌优势,以重大文化项目带动,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培育发展了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等文化企业发展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河南日报社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大胆而审慎地进行新时期新闻改革和报纸管理改革的探索,成功创办了《大河报》,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培育自身品牌供给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将集团内部的相关产业实施品牌延伸,把“大河”从一个独立的报纸品牌,打造成一个集传媒、咨询、图书、印刷、酒店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品牌。

四、结语

第3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鞠 勤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都说塞上有江南,江南却不一定有塞上。漫漫丝绸之路上展现出一片山光水色的江南画卷,张掖就是这幅美丽画卷上最美的亮点。这里有皑皑的雪山,宽广的草原,富饶的绿洲、粗犷的沙漠、阳刚与阴柔并济、细腻与豪放相拥。触摸了张掖的人会由衷的感叹:此景只应梦中见,哪想张掖现奇观。

张掖更是一部需要细心品读的人文大书,越来越多的人感受着张掖的魅力,用心在半城塔影半城芦苇里,在三千弱水的意境里,在塞上江南的诗画里去体验,体验着张掖城市发展的丝丝缕缕。

(一)

黑河将绵长的臂膀紧紧将张掖拥抱,用她无限的深情孕育着这片热土新的希望,因此,张掖欣欣向荣且勃勃生机。任凭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饮,所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恩黑河,并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

曾经的荒山濯濯,如今留驻了太阳的目光,犹如西天点燃的云彩,被冠以“丹霞”的美丽名字,焕发着张掖新的生机与活力。霞光、雪山,风景这边独好。群山座座,包含深情,蕴藏希望,透出果敢,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观光,聚集。

湿地以她独特的胸襟,容纳了千里绿苇,囊括了苇荡歌行。鸥鸟翔集,锦鳞游泳之景,不仅仅出现在范仲淹的诗文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同样为张掖湿地做着不同的注解。这里,有雪山映日的艳丽景观,有千里的的平畴沃野,有波光潋滟的水域,更有金光灿灿的油菜飘香。

张掖依托独特的地理资源变得多姿多彩,如今的张掖人也因此而活得自在,活得惬意,活得安适,彰显了生活的本色,这何尝不是张掖的本色呢?

(二)

有人说,西安有2000年的文化历史,北京有1000年的文化历史。那么,从遥远的灰山文化与四坝文化开始,张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文化精神早已逾越两千年。

悠久的历史,使张掖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人文荟萃,陶渊明、王维、岑参、元稹、杜牧等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吟咏张掖的诗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里曾经演绎过黄帝巡守张掖,老子骑青牛出关、元始祖降生寺院、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法显和尚西行、隋炀帝西巡、唐玄藏取经、马可·波罗游历等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的轶闻趣事。这是一个让人回味遐想的地方。张掖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传承着城市的记忆,吸引着四方游客。沉睡千年的西夏“天下第一卧佛”、神秘苍桑的黑水古城、高耸入云的隋代的木塔、庄严巍峨明代的钟鼓楼、香火繁盛的明代西来寺、承载历史记忆的明粮仓,清静雅致的清代道德观等等,一处古迹就是一个传奇,一处古迹就是一个大文化。这些宝贵的古建筑为张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光辉。

站在今天的张掖可以仰望历史,梦回汉唐。如今古城再现辉煌,佛塔返璞归真,古建筑得以保护,张掖城市的人文景观成为张掖的金字招牌,强烈地显示出了“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这样一坐历史文化名城的浓郁文化底蕴,为打造宜居宜游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张掖,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大气整洁的城市,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深遂绚烂的文化底蕴,温情美丽的湿地绿洲,粗犷大气的丹霞沙漠……对张掖抚今追昔,我不禁感慨于历史的沧桑与时光的飞逝,岁月的更迭与时代的进步之间的文化命脉。

张掖这座城市,含蓄而有张力,内敛而奔放。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它又以豪迈的步伐走向未来,它的每一个转身都让人们有刹那间的惊喜。

如果说穿好、住好、吃好、玩好是人幸福的底线,那么今天的张掖人是幸福的。张掖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灵魂,,正在建设一座以宜居宜游为目标的现代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魅力之城。

安居而乐业,乐业而繁荣,繁荣则兴旺。从南面的馨宇丽都到了北面的北辰丽家,从东面的金安苑到西部的新乐小区,张掖的住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渐向外扩张延伸。如今,张掖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吃有吃的、穿有穿的、玩有去处,何乐而及?

第4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旅顺口;太阳沟;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文化名城

中图分类号:x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旅顺口,坐落在辽东半岛最南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之说。尤其是以太阳沟为代表的旅顺老城区文脉绵长,古迹众多。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旅顺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是当前全区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让规划描绘蓝图、展示未来、突出特色

当前,搞好文化创意产业,要有大视野。要先谋而后动。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显得格外重要。要通过科学规划描绘蓝图、展示未来,突出区域特色,展现大视野、大格局。因此,文化产业规划本身就必须有创意色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先进性、创造性和科学性,是引导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一个好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布局合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项目具体、措施有力。

因此,应在目前建设“绿色经济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全区可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空间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梳理,切实提炼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尤其是要进一步挖掘文化元素,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响文化品牌,科学规划好以太阳沟为核心区的“旅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以建设“绿色经济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整体保护旅顺历史环境和风貌,保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传统产业、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整体保护、利用开发、全新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绘旅顺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蓝图。但在规划中,一定要注意,文化创意产业所涵盖的产业门类较多(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分为9个大类: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等。),各地区对其涵盖范围各也有不同认识。在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初期必须避免高、大、全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有所侧重、梯次推进。要结合我区的实际,根据特点和优势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门类,对其进行政策倾斜,根据重点产业门类再进一步规划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在当前,要把“修护再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文化影视产业基地”、“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产业”作为规划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并通过重点和潜力产业门类的发展打响旅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通过它们的发展带动全区乃至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让建筑凝固历史、述说过去、创设氛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更是旅游城市发给国内外游客的最好名片。旅顺是有着丰富历史古迹、深厚文化积淀的滨海小城,在城乡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老式建筑。尤其是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最为集中。在这片区域里,有着大批的日式、俄式或欧式老建筑群,其中的很多建筑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但因为历史原因,旅顺的不少老建筑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甚至不少老建筑被闲置多年,造成了年久失修。而对于老建筑而言,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老建筑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区域特色与优势。当前,重点是恢复老城区,尤其是太阳沟区域建筑历史原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展现旅顺“半部近史”,体现近代东北亚文化融合。这其中包括一定要在老建筑附近制作该建筑的历史简介仿古铭文展栏,让沉默的建筑开口述说过去的故事、直接向观者展示厚重的历史,也可增强普通民众的保护意识。另外,更要注意把老建筑的保护、利用、开发与现代服务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如,可鼓励老建筑修缮后,让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会议会展、高端住宅、高级会所、特色酒吧、主题餐厅,文化名人创作室、画廊、艺术品展示、拍卖等文化产业。

同时,也应注意到近年来随着我区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不少新建筑的建筑风格、外观设计与旅顺小城特色风貌不协调的矛盾日渐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也要加强对新城区和各街道、乡镇、新村的建筑外观规划引导,并根据“五城一都”、“六大功能区”的定位,对不同区域建筑的外观设计、建筑墙体、屋顶颜色等作本区域内统一规划,最好形成一个功能区,一个主色调;严格控制、规划超高建筑、超现代建筑的建设和区域布局,使新建筑充分与周围原有建筑、特别是古建筑相协调,做好历史与现实的有机承接,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再次完美书写旅顺凝固的历史,发挥旅顺城市建筑风格整体魅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设浓厚而独特的氛围,开创旅顺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第5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常被视为旅游开发与管理中的常识,不少开发者也因此对文化旅游地开发付诸极大的热情,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地都能因为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成为游客追逐的热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研究发现,大众游客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他们希望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包装与充分展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认为,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文化不断“活化”、能够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灵魂”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旅游;误解;反思;武夷山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念早已被不少学者和业界人士认可。早在1990年,北京旅游学会先后组织过两次关于旅游文化的专题讨论,并在《旅游学刊》上发表座谈会纪,要明确提出,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是旅游的内容,旅游是传播、宣传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周盼,李明德,1991)。此后,“(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章采烈,1994)这一说法不断在文献中被提起。在国外,众多研究者也认为文化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组成部分(crucial component)(Hughes,1987;Prentice,2001;Greg,2002),后现代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促使文化旅游地(比如艺术长廊、歌剧院、游乐场、历史博物馆、音乐会等)成为游客青睐的对象(Peterson,1992;Paul,2004)。不少人因此简单地认为“有文化,就可以很好地发展旅游业”,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利用文化资源“策划”大批旅游项目。但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见。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的旅游地并未因其文化价值高而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突破,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门可罗雀,一些经过包装的仿古类主题公园却人头攒动;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地、老牌旅游地武夷山接待游客102万人次①,但景区内的一些文化类旅游景点的游客到访率不足一半,而同期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接待游客242万人次。游客究竟如何感知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它对目的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为例进行研究。

1 研究进展

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旅游资源是游客消费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而文化将旅游资源“点石成金”(崔郁,曾军,2007),是旅游地吸引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中国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即便是自然旅游资源,也大多是经过人文化的自然旅游资源(郑迎红,2007),游客正是为了体验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和审美享受而来,所以至今仍有“文因景成,景因文传”的说法。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马波,1998)。云南旅游发展迅速,正是“文化力量已成为云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侯加科,2007)。

文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游客出游的目的就是获得文化享受,所以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王德刚,1999;于光远,马惠娣,2002)。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参与的具体项目总是与文化有关,欣赏摩崖石刻、观看民族歌舞表演等等。文化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有文化介入和沟通的旅游,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贾祥春,1997)。

文化与旅游设施的关系。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基本旅行所需,其本身就是社会科学文化的具体体现,能够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章采烈,199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游客更愿意看到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设施,这些设施能够增强游客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

文化与旅游服务的关系。在旅游的过程中,服务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感知,如导游自己要对文化旅游资源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播文化,增强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deRojas,Camarero,2008)。

此外,当地居民对文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以合作的态度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能够有效地保护当地特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MacDonald,Lee,2003;朱桃杏,陆林,2005)。

综上所述,文化之于旅游非常重要;但也不难发现,上述关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的论述中,“文化”一词的内涵不尽相同,学者和开发者眼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者眼中的“文化体验”也可能并不相同,也正因为这一差异,才导致现实中一些开发者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本研究将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实证研究。

2 研究方法与案例地概况

2.1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设计。针对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游客对武夷山文化底蕴的感知、游客对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与取向、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等。其中游客对武夷山文化底蕴的感知,主要通过游客对武夷山文化元素的认识度等方面进行测量;游客对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和取向,都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对相关问题的态度进行测量。

问卷发放方法。针对研究问题,作者组织武夷学院旅游系师生于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抽样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办法以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为98%。

调查样本概况。根据SPSS10.0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本次调查样本的年龄集中19-40岁之间,男女性别基本一致;教育水平以大学为主;但他们的来源分布比较广泛,其常住地至武夷山1500公里以上的远程游客占31.6%,而距离在500公里以内的近程游客共占35.9%(见表1)。这一特征与武夷山的游客总体现状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此次抽样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2 案例地武夷山概况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1999年根据世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Ⅲ)(Ⅳ),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Ⅲ)(Ⅳ)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在文化价值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武夷山的评价,认为“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武夷山的‘古闽越’、‘闽越族’文化遗存是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朱熹(1130~1200)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武夷山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山,四千多年来形成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可以总结为:历史悠久的古越文化及闽越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远的朱子理学文 化和宗教文化,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茶艺文化以及众多古色古香的宋代古民居。文化旅游景观主要是汉古城遗址、朱熹故居、兴贤古街等,以参观游览为主,另有茶艺表演、地方文化表演等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已开发的自然景观主要有一线天、星村、九曲溪等10多处景点,其中九曲溪上竹筏漂流深受游客喜欢。

尽管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深厚而且种类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但是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发展仍显得相对缓慢。在近年来老牌旅游地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中,武夷山年接待游客总数仍在100万左右徘徊,其中文化类景点的到访游客人数更是在10万左右挣扎,经营管理者们觉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陷入困境。事实上,国内许多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地都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好,但文化旅游发展弱。

3 研究发现

3.1 游客对武夷山文化底蕴的感知

感知范围。调查结果表明,武夷山的各种文化元素都不同程度地被游客所感知,但一些可直接感观感知的文化元素显然具有较高的感知比例,如高达74.1%的游客听说过武夷山大红袍茶叶,68%的人听说过武夷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而对稍有深度的武夷山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感知度明显较低,如闽越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感知度分别只有22.4%、16.3%(见表2)。

感知深度。进一步对游客就武夷山文化元素的感知深度进行测量发现,即使对同一文化元素,游客其实只能感知到一些表层的内容,如对于武夷山的朱熹理学文化,38.1%的游客知道“朱熹是大思想家”,而仅有17.3%的游客听说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即便是对于武夷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样一个被媒介广为传播的话题,也只有36.4%的游客知道武夷山入选名录的理由还包括朱熹理学、闽越文化等深层文化要素(见表3)。

实际产品感知。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感知与认识程度也主要限于最具视觉冲击、最直观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游客实际参与或观看到的武夷山文化旅游产品中,主要包括摩崖岩刻(67.7%)、茶道表演(64.3%)等比较容易直接感观的文化活动,而对需要一定欣赏、品味素养的文化项目参与度较低(见图1)。

感知评价。尽管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调查发现,游客对武夷山文化氛围评价却比较低,58.9%的游客认为武夷山文化氛围“一般”或“没有”文化氛围(见图2),这说明武夷山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被众多游客感知或体验到,从而也就没有得到众多游客的认同。

3.2 游客对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

研究发现,对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游客总体上倾向于将文化资源“物化”为可视的旅游产品,即通常所说的“软”产品“硬化”,武夷山的游客对能够将文化直接展示出来的开发项目的赞成度普遍较高,如对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尽量恢复建设一些相关建筑”和“在当地建设综合性展示馆、陈列馆”的赞成度均值分别是3.98、3.93,并且态度一致性较高。与之相应,游客更希望武夷山加大宣传力度,找知名人士为代言人进行形象推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游客对武夷山文化表层化的需求(见表4)。

同样,对于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向,游客的态度再一次印证了上述发现,即游客更倾向于利用各种形式的项目来展示文化的内涵,如“提高导游素质”、“恢复建设古书院”、“建特色茶馆”等赞成均值分别为4.38、4.14、4.12,并且一致性较强(表4)。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导游解说或具体的直观感受物(如古镇、古书院、特色茶馆等)来体验武夷文化内涵;他们更愿意选择包装过的、多形式的、生动地将内涵层层展示出来让人能感受到的文化或文化产品(如茶艺表演、多媒体放映、纪念品等)。旅游本身就有娱乐(entertainment)因素,文化旅游也不例外(Hughes,1996),因此,生动、活泼、具有娱乐性的文化展示形式(如文化活动、文艺表演、风情园等)受到了游客欢迎,调查中显示武夷山游客多数对具有娱乐表演性的文化产品开发方式比较支持(见表4)。而缺乏有效的文化展示,“资源本身历史文化挖掘和再现不够”(Kim,Cheng,Joseph,2007),一方面使武夷山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知”,另一方面也使游客不能体验到武夷山独特文化旅游资源带来的享受,会降低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见表5)。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武夷山案例研究表明,在文化旅游地中,大众游客关注的只是一些可直接感知的文化元素,与之相对应,他们更多地希望加强文化的展示与解说,提高文化的可感知程度,比如“恢复建筑”、“提高导游解说水平”、“建设陈列馆”、“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可见,大众游客感知的“文化”已经偏离了文化资源中的“文化”本身。显然,认为文化资源中“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大众旅游的“灵魂”是一种误解。

但这并不表示“文化”不重要,只是对于普通大众游客而言,他们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表层。文化是旅游发展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Hughes,1996),各人“文化”所指各不相同,专家所指的“文化”往往指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而大众游客偏好的“文化”是指他们能直接感知与观看的文化。将大众旅游中的文化感知与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混为一谈,将历史文化价值等同于旅游吸引价值,以这种指导思想去开发大众旅游产品,显然与大众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开发自然难免陷入困境。

4.2 讨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使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游客参与到文化旅游中,其主体不仅有“有文化游客”,还存在“大众文化游客”和“流行文化游客”(And6es van Der,Greg,2006)。由于大众游客自身文化素养的局限性,他们更倾向于消费可以感知与触摸的“文化”。

第6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此次中国“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活动于今年5月启动,7月4日通过首轮评选,共有苏州、杭州、黄山、泉州、青岛、济宁、武汉、桂林、西安、咸阳十个城市初审入围。

8月26日,市委书记黄少萍率泉州代表团参加终审申报。经抽签决定,黄少萍第十个上场作陈述答辩,她以口头陈述与视频短片、PPT融合互动,用大量史实资料、数据图文,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精彩生动地展示了泉州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日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欣欣向荣的魅力滨海环湾城市、爱拼敢赢的3000多万海内外泉州人的强大合力和精心策划的东亚文化交流方案,充分体现了泉州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深深地打动了评审专家、与会人员和新闻媒体记者,赢得了88.92分的全场最高分。

评选结束后,8月27日11时许,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评选结果进行报道,并以《泉州:古代东方第一大港》为题,逐一展示了泉州的古城楼、洛阳桥、起航的福船、灵山圣墓、摩尼教石刻、开元寺的飞天、梨园戏、提线木偶戏、泉州南音、南建筑、弘一法师真迹、飞天城雕等泉州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

第7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中国茶文化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表现,也是茶道在生活中的表现。茶文化非常丰富,涉及面很广,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美术、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事掌故、饮茶习俗、茶艺表演、茶馆茶楼、冲泡技艺、陶瓷茶具和茶食茶疗等多个方面,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作宏篇大论。几千年来,茶不仅让中国人们在物质上得到享受,而且在精神上使人得到愉悦。中国茶文化带有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情节和生活气息。中国茶文化重视修生养德,追求平心静气,向往和谐。在深邃的文化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下,茶文化与中国养生学精神相一致,启迪着中华民族的养生观,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在古代,茶文化以茶为载体,融合了儒、释、道等学派的思想,将茶与人们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茶文化特征明显,“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等俗语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中国茶文化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互促进,让人修身养性,促进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茶文化还与中国文人有着特殊的情节,其中的韵味,不言而喻。

二、茶文化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

平面包装设计经常要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有时还会将这些图形进行相应的变化与重组,从而表现某种情感或思想。在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在图形中渗透一些传统的图形或文化理念,让民族神韵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中国茶文化具备传奇的神韵和美的意境,其历史底蕴为包装设计提供了素材和意境,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的加强,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平面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上越来越多地从茶文化中获得灵感,并融入了现代元素,用全新的审美观念去审视茶文化的应用。要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取得突破,必须深入研究中国茶文化的特色,并依据包装设计的要求提炼中国茶文化精髓,挖掘茶文化的亮点。中国茶文化在平面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让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了巧妙的结合。现代平面包装设计采用数字化,让一些难以实现的想象成为现实,茶文化的融入增强茶叶包装设计的意境美,进一步拓展了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中国茶文化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并与时代相结合,呈现出新的内容。平面设计对茶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是对历史文化神韵的传承,让设计突显出文化厚重感。

三、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一)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

要让茶叶包装吸引人的目光,离不开色彩的渲染。色彩能直接调动人的情绪,在视觉艺术中拥有先声夺人的力量,极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变化。不同色彩会有不同的审美,绿色让人联想到希望,红色让人感到热情,蓝色让人沉静和清爽。不同颜色的茶叶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绿茶清新,红茶醇厚,花茶香纯,这些特殊的品质都需要依靠相应的色彩来表现。由于部分茶叶颜色为绿色以及茶生长在青山绿水的环境,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很多设计都以绿色为基调。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绿色给人带来一种和谐的意境。设计选择倾向于绿色,给人自然、清新的感觉,同时,搭配同色系颜色或中性微冷色如紫色,能够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气氛。红色是热情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喜庆,而黄色是古代帝王权利的象征,在文化中表示高贵、辉煌。中国人对红色和黄色的喜爱不言而喻,很多设计者都在设计中借鉴了这两种颜色,来显示喜庆与尊贵。褐色属于深色系,有些茶叶如普洱茶,冲泡后的颜色就是褐色。在设计中采用褐色能流露出古朴、庄重的气息,给人一种文化厚重感。此外,金、银、黑、白也是茶叶包装设计中常采用的色调,金、银高档,黑色神秘,白色素淡。例如,有的设计者茶叶包装上设计向上延伸的白色曲线,暗示茶香的悠远绵长,营造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二)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传统图形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设计者依靠图形的隐喻来传达信息,将悠久的茶文化融于现代思维。中国茶文化中的图形包括茶叶、茶具、茶诗、茶俗等,为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其表现方式主要以视觉的直观感受为主。有关茶诗、茶具、采茶的图像经常被平面设计师使用,让包装设计更显得顺应自然,茶歌、茶舞、茶画、茶宴、茶建筑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茶叶包装设计借鉴了它们严谨而内敛的印象,呈现出真、和、静、美的特点。茶文化的图形众多,构造复杂,茶叶包装设计要充分运用点、线、面和各种纹样等表现方法,让设计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当然,设计师也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再现,其中还包含了他们的理念与情感,让茶叶包装更加理性化和意境化。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图案选择并不仅限于茶具和采茶图,一般采用古茶树或古茶山图片,有时还选择侍女图或山水画进行装饰。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摄取茶叶形状、色彩、冲泡的色泽、产地风光等来获得图形,可以更准确地体现设计的真实性。茶叶生长环境的运用,让设计图案更具绿色理念,山恋重叠和云雾缭绕的环境更让人产生美的意境。传统文化底蕴下的图案,让茶叶包装更生动、更形象,给人一种有内涵、超凡脱俗的感觉,这也符合大部分饮茶人的追求。

(三)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第8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城市品牌化 亚运会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城市都已认识到发展城市营销的重要性。单纯的城市推销是无法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的。只有把城市看作市场中的资本或商品,以营销的角度来经营、发展它才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关注。对于一件商品来说,品牌化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帮助它吸引新顾客,保留老顾客,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同样如此。将城市品牌化,城市的形象会更加生动、具体、独特,从而让人们知道并了解这座城市,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座城市的存在自然相连,让城市品牌的精神和内涵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元素之中,形成城市永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散发出城市品牌的巨大能量。

将城市品牌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很多的城市在探索塑造城市品牌的过程中都遭到了失败。而北京通过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成功的帮助自己建立了一个既具备历史内涵又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的城市品牌形象,让人们看到大型体育赛事对其举办地城市品牌建设的重大影响。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通常是城市营销的大好机遇,会将更多的焦点吸引到城市,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城市。如何把握体育赛事举办带来的城市营销的机遇,并利用这种机遇塑造、传播城市品牌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而2010年即将于广州召开的亚运会正为广州市成功的营销自己,建立、传播自己的城市品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一、广州市城市品牌塑造的定位

对于塑造一个城市品牌来说最关键的部分是品牌定位。一个好的品牌可能会有着多重的内涵,将哪些城市核心特性确定为可以发展的品牌内涵是对城市品牌进行定位的重要问题。广州市又称作花城,是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目前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同时广州是也是一个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洛阳、西安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厚重感。在塑造广州市品牌形象,进行品牌定位时广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当可以作为其品牌核心特性之一。同时在广州市新的10年(2010年~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广州市政府提出要建设一个“青山绿地”、“碧水蓝天”的绿色生态广州,并希望能将广州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对广州市的品牌形象的初步定位即在于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相较于北京、上海这两个已被公认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广州同样可以凭借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塑造一个充分体现南中国历史文化和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

二、塑造广州市城市品牌的三个阶段

想要充分借助2010年的亚运会贯彻实施这一品牌定位,将广州市“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需要把握住亚运会的三个阶段,即亚运会正式开幕前,亚运会举办过程中,亚运会结束后。

1.亚运会开幕前

这一阶段特指从申办亚运会开始到亚运会正式开幕这一时间。在此时间段内想要借助举办亚运会的优势,塑造、传播广州市的品牌形象就需要从申办的口号、方针、主题等开始做起,从一开始就与广州市想要成为有着独特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保持一致。而此阶段中广告和公关也是帮助广州塑造、传播自己品牌形象的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投放形象或城市产品广告,促发各种正面的报道,以及大量的宣传手册、招贴等的设计制作和投送等等都有助于宣传广州市,扩大其影响力。同时由于城市营销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体育与城市营销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有效引导与调控。在城市品牌塑造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参与非常重要。很多城市在塑造品牌过程中遭遇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政府部门没能有一个明确的城市品牌意识,各部门各行其是,不能统一。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方法在于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用于指导协调与体育和城市营销有关的各项活动,不再由各部门盲目的,无意识的从事某些活动来塑造城市品牌。在这一时期,相关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功能性环境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城市居民、游客、短暂居住者的满意度、愉悦性和舒适度。城市功能性环境的质量状况是城市品牌塑造的必要条件,它要求对城市中所有与居民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建设,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亚运会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届时将会把全球各地的人都吸引到广州,这些人在广州的衣食住行都影响着广州市的品牌形象。这一期间广州市需要开始加强生态建设。一个名至实归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通常都会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这也正与广州市要建设一个“青山绿地”、“碧水蓝天”的绿色生态广州的目的相同。

城市中居住的人的素质也是影响城市的牌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市民是城市品牌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因为亚运会期间来到广州的观者不仅仅是生活在现代化建筑群中,他们也会进入广州市民的生活中,从实际的生活中感受鲜活的广州市形象,形成自己对广州市的品牌观。想要塑造广州市拥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品牌形象时就必须在赛事开始前就加强对市民的有关广州市品牌形象意识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大众传媒的配合推广来激发广州市民的爱市热情。

2.亚运会举办过程中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因亚运会而来到广州的人员对于塑造传播广州市品牌形象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资源。这一时期要牢牢把握住召开亚运会给广州市带来的绝佳营销机会,积极向来自各国的运动员、体育工作者、媒体、游客展示自己。既要让他们看到一个拥有现代化建筑的广州,也要让他们体验到广州这个南中国大型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化。

充分利用亚运会召开所带来的大量客流。向这些人员展示广州市所具有的现代化的一面。让他们在体育场馆中体验现代化,在日常生活,如交通、购物等方面感受到广州的时代气息。同时还要向这些人员表明广州市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可以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推广活动,介绍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强调广州市在中国经济市场上的地位,凸显其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作用。

在市内,由政府组织,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的会场,张贴为塑造广州“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品牌形象而设计的一些标志物与宣传语。并可以与相关运动品开发商合作,共同推出一些体育赛事周边产品,如T恤等,在这些产品上印上推广广州市的一些标识。

鉴于城市品牌建设中应同时推进软件与硬件建设。那么在软件建设方面可在赛事开展时另外举办一些能够体现广州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动,如美食节,艺术展览,或是近代革命中的广州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方便的让来自各地的人们快速的了解广州,加深对广州的印象。

在人的方面。通过政府和大众传媒的引导继续保持市民投入亚运会的热情。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在影响各地来广人员对广州的认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大力规范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态度。

3.亚运会结束后

在亚运会召开时为了留给各国媒体的好印象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在亚运会结束后要继续保持。这样才能使得会后来的广州的人能够延续对广州的正面认知,认同广州具有的“独特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品牌形象,也只有这样才能由这些因亚运会而了解广州的人来进一步的传播广州市的品牌形象。

亚运会的召开会促进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修整等。同时也会影响广州的城市规划:体育场馆的修建必定是在郊区,这就会带动场馆周边区域的发展,把原先的郊区与城市相联系,促进城乡的紧密结合,增强广州的现代化程度。在亚运会结束后场馆修建区应把握这种因召开亚运会而带来的优势,借助这次机会大力发展,形成新的经济机会。

因亚运会的召开而加大力度进行的城市生态建设也不能放松,相反,应顺应亚运会召开带给全市的绿色环保激情,进一步引导市民,企业开展城市生态建设,向着广州市提出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的绿色生态广州的目标继续迈进。

三、结语

我们应当看到亚运会的召开对于广州来说是一个塑造、传播城市品牌的大好机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只有在亚运会开始前,召开中,及结束后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的把广州市的正面,积极的形象传播出去,才能对塑造、传播广州市的城市品牌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青龙,袁光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J].2004(5):6 .

第9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带着满心的疑惑,好奇,我来到了倾慕以久的三星堆,进入犹如古堡般的博物馆,各种玉器都令人叹为观止,令人目不暇接,众多青铜器,有的被神化了,而有的有具有写实风格,动物雕像形象生动,制作传神,植物的创作也似乎被注入了灵性.它们有的淳朴古拙,有的诡橘神秘,将怪异的"形"与高深的"神"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三星堆博物馆配合着小桥流水,湖光鸟影,古树奇葩,四时风物,尽收眼底,婀娜多姿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时,望着高深莫测的三星堆,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们的三星堆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古蜀灿烂的文明,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着精美绝伦的远古奇迹,有着千千万万个不解之谜。三星堆文化是人类的文化,他是哲学,神话,寓言故事的统一体,他是智慧的化身!中国因有他而骄傲,四川因有他而骄傲,我们广汉人因他而更加自豪!

一个古老的帝国被发现,一个古老的迷团被解开,但历史却又留下了新的迷团,为何古人创造了这一样一个人类的奇迹,在它达到如此高的成就时,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像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一样,人们在钦佩古人的成就时,又在思索这个文明的来踪去影。三星堆的发现足以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希腊和玛雅文明相提并论!因为三星堆是一段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又是一部扑朔迷离的远古传奇,是一批震惊世界的国宝重器,也是一座神奇梦幻的艺术殿堂!

中华民族集睿智,博大,宽广与一体,龙的传人集五千年智慧于一身,悠悠岁月,创造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大到秦始皇兵马俑,小到穷山僻野的庙宇,雄壮浑厚的要数长城,造福千年的当之无愧的是都江堰,而深厚宽广的莫过于敦煌莫高窟石窟,那么,人神交融的则是三星堆的古蜀过的文明.